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汉语言的论文

大学汉语言的论文

时间:2022-07-21 23:02: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汉语言的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汉语言的论文

第1篇

论文摘 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的应用性不是很强,但是现代社会竞争残酷,学生要想适应就业的大趋势,就要加强本专业的实用性。本文所提出的方式就是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要突破专业的局限性,在教学上进行创新,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像工程建筑和医学一样,它的职业定位没有那么清晰,不是应用型的专业。它是传统的人文科学,能够体现人文的精神,传承并且发扬汉语与中国文化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文化的遗产,是对人类的一种认识,承担者某种社会的责任。所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就是毕业后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是和人相关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能够体现对社会观念的适应,不是能够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而是创造社会效益的。社会的不断进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教学的实用性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来说,也要进行一定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让学生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1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包括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还有教学思维方面的创新。要突破专业方面的限制,创新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很广,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期间做不到专和精,在毕业后找工作的竞争力方面比不上其它的专业。这种专业的特殊性让我们在教学当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以及文学本身的教学,要结合目前的就业状况对学生进行能力方面的培养。新闻、文秘以及公共管理等等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慢慢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的专业基础很扎实,要打破汉语言文学专业所设定的界限,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独特优势,比如新闻传播、文秘、广告策划、公关以及文化管理等等的课程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来增强自己的从业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法决定行动,只要学生内心想进行创新的活动和学习,就一定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2 修订教学计划

要拓宽对民族的文化进行了解,在教学计划当中增强民族文化的理论以及其它有关民族知识的课程,开展民族地区的考察等等活动,让学生多多了解我国的国情,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论联系实际。要重视写作类课程的教学,要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写作都列入到教学计划当中。要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介绍,而且要做到介绍的准确,介绍的完整。要注重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结合起来,增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注重专业的延伸,发展研究能力,发展实际工作的能力。

3 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要从现实的意义来看。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晓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应向创造性教学转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2] 唐贤清.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3] 许海燕.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知识结构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3).

[4] 唐贤清.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第2篇

    [关键词] 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

    一、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概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更是高等院校专业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近现代大学中又称中文系或国文系,近年有些高校称中国语言文学系。

    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众多高校中,民族院校处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地位。民族院校是我国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我国目前共有本科民族院校13 所,其中国家民委直属6 所即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各省、区属7 所即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此外还有一些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的综合性高校如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西藏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较早的是在20 世纪50 年代,如西南民族大学1956 年设专科,1957 年设本科。

    相对于各类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而言,民族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既有相似的问题,更面临着各自特殊的难题。首先,民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诸多方面本来就无法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其次,在我们民族院校内部强调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不够,无论是经费还是科研项目等方面都不可能向其倾斜;第三,民族院校内其他专业的同志没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应用性地位和作用,一味强调各自专业的应用性、实用性,忽略了汉语言文学对其他那些应用性、实用性专业的支撑作用。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民族院校的重要意义。

    (一)对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民族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来讲,汉语文是他们必备的工具。民族院校的学生无论在学校选学什么专业,都离不开汉语文这根拐杖。如果汉语文的基础比较差,学习各类专业知识将必然会面临许多困难,肯定会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学习和研究。

    其次,汉语文可以提高民族院校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当今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假如学生只是精通某种民族语文而缺乏汉语文的表达和书写能力,学生毕业时就会感受到比别人更大更多的就业压力。

    第三,汉语文对于中华大家庭各民族共同交流和经济建设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华大家庭中有55 个少数民族,党和政府一贯主张“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宪法也明文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语文是民族地区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所必需的。但是汉语是我国最广泛的交际工具,也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更是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语言之一。因此,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就离不开汉语言文字学的学习。有少数民族学者早就指出:“少数民族懂得汉语文的人越多,运用汉语文的能力越强,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就发展越快。”

    (二)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首先,汉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语言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形成和变化的,在形成、发展、变化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都会对汉语产生影响,换句话说汉字不单单属于汉民族,而且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

    其次,汉字文献也不仅仅是汉族文化的载体。浩如烟海的汉字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综合知识的总结,也记载着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甚至许多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经验、文学艺术也主要靠汉字文献而得以流传至今,换言之汉字文献成为中华多民族交流的见证,也为保存各少数民族文化做出过积极贡献。

    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可以进一步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树立在中华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观念,树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意识,从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三)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稳定与发展少数民族人才学好汉语言文学,可以更好地对外交流,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从而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省、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缩小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做出更大贡献。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和愿景。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已经开始在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上作思考、探          索和改革。

    第一,文学院近些年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并从学理上进行探讨,在实践中进行改革。比如徐希平早在2003 年就发表了《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2007 年又发表了《加强实践、突出特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等论文,从理论上对此进行了思索和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各学科的老师都在积极探索、踏实改革、认真实践,学院在2007 年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办学50 周年之际,特地将全院师生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相关论文结集出版。

    第二,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文学院从2006 年期每年定期举行“文学院教学活动月暨教学艺术研讨会”,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全院师生共同参与,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

    第三,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学院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校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美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 年被批准为四川省特色专业。

    第四,在学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前提下,认真调查研究,切实修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生修读指南,突出汉语言文学在民族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其中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坚持完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拓宽对民族文化、民族文学以及民族交融有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其次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对各民族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再者增加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介绍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即重视过去被忽略的各少数民族代表性文学作品和许多保留在汉字文献中的少数民族作品;最后注重基础课与应用型课程的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各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第五,切实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增大各门课程的信息量,有效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到目前为止,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有课程都已实现多媒体教学。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和努力,但我们和兄弟院校还有差距,我们也还有许多困惑,所以我们殷切期望通过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实现如下愿景:

    其一,加强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进一步突出各自的特色,更好地适应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对多民族人才的需求。

    其二,希望由此搭建一个平台,将研讨会办成一个可持续的、松散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联谊、交流和沟通的论坛。我们希望由今天开始,以后大家轮流、不定期地举办此研讨会,增进友谊,互相学习,使我们办出各自特色。

    其三,推动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建设。过去因为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我们不得不选用“权威”教材,可是这些教材却不适合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的文化和知识水平,我们希望组织力量编写立足于民族院校多民族学生实际情况的、适合多民族学生多元文化背景的教材。

    其四,推动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召开研讨会,有幸请到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文学院、中文系的各位领导、专家,希望能不吝赐教,毫不保留地将您们好的办学理念和思路,成功的改革实践经验传授给我们,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化我们的教学改革,推动我们的专业建设,从而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使文学院办得更有特色。

    参考文献:

    [1]张绵英,阿旺措成。略论藏族地区的‘双语’教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民族语言文学研究专辑)。

    [2]。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第3篇

关键词:汉语教育 泰国汉语教育 发展问题 对策

一、泰国汉语教育现状

虽然泰国的华侨私塾教育开始得很早,但是现代意义的海外汉语教育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正式形成。从1909年泰国开始废除私塾与兴办学校之后,泰国汉语教育就逐渐地发展,而且在发展当中也不断地得到大量的支持(见下面图一)。随着汉语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中泰两国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和经济贸易关系的不断地扩大,泰国政府对汉语教育的政策也日益宽松。时至今日,汉语成为在泰国为新的潮流,泰国政府的各个部门在公开场合多次阐述汉语对促进和发展本国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号召社会各界人士学习汉语,并派很多人员来中国在不同的高校攻读研究生与博士学位。

目前,泰国的汉语教育可以说不比其他语言教育发展得差,汉语教育在泰国现在能够接受各个层次的学习需求,它可以分成四种:(1)中小学教育;(2)高等教育;(3)职业教育;(4)非正规汉语教育。现在发展的最好就是高等教育。据调查与统计显示,泰国高校设置汉语言专业的学位课程己有55所。它们中可以分别为40所公立大学和15所民办大学。所授予的专业名称大致可分为:汉语、对外汉语教学、交际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商贸汉语、外贸汉语、经贸汉语、旅游与酒店汉语、中国学等。跟高中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不太复杂,由于很多商店和企业是华侨华人的企业,因此汉语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通过学汉语找到很好的工作机会。至今办汉语课程的职业学校从47所已增至68所。在泰国政府积极促进汉语教育的同时,非正规汉语教育的汉语补习班也跟着快速的发展,这些学校的优点是学校管理系统比较灵活,能够自由开设补习班、聘请教师、安排课程、课时、教材等。

泰国汉语教育发展的较慢的是中小学教育,此前由于一直以来政府只允许在小学一至四年级开设中文课程,因此泰国的华校基本上都是小学。为了提升运用汉语的能力,当时一些华人社团董事会谋求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建或另行筹建中学。自从2006年泰国教育部推行《战略规划》,泰国属于政府的学校都开设汉语课程。泰国汉语学校再一次回到复兴时期之后,汉语学校获得公众的信任,人们纷纷送子女上汉语学校,“汉语热”功不可没。对于目前泰国中小学汉语教学现状,一般分为三种学校:汉语学校、开汉语课程的公办学校以及开汉语课程的民办学校。

此前泰国人的想法受到先前的汉语学校的态度以及教育质量的影响而产生负面作用,他们认为汉语学校的教育质量比不上公办学校。可是现在的汉语学校也随着社会变化提高教育质量,使更多公众接受。根据汉语学校会的资料,目前全泰国有125所学校,大多数是由华侨华裔成立与赞助办学。公办和民办学校处在起步阶段,在师资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现在泰国汉语教学的主要力量全是靠中国汉办派出的汉语教师志愿者。本地的部分教师不是中文系毕业,而是其他专业毕业的,他们原来负责其他课程,汉语知识并不够,汉语水平也不是很高。汉语学校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相比,汉语学校管理形式有更悠久的汉语教育历史和丰富的汉语教育经验。公办学校没有中方或华人协会参与管理,只是由泰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委员会来管理,所以学习汉语的气氛比较单调,没有像汉语学校和民办学校一样比较有浓厚的气氛。虽然有很多地方尤其是在泰国曼谷以外各府的汉语学校,教学质量方面和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发展得比较快,可是泰国教汉语的学校也不是全都有良好的情况。在曼谷汉语学校,还有些在发展改变中,没有随汉语热的潮流而发生较大改变。

中小学是教育的基础,跟其他泰国三种教育相比,中小学的汉语教育还不够理想有待改进。为了提高整体的泰国汉语教育要先从中小学的开始,本文考查并研究分析了泰国中小学的汉语教育,提出了问题和解决的对策。本文下面的内容可以分为:泰国中小学汉语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泰国汉语教育发展的对策以及结语。

二、泰国中小学汉语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通过研究分析泰国汉语教育发展的情况,本文发现还存在着如下四个问题:一是泰国教育部门的问题,泰国政府没有专门负责汉语教育管理的机构,在操作层面多机构重复交叉管理,泰国中小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决策没有科学化。二是汉语教师与志愿者的问题,缺乏培训导致教学能力良莠不齐,待遇低导致汉语教师不能安于教学。三是中国汉办派出的汉语教师与汉语志愿者的问题。一些教师与志愿者在物质生活和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困难。四是汉语教材、教学手段缺乏针对性、不够现代化的现象

三、泰国中小学汉语教育发展的对策

针对前一节分析的泰国汉语教育面临的问题,泰国中小学的汉语教育发展对策可以分成四个方面(见下页图2)。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改善管理和课程。关于管理方面有两个建议:一是制定泰国汉语教育人才计划。政府必须支持并提供汉语教师进修的机会,使汉语教师通过进修提高自己的汉语和学术水平,积极地解决汉语教师资格证的问题。二是政府应该支持汉语教育管理的行政人员,泰国现在与中方联系交流的工作都是由汉语教师负责的,这也影响教学的核心功能。汉语行政人员除了能减轻汉语教师的行政工作量还能为汉语专业毕业生带来就业的机会。在课程方面也存在了一个水平标准的问题,虽然汉语己纳入标准课程,但各所中小学校对汉语课程的结构与水平并不一致,泰国政府应制定汉语水平标准机构,对汉语教育的评价产生水平标准的向导作用。

2.改善汉语学校的管理。目前,泰国汉语教育越来越凸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汉语学校管理人员的匮乏。这也是泰国汉语学校发展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原有管理人员老化,已经严重影响到汉语教育的发展。不懂教育管理的人员,没有新的教育理念、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也在阻碍着汉语教育的发展。因此,除了寄希望于中国为泰国培养一批汉语教育的教学骨干充实到各类汉语学校里去以外,还需充分地发挥来泰国教师的作用,由他们来帮助培养泰国本土的骨干教师,利用各种培训班、讲习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泰国的汉语学校虽曾经历风雨与波折,但是仍然为社会各界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材。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教师勤奋耕耘、无私奉献,为发展汉语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泰国政府、社会都十分重视和关心汉语教育事业。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汉语教育事业面临着挑战与契机。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环境、走标准化教学之路,已成为泰国每一所汉语学校的当务之急。

(二)提高汉语教师与志愿者的礼遇

与其他国家相比,泰国文化更加尊敬教师,来泰国当教师会让其感觉到被崇拜和尊敬。不过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如不断改善对外汉语教师的工作环境、经济待遇、建立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师工资额外津贴制度,建立教师职业的威信。此外,要让对外汉语教师真正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有成就感、价值感和幸福感。学校的管理也要真正从理念出发,确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灵魂”的学校发展观,使教师在学校感到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工作者的尊严与价值,这是稳定教师队伍的有效保障。

(三)提升汉语教师与志愿者的水平

泰国政府应该对中国国家汉办派来的汉语教师与志愿者提出规定,例如,年龄、对外汉语或者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背景、教师资格证书、教书经验、泰文和泰国文化的理解与交流程度、中国文化了解与传播能力、吃苦耐心开朗的性格等以外,中国国家汉办也应该通过严格的要求、选拔和培训,才能够使来到泰国的汉语教师与志愿者都能很好地代表中国形象并传播汉语言和文化。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四个方面:(1)加强汉语教师与志愿者的培训。为了避免教师与志愿者对泰语和泰国文化的误解,来泰国之前,汉语教师与志愿者应该参加泰语和泰国文化培训。有时候按照中国文化去教课,会引发误解,教师也不懂该怎办,学生们也带了不好的心情来上课,使课堂环境紧张,学生就不想学习,可能会对汉语造成偏见,教师自己也没有成就感。所以应该有两种培训:一是教前培训;二是课堂培训。比方说先当助教然后才有资格教课。(2)有严格的规则考察汉语教师与志愿者的水平。将志愿者派出去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之前,汉办应该用严格的规则考查他们的汉语水平和汉语授课能力。(3)提高汉语教师与志愿者代表中国形象、传播汉语言文化的能力。(4)加强汉语教师与志愿者的社会交际能力。汉语教师与志愿者应该认识到自己不光是来教汉语的,还有加强中泰友谊的使命,所以参加学校安排的活动、帮助泰籍教师与泰国籍汉语教师安排活动以及了解校园环境,保持同事之间的良好关系也是必须的。

(四)改革汉语教材

教材是教师传授语言和文化知识给学生的一种工具。汉语教育在泰国属于一种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第二语言的教材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教材,泰国学习汉语教育的学生除了有华语方言背景的华裔还有母语与汉语不同的本土泰国人,运用引进的汉语教材,使他们不仅对汉语感觉到陌生,而且对课文内容不熟悉的历史、文化和国情的理解更加难度,可见泰国汉语教育教材本土化的重要性。虽然目前泰国教育部门已和中国国家汉办联合编写属于泰国本土化的汉语教材,但处于初步阶段,类型不多,许多院校使用的汉语教材还是从外国引进的。为了有效地提高泰国汉语教育效果,本文建议泰国教育部门要加倍努力委托中国教育部门们帮助合作编写更多而且适应于泰国国情本土化的汉语教材,编写教材讨论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考虑现代科技对汉语教育的帮助,教材内容要符合各阶段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难易要适中,教材内容的词汇与语法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有泰文解释词语和语法的需要,语言教材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质,基础阶段的语言课程教材主要以语言技能训练,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泰国有着悠久的汉语教育历史,经历了过去种种曲折发展的过程,在上世纪90年代初,泰国政府开始放宽对汉语教育的管制,使汉语教育在泰国蓬勃兴起。随着中泰两国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和经济贸易关系的日益扩大,汉语教育成为泰国人学习外语的新潮流,许多院校都纷纷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人数快速增长,在汉语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泰国政府主导,泰国教育机构各部门努力在中方中国国家汉办的真心全力协助与支持下,对泰国汉语教育发展项目的战略加大力度推出更灵活更有效的政策措施,致力于促进泰国汉语教育各方面的发展,加速培养汉语教育的私资队伍和有汉语交流技能的人才,以缓解对泰国汉语教育发展的障碍。

参考文献:

[1]陈秀珍.泰国汉语教学现状及展望,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杜宗景、缑广则.泰国汉语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经济与社会发展。

[3]方颖.汉语国际推广的双赢取向,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耿红卫.泰国华文教育的历史回顾与梳理,八卦侨刊。

[5]黄汉坤.泰国高校泰籍汉语教师及汉语教学现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作者简介:

第4篇

关键词:本科 毕业论文 质量

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与工科院校的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毕业,更是对四年来所学知识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高低的检验。笔者通过抽样,对近年所指导、评阅的汉语言文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调查研究发现, 从论题的选择、观点的提出, 到论据的运用、文字的表述, 问题多多, 不一而足。在毕业论文写作水平不断下降的今天,研究这个课题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南京林业大学2003——2008届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情况,针对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缺乏创新,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

与大多数高校相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专业的选题也是由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科目和研究方向,向学生提供选题的范围,然后教研室根据学号随机平均分配给指导教师。学生的选题主要侧重在新闻、公关、秘书、语言、文学、广告、文化等方面。2003——2008届论文共396篇,其中新闻类选题25篇,占6.3%;文化类选题23篇,占5.8%;广告类选题12篇,占3%;秘书类选题70篇,占18%;语言类选题38篇,占9.5%;文学类选题220篇,占56%;其他8篇,占1.4%。论文选题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结合秘书专业实际的很少。有的选题大而空,比如《周国平散文研究》、《浅析海岩小说的创作》、《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关于中国民营企业道德伦理的探讨》、《当代秘书素质要论》、《秘书美学浅谈》等,对于本科生来说,这些问题很难在8000字左右的文章中论述全面而深刻。有的选题虽有新意,比如《中国饮食类广告的文化内涵及其表现》、《秘书学研究现象新探》、《论秘书工作的管理效应》、《公共关系在企业秘书中的运用》等,但由于时间紧迫、资料查找困难、缺乏实践感性认识、投入写作精力不足等原因,泛泛而谈,缺乏说服力,影响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2. 投入精力不足,抄袭现象严重

从六届学生的写作情况来看,因为选题陈旧,缺乏创新性,加上精力投入不足,每一届都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的初稿抄袭已有的论文,而且屡禁不止。原文照抄的学生较少,大多学生将别人已发表的成果进行剪切粘贴、注水,拼凑为不少于8000字的论文。这些论文在指导老师的严格把关下大部分都被退回重写,如《浅论现当代文学创作中语言的突破创新与规范化》、《论李白诗歌中的送别情感》、《论中美文化下的姚木兰与郝思嘉》、《对解梦文化的思考》、《浅谈文学美与服饰美》、《试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等。

3.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

规范的论文格式也是合格的毕业论文的要求,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文献综述、致谢等的撰写都要符合规范。比如《浅论古典诗词与阳羡茶文化》,这个标题有歧义,实际上作者主要论述的是阳羡茶文化在古诗词中的表现,标题可改为《从古典诗词透析阳羡茶文化》;英文摘要中语法、拼写错误很多;中文摘要中“本文”、“笔者”、“我”比比皆是,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残缺不全;有的正文通篇都用第一人称“我认为”,有的地方论述缺乏逻辑性与严密性,层次紊乱;错别字、病句较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注释不规范;小标题的序号标注欠规范、口语化严重;文献综述只是已有成果的综合,缺少评述等等。

4.口头表达能力欠缺

答辩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论文的熟悉程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每届的答辩中,总有一些学生论文写得不错,但表达能力欠佳,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成绩。有的照本宣科;有的回答问题的时候抓不住重点,不能做到言简意赅;有的甚至因紧张而憋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等等。这些对于文秘专业的同学来说,都是表达能力欠缺的表现。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传统的选题方式缺乏科学性

传统的选题方式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将毕业论文写作等同于被动完成作业。另一方面,这种选题方式经常会使指导老师感到力不从心。比如研究外国文学的老师可能对武侠小说了解不是很深,研究文学的老师可能在语言学论文的指导方面也有困难,研究广告的老师对公关、秘书等领域也不一定有深入研究等等。

2.学生重视不够

从近几年来的写作实际来看,大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不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当成毕业前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他们不以为然,觉得写得好与不好都能毕业。有的学生甚至在写论文前没有进过图书馆,没有查阅过期刊;有的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有的学生在交稿前几天才匆匆忙忙赶论文;有的学生认为答辩就是走过场,念念提要和目录,随便回答几句就行了。

3.就业、考研、考公务员与写作论文冲突

因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安排在大四,与学生实习、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在时间上发生冲突,部分文秘专业的学生将毕业论文看作就业、考研、实习的绊脚石,产生抵触的情绪。比如有的指导老师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催交论文时,有的学生竟然拒绝:“老师,我在外地,两周后才会学校。到时再说吧。”更有甚者给老师发短信:“我最讨厌做的就是这件事。”

4.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不扎实

毕业论文的写作在人称、标题、摘要、关键词、标点、文献综述、序号标注、注释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写作实践能力低。答辩过程中的结结巴巴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论文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不熟悉,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高。

5.缺乏严厉有效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对于不按时完成毕业论文或有严重抄袭现象的学生,学校应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处罚教育,否则会导致不良风气的盛行。事实上,很多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就业率和学生的前途,对学生采取过分宽容的态度。

三、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1.改革选题方式,将写作时间安排在大三

选题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将兴趣与专业相结合,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结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题,教研室再根据学生选题方向确定指导老师。要选择可行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题目,尤其要结合文秘专业的实践。本科毕业论文之所以成为大学毕业生的负担,主要原因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多数学校都把毕业论文选题安排在大四第一个学期期末,把中期检查放在大四第二个学期也就是四月中旬左右,把答辩时间安排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而这一段时间正是毕业生实习或急于找工作的时间。面临当前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就算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也正忙于复试, 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写毕业论文。为避免写作时间与就业、实习、考研相冲突,将论文写作在大三即第五学期布置,在第六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计划书和论文初稿,大四主要完成论文的修改。这样错开时间就能避免写论文和找工作在时间上的直接冲突。毕竟大四第一个学期初的招聘会还比较少,毕业生还没有完全开始找工作,如果指导教师严格要求的话,毕业论文应该能够发挥它在锻炼学生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

  2.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课

文秘专业开设的写作课程主要有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新闻写作、广告文案写作,平均只有32课时。建议在大二增设毕业论文写作课与实习课,学时32,理论和实践各16学时,在学生理解论文写作理论的基础上锻炼学生论文写作实践能力,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切实提高论文书面表达能力。在写作实践课上,可以通过演讲、主持、辩论、模拟答辩、模拟法庭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面试、答辩中能够从容面对,游刃有余。

3.完善论文质量监控机制

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他们明白为人为文都要诚实,这是道德的底线。让学生知道论文的剽窃与考试作弊一样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并与学士学位的授予挂钩。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学校教务部门要严格把好选题关、论文写作进度关、内容关、格式关,让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论文完稿后可以借鉴南京其他高校的做法,利用图书馆论文过滤系统,如抄袭超过40%,论文即为不合格。尤其对初评为校优秀的论文,也应进行过滤,抄袭不能超过10%。对答辩中表现极差的学生要求二次答辩,如仍不合格,推迟毕业。

4.端正师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前,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端正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毕业前学习的最后一关,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不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接受实际工作,面临具体写作任务时,往往手足无措;甚至有些学生以高分考取研究生,撰写硕士学位论文时,连内容摘要、关键词、文献综述等都不会写,更谈不上内容的创新了,这些情况都与其大学阶段缺乏科学系统和实际的写作训练、忽视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要让教师明确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从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身上,教师也能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教学相长。

写作能力的高低对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目前高校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下降的趋势下,结合各校专业实际,寻求解决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

为了把握当前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师的培训需求,笔者对2016年参加“送教下乡”(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的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师进行了培训需求调查,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农牧区;汉语教师;培训需求

小学汉语教师培训需求是指小学汉语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与小学汉语教师现有能力之间的距离。只有把握了培训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为教师提供有效的继续教育。为了把握当前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师的培训需求,笔者对2016年参加“送教下乡”(小学语文教师)培训项目的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师进行了培训需求调查。调查分为问卷调查和课堂听课考核两部分。问卷调查包括教师基本情况、水平现状、培训需求和培训方式四方面,发放调查问卷31份,回收29份,回收率94%。课堂听课考核部分,随机挑选15名教师,指定篇目在两个农牧区县镇小学授课,聘请专家现场听课评分。

一、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教师基本情况

参加本次培训的教师中,男女各占31%和69%,这与小学教师中女教师比例大于男教师的现实情况符合。年龄上,20-29岁年龄段的教师占75.9%,30-39岁年龄段的教师占24.1%。教龄上,三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占55.2%,四至十年的占41.4%,十一年以上的占3.4%。职称方面,没有评职称的教师占37.9%,初级职称的教师占41.4%,中级职称占20.7%。职务方面,中层干部占6.9%,班主任占37.9%,专任教师占44.8%。学历方面,中专学历的教师占3.4%,大专学历的教师占72.4%,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占24.1%。学校所在地方面,31%的教师来自县城,69%的教师来自乡镇。参加培训机会方面,能时常参加培训(平均每年二三次)的教师占6.9%,偶尔能参加培训(平均一年一次)的教师占48.3%,极少能参加培训(平均几年一次)的教师占37.9%。可以看出,参加本次培训的教师绝大部分为教龄短、职称低的青年教师,工作于偏远的乡镇,信息闭塞,参加培训机会少,亟需培训提高教学能力。这与“送教下乡”项目旨在培训青年教师的目的相吻合。

(二)教师水平现状

关于教师的专业,44.8%的教师是非师范类专业,37.9%的教师是师范非汉语言文学专业,17.2%的教师是师范汉语言文学(或语文教育)专业。可以看出,当前西部县汉语文教师中仅有极少数教师专业对口,接近一半的教师是非师范类专业,接近40%的是师范类其他专业。在授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等)的教师占62.1%,使用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师占20.7%。在授课中采用的教学手段方面,有3.4%的教师没采取什么手段,79.3%的教师自制教具、挂图,17.2%的教师制作课件并借鉴同行的方法。在上课外对学生开展的教育形式方面,13.7%的教师开展办小报活动,27.1%的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54.2%的教师组织学科竞赛,10.3%的教师什么都没有做,3.4%的教师开展其他活动。在采取充实教学内容的方法方面,65.5%的教师购买相关资料、书籍,44.8%的教师上网搜寻,37.9%的教师找同事或图书室借资料,3.4%的教师资料缺乏,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充实教学内容。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地查找资料充实教学内容。在是否清楚语文教学和汉语教学的区别方面,有69%的教师回答清楚,有25.9%的教师回答不清楚。由上可以看出,当前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师中师范类和汉语专业教师比较缺乏,需要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汉语专业知识等方面进行充实。在教学中,有很大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使用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原因是因为偏远地区电力不足,另一方面原因是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能力。有四分之一的教师不清楚语文教学与汉语教学的区别。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内地语文教学属于母语教学,存在巨大的差别。如果不清楚之间的差别,在教学中将会套用语文教学的理念与方法,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不过,教师们在采用教学手段方面和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充实教学内容方面比较积极,值得肯定。

(三)培训需求

对于目前最需要的知识。27.6%的教师认为包括任教学科专业与前沿知识;75.9%的教师认为包括对课改、新课标、新教材理解与把握的知识;37.9%的教师认为包括儿童学习心理方面知识;65.5%教师认为包括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知识。对于自己欠缺的能力。58.6%的教师认为包括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能力;41.4%的教师认为包括分析处理教材内容、整合课程教材的能力;34.5%的教师认为包括教育科研和论文撰写能力;41.4%的教师认为包括运用现代教育教学评价能力;13.8%的教师认为包括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24.1%的教师认为包括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创新教育能力;分别有3.4%的教师认为包括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能力和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对于参加培训的动因。有79.3%的教师是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技能;有48.3%的教师是教育改革发展所需;有41.4%的教师是晋升专业职务需要;有31%的教师是获得继续教育学分;有24.1%的教师是力争成为学科骨干或带头人;有17.2%的教师是增强竞争力,以另谋发展。对于参加培训的期待。75.9%的教师希望获得可以在工作上应用的一些有效的技巧或技术;69%的教师希望获得适用的新知识;51.7%的教师希望获得新的理念;31%的教师希望理顺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模糊概念。希望在教育科研能力中提高的领域方面,分别有65.5%的教师认为是教育研究方法和如何将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实践,有37.9%的教师认为是如何选题,有27.6%的教师认为是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在语文教学几大板块中,最希望解决的板块方面,55.2%的教师认为是阅读,分别有41.4%的教师认为是写作和口语交际,38%的教师认为是字词,34.5%的教师认为是综合性学习。在教学的困惑方面,教室们的困惑主要有:不熟悉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教具不全,自己的经验不足;学生汉语水平低,与学生沟通困难;转化学困生的问题;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问题;阅读和写作教学问题。总的来看,当前教师们欠缺的知识主要集中在对课改、新课标、新教材理解与把握的知识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知识。欠缺的能力主要集中在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能力和分析处理教材内容、整合课程教材的能力、评价能力等方面。在教学中存在相应的困惑,希望解决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教学板块的问题。在科研领域希望掌握教育研究方法和如何将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实践。大部分教师出于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技能参加培训,希望在培训中获得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技巧或技术,适用的新知识和新的理念。

(四)培训方式

关于集中培训的教学形式。有69%的教师希望观摩名师课堂教学;有44.8%的教师希望与专家研讨互动、交流对话和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共同研讨;有34.5%的教师希望是案例评析、参与式培训型;有20.7%的教师希望是专家讲座、报告型;有10.3%的教师希望是教育故事型,有3.4%的教师希望是专题沙龙型。关于培训授课教师。89.7%的教师希望是小学名师、骨干教师授课;41.1%的教师希望是基础教育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27.6%的教师希望是专职教研员;24.1%的教师希望是大学教授;6.9%的教师希望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于培训考核评价的方式。有65.5%的教师希望是根据培训课程完成相应的作业;有41.4%的教师希望是建立基于培训课堂表现的纪实档案;有38%的教师希望是考试;有34.5%的教师希望是提交教学案例或现场说课;有10.3的教师希望是提交论文或撰写培训心得。对培训的建议和意见方面,主要集中在:希望“送教下乡”的培训多举办,在培训中多听优秀教师的观摩课,组织教师多交流。总的来看,教师们希望在培训中多观摩名师课堂教学,能有机会与专家探讨互动,与同行交流经验。希望小学名师、骨干教师和基础教育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授课。希望通过根据培训课程完成相应的作业、建立基于培训课堂表现的纪实档案、考试等多样评价方式。

(五)课堂教学情况

通过课堂考核评价,发现当前教师们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

1.教师语文基础知识薄弱,有待补充。主要表现在汉字书写和字词读音两方面。在汉子书写方面,主要表现为汉字笔顺书写错误,笔画书写不规范,汉字书写错误。例如,汉字笔顺书写错误的字有:屈、梅、海、策、火、驼、很、长、山、静、证、帐、宝、件、方,等等。笔画书写不规范方面,例如将走之写为建字底,在书写偏旁时,未将最后一笔变体。例如书写王字旁,未将最后一横变为提,书写木字旁时,未将最后一笔捺变为点。汉字书写错误方面,例如将“疑”写为“凝”,将“牌”的右边多写一横。读音错误方面主要表现为普通话水平不高,将汉字的音读错。例如将“波”读成“坡”,将“朋”读成“盆”,将“婿”读成“需”,将“折”读成“直”,将“色”读成“四”。在读音方面,对上声的音变规律把握不准,容易将上声的字读成阳平声调。

2.未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课堂上教师讲授、分析过多,较少给学生思考、练习的机会。例如,教师让学生总结课文的寓意,结果教师自己将课文的寓意全盘托出,并未给学生思考、总结的机会。

3.朗读指导作用不强。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朗读水平不高,缺乏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首先教师在朗读时缺乏激情,不能带动学生的激情,从而更好地感悟作品。其次,教师在让学生自由朗读的时候,未做明确的朗读要求,学生朗读训练针对性不强。再次,学生普遍存在唱读现象,并未引起教师注意与纠正、指导。

4.PPT课件的制作与使用有待加强。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PPT课件制作质量不高,例如课件字体不恰当,课件与教师教学思路不同步。

5.教师缺乏鼓励性、激励性的语言,缺乏亲和力,课堂互动少。主要表现为教师表情严肃、缺乏亲和力,课堂互动少,不能有效拉近与学生距离,融洽课堂氛围。课堂上,教师较少适用鼓励性、激励性语言,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例如面对学生未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时,有的教师说“有些同学没有手吗?”。这样的语言不仅不能起到激励作用,还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应该改为“谁能尝试举手,老师最喜欢举手的小朋友了。”或者“老师不怕你回答错,是怕你不敢说。”

二、对策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当前那曲地区西部县小学汉语教师的汉语基础知识仍显薄弱,课堂教学能力仍有待提高,教师对培训的动机较强,期望值较高。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一)在培训中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

从调研结果来看,当前那曲西部县青年汉语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为非师范专业,有一部分为非汉语专业,由于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汉语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课堂教学中不能有效运用教学规律进行授课,出现专业知识错误。鉴于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增加教育学、心理学和汉语基础知识的内容板块。

(二)在培训中增加课堂观摩与交流讨论,提高教学技能

观摩名师上课,与名师交流,对教学技能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由于工作任务重,教师们较少有时间相互听课、交流,较少有机会观摩名师上课。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需要多联系名师名校,为教室们提供观摩名师上课、与名师交流的机会和讨论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三)在培训中为教师提供锻炼的机会

在培训中,参训教师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因此,在以后的培训中,应该增加教师说课、试讲锻炼的机会,让教师及时将学习到的理念、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灵活掌握并提高教学技能。

(四)丰富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希望培训方式丰富多样,密切与教学实践结合。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要灵活安排多种培训方式,例如:可以安排观摩名师课堂教学、与专家研讨互动、交流对话,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共同研讨、案例评析、参与式培训型。

作者:罗芳 单位: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6篇

关键词:蒙语汉授生;学习;障碍;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73-03

近二十年,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不但发展了内地高等教育,还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事业。民族高等教育又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获得了诸多发展,这为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显著贡献。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培养了许许多多的民族人才。他们不但要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而且必须向中国主流民族――汉族,学习他们先进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以保民族长久的繁荣昌盛。党和国家也正是看到这一点才提出要培养蒙汉兼通的复合型人才。蒙语汉授生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们使用自己的母语―蒙古语。他们上大学后进入不同的专业深入学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为汉族和蒙古族之间架起良好的沟通桥梁,促进了蒙古族的现代化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了应有贡献。

可以说,他们是中国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或带有自己浓郁特色的群体。由于传统游牧生活方式、游牧思维方式、游牧文化背景的独特性,蒙语汉授生在接受汉文化为主流的校园的过程中遇到了与纯汉语授课学生不同的一些问题。蒙语汉授大学生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纯蒙古语言授课,考上大学第一天开始纯汉语授课。这样语言文字环境的突然变化,对这部分蒙语汉授大学生语言文字的冲击很大,短期内适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以上问题能否及时得到解决将直接影响蒙语汉授蒙古族大学生的大学校园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学习方面的适应作为蒙语汉授生适应中的核心部分,它的适应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情绪情感及学习成绩,有可能还影响到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甚至延伸到走向社会后是否顺利找到工作;另一个角度说,这种学习适应性还会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本文探讨蒙语汉授大学生学习适应障碍问题,以引起人们对此问题更多的关注。

一、蒙语汉授生学习适应障碍

(一)蒙语汉授生的界定

1.学习适应障碍问题的提出

本人是一名蒙语汉授生,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纯蒙古语授课,另加学习蒙古族小学和中学的汉语文课。2009年通过高考,考入了某所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育学专业汉语授课班级。该班共招49名学生,其中纯汉授生34名,蒙语汉授生15名。这部分同学为了克服学习适应障碍非常努力学习,但适应难度也很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如下,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在本班前2/5的没有一位同学,反而有五名同学两门以上课程不及格,有一名同学转入其它院系的蒙古语授课班级。第二学期末成绩有所提高,最好成绩排名第21名,三名同学各补考一门课程。第三学期期末成绩,最好成绩排名第16名,其余同学成绩也不同程度进步,一定度上适应了汉语授课方式方法,但个别同学成绩未能提高,排名靠后。第四学期开始这部分蒙语汉授生大部分同学的学习适应能力大幅度提高,基本融入到班级各个角落。第五学期至第八学期这部分蒙语汉授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接近汉族同学,战胜或克服了学习适应障碍。

2.蒙语汉授生的界定

蒙语汉授生指的是基础教育阶段纯蒙古语授课,在大学阶段纯汉语授课的蒙古族大学生。他们基础教育阶段使用蒙古语和蒙古文字授课,在参加国家高考时统一使用蒙古文试卷,并用蒙古文答卷。

蒙语汉授生考入大学后,授课语言完全变为汉语文。在内外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就读好多蒙语汉授生。这部分蒙古族大学生的成长生活环境、文化环境、接受教育环境(包括语言环境)等等各不相同。如,第一类是只保留民族称谓,但日常生活中并不会使用蒙古语,而且学习经历也从未与蒙古语相关,这部分蒙古族学生纯汉文化环境中成长的。第二类是成长在半农半牧或农业生活环境中,蒙汉民族杂居在一起,在家使用蒙古语言,在外面使用汉语言,在学校(小学、初中、高中)汉语言授课,但另加学蒙古语文(参加高考时加考蒙古语文乙试题),同时开外语课。这部分蒙古族学生参加高考时汉语文答卷,他们与汉族学生相差无几,考上大学后与汉族学生没什么两样。单极少数学生考入纯蒙古语授课班级(这部分大学生情况另一论文探讨)。第三类是在城市里长大,小学、初中和高中纯蒙古语授课,这部分学生可以说蒙汉兼同,他们远离牧区生活方式,已经城市化,汉语水平略占上风。第四类是成长在纯牧区,生活方式,语言环境,文化环境,受教育语言等纯属传统蒙古族游牧文化。本文研究的就是第四类蒙语汉授大学生的学习适应障碍问题。

(二)蒙语汉授生学习适应障碍表现

1.学习适应障碍

学习适应是个体依据学习内外条件的变化及自身学习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动力与行为,提高学习能力,使自身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与不断变化的学习条件相互协调、取得良好学习成就的能力。基于以上界定,本文中的学习适应障碍主要指蒙语汉授生进入与以前学习背景完全不同的学习情境时,在学习方面,如学习方法、教学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等表现出的与环境不协调状态与程度。学习适应是蒙语汉授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关键。它不仅是蒙语汉授生学业成就、心理发展与综合素质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高等教育的质量与公平以及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条件。

2.蒙语汉授生对全新的课堂环境感到陌生

课堂环境是学生学习活动赖以进行的主要环节。学校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课堂环境的熟悉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适应情况。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其学习效率高不说,起码很少会出现学习适应障碍。

蒙语汉授学生几乎都是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蒙古族学校接受蒙古语言授课的方式接受教育。在纯蒙古语授课的蒙古族学校中(非蒙古语授课的蒙古族学校也不少,如,松山蒙古族中学,该学校蒙古语授课学生为零,100%纯汉语授课),周围的同学都是蒙古族,日常交流语言是蒙古语,授课语言更是蒙古语,可以说纯母语授课,周围的环境也是他们所熟悉的牧区。上了大学后,在汉语授课班级里他们这才体验到了汉文化给他们带来的难度。由于教育形式和上课模式上学校采取汉语授课班里招收少部分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纯蒙古语授课的学生。这样班级里,汉族学生的比例自然是占大部分。这种班级学生结构与他们(指蒙语汉授生)原来的班级学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蒙语汉授生一时难以适应新的课堂环境。人在陌生的环境通常都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自然也就减少了蒙语汉授生与汉族学生(包括已汉化蒙古族学生)的交流。就会使蒙语汉授生感到孤独,自然在课堂上也就很少发表自己的想法,更不能专业术语来回答老师的提问。

3.蒙语汉授生在学习中遇到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和知识传递的必备手段。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看法、想法及感情等。同时语言交流来获取自己所需信息,并加工处理后,形成自己的思维或思想。学校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授文化知识,也就说学生在学校通过语言文字来获取文化知识。从结构上说,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从功能上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从人与文化的关系上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言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蒙语汉授生从小学到高中上课用的也是他们自己的母语――蒙古语。当他们来到汉语授课班学习时在课堂上首先遇到了语言障碍。城市和牧区的蒙语汉授生的状况也有所不同。城市的蒙语汉授生相对来说能比较快的掌握和适应汉语教学。但是牧区来的学生就接受接受汉语授课适应能力相对较慢,甚至可以说比较薄弱一些。也就课堂上老师讲(纯汉语授课老师)内容的一半以上听不懂,大学课堂学习的内容专业化程度高,绝大部分学生没有面临过这样专业化知识。因此,汉语授课的教学使得他们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听不懂、跟不上、不能理解课堂内容等现象,期末考试就自然而然不及格比比皆是,影响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蒙语汉授生听不懂教师的上课内容,这既与学生本人的汉语水平有关,同时也与任课教师的上课方式方法有关。大学教师一节课所讲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多,内容广,术语多,弹性大,专业性强,具有高度概括性。

现代大学教育教学,教师上课基本上都使用多媒体等技术等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讲课的速度和效率。而对于初次接受纯汉语授课教学的蒙语汉授生而言,这样高节奏高效率的教学,无疑让他们很短时间适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4.蒙语汉授生遇到考试困难

蒙语汉授生的期末考试使用汉文试卷,这给他们带来语言、思维障碍或困难。大学的考试形式灵活多样,因科目不同而有所不同。既有最常见的试卷考试,也有论文形式的考试,还有口语考试。这种大学的考试形式不仅变得多样化,而且考试所用的语言也变成了汉语,这让蒙语汉授生们在短期以内难以适应。考生在考试时经常会出现“脑子短路”、“脑子里一片空白”的感觉。尤其是文科类的大部分专业,考试时都是写自己的思想,论述自己的观点。这些内容对纯汉语生而言很简单,但是对蒙语汉授生来讲就比较难了。大一年级阶段为了应付考试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参加考试。

二、蒙语汉授生扫除学习适应障碍的措施思考

(一)学校要科学制定教育培养方案

1.学校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轻松愉快学习班风学风的氛围。其次,选好辅导员或班主任,辅导员和班主任做好蒙语函授生的适应能力的思想工作,同时也选好学业导师,学业导师在学习方面起到独当一面作用,教他们如何学汉语、如何学习和培养汉语文思维和怎样在能最短时间内接受汉文化等等。

2.制定专门针对蒙语汉授生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最后,选好任课教师,任课老师要了解蒙语汉授生基本情况,了解他们成长和考大学以前的学习经历及了解他们接受的文化背景,鼓励和敦促他们积极向上态度去学习,真心真意为学生教课,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二)蒙语汉授生自身努力

1.蒙语汉授生学习态度

蒙语汉授生要积极的态度融入到汉文化学习生活圈内,理性而客观公正地看待和对待主流文化,探索适合我的学习方法,尽快适应汉语授课方式方法而努力。从而克服文化上的冲击和文化中断,最短时间内摆脱汉语授课不适应障碍状态。

2.蒙语汉授生提高汉语水平的自身学习方法

蒙语汉授生考入大学后,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是他们尽快破解的问题。我们知道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来自于学习方法的掌握。不仅是汉语授课学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少数民族学生也同样遇到这种情况。大学教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侧重分析、归纳和总结,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并转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汉语授课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尚需时日,更不用说汉语水平远不如他们的蒙语汉授生。

蒙语汉授生受汉语水平的限制,无法在短时间内摆脱高中时的那种学习方法。一是制约汉语水平的限制,未能很好的用汉语思维去接受老师所教的课程内容,课堂上他们的耳朵听进汉语内容后,大脑及时翻译蒙文内容,手做笔记是大脑再翻译成汉文内容,理解时再蒙古语思维去理解,期末考试时蒙古语思维理解的内容再汉语思维去答题。汉语(听)―蒙古语(翻译)―汉语(翻译)―蒙古语(翻译)―汉语(翻译),以上五次轮换思维转换需要一定时间的。蒙语汉授生摆脱五次思维转换困境的首要办法是把蒙古语思维尽快转换成汉语思维,这个思维转换的最好途径是抓紧时间提高汉语水平。二是蒙语汉授生们尽快转变高中学习习惯,及时找到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蒙语汉授生不但要解决语言所带来的学习困扰,还要尽快找到适应大学学习的方法。来自这两方面的压力加重了蒙语汉授生的学习不适应问题。所以,蒙语汉授生尽快破解汉语授课难题。首先,有意识地提高汉语文听力和阅读能力。如多听多阅读,基本听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基本阅读人民日报等主流报纸。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听力和阅读的熟练程度。其次,认真听老师讲课,听懂也听,不听懂也听,这样坚持下去的话不用一年汉语水平大大提高。再次,蒙语汉授生努力形成汉语思维方式。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播的载体,是人类思想和认知的交流工具。学习语言并不仅仅是学语言文字的形式,而更重要的是语言文字代表的概念、思维、认知结构所包含的价值观。语言和语言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的语法和认知结构。蒙古语和汉语表达的语法顺序正好相反。

蒙古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两大语系,因此,它们自然而然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蒙语汉授生从小使用蒙语进行交流,并接受纯蒙古语授课的教育教学,形成了蒙古语的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当他们面对纯汉语授课的大学课堂时,遇到了汉语思维或思维模式障碍,克服这种障碍务必学到第二种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即学到汉语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但要想从一种语言的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的境界里跳出来,又跳到另一种语言的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谈何容易,做起来并非容易。这就需要时间的磨练,实践证明,蒙语汉授生通过一年或一年半的艰苦努力绝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汉语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第四,课堂上积极回应老师提问,是否准确回答先不提,只要你用汉语回答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同时多参加汉语言集体活动,时刻锻炼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第五,在课外,随时随地与本班汉族同学和其他汉族同学多交流,有意识地提高汉语交流能力,这是一个学汉语非常好的语言环境。第六,课余时间多读、多写。如,抄写汉文课本或其它汉文资料,或下课后抄写汉族同学的课堂笔记,补充自己的课堂笔记,以自来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蒙语汉授生通过一年半时间的努力,即大二下半年开始,汉语听、读、说和写能力会明显提高,基本形成汉语思维,从而破解汉语授课学习适应障碍。

由上所述,蒙语汉授生的学习适应障碍问题不仅在教育过程中存在,而且还会影响民族地区民族人才的培养。因此,有必要认真地分析问题本身及其成因,并为蒙语汉授生学习适应障碍问题寻找可操作的解决路径。

参考文献:

〔1〕滕星.西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理论综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2).

〔2〕魏铭静.浅谈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性问题[J].民族论坛,2012(2).

〔3〕祖力亚提・司马义.少数民族学生低学业成就浅析[J].西北民族研究,2008(2).

〔4〕谢瑶.跨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调查分析[J].兰州工业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11(4).

〔5〕通嘎.跨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个案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4).

〔6〕赵世怀.论广西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困扰与适应[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8,20(2).

〔7〕李怀宇.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研究――基于云南省五所高校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3).

第7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本科毕业论文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47-02

作为全国优势特色专业的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并兼具民族地区特色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近十年来不断改进的“四环节”教学法的实施,不仅在本科教学上是一大创新,其教学成果也得到了区内外同行的广泛好评。但是,如果我们不固步自封,如果我们希望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人才培养水平,我们会实事求是地直面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的学生在最终实践能力的提升上,程度有限,效果并不特别突出。它集中表现在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中,一直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且一直没有明显的改进。笔者承担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任务已经有十余年,平时也担任《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原理》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积多年的经验,我以为这个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四环节”教学法所能解决的。我所指导的学生论文均是外国文学方向的选题,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存在的问题,既带有一定的特殊性,是外国文学方向论文特有的问题;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代表性,是中文系各方向论文写作共同存在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进一步深化中文系的教学改革,从课程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改进及学生专业学术研究训练等多角度入手,别无它途。下面我就以外国文学方向本科毕业论文为例,谈一谈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选题范围

虽然从比例上看,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外国文学方向的选题不少,但具体到写作内容,则呈现了选题较为陈旧及视野较为狭窄的特点。四年本科教学中,《外国文学》课程的开设,基本奠定了学生外国文学的知识基础,对学生论文选题的确定影响巨大。它引导我们的学生更多地关注经典作家作品、关注典范性的文学人物及文学现象、关注对作家作品的美学及人文批评。一些作家作品及典型人物,几乎每年都会有学生涉及,即使学生写作切入角度会略有变化。比如,英国十九世纪女性文学、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俄国十九世纪文学,而涉及到的作家有勃朗特姐妹、哈代、司汤达、陀思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他们笔下的简・爱、苔丝、于连、卡拉马佐夫、安娜等,也往往成为学生人物性格分析的常客。不同届学生的论文选题,重复现象较为突出,虽然指导老师在最大程度上力图避免这样的重复。这一现象,与为期一年的《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是相吻合的,能反映课程教学对学生外国文学接受与理解的影响,因为中文系的外国文学教学比较强调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

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那就是学生在论文写作上所体现出来的外国文学视野,受《外国文学》课程的影响是明显的。关注经典作家作品、关注近现代文学、关注文学的思想及美学价值,始终是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最显著特征。而由此反映出来的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性思维的不足、写作视野的相对狭窄,也无庸讳言。如果我们的《外国文学》课程在课时上有所增加、内容上有所延伸,能在二十世纪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文学方面对学生有所引导,学生的写作视野无疑会开阔得多。而这恰恰是我们今后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当大力改进的地方。

二、研究方法

较之选题范围上的相对狭窄,学生在外国文学论文写作上所展现出来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方法上的陈旧和单一,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值得我们反思。究其原因,我以为还是与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对文艺学方法论的忽视密切相关。在中文系的培养模式设计中,除了《文学概论》一课外,并没有其它的相关的文学方法论课程,也没有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相关的课程。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没有接受到文学方法论的课程教学,这使得他们对文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相当陌生,没有明确的理论概念和方法意识。所以在毕业论文写作时,他们只能模仿传统文学史研究的方法,在作品与作家、社会及读者的四维关系上做文章,内容也无外乎作家传记研究、作品主题及思想价值分析、人物典型性格研究等方面。而从形式主义的角度、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对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几乎没有出现过。曾经有一个学生的论文选题是《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语言风格》,应该说已经论及到一个新的角度,但遗憾的是,该学生在写作中不过强调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韵律上对欧洲十四行诗承前启后的贡献,浅尝辄止,并未能对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语言学角度的形式主义分析。究其原因,还是缘于对形式主义理论和方法的不熟悉,对“文学性”和“陌生化”等概念的不熟悉,在写作中不能运用这样的理念去分析文本。

不过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在研究方法上,很多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和思维。这不仅表现在学生的许多外国文学选题直接就是比较文学或与比较文学有关的,也表现在学生在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过程中,能自觉地置研究对象于世界文学的语境,用比较文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剖析问题。无论是作家研究还是人物性格分析,不少学生都自觉地将其与同类型的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典型进行比较,试图从比较中确立其文学和艺术的价值。我以为,这样的思维方法,对外国文学研究而言,也许较之希望其在方法论上的变化,有更多的价值和更新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对学生在比较意识和思维上的期待,应该高于对他们在研究方法上变化的期待。而且就文学研究的价值而言,比较文学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视野,使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呈现了与从前截然不同的新的姿态。这一点,从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已经有了充分的证明。

三、问题反思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在教学改革中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就是“讲授――阅读――讨论――写作”四环节教学法的构想和实践,通过对学生阅读、思考及写作能力的多层次积累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至今已近十年,成效显著,已经得到了教学同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但问题在于,这样的长达三年的培养过程,其人才培养的效果到底如何?能否有效地集中反映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仅就多年来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外国文学方向选题写作的情况看,我认为无论是论文选题范围、研究和批评方法,还是论文的写作规范,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而要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很显然,这些问题已经不是四环节教学法所能解决的了。只有在我们的课程设置和写作指导模式上进行一定的改进和调整,方足以应付这样的变化。学生对论文方向和选题的抉择,无疑与《外国文学》课程给予他们的外国文学知识背景是相关的;他们的学术兴趣,主要也是由这样的知识背景提供的。很少有学生能越过这样的背景,去独立地完全凭借自己的爱好与兴趣选择一个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所以,如何拓展他们的外国文学知识范围,让他们对外国文学的认知与今天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及文学背景联系起来,应该是《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具体来说,我以为,如果现有的教学课时不能有大的提升的话,那就加强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进。已经成熟的没有大的争议的内容,如古典文学与文艺复兴文学,不妨让学生主要用自学的方式去掌握;而一些未有定论的领域,一些与今天的文化文学密切相联的文学现象。

学生在文学研究方法上,也需要得到有效的训练。为此,我以为急需设立一门文学方法论研究的课程。这一新课程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中外文学理论特别是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与方法的介绍,二是对古今中外典范的文学研究实践和范例的介绍。这一门文学方法论课程,还应该涉及学术研究基本条例和规范的介绍与研究。遗憾的是,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忽略了这一问题。我们在学生培养中,注重了学生文学知识的积累,注重了学生文学鉴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却忽略了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学术素养的提升。

第8篇

述职人xx,出生于xx年x月x日。xx年毕业于xx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xx年x月到xx市一中任教至今。xx年被评审为中教一级至今。现申报中学一级二级教师。

二.申报理由:

1.XX年我被评审为中教一级教师,当时我代xx、xx两个班的语文课并担任xx班的班主任。xx年这一届学生毕业,xx班高考达线人数为年级第二,语文高考平均分和及格率分别为年级第一和年级第二。xx年到xx年我代xx、xx、xx三个班的语文课并担任xx班的班主任。xx年至今我代xx、xx班的语文课并担任xx班班主任。同时我还担任高一年级学科组组长。

2.任现职以来我一直兢兢业业,以学校工作为重,服从领导安排,任劳任怨。xx年暑假正值学校参评示范校的关键时期,我牺牲假期参与了学校示范校材料组织和文件撰写工作,和学校的其他同志一起顺利完成了我校示范校评估的准备工作。当年又参与了学校新课程实施方案的撰写工作。XX年参与了校本教材诵读读本的编撰。XX年又参与了课外读本导读教材的编撰。XX年王还在xx教育台做了语文考考前辅导讲座。

3.任现职以来的主要成绩:

①XX年或xx市优秀教师;

②XX年获xx市“三育人”先进个人;

③XX年在xx日报上发表《xx》;

④XX年课件《红楼梦》获xx市课件比赛二等奖;

⑤XX年论文《xx》获全国一等奖;

⑥XX年《xx》获xx市师德小故事比赛三等奖。

三. 今后努力方向:

第9篇

《大学生》:吸引你来就读科技史研究生的原因是什么?

曹钰:高中文理分科,进入大学之后,我发现有这样一个机会同时接触文理,文理兼修的感觉蛮好。再加上它相对于其它工科专业并不算难考,就最终选择了这里。它现在成了我感兴趣的事情。

周瑞娟:我看中的是这里的学术氛围。考研前,我联系到一些学长学姐,当时他们传递给我一个最大的感觉是,这里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术氛围,并且导师会针对我们的兴趣,为我们定制研究方向。我一听就被吸引住了。

《大学生》:可否为我们介绍一下你们现在的研究方向?

曹钰:我做的研究偏向传统科技史方面,课题是“浓缩铀-235 用复合分离膜研制过程初探”。天然铀矿石中铀-235的含量非常少,并且与铀-238混在一起很难分离。这段历史研究过程非常有趣。

周瑞娟:我可能比曹钰学姐更有趣一点,我研究科幻小说中的科技史,课题叫科幻小说中的科学观。

《大学生》:导师是怎样为你们制定科研方向的呢?

曹钰:每位学生都有两位导师,一位是学校里专业方向的导师,另一位是学院聘请的校外导师。校外导师们都很权威,像故宫研究院的院长、北大科技史的教授等。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会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定选题,然后提供大量的资源让我们去做调研。比如我研究的课题需要向一些老辈的学者采访调研,像葛昌纯院士,他是乙种分离膜制造技术的第一发明人。

周瑞娟:我的本科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是关于老舍小说的。导师根据我本科的研究情况,结合现在的专业,定下了现在的课题。

《大学生》:做具体研究时感受如何?

曹钰:我是理工科背景,本科学编程自动控制,现在的课题也是近代物理史的一部分,没有理工科的背景很难进行。此外,我的课题中口述史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采访专家、整理文字都要有较强的语言能力。恰好我本人很喜欢语言文字,所以做这个课题把我的爱好也加了进去,做起来不仅不枯燥,还挺开心。

周瑞娟:我才研一,刚刚定了研究方向,还不确定接下来具体做什么。但我本科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个“书虫”,现在正好又研究小说方面,做这个科研项目满足了我很多内心需求。

《大学生》:你们的同学中还有什么课题?

曹钰:在我们院里,导师非常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只要提得合理,几乎什么样的课题都可以做,比如有同学做炒糖的锅的发展历史,有人做壮族医学的课题,还有一位同学在文献中看到古代的烹饪器材,产生了研究烹饪史的想法。

周瑞娟:谈起特别的课题,我影响深刻的是博士乔尚孝师兄研究中世纪大马士革钢刀的复原这个课题。他对钢刀非常痴迷,不仅查文献,还找到了能炼这种刀的村子,专门打了几把钢刀回来,把我们惊呆了。

《大学生》:能支持你们做这样的选题,你们的导师一定也很有个性吧?

曹钰:导师在我们眼里都非常好玩。最典型的就是吴国盛老师。他是学术大牛,却没有一点架子,上课风趣幽默。他写过一本讲述科学历程的书,是复试必考的内容,但跟一般的教科书完全不同,每个知识点都像讲故事一样,就连外行看了都会觉得有意思。还有像我的校内导师潜伟老师,他特别平易近人,有任何想法都可以与他随心所欲地交流。和他的相处中,我感受到学术钻研的乐趣。

周瑞娟:李延祥老师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导师,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祥子”。他的办公室里全是古物类的东西,就连其他专业的老师都说:“进了你们科技史的办公室,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我2016年三月来复试的时候,就听到他的学生说:“你知道吗?祥子拉着我们在办公室里烤全羊,这个味散了两天都没有散掉。”

后来上他的课,我发现他性格豪爽,学术功底极深,上课甚至不用书本,画张地图就可以直接开讲。学生中间流传他有“看一看这座山,就知道有没有矿”的本领。一次祥子在文献上看到鹅能识矿,上课专门建议我们回去养几只鹅,后来又郑重其事地对我们说:“退休后,我会养一群鹅,保不准就会挖出一个金矿来。”听起来天方夜谭,但我很相信他。

《大学生》:你觉得在北科读研的优势有哪些?

曹钰:最大的优势就是做科研就像在一个大家庭里生活。这里学术氛围很浓厚,导师们会为每个学生做课题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我有个同学刚开始在自己导师实验室做实验,现在又跟本院其它老师做科研,虽然不是自己的学生,导师也都非常支持。

周瑞娟:我觉得第一个优势是包容性比较强,文理兼收,个个都能成复合型人才。第二个优势是我们的实验器材都是“硬菜”哦,像三维扫面议、红外探测器、光谱吸收仪等,都是行业顶尖的仪器,为我们做科研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大学生》:课题的方向很广,研究器材又这么先进,科技史能具体运用在哪些领域?

曹钰:我们专业的应用与考古结合得比较紧密,例如对工业遗产中的炉子等器物的3D扫描等,在技术上很领先。

周瑞娟:大家在参观博物馆时看到的很多实物图,都是通过3D技术扫描进去的,这个技术在文物复原中是利器。它可以将残缺的部分补全,还原出文物原来的样子。

《大学生》:考北科大金属科技史的研究生难吗?

曹钰:复习阶段有一定难度,因为北科大科技史没有本科,大家在备考时会觉得可参考的资料少,担心专业知识把握不准。

周瑞娟:这是排全国第一的专业,每年报考的人数很多,招生的名额又少,所以竞争还是挺激烈的。但是文理都招,还不考数学,这给数学差的学生提供了机会。

《大学生》: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你们觉得考这个专业,要准备些什么?

曹钰:科技史的考研,要考英语、政治,还有两门专业课。文科生要考中国通史和中社会学,理科生或者文保生考化学和文物保护基础。专业知识肯定是硬骨头,得下大功夫。

周瑞娟:从我考研的经历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得对这个专业有一些兴趣。如果一个学生能带着兴趣而来,导师的培养会很顺利,成长就会很快。

《大学生》:读这个专业,文科背景和理科背景对能力的要求有什么区别吗?

曹钰:科技史重点在于通过研究古文物的成分构成,来探究冶金的技术历程,因此必须常常待在研究室里做各种实验,对于理科生来说,最大的要求莫过于动手能力要过关了。

周瑞娟:我们文科生经常会跟着导师去做田野调查,所以这个专业不会重理轻文。对于文科生来说,我还觉得利用文献资源的能力必须过关,这样做起研究来会得心应手许多。

《大学生》:对今后的就业有什么规划?

曹钰:我们的就业方向很多,可以进博物馆,或者科技史文化遗产研究机构等,还可以考公务员或者当老师,而且很多与我们专业挂钩的企业常常来招人,所以我对就业并不担心。

周瑞娟:毕业后想当个老师,或考公务员或继续读博。

曹钰

研二,本科北京工商大学自动化专业

在北科读研最大的优势就是做科研就像在一个大家庭里生活。这里的学术氛围很浓厚,导师们会为每个学生做课题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

世界一流大学

一流学科

双一流

周瑞娟

第10篇

关键词:“不就” 词汇化 语法化 主观性 语气副词

一、引言

“不就”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多用来表达反问。在句法上已作为一个单位来使用,读音上中间也不能有停顿,整体意义也不是各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如:

(1)谢大脚“咳”了一声说:既然这样,何必偷偷摸摸的,和赵四一说不就完了?

(2)荠晓兰道:“你何必多问,进去看看不就明白了么?”

(3)不就几十个选择题不会吗?!没什么。

我们认为,例(1)~例(3)中的“不就”已经具有了词汇化倾向,“不就”用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义,说话人从自己的视角和认识出发表达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例(1)中,说话人认为只要和赵四一说就完了,不必偷偷摸摸。例(2)中,说话人认为不用多问,进去看看就明白了。例(3)在说话人看来几十个选择题不会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关于“不就”在共时平面表现出来的特点,许多学者已经有所注意,殷树林(2007)认为如果“不就VP”不具有引述的性质,那么“不就VP”就是个唯反问结构。并指出在不同的语境下,该结构有4种句意类型。郭奇军(2012)运用构式语法理论讨论了“不就X”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曹波(2013)的硕士论文比较详细地讨论了“不就X(吗)?”构式的构成、语义和语用分析,并与其他构式进行了对比分析。蔡旺、杨遗旗(2014)讨论了“不就”和“就”的异同,并认为“不就”已经高度凝固为一个复合副词。然而,对于“不就”的历时考察和词汇化过程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分析“不就”的词汇化过程及其成词以后的成熟表现,其中说话人的主观性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本文所采用的语料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BCC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以及以往研究中的文献资料。

二、“不就”的词汇化过程及动因

(一)“不就”的词汇化

“不就”中的“就”本义是动词,有“靠近、接近”义,之后虚化为副词、介词。古代汉语中,“不就”作为一个偏正结构,否定副词“不”修饰动词“就”,既可表示不能完成,也有“不就职、不接受命令”义。如:

(4)“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余年不就。”《史记・礼书》

(5)“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後汉书・仲长统传》

这种否定副词“不”修饰动词“就”的偏正结构一直保留到今天,如:“高不成,低不就”。

本文讨论的“不就”是两个副词的组合,既然只讨论副词“就”,所以“就”的其他用法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关于副词“就”形成的年代,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不会晚于元代。我们发现,“不”和副词“就”在线性顺序上相邻出现的例子最早始于元代:

(6)〔带云〕那屠岸贾若见这孤儿呵,〔唱〕怕不就连皮带筋,捻成齑粉。(《赵氏孤儿》)

(7)如今田氏少艾,何不就招鲁公子为婿,以续前姻。(《元代话本选集》)

例(6)中的“怕”可以看作一个既表担心又表揣测的语气副词,“怕”与“不”结合紧密①,后面的分句用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语气,“不”与“就”不能组合。例(7)中“何不”组合,“就”作为副词修饰后面的动词性成分,整个句子表达反问。

根据考察,这种现象到了明代更加普遍,即“不就”的前面有“何、莫、岂、怕、却、可”等表达反问或揣测性疑问的词出现。这使得“不”更容易和它们组合,整个句子多表达反问。此时,“不就”结合没有合适的语义基础。如:

(8)智深道:“何不就请来厮见?”(《忠义水浒传》)

(9)“……只道是那山里走出来的一个半壮不壮的健猪,伙上许多人,叉钯扫帚,把老猪围倒,拿家去宰了,腌着过年,这个却不就遭瘟了?”(《西游记》)

(10)唐僧道:“既有雷音之景,莫不就是灵山?《西游记》

(11)“……俺每回来,见路上一簇响铃驿马,背着黄色袱,插着两根雉尾、两面牙旗,怕不就是巡按衙门进送实封才到了。”(《金瓶梅词话》)

(12)就如那盐鳖户一般,见了麒麟,说我是飞鸟;见了凤凰,说我是走兽;岂不就如那六科给事中一般,没得人管束。《醒世姻缘传》

(13)若不着这一封挡戗的书去,可不就象阴了信的炮仗一般罢了?《醒世姻缘传》

虽然这些词的出现阻碍了“不就”词汇化的进程,但为“不就”提供了语境支持,为以后“不就”脱离反诘副词单独表示反问语气奠定了基础。但是,同时代的“不就”共现的例子也存在于下面的语境中。例如:

(14)(卜儿云)兀的不就是那郑元和?(明・全元曲――杂剧《李亚仙花酒曲江池》)

(15)(薛仁贵云)兀那厮,抬起你那头来,睁开你那眼,则我不就是薛驴哥那?(明・全元曲――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

(16)龙香把手点道:那有灯的不就是他书房?(《二刻拍案惊奇》)

(17)你如今只推有甚么公用,将好的田地卖了去,收银子来藏了,不就是藏田地一般?《二刻拍案惊奇》

上面的句子根据上下文判断都是反问句,“不就”还是不能组合。和前面的例子一样,“不”和“就”不处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不”作为否定副词,用否定的结构来表达肯定的语气,“就”作为副词修饰后面的动词性成分(多是判断动词“是”+NP/VP)。

不论前面是否出现“何、莫”一类的表达反问语气的词语,“不就”共现总是出现在反问句中,这样受反问语境的影响,“不就”可以自足地表达反问了。而下面的“不就”似乎可以分析为词。例如:

与北大语料库中的例子相比,口语中“不就”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就”出现在一个句子的开头(通常省略主语),而不是句中,整个句子表达反问语气。2.句末语气词除了“吗、么、嘛、了”等出现外,标点符号也开始多样化,可以问号和感叹号同时出现,也可以多个感叹号连用,有时不用语气词而直接用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不同的感情⑥。3.“不就”后面不仅带谓词性成分,也开始带体词性成分(单个名词、数量名结构等)。4.“不就”表达反问的强度增加,表达的感情越来越强烈,说话人可以只表达自己的观点,完全不需要听话人的回答或看法。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特点,可以看出“不就”进一步成熟为一个语气副词。

史金生(2003)从语法意义和和语法形式(即词的分布)两个方面界定了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副词“不就”符合其标准。首先,语气副词的语法意义就是表达说话人情感、认识的副词。“不就”在当下明显地表达了说话人的情感,而且大多是表达说话人对某件事不以为然、轻视、愤怒、不满等的主观态度(有时候虽然是针对某件事,实际是对施事者的不满态度)。有时句子的前后还会出现表达同样态度的句子或者很多不礼貌的语言,如例(35)~(38),这样更能体现说话者的强烈感情。其次,“不就”与其后的被修饰成分组合后,大部分作谓语。最后,作为语气副词的“不就”既可以位于句首,也可以位于句中,位置灵活。史金生(2003)认为,语言成分在语符序列中的位置与语言成分的主观程度有密切的关系。通常主观性强的成分处于句子的,主观性弱的成分处于句子的内层。所以,现代汉语中位于句首的“不就”主观性更强。

经过考察,可以得知,“不就”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看作语气副词。它用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表达说话者的主观看法和态度。这种态度或情感在不同的语境下会表达出不同的语用功能,当然也有程度之别。

四、“不就”的词汇化等级

共时状态是历时状态的积累和延续,虽然“不就”出现的时间较晚,但在共时状态下它的演化的彻底程度是不同的。从北大语料库和BCC语料库可以看出,“不就”在现代汉语中的词汇化程度是高低不等的。

首先,“岂/莫/何/怕/可不就+NP/VP”的格式还在使用,“不就”不在一个句法层次上,整个句子因为“岂、莫、何”等疑问词的存在表达反问。

其次,“X,(主语)+不就+VP”格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大量存在,处在这种格式中的“不就”已经成词,具有“前后相承”的基本语义,表达一定的篇章功能。上述两种格式大多用于书面语体,口语中相对较少。

如果“不就”处在一个句子的句中,且带有说话者的主观性,“不就”就进一步成熟为一个语气副词,当位于句首时,这种主观性表现得更加明显,词汇化程度也是最高的。

除此之外,还应当注意,现代汉语中“并/要/再/还”和“不就”的结合。如:

(39)上海的入选曾有过不少的争议,其实上海并不就仅仅代表着刻板、精明、快节奏、没人情味……

(40)其实在生活中并不会绝对得孤独,只是看你是否甘于孤独,只要你想,愿意陪你的人肯定不少,再不就你主动去关心别人,总会收到回报的。

(41)雪来私信问打算怎么过年,我说还不就一个人上班下班,没什么过年的感觉,已经十年没有过年了,早已忘了“过年”到底是什么感觉。

(42)你追我赶多没意思,要不就一拍即合,要不就一拍两散……

它们组合并不表示反问,这也是前面所提到的“不就”所在的句子大多表示反问,而不是全部的原因。“并不就”是个否定陈述,其他的也都是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思。受“不就”主观性的影响,它们在表达意思时也带有说话人的态度、立场,留下了自我印记。除了“要不就”⑦以外,其余的也有词汇化倾向,因为三音节虽然不属于一个音步,但可以看作超音步,也能成词。但是,如果“并/再/还”和“不就是”组合,按照韵律原则,一般是“2+2”模式,“并/要/再/还+不”结合,“就是”看作一个韵律词。但是,从另个一角度看,“并/再/还”放在“不就”的前面,也证明了“不就”的凝固性高。

五、结语

本文通过历时考察,分析了“不就”的词汇化过程,通过语境吸收和重新分析,并且在合适的的语义基础和句法格式中,“不就”从一个跨层结构经过高频使用后成为一个副词。由于“不就”一开始就处在反问句的特殊语境中,说话人总是从自己的视角看待事情,所以,“不就”带有个人主观性,可以看作一个语气副词。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不就”既可以位于句中,也可以位于句首,作为一个语气副词也变得更加成熟。同时,笔者注意到,在共时层面上,“不就”的词汇化等级是有差别的。语言是一个连续的系统,只有把历时和共时的语言现象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更好的解释和说明。

本文重在考察“不就”在线性顺序上相邻的情况,所以和“不就”相近的“不是就”“不就是”⑧结构,本文没有进行梳理,这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此外,本文只分析了“不就”的词汇化过程以及它具有的主观性,对于主观性在共时层面表现出来的语用功能还有待以后的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王亚群(2004)认为,表“揣测”义的“怕不是”来源于反问句

中的用法,其中的“不是”语义虚化,表示一种语气情态,“怕不是”容易凝固为词。我们认为此例中的“不”是“不是”省略“是”的用法,在语义上更倾向于和“怕”结合。

②许娟(2003)认为,“就”的基本义是前后相承,在此基础上处

于不同的语言格式中以及人们语用表达的需要,派生出“时间、逻辑、数量范围、口气”等语义。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并认为“不就”含有“就”的这种基本语义,但是“不就”产生在反问语境中,从一开始就带有说话者的主观性。

③石毓智(2006)认为,疑问句和感叹句之间存在认知关系,现代

汉语中疑问标记很多是用来表示感叹用法的。其中,疑问语气词“吗”就发展出了感叹语气词“嘛”,并且它们都有一个弱读的形式“么”。所以,现在的语料中三种形式并存,都可表示感叹语气。

④根据考察,大多是表达反问语气,但是在语料库中,仍能发

现“不就”前面带有“并/要/再/还”等,它们并不表示反问。所以,为了尊重客观事实,表述为“大多表示反问”。殷树林(2007)也注意到这种情况,他认为,如果“不就”后面的VP不具有引述性质,“不就VP”就是个唯反问结构。

⑤参考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2011年11月第1版,第285页。

⑥反问句表达的感情强烈时一般用多个感叹号,轻淡时用问号或句号。

⑦“要不”已经是词,在说“要不就”时,“要不”后面习惯

停顿,所以“要不就”不宜成词。

⑧“不就”修饰名词性结构时,大多也能用“不就是”来表达,由

于“是”语义虚化,不再表示判断,“不就是”的语义重心在“不就”上,重在表达说话人的态度,所以“不就是”中的“是”也就省略了。

参考文献:

[1]蔡旺,杨遗旗.“不就”与“就”的异同以及“不就”的词汇化

[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4).

[2]曹波.“不就X(吗)?”构式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13.

[3]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1.

[4]郭奇军.试谈表看轻义“不就X”构式[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8).

[5]金莹.多功能副词“就”的多维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7.

[6]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4).

[7]史金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J].中国语文,

2003,(1).

[8]许娟.副词“就”的语法化历程及其语义研究[D].上海:上海师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9]殷树林.“不就VP”反问句的句意类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4).

[10]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有关的虚化机制[J].中国语文,2000,

第11篇

论文摘要:采用交际教学法可以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大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沉默与教师提问策略有直接的关系。教师应改进课堂提问策略,活跃课堂气氛。

在中国的英语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交际教学法进行教学。从理论上讲,这种交际课堂可以消除沉默。但是,通过与教学部教师的交谈和问卷调查,笔者发现90%的英语课堂有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的现象。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经常沉默不语,让教师和学生都陷人尴尬的境地。

随着行动研究的发展,研究者对外语课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的焦虑和学习动机上。而对外语课堂上学生的沉默研究甚少。笔者仅发现在香港有两项相关的研究:一项是Tsui对中学生外语课堂沉默的研究,该研究主要从教师的反思及看法的角度进行,发现学生的沉默主要与焦虑有关;另一项是Jackson对用英语讲授商务管理的课堂进行的研究,发现教育、社会文化、情感等因素导致了学生的沉默。

本文主要从学生的角度讨论大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保持沉默的各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研究学生保持沉默的种种原因及对教师提问的看法。

一、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一直以来都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当今盛行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提问更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郑树棠所说,“课堂提问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因为“教师不但可以通过提问使学生参与交流,还可以通过提问使学生调整自己的语言,使其更具有可理解性”。所以,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手段,每位教师都不可避免地在上课时对学生进行提问,但并非所有的提问都能有效地促进和巩固教学。“好的发问是很重要的,它刺激思维,引向探讨;而不得当的发问则导致学生三缄起口,沉默不语”。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和问题

研究对象是西安外国语大学汉语学院200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及2006级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本研究问题是:(1)有那些因素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2)学生的沉默与教师课堂提问有关吗?(3)教师应怎样改进课堂提问促使学生积极发言?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种行动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访谈、观察的方法采集数据。其目的是了解和描述学生课堂沉默的各种因素,因此采取了自然观察的方法。本文的数据来源:

1.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在200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2班一年级“综合英语课”第二学期进行。对全班45人都做了问卷调查,并在全班挑选了包括积极、一般和不积极的9位同学访谈。在2006级对外汉语专业1班和2班一年级“综合英语课”第二学期进行。

对两个班共90人都做了问卷调查。

2.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基础教学部全体教师共21人都参与了这项活动。

3.两个学年的课堂观察记录。

(三)研究结果

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处理,归纳出导致学生沉默的主要因素如下:

1.学生缺乏自信。调查的学生当中有30%以上的人对自己信心不足,害怕犯错误丢面子而不敢开口讲英语,更不用说在全班回答问题。许多学生即使知道答案也不敢回答,缺乏在别人面前讲英语的勇气。

2.无吸引力的提问。学生认为有时教师的提问太难,对相关的话题知之甚少。而有时教师的提问又太简单无趣,学生没兴趣回答。

3.学生准备时间不足。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提问后没有给学生等待时间,对学生的沉默不容忍,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有压力,害怕回答问题。

4.提问对象不均衡。教师给学生的机会不均衡,常常请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导致差的和害羞的学生感到被忽视。学生越感到被忽视,就越不愿意参与。

5.过多的消极反馈。许多教师习惯于过多地使用消极反馈。即使他们在提供积极反馈时,也常常是倾向于好学生。所以水平差的学生常常因为害怕给出错误答案受老师批评而沉默不语。

(四)结果分析

以上问卷访谈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沉默的五个因素中有四个与教师提问有关:(1)教师常问一些“是”或“不是”等词来回答的问题,使提问简单无趣,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或者学生常因对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太少不得不选择沉默;(2)教师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准备时间过短,学生无法不保持沉默;(3)教师提问的对象常限于某些特定的好学生,从而打击了中等生和差生问答问题的积极性;(4)教师过多的负面反馈使学生宁愿保持沉默,也不愿意冒险让老师批评。

三、打破课堂沉默的策略

(一)改变单一的提问方式,增加参考性问题

教师课堂提问所涉及的问题分为两大类: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已知道答案的问题。这是一种封闭的、限定答案的提问。例如:What''''stheoppositeof"up"inEnglish?而参考性的问题则指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这是一种开放的、允许有不同答案的提问,目的是获得信息。例如:Whydidn''''tyoudoyourhomework?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提展示性问题,其目的不是要寻求自己所不知的信息,而是为了进行语言练习。但Long&Sato发现在他们研究的课堂中,需要学生回答的79%的问题为展示性问题。因此许多学者提出,为了使课堂上有更多的交流,教师应少使用展示性问题而多采用参考性问题。其次,教师应把握提问内容的难度,对于学生生疏的话题讨论,教师在提问前应先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有话可说。

(二)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所要回答的问题

能否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也是常被教师忽视的问题。实际上,提问之后教师等待时间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回答问题的好坏。Nunan指出,教师的等待时间在语言教学课堂中很明显是重要的。这是因为学生需要更长的时间对目的语进行的提问进行理解。Row也观察到了这种情况。Row发现,平均来说,教师给予学生的反应时间不足一秒,至多两秒。而后,教师通常会急于替学生给出问题答案。如此短的“等待时间”总是使学生处于匆忙之中。Row还发现,在教师提问之后把等待时间延长到三至五秒或更长,有更多的学生会对课堂进行更多地参与。gwyoo

Hunan的阐述和Row的观察说明了教师的等待时间的意义。因此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教师应增加等待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要回答的问题。

(三)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

给学生均衡的回答机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很公正,没有偏袒部分学生。人们普遍认为,应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而不是把问题局限于某些特定学生。然而,实际上教师常常提问那些好学生,忽略能力差的学生。Hunan发现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并提供平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时,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的交互活动中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四)改进反馈方式,为学生提供积极反馈

在课堂上,教师采用不同的反馈会对学生的语言习得产生不同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反馈分为两类: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积极反馈通常被看作是肯定的表扬如“Good!","Verygood!,,,"Wonderful!"等,或者是对学生正确的答案进行重复,或者根据学生的回答给出更好的答案或提供额外的信息。消极反馈包括三个方面:(1)忽视学生的回答,学生回答正确时不表扬;(2)批评;(3)急于对学生出现的语言错误进行纠正,中断学生的回答。

第12篇

摘 要:本文对《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词汇大纲》(后文简称《大纲》)中119个甲级形容词中的103个汉日同形词,从语义角度出发,根据义项差异将其分为六个难度等级,并进行量化对比分析,以此来探讨《大纲》中甲级汉日同形形容词的微妙差异,以期促进对日汉语汉日同形词词汇教学。

关键词 :甲级汉日同形形容词 难度等级 对比分析 语义 量化分析

一、引言

汉日同形词(后文简称同形词),有以下3个特点:1.日语中与汉语词形相同的汉字词,如:安静/安静(前者为汉语词,后者为日语词,下同);2.看词干不看词尾,如:大/大きい;3.汉语和日语中的现代简体字一律还原成繁体字来比较,如:简单/簡単、圆/円い(赵福堂,1983)。竹田治美(2005)指出,由于社会文化等原因,同形词词形相同语义却不尽相同,日本留学生在学习这些词语时,产生大的误解的情况也是时常发生的。因此,对同形词进行研究十分必要。刘富华(1998)、万玲华(2004)等人针对《大纲》里的同形词从宏观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谢郴伟、徐开妍(2013)对《大纲》中的甲级汉日同形形容词从语义角度出发,进行量化对比分析。

总体上来看,同形词的研究较为零碎,缺乏一个系统的难度等级,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上的指导作用也略缺系统性。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语义范畴的角度,采用“描写—归纳”的研究方法,将《大纲》中119个甲级形容词中的103个同形词,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总结其意义,通过考察同形词在汉语①和日语中的义项数目差异来拟建难度等级,并对同形词词汇教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本研究的结果对于对日汉语教材编写、词汇教学、语言测试命题设计以及日本留学生词汇记忆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二、拟建难度等级

本文对于同形词难度等级的拟建,是基于语义角度来说的,即根据同形词在汉语和日语中的词义范围来确定。关于同形词词义范围的对比,本文采用谢郴伟、徐开妍(2013)的方法,将其分为汉日词义相同、汉语词义范围大于日语词义范围、汉语词义范围与日语词义范围相近但又各有其延伸部分、汉语词义范围小于日语词义范围、汉日词义范围互不相同五类,若用H代表汉语,R代表日语,则可表示为:H=R,H≥R,H≥≤R,H≤R和H≠R。

根据同形词在汉语和日语中词义义项相差数目的不同可确定其所处难度等级,例如:某个同形词在汉语和在日语中的词义范围相同,所拥有词义义项的数目相等,那它对于日本留学生来说所产生的是正迁移,基本上是没有难度的,本文将其归为零级难度;另一方面,如果一个同形词在汉语和在日语中词义范围不尽相同,二者所拥有词义义项的数目相差为一,那它对于日本留学生来说就会比零级难度的同形词高出一定的难度系数,本文将因这一项义项差异而造成的难度系数设置为一个等级的难度坡度,将其归为一级难度。依此类推,对于《大纲》中的103个甲级汉日同形形容词,本文分别将其定为零级难度、一级难度、二级难度、三级难度、四级难度和五级难度等六个难度等级。

(一)零级难度

以“丰富/豊富”为例,在汉语中的义项仅有一项,即(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等)种类多或数量大,如“从营养角度看,香蕉是淀粉质丰富的有益水果”。在日语中,“豊富”的义项也仅有一项,即“丰足、富有”。如“知識豊富”(知识丰富)。可以看出“丰富/豊富”在汉语和日语中的词义范围相同,词义义项相差为零,可将其定为零级难度。经分析,该难度等级包含H=R这一类中所有同形词,共有33个,如:错误、大声、当然、丰富、复杂、好吃、经济、久、旧、渴、科学、乱、绿、努力、暖和、确实、全、热情、少、特别、突然、完全、危险、伟大、辛苦、幸福、一般、愉快、圆、友好、有名、正确、重要。

(二)一级难度

以“紧张/緊張”为例,汉语语义为:①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②激烈或紧迫;③供应不足。日语中,“緊張”的词义主要有两项:①精神、态度处于绷紧的状态;②争端即将发生的状态:国際情勢が緊張する(国际局势紧张)。可以看出,“紧张/緊張”在汉语的词义范围要大于其在日语中的词义范围,并且相差的义项为一,即汉语中的义项③,可将其定为一级难度。经分析,该难度等级包含H≥R和H≤R这两类中的部分同形词,共有29个,如:矮、对、多、贵、黄、健康、紧张、困难、容易、通、痛快、晚、行、脏、真、整齐、不同、长、短、饿、精彩、忙、浅、深、痛、响、小、新、一样。

(三)二级难度

以“黑/黒”为例,汉语语义为:①像煤或墨的颜色;②黑暗;③坏,狠毒。日语中,“黒”的词义有5项:①黑色;②太阳晒过的肤色:肌が黒い(肤色黑);③肮脏:えりが黒い(领子脏);④心黑,心眼坏:腹の黒い人(心术不正的人);⑤做坏事或有犯罪嫌疑:黒いうわさ(有犯罪嫌疑的传闻)。可以看出,日语中“黒”虽然有五个义项,但是义项①②和③完全可以合并看作是汉语中的义项①,由此推出,“黑/黒”相差的义项为二,即汉语中的义项②和日语中的义项⑤,可将其定为二级难度。经分析,该难度等级包含H≥R、H≥≤R、H≤R和H≠R这四类中的部分同形词,共有18个,如:简单、紧、酸、错、黑、亮、满、破、热、低、近、苦、晴、远、早、挤、便宜、高兴。

(四)三级难度

以“清楚/清楚”为例,汉语语义为:①事物容易让人了解、辨认;②对事物了解很透彻。日语中,“清楚”的词义仅有一项:清秀、整洁、清爽:清楚な服装(整洁的服装)。可以看出,“清楚/清楚”相差的义项为三,即汉语中的义项①②和日语中的义项①,可将其定为三级难度。经分析,该难度等级包含H≥R、H≥≤R、H≤R和H≠R这四类中的部分同形词共有15个,如表5所示:红、香、白、饱、好、慢、轻、阴、难、熟、重、安静、方便、累、清楚。

(五)四级难度

以“高/高”为例,汉语语义为:①从下向上距离大;②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③等级在上的。日语中,“高”的词义有7项:①从下端到上端的距离大;②地位高;③程度高、能力强、数值大:文化水準が高い(文化水平高);④(声音)大的:声が高い(声音太大了);⑤志向高尚:理想が高い(理想崇高);⑥(香味儿)浓烈:香り高くにおう(香味扑鼻);⑦傲慢,高傲:お高くとまる(目空一切)。可以看出,“高/高”在汉语中的词义范围小于其在日语中的词义范围,并且相差的义项为四,即日语中的义项④⑤⑥⑦,可将其定为四级难度。该难度等级包含H≥≤R和H≤R这两类中的部分同形词,共有4个,即:大、急、高、细。

(六)五级难度

以“快/快”为例,汉语语义为:①速度高;②(刀、剪、斧子等)锋利;③灵敏。日语中,“快”的词义有四项:①速度高;②心情舒畅的:快い寝心地(睡得舒服);③好意的,爽快的:快く聞き入れる(爽快地答应);④(病情)好转:病も日増しに快くなり(病情日益好转)。可以看出,“黑/黒”相差的义项为五,即汉语中的义项②③和日语中的义项②③④,那么,可以将其定为五级难度。经本文分析,该难度等级包含H≥R和H≥≤R这两类中的部分同形词,共有4个,如“老、冷、坏、快”。

三、甲级汉日同形形容词难度等级分布情况

如果将所有甲级汉日同形形容词编在一个单词表中,那么在理想状况下,日本留学生在学习这些同形词时,单位时间内习得数目是不一样的,难度越低的同形词越容易掌握,在单位时间内习得的也就越多。也就是说,在单位时间内,对于单位数目的同形词,其难度等级与习得人数成反比——难度等级越大,习得的人数越少;难度越小,习得的人数越多。以一个课时为例,对于相同单位数目的同形词,如果习得零级难度的人数为六个单位,那么习得一级难度的人数则为五个单位,以此类推,能够习得二级难度、三级难度、四级难度、五级难度的人数四分别为四个单位、三个单位、二个单位和一个单位。根据甲级汉日同形形容词难度等级的同形词分布数目以及相应的习得人数情况,将其整理可得到情况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甲级汉日同形形容词难度等级的同形词分布数目以及相应的习得人数呈现的是金字塔的形状,底层难度为零级难度,对于日本留学生来说是难度系数最小的,能够在单位时间内习得该等级难度单位数目同形词的人数是最多的;顶层难度为五级难度,对于日本留学生来说是难度系数最大的,能够在单位时间内习得该等级难度单位数目同形词的人数也是最少的。

四、结语

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词汇大纲》中有119个甲级形容词,其中有103个同形词。而这103个同形词中,难度相对较小的零级难度最多,足有33个,差不多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而难度相对较大的四级难度和五级难度中的同形词则较少,分别只有4个,仅占8%。在组织同形词词汇教学的时候,可在参照同形词难度等级的基础上采取复式递升原则,在难度等级低的同形词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难度等级高的同形词进行教学。同时,对于位于难度等级顶层的同形词,其义项出现的顺序也要遵循由易到难循环上升的方法,并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进行复现。这样才能尽最大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同形词学习效率,让学生能最大程度地正确习得同形词。

注释:

①本文中汉语语义均来自《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本文中的日语语义来自《新明解国语词典》(2010),第6版,日本三省堂出版社和《新世纪日汉汉日双解大辞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第1版)[S]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2]刘富华.HSK词汇大纲中汉日同形词的比较研究与对日本学生的汉语词汇教学[J].汉语学习,1998,(6).

[3]万玲华.中日同字词对比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谢郴伟,徐开妍.基于HSK甲级形容词的汉日同形词研究与对日汉语词汇教学[J].文教资料,2013,(10).

[5]赵福堂.关于中日同形词的比较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