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程设计实训总结

课程设计实训总结

时间:2022-10-08 07:09: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程设计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程设计实训总结

第1篇

1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情况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训能够使学生把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一个事件当中去,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特殊作用。通过文献分析和调研等方法,分析各高校在工业工程实践教学方面主要根据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开设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各类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5-8]。课程实验主要为基础工业工程课内实验,包括人机操作分析、动作分析、双手操作分析等;各高校会根据各自不同的学分要求,设置不同的课程设计,如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企业资源计划课程设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设施规划课程设计、人因工程课程设计、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等,时间在1~3周不等。实习环节主要包括,工业工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最后是毕业设计环节,不同高校要求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或者工业生产环节的工业设计。

课程实验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课时少、内容单一,主要目的为加深对于理论理解和方式方法的简单认知;部分教指委规定的核心课程未能开设部分实践内容,仅有理论教学部分,缺乏实践运用过程;课程设计方面,各课程设计相对独立,多为具体的课程服务,无法同时针对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型的科学实践,设计内容与理论内容缺少衔接纽带,缺乏有效的综合实践;实习环节由于目前各高校所处环境不同,能够接触到的校外企业差别较大,对于统一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帮助有限;毕业设计环节更是在很多时候,由于学生就业压力的冲击而缺乏系统性,不能完整体现对所学的总结和再认识。对于解决以上问题,尤其是在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方面,有必要在立足培养应用型工业工程人才的目标下,以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增加校内综合实训环节,形成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过程。

2开展实训教学的重要性

实训教学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的最佳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理念发生了变化,大多数用人单位要求应聘的高校毕业生取消见习期,能直接上岗工作,而且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已由原先的专业单一型转向复合型。无论是工业企业的基础工业工程工作还是工业工程师资格,不但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理论,更注重从业人员的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在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更好地与企业实际衔接起来,中国机械工程分会工业工程分会开展了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普通高校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新进入工业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的从业适应能力,强化这类人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以此为指导,在学生学完大部分专业理论和完成单项课程设计等环节之后加入综合实训环节,通过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将一个个独立的知识、技能进行

融合、提升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技能体系,用以完成实际工作中的任务。这样可以更好地让毕业生融入企业生产实践,提升学生上手工作的能力。综合实训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有特殊的地位,开发综合实训环节更加有效地实现就业导向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体现在内容上,就是建设好实训内容与岗位的密切联系,努力实现毕业就能上岗的目标。综合实训环节是教学与时间最近距离衔接的桥梁。

3工业工程综合实训模式的建立

综合实训环节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专业课程知识的协调统一、相关教师密切配合。对于这项工作必须做好总体设计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根据我校具体情况,确立以校内实训为主,校外实训为辅的原则。重新整合校内实验实践条件,在整个实践环节中增加综合实训环节,建立新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9-10],如图1所示。综合实训环节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多方面综合运用工业工程相关知识的能力,这些知识包括:基础工业工程方面,人因工程学方面,生产计划方面,设施布置方面以及质量管理方面。按照我校的教学培养计划,综合实训环节开设在完成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设施布置与物流分析等课程结束后,把质量管理方面的课程放在实训环节之后进行学习。这种设置方式是为了在实训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真实感受到质量的重要,自学相关质量控制统计方法,并运用到实训过程中。按照这种思路,我们编写了综合实训教学大纲,为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提供保障。我们把实训环节分为5个阶段来实施,并且在综合实训结束后鼓励学生参加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考试,对自己的在工业工程方面的基本素质和实际运用能力进行初步的认证。

(1)实训的前期准备阶段。对如何进行产品在流水线上的装配设计,学生在之前的理论学习和课程设计中并未接触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这个过程,完成整个实训过程,我们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所给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这些案例,来自于教师多年的科研实践和对往届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提炼总结。我校为了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毕业设计环节一直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生产系统的设计或优化,不允许采用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环节。这个要求,不仅全面检验了学生在4年中对学习工业工程,也收集了大量的企业真实案例。这些资料通过总结提炼作为很好的案例提供给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组装设计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建立对综合实训这个环节的整体认识,便于进行其后的工作。

(2)产品组装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分成8~15人的小组,集体讨论确定对一种产品,由于校内条件的限制,我们对产品的选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①尺寸大小合适,不能超过流水线传送尺寸;②结构上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③产品及其各个零部件足够牢靠,要能够满足多次拆装而不易损坏的要求;④具有可检测性,用以检测装配结果;⑤考虑实验的性质,产品价格要合适[11]。因此,我们选择小型阀门、继电开关、锁具等产品作为本环节的主要装配产品。选定产品后,学生要完成对产品的结构分析、零部件装配顺序的选择、工序工位的确定、流水线速度的选择、节拍的分析以及相应的人因工程学问题。

(3)流水线装配改善阶段。确定好产品装配设计以后,学生要把自己的设计落实在小型流水线上,分派小组人员工作,实现装配加工过程,检验组装设计。自主完成人员工作空间的确定,各工位工作人员的动作分析,双手操作分析等内容,通过不断实践修改,形成最满意的该产品流水线装配设计,并确定各工位的标准作业指导书,工时定额和生产过程的各种参数等内容。

(4)系统仿真阶段。本阶段,根据教师指定的工期和产量等约束条件,以修正的装配线设计相关参数为依据,运用FLEXSIM仿真软件对生产过程进行仿真,并完成对生产线的布置和生产计划安排,计算具体结果[12]。

(5)演示交流阶段。学生最后完成一个综合实训报告,对实训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并总结实训过程的收获。以小组为单位用答辩的形式评定小组方案的实用性和效率性。充分调动参与同学的积极性,通过演示交流中,各小组交流方案,分享成果。经过这5个阶段,作为一个实践体系的延续,在学生完成整个综合实训环节之后,组织学生参加中国机械工程协会工业工程分会的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考试和全国性的工业工程应用大赛,多渠道的拓展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4结语

通过综合实训教学锻炼,学生们学会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理论知识和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充分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综合实训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时间,学生们在实训过程中发现自己哪部分理论环节薄弱,就自觉自动地去学习,提高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2)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经过实训锻炼,使学生有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3)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实施实训教学中,所有的实训内容,实训课题都要求按照小组的形式开展,这就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经过实训锻炼,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很快进入角色。

第2篇

关键词:导游业务;实训教学;探析

导游业务作为旅游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实训教学作为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环节,要求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导游从业人员的任职要求,突出学生导游服务技能在旅游服务中的核心地位,以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校内外模拟导游训练、实地实习训练等方式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道德的培养。以下就导游业务课程的校内实训教学做探讨。

1.《导游业务》校内实训课程设计思路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突出导游业务校内实训课程的教学特色与效果,将导游业务课程与《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旅行社经营管理》等旅游专业主要课程的有机联系,把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转化成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导游职业技能和素质,为适应任职岗位的需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围绕这一目标,结合课程特点,对导游业务课程校内外实践教学中的校内实训课程进行设计,强调“以师为导,以生为主”,通过行动导向法,以《导游业务》的主要内容为依托,使学生在模拟体验与交互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导游业务》校内实训课程教学设计

2.1教学内容设计

依照课程设计思路,按照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导游业务》校内实训课程设计共分四个模块,36学时。其模块主要包括:采用项目教学法在导游模拟实训室进行训练、校园景观模拟讲解、校内导游常见及特殊问题的模拟训练、全国导游证应试模拟训练。

根据校内实训教学内容,本校“《导游业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课题组按照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编写了《校内实训手册》,对校内实训的内容、实训环节、规范、评分标准等作了相应的要求,设计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教案、汇编导游实务案例、对全国及重庆市导游大赛视频、实训录像等进行了归纳和整理,教学内容丰富,目的明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2教学组织与实施

在《导游业务》校内实训课程的组织和实施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实验教学法等,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实训任务布置阶段。教师按照实训内容和要求,给学生布置实训任务。学生分组进行准备,指定一名组长,负责组内分工,各同学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训任务。

第二阶段:实训进行阶段。教师说明实训内容及目的,学生进行实训。

第三阶段:实训结束阶段。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总结实训经验。

以下以地陪迎接准备服务规程、校园导游讲解实训课程安排为例:

实训项目:地陪迎接准备

实训目的:地陪迎接服务在整个接待程序中至关重要,是实训者第一次和旅游者直接接触,这一阶段工作直接影响以后的接待工作。因此,实训者是让旅游团在迎接地点得到及时、热情而友好的接待,了解在当地参观游览活动的概况。

实训要求:

(1)熟悉迎接服务阶段的具体工作要求;

(2)培养热情、友好的服务态度

器具准备:接待计划、导游证、导游旗、接站牌

方法:

(1)教师示范讲解;

(2)学生分组演练;

(3)学生自评;

(4)教师讲评

操作步骤:

(1)准备所需物品,交代实训中的注意事项;

(2)实训开始

操作标准:参照地陪迎接准备环节及细节

实训总结:每组实训者认真总结本次实训的心得、体会,教师讲评

地陪迎接服务程序:确认旅游团所乘交通工具抵达的准确时间;与旅游车司机联系;再次核实旅游团抵达的准确时间;与行李员联系;持接站牌迎候旅游团;认找旅游团;核实实到人数;集中清点行李;登车;车内致欢迎词;调整时间;首次沿途导游;抵达饭店后的提醒工作;饭店入住。

实训项目:校园导游讲解实训课程安排

实训目的:通过对校园的现场导游讲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讲解技能、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对母校的热爱之情。

讲解线路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合理的游览讲解路线

讲解方式:分段讲解

器具准备:便携式扩音器、导游旗

实训程序:

(1)校园导游词准备;(2)讲解人员安排;(3)学生现场讲解;(4)学生互评;(5)教师讲评

3.《导游业务》校内实训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

《导游业务》校内实训课程教学考核实行项目各项评分,按照评分标准,对照学习内容,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程度,兼顾学生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的培养。

全国导游证应试模拟 1. 以全国导游证重庆地区考试范围为主要模拟内容,考察学生导游知识的掌握程度、应变能力、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抽签选中一套题,包括现场景区景点讲解、知识问答。现场景区景点讲解占65%,知识问答占30%,礼仪礼节占5%。 20分

《导游业务》校内实训课程是该课程的重要实践部分,教师与学生应当通过校内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校外实训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广宏.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案例教学法渗透[J].高教论坛,2007.4(2):119.

第3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三级实训;模块化教学

1研究背景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外实习等环节构成了一种传统教学模式,其特征是实践教学独立开课或作为独立环节进行,这导致理论与实践没有融为一体,影响了教学效果[1-2]。因此,建立融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为一体的“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成为高职院校工作的重点[3]。

模块化理论可以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理论依据。教师运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将一门课程的全部内容按照层次和递进关系划分成模块,使理论内容、实训和技能训练在一个小模块中融为一体,使多个模块有机组合,最终形成连贯、系统和完整的教学体系[4-5]。这种模块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

2三级实训模块体系的建立

2.1课程理念的设计

我校一直致力于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职人才,我们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参照北京市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设计与实施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本课程设计紧紧围绕软件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性为特征,在体系设计上追求大胆创新,在课程设置上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体现了以实训内容为中心、以任务驱动为依据、以模块教学为导向、以课堂设计为目的,加强实训后总结提高环节的设计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2.2课程模块化的建立

为实现一体化设计思想,我们设计了三级实训模块课程体系,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传授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逐级提高的多层次模块化课程新体系,如图2所示。每个模块都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教学三步曲的设计与实现。

每级实训模块内容如下:

1) 基础知识实训模块。基础知识实训模块紧跟技术发展步伐,强调应用性,以“够用”为度,以数据库安装配置与数据库设计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数据库的基本知识、网络数据库的安装卸载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流程。

2) 阶段实训模块。以完成“学生管理系统”为主线,把“学生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的12章实训教学分解成12个阶段,每个阶段均以管理系统项目为驱动,提出项目开发中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网络数据库实用、够用的知识,掌握数据库应用技术,然后在每个阶段进行归纳总结,使学习系统化。

3) 项目实训模块。依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综合项目的内容选择了与城市服务紧密结合的实际

项目――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开展设计活动,通过项目贯穿所学知识,并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3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

3.1教学内容一体化

根据数据库管理和维护的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毕业生需要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即数据库的维护与管理能力、实际项目开发的能力及良好的职业素质。

根据以上要求,我们以实训为中心构建了三级实训模块体系,教学内容由基础知识实训模块、阶段实训模块、项目实训模块组成。教师根据各模块的要求综合教学内容,重新组织课程,将理论教学融入到实践教学中,讲授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为22∶42,将教学的切入点始终定位在全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上。

各模块内容细化后的教学内容、对应课时和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在表1中,序号1、2为基础知识实训模块,占8学时;序号3-14为阶段实训模块,占48学时;序号15、16为项目实训模块,占8学时。各个实训模块除课上学时,均有课外实训内容与之匹配(课外实训内容详见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使学生加强和巩固所学内容。

3.2教学组织一体化

我们使用学生熟悉的“学生管理系统”整合、序

化教学内容。每堂课都是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教学三步曲组织教学。在讲解中,教师以实训内容为主线提出问题,在解决每个问题时,首先让学生跟随教师一同操作,然后再对该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身临其境,最后再让学生自己完成课上实训的任务单元。这样的教学组织体现了“做中学”的指导思想,使得教、学、做能够紧密结合,达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效果,如图3所示。

教学内容仍以三级实训模块为主线,分为课堂实训和课外综合实训两方面。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实训机房完成,教师在教学中先举例后总结,使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做到学有所用。每章节后的实训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和深化,学生可以通过实训强化课堂内容,做到趁热打铁,消化吸收。每次实训后,学生总结实训的重点内容和注意问题,写出实训感想并以报告的形式提交。

1) 课堂实训。课堂上始终以“学生管理系统”项目为驱动,通过提出问题,解决各任务单元中提出的问题和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网络数据库应用技术,不仅会使用SQL Server企业管理器,更要熟练掌握查询分析器、调试程序的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企业编程规范融入教学内容,对程序的书写风格、变量定义、程序命名等均给出企业编写规范,培养学生养成专业的编程风格和习惯,并通过章节实训强化、巩固知识和技能。

2) 课外综合实训。课外综合实训教学主要在基础知识实训模块中,教师除给出两个课堂实训内容外,还给出一个课外综合实训。在阶段实训模块中,除了12个阶段课堂实训外,教师还根据相关内容将其综合为4个课外综合实训。在项目实训模块中,除了2个课堂实训外,还给出了1个课外综合实训。这种设置可以使学生复习、巩固,强化知识和技能,开阔视野,并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3.3教材编写一体化

本门课的教材由主讲教师编写,体现了一体化思路。该教材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思路组织教材内容,将课堂教学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章节实验与章节复习相结合,以一个实际应用的实例讲述SQL Server 2000的应用技巧,理论联系实际,层次分明,叙述简练,学生学后可以有立体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知识和理念。该教材已经使用3年,学生评价该教材通俗易懂、易学易用。每章的思考题和实训内容能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实训练习,学起来很轻松。

3.4教师队伍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

师应是双师型教师,理论和实践均非常过硬,能够把理论讲解与实践指导结合在一起,既要博学多能、经验丰富,又要专业技术熟练,得心应手。我校教师队伍90%以上达到了双师型要求。

3.5考核方式一体化

为适应一体化教学方式,总成绩统计算方法如下:平时成绩×10%+阶段实训成绩×30%+课程设计实训成绩×2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20%,充分体现以实训为中心的考核体系。阶段性考核主要以综合性实验为主,课程设计考核主要以设计性实验为主。采取制作汇报提纲PPT,现场演示程序运行结果,每个学生向全班汇报的考核方式。

4小结

本课程将改革思路充分体现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体现了“教学做”的指导思想。教学采用课堂实训与课后综合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中融进实训内容,为巩固知识,拓展知识面,还设计了课外综合实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伟珍. 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技术,2009(2):47-48.

[2] 梁燕. 新能力本位:高职课程模式构建取向[J]. 职教论坛,2009(3):14-17.

[3] 廖哲智. 高职课程建设的反思与探求[J]. 中国高等教育,2007(13):64-65.

[4] 高林.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条件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08(13):50-53.

[5] 徐涵. 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本特征[J]. 教育发展研究,2008(1):69-71.

[6] 李丹丹,史秀璋.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实训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Research of Teaching-Studying-Doing Integrative Pattern

LI Dan-dan, HU Li-qin, LIU Xue-mei

(Department of Softwar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4, China)

第4篇

关键词:模拟实训;招投标;角色分工

一、工程招投标课程设计模拟实训的提出

作为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今后要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造价全过程的管理工作,涵盖了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投标及竣工结算等环节。而其中招投标环节作为一条主线,将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建筑工程预算、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有机地贯穿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探索。笔者认为应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设计中进行模拟实训,以一个真实的工程项目贯穿招投标全过程,内容涵盖工程招标、投标(含投标报价及技术标编制)、评标、合同评审及谈判、合同签订等一系列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工程招投标课程设计模拟实训的实施

课程设计模拟实训是以南宁市江南区一个回迁项目为工程背景,该项目为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16层,基础为静压桩和筏板基础。在模拟实训过程中,学生需结合之前学过的《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量清单计价》等课程融会贯通,通过角色扮演,分组完成该工程项目资格预审文件的编制及公告,招标文件的编制及发售,技术标、商务标的编制,投标、开标、评标、定标及签订合同的全过程,力求真实再现实际招投标工作的整套流程,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只是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

具体操作流程:

1.组建招投标团队

学生六人为一组进行角色分配,分别扮演招标方和投标方,每组推选组长一名负责组织完成招投标模拟实训。各组自行去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资料,了解各自分别作为招标方和投标方应具备的条件及违反招标投标法的法律责任,并对招标方、投标方在招投标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决标成交阶段应完成的工作任务各自拟一份提纲。老师课堂上通过对双方拟定的工作任务进行点评,把工程项目招标投标业务基础知识从头到尾梳理一遍,课后再由学生根据老师的意见修改完善。

2.编制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

老师发放工程项目资料(含配套图纸),由于这套图纸的技术标和商务标部分分别在施工组织管理和建筑工程预算的课程设计中已经基本完成,所以学生对这套施工图纸比较熟悉,只需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适当修订,便可以集中精力进行与招投标的文件资料和流程的学习。学生根据给定的工程背景对工程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并制订工程项目资格预审文件和招标文件。

老师先从招投标情况、投标人资质条件、投标文件组成及评标委员会组成等方面提出的要求,招标组围绕上述要求完成招标文件(含招标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的编制。招标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本部分内容已在前导课程中基本完成,这里只需修改完善即可,各招标组可用广联达算量软件及博奥计价软件进行工程量及套价的核对及修订。

各招标组完成招标文件后,在课堂上分别阐述各自的内容,投标组针对招标组的阐述提出问题,并对招标组进行答疑。老师最后再一一点评及修订,选定比较好的一组招标文件及招标控制价作为投标组投标报价的依据。

3.编制投标文件

投标组每组拟定一个单位名称作为小组的模拟投标单位名称,并制作一枚印章为投标及签订合同使用。各投标组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围绕老师提出的要求编制投标文件,并在招标文件要求的投标截止时间前递交标书。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投标文件的组成;(2)对招标文件进行实质性影响;(3)投标文件应由法定代表人签名、加盖印鉴,并加盖法人单位公章;(4)投标人为中标可以采取的投标策略。

投标组编制完成投标文件,同样要分组进行阐述,由招标组进行提问,投标组进行解答,老师一一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投标组根据修改意见完善投标文件并在投标截止时间向招标组递交标书。

4.开标、评标、定标

招标组选派部分学生分别扮演开标会主持人、工作人员及评标委员会委员。学生需在模拟开标前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开标会主持人的职责;(2)评标委员会成员的组成;(3)评审办法、程序等;(4)确定中标候选人,签订施工合同。

完成一系列程序后,由评标委员会对投标文件进行排名,招标组成员表决选定第一候选人为中标人,最后按要求签订合同。

三、总结、归纳及评定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的模拟实训,各小组编写一份报告总结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及心得,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各组互相交流、分享。老师根据各组及每位成员在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及成果进行打分。

总成绩=模拟实训活动表现评分(40%)+成果评分(60%),其中模拟实训活动结合考勤、在本组中分配的任务量及贡献、参与的积极性等评定,成果评分包括招投标文件的编制、施工合同的编制及开标评标材料等。评选出前三名的小组及最佳表现学生3名进行奖励。通过此次模拟实训,学生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基本掌握了招投标的流程及要求。

参考文献:

第5篇

1课程考试改革与探索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是基于培养目标需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水平进行测量和评价的教育活动。考试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督导激励、评学促教和教学管理功能,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变消极的学习为积极的学习。考试应注重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际操作能力的双重因素。近年来,我校对学生的考试考核方法进行改革探索,为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将建筑结构课程考核采用平时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方式,分别采用了开卷、闭卷考试、课堂提问、课程设计、设计答辩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符合课程内容特点的考试方式,对理论教学与实训分阶段进行考核,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考评。具体方式为:

1)“考教分离”基本知识考核:由熟知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出若干份不同试卷组成试卷库,在考前通过人工随机抽卷进行考试,完成建筑结构基本原理与知识考核。最终考核采用闭卷考教分离,从而有利于维护考试的严肃性、公正性和客观性,此项占成绩50%。

2)课程设计考核:一般情况下,课程设计是在教师讲授完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布置进行的,目的是加深巩固所学的知识。为避免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有些同学不认真完成,而是在临近交设计成果时,拿一份已完成同学的课程设计来参考与抄袭的情况出现,我们采取步进式考核方法,做到每一项一登记、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过程,及时答疑,准确考核学生的设计及绘图能力,此项占成绩30%。

3)课程设计答辩:为检查学生掌握各项技能掌握情况,针对设计成果中的错误进行指导,这种做法的个体性很强,真正能做到让本人意识到错误在哪里,更好的让其他同学一起面对错误问题,将该环节纳入考核之中。方式采取由指导教师设计好答辩问题,尤其是课程设计中会出现的关键性问题,在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抽签进行面试,同时结合同学本人完成的课程设计成果进行提问,根据回答结果结合课程设计成果评定成绩,此项占成绩10%。

4)平时成绩考核:将课堂提问与课堂表现、课内设计作业及课外设计大作业环节纳入考核之中,此项占成绩10%。课堂提问与课堂表现:针对课程内容以及课后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培养和评定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课内设计作业:注重建筑结构基本构件设计计算能力培养与训练;包括查阅理解梁、板、柱、建筑基本构件结构构造要求,以及规定荷载条件下各基本构件的设计计算。课外设计大作业:注重一般建筑结构力学模型建立及分析计算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包括查阅理解如整体钢筋混凝土楼盖、楼梯、雨蓬、屋架、混合结构墙及柱等结构构造要求、规定荷载条件下一般建筑结构设计计算评定。通过以上四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课程成绩以百分计,其中课程设计占30%,课程设计答辩占10%,平时成绩占10%,课程基本知识考试占50%。

2考试改革创新点与启示

1)侧重“工学结合”的考试方法的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分阶段进行考核,课程成绩进行综合考评,理论考试成绩占60%,实训实操成绩占40%,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在课程理论部分的考核过程进行改革,建设建筑结构试题库使课程的考核过程标准化,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与技能。

2)在课程中进行了课程考试改革试验,探索“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的,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

3)实践课程考核与理论课程考核工学结合穿行,体现了理论课中有实践应用,实践教学中有理论指导,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建筑结构课程中,构造要求一般种类繁多,较难掌握,而工程技术人员,对构造要求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黄艳 单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土木工程系

第6篇

[关键词]:质量 评价 原则 指标 构建

高职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质量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已经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转换到了实训场所教学,从传统的灌输式学习转化到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因此,评价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点也应该从“应知”转化到“应会”上,具体考察学生是否熟练掌握了专业技能,那么构建高职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一、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高职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属于办学规范的范畴,用于衡量该专业实习实训质量状况。它既不是一个完全量化的指标,又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宏观指导,而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可操作性的指导规范。构建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如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根据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中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及具体要求不能凭空想象,而是来自于实习实训教学实践中。每项指标的内涵界定要明确,各指标的表述清晰,既不相互重复又不相互矛盾,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可以达到具体要求。由于影响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质量的因素很多,而且有些因素是很难用量化指标来评价,因此,在确定专业实习实训质量的评价要素时,尽量排除人为因素,采取点面结合方法,多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对实习实训教学质量尽可能进行客观、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只有在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的实习实训质量指标体系,才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激励作用,从而提高实习实训质量。

2.导向性原则

构建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向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的培养目标发展,着重学生专业技能养成;另一方面是要指导教师按照指标体系中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指标体系要充分体现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的方向性,使其发挥导向功能。比如,现在用人单位更加看重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那么,我们的指标体系中必须包含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具有正确导向性的指标体系会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更明确,学生的学习更积极主动。

3.职业性原则

高职院校要培养具备较高职业素质和较强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这样的人才也是企业需要的人。那么,教学中必须确立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构建的指标体系也必然要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对于有行业标准要求的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可以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进行要求与评价。

4.层次性原则

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由多个指标组合而成的整体,必须有一定的结构。层次性原则要求在构建该指标体系时,从质量评价的目的出发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同时考虑每个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进而确定该指标所处的层次。这样设计的指标体系能够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5.可实施性原则

可实施性原则是指构建的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能够测量,在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活动后能够给予客观的评价。那么,首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来源于教学实践,切实可行,能够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评价指标体系中包含的子项目数量适当,既能够体现核心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过程,又能够有利地评价实践教学质量;最后,评价指标应尽可能量化或呈等级制,便于实施。

二、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实习实训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及硬件设备和外部环境等,确定了高职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影响学生实习实训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实习实训的条件、实习实训的内容、实习实训师资,而从质量评价的角度还应该考虑实习实训的效果。由此得出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由实习实训的条件、内容、师资、和效果四个方面组成,再从影响各个一级指标的制约因素设立二级甚至三级评价指标。在本指标体系中,共有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29个,根据各项指标在质量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了其权重。具体指标体系如上图所示。

下面对各指标进行详细介绍:

1.实习实训条件

实习实训条件是指学生实习实训所需的校内外的实训场地、设备和支持实习实训的指导性教学文件。学生的随堂实训和课程设计都需要校内的实训室,要求实训室中的设备满足基本的实训要求,否则校内实训会变成“纸上谈兵”,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生顶岗实习则需要校外实训基地的支持,提供给学生合适的岗位顶岗锻炼。而实习实训教学文件这个二级指标又分别从实践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指导书和实习计划三个三级指标来描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实践的课程均要求有规范的实践教学大纲;课程设计要提前制订好课程设计指导书;每次实习前要制订严格的实习计划。这些都是实习实训得以实施的最基本的软硬件条件保障。

2.实习实训内容

实习实训内容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通过随堂实训、课程设计和顶岗实习三种形式来完成实习实训内容。在这三种过程中都不仅要重视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切合度,而且还要注重内容的组织和实施。在考核这三个二级指标的质量时,还要考虑它本身的制约因素,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随堂实训

随堂实训是指课程教学过程中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在理论课之后进行,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本方式。在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一般会有15门左右课程需要进行随堂实训,那么对于随堂实训教学质量的评价就更显得尤其重要了。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对每门课程每一节随堂实训教学质量进行考核。我们从学生的组织纪律(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实训前准备、实训过程、实训结果以及实训报告五个方面综合评价实习实训教学质量。根据这五项三级指标的权重来衡量学生随堂实训质量。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组织的另一种形式,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学完之后,利用一周的时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团队形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课程设计的质量评价绝不能只看学生最后的设计报告,它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课程设计整体质量,而要从学生的组织纪律、完成水平、团队协作精神、学习和创新能力、竞争意识和总结汇报六个方面综合评价。从涉及到的三级指标来看,课程设计实训环节不仅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的提高。

(3)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即毕业实习,是对学生两年多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综合检验,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为毕业后直接顶岗工作打下基础。顶岗实习阶段学生要走入企业,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和学习。校内实习指导教师要与企业指导老师、管理人员等经常联系,共同从学生的出勤情况、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工作能力以及实习报告七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实习实训师资

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也是影响实习实训质量的重要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要素。教师的基本素质、实践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态度都会影响实习实训的质量。经过调查,有良好的教学态度,较强的实践教学组织能力并且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的实践教学效果明显要好。因此,对于实习实训师资我们分别从教师基本素质、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三个方面来评价,又进一步分析制约教师基本素质的指标有四个:学历、学位、职称和科研水平;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有是否是双师素质、是否经过挂职锻炼、是否承担过大赛的指导老师以及实践教学组织能力。

4.实习实训效果

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是最直接的质量评价指标。学生实习实训的质量必须考虑学生能否对口就业,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情况、参加技能大赛的获奖情况以及企业的满意度等硬性指标。实习实训质量的好坏不是哪个人说了算的,主要看企业是否认同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因此,课题组在设计实习实训效果的二级指标时,在学生对口就业率、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技能大赛获奖率、企业满意度和学生自我评价五个方面进行多角度考核。

综上所述,本指标体系清晰地勾勒出了制约实习实训质量的因素,充分体现质量实现的过程性、动态性和多面性。同时,此指标体系为教师指出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和提高实习实训质量的具体方法,也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实践技能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参考文献:

[1]陆善兴.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 59-62 .

第7篇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the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concludes an enterprises mold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responsibility diagram and a mold specialty teaching execution diagra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e the common features of mold manufacturing and specialty teaching, combine production with learning and build a sharing-type repositor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old specialty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关键词: 生产流程;模具专业;高职教育;资源库

Key words: production process;mold specialty;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repository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281-03

0 引言

教学资源库是利用信息化科技手段,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建成互动化、多媒体化的共享式资源仓库。教学资源库为学校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教师备课、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1]。本文调研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工厂,总结出企业模具生产线流程和生产岗位职责图;对高职高专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调研,总结出高校模具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执行现状教学知识结构框架图,据此构建以模具生产流程为基础的高职教育特色模具专业的共享型资源库。基于模具企业生产流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的研究国内尚属空白,它以工厂中模具实际的生产流程为主线,将企业生产模具流程各工作部门作为资源库的一级目录,分别设置:项目部资源库、业务部资源库、设计部资源库、仿真部资源库、生产部资源库、质检部资源库;根据企业生产模具工作内容:接受定制模具任务书、企业合同签订、模具设计与制图、设计方案仿真模拟、成型零件加工、模具装配、安装设备并试模、出运后处理等相关资料过程添加到各工作部门资源库;用冲压模、塑料模、压铸模、锻模、粉末冶金等类别典型模具为项目载体,完整展示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全过程,加入精品课程、实训和课程设计等专业知识丰富完善上述资源库模块;同时引入模具行业协会、模具企业参与资源库建设;突出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加入行业标准,以此规范学生设计和生产,拓展行业知识,随时了解模具行业前沿动态,基于企业生产流程模具专业教学资源库构建对整个模具专业教学设计、现代远距离教育、企业生产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1 模具行业生产流程

依据模具行业企业特点,系统搜集模具行业领域动态、行业政策信息、行业发展概况、行业专家信息;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及需求情况分析;知名企业信息、著名企业家信息;典型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新产品、新技术信息;职业资格、行业资格、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对全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进行了调研,总结了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生产流程、生产部、各部门工作内容、各部门专业人员、岗位职责能力与知识要求、工作内容及最终所提交成交客户模具和各生产部门的储存过程资料,现阶段我国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图如图1所示。

2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执行流程

通过对全国高职院校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整体方案、说课视频和课件、数字化教材、课程中每个单元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书、课程的考核办法;对实训、内容及学时和开设的顺序进行了系统调研,并标示课程、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占总调研院校开设比例,总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执行流程图如图2所示。

3 基于生产流程模具专业资源库构建过程及特点

通过对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企业的生产线流程和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执行计划调研,总结出模具企业生产流程和高校模具专业教学进程。分析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和高职专业模具教学进程的共同点,以企业各部门生产模具的知识能力要求穿插模具专业项目化教学内容,在相对应部门的资源库下链接精品课程和实训内容。本文据此构建模具行业生产流程为基础的高职教育特色模具专业的共享型资源库,模具专业资源库结构框架图如图3所示,此次模具专业资源库建设,以企业真实模具的设计、生产流程为主线,企业生产部门作为资源库目录,如(业务部)接受模具任务签订合同(设计部)设计模具绘制图纸(仿真部)模拟方案出具报告(生产部)加工装配试模(质检部)模具质量检测(业务部)模具后处理;同时将《模具价格估算》、《逆向工程》、《塑料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压铸模具设计》、《模具CAD/CAM/CAE》、《模具零件的普通加工》、《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材料成型设备》等专业精品课程;和塑料模具拆装实训、冲压模具拆装实训、模具钳工与装配、拆装(模拟)、电加工实训等教学实训环节作为资源库的支撑材料,让高职高专院校模具专业开设课程设计题目、内容、方法与企业模具设计生产流程一致,最终构建符合企业和院校实际需要,工学结合,职教统一,企业工作内容与模具专业教学专业课程对应双体制资源库。且在主页面中即时更新模具协会、就业趋势、模具行业前沿动态、知识论坛、共享资源、岗前培训、资讯交流、技术资格证书查询等资讯服务内容。可通过资源库随时查询模具企业各生产环节岗位人员的能力与知识要求和相关项目资源库资料;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和即将从事模具行业的人员可根据自己在模具企业的所在岗位查询相关的教学课程资料,也可以在查询专业课程知识同时找到企业生产的相关案例,随着市场运行模具行业的发展,各部门资源库中随时添加新的典型案例带动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学内容的项目更新,提升模具资源库的前沿性并实现了远距离的开放式教育。

4 结束语

论文从企业模具生产流程出发,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系统研究,构建了基于企业生产流程模具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校企合作、院校之间的合作,充分整合模具企业和院校之间的优势资源,把资源库建成具企业模具生产实操特色、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开放型共享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且为全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职教改革的基本走势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职业技术,2008.

第8篇

[关键词]岗位核心能力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 商务礼仪 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萧琳(1980- ),女, 四川自贡人,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教育哲学。(广东 珠海 51909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东省高职教育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行校企协同创新’的高职商务礼仪工学融合实训项目开发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GL201314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138-02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商务礼仪”课程设计应该充分结合专业特色,以培养营销岗位核心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毕业后从事销售岗位提供支撑,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的对接,促进学生就业。

一、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目标

1.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依托进行课程定位。“商务礼仪”课程依托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是我院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其专业群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处于基础核心地位。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的“商务礼仪”课程所依托的先导性课程为“市场营销学”,通过先修课程的学习,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活动以及对市场营销人员的岗位要求;其服务的后续课程有“推销实务”“营销策划”“客户关系”“服务营销”“商务谈判”“汽车营销”“房地产营销”等。

2.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设计课程目标。“商务礼仪”课程依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扣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遵循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以职业形象系统塑造为主线,主要对应营销岗位(群),融“知识―能力―素质―形象”为一体,打造良好的气质、风度和涵养,体现较高的综合内涵,使学生能够胜任未来就业岗位的要求,并保持可持续发展,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二、课程教学设计理念

“商务礼仪”课程突出“市场营销”的行业特性,课程设计体现“三个注重、四个结合”。“三个注重”: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注重三重环节,即“课堂教学、模拟实践、顶岗实习”的结合;注重课程设计的多元性。“四个结合”: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结合,教学过程与商务活动工作过程相结合,教学场所与企业真实环境相结合,教学评价与企业用人标准相结合。

1.课程设计的“三个注重”。(1)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素质,它泛指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或者说是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本课程紧紧围绕市场营销岗位核心能力,针对营销岗位需要,整合教学模块,序化教学任务,突出技能点训练。在培养技能的同时,设立了素质培养目标,关注学生情商的发展,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编排和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训练,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内容里还特别设置了职业形象模块,包括个人职业形象和日常工作基本素养,对学生进行职业场合礼仪素养的教育,使学生提升自身形象,懂得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尊敬和礼貌,为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作出贡献。(2)注重三重环节,即“课堂教学、模拟实践、顶岗实习”的结合。“商务礼仪”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要从宏观(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群工作要求)到中观(课程体系)直至微观(情境教学)三个层面入手,遵循从浅入深、由(课)内至(课)外、由近(校内)延远(校外)、以点(个人形象)带面(企业规范)的认知规律与特性,通过教师讲授、案例分析、模拟训练、情景演练、实践观摩、顶岗实习等多渠道、全方位、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实现和企业岗位的零对接。(3)注重课程设计的多元性。一是,课程内容的多元性。课程内容既可以从课堂到企业,也可以从企业到课堂。课程按照模块和任务设计,各模块和任务都可以独立讲授,组合裁剪,可以成为企业的培训讲义,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工学结合以及课程为企业服务的多元性。在任务驱动模式下,有许多来源于企业的真实任务,让学生参与完成,体现了教学成果的应用价值。二是,课程考核的多元性。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参考了企业的行业标准,学生在参与企业的真实任务时,由企业参与评价。例如在讲授特定商务活动中的“产品会”时,将“中汽南方公司捷豹XF新车会”这个真实任务带到课堂,让学生完成“新车会策划案”,学生们完成后,经过小组讨论,全班评议,评出一个最佳方案,交给中汽南方公司,由企业评价,体现了考核的多元性。

2.课程设计的“四个结合”。(1)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结合。“商务礼仪”课程在设计教学内容时,结合岗位的核心能力,将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融入课程教学。通过对商务职业活动的深入分析,在多个工作岗位任务总结归纳的基础上,确立了具有职业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把课程内容设计为五个模块:营销人员形象礼仪、客户接待礼仪、商务宴会礼仪、商务活动礼仪、展厅销售礼仪,并借鉴和使用了相关企业员工岗位标准和内训资料,缩短了课堂与企业的距离。(2)教学过程与商务活动工作过程相结合。本课程设计了五个教学模块,每一个模块之下,以一个完整的商务活动工作过程为单元,设计出若干完整独立的教学情景(任务)。在每一个任务中,按照工作过程开展的顺序,找出支持任务完成的关键技能点。(3)教学场所与企业真实环境相结合。本课程的实训室设计得到了企业的指导,企业还为该课程的学生实训提供了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训中引入了很多企业的真实任务,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真实任务,可以很好地训练自己所学的知识,实现了和企业的零对接。(4)教学评价与企业用人标准相结合。在本课程的讲授中,经常聘请企业资深培训师为学生授课,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对学生进行现场评价,让学生可以真实地感受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三、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安排

1.基于市场营销岗位核心能力设计课程模块。根据项目课程开发的思路,基于岗位核心能力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和顺序。以“商务礼仪”课程对应的销售岗、营销策划岗、公关岗、秘书岗、客户服务岗等主要涉及的展厅销售、会务管理、日常接待、商务谈判、沟通与协调、客户服务等业务工作为依据,分析各岗位任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以模块来整合,以任务来序化,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全部课程设计了五个模块、12个能力训练项目、30个任务、60个技能点,打破传统的“知识本位”模式、“知识+实训”模式,将知识融入实训,多项目串行,项目从简到繁,项目的“知识点”和“能力点”逐步增加,学生独立完成的内容也逐渐增加。综合实训是真实的企业任务,依托我院市场营销专业的两个方向――房地产营销和汽车营销,设计了展厅销售模块,达到“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的境地(如表1所示)。

2.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能力训练项目。以这五个模块、12个项目为载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据此设计和拟订具体能力训练项目;然后针对每一个能力训练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情景训练子项目。通过对这些子项目的训练,学生将会掌握相关支撑知识,实现相应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以及素质目标。以商务会议礼仪模块为例(如表2所示)。

四、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考核设计注重以下两个原则:

1.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本门课程采用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相适应,以考核能力为目的,以形成性考核为主要手段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旨在考查学生在课程(技能与知识)学习期间的学习表现,记录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关注学习的总体目标,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以期对学生自觉学习、提高综合能力产生作用。考核项目包括平时教学过程中的出勤率,在课堂提问、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在每一个教学模块完成后,有一个模块小结,平时有五个小结成绩,这些过程考核成绩占到学生总成绩的70%。

2.考核中体现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在学习过程的考核中,设计了对学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如表3所示)。

每个教学模块(礼仪情景剧表演)的考核,以学生自愿组合为主,6~8人一组,结合所学知识模拟商务接待服务、商务会议、商务签约仪式、商务剪彩仪式、业务谈判等礼仪等。要求学生自创情景通过自编自导礼仪情景剧,体现礼仪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白及场景自行设计,道具自备,在教师指导下反复训练 ,最后展示表演并拍摄录像。由教师和同学组成的评委评比打分,小组综合得分将是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分数,这就需要小组每个成员的良好团队合作。具体评分细则如下(如表4所示)。

商务礼仪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以能力训练项目为主,打破传统的“知识本位”模式、“知识+实训”模式,将知识融入实训,多项目串行,项目从简到繁,“知识点”和“能力点”逐步增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地位,体现“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互动式多方位的教学新模式,从而实现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吕亚军.“商务礼仪”课程整体设计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6).

第9篇

关键词:校企深度融合 课程设计 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173-04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Curriculum Design Based on the Deep 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in Computer Major

Pang Xiyu Wang Che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357,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 practice teaching of computer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school and enterprise separ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limited to the form and so on, the paper analyzed how to reform the curriculum practice teaching of computer major, and how to apply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design practice teaching plan,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put forward a set of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deep 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and applied the method to our school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it made a certain effect.

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 deep cooperation; Curriculum design; Computer major

课程设计是高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授课结束后继而进行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该环节是所授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是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工科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

计算机专业是强调以应用和工程为导向的工科专业,需要充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高校的计算机专业都设有课程O计,旨在通过团队式合作、研究式分析、工程化设计来实现特定的系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实现个人发展及满足就业需求。然而,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各高校对课程设计环节的理解与实施的力度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充分利用这个环节受到专业、系统的实践与训练。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与探讨[2]。

目前,如何安排课程设计环节的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差距,是各大高校研究的热点。山东交通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长期以来一致坚持走校企合作的路线,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围绕着如何将校企合作深度融入到课程设计的教学中,进一步加提升课程设计的效果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1 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计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校计算机类的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等方向,目前这些方向都开设了一些课程设计实践课程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高级语言(JAVA、C++等)课程设计、web应用程序开发、综合实训等。经过对国内多所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调研,结合该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实际情况,发现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面临着课程设计设置缺少衔接、与相关企业实际运作项目脱离、教学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3-5]。

1.1 课程设置缺少衔接

课程设计之间相互独立,缺少应有的衔接和关联,设置混乱。目前高校在安排课程设计任务时,都是将各门课程设计作为独立的个体,单独安排指导教师,各门课程设计都是由不同的指导教师来负责,这样在制定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计划和课程设计质量标准时,指导教师往往只从自己所负责的课程设计出发,无法充分考虑到学生已经参加过的课程设计和以后要参加的课程设计,忽略了课程设计之间应有的衔接和关联。

实际上,计算机专业多门课程设计之间是存在一定关联的,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和数据库课程设计是高级语言课程设计的基础,如果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这种关联,将数据库课程设计安排在了高级语言课程设计的后面,没有将它们恰当的衔接起来,会出现在进行高级语言课程设计时,还要补习数据库方面的知识,在进行数据库课程设计时,这些知识又重复了一遍,浪费了时间,从而导致两门课程设计的效果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1.2 校企合作局限于形式

课程设计的题目应用性不强,与相关企业实际运作项目脱离,校企合作局限于形式。校企合作是解决高校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目前高校都重视校企合作,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大部分高校的做法为:学生在校学习3年,去相应的企业实践锻炼1年或者学生毕业后,经过培训机构的实训,然后再去企业工作。这种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学校和企业也建立了桥梁,但是没有将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企业人员没有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

同样,国内高校在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上,部分高校采用由学校教师单独指导的方式,教师设计课程设计题目,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在机房实验室进行课程设计,教师随时指导和答疑,这种方式会带来下面一系列的问题。

(1)缺乏项目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虽然本校教师在指导课程设计时也会让学生组成项目团队,项目团队里面也会进行分工,但是事实证明,这种项目团队很多时候趋于形式,反而存在一定的弊端,项目团队的任务往往由项目组中的能力强的同学来完成,项目组其他同学参与的成分较少,达不到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如果课程设计不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则会导致课程设计只注重个人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团队协作的优势,而这点是与企业实际的软件开发模式不相符的。

(2)往往只注重编码,缺乏软件开发规范等其余重要相关知识的培养。

计算机类企业为了提高软件开发质量,降低开发周期,增强代码的可重用性和易读性,企业内部的开发是要严格遵循一系列的开发规范,其中包括命名规范、代码规范、开发文档的编写、测试等,这些往往要占据整个开发工作的70%以上,但是在高校课程设计中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企业对招聘过去的应届毕业生,要重新进行软件开发规范相关知识的培训,这样一来,企业和学校的工作就重复做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由于在学校进行过学习,学生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对企业进行的相关培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除了该校教师指导课程设计外,部分高校的课程设计由培训机构来参与指导。计算机专业培训机构伴随着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当前国内计算机专业培训教育机构尚处在一个由发展起步阶段向爆发性成长期转型的过渡阶段,为了打开市场,培训机构会主动和各高校取得联系,请求参与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由于培训机构的出发点是吸引学生去自己的培训机构参加培训,所以在课程设计期间会加入一定的企业宣传,其次,培训机构的教师在参与指导课程设计时,往往只教学生怎么做,不解释为什么这么做,虽然课程设计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一些模块或者功能,但是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为什么这么做,从而造成了理论知识的缺乏,这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职业发展后劲不足。

1.3 教学方式单一

课程设计的教学方式单一,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目前,国内高校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学时,基本上采用在课程设计期间将学生安排在机房做任务,课程设计的时间都是以周为单位的,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一般是1周,Java或者C++课程设计一般是2周,学生长时间待在机房里面对着电脑,难免会产生厌倦。另外,没有考虑学生自身的多元性,目前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是按照班级分班进行的,有些学生在做课程设计任务时,觉得老师布置的题目很难,无从下手,索性去玩游戏或者做一些与课程无关的事情,而有些学生则能比较轻松的完成实验或者课程设计的题目,剩余的时间也浪费掉了,这种情况是由于学生的自身能力参差不齐造成的,教师在下达课程设计题目时没有考虑学生自身的多元性。

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高校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努力探索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

山|交通学院2013年获批为“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高校,是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首批试点院校。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长期以来一致坚持走校企合作的路线,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着如何将校企合作融入到课程设计的教学中,让企业真正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中,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

2.1 基于校企联动和体系化视角的教学方案的制定

针对各个课程设计之间缺少应有的关联以及校企合作局限于形式的问题,该校计算机类的专业将整个课程设计作为一个体系,采用基于校企融合的组合方式制定教学实施方案。在制定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时,学校组成一个课程设计教学团队,企业组成一个课程设计教学团队,校企双方的两个团队共同进行课程设计的设置以及课程设计内容的制定,在缩短学校和企业之间差距的同时,也注重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实现“校企融合,构建生态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最终目标。

目前国内本科高校学制四年,共分八个学期。校企双方的课程设计人员在设置课程设计课程时,将本科四年所有的课程设计看成一个体系,按照“注重衔接,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原则,注重各个课程设计之间的关联,C语言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是其他课程设计的基础,应提前安排,所以将C语言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二学期,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三学期,JAVA课程设计是web应用开发课程设计的基础和前提,Java课程设计安排在第四学期,web应用开发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五学期,竞赛实训和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必须以其他课程设计为基础,只有其他课程设计进行完毕,才能进行竞赛实训和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所以将竞赛实训安排在第六学期,第七学期进行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从而解决了目前应用技术型高校在课程设计的设置上忽视衔接设置混乱的问题。

此外,校企双方在制定课程设计的内容时,围绕着以“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双向提升,兼顾校企双方,实现就业”为核心目标进行设计,教师和企业人员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研发出兼顾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课程设计题目,同时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和覆盖,例如在JAVA课程设计中通常会涉及到数据库应用程序的编码,相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类型和各种sql语句、触发器、存储过程等内容就需要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涉及,竞赛实训和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所涉及的web应用程序开发、高级语言语法等知识点在相应的课程设计内容中应涉及到。

2.2 教学实施过程

在课程设计的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升课程设计的效果。

(1)将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兴趣。

目前,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基本上都采用集中型,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的周期为1周,这1周的时间学生集中呆在机房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组织形式单一,针对这种情况,校企双方的课程设计指导老师根据各个课程设计的性质,灵活组织课程设计,例如C语言课程设计、数据库课程设计、高级语言课程设计周期较短,具体实施时采用集中型;对于周期较长的竞赛实训采用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学生自己找地方进行课程设计的任务,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定期集中进行指导和检查;对于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践课程设计的地点选在企业的实训基地,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通过与企业近距离的接触,使学生较早的了解真实的企业工作氛围和环境。

(2)增强针对性,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保证课程设计的效果。

在课程设计中,打破传统分班进行的教学方式,校企双方课程设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该课程的期末成绩以及平时成绩中的上机成绩,对参加课程设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按照难易程度分为难题、一般题目、较容易的题目,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课程设计的题目。这种方案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利用课程设计的时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保证了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日常生活的深入普及,对传统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教育作为国之根本,也已经感受到在线课堂、微课等最新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校企双方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课程设计的知识点、难点等制作成慕课、微课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灵活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重复利用网络资源,节约成本。目前,该校计算机专业已经拥有专门的慕课、微课录播室和工作室,将制作成的慕课、微课以各个课程设计的名字存n,并根据情况不断对慕课库、微课库进行更新、补充和完善。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在任意时间或者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学习,而且由于每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基本保持不变,拍成微课,可以在多年级中重复利用。

2.3 教学管理

创新管理模式,严格的教务管理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该校计算机专业采用“一校双师”驻点式管理方法,校企双方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全程跟踪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结束后,通过与学生座谈、填写课程设计回访表的形式对进行完毕的课程设计进行分析总结,集思广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的教学。

3 结语

近几年来,该校计算机专业一直坚持走校企合作路线,不断改进和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与国内多个知名软件开发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与国家重点软件企业上海启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启明基地;与济南凌佳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凌佳基地;与国内最早从事IT外包业务的柯莱特公司成立了柯莱特基地;与大连华信成立了华信基地;与杭州东忠软件有限公司成立了东忠基地;与NEC软件(济南)有限公司成立了NEC基地;与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成立了微创基地;与济南元成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元成基地;与中讯软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中讯基地等等,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达99%,先后多次在山东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工作会议、省科技工作会议、软件工作会议上获得表彰或做交流发言,获得了“企校人才对接工程优秀院校”、“山东省企校合作人才培养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当然,该校计算机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取得的这些成果离不开政府的强力主导,以及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积极支持和引导。相信通过各级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新时期产业结构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只要我们把握住机遇,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成,庞希愚.新形势下软件外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109-110.

[2] 毛艳,韩利凯.探索校企结合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0(4):31-33.

[3] 庞希愚,王成.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9-10.

第10篇

关键词:实训;nasb;课程设计;QQ群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107-03

实践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实训又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实训,即“实践”加“培训”,源自于IT业的管理实践和技术实践,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高职院校的某门课程实训一般是学生在一段集中的时间里(1-3周),由指导教师负责组织,根据具体的某一设计题目,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课程实训任务书,下发给学生。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可行性方案、根据方案具体设计制作、运行调试等步骤,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仿真训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得到了专业设计方面的训练。因此,课程实训为毕业设计乃至将来的就业奠定了重要的、坚实的基础。《Flas制作实训》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在一个学一期的《Flas制作》课程结束后进行的实践。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训时,根据学习理论,利用QQ群构建了实训平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分析实训课程

根据学习理论的探究学习方式,结合实训的目标,进行如下分析:

1.分析课程内容。分析课程内容主要是从宏观上综述课程的对象和所做的具体工作。本次实训课程内容分析:Flash是一款非常优秀的二维动画制作软件,其作品以画面精美、表现力丰富、动作流畅、便于播放传输、交互空间广阔等一系列优势,借助网络风靡全球,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和乐趣,在网站开发、多媒体课件、影视制作、MV展示、动画短篇创作、手机动画、游戏设计、公益广告等诸多领域,都大显身手。本次实训的内容就是让学生熟练运用Flash软件进行上述动画作品的开发,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集体创作,也可以制作个人作品。

2.分析评价学生已有的知识。开展课程实训之前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作出评价,该评价属于诊断性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学生的知识背景、性格、情感等方面。评价的方法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由教师自行组织。例如提问、课前摸底、收集同学反馈、作业分析等方式。

在本次实训中,由于之前开设的《Flas制作》课也是笔者讲授的,结合他们的日常表现,针对他们的平时作品和期末成绩进行了分析评价,基本掌握了学生运用Flash进行矢量图绘制的能力、动画制作的能力、程序设计制作的能力、声音文件编辑设置的能力等。

3.问题的构建。实训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一是目的性,即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以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使后续的探究活动具有针对性,有助于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二是可行性,即问题的设计要切合实际,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让学生感觉到经过自己或团队的努力能够使问题得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者对后续的学习环节产生兴趣;三是挑战性,即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具有探究的价值意义,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才能在不断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思维的求异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

本次实训课要求学习者在完成动画作品后要写出课程设计说明书,说明书中要重点阐述如下问题:Flash的应用领域及作品主题的构思(目的性);脚本的设计和场景的布局(可行性);重点介绍动画设计制作中所用的技术和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挑战性)。

4.分析设计情境。情境的设计主要是对要设计课程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教师有目的地引人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虚拟展示等。

在本次实训中,笔者运用了案例教学,在进行实训前教师向学习者展示了一些优秀的Flash多媒体作品,有动画短篇、MTV、交互游戏和课件等,通过这些案例的浏览可以拓宽学生的制作思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设计实训目标与任务

本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实训要求自己达到的目标有哪些?如果达到这些目标,必须完成的任务有哪些?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提出的目标和任务都是学生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无法全部解决的,需要通过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才能完成任务、达到目标。

1.确定学习目标。

(1)了解Flash作品的开发流程和制作过程。

(2)熟练掌握对Flash的综合运用。

(3)培养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开发的意识和合作能力。

(4)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将以往所学的知识与本课程综合起来应用于实际设计中,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确定学习任务。

(1)主题明确。本次实训课题内容:用Flash CS3为主要开发工具,设计制作一个完整的Flash作品。参考题目:动画短篇、MTV、手机动画、课件、网站开发、小游戏、公益广告等。

(2)情节完整。最终作品要求有完整的情节,确保作品的科学性与完整性。所有素材都应该紧紧围绕主题来组织,内容要丰富,具有实效性和趣味性。

(3)媒体形式多样化。完成的Flash作品中要有多种媒体(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的综合运用。

(4)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确保科学与技术性的同时,强调作品的艺术效果,界面美观、色彩搭配合理、动作流畅,符合视觉心理。

(5)配套材料齐全,及时上交。开发作品中要求附有较为完整的说明文件。最后作品上传源文件和可执行文件。

(6)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对整个开发制作过程要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安排,一般为两周。

三、设计实训过程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本课程的实训主要是在校内实训基地――计算机实验室来完成。由于学校机房很紧张,加上设备陈旧老化,很难满足学生连续实训两周的要求,而且实训时间比较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训作品,指导教师一般都是提前很多周就给学生下发实训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始制作,好在大部分同学都有自己的电脑,他们可以在宿舍进行相关学习,这样实训的学生就

很分散,很难集中辅导。为此,我们提出了利用QQ群构建实训平台的构想并实施,效果良好。

1.实训过程。

(1)创建本课程实训QQ群。实训开始前几周委托班长或学习委员创建QQ群,并通告给学生该群群号,学生用自己的学号加上姓名作为群标志加入(在本群中我们规定需使用真名才批准加入)。实训指导教师和两个班的学习委员为群的管理。教师设置群的消息接收方式为接收并弹出消息,可将群聊天内容保存在本地,也要求自己有电脑的学生做同样的设置。完成群的创建以后,就可正式开始该实训平台的使用了。

(2)信息。指导教师利用群共享、群邮件和BBS实训内容、要求和教学通知,在群公告栏设置一些最重要的提醒和教学计划,如实训的时间安排等。将课程实训计划、任务书和参考资料放人QQ群的共享文件夹下,以合理的名字命名并备注说明,同时通过群邮件的功能把实训计划发给每个学生。另外,教师可以把自己搜集的各种网络资源地址等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可以把自己查到有用的学习资源上传到QQ群共享,供需要的同学下载。必要时还可通过QQ文件传送和QQ邮箱等方式传递学习资源。

(3)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由于本课程实训主要是学生自己动手来制作,所以在实训过程中自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指导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一对一聊天或群聊完成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任务,其中集体辅导是主要的答疑形式。在辅导过程中,注意简单的问题由学生集体讨论自行解决,教师不作解答,当遇到少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教师才参与其中,给予解释和解答。

(4)小组讨论。根据课程实训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很多小组,集体完成实训任务。指导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小组的主题将群内讨论组划分为不同的讨论区,作为小组内部讨论场所。教师也参与进来,指导学生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

(5)远程协助。由于《Flas制作实训》操作性比较强,很多操作步骤、技巧难以用语言描述,当学生出现操作性问题求助时可以通过QQ提供的远程协助功能,由指导教师控制学生的电脑,远程操作演示给学生看,然后再由学生模仿完成。

(6)相互传递文件。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随时都可以把自己的作品上传给教师查看,指导教师提供修改意见后再传递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这样反复进行几次,最后经指导教师同意完成最终作品。然后在规定的日期把实训的作品上传到群共享。最后按照指定的格式完成设计说明书并上传。

(7)评价数据采集。实训最后考核成绩一般是由平时成绩+作品成绩+说明书成绩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可以将整个讨论过程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课程实训过程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2.分析实验结果。经过2007和2008两届学生的《Flas设计实训》,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利用QQ群构建高职课程实训平台是切实可行的。实践表明,我们的实训平台获得了学生极高的评价,完全符合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踊跃发言,参与讨论,很多问题都可在网上解决,而且教师也能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作为考核的一个依据。该平台的建立,拓展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渠道,交流的频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增加了交流的深度,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使师生的心理距离明显缩短,并产生亲密感。

(2)QQ群实训平全可用于课程辅导。QQ群组功能强大,是一个兼具同步和异步交流的讨论平台,教师既可以通过群和学生单独交流,进行个别辅导,也可以进行集中辅导,从群的特性看,群更适用于集体辅导。教师在QQ群中集中答疑,不仅节约时间和精力,同时有助于问题的深入探讨,而学生习惯于将不懂的问题直接发在群讨论区,更方便交流。

(3)可以利用QQ群冗余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高职学生中,QQ的使用比例是很大的。通过QQ流,因为一定量的冗余信息有利于缓解压力,让枯燥的学习丰富起来,也可以拓展讨论的学习主题,所以要对冗余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发挥其积极作用,营造一种学习气氛。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明显的改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学生在QQ群中获得知识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学会一些重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4)快速便捷传递学习资源。在QQ群平台中,各种学习资源传递快速方便。师生可选择三种不同的途径进行资源的传递和共享:第一,学生或教师可以通过QQ群共享传递和共享资源}第二,学生或教师可使用QQ邮箱粘贴附件的形式传递和共享教学资源,附件的最大限度为20M;第三,只要传收双方都在线,师生可通过QQ文件传送实现。

四、实训评价与结论设计

实训评价是检验学生实训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对情境模块提出问题的研究结果和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得出最后的结论。

1.自我评价。由学生本人对本次实训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按照课程设计说明书的具体要求,阐述实训课题的制作背景、具体制作内容和方法、不足和尚需完善的地方。此部分占最后总评成绩的20%。

2.小组成员互评。由学生所在的小组成员对实训作品进行相互评价,主要说明该成员在此实训中的主要工作及其工作的完成情况。此部分占最后总评成绩的30%。

3.教师的评价。教师根据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对他们的评价进行总结性评价,查漏补缺,看学习者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习的效果如何,并提出学习者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此部分占最后总评成绩的50%。

在对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中,我们充分重视评价对学生综合行为能力水平的提高所具有的发展性价值,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原则,选择评价的主体、客体、标准和手段。全方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能力和态度的变化和发展,同时将评价从打分和遴选的工具转化为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提高的学习内容,将对自己和他人的成绩进行建设性和批判性的评价。

第11篇

【关键词】检测技术与应用;项目教学;高职

1.前言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姜大源提出“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由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导出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而“在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中是通过具体的学习领域转换为学习情境,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来实现[1]。

2.《检测技术与应用》项目教学方案

2.1 项目课程的内容

《检测技术与应用》是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贯彻工学结合教学理念,实施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贯穿启发式、指导式、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实践、探究问题能力。充分利用实验实训环境与设备,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相结合,打造一体化课堂。授课时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出发,从结构、原理入手,着重分析各种结构图、原理图,用实验验证加深理解,从学会各种传感器原理、特点及应用范围。主要内容包括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温度测量、环境状态检测、位移检测、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等五个项目。《检测技术与应用》项目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2.2 课程的考核

课程的考核要有利于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侧重于对学习者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考查。我们采取形成性考核、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标准如表2所示。

2.2.1 形成性考核

(1)平时作业考核(100分,占比为20%)

全学期布置作业不可以少于4次,并要求全批全改,以百分制进行作业评价,不交作业者不得分。本项得分为:总分/4*20%。

(2)课堂表现(100分,占比为20%)

每人的基础分为25分,具体加减分规定视具体情况而定:

(3)课程项目考核(100分,占比为60%)

全学期学生将开设5个课程设计项目,教师全方位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每次项目实施全过程,注重学生的项目设计和操作能力培养。项目考核分过程考核和书面报告考核,分数的分配为:项目验考核=过程考核(75%)+书面报告考核(25%)。

2.2.2 综合性考核

(1)题型构成与分值:

命题设计:考查学生对自动检测系统的理解,各种传感器的原理的掌握与应用程度。占全部试题的30%左右。

上机实践:考查学生的上机调试能力与故障检测与维修能力40%。

分析与总结:考查学生设计、绘图、上机实践等过程所面对问题的理解、分析与总结能力。分值占全部试题的30%。

(2)考核用时:100分钟。

3.项目课程建设的必备条件

3.1 实验实训场所

职业教育要侧重实践教学,必须配备项目教学的场所及实训器材。本项目课程教学场所有10套检测技术实训台(按一个班50人规模配置),60套传感器实验模块,能够满足本课程的实验实训需求。

3.2 师资力量

本课程拥有具有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具有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能充分反映学科前沿成果并不断更新;具有鲜明特色的、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先进;具有一套完善的立体化教材,完备的教学设施,良好的教学环境;具有健全的课程教学管理规范。

3.3 教材的选用

目前符合项目课程要求的教材比较少,必须要组织课程组力量,开发出与实训设备、项目任务相配套的校本教材、电子教案及课件,并摄制了部分项目的授课录像供学生课余时间学习。

4.总结

通过《检测技术与应用》项目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在项目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们把以往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综合利用,转化为一种创作能力。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都有了提高,并且还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宽容、合作的品质。这为学生走出校门,快速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本次课程的改革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不断完善,努力使课程教学内容既符合企业需求又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 专业课程 信息化 教学设计 中药制剂生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245-03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研究过程。[1-2]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现代化实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重要环节。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大都具有内容多、范围广、程度深的特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势在必行。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这一学习理论同时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强调学习过程中建构的双向交互作用,强调学习中的交流与合作并强调学习的情境。[3]

2.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怎么应用,就应当怎样去学。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知识才可能是活性知识,才具有迁移力和生存力,而不像在情境化中所学的知识是惰性的缺乏迁移能力。

3.多元智能理论,与信息化教学在诸多方面有重合,所以颇具指导价值。(1)目标导向,个性发展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价值取向。(2)内容构建,多元知识是信息化教学设计内容构建的基本要求。(3)环境创设,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多种智能组合的有效保证。(4)评价设计,多维度评价是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4]

4.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认知学习是指导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理解、控制、操作的知识与能力的自觉意识;多维目标学习;开放学习;过程化评价。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课程设计理念体现高等教育理念和职业教育理念双重性,并使学生具备职业拓展能力及职业迁移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突出“为药品食品事业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办学宗旨。《中药制剂生产技术》课程按照“六依据、五体现”课程设计理念。“六依据”理念:依据职业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依据工作过程开发教学内容;依据行动导向进行教学模式设计;依据工学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的四步法(资讯、策划、实施、评价)设计组织课程教学;依据职业能力体现课程目标;依据学生全面发展采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五体现”理念:体现课程内容职业化、课程目标能力化、教学实施项目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课程评价过程化的特点,体现依据工作过程的高职教学要求。

通过对山东省制药企业、医药行业的深度调研,融入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计思路由人才需求分析归纳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分析学习领域。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共同研讨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对中药制剂生产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对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归纳,筛选出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岗位群,对中药制剂生产技术核心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归纳;选取了中药传统制剂生产、中药固体制剂生产、中药液体制剂生产三类递进式生产技术为学习项目(内容);学习项目之间体现中药由传统生产技术到现代生产技术的递进性式发展,由简单到复杂序化了课程内容;以冰硼散、大山楂丸、益母草膏、感冒退热颗粒、银黄胶囊、复方丹参片、清热解毒口服液、葛根素注射液八个典型、常用的中药产品为工作任务;生产任务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基础,又相互独立,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紧密联系,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

2.课程设计的实施

课程实施“学训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工作任务的引导下自主的实施,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丰富立体化《中药制剂生产技术》课程网站,将教学中要利用的网上信息(视频、动画、虚拟仿真、PPT等),通过超级链接的形式与网站中有关文字内容相连(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该部分文字,进入相关网站),在网络教室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组织教学。结合动画演示、虚拟仿真、观看真实制剂生产录像、实验室产品制作(教、学、做 )、企业现场生产实践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生产过程中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操作规范程度、终产品的质量等作为学生考核评价标准,强调过程考核;教学过程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

任务的工作过程在一体化教室、中药制剂实训车间、GMP实训车间、中药炮制实训车间、制水车间及校外实训基地等进行,实现教学场所与实训车间、教学做一体化,保证在校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增加企业生产实践专项训练,涉及八个制药企业生产岗位,兼职教师在企业生产车间亲自实施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对制剂生产的全面认识。

建立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过程考核为主的多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3.学习项目及工作任务的划分

学习项目、工作任务及学时划分,见表1。

(二)课堂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教学设计的结果,针对学习项目进行良好的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才能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