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2 05:16: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量计价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基于此本文将根据其课程的特点,总结教学实践的经验,深入研究教学大纲、课程体系结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等,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对该课程课堂教学体系设置进行探讨。
《计算机辅助工程造价》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如何运用相关软件实现对应的计量与计价方法,并形成对应的规范文本。因此其涉及较广泛的计量与计价理论、软件操作方法,是一门系统性、时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基于此笔者将根据《计算机辅助工程造价》课程的特点,总结教学实践的经验,深入研究教学大纲、课程体系结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等,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对该课程课堂教学体系设置进行探讨。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与时效性
《计算机辅助工程造价》课程是对前序计量与计价课程的一个有力补充与促进,课程更强调对于前序计量计价理论的一种实现。这必然要求学生具备前序课程的基础,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不能单纯强调计算机的操作,更应体现计算机操作与工程造价理论的结合。由于计量计价课程内容受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变化影响较大,相关规范修订、新规范颁布实施都会引起课程内容变动。因此,专业教师要随时关注工程造价领域的前沿变化。在教学过程中确保学生接收到的知识与工程实践界相吻合,而不是照本宣科,导致学生无法学以致用。例如, 2003 年《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颁布实施,改革了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引入了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而教材一般只侧重介绍一种计价模式。而不会同时详尽的介绍定额和清单这两种计价模式,但到2008年国家相关部门颁布了现行的2008 版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更进一步讲后续清单规范的修订也在进行,这必然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授课对象调整或补充内容。基于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依据工程造价学科具有实效性的特点,紧跟相关规范及政策的调整,以期使所讲述内容贴近工程造价的发展趋势。
同时,由于《计算机辅助工程造价》的研究目的就是一种实现,而实现更体现为一种运用能力,必然决定了本课程所选择教学内容应更强调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突出其实践性,以期更符合该课程设置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梳理学生知识体系
由于本课程是建立在对于前序计量计价课程学习基础上的一种实现,而计量及计价计算过程中,计算规则相对呆板,都是一些条文规定,即更强调术语的通用性。但工程项目具有单件性的特点,决定了实际工程千变万化,设计图纸多样化,每个工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计算过程中对图纸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采用并没有一定的模式,对于同一个工程,可以采用的计算方法很多、计算先后顺序也可不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给学生方向性的指引,这不仅使学生对于前序课程的知识进行了系统而有效的梳理,同时也为计算机软件操作的展开建立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这一基础的建立对于学生从本质上把握计算机软件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即计算机软件并没有颠覆计量与计价理论只是对于计量与计价理论的一种实现,这一种观点的建立将使学生从本质上把握计量计价课程与计算机辅助工程造价课程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明确学习该课程的目的,而这一基础的建立也将使教师的后续教学跟容易实现计量计价理论与计算机操作之间的有机结合,以此达到本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
3、加强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前文阐述可见《计算机辅助工程造价》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能力。讲授过程中应借助大量的案例进行教学,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计算机辅助工程造价》课程是对于计量计价方法的一种实现,计量与计价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专业技术性和实践性。同时内容较抽象,讲授过程中要借助大量图形及案例进行辅助教学,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讲授工程量计算规则时,需要大量实际工程中各类构件的设计图作为案例,使学生理解、掌握并能运用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工程量计算。由此,加强案例教学是实现该课程教学目的的重要且有力的手段。
我专业现正采取这一方法,即课程的理论环节以一实际工程施工图为蓝本展开,运用广联达计量软件展示相关工程量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清单计价专家软件按相关规范编制工程的工程量清单与招标控制价及投标报价。这一方法的运用不仅使学生借助软件的相关能力进一步强化了对相对抽象的计量计价规则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4、增加实践教学数量与时间,适应课程特点
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只能被动地按照既定的教材给学生上课,过多强调学科系统性。这与本课程特点略显冲突,不太能够适应提高学生运用能力的教学主线。
因此,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增加实践课的课时,同时适当减少理论课课时数,在课程最后安排课程实训环节,避免了因为实际操作时间的不足,而影响学生运用能力的培养效果。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也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课程实训环节,以实际工程造价的编制为背景,任务驱动教学,将教学内容置于真实的实践情境中,要求学生较为系统地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通过运用相关软件编制一份完整的施工图预算书,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在促进学生计量与计价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计算机运用能力的提高。这真正体现了计量计价理论与计算机的有机结合,也实现了《计算机辅助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目的。
5、结语
综上, 《计算机辅助工程造价》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课程体系的设置,即
需要综合考虑学生学情、专业、教学目标、学时安排等多方面因素,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强调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采用以案例教学为手段,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强化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目的,从根本上实现计量计价理论与计算机操作的有机结合,真正达到《计算机辅助工程造价》课程设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钱靓,王昕明.关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改实践分析.四川建筑,2010,30(5).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高职类院校工程造价与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同时也在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等方向的一些相关专业开设。“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满足学生自身发展及就业岗位的要求,学生在对本课程学习后,能熟悉工程费用的标准与计算方法;熟悉建筑工程费用项目构成与现行取费标准;熟悉建筑工程工程量的计算规则;掌握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文件的编制方法,并具备编制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及清单计价文件的能力。该课程综合性、政策性较强,课程涵盖内容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一、“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生基础不牢
“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定额原理与实务”、“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建筑材料”等课程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学习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很好地吸收“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的主要内容。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基础不牢,不具备一些基本的识图能力、对施工工艺流程不熟、不能准确地套用定额,这些方面能力的欠缺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程政策性较强,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实践性较强,影响课程内容的变动因素较多,如:规范的修订受国家相关政策影响较大,课程的内容要随规范的修订而不断更新。很多时候课程内容更新的速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1],这就很容易导致部分学生所学知识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不能适用。如“营改增”的全面推行对建筑业工程造价产生一定影响,在对教材的修订过程中学生将仍沿用老教材并且学习传统的计价模式;2016年颁布的16G101图集在原11G101图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但是2017届毕业生很难有机会在课堂上系统地对新图集进行学习,只能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自学。
(三)课程涵盖内容较多,课时安排不合理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需要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工程造价的基本知识、工程定额的基本知识等;讲授建筑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如:土石方工程、地基处理与基坑支护工程等分部分项工程工程量的计算;讲授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内容,如:清单计价的概述、工程量清单计价文件的编制等。在讲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穿插习题进行练习,并且讲解,这样学生才能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目前,一些高校各专业团队在课程设置过程中缺乏沟通,导致“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在部分专业开设课时不合理的现象较为普遍,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较大的障碍。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其课程开设情况见表1。
表1 某高职院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开设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工程造价、工程管理专业学时数为84学时,基本可以满足教学需求,但在建筑经济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仅为60学时,课时较紧,教师的备课压力较大。同时建筑经济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未开设“定额原理与实务”,学生对定额不够熟悉;在实训周数的设置上也明显不合理,建筑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专业实训周数仅为1周,学生很难完成实训任务。
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改革的措施
分析上面所述遇到的问题,结合“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综合性强、政策性强、课程内容较多等特点,采取应对措施,以确保教学内容顺利完成,满足教学质量要求。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注重课程间知识的连贯性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与一些专业基础课程联系紧密,如果不能将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学好,那么将给“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带来很大阻力。如:“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课程未学好,学生不会识图,那么在工程量计算时将无从下手;如果对施工工艺不熟悉,那么在工程量计算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漏算的现象;同样如果“定额原理与实务”课程学不好,在计价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教授专业基础课与教授专业课的教师通常来自不同的教学团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进行沟通交流,前面教师所授的专业基础课程的侧重点、知识的覆盖面经常难以满足后面专业课教学的需求。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目的性不强,不了解各门课程内在的联系,所学知识较为琐碎不能形成体系,这样十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教学团队提前沟通,多门课选用同一套施工图进行教学等方法解决,通过一套图纸将学生前后所学知识贯穿起来,为学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授课内容受国家政策、法规影响较大,政策、法规变动的同时教学内容也应该及时更新,所用教材根据变动进行修订。很多时候政策发生变动但教材由于时间或其他因素限制不能及时修订,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政策条文,或教材修订部分印发到学生手中,辅助教学;部分学生在学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后政策、法规发生变动的,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对变动部分进行讲解,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供学生自学。授课教师应关注工程造价领域的最新动态,确保学生能学以致用。
(三)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时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内容较多,在实际开课过程中,很多专业开设学时较少,很难在有限的学时中将所有内容全部讲授。在授课过程中授课的“质”远比“量”要重要,授课的内容虽然很多,但是学生不能吸收、消化,那么也等于是在做无用功。因此,要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尽量在授课中做到详略得当,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正确的引导。在授课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所授专业方向、专业背景及人才培养目标,对授课内容进行补充或删减,区分重点难点。
在课时安排上,各专业应多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负责人沟通,了解课程性质,征求其意见,以保证课时安排合理。各专业不应自行安排课时并擅自修改,自行安排或擅自修改课时将给“建筑工程?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带来诸多不便。
(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案例教学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应采取多种方法并用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在工程量计算过程中,会遇到多套图纸,不同的图纸间难易、复杂程度有所差别,但计算过程中均执行相同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根据图纸的不同采用定额顺序、施工顺序或图纸的顺序进行工程量计算,以简便、适用为宜;同时可以鼓励学生间相互讨论,采用竞赛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布置任务完成较好者给予一定奖励,以赛促学[2]。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案例法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接近工程实践[3],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编制投标文件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某工程真实的招标文件进行解读,独立完成编制,这样在减少授课教师的任务量的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论文关键词:以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改革;高素质人才
一、课程目标改革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原有的教学目标偏重知识的传授,没有将能力培养列为课程主要目标之一。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建设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坚持“以学生为本、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原则,我们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改革。主要体现在加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必须改变过去以传授定额计价知识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加强工程量清单计价能力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就业能力。
二、课程内容改革
(一)改革过程
2009年5月完成了第一阶段任务。新编教学大纲、实训大纲、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并实施教学,2008年3月-2009年7月在我院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06级及工程造价专业07级进行改革试点并逐步展开。
2009年6月对第一阶段进行小结。通过总结,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新编《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校本教材在我院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07级及小高职05级实施教学。新编《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多媒体课件,用于我院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监理专业07级、工程造价专业08级、及小高职05级实施教学,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继续实施教学改革,积累实践经验,强化了工程量清单计价实训,包括工程造价软件实训。2009年8月在江西省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材用于实际教学改革中,2010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工程造价专业08级、09级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监理专业08级、小高职06级,07级,和中专学生、各类函授学员、培训班学员等推广应用改革成果。
(二)改革内容
1.教学大纲改革。新教学大纲根据根据建筑工程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工程造价管理新机制要求,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及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创新教学模式。与旧教学大纲比较,不同之处,在于新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了定额计价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并行,明确工程量清单计价是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的主流计价模式。增加了施工现场实践训练。
编写有地方特色的江西省高职高专建筑类专业《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新教材、制作了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的教学改革课件,完善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等教学文件。根据新教学大纲,新教材实施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了定额计价和清单计价的并行,明确清单计价是我国招投标工程的主流计价模式。
2.积极开展施工现场实践教学,增加工程量清单计价软件应用实训内容,充分体现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实现了实践教学新目标。组织学生去施工工地参观实践,尤其是在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多次带领学生进入新校区一期工程施工现场参观实践,部分学生还在老师指导下,承担现场施工员、监理员、造价员等工作,使学生亲身经历和参与了我院新校区一期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利用工程量清单造价软件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参与工程进度款的审核;从事现场监理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安全控制、合同管理等工作。事实证明,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非常有效的措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3.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尝试逐步增加了“工程造价的发展及其管理体系”的最新发展情况介绍,这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推动教学观念的更新,使学生在踏上工程岗位之前就能接触到工程造价管理新方法、新技术。使学生们认识到将来作为一个优秀的造价工程师,除了具备工程计量计价基本能力外,还应该以自己掌握的知识在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主动地影响设计和合同管理,通过工程造价这个度量标准来实现项目的价值。我们改革的目的不仅让学生读书,更要让学生读图;不仅让学生听课,更让学生动手;听过的很快会忘记;看过的还能记得一些;做过就会留下深刻印象。
三、教学方法改革
(一)聘请业内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本课程十分重视实践性,我们邀请江西省著名的建筑结构专家、工程造价专家从自身成长经历分析工程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畅谈工作成就、经验、教训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很受学生们的喜欢。
(二)与企业联系,建立实习基地。学院与北京广联达软件公司江西分公司、江西省建筑总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作为我校学生的长期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企业参与部分工作,通过实习活动,让他们从社会的“课堂”中学习,又到社会的实践中应用。学生经过生产实习后,加强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毕业实习后,培养了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三)案例教学法。课程组根据计量与计价的一般程序,搜集典型工程图纸编制成册,以实际工程串联起整个课程体系。在案例的选择上,课程组尽量选择内容新颖、代表性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案例,培养了学生对所学各种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引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后,学生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自主学习,较好地掌握了造价员所需的基本知识与岗位技能,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普遍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感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据国家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江西省建筑及装饰工程消耗量定额及统一基价表,招投标文件,标准图集,施工图纸和施工方案和施工现场条件等编制出不同结构类型的单位工程工程量清单和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
(一)充分利用我院新校区一期工程施工现场,施工图纸,根据新编的实训教学大纲、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等教学文件实施教学,实施新的教学方案。增加实战操作训练内容,充分体现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实现了实践教学新目标。指导学生完成综合性较强的实际工程课程设计,改变原来只完成传统的定额计价“施工图预算书。”要求学生手工计算和造价软件算量相结合,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完成建筑工程招投标文件:作为招标人完成“新校区一期单位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作为投标人完成“新校区一期单位工程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
在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通过工程招标、投标、报价工作程序,使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并能熟悉运用招标投标技巧,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和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的综合实训,使学生全面消化、吸收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重点和难点的掌握,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就业上岗的职业技能。
(二)在教学改革中强化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中的应用,制作精美的授课PPT,采用计算机三维模型模拟,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力、提高识图能力,我们演示造价软件三维模型、施工现场参观及动手制作构件,指导学生进行计量计价,使学生能不断适应实际工作需要。整合“手工计算”和“专业软件”,做到“专业课技能一体化和现代化”。训练学生应用计算机套件软件快速报价,快速投标的能力。
五、改革的成效
(一)专业综合能力的体现
1.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显著提高,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较熟练地进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手工和软件的计算及各种报表的制作分析。我们做到“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培养职业能力的效果。我们根据工程造价计价过程设置学习领域,开发和组建新的课程内容。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不断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2.专业综合能力提高。我们参加了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工程量清单计价软件算量大赛预赛和总决赛,我院派出了由胡洋老师带队的4名选手参赛,其中2名学生获三等奖,2名学生获优胜奖。胡洋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我院许多学生在顶岗实习工作期间和就业上岗后,工作责任心强,勤奋好学,工作能力较强,能熟练地运用广联达、斯维尔、鲁班、神机妙算等工程造价软件进行各种类型工程项目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编制。学生们还从事了施工现场管理、工程监理等工作,深受工地工程师的好评,教学改革已取得较大的成效。
【关键词】工程造价;BIM实训室;教学
1.BIM概述
随着建筑产业的飞速发展,新材料的相继出现,工艺复杂的建筑物层出不穷,工程造价行业的业务规模和需求也相应的迅速扩大,提升工作效率、降低错误率等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从根本上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工程造价行业准备好了充足的技术保证。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的模型,并可以用于设计、建造、管理、造价的数字化方法[1]。它具有参数化建模可视化和虚拟施工等强大功能,并通过与其他技术的结合,促进了建筑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进程。BIM技术的应用给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2.我国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现状
2.1造价管理模式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动静管理相结合的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模式,即由各地区的主管部门统一编制工程预算定额,分阶段的调整市场价格,定期公布指导性系数,然后由各地区的工程造价机构编制、审查和确定工程项目的造价[2]。这种管理办法基本适应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行的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制约着造价管理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2.2算量计价手段
在计算机未普及之前,工程造价人员根据图纸、预算定额和计算规则手工计算工程量,然后根据市场行情编制出预算报表,形成工程造价文件,这样的工作方式效率较低且劳动强度较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与逐步走向成熟,广联达、神机妙算等计价软件的可自动套价,使造价人员在工程量计算上所花费的时间大大减少。专业技术人员开始进行三维算量软件的研发与应用,使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进信息化时代[3]。
3.BIM实训室在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课程体系主要由工程技术类课程,经济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组成。由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加上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往往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效果不佳。尹贻林教授在《世界工程造价学科发展报告》一书中指出,在学科教育和具体应用之间存在差异导致刚毕业的学生无论在知识方面还是在能力上,都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再学习再培训才能适应工作岗位[4]。其根本原因是在课堂教学中未能为学生创建一个能模拟真实工作过程的情境。以BIM实训室为平台,侧重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对改变相关课程体系实践环节薄弱的局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我院工程造价专业在校两年时间内先后学习《CAD 制图》、《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安装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等课程,现进行改革,加入BIM实训室操作环节。《CAD 制图》课程结束后,用4课时时间,练习建模。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建筑设计软件绘图,在电脑中绘制出符合拟建建筑的施工图形,包括平、立、剖、局部造型等图样以及尺寸标注,同时应辅以装饰装修材料说明,形成完整的建筑施工图。《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完成后,用4课时时间,练习土建工程算量。利用土建工程软件对工程施工图进行建模,快速准确计算土建工程量(包括建筑、结构和钢筋等),与手算结果对比。《安装工程预算》课程完成后,用4课时时间,练习安装工程算量。利用建筑的BIM关系,将土建计量的模型或建筑设计建模和结构设计及分析建模的模型,导入安装工程计量软件中,在模型中进行管线和设备建模,以保证计算的准确和模型的完整,通过软件计算分析,得到安装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量,与手算结果对比。《工程量清单计价》课程完成后,用4学时,练习计算工程造价。在土建或安装工程分部分项的工程量的基础上,利用造价计算软件将工程量数据进行对应的人工、材料、机械使用消耗进行分析计算,辅以相应的单价、管理费、利润、税金等,就可以得到分部分项的人工、材料、机械使用消耗和工程造价。学生顶岗实习前,用4周时间练习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建筑物的工程造价,能够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在BIM实训室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按照如下步骤进行:(1)教师介绍学习目的,呈现学习内容,提出任务。(2)学生识别问题、分解问题、制订问题解决计划。(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4)教师进行整体性评价[5]。
4.结语
在BIM实训室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BIM的特点,将真实复杂的预算项目引入课堂,通过在BIM平台上创建学习共同体,使得学生能进行协商与互助,通过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能更加真实全面地评价学生。BIM实训室的创建较好地解决了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从实际操作环节落实学校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教学,培养出了既符合国家发展要求,又与社会实践相接轨的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关培.BIM在建筑业的位置、评价体系及可能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0,(3).
[2]孟森,刘欣,张世洋.浅谈基于BIM的工程造价管理[J].工程建设,2012,44(5):74-78.
[3]张利歌.基于BIM的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研究[J].建筑科学,2013,18:247.
关键词:职业教育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应用能力 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分析现阶段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对高职高专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了探讨,运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课程特点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它涉及建筑材料、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施工平法识读、建筑工程技术、建筑施工组织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具有实践性、时效性、抽象难懂、学科交叉等特点。
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总体要求是让学生熟悉建筑工程定额与编制原理、掌握建筑工程费用构成与计算、掌握建筑面积、掌握工程量计算规则;熟悉工程预、结决算编制,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建筑工程定额的能力、识图、读图和审图的能力和编制施工图预算和施工预算的能力。
由于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实践性强、综合性大,工程施工中许多技术问题的解决,均要涉及到有关学科的综合运用。因此,要求拓宽知识专业面,扩大知识面,要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并自觉地进行整合运用。
2.课程教学的措施探讨
2.1课程的基本理念
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知、应会”的原则,以动手能力、工程预算编制技能为培养主线,重点放在专业实训和综合实训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单项技能到综合实践技能,采用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培养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点应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2.2教学内容的组织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目标上
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以施工图预算编制为核心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出了定额工程量计算、定额计价和工程量计价三个教学情境,其中定额工程量计算情境中再划分子情境,如:建筑面积计算、土方工程量计算、基础主体工程量计算等等。每一情境下都设计相关的实践项目,以技能训练带动知识点的学习,专业知识在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被学生掌握,岗位技能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形成。培养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使学生具有从事造价员岗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学习情境的设计体现了本课程领域的标准及设计思想,突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动过程进行系统化分析,将知识点与技能点进行有机整合,每个教学情境都能反映一个真实的职业工作情境,具有相对完整的工作任务,这几种教学情境之间存在着平行和递进关系,操作上由简单到复杂。
2.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把职业技能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建立适当的教学环境,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练,把教、学、做合一。
(1)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基本知识的教学阶段。这一阶段教师起关键作用,是教的阶段。我们主张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课件结合案例,让学生对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这门课程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对课程涉及的常见的概念及预算过程等建立感性认识。
(2)学生实践运用阶段。这是整个课程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阶段。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作为学习单位,每个小组由于4~8名同学组成,每组设组长一名。以完成每个工作任务为目标,将工作中易混淆、易落项,易出错、不易理解的知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讲清讲透,以定额工程量计算为突破点,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制定计划并实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积极完成学习任务。计划的内容要体现所需要的工作内容,工作步骤、所需要的材料、工具、劳动组织及人员安排、组内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计划是否合理,并得出结论。老师重点检查计划的合理性、可操作性、人力资源分配是否合理等。每组学生根据任课教师的指导、点评,反复修改,直至做出正确的计划。接下来学生就可以按照定出的方案进行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先由老师示范并指导,示范过程中要提醒学生细节问题的把握,算量要准确,套项要正确,以保证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实施完毕之后教师对成果进行检查。
(3)以学生“学”为主的阶段。通过实践环节,学生小组成员之前会进行交流,并总结出自己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课本知识的运用效果,从而可以确定自己知识点的薄弱之处,及时复习以弥补不足。通过这样的教学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开阔眼界。
2.4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自己素质的提高是课程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教师要向“双师型”方向靠近,不仅要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能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同时,要加强自身与教相关课程的老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束语
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教学情境、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等方式,真正把“教、学、做”统一起来,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婧.高职建筑装饰工程预算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1(23):193-193.
在研究过程中本着以大专业群教学理念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以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点、知识点和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将信息技术与专业群体教学的融合,是新一代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超越不同课程体系,以关注共同知识、能力要素的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开发研究和设定。
信息技术与大专业群体学科体系的教学融合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真正实现专业目标,达到专业能力有效提高,促进学生专业的横向发展。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的信息获取能力、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目前国内现状
多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发展互联网,为各院校的网络信息工程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院校为了适应各地信息化大赛的要求,为了参加精品课的评选,微课的评选,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大多在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与应用进行的比较多。或从单个专业角度论述信息技术的建设。现在,通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就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站在学科群体体系、专业群体能力、专业群体目标的角度,引入“大专业”的概念,将信息技术与土建类教学融合的研究,就是为了有针对性的实现专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提供良好的视觉情景,感知专业知识,实现专业技能的引导、训练、技能的积累过程。拓展专业知识能力,拓展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投入效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方法
通过对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改变以往单一课程为目标建立教学资源的方式,从土建专业群的角度来设定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专业技能教育体系的教学融合。以土建类相关专业群为研究对象,主要涵盖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等专业。以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点、知识点和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以土建类为例,探求在“大专业"的概念下,研究如何以专业群为研究对象,根据各专业的知识点、能力点的分析对比,提炼出对知识、能力信息要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与土建类核心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发挥更好的效益。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收集分析土建类各相关专业的申报资料及高职高专教育土建 将信息技术与专业群体教学的融合,是新一代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超越不同课程体系,以关注共同知识、能力要素的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开发研究和设定。信息技术与大专业群体学科体系的教学融合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真正实现专业目标,达到专业能力有效提高,促进学生专业的横向发展。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的信息获取能力、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目前国内现状
多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发展互联网,为各院校的网络信息工程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院校为了适应各地信息化大赛的要求,为了参加精品课的评选,微课的评选,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大多在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与应用进行的比较多。或从单个专业角度论述信息技术的建设。现在,通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就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站在学科群体体系、专业群体能力、专业群体目标的角度,引入“大专业”的概念,将信息技术与土建类教学融合的研究,就是为了有针对性的实现专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提供良好的视觉情景,感知专业知识,实现专业技能的引导、训练、技能的积累过程。拓展专业知识能力,拓展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投入效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方法
通过对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改变以往单一课程为目标建立教学资源的方式,从土建专业群的角度来设定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专业技能教育体系的教学融合。以土建类相关专业群为研究对象,主要涵盖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等专业。以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点、知识点和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以土建类为例,探求在“大专业"的概念下,研究如何以专业群为研究对象,根据各专业的知识点、能力点的分析对比,提炼出对知识、能力信息要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与土建类核心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发挥更好的效益。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收集分析土建类各相关专业的申报资料及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等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以及对本院校实施各专业教育教学方案总结,获得以下信息:
1.对各专业的知识点、能力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土建类各专业的共同知识点、能力点如下:①要熟练掌握画法几何、建筑制图、建筑结构等表现建筑物实体的知识。具有会看、读懂建筑工程各类图纸的能力,具有将建筑平面转换为立体形象的建筑实体的能力。②要熟练掌握建筑工程主要材料的性能、特点、用途、使用方法的知识。具有选用和识别建筑材料的能力。
③要熟练掌握建筑工程基本的施工技术方法、施工方案的确定和审查知识。具有选用和识别施工技术方法和编制施工方案的能力。
④要熟练掌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知识。具有进行现场管理、协调、控制的能力。⑤要熟练掌握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的知识。具有进行工程计量和确定造价,进行工程结算,设计方案比较的能力。⑥要熟练掌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知识,具有进行参与招投标文件编制、收集工程信息、参与合同谈判的能力。
2.根据共性的知识点、能力点的要求,确定采用适用的信息技术和表现方式。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的“2020年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要求,结合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应采用适用的信息技术和表现方式:一是应开放多年来国家教育部组织建立评定出的精品课程网站、微课网站进行分析归类和引用,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发挥国家投资效益;二是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立足本院校完善和规划“大专业”综合信息资源平台和数字化技能教室、仿真实训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场所。①针对画法几何、建筑制图、建筑结构等表现建筑物实体的知识。应用课件、典型建筑物视频演示、BIM技术应用、建筑模型展示、建立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施工图库、网上精品课程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感知建筑物结构特性。
②针对建筑工程主要材料的性能、特点、用途、使用方法的知识。应用课件、主要材料应用视频、网上精品课程、建筑工法展示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建筑材料特性的理解。③针对建筑工程基本的施工技术方法、施工方案的确定和审查知识。应用课件、施工工艺视频演示、BIM技术应用、施工方案资料库、施工现场直播课堂、施工仿真实训室、网上精品课程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的理解。
④针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知识。应用课件、施工管理视频演示、BIM技术在施工质量、进度控制应用、施工现场直播课堂、施工仿真实训室、网上精品课程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的理解。⑤针对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的知识。应用课件、施工工艺视频演示、BIM造价控制技术应用、网上精品课程、、工程造价软件实训室、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手算实训系统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编制、审查和应用能力。⑥针对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知识。应用课件、直播课堂、施工仿真实训室、网上精品课程、模拟课堂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理解。提高对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编制、建筑设计、工程管理中进行参与招投标文件编制、收集工程信息、参与合同谈判的能力。通过以上对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方式,加强与行业协会、大型施工企业联合,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利用直播课堂的方式及社会资源与专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3.确定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方法。在建设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提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式实施教学工作,要采用恰当的方式,要在学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认识实训、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信息资源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方式:一是编制一份图文并茂的利用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使用指南,使学生有学习兴趣、感知知识想法和欲望;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自觉性,鼓励教师参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编制、收集和利用工作,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准确利用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并鼓励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拓展学习和训练。三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专业知识的考核和能力评价工作。
4.进行土建专业信息技术与相关学科教学融合的讲座。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远程网络技术和直播课堂开展建筑工程新技术的讲座,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和发展状况;新规范的调整和变化;BIM技术在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控制、施工进度控制、工程设计审定等方面的应用等等。通过讲座使学生和教师了解最新的土建类专业的最新的前沿知识,指出学习的方向和途径。
5.通过学生社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实施。学生专业社团在课堂学习之外给学生提供更加充分的实践机会及延伸学习的平台。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学生专业社团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一定的措施鼓励与重点扶持专业社团的建设,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社团的关注。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比如可在专业社团中考评机制,对参加社团的学生在奖学金的评定、优秀学生评选,社会实践的安排与推荐中优先考虑,使专业社团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伸。从而通过学生社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实施。
总之,建立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体系,建设满足学生相关专业自主学习需要,能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和服务的内容丰富、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信息教育教学平台。鼓励教师应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努力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利用能力、知识学习能力、技能实践能力,激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兴趣特长,提高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工程过程;课程改革;综合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TU567【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366-01
本文结合我院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建筑工程概预算》的改革,探讨了如何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专业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修养,为企业界培养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帮学生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从根本上缓解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被动局面。
一、课程设计理念
1、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突出行业岗位实用能力培养
本课程是按照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设计理念,把知识、技能、态度贯穿于各项目训练系统中,聘请省内行业专家共同研究施工企业预算工作的活动内容与本课程知识的关系,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定位、典型工作任务、学习情境。知识点的设计围绕工作任务来选择,其中重点突出基本技能与工程预算工作紧密结合,力求做到综合性、实际性、可操作性相结合,根据工作内容来整合理论与实践知识。每个情境设计都为学生营造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及工作氛围。
2、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构建仿真学习环境
本课程情境的设计注重与真实工作场景过程融合,体现建筑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在内容的编排上以学院工程造价实训中心为基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训工作过程,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配套适量的综合实训项目,打破传统知识体系,坚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知识的整合以工作需要为本,以能力锻炼为主,以素质培养为先。
3、以实践操作为切入点
在教学中,我们始终把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每个工作过程都是练习加练习,操作加操作,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知识,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技能。在小组相互配合学习中体验团结的力量、支持的力量与配合的必要。懂得协作他人,服从他人及自己在工作角色中的位置,尽快融入工作氛围。
4、以真实工作情境为依托,教、学、做一体化,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
二、课程的目标定位
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造价员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即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能够熟练应用概预算工具和软件进行工程计量和计价,同时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和素养 。
三、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课程组通过大量走访施工企业、招投标机构、造价审计所、咨询公司等单位后,归纳总结了本专业的用人标准。基于企业用人规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可操作性本课程以工程任务为载体设置了四个教学情境:定额的使用及工程量计算、工程量清单计价、施工图预算编制(定额计价)、建筑工程概算及结算的编制。每个教学情境都能反映一个真实的职业工作情境;能够学习具体的专业能力(知识、技能和态度),对学习成果能够进行评价。这几种教学情境之间存在着平行和递进关系,操作上由简单到复杂。同时更注重工作能力的锻炼,使培养的学生直接与企业的需要相一致。
学习情境又基于工作任务细化为学习单元,学习单元的划分基于一定的任务载体,一项作任务,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此项任务的过程中,集成知识传与授能力训练。
四、教学组织与安排
1、实施小组教学
学习单位以小组来设置,每个小组由于4~8名同学组成,每组设组长一名。由专任老师或兼职教师上课,上课地点为校内多功能教室、实训室(教室座位采用双长方形编排方式)或到企业现场教学。
2、教师正面教学
以完成每个工作任务为目标,将工作中易混淆、易落项,易出错、不易理解的知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讲清讲透,以定额工程量计算为突破点,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制定计划并实施,利用任务单、资讯单、信息单、作业单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积极完成学习任务。
3、建立积极的评价体系
第一方面,对学生学业效果的评价。依据专业能力来制定考核项目及权重,将以往一张试卷作为最终评价转化为以过程评价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结合企业实习评价的方法。过程评价小组自评、组内互评及教师总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由学校单一评价向校企共同评价转化。第二方面,对授课效果的评价。建立学院教学督导、系部、同事的三级听课制度,教学督导、系部、同事及学生四级反馈制度,他们每周进行课堂听课各一次,每一情境学习之后收集意见和建议,以便随时修正出现的问题。
4、模拟真实工作环境教学
将企业的工作过程为标准,每个任务的完成仿照真实的企业工作过程,工作氛围也模拟真实的场景,每位同学都扮演不同的工作角色,从收集资料到做工作计划到实施,最后到评价过程,学生小组讨论、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完全按企业工作流程和工作纪律约束学生的行动。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和指导的作用。操作由学生根据任务书、规章规程进行操作,强化学生岗位能力和岗位责任意识,学会服从和配合他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5、课堂与施工现场教学紧密结合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和研究对象均为工程实体,在很多地方都有直观的现场工地,选择合适的图纸和工地,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工地进行现场讲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教、学、做一体化。
6、将素质教育贯穿始终
将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随时贯穿课堂,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吃苦耐劳的品格和工作作风,灌输想做好预算必先做人的思想,防止高估冒算,实事求是的做好本职工作。
五、课程考核方式
注重过程考核,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
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我们在平时注重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强化技能考核,完善技能考核制度,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已逐步形成过程考评与期末试卷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见下表)。其中过程考评主要学习情境实操考评,也就是将所有的情境学习完以后,老师根据每个学习情境的总评的平均值确定过程考核分数,期未综合考评方面主要是以笔试的形式,按照教考分离的原则,由学校教务处组织考评。总之,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水平。
六、结语
本文以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改革为例分析了如何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进行教学改革,阐述了课程设计理念、目标定位、学习情境设计、教学组织与安排和课程考核方式五个方面的内容,并重点分析了各个操作步骤了流程。如何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学生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学校教学和岗位需求的最大无缝对接是我们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初衷所在,也是我们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一直探索和不断改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J].职教论坛,2004.8: 63-66.
[2]刘孔玲,傅志瑶.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建筑工程预算课程的教学探讨[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6:90-92.
[3]张蓉.试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开发.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10.05.
[4]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省略,2010-11-17.
作者简介:
孙桂涧 /1973年生/女/黑龙江人/黑龙江农垦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东北林业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土建工程(哈尔滨 150431)
关键词:中职;建筑预算教学;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TU20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筑工程预算专业在中职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教学与实践环节相对独立,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
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教师先是讲授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在剩余课时内安排一个综合课程实训。有时候由于某些原因存在理论课时挤压实践课时的现象,教学和实践环节的相对独立使得学生在前期学习理论时因缺乏对工程案例的感性认识而失去兴趣,后期实践时难以入手,且时间紧迫,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也导致了部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足的训练。
2课程教学的理论化
建筑工程预算在建筑专业所有课程中属于实践性较高的一门课程,然而,很多学校忽视这一点,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当学生完成学业时,到建筑场地工作,往往会造成束手无策,解决实际性问题的能力很差,这也就是大多数企业招聘时,希望找有工作经验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3教学设施配备不足
建筑预算工程教学的设施非常重要,对图纸的理解度要求很高,仅依靠视频或者建筑模型不能向学生讲授深入的知识。计算机软件关于间相互预算的功能的知识产权有的过高,学校没有提供此方面软件的学习,不能满足现代建筑教学的需要,学校应当引进这些设备,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设施和学习资料全的前提下,才能满足现代的教学观念,制定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加大设备的投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眼界。
4建筑学的专业课程联系不紧密
建筑工程相关内容,学习起来比较复杂,涵盖的知识很多。大部分中职学校不重视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把统一性问题分解化,造成学生没有统一性的概念,学习起来会产生盲目的心里。不能将知识形成统一的锁链,降低学习兴趣,主动学习能力逐步下滑。如果教师给学生全面的教学课程讲解,那么会形成一定的学习模式,这样学习起来精力投入会增多。
5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废除
由于中职建筑学科的编写内容不经常更新,导致教师无论相关预算的现实问题有无改变,依然按照传统的模式教学,很多教学内容已经不适合现代建筑学,甚至在实际操作中,已经被淘汰。即使教师认真讲解,学生掌握牢固,落伍的技术已经没有意义,工作时,根本涉及不到,浪费教师的精力和学生的时间。学习内容必须更新。
6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没有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前一直采用传统的“三教”方法,即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室为主要场所,一堂课所讲内容非常有限,讲课效率不高。即使使用多媒体,有些内容还是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通常在讲课时都是授课教师先讲解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再进行例题讲解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规则。然而学生听多了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就会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机械化,丧失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计算速度快,界面人性化、计算方法智能的工程计量与计价软件的出现及发展使得传统手工编制概预算的方法几近淘汰。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没能紧跟专业软件的发展,仍然沿用传统的手工计算和落后的计算机软件教学方式,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二、加强中职建筑预算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措施
1改革课程结构体系,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主旨,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标,采用“教学+实践+企业培训+实训+企业实习”的培养模式和模块式的教学模式。教改前,理论课和实践课程完全阶段性脱离,存在明显的分界。学时分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教改后,实践教学、企业培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按照“精讲、多练”的原则,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并利用周末邀请广联达、鲁班等建筑公司讲师对学生进行培训。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教学-建模的教学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即利用实际工程案例,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用软件建模形成工程实体。一方面使学生在建模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理解工程构造原理,主动寻找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通过软件中直观的三维效果图、算量步骤,结合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计量规则。另一方面用专业软件操作实际案例工程,可以熟悉软件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带入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而且,利用算量软件可以实现手工算量和软件算量结果的对比,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分析两者存在差异的原因,为学生进一步的工程实践打下一定的基础,使其能逐步过渡到实际工程项目的实践上去。
2多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学习,利用现场的建筑实施教学
学生到现场学习、可以将图纸与实物进行对照,增强识读能力,还可以了解相关项目的施工工艺,工作内容等,增强感性认识,例如:在讲土石方和基础工程工程量计算时,先带学生到学校建筑实训场地参观,学生对土方开挖工程量,基础工程量,及填土工程量的计算就有了直观的认识,教师在讲解时就会非常轻松。实地参观有助于学生对定额的理解,定额的单价不仅与材料的品种规格有关,而且月施工方法和工作内容有关。
3加强学生识读施工图能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预算主要指施工图预算,即根据施工图纸来计算工程的造价。如果一个连施工图纸都看不懂的人,他是无法正确做好预算,当然,中职学生在学习预算时,已经完成祥相关学科的学习,但从我所任教的学生来看,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识图方面存在着困难,特别是平法钢筋图,很多学生存在着问题。因此,教师在实例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快速识读图纸,有必要时,可以让学生到工地上参观,图纸与实物进行对照,加强学生的识图能力。或借助多媒体教学来帮助学生识图,图纸能够正确快速识读,学生的预算的准确性和速度都将提高。
4注重预算实训期间的指导
一般在预算教学过程中,前阶段主要是讲解单个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及套价,这样学生的知识点比较孤立,不能连贯起来,理论和实际容易脱节。只有通过一个或几个完整施工图预算编制学生才会对前面所学知识应用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应用,成就感也会增强,另外,学生在编制单位工程施工图预算时,常会暴露出前面所学知识的不足或漏洞,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解决,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5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引申,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
预算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习练习,学生初步掌握了预算编制的流程和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因为实际工程的复杂性。教师不可能全部讲到,如何让学生在今后的预算工作中,对遇到的不同情况灵活应用呢,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对所知识拓展、引申。根据定额、清单其他文件所规定的精神加以灵活应用。
6充分利用互联网
笔者认为互联网是现在最方便,知识最丰富的老师,许许多多的难题都能够在其中找到解决的方法。笔者有很多预算问题都是借助互联网解决的。学生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如果遇到什么难题。在不方便找老师的情况下,不妨先在网络中查找一下。或许能给你带来惊喜。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灵活应对各种情况,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自己积累丰富的经验
7对建筑工程概预算进行项目化教学
根据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课程组提出了以理论教学为主线、以知名企业培训和工程项目实践为突破口,以参加算量大赛为抓手的教学改革新思路,建立项目化教学模式,通过编写能反映最新施工技术和当地实际的高质量教材,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
8合理师资配备,增强师资力量
如今建筑软件的应用很广泛,它能轻松解决建筑计算中很多的问题,既保证了计算的准确率又节省了时间。例如我校已经开始了广联达、鲁班、神机妙算、品茗等相关建筑软件的教学,效果很好,但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力量不足,对教学效率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保证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合理配备专业教师。
9推行教师半工半教模式
中职院校是以教授专业技术为主,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进行填充式教育,没有实际工作方面的相关内容,学生是很难学通专业操作技能的。多数中高职院校可以已经启动教师边教学边工作的模式,让教师在工作中亲身体会,熟悉实际工作中对操作技能的要求,通过这条途径。教师将课堂与工作紧密的联系起来,教学效果也就变得更好。
三、结束语
对于中职学生建筑预算的教学,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重要任务,是中职生独立完成建筑预算的基础。因此,各中职院校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改革,为中职生提高建筑预算综合能力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刘云.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建筑,2008(12):194-195.
[2]刘晓周.浅析建筑工程预算在高职教育中的改革.科技创新导报,2010
1、能否在内容上更深入些,
2、我们学校在进行教材的课改,对预算课程准备进行项目化教学,进而教材进行整合,编一本适合本省的教材。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涌现出大量的规模巨大、子项目多、耗资庞大、工程关系复杂的项目群,传统的单一项目的项目管理理论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当今的项目管理的需要。本文在对项目管理理论、质量控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天津海河教育园工程建设实践,对工程建设项目群质量控制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工程建设项目群质量控制模型。
关键词:项目群;质量控制;控制模型
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搞建设谋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工程建设项目,如北京奥运工程项目、广州大学城项目、天津海河教育园区项目等,这些工程从表现形式上不尽相同,但都呈现出规模巨大、建设周期长、子项目多、利益相关者众多、工程关系复杂、不确定因素多等特点,每一项工程都已经超出了单一项目管理的范畴,是一个复杂的项目群,其管理难度非常大。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一门新兴管理学科,越来越受到业界广泛的关注,同时,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项目管理实践中。
新形势下的工程建设项目大型化、集群化,项目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复杂,因此,传统的单一项目的工程项目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当今的项目管理需要。由于项目群管理相关理论指导不足,我国在这些大型复杂项目群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诸多质量问题,如何按期保质保量的完成项目群目标已经成为管理这些项目群的突出任务,本文正是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项目群质量控制方法和保证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项目群质量管理提供理论借鉴。
1 相关理论回顾
1.1项目群管理理论。项目群(Program/Programme),又被翻译成项目集,它与项目一样,也是实现组织目的和目标的一种手段。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给出的定义中指出:“项目集是经过协调管理以便获取单独管理这些项目时无法取得的收益和控制一组相关联的项目”。项目、项目群、项目组合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组合、项目群和项目之间的关系
对于项目群管理的定义,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给出的定义中指出:“项目群管理是对一个项目群采取集中式的协调管理,以实现这个项目群的战略目标和收益,它包括把多个项目进行整合,以实现项目群目标,并使得成本、进度和工作可以被优化或集成”。Ferns认为项目群管理是为了实现一系列组织整体利益,而对多个相关项目的组合或重新对多个单项目进行管理,其所有工作都围绕着整体战略目标而制定[[3] Ferns D C. Developments in Programme Management[ J]. Project Manage, 1991, 9(3): 148-156][3]。Mark Lycett认为,项目群管理是指为了实现一定利益,对一组相关的项目进行集成(Integration)和管理(Management),而当对单个项目采取独立的项目管理时,这―利益将无法实现,同时这些单个项目是互相联系的[[4] Lycett M G, Macredie R D, Patel C, Paul R J. Migrating Agile Methods to Standardized Development Practice, IEEE Computer, 2003, 36 (6) : 79-85.][4]。由以上几种定义可以看出,项目群管理的范围更加广泛,管理的是由多个子项目构成的项目群,另外,项目群管理更注重协调,通过协调管理来实现项目群得战略目标。
1.2项目群质量控制理论。项目群质量管理是指为确保项目群质量目标要求而开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同项目质量管理一样,项目群质量管理根本目的也是确保最终交付的产出物能够符合质量要求。但是项目群一般跨行业施工项目较多,规模大,综合性强,所以涉及的各行各业的规范和技术要求也较多,质量管理难度相对一般项目质量管理来说要更大。项目群质量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规划质量,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三个阶段。质量控制就是项目群质量管理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美国质量管理大师朱兰是这样描述质量控制的:质量控制是我们测量实际质量的结果,与标准对比并对差异采取措施的调节管理过程[[5] (美)J.M.朱兰编著,质量控制手册(第三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年2月,第14页][5]。
2 天津海河教育园工程建设项目群质量控制体系
2.1质量控制对象。质量控制的第一个要素就是控制对象,它是质量控制的主体。项目群质量控制涉及到两个方面:项目群过程质量控制和项目群结果质量控制,所以项目群质量控制对象也分成两类:过程和结果。
海河教育园项目群的控制结果就是7所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含配套场站工程)、综合配套、土地整理四个部分。其中,7所职业院校的建设内部包括各院校的综合办公楼、教学实训楼、食堂、宿舍楼、图书馆、体育馆等,根据各个院校的功能要求建设内容略有差异;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市政设施、河道水系工程和环境绿化工程;综合配套建设内容包括园区管理中心、公共图书馆、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中心、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和公共实训中心共7座大型公共配套建筑,总建筑面积约22.5万平方米;土地整理包括一期约969公顷范围内除现状保留约12公顷用地外的全部拆迁征地工程。项目群结果质量控制是保证四个部分按期保质保量完成。
2.2质量基准建立。建立质量控制基准之后,需要进行讨论和研究,最终形成书面的项目群质量管理手册,为后续的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参照依据,项目群质量管理手册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编写,内容要求全面而广泛。
海河教育园项目群质量控制的基准主要分为四类:设计要求、标准规范、项目策划、阶段实施成果。
表1海河教育园项目群质量控制基准主要内容
类别 设计要求 标准规范 项目策划 阶段施工成果
内容 相关合同
项目验收要求
设计任务书
总体设计要求 国家/行业标准
相关专业设计规范
相关国际要求/公约
相关法令/法规 工程项目群设计施工程序
工程项目群实施策划书
“海河杯”结构要求
质量管理手册 审签批准的施工文件
工程项目群阶段施工状态
阶段施工报告
海河教育园项目群质量要求符合国家及行业主管部门、天津市相关法律法规、相关专业设计规范要求;并且要求所有房子的单体要达到结构“海河杯”,即主体结构要达到海河杯的要求。要求41个单体要达到竣工海河杯,13个单体要达到金奖海河杯,2个达到鲁班奖。“海河杯”工程是天津市建设工程市级优质工程,是天津市建筑行业评选的市级建设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
2.3项目群质量检测。项目群质量检测是指在项目群实施过程中,将项目群质量控制的实际结果包括项目群实施工作结果和项目群实施产出物结果与项目群质量控制基准进行对比,从而发现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项目群质量纠偏措施,最终使项目群质量保持在一种受控状态下和达到人们想要的项目群质量管理的结果。项目群质量检测工作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进行,除监理单位之外,甲方也要成立专门的质量检测部门,对项目群质量进行实时有效的检测,以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2.4项目群质量偏差分析
当通过检测等手段发现项目群质量控制结果相对控制基准出现了偏离,就必须实施质量纠偏。有效的质量纠偏不仅能使项目群质量得到有效控制,还能提高组织过程资产。
项目群质量控制的偏差分析主要做三方面的工作:识别偏差、分析原因、纠正偏差。
识别偏差,是将项目群质量检测结果与控制基准进行对比,明确有无偏差、偏差的归属、偏差的程度等内容,并用偏差分析表进行登记。此外,还应注意可能引起项目群质量问题的潜在风险,将其整理和登记。识别偏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持续、及时地进行。
分析原因,是明确造成偏差的影响因素的过程,确定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会通过专家判断、图表分析等方法进行。对工程项目群整体存在的或者普遍存在的质量偏差,由项目群管理团队进行分析;对个别项目或工程存在的质量偏差,先由项目部进行分析,解决不了的再提交项目群管理团队进行分析。
2.5项目群质量变更。在工程建设项目群实施过程中,由于一些不可控因素,导致无法进行项目群质量纠偏,这时就需要采取必要的变更措施,对项目群质量基准进行变更。变更流程如图2所示:
图2工程变更流程示意图
具体变更程序如下:①工程变更应遵守“变更申请――监理初审――技术、经济评审――变更设计――变更实施――计量计价――支付变更费用”的程序。除特殊情况外,未经批准无正当理由自行变更和施工的,责任单位应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和技术责任,且不予计量支付。②变更申请:提议方进行工程变更申请,填报工程变更申请表(附变更原因、工程数量变化及单价分析表等必要资料)。③初审:监理单位接到工程变更申请表后,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北洋园公司现场代表(工程部)和参建其他各方进行初步评审,初审通过后各方填写《工程变更初审表》,承包单位可组织进行施工准备。变更如涉及到技术问题,北洋园公司现场代表应征求前期部意见。④技术、经济评审:对经过初审的变更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查,重大设计变更请设计咨询单位参加。审查完毕,各相关方在《工程变更审批表》上签字。⑤《工程变更审批表》审查通过后,涉及工程量或单价调整的项目,由申请单位填写《工程变更项目申报审批单》,报监理单位审查,北洋园公司审批。⑥《工程变更项目申报审批单》经审查批准后,由北洋园公司向总体设计院签发《变更设计通知单》;变更设计完成经总体院审查通过后,总监理工程师签发《工程变更令》,《工程变更令》应附必要的图纸、工程变更项目清单等。
3 项目群质量控制模型
通过对上述项目群质量控制相关理论的研究,及对天津海河教育园工程建设项目群质量控制体系的分析,本文构建了如下图4所示的工程建设项目群质量控制模型:
图4 工程建设项目群质量控制模型
在项目群质量控制模型中,不论是产出物还是项目群管理工作本身都是质量控制的对象,其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输入构成了质量控制的基准。所有质量控制环节的工作都是围绕控制对象和控制基准开展的,其包括检测、纠偏、变更和终止等方面工作内容。项目群质量控制还需要一套保证措施维持其有效执行,这套保证措施构成了项目群质量控制的基础,包括质量控制组织保证、质量信息管理保证、质量控制管理制度保证。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对天津海河教育园项目群质量控制体系的总结与分析,以及对近年来工程项目群质量控制工作的总结,初步建立了工程建设项目群质量控制模型。该研究可以为类似工程建设项目群质量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美)项目管理协会著.项目集管理标准(第2版).毛静萍,张旭彦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4~5
[2] (美)项目管理协会著.项目集管理标准(第2版).毛静萍,张旭彦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6
[3] Ferns D C. Developments in Programme Management[ J]. Project Manage, 1991, 9(3): 148-156
[4] Lycett M G, Macredie R D, Patel C, Paul R J. Migrating Agile Methods to Standardized Development Practice, IEEE Computer, 2003, 36 (6) : 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