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8 08:51: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与天气有关的谚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炸雷雨小,闷雷雨大。
雷轰天顶,虽雨不猛。
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
泥鳅跳,雨来到。
泥鳅静,天气晴。
青蛙叫,大雨到。
鸡进笼晚兆阴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蜻蜓飞得低,出门带 笠。
天乌地黑无风发,大水落得阔
大水无雷,浸崩屋
乌云过岗,风大就落雹黑龙过岗落雹
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雷公岩岩叫,大雨毛快到
谷雨不雨,交回田主
久雨刮南风 天气将转晴
云绞云 雨淋淋
朝起红霞晚落雨 晚起红霞晒死鱼
天有铁砧云 地下雨淋淋
直雷雨小 横雷雨大
南闪四边打 北闪有雨来
月亮撑红伞 有大雨
月亮撑蓝伞 多风去
日落射脚 三天内雨落
西北天开锁 午后见太阳
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
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
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
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
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
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
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
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
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三、看天象识天气
天空灰布悬,大雨必连绵。
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
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
日出太阳黄,午后风必狂。
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
星星眨眨眼,出门要带伞。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
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
人生活在大气之中,天气气象条件是影响人体生理、心理感觉的一种重要因素。人类适宜生存的气象要素范围是有限的,当气象要素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阈值时,就会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引起身体的不适、情绪波动,进而诱发疾病,促使旧病复发等。
早在2000年前,人类就开始观察天气与健康的关系了。我国《黄帝内经・素问》就阐述了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如书中“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就强调了人与自然界阴阳四时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是一个动态的整体。
一些研究表明,气温过高或过低可以引发多种疾病,甚至死亡。例如,大家都知道夏季当气温接近或高于人体温度时,如果身体不能及时散热,就会发生中暑。气温过低,可以造成冻伤,支气管炎的发病指数随温度的下降而增加,在最冷月份发病最多。天气民谚中,有许多是预报温度变化的,如“奇热必有奇寒”是指入冬以后如果持续温暖,则一旦冷空气袭来,降温可能剧烈、持久。放眼于更长的时间范畴,如果连续数年暖冬,就得留心终归会来一个寒冬。天气民谚教会我们初步识冷暖,让我们对温度变化易引起的疾病能够提早预防。
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气压的高低有关系。民谚中有“天气闷热不舒服,有雨不过午”的说法,即下雨前空气中水汽增大,气温湿热,人体中的水分和热量不易散发,因而会引起不舒服的感觉。
空气湿度的大小,也直接影响人体各种生理机能。从民谚“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可知,不同风向的风会对当地的空气湿度产生不同影响。空气湿度大,流脑发生率低;但相对湿度过高,人体会缺乏自控力,感到烦躁不安;干燥空气使鼻腔、气管黏膜脱水,弹性下降,容易出现鼻腔流血。
《金匮要略》说:“风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这说明风对人类健康也具有二重性,当然此处的风并非单一指气象意义上的风。有研究表明,死亡高峰时段多与风速高峰时段有关。
天气条件及其变化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对人的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有利的天气条件,可使人们情绪高涨、心情舒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而不利的天气条件,则使人情绪低落、心胸憋闷、懒惰无力,甚至会导致一些疾病和异常行为。例如,高温、高湿、阴雨以及一些异常天气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资料表明,连阴雨天气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古语说“天昏昏令人郁郁”,意思就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人们的精神较懒散,心情也不畅快,影响工作效率。研究发现,阴雨天气之所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阴雨天气下光线较弱,人体分泌的松果激素较多,这样,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浓度就相对降低,人体神经细胞也就因此“偷懒”,变得不怎么“活跃”,人也就会变得无精打采。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天气气候有所差异,因此天气谚语流传于全国各地,北起黑龙江,南至南海诸岛,东起东海,西至新疆、,随处可见天气谚语。
例如南海的西沙群岛有不少关于台风的天气谚语,如“古龙晒太阳,不久台风狂(到)”,“古龙晒太阳”是指在太阳下方有一束橙黄色的黄带;东海同样有很多关于长、中、短期天气变化的谚语,如舟山群岛的“上灯遇风暴,稻花风吹落”,是说正月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如果遇上偏北大风,则预示着六、七月早稻扬花或收割的时候会有台风影响;新疆、也都有不少天气谚语,如新疆南部的“冬雪大,来年春暖多风沙”,的“春天风沙大,夏天雨水少”等等。
天气谚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描述气候的,不少地方都有“十二月歌”、“九九歌”,如湖南省韶山地区就有“正月阴,二月星,三月四月大雷公,五月雨,六月晴,七月八月有大风,九月寒霜十月雪,十一十二寒潮节”;在华北和黄淮地区也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等等。有些则反映了气象关系,“霜后暖,雪后寒”就是一例,意思是说,霜冻一般出现在冷空气侵袭后的高压控制下,霜后多是风小、天晴、阳光明媚的天气,自然比较暖和;下雪常是冷空气的前锋和暖湿空气相遇产生的,冷空气的主力还在后面,而且雪对太阳辐射能吸收很少,这也是雪后寒的原因之一。
许多谚语是关于长期、中期、短期天气变化的,在长期天气变化的谚语中,又有关于旱涝、降水和冷暖趋势的,关于降水过程和冷空气活动的,以及关于稻冻、大风、冰雹、台风的等等。
分散流传在广大群众当中的天气谚语,其中绝大多数均有深刻的科学道理。例如“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的道理是:久晴时,空气中水汽一般较少,形成大雾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出现大雾,说明有外来暖湿空气向本地输送,天气将转阴雨;久阴时,空气中水汽一般较多,但因云层覆盖,地面热量不易散失,温度不会剧烈下降,也不容易出现大雾;如果出现大雾,说明天空云层消失,天气将转晴好。又如预报近日晴天的天气谚语“早要天穿顶,暮要四脚悬”的科学道理为:晴天的夜间在地面可凝成低雾,但不可能成云,故第二天早上“天穿顶”――无云,这是天气晴好的保证;晴天午后还可生成一些云彩,但地平线附近是悬空的、干净的,这种云如产生在本地,不久会消失,所以“四脚悬空”也是未来天气晴好的征兆。
其他天气谚语也大都存在着一定的科学性,它是世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现代气象科学的摇篮。由于它既能预测天气又具有简便、实用的优点,因而在我国已流传了数千年,至今仍在人民群众中流传、使用,并得到补充和发展。在气象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它对气象预报工作,仍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但这种来自民间经验的预测天气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用天气谚语预测天气实际上是凭人的视觉、听觉、感觉和经验,过于主观,缺乏定量数据;其次,这种预测通常只能对即将到来的天气变化做短期的预测,很难做到对一个天气变化整个周期的预测,即使有推测也不一定准确,如山东省气象局曾通过对比分析1977年~2004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与次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济南20时地面观测资料,对天气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不一定雪打灯,而八月十五与正月十五都能看到月亮的现象出现较多。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一个地方的看天经验,仅适合于当地或本地区,视野局限在头顶上的一块天地,看不出天气系统的移动,更不能了解天气演变的物理过程。如台风在离我国几千公里以外的洋面上形成、发展,台风何时形成?沿什么路径移动?将从何处登陆影响我国?这些用天气谚语是无法作出准确的预报和判断的。
【清明节谚语】
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
清明节相关图画降水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
有的年份连阴雨,寒潮侵袭倒春寒。
地温稳定十三度,抓紧时机播春棉,
看天看地把种下,掌握有急又有缓,
棉花播下锄梦花,提温保墒效果显。
涝洼地里种高粱,不怕后期遭水淹。
瓜菜分期来下种,水稻育秧抢时间。
麦苗追浇紧划锄,查治病虫严把关。
继续造林把苗育,管好果树和桑园,
栽种枣槐还不晚,果树治虫喂桑蚕。
牲畜配种抓火候,畜禽防疫要普遍,
大力提倡种牧草,种植结构变“三元”。
鲤鲫亲鱼强育肥,适时栽种苇藕芡,
捕捞大虾好时机,昼夜不离打鱼船。
家鼠田鼠一齐灭,保苗保粮疾病减。
清明节气的阴晴雨雪与对未来天气及年景有一定预示的谚语有: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
清明节气的霜、雾、雷及寒暖与未来天气均有一定预示,相关谚语有: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
清明有霜梅雨少(苏)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内蒙古)
清明响雷头个梅(浙)
清明冷,好年景(辽、冀)
清明暖,寒露寒(湘)
清明节气的风对未来天气及年成好坏也有一定预示,农民极为关心,因此,在民间流传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谚语。比如: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
1、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
2、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3、草灰结成饼,天有风雨临。
4、蚊子聚堂中,来日雨盈盈。
5、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6、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7、对时雨 连几天
8、雷轰天顶,虽雨不猛。
9、南闪四边打 北闪有雨来
10、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字串4
11、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12、星星眨眼,有雨不起。
13、雨中见虹,一定晴空
14、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15、星光含水 雨将临
16、有雨亮四边,无雨顶上光。
17、西北天开锁 午后见太阳
18、直雷雨小 横雷雨大
19、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20、日落射脚 三天内雨落
21、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22、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23、云行东,雨无终;云行西,雨凄凄;
24、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25、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26、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
27、四、有关生物反应与天气的谚语
28、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
29、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30、青蛙叫,大雨到。
31、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
32、云绞云 雨淋淋
33、久雨出虹转久晴,久晴出虹转久雨。
34、二,有关风向和天气的谚语
35、朝有棉絮云 下午雷雨鸣
36、早阴阴,晚阴晴,半夜阴天不到明。
37、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38、久晴天射线 不久有雨见
39、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40、星星明,来日晴。
41、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衣。
42、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43、蜻蜓飞得低,出门带笠。
44、直闪雨小,横闪雨大。
45、星星稀,好天气。
46、东风急,备斗笠。
47、三、有光,电、声现象与天气的谚语
48、风静闷热,雷雨强烈。
49、泥鳅跳,雨来到。
50、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51、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52、柱石脚下潮有雨。
53、咸物返潮天将雨。
54、云行北,好晒谷;云行南,大水漂起船。
55、风静又闷热 雷雨必强烈
56、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57、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58、雨来雪,不停歇。
59、头发响,风一场。
60、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61、水里泛青苔,天有风雨来。
62、星星密,雨滴滴。
63、早怕东南黑,晚怕北云推。
64、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65、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66、月亮撑蓝伞 多风去
67、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68、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69、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
70、扑地烟,雨连天。
71、烟囱不冒烟,一定是阴天。
72、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73、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74、天有铁砧云 地下雨淋淋
75、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76、燕子低飞要落雨。
77、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78、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79、雨天虹,落不停。雨后虹,天转晴。
80、朝起红霞晚落雨 晚起红霞晒死鱼
81、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在前。
82、下雨走大街,台风走小巷。
83、云交云,雨淋淋。
84、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85、先下牛毛无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86、瓦块云,晒死人。
87、泥鳅静,天气晴。
88、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89、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90、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91、鸡进笼晚兆阴雨。
92、月亮撑红伞 有大雨
93、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94、炸雷雨小,闷雷雨大。
95、斜雨雨快停,直雨连天淋。
96、久雨刮南风 天气将转晴
97、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
98、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99、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100、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101、十雾九晴。()
102、夜星繁,大晴天。
103、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早春晚播田: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
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
立春晴,雨水均。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双春好种田。
雨水连绵是丰年,农民不用力耕田。
雨水日下雨,预兆成丰收。
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春天气温低则多雨,冬天气温低雨反而少。
惊蛰闻雷米似泥:惊蛰日打雷,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丰收,米价便宜。
二月二打雷,稻米较重捶: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丰收,米价便宜。当天,如果春雷乍响,这一年收成很好。
春分,日暝封分:春分日昼夜各为十二小时。
关于春天的农谚大全(最新)相关文章:
1.2015有关风向与天气的谚语(最新)
2.2015关于春天的农谚大全
3.2015关于春天的农谚有哪些
雨水有雨,一年多水。(湘)
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满。(湘)
雨水落了雨,阴阴沉沉到谷雨。(赣)
雨打雨水节,二月落不歇。(赣)
雨水明,夏至晴。(湘)
雨水节气的寒、暖、风、雷现象对未来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冷雨水,暖惊蛰;暖雨水,冷惊蛰。(桂)
暖雨水,冷惊蛰,暖春分。(桂)
雨水前雷,雨雪霏霏。(苏)
雨水节气南风紧,则*旱;南风不打紧,会反春。(湘)
雨打五更头,午时有日头。(浙)
早晨下雨当天晴,晚间下雨到天明。(苏)
早雨不会大,只怕午后下。(湘)
早雨晚晴,晚雨一天淋。(桂)
开门见雨饭前雨,关门见雨一夜雨。(浙)
早晨落雨晚担柴,下午落雨打草鞋。(湘)
早雨天晴,晚雨难晴。(苏、浙)
雨滴黄昏头,行人不要愁;雨滴鸡开口,行人不要走。(赣)
雨打夜,落一夜。(浙)
夜雨三日雨。(浙)
白天下雨晚上晴,连续三天不会停。(吉)
雨下黄昏头,明天是个大日头。(陕)
晚上下雨白天晴,晒得泥草青又青。(赣)
雨水节,雨水代替雪。
雨水非降雨,还是降雪期。
春雨贵如油。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宽。
七九八九雨水节,种田老汉不能歇。
雨水到来地解冻,化一层来耙一层。
麦田返浆,抓紧松耪。
顶凌麦划耪,增温又保墒。
麦子洗洗脸,一垄添一碗。
麦润苗,桑润条。
种地别夸嘴,全凭肥和水。
粪大水勤,不用问人。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低产变高产,水是第一关。
黄河水可用不可靠,来水赶快把麦浇。
黄河水可用不可靠,来水快把白茬浇。
更多热门文章:
1.关于雨水节气的农谚
2.2015年二十四节气谚语之雨水
3.关于雨水的农谚【二十四节气】
4.有关雨水与农业的谚语
5.关于雨水节气的气象谚语(汇编)
6.二十四节气之雨水谚语【汇总】
7.小学二年级雨水节气谚语
8.二十四节气谚语:关于雨水
小暑下雨有什么说法
说法一:小暑下几点,大暑没河堤
在小暑时节,很多地方也会下雨。古人就发现,一般小暑下雨的话,那么在大暑的时候会下大雨、暴雨。所以防洪防涝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地方有“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说,更有“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的经验总结。意思是说如果小暑那天吹南风,则大暑时必定无雨,就是说小暑最忌吹南风,否则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冲决圩堤。很多地方的民俗认为小暑下雨,那么大暑便会有洪涝灾害,但是每年的天气情况不同,这种说法的科学依据也很少,所以只能当做参考。
说法二: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在小暑节气这天,如果不是晴天,是阴雨天气的话,那么在大暑的时候天气会很好,温度会很高。古人用“晒开石头”是来形容当天的太阳很毒辣。而在很多的地区还有“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等类似的俗语。所以这是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才产生的民谚。
说法三:小暑一声雷,倒转半月做黄梅
其实,小暑节气打雷还和梅雨也是有着很紧密的关系。比如在上海地区,就有着“小暑一声雷,倒转半月做黄梅”的说法,就是说如果在小暑的时候打雷,那么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比如:“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小暑头上一声雷,半月黄梅倒转来”等。在江苏地区还有着“小暑一声雷,要做七十二个野黄梅”的说法。
那么小暑天下雨好还是不好呢?对未来天气有什么指示性意义吗?我国各地流传着许多生动易懂的气象谚语,从中我们或可获知一二,例如:
“小暑有雨旱,小寒有雨冷。”(桂)
“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苏)
“小暑下几点,大暑没河堤。”(冀)
“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苏)(意指如果小暑那天下雨,以后要很长时间都是雨天,一时用不上牛了)
“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苏、湘)
可见,小暑天下雨,对其后天气的晴雨还是有一定预报作用的,有经验的农民朋友就可以以此为参考,来进行下一步的作物管理规划。
另外,小暑节气打雷和未来天气晴雨状况也有着相应的关系。例如,对小暑节气与黄梅的关系,有“小暑一声雷,倒转半月做黄梅”的谚语。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而小暑节气的凉热与未来天气也有一定关系,有关这方面的气象谚语有: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沪、湘、辽、晋)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悠悠。”(川、贵)
“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熬熬。”(湘)
“小暑过热,九月早冷。”(苏)
“小暑热过头,九月早寒流。”(冀)
“小暑热过头,秋天冷得早。”(湘)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桂)
小暑传说故事
小暑传说故事之晒伏
“六月六”相传这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小暑传说故事之百索子撂上屋
民间说“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相传传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被银河分割在两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这一天可以相会。但在他们中间却横阻着一条银河,又没有渡船,怎么办呢?所以六月六这一天,天下的儿童多要将端午节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让喜鹊衔去,在银河上架起一座象彩虹一样美丽的桥,以便牛郎和织女相会。
小暑传说故事之小白龙回家
相传这一天是“小白龙”回家的日子。因为“小白龙”犯了天条,被龙王父亲囚禁在很远的一个小岛上,失去了行动自由。唯有六月六这一天,龙王恩准其回家探母。“小白龙”由于探母心切,所以一路上昼夜兼程,带来了惊雷闪电,狂风暴雨。
小暑传说故事之伏日祭祀
伏日,古人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远在先秦已见著录。古书上说,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传说是太阳神,祝融则是炎帝玄孙火神。传说炎帝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不愁衣食。人们感谢他的功德,便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传说。
《小暑六月节》:“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相关文章:
1.2019小暑是不是入伏 小暑是什么意思
2.小暑节气习俗起源
3.小暑的习俗
关键词: 英语 汉语 谚语 社会功用
一、谚语的科学认识功用
汉、英语中很多谚语反映人在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其中有关气象、农业等自然现象的谚语,都有相当的科学认识功用。
1.有关气象的谚语
如汉语谚语:
近山多雨,沿海多风。
早上红云雨不停,傍晚红云会天晴。
重阳无雨一冬晴。
早晨有雾,晌午晒布。
一日春霜十日晴。
这些气象谚语总结了人们对气象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象的科学知识。英语中也有有关气象的谚语,举例如下:
Winter thunder summer hunger.
冬天打雷,夏天挨饿。
A blustering night,a fair day.
夜晚刮大风,白天好天气。
下面的三条谚语都是说明英国的天气情况:
An English summer,three hot days and a thunderstorm.
英国的夏天有三天大热,还有一场暴风雨。
April weather,rain and shine both together.
四月的天气,晴雨共存。
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and goes out like a lamb.
三月来如猛狮,去如羔羊。(这条谚语意思是三月初风雨交加,三月底风和日丽。)
2.有关农业的谚语
农谚比气象谚更多,汉语中的农谚尤其多。中国以农立国,农谚反映农民的生产经验,其中相当一部分符合科学原理。例如,汉语中关于冬耕的谚语有:
冬耕耕的深,庄家可生根。
田要冬耕,儿要亲生。
冬耕深一寸,害虫无处存。
这些谚语积农民多年的耕作经验,有科学道理。冬耕好处甚多,所以第二条谚语把冬耕和亲儿子相提并论,可见农民是多么重视冬耕。
汉语农谚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涉及耕作、土壤、病虫害、肥料等,面广意深。下面举一部分例子:
保土必先保水,治土必先治山。
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
紧拉鱼,慢拉虾。
英语中的农谚比汉语中的要少一些,但也反映了农民的经验,并有一定的科学认识,如:
April showers bring forth May flowers.
四月的阵雨带来五月盛开的花。
A snow year,a rich year.
有雪的一年,丰收的一年。
Dry August and warm does harvest no harm.
八月干燥温暖不影响丰收。
从这些谚语看出,农业和时间、气候关系密切。汉谚多以节气与农业挂钩,每个节气是半个月,英语农谚中则以月份与农业联系。不管是时间还是气候都与地理因素有关,所以农谚反映的是经验,两地不能套用。当然,也有一些谚语反映的是共同的一般的经验,两种语言谚语可相对应。
汉:瑞雪兆丰年
英:A snow year,a rich year.
(有雪的一年,丰收的一年。)
汉: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桃。
英:He that sows good seed,shall reap good corn.
(播良种的人收好谷。)
谚语中所反映的科学认识只是经验的结晶。所以不能当做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认识。但它们有一定的科学认识功用,可供学习和参考。
二、谚语的教育警策功用
谚语是反映集体经验且流传很广的固定语句,引用谚语往往比一般说理具有教育效果。汉语谚语中蕴含着很多积极内容,对人有教育警策作用。现举例比较如下:
(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条谚语前后两部分分别于两条英语谚语相对应:
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
好的药味道苦。
Good counsel does no harm.
好的建议没有坏处。
中国人鼓励青少年从小奋发向上时,往往引用谚语: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英语中也有意思相近的谚语:
Good boys who to their books apply,will all be great men by and by.
用功读书的好孩子,长大会成为大人物。
当劝导人要虚心,不要骄傲时,中国人常引用谚语:
(4)满招损,谦受益。
(5)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表达这一意思的英语谚语有:
Humility often gains more than pride.
谦逊常常比骄傲得意收获的更多。
两种语言中有一些劝导别人爱惜时间努力工作的谚语。这些谚语简洁、明确,让人乐用不疲,反映了时间的宝贵及潜在价值。汉语中有名谚: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英语谚语也有:
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
Life is a shuttle.人身如梭。
劝人努力的谚语有: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英谚则说:
With time and patience the leaf of the mulberry becomes satin.
这一系列谚语都有很大的教育警策作用,指导人们爱惜时间,珍惜生命,努力工作,取得成绩。谚语的教育警策功用无处不在,学校、家庭、社会,凡有人类交际的地方,谚语都发挥着它的功能。
三、谚语的文学描绘功能
谚语经过人民群众的耳口相传和文学巨匠的加工提炼,不仅内容充实,而且语言形式优美,许多谚语还源自文学名著或民间口头文学,所以具有很高的文学描绘功用。英语谚语: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此谚出自雪莱的《西风颂》。这个设问句蕴含深刻、寓意巧妙,已被汉语借用。巴金就曾在其作品中引用此谚,展示人类的希望。
谚语能唱能吟,常见于诗词之中。宋朝强幼安《唐子西风录》中写到:“诗疏不可不阅,诗材最多,其载谚语,如:‘络纬鸣,懒妇惊’之类,尤宜入诗。”谚语本身就有诗意,又能引起诗人灵感,而且是现成的语句,所以很宜入诗。另外,诗中的佳言妙语被经常引用,也会转化为谚语。汉语中有一条常用的谚语: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就出自唐代罗泌的《路史记》,此句在宋代诗词中就常被引用。
且同千里送鹅毛,何用孜孜饮麋鹿?(苏轼《以土物寄少游诗》)
千里鹅毛意不轻。(黄庭坚《谢陈适用惠纸诗》
来自诗词的谚语很多,这些谚语又会被诗人和作家引用,可见谚语的文学描绘功能是很强的。现举来自诗词的谚语:
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杜甫)
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李后主)
这些谚语都来自诗词,但使用时以作为群体的经验结晶。由于有诗词的背景,更易广泛流传,为人喜闻乐见。
诗和谚语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英国,从中世纪起就有诗人围绕谚语来写诗。有一位诗人写下了下面的诗:
So many heads,so many wits:nay,nay
We see many heads and no wits,some day.
有多少脑袋,就有多少智慧。
显然这位诗人对英语谚语:So many heads,so many wits.(有多少脑袋,就有多少智慧。)
所含的意思持否定态度。这种情况,中国也有,鲁迅对汉语谚语“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也提出过质疑。他认为“这乃是压迫者们的格言,教人要奉公,安分,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闲事;而被压迫者是不算数的”(《鲁迅全集》4卷,414页)。
从这些例子可以进一步看出,诗歌和谚语是互通的。使用谚语时,有时可以改而用之。使用谚语在考虑语言规范性的前提下,为了交际和表达思想的需要,可以创造性地使用。
四、谚语的社会实践功用
谚语的社会实践功用很广泛,从个人的座右铭到社会群体的交往,无不使用谚语,发挥其社会实践功用。现代社会商业经济发达,广告成为应用语言的媒介。广告语言不仅要求简短上口、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还要寓意深刻。因此谚语在这一领域有用武之地。其它领域谚语使用的功用大同小异,可以举一反三。另外,从司空见惯的谚语中引发新意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广告效果。例如一家日本航空公司为了强调头等舱膳食丰富,把谚语: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对一个人来说是肉,对另一个人来说是毒药。
改为:One man’s sushi is another man’s steak.
对一个人来说是寿司,对另一个人来说是牛排。
如果广告词中包含产品的名称,又借助谚语的韵律和知名度,那么一条谚语就会是一则给人深刻印象的广告,让人们记住其产品。我们来看看可口可乐公司设计的广告:
All roads lead by Coca-cola signs.(1929)
条条道路通到可口可乐招牌前。
这则广告显然是以谚语: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为基础的。
汉语谚语应用于广告时,也可加以改造。但改造的方法与英语不尽相同。例如活用谚语:
百闻不如一见。
于是产生的各种广告词:
百闻不如一尝。(健力宝饮料广告)
百闻不如一件。(羊绒衫广告)
百闻不如一键。(计算机广告)
在发挥谚语的社会实践功用时,可以适当改变谚语形式,灵活使用谚语。但谚语毕竟是约定成俗的固定句子,滥改会影响语言的规范性,所以应用谚语时一定要慎重。
参考文献:
[1]王德春.新惯用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各地流传的白露节气的谚语有哪些】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玄鸟,即燕子。古时候,燕子和桃花,大概是人们最乐于倚重的两位气候“预告员”,对于生物智慧的借用。
从春分时节的“玄鸟至”,到白露时节的“玄鸟归”,人们由燕子的迁来与归去中,品读季节的更替。
秋高气爽,玉露生凉,鸟儿们敏锐地觉察肃杀之气,于是开始养羞(馐),即勤快地筹措越冬的“干粮”。
以前我最喜欢的白露谚语是:“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可是,蚊子们似乎并不在意这则“古训”,把人折腾得不行不行的,看来还是另一个谚语更靠谱:白露蚊,咬(烦)死人。
还有一个谚语,乍读起来令人窃喜:“白露后,不长肉”。但它指的却是…荞麦。白露后,反倒是很多人秋膘上身的时节。
很多谚语,也反映着白露时节各地的物候特征和农事次第:
白露三朝露,好稻满大路。
白露天晴稻像山。
“白露雨来苦一路”,《农政全书》解释道:白露雨为苦雨,稻禾沾之则白飒,蔬菜沾之则味苦。
白露打枣,秋分卸梨。
八月连阴种麦好,只怕淋烂柿和枣。
不同的果儿,对于雨水多寡,有着不同的好恶,正所谓“旱枣子,涝栗子,不旱不涝收柿子”。
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
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
白露雨沥沥,秋分稻秀齐。
白露满街白。(棉花)
白露看花,秋分看谷。
白露水,寒露风,打了斜禾打大冬。
白露秋分,番薯生筋;寒露霜降,番薯生糖。
白露点坡,秋分种川,寒露种滩。(小麦)
白露不抽穗,寒露不低头。
白露谷,寒露豆,过了霜降收芋头。
白露荞麦,寒露油菜。
白露秋分菜,寒露霜降麦。
白露种葱,寒露种蒜。
白露下南瓜,立冬卧白菜。
山怕处暑,川怕白露。
还有很多谚语,反映着白露节气与后续天气的呼应关系:
白露有雨会烂冬。
烂了白露,天天走溜路。
白露有雨霜降早,秋分有雨收成好。
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
白露无雨,寒露风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一场秋雨一场凉,一场白露一场霜”。
而白露之后,最缠绵的阴雨,就叫做:华西秋雨。
“露里走,霜里逃,感冒咳嗽自家熬”。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白露不露,长衣长裤”。
“白露身勿露,着凉易泻肚”。
“白露身不露,露了没好处”。
“白露白茫茫,无被不上床”…
好吧,白露时节,从不露做起…
9月8日白露节气,露凝而白,气始寒也。
“草上露水大,当日准不下”。
关键词:高中地理 生活化模式 中图版 常见的天气系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47-01
中图版中第二单元的“常见的天气系统”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大难点。教育部对地理课程提出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要让高中学到的地理知识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这就意味着要让高中地理走进学生的生活,只有把地理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接受和掌握地理知识,让地理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取得教学效果。
一、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接受地理知识,而生活化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高中地理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中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首先,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天气预报,然后多收集近期的天气预报,收集一些与台风有关的消息,多收集关于天气的一些谚语,给学生播放与天气系统有关的幻灯片,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关注天气系统,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课堂的热情;其次,高中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以往学过的知识和生活情境设置教学情景,比如“观风雨才能赚大钱,借天气才能做好生意”,紧接着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哪些商品的价格跟天气有关系;还可以让学生列举在古代人们是如何判断天气变化的。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素养,陶冶高中生情操,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加深学生对天气系统的理解。
二、 加强生活与教学的联系
地理知识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地理教科书出现了很多非常形象的插图和说明,更方便学生理解,体现了对生活化教学的重视,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与方式,多在地理课堂中举例以及插入图画。
高中地理教师在讲《气压系统和锋面系统》的时候,可以用幻灯片给学生展示我国北方遭受沙尘暴的图片和小视频,这样可以让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到锋面系统给我国天气造成的影响,并以此过渡引入气压系统。在讲气压系统之前,教师把幻灯片图片切换到家中水池放水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水的流动画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用手判定气流的流动方向,可以让学生制作关于气压系统的图片,教师也给学生展示图片,让学生判断自己制作的是否正确。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联系生活学习高中地理,也可以通过与同学讨论和教师指导,加深对气压系统知识的理解,学生更能进行独立的思考,并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三、通过社会实践把地理课程融入生活
现阶段地理教学不仅求教师要全面熟悉教材,也要求教师把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把教学带入生活,很多学生学了地理知识,生活中最基本的现象都不知道如何进行解释,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这一局面。
例如,学生学习气压系统和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进行分析。如北方冬天的寒潮、夏天的暴雨是由于什么系统造成的?南方夏天降水非常多是由什么系统带来的影响?江淮流域六月份处于阴雨连绵的状态,这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常见的天气系统”这部分知识学习难度比较大,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学生根本无法掌握关键点,也不会运用到生活中,面对考试学生不能应对自如,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和生活中的实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带领学生预报天气。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图片,带领学生解读图中的信息。
首先,让学生指出气压中心气压情况;其次,让学生描述图中A点和B点的风向,并比较两点之间的风力的大小;再次,判断A点B点两处气团的性质;最后,根据学习的冷锋和暖锋有关知识,描述图中哪些区域会出现降雨,指出哪些区域会出现暖锋雨、哪些区域会出现冷锋雨。
天气系统非常复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寻找其中的规律。教师要多带领学生解读天气预报,让学生学会简单识别天气图,了解天气发生变化的原因。教师也要把在生活中发现的天气现象融入到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天气系统,应该用最贴近生活的天气现象作为教学的素材,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多让学生收集关于天气的谚语,再结合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和交流,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天气系统知识。生活化教学模式缩短了地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提高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心设计第一节课及每一节课的导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我非常重视开堂课。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的第一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古代,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时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比喻。那么,什么是地理呢?也许地理这个名词同学们可能比较陌生,但地理知识同学们却经常接触到。地理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地理课都要学习哪些东西,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知道答案。”最后用“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生吗?(同学们回答:想。)请好好学习地理”来结束这节课。
二、坚持课前5分钟地理讲座,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
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地理知识、遵循新教材“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我非常注重鼓励学生平时通过读书、看报、收看电视有关栏目(如:“地球的故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搜集地理资料、趣闻。在每节地理课中,让几位同学依次上台说说自己搜集的地理趣闻,让其他同学欣赏和评价。这样,学生从中收益非浅。一是学生通过主动搜集地理资料,开阔视野,丰富了他们的地理知识结构;二是让学生将找到的地理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讲给同学们听。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三、让学生自制学习学具,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体验创新乐趣
初中生大都具有强烈的动手操作的愿望。在教学中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种积极性,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比如学习了“地球仪”的知识后,让学生动手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在学习“时区及区时计算”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不易掌握,我便指导学生做了“各国标准时间”学具,让同学们反复练习,很快就掌握了所学内容。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还能经历过程和方法,体验创新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逐渐持久、稳定。
四、联系实际,吸引学生,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新教材结构简单明了,内容通俗易懂。它十分重视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引入,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亲身体验。包括衣、食、住、行、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挖掘和使用日常生活中潜在的有兴趣的材料,把生活与地理事物事例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如同身旁常见的事物一般鲜活。例如:在讲“天气”这一概念时,通过让学生对当天的天气以及对平时收听收看的天气预报进行分析,总结出“天气”的概念,加强对“天气”这一概念的理解。学生通过对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析,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使学生觉得地理距我们很近,所学知识很实用,从而乐于学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五、巧用谚语,增强趣味,活跃课堂气氛
谚语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知识总结,富有哲理性和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巧用谚语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温带大陆性气候日温差较大,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黄河含沙量大,用“一碗水,半碗沙”;淮河沿岸历史上多灾,用“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交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用“要想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华北平原春旱严重,用“春水贵如油”。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引用谚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识。
六、创设地理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新课程不仅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使所学知识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因此,在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获取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以地理知识为“载体”创设地理情境,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地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地理信息,运用有关地理知识和方法做出自己的判断。例如:讲授“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时,可展示有关北极地区和南极洲的资料图片,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引导学生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地理课题,提出明确的责任分工,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共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完成共同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搜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经历了探究的过程,提高了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取了理智、情感、价值观的体验,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