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2 04:54: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市政专业技术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梁丽峰
(广州春涛园林建筑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70)
【摘要】城市化建设的高速推进和城市人口的骤然增长对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市政污水管道工程是城市政策运行的重要保障。然而因污水管道工程特性,涉及到多种专业技术,并且需要对其质量高要求。对污水管道工程的质量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市政工程;污水管道工程;质量管理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为了配合城市化的建设,加强城市配套设施,保障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市政污水管道工程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市政污水管道工程质量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为了提高污水管道工程质量,本文对其质量管理进行研究与分析,为今后的市政污水管道工程质量管理提供一定借鉴。
1市政污水管道工程质量所面临的问题
1.1施工准确性的欠缺
施工前期,图纸测绘人员需要针对施工地点具体环境和污水管道工程的实施目的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人员对污水管道工程进行图纸设计,然而图纸设计是否合理仅仅是整个污水管道工程中的第一步,在施工阶段能否保障施工人员能够准确的根据图纸施工同样是重中之重。在施工期间,由于缺乏拥有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对图纸内容并不能够完全理解,并且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对工程的实施准确性无实时监管,都导致了工程并未按合理的图纸施工,降低了市政污水管道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1.2管道原材料质量不能满足工程要求
市政污水管道工程作为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肩负着城市正常运行的重任。因此,对其使用寿命造成了重大影响。但现有的污水管道中,部分材料质量不能达到长期使用的目的,管道的刚度或者柔韧性并不能达到预期标准,从而降低了整个管道工作效果,同时也为后期的维护工作提出了艰巨的挑战。
污水管道工程的整体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管道本身的质量、管道与管道之间连接处的质量以及地基部分的工作质量。
1.3质量管理人员经验不足
在实施过程中,质量管理人员肩负着整个工程的正常进行的同时,还需要对工程质量严格把控。质量管理岗位需要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工程经验,不仅仅需要工程管理的基本技能,还需要对整个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紧急状况能够做到合理高效的处理。然而在近几年的市政污水管道工程中,不断的暴露出质量管理人员缺乏质量管理经验,不能起到良好的质量把控作用,工作效率地下,对污水管道工程的正常进行和污水管道的高质量等要求背道而驰。
1.4不具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
污水管道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多种多样,前期施工图纸的测绘,中期施工质量监控,以及后期的工程验收。以上多种因素都可划分在质量管理体系中,不健全的管理体系会导致测绘不准确、对施工方招标进行后来操作、施工阶段施工方采用劣质原材料和后期验收阶段对质量问题的忽视甚至是纵容。以上任一环节的偏差都会导致市政污水管道工程质量远远低于预期标准。
2市政污水管道质量管理的解决措施
2.1专业测绘人员配合施工
工程图纸设计的合理性是污水管道工程成功的基础,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准确的按照图纸施工的精准性是污水管道工程成功的核心。在施工的整个过程中,由专业的图纸测绘人员参与施工,对管道的长度、材质和方位能够准确把握,促进市政污水管道工程高质量的完成,并能够结合实际的地理条件和突发状况及时调整实施方案,能够大幅度的提高施工效率。
2.2对原材料多层筛选把控
在整个工程的投资中,原材料的投资占到整体的65%左右,因此在原材料采购在污水管道工程中易出现内部建议等违规操作,从而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管道材料的开裂或者变形,因此在对原材料的采集时,应采用多层筛选的原则。优先由采购人员对原材料进行初步筛选,筛选出合格的原材料供应方,再总结并列出详细统计,包括供应方所提供的原材料价格、规格、数量等信息,再由采购部门提供合格提供方名单及及样品给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对材料在未知供应方的信息情况下进行盲选,在技术人员选定材料后,在施工过程中,不定时的对原材料进行抽验,保障所供原材料与投标时所供材料质量相同,达到了污水管道工程的质量要求。
2.3系统培养专业的工程质量管理人员
由于城市化建设的需求,需要大量的工程队伍的参与其中,而具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施工团队往往是供不应求,因此在很多市政污水管道工程是由不具有专业资格的业余人员组成。为了提高污水管道的施工质量,必须对施工人员和监管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专业技术培训、管理培训乃至素质培训。高质量高技术的施工队伍不仅仅能够完成高质量的污水管道工程,还能够以高效率的施工速度加快城市建设。在培训的过程中,让培训学员参与到实际工程中进行实际操作实验,加强技术能力,以实际工程中的表现对其进行考核。
2.4建立完善的质量审批制度
质量审批制度保障整个污水管道工程的规范有序的进行,对污水管道工程的质量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审批制度包括对测绘人员、图纸合理性、施工人员、原材料质量等等的审批,并对临时突发变更严格审批,保障管道工程以高质量为目标前进。
3总结
污水管道工程肩负着城市正常运行的重任,并且是城市建设长远发展的根本。提高污水管道工程质量,有利于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对其质量问题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有利于市政污水管道工程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江伟荣.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科技资讯,2006(2):180-181.
[2]段永康.浅谈市政污水管网工程的施工管理[J].当代经济,2011(9):58-59.
[3]吴国晟.浅谈城市市政污水管道的施工:以某污水管道工程实践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6):160-160.
[4]陈邦喜.市政道路和雨污水管道施工质量控制及预防[J].山西建筑,2007,33(1):223-223.
[5]吴丽娟.城市污水管道顶管施工工艺及问题[J].科技资讯,2009(8):32-32.
[6]曾洁红.城市建设污水管道顶管施工技术棎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10:124.
[7]司超.提高城市雨污水管道工程质量探讨[J].交通世界·运输,2012(11):146-147.
[8]刘海斌.市政污水管道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J].中华建设,2013(10):104-105.
[9]武献伟,王福岭.污水管道施工及质量控制[J].科技致富向导,2012(17):279-279.
[10]张远全.城市污水管网工程施工常见质量问题及监督要点[J].安徽建筑,2004,11(4):21-21.
[11]陈健.关于污水管道工程质量评定的探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5,33(3):100-101.
【关键词】 BT融资模式 市政工程 合同风险管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政工程建设也日益加快,资金问题也日益突出起来,这就使得对于市政建设的管理任务也在不断的增加。BT模式对于政府资金紧张的现状、工程建设的质量、减少业主的协调及管理的工作量、投资成本的节省、项目运作效率的提高以及对金融风险的防范等都有很明显的作用。市政工程的合同管理是对整个市政工程的建设项目进行管理的核心,对整个市政工程建设中各个相关方之间的关系以及各方的职责,提高对于风险的抗御能力,减少对于风险的潜在损失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模式更加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目标的实现。
1 BT融资模式简析
BT融资模式,全称是(Build-Transfer),是由BOT(Bulid-Operate-Transer)融资模式转变过来的,中文称这种模式为“建设移交”,主要就是指市政建设项目的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或者是市政项目的授权单位和经过法定程序所选择的投资人签订特许协议,把公用的基础设施或者是基础业的项目交给投资人所组建的BT项目公司来进行投资或者融资并进行建设。待特许的期限满之后,就按照之前特许协议约定好的,投资人把BT项目转移给政府或者是之前授权的单位,然后政府或者授权的单位采取股权回购的方式对投资人的投资额进行分期分批的支付并给付他合理的收益。采用BT模式所建设的一般都是公益性的或者公益性比较强的项目,市政工程项目的所有权是政府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政府把市政项目融资以及建设的特许权转让给投资人;所选择的投资人必须是依法注册的国有企业或者是私人企业,所选择的金融机构要根据项目未来的收益情况以及所选择的投资人的经济实力等方面的情况来为市政项目提供融资的贷款。BT融资模式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一个优化的市政项目的融资和实施的模式,这种融资模式主要是把各个参与方能够达到“双赢”或者“多赢”当作是合作理念的一种现代化的融资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首先,有利于缓解政府资金的财政压力,有助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政府的职能有一个很好的转变;其次,让企业能够更好的去开辟新的投资渠道,能够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推动了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结合;第三,对于基础设施的硬件环境有了很好的改善,对于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有很大帮助,有利于和谐社会体系的建设。
2 BT模式下市政工程合同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合同不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在我国许多地方市政相关合同虽采用了BT管理模式进行运作,但大多仍停留在最表层的文件内容管理上,并没有做出深层次的要求,缺少一定的法律性能。另外,市政合同中对于工程价格的规定并不明确,使BT项目的合同文件仍停留在原则性的层次,不能够提供进一步的适合BT项目建设的具全参考标准,对合同中较为重要的合同款项内容做不到指定性的规定。同时,市政合同中没有一个较为标准的范本,在很多BT项目中,直接采用的是建设工程的施工合同范本,使许多BT项目合同条款得不到具体的亮化。
其次,在签订合同时,合同的模式选择并不适合,在选择时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对BT项目的适用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双方对BT项目合同的熟悉程度、合同风险意识及风险控制等因素。另外,许多市政部门存在着对合同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合同的风险意识不强,在我国许多地方工程建设中都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而BT模式下的制度体系就更为不完善了,这种情况导致了市政对合同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以及对遵循合同各项原则的意识不足,缺乏对合同的理解能力,从而忽视了合同中风险的控制。
再次,合同的管理人员素质与法律意识不足,业务素质不重地影响了BT项目合同的执行力度。根据我国建筑行业的现状,合同管理人员的参差不齐,且大多集中在技术方面的问题上,专业的合同管理人员较少,使其对合同的管理以及法律等专业知识了解的很少,对BT模式下的合同理解能力不足,因此,使合同很难得到有效的管理和风险控制。
最后,BT模式下的合同体系不完善,对于市政工程建设复杂性高、造价高、建设周期长、参与人员多等现象,导致市政工程合同的管理及风险控制环节也较多,而目前BT模式下的合同风险管理体系尚不完善,至使合同风险无法真正得到控制。另外,BT模式下合同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善,BT模式做为一种的投资建设模式,其立法比较困难,且相对的法律支持也较少,由于BT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时间还比较短,且法律关系比较复杂,所涉及的资金数额又比较大、影响范围十分广泛等多方面制约,使目前我国无法对BT模式做出针对性的专门法律支持,并且由于BT模式运营比较混乱,因而对其的相关理论与研究也并不足。
3 BT模式下市政工程合同风险控制的措施分析
对于市政工程建设来说,其风险控制是关系到整体工程的运作的。也是关系到市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实现标准的。因此,BT模式运作下,制订出一套完善的制度及工程合同管理风险控制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
3.1 制订出完善的BT项目合同风险管理体系
由于一般的BT项目工程规模都相对较大,且建设周期又比较长。因此,应该在工程施工前期设立起一个完善的合同风险管理部门,选用业务水平及专业技术能力较强、专业知识丰富、工作经验丰富、应变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工程合同风险管理的工作,并且做好合同的目录编写与编码等的存档工作。建立一个完善的工程合同风险管理体系,以此来有效减少工程合同的风险。
3.2 加强BT项目工程合同的管理
要加强BT项目合同的管理,首先要加强工程合同的管理规范化程度。工程合同是BT项目参与方各自履行职责与协调关系的有力依据。因此,加强BT项目工程合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确定工程合同签订的合法性、合理性及有效性。同时组建一支专门的工程合同管理小组,制订工程合同的规范化进程、标准化流程,以确保工程合同在管理风险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控制;其次,要对工程合同的合理变更做出有效的管理,BT项目工程由于一般规模都较大,且建设的周期比较长,因此当原材及价格、人工成本、机械成本有所增加时,建设成本也会随之增加,这时工程合同的变更就成为了减少工程资金投入及工程损失的重要手段。因此,运用合理的工程合同变更方式,寻找合理的索赔依据是保证工程利润的有效手段。
3.3 加强BT项目合同潜在风险的管控
对于这一点要求,首先要强化合同风险管理,对于BT项目合同中所涉及到的承包范围、工期、项目定价、质量要求、融资费用、设计变更、材料价差、人工价差、计价依据、机械价差、违约责任、担保方式等方面都要有一个明确约定;其次,要规避合同中的回购风险。在合同签订后要求业主提供足额的回购担保证明;最后,根据现在所持有的建筑法规和工程合同约定的相关规定,对专业分包、劳务分包等应及时办理分包手续,要进行公开的招标和应结合BT项目编制标书,以减少风险和预留空间。
3.4 加强对BT项目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
BT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融资建设模式,对其的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并不多。因此,要求工程合同管理人员应具备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快速地掌握住BT模式的相关理论,并能够有效地运用到实际工程中去。同时,工程合同的管理人员还应不断的学习BT模式的相关理论和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对工程合同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性培训、专题学习和讨论等,全面提高BT项目工程合同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
4 结语
要想严格把控好BT模式动作下的市政建设项目合同风险管理,就必须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制定出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还要使其完美地应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将工程合同风险降至最低,也才能保证市政工程的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彭建伟,李多修.BT模式投资建设项目的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6,23(21):19-21.
[2]吴苏,沈杰.浅议BT项目合同条件及合同价款的确定[J].建筑经济,2011,34(01):70-73.
【关键词】市政工程;质量;措施
随着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市政工程的建设越来越多,大量的施工企业和人员参与其中,其规模和水平差距较大。很不平衡,施工操作不规范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形成了不少工程质量方面的通病。为了提高市政工程质量。改进工程施工当中产生的质量通病,除参建人员应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自身的技术素,认真执行规范外,本文现就市政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略作介绍,以尽量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
在城市建设日益发展的今天,许多的老城区改造和新区的发展,市政工程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新建,在保证城市规划整体格局中发挥重要的完善功能,同时其施工过程和竣工后的质量控制无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市政建设工程质量 并非仅仅取决于施工环节,而是一个由诸多因素和环节综台作用的结果。换言之,如果把相关诸因素作为变量,那么市政建设工程的质量则是一组变量的函数,而并非仅仅是某个变量的函数。因此,市政建设工程质量没有企业自控、社会监理和专业监督等全方位的质量监控机制是不行的。随着市政工程建设步伐的加快,如何确保工程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此问题,谈谈看法。
1. 教训应当引起重视
多年来,市政工程质量问题是我们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顽症。有些市政工程,由于甲方要求赶工期,违背科学规律,不仅一再压缩工期,而且强行要求在冰天雪地中施工。虽然工程提前完工,但竣工后不久,路面出现龟裂,基础下沉,造成严重质量问题,重新返工修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2. 质量问题病出有因
市政工程质量是市政行业的生命线,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加之提高质量的内在动力不足,纪念品劣质工程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具体分析起来,既有技术上的问题,也有非技术的问题,而更多的是非技术问题。
2.1 “领导工程”的负面效应。不管科学极限,一味缩短工期,要求施工单位加班加点,争时间抢速度赶紧工期,但在不鸽蝗工期内完工,质量是难以保证的,对于工期确实不合理的工程来说,压缩工期是必要的,但不能一味强调施工速度,凭主观意识抢工期。
不顾气候条件变化强行施工,为了应付检查,评比活动,不能干的工程也必须干,势必要造成质量问题。
2.2 内部管理的被动作用。施工管理中,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施工管理人员随意性大,想当然干工程,没有明确的行为规范,管理混乱,纪律松懈。
2.3 劣质材料的不利影响。市政工程的中材料,如石子、沙子、白灰、沥青、水泥等用量比较大。往往由于急需,加上把关不严,使劣质材料源源不断地用到工程上去,从而造成了工程质量的大问题。
2.4 不正之风的消极影响。行业中的不正之风,是缺乏职业道德的很需要表现,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种主要因素。个别工程管理人员收受施工人员的财物之后,违背原则,对发现的质量问题不管不问,或者利用手中的权力搞交易,内外勾结,弄虚作假,高估冒算,偷工减料,置工程质量于不顾。
3. 对症下药,标本兼治
创造优质工程,靠的是严格的科学管理,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明的组织纪律。
3.1 加强管理,制度约束到位。加强对工程管理人员的管理是创优质工程的前提。施工准备阶段就是制定出明确的个人职责,约束个人行的的各顶制度。施工期间,管理人员无论白天夜里都要实行与施工单位同步作业,必须坚守岗位,对隐蔽工程及时验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坚决杜绝偷工减料不按操作规范施工的现象。同时要求施工管理人员不准向施工单位或人员索要财物。
对施工队伍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业务指导和管理,对民工队伍的使用要慎重,没有施工以验或素质较低的不能使用。
对材料设备的购进必须做到优质优价,货比三家,做到“三不准”,即非正规厂家的材料设备不准采购,无出厂合格的材料设备不准进场,未按规范实验的材料设备不准使用。对采购的不合格材料设备要追究当事者的责任。
3.2 尊重科学,以严肃的赞赏态度办事。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科学规律。市政工程不自身的科学规律性,从工程的设计,施工程序以及技术标准施工要求,都有不同于公路、地下工程的复杂性,更是其它工程无法比拟的。因此,应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程序和客观规律办事,各级领导要坚持合理工期,合理投资,做到科学决策。
3.3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纠正行业不正之风,重塑市政形象。对有损市政形象的行业之风,要狠抓严打,绝不留情。
3.4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施工队伍素质。从工人到干部,从管理人员到技术人员,都要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和持证上岗的制度,凡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素质较差的人员不能上岗。
3.5 建立重大工程事故公开处理,必须索赔制度,凡发生重大工程事故必须总结报告,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公开处理,造成重大损失的要分清是非,划清责任,当事者应负责赔偿经济损失。
3.6 市政建筑市场的不规范,招标的不公正,有的建设单位明招暗定,串通陪标 泄露标底,营私舞弊,使公开招投标失去了本来意义;有的单位和个人想方设法在企业资质问题上玩花样,搞阴阳合同、挂靠承包、倒手转包、肢解分包,严重影响着市政工程的建设质量。建立招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制度,是建立招投标市场诚信机制的重要举措和有效办法。只有形成对违法违纪行为人人喊打的态势,才能净化建筑市场。
4. 结论
关键词:道路排水施工;质量问题
道路的排水工程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市政建设和人民的日常生活。道路排水质量出现问题,可能造成道路路面大量积水,从而影响行驶车辆的正常运行能力,甚至造成液面滑移,发生交通事故;另外,如果排水管道出现堵塞,将严重影响到排水系统,影响工业生产、人民生活等。因此,探讨目前我国市政排水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路排水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一)道路排水管道的渗漏问题
管道的渗漏是市政道路排水施工的通病,引起渗漏的原因很多,从材料选择、施工过程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因为疏漏造成渗漏问题的发生。常见的引起渗漏问题的因素包括:(1)工程材料的采购与质量把关不严,造成材料强度相对较弱,材料本身出现裂缝等问题;(2)施工不当造成人为损坏,因施工中对管道的运输和吊装、回填土碎石较多等造成的管道破损,进而引起渗漏;(3)特殊部位的渗漏,比如弯头,因弯头在材料制作时的特殊性,可能产生外弧处的管壁较薄等,这类问题较难用肉眼判断,因而在施工后容易出现质量问题;(4)施工过程中管道接口连接不严密而造成渗漏;(5)施工后道路在使用过程中,因车辆载重过大等因素造成的对道路下排水管道压迫而引起的破裂渗漏。(6)排水施工中地下水位处理不当,使管道基础土方含水较高,造成管道不均匀的沉降。(7)排水管道老化造成的破损。
(二)道路排水管道的堵塞问题
管道堵塞将直接影响到排水工程的应用性,它对管道所连通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等都产生了严重影响,对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堵塞问题多出现在道路排水管道施工与土建施工项目交叉进行时,此时如果双方施工缺乏协调,则可能因砂浆、碎石、垃圾等的影响,造成堵塞。当管道出现堵塞时,通过简单的疏通较难恢复管道的排水功能,多数情况下需要将管道挖出,如此一来,不仅极大的浪费了资源,提高工程项目的成本,还可能拖延工期,造成道路的使用不便。
总之,造成道路排水施工质量问题的因素很多,但总结起来主要有材料质量问题、施工质量问题和使用损耗三方面因素造成。
二、道路排水施工质量问题的解决对策
市政道路排水施工的质量应保障不渗不漏、不破不裂、不倒流水、排水畅通、检查井及管道上方的路面不会发生沉陷或变形等。由于目前我国从事市政类排水工程项目施工的专业性技术人员素质的不同,在对相关规章制度、施工规范的贯彻与执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道路排水施工质量问题的解决,更应该从细处着手,逐一解决。
(一)材料厂家的规范及材料的精选
目前能够提供市政道路排水管材的厂家很多,生产厂家鱼龙混杂,造成部分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注入市场,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道路排水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起相关的检查机制,进行管材供货厂家进行标准性资质检查,对于没有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的供货商及材料不予选择;对采购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把好关,做好验收,不仅要检验管材是否存在砂眼、破裂等严重质量问题,还要及时核对管材与采购合同中的材料、型号、数量等是否一致,合同中厂家资格和材料标准是否符合等,并且还要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对材质进行测试。
(二)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及能力
施工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市政道路排水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人为因素而产生的质量隐患,多因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而造成。目前建设工程中大量使用没有专业知识的民工,而在施工前一些施工单位又未对相关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与技术讲解,造成操作人员因缺乏专业指导而违反操作规范,甚至出现不当操作,进而造成给排水管道出现严重的渗漏或堵塞问题,影响施工质量和进度,严重的可能要重新挖开铺设新管。因此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极为重要。
施工单位对于没有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必须在施工前针对施工项目的整体情况、操作要求、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与培训;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在旁指导,使无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熟悉整个操作步骤和禁忌后,方可自行操作;为快速培养出一批优良的技术性人员,施工单位可以以奖惩的形式刺激和鼓励一部分工人加快自身技能的锻炼,同时积极的实施人才岗位调整与分配,将技术水平提升的工人安排在更有需要的工作岗位上。
(三)工序合理,协调一致
道路排水管道的工序安排十分重要,应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通过实地勘测和规划,完成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步骤制定;如工期内有其它土建类工程的参与,就做出提前协调,使步调整齐划一,避免出现双方互相干扰进而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5]。比如平基混凝土应在验槽合格后及时进行浇筑,在其终凝前不能泡水,如有其它施工单位共同施工,应提前通知其在此阶段注意施工项目的调整,以免影响混凝土的凝固。当平基混凝土强度达到5MPa时,才可直接下管,且安管的对口间隙应保持在10mm左右。合理的工序和协调有序的合作施工,能够为道路排水的工程施工保障质量,同时为城市建设营造和谐氛围。
本人***,*,*年*月*日出生,*年*月毕业于***,***系***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在校期间取得国家英语等级证书CET四级,国家计算机等级二级,二级建造师(建筑)、学士学位证书。2104年开始进入施工单位实习,2015年7月至今先后工作于***。先后担任施工员、栋号长、工区主任职位。从业至今依靠努力上进,于2017年同时考取一级建造师(建筑)和二级建造师(市政)证书。
参加工作以来,对于单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宽以待人。在生活工作中,不断学习,使我在工作中的每一年都能获得新的知识。现将自工作以来所从事工程项目简单介绍如下:
2015年7月—2016年12月工作于***,在***项目担任施工员,地下室2层(含人防)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9栋高层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负责7#楼、10#楼及周边车库。地下车库结构基础形式为独立柱、条形基础,构造钢筋混凝土底板,根据设计水压力采用抗浮锚杆构造施工,地下室顶板及公建与住宅转换层主框架梁采用有粘结预应力钢铰线施工,地下室顶板采用PDF空心管减轻荷载穿插暗梁构造,主楼9栋,层数32层包括底层商业,结构形式为框架、框剪,住宅内框架梁为与板整体连接暗梁,内墙采用水泥珍珠岩轻体隔墙填充,外墙钢丝网架聚苯乙烯内保温,地下室顶板整体回填土,景观设计有一条小溪,主入口大广场、景广场及喷泉广场等。
2016年12月—2019年3月在湖北高企达建设有限公司任职期间先后参与***施工建设,作为栋号长,负责从土方开挖、主体施工、装修施工到精装修及景观绿化全部施工过程的现场技术管理人员。小区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31层,共计8栋住宅楼,基础形式为独立柱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及CFG桩基础,构造钢筋混凝土底板,结构形式为框架、框剪结构,多层外墙采用190mm+60mm+120mm夹心墙,高层外墙保温采用50mm厚聚苯乙烯泡沫板保温。
2019年3月至今在***工作,作为公司引进人员,参与建设文创园8号安置区二期项目7#地块的施工建设,担任工区主任一职。该地块建筑面积15.1万平方米,含8栋主楼和附属建筑。主楼总高度78米,其中四栋一二层为商业用房。车库部分地下室一层,部分有夹层。基础形式为独立柱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及CFG桩基础,构造钢筋混凝土底板,结构形式为框剪结构。目前已进入二次结构施工阶段,计划11月份实现全部封顶。工程进度及工程质量得到业主和监理单位的一致认可。
2017年我一边忙工作一边努力提升自己,考取了二级建造师(市政)和一级建造师(建筑)证书。在施工一线锻炼的几年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了业务能力。在公司项目经理和公司总工程师的直接领导下,对技术及管理工作一丝不苟,对工程质量从严控制。经过数年的努力,在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过程中,也使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及管理水平得到了充实和提高。总之,六年来自己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也存在着很多有待提高的问题。
现对几年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严格管理,营造建筑精品
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项目施工中,我们自始至终把质量放在首位,坚持了用质量来赢得信誉,来满足业主的需求。自工作以来,由于自己所从事的岗位一直在施工一线控制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投资及参建各方的协调管理工作,深知工程质量是房地产企业的生命,而要想获得良好的工程质量,就要求技术管理人员要具有创优良工程的先进意识,作为工程的直接的负责人,首先要求总承包队伍及各配套作业队伍必须建立、健全项目部的有关技术、质量管理制度。按照项目工程施工方法,将工程质量目标分解到各个专业技术岗位,在按照技术岗位的要求组织施工。必须建立并坚决执行了技术复核制度、工程质量检查制度、隐蔽验收制度以及质量通病控制措施和半成品保护措施等一系列有益于保证工程质量的管理制度。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图和国家规范、规程和通用图集的要求施工并结合工程实际经验及通常做法,并按照创精品工程细部做法要求精心完成每一个分项工程,实现了“创高标准优质工程”的质量目标。通过对该工程技术工作的直接参与和控制,使该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效益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推行无纸化办公,广泛应用电脑的软、硬件
在潜心钻研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探索和研究电脑的软、硬件知识,把微软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和AutoCAD系列软件成功应用于日常施工管理之中,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努力推进工程管理资料的无纸化管理,熟练应用Word文字处理工作,Excel工程信息的存储和分析处理,提供工程决策量化依据,Photoshop辅助PowerPoint制作电子幻灯片,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形式,记录并跟踪施工其全过程,服务于生产和质量管理。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软件在工作中的推广应用。
三、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十分迅速,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不经常进行不间断的学习和交流,就不能适应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就要被淘汰。为此,我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各种培训班、技术交流活动。在任职期间,我深刻认识到要想把现场组织管理的更好,熟悉工程造价知识至关重要。做好施工方案比选,有利于现场提前筹划布局,既能有效的为公司节省成本,又能提供最优的施工方案,加快施工进度。为此,常常在业余时间学习造价相关知识,并报考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此外,我也经常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专题培训,获得BIM岗位资格证书。
在施工单位工作近些年以来,在日常工作中,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工作中踏踏实实,从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验收、施工技术资料的核查和管理到参建各方的协调管理,各项工作条理清晰。在工作中形成的技术性文件和各种申报资料做得结构严谨、术语规范。
以上是我近六年来从事的主要技术工作的情况,通过从书本上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从他人那里学习,再加之自己的分析和思考,确实有了较大的收获和进步。成绩和不足是同时存在的,经验和教训也是相伴而行。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继续努力,克服不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全面提高工作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最大的力量。
1.1编制目的
有效预防、及时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导和规范全市范围内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方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案》、《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方案》、《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案》以及《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方案》,制定本方案。
1.3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各有关部门按照方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分级管理。
(3)依法规范,措施果断。各级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要重视开展防范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研和培训,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技保障。加强国内、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中央、省和国际社会的支持。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广泛组织、动员公众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1.4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在本市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1.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为便于统一指挥和分级管理,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按照国家、本省方案的规定,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四级,即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
1.5.1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
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
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5.2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1)在一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区。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州)。
(4)霍乱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州),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事件发生地的县市区以外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3)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省卫生厅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5.3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
(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区行政区域以内。
(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病19例以下。
(3)霍乱在一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或在本市市区首次发生。
(4)一周内在一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5)在一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7)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或群体性不良反应。
(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1~4人。
(9)一周内在一个县市区同一感染地点发生血吸虫病急性感染病例30人以上。
(10)省卫生厅或市卫生局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5.4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
(1)霍乱在一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以下。
(2)一周内在一个县(市区)同一感染地点发生血吸虫病急性感染病例11~29人。
(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4)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人9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5)一周内在一个县市区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
(6)市卫生局或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2.1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
市政府统一领导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设立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
市卫生局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主责部门,依照职责和本方案的规定,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向市政府提出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应急工作的建议。
各县市区政府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根据需要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
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依照职责和本方案的规定,在同级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向同级政府提出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应急工作的建议。
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2.1.1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及其成员的职责
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由市政府有关部门组成,在国家、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组织领导本市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负责本市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做出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大决策、决定及需要采取的措施。
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应急处理需要确定。
2.1.2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的组成及职责
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设等若干工作组,承办指挥部交办的各项指令和任务。
2.1.3县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
县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由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组成,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协调和指挥。
2.2日常管理机构及职责
市卫生局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在市政府应急办公室的指导下,负责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及军分区后勤部、武警市支队可参照市卫生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管理机构的设置及职责,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指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本系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协调、管理工作。
2.3专家咨询委员会及职责
市卫生局负责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
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需要,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
2.4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及职责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专业技术机构,要结合单位职责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培训,提高相关技术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指挥,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
根据国家、省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市卫生局负责建立和完善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报告网络系统,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出入境检疫机构负责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工作。
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报告网络系统。
3.1监测
市卫生局要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市实际,组织开展重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监测。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按照统一要求组织实施主动监测工作,并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辖区内重点疾病和相关因素的主动监测。
市卫生局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3.2预警
本市及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提供的监测信息,按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分析其对公众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预测,提出预防控制措施建议,报同级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市卫生局负责组织专业机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全市公共卫生信息进行分析,掌握我市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对其发生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及时评估其对公众身心健康的可能危害程度,根据需要向市政府提出相应级别的预警建议。
市政府根据市卫生局提出的建议,向全市公共卫生事件预警。
预警分为四个级别,依次采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特别严重、严重、较重和一般四个预警级别。
预警的内容包括预警的级别、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别、性质、预期危害以及预警对象应采取的响应措施建议等。
预警之后,各地各部门要做好相关应急技术、队伍与物资准备,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等工作。各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应加强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信息收集与报告工作。
3.3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隐患,也有权向上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报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县级以上政府和检验检疫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教育机构等有关单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处置情况。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终止
4.1应急反应原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的县级以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做出相应级别应急反应。同时,要遵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和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预警和反应级别,以有效控制事件,减少危害和影响。对事态和影响不断扩大的事件,应及时升高预警和反应级别;对范围局限、得到初步控制、不会进一步扩散的事件,应相应降低预警和反应级别。
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学校、区域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等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高度重视,可相应提高反应级别,确保迅速、有效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事发地之外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通报后,要及时通知相应的医疗卫生机构,组织做好应急处理所需的人员与物资准备,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本行政区域内发生,并服从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指挥和调度,支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区的应急处理工作。
4.2应急反应启动程序
经初步调查核实之后,事发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组织本地有关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可能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初步判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并向当地政府提出相应级别应急反应的建议,由当地政府决定启动应急反应程序。
4.3应急反应措施
4.3.1县级以上政府
(1)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工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2)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需要,调集本行政区域内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参加应急处理工作。涉及危险化学品和运输安全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防止事故发生。
(3)划定控制区域:甲类和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政府报经上一级政府决定,可以宣布疫区范围;报经省政府决定,可以对本行政区域内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对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故,根据污染食品扩散和职业危害因素涉及的范围,划定控制区域。
(4)其他控制措施:事发地县级以上政府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采取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以及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等紧急措施;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备和设施。
(5)流动人口管理:对流动人口采取预防工作,落实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对密切接触者根据情况采取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
(6)实施交通卫生检疫:组织铁路、交通、民航、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和机构在交通站点和出入境口岸设置临时交通卫生检疫站,对出入境和进出疫区的交通工具及其乘运售货员和物资、宿主动物进行检疫查验,对病人、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实施临时隔离、留验,并向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移交。
(7)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作好信息工作。信息要及时主动、准确把握、实事求是,正确引导舆论,注重社会效果。
(8)开展群防群治:街道、乡(镇)以及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应当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部门、医疗机构,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报告、人员分散隔离及公共卫生措施的实施工作。
(9)维护社会稳定:组织有关部门保障商品供应,平抑物价,防止哄抢;严厉打击造谣传谣、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和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4.3.2卫生行政部门
(1)组织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2)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评估,确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级别,提出应急反应级别的建议。
(3)应急控制措施: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应急疫苗接种、预防服药等。
(4)督导检查:市卫生局组织对全市或重点地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5)通报:市卫生局及时向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指挥部成员单位、市直医疗卫生机构、周边市(州)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情况。
(6)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培训:市卫生局针对国家颁布的与新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中毒事件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及时组织培训工作。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
(7)普及卫生知识:针对事件性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知识宣教,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消除公众心理障碍,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8)进行事件评估: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等。
4.3.3应急医疗救治机构
(1)开展病人紧急救援、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
(2)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标本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做好医院内感染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环境。
(4)做好传染病和中毒病人的报告。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引起身体伤害的病人,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接诊。
(5)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做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经验。对重大中毒事件,按照现场救援、病人转运、后续治疗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处置。
(6)开展科研与技术交流:开展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诊断试剂、药品、防护用品等方面的研究。开展技术合作,加快病源查寻和病因诊断。
(7)开展技术培训:医疗机构负责对本单位医务人员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培训。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协助市卫生局对医疗机构全员培训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4.3.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收集与报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收集、分析与报告工作,并根据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开展网络直报。
(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到达事发现场后,应尽快制订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突发事件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查明传播链,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进展情况,并向相关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情况。
(3)实验室检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按有关技术规范采集足量、足够的标本,分送省级和国家应急处理功能网络实验室检测,查找致病原因。
(4)开展科研与技术交流:开展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诊断试剂、疫苗、消毒方法、医疗卫生防护用品等方面的研究。开展技术合作,加快病源查寻和病因诊断。
(5)开展技术培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有关规定,负责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人员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4.3.5卫生监督机构
(1)负责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调查与处理,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工作。
(2)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相关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
(3)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开展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等的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依法采取必要的卫生行政控制措施。
(4)协助卫生行政部门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调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4.3.6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配合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口岸的应急工作。
(2)及时上报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和变化情况。
4.3.7非事件发生地区的应急反应措施
未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地区应根据其他地区发生事件的性质、特点、发生区域和发展趋势,分析对本地区造成的影响、播及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密切保持与事件发生地区的联系,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2)组织做好本行政区域应急处理所需的人员与物资准备。
(3)加强相关疾病与健康监测和报告工作,必要时,建立专门报告制度。
(4)开展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重点环节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
(5)开展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6)根据上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决定,开展交通卫生检疫等。
4.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反应
4.4.1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Ⅱ级)的应急反应
(1)市政府的应急反应
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的命令或应急处理工作需要,启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工作,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组织指挥各有关部门和县市区政府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并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社会动员与宣传教育、应急物资、经费和设备的调集、后勤保障以及督导检查等工作。
(2)市卫生局的应急反应
在市政府和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按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工作方案要求,负责组织和协调专业技术机构开展现场调查和处理;协调落实医疗救治和预防控制等措施;对不明原因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组织开展病因查找和治疗诊断的研究。
(3)县市区地方政府的应急反应
县市区政府按照省、市政府的命令或应急处理工作需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工作,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和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直接指挥下,按照要求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有关控制措施。
4.4.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的应急反应
(1)市政府的应急反应
市政府负责本区域内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根据市卫生局的建议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工作;紧急调集和征集有关人员、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治和预防用防护设备、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供应;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信息收集、现场调查与处理、人员疏散安置,依法进行疫区的确定与封锁、隔离;及时做好舆论宣传、健康教育与引导工作。按照规定及时向省政府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情况,必要时,请求省政府予以支持,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
顺利进行。
(2)市卫生局的应急反应
迅速组织市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和有关人员到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组织实施医疗救治、病人隔离、人员疏散等控制措施,进行采样与检测、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组织专家对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理工作建议;按照规定向市政府和省卫生厅报告有关情况;及时向其他有关部门、毗邻和可能波及的市(州)卫生行政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3)县市区政府的应急反应
事件发生地的县市区政府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工作,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要求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有关控制措施。
(4)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的应急反应
事件发生地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调查确认,并对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迅速组织卫生应急救治队伍,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病人隔离救治、密切接触者的隔离、环境生物样品采集和消毒处理等紧急控制措施,并按照规定向同级政府、市卫生局报告调查处理情况。
4.4.3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的应急反应
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事件发生地的县市区政府根据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建议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工作,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并对疫情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迅速组织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并按照规定向同级政府和市卫生局报告。
市卫生局应当快速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必要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应急处理工作。
4.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或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建议,报国务院或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省卫生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建议,报省政府或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市卫生局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建议,报市政府或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省卫生厅报告。
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建议,报县市区政府或县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市卫生局报告。
市卫生局根据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的请求,及时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终止的分析论证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5善后处理
5.1后期评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本级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应急处理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上报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
5.2表彰奖励
县级以上政府及其人事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民政部门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为烈士。
5.3责任追究
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调查、处理过程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5.4抚恤补助
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因参加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参加应急处理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根据工作需要制订合理的补助标准,给予补助。
5.5征用补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后,各级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企业、个人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评估,给予补偿。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保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应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市政府有关部门、县市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专业技术组织建设,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建设,开展卫生技术研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体系,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6.1专业技术组织保障
6.1.1信息系统
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建立覆盖市、县、乡的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和传递等工作;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信息系统,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监测与预警,为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服务。
6.1.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建立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条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的能力。
6.1.3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按照省、市统一规划,遵循“中央指导、地方负责、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1)急救机构
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为我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中心,全市综合医院急诊科在指挥中心的组织下建立急救网络,对外公布统一的紧急救援电话号码,承担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治工作。每个县市区依托综合力量较强的医疗机构建立紧急救援机构。
(2)传染病救治机构
市第三人民医院为我市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为我市传染病定点救治后备医院。县市区应指定具备传染病防治条件和能力的医疗机构建立传染病病区。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立传染病门诊和隔离留观室。
(3)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
根据国家、省总体安排和实际需要,依托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建立完善化学中毒与核辐射医疗救治基地。
6.1.4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明确职能,落实责任,规范执法监督行为。对卫生监督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6.1.5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1)组建原则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
(2)市、县市区应急卫生救治队伍的组建方式和种类
市卫生局和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需要分别组建市级和县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主要包括传染病、食物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核事故和突发放射事件、职业中毒和化学污染中毒应急卫生救治队伍,市级每类队伍各15人左右,县级每类队伍各10人左右。
应急卫生救治队伍根据其应对事件类型,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医学高等院校以及军队等有关单位,选择年富力强,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现场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微生物学、临床救治、信息网络等专业的人员组成。
(3)应急卫生救治队伍的管理与培训。
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应急卫生救治队伍资料库,加强对应急卫生救治队伍的管理,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情况,对队伍及时进行调整,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
市卫生局负责组织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等专业技术机构对市本级应急卫生队伍进行培训,并对县市区培训工作进行指导和技术支持。
市、县级应急卫生救治队伍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定期培训,并根据卫生部统一编写的培训教材,分别对城区和县市区应急卫生救治队伍进行培训。
6.1.6演练
市、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全市和区域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演练,以检验、改善和强化全市或区域性的应急准备、协调和应急反应能力,并对演练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逐步完善应急方案。
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结合应急方案,统一组织安排本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演练。
任何演练需要公众参与的,必须报本级政府同意。
6.1.7科研和技术交流
市科技局、市卫生局有计划地组织相关机构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研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验室病因检测技术、药物治疗、疫苗和应急反应装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等,尤其是开展新发、罕见传染病快速诊断方法和诊断试剂研究,做到技术上有所储备。同时,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方法,提高我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水平。
6.2物资、经费保障
6.2.1物资储备
市卫生局制订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各级政府的卫生、发展改革委、经委和财政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配合,建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计划,经委负责组织、落实医药物资储备,财政部门保障物资储备经费。物资储备种类包括:药品、疫苗、医疗卫生设备和器材、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和试剂、传染源隔离及个人卫生防护的用品和应急设施。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向经委和其他有关部门调用储备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应当及时补充。
6.2.2经费保障
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和分级负责原则,安排应急工作预备经费和一定数量的日常工作经费,保障应急支出的需要。对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较大的地区和财政困难地区,由事发地政府或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请,上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并视情况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发展改革部门应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对边远贫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给予经费支持。
市财政局根据需要,报经市政府批准后,安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预备经费和一定数量的日常工作经费,对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地方、部门和单位给予经费保障。
各级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对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进行监管和评估。
6.3通信与交通保障
各级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
6.4法律保障
市政府法制办、市卫生局等有关部门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起草和制订并不断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范性文件。市卫生局邀请有关法律专家进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根据需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涉及法律问题的咨询工作,确保依法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规定,根据本方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落实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6.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政府要组织公共媒体、有关健康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关社会团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确引导社会心理,动员公众积极支持并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落实群防群控的应急措施。
7方案的管理
本方案经市政府批准后,由市政府办公室实施,并根据形势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市政府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和本方案的规定,制定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具体工作方案,报市政府备案。
县市区政府参照本方案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组织制定本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案。
8附则
8.1名词术语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涉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的情况。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的病人,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是指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的原因造成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新传染病是指全球首次发现的传染病。
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是指埃博拉、猴痘、黄热病、人变异性克雅氏病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已经发现,在我国尚未发现过的传染病。
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是指天花、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
8.2方案解释部门
关键词:市政工程;给水排水;施工管理
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人口数量激增,对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一种考验。市政工程给水排水的施工质量关乎民生,且其施工设施多埋于地下。一旦其出现问题时,不仅给维修工作带来困难,同时也将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以及出行。因此,加强市政工程给水排水施工质量的管理,应引起市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1、目前市政工程给排水的施工管理的问题
目前,市政工程给水排水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缺乏专业性较强的施工队伍。市政工作给水排水工程由施工队伍完成,因而施工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对施工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现阶段,国内多数市政工程给水排水施工均由农民工组成的施工队伍完成。由于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市政给水排水工程的专业性知识了解甚少。同时,相关单位并为对施工队伍的培训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致使其没有认识到市政给水排水工程的重要性,不能严格的依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不能严格的遵守作业规范,进而将会对市政给水排水工程施工质量带来问题。第二,施工准备阶段缺乏科学性。当市政给水排水工程在准备阶段未得到科学的规划时,其施工质量将会大打折扣。部分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之前,并未对即将开展施工的地域进行详细的勘察,对其地形情况无法形成充分的认识,这将导致其施工过程中将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同时,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单位没有进行实地测量或者考虑不周时,则将会在工程源头处出现重大问题。由于市政给水排水工程施工期间需要对临近街道实施封闭,因此当规划欠妥时,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同时也将大大延长施工期限。第三,给水排水施工管理体制不完善。市政给水排水工程管理力度不足,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施工开始之前,市政部门没有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管理体系,进而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的随意性相对较大,没有科学的进度管理指标。同时,在遇到恶劣天气影响施工时,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将没有预案进行管理,进而导致工期延误。而在赶工期的过程中,其质量也将不能得到保障。第四,给水排水施工管理人员未尽责任。作为给水排水施工管理人员,当其没有对自身的责任拥有清楚的认识时,则将会出现管理不当甚至“脱管”的现象,进而为施工单位单纯追求利益而降低施工标准的行为提供可乘之机。同时,其他管理部门没有对充分认清市政给水排水工程的重要性,导致其并未对市政管理人员的实际管理情况进行考核,最终将造成质量问题频发的情况出现。第五,验收环节管理力度不足。当给水排水工程竣工之后,市政管理人员并未按照既定的标准对工程质量进行验收,其“走形式”现象严重。而当验收完成之后,给水排水工程设施将会埋于地下,无法对其运行情况进行考量,其维修难度大、影响广。因此,当市政管理人员没有依照施工标准实施验收时,则将会导致最后一道质量关失效。
2、加强市政工程给排水施工管理的建议
第一,加强施工队伍的培训力度。市政给水排水工程的施工队伍管理者应首先对给水排水工程的重要性拥有足够的认识,了解其质量与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够重视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在培训当中,应聘请专业人员,就给水排水工程的施工流程、施工重点、施工难点、工艺的选择等专业知识进行讲解,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量。在培训结束之后,应对施工人员进行“结业”考核。当其考核结果合格之后,方可允许其参与施工。在专业知识培训之余,还应对其综合素质进行提高。首先应对给水排水工程的作用等进行介绍,并对其施工作风等进行培养,让其在施工中能发挥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格依照设计方案施工,严格遵守作业规程。第二,做好施工准备阶段的工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给水排水工程施工准备阶段,施工单位应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对即将施工的地域进行详细的勘察,了解其地貌以及周围建筑情况,确定影响施工的非环境因素。当施工单位拿到设计方案之后,应组织该单位内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图纸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讨论,将存在的疑问以清单的形式,连同图纸交由设计单位,并与其设计人员进行商榷。当最终设计方案通过后,经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签字后,交由市政工程管理部门。市政应根据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就施工区域周围的道路封闭措施与交通部门以及政府部门进行磋商,对封闭区域的限行措施、限行时间等指标进行确定,为保障工程的顺利施工打下基础。第三,完善给水排水工程施工管理体系。市政工程部门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制定符合该工程实际的管理体系,为工程的施工发挥保障性的作用。一方面,市政工程部门应在对以往质量问题进行深入总结的基础之上,对此次施工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标明。根据工程情况,以倒排工期的方式,对每天的施工进度可进行合理的限定,防止因赶工期而出现质量问题。同时,为了能够应对恶劣天气对施工的影响,市政工程部门应制定应急预案,保证在恶劣天气的情况下,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第四,重视管理人员责任感的提升。完善的管理制度需要管理人员不折不扣的实行,因此重视工程管理人员责任感的提升,对给水排水工程的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市政工程部门,应指定人员组成巡视小组,对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到收入的标准当中,从而激发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参与到给水排水日常施工的管理当中,充分的发挥出工程管理的效果。第五,提高给水排水工程验收质量。在对给水排水工程进行验收的过程中,市政工程单位应指定专业的技术人员,采用分段的形式对给水排水管道的质量进行测定。当确定其质量达到行业标准时,则应对其焊接处的密封情况以预测数据为标准进行压力实验,确保其投入使用后的有效性。在对管道的分段检测工作完成之后,应对其整体管路的情况进行检验。首先应在管道网络的两端将阀门关闭,之后以施工地域周围的建筑为实验点,从高处向低处灌水,其灌水量应达到管道网络的峰值。此后将阀门打开,对其排水能力以及运行情况进行检验。当所有的检验工作完成之后,应对管道内部进行清理,之后将其与水循环系统相连接,将供水水泵开启,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判断。
3、结语
总而言之,给水排水工程涉及民生,且其维修工作难度较大,因而市政部门应加强对从业人员、准备阶段、、制度以及验收的管理力度,提高给水排水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慧晶.浅议给水排水施工技术的应用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9):13-14.
[2]邓春霞.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与相关专业的衔接问题[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6,(02):22-23.
关键词:杭州市政市容行政管理执法工作
随着杭州市“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目标的确定,城市管理执法体制也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与国际通行规范和惯例接轨,把城市建设管理领域进一步纳入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运行的轨道,使城市管理效率得以进一步的提高,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以切实保护。在经过大量的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杭州市于2001年9月正式开始了集中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试点,这是我市城市管理执法体制的新开端。
实行集中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这一新的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是我市积极探索大都市城市管理模式的重要步骤。实行管理与执法分离,不仅有利于行政主管部门集中精力强化行政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于消除重复执法和执法空白,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率而且有利于建立城市管理不同行政主体之间相互监督的工作和约束机制。但是,从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过程来看,管理与执法相分离后,新的体制所发挥的作用和效果,仍需要我们不断的关注和总结。
一、正确认识(界定)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的关系
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贯穿于城市管理的全过程,是城市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的目标一致,就是要把城市管理好。因此,管理与执法都必须以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一切有利于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持久发展,有利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目标,通过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并切实发挥各自的作用,确保城市的健康发展,使杭州真正成为居住的天堂、旅游的天堂、求知的天堂、创业的天堂。
研究城市管理领域的行政管理与执法,首先要明确两者的内涵与关系。行政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对城市的发展起主导和支配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制定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政府规章、政策措施、行业标准;依据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进行各类社会经济行为的行政许可审批、核准、备案;培育市场、规范市场,把好市场准入关并加强监管;为各类经济主体提供服务。因此,行政管理是根据各行业的特性,为保证城市正常运转,使法人和自然人在一定的范畴中合法经营、安全消费、正常活动,这种管理活动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深层的、内在的要求。
行政执法的主要内容是:以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政府规章和政策措施、国家有关行业标准及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审批结果等为依据,通过对社会各经济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行为的检查,发现违法、违章行为并进行纠正和处罚,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经济活动中损害国家和他人利益的违法现象。对违法事件的发现以主动巡查、受理举报和与管理部门联合检查为主要途径。因此,行政执法所表现的通常是通过对城市表层的、显见的违法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制止、纠正和处罚,使其符合管理部门对城市管理设定的标准,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
根据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的不同性质,我们认为两者虽然都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方面,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即: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在城市管理中所处的环节不同,行政管理是前置管理,行政执法是行政管理的后置手段,应服从、服务于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在城市管理中所针对的层次不同;行政管理是城市管理深层次的内在的要求,行政执法是表层的外象的要求。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在城市管理中的要求不同,行政执法讲究执法的证据、执法的程序和行政处罚的合理性,行政管理为使执法定性、裁量准确,在管理中应尽量明确详细。
值得指出的是,我市目前实行的行政管理与执法相分离的体制,其行政执法的形式是指相对集中部分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在我国城市管理领域拥有行政处罚权的部门有公安、工商、税务、市政、市容、规划、绿化、环保等,这些部门对公民、法人及其它组织的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对维护行政管理及正常的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行政处罚实施过于分散,存在不少弊端。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可以减少一些弊端。为此,我市经国务院批准,相对集中了公安、工商、规划、卫生、环保、市政公用、市容环卫等7个方面的部分行政处罚权,以解决行政机关因职能交叉而出现的多头处罚现象,从而加强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并不是集中所有行政管理权,更不是集中法律法规对某些行政管理领域明确规定的特定处罚权。
加深对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的理论认识,有助于我们避免在推行新的城市管理体制时的一些模糊认识。我市的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分离实践已有半年,在我们的实践中无论是一些领导还是许多管理于执法人员,不同程度地还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认识,突出的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以为行政处罚权集中后行政执法可以代替行政管理。这显然违反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初衷。市政府169号令明确规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行使市政公用、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等七个方面的行政处罚权。这表明行政执法仅仅是行使行政处罚权,是不能代替行政管理的。二是认为集中行政处罚权仅仅是行使处罚的手续。使行政执法部门变成了处理违法案件的“法院”和判官。这里主要涉及的是行政管理应管到什么程度,行政执法从哪个环节开始的问题等。行政管理应管到什么程度,行政执法从哪个环节开始这其实是一个难以界定的工作。行政执法与行政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必定有交叉。三是以为有了行政执法队伍就可以解决城市管理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对行政执法抱有过高的期望,忽视城市管理的主导因素,致使管理部门不管什么都把所有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统统推给行政执法部门。
城市管理涉及的部门很多,管理的面也很广。因此正确认识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界定管理和执法的职责和关系,能够促进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有计划的开展工作,促进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建立健全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的衔接协调机制
我市实施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时间不长,从实际效果看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不少问题。要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确保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成功,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建立健全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之间的有效衔接机制,解决存在的问题。从市政市容管理的角度看,除了前述的认识问题外,当前市政市容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中存在以下问题。
1·管理与执法之间联系沟通不够,相互尊重配合不够
管理部门有些行政审批的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全面地传递到执法部门。执法部门进行行政处罚、要求相对人补办手续交纳赔偿金的信息也不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反馈到管理部门。存在“以罚代批”和“该罚不罚”现象。如违法占道、挖掘,违法运输建筑渣土,执法部门实施了处罚后,未告知当事人到市政市容管理部门补办审批手续,也未将处罚情况及时反馈给市政设施管理部门,造成执法和管理脱节;管理部门发现违法行为应移交执法部门处罚的而不移送,以补收费用来了结此事等。
此外,在管理与执法人员之间还存在着不相互协作配合的情绪,有的部门对对方反映的情况敷衍了事,随意应付,甚至不尊重。
2·行政执法内容不全面,多侧重于面上的突击,存在空白点
根据市政府的有关规定,目前行政执法尚有不少地方没有介入。特别是不能及时消除非面上的违法现象,在燃气、供排水、公交等公用事业管理上的行政执法基本处于空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政管理的力度。
3·执法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难以深入查处违法行为
对于一些专业性、技术性、安全性较强的违法案件,由于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业务不熟,一方面难以查处,另一方面还会造成行政管理部门,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因缺少管理部门的参与和监督,在自由裁量权限范围内确定处罚额度,执法人员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容易造成执法合法不合理,甚至造成执法不严、不公、随意执法。
4·技术手段落后造成执法不力
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违法案件,需要借助一定的专业技术资料和设备,执法部门缺少必要的鉴定手段,造成执法困难。如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是否按规定建设、配套节约用水设施,因涉及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设备工艺的掌握较难,执法机构难以鉴定;再如各类地下管线结构与分布比较复杂,执法部门难以全面掌握,这就对地下管线上的违章确认增加了难度。
5·缺乏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
执法部门的以罚代管、管理部门发现违法事件不移交处罚,致使该补办审批手续的不补办,该受到处罚的不处罚的现象比较严重。对造成这些现象的人员尚没有较为严密的监督和严格的制约机制。
上述问题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行政执法与行政管理相分离的时间不长,许多执法人员的业务知识、执法经验尚不足,主观上管理与执法分离后,存在着部门之间的推诿现象。但最主要的还是相互联系与衔接不够。因此做好管理与执法的协调和衔接,不仅有利于综合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开展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后,我们在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的衔接和协调上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但应该说还远远不够。为此,今后在进一步密切管理与执法的工作上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加强城市管理与执法的综合协调
随着形势的发展,观念的深化,各类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特别是关系到老百姓生活和城市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由一家或两家职能部门来解决常常显得“力不从心”。管理与执法分离后更需要有一个权威的综合协调机构。为此,我市已成立城市管理协调小组。这个工作机构应尽快开展工作,重点做好下列工作:研究部署全市性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定中长期城市管理规划和阶段性工作重点,强化宏观控制和协调职能;对涉及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热点难点问题或全局性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并组织调研;对涉及政府多个主管部门的,意见难以统一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协调,一般性问题进行会议协调;对协调会议作出的决定和会议纪要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和通报;对管理部门、执法部门在工作中出现渎职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
2·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划定执法界限,形成廉洁、规范、高效的行政执法新体制
虽说管理与执法的工作存在交叉,有的工作难以分清相互的职责。但从各自的性质要求入手,两者还是有明显的程序性分工。对这些分工应尽可能详尽的划分职责范围,防止出现新的执法交叉或真空现象。但是职责划分界定总是无止境的,关键是管理和执法双方要相互谅解、相互支持,从工作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应该宁可交叉覆盖,也不能留有空白。
3·正确使用行政处罚程序,确保民主、公开、有效的执法
实施集中行政处罚权,除了遵循行政处罚的基本程序外,还要正确适用决定程序,体现民主、公开、参与精神。要严格按执法程序执行,促进廉政建设,正确处理行政处罚程序违法现象。
4·建立行政管理部门与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配合协作制度
信息对称和配合协作是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条件,目前许多管理和执法跟不上要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未能有效及时配合协作造成的,因此要特别重视信息交流和配合协作制度的建立。(1)利用杭州市投资项目集中办事中心或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管理部门与执法部门的信息传输渠道。(2)建立联系单制度和抄告制度。
行政管理部门与行政执法部门在行使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过程中,对需要对方配合衔接或告知对方的,在规定期限内以书面形式函告对方,并在规定期限内反馈结果。(3)建立热线电话。行政管理或行业管理部门在现场管理或执法时,如遇急需取证或鉴定的,可通过热线电话通知对方。当场处理后做好现场记录。(4)建立例会制度。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要通过例会及时解决管理与执法的不协调因素。
5·有计划地实行联合执法,建立巡查互补机制
在日常管理中,行政管理部门与行政执法部门应有计划地实行联合执法,建立巡查互补机制。执法部门以面上为主,管理部门以地下管线、设施结构及设施使用为重点,扬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特别是对疑难案件和技术性、隐蔽性专业性强的行业必须实行经常性的联合执法,以便管理更加有效。
6·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市政市容设施产权单位四者之间的关系
市政市容设施产权单位要加强自己设施的保护,定期巡查,发现违法案件及时向行业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或行政执法部门举报。行政管理部门与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应实行“点对点”联络。正常情况下,行业管理部门接到举报或在巡查中发现违法案件,应先以书面形式告知行政管理部门,由行政管理部门以书面形式函告行政执法部门进行行政处罚,如遇特殊情况,可直接要求行政执法部门处理。
三、加强和改进市政市容行政管理,积极适应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
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相分离,使行政管理部门有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加强管理中去。特别是市政市容管理部门,在我市的集中行政处罚权中占85%的处罚内容,其工作量更为巨大。因此,市政市容管理部门应根据我市“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要求,进一步做好市政市容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1·加快建立和完善城市市政市容管理法规体系,加强法规宣传和贯彻工作
针对城市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加强城市市政市容管理法规体系的研究。近年来,先后颁布了《杭州市城市燃气管理条例》、《杭州市城市供水管理条例》、《杭州市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条例》、《杭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杭州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等市政公用、市容环卫法规、规章,基本上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市政公用法规体系。随着城市管理要求的提高,现有法规。规章的一些内容已不适应新的要求,需要加以修改,并要不断加强宣传,使广大市民能够了解有关法规内容和要求,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2·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强化事后的长效管理
改革市政市容管理体制,根据市政府赋予机构改革后新组建的市政市容管理局的工作职责,按行业设置行政管理处室,加强对市政市容行业的行政审批、管理力度,规范行政行为。同时对局外行业管理机构实施改革,成立市政设施、公用事业、市容环卫三个监管中心,强化行业管理力度,强化审批后的长效管理。同时,要进一步修订各项管理标准,使管理有据可依,规范管理工作;实行定期复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培育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市场并做好规范工作。
3·加强市政公用、市容环卫设施巡查管理力度
配备一定的专业巡查人员。针对一些认定技术要求高,需要借助一定的专业技术资料或设备,行政执法部门难以认定的事项,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巡查力度,配备专业巡查人员,并通过专业业务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加大硬件投入,提高取证能力和可信度。另外,应充分发挥市政公用设施产权单位作用,产权单位应实行定期巡查制度,及时将巡查中发现的违法案件,如地下管线安全隔离间距内违章修建建(构)筑物、盗用城市公共供水等及时向行政执法部门举报。管理部门和产权单位巡查工作应以隐蔽性、专业性和结构性为重点,以地下管线、桥梁(包括高架道路、立交桥)、泵站及闸门等为主。
4·建立和完善内外监督、举报机制,加强监督力度
要采用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相结合的办法。外部监督上要增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并定期召开监督员座谈会,征求对管理工作的意见,对群众举报的不当审批须及时纠正。内部监督上要明确专门机构,完善监督制度,严格遵照执行。对于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审批过程中未依法行政,有故意或重大过夫的,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同时,公开举报电话,建立健全社会监督网络,聘请义务监督员,对违法案件进行举报,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使当事人觉得罚不如批,从而自觉办理审批手续。
5·继续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考核
1.1道路建设不达标
路基是保证道路强度和稳定性的的基础,路基在施工过程中影响其质量的关键在于路堤填筑和沟槽回填。现在城市各种管线多铺设在城市道路地下,沟槽回填是否达标,影响着整个路基的稳定和强度。路基和路面结构的塌陷,会导致道路地下管线的承受压力,无筋管的管线可能会被压扁甚至破裂,这是由于沟槽回填压实操作不符合要求。市政道路路面多才用沥青混凝土的方式,但是由于施工过程中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低劣等原因,会使道路路面出现裂缝、车辙、翻浆等问题。裂缝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造成横向裂缝原因在于道路施工和设计不规范,或车辆超载严重时,由于道路强度不够,当路面受到来自车辆的拉应力超过道路疲劳强度时路面就会开裂,纵向裂缝有两种原因造成:1、路基修建时压实不均匀,2、路面摊铺过程中两幅沥青面间未作处理,导致纵向裂缝;车辙是指路面形成的带状凹槽,这多是由于道路施工不规范,经车辆多次碾压造成;翻浆在寒冷地区出现的冻害现象,道路建材不达标在湿度和温度的作用下的造成路面的损坏。
1.2排水系统管道渗水,检查井处塌陷
现在市政工程施工多把管道铺设在道路地下,但是可能由于路基设计和施工问题,易导致管道和路基的沉陷,造成局部积水,甚至会出现管道断裂或开裂;再者由于管道材质较差,在承受压力时,强度不够导致管道破损或开裂;在施工过程中,接口处存在结合不密室,局部松散,也会导致抗压能力不够,容易产生漏水。检查井多设置在行车道上,在施工中由于井背宽度较小,造成回填夯实难度加大,在施工中容易产生问题。检查人员如果不按规范程序进行,很难发现压实度的问题,从而出现工程问题。井盖质量较差和安装质量差,也严重影响工程施工质量,并且带来一定安全隐患,可能会造成行车过程中事故的发生。
1.3建筑工程中的设计不合理
深基坑工程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的工程,根据我国相关深基坑事故的分析,不难发现深基坑工程事故中绝大多数是由于设计不合理而引起的。在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在对地质情况不了解、技术参数不精确的情况下而提出的设计方案,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建筑工程在整体性上更加强调设计的合理性,节能设计、通风系统设计等多个方面,都会对建筑节能性、实用性会产生影响。
1.4相关管理施工人员素质较低
在市政建筑工程设计和运作行业里,存在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用工单位不重视专业人员的培养,许多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问题,不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造成不必要后果。许多开发商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不按照国家的标准采购材料,选择一些较为低廉的材料,对建筑质量产生的影响,还不利于建筑物的节能性,造成资源浪费。
2市政工程施工中综合危害的防治方法
2.1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的防治方法在路基填方和沟槽回填过程中,压路机的使用要按着严格的技术规范进行,这样虚铺厚度才能达到标准,工人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进行施工,工程师做好监督指导工作,回填沟槽方法要适当,一般采用分段填土的方法,土要进行筛选不能有大石块和硬土]。在沥青混凝土道路施工中,对沥青混合料选取要严格把关,保证材料的质量,选取优质沥青。在施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添加改性剂,提升沥青的性能。
2.2市政排水系统工程施工的防治方法
排水系统施工前应根据施工地点具体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地质水文条件不良时,会影响路基的稳定性跟承载力,必须进行土地改良,工人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所用管材要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并应有质量部门的检测,确保管道基础的强度及稳定性,接口涂料要按着适当的比例进行调配,接口缝内要洁净,按照施工操作规程认真施工。检查井要认真检查基层和垫层,在砌筑过程中控制好井室与井口位置及高度,有效保证井体不变形。
2.3市政建筑工程施工中防治方法
深基坑工程在施工前要对施工地点的地质情况以及开挖深度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提取准确的数据,对周围环境进行考察,对于较近的建筑物进行高度保护,防止出现周围建筑物外墙出现开裂现象,做好相应的修复设计,在以上条件的基础上设定出合理的市政建筑工程的工程设计方案。另外,在屋面设计中采用节能型的环保材料,在选取保温材料时要求导热系数低、隔热保温性能好的材料,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额外成本支出,建筑在使用过程中能有效防止热量的散失,减少能源的消耗。
2.4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影响着施工的进行,因而,市政施工过程中要选择有责任心、专业技术能力强的人作为工作人员,从设计、采购、施工的各个环节都保证施工可以正常有序进行。
3总结
(1)国内市政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工作情况。和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中国的市政事业发展起步时间比较晚,初期的工程较小,很多方而的技术水平也相对较低,针对施工技术的质量管理工作不够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也随着慢慢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施新的市政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市政工程的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工作情况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很人的提升空间。基于此,我们还应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坚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一此先进理论与工作管理方式,并结合我们自身发展实际而整合出适用于我们自己的市政施工技术质量管理体系,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做贡献。
(2)国外市政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工作情况。很多国家针对市政工程的发展起步时期都比较早,因此其对应的施工理念和管理方式等比相对先进此,而这此正好为我国市政施工技术的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导与启发。具体来讲国外有较为严格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度,明确的职责划分,从整体上激发了施工与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高度提倡全员参与,这对市政工程的建设质量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有着很人的意义。同时很多国家都具有相对完善的施工技术IKI:管体系,针对施工过程中比较关键的部分更是被重点关注,把发现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当成一种任务来对待,在这一施工理念的深入性普及下,市政工程质量安全隐患的发生儿率人意全而降低。国外的市政工程质量管理注重基础工作的开展,对于全体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的培养以及专业技术的教育都特别注重,还具有鲜明的责权制度,不同部门的交流密切。
2市政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分析
首先市政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贯穿于项目的施工全过程,而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实际上指的就是一种工程质量的积累过程,所以说市政工程的设计工作、招标投标以及实际施工不同环节的质量管理针对市政工程整体的建设质量具有直接性的影响作用,其次,市政工程的建设需要很长的周期,而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例如工程施工设计、施工建材以及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等,这此因素都会从不同层而对市政工程的施工建设造成影响。再次,中国国上而积辽阔,不同地区的施工环境也具有其各自的特点,不同项目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综合素养水平也不尽相同,部分市政项目的施工建材也比较特殊,而以上种种因素都会使市政工程的实际建设质量水平出现一定的变化,所以在展开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务必要落实好针对系统性质量变异情况的有效IKI:督,控制和降低质量问题的产生,最后,在进行市政工程的建设工作中可能会产生一此不易显露出来的质量隐患,而造成隐患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工程施工程序的复杂性,很多施工环节质量的把握并非仅仅通过单独的一项质量检查就能够完成的,不同工序之间的紧密衔接以及后续的施工问题都需要做好调节和审核,从而全而提高施工质量,控制和降低相关隐患的产生[Ca。
3市政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分析
在着于施工项目之前一定要确定将准各工作落实完毕,例如施工计划的审查,施工成本的预算以及施工场地环境的勘察等等。在进行实际施工的时候严格把好质量关,具体包括不同施工环节的衔接、施工计划的合理性、施工方案会审的细致性以及针对一此隐蔽项目的验收等。并且全而加强对于那此技术相对薄弱环节的质量IKI:督和工作检查,然后将IKI:督与审查结果生成详细的记录。施工后的质量管理工作由施工质量的检查与评定和施工资料的完善等儿个部分组成,施工部「1应在进行工程最后的验收之前自行检查一遍,从而全而确保自身的施工质量,并赢得业界好评四。
4施工人员的管理
(1)深化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质量控制意识。人员是施工行为的主体,因此有必要对其子以合理的管理,管理应从工作意识抓起,首先要消除施工人员的种种负而情绪,要求其具各足够的责任意识,针对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应用做到精益求精,以促进自身施工技术水平的持续性提升,从而使市政工程的建设质量得到突破。
(2)完善质量IKI:督考核制度体系。工程质量的基础就是严格的质量IKI:督考核制度,只有在完善的质量IKI:督考核体系的保障下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要有合理的考核制度,针对工程的施工操作需要制定一套明确的标准,并通过这套标准的全而落实以提高技术应用的可靠性。同时还应制定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将项目不同施工环节的工作分别交由多个技术人员进行分管,以此来进行责任的明确,这样一来,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都能够快速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拟出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
(3)加强施工进度的控制管理力度。工程的施工进度管理工作具有很人的复杂性与困难性,项目的具体施工进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首先需要对此项工作制定一个阶段性的进度目标然后由多个阶段性目标构成一个整体,而想要很好的完成目标的确定就应纵观工程全局进行综合考虑,例如工地所在地的自然气候因素、施工所需的资金预算以及工程实际规模等。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从内部的短期目标入于,根据某一时间点内工程短期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项目整体进度的适当调整[Cal。
5完善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的措施 首先应明确质量控制的要点。施工质量要点的明确有利于工程施工人员与管理工作者针对整个工程质量重心的把握。同时要加强施工现场的检验工作。组织人员对施工实际情况进行持续性检查与IKI:督,一旦发现工程出现了违背设计方案规定的操作以及建筑材料方而等问题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找出问题关键所在,制定合理措施子以及时解决,当出现施工操作问题时需要进行及时的纠正,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保证工程的质量,其次应注意完善对工程的定期验收工作。想要确保施工质量全而达到使用标准,那么除了工程的整体验收工作之外还应加强工程的阶段性验收,从而使一此问题能够被及早发现,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保证项目的施工效果。同时,这样还可以提高施工质量检查工作的全而性,使那此比较隐蔽的施工质量得以显现出来[Csl,再次,提高员工的技术交流,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素养。
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优化发展环境,塑造良好形象”为契机,稳步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工作。要充分认识电子政务对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理顺工作体系,创新工作机制,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与机关业务工作融合。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建立电子政务推广和应用标准,为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在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应对和处置公共突发事件、政务和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社会和基层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更好地发挥电子政务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二、认真做好市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和调研论证工作
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有关要求,结合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及发展需要,立足市情,开展市电子政务“十一五”期间建设情况回顾总结及“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调研论证和编制工作。各县(区)、各部门要认真组织,立足实际,分别编制本县(区)、本部门和本系统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
三、加快政务专网建设,促进电子政务推广应用工作
要巩固全市政务专网一、二期建设的成果,进一步扩大政务专网覆盖面,大力推进市县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省驻单位政务专网接入和推广应用工作,为建设统一的基础性、公共性应用系统以及政府和部门城域网、纵向网奠定基础。理顺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做好各项应用的维护、管理工作,保障全市政务专网建设和应用稳步推进。加快电子政务推广应用进程,积极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政务信息报送系统、农村多媒体信息化系统、应急指挥系统、无线数字、数字城管和平安城市等各项应用平台建设。
四、全力推行办公自动化,实现电子政务协同办公
加快办公自动化应用进程,逐步推进全市政府系统的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化办公,促进市、县(区)四大班子的无纸化办公。市政府各部门要在做好本部门办公业务系统建设和应用工作的基础上,共同搞好全市统一的综合办公平台、电子公文传输和交换平台、多媒体信息资源平台、电子邮局、短信平台等基础性和公共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推广工作。推进无线政务办公、政务手机报、手机图文信息、会务通等无线业务,为实现跨地域、跨部门、跨系统工作交流、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供有效支撑和服务,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电子政务服务。
五、做好公众信息网站升级改造工作,促进县级政府网站建设
打造以《公众信息网》门户网站为核心,各县(区)政府、各部门网站为基础,依托政务公开办公室和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市政府门户网站群,增强信息公开、在线办事、互动交流等功能。开发市人民政府WAP网站,拓宽网站信息渠道,扩大政府信息公开面。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功能、亲民信息查询等功能,提高便民服务质量。加快县(区)政府及各部门网站建设,规范运行机制,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政府网站管理机制,增强和提高专业人才素质,稳定管理队伍,确保政府系统网站健康发展。
六、完善政府视频会议系统保障机制,促进乡村视频信息系统建设
加快乡镇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全面完成政务专网视频会议系统的延伸工作,积极搞好推广应用。建立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保障队伍和一套运转规范、高效标准的视频会议运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视频会议运行管理和服务保障制度,规范视频会议会前申请受理、会中保障和会后处理机制。完善市视频会议控制中心管理平台,提高音、视、讯传输质量和智能化管控能力,健全政府卫星广播系统平台,为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县(区)政府召开视频会议、远程培训,面对面交流提供音视讯保障。进一步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全面开展乡镇多媒体信息卫星广播系统建设,力争有条件的行政村同步推进,为基层和农民群众提供政策宣传、政策解读、信息公开、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突出农村信息化建设,实现农村信息渠道多元化,扩大边远山区农村信息化覆盖面。
七、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按照权责清晰、程序严密、运行公开、制约有力的要求,深入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着力转变政府施政方式、管理办法和工作作风,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依托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力争实现各级政府、各部门网络全覆盖,继续做好中央、省驻各单位的网络延伸和互联互通。分层次、分类型建立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方式,推进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增收、行政强制等行政权力网上运行。推行重大项目、政府采购活动网上运行,公开招标,规范操作,接受社会各界全面监督。进一步完善内外网信息交互机制,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加强行政审批监管,实行过程控制,强化监察职能,规范审批行为,促进依法行政。加强绩效考核,提高行政效能。抓紧开发重点市场、重大项目等电子监察子系统,提升和完善升级平台监察功能,实现行政权力运行数据电子化、流程标准化、办公网络化、信息公开化。健全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管理机制,构建操作性强的制度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程序、行政执法考核、行政执法投诉处理,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公众评议以及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形成保证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的长效机制。
八、加大网络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推进农村多媒体信息化建设
要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优势,扩大农村信息覆盖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网络延伸、全面覆盖”的目标。推广全省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宕昌试点的成功经验,加快省政府多媒体信息卫星数据广播系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工程和劳务知识培训等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的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整合利用工作,统一规划,统一实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充分认识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整合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三网合一”为契机,行业资源优势为龙头,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融合,从各自行业角度出发,紧密配合,分工协作,努力提高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使用效率,为我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服务。
九、全面实施政务外网建设,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加快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步伐。按照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988号)精神和评审通过的《省电子政务外网建设项目(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大力推进全市政务外网建设,力争在年底前建成覆盖市县两级的市电子政务外网。确保国家、省政务外网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横向要连接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等政务部门,纵向要覆盖中央、省、市、县,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并争取承载5—10个业务系统。
十、积极实施“市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全市应急指挥和应变能力
按照国务院的总体要求,以省政府应急平台建设为基础,积极推进市、县(区)政府应急平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我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使全市各级政府在应对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中反应更加迅速、决策更加科学、处置更加有效、保障更加有力、能力更加增强。实现与国务院、省政府应急平台包括视频图像、信息报送等在内的互联互通;实现与县区政府、各部门应急平台包括应急通信、值班值守等在内的互联互通。逐步形成以市政府应急管理平台为中心,县(区)政府、部门为一体的市政府应急管理综合服务平台。
十一、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
加大网络管理力度,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方法。加大投入力度,做好网络监控管理设施、政府网站安全和监控设施建设,减少不良信息和非法信息的网上传播,杜绝对网络及网站攻击、篡改,提高网络和信息安全运转,为全市党政机关提供安全、高效的信息网络资源。
关键词:电力通信;光缆;典型故障;应对措施
1 电力通信光缆出现典型故障的原因
1.1 安装与施工
导致电力通信光缆中断有可能是安装与施工的问题。一是光缆的接地方式不规范,没有按照相应的要求做接地处理,引下线时没有做到绝缘,在电流通过时就会发生短路,造成接线盒的烧毁。二是没有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施工,如光缆所处的电场环境会对光缆造成电腐蚀,在外力的拉扯下,受到腐蚀的光缆极易发生断裂。三是架空的光缆没有按照要求进行贴壁悬挂,或多次拆迁悬挂点发生改变造成线路老化,没有及时更换新的光缆等,这些情况在外力影响到光缆时,光缆就会发生中断。
在安装的过程中,有时并未对接线盒的质量以及对光纤的质量进行检查等可能也会造成线路的中断。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也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接线盒的纤芯受损,或者本身质量不过关等都会造成线路的中断,这类问题非常隐蔽,不易被发现,需要引起注意并进行相应的检测。
1.2 违规操作
电力通信光缆很多的典型故障均来源于违规操作。在日常的运行维护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的管理规范与操作规程来进行,技术人员不了解光缆的运行特性,不能明确光缆承载业务的重要性,既不办理相应的手续走正确的流程也不清楚运维的内容与意义,因此违规操作不可避免。许多光缆的故障均由此发生。
1.3 外力的破坏
相对与其它的光缆故障原因,外力破坏最为常见。例如市政施工时,对于城中的光缆造成的破坏从而引发的故障就是外力破坏性光缆故障。市政施工会经常性的造成光缆故障,不仅由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施工的增多而电力通信的光缆又没有明确的标识与对应的防护措施,光缆的运维单位与市政的施工单位缺乏相应的沟通。同时,在外力造成光缆故障时,没有相应的可替代性资源并且缺少应急技术与应急管理,因此电力通信受到很大的影响等。
1.4 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
在发生光缆线路故障时,就目前的水平来看,我们主要采用间接的方式。即在发生线路中断后,网管系统会进行报警。相关的人员会根据网管系统是否报警来判断线路是否发生中断。但是,这种方式也只能对线路是否中断进行判断,并不能判断故障发生点的准确位置,只有对光缆进行断点测试才能进行确定。目前,常规的测试提供的故障点信息与线路的标识无法达到完全的对应,我们所认识到的故障点位置可能与实际的故障点的位置存在几千米的误差,这给线路的及时抢修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困难。其它的原因,如鼠害,老鼠喜欢啃咬铜线,会造成线路的破损引起线路的中断。
2 电力通信光缆故障的应对措施
2.1 加强施工管理并改进施工工艺
想要减少电力通信故障的发生,首先要对施工工艺进行严格的要求。因此,要严格贯彻落实相关的通信安装标准对于安装工艺的规定,新建的线路应该完全按照此标准进行实施建设与检验查收,例如检查相关线路是否做好了接地处理,光缆所安装的周围环境是否合适,是否会对光缆造成腐蚀,光缆的悬挂点是否合适,重物掉落或外力拉扯是否会影响光缆,光缆悬空安装时有无贴壁等等。对于线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如线路引下线隐患等要积极的进行整改,目前,还存在许许多多这样的大小隐患,首先应该消除这些隐患,然后再进行深入的整改。最后,对于施工过程的设计审查工作,相关的通信运转维护部门应该提早介入,对施工过程中的重点项与难点项进行把关。
2.2 遵从操作规程,拒绝违规操作
对电力通信光缆的相关规章制度要反复强调并严格要求,对相应的操作规程要严格规范并及时把控。通信机构从上到下,无论各级都应按照相应的检修规程开展工作,其中涉及到通信设施的电网检修申请单要交至本级通信调度会。同时,对于检修现场要加强监督,也要加强防护,同时也要准备应急处理预案。对于电网的检修单位可以进行相关的培训,其中包括电力通信光缆的特性,电力通信光缆检修的内容,电力通信光缆检修的要求等等。对于某些比较特殊的线路进行施工要注意施工的检查与评估,尤其是进行一定的调整与维护后。
2.3 运维单位加强与市政单位合作
市政施工会经常性的造成光缆故障,不仅由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施工的增多,而且光缆的运维单位与市政的施工单位缺乏相应的沟通。针对这种情况,各级的电力通信光缆的运维单位要与市政单位建立相互协调的机制,运维单位对于市政施工的路段与市政施工的时间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此情况对线路进行防护与调整,这样才能减少线路的故障。同时,针对市政单位提供的施工路段与施工信息,运维单位要做好事故路段的警示工作,对于已知的路段,加强相关人员的巡视力度,布置好相应的警示标志,并且与市政部门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对电力通信光缆的信息进行说明等。
2.4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要减少电力通信光缆的故障,需要提高其技术支撑手段,首先要对光缆的检测系统与资源管理系统进行建设与维护,在故障发生时,能够准确的找到故障发生的位置并进行及时的抢修,减少故障发生的时间,由此减少由于光缆故障造成的损失。同时,对于光缆收光功率的检测能够及时的发现光缆的老化状况,对于老化的线路及时进行更换有修护等,避免故障的发生。
对于光缆故障的多发路段,更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去改变这种状况,例如使用光切换装置,以此来提高电网业务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提高光缆电路的可靠程度,较少事故的多发。对于各级的运维人员,向其传播电力通信光缆知识,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与业务素养,通过组织定期多次的培训,提高其对于故障问题的认识与应急处理能力。
2.5 建立故障管理机制
对于电力通信的故障,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建立光缆管理的机制。该机制应当包括:首先加强对故障多发地的监督,明确监督与巡视人员的职责内容与职责要求,发现问题时及时指出,及时改进,避免故障的发生。二是应该对运维单位人员进行业务重要性的说明,使电力通信光缆运维人员认识到自我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工作失误对于整个电网安全的影响,从而提高工作自觉性与警惕性。三是应该对于故障发生的原因进行总结,不弄清楚故障发生的原因坚决不放过,对于故障发生的经验进行相关的会议交流,减少由于相同原因发生故障的频率。最后,要对电力通信光缆的数据及时进行更新,实际情况要与运维单位储存的资料相一致。属地运维单位的上级单位要定期对电力通信光缆进行风险评估,降低故障发生的概率等。
3 结束语
我们可以将电力通信光缆的典型故障根据其发生的原因分为几类,即安装与施工造成的电力通信光缆故障、违规操作造成的电力通信光缆故障、外力因素造成的电力通信光缆故障以及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手段造成的电力通信故障等。针对这些故障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它们的发生,例如加强施工管理并改进施工工艺,遵从操作规程,拒绝违规操作,加强运维单位与市政单位的合作,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建立故障管理机制等等。
参考文献
[1]严佳梅,许剑冰,倪明,等.通信系统中断对电网广域保护控制系统的影响[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6,05:17-24.
[2]赵子岩,李文.电力通信光缆典型故障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6,05: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