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乐教师考核

音乐教师考核

时间:2022-09-04 05:56: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音乐教师考核,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音乐教师考核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音乐教学;困境;优化策略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初中音乐课教学和以往相比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要进一步提升初中音乐课教学的实效、发挥音乐课教学的积极作用,必须对当前初中音乐课中存在的困境进行正确的分析,制订出科学、合理的优化策略,以此推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一、新课改后初中音乐教学的困境

1.基本音乐技能教学的缺失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初中音乐课往往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初中音乐教学才被逐渐重视起来,因此,教师在音乐课教学中加入了大量的音乐背景文化、音乐历史的教学,这部分教学比例的加大,造成了基本音乐技能教学内容的减少,导致学生基本音乐能力的缺失。如,新课改后学生的简谱应用能力普遍较差,音乐基础薄弱。音乐教材准备了大量的内容,设计者的初衷是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但由于音乐课课时少,学生的基础差,教师都在匆忙赶课,没有给学生留有消化吸收的

时间。

2.教师音乐素质普遍较低

新课程改革后,初中音乐教学对于教师的音乐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大批的优秀音乐教师进入教学岗位。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初中音乐教师综合音乐素质难以真正满足教学要求,这同样是摆在音乐教学面前的困境。教师音乐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对于提升初中音乐教学的质量是不利的,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学生音乐能力考核无序

初中音乐课更重要的是对音乐的欣赏,但是对学生音乐能力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考核。但是,当前我国初中音乐课堂对于学生音乐学习效果的考核往往没有明确的方法和标准,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性。学生音乐能力考核的无序,不利于对学生实际音乐能力的正确考核,也不利于对教师的教学实效进行正确的考核。

4.音乐课时数量较为不足

音乐课教学如果要形成系统化的教学效果,必须有足够的课时数作为支撑,但是当前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问题,初中音乐教学课时数量较为不足,难以满足音乐课教学的实际需求,也不利于音乐教师教学计划的完善和实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音乐课时数量不足的情况当前比较难以改善,相关音乐教学工作者只能寻求其他出路作为弥补。

二、新课改后初中音乐教学的优化策略

1.重视基本音乐技能的教学

基本音乐技能,是学生进行音乐审美和提升音乐能力的根本。

教师在这方面应该有足够深刻的认识,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点对待,制订完善的基本音乐技能教学计划,重点实施。对学生基本音乐技能如简谱的教学,应当重视教学的连续性,最好的做法是每节音乐课上都引导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让基本音乐技能的学习形成体系,体现出教学的实际效果。例如,在音乐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的音乐知识进行复习,之后再对新的知识进行学习,并配合相应的音乐作品欣赏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2.增加初中音乐教师的准入标准和培训力度

在初中音乐教师自身音乐能力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有效改进,一方面,要增加初中音乐教师在招聘时的专业技能考核力度,确保进入初中音乐教师岗位中的教师都是具备足够音乐能力的;另一方面,要增加初中现有音乐教师的培训力度,形成完善的培训机制,通过系统的培训工作提升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和教学能力。此外,对于教学能力较差而且不重视学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形成了不良影响的教师,学校应当对其重点培训,力求通过培训提升其教学能力。如果通过培训其教学能力和基本音乐素养仍然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或者态度恶劣的,学校应当及时进行淘汰。

3.完善学生音乐能力考核机制

对学生音乐能力的考核,一方面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实效。但目前我国初中对学生音乐基本能力的考核往往存在轻视、走过场、形式化的情况,因此,必须制订一套完善的音乐能力考核机制,真正达到考核成绩的真实化、有效化,发挥考核的作用。在学生音乐能力考核机制的完善过程中,学校音乐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提供可行的意见和考核标准,学校管理层也应当积极和其他学校进行经验交流,力求使考核机制的制定科学、合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当然,对于学生反馈的意见也应当认真对待,选择性采纳。

4.提升音乐课教学质量

相比于其他的初中课程,音乐课的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因此不利于大量的教学内容的展开。所以,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剔除相当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只对基础性的、经典的、必需的内容进行教学,并保证教学的实际效果,才能真正提升初中音乐课教学的质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以下几点:(1)确保对学生基本音乐能力教学的效果,保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简谱知识、运用简谱技能;(2)对于经典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重点赏析,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力和音乐素养;(3)组织必要的实践内容,教师牵头进行,如歌曲演唱,然后保证学生充分参与到实践中,体会音乐的本身魅力,帮助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对初中音乐课教学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的初中音乐教学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这一点,在原有的教学方式基础上,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模式、强化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主体性,通过对学生音乐基础能力的教学和对学生音乐欣赏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基本音乐欣赏能力,提升音乐乐感,提升音乐学习热情,真正使初中音乐教学和新课改的要求接轨。

参考文献:

[1]李红.新课改下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J].新课程:中旬,2013(08).

第2篇

【关键词】音乐 考核 评价 策略

音乐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学的评价要符合学科特点、在遵循音乐教学本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音乐学科的特点、技能要求、学习态度等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小学音乐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演唱、欣赏、创作、加试四个方面。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因此,建立科学、系统的小学音乐教学考核方法势在必行。

一、综合性评价方法

综合性评价方法是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所做的全面评价与总结,实现了考核内容从单纯的知识技能到兴趣、素质、能力和个性等的转变。它主要包括行为评价、成绩评价、特长评价三个方面。其中行为评价涵盖的内容主要是课堂纪律、音乐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成绩评价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特长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演唱、演奏、欣赏、表演形式的评价。综合性评价的目的是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的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享受乐趣,进而提高音乐的欣赏水平。进行音乐综合性评价考核时,教师应首先了解学生情况,对班级学生进行学习和目标两种等级分类。

学生分类就是通过了解和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对学生进行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显性分层即对学生年龄的分层,分为高、中、低三个年龄段,教师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个性制定学生考核的目标。隐性分层,就是把全班学生按照能力水平分为四个层次,供教师在制定分层目标时做参考。

目标分类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材大纲的要求,制定分层次的考核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对各层次的学生做出具有激励和导向的评价,并为学生的逐层上升设立阶梯,使学生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进步。

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立足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是一种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动态行为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部分,对形成性评价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课堂评价主要分为课前检查和课堂抽查。

课前检查。上课前,教师对学生携带上课用具和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这种也是对学生音乐学习态度的检查。

课堂抽查,就是教师通过采用提问、讨论、抽查演奏等形式,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的展现出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制作表格,在表格上写上每班学生的姓名和八种不同的项目,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根据这些记录,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例如,教师以复习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学生的回答情况记入抽查成绩;定期抽查学生乐器的吹奏情况,让学生根据学习的歌曲进行简单的舞蹈表演,同样记入抽查成绩。

三、终结性评价方法

终结性评价方法是一种目标达成评价方法,在评价中,要坚持学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形成性评价为辅的原则对学生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班级音乐会”是终结性评价主要的考核方式。

“班级音乐会”就是班级学生把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在课堂上进行音乐汇演,展示自己的音乐水平。音乐汇演的主要内容包括歌唱、器乐演奏、听乐舞蹈表演、配乐朗诵、音乐剧等形式,考查学生的乐理知识、欣赏水平以及学习态度等。教师在评价时,要根据学生的音乐天赋、原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项目强弱作出合理的评价。如有的学生擅长器乐表演,有的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比较强,有的学生则是唱歌条件比较好,还有的学生是乐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根据条件强项评价,表扬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的特长。

这项活动一般在学期结束之前举行,次数控制在一学期一次,以保持学生对“音乐会”的兴趣,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评价的质量。

四、其他方法的应用

音乐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上,应把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至课外。评价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对提高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发展音乐才能,挖掘音乐潜力。教师根据课外兴趣小组同学的表现作出合理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到期末的综合评价中。可以在班内设立优秀特长生、展示课外成绩和评价结果两个方面进行。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

在进行音乐的考核时,教师应注重教学评价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操作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教学目标,注意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学生做出合理科学的评价,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进而全面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考级;业余音乐教育;音乐教师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157-02

1991年,重庆开始实行业余音乐考级活动。1992年全市的钢琴考级人数不到两百人,截止2006年,全市的音乐考级人数已经有七千余人,是初始人数的723倍,15年来,平均每年以31.6%的速度增长,发展速度非常快。考级的乐种也从初期的钢琴至1992年开始加入其它乐种如电子琴、小提琴、手风琴等。业余考级活动在社会中的影响日益深远,称之为“音乐界的民心工程”,也成为重庆市业余教育中的一项举足轻重的内容,为此,2005年“重庆市业余教育问题研究”在重庆市科委立项。

然而,重庆市业余考级制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源影射出的是一部分社会性问题。由于人们缺乏对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的正确认识,随着这种偏差的日渐增大,业余考级制度也成了升学制度下的附属品。特别是随着社会商品经济意识的不断加强,业余考级制度俨然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产物,对其管理和规范工作应当是文化教育主管部门的当务之急。

一、重庆市业余考级日益壮大的原因分析

1、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推动了业余考级的发展。

重庆市的特点用重庆市副市长黄琦凡的话来描述是“直辖市大农村”,随着城市与城乡的互为一体,人民群众对音乐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业余音乐教育培训师资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师资的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普通中小学学校教育不断提高对艺术学科的重视程度,对师资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也相应不断提高,这也使重庆各类专业学院及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这些都带动了业余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2、素质教育已被提上当前教育的重要议事日程。

由于社会舆论的导向,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划等号,很多家长以为接受了艺术教育就等于进行了素质教育,部分学校也将艺术教育与基础教育结合,小学升中学、初中考高中乃至高考,都直接或间接地将艺术考级成绩与升学挂钩希望以此能招收到具有全面素质的学生。于是考级也便成了考学的一条“捷径”,冲着这个目的来参加业余考级的学生不乏其人。

3、经济利益驱势导致商家琴行抢占业余考级培训市场。

经济利益的驱势导致商家琴行也不断加入到“考级大军”中来,而商家琴行间为争取生源纷纷降低音乐培训标准的做法,却使考级培训质量每况愈下,有广告曰“半年包你的孩子考过四级”。抱着此心理参加业余考级的学琴者越来越多,也导致了业余考级市场的膨胀。

二、考级活动的大规模发展对重庆市业余教育的积极意义

业余音乐考级制度的建立,推动了业余音乐教育的社会化程度及审美功能的社会传播,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走上学琴之路,对“文化重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从直辖市大农村的全局来看,通过加大投入与管理,促进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让业余音乐的学习走进农村、走进乡镇,使大农村变成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另一方面,学琴者越来越多,而院校的专业教师却非常有限,且水平不一、莨莠不齐。业余考级表面看是考学生,其实对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是一个鉴定。对于有志于业余音乐教学的老师们来说,考级能督促他们更用心地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而对于那些并不具备教学资格的人来说,也能起到淘汰作用。

从以上看,业余音乐考级制度的存在是具有其积极意义的,它在规范整个业余音乐教育市场、推动全民素质教育、选拔优秀人才等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业余音乐考级制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业余音乐的发展,说明人们的艺术文化素养正在不断提高,人们对业余教育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但业余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也需要我们思考。

1、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使人们对业余音乐考级制度产生了一些错误的理解和认识。当前社会中人们所认同的学琴目的就是“开发智力”、“培养毅力”、“培养自信心”等等,错误地将考级这一教育手段转化为教育目的,为了考级而学习乐器,而忽略了考级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它的文化功能,艺术的本质目的是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很多学生以达到某个较高级别为奋斗目标,常年只拼命练习业余考级教材的某一套作品,甚至有的为了通过高于自己实际水平的级别,而违背教学规律,盲目拔高程度。孰不知贫乏的作品并不能真正满足器乐学习相应所需的文化积淀,只会使器乐学习变成气种纯技巧的训练,使业余器乐考级变成一种应试形式,特别是违背科学规律盲目拔高程度的情况,虽然勉强通过考级,却并不具备基本的素养,磨灭了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巨大的负担甚至会让他们觉得弹琴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以如此代价换来的一张证书还有多少意义呢?

2.考级制度与升学制度挂钩使业余音乐考级制度成为应试教育制度下的附属品。当前我国教育方针强调发展全面素质,各级各类学校在进行招生考试时,都会对有艺术特长的学生降低录取标准。参加业余考级己经成了孩子升中学、上大学的一条捷径,业余音乐考级制度已成为了以高考制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制度下的附属品,使业余音乐考级制度开始背离其初衷。

四、业余音乐考级制度中的不足

1.业余音乐考级的标准不统一。表演艺术是一门感性认知很强的艺术形式,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在制定评分标准时带有主观性。例如,重庆地区的部分评委是由中国音协从全国各地调入重庆来考评的,有的是参照的是中国音乐学院的标准,有的是参照的是中国音协的标准;有的是参照的是本地区的标准,这就带来同样一组评委出自不同的评判标准的问题。目前重庆市有些专业考级的所聘请的评委,由于标准不明确、规则不一致,也直接造成考级市场成绩判定的不准确。

2.业余音乐考级教材的更替周期过长。当前我市业余考级制度中的教材问题,集中体现在考级教材的更替周期过长,有些专业甚至多年来一直沿用的是早期的教材,虽然也重新编辑过新的考级教材,却没有强行要求一定要使用新教材,容易造成长年只练考级规定曲目的应试现象,也让那些抱有投机、应试心理的考级者们有机可趁,对音乐考级的良性发展是不利的。

3.考级市场中师资质量存在严重问题。业余音乐教育市场的迅速发展,对培训教师的需求变得异常迫切。于是,一些不能胜任音乐教师职业的人也从事起了音乐教育工作,其中有些不具备专业水平,而另一些对教学不负责任,不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评审老师们发现,考级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看起来是学生的,但问题的根源在教师身上。随着音乐教育和考级市场的不断发展,如果对教师的需求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则会有更多的“南郭先生”出现。

五、重庆市业余音乐考级制度的建议

1.建立专业考核委员会

文化部下发的各项文件只是对考级制度的管理工作做了较为详细的规范,但对某些方面内容涉及却不够深入。例如,对目前存在较大弊端问题的音乐师资如何规范提高没有作具体的规定。应该对教师的工作资格做具体规定,教师也应该接受考核,并持证上岗,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重庆市文化局、市教委、市音乐家协会、高校音乐学院几家单位可联合成立“重庆市业余音乐教育师资考核委员会”,针对教师基本功(和声学、曲式学等)、教师素养(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项目进行统一考试、统一发放上岗证。

2.制定考级教师管理办法

实行音乐教师的认证上岗制度,同时要实施音乐教师的考核制度,这就需要制定系统的教师管理办法。学生在选择音乐(器乐)教师的时候,教师的资格证书是一项重要的选择标准,这样做不仅是对广大学琴的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对教师的整体规范,还包括对教师市场进行管理。通过考试,将社会上的业余教师集中起来,并将其考核及证书等资料备案,并上网公开。学生可以通过网上的资料查找自己所需的老师;管理单位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分处在不同地方的教师们保持联系,进行必要的管理;教师们也可以在网上交流教学心得,提高教学水平,实在是一举多得。在对教师市场规范的前提下,对教师的再培训也是必要的,只有教师的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

3.采用多样性的考级教材

建议要对考级的教材进行改革,使考级教材向多样化。在教材的改革方面,上海地区有经验直接借鉴,他们先出版几套考级教材,直到考级前三个月才通知,规定此次考级使用哪几套曲目;广东地区的考级教材工作也是先进的,广东钢琴学会主办的业余钢琴考级活动,每两年出版一套新教材,由广东地区最权威的钢琴教育家编著,每套教材出版到下一套新教材出版一年后,只可使用三年。这样的一些举措可提高考核的效力,加强业余钢琴考级制度的文化功能,也能很好地杜绝“有针对性地使用教材”的现象。

4.制定考核量化标准

对于业余考级标准可在目前我市现有的一些测评办法的基础上,参照国外一些先进的能力测试办法加以改进。例如,可先将有关描述器乐演奏的资料加以收集,运用各种统计方法把这些资料归类,确定为几大因素类别,如音准、节奏、速度、表现、技术能力等。各因素内又分别由几种陈述表达,各因素累积共有n种测项,各测项有固定分值,由正分值,也有负分值,累加所得分数将会被列入事先划分的等级。这样,量化的测评标准将使主观评测所带来的误差相对减少。制定统一而科学的新标准的工作责任重大,须由包括器乐专业的教育家,心理学以及数据学学专业的专家们共同来完成。

5.实施音乐文化修养与器乐技能考核并重的考级方式

在学习乐器的同时若加入了相关音乐欣赏的部分,会对提高学生整体音乐修养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音乐文化修养考核相对于现有的技能考级存在着以下两种并行的可能性:即将音乐文化修养考核与已有的技能考级互补并存;或将音乐文化修养考核作为一个独立的考级种类,与现行技能考级分轨执行(这里笔者提出“技能考级”一说,是基于上述社会调查的普遍认同,声乐、器乐考级称为“技能考级”,以此有别于我们欲加入的音乐文化修养考核。在此特作此解释)。通过一定数量的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分析,使考生更加热爱音乐艺术,感受音乐艺术的丰富表现力和美感,提高音乐学习的兴趣与效率,促进演奏能力的健康发展;通过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整体提高考生的文化艺术修养。级别设置:考级暂定三个级别:初级(一级)、中级(二级)、高级(三级)。

第4篇

关键词: 音乐 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创新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发明创造过程有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结合,是能够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特定范畴。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需要一大批具有开创性的各级各类人才。笔者发现,接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各级各类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普遍体现出成绩卓著、贡献突出的特点。科学研究也表明,音乐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极为有利。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结合教学实际,笔者谈谈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学角色,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和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比如,原来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例如,在学习《卡门序曲》时,教师在放音乐之前,先不给学生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他们知道的有关歌剧《卡门》的内容,比一比谁的故事更精彩,然后对评出的几个故事分组由学生为《序曲》配乐,再比一比哪组配得最好,最后教师再完整地讲述内容,引出教材,并播放《卡门序曲》的音乐,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教师讲述的故事、配乐有哪些异同。这样就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

2.充分利用多种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明确要求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及背景知识等,教师可以自己拟订教学目标。音乐课堂教学发生变化,不再是沉闷的、单调的,固定在教室内,以教师传授为主的单一模式,而是变得更加活跃、宽松。对学生来说,音乐首先是生活而不是学科,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快乐,这不仅仅是学生的愿望,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美好愿望。这恰恰是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因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情,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中的最好体现。当然,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不是指一般性的接触,而是通过正确的音乐教育逐步建立起对高雅、健康的兴趣和爱好,这其中必然包含着表现技能和欣赏能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上来,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创新。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教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中学生的表演欲比较强,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文艺小会演、音乐知识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3.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课后的问题和作业的设计具有开放性,答案多是非唯一的,不确定的,这样做就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笔者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可以用画画、表演、讲故事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结果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有的学生走到讲台前,把黑板擦当做了惊堂木,绘声绘色地讲起森林里两只鸟儿“吵嘴”的故事,这些都是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自然而又富有创意。

4.弱化教学考核,鼓励学生自主评价

第5篇

教师队伍不稳定与匮乏。在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校学生总数的0.15%-0.2%,专职教师应占艺术教师比例的50%。”也就是说,每1000名学生就要有1-2位艺术课程教师作为指导,这样的比例多数普通高校是没有达到的。

学校领导对音乐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艺术素质教育机构的建设不完善,缺少资金方面的支持和政策的保障。目前不少高校成立了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文化艺术教育机构,并由专业教师讲授音乐类课程、指导大学生艺术团。而实际上,艺术教育中心隶属或挂靠团委或某部门,使得音乐类教师在考核、职称申报评定、人员招聘、规划发展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约束,教师自身发展空间非常小。

据调查了解,目前普通院校艺术类指导教师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学校外聘老师。部分高校缺少专职、专业的音乐类老师,为了保证课时量,长期聘请外校教师对学生的选修课进行教学。多数外聘老师都有自己的专职工作,所以会经常调换、调动,不能坚持并持续对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教学长期进行专业教授与指导。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对音乐素质教育的长期性、合理性规划。第二,本校行政编制的兼职教师。目前有部分院校开设艺术学院和专业,有自己的专业艺术老师。也有部分行政教师毕业于音乐类高校。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大多在晚间与周末时间,这类老师在工作之余也便担任此类课程。但校内艺术教师与行政教师的本职工作比较繁忙,在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后,又增加校音乐类选修课程的任务,往往要花费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却受到一定影响。

2.教师队伍的对策研究

2.1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音乐素质教育

为保证校对音乐类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开设,对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普通高校应专门设立公共艺术课程教研室以及音乐教育研究所,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独立的艺术教育部门,并把大学生艺术团归属艺术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强化音乐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理论研究非常薄弱,大多高校的音乐教育,多注重实践、而忽视理论研究,通过建立艺术素质教育部门,可以为高校音乐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研究方向可以多有选择,音乐素质教育也更加规范化、合理化。

2.2保证专业教师队伍数量

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当今随着高校的大面积扩招,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多数高校的音乐教师数量远不能满足音乐素质教育规定的数量与教学需要,尤其是在职专业音乐教师数量为之更少。因此需要多引进一些音乐专业综合能力强、音乐素养较高的专业音乐教师来加大高校的音乐教师队伍。虽然不要求教师在专业上非常精通,但要求教师在音乐理解能力以及声乐、器乐、舞蹈、编曲以及节目编排等综合能力上都要有所了解。并要求音乐教师了解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综合学科知识,会把音乐学与各学科密切关系起来,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融会贯通。这样,音乐素质教育的课程才会保证良好的质量水平。

2.3著名专家进校园

引进著名音乐学院教授、专家作为普通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外聘教师。定期为学生做高质量、高水平的音乐学术报告及讲座,并可以让专家、教授担任音乐理论课教师,为学生讲授音乐基础、欣赏等课程。让学生与大师间亲密接触的同时,对音乐有全新的认识与提高。

2.4完善考核政策与奖励制度

第6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开放性

当前,随着初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开放性成为了教学改革中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是诸多初中音乐教师提升教学成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抓手。教师应当从教学内容、教学情感、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以及教学活动等方面入手,提高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为初中音乐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

一、教学内容提高开放性,进一步增加音乐教学信息容量

(一)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补充教学内容。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立足于通行的教材内容之外,还要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学生喜欢流行音乐,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笔者在《西部放歌》这一单元教学中,专门设置了一小章节,让学生自己介绍还有哪些表现西部的歌曲,并让学生演唱几首,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满足了学生这方面的兴趣爱好。

(二)结合思想教育要求补充教学内容。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对此,除了教学教材中相关篇目的歌曲之外,教师还要结合音乐的发展,选取一些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作用的歌曲作为选修内容,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补充,教学生唱这些爱国主义歌曲,净化和洗涤他们的心灵,体现初中音乐教学思想性目标。

(三)结合音乐传统精华补充教学内容。在不同地区,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优秀成果,许多表现在音乐方面,这些历史的瑰宝、民间的精华,往往成为被忽略和遗忘的部分。作为初中音乐教师,在时间、精力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进行相关内容的搜集整理,并在教学中作为补充教材向学生教学,既实现了传承文化、拯救民间优秀音乐遗产的目标,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二、教学情感提高开放性,进一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一)给予学生尊重。作为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性格与观点正面临着剧烈的变化,更加渴望得到尊重。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论学生的音乐学习基础、能力态度如何,都要给予他们人格的尊重,不能讽刺挖苦他们,让他们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到平等,这样的氛围更加有助于提高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二)给予学生激励。来自教师的激励能够成为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不断前进的强劲动力,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的激励,导致教学氛围平淡,没有在师生之间形成浓厚的信赖关系,这样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选取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取得的点滴进步之处,加以适当夸张的表扬和肯定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在音乐学习中的快乐和满足,实现了内在评价提高的情感目标,有助于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初中音乐学习之中。

(三)给予学生关爱。初中生在音乐学习中或是校园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作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每一位学生去克服困难。笔者不仅关心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困难,还关注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学生帮助,还向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进言献策,为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

三、教学手段提高开放性,进一步增强多媒体的促进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补充音乐资料。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演唱的技巧,还要学习乐理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知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这一点需求,导致音乐教学信息容量不大,影响了教学成效。笔者在教学中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在网络中下载了与教学相关的大量信息,择其精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演示播放,有效扩充了信息容量。

(二)运用多媒体欣赏优秀作品。音乐是一门艺术,在艺术的殿堂中有大量的瑰宝,许多大家、名家创作的作品能够给人带来身心愉悦的享受。让学生增加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就要让他们在音乐的美好氛围中接受熏陶,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播放各大流派、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更多的领悟到音乐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科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强化训练成效。在演唱节奏、节拍等要点的掌握训练中,笔者除了进行亲自示范、要求学生相互指点之外,还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反复的播放演示,让学生对照模仿,这样的效果来得较为直观、规范,有助于学生掌握技巧,提高学习训练成效。

四、教学模式提高开放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发挥探究小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一个人的学习力量是有限的,集中大家的智慧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将学生以座位为顺序,兼顾到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与基础实际情况,编排成6到8人的学习小组,无论是乐理知识讲解、唱法训练,还是技巧巩固,都要求学生以这样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将学生以往自己训练、自己检测的方式转变为合作训练、相互点拨、集体评价这样的小组训练模式,对于自身在演唱技巧等方面掌握不到位的情况,能够轻易地被其他学生指出来,并进行技巧的辅导,将小组这一载体的作用发挥出来。

(二)发挥学生示范作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仅仅依靠教师进行讲解、示范,力度与效果相对有限,在教师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启发引导之后,更多的空间应该交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可以选取一批演唱技巧掌握较好的学生,分布到学生中进行示范,让学生向他们学习,提高整体演唱技巧水平。另外,教师也可以要求每一个小组确定一名技巧掌握较好的学生,在本小组内进行示范,通过重点学生示范、其他学生模仿的方式,整体上提高音乐教学成效。在他们进行示范之后,在时间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各个小组进行演唱技巧手法的展示活动,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

(三)发挥难点点拨作用。在音乐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学生难以掌握的难点,对于这些难点的处置,部分教师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实际上掌握效果并不明显,较为恰当的方式是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的项目就要放手,但是在学生无法自主完成的项目上,要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教师可以将这些难点提炼出来,鼓励学生分析研究,在进行思维方式、演唱技法、学习技巧等方面的点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突破的效果。

五、教学评价提高开放性,进一步激发音乐学习内在动力

(一)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在以往的初中音乐教学中,考核的项目都是教师按照教材内容制定,这就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考核目标要求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分别提出了必考、选考两大类内容。在每一类的内容中,学生可以选取相应的科目、篇目进行考核,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从中选取自己最为牢固、最为拿手的项目和篇目进行考核,将他们学习最好、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以这样的自主选择考核模式进一步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二)采取能力情感结合的方式。对初中生进行音乐学习评价,不能仅仅依靠学生的演唱技巧方面的考核,还应当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情感,尤其是在音乐学习中的投入程度、积极性高低,也要做为评价的重要依据。笔者在教学中对于评价的模式采取等级加评语的方式,等级是对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目标实现状况的评价,评语是对学生一阶段以来音乐学习情感投入程度的评价,从而更加全面、综合地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三)实施分层目标要求的考核。学生因为自身发展的因素,如对音乐演唱技巧的领悟程度、嗓音声带等等存在着差异性,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在音乐学习中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对此,应当采取更为恰当的评价要求,不能一刀切。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潜质、能力与技巧,对学生采取ABC三类难度的考核,以分层目标考核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开放性研究,从各个方面融入开放性元素,使初中音乐教学活动更加素质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向农.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开放性教学的实现途径[J]. 当代教育科学,2007(15).

第7篇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实践;改革;实施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060-02

随着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2006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标志着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实践改革时代。西方音乐史课程作为音乐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正在经历着这场变革,且必将找到属于自己的新的发展方向和空间。教育部的两个纲要以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目标、新的评价等强烈冲击着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使得高等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对于纲要中提出学生应参与实践教学环节,高校教师给予了充分的重视,由此引发了高校教师对该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思考。

西方音乐史课程作为高校音乐学科的基本理论课程,两个纲要提出的要求不仅使得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而且还要求教师要在实践中寻找重点并找到突破点,为其他音乐理论课程的发展提供依托。

一、西方音乐史课程实践改革的目的

为了提高西方音乐史课程的实践性能,对于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要求,西方音乐史课程的实践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传统的史类教学形式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样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被动,课堂上会经常出现睡觉、摆弄其他书籍、手机的现象;应该让课堂的主体成为学生,体现“自助超级市场”的感觉,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负责解答和协助,这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主要方式。

(二)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西方音乐史课程虽然为传统意义的史学课程,但是它与音乐这门时间艺术相结合,就要体现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应多从生活及社会实际出发,利用影视、媒体、网络平台等手段,引导学生喜欢西方音乐史课程,并让他们觉得西方音乐史课程有意义。

(三)改变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结合高校西方音乐史课程当前的授课现状,学生喜欢不理论课,特别是文字赘述较多、音乐家名字难记的西方音乐史课程,主要是接受性教育与死记硬背的直接后果。对于音乐专业大多数学生形象思维活跃、抽象思维相对匮乏的情况,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找出调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改变理论类课程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困难的突出特点,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导致理论类课程的逃课率较高,上课状态不积极,考试不及格率也比专业技术课程高,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等状况,找到相应的解决途径。

如何提高大学生对理论课的兴趣,提高理论素质,是摆在高校理论教师面前的课题。首先,教师思想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学校运行多年,大多参与教学的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谁都不愿改变已有的教学方法。为了适应应用型大学的发展,针对音乐专业内的音乐理论课程进行改革的探索,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教师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思想得到了解放,明确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应用能力。其次,让学生从高中形成的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的学习习惯中解放出来,要理清学习西方音乐史的理论知识不仅是为了考试得分数,更主要的是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各门学科的学习打基础。教师头脑转型,行动转型、经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小组讨论,教师应做到与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师生形成共识,共同参与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改革。

二、西方音乐史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授课方式

1.组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分组教学,可以理解为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在分析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结合场地器材,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分组教学有合作分组、随机分组、同质分组等多种形式,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无论采用任何一种分组,它必须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发挥分组的有效作用,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

2.讲台与舞台表演相结合。利用学生的晨讲时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教授所学知识,从而使学生从被动的听,变成了主动的学。

设置一些主题音乐会和音乐活动,让学生们在准备音乐活动的同时更好地理解西方音乐史课程中所讲授的内容。

3.讨论式教学。传统的教学形式以讲授式为主,学生主要是被动学习,而加入讨论式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进教学中,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有利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参与讨论学生就必须先抽出时间对部分课程内容进行预习,对西方音乐史课程中相对陌生的作曲家及音乐术语就有了相对熟悉的认识。

(二)考核类型

考核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形式,也是检验其授课效果及改革效果的重点。目前,高校的考核形式主要有考试和过程考核两种,考试的主要形式有闭卷笔试、开卷笔试,过程考核形式较多,针对音乐专业的主要形式有课程论文、专业汇报等等。在西方音乐史课程实践改革中,另一个主要的实施手段就是从考核入手,从而实现整个课程的完整性。

1.考核形式。大多数音乐理论类课程的考核一般情况下是课程论文或是试卷,西方音乐史课程在本科阶段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水平和学习深度的限制,课程论文的考核是不尽全面的,而且让本科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写出颇有见地的文章,较为困难。所以,在本科教学中,西方音乐史课程的考核还是建议通过试卷的形式,相对全面而具体地来测试学生对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消化理解程度。

然而,对于延续了几十年的考卷类考试,如何创新和改革,又成为西方音乐史课程实践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试卷出题类型无外乎这几种形式:填空、选择、定义、简答、论述。这些基本来自于史类课程考试的通用试卷出题形式,能否适应音乐学科史学类考试的发展需求,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能。因为音乐学生思维相对活跃,死记硬背的能力较差,更不能体现音乐学科的学科特点,那么如何既适应学生学习口味,又可以让知识轻松地融合到试卷中,这就成为西方音乐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贵在收口”,如何让考试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从试题内容上改革。加大主观题型,调动主观能动性。一是向其他姊妹学科学习借鉴,加入听辨题。传统的西方音乐史类试卷多为客观题,经过实践改革的西方音乐史试卷融入听力测试,给出作品,让学生写出作品的名称、作曲家、国籍、作品体裁、主要代表作品及音乐贡献等等。这样对所学习的音乐知识不仅可以学以致用,贮备大量的音乐作品,并且对音乐知识形成量的积累。通过考试可以连带对作曲家作品的相关知识量进行扩充;二是加入试图题型,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给出的图片属于哪个时代,有何特点,这类试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为细致。

3.考试形式多样性。基于前面对试卷内容改革的基础上,试卷考试形式也要灵活多样,可以在第一学期闭卷考试,第二学期开闭卷结合考试,这样实施的好处是,让学生觉得西方音乐史的学习越来越轻松并且实用性更强。例如第一学期闭卷,这是学生们在高中时代传承下来的考试形式,他们很适应,并且能够习惯性地学习,如果在第一个学期就开闭卷结合考试,那么学生就会觉得西方音乐史课程没有什么需要记住和理解的东西,就会轻视考试,而到第二学期,采取开闭卷结合考试,这样做可以让学生们在第一学期打下理解性学习的基础,觉得西方音乐史课程似乎更有趣,有第一学期的经验,也不会认为西方音乐史课程开卷考试就是简单地在书上摘抄,而是理解性的运用。这类考试能使学生的总结能力得到提高。

高校西方音乐史课程实践改革与实施,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并加以运用。改革和实践的初衷都是为了更好地让西方音乐史课程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近几年,通过对绥化学院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课程的实践改革与实施,得到了相对理想的效果。课堂的认知度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加强,教师对课堂的驾驭程度大幅度提高。通过几个学期对试卷考核的改革和研究,试卷考核的效果趋于理想化值,优质高分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5-15%,良好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35-45%,及格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95-99%,不及格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1-5%,基本达到了教学与考试的出发点,考试不是考倒学生,而是让学生对西方音乐史课程乃至所有的音乐理论类课程有更好的理解和认知。

当然,在近几个学期的西方音乐史课程实践改革和实施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有问题和不足,如课堂授课中还会有个别学生的思想游弋在课堂教学内容之外,教师的很多教学思想不能付诸实践等等,这都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但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教育教学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目前的基础理论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尤其是原有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需要。基于这种情况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对高校西方音乐史课程乃至音乐理论课程的改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伟平.本科音乐表演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究――以黄淮音乐学院表演专业为例[J].艺术教育,2014(1).

[2]党兆.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高校音乐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宿州学院学报,2011(2).

[3]廖洪立.高师音乐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3).

[4]于双慧.新课程下高师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大舞台,2012(9).

[5]李晶.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实施[M].音乐时空,2014(10).

[6]李晶.高校《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实践与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

作者简介:

第8篇

论文内容摘要: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有些偏重技术,而忽视钢琴理论文献及其应用技术的学习,造成学生有高技术、低技能的现象。文章着重探讨高师钢琴课程结构的调整,以寻求钢琴教学应用型、适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

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是一门专业性、基础性、适用性、应用性很强的技能技术课程,在专业必修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钢琴教学的成败,关系到学生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进步和长远发展,对此,课程教学的研究及其方法、内容的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门学科专业,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直接影响整个音乐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长期以来,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需要素质全面、综合能力强的优秀教师,要驾驭中小学课堂授课实践,教师具有娴熟的钢琴弹奏技术就显得更为突出。钢琴作为中小学音乐课堂及其课外音乐活动的主要工具,无时不在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长期受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影响,使得学生学习钢琴学科专业知识的口径比较窄,尤其是只重技术而忽略专业理论及应用技术理论基础的学习,学生有些高技术、低技能,应用能力就相对较弱。面对如此困惑,笔者认为,调整钢琴课程的结构,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高师钢琴教学的状况分析

我国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从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改革和发展的漫长过程,在学术界、界对于高师钢琴教学的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上展开了全方面的讨论和艰辛的探索,寻求适合中国高师钢琴教学的合理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已成为广大高师钢琴教育者和学术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围绕高师钢琴教学研究曾先后举办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改革座谈会”“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研讨会”等系列的钢琴教学研讨会议,在高师钢琴教学的方式、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为高师钢琴教学提供。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为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扩充,以突出本课程的师范特色,在巩固钢琴弹奏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钢琴伴奏这一实用技术的内容,这一教学模式在高师得到推广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高师音乐教育的主体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进入21世纪,社会对教师教育的素质要求更高,不仅要求音乐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更要具备较高的修养和人文素质。因此,传统的钢琴学习模式必须要进行调整,钢琴教育仅仅围绕技术训练和技能训练,不能满足钢琴教学的实际需要,现行的课程结构,如:钢琴弹奏技术学习、钢琴伴奏技术学习这两大模块的内容更应该充实和拓展,增加钢琴理论课程学习的教学内容迫在眉睫。

二、钢琴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构想

围绕高师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问题,专家、学术界已广泛地研究和探讨,传统培养模式提出的“一专多能”与“多能一专”只是能力培养的问题,不论是“一专多能”还是其他“多专多能”,最为实际的是高师钢琴教学使学生学到什么、学会什么、能做什么的问题。高师的钢琴教学与音乐院校专业钢琴教学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不同。从中小学音乐的实际及普及性音乐教育的目标出发,为了将来的实用和运用,高师的钢琴教学课程的设置应包括:钢琴技术课程、钢琴伴奏课程、钢琴教学法课程、钢琴文献及史论课程、钢琴鉴赏课程等几大模块的学习内容,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良好的技术技能,又具备全面的学科专业的人文素养,从而形成以钢琴基础知识为支撑,以过硬技能为核心的钢琴教学课程综合体系。应该从观念、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心诸方面进行合理的改革、调整和设置,以长远的目光,关注未来钢琴教育的发展,把学生的能力、专业素质、人文素养有效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1.钢琴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

钢琴理论课程应包括:钢琴弹奏理论基础、钢琴文献研究、钢琴史论、钢琴编配理论等方面的内容,此部分内容的开设适宜在大一至大二阶段。而今,音乐专业学生普通存在的问题是只会弹不会用表达,只会做而不能写,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缺乏,音乐表情语汇空洞不丰富。因此,开设此类课程的目的使学生既能很好地演奏,又能采用科学的方法施教,并能在教学中用丰富的音乐语言表述作品和阐释作品,采用启发式、探讨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2.钢琴技术课程的设置

钢琴技术课程的设置内容主要包括:钢琴基础技术训练、钢琴伴奏训练、钢琴编弹训练等方面,钢琴技术是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提,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基础,它具有技术性很高、应用性很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充分根据学生的条件,因材施教,科学实施,有效施教,积极调动学生勇于创新、主动参与、自由体验的学习;变“老师要我学”,成“我要主动学”,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上都要求学生认真思考、敢于探索、不断进取,特别是在伴奏课程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如:和声、视唱练耳、作曲理论、作品分析等课程的知识,以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准确、快捷、有音乐表现力的钢琴伴奏能力。此类课程的开设适宜在大三至大四阶段。通过四年的学习真正使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技能。

3.钢琴教材与教法的课程设置

钢琴教材与教法的学习对于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十分重要,其课程的主要内容为:钢琴教学法、钢琴作品赏析、钢琴文献研究等,此课程内容的学习适宜安排在大三至大四阶段。钢琴教材教法的研究与学习是教师教育的一种必备素质,是每一位有志于成为一名钢琴教师及钢琴教育工作者的合格与不合格的标准所在。因此,教材的研究学习与教法的研究学习,不仅要纳入钢琴学科课程建设之中,而且应选配在此方面经验丰富、能力很强的钢琴教师来担任此课程内容的教学,在教学中要把中外钢琴文献有机地结合,从多角度、多层面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钢琴音乐,通过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艺术底蕴,文化修养得到整体提高。

三、钢琴课程考核方法的构想

第9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改革 奥尔夫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章为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资助项目《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解读及其贵州本土化实践研究》编号(106)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97-02

2006年11月16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工学结合”,并以此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在深入学习并结合自身学院的特点,经过反复论证,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以下简称南白分院)从2010年起开始实行“2+1”教学改革(即3年制高职高专学生的在校系统学习时间为2年,参加顶岗实习和就业创业尝试时间为1年)。由于学生在校系统学习时间由原来的三年,缩短为两年,在其后一年的顶岗实习中,要求学生在没有“指导老师”随时指导的情况下“实习”,并且这种实习需要学生一进学校就能把教学“岗位”顶起来,独立从事教学、班级管理,组织学生活动。因此学生必须熟悉学校教学各个环节及其管理。这一切,都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在出校门之前必须要具备这些方面的能力,否则,将很难继续其“顶岗”的任务。学前教育专业是南白分院学生主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又是其课程中主要部分,因此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就成为整个学院课程改革的的要点。为此我们认真总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配合学院整体工作布局,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探索。

一、确立改革指导思想,积极调整课程内容,构建重点课程。

根据南白分院“2+1”教学改革确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积极进取,技能娴熟,身心健康,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敬业感恩’的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高质量专科实用型人才。”我们音乐系积极调整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培养目标,以培养“能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和幼儿音乐教学工作,具备指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即培养“理论+ 专业技能+ 文艺特长”的实用型复合师资为目标。这就要求音乐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高质量专科实用型人才。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课程设置较为简单,并且课时量较小。怎样在最少时间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使学生学有所用。这必须要求打破以往课程之间的界限,确定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而这必须要求有一门课程可以使各科课程能够综合调和。在所有音乐相关课程中,《幼儿音乐教育》(以下简称幼音教)虽然所占课时量较小,但是在整个音乐课程中却是核心课程。不管开设任何一种音乐相关课程,培养的任何技能,都是为最后能在学前儿童音乐教学中得以综合运用。《幼音教》需要其他音乐相关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支持,没有这些支持《幼音教》将成为空壳,而没有《幼音教》的综合,各门课程就得不到检验,并像一盘散沙,没有凝聚,难以形成合力。《幼音教》就像一块试金石,检验其他各课所学,又像一个万能胶,把各门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认真分析,全部工作反复讨论后,我们决定以《幼音教》为重点科目,做实践试行。

二、认真研究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以一种优秀教学法为主,进行深度研究,指导全学科课程。

要增强学前教育专业的所学内容实用性,我们就必须了解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的真实情况,为此做了深入的调查。根据对多所城市的幼儿园反馈情况及幼教发展前沿信息,我们选择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作为本次课改的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深度学习及应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创建者卡尔・奥尔夫(1895-1982) 是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由他创立的奥尔夫教学法是当代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最核心理论就为“原本性”。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我国音乐教育家廖乃雄先生引进国内后,其以“最自然的方式,使儿童进入音乐世界的一切领域并从中获得最完整、最全面的音乐体验”,迅速的引起了广大音乐教师的关注。尤其在幼教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燎原之势。其教学思想中非常强调音乐不是单纯的音乐(音响),而是和动作,舞蹈,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因此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适合开端的音乐教育手段之一”。

在具体课程中,我们以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体系为主,就它的教育思想原理、具体操作形式,结合幼儿音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及各种音乐活动形式,展开详细介绍。这样就使学生较为全貌的学习、掌握到具体的幼儿音乐教学法,而不只是泛泛其谈。在进行这次音乐教学改革之前,笔者曾经在学前专业的幼儿音乐教法课中,也曾介绍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具体操作等,但是,在之后的试讲活动和顶岗实习中,出现了一个问题,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只是僵硬的照搬曾经示范的一些例子,讲课的思路、方式还是传统的上课模式。甚至于,有些学生只记得上课挺有意思,却忘了教师具体怎么操作的,对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真正的“精髓”可以说并未领略。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在长达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的植根于学生的思维模式中,仅仅依靠一周一节的音乐教法课,来转变观念,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必须要有其他的课程共同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系统的全方位的对学生施以影响。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同时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引进学前教育声乐、幼儿歌曲鉴赏、视唱乐理、钢琴、舞蹈等其他课程。以奥尔夫教学思想为指导,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完整、系统的理解掌握该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音乐素质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在课程改革中不仅打破在音乐相关课程,以一种精神为统领,做到相互融合,还要在《幼音教》的实际操作中加入了相当多的幼儿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独到之处就是在于其所追求的并不是音乐本身,它从不把音乐作为一门专业,而是借音乐去寻找人类已经遗失或将要丧失的本质的,心灵中最可贵的东西。因为不管哪种教学,所面对的都是鲜活具体的人,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到施教对象的心理特征。这样一来,学生更加明白教师所设计演示的音乐活动的意图,同时对将来从事的工作认识也更深刻了。

三、“教、学、做” 合一

以往《幼音教》课程都是按照“幼儿音乐教理论基础知识――各种音乐形式的教法――学生实践”这样排列顺序,教师也按照这样的顺序讲。这样做就会使教学内容始终摆脱不了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学习都是以“书本”为主,这必然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难以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陶行知先生在其教育理论中提到“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师在做的过程中教,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其中“做”为中心,变书本知识为“应用知识”,这从根本上克服了教与学、学与用分离的弊端。

因此,从第一节课开始,我们就直接进入模拟情境,展示幼儿园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与学生也就有了多种身份:教师――即是幼儿音乐教法课老师,又是幼儿园教师;学生既是大专院校学生,又是幼儿,有时又转变为幼儿园教师。教师在模拟幼儿园教学中的做中教,学生在模拟幼儿身份的做中学。教师把知识应用在做中,使原本干涩的、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在游戏似的做中,了解到理论的真谛。18节课不再是被动生硬的分割,理论、应用、实践在每一节课都有体验。理论在每一次的实践中生动地应用中消化,消化了的理论的实践,使得每一次都更明白其“所以然”。

同时,由于在校时间缩短,我们必须教给学生最实用、最有效的技能。因此,我们也可以根据《幼音教》上能用得上的技能就教,用得少就教得少,或者不教。这样其他相关学科,也可以根据在《幼音教》上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例如:声乐、琴法和儿童舞蹈课就根据《幼音教》需要的幼儿园教师基本技能,重新调整了授课内容。由原来的一直沿用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改为更为适用的儿歌、幼儿歌曲伴奏、儿童舞蹈创编等内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不再是依附于音乐教育专业的“附属品”。

四、构建新型考核评价体系, 加大艺术实践教学及学生能力成绩比重

在新的考核评价中,加大了能力分值的所占比例,把平时的考勤成绩缩小为5%,增加表演故事、儿童律动、儿歌弹唱等能力考核内容,并且通过调整内容,变平时成绩所考核的内容方为期末考核内容的准备。例如,平时考核的“表演故事”一项。在期末考核中的说课、讲课时,用的语言往往成人化,给人感觉不亲切,不生动,缺少儿童特点。为改变这一状况,在课中,有意加上儿童故事表演这一内容的考核,加强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训练。学生通过认真揣摩故事中各种人物、动物形象的特点,用儿童化的语言和动作表演出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表现力、亲和力等,克服了语言过于“成人化”的缺点。

教学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教育观念,还需要我们继续坚持贯彻下去,传统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还需时间。但是我们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三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学生对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的重视得到极大提高。在情景“教、学、做”中,学生自身的音乐能力,如:节奏感、表现力、视唱水平等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就业信心也随之提高,并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幼儿教育――作为“人”的培养的意义。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不仅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各方面能力也得到极大提高,在每次集体教研中,大家群策群力,极大地增强了集体凝聚力。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大家同心同德,才能最终完成这件有利于学生、教师成长,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大事。

参考文献:

[1]《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2]《陶行知全集》 方明主编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 教学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346-01

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学习知识、发现知识、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怎样在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需要尝试与实践,本文就中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一、淡化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一改传统的做法,没有明确要求课文重点、要掌握的知识要点以及背景知识等,教师可以自己拟定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音乐首先是生活而不是学科,让音乐充满生活,让生活充满快乐,这不仅仅是学生的愿望,也是我们所有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这恰恰是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因此,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情,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终身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最好体现。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上来,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创新。如中学生的表演欲比较强,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文艺小会演、音乐知识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再比如中学生普遍喜欢通俗歌曲,在教唱欣赏教材歌曲时可以加入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如许美静的《阳光总在风雨后》,臧天朔的《朋友》等,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二、转换教学角色,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老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比如原来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例如,在欣赏《1997。天地人》交响曲时,学生听了一次乐曲后,我就会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问题:假如你是一名导演,请你来拍摄这首乐曲的MTV,你会怎样来拍呢?会选用什么样的镜头来表现你对它的理解呢?学生们踊跃回答,有的学生说:“我会拍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会展中心大会堂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庆祝香港的回归。“有的学生说:”我拍香港的地理位置和它迷人的夜色,表现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体作用。

三、创设宽松环境、让学生大胆表演,培养其表现力

表现如同想象一样,在幼儿时期就已存在,幼儿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大多数都能很好的表现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表现欲有所低下,因此营造宽松愉悦的教育环境、设计合理的表现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表现力的关键。如:在学习创造与活动单元中的课本剧的内容时,为了使学生都参与此活动,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的学生分别讨论并扮演一个角色,这样大家都会齐心协力,有的旁白,有的做肢体动作,教师可以给学生的表演配上音乐,表演的动作及道具可由同学自己拟定。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使学生的表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这种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的师生间和谐、互动,可以使爱好表现的学生更大胆,使不善于表现的学生也能得到锻炼,增长其信心,发展其表现力。

四、树立自信,肯定创新

每个人都有比较强的表现欲望,并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赞许但在创作时,学生又都觉得音乐艺术是那样的高高在上神秘莫测,这就大大地抑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尝试成功的滋味,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学生对于音乐形象的描述,可能会出现扩大缩小重组设置变形的形象对此,教师要有求新求异的观念,支持学生的奇异思维,赞成他们的不标准答案可设定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进行论证和反驳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我们就投他一票,支持他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得以发展,对音乐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了。

五、弱化教学考核,鼓励学生自主评价

新课程对教学考核的标准不再作统一规定,考核标准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提倡学生自主评价,让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目前音乐成绩考核,一般都是以期末一次性考核为主,考核内容与形式单一,考核标准僵硬化考核时学生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一味地迎合教学考核标准,这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该发挥每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评分的主人,体现评价的自主化,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好的评委,这样的考试,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听别人演奏,并给每一位同学一个公正的评价这种考试方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经常会为了一个同学的正确评分,进行激烈的争辩产生不同,不同才能创新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六、结束语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采取各种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充分展开想象大胆表现,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音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他们心中美好的东西,使他们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情感,使他们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使他们真心喜欢上音乐课。

参考文献:

[1]高宁.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宁夏教育科研, 2007, (04)

[2]樊小燕.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 2010,(29)

第11篇

一、综合性评价方法

学生分类就是通过了解和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对学生进行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显性分层即对学生年龄的分层,分为高、中、低三个年龄段,教师根据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个性制定学生考核的目标。隐性分层,就是把全班学生按照能力水平分为四个层次,供教师在制定分层目标时做参考。目标分类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材大纲的要求,制定分层次的考核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对各层次的学生做出具有激励和导向的评价,并为学生的逐层上升设立阶梯,使学生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进步。

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立足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是一种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动态行为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部分,对形成性评价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课堂评价主要分为课前检查和课堂抽查。课前检查。上课前,教师对学生携带上课用具和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这种也是对学生音乐学习态度的检查。课堂抽查,就是教师通过采用提问、讨论、抽查演奏等形式,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的展现出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制作表格,在表格上写上每班学生的姓名和八种不同的项目,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根据这些记录,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例如,教师以复习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学生的回答情况记入抽查成绩;定期抽查学生乐器的吹奏情况,让学生根据学习的歌曲进行简单的舞蹈表演,同样记入抽查成绩。

三、终结性评价方法

终结性评价方法是一种目标达成评价方法,在评价中,要坚持学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形成性评价为辅的原则对学生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班级音乐会”是终结性评价主要的考核方式。“班级音乐会”就是班级学生把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在课堂上进行音乐汇演,展示自己的音乐水平。音乐汇演的主要内容包括歌唱、器乐演奏、听乐舞蹈表演、配乐朗诵、音乐剧等形式,考查学生的乐理知识、欣赏水平以及学习态度等。教师在评价时,要根据学生的音乐天赋、原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项目强弱作出合理的评价。如有的学生擅长器乐表演,有的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比较强,有的学生则是唱歌条件比较好,还有的学生是乐理知识掌握的比较好。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根据条件强项评价,表扬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的特长。这项活动一般在学期结束之前举行,次数控制在一学期一次,以保持学生对“音乐会”的兴趣,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评价的质量。

四、其他方法的应用

音乐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上,应把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至课外。评价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对提高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发展音乐才能,挖掘音乐潜力。教师根据课外兴趣小组同学的表现作出合理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到期末的综合评价中。可以在班内设立优秀特长生、展示课外成绩和评价结果两个方面进行。这样的评价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

五、总结

在进行音乐的考核时,教师应注重教学评价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操作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教学目标,注意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学生做出合理科学的评价,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进而全面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作者:刘玉洋 单位:内蒙古鄂伦春旗吉文小学

第12篇

根据皋政办发【2011】221号文件精神,为调整全县小学教师音乐、美术及幼儿教师比例差异,从2009年8月至今,我校共举办独立本科段专升本音乐班2个、美术班1个和幼教班1个。参加培训共计145人。第一期音乐班、美术班63人,从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集中培训一年,课程合格率达99.9%,现已回到原岗位任职。第二期幼教班52人,音乐班30人,共计82人,正处于全日制全脱产培训阶段。

一、学员来源:

根据我县各中小学音、美、幼儿教师的分布状况和实际需求的缺额情况,由县教育局分配各学区参训名额,由我校负责报名注册。

二、注册方式及考试考核:

由我校统一报名,通过兰州城市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在省自考办注册,于我校成立教学点集中培训。按期参加自考办全国统一成人自考,其中,考试科目分省考课和校考课两类,分别按国家统一标准区分设置,届时根据课程设置进行考试、考核。

三、开设科目:

音乐专业:《基本原理概论》、《中外音乐史》和《音乐教育学》等五门省考课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语》、《伴奏》和《心理学》等九门校考课以及《舞蹈》、《语言》、《手工制作》和《美工》等基本能力素养课。

类似音乐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除了规定范围的课程以外,我校很重视基本能力素养课的开设,并列入课程计划,规范实施。

四、   培训目的:

(1):通过培训,部分补充我县小三门教师缺额,并为提升全县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水平,输入活力。

(2):通过培训使受训教师从儿童心理、教育原理、教学方法以及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等诸多方面打好基础,以在具体岗位上得以发挥。

(3):注重儿童生命与健康,关注品德与技能的培养,使他们在将来的人生体验中幸福安康。

五、培训目标

(1):重视儿童生命与健康的延续及保持能力,关注儿童全面发展和全体儿童的个体发展。为儿童高尚的人格品味和健康的身心奠定基础。

(2):尊重儿童受教育权利,关注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和残疾儿童的教育。我校除了开设《特殊儿童教育》课外,由校领导亲自主讲《礼记》、《论语》、《九型人格》、《孝经》和《颜氏家训》等主题讲座,旨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个体性格特征的适应性调整。

(3):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A、四种素质: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

B、六种技能:教科研能力、教改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识别鉴赏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综合施教能力。

C:十项基本功:玩、做、说、写、画、唱、弹、舞、保和教。

六、   培训管理:

(1):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实名制点名,实事求是,如实统计。

(2):将学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和出勤等列入学员年度考核,督促学员完成全部课程。

(3):不断对任课教师的授课等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力求使授课效果规范有效。

(4):规范请假制度:学员病事假一天可由班主任准许,三天内由校长准许,三天以上由教育局领导批示。

七、激励机制:

为使学员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保质保量搞好此项培训工作,建立如下激励机制:

(1):学校自投资金铺设地毯、购置音箱、健身器材等,在组织好规定活动以外,尽量多留时间由学员自行组织安排文体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员独立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提升节目编排水平,为学员的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

(2):年度考核的优秀指标由15%提升到30%,以鼓励教师职务晋升

(3):定期带领学员参观与本专业相关的大型展播与观摩活动(如:2010年已参加过一次省博物馆学习活动)。

(4):培训结束后,成绩合格者,其学费由教育局和所在单位承担。此外,并评选“优秀学员”予以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