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7 23:57: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模式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在全球引发了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随着企业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当代企业竞争的关键手段。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电子商务日益繁荣的大环境,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催生出来的各种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市场竞争的热点。本文基于此,分析了电子商务环境对企业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及其创新思路。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推动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状态,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企业为了生存下去,就要不断创新商业方法和产品,使自己和竞争对手相区别,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并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成本,增加客户价值,而这一过程也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电子商务整合了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商务流,协调并减少物流成本。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是如何具备敏锐的意识、利用电子商务创新商务活动,获取长期利润,对商务模式分析的价值在于让企业集中思索在商务活动中各种要素如何有效组织在一起,如何整合内外部资源。
1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
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电子商务日益繁荣的大环境,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催生出来的各种商业模式创新就成为市场竞争的热点。因此,企业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顺应电子商务发展的大趋向,以推动企业模式创新,培养持续竞争优势。
(一)技术进步加快新兴行业的产生
在电子商务时代,由于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进步,加快了很多新兴行业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虚拟经济和虚拟社会的产生。互联网中流行的信息交流方式也在对传统的商业模式起着直接的影响,如传统的信件交流就被电子邮件逐步取代,传统的电信产业也存在被即时通讯工具取代的可能、网络传播逐渐取代平面传媒而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力和传播面。这些都将直接导致传统商业模式被改变甚至被取代。面对这种现实情况,商业企业要想保持以往的竞争优势,必须顺应时展,积极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
(二)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步骤是:搜集商品信息选购商品商品运送。其购买成本不仅包括商品本身的零售价格,还包括运输费和交易的时间、精力成本。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只包括商品费用(电子商务大都提供送货业务,减少了运输成本)、上网的费用及时间、精力等,这就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并且,电子商务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电子通讯,这使得整个世界在网络环境中成为一个地球村,人和人的信息交流不再是远隔千山万水,而是在瞬间就能实现信息的传递,这就使得让顾客能及时把握着不同区域之间的价格优势,从而增强了顾客的议价能力。最后的结果是商业经营者的利润空间下降。对于这种情况,企业只有不断在产品的差异性上下功夫,从不同程度和层次上刺激个性化的需求模式,才能扩展盈利的空间和渠道。
(三)加快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周期
电子商务时代,供求关系依然存在,“有求有供、有供有求”才是一条良好运行的商业链条。因此,在上文的论述中,消费者购买成本的降低必然促进企业为了保持盈利水平而开发新的产品,更加注重产品的差异化生产。
和此同时,由于互联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日益重要,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习惯。网络提供的方便性和随意性,使得消费者深陷其中,非凡是都市的上班族们,无论是理财,还是购物休闲,都会借助互联网,即时通讯软件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看电影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电脑前实现,而不用去电影院了,这些也使得企业必须持续不断提供独特的服务,以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从不同的方向影响和改变着传统商业模式的竞争结构。对于这种改变和冲击,我国企业必须适时调整战略方向,及时创新商业模式才能使企业在电子商务时代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2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思路
(一)树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商业模式创新的主体,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成败。尽管已经确认了在电子商务时代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功能,仍需进一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由渐进式的产品创新扩展到突破式的商业模式创新。另外一点值得注重的是,要注重企业和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发展,据统计,美国企业40%的创新是技术创新,60%的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现阶段我国商业模式的创新必须借助信息化技术,从而提升传统产业,开发新市场。因此,新商业模式并不排斥传统产业,正是传统产业通过信息化技术能够开发出新的市场空间,再造新优势。
(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新
积极引导企业注重新技术的市场开发,通过互联网把有限市场变成无限市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传统的商业模式才能进一步的解放生产力。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成果难以在市场获得成功,然而没有市场的技术等于一纸空文。商业模式创新有赖于新技术的推陈出新,但它比技术创新更为现实。注重科技和市场的结合,关键在于创新商业模式,让市场接受技术研发成果,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
(三)完善政府服务
除了企业自身的主观能动功能之外,各地政府部门应该健全审批办理协调机制,推行行政审批代办制。政府对商业模式创新要积极培育、专心呵护,并且要善于通过孵化器来培育新商业模式,合理规划,引导投资资金。对于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可设立相应的评选称谓,同时享受相应优惠政策,以充分享受政策扶持。并且,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将政府的公共服务产品外包给企业,这样一方面推进了政府服务机制的改革,另外又为新商业模式提供发展空间。
(四)重新定义顾客价值
过去的创新主要集中体现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领域,而在今天,商业模式的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商业模式之争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新的商业模式可以通过细分市场重组流通渠道,以新技术为手段创造新的市场,把人们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宝洁公司创造性地改变产品服务的路径,将薇姿护肤品的销售渠道只限于药店,从而取得成功;苹果公司通过重新定义顾客价值,成功开发iPod产品并使企业重新焕发活力;五粮液通过和金六福的品牌联盟进行市场运作,则是改变了其收入的模式。
(五)坚持人才创业的理念
人才集聚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成功的商业模式往往不可复制。而人才才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商业模式创新依靠人才的好的商业创意。很多企业都认为现在最稀缺、最宝贵的是“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三懂人才”。现在,大多数成长型企业都在培养和收集有实践经历的人才,以适应商业模式创新的需要。
创新商业模式只是一种发展手段,电子商务中的互联网也只是一个途径,因此互联网不可能颠覆传统渠道。然而,创新的目的在于发掘新的市场需求,同时建立新的竞争优势,但是创新不是万能药,也并非任何企业都要打着创新的旗号对自己原有的模式全盘否认。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只有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培养持续竞争优势,获得成功。
1技术创新对企业变革的影响
以物流为例,近几年物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持续投入提高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增强了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首先,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要求,提高服务质量,物流对车辆的设配进行了升级,每一辆运输车辆上配备了GPS定位系统,实时进行车辆调度、跟踪,提高车辆的工作效率。为了配合GPS的使用,公司在每一辆冷藏车、保温车上安装了车载温控仪,保证车内温度维持在最佳的状况。
其次,公司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积极开展员工培训教育工作,不仅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技能,更营造了团结协作、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在企业的不断变革中,员工牢固树立了“维护好了客户就维护好了企业”的观念,以客户满意作为工作的标尺,更加积极主动地维护企业的利益,员工的归属感也更加强烈。这种人性化的经营模式有利于员工主动服务,用心服务,对于做到服务管理制度化、工作程序标准化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以上措施帮助物流在面对同样的市场,同样的客户,走着同样的运输线,市场占有率却不断上升,公司效益也逐年增加,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认识到技术创新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2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变革的影响
管理大师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所谓的商业模式(BusinessModel)是指企业为了创造价值、获取利润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这一概念已经成为目前企业管理界人人盛行的行话,但是很多的使用模糊了商业模式的本意。商业模式具体体现在企业的组织经营理念以及战略战术当中,强调说明企业通过何种方式为顾客创造价值,并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赢利。
3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机制
对于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学者们持自己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深受技术创新的影响,即技术创新决定了模式创新;也有学者认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技术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发挥作用从而引导技术向适合其商业模式的方向创新,为企业带来利润。
在现实中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并没有明显的分界限。商业模式创新就包括渐进式的技术创新,有时甚至是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一定程度上会带动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反过来又有助于技术创新的跃迁升级。所以说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互为因果,技术创新贯穿于商业模式创新的整个过程。目前国内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商业模式并不完善的,企业技术化有待提高。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在技术上进行创新,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同时也要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为企业的前景开辟新的道路。
二、结语
本文作者:项国鹏周鹏杰工作单位:浙江工商管理大学
分析框架
如前所述,在有关商业模式本质的三种基本观点中,价值创造视角的观点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本文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且这一价值特指顾客价值。企业顾客价值的创造过程分为三个维度:价值命题、价值创造和传递、价值实现。从价值命题到价值创造和传递再到价值实现,能够完整表达企业的经营逻辑[18]。其中,价值命题是指企业为顾客提供什么价值,包括细分顾客和市场范围;价值创造和传递是指当企业决定为哪个范围的何种顾客提品和服务时,应整合内外资源为顾客创造价值,并选择合适的渠道传递顾客价值,它包括企业的经营方式和顾客接触方式;价值实现是指企业应设计适当的盈利方式与顾客完成交易,在实现顾客价值的同时,回收一部分价值作为企业盈利,并为下一轮价值创造做准备,其核心是企业的盈利方式。关于顾客价值创造的三个维度,许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见解[19-24]。笔者将其归纳为“细分顾客和市场范围”﹙对应价值命题﹚、“经营方式和顾客接触方式”﹙对应价值创造和传递﹚、“盈利方式”﹙对应价值实现﹚,作为体现三个维度的分类指标。这也符合Megretta所指出的“好的商业模式始于对人类动机的洞察,止于丰富的利润流”[25]。这些指标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更具体的形态﹙下文将作详解﹚。根据本研究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列表1如下。表1和图1均以直观的形式反映了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研究选取在沪、深两地上市的零售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是:其一,零售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有关零售业商业模式的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较少;其二,零售业属于流通行业,面对的是终端消费者,商业模式对其经营绩效影响很大;其三,零售业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较易获取且可信度较高。为了保证数据的可信性和分类的权威性,本文以Wind数据库中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中的零售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且公司应具备近3年﹙2008年~2010年﹚完整的年度财务数据。根据这个标准,最终有64家公司符合要求。相关的企业绩效指标全部根据企业财务报表数据计算得出。﹙二﹚变量说明1.商业模式变量商业模式变量是本研究的自变量,属于类型变量。根据表1,结合零售业的实际特点,对64家样本公司的商业模式进行划分,将其商业模式变量具体化。﹙1﹚细分顾客。细分顾客可以根据企业服务的顾客群体来进行,具体到零售业,则是根据企业出售商品所针对的顾客群体来划分。一类是企业出售的商品针对所有的消费者,即为大众型顾客﹙Pub-lic,简称P﹚,如百货商场;另一类是企业只为某一特定类型的顾客提供服务,即聚焦型顾客﹙Focus,简称F﹚,如苏宁电器只为那些购买电器类产品的顾客提供服务。﹙2﹚市场范围。根据我国零售企业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市场范围设定为四种具体形态,即本地主导﹙Dominant,简称D﹚、地区渗透﹙Penetrative,简称P﹚、区域扩张﹙Expansive,简称E﹚和全国布点﹙Na-tional,简称N﹚。划分依据主要是企业开展业务的地理范围和不同地理范围业务所占企业总业务的比重,其中,本地主导是指企业在一个地级市﹙或直辖市﹚的营业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80%及以上;地区渗透是指企业在一个省份﹙或自治区﹚的至少3个地市开展业务,且在每个地市的营业收入不超过企业总营业收入的40%;区域扩张是指企业在2至4个省份﹙或直辖市、自治区﹚开展业务,且在单个省份﹙或直辖市、自治区﹚的营业收入不超过企业总营业收入的40%;全国布点是指企业在5个及以上省份﹙或直辖市、自治区﹚开展业务。﹙3﹚经营模式。零售企业的经营模式包括专业市场﹙Specialized,简称S﹚、连锁经营﹙Chain,简称C﹚和业态整合﹙Integrated,简称I﹚3种。其中,专业市场是指零售企业同时拥有若干个出售单一品类商品的商店,而这些商店独立运营,出售的商品之间关联度较低;连锁经营是很多零售企业普遍采用的运营模式,是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最常用的方法[26],包括直营、加盟、自由连锁等方式;业态整合是指零售企业为了寻找扩张和抓住新的增长点,将便利店、超市、百货商场、购物中心等零售业态整合经营。﹙4﹚顾客接触方式。顾客接触方式分为传统﹙Traditional,简称T﹚和现代﹙Modern,简称M﹚两种。前者是指零售企业只通过实体店销售商品;后者是指零售企业还开展了网上销售业务。﹙5﹚盈利方式。零售企业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薄利多销型盈利模式和顾客体验型盈利模式两类。薄利多销型盈利模式﹙Puerile,简称P﹚是通过标准化经营、建立高效的业务流程、优化价值链等手段,降低自身的成本,为顾客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27-28],通过尽可能扩大商品出售的“量”来保证企业的盈利,如便利店、连锁超市、大卖场等都采用这种盈利方式。顾客体验型盈利模式﹙Experience,简称E﹚是通过提供高质量和高知名度的商品、实行优质服务、坚持高价格策略、推广零售企业的品牌形象而获得丰厚的利润。这种盈利模式强调零售企业注重“质”的服务,使商品产生“溢价”而盈利,如大型的百货商店、精品店、“一站式”购物中心等主要采用这种盈利方式。根据以上分析框架,首先决定样本公司在每个分类指标上的具体表现形态,然后将3个维度5个指标的分类结果﹙表现形态﹚进行组合,最后得出各样本公司所属的商业模式类型。64家样本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分类结果见表2。2.绩效变量企业绩效变量是本文研究的因变量,属于数值变量。考察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必须建立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完整考察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不同方面的差异化影响。本文选取盈利性指标、成长性指标、运营性指标以及每股指标综合考察企业的绩效表现﹙见表3﹚。
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一﹚通过对F值与临界值的比较,验证造成均值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显著性。One-WayANOVA是检验单因素在不同组别的均值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的一种典型方法[29],其模型可以表示为:Yij=μ+αi+εij,其中,i=1,2,…,k,表示因素的组数,j=1,2,…,n,表示样本编号。为保证方差分析的可靠性,并使更多的样本企业能够被包含在分析范围内,本文只选择被两家以上企业采用的商业模式作为方差分析对象。从表3来看,这样的对象共有14个组,分别是编号为1、2、3、6、8、13、15、18、21、23、24、26、31、35的商业模式,这14个组所包含的零售企业共41家,约占所有样本企业的63%,即占到了样本企业的大多数。﹙二﹚方差分析为了保证研究的可靠性,缩小仅分析单一年份绩效指标带来的误差,进行方差分析时,每个企业的某个绩效指标值是在分别计算出2008年~2010年该企业在该指标上的值后求其算术平均数所得。通过对采用14种商业模式的企业选取不同的绩效指标分别进行方差分析,得到组间、组内方差及最终Sig.值,进而可判断商业模式对各种绩效差异的影响水平。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根据表4的方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商业模式对盈利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在盈利指标上,实施不同商业模式的公司间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投入资本回报率的sig.值分别为0.001、0.010、0.016,均小于临界值0.05,即均有显著性差异。2.商业模式对成长能力的影响较为显著。采用不同商业模式的公司间在3个成长性绩效变量上的sig.值分别为0.212、0.010、0.015,其中在每股收益同比增长率、净利润同比增长率的sig.值都小于0.05,具有统计显著性,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的sig.值大于0.05,显著性较差。3.商业模式对运营效率的影响较弱。反映运营效率的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的sig.值分别为0.260、0.215,远大于0.05,只有固定资产周转率的sig.值远小于0.05,具有统计显著性。4.商业模式对每股指标有显著影响。不同商业模式间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的sig.值分别为0.018和0.013,都小于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商业模式对每股指标有显著性影响。
对不同类型商业模式的比较和综合评价
下面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11个绩效变量为评价指标,对14种主导型商业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具体的做法是:先从11个绩效变量中选定若干个主成分来综合反映上市公司的绩效水平,再赋予这些主成分权重,最后将这些主成分加权汇总,计算出各类商业模式的综合得分。由于各绩效变量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企业绩效,且数据的单位不同,因此,在主成分分析之前,先要对绩效数据做归一化处理。方法如下:x٭ik=xik−xminkxmaxk−xmink其中,xik、xmaxk、xmink分别表示第k个指标在第i个商业模式类型的值、第k个指标在14种商业模式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14种商业模式2008年~2010年的综合得分如表5所示。由表5可以看出三个特点:﹙1﹚2008年~2010年平均综合得分最高的商业模式为PECME,即编号为8的“大众—区域扩张—连锁经营—现代—顾客体验型”商业模式;平均综合得分最低的商业模式简称为PDCTE,即编号为11的“大众—本地主导—连锁经营—传统—顾客体验型”商业模式,两者综合得分差距较大。﹙2﹚从综合得分排名情况来看,各类商业模式在2008年~2010年间的排名差距不大,基本维持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但这一期间各类商业模式的综合得分普遍呈下降趋势,个别商业模式2008年的得分和2010年差距较大。﹙3﹚无论是单一年份还是取年平均值后的综合得分,排名前6位的商业模式间差距很小,而前6位商业模式和后8位商业模式间则差距较大。这说明在当前零售业上市公司中,并不存在某一种占据绝对优势的商业模式,而是几种商业模式的表现难分伯仲,但确实有几种商业模式的表现优于另外几种。
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及原因分析本文从顾客价值创造视角确立商业模式架构,构建商业模式分类指标体系,通过对中国64家零售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发现,商业模式确实是企业间绩效差异的重要驱动因素,但对于不同方面的绩效产生了不同强度的影响。其中,商业模式对盈利性指标和每股指标的影响最为显著,对成长性指标的影响较为显著,对运营效率指标的影响则很弱小。不同的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有较明显的差异。商业模式为什么会对零售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笔者认为,这与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有关。从细分顾客因素来看,大众型顾客和聚焦型顾客有显著不同,前者的顾客群体范围广、基数大,对零售企业经营与整合的能力要求较高,而后者的顾客基数较前者小。从市场范围因素来看,近年来,很多零售企业期望通过扩张达到规模经济优势,但其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却没能实现同步发展,导致规模增大的同时赢利水而下降,如百联集团就是如此。从业态因素来看,有学者研究证明不同的经营业态会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30-31],但需要指出的是,每一种业态都有其与之相对应的商品组合、销售方式、规模和适应人群,企业所选择的业态反映了企业自身的定位,如果绩效不佳,可能是定位不准,选择的业态不对。从理论上讲,不存在绝对好或绝对差的业态。例如,从顾客接触因素来看,开辟电子商务能更方便地接触顾客和完成交易,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但电子商务的巨大投资也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营风险,对企业绩效产生了负面影响。从盈利方式因素来看,薄利多销和顾客体验都是零售企业的常用盈利方式,但薄利多销方式使用更多,说明当前的消费者仍然对价格比较敏感。需要指出的是,单独的一个商业模式组成要素并不足以对企业绩效产生实质影响,商业模式组成要素的组合和内部的相互作用才会导致企业间的绩效差异,这反映了商业模式具有系统特性特点。﹙二﹚对零售企业的启示商业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可以从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着手[32],即可以通过细分顾客、市场范围、经营模式、顾客接触方式、盈利模式的创新,来达到商业模式创新的目的。就本文所研究的零售企业而言,具体措施如下:1.在细分顾客方面:零售企业应该立足自身的细分市场和所服务的顾客群体,盲目的多元化经营反而可能导致经营业绩的下降。本研究也表明,采取聚焦型顾客细分的几类商业模式的综合得分也比较高,因而应适时运用聚焦型的顾客细分模式。2.在市场范围方面:商业模式的综合得分并非与零售企业规模成正比,很多规模较小的零售企业的商业模式综合得分也较高,如新华都和步步高都是PEITP型商业模式,平均得分达到3.573。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切忌盲目扩张,关键是要使规模扩张与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相匹配;在扩张手段上,连锁化的分店扩张是零售企业扩张的最佳途径[33];在扩张范围上,零售企业应加大在中西部地区布点的力度。3.在经营模式方面:虽然有学者比较推崇单业态的连锁经营模式[34],但多业态经营却可以使企业合理配置资源,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就本研究来看,14种主导型商业模式中,有6种属于业态整合型商业模式,综合得分均较高。因此,不同业态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渗透与融合,可能是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4.在顾客接触方式方面:虽然有些零售企业为改进顾客接触方式,开辟了网上商城,但开发电子商务系统成本不菲。因此,零售企业是否开展电子商务,还需要结合自身实力和市场前景,审慎评估。5.在盈利方式方面:零售企业早已进入微利时代,创新盈利方式也是国内零售企业的当务之急。零售企业的盈利利润来源主要有三方面:扩大购销差价、降低经营成本和收取渠道费用[27]。企业创新盈利方式应首先从降低运营成本着手,包括降低采购、物流等环节的成本,同时还应开辟多种盈利渠道,如创立自有品牌、收取加盟费和通道费用等,做到“开源”与“节流”并重。
关键词: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平台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4002103
数字出版建立在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出版模式上,它依赖于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将所有的内容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盘、磁盘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接收则借助计算机或终端设备进行。数字出版内容从素材搜集,到加工生产、存储、运输、分销、消费都是数字化进行,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具有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廉、海量存储、绿色环保、阅读方便等特点,因此广受消费者欢迎,发展迅速。由于批版权保护和消费者支付意愿的问题,以及商业模式不明朗对数字出版造成的瓶颈影响,数字出版业商业赢利模式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便促进数字出版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商业模式的概念,尚无定论,这里不作讨论。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能否生存发展下去,最根本的就是赢利模式,因此,本文分析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就是指数字出版企业的赢利模式。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研究者较多,有从价值链角度出发,认为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可分为单边市场、双边市场和多边市场为核心的不同商业模式。对于大部分传统出版企业,可从跨媒体越域+组合经营模式、技术创新+增值服务模式、读者购买+数据库模式和版权保护+合作分利模式来进行数字出版业务。以施普林格出版集团为代表的专业数据库模式、以亚马逊Kindle为代表的“终端设备+内容平台”电子书销售模式、以手机小说、手机报为代表的移动增值服务模式成为众多出版商的新型模式。从定位客户角度来说,专业类出版社、教育类出版社和大众出版社,应从自身的客户特征出发,提供定制或提高附加值等模式运营。
无论出版社的内容是什么,它在数字时代都面临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即消费者如何消费出版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消费,就像一个人吃饭一样,首先要考虑在何处吃,然后才是吃什么的问题。因此,数字出版商必须考虑一个出版渠道或消费者消费渠道的问题,这就是数字出版平台。从这个角度来看,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将清晰得多。不同的出版平台面临不同的消费群体,则其赢利模式就不一样。
1 网站平台模式
此类模式的数字出版物,消费者必须通过网上购买甚至在线消费。出版商将自己的数字内容产品,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在网站上。消费者通过注册访问网站,在线支付购买所需内容产品,然后才可以阅读出版内容。目前来说,可以作为代表的国内外出版机构很多:施普林格、约翰·威利、艾尔斯维尔、清华知网、万方、维普等等。在数字技术及网络技术刚刚兴起时,出版商要想获利,必须具备两个关键条件:一是海量的内容,这是数字出版的基础;如中国知网,文献总量共有10190万篇。文献类型包括: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重要会议论文、专著、报纸、学术期刊、工具书、年鉴、专利、标准、科技成果、知识元等,几乎涵盖所有科研资料及经济社会资料。而著名的施普林格出版社拥有567万篇文献,包括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医学、化学和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12个大类学科。二是大规模的使用,这是数字出版得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大规模应用,才能为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所有内容资源的建立,都需要成本,而只有将内容卖出去,才能支持企业获取更多的资源。
这一模式下,个人作者或组织作者,通过公开出版或发表,将版权授予相应的出版社、报社或期刊杂志社。数字出版商或数字平台供应商与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签约,有时与一些专业人员签约,获得授权,并支付相应稿费或版权费。在获得授权后,利用自有的数字平台,借助电信运营商的服务器或网络设备,将出版内容数字化,形成专业的数据库。根据用户的需求不同和数字出版商的技术整合能力不同,可提供相对专业和具有特色的检索、下载、浏览等功能。有些提供在线出版功能,例如施普林格就提供“在线优先出版”功能,即在线内容比纸质出版的时间要优先。
当数据库建立后,可通过向用户收费的方式提供服务。用户可以是包库方式,即选择自己常用的图书内容,按一定时间比如一年包库使用。这种形式不受下载次数影响,在包库的时间段里,可以不受限制的下载使用内容。为防止侵权发生,一般限定IP地址,或者通过授权访问。此种方式的用户既可以是高等院校,也可以是科研院所,还可以是个人用户。对于使用次数较少的用户来说,可以按使用的次数,一般按下载的图书或期刊册数或篇数计费。不使用,不收费,方式灵活。
图1 网络平台模式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此类出版商的主要客户是团体组织客户,即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政府机构。由于此类用户相对稳定,支付能力强,构成了这类出版商的主要收入来源。其商业运营结构如图1所示。
2 终端设备与存储平台
在数字出版业中,通过数字化存储介质推广出版内容,是历史最长的模式。出版商可以将书籍、期刊、文章、音乐、图画等传统出版内容,通过光盘介质发行推广,提供给消费者。消费者一次购买后,可以通过电脑、VCD、DVD等设备播放观看。但由于盗版猖獗,这一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复制光盘的行为非常普遍,甚至是经销商也加入了盗版的行列,因此,这一传统模式逐渐失去其生命力。当然,在版权保护力度大的国家,这一模式依然有效。
关键词:产业集群 旅游经济 商业管理
产业集群化商业模式的发展优势
一般来说,集群化商业模式优势在六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得到体现,具体来说:
从产品流通价值角度来看,区域性集群化商业模式的开展可以降低很大一部分的商品和服务物流成本,产品价值实现效率较高,地区竞争力得以整合发挥(朱小斌,2010)。企业的集群化发展使得内部生产剔除了重复性过程,产品生产效率提高,而企业受益于集群化条件也会在信息渠道的拓展方面更加从容,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从产业专业化分工角度来看,集群商业模式将产业内部部门进行有机分割,各部门能够自主实现商业人脉拓展,通过交流学习而使得创新协作力加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产业集群化商业模式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优势,依靠集群经济实力、科学管理方式以及高新技术支持来改革和创新市场体制,发挥市场经济效应(李伟清,2013)。集群化商业模式对于经济资源要素具有加速整合作用,产业群落内信息、资金、人才等要素充分流动,群落内部和外部兼并整合业务加强,集群规模实现有限幅度的扩大。从集群化的内外交流来看,一方面,产业集群具有优势外溢效应,促进国家和地区间经济的交流提升,另一方面,集群化使得经济发展具有内吸作用,外部资金和资源不断涌进,为产业集群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我国旅游产业引入集群化商业发展模式是深化地区经济合作和实现内外经济资源互补战略的必要步骤,集群化旅游模式一方面可以用群体利益性来约束和聚集以分散化为主要特征的小型旅游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也可以以信任为基础,搭建旅游企业公平、互补以及审慎化的行业发展平台,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我国旅游企业进行集群化商业模式的探索创新是必然趋势,通过产业聚集效应达成的综合竞争力提升效果也为旅游产业继续奠定第三产业主导地位提供了发展基础。
旅游集群商业模式条件下内在利益合理性证明
包含旅游行业在内的任何商业集聚发展合作都以利益的合理分配为核心维持条件,产业集群内的每个企业都渴望建立并遵循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是因为单个企业在经营规模、信息不对称地位以及利益期望等因素方面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对待,遵循合理的群体利益分配规则是集群得以坚实存在并发展的必要条件。集群化商业模式的优势体现一般与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密切相关,为了求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内在利益合理性,通过基于SHAPLEY数值的单项求解过程可以作为辅助参考条件(赵文潇,2013),具体如下:
建立旅游企业商业集群数集M={1,2,3…N},其中数集内旅游企业可以建立N≥2的子数集组织,以特征函数S(T)表示,子数集可以通过均衡产业集群内微观经济主体的经营能力来对样本企业进行协调,从而获得子集群最大收益S(T)。此外,以S(M)表示N个旅游企业合作与竞争的指令提供,集群企业的利润回报以ζ(S)表示,因此,旅游企业集群商业模式的利益分配就可以归纳如下:
ζ(S)={ζ1(S);ζ2(S)…ζn(S)} (1)
以上利益分配公式旨在寻找多个解决方案中的最佳方案,假设T为S博弈随机抽取的旅游企业子数集,且T数集内不存在全部样本参与数集组织活动情况,则子数集既得利益分配额无限趋近于零,得出:
(2)
假设集群内旅游企业参与群体性活动并得到利益分配,则其与标记M不具有显性相关性;假设集群内存在利益对立企业α和β,则可表示为:
ψ1(α=β)=ψ1(α)+ψ1(β) (3)
以上公式(1)、(2)和(3)同时满足的情况下就代表集群内利益由N≥2个独立企业协作完成,满足三个公理N维向量博弈S的SHAPLEY数值有且只有一个,如表1所示。
假设在产业群落内存在旅游企业1、2和3,提供有差异化的旅游服务产品,三家企业通过协作方式进行上下游业务开展,由于存在规模经济效应,企业联合利润留存相对较多,集群后成本形成表1,而单独旅游企业1的经营成本利润情况如表2所示。
与单独开展业务相比,在集群化商业模式下,旅游企业1留存利益增加值为20-109/6=11/6;旅游企业2留存利益增加值为21(计算方法同1);旅游企业3留存利益增加值为68/3(计算方法同1)。因此,通过产业群落内部微观经济主体的贡献作用来分配集体利益可以体现出集群商业模式的公平及合理特性,利用SHAPLEY数值分配规则具有促进集群稳定性的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使得旅游商业联盟不断吸引新资源,通过集团化运作来让组织成员感受个体价值,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群落成员推崇(张鸿敏,2012)。
集群化旅游商业模式的建立原则
(一)注重集群内企业责任感的发挥
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基于“古诺-纳什均衡”的集群组织建立要遵循这样一种规则,即组织内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恰好不违背组织利益最大化准则,因此,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要以灵活激励作为发展理念,使得组织内成员有动力参与集群活动和商业创新,认可合作大于竞争模式,通过建立“Y值激励法”来发挥最高水平(饶品样,2010)。
在“Y值激励法中”,Y=,即使得激励程度得以量化,当Y>1时,组织内成员对于组织发展具有积极配合性,协作成本少,而协作利润较高;当Y1的频率出现。旅游产业集群化可以通过按不同比例配比正、负激励的方式来对冲完全正激励或完全负激励风险,落实到实践便是“有奖有罚”,对积极配合产业集群发展的企业实施奖励,对消极懈怠的企业则施加一定的惩罚性措施,直到消极配合企业开始转向积极协作,从而达到群落内每家企业都能规范化发展的目的,提升旅游集群优势及合作的有效性(饶品样,2010)。
(二)旅游产业集群模式下的内部监督原则
成功且具有指导意义的产业经济组织理论依靠科学统筹而不是纸上谈兵,企业间的竞争必然会导致弱势企业出局而强势企业发展壮大,但这一过程不是封闭的线性系统,而是具有循环性质的开放式环形系统,即今天成功的群落式旅游企业在未来也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如何将这种风险降至最低达到可控水平就至关重要。因此,要规避这种潜在的市场淘汰风险,就要在集群产业内部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和企业信用水平评估机制,将企业家个人主观作用力降低,提升旅游企业在人力、物力方面对集群的偏离成本,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内部监督机制来维持集群的主导力,将群体经济分离风险控制在合理的保证区间,以始终具有良好的群体工作状态和效益稳定性。
(三)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商业模式的因地适宜原则
第一,企业间彼此信任的合作基础的建立,产业集群内部成员只有在乐于协作和群体互助的基础上才能够尽个体最大努力来维持并发展规模经济,实现产业集群内成员的“同荣辱、共进退”,避免个人利益原因而导致的对集体利益、集体规则的背叛(王兆丰,2012)。
第二,营建旅游企业集群化发展的轻松友好环境,将合作氛围由竞争建设为和谐共处,消除恶性竞争条件下的企业间由于争夺利益而发生的互相诘难、仇视和报复现象。
第三,处理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使之互相称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的联动利益函数,防止个体利益违背集体利益、集群化发展反而拖累独立自主发展现象的出现,实现组织内经济主体的动态利益均衡。
结论和建议
我国未来旅游业发展必定向集中、整合、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方向趋近,旅游集群化商业模式在规模经济、管理创新以及服务贸易领域都开始展露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单一企业过于弱小和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特性的弱点,旅游行业的集群化经营需要政府、企业以及企业家共同推动,具体的操作建议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一是建立旅游集群公司,使之成为旅游企业集群中的主导者,带领群落内全部旅游企业共同发展。旅游集群公司以内部化经营为基础,将专业化分工落实到互有联系的不同环节,通过公司来主导核心关键环节,这些关键环节可以包括购物、餐饮、住宿、娱乐等,其余环节则尽量实现外包经营。
二是创新旅游集群公司运作模式,将“大锅饭”模式转换为“利益联盟”模式。通过联盟化发展,不仅可以实现步骤1中的非关键环节外包经营,而且还可以集中精力做好集群核心竞争力提升工作,最大程度地发挥群体性优势,明确群体目标,减少群体维持成本消耗。
三是组建集群企业影响力品牌,推动市场品牌建设。旅游产业集群的内部成员要共同努力推广产业集群品牌,扩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影响力,通过内部和外部经济主体、不同行业间、不同利益方互相销售的方式来提升顾客附加消费值,例如实行积分制、优惠券制。
四是加强集群企业协会形式的监督管理工作,确定协会成员公平、公开、公正的参与群体性意见发表,确保母公司对集群成员的较高凝聚力和执行力,避免一盘散沙和各自为政现象的出现(赵春梅,2011)。
五是积极发挥政府性指导监察作用,以局部计划经济模式来消除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障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尽管多数产业经济理论强调政府力量的放开,但是对于旅游服务行业等集中性发展依然不能离开政策的多方面指导,政府要从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完善政策制定,加强旅游行业的发展精神指导,保持旅游第三产业的科学布局和合理增速。
参考文献:
1.李伟清.长三角旅游产业的集群显著性及绩效水平评价[J].商业时代,2013(7)
2.朱小斌.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的演化差异[J].管理世界,2010(7)
3.张鸿敏.旅游集群风险与风险传导[J].经济导刊,2012(5)
4.饶品样.旅游产业集群企业共享性资源及动态演化机制[J].旅游科学,2010(9)
5.赵文潇.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及新趋势[J].金融经济,2013(10)
一、引言
德鲁克提出当今企业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在当今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结合自身的特点构建一个适合的商业模式十分关键。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一轮的商业模式开始崭露头角。这些基于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很可能将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一枝独秀。因此为了使企业不被社会发展的潮流冲击,必须使得其商业模式与时俱进。
二、商业模式的概念及特征
(一)商业模式的概念。对商业模式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说法,目前学界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经济层面,运营层面和战略层面。经济层面的商业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的盈利模式上,重点诠释企业的获取利润的逻辑。运营层面的商业模式重点关注企业的运营结构,也即企业的价值链。战略层面的商业模式集中于企业战略的总体考核涉及企业的价值主张、客户分析、关键流程等多个方面。
(二)商业模式特征。首先,商业模式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概念。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把企业的各个价值模块连接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共同作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其次,企业的商业模式应该具有独特性。再者,优秀的商业模式还应该具有较好的盈利结果。不仅对企业内部而言,对于企业外部也能做到双赢的效果。最后企业的商业模式应该具有可更新性,考虑到商业模式的生命周期以及随着外界竞争格局的变化可以迅速调整商业模式进行应对。
三、商业模式的发展
(一)传统的商业模式。店铺模式,最传统的商业模式就是店铺模式,经营者根据经验和分析,把店铺开在潜力消费人群较大的位置。其供应链就是商品从厂商―商―零售商―客户。赚取中间各层级差价是主要的获利方式。直销的商业模式,直销模式就是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缩减中间环节,减少层级结构,使得生产商和客户建立面对面的交流关系。
(二)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互联网产生后使得整个商业模式逐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商业模式借助互联网经济的平台进行不断创新,平等、开放、协作、共享的互联网精神正在进行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和重构,其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类:工具+社群+商业模式,首先搭建一个社交平台,然后基于社交平台产品内容这些内容在海量的客户群之间通过信息的渗透,强大的社群关系使得这种渗透性裂变性的扩散。最后通过支付手段使得产品变现。长尾型商业模式,描述的是媒体行业从面向大量用户出售少数的拳头产品到销售庞大数量的利基产品的转变。通过C2B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跨界商业模式,凯文・凯利表示真正的威胁来自于你看不到的行业之外。该模型的实质既是利高效率整合低效率,对核心要素再分配。
(三)数据驱动下的商业模式。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开始尝试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数据集合。
四、几个主要类型商业模式综述
(一)一体化战略商业模式。指出行业的突出问题是产业集中程度较低,导致无法达到规模效应,由此削弱了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纵向一体化的商业模式可以使价值链上的各个成员在统一的指导思想下经营,关注和满足客户的整体需求,进而提高客户的依赖性。纵向一体化过于关注顾客的总体需求,拉长了企业的价值运作系统,使整个企业对外部市场变化反应过慢,并且在企业不擅长的部位浪费过多的投入,降低了公司的效益。
(二)基于战略配衬的商业模式。作者提出构建基于战略配衬的商业模式,该模式立足于解决企业在战略管理中的问题,以战略为出发点设定符合其实施的商业模式。以战略为指导,延长其商业模式的生命周期。配衬理论最早由Porter(2004)提出战略不仅在于选择适当的经营领域,因为建立在经营领域选择基础上的竞争优势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所复制,战略管理的重点在于将企业体系营运活动联合起来,建立一个为其所选择的经营领域提供特别价值的系统。而这种可以实现各项活动间相互协调的机制称为配衬。
(三)基于模块化的商业模式。童清华(2012)提出了模块化背景下商业模式的生产网络,企业价值模块在重新组合时,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不同模块化价值链的企业按照一定的联系规则进行战略合作,形成具有模块化价值链特点的价值族群,进而演变成包括供应商内容提供商互补者等各种产业角色的模块化生产网络。
(四)基于价值网理念的商业模型。价值网络包括一系列承担不同专业分工的不同组织,是一种组织间关系更为灵活和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链接起来的价值体系,且这种连接是基于对公司业务进行重新分解后的核心能力要素,不同企业把他们各自的核心能力要素连接起来,通过紧密合作同其他价值链进行竞争,是模块化重构的一部分。构成价值网商业模式的三个重要因素是模块价值的相互关系,核心能力和客户价值。
五、小结
商业模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社会背景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变化,以及为了适应自身战略结构等。依靠一种理论去构建企业的商业模式很难适应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融合不同的理论结合企业自身内外部的优势和特点,建立适合商业模式并及时与时俱进的更新才能使企业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王琴.董静.企业战略管理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模仿壁垒;技术创新;品牌效应;价值链改造
商业模式作为管理学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早期处于概念和要素分类的研究阶段,如今已经转向了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以不同于常规的战略,指导企业的运营并获得成功。而商业模式一旦被竞争对手大量模仿复制,公司利润空间将缩减,达不到期望的效果。面对被模仿的风险,企业该如何应对?建立模仿壁垒是一种不错的途径。
关于商业模式模仿壁垒的研究比较匮乏,对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该如何建立模仿壁垒的探讨待于深入。因此,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借由案例研究的方法,本文还进一步验证了策略的可操作性,以期为企业避免该风险。
一、文献综述
对于商业模式的概念界定,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总的来说,商业模式应描述出企业如何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内在逻辑,准确表达企业的战略定位、运营特点和收益机制,清晰地反映出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联系与交易机制。商业模式的核心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也是企业的一种盈利方式。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创新。最近十年,通过学者和企业家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大量商业模式创新成功案例和研究成果涌现出来。在创新动力研究方面,从要素推动的角度来看,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包括技术、知识及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等;从竞争理论的观点出发,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是期望改变行业前景,摆脱竞争及经营压力。
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实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不仅在于其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还在于如何在短期内避免被竞争对手模仿赶超。理论界已经有学者针对商业模式复制理论发表了见解。Whiter和Szulansk(2001)认为复制并不是简单的方案重复使用,而是由复制者创造性地复制方案或者商业模式。他们提出 “Arrow core”,且以此作为描述复制一个特定的商业模式的理想权重。“Arrow core”确定了模式中可被复制且值得被复制的特性,并描述了这些特性是如何产生的。
如今,关于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针对如何建立商业模式模仿壁垒的研究却十分匮乏。因此,本文将以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如何防止自身的商业模式被模仿为切入点,制定建立模仿壁垒的策略;最后通过案例研究,分析策略具体实施的可行性,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现有的研究成果。
二、建立模仿壁垒的策略
(一)通过技术创新建立模仿壁垒
如今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要在其中获得一席之地,需要建立市场的标准。然而“标准”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企业取得技术上的突破。一旦成功,企业将筑起一道技术屏障,获得利润保护机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
市场标准是指居于主导地位的技术规范,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与商品的基础特性相关;也指一种标准产品,可以用来判断同类产品的好坏。企业建立了市场标准后,将获得其掌控权,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建立特有的技术标准是一个动态过程,具体地,如图1所示。首先,企业应重视新技术的研发,率先在技术上取得突破,迅速地获得市场的支持。同时企业也面临威胁:市场对技术的接受程度越高,技术被模仿的难度越低。这是归因于技术的特性以及市场强大的学习能力。所以,企业接下来应凭借政府的政策支持,建立标准框架,筑起一道技术屏障。这样一来,不仅来保护了自己的技术不被侵犯,保护了利润,而且使要想进入的其他企业,迫于政府强制手段的压力,必须先获得该技术的专业认证。如此看来,企业得到市场标准的掌控权,相当于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将获得高额的利润。这些利润又将被投入下一轮的研发中,一个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形成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由上述分析可知,企业以防止自身商业模式被快速模仿为动力,与政府合作,构建标准框架并通过认证体系,逐步对同行施加压力,完成技术壁垒的建立。
(二)通过树立并强化品牌效应建立模仿壁垒
品牌效应是企业价值在商业社会中的延续,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商品定位、经营模式、产品的消费族群和利润回报。企业获得品牌效应,将为其带来辽阔的市场。以买方为战略中心,为其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上的进一步突破,帮助企业能够很快获得良好的口碑和忠实的拥戴者。当某一品牌被买方充分信任,并被确信只有它能提供自身所需的价值时,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将很难抢夺其客户,抢占其市场份额。如果强行模仿,对手将付出巨额成本的代价。权衡成本与收益后,这使得很多竞争对手徘徊于利润大门之外。
企业可以通过一些后续措施强化品牌形象,如:广告代言和公益宣传等,扩大影响范围。同时,企业可以选择性的赞助或者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以此树立企业形象,起到强化品牌的作用。在具体实施该策略前,企业应根据自身商业模式特点把握好宣传、强化的力度。
(三)通过价值链改造建立模仿壁垒
迈克尔・波特首次提出了价值链理论,并指出构成企业的基本活动(如计划、生产、销售、交货)和辅助活动可以表示成价值链的形式;对价值链上的相应环节进行重组就形成了新的商业模式。因此,进行价值链的改造是建立模仿壁垒的首要任务。找到待转变的价值链环节,在不减少利润的前提下,增加或者重组相应的价值链,改变原有的价值链。这要求企业要考虑从购买原材料直至售后的各个环节。如企业在采购原材料阶段可以考虑联合上游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筑高竞争者的进入壁垒;在设计研发阶段,通过申请专利,以法律手段阻碍竞争者模仿;在生产阶段,外包非核心部分,从而全力自主生产核心部件;在售后阶,考虑买方的需求,为其提供价值上的飞跃,获得品牌口碑及拥护者。总的来说,价值链的改造可以降低商业模式被模仿的威胁。
三、案例验证
雅昌(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雅昌)是中国印刷行很有名气的企业。用制作艺术品的态度进行艺术品印刷,凭借这种严谨的态度,它在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尤其是“拍卖图录”印刷市场,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当印刷企业普遍开始落寞时,雅昌的成功与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雅昌凭借其创新的商业模式,实现利润不断增长,并成为行业的领导者。由此可见,雅昌的商业模式的壁垒构建地很成功。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研究雅昌模仿壁垒的构建。
(一)技术创新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印刷行业可谓是“暴利”行业,许多企业扎堆“挣快钱”。随着市场的饱和,竞争愈演愈烈,大多数企业沉浸在一片红海中,经营状况堪忧。然而,雅昌却不在其列。从一开始,它就没有“扎堆”,而是选择攻克最难的印刷技术环节,形成自身的技术优势,立足于市场。在进入艺术印刷领域后,更是精益求精,将现有技术完善的同时,仍继续研发新的技术,为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印刷服务。2005年,雅昌率先了“雅昌COLOR”――行业内首个色彩标准。此举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雅昌成为中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应用研究基地。
雅昌在艺术印刷市场上建立了标准,逐步成为了行业的领导者,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及良好的业界声誉。
(二)强化企业形象
雅昌凭借其高品质的印刷,树立了企业形象,并通过一系列公益活动强化了企业形象。雅昌为4000余位艺术家制作了数字化全集,建设了艺术家个人数字资产管理库。此举,被赞为“建立艺术家的‘瑞士银行’”,避免了相当麻烦的作品鉴定环节的同时,也为后人保存了珍贵的艺术品。“艺术家公益榜”――1949年以来,全球华人艺术家向中国范围内公共艺术机构捐赠藏品的信息征集、数据采集与,让世人了解并感谢热心公益的艺术家。这也是雅昌倡导并实施的。
雅昌,不仅代表了高品质的印刷服务,成为质量的象征,同时也为社会做着贡献,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雅昌的企业形象是保护其商业模式的一道高大的屏障。
(三)建立中国艺术品数据库及艺术网站
印刷行业的大多数企业的价值链大体由采购、研发、印刷、订单交付构成。这条价值链的普遍性使得行业竞争环境激烈。雅昌之所以能异军突起,成为行业老大,离不开其创新的价值链。如图2所示,实线为普通价值链,虚线为雅昌增加的环节。对于印刷后的资料,许多企业将之视为废弃物处理,然而雅昌将其“变废为宝”。基于多年的资料存储以及印刷经验,雅昌建立了中国艺术品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创办“雅昌艺术网”。凭借着数据库的存在,雅昌进行再一次的印刷时可以避免许多繁琐复杂且成本很高的步骤,如:数据的采集、反复修正等,将成本优势进一步扩大。其增值服务――雅昌艺术网,更是成为其第二大主营业务,不仅宣传了公司,而且创造了价值。网站为客户提供各种需要的信息,如艺术品行情指数、拍卖指数等,其对客户的影响力相当大。客户想要在网站上做预展就需要先在雅昌进行印刷。这又促进了印刷业务增长,形成良性循环。其他企业要想模仿雅昌创新的模式,首先要拥有如此资源丰富的数据库。
(四)案例小结
通过上述对雅昌案例的研究,了解了其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它是如何在商业模式创新时,进行模仿壁垒的建立,详细总结如表1所示。
四、研究结论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企业如何在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建立模仿壁垒,阻止同行竞争者的模仿,避免自身利益的损害。基于文献研究,本文提出了三种建立模仿壁垒的策略:通过技术创新形成市场标准;通过树立并强化企业形象形成品牌效应;改造价值链实现再创造,改变成本结构,建新的利润增长点。
研究贡献在于针对目前商业模式模仿壁垒的研究比较匮乏的现状,对企业建立模仿壁垒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概述,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成果进行了补充。本研究提供的三种策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其他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研究不足在于所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的个数较少,在结论的普遍性方面略显不足。文中三种策略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若要使用本研究结论,需持谨慎态度。
参考文献:
[1]项国鹏,周鹏杰.商业模式创新:国外文献综述及分析框架构建[J].商业研究,2011(04).
[2]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
[3]成文,王迎军,高嘉勇,等.商业模式理论演化[J].管理学报,2014(03).
[4]Timmer P.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Electronic Markets,1998 (02).
[5]Rappa M.A. The Utility Business Model and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Services[J].IBM System Journal,2004(01).
[6]Magretta J.Why Business Models M
att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05).
[7]刁玉柱.商业模式创新:理论视角与研究观点评介[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04).
[8]Winter,S.G.,Szulanski,G.Replication
as Strategy[J].Organization Science,2001(12).
[9]罗珉,曾涛,周思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5(07).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邮政物流;商业模式
1概述
物联网是使用各种信息传感识别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形成一个广泛的网络实体[1]。在物联网和互联网的连接下,它可以促使人和人的连接,人和物体的连接,物体和物体的连接。它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物联网能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改变产业结构。在它的影响下,内部产业的渗透和集成将继续出现。然而这个行业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缺乏规模经济,这将阻碍快速传播和大规模的商业发展[2]。
2在邮政物流领域内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在不同地方的实时跟踪和无纸化交易。邮政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在重点公路上的货物集装箱及航空公司等安装电子标签,当集装箱及航空公司接收到电子标签信号,再由GPS和GIS发送给物流信息系统,信息数据,实现实时跟踪过程中货物订购,运输、储存和交付[3]。我们可以预见到,物联网很明显将成为一个改变邮政物流领域伟大的的操作方式,可以实现更好的跟踪、管理和调整货物集装箱、行李和表达等等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相比传统的物流公司,物联网的优势:增加邮政物流交付中心的吞吐量,降低设备运行费用,减少浪费客户商品和不合逻辑的费用以提高公司的利益;缩短收发转换,和交付存储的过程、修改检查质量,并保存人力资源实现自动工作;实现灌装无纸化形式,因此,它可以从提高填充效率,从人类的错误中减少错误。
3在邮政物流领域内物联网对商业模式的建设和影响
邮政物流需要新的商业模式,此时沟通运营商将发挥关键作用,通信运营商有一个巨大的用户资源和网络基础,他们可以提供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服务网络支持物联网的发展。从而先进的通信网络和成功的运行经验会为邮政物流领域的物联网技术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在这个新的商业模式中,通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将发挥优势和相互合作。系统集成商负责邮政物流的发展信息平台硬件和软件的支持,而通信运营商负责邮政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网络操作和维护、业务推广、账单费用。这个模型允许企业之间最大化的整体效率,实现企业的资源共享、利润增加、成本降低、服务水平,大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它还为邮政物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它是下游产业链的企业客户群体,同时间接地提高了自己的行业竞争力。物联网技术用通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转变成邮政物流企业业务流程以实现合理的组合和高效的生产使用因素,减少运营成本,产生巨大直接经济效益。与此同时,物联网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成本太高将阻碍一些公司的发展。因此,作为邮政物流,它可以制定合适的价格策略。邮政物流领域关于物联网应用的工业供应链有两个流向:一个是物流,从芯片商开始,以结束用户。这是一个单向流动,追求快速度,短距离、低成本;另一种是支付流程,这是货币流通的流动形成。支付流动是单向流动从最终用户到芯片商人,目标是精度,快速和无对手的[4]。物联网技术应用有效地解决了邮政逻辑系统系统整合的问题,提高公司工作效率,对商业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结论
作为一种新技术,物联网目前在中国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为了达到人与人、人与对象、对象和人、对象和对象之间的互操作,,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基于需求和对各方相关产业链都有好处的合理的业务模型。本文集中于邮政物流领域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创新是先进技术和邮政物流行业充分整合的结果。开放和合作是提升物联网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邮政物流供应链领域里需要物联网技术的那部分共同促进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并建立一个共赢的商业模式,所以这个新兴产业才能在世界上处于真正的领先地位,并发挥中国信息工业建设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庞娟.无线电频率识别的应用(RFID)技术在中国邮政物流(中文).[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2]郑春平.射频识别技术的集成与物流系统(中文)[J].物流技术,2008,38-40.
[3]孙广福.RFID在物流中的应用和分布(中文)[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关键词:酒店;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酒店行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关于酒店业发展的研究成果丰硕,通过查阅和检索已有的研究资料发现,前些年的研究主要局限于酒店服务的规章制度、服务标准、服务流程等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研究视角转向酒店发展的创新研究,通过知网文献词条搜索,酒店的研究高达330,363条,搜索关键词,酒店创新1804条。学者们对酒店创新的关注,很大方面原因得益于近些年酒店产业的全面发展。从这些研究角度转变不难发现,酒店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高质量、高标准服务的竞争,而逐渐演变为酒店服务创新之间的竞争,因此对酒店业发展创新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近些年学者提出的创新内容进行梳理,主要集中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战略创新、管理创新、设计与布局创新、酒店营销创新七个方面。
一、酒店产品创新
唐颖、徐洁(2015)提出超越基于顾客体验的创新产品,酒店产品的创新聚焦在如何为顾客提供惊喜。除了解决顾客的吃、住、行以外,度假酒店还需提供消遣、娱乐、矿泉养生、保健和健身中心等使人休闲、轻松、舒适的配套设施;李肖楠(2010)体验经济时代的酒店创新产品设计,提出了酒店提供DIY的产品服务;郭剑英(2007)提出了花卉在酒店产品创新中的作用。姜华(2008)酒店产品创新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开发过程。徐仰前(2008)从产品创新风险源、表征及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风险防范对策。并通过对酒店业产品创新支撑条件、创新流程、创新评估体系及推广体系的构建来解决酒店产品创新的不良现状。沈涵(2007)根据顾客需求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产品因素的创新性组合的产品创新战略。经济型酒店产品创新主要在于品牌的创新(卢昱霖2014、蔡安平2009);张数遥2013)阐释了中小经济型酒店产品创新模式;易小力(2012)阐述了主题酒店产品创新策略。
二、商业模式创新
易丽娟(2013)探讨了高档酒店商业模式的创新问题,并提出高档酒店可以开展体验经营业务、冠名权经营业务,实施长租和短租相结合、租赁和再租赁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高档酒店商业模式的创新;董博文(2015)指出了国内连锁经济型品牌酒店商业模式创新路径――构成要素创新、价值链创新、二者的混合创新;基于经济型酒店商业模式创新的成果集中在易丽娟(2013)、王涛(2012)、畅婷婷(2014)、王宠(2014)、卢中友(2012)、张晶妹(2014)等学者的研究;在理论基础方面,张希(2007)从系统的视角解析饭店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提出饭店商业模式的创新动因、时机与路径;黄婧萱(2008)提出基于信息技术变革的饭店典型商业模式;郭阳旭(2009)用商业模式理论引入饭店集团的战略管理分析,并根据价值连理论、企业组织行为学与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分析了国内外饭店集团商业模式的内部结构与逻辑关系;杜群(2011)提出酒店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生存空间并能持续盈利就得靠系统的安排和整体的力量,即商业模式的设计;黄丽莎(2009)指出以技术为驱动的网络酒店是经济型酒店商业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并设计出基于网络的经济型酒店的商业模式。
三、酒店技术创新
李沐纯、魏卫、林爱芳、张海等(2012)阐述了基于低碳技术创新酒店业转型升级,并探究了升级的机制。周丹、徐红罡(2010)在文中探讨环境技术在酒店内扩散的影响因素;岳凤(2013)硕士论文从酒店智慧营销、酒店智慧管理和酒店智慧服务三个方面探讨酒店管理系统智能化在问题;唐建兵(2010)分析智慧饭店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智慧饭店建设常规设施和基本服务的内容,对智慧饭店智能系统、智能云服务和智慧管理提出解决方案;杨淑瑗(2015)针对互联网+时代酒店客房智能系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酒店自助登记、离店技术方面在领先者Ariane系统方案公司的互动自助入住系统在波兰第一家普罗酒店安装;LINQ360酒店创新中心落成,酒店管理者能够在一个地方解决所有难题。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新技术升级应用,酒店技术创新是推动酒店发展的源动力。
四、酒店战略创新
刘静(2016)提出微创新战略,并构建酒店实施微创新战略的DID理论模型;金高军、杨保建(2006)结合云南省丽江地区酒店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酒店企业实施文化战略的必要性研究;唐玲(2013)通过创新战略成本管理连锁酒店竞争优势;刘亦杰(2015)以上海滴水湖皇冠假日酒店为例提出竞争战略选择;柴泽亚(2010)以SY酒店为研究对象,提出该酒店发展战略研究。李萍、胥清(2008)主要从战略管理与核心竞争力创新、酒店企业文化创新、酒店产品、酒店管理制度与服务创新、酒店人力资源等方面对经济型酒店的创新进行探讨。
五、酒店管理创新
刘力(2014)基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设计创新;袁君(2013)新时期酒店管理工作的创新途径进行了论述;金渝林(2012)主要分析了在新时期酒店的管理表现,提出要在服务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两方面进行创新;孙逸(2013)从酒店的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服务,酒店组织机构的精简三个方面剖析了当今形势下酒店创新管理的内容;马永佳(2011)提出酒店管理的融合创新举措;薛池宇(2014)提出新趋势下的融合创新,促进酒店的可持续发展;李聪玲(2015)为顾客制定个性化服务,让顾客在满意的基础上感到惊喜;王丽(2015)、袁君(2013)、任涛(2016)、雷引周(2013)、范恒君(2008)、王吉荣(2016)等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酒店管理创新的途径;李挺(2016)、杨淑媛(2015)、向静松(2007)、虞丽(2015)、勾子涵(2016)、向梅(2016)等人酒店管理模式创新进行研究。
未来我们卖得越少,却挣得越多?互联网时代,热门商品再也不能一统天下,“蚂蚁”也会拥有话语权?这正是长尾理论的核心理念。
所谓长尾理论,用简单的话概括,就是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的产品也同样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众多的小市场也可汇聚成与主流大市场相抗衡的市场力量。长尾理论彻底颠覆了我们视为金科玉律的80/20法则,此前的商业理论认为我们只要抓牢20%的畅销品市场,就能带来80%的利润,但是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使得生产、流通的成本急剧下降,使得原本被我们忽视的小众商品也有了出头之日,例如Rhapsody这样的网站竟然有占98%的曲,目每月都有下载,而不是想当然的每月只有区区20%能得到歌迷垂青。
长尾理论最初由《连线》主编克里斯’安德森于2004年提出,并发表了同名论文,这篇论文迅速成为该杂志历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章。随后安德森又开通了长尾的专门博客,和网友交流长尾理论的心得,至此,长尾风暴一发不可收拾,日益成为近年来最为风行的经管概念,在全球各地的会议室和媒体上都能频繁地听到这个词,Google首席执行官斯米特在股东大会上就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来解说长尾理论,并坦陈Google的广告战略就和长尾理论密切相关。
长尾可谓无处不在,安德森认为传播、生产和营销中的新效率正在改变可行商业模式的定义。用一句话就可以最好地形容这些力量:它们正在把不赚钱的顾客群、产品和市场转化成摇钱树。尽管这种现象在娱乐和媒体界最为明显,但简单到eBay上看一看就知道,它同样存在于其他地方,从汽车到手工艺,各种领域都受到了影响。
从更广的角度来看,长尾理论阐释的实际上是丰饶经济学――当我们的文化中的供需瓶颈开始消失,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每一样东西的时候,长尾故事便会自然发生。
安德森还谈到了推动长尾的三股力量:第一股力量是生产工具的普及。这方面,最好的例子就是个人电脑。电脑可以将印刷、电影制作、音乐创作和其他任何事情置于任何人的掌控之中,它的威力意味着“生产者”的队伍已经壮大了上千倍。现在,业余爱好者们能做到短短几年前还只有专业者会做的事,有数百万人有能力制作电影短片、音乐专辑或是将他们的想法到全世界――而且有相当多的人确实这么做了。天才并非人人皆有,但已经广布四方:如果你将创造能力赋予足够多的人,精品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第二股力量就是通过普及传播工具降低消费的成本。花几分钱在线传送内容和花几美元用卡车、仓库和货架送货,所花费的成本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而即使对有形产品来说,互联网也大大降低了接触消费者的成本。数十年来,沃尔玛投入数十亿美元才建立起了运作上相当成熟的供应链,只为以低价格向全世界千千万万的消费者提供品种齐全的商品。今天,任何一个人只需在eBay上开个店,就可以接触到毫不亚于沃尔玛的广阔市场。
第三种力量就是连接供给与需求,努力将新产品介绍给消费者。这种作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Google的“凝聚着群体智慧”的搜索引擎,也可能是iTune上的好歌推荐,更可能是口头传播效应或消费者的博客。对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寻找小市场内容的“搜索成本”降低了。
当今世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各种潮流、革命让人们无所适从,萌发于广泛的商业实践、集合着广大群众集体智慧的长尾理论“吹尽狂沙始见金”,势将对未来的市场及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长尾风暴排山倒海而来,我们都无法缺席!
关键词:购物中心,购物林荫道,体验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商业建筑是现阶段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商业建筑也经历了从百货市场,超级市场,连锁店到大型商业中心的发展过程,商业中心作为较成熟的新型商业模式,是许多地区目前所追求的最佳商业模式。
1,购物中心的基本概念:
所谓购物中心的概念是从英文单词“mall”翻译而来,“mall”指的是欧美的一种郊区大型娱乐购物中心,跟中国历史上的“瓦肆”类似。特指规模巨大、连成一体、包罗众多专卖店和商铺、集购物、休闲、娱乐、饮食为一体的商业中心或加盖的林荫道商业街。单词的解释原意是“林荫道” ,近代经常与“购物中心”的意义连接起来,引申为“购物林荫道” ,意指在“mall”里肯定有一条或多条步行街,身临其境购物、消费或漫步,犹如在林荫道上闲逛一样舒适和惬意。
2,沈阳星摩尔购物中心的几点分析:
现代人们对于商场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购买商品的场所,更多的是一种茶余饭后的休闲体验场所。人们也渐渐接受了商场成为除去广场外的另一个集会休闲的场所,商场的功能和意义于此同时变得更加复杂。国内的许多新兴商场的建筑形式也渐渐的向购物中心所靠拢,但是始终无法诠释出它的真正含义。不同于单纯集合体的概念,沈阳星摩尔购物中心诠释了“mall”的真正含义,一种惬意的林荫道式的商业步行街式的建筑。
沈阳星摩尔购物中心位于沈阳市铁西区北二中路6号,是由国际知名的土耳其商业地产开发商特克莫公司(Turk Mall)以及国际著名综合集团菲巴集团(FIBA Group)联手在中国投资开发的第一个大型项目,总建筑面积为325,716平方米,是以大型综合购物群体为主的集旅游、购物、休闲于一体的大型多功能生活广场。作为大型综合性商业广场,沈阳星摩尔购物中心就如一个微缩版的小型城市。除了一般购物中心常见的设施外,这里还设有室内花园、数码广场以及中式和土耳其式两种完全不同感觉的SPA等。更有特色的是,这里还设立世界各地的特色区,融合各国文化。室内花园、小桥流水等元素应用到了商场的各个环节,让逛街购物像逛花园一样的舒适。
星摩尔购物中心真正的做到了“购物林荫路“的效果。它采用了所谓的“岛式”布置方式设置业态,商铺集合成组团,各组团间相互独立不粘连,由走道和过街天桥相互连接。在首层购物时,相互独立的“岛式”组团好像不同的街道建筑,随处可见的花园,以及为了达到自然通气的效果,在步行街内采用的全透明、自然采光和屋顶开气窗的设计使得人们真的好像置身与城市商业街一般。在上层购物时向下看,被商业组团所分割成的走道好像城镇内的路网,整个商场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小城镇中舒适的生活一样。商铺的排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按功能或者类型统一排布,而是貌似毫无规律的将不同功能的店铺放置在一起,这种毫无规律的打乱并没有显得突兀,在转角处突然出现的休憩咖啡厅或者十分有特色的工艺品木屋真的达到了让人们眼前一亮的效果,好像在旅游小镇一样新奇的体验。
3,总结:
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于公共建筑更多的要求是在于体验方面。建筑是否给予人们舒适惬意的体验是至关重要的,也是现在人们评价建筑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商业建筑作为接待大规模人流的场所,应该更加需要重视顾客体验方面的问题。整个商业建筑的模式不可避免的朝情景式体验消费的方向发展。在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购物心情与人们的情感成了决定一个商业建筑是否深得人心的唯一评价条件。新型的商业建筑应该注重商铺与顾客之间的互动,设计一些增加乐趣的“节点”,商铺的排布方式越自然越容易亲近顾客,集中的将同类型的店铺堆积在一起反而会造成顾客的视觉疲劳。新型的商业建筑应该做到更加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的顾客体验才是现代商业建筑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数据;商业模式;高端装备制造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五个行业。高端装备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大数据对于所有行业而言,都绝对是一个关键的竞争优势之源,那些很好地理解并且擅长利用大数据的组织,将有可能实现持续性的创新、保持敏捷性并且持久改善盈利状况。当前,全球化、经营化、协同化、服务化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管理变革的主要趋势,而大数据将为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提供重要的支撑手段。结合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七大组成环节,本文重点分析大数据对其各个环节商业模式的影响。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七大组成环节
高端装备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同属制造行业,因而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着诸多联系。根据香港著名学者郎咸平提出的“6+1”理论,制造业产业链可划分为七大环节,即原料生产、设计研发、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制造、订单处理、批发以及零售,“6+1”中的“1”指原料生产环节,“6”指后续的六个环节。前面的一个环节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消耗劳工、产品附加值低,属于低端环节,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正是占有着原料生产环节。后面的六个环节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可以吸纳大量高端人才就业,同时进一步促进产品技术提升,属于高端环节。高端装备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的显著区别就在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尽量减少甚至摆脱制造业中的低端环节,而尽量占有制造业中的高端环节。长期以来,受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所限,中国传统制造业只能占有制造业中的低端环节,而高端环节则长期由发达国家控制,因而通过创新促进中国制造业由低端走向高端正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本节以“6+1”理论为依据,结合高端装备制造业自身特点,将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归结为物流环节,将订单处理、批发以及零售归结为市场环节,进而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归结为设计研发、物流、制造、市场四方面,各组成环节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基于上文大数据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商业模式九要素中的影响,进一步对大数据所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各环节中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
二、商业模式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商业模式的概念来源于商业概念,其所包含的范围日渐广泛,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概念、供应链概念、营销概念、运作概念和市场概念,从而形成一个包含市场需求和资源的系统。Morris(2005)将商业模式的定义进行归纳,提出从经济、运营、战略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网络上对商业模式的最新理解是: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系统,这个系统组织管理企业的各种资源,形成能够提供消费者无法自力而必须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因而具有自己能复制但不被别人复制的特性。
Viscio(2010)认为商业模式由五部分构成,分别是核心观点、经营单元、服务项目、治理模式和系统联系。Osterwalder(2011)认为商业模式包括企业的产品、客户、财政和基础设施管理四个构成要素。Morris(2013)则总结出商业模式六要素,分别是产品和服务组合、核心竞争力、市场定位、市场范围、成本和收入、定价投资模式。
尽管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众多,然而学术界并没有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达成一致共识,随着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因此对某一时间、某一行业的商业模式研究必须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剖析,并结合时下的最新技术进行不断创新。本文认为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包括价值主张、客户细分、分销渠道、客户关系、核心资源及能力、关键业务、重要伙伴、收入来源、成本结构九个方面。
三、大数据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各环节商业模式的影响
本文先分别阐述大数据对商业模式9个核心要素的影响,然后将9个要素归结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前中后三个环节,进而从研究大数据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各个环节商业模式的影响。
1.大数据对商业模式各要素的影响
(1)价值主张,即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具体载体即为产品或服务。在大数据影响下制造业由产品生产制造转向提供服务;由产品标准化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这种创新属于制造业设计研发环节的创新。
(2)客户细分,即企业根据自身价值所定位的客户群体。利用大数据技术基于客户需求建立客户细分,使客户群体的划分更加接近于人的市场属性,这种创新将影响到设计研发、和批发零售环节。
(3)分销渠道,即企业将价值传递给目标客户群体的方式途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将分销渠道由线下转至线上,这将更加有利于数据的收集和分享,这种创新将影响到订单处理和批发零售环节。
(4)客户关系,即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沟通的方式途径。通过大数据建立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防止客户流失、分享客户数据、规避客户风险,这种创新将影响到订单处理和批发零售环节。
(5)核心资源及能力,即企业生产、销售、运营环节中赖以生存的方式。大数据成为企业的一项核心资源,对大数据的收集、整理、挖掘和分析成为企业的一项核心能力,利用大数据建立决策机制,这种创新将影响到设计研发、制造、订单处理和批发零售环节。
(6)关键业务,即企业运转中对于流程的安排和资源的配置。利用大数据收集企业业务流程中的数据,分析其中隐含的问题,变被动解决问题为主动预测问题,这种创新将影响到设计研发、原料采购、仓储物流、制造、订单处理和批发零售环节。
(7)重要伙伴,即能够为企业生存提供有用价值而形成的关系网络。通过搭建大数据共享平台,重要伙伴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高效,这种创新将影响到设计研发、原料采购、仓储物流、订单处理和批发零售环节。
(8)收入来源,即企业以何种方式建立现金流为自身创造财富。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行为,进而迎合客户需求、发掘潜在客户、拓宽收入来源,这种创新将影响到设计研发、订单处理和批发零售环节。
(9)成本结构,即企业需要以消耗成本为代价创造价值。利用大数据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由提品向提供服务的转变可有效降低运营成本,这种创新将影响到设计研发、原料采购、制造环节。
2.商业模式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各个环节的影响
图2表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环节可按照生产流程划分为前端、中端、后端三个阶段,大数据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各环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形成图中的S型曲线。其中原料制造不属于高端装备制造环节;前端和后端受影响程度最大,即前端和后端属于高附加值区;中端物流、制造环节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由此可以对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间,中国制造业迅猛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优势,注重对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扩张,在全球制造业中主要占有中端的制造环节,这种发展模式破坏生态环境、消耗自然资源、浪费人力资源,使中国制造业发展逐渐陷入瓶颈。在过去几十年间,由中国传统制造业快速扩张所带来的产能过剩现象已经相当显著。通过图2中创新商业模式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各环节中的影响程度分析不难发现,我国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就是要转变发展思路,转而占领制造业的前端和后端。中国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经验,初具现代制造业雏形。中国制造业走向高端装备制造的发展道路,一方面是要打破国外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将发展重心转向制造业前端的设计研发环节;另一方面是要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竞争,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我国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软实力,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
四、结论与启示
毫无疑问大数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所有行业的商业模式。爆炸性增长的数据将成为未来企业一项无形的战略资产,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将其应用于企业的市场选择、产品设计、商品定价、市场营销,乃至内部管理流程,将对企业商业模式将带来革命性改变。企业如何更好地将数据与商业模式相结合,从而对制造业各环节产生影响,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够在这个变革时代把握发展先机,在未来市场中争取主动权。
1.高端装备制造业前端是设计研发,历来是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部分,高端装备制造业前端长期由发达国家控制,通过大数据对前端的影响程度可以得知,任何先进技术的引入对前端的影响都是最为深刻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要特别重视将大数据技术引入设计研发环节。
2.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端主要指物流和产品制造,相较于原料制造,中端部分能够产生更多的产品附加值,这也是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经历的主要阶段,然而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端部分的发展瓶颈日益凸显,大数据技术的引入可在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长生巨大效益,是突破中端发展瓶颈的有效方法。
3.高端装备制造业后端包括订单处理和批发零售,是最容易引入大数据实现创新的部分,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前端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企业通过引入大数据促进营销、开拓市场,通过后端部分的创新可有效弥补前端先天性的不足。
高端装备制造业各环节归结为前端、中端、后端三个部分,与此对应,大数据可分别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三个部分上实现创新,即通过大数据实现制造业服务化、建立大数据收集共享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走向。由此可见,高端装备制造业基于大数据的创新过程可以通过三个环节实现,创新环节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对于前端的设计研发环节,由传统基于产品的设计研发向基于服务的提供成套解决方案方向转变,建立基于客户需求的客户细分方法,通过走制造业服务化道路扩展收入来源;在中端物流和制造环节,建立大数据收集共享平台,将该平台应用于物流环节,可以将物流环节由线下转至线上,从而提高物流效率,将该平台应用于制造环节,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检测水平,优化流水线作业流程;在后端市场环节,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走向,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决策管理机制,预测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有效提高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坤,于渤,李清均.高端装备制造业成长的理论分析:基于三维螺旋式技术协同创新的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3,11.
[2]黄磊.地方政府如何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J].装备制造,2012(1):118-119.
[3]Morris M, Schindehutte M, Allen J. 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 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 58(6):726-735.
[4]张静.配套型装备制造业服务转型模式及价值分析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4(05):25-27.
[5]张军.商业地产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26-28.
[6]王鑫鑫.软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31-33.
[7]胡晓鹏.基于扎根理论的ERP云计算商业模式构建与选择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3: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