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7 02:35: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类专业的主干课和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古代汉语素养和古代典籍解读能力等教学任务。这门课程沙及到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的内容,甚至包括天文、律历、姓氏名号、职官等文化常识,可谓内涵丰富、外延广阔。而以上这些内容,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应该侧重于观照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将传统文化的传承视作其重要任务之一。
和我国高校的其他课程一样,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古代汉语的教学改革也刻不容缓。新时期的古代汉语课程改革,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对此,笔者已撰文讨论。本文就古代汉语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从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的谈起
我们到的教学材料表明,古代汉语这门课,在1958年以前,不同高校在不同的时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各有不同。据王力先生说,“有的当作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作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韵、训话,有的把它讲成汉语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1958年的教育革命以后,学者们重新考虑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提高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从.此,古汉语的教学改革开始,并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自从王力先生于1962年主持编写并出版适用于全国高校文科专业的第一套古汉语教材以来,古代汉语课有了较为确定的内容,即采用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三结合的原则,并以这三个方面作为古汉语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从此,古代汉语课程也有了比较明确的教学目的,即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培养这一能力就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以上这些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知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应该观照传统文化的传承,并将其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我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古代汉语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的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现行古代汉语教材大多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作为参照,学者们或采用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编排原则,如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或主要突出文选和通论两部分,如易国杰主编的《古代汉语户。但他们的教材都彰显了我国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下面以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为例(以下简称王本),仅就文选部分和通论所承载的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加以讨论。
王本《古代汉语》在文选部分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至于儒家的道德观念,在古代汉语教材的课文中比比皆是。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古汉语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一观点到现在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又有反映个人对社会责任的,《论语 ·微子》:“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是孔子面对隐者的讥讽叹息时所说的话,意思是个人对社会是有一定责任的,人不能逃避现实。另外教材所选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中体现了古人心系天下,先于民忧,后于人乐的传统道德观念。以上这些都是古人优秀的品质,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可使学生受到熏陶,起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用。
通论是现行古汉语教材都非常重视的不可或缺的内容。王本《古代汉语》“通论”涉及到文字学、训沽学、音韵学的诸多内容,还涉及到文体、修辞等语言学知识,古代的姓氏名号、车马宫室、职官、乐律、天文历法等丰富的文化知识。以文字学知识来说,包括“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等内容,给我们揭示了汉字和汉文化的密切关系。汉字的书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对学生来说,从汉字人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最直接的途径。我国历史上对汉字较系统的研究,开始于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可以说汉字本身及许慎依据汉字形体结构阐释字义的过程,都积淀着丰富的古代传统文化信息。《说文解字》通过说解汉字展示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陆宗达先生将其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即古代社会生产、古代的科学、古代医疗学、社会制度等,包括范围很广阔。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已经不单是简单地将其作为古汉语知识学习,而是观照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识空间扩大了很多。
还有一些关于古代的姓氏名号、服饰、车马、宫室、天文等方面的内容,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就更大了。比如,我们通过学习“古代的姓氏名号”,就知道古人有名有字,“冠而称字”,所以,称别人的“字”以示尊重。我们知道了古人还可以有“号”,如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古人去世以后还有谧号,而溢号往往根据此人生前品行业绩而定,如陶渊明溢号“靖节先生”,显然是依据其高洁之行得来的。学了天文律历,我们得以了解古人善于将音乐中的十二律对应岁时的十二月,再读陶渊明的《自祭文》“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就知道“律中无射”实际指的是9月份,是用乐律名称表达时序,因为“无射”刚好和“季秋”时节相对。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文化接纳、传承的过程。
三、当前的文化大背景决定了古代汉语课堂应该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曾一度出现了文化“向西看”的情形,且势头不小。曾有人盲目地仿效,不论是非,不辨美丑,置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于不顾。就拿节日习俗来讲,人们迷恋于“圣诞节”、“情人节”,不管是否符合国情,只要是西方的,就很乐意“拿来”,使传统文化备受冷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如,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四大发明、中国画、武术、中国戏曲、皮影戏、古代音乐等等。开场戏《击击而歌》,更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古老而热情的迎接贵宾的喜庆仪式,表达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意蕴。2009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和春节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之如。
在以上大的文化背景下,作为高校的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人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高校古代汉语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古状汉语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四、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措施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教师是严峻的挑战,不仅要求古汉语教师要有专业献文化素养,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所说的“专业的文化素养”主要指古汉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对我国古代的政治、历史、天文、教育、哲学、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人地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进行古代汉语教学。“好的教学方法”贝组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或者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导他们去探究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加人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的队伍中来。具体来说,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如讲到《论语》时,教师应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为人处事的准则、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
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
摘要: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我国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培养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心理品质素养,同时产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渗透、实践与研究
一、指导思想与研究背景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我国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培养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心理品质素养,同时产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逐步落实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工作。据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透露,正在启动的高中阶段课标修订将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修订内容,小学至初中阶段的课标修订工作,也会按照时间进度安排适时启动。
“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一是学科课程全覆盖;二是教学环节全覆盖;三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课题背景及研究价值
长期以来,考试分数如同一条锁链,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教,也束缚了学生的学。无论是初中还是小学都逃脱不了它的束缚和摧残。当今教育普遍存在“分数”决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定位,决定教师绩效奖的多寡,决定教师评先选优、晋级和确定职称考核等级等诸多方面。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教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得不又回到原点----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大部分学校不要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连学生一些必备的基本素养(德智体美劳)都给荒废了!
例:2012年安徽省阜阳市对“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 调查报告
表1:您是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序号
选 项
选择人数
所占比率
1
非常感兴趣
17
3.4%
2
有些感兴趣
32
6.4%
3
没什么兴趣
126
25.2%
4
讨厌传统文化
325
65%
表2:您认为传统文化的书籍有没有学习价值?
序号
选 项
选择人数
所占比率
1
有
39
7.8%
2
无
105
21%
3
没有特别看法
356
71.2%
就一项数据令人堪忧,何来实现中国远大理想---中国梦。可能我们农村学校的情况会更糟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迫在眉睫。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基层教育做起,从农村小学教育做起,让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合格公民: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几点问题:
1、教师对数学课堂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视而不见。主要是怕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
2、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本身缺乏素养,同时认识也不高。
3、教师不能创造性开展工作,不能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一种教学“常规工作”来抓。
4、由于教师的诸多原因导致农村小学学生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知半解,所以他们也不会感兴趣。更体会不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如果“中华传统文化”能从我们的学科教学入手,教师真正去宣传、开发和利用“中华传统文化” 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我们的教育将会迎来另一片蓝天。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思路
1、编写小学数学教材涉及到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目录。作为教师首要弘扬“文化”的教学目标。
2、查找小学生必备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素养,根据各年级数学教材素材和农村文化的特色,引导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筛选适合课堂渗透的“文化”进行教育教学。真正做到有机结合,一箭双雕两不误的效果。
3、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课堂实践。
4、有效推广“中华传统文化”。①、在其他学科和活动中推广。如:在丰富多彩的班、团、队活动中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在家庭生活中。 ②向乡、县推广。
四、课题研究内容及重点
1、子课题一:《整理与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2、子课题二:《小学生必备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数学课堂的嵌入》
3、子课题三:《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全面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课堂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1、制定实践研究方案 。
2、整理和学习小学生必备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3、确定课题研究的教师队伍和实验班级。
4、作好师生问卷调查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与研究阶段
主要任务:1、“中华传统文化”理论学习。
2、全面开展课题实践与研究。
3、撰写课题论文及教学体会。
第三阶段:总结与反思阶段
主要任务:1、整理分析研究资料。
2、自我反思一年多来师生的得失,弥补不足。
3、撰写实践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实践推广阶段
主要任务:1、在其他学科和活动中推广。
一、 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一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既属于知识和学问的范畴,更属于道德和价值的范畴,它凝结着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与理想,是标识民族身份、维系民族认同感的最终依据。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悉心学习古典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枕头、案边常备必读之书。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才能提高。
二、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
从识字课、阅读课、综合性学习课等几方面,采用适合的方法,弘扬传统文化。
1.在低年级识字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最合时宜。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的记忆力在1-13岁最强,在1-13岁是开发儿童记忆力的最好时期。而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是多认少写。只有在提前认读,扩大识字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谈阅读理解与写作。传统文化中的启蒙教育的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是提前认读的最好教材。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传统经典制作成视频动画,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我对一年级新生实施《三字经》的经典多媒体诵读,每周读两次,每次10分钟。一个月后,多数学生能背诵《三 字经》的前四课,学生在背诵表现得特别认真,特别有兴趣。最重要的是在诵读过程中,据研究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比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是“明”。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2.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一方面许多课文体现了中华的优秀文化,例如古代诗词、寓言、传说、神话、古典名著;另一方面有许多课文负载了中华的传统文化。如世界遗产。因此,它本来就内含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
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
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利用传统节日进行教化。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它们其实是西方文化乘着商业载体的扩散。我们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九月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每届学生我都会让他们课外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与和美时刻的中秋节的内涵。
三、在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1.搜集文化名人故事,定期进行讲故事交流比赛。
2.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定期进行诵读比赛。
3.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语文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四、重视课外文化阅读,强调大语文教育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学生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五、利用阅读积淀语言文化
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文之后,在运用时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写到时间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写到学习会深有感触地想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写到春雨会情不自禁地想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到白雪会触景生情地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对民族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作品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专家们的共识,每个学子应该从小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语文的外延就是进入更广阔的文化空间,汲取更丰富的营养,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做好文化传承的桥梁,为发扬中国的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深邃而广搏,是中医学的源头活水。其核心是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重人轻神的人本精神,知行合一的实用精神,重德尚义、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2]。中医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医文化涵盖了整个中医学科体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狭义的中医文化仅指与中医学科相关的知识、理论、技能和医疗实践活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首次明确了中医药文化的含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3]。从中医专业基础教育及中医学来源来看,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是学好中医的基础[4]。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影响了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5]。中医文化中蕴含着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动静结合的恒动观有助于培养中医院校大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将影响中医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传统中医文化促进医德形成。
2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虽然“中医药存废”之争已经硝烟散尽,各高等中医院校不断发展,招生人数也不断增多,让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表象,但实际上中医事业的发展却遭受着极大的困境,其前途让人堪忧。如今,中医药事业发展迟钝或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跟当前的中医教育相关。
2.1教学模式的改变
由于招生人数大大增加,现在的中医教育已不再是曾经“师带徒”的模式,而是更多采取了大规模院校培养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上看,中西课程安排比例的改变,面对学习古代文化和现代科学的矛盾,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必须寻找一些方式来回归中医教育的本原。
2.2传统文化的缺失
中医学根植于传统文化,中医学的发展永远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只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才能让中医学繁荣昌盛[6]。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接受的是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已建立抽象逻辑思维模式,当面对深奥难懂的中医基础理论,他们往往陷入迷惑。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特别是中医经典理论教学的薄弱,使中医的教育需要更多真正热爱中医的人来传承。
3中医学教育事业的出路
3.1政府:加大中医文化教育投资鼓励中医学发展
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何使其昌盛而不是衰败,政府应该首先担起重责。加大教育投资,充分肯定中医学存在的必要性。政府应提出一些保护中医的政策,加大对中医教育、中医药科研及产业的投资。让中医走出国门,孔子学院已经在很多国家设立,她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针灸医院得到认可;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我国学习中医学。这让我们看到中医的美好前景。
3.2高校:改革教学机制优化专业主干
高等中医院校应将办好中医类专业放在突出位置,应突出中医院校的自身特色,而不是一味地模仿西医院校的教学模式。遵循中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改革教学机制。中医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开展传统文化知识讲座,为更好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打好文化基础。优化专业主干,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进入专业知识学习之前,可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以及中医科学性的专门教育,请有经验的中医专家讲述中医学的特色,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提高学习中医学的兴趣;从传统文化如《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国古代哲学史》《医学三字经》等的学习为出发点,进一步学习《医古文》《中国医学史》等,然后进入《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等的学习,由浅入深,逐步进入中医学的殿堂中,将文学作品中的医林人物故事、汉字中孕藏的医道哲理、诗词中隐现的医药文化资源挖掘出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对学习中医的兴趣。
3.3中医学子
1.当代大学生个人本位思想较重,价值目标现实化,责任意识淡薄化。
某些具有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大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张扬个性,并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但他们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又对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从而割断了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纽带,使得社会责任感缺乏。
2.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当代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不断提高,具有挑战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他们又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耐挫力差,有较强的依赖性。大学校园内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更是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掌控、学业就业等方面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与疾病。
3.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念复杂化,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不一致。
大学生正是处于人生各个方面的形成、成熟时期,因而受多元化的道德观影响最大。在认知、情感上,他们认同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观念,但在行动上,他们的践行能力差,就使得自己的行为又偏离了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重新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使90后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可以对事物进行辨别批判,借助深湛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授课模式与处于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所渴望的教学方式不尽一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尽人意,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并不认同,他们需要的是灵活、可以发挥自己所想的教育。而我们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了对人生和宇宙的关怀、对人和生命的理解,也就是说它在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我们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较其他媒介有较强的渗透力、广泛的影响力,且其生动形象的诗词曲赋等文化资源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其感染影响之时,启发学生睿智,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时代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交互撞击,生活方式复杂多变的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精神境界都在悄然变化,民族精神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都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实例。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营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意识,将感性的爱国情感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动,从而培育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关爱意识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关爱他人意识不足。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国家。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就是教育人们要懂得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关爱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关爱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关爱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消费观,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道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文,即人的品格的培养、精神的塑造。儒家的“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切关怀、理解尊重、忠人之事、宽恕为怀等;礼是行为规范,以“仁”为最高追求目标。“仁”与“礼”互补互用,人的行为应具有“仁爱之心”和“博爱情怀”,此在价值观上的反映就是“人格平等”“重义轻利”和“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在当代科技与人文严重对立的形势下,儒家的人文情怀将有助于消融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冲突与矛盾,培养现代社会健康的人格价值观。高校大学生在学习、接受教育的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人文精神能够使学生扩展视野,拓宽思路,使学生在犹豫迷惑之时得到更多的理性启迪、情感慰藉与正能量的教育,从而使青年学生人格更加健康。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确实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努力探索二者相互交融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单一,且由于学时数少和大课堂教学的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是,课堂教学是广大学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健全教育机制,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大学生。因此,一是要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选修课;二是要有更多的时间、更高的频率为在校大学生举办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素质报告会等。这样通过改善教学内容、方法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真切实地走进学科教学的全过程,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来剖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让大学生确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学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熟背《论语》和《老子》。杨院士是希望大学生能从中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会如何做人做学问,以受益终生。
(二)社会实践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广泛性
社会实践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更作为一个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学生可生动感知的具体活动。因此,高校学生会、大学生社团等均可以引导大学生自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其一,举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国学课堂、诗词背诵等可以让学生从活动内容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二,邀请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本校教师举办专题报告和讲座,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受文化大师的风采,进而领悟传统文化的意蕴。其三,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遗迹、文化资源开展“探索发现”“文化挖掘”等活动,让学生从视觉上领略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最后,举办诸如“汉字大赛”“成语大赛”之类的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的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内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文化行为,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网络媒体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这就要求高校要开发利用网络媒体新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升其吸引力。其一,高校可以建立QQ群和飞信群,及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既可以保证信息的实效性,又可以让大家切实地参与到学习中。其二,微信客户端的普及则是另一个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平台,并用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大家对高校微信平台进行长期关注。其三,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90后大学生传承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首先得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高校可以在本校选拔合适的学生,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亲自来当主角,拍一些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宣传片或者微电影,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这样做不但会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因为有乐趣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镌刻于心。
(四)校园文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打造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软硬环境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文化,音乐教育
0.前言我国的多民族文化决定了民族音乐的多样性,随着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对强化民族意识的培养,民族文化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深化到我们基础的素质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施,可以通过最直观的心灵感悟来升华学生的民族情感,使学生在体会千年文化积累和生活底蕴的基础上,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使之得到传承和发扬。论文参考。
1.高中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目的和意义1.1学习民族音乐是时代的要求在外来的流行音乐不断“入侵”的今天,很多中学生特别是正处于审美观形成期的高中生对欧美和日韩等流行音乐趋之若鹜。他们可以对国外的音乐流派侃侃而谈,对流行音乐的乐手如数家珍,然而谈及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民族音乐,他们却几乎是闻所未闻。民族音乐的发展,代表了一个民族发展的历程,每一段代表性的音乐都奏响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因此,在提倡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无论从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还是从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角度上来看,基础音乐教育过程中,同时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必要选择。[1]
1.2学习民族音乐是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教育理念,离不开美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重点,能够通过音乐独有的沟通性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从而陶冶性情。优秀的民族音乐奏响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团结一致的奋进精神,通过这种音乐的熏陶可以使我们从中领会作者的深刻情感,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高中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2.1树立“民族音乐观”的教育理念“民族音乐观”的培养和形成,是音乐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成果。现行普通高中阶段的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基础素质教育格外重要。通过对民族音乐的理解,来增强学生的民族音乐敏感度,同时加强对民间音乐形式及乐器等方面的认知,从中体会深邃的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感受劳动、生活与习俗在渗透在音乐中所形成的强大感染性。[2]
2.2以提高民族主体意识为主导在基础音乐的教育过程中,要确立民族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欣赏能力与接受能力的不同,对教授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调整,尽量采用不同风格或形式的教学方式,来丰富音乐教育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形成一种民族音乐文化氛围。 [3]
2.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在肯定国外音乐美学价值的同时,引导学生正视我国自身的民族音乐,并重新引导学生审视民族音乐的真正价值所在。通过音乐教育的启发,开拓学生审美观发展的新方向,在这个充满了竞争和利益的社会中,让学生静心聆听纯朴的民族之声,重新审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定义,为将来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通过对民族音乐的教育和性情的陶冶,将中国一路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传授给学生,指引他们未来的发展。[4]
2.3、1介绍和学习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歌
民歌,顾名思义起源于民间,是最贴近人民生活和劳动的音乐形式,是民族音乐之声。通过民歌的学习,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尚情操,理解民歌的创作背景和它优美的旋律。论文参考。
2.3、2感受、理解民族乐曲
通过对民间乐器的认知,感受民族音乐发展过程中所凝聚的民族智慧财富,很多乐器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通过对乐器的认识,增进对音乐内涵的理解。
2.3、3学习戏曲音乐
戏曲是民族音乐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不仅仅通过曲调而且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来丰富文化的传播。正当外国人把热情投入到中国传统戏剧的时候,我们的学生也应该增进对这门博大精深艺术的了解。戏曲中传承下来的文化内涵,更具历史性和深刻性。论文参考。
3.结语民族音乐之所以举足轻重,取决于他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是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的纽带。一首首优美的旋律,琅琅上口的曲调,又或者是带有写实性的作词,都是民族音乐得以存活于民间并传承了几千年的缘由。民族音乐是流淌着的民族文化,是冲刷心灵的清泉,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摇篮。民族音乐教育的开展,将为学生打开音乐殿堂里另一条华丽的走廊。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对民族音乐深刻内涵的理解和挖掘,有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工作,势在必行并将长期的开展和探讨下去,为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承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23.
[2] 张慧.浅谈中学自然科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北京教育,2009:55-56.
[3] 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78-79.
[4] 李妲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89-91.
:“龙场悟道”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成为王阳明学术思想的开端。贵州研究阳明学、传播阳明文化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董 平:浙江是王阳明的诞生地,贵州是阳明学的诞生地。因为有当年的“龙场悟道”才有阳明学的产生。天下王学,寻根溯源,都以贵州为渊薮,以龙场为始发地。贵州构建“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要深入挖掘阳明精神,充分认识王阳明的人格魅力。王阳明作为一位“致良知”的提倡者与实践者,他襟怀浩荡,胸次洒落,心体光明,略无渣滓。王阳明在有限的生命里真正做到了古人所赞叹的“立德、立言、立功”,成为“真三不朽”的人格典范。
钱 明:谈及贵州在阳明学研究的优势,我想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冈田武彦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阳明学家,为研究阳明心学,冈田武彦曾亲访中国8省区80余县市,行程两万余里。凡王阳明去过的地方,他都去过了。贵州修文龙场,冈田武彦去过3次,历经25年创作近90万字的《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这也是以知行合一的方式研究阳明文化。相对远在其他地区的学者来说,贵州研究和弘扬阳明文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利用自身优势以“知行合一”的方式深入研究和挖掘阳明文化的当代价值。
:贵州以贵阳孔学堂为平台,正不断深入挖掘“知行合一”的阳明精神,与时俱进探索建立“心态学”体系,致力打造国家级王阳明学术研究平台。这一过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阳明文化?
董 平:首先,研究阳明文化,需要严谨的态度。现在有些机构和个人,用一种猎奇的方式去研究和传播阳明文化。国学是严肃的,传统文化不能被随意调侃,任由人“戏说”。阳明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一方面要复兴,一方面要繁荣,同时还要警惕“巫术化”倾向。
其次,作为传承和弘扬阳明文化的主体,我们想要感受阳明文化的内核、传承阳明精神,就一定要阅读王阳明的经典著作。经典文献是思想文化的载体,阅读经典就是在传递思想、传承精神。
丁为祥:从儒学教育的角度来讲,我认为阳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一种“人格相承”,让大家去理解古人的精神,理解古人的人文情怀,让阳明精神与现实生活产生共鸣,从而实现阳明文化的薪火相传。对于自己的学生,我一向要求他们重视实践。我对他们说:我在看什么书,在研究什么问题,你们也要跟着看什么书,研究什么问题,跟着学一段时间后,你就找到“门道”了,这就是在学中干,在干中学。
让阳明精神润泽现代社会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国学产生于中国的过去,却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今天,连将来也会被影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阳明学对贵州和中国,甚至世界都有深远影响。今天,对于贵州而言,阳明文化研究突破点在哪里?
梁 枢:研究和传播阳明学,要依托学科建设的力量。如果把阳明学等中国传统文化变为一门学科,必定能形成一个核心生产力,我们可以围绕这个生产力进行学科、教材、教学和科研建设,从而形成一批系统学习和研究这门学问的人群,然后相关专家学者将这些成果传播出来,形成“涟漪效果”。当有大批教材、传播学者、学生等将阳明学代代传下去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建设,阳明学的研究和发展才会取得新的突破。
董 平:今天对阳明文化研究要更加注重宣传阳明精神,让普通民众了解并认可阳明文化的核心内容,让阳明精神深入人心才是根本。以“致良知”为例,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去实践,在实际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这就是阳明文化研究的突破点。
:贵阳城市精神“知行合一,协力争先”,正是对阳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此外,贵州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对阳明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与探究?
董 平:阳明文化的传播不只是纸上文章,还要创新传播形式和手段。比如,还可以通过宣讲、影视剧、舞台剧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阳明文化。以多种传播手段向大众充分表达阳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通过阳明文化的传播与表达来构建新的精神世界。
王 纯:我认为阳明文化传播需要探索更接地气的方式。互联网技术缩短了读者与国学的距离。除了纸质著作的出版,传统文化的传播还需要依靠新兴媒体,利用这些快速传播的渠道和平台扩大影响力。例如,孔学堂书博会举行的一系列关于阳明学的宣传活动,非常有影响力。像这样利用出版、网络、影视、活动等多种途径,相互补充、发挥聚合效应,定能使阳明精神发扬光大。
丁为祥:20世纪80年代,我在陕西师范大学读研究生,以阳明学为选题撰写毕业论文,当时在陕西各地的图书馆都找不到与阳明相关的文本。现在,传播阳明文化的方式很多,我既担心阳明学传播不广,又担心阳明学研究脱离人本身。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阳明文化的传播最终要回到人身上来,使其流淌在大众的生活中。我们研究阳明文化,目的是以他的精神成就影响现在的人,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我给学生讲课经常举一个例子,把蛇皮比作古人的成就,我们研究蛇皮,其目的还是为了研究蛇本身,而不应该把蛇皮抖得哗哗作响。
激活阳明文化的时代价值
:阳明心学被认为是国学的一块基石。作为阳明心学的发源地,贵州如何以阳明学为基,凝集文化力量,建设文化高地?
董 平:以阳明学为基石,不是说人人都去研究阳明学,而是倡导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阳明精神的现实价值,要把阳明文化的精髓用各种形式来传播,使之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贵州有龙场悟道的基础,有建筑宏大功能齐全的贵阳孔学堂,有孔学堂书局、《孔学堂》杂志等等,传播和研习阳明文化具有先天和后天的优势。
我想,以阳明学为根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高地,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当贵州普通百姓、领导干部都懂得并践行“知心合一”“致良知”等阳明文化精髓时,我相信贵州的文化建设、贵州的精神面貌一定会有全新的变化。
王 纯:第一次听说贵阳建孔学堂时,我有点惊讶,总认为孔学堂应该在山东。但事在人为,如今贵州以孔学堂为抓手,以阳明文化为核心,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探寻时代坐标,做的很有气势,颇有成就。贵州凝集多元文化力量,建设文化高地,我认为持之以恒很重要。常言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希望贵州不断开拓创新,变“小成”为“大成”。
:阳明文化不仅仅是精英文化,更应大众化、产业化,如何让阳明文化浸润到普通人的心灵?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如何为人处世的丰富哲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薄弱的现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积极作用,提出加大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力度,从不同角度多措并举,综合开展,来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化。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
四书五经、百家姓、弟子规……说到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起这些国学经典。近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不仅留下了富含哲理、博大精深的思想,也孕育了灿烂辉煌、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中华文明进步的精神财富和文化历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道德传承、精神观念的总体,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源头活水和内在驱动力[1]。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关乎民族振兴的大事业。当前,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是社会未来的中流砥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佳的传承者和开拓者,担负着民族的发展与未来。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同时,也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品质、提升综合素质、加强文化修养[2]。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明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体现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传统文化教育比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熏陶,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学校乃至社会思想道德发展的精神源泉和知识宝库。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武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能够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3]。
(一)提升综合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和道德观,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极大的作用。
1.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4]。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不同朝代的更替史,中华民族因为走过了太长的苦痛,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所以能够越挫越勇、自强不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贯穿着整个中国的历史,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人物,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使当代青年延续这种传统美德。
2.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现代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观和价值观[5]。《尚书》提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论语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耳熟能详的传统美德和修身立人之本,一直蕴含在传统文化中,同样也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传统文化中有着大量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能够激励个人修身自律、自强不息。《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提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孔子有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除此之外,悬梁刺股的精神,精卫填海的意志,这些都是现代社会所不可缺少的。多学习传统文化,能够锤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培养独立的人格和进取精神。4.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曲艺、戏剧、国画、书法、对联、节日、民俗等等,包罗万象、琳琅满目,每一样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丰富人的知识、充实人的内心。
(二)加强沟通联系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应用,可以加深自己对其他事物的理解,可以使自己融入社会的总价值观和道德方向,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用自己所学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同时,辅导员和思政教师以传统文化来进行思政教育,也可以加深与学生的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以身作则,知行合一,用自身的行为做好学生的榜样,更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和尊敬,从而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传承促进发展
传统文化之所以流传千年,靠的是传承。经历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动荡,近代社会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文化也逐渐缺失,大学生有责任更有义务担当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保留下来,同时继往开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教育中来,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
二、传统文化教育薄弱的现状
当前大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仍然处于薄弱状态。当前许多高校重技能、轻思想的情况比较明显,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比重较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堪忧,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传统教育的运用情况也不是很充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比重迫在眉睫。
(一)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不够
由于传统文化教育在对人才的影响上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立竿见影,没有明显的成绩。所以很多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重视不够,尤其是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往往过分强调学生在应用技术能力上的培养,从而忽视学生全面文化素质的提升,忽视传统文化的学习[6]。人文社科类教育占总课程设置的比例很小,并且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的占多数,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度,且以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为主,不能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学到知识。而在社会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中,传统文化教育也远远不够。
(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深
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很少,在学习上也是消极对待,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了解缺乏[7],加上快餐文化的冲击以及世俗化社会风潮的侵袭,容易滋生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对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8]。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是老古董,与现代社会发展不合,对于找工作和经济上没有帮助,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在行为上也时常表现出拜金主义、自私自利、急功近利等不良习气。
(三)辅导员工作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缺乏
高校人文教育的课程少,思政教师的主导力度不强,辅导员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的辅导者,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是学生的榜样和模范,本应该是传统文化教育方向的引领者,是校园传统文化最佳的建设者。然而许多辅导员不仅在工作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使用,在自身的发展中对传统文化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如果辅导员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推广中,就无法对学生起到表率的作用,也无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
世界各地都非常重视利用本国传统文化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格外重要。近几年,许多高校已将传统文化教育摆上议事日程。
(一)将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计划
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课堂,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9]。
1.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过去的教学理念中,对学生的培养上急功近利,特别是理工科高校。以专业教育为主,培养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对人文教育缺乏重视,往往仅强调其总体的精神。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也是不完整的,长此以往,必然会有诸多弊端[10]。应变革教育理念,实施通识教育,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2.提高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将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融入高校“两课”的教学中,依托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来进行教学;实施主辅修制度,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时和种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选择空间[11]。同时,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开展竞赛、讲座等活动,发起协会和社团组织,使课内课外相配合、相协调,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变过去的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课堂互动和提问环节,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在考核方式上也加以改革,摒弃以往的闭卷考试形式,取代以小论文、PPT表述等其他形式,包容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将传统文化与校园建设相结合
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便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身边的每个细节,让学生从生活中潜移默化,养成良好习惯[12]。1.创建完善的校园硬件设施。校园中的板报、橱窗、路牌等,都可以张贴图片、标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食堂、体育场、图书馆及宿舍等场地都可以传递点滴的传统文化理念[13],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中。2.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环境。多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邀请专家做学术讲座和专题报告,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教育渠道,鼓励学生多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平台和论坛活动,通过现代网络和媒体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同时设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和教师的活动从政策上给予支持。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辅导员工作
通过辅导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理解,挖掘其中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进取精神等优秀思想教育资源,来完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创造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将传统文化运用在辅导员的思政教育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灵活添加。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既要根据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量才施教,又要加强整体学生的有机衔接,综合管理。
1.班级管理中融合传统文化。通过开设传统文化黑板报专栏,组织主题班会、主题演讲,张贴传统文化宣传画,放映传统文化影视资料,组织兴趣小组等等方式,让班级同学在学习上能够奋发图强,努力进取;生活上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思想上能够助人为乐,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2.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心理辅导。在对问题学生的谈心谈话中,对困难学生的帮助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中融入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精神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爱好,塑造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3.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通讯手段相结合。利用当下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博、微信、微电影、QQ、BBS等先进方式,传播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以学生易于接受、乐于理解的方式加以传达,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能真正参与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来,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我国对青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的重要任务,是青年自身道德观、价值观形成和社会历史责任感培养的重要环节[6]。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薄弱的现状,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的积极作用。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在教育过程中,以传统文化为引导,通过逐步渗透和不断熏陶的方式使青年重新进行自我定位[14]。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认同感,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从而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2]高红梅,郭学利.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与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2012,(11).
[3][4][5]靳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高校讲坛,2008,(7).
[6][7][8]谭阳.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缺失探析[J].北方经贸,2012,(2).
[9][12][13]温立强,周炳振,徐钥,刘洪超.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开展[J].工会论坛,2009,(15).
[10][11]高琼,刘茹.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创新,2008,(5).
[关键词] 产业 民族 价值 市场
“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维护文化安全。当代文化产业的兴起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方式,文化产业的多种产业形态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价值意义。具体而言,通过文化产业不同形态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不同进路:
广播影视。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标志和结果,广播影视是融合了技术、艺术、声音等多种手段的艺术。在文化传承和信息传播方面,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媒介的时空限制,具有迅捷、高效、形象生动等特点,显示极大技术优越性,是当代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广播影视对跨文化交流影响深刻。“国际交流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国际传播,即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文化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其中对传播者而言,最便利、最有效的工具是通过天空直接传播的媒介,即广播和电视。”广播影视成为全球性文化传播交流的桥梁,有利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培育具。事实也证明,这也是成功的影视剧所以成功的重要元素,如韩国电视剧《爱情是什么》这类影视剧表现的韩国传统家庭伦理,美国好莱坞施瓦辛格电影对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文化的宣扬。而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李安的《卧虎藏龙》被西方影视圈肯定恰恰和影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关。
正是意识到影视剧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巨大影响,许多国家都采取措施鼓励、保护本国影视剧的生产、播映,即使象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以立法、财政补助等形式对本国影视也进行保护。而美国则把要求开放别国文化市场、推销美国影视文化产品作为重要的经贸外交内容,其中包含了宣扬美国文化的目的。“事实上,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全部是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电影。”这从反面证明了影视文化产品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当然,利用广播影视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并不能单单依靠行政命令或者法律规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最主要的还是依靠广播影视的产业化发展,只有在产业化发展中,广播影视才能获得内在发展动力,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才能拥有坚实物质基础。
文化旅游。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以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旅游活动蓬勃兴起。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历史文化不再仅是大众认知的对象,而集认知、娱乐、经济、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资源。“旅游是一种文化行为,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是旅游文化重要表现。”古人云:“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较之观光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更容易引起众多旅游者的关注。通过旅游,感知异国他乡的文化个性和生活方式,感受旅游地的人文精神,获得心灵的陶冶,成为当代大众旅游的重要动机。旅游地的各类人文景观联系着旅游地的民族历史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也体现着旅游地人民的创造精神和民族性格,体现着旅游地人民谋生存、求发展的民族精神。通过相对自由的身临其境的旅游活动,旅游者容易获得对异域文化的直观感受,获得自我精神的满足。旅游者在旅游中心理上排斥少,精神上较放松,更容易接受异域文化信息、包容异域文化氛围。这为利用旅游活动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很好的机缘。
出版传媒。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看,人类的文化传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民间自发的口耳相传阶段到文字印刷出版物的阶段,再到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传播阶段。不同的文化传播阶段文化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不同,但每一个阶段的演进都带来文化传承的飞跃,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出版和大众传媒是当代主流的文化传播媒介。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内容丰富多,产品多样,形式灵活,信息保留时间长。对受众而言,较少受到时间、交通和经济实力的制约,也很少受场所、文化水平、技术的限制。出版传媒具有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的责任。出版传媒产业主要通过如下方式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首先是出版传播传统文化典籍。其次是通过图像、文字、色彩、语言等手段再现历史文化、习俗风情、音乐舞蹈、地方戏曲等。最后是对濒危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经常有一些具有民族文化内涵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化遗产缺少保护濒临生存危机,如一些文化遗址被侵蚀或毁坏,一些民间艺术面临失传,一些文化遗产被忽视……出版传媒部门可以利用自己信息、技术优势,对这些濒危文化进行及时的抢救性出版传播,为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做出贡献。
节庆。传统节庆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能表现出民族的文化共同体特点和凝聚力。许多民族节庆都经过了长期历史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民俗文化和礼仪活动,蕴含着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和审美情趣,是展现、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表达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首先,节庆通过展示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精神。“民族节庆是文化风俗的传承,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蕴,既表现出一个民族对于生活的热情、对于未来的祈望,又展示出一个民族的伦理礼仪、交往方式。”节庆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群众性等特点。节庆中多形态的传统艺术、丰富多彩的民俗礼仪,营造着节庆的文化氛围,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因而节庆也成为展示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活动。其次,节庆通过发展文化经济为培育民族精神提供物质支持。通过节庆,可以把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汇聚起大量的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一方面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反过来又会为发展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供物质支持。最后,节庆通过文化创新促进民族精神创新。通过节庆培育民族精神,可以把培育民族精神融入大众的现实生活中,与大众生活产生联动效应,既可以推陈出新,也可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使民族精神始终保持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学界对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理解尚无定论。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的文化现象和产业形态,是当代世界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的产物,是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这具体表现为:首先,通过文化创意设计者的产品创意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文化创意产业是高度依赖设计者知识素养的产业,其产品内容、形态、色彩、功用、线条等无不凝聚着设计者的文化知识、价值标准、审美趣味、心理性情等内容,是设计者文化人格的物化,传达着设计者背后的民族文化信息,也就必然地体现着这种民族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其次,通过文化创意开发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来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文化创意产业出现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主要依托当代高科技和传播媒介而生产出各类富有精神文化意味创意产品,从而推动经济产业升级和满足大众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作为一种产业实践方式,文化创意产业离不开文化资源的支撑,这其中,民族文化就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 《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p391
[2]钟大年等编《电视跨国传播与民族文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
[3]胡克 张卫 胡智峰: 《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0.P71
[4]刘爱萍:《当代旅游业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当代经济》2008年12期下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校园文化;传承;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等具有重大意义。并且,高职院校偏重学生的技能培训,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限制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目标的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人才。因此,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各高职院校亟需关注的重点。
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对中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有利于校园文化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实现校园文化的国际化;另一方面则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校园传统人文精神的缺失。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华夏大地的肥沃土壤之中,经过几千年的沉积而积淀孕育起来的,是为各代人所认可和接受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包括儒家思想、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等,富含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勇于担当的精神;经世致用的胸怀;尊师重教的传统。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一是指环境文化,它包含了自然环境和人文制度环境,如校园的设计科学、建筑群的布局结构合理等。二是指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导向作用,如经过精心布置的教学场所,张贴得体的标语、名言和名画,重要人物的画像、碑铭、雕塑,还有校园文物、校史陈列室等。三是指行为文化,它将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母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新载体,二者互为联系。
二、我国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独特的群体特点,人文素养普遍偏低,即使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这类必修课程,对他们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高就业率,造教育在学生中的缺位,导致人文类课程被边缘化,加剧了大学生群体人文素养的缺乏。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群体特点
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状况复杂,生源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单独招生”考试招收的有着艺体特长的高中生;三是通过“2+3”、“3+2”等特殊考试招收的中专、职中生。和本科类院校相比较,学生在文化基础、道德倾向、技能水准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突出的不均衡状态,学生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控制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道德意识和思想认知水平较低,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奋斗意识,甚至时常出现打架斗殴等现象。
(二)目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内较少开设传统文化课
在高职院校中,传统文化教育无立锥之地。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没有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普遍认为传统文化同职业教育毫无关系,即便少数院校设有此课,也仅仅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没有为此配备专门的师资和相应的教材。
2.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缺失,职业道德素养普遍较低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需要的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多是开设实用性课程,片面强调学生的技能素质培养,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热衷追逐“考证”,对传统文化嗤之以鼻。校园内不文明现象频繁出现,学生基本礼仪缺失,违禁现象屡禁不止,令人担忧。人文类的课程被边缘化,甚至人文类教师都处于一种难以存续的尴尬境地。
笔者了解,部分学生在企业实习或工作的时候,缺乏职业道德,还有一些学生随意毁约、到岗率不足、频繁跳槽等,给企业带来损失,也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
3.教师队伍偏重于实用性工科,人文类师资力量薄弱
在高职院校内,专业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强的系部不断扩展,专业分支多,学生资源丰富,建设实训室、实训基地。相应的,学校在教师人才招聘版块,更愿意吸收、引进富有技术理论和经验的工科类人才。反观人文类教师队伍,相对而言,比较薄弱。而且,担负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应拥有专业素养,同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符合这些条件的师资,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情况并不乐观。可供高职院校使用的传统文化教材也非常有限,仰或是采用本科类学校使用的教材,品种单一,良莠不齐,大多并不适合高职层次教学使用,这些客观条件也制约了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开展。
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营造高雅、人本的校园环境,倡导积极上进的文明行为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将优美的自然风景与人文精神交融汇合,使整个校园充满人文内涵,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校园文化中,倡导积极上进的文明行为,增强学生对高校、对自己自身价值的认同感,树立起学校主人公的形象,严格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同时勇于制止种种不文明现象。
(二)多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开展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核心灵魂引领学生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中仅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这类思想政治课和文化知识性质的文化课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这些课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与写作能力,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没有给予同等的重视。故,高职院校应该开设大量的相关人文素养的课程,特别是要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举办讲座,开展相关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素养,从而促进学生高薪就业。
四、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2013年,学院成为四川省首批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砥砺,学院秉承“建德明志,筑能笃行”的校训,确立了“培育鲁班传人,服务城乡建设”的办学理念;开创了“多方合作、多元共建”的办学格局。
(一)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对于鲁班精神文化的传承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长期以来,学院以“鲁班建筑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助力,以塑造“职业人”和“社会人”为目标,加强以“鲁班建筑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效果。校园中建设有鲁班广场,广场前方中央塑“鲁班金奖”像雕塑,后方建大型浮雕墙――世界建筑发展简史、还有鲁班文化艺术长廊等建筑物。每年五月是学院科技活动周和鲁班文化节,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和技能比赛,聘请专家学术报告,举行“鲁班奖”获得者访谈。鲁班文化节始于2005年9月,每年举行一届,至今已举办了八届。学院土木系还成立鲁班实验班,紧紧围绕“培养鲁班传人”这一目标,学生总体学习劲头足,努力程度高,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学院团委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共青团团委下设5个综合性部门,涵盖19个学生团体,包括心理健康协会、盘龙武术协会、徒步越野协会、蓝天音乐协会等。如青年志愿者协会,其成立于2014年12月,由全院青年师生志愿者自愿组成的,奉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准则,通过组织和协调全院志愿者的社会公益活动,促进青年同学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事业。据统计,我院志愿者注册总人数达3500余人,其中,2014届新生1500余人;1000余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总计服务时数达2500小时;2014年共组织规模化、系统化志愿服务活动73次,涉及敬老助残、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支教等多个方面。
(三)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文化育人,培育大学精神
学院召开文化建设工作会,强调要认真思考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探索学院内涵式发展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学院层面的工作由宣传部牵头负总责,对全院的建设项目进行总体把控。系部文化建设必须实行项目申报制度,按照“系部申报――专家论证――学院批准――系部建设”的程序推进。开办有30年以上历史的专业的系部要挖掘和研究阐发专业传统文化,提炼蕴涵其中的精神和价值,使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学院文化相适应,延续历史文脉。
五、结语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使得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高职院校中传承、发展,建设新时期蕴含人文内涵的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王颖.关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5
[2]王少媛.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1
[3]尤海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3
[4]廖赛娟.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中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论文摘要:电影《赤壁》中置入投壶、跳鞠、剑舞、书法、绘画、茶艺、音乐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使人们在观赏电影的同时也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貌,对于传承与弘扬悠久的华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香港导演吴宇森执导的电影《赤壁》以其强大的演员阵容、壮阔的战争场景和恢宏的影片气势再现了东汉末年曹操和孙、刘联盟赤壁廖兵的历史事件。“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尽管并不在影视发展史上占据主导地位,但取材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影视创作仍然数不胜数,其中,还有许多杰出的创造”。可以说电影《赤壁》就是如此,作为一部华语国际大片,它不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而且影片在铁马金戈、刀光剑影的宏大叙事中以现代影视手段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影片在叙述历史故事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有着娱乐的功能,它也能够起到传承文化、教育大众的作用。《赤壁》的编导组将中国传统文化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给世人,使观众在领略电影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为其间所蕴含的诸多传统文化元素所熏陶。譬如影片《赤壁》中设置了周瑜和诸葛亮、关羽、张飞、鲁肃等人投壶的一个场景。投壶是我国古代一种达官显贵、文人雅士聚会游宴时采用的一种游戏娱乐方式,它的产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先秦,秦汉时期更是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士人中风靡一时。电影《赤壁》中在曹、吴两军剑拔弩张、大战将至之际,展现周瑜和诸葛亮却能够平心静气地进行投壶游戏,影片中周瑜说敌人越是张狂,就更需要专注,心静就可排除杂念,将箭投入壶中。并通过张飞的鲁莽言行作为反衬,来表明一个道理,越是在危急的关头越是要保持头脑冷静,惟其如此才能有补于事。影片中此一幕,既再现了投壶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又使人在观影后产生深沉的哲理思考。
跋鞠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游戏,同时,由于这一活动可以增强体质,所以古代兵家又把它引入军事训练中,如影片《赤壁》中就有曹操将跳鞠运用到士卒的日常训练里,厉兵袜马,准备攻打东吴的场景。两汉以降,跋鞠依然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和下层人民所喜爱,比如众所周知的《水浒传》中宋徽宗就颇为喜爱鼠鞠,而高休也藉此技艺侧身贵胃。现代足球追根溯源,其源头就是中国古代的墩鞠,这一点已经得到世界足球联合会的确认。中华文化水阔源长、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吴宇森在电影《赤壁》中将墩鞠这一古老的活动搬上银幕,鲜活生动、淋漓尽致地将之展现出来,使后人得以穿越历史的时空,领略这一尘封已久的运动的风貌,感受丰饶厚重的华夏文明。
剑舞也是为世人所熟悉的一种传统文艺形式,古人把习剑与舞蹈两种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充满杀伐之气的铿锵之技转为摧刚为柔的婀娜乐舞,使得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司马迁《史记》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现代出土的汉墓中,在许多汉画像砖上都雕刻有剑舞的图案,显示这一舞蹈技艺在当时已经十分兴盛。汉以后剑舞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发扬。例如耳熟能详的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中描述剑舞的诗句:“耀如界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骆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圈。”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舞剑者出神入化的高超技艺,说明剑舞这种文化娱乐形式在唐代日臻完善。在影片《赤壁》中,梁朝伟扮演的周瑜身形矫健、姿态优雅,时而矫如游龙、气贯长虹,时而飘若浮云、灵巧轻盈,舞姿既英武豪健,又柔婉缠绵,刚柔相济,将剑舞这一技法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舞蹈是流动的雕塑,影片中周瑜的剑舞造型就如同一个个优美的雕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美感,使观众在获得审美偷悦的同时,不知不觉受到剑舞这一桂统文化的浸润与濡染。
中国的汉字不仅能够表情达意,具有实用功能,而且怡情悦性,具有审美功能,形成一种独特的书注艺术,成为妮紫嫣红的华夏文化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献奇葩。在电影《赤壁》中导演也巧妙地将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置入其间,影片以张飞习书和小乔练字将之呈现出来。张飞不仅是一员晓勇善战的猛将,而且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张飞擅长书法,这在历代典籍中多有记载,其八分书,字体端庄刚直、遒劲有力,他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有的贡献。电影《赤壁》中借张飞习书一幕展现出我国书法艺术的魅力,而影片中也多次出现小乔伏案挥毫的镜头,还有影片中周瑜以隶书体写下“平安”2字的特写镜头,一点一划间都向观众传达出这一传统文化的迷人神韵,在潜移默化中入人深切。电影《赤壁》中不仅展现书法艺术,也包蕴绘画艺术。绘画是华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千百年而光华夺目,芳馨远播,《赤壁》电影中反复出现小乔风情万种的人物肖像画,在传情达意,演绎故事的同时也触发观众对这一不朽的中华文化艺术的无限遐思和神往。
电影《赤壁》中也蕴含中国的茶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茶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饮茶不仅可以使人延年益寿,而且它是文化的一种表征,由饮茶而衍生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人们通过煮茶、品茶或酬宾交友、谈玄论道,或颐心养性、陶冶情操,历代文人墨客都笃爱茶艺,茶艺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影片中小乔只身独赴曹营游说曹操,席间她谈茶论艺,论茶、茶具、水质、水温等对于煮茶的重要性,并言茶的色、味、韵等茶道,以精辟的言语阐述茶艺茶道。在屋外“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中,却于室内营造出一种“小楼明月调筝”般幽静雅致的环境,侃侃而谈,展开了一番关于茶艺的解说,虽然影片中安排这一出戏是要表现小乔为了拖延时间,有利于孙、刘联军的进攻,以论茶艺而与曹操周旋,但观众从小乔之口中也获得了一些茶艺的基本知识,影片通过林志玲扮演的小乔的言谈,用电影艺术的形式重新诊释了茶艺这一传统文化,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华夏茶文化裨益良多。
在中国的艺术宝库中,音乐艺术极为辉煌灿烂,也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乐器,历朝历代都涌现出许多演奏琴的名家圣手,魏晋时期稽康临刑前弹奏的一曲《广陵散》成为音乐殿堂的千古绝响,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城楼气定神闲地弹奏古琴而吓退司马鼓大军的“空城计”一幕,更是为人津津乐道。电影《赤壁》中多次出现周瑜演奏古琴以及他与诸葛亮谈论琴艺的场景,周瑜弹琴的节奏时而急管繁弦,紧促迫切,如万马奔腾:时而又舒缓婉转,轻柔澄澈,似小溪流水。影片中借助弹琴节奏的缓急来表露战场态势波诡云的变化以及人物跌宕起伏的心情。与此同时,也向观众展现了这一传统乐器追魂摄魄,动人心神的优美旋律,使观众浮想联翩,沉醉其中,获得艺术的享受。周瑜练兵时校场外牧童悠扬的笛声,不仅深深打动了在场操练的每一个士卒,也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导演将紧张的军事训练赋予一种诗意的安排,使得电影故事情节开阖自如,张弛有度。在电影《赤壁》中音乐不仅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揭示起着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使人对编导的运思巧妙扼腕服膺,而且影片也营造出良好的视听效果,使广大的观众为之击节赞叹,同时激发起对中国古典音乐浓厚的兴趣,在现代音乐风靡一时,人们翁然风从的情况下,这无疑对于我国古典音乐文化的继承弘扬颇有好处。 电影《赤壁》不仅展现了诸多的传统文化样式,它也将深邃的人生哲理蕴育其中,影片对于真和善给予热情的讴歌与赞美,对于丑和恶给予无情的鞭挞与唾弃。影片高扬着正义的旗帜,在孙、刘联军大败曹军,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意蕴上进一步延伸,生发出深沉的哲理思考。尽管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人们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但胜利的获得历经坎坷艰辛,来之不易,正如在影片中周瑜望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战场,心情沉重地说“大家都输了”,虽然寥寥数语,音调低沉,却言简意赅,振聋发绩。因为残酷的战争无情地剥夺了无数鲜活的生命,千百万人遭受兵资之苦,即便是对于交战取胜的一方,也无法体会到获胜后的那种轻松喜悦,只是心头升起莫名的怅惘与凄凉。影片结尾以小乔不希望萌萌成为战马,表达了广大人民摒弃杀戮,呼唤和平,企慕安宁的强烈愿望。儒家宣扬“和为贵”,反对杀戮、反对残暴、反对战争,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影片《赤壁》隐寓拒绝战争,渴望和平的深刻思想内涵,也传达出这一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理念,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中华文化中有许多为人世代秉承的民族精神,如对于“仁”“义”“智”“勇”“情”等高尚品质节操的颂扬和倡导,电影《赤壁》也将之毕现无遗,使之不仅成为供人娱乐的一部商业大片,也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一部文化大片。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渴慕的优良精神品质,仁爱也是儒家的核心精神,千百年来影响深远。电影《赤壁》中有“仁”的体现,如刘备兵败新野,在曹操大军的追赶下携带着大量的老百姓逃难,虽然情势万分危急,但始终不忍舍弃,使他们落入虎口遭受涂炭,刘备怀抱要解人民于危难之间、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除黎庶于倒悬之苦的信念,宁可付出再大的牺牲也在所不惜,即便是腹心之臣诸葛亮相劝也不听从,凸显了刘备的仁爱精神。同时影片又以曹操的凶狠残暴,如杀孔融、杀蒋干、杀使者、故意传播瘟疫,对比突出刘备、孙权一方的仁爱。电影《赤壁》中有对“义”的宣扬,如孙权与刘备暗中定下计谋,借军中瘟疫流行之际刘备出走,来制造孙、刘联盟瓦解的假象以迷惑曹操一节,以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对刘备的误解、责难、非议来突出表现一个“义”字,正如赵云所言,为正义哪怕牺牲生命也无怨无悔,宁可壮烈的死也不需要苟且的生。影片中以关、张、赵3人与刘备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来张扬“义”。影片也拍摄刘备夫人在身陷敌阵后为不使赵云受到拖累,能够更顺利地救出少主人而毅然投井一幕,借以反映她识大体,顾大义的思想。勇敢、威猛,一直以来是华夏民族崇尚的精神,电影《赤壁》中也彰显“勇”的精神,关羽、张飞、赵云以及甘兴等将领和众多普通的士卒在赤壁之战中虽然敌众我寡,但都是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前赴后继、气壮河山。还有孙权射虎一节,也是在危难之际突出勇的精神,“置之死地而后生”,唯有勇敢才能够在绝境中求生存。影片中还有“智”的体现,无论是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周瑜的计赚蒋干、抑或孙尚香的卧底曹营、小乔的智斗曹操,无不表露出华夏民族的睿智和人们对于智的崇尚。再有就是电影《赤壁》中对“情”的赞誉,影片中小乔之于周瑜、孙叔材之于孙尚香,或情深似海、或意重如山,皆都大大地书写着一个情字。此外,影片中还有周瑜在刘备军营里以编草鞋的稻草为例,说明只要团结一心,同仇敌汽,就会无往而不胜,从而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一种不畏、凌然不可侵犯的高尚气节。这些都是华夏民族优秀的精神和品质,影片中加以浓墨重彩地讴歌、宣扬和彰显。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高等教育;意义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它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而且在当代也已经和正在受到亚洲乃至全世界日益众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在21世纪的人才培养中,应当认真地加以弘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条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它既散见于经典文献、制度规章等程式化的客体形式之中,又存在子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主体形式之内,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这种文化积淀已深深地融进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新文化创造和发展之基点,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中国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传承性,而要建设、创造和发展,首先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潜在的推动因素。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承担者,中国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前提。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现代化以民族特色,也只有这样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现实的、具体的、有活力的现代化。英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向现代化发展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西方保存传统最多的国家;即使在今天,日本的传统文化依然大量存在于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诸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所以,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现代化教育中,应当加人传统文化教育,以增加高等教育的深度和力度。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作用之大不可量化。而蕴含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民族历史愈悠久,传统文化愈丰富,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则越深邃,民族精神越强烈。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客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之主体。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诸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的理想精神、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在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冲击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必须进行认真的整理、挖掘,用以武装当代大学生,从而重新树起民族文化的旗帜,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弘扬社会主义新文化,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竞争的经济,或者说是一种效益驰动的经济,与其它事物一样,它具有双重性: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平等观念和经济意识,但可能导致以拥有金钱、商品的多寡作为划分人们等级地位的标准和判断人们的价值尺度;市场经济追求利润的最高极限,也会导致人们“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提高人们的自主意识,但一些人追求无限自由。产生无政府主义;市场经济以企业甚至个人为经济运行主体,容易引发极端个人主义;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劳动使相互服务意识增强,同时又使交换关系渗透到人际关系和权力结构之中。市场经济双重作用中的负效应,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如果我们在教育大学生时赋予传统义利观以时代的内涵,则对于冰释滞存于大学生思想中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会有立竿见影的积极效果。除了对大学生灌输集体主义奉献精神之外,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传统文化中的群众精神教育。千百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这样一种民族心理积淀:社会是一集合之整体,个体总是生活于群体之中,是民族、国家之一员,如果整体利益受侵害,则个体利益也难以保障,因此,个体利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整体利益。传统文化中这种社会成员服从群体、群体服从国家的集体精神,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引发的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直接对立的。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继承、发扬这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群体精神,通过分析与取舍,将群体精神注人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之中,无疑会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大特点是强调“先义后利”、“义以为上”,认为在获取个人利益时,要看是否符合公正、公平和诚实原则。
二、寻找和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规范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上,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动荡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集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关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
“天下为公”是人类大同世界的最朴素想象,集体主义的具体内容因时代和社会的条件不同而各异,但就群体生活中个人需要顾及他人利益及大众利益这一点却是共同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种精神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持久不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与国家、杜会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着矛盾,而二者必须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来。大学生由于思想尚未成熟易走极端,崇尚绝对自由,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时候,潜意识不可避免地要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因此,教育大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整体精神时,应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一定要从传统的整体主义精神出发,上升到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上来。
(二)发扬仁爱精神,加强热爱人民、尊师爱生教育。孔子把“仁”由西周时的“爱亲”扩展为“爱人”,由家族之爱推广为天下之爱,不但体现了由亲而疏的爱的变化而且包含着“泛爱众”的质的升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将心比心、以情交情、以诚求诚,正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古今社会必然有种种差异,但以“仁爱”为总纲所提倡的礼让、保民、爱人、尊亲、团结、互助、谦虚、同情等,仍为年轻一代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现在一提“现代化”,人们往往就与竞争、紧张、高科技、高消费相联系,很少与“人情”挂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今天受益于现代文明,同时也受害于现代文明:一方面知识激增,科技发达;另一方面人口失控、战争不断;科技的日新月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现代化之进程,但同时却加深了竞争的激烈程度;经济的突飞猛进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却俗化了精神领域,淡化了人情关系。上述不良影响反映在大学生身上,集中表现为注重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甚至以金钱作为评判人生价值的标准,所以,我们应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仁爱”教育,使其热爱人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牢牢确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交际准则。
(三)倡导“重家庭”伦理道德风尚,加强社会主义家庭观念教育。家庭是在原始社会氏族解体过程中产生,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至今仍存在和发展着的社会最基层组织。在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家庭既是社会基本的生产单位,又是社会婚姻的生活单位,它兼顾赔老扶幼、教育子女等众多的社会职能,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一直是伦理道德的核心。“齐家”思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敬’,、“邻里和睦”等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在促进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西方不良文化观念也在猛烈地冲击着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大学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不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是当务之急。目前,有部分大学生对父母口出狂言,视为“保姆”,当作“包袱”,因此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的“重家庭”伦理道德,发扬中华民族特有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以及扶弱济贫、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品德修养,不仅能使千万个家庭和乐融融,而且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健康和谐,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四)主张慎言力行,发扬自强不息的实干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言与行的关系间题上主张“懊言力行”。“慎言力行”这是古圣先贤务实品格的集中体现,这种品格对今天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极为可贵的。年轻人富于理想,热情浪漫,年纪轻,阅历浅,往往誓言多于行动,好高,远,脱离实际。因此,教育大学生发扬务实精神,刻苦学习、精通学业、奋力拼搏、自强不息,这对他们将来建功立业,成长成才,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人类一切传统文化成果
传统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类继续前进的基础,又是一个可以阻止人们前进的包袱。因此,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就必须强调对一切传统文化进行鉴别和选择,采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抛弃其保守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糟粕,吸取其为时代需要的精华,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学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要和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只有从具体的小事人手,才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要尽量避免呆板、说教式的方式,避免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