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望庐山瀑布的诗意

望庐山瀑布的诗意

时间:2022-10-11 01:25: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望庐山瀑布的诗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望庐山瀑布的诗意

第1篇

一、分层诵读课文

学习古诗,要注重分层次诵读课文,这样可以做到熟练生巧、事半功倍。

1、初读诗文,了解作者。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

2、精读课文,了解诗意。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3、研读诗文,体会情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让学生对比研读,更能让他们体会不同作者在离别时的不同情感。

二、充分欣赏意境

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顾小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小学生进入意境。

1、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采用了“起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瀑布的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接着引出李白的诗。

2、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我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深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尽”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急剧而下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再想象瀑布从山上直泻而下时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让学生理解体会“飞流”、“直下”的浩大声势。在教学中,通过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古诗“美”之所在。

3、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我采用了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在教《望庐山瀑布》这一课时,采用了部分诗句入画。给“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两句诗配画,后两句夸张、比喻的意境本身也包含在画面之中。

4、想象漫游,深入情境。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加强感性认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带学生到庐山旅游、观赏庐山瀑布,让学生亲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中,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二、注重培养兴趣

第2篇

[关键词] 电教媒体 古诗教学 美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几年来,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若在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一、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绘制了一幅活动的幻灯投影片。画面上:亭台楼榭,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笑嘻嘻地捻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均可活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这意境是多美啊!为了引发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兴趣,也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我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在玻璃板上为古诗配画,在创作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胆作画。一张张充满童稚的画面,展现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通过为诗作画,反馈出他们对诗词的理解,调节了教学气氛,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让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熏陶。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四、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的感受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第3篇

一、 巧妙设问

在尝试过程中,设计好尝试问题极为重要。提出尝试问题,也就是尝试目标。这是关系到全局的重要一步。提出的尝试问题要求力求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尝试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媒体功能,为学生创设一个鲜明生动,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强化学生感知过程。例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时,我先用幻灯出示一幅色彩绚丽的三峡行舟图,然后设疑探路:“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要到什么地方去·他是怎么去的·一路上看到哪些景物·诗中都告诉我们了么·”从而启发学生自觉有目的地阅读课文,深刻理解诗歌的意思。

2、联系实际进行比较,激发学生兴趣。提出尝试问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通过比较,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地欲望。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让学生讲讲自己在风景区、影视里见到地瀑布时什么样子,然后话锋一转:“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诗人李白描绘的庐山瀑布是怎样的景象·”通过比较,学生沉醉于瀑布的雄伟气势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3、提问的难度要适宜。俗话说:“跳一跳,摘果子。”如果不用跳就可以摘到,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因为这低于学生现有水平;如果拼命跳了数次,还是摘不到,学生就会失去信心,又超过了现有的发展水平。所以,教师要注意把“桃子”放在学生跳起来能够摘到的地方,也就是“最近发展区。”到如在教学《鸟鸣涧》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小空非常安静,为何又说时而清脆的鸟叫声’呢·”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我及时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诗句启发学生,让他们体会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通过教学,学生领悟了人闲山中空幽静的氛围,深刻体会诗句的内容。

在古诗教学中,领悟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感悟就属于“跳一跳”的范畴,教师在这方面要精心设问,让学生通过尝试,通过努力去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从而发展智力。

二、激励参与

运用尝试法进行教学,要充分利用班级集体的有利条件,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例如在教学古诗《春晓》时,我先出示尝试题:“1、轻声读课文,讲讲‘晓、眠、闻、蹄、知’的意思。2、用自己的话说这首诗的意思。”我再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然后请几个小组的学生讲讲诗意,要求小组的每个学生都必须发言,还可以互相补充,最后评出优胜小组。这样每个同学都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运用尝试法进行古诗教学,还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不同要求,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学生在尝试中获得成功,有一种被肯定,被承认的满足感,为下一步的尝试打好基础。

三、及时反馈

学生尝试的结果要及时反馈,及时矫正。从教育控制论的观点来看。学生在尝试前接受教师的指导和自学课本是吸收信息,学生尝试练习中是输出信息。教师从学生尝试练习中收到反馈信息。判断尝试结果的正误是评价信息。所以教师在学生尝试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判断尝试的正误,对正确的答案进行强化,对错误的答案进行矫正。根据学生尝试情况,教师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例如,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池》的意思后,我要求他们根据诗句内容画出一副初夏池塘的图画。一位学生画了泉眼,柳树,一只蜻蜓停在一朵含苞未放的荷花上,我组织全班同学讨论,最后统一认识:“本诗所写的是初夏的景色,‘小荷’是指刚钻出水面的鲜嫩的荷叶,而不是指荷花。”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信息的多向传递,加强多元交流,随时通过反馈信息来灵活调控教学,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自始自终作为学习的主人。自觉能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训练落到实处。

第4篇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小学生不仅对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感到遥远陌生,而且对深奥抽象的诗意和单调枯燥的讲解感到乏味。在古诗教学中,如果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直观形象的优势,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想像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

一、巧借多媒体,解题激趣

古诗的题目简洁凝炼,概括全诗的内容,破题方能入诗境,古诗的解题一定要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教古诗时,恰当运用声像媒体,从解题入手,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紧扣题眼“望”,借助录像创设情境,那凌空飞下、气势磅礴的瀑布,使学生顿生身临其境之感。在红日映照下,庐山上紫烟缭绕,宛若仙境;瀑布飞流直下,轰然作响。那色彩、那声响、那形态、那气势、那魄力无不撼人心魄。这样用录像生动地再现庐山飞瀑,让学生视听结合,整体感知诗境,题目不解自破,为进一步学习古诗、领会诗意奠定了基础。

还可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把学生融入到古诗的氛围中,及时引导,破题释疑。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先播放录像,激发学生的情感,以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人们要在这一天全家一起登高远眺。而此时作者独自漂泊他乡,身边又没有一个亲友,不能和家人团聚,悠长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只好独自一人眺望远方,那深邃的目光,流露出的是绵绵的思念,此时此刻,也许兄弟们已经登上山巅,头上都插上了茱萸,在一起尽情地谈笑,那爽朗的笑声在山谷中回荡,不知不觉,两行热泪便滚落下来。一组组动人的画面,使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和气氛之中,带着感情去理解课题,加深了对“忆”字的理解。

二、巧借多媒体,创境悟情

古诗节奏明快,格律严整,意蕴深远,充满了韵律和节奏美。教学时,若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则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泊船瓜洲》一诗,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文、明白大意之后,为了更深刻地体会诗中意境,感悟诗情,我一边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片断,一边启发学生大胆想像:诗人吟诵这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怎样的环境,怎样的姿势,他可能想些什么。随着深沉哀怨、悠扬婉转的古筝乐曲的播放,学生被带进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学生一边想象,一边回答:诗人可能在想,家中高堂是否安康,妻子怀中咿呀学语的稚子是否会喊“爸爸”,房梁上呢喃的紫燕可曾筑巢孵卵,什么时候能在明白的朗照之下与家人团聚,当学生们想像的双翼被鼓动之后,适时出示投影片:明月陪伴下,诗人伫立船头,眺望江南,到处一片绿意。引导学生观察整幅图画,把想像的重点定在一个“绿”字上:“看到这一大片的绿,你想到了些什么样的景色?想到了哪些词语和诗句?”此时,学生的面前仿佛呈现出一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图;正是这江南明媚的春光,才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情怀。这样通过音乐渲染,以图配诗,让学生充分感知,想像理解,深入诗境。在美的意境中,学生的心与诗人的“心”碰撞,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既在“境”中领悟了诗意,又在“境”中感悟了诗情。

三、巧借多媒体,破难释疑

古诗的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难点。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信息,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句,化难为易。如杜甫的《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一句,“含”字用得十分绝妙。在教学中,播放紧扣作品内容和背景的录像,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含”字的意思了。

投影片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当学生看到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从山脚“爬”向山顶的画面时,便很快理解了“石径斜”(《山行》)的意思;看到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向远处伸展的情景,学生很容易明白“一径深”的含义(《宿新市徐公店》)。又如《题林西壁》一诗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含义深刻,富有哲理,难以讲清。教学时,我出示了几张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风光”幻灯片,于是庐山雄伟、奇异、多姿的景色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横(从正面)看,庐山像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像矗立大地的直插云霄的险峻山峰。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和神奇的魅力。通过投影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至此,学生对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就不难理解了。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电化教学

多年来,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如果在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彰显了古诗的魅力。

1.创设意境,感知整体美

古代诗歌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1 音乐感受意境法。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青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厂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

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遇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实践证明,一运用音乐法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2 画面展示意境法。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根据诗意我设计了课件。画面上:亭台楼阁,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开心地摸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象,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这意境是多美啊!

2.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民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又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3.指导朗读,感受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6篇

关键词:李白;流水对;原因;解析

古诗之美在唐,唐诗之美在盛唐,盛唐之美在李白,李白是盛唐诗的顶峰,代表唐诗的最高成就。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的诗等天地,齐日月,吞吐万象,激越超迈,盛气凌人,大气磅礴,瑰奇宏廓,豪放飘逸,呈现为一种令人震撼敬仰的壮观之美。清人赵翼在《颐北诗话》中评价李白诗歌“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铭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因勒之势”。

1流水对简介

“流水对”这个名称产生得较晚。《文心雕龙・丽辞》仅列出4种对仗形式,旧题隋文帝《诗格》列出8种对仗形式,均未见有此名。《文镜秘府论》虽把对仗分为29种,却仍然没有“流水对”的名目。《文镜秘府论》讲述的是六朝至唐初关于诗歌的体制、声韵、对偶方面理论的,而“流水对”在初唐诗坛上已然出现,如骆宾王的“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在狱咏蝉》)、沈期的“愁见三秋水,分为两地泉”(《陇头水》)。大约是这种特殊的对仗在初唐尚未流行开来,故未能引起普遍关注。到了南宋初年,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提到了这种对仗形式,将其称为“十字格”。葛氏所说的“十字格”,就是五言律诗的“流水对”。其后,南宋末年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十四字格”,指的就是七言律诗的“流水对”。最终正面提出“流水对”这一名称的,则是宋末元初的方回,他在《瀛奎律髓》中说道:“少陵妙手,惯用流水对法,侧卸而下,更不板滞。”只可惜他对这个概念未作详解,明朝人胡震亨把前人之说加以概括,在《唐音癸签》中写道:“严羽卿以刘慎虚‘沧浪千万里,日夜一孤舟’为十字格,刘长卿‘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又南飞’为十四字格。谓两句只一意也,盖流水对耳。”[1]至此,“流水对”的概念算是确立下来。大概是由于“流水对”这一称谓,更能形象地揭示此种对仗的质性特征,所以就被后人广泛地使用起来。

2李白诗歌中“流水对”

2.1主谓式

把单句从中拆开,把主语部分作为出句,把谓语(或不出现谓语)和谓语后面的成分作为对句,以构成相互对仗的形式。这样的对仗也能造成语意的连续不断。李白诗中有几处是属于这样的“流水对”,例如:1)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古风五十九首》(其四十二),句法结构:[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2)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长相思》,句法结构:[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上句为主语,下句为谓语,构成一个判断句。

2.2述宾式

其一,把宾语拆开,使之分属于出句和对句。这种情况下的宾语,均具备“主谓宾”的语法结构,具体作法是,把其中的“主语”部分留给出句,使出句呈“动宾”结构,而把剩下的“动宾”部分作为对句,使出、对两句语法结构相同,呈对仗关系。

3李白多用“流水对”之原因解析

3.1生活状态影响所致

李白躬逢盛世,唐代漫游之风盛行,而诗人又酷爱旅游,他一生经历了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漫游,他的足迹几乎遍及神州大地。李白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甚至,“常时饮酒逐风景,壮心遂与功名疏”(《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其一)。早在蜀中读书时,李白就渔游了成都峨眉山等地。二十五岁时,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去国长如不系舟”(《寄崔待御》)。离家之后,他到处漂流,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客死于当涂李阳冰处,以漫游终其一生。他的游迹所到之处很广很远,南穷苍悟,东涉溟海,北抵燕赵,西历歧邢,至于宛洛、吴越,更是多次重游,名山大川,古迹胜地,无不亲临其境,所谓“俄属戎马生郊,远身海上,往来于斗牛之分,优游没身。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胜境,终年不移。长江远山,一泉一石,无往而不自得也。”[2]李白一生浮游四方,他李白一生有一种漫游情结,以游促诗,以诗记游,这在他的诗中屡屡流露出来:“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望庐山瀑布》),“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落日忆山中》)。在这种漫游生活中,游目骋怀,抒情遣兴,产生了众多的流传千古的瑰丽篇章。这样的生活状态,势必影响到诗人的心态。他的心态也是流荡不定的。在这种心态下进行诗歌的创作,必然会排斥那种静止的、凝固的对仗形式,而去追求这种具有动感的“流水对”。

3.2与诗人的精神气质息息相关

李白是一个率真任情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充溢着一股盛唐的豪气与侠气,天马行空,飘逸似仙,扬心底之激流,倾情感之洪涛,奇思幻想,瑰丽多姿。他不象杜甫那样沉郁顿挫,感情的波涛在胸中反转回流,一唱三叹;不象李商隐半吞半吐,欲语还休,扑朔朦胧,缠绵悱恻。他的情感是“真率”的,爆发的,如长江东去,波涛滚滚,如黄河决堤,一泄千里。他好像是一匹野马,不受现实秩序的束缚,在当时的社会里狂驰无忌。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使李白一生傲视乾坤,高扬自我。他的诗歌创作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作细致的描述,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再加上诗人的放荡不羁、特立独行,他的感情往往是喷发式的,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变幼莫测的、奇之又奇。“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严羽评点李集》)。太白确实是用胸喷,而非用笔想,而喷涌之源泉正是诗人心中的激情。飘逸奇纵、瑰丽多姿的浪漫色彩和不拘章法、任情任性的独特风格,呈现出长天绿水、花光百里的诗意境界。在这种激情的支配下,他必定厌弃那种板滞的、凝固的对仗形式,而活泼的、富于流动感的“流水对”,自然是最佳的选择。

3.3与诗人所选择的物象存在密切相关

李白独特的酣畅淋漓的激情,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物象,这些物象大都具有一种飞动的美,如奔腾咆哮的黄河、去天不盈尺的蜀道、银河倾泻的瀑布、使丘峦崩摧的雷电等等都是李白诗歌中的典型意象,这些雄伟磅薄的意象总是以其体积的巨大、力量的狂暴、气势的磅礴,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受,具有宏大的气势。如写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巴女词》);写波涛“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横江词六首》);写瀑布“飞湍瀑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写山“群山如逐鹿,奔走相驰突”(《登梅岚望金陇赠族侄高座寺僧中浮》),“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九日登高》),“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这些物象无一不呈现出雄奇变幻的动态美,而流水对正是这种动态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胡震亨(明).唐音癸签[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第7篇

(贵州省威宁县草海镇赵山小学 553100)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如今,古诗已成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精髓之一,它短小精悍,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意境深远,同时很大古诗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良好情操。这意蕴着古诗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本人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一些个人看法。?

一、重视学生对诗歌的预习方法?

预习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知识,并把新问题带到课堂上,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听老师讲解。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学生听讲的兴趣和效果。特别是对古诗的学习,预习就更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古诗距离我们的年代相对久远,而且属于古文,有些词语和典故需课前了解才能更好地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预习环节,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做好的。?

1、借助学习工具,理清生字词的音义。

小学的古诗的内容一般相对简短,生僻字不多,学生对其预习环节并不难完成。而扫清字词障碍也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大重点,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去自主完成。学生在完成此环节可借助字典弄清生字词的读音,通过自主查阅学习工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僻字的记忆,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结合课文注释,了解古诗大意。

小学的古诗一般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结合课文的注释,一般都能对古诗的大意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在了解诗歌的基础上能更好地去记忆它。?

二、熟读古诗,争取背诵下来?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古言就很好地表明背诵对理解的诗歌的作用。所以,在预习环节尽量能争取对古诗达到熟读能背的程度。这样有助于对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的培养?

1、“知人论诗”式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般”,特别是学习古诗时,因为古诗距离我们的生活年代相对久远了,对诗人诗中所记录的生活片段理解有点难度,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做好导入这一环节,让学生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因为我们要面授的对象是小学生,所积累的知识还相对少,太过抽象的陈述对他们理解诗歌并不能起多大作用,所以在导入环节,我们可以讲个跟诗歌内容有关的作者的小故事给他们听,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对作者的好奇心,也让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诗歌,这样就能很好地达到“知人论诗”的效果了。?

2、让学生自主朗诵,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授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古诗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然而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教学方法基本上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知诗人---解释意---明诗意,每一环节基本都是以简单的一问一答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考点的分析,根本谈不上体味挖掘古诗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久而久之,这种教学模式使古诗教学变得相对机械化和程序化,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也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诵方法。具体做法如下: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让其自主去品味诗歌的音乐美。古诗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同时,在教授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如听读、范读、领读、齐读皆可。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

3、创设意境,让学生自主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其主要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品味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由于学习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视野还不够开拓,特别是对来自农村的小学生,很多都没去游过庐山,对庐山的认识比较少。所以老师在讲授这课时,可以让学生观看《望庐山瀑布》的录像,然后让学生再次回到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让学生感觉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鼓励学生多角度联想,大胆的想象,丰富原作内容,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学生通过借助多媒体上看到的庐山,再结合自己的合理想象,可以展现出一幅身临其境的庐山图,然后再抒发自己的感情,最后由老师加以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审美能力。?

四、学生课后的品味环节不如忽略?

第8篇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 入情入趣 培养方法

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急于求成,教学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强,容易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古诗的情趣深受影响。下面就谈谈教师如何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

一、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兴趣,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把激发兴趣当做重中之重,贯穿于全过程,课前要导趣,有时教学古诗导入新课时边猜谜边用简单的、直观形象的简笔画,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如:教学《咏鹅》一诗时,可一边用谜语讲述,一边画出一只鹅的轮廓。再用白色粉笔淡淡地点出雪白的鹅毛,红色粉笔勾出浓浓的冠子、红掌,绿色的粉笔点染一池清水,从而使得画生动逼真。最后在画旁提上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拨。”这样的诗画相配,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一下子将学生投入诗境之中,更是对整首诗有了大概的了解。这会立刻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利用投影展现画面,当学生被画面景色陶醉时,就用录音机放一段轻音乐,再加上一段课前设计的旁白,向学生娓娓讲述诗人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既把握了基调,又领悟了诗意,又巧妙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渗透学法指导,帮助学生触类旁通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摇头晃脑式的自由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配乐读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读的乐趣,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这样的古诗课堂教学,学生不仅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当堂背诵根本不成问题。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这样对诗的意境体会得会更深。

三、注重量的积累,感悟内化

在学生学完一首古诗后,我们应推荐一两首与所学诗词有关的诗词加以拓展,丰富学生的积累。推荐的古诗词可以是同题异文,如:教《悯农一》向学生推荐《悯农二》;《绝句》等;也可以是同人异文,如:我们学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诗后,可引导孩子们了解李白的《赠汪伦》等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诗,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孩子的积累。

四、巧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虽然读诗不可少,但一节课四十分钟,光读诗会使人乏味。如果我们采用写写、画画、唱唱、演演等形式,把各科教学整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就会使古诗教学效益事半功倍。

1.绘画背

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再者,美丽的画面可以增长学生的记忆,因为一切美的形象,最容易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教学《锄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头脑中再现农民伯伯在田间辛苦劳作的情景,学生一个个感慨万千。教学《一去二三里》时,我布置学生为这首诗配一幅画。学生的作业虽显稚嫩,但烟雨中的村庄、错落的小凉亭清晰可辨,生趣盎然。

2.表演背

小学生是爱表现的,我们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个性展示。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一个学生饰贾岛,一个学生饰童子。他们在松树下相遇,便拱手相拜。当贾岛询问童子的师傅时,童子做出动作,指向远方正要回答时,同学也不约而同地大声读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样的动作,这样的语言使全班的同学产生了共鸣,一下子融进了诗境之中。再如在教学《静夜思》时,可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浓浓思乡之情跃然其中。

3.歌唱背

诗与歌本是一家,很多古诗当时是用来吟唱的。在实践教学中,如果把古诗谱上曲,让学生反复演唱,最后通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演唱古诗,例如: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时我教学生用《小放牛》的旋律演唱,唱首古诗卡拉OK,还有学生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拖腔拉调学古人吟诗……那么学生不但较好地理解了诗的意境,而且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体现了爱好和特长。

总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校本课还刚刚起步,还处于摸索探究阶段,教师更要重视古诗词教学,正确把握诗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终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第9篇

中国的构字偏旁有趣的,例如“浪漫”这个词,分别都使用了“氵”三点水,这个词给人的感觉犹如水一样柔和,缓慢地流淌,挺有意思。翻开字典,“浪漫”翻译为??“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或男女关系不拘小节。”浪漫这一词真有趣。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清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沙的梦。”这给人是朦胧中带着丝丝的柔软;如玄机《江头愁望寄子安》??“忆君心似四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这给人是思念和依依不舍的伤心;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使人感到它的雄伟壮观……

那么,浪漫有是怎么的呢?难道像《泰坦尼克号》中的露丝和杰克两人的一段船上生活就是浪漫?难道像电视剧中一对情人在享受烛光晚餐就是浪漫?难道在情人节,伴侣特意送你99枝玫瑰就是浪漫?难道牛郎与织女一年一次在银河上相遇,“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就是浪漫?……

无疑,这也是浪漫。不过,我个人认为浪漫像个顽皮的小孩,四处乱跑;浪漫像空气一样弥漫整个地球,甚至宇宙;浪漫更像太阳那样是永恒的陪伴着地球……

中国人的“七姐节”,浪漫弥漫在我周围。我和杨利伟叔叔穿着轻便的宇航衣在宇宙中畅快地遨游,我们来到银河,看到牛郎和织女的相聚,真是“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这场景令我想起《鹊桥仙》这首诗。“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和杨利伟叔叔遨游太空是一种幸福的浪漫。

回到地球,杨利伟叔叔和我分别了。突然从耳边传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怜怜啼。”这不就是诗翁杜甫的诗吗“寻声探问诗人何?”与杜甫诗人的偶遇,我们成了朋友,和他站在黄四娘家门的篱笆外的石板上进行“诗谈”,心中的那份诗意像火越来越猛,每谈到他的诗,那气氛像天气变化莫测。杜甫给我的是诗一般的浪漫。

黄昏降临了,我独自划着小船回家了,我看着日落西山的太阳,不禁想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岸边的垂柳与蝉还在竞唱着,真是“落日无情最有情,偏催万树暮蝉鸣。”黄昏时划船真好,湖面就更不用说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黄昏给了我特别害羞的浪漫。

回到家后的第二天却下雨了,听说雨中慢步也是一种浪漫,我也要试试,果然感觉还挺不错。我喜欢小雨,更喜欢下小雨。撑着天蓝色的雨伞,感觉就更棒。雨伞像“哆啦A梦”中的竹蜻蜓,我飞了起来,哗!我会飞啦。突然雨停了,太阳中破障碍射出耀眼的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小虹桥现身了。我飞过去,在这条美丽的滑梯上玩耍,玩累了就躺在软绵绵的云床上,真舒服。这给我柔和的浪漫。

其实,浪漫这个词只用在情侣之间太狭窄了吧?浪漫是五彩缤纷的,只要你觉得是浪漫便是浪漫,浪漫犹如细水长流,浪漫柔情似水,浪漫更是七彩的。

第10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教学思路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常吟古诗,可以陶;台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小学语文教材中就选编了数十首古诗,由此可见,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更应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本人结合多年的教书经验,谈几点肤浅的看法,与我的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情感引领,架起文学桥梁,教师是关键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力戒刻板。在进行每课古诗教学时,都应批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如《赠汪伦》是挚友篇;《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二、巧用媒体,情景结合,进行审美教育

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台。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视频;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此时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淡化诗意,晶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那么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但是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精华,受到熏陶感染。

四、启发想象,升华主题,感悟诗的意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古诗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续讲故事,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让学生续讲故事,他们的故事给了我意外的惊喜。生A讲:"诗人兴致勃勃来游园,主人不在,万般失望,抬头看见盛开的红杏,没想到红杏开口说话,向诗人介绍了园中美景……"生B讲:"看到诗人即将扫兴而归,便主动招呼诗人,告诉诗人它们的烦恼,它们被关在园中只能看到头顶上的天空,它们多么渴望外界的自由……"看,学生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心灵的火花得以进发。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使他们在诗中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意。在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诗句时,我播放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并从旁低沉解说,让学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借此激活学生脑中相关表象,缩短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心灵差距。比如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正押着遗民修筑城墙。"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挥着皮鞭抽打着移民,生活多么痛苦啊!"

五、拓展阅读,培养诗趣,课外延伸,积淀文化底蕴

我们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由此及彼地进行相关链接。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第11篇

四年级上册第5课《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伴随着对《望庐山瀑布》的复习,我们开始了对《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学习。由于这首诗的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2.初读诗,正字音、清节奏;3.抓字眼,明诗意;4.多诵读,悟诗情。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而且在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景色各不相同时,我让学生试着画一画,从而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齐诵、轮诵、师范读或配乐诵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有了这些奠定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谈到了身边的同学,比如陈樱文虽然学习不好,但是从来不撒谎;张洪耀热爱劳动等实例。再比如《画杨桃》一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杨桃的形状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一、对时间的把握不太精准,环节衔接得不够完美。从第二行诗到三、四行诗的过度上问题的设计还不是很合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在感悟道理的环节较为仓促。二、细节的瑕疵。在画古诗的环节,个别学生要完成诗配画难度较大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到位。三、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行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没有给学生足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

总之,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大胆预设,充分准备,提高课堂效率,尽快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较成功地上好一堂语文课。

第12篇

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一、情感引领,架起文学桥梁,教师是关键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力戒刻板。在进行每课古诗教学时,都应批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如《赠汪伦》是挚友篇;《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二、巧用媒体,情景结合,进行审美教育

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台。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视频;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此时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淡化诗意,晶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那么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但是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精华,受到熏陶感染。

四、启发想象,升华主题,感悟诗的意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古诗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续讲故事,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让学生续讲故事,他们的故事给了我意外的惊喜。生A讲:"诗人兴致勃勃来游园,主人不在,万般失望,抬头看见盛开的红杏,没想到红杏开口说话,向诗人介绍了园中美景……"生B讲:"看到诗人即将扫兴而归,便主动招呼诗人,告诉诗人它们的烦恼,它们被关在园中只能看到头顶上的天空,它们多么渴望外界的自由……"看,学生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心灵的火花得以进发。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使他们在诗中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意。在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诗句时,我播放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并从旁低沉解说,让学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借此激活学生脑中相关表象,缩短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心灵差距。比如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正押着遗民修筑城墙。"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挥着皮鞭抽打着移民,生活多么痛苦啊!"

五、拓展阅读,培养诗趣,课外延伸,积淀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