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6 11:47: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数学学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学教学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弥补缺陷,纠正错误,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1各阶段数学教学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职数学教学论文题目1、线性方程的叠加原理及其应用
2、作为函数的含参积分的分析性质研究
3、周期函数初等复合的周期性研究
4、“高等代数”知识在几何中的应用
5、矩阵初等变换的应用
6、“高等代数”中的思想方法
7、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8、任N个自然数的N级排列的逆序数
9、“高等代数”中多项式的值,根概念及性质的推广
10、线性变换“可对角化”的条件及“对角化”方法
11、数域概念的等价说法及其应用
12、中职数学教学与能力培养
13、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途径
14、论数学中的基本定理与基本方法
15、论电脑、人脑与数学
16、论数学中的收敛与发散
17、论小概率事件的发生
18、论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教学的关系
19、论数学教学中公式的教学
20、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1、数学教与学的心理探究
22、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与学
23、论数学家与数学
24、对称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25、复数在中学数学中应用
26、复变函数论思想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7、复变函数论思想方法在中学数学竞赛中的应用
28、代数学基本定理的几种证明
29、复变函数的洛必达法则
30、复函数与实函数的级数理论综述
31、微积分学与哲学
32、实数完备性理论综述
33、微积分学中辅助函数的构造
34、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推广
35、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36、教师对学生互动性学习的影响
37、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38、数学解题中的逆向思维的应用
39、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
40、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41、用心理学理论指导数学教学
42、开展数学活动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4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44、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45、数形结合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46、运用化归思想,探索解题途径
47、谈谈构造法解题
48、高等数学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49、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等价与非等价转化
50、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解题
51、向量在几何证题中的运用
52、数学概念教学初探
53、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及其教学途径
54、分类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55、“联想”在数学中的作用研究
56、利用习题变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7、中学数学学习中“学习困难生”研究
58、数学概念教学研究
59、反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60、中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
61、数学教育评价研究
62、传统中学数学教学模式革新研究
63、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
64、数学开放题拟以及教学
65、数学课堂文化建设研究
66、中职数学教学设计及典型课例分析
67、数学课程标准的新增内容的尝试教学研究
68、数学课堂教学安全采集与研究
69、中职数学选修课教学的实话及效果分析
70、常微分方程与初等数学
71、由递推式求数列的通项及和向量代数在中学中的应用
72、浅谈划归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73、初等函数的极值
74、行列式的计算方法
75、数学竟赛中的不等式问题
76、直觉思维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77、常微分方程各种解的定义,关系及判定方法
78、高等数学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79、常微分方程的发展及应用
80、充分挖掘例题的数学价值和智力开发功能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题目参考1、小学数学教师几何知识掌握状况的调查研究
2、小学数学教师教材知识发展情况研究
3、中日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比较研究
4、浙江省Y县县域内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差异研究
5、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
6、中国、新加坡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比较研究
7、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8、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9、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10、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11、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2、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13、中美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内容比较研究
14、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及其课程论分析
15、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内容有效性的研究
16、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
17、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
18、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
19、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研究
20、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
21、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思维素质
22、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3、优化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24、实施“开放性”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参与
25、数学练习要有趣味性和开放性
26、开发生活资源,体现数学价值
27、对构建简洁数学课堂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28、刍议“怎样简便就怎样算”中的“二指技能”现象
29、立足现实起点,提高课堂效率
30、宁缺毋滥--也谈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
31、如何让“生活味”的数学课堂多一点“数学味”
32、有效教学,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33、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34、为学生营造一片探究学习的天地
35、和谐课堂,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36、走近学生,恰当提问--谈数学课堂提问语的优化策略
37、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38、课堂有效提问的初步探究
39、浅谈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40、能说会道,为严谨课堂添彩
4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42、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43、新课标下提高日常数学课堂效率的探索
44、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45、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46、数学与生活的和谐之美
47、运用结构观点分析教学小学应用题
48、构建自主探究课堂,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49、精心设计课堂结尾 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50、浅谈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51、浅谈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52、浅谈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53、巧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54、新课改下小学复式教学有感
55、让“对话”在数学课堂中焕发生命的精彩
56、小学几何教学的几点做法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题目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3、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4、初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结构研究
5、初中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开发实施研究
6、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7、从两种初中数学教材的比较看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8、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问题研究
9、初中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0、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研究
11、初中数学教材分析方法的研究
12、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调查研究
13、初中数学学习障碍学生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解题过程及补救教学的个案研究
14、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
15、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现状研究
16、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17、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现状研究
18、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育的研究
19、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内容编排比较研究
20、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1、初中数学教师错误分析能力研究
22、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研究
2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4、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研究与案例分析
25、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科书的习题比较研究
26、中美初中数学教材难度的比较研究
27、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育的实践探索
28、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9、初中数学教师数学观现状的调查研究
30、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31、“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2、数学素养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科书评价
33、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研究
34、初中数学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35、初中数学教学生成性资源利用研究
36、基于问题学习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37、学案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38、数学文化视野下的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研究
39、中美初中数学教材中习题的对比研究
40、基于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专题的教学探索
41、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42、七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
43、老师,这个答案为什么错了?--由一堂没有准备的探究课引发的思考
44、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的构建
45、初中数学学生学法辅导之探究
46、合理运用数学情境教学
47、让学生在自信、兴趣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48、创设有效问题情景,培养探究合作能力
49、重视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展示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50、从一道中考题的剖析谈梯形中面积的求解方法
51、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
52、从《确定位置》的教学谈体验教学
53、谈主体性数学课堂交流活动实施策略
54、对数学例题教学的一些看法
55、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新方式
56、举反例的两点技巧
57、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58、新课程中数学情境创设的思考
59、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激发与引导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数学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定位
第一,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要充分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来促进学生的原上草教学论文自主学习。因为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而且教学成果的评价也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基准的,所以,一切教学模式的改进和优化都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教师需要认识到,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讲解初中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同样是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崭新方法,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科学建构教学情境、提供学习资源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之下实现自主学习。
第二,以彰显数学思维特点为标准。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原上草教学论文要充分考虑数学课程的思维特点。数学学科的思维模式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加强调理论的概括性、知识的抽象性以及逻辑展开的缜密性,并且数学知识当中大量使用各种符号化、形式化的语言,让习惯于形象思维模式的初中学生很难适应。
所以,在常规教学模式下学习数学知识比较艰难,而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利用非常生动的视觉形象来向学生展现比较原上草教学论文抽象的数学公式,揭示思维过程、描述求解流程等,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觉得具体可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领悟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就是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同时新《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换言之,数学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应用“几何画板”、“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等多媒体工具,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索,亲自去体验,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实现“意义建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们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工具,演示两圆相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的运动变化规律,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来表现几何关系,那么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就发现了原来两个圆运动会产生这么多的可能情况,他也就更容易的理解和接受,最后可根据圆心距和半径的关系对两圆的位置关系进行验证,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三、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很大程度来源于网络教学,网络中有很多初中数学教学中所需要的资源,因此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例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从中学生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并不需要由教师象传统教学中那样作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系统得多,全面得多,深刻得多。再如 “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式学习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摘 要: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初中数学科目的教学过程不只是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认识数学规律,教师还可以通过数学教学来渗透学生的德育教育,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数学背景以及数学精神来教导、熏陶学生,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教导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引导学生在初中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内容主要论述了在初中数学科目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工作的措施,教导学生解决问题、面对困难以及做人方面的正确方法和方式。
关键词:数学教育;德育;渗透工作
一、用数学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直面困难
整个数学这一科学的发展史是一部探索史以及奋斗史,从原始社会到当今数学科学的发展,其中有无数的数学家为之奋斗终生。他们在面对数学探索中的困难时,都能够直面困难,不放弃,不懈努力,坚持探索。数学学科的这些奠基人以及发展者们的这种精神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教导学生学习这些数学大家的精神,引导学生在为人处事中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不断努力奋斗。
二、用数学知识探索方式,教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
这些数学大家的探索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他们遇到困难时,除了直面困难、坚持不懈、努力探索的精神值得学生学习外,他们研究探索数学知识的方式方法也值得学生思考。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渗透这些探索问题的方式,教导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要循序渐进,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正确解决问题。
三、用数学定理的发表,指导学生要诚信做人
数学这一学科中有许许多多的定理,这些定理、数学论文的发表都是每个数学大家自己研究所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具体讲述某一个数学大家发表某些数学定理或数学论文成果时是如何诚信研究的,以此来指导学生为人处世要诚实,不可弄虚作假同时,启发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研究中,要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把握学术道德的最低限,不能采取抄袭的方式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为人准则等。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向学生讲述数学知识、数学背景等内容,渗透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导学生要直面困难不能逃避,帮助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并通过数学学术道德方面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诚实做人。
参考文献:
宋桂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学苑教育,2013(4):93.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而创新能力则是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能够很快掌握教科书要求的知识点,但是,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却遇到困难,很多学生不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他们的掌握程度仅仅局限熟练掌握某一类题型,当提问方式发生变化时,学生便不知该如何挖掘和运用知识。这种现象十分普遍,我们可以总结为学生随知识点的掌握过于片面,思想僵化,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的问题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并不少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从思维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我国教育界掀起了新课程改革的狂潮,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了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那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这对于我国未来一代的培养和民族社会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教育意义呢?
创新意识是指对创新的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而数学创新意识则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态度和认识,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对于学生而言,数学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或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表现为一种创新意识。在2000年初(高)中数学教学标准中对数学创新意识有更为明确而具体的阐述:数学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它至少包括数学创新欲望、数学创新情感、数学创新观念。
二、准确把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教师要树立创新教学的意识。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一是要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三是数学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
(2)激活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初中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最初只是一种朦胧的、潜藏的、无意识的本能,它没有明确的、稳定的指向,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激活它,可以说,学生的数学创新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数学教育的产物。作为数学教育应将学生创新欲望的激活作为培育创新意识的第一要义,在教学中要很好的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好奇心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的创造潜能与禀赋得到展现,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三、充分提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闪现的创造的火花,稍纵即逝,如果我们教师引导保护不够,就会扼杀这种创新的动力。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做到:一是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教师在学生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二是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三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初中数学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好奇的源泉。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渗透在日常教学中的,这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不断总结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关系
一、 一次函数的学习
初中数学教材对函数的定义是:在某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有变量x和y,当给定一个x值时,就有相应的y值与其对应,y就被定义为x的函数.在初中函数的定义中,只要有一个x值就能确定一个y值,有一个y值就能确定一个x值.一元函数的数学表达式是y=kx+b(k非零),其中当b为零时就是正比例函数,通过该公式更能明晰地看到x和y的一一对应关系,只要确定了x(y),就能确定唯一的y(x)与之对应.在初中数学中x和y组成了一对有序实数对.
初中生还应该学会描绘一次函数的图像.通过求对应值、连线、画图,学生知道了一次函数是一条直线.在坐标轴上只要求出交点坐标并连线,那么这条直线就是y=kx+b的图像,其中正比例函数是过原点的直线.在此基础上,初中生要知道一次函数图像的性质,例如,在k>0,b>0时图像经过第一象限、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而在k>0,b0时,直线与x轴夹角为锐角,反之为钝角.教师要给初中生灌输这样的观念,凡是满足y=kx+b的x与y的值所对应的点(x,y)一定在直线y=kx+b上.
以y=4x+8为例,学生在看到这个函数时应该知道函数经过第一、二、三象限,函数与x轴的交点是(-2,0),与y轴的交点是(0,8),函数图像和x轴的夹角是锐角.
初中生刚刚从小学阶段上来,在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上还很不适应,教师在教授一元一次函数时,不能仅仅依靠课本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腻烦情绪,丧失学习一元函数的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教学的内容,给学生一目了然之感,让学生在初步理解一元函数的内容时省时省力,这样就可以克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恐惧感,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去面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另外,初中数学老师在设置教学情境时要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教学可以让数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购物或者消费的情境设置一元函数习题,让学生深刻地记忆一元函数相关知识.最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做题,一元函数涉及画图像、识象限等方面的问题,初中生在刚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时,如果不能动手练习而只靠自己想象,很难真正理解一元一次函数的本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助学习,在小组中教师要鼓励对一元函数知识掌握好的同学帮助其他学生进步,鼓励性格开朗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和其他小组的成员沟通和接洽,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学习,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竞赛,给学生一个积极竞争、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够让同学之间了解到自己学习的不足,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
二、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从数学表达式上看,一元函数的表达式是y=kx+b,一元一次方程的表达式是kx+b=0,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表达式是kx+b>(0或者y
以y=3x+6为例,该函数过第一象限、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与x轴和y轴的交点分别是(-3,0),(0,6).当y=0时,该函数变为一元一次方程,其解为x=-3;当y>0时,该函数变为一元一次不等式,x的取值氛围是大于-3.通过图像观察可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是一元一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而一元一次不等式在k>0时,y>0在交点的右边,y
由以上论述可知,一元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在本质上相互渗透,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在解法上都可以通过观察一元一次函数得到,所以,当学生熟悉了一元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特征时,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均反映了客观事物变化规律,函数描述的是事物变化的过程,方程描述的事物在某一点的状态,即事物变化过程中的某一瞬间的情况,而不等式则反应了在变化过程中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侧面,是范围和片段的概念.通过函数、方程和不等式之间的联系和理解,教师要把数形结合的概念深入到学生的思维中去.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把这三方面的知识串联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完一元一次函数之后,能够迅速地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初中数学这三方面的重要知识.
【参考文献】
[1]雷勇.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与学[J].天府数学,1999.
[2]严惠. 五种版本数学教材中一元一次方程内容的比较[D].硕士学位论文,2007.
[3]陈克隆,董杰. 彰显数学文化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案例及其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
[4]周志英. 初中数学教材函数内容处理的比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8.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 应用
Abstract: the "scaffolding" teaching mode is a kind of new teaching mode, the focus of teaching mode is to construct a teacher and student interac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scaffolding" teaching is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philosophy, this kind of mode can play a good leading status of teachers, to fully develop their learning potential, thu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scaffolding" teaching mode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Keywords: "Application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scaffolding" teaching model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数学学科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科目,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必须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自助活动的机遇,帮助学生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数学技能与知识,从而从根本上提升综合数学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学习能力也成为教育学界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支架式教学”能够很好的实现上述目标,下面就针对“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
1、“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该种教学模式的重点是构建一种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课堂之中,教师会利用特定的框架帮助学生构建关于特定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以该框架为基础进行自主探索,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出应用的主导地位,为学生搭建好支架,在支架的帮助学逐渐的将学习任务转移至学生,并循序渐进的帮助学生达到独立探索的最终目的。
2 、“支架式”教学的步骤
“支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该种模式可以很好的发挥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能够充分挖掘出学生学习的潜能,从而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从教学时限来看,“支架式”教学包括“大支架”和“小支架”,每个系统的单元即“大支架”,“大支架”包含着多个“小支架”,每个“小支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种相互搭建的关系。“支架式”教学主要包括几个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其中,独立探索与协作学习是重点。
3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3.1 支架的构建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1 “最近发展区”的构建
“最近发展区”是一种动态的概念,在实施教学前,教师需要先确定好“最近发展区”,即找出学生难以独立解决,需要在教师帮助下解决的问题,总体而言,在构建“支架”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以此作为起点,帮助学生完成从起点到终点的转化。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联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来学习知识,将课堂与课外进行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提高教学有效性奠定好基础。
3.1.2 “脚手架”的构建
“脚手架”的构建是“支架式”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其搭建目的就是为了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联系,这样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为新知识的掌握奠定好良好的基础。“脚手架”一般是基础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这些知识简单、明了,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脚手架”的搭建能够帮助学生从“现有水平”转化至“潜在水平”,同时,也能够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已有的数学背景以及新知识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师的主导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全面的提升。
3.2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
在确定好“最近发展区”之后,教师需要创造好适宜的情景,从而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构建出各种支架,再根据具体的情景提出有梯度和难度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要注意的是,在提出问题之后,要为学生留好适宜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虽然此时的探索可能是盲目无序的,但这却是一个必备的过程。如果这一探索过程顺利,即可进入下阶段的合作交流过程,如果探索过程不顺利,就要为学生搭建好探索的支架,营造出和谐民主的讨论氛围,指定学习小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合作和交流,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要将其与独立探索过程相结合,不能将其分离,如果整个合作过程顺利,即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如果这一过程不顺利,教师就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重新搭建好交流和探索的支架,指导学生掌握好全部的学习内容。在整个过程完成后,要搭建好认知支架,并引导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直至其掌握好全部的内容。
4 、结语
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很好的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够提升数学教学的课堂效果,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担任好一个合格的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习和交流进行全程的引导,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智力、创造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多方位发展,为学生提供营造出活跃的氛围,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令学生能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王海珊.教与学的有效互动一一简析支架式教学[期刊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40一143.
[2]杜军“支架式”教学应重视“脚手架”的搭建[期刊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7(51-5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创新型对策
一、选题背景
数学作为初中教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逻辑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高效性。但是当前,我国初中数学特别是初三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教学内容过于教条化,教学方式过于局限化等。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环境下,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高效性进行探究和分析,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方式过于单调,缺乏创新
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使初中数学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有了过多的关注而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前,我国初中大多数数学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还比较单调,“填鸭式”的教学手段较为普遍,缺乏突破性和创新性。学生对于数学公式和数学原理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硬性记忆往往会使他们在实际解题和应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障碍。同时,“教师在前边讲,学生在台下听”的教学模式以及“题海战术”的练习模式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失去兴趣。
2.教学内容过于依赖教材,缺乏实践活动的安排
有些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过于依赖教材,“照本宣科”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很少有教师能够将数学原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其实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在初三的教材中,很多应用题的素材都取决于生活,对于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也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义:要不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课本教材的直接后果就是对知识的教授过于教条化、刻板化,不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3.忽视对学生个性差异特征的引导
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个人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个性差异特征的引导和培养,“千人一面”的教学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课堂效率。例如,教师在初三二次函数的课程安排中,有些数学基础较好、悟性较强的学生已经能够通过对二次函数的概念的学习而引申出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而有些学生理解能力稍差一些,还不能完全把握二次函数的要领。这时教师如果还是按照预定的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对第一类学生来说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
三、实现初中数学课堂高效性的对策
针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题,笔者提出了一些创新型的对策和建议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高效性。
1.引入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面对着升学压力,时间紧、任务重,更要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尝试引入导学案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和发散,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互相学习借鉴好的学习方法,实现共同进步。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进行自主预习和合作学习,教师在最后的总结中对各个小组存在的问题给予单独的指导,一方面,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为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留出充足的空间,避免固定的授课形式局限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锻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将数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笔者在调研过程中遇到过一位数学老师,很好地运用情境设计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该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实际生活中有关抛物线的图片,将二次函数的概念进行了自然引入,这就使得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在题目的设计和安排中,也以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事物为原型。例如,在课堂上用一根30厘米长的铁丝网围成了一个矩形,让同学们观察分析,列出矩形面积和边长的函数关系式,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有了更加形象和具体的判断,就很容易地列出了二次函数关系式;在《圆的性质》这一章节中,这位教师将大大小小的皮球搬上了讲台,有学生利用直尺、圆规等教辅材料,通过实际测量和对比更好地掌握圆的性质和特征。
3.关注学生的自身优势,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具有的独特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全面提升。有些学生对初中代数部分的悟性较强,而有些学生对圆的性质、三角形的特点等几何知识的学习兴趣较高,教师可以通过“优势发挥、劣势互补”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拿手的知识结构,可以加深难度和深度,使学生在这一方面有所探索和发展;对于学生的薄弱点,要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地实现突破,不能急功近利。
四、总结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高效性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和解题技巧,同时通过创新教学手段的运用还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当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无论是在教学方式上还是教学内容上都缺乏创新,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差异特征的引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入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关注学生的自身优势,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的切实推进,一定会使初三教学效率实现全面提升,使数学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柴改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4.
2.孙立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4.
3.杨新荣.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构成探究――九个初中数学教师的观点.数学教育学报,2010(03):17-39.
4.曾期嫣.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才智,2011(14):14-29.
1.气氛沉闷
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上,教师习惯了“满堂灌”的模式,课堂气氛沉闷、压抑而刻板,等于将知识“掰碎”了强行“喂”给学生。原本富有乐趣性的数学知识,在这种缺乏灵性的教学模式下变得枯燥无味,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其结果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买账”,做小动作、讲小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的做法屡禁不止,教师有时甚至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维持课堂纪律。
2.加重学生负担
题海战术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教师不得不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既占用学生玩耍和休息的时间,导致学生苦不堪言,又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进一步的丧失,把数学学习当做不得已而为之的“苦差事”。
3.忽视发散思维培养
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不顾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认知能力,对所有学生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从而致使教学效果得不到有效提升。同时,未来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的社会。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维受到了局限,一切盲从名师、盲从书本,导致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难以得到培养。即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但其创造性也被扼杀,这样便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
二、对策分析
1.转变教学方式
在初中数学领域,数学题型多如牛毛,单纯凭借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难以领悟数学学习的意义。新课改的出现,对初中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要求,即初中数学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进行数学教学课前,教师应根据数学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个人特点及学生实际数学学习能力进行数学施教。
2.加强师生交流
为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应加强师生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打造一个高效的学习氛围。在期间,初中数学教师应认真观察小组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保证小组学习井然有序。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授“简单轴对称图形”知识点时,可将教材内容细分为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角、线段四个部分,再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学习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使其带领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前说明这一知识点的重点、难点,防止学生盲目学习和讨论。初中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讨论学习中借助多种途径,如计算机、图书馆,汲取更多数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应对自己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标注,并对问题进行探讨及交流。在学习讨论结束后,让每个小组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并表达此次学习的感想。这一对策的实施,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3.充分拓展数学资源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把典型的、基础性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还需要积极拓展数学资源,从而打造出精彩的小学数学课堂。因此,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生活中捕捉鲜活的资源,让小学生能够在奇特、具有个性化的数学资源中促进数学课程资源的不断丰富,通过动态化的数学课堂来提升小学生学习以及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
如小学生都对玩具十分感兴趣,而教师讲授数学加法运算时,可以通过一个模拟商品买卖的方式帮助小学生掌握加法计算的方法。教师先把几种不同的玩具标上不同的价格,分别是6元、8元、10元,此时让小学生拿自己喜欢的玩具去结账,而结账就是需要小学生计算出要付多少钱。这一案例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而教师把这些案例资源引入课堂,便于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他们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注意的问题
1.根据兴趣构建情境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特点来展开教学,构建合理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出发,结合数学课程内容,设置一些悬念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获取答案的过程中增强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在学到乘方计算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如果存在一张无限大的白纸,它的厚度为0.1毫米,将它对折一次厚度加倍,对折5次、10次、1000次之后厚度是多少,要多少次对折可以达到本市的最高的建筑物的高度?”纸张的厚度计算实际上就是将其厚度无限次地乘以2,这是关于乘方的计算,将它转化为一个直观形象的问题之后,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他们会不断地尝试,并在教师引导下采用正确方法得到答案。
2.注重每位学生的发展
初中数学教师要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提高每位学生的参与度,在进行数学问题讨论时,教师将比较简单易解的数学问题划分给数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进行问题解答,给每位学生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使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挥,缺点得以弥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比如,在进行“二次函数”教学时,在学生已经掌握二次函数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教师鼓励学生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进行练习题编题。小组组员进行合作交流后,将编好的练习题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3.重视理论学习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对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关键点在于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对教学的奥秘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努力寻找教育教学的真谛。在新课程更高的要求下,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终身实践的理念,积极增强自身的学习动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以便更好地培养教学反思能力。首先,要加强对理论的学习,可以多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理论以及教育名著,并借鉴一些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对自身教学体系加以充实与完善。接着要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相关的数学学科的专著及论文进行重点研读,借鉴一些有效的学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最后,经过日积月累的广泛涉猎与重点研读,教师对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也会逐渐加大,对反思性教学也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动力。
4.创新教学手段
关键字:初中数学 创新教育 思考
当今世界是充满竞争的世界,处处存在着创新。创新教育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成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如何把学生培的创新能力,找到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数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创造力。创新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数学由于其概括度高、形式抽象、逻辑严密等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创造性。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只有知识容量越大,联想、类比、猜想的领域才越广,从而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思想、新的技能的机会就越多,进行创造的空间就越大。这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必须的基本技能,如运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论证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
2.数学教师要具备创新素质,从教学创新指导学生创新。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自己的教学创新指导学生的创新,在课堂上,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特点,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每个教师都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用创新思维去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使自己成为不断用创新思维去实践创新教学的人。
二、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初中数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有关数学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将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知识学习。教师也可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问题中找出规律,在规律中发现数学的乐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促使他们自主思考。要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摸索总结出一些创造性解题思路和方法。例如,采用类比联想法,培养直觉思维的敏捷性;将数形有机地结合,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变通性;一题多解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灵活性;一题多变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创新思维。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进行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从而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景,这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模式,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尽早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总结规律。在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学习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习思维,才能真正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的而课本中又没有专节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等)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初中代数第一册下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领域,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的解法,而且学习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
4.组织课外数学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参加课外数学小组的学生,教师要切实激发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创新思维。其做法可以采用下列方式:对某些学生提出超前预习的要求,以锻炼其创新探索的自学能力;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培养学生探究数学规律的习惯;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选择课题,对一些问题从特殊到一般或从平面向空间推广进行研究,并鼓励学生把这些研究写成数学小论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数学竞赛,因为竞赛不仅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检阅,更是一次强有利的激励;鼓励学生编写数学小故事等。
参考文献:
[1]孙继中.对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潍坊教育学院报
学生方面:一、学习负担过重加上数学被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二、学生每天需上七节课,不管从生理还是心理都会产生疲惫感。三、初中生具有好奇心理。因此,学生需要活泼生动的课堂;需要教师用导入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导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准备状态。只有这样,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以新颖有趣的导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探索心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数学课堂。因此,初中数学课堂需要有特色的导入。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大家普遍认为,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导入要构建学习目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全神贯注地有意义地开展学习;导入要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即与学生进行自由交谈,师生彼此互相了解,由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话题,带他们走入课堂的任何内容来进行导课,让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既建立友好关系,又自然而然地学习本节课的新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并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从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活动。促使他们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从而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顺理成章的导入新课。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著名学者加涅根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9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引起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如果个体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信息未加注意,那么,这些信息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遗忘。知识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要使学生将知识存入长时记忆;因为只有存入长时记忆的知识,学生才能用它来学习新知识或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始时,即课堂导入时,必须要考虑: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学业的注意。再者审美要求中审美心理由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要素组成。在审美感知中,视知觉和听知觉是两种最主要的感知。审美感知具有敏锐的选择性、整体性特点;审美感知中已有某种情感、想象和理解的参与,其中情感的作用最为明显。
审美心理的特点启示教师课堂导入的设计应遵循新颖性、愉悦性、直观性、审美性等原则。
转贴于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学者专著、论文和资料。通过图书馆查阅、学术期刊网、天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有关导入设计及相关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们已经做的研究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内容分析法:大量收集初中数学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3﹚教育实验法: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4﹚问卷调查法:调查实施课堂导入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程度,学生对课堂导入的满意程度等情况。
﹙5﹚访谈调查法: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直接交谈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导入设计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效果以及他们的看法与意见。
四、主要研究内容
1.初中数学典型课堂导入案例的分析
(1)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功能激发学习动机的功能;促进智能发展的功能;激发兴趣的功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功能;调剂学习情绪的功能;发挥美感的功能。
(2)初中数学课导入的类型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效率;提升研究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初中数学可以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要想进一步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促进数学学科教学改革的稳步进行,就要加紧摸索初中数学的教学特征,并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究。本论文针对数学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两方面,探究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点,在研究与实践中提炼出几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模式。
一、在备课上下工夫,保证课堂效率
学生是受教育主体,是教育活动中的受教对象,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学生能获得可持续的终身发展。不同学生其个体情况不同,他们在身心特点、学习方式、认知水平等方面都具有个体差异性。初中数学老师的备课显得尤为重要初中数学老师在备课时,除了要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真正将备课立足于学情,强化学情分析与应对在集体备课中的核心价值,增强教学过程中的目的性与有效性。
在备课上,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构建完善的课程过程。一个正确的课程导入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强后继学习的质量。有心的教师还能提高新课导入的艺术色彩,能创造更加轻松自然地学习环境。如在二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用历史上杨损问题(唐朝尚书,善解数学难题)来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问题。学生不仅能被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还能将数学问题带入到现实世界当中,更加方便其理解。
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进步
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是易动感情也重感情,情感是学生行为的动机,它能直接转化为学习的动机。教师首先要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学水平增进彼此的情感,在课堂上多关注注意力易分散型、对数学不感兴趣型这两类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一些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型,课堂中教师可突袭提问刚讲过的重点问题,答错时教师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对其批评指正,答对时应表扬并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做到一段时间的特别关注,直到他们的习惯得以改正;一些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教师要注意多采用欣赏与鼓励的方法,肯定他们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在设计数学问题与数学作业时,期难易程度应能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要做到难易适度,所提问题应以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为基础,尽量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过易,也不宜太难,应尽量避免“不启能发”和“启而不发”的问题。还应注意问题与作业的梯度,应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熟悉知识的同时,其思维水平也得到有效提升。
三、培养“用数学”的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初中生体会学科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培养起对数学的兴趣。如在讲授《旋转》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安排课后作业,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了解旋转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对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合作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
“用数学”,是指综合性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初中学生应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初中数学中,学生在解答如函数问题、几何图形)问题时,经常要使用使用联想和类比思想,其蕴含了初步的演绎性和抽象性。数学应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把抽象知识变为具象知识,进一步使静态知识动态化,帮助学生从特殊推演到一般,从图形联想到数字,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促使学生学会比较与分析、进行归纳与演绎,这有助于学生把数学问题分析得更清楚,有助于其思维的发展。
教育家经常说,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把所学数学公式、定理等知识点都忘了,剩下的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需要落实在每一个普通的课堂,落实在每个学生的身上。理想的数学教学不是为数学选择适合的儿童,而是在为儿童选择适合的数学。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打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初中数学中有一些概念难于理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初中数学老师应不断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直观认识与理解。在讲述《直线与圆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初中数学教师可灵活运用多媒体来提升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用“早上初升的太阳”来代表数学当中的圆,并用“地平线”来代表数学当中的直线,通过PPT的播放,学生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直观地来理解直线与圆的关系,进而熟练地掌握知识点。多媒体教学系统能够有效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
但多媒体技术不能滥用,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花里胡哨的课件往往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其作用会适得其反。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教师要依据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制定目标明确、内容丰富但不繁杂、页面简单有序、适合学生的课件。课件要求适量地加入图像和动画,文字要有条理,页面的色彩搭配得当,让学生能看到课件。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要明确,可采用不同的文字颜色,来强调该部分内容的重要性,通过这种视觉上的冲击达到学生记忆深刻的目的。
五、增强师生互动性,让学生喜欢数学
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教师认真地讲解知识,但是学生充耳不闻就无法达到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上出现了问题或者讲解知识上出现了问题,同样地,学生在理解知识上也会出现问题。然而,根据笔者与许多一线教师的经验,前一种情况占大多数。对此,笔者认为,初中教师要合理调整教学中的主客角色,不要让学生感到教师始终“高高在上”。事实上,有的学生甚至不敢与教师正面交谈,这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就会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自尊心很强,喜欢与同学之间攀比学习。如果学生在学习上小有成果会十分愉悦,就会更加喜欢这门学科。初中数学教学也应该从这一点着手,调动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那么,学生对教师的接纳度就会很高。平时,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可以设置一些“难度不大”题目,充分满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比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过参加比赛,学生获得了所学的知识,慢慢建立起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以能力为重的数学教学坚持“学生为本”,就是要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与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很多教师都提倡“题海战术”,但作为课程的内容,其不能是简单的堆砌,也不是零散的“拼盘”,而需要教师有序地构建,使之成为知识“金字塔”。题目多与少与学生收获不成正比,重要的是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为学生构建知识学习序列。从内容上来说,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习“有意义”,更要让学习变得“有意思”。
摘要:初中数学史一门兼具知识性、系统系、实用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学科,也是初中理科中的母学学科,初中数学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着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影响。但是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差,再加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孩子自制力较差,还有很多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兴趣不浓厚,畏难情绪严重,教学效果不佳。本文就以农村初中学生为例,就如何培养其数学学习兴趣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农村初中学生而言同样如此。新课程改革要求中明确指出,课程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因此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兴趣已经成了广大数学教师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培养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约翰?杜威曾指出:“教育即生活,即成长,即经验改造”。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结合我國教育现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并建议将教育和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是为生活而服务的,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1]。
例如:在教不等式相关知识时,在数学方程模型中就涉及很多生活化的例题,教师应加以运用。教师具体可把旅客排队检票这一常见生活现象设计成例题,实现课堂教学中例题的生活化,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的注意力。即:当车站旅客在候车室等待检票,排队的旅客人数也依据一定速度不断增加,检票速度则保持不变,如果车站把一个检票口开放,就要花费半小时让所有待检旅游检票进站,如果同时将两个检票口开放,就只需花费十分钟让所有待检旅客检票进站,此时有一班增开列车等待载客,要求必须在五分钟时间内让所有旅游检票进站,问需要车站最少同时开放几个检票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把该例题涉及的量理顺,包括原来排队检票的人数、旅客按照一定速度增加的人数、每一个检票口的检票速度等,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生活里的排队现象涉及哪些数学知识,潜移默化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大量的教学实践证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一些跟教学内容相关的启发性问题,将学生带入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教学情境的创设还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极大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合并同类项”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袋硬币。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布置任务:哪位同学可以上来帮忙数一些这里总共多少钱?学生均积极举手参与,教师从中抽取3名学生,第一名学生将硬币逐个从袋子里拿出来,1角、5角、1元......共9.5元;学生2则是先拿出以10个的形式拿出来,将5角的硬币以5个的形式拿出来,把1元的硬币按2个的拿出来,共9.5元。学生三则是将硬币全部倒出来,分为三堆,其中一堆为1角、一堆为5角、一堆为1元,分别数出每堆的金额再加上共9.5元。其余学生再观看的同时提出问题:上述三位同学哪种方法更加快捷。学生经过积极思考后,大多数赞同第三个学生的做法。然后教师指出:其实第三种数钱的方式其实就是合并同类项,从而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适当应用游戏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相比于语文、英语等学科,数学教材中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由于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基础差,再加上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手段,学生常常感到学习数学枯燥,时间一长容易失去数学的兴趣,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特点,适当在教学中应用小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理解、掌握知识[2]。
例如:在教“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知识时,这节知识的教学重点是a+b=b+a的教法交换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概念,教师可以适当应用游戏教学。从全班从抽取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并告诉其他学生,张明代表a,李兰代表b,张明和李兰站在一起其实就是a+b,张明+李兰=两人,然后并在黑板上写上该公式,引入等量交换,张明+李兰=李兰+张明,由此便可以推断出a+b=b+a。采用上述小游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掌握了教法交换了概念的含义。
四、应用信息化技术,培养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借助于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对农村初中而言,教学基础条件差,缺乏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设备,但是绝大部分学校具备投影仪,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实施教学,培养学习兴趣[3]。
例如:例如说学习线段、射线与直线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过去采取的讲解法让很多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为增进他们的理解和对基本概念的掌握,选择投影仪来给学生模拟手电筒射出的光和车灯射出的光,借助于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让学生非常直观的理解到射线是直线上一点与它的一旁的一部分,有一个顶点且只有一边能够无限延长。在演示过程中通过动画把直线进行无线延伸,学生认识到直线不存在顶点且能够向两边无限延伸;再给学生呈现地图两点的距离,让学生了解到线段为直线中两点之间的一部分,有两个顶点且无法延伸。如此进行讲解让数学课堂充满了乐趣,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进行举例,给学生直观呈现出来,符合初中生从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的科学认知过程。
五、设置探究问题,培养学习兴趣
相比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较差,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多将一些具有较强探究性的问题引入,对农村学生进行引导,让其以探究性问题为基础进行合作学习,这样既能对农村初中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同时还能使其的合作学习意识得到培养,让学生借助小组讨论及时将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到并解决。
例如,在教学“弧长和扇形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90的圆弧为例,对对应的弧长进行计算,并让各小组成员思考:如果圆心角为n°,那么该怎样对它所对的弧长进行计算?请将半径为r,圆心角分别为45°、90°、180°、n°所对的弧长计算出来。借助这种探究性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弧长的计算公式,进而将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高。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结合农村学校教学设备、学生基础状况以及心理需求等,多角度、多方法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便可实现的,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坚持,不断总结经验。
作者:袁俊霞
参考文献:
[1]张志杰.探析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J].吉林教育,2017,(2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