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0 15:20: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个人交流发言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解疑合探"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它是让学生在自我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自己的探究收获,在有效的对话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善问题的答案,提升对文本的认识,以此达到发散思维培养能力、张扬个性的目的,然而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此目的需要学生合作学习。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开展学生合作学习呢?我结合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三点看法。
1.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善于鼓励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并及时指导学生讨论。对每一节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都应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引导他们互相交流。这样,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两个环节,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体验了合作学习的乐趣,领悟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并将"合作"作为自己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
2.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从平时的课堂教学看,大多数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合作,更不知道怎样去合作。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2.1组织能力。一个人的组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第一,教师要督促组长积极组织合作交流,使每个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具有合作意识。第二,在展开交流的过程中,要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三,在交流过程中,要及时指导组长灵活调动课堂气氛,给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及时弄清分歧的关键,并请有关各方陈述自己的理由;当冷场时,组长应带头发言,起到表率作用。第四,应指导组长收集组员在交流中的不同答案,并及时向老师汇报。注意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和归纳能力,能促进全体学生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2.2倾听能力。倾听是学生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对讲话者尊重的表现。我们应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别人发言。这就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认真听讲,对别人回答过的问题不再重复等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节约了上课的时间。
2.3学会表达。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评价一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参与合作的每个成员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共同合作以探究问题。
2.4善于讨论。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小组成员间想法常常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这就需要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如: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学生的理解比较片面,就需要合作讨论学习。
3.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抓住时机
然而我们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把学生合作学习当成一种点缀,走走过场,这样既是学生没有的合作的意识,又是学生的合作能力得不到锻炼 。要想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取得实效,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就必须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合作学习的时机。
3.1"山重水复疑无路":独立思考困难时。在语文教学中,许多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挑战性,独立思考遇到障碍是很正常的。这时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生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实现思维和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灵感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三颗枸杞豆》时,有这样一个问题:三叔在他生命垂危之际,悟出了什么?和"我"从与三叔的交往及三叔的话语里有悟出什么?当我刚说出这个问题时,教室里顿时变得鸦雀无声,学生们个个紧锁眉头。整整2分钟过去,没有一个学生举手,,此时我知道学生是独立思考困难,于是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顿时教师变得热闹起来,你一句我一语,不一会儿,全班同学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不难看出,这样的合作才真的是学生们体验到"柳岸花明又一村"的快乐。
3.2"众人拾柴火焰高":独立完成低效时。语文的许多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对大量材料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问题,获取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课堂教学的时间就会明显不足,有时也是不可能的。这时采用小组合作既可以保证为学生归纳知识提供更为充分的、更准确的答案。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力量。比如:学习《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在设疑自探经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梳理后,形成5个需要探究的问题: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学写的?先写什么?在写什么?2、对大碑座的说明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3、作者怎样说明浮雕的?以第一浮雕为例分析。4、文中的"红旗、旗帜、松梅、小碑座四周刻着的牡丹花、荷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 有什么象征意义?5、归纳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分析。这5个问题要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让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解决一个问题。经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后,推荐一位同学回答。这样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5个问题。同时合作学习所发挥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作用也会深深印在学生的头脑里。
3.3"横看成岭侧成峰":个人认识片面时。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认识能力和相关经验的缺乏,对一些问题的个人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学生之间认识问题的角度也有所不同。这时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成员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有意义的讨论和交流,相互补充,生成新的认识。例如:在学习《我的老师》一课分析人物形象时,我问学生你认为蔡芸芝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话还没说完,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但说得较片面,为了不打消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讨论,把自己的看法在小组内交流,每个学生在激烈的思维碰撞后进行交流,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语文;口语交际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8-0059-02[ZW(N]
[作者简介]张红梅(1978―),女,江苏海安人,本科,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角斜镇角斜初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在各个场合的信息、思想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口语交际能力作为现代人必备的素养之一,其重要性越发得到凸显。然而笔者发现,农村中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与城市学生相比较,缺少“见世面、长见识”的机会,心理卑怯,行为拘谨,很多场合说话不够大方,而不敢说、不想说导致学生越来越不会说,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入手,开展活动,切实提高农村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树立自信,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源自信心和坚持。自信有如一股强大的力量,可以挖掘自我身上的内在潜能,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促进自我逐步迈向成功的彼岸。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不太理想,很少有用普通话与人交流的机会,卑怯心理比较普遍。针对这种状况,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和交际氛围,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和引导学生。学生一旦有机会在公开场合与人交流,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树立信心。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从学生最了解和关心的事情着手,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评价。如初一新生刚进入班级时,不急于让学生自我介绍,而是让他们参观校园和班级,然后说说自己对新校园和班级的印象,并尝试着说说自己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有什么愿望。这样的语言环境非常切合学生实际,一方面调动了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学生畅所欲言,在表达过程中享受到交际的愉悦,潜移默化中克服了自卑心理,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拓宽渠道,丰富语言知识积累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积累可以为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储备。大多农村初中学由于家庭教育等因素,早期读书氛围的营造得不到重视,学生很少有条件广泛诵读经典文学和各类著作,加之引导不到位,学生根本没有关注社会和国家大事,从而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在与人交流时就显得言匮词乏。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学好课本内容,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拓展阅读。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或单元主题给学生推介一些课外读物,在此基础上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和感悟。同时,还要注重拓宽学生课外知识积累的途径,比如引导学生上网阅读新闻等,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语言材料,为学生口语交际提供了源头活水。
三、指导倾听,养成良好倾听习惯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学会倾听”的要求。倾听是与他人沟通交流的重要前提,学生只有通过倾听,才能明白说话者的主要意思,直接获取相应的信息,从而很好地与他人交流。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确保师生间、生生间的有效对话。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倾听的要求:做到专心、耐心和虚心;能抓住发言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概括其表达的主要内容;有时需要用笔做一些记录;待发言者表达结束后,再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展有助于培养倾听能力的训练,如听话、复述等。
四、立足课堂,组织学生参与训练
课堂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阵地。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和引领作用,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注重使用普通话。口语交际能力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语言环境,而普通话则是语言环境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课堂上教师首先要使用普通话,要求学生必须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促进学生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第二,注重朗读和复述训练。朗读和复述是训练学生将书面的无声语言转化为口头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是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朗读技巧训练,如节奏、重音、语速等,把握文本的情感,做到抑扬顿挫、张弛有度。而对于复述训练,要指导学生概括文本内容,组织安排语言材料,复述时要言语清晰、仪态大方。
第三,注重辩论、采访等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开展相关活动,如辩论会、答记者问等。指导学生针对教学内容,结合自身经验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对于不同意见进行反驳辩论时要有理有据、言辞得当。这样的教学环境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又能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四,注重作文教学。作文教学不是单纯的写作训练,应该是从说到写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将作文训练与口语能力培养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说促写。无论是立意选材还是口头作文,都可以成为口语交际的过程,其间教师应引导学生听、议和客观评价,相互学习,最后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
五、走向社会,开展多样实践活动
口语交际训练离不开课堂教学,也离不开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应开展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提供良好的平台。如在推广普通话、植树绿化等宣传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上社区街头,广泛宣传讲普通话和植树绿化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宣传活动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再如在教师节、重阳节时,可以组织学生拜访退休教师和社区老人,让其使用文明用语表达自己由衷的敬意和关爱。
参考文献:
一、科学分配,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分配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效、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保障。小组成员一般为四至六人,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及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因素,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分配。
刚开始进行分配时,学生们都觉得很有趣,参与的兴致高涨。在分配时我根据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的强弱,选定了组长、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人等,让他们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因为在分配之初我就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为了让优生带中差生,组内进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我特意鼓励大家齐心协力,最后比拼一下哪一组的进步比较大,哪一组的成绩有所提高。在这样积极地鼓励下,学生们都暗中憋着一把劲,想着获得最大的进步和荣耀。由于在设立小组的时候就渗透进了竞争意识,学生们的合作学习进行得非常有序,团队意识也逐渐养成,学习成绩和效率都有所提高。
二、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合作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愉悦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合作学习的重要条件。良好合作学习氛围的形成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意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对于这一观点,我深有体会,和谐的学习氛围,不但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同时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在教育观念与教学形式上都有了深刻转变,和学生交朋友,与学生谈话交心,无形中获得了学生们的尊重。在课堂上,更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氛围中深入到合作学习中来,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产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强大动机,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我在班级中为了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花费了大量的心思,主要是以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为出发点,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探究,从而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实践证明,这样做也确实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和一致好评。
三、重视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合作
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提高合作学习实效性,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关键环节就是让学生掌握合作技能,这样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才不会盲目,不知所措,才能取得成功。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讨论、交流、表达、倾听等形式来展开学习的,因此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学会讨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经过认真思考,通过讨论来理清思路,不断补充完善自己的观点,从而达成共识,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合作的最终目的。在实践中,我深知学生的合作技能中首先要培养的就是讨论,只有提高讨论的质量,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因此教学时,我一般是先选择一个同学发言,其他人认真倾听。发言完毕之后,每个学生都要补充一下自己的见解,等待全组人员发言完毕,要对各自遇到的问题及独特见解进行全组大讨论,进行有效归纳与整理,从而达成共识。
2.学会组织。小组内讨论不是无章,而是有序,因此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组讨论的成败。在平时教师要对组织者进行相应的指导,让他们认识到组织者的重要性,搞好组内分工,只有分工明确,合作学习才能有序进行,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此外,组织者可定期更换,这样可以让全体学生都切身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对合作学习产生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会表达。也就是说要能运用简明而准确的语言将自己的看法见解完整地表达出来。即使你的想法再好再有创见,但表述不清,他人是无法理解的。学会表达不仅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必备技能,而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与人交往所必需的技能之一。
4.学会倾听。合作学习不仅需要合作者独立思考,敢于发言,还要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当其他同学发言时,要认真倾听,不打断他人的发言,要能抓住重点,对他人的发言作出准确的判断,发现其中有价值的材料,并对其中有欠缺的观点进行有效补充,使之不断完善。
四、合理评价学生的合作效果
评价的目的在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与勇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中对待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我改变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更加注重小组间的评价,即注重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小组评价,把小组成员间的个人竞争转变成小组间的竞争,把评价的重心由学生个人变为合作小组这个小集体,肯定小组内成员的团结协作、互帮互助与强烈的竞争意识,使小组全体成员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合作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为了取得小组成功而不断努力,求得个人成绩的提高与能力的发展,并且乐于与学生协作,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本册教材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8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14篇。
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其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册的学习重点。
二、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4.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3.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四)口语交际:
1.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2.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策划简单的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2.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三、教学重点:
1.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6、能够珍视自己的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能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7、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8、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四、教学难点: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5、让学生学写活动总结。
五、教学改革的设想、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中既注意总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2、识字、写字教学。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3、阅读教学。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4、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5、习作教学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关键词:倾听;习惯;低年级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8-022-1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应当“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倾听和表达同样构成了交际能力的主要活动。而要学会沟通和交往,首先要学会倾听。会听了,听懂了,听出了问题,才能更好的互动。但若我们聚焦当今课堂,却不得不承认,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有的同学一心想表现自己,边举手,边不停地喊“老师,我,我”。请别的同学发言时,有的同学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或悄悄地与前后左右同学窃窃私语,说些与议题毫不相关的话,亦或是急不可耐,没等别人说完,就举手大声嚷“错了,错了!”
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让学生正确表达,清除这个弊端,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呢?立足现实,扎根课堂,勤于实践,或许才能如愿以偿。下面是笔者的几点浅见:
一、进行倾听引领,让学生明确倾听的重要性
意识决定行动。老师应让他们明确学会倾听是一个人学到东西的捷径,还让孩子知道认真倾听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对自己的尊重。正如汤姆·彼得斯在其《追求优秀的热情》一书中所说:“倾听是礼貌的最高形式。”低年级的孩子明白了倾听别人讲话也是一种礼貌行为,他们会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文明有礼貌的孩子的。孩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明确了倾听的重要性,这就为培养他们的倾听习惯奠定了基础。
二、做好倾听指导,让学生会听
首先,做好常规引领,明确课堂规范。尤其是低年级课堂,要进行听课习惯的培养。开学初期,就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可操作强、细化了的要求。听老师讲课或同学发言时,眼睛要注视老师或同学,手不做其他小动作,嘴巴不发出声音,要提醒自己耳朵竖起来听,当其他同学发言时,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做既能学到新知识,同时又表达了对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起初,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师需要用一些口令性的语言提醒学生。如教师说:“小耳朵!”孩子们立即接下句“仔细听”,这时孩子会有意识地努力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有时,在自己提出一个教学要求或学生发言后,不妨请学生重复老师或学生的话,以使学生重视教师的这一要求。
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倾听的榜样。“身教”的效果远远大于“言传”。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可塑性强,模仿能力也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课上,无论孩子的发言对与错,教师都应该注视学生,做侧耳状等,当孩子发言停顿时,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发言“破坏”了原先设计的初衷,急于打断学生的发言,而是鼓励学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后,当孩子向你讲述周末去公园玩时亦或是分享其他快乐时,教师需要认真地去听,并不时作出丰富的表情,让孩子觉得老师很爱他,同样在老师和同伴讲述时,也会象老师那样认真地倾听对方说话了。
再次,重视激励,评价适当。小朋友都想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因此老师不能吝啬对学生的赞赏,及时表扬正在听的孩子。如,“xx听得最认真!”“你把别人说的话都听懂了,真了不起!”“xx能在别人发言时注视着对方,可见听得多专心啊!”“把重点都总结出来了,你可真会听!”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无需花多大力气和时间,却能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孩子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倾听他人的尽头更足了。
三、强化倾听训练,让学生善听
第一,指导学生学会复述。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注意力和记忆力是不同的。低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很强,复述可以从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开始。随后再过渡到学习一些新课的重点或学生的精彩回答时,可示意别的学生进行复述或点评。“刚才xx同学说得精彩的地方是什么?”在倾听活动中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积极认真倾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这样既能促使那些分心的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又对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有好处。
第二,训练学生学会听记。所谓听记,就是指学生通过收听口语材料然后记录下来的方式。最简单的听记方法是听写。持之以恒的听记训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记忆和倾听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在实际的交际场合中听对方说话,迅速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倾听时有所升华
学生在倾听他人的基础上,要能够领会他人表达的含义,并批判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倾听,去思考,她所提供的倾听内容,倾听的核心就是思考。比如说,老师可以说:“你的耳朵真灵,你听听他哪几段读的好?”“你听后感觉怎样?”“还有谁有补充的呢?”让孩子意识到,倾听别人的发言就能及时反馈,也是自我展示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生本教育教学理念;合作学习;观察;案例;改进;反思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是为了不教”。 近年,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即:学生以教材为基本内容,以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形式,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在探究中拓展思维,从而使课堂焕发活力。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给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广大师生从中受益匪浅,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这种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些新的问题。笔者以生本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时, 认真的观察与反思,并在反思中以生本教育理念来引导探索,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渗透生本教育理念,以提高课堂中学与教的质量。
1课堂写真
观察实践一:为了创造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机会,使学生在英语课中真正能学以至用,笔者尝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相互提问题并展开讨论。结果发现,虽然课堂讨论气氛异常热烈,但讨论的效果并不理想。
反思:教师只布置了小组讨论的内容,学生没有明确的分组和分工,而且学生还没有养成小组讨论的习惯,缺乏合作的意识与必要的合作能力。
改进:第二次小组讨论之前,笔者向学生讲明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将学生按前后桌四人一组划分,确定每个小组的组长、监督员、记录员和汇报展示员等,然后再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
观察实践二:在这次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或多或少都在用英语交流;但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即有些小组的个别学生始终没有发言,而且有几个小组气氛较沉闷,没人吭气。
反思: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⑴始终没有发言的大多是性格内向、英语基础较差或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关注这些学生的内心感受,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⑵有些小组中英语基础好的或性格外向的学生较多,而有些小组中学习困难的学生较多。
改进:笔者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和英语水平的基础上,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给学生重新分组,以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
观察实践三: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小组内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参与进行对话并讨论,但小组活动中又出现了英语学习的“强者”控制着大部分话语和发言的现象,对话交流时往往是一个学生说,其他组员听或仅以简单的以“Yes”或“No”回答。
反思:出现上述现象主要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关。应此教师必须打破个别学生垄断小组发言的局面,比如给学生一个对话的模式,以及可以应运其中的词汇、短语和句式,对话材料充分才能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全体学生的语言运用交际能力。
改进:针对这种现象,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力求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⑴引导小组中的“强者”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⑵给一个对话或提问的模式及一些可以应运其中的词汇和短语, 活动别关注“弱者”,建议他们模仿例子,倾听他们的发言,适时肯定他们的成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并给予适当的点拨。⑶帮助小组中的“弱者”树立自信心,增强小组责任感,消除与人交往时的自卑和害羞心理,努力争取和创造运用英语交际的机会,逐步提高其语言运用的能力。
观察实践四: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展示员向全班展示的只是其个人的语言水平;或各小组展示的对话内容极为相似,。这些雷同或重复的词汇和句式既浪费了大量的课堂相互学习时间,又缺乏词汇运用的广泛性和对话的新颖性,从而使学生对对话练习活动渐渐地失去了兴趣和热情。
反思:展示员只展示个人的对话语言可能是因为:⑴对话练习活动的时间不充裕或是对话练习的不全面。⑵记录员没有认真地汇总相关的词句。展示的对话内容大同小异是很普遍的现象,因为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水平十分相似,难免会有类似或雷同的对话内容。但只要教师及时正确引导学生反复记读同一类中不同的单词和句型,鼓励大胆张嘴说,这样每组的对话才可能会有不同的精彩内容。
2有感 :
生本教育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互相协作、乐于实践、主动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英语教学中, 既要强调探究式学习的多元化设计模式,又要强调学生在探究中如何自主学习,更要强调其如何合作与交流; 同时教师应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把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与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施相结合,及时给予有效的启发,指导和引导。为此,教师需要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采用开放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途径、和策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 培养自身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其用英语表达观点,做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高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和英语语言运用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其次,力求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合作式学习既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体验情感,也能培养其建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生共读,让孩子爱上阅读
读图画,激发阅读的兴趣。对于刚迈进小学校门的孩子来说,他们喜欢色彩鲜艳的图画。绘本绘画精美,构图独特,色彩明快,多是世界著名插画家的作品,在视觉上就引起了孩子的愉悦情绪。他们运用各种手法,或水彩,或水粉,或手绘,或线描,给孩子们呈现了视觉上的盛宴,激发了孩子阅读的兴趣。
在设计上,绘本也很有意思。绝大部分绘本,图画与文字呈现互补的关系,缺一不可,具有一种所谓的交互作用。也有一些绘本,文字一个故事,画面一个故事。例如《爷爷一定有办法》中,文字讲述了爷爷的故事,而每一页插图底下1/5处又画了小老鼠一家的生活。细心的小朋友很快就会发现蕴含在画面中的新故事。还有一类书,上面只有画面,没有文字,给了读者很多的想象空间,激发了阅读的兴趣。例如,莫妮卡的《无字天书》,里面那只小老鼠让每一个孩子为它的聪明可爱喝彩。各种精到的设计,吸引了孩子阅读和探索的目光。
绘本的题材非常广泛,用最简单的画面呈现抽象的概念感受,唤起孩子的情感和思想。当然,对于低年级孩子,老师选择和推荐的应该是贴近儿童生活的绘本内容,这样,孩子们就更加爱不释手。
孩子的兴趣,就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阅读中被激发出来了。再后来,他们已经不满足于读绘本了。掌握了拼音,他们自己高兴地读起了各种书籍,《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窗边的小豆豆》《大林和小林》《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自修课上、课间,班里随处都能看到小朋友们认真读书的身影。
读文字,唤起情感共鸣。绘本有很美好的能够讲故事的画,有很感人和很有趣味的故事,这样的书让孩子能情不自禁地进入故事中,扮演起故事中的角色,也会很自然地把从故事中获得的体验带入自己的生活。
还记得《很饿的毛毛虫》这本书,鲜艳的色彩、有趣的画面吸引了每一个孩子,他们学着毛毛虫的样子在座位上蠕动,觉得有趣极了,开心极了。后来,在《猜猜我有多爱你》的绘本阅读中,孩子们为了猜测故事情节,竟然自发地站到了讲台上,那一刻,我看到了每个孩子的快乐。回去后,我让他们学着绘本里的样子,向自己的爸爸妈妈表达自己的爱意,看看能得到怎样的回答。那一刻,孩子们不仅认识了一只可爱的小兔子,还认识了父母无私的爱。《爷爷一定有办法》,看着爷爷用一块蓝色的布为他的宝贝孙子缝制了那么多漂亮的有用的东西,谁都感念长辈对我们的关心,他们回忆了自己的爷爷奶奶对自己的爱护。《不是我的错》,让他们认识到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小伙伴,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伸出自己的手,送去关怀……每一本绘本中都藏着那么真挚的情感,孩子在阅读中细细体会,慢慢感悟,学会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在交流中,当孩子说:“每一个家庭有了我们这群可爱的小宝贝就完整了,幸福了。”这样深情的话语让我不敢小看他们,更不敢小看每一个孩子的情感世界。
亲子共读,增进情感交流
绘本是培养亲子共读的良好题材。研究表明亲子阅读的好处很多,尤其能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对他们进行有益的正面引导。
在我们的教室里,很多负责任的家长就这样实践着,收获着。记得有一次,老师、学生、家长一起阅读《彩虹色的花》。在听老师讲故事的时候,家长和孩子坐在一起静静地听着。谈感受的时候,家长踊跃发言,这让他们的孩子顿时在同学中感到非常自豪。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发言活动,却让孩子感受到了家长对自己的关心和支持。后来在游戏环节,我们给每个人发了一朵五色花,一片花瓣,要求孩子通过和别人交换花瓣,使自己的五色花变成六色花。教室里顿时热闹开了,家长们也积极参与交换。有一个小朋友的爸爸,把自己的五色花瓣都换给了小朋友,最后自己手中拿了一朵纯粉色的花。当他把花儿高举展示的时候,大家都被这朵花吸引了。这位爸爸动情地说:“我希望每一个小朋友都有这样一颗纯真的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明天五彩斑斓的生活。”顿时,掌声四起。我想这一刻,绘本阅读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听一个故事、参加一次亲子活动上了,相信对每一位家长、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尽管每个人收获的可能不一样,但它绝对让每一个家庭的亲子阅读向前跨了一大步。
关键词:合作学习;语境;激励
【中图分类号】G420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一、创设自主合作的教学氛围
1、营造自主合作的环境
教室内的桌凳按小组讨论式进行摆放,教室四周布置小黑板以利于学生随时展示,在教室的墙上醒目的位置悬挂一堂课学生表现要求:"举手积极,声音洪亮;讨论热烈,辩论激烈;争问抢答,创新实践。"通过营造这样的浓厚氛围对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建立协同共事的团体
小组成员的构成合理,是能有效合作的保证。分组应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为小组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又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合作小组成员一般由5--6名学生构成为宜。组内成员要搭配,依据学生学力的水平、兴趣的深广度、思维的敏捷度、语言的表达能力等而定,并进行角色分工,如组长、记录员、检查员等,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而且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互赖,防止出现"搭便车"的状况,有利于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同伴互助、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二、设计恰当的问题
1、选择的问题要有价值
一个问题,如果比较简单,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得到快速解决,那就没有小组合作学习必要;相反,如果是问题太难,讨论很长时间也得不出结论,这样的问题也就有必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
2、设计的问题要开放
开放性的问题解法多种多样,结果不唯一,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考虑的不够全面,个人独立思考会有一定困难,急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平台。在合作交流中,彼此观点不断碰撞,有争议的问题会变得明确,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经过同学们
的合作探究、思辩,既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巩固旧知识,又培养了他们创新思维能力。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展开前,教师在备课中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可能达到的课堂教学目标,然后通过学习提纲的形式,向学生提供学习应达到的目标、学习要领、待破难点、须掌握的重点。让学生在明确了解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通过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或把自我尚无能力解决的问题整理、归类,为小组讨论做好思想与材料准备,有计划地带入课堂,提交给合作小组成员共同探讨。
在学生展开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讨论的话题走向,要做好学生话语范围的有序调控,因为我们的课堂随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而又不过多干涉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知识在师生共同研讨中,似"剥洋葱"般地逐层显现。对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的要及时予以表扬;对任务不清楚的要耐心说明;对出现问题的及时指导;对提前完成的及时检查并布置新任务;对偏离主题和受阻的及时制止或点拨,使其顺利开展。这样的课堂合作式教学,不仅能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展现自我,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判断正误、推理归纳等多种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也得到锻炼并有所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掘,克服自闭、胆怯、羞涩等不良心理,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互助尊敬的团队精神。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1、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就是学会与人交谈时,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漫之举,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老师的提问要求,听懂小组分工的任务,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音。俗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取长补短,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学会质疑。
在小组活动中,在肯定别人优点的时候,还要敢于质问。如果有疑问,应立即追问为什么,而不要害羞,不做声;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对同学们没想到的、没说完的,要勇于补充,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
3、学会表达。
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必须学会表达。在课堂教学的许多时候,经常只有那么几个学生举手,一些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讨论时的发言很有价值,等到全班交流时却没有了声音,也有一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楚。为此,教师就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把一些能够容易表达或简单的问题让不爱发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4、自觉遵守组织纪律。
1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过程
1.1科学分组
合作学习的基础就是科学分组,划分学习小组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习惯以及目标等具体.隋况,并且每个小组成员的基础相对平衡,防止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
1.2有效组织和指导
英语老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实施小组学习活动的时候,老师需要进行科学组织和精心指导,使得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与目标,有效协调合作方法,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以便更加顺利地实现学习目标。
1.3小组自学能力的培养
当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明确了学习的任务与目标,掌握了活动规则以及基本程序之后,老师应提供相关的英语材料,让他们自己主动去发现并研究问题.以探寻更多的知识。
1.4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全班各个小组轮流进行发言,每个小组派一人进行主讲,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对主讲人员的发言进行补充。当一个小组在发言的时候,其他小组必须认真倾听,从而实现组与组之间交流、学习的目标。
1.5客观评价
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的时候应当将学习过程评价以及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将对小组集体的评价和对小组成员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知道,实现个人的目标务必依赖集体目标的完成,从而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学习能力。
2 培养并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中难免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不善于合作、不懂得如何合作产生的。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2.1学习资料的收集
通常,合作学习的问题会有一定的困难存在,有的时候需要将焦点问题加以收集,让学生知道通过哪种工具、途径,收集哪些资料等基本技能。
2.2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和人之间进行交往与互动通过语言表达来进行的,语言表达是一个人交际能力重要的衡量指标。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每一个成员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与想法,在此前提下才能进行合作并深入探究问题。
2.3学会探讨问题
讨论是有效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一个成员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之后,也许会存在异议,这就需要进行讨论,克服难点,找到解决的方法。此时老师必须进行指导,让他们学会讨论问题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2.4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
因为每名学生之间都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不乐意参与合作学习,觉得他们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部分学生不喜欢和他人进行交往。老师应当让他们慢慢感受到利用合作学习,能够解决很多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合作学习能够提升每个学生的能力,使得学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并且对于合作学习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3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策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实现教学民主化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实现教学民主化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课堂氛围是由师生共同营造的,而老师起着主导作用。所以高度重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突显老师的主体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也给老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3.2避免对教材进行单纯的语法分析,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英语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务必以十分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基础。
3.3关注每一名学生的进步,实施分层次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方面,学生在之间的个体差异比较大,然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形式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当前大班的情况下,很难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合作互动形式下的自主教学方法,有效避免了老师按照以往那种“照本宣科”、“面面俱到”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得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更多精力与有时间去学习,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一些学有余力以及学有障碍的学生实施分层次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3.4老师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对策能否成功的关键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而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学中应以教师的探究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如何在教学中组织好探究活动,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因此,我认为从如下方面可以解决:
一、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
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三、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是实施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这些探究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乐于实践,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学习方法。教师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帮助学生收集第一手资料,教会他们观察、测量、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例如,在引导学生做“水有浮力”的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实验器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实验探究。实验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提醒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发现。特别是用手向下压浮在水面的物体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反复多做几次,认真体会手的感觉。在学生验证“下沉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时,可以提示学生用橡皮筋提起不同的物体,观察放入水中后长度的变化,并随时测量、记录皮筋的长度变化,学会用比较的方法验证科学假想,归纳科学结论。才有可能让学生拥有最丰富的发现,对水有浮力之处才会有最真实的体验,有利于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逐渐形成和提高。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发言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一、教会学生自主阅读书本,做到“我能读”。
刚入学的小学生识字少,不知道阅读数学教材该读什么,怎么读,教师首先 “扶”着他们读;让学生给不认识的字加拼音;认识例题的标志、作用;对教材中的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幅图、每一个对话框是什么意思,编者的意图是想说明什么,都领着学生慢慢地体会,知道课本能告诉自己原来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东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我能读”,进而让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逐步培养对学习的责任感。
到了中年级,学生的字面理解水平和解释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采用向教材――这一无声的老师请教的方式,让学生独立地进行阅读。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准备一次郊外野餐活动,你们想参加吗? 小军和小云也参加了野餐活动。你们看,他俩准备了哪些食品? 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样分才会让两人都满意?于是学生在接下来的解决具体问题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已学的自然数不够用了,需创造一种新的数来表示“一半”,也孕伏了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教师适时引导:想知道有关于分数的一些知识吗?学生兴趣盎然:“想”。于是请学生打开课本,自学教科书第98页有关于“分数各部分名称”这部分内容。只有当学生有了认知冲突,才会自主寻求答案,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学生简单的读书自学能力自然而然形成了。
教材既是教本,更是学本,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初步的批判性水平和创造性水平,教师可以随着学生知识及阅读能力的提高,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课中读带动课前读。
二、指导学生掌握听课方法,做到“我能听”。
1、明确要求,让学生知道认真听课。
我根据小学生年龄小的特点,采取以下方法培养学生专心听课: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不时用鼓励、表扬、眼神提示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及时引导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别人发言。其次利用学生喜欢的游戏、竞赛活动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别人发言。最后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对别人的发言给予判断或重述、补充。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尽快集中精力投入学习,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2、营造氛围,让学生愿意认真听课。
“亲其师而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其师,教师首先对学生要倾注满腔的热情和爱心。走上讲台,教师饱满的情绪和充满激情的言语会让学生的听课情绪为之一振。在民主、和谐、开放的氛围中,学生的求知热情和投入教学活动的专注力才能得以提高。
3、经常督促,让学生坚持认真听课。
老师提出要求后学生不可能马上适应或改变,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和督促以及积极的鼓励、评价才会初见效果。当看到学生听课有一些进步时,教师不吝啬表扬与积极的评价,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师不但要有信心和耐心,更要坚持下去,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的。
4、积极思考,让学生主动认真听课。
思维是智慧的源泉,没有思维就没有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升华,所以我在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动脑,积极思考。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如果一个人的思维能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那么,他的注意也就一定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高度的集中。
三、训练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做到“我能说”。
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并能用语言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课前我让孩子们每人准备了一块小表。当学完整时和半时的认识后,我对同学们说:“请你们拨出一个整时或半时,告诉同学们你常常在这个时间干什么?”听了老师的问题,同学们的兴趣很浓厚,稍做准备后,大家都争先恐后举起小手,有的说“我拨的是8时整,这个时间我们开始上课。”有的说:“我拨的是7时整,这个时间我起床。”……我接着又说,请你再拨出几个整时或半时,告诉你的同桌这个时间你在干什么?同学们的兴趣更浓了,纷纷地拨时间和同桌交流。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能把学生操作中是否在想、想什么、怎么想、想的是否正确反馈出来,以互相探讨、取长补短。
四、鼓励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做到“我能思”。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由教师和书本牢牢地控制着,绝对不能出轨,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组织探索活动。针对课本学习中的难点、热点、盲点和关键点,展开讨论、试验、操作、辨析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在这期间,学生自由支配着自己的“空白时间带”,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自悟自得。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学生成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 看到了自己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进步,实现质的飞跃。
五、培养成为教师化的学生,做到“我能评”。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发展策略
口语交际是学生发展的基础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教育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小学生的口头语言交际兴趣的培养,提升用普通话表达交流的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因此教师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应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系统的训练
培养小学生爱开口的意识和会讲话的能力要通过有引导意义、有规律的日常训练。然而目前小学阶段的口语教学组织呈现单一化。如,教师只是固定地安排某一堂课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而没有将其渗透到日常教学中,缺乏系统的指导练习。
2.口语交际教学形式化
当前不少语文交际课课堂呈现形式化,没有真正落实完成教学任务,一些教师对教学目标不清楚而且也没有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一方面一些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没有强化小学生开流的意识,只是单方面在讲授知识,忽略了语文交际的灵活性与双向交流性。另一方面教学指导具有片面性,没有顾及全体学生,对部分不爱说话、不善表达的学生没有开展个别指导,因而课堂交际活动成了表现较活跃的学生的专场。
3.口语交际教学内容不丰富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不是只局限在课本知识内,而是涵盖了多样化的外部实践活动。然而有些教师把教材内容当作唯一的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忽略了跟小学生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没有进一步拓展其教学内容,到实际生活中去创设交际环境。缺乏丰富的语境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表达的欲望。
4.口语交际效果不理想
学生表达不清晰,语言贫乏,这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就算是大人包括一些老师在内,说话有时也不规范。在信息时代,网络不断普及与发展,其语言的不完全规范性无疑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构成一大挑战。
二、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发展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增强口语教学实际效果
教学理念是决定教学工作开展和成效的因素之一。因此语文老师对交际这一部分要有一个清晰的教学目标认识,明确加强语言交流训练对于小学生发展的基础性意义。同时要设计合理有序的方案步骤,加强课堂上对学生语言交流方法的指导,有引导性地开展对话教学。
如开展语文第五册第八组《夸夸我的同学》时,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鉴于语文新课标第三、四学段的要求,即学生不仅要学会认真倾听,用普通话交谈,说见闻、感受和想法要清晰明了,讲故事要能够完整生动,同时对于别人的讲话要能掌握主要观点并会简单转述。因此设计教学环节时,口语老师应鼓舞学生踊跃发言,找出同学身上的优点,并且把自己听闻或看到的具体事例讲述出来;同时可以让其他同学试着转述上一位同学所讲的事例情节,这样在增进情谊的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述习惯。
2.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充实口语教学内容
只有课堂上的教学,对于提升小学生语文口头交流表达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增加教学内容。所以老师应该多组织、带领学生到户外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例如参观、慰问、访问、调查、郊游、联欢等,加强团体、班级、社会交流。
以第四册第五组《教你玩游戏》这个主题活动为例。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运用情境教学法在户外创设真实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游戏的实践过程中体验游戏的技巧方法和乐趣。由于该学段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初级阶段,既要学说普通话和听人说话,简单叙述感兴趣的事情,相互交流也要友好自然。据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讲述游戏中有趣的环节以及自己领悟到的游戏技巧等,和同伴互相分享交流,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
3.利用情境带动学生参与口语交流互动
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言语发源于具体情境之中。”因为只有在相应的情境里,人们才有了言语表达的动机。因此在开展口语交际训练时,教师不能只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更要注重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打开思维和话匣子。
如第三册《看望生病的同学》的主题活动,教师可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生病的同学”和“探病的同学”。通过这样的情境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在融入情境的过程中激活想象力和记忆的话匣子进行交际交流。又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六一”活动光盘,唤起学生关于六一活动的记忆,对“怎样过儿童节”的话题畅所欲言。
自由的情境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的热情,培养口语表达的积极性。
4.采取多样化的教学训练方法
把口语教学渗透到日常教学中,采取多元训练方式,形成有组织性的教学训练模式,开展教师引导下学生探讨交流的课堂活动。根据课标要求,五、六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要有所提升,听人说话既要认真耐心、尊重彼此,也要能勇于讨论、条理清晰地表达与人不同的想法,语气适当。所以进行高年级阶段的口语教学,教师要自觉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方式,将学生分成讨论小组以便自由交流、探讨、解决问题。以语文第十二册《民风民俗》的口语教学作为案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小组分别收集材料,讨论不同的民族、区域的节日风俗。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每个学生因产生了参与感而有了互相交流的热情和兴致。对于这一阶段学生的更高要求是可以在不同场合做一定的发言。因此教师可以定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故事会大赛、导游解说比赛等小学语文兴趣活动系列,促进小学生在语言表达和与人交流能力方面的逐渐提升。
5.完善口语交际教学评核体系
如果只是从成绩测验结果的角度来考核评价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教学成果显然是不可取的。教师要把学生的参与过程纳入评核体系,多角度、全面地评价他们的语言表达交际能力及发展情况,包括对学生参与口语交际训练的态度、兴趣、行为、结果等方面综合的考察,以获取评价的最佳结果。优化运用定性、定量等多种评核方式,通过民主科学的评价方式,总结出合理的、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提高自身口语交际水平的评价结果,激励学生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交际活动是人们重要的生存方式之一,而口语交际能力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由此可见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而在小学时期培养学生开口说话的兴趣和提高与人交流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因而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语文教师应正视当前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自觉改进教学设计方案,综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培养文明得体的说话表达习惯和与人交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