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教师入职培训总结

新教师入职培训总结

时间:2022-12-28 18:57: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教师入职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教师入职培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 入职教育 课程建设

一、我国幼儿教师入职教育发展现状及思考

我国新教师参加工作后有一年的“试用期”,试用期也被认为是“任职培养”,具有“入职教育”的含义。但是,幼儿教师“试用期”的着眼点,基本上是从用人制度和工资制度的角度来讲的,而不是着眼于新任教师的专业提高。幼儿园的新教师一般是一上岗就被看做是正式教师,没有专门的培养计划。有些幼儿园对新教师实行“师傅带徒弟”式的指导帮教,这种“手把手”的传授方式,一是受到老教师个人经验水平的影响,二是难以满足大量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新教师的成长往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摸索过程:没有人指引他们形成独立的心态和负责任的意识;没有人告诉他们学生与教师角色应当如何转变;没有专门的辅导,只凭感觉做事,做错了,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等。幼儿园工作头绪多、责任重,幼儿园教师的入职适应远比其他行业困难得多。据统计,新教师的流失率为老教师的五倍多。

综合分析发现,问题源于我国目前的幼儿教师教育尚未形成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局面。我们急需把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结合起来,改革职前教育的培养方式,加强联系实际;规范幼儿园的园本培训,建立促进幼儿师范院校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一体化的机制;借鉴人才市场管理原理,总结过去教师入职教育的经验,动员师范院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基地幼儿园三方力量,形成供需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驱动、同谋发展的伙伴关系,联合构建幼儿教师教育平台。

二、师范学院与幼儿园联合打造幼儿教师入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

我们的研究,还仅是试图站在幼儿师范学院的立场上,打破幼儿教师教育职前、职后的分离状态,通过与幼儿园的合作,摸索出一套规范的、适合我国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尝试架起幼儿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桥梁。

1.基本思路。本研究在技术上沿着两条思路同时进行:一条是研究入职期教师掌握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工作技能的实践历程;另一条是研究幼儿教师适应新环境的心路历程。

2.目标定位。从幼儿教师终身教育的角度着眼,以入职一年的新教师为研究对象,建立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帮助幼儿园形成有效的岗位培训机制,形成不断进取的教师团队;保证幼儿园高品质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效帮助新教师顺利进入教师职业的岗位技能适应期和心理适应期。

3.课程形成的步骤。第一阶段,采用访谈、问卷的调查方法,了解入职一年以内的教师在工作中的困惑、需要及情绪反应;了解有经验的教师在“传、帮、带”上的可贵经验;了解幼儿园管理层在这个方面的想法和认识,从而为课程的编写提供现实的依据。第二阶段,进一步查阅资料,补充和完善写作提纲。第三阶段,在实验幼儿园组织相关活动,对课程的相关章节做实践的检验。第四阶段,通过循环,进一步完善课程。

4.组织机构。由幼儿园和师范学院联合成立入职教育领导机构,共同编制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建立幼儿园入职教育的组织管理网络,具体指导并实施幼儿教师入职教育工作。

入职教育的组织管理网络的塔尖是幼儿园园长、师范院校的专家;中间部分是总教练;下面是由骨干教师组成的教练团队。

管理网络的运行方式:园长聘任业务骨干充当总教练、教练担当对新教师的培训工作,并与他们签约;总教练对教练的阶段性培训进行检查和验收;入职教育结束,园长组织对新手进行考核,并据此对总教练和教练的工作进行评定。

5.课程内容。入职教育的培训课程大致包括如下方面:(1)教师素质训练:包括职业定向强化、教师行为管理、成功教师心理素质、教师礼仪、适应新团队训练等。(2)班级工作技能训练:包括集体教育技能的训练;个体教育技能的训练;与配班教师、幼儿家长沟通技能的训练;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训练等。(3)教学工作技能训练:制订课程计划,教学时间最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中的技术,环境布置、评价和等级评定技能训练等。(4)保育工作技能训练:环境卫生,意外事故,疾病等的训练。

6.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实施。入职教育课程分为“入职集体培训”和“实习期同步培训”两部分内容。

“入职集体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也包括需要强调的重要工作内容讲座。“

[1] [2] [3] 

入职集体培训”应起到唤起工作热情、激发斗志、奋勇向前的作用,主要内容涉及职业道德、精神文明、园所文化。“入职集体培训”课程可以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形式是总教练邀请幼儿园相关人员或园外专家对新教师进行集体讲座,也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渗透相关内容,如“入职宣誓活动”等。

“入职集体培训”一般在每学期开学前进行,具体内容涉及:()园所文化宣讲;()新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幼儿园职业道德教育及岗位职责;()幼儿教育理念的确立;()幼儿园管理制度,幼儿园规章制度;()安全教育;()幼儿常见疾病预防及卫生护理;()高效工作法介绍与幼儿园物品定位管理;()教师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介绍;()保育员工作技能以及评价标准讲座;()教育基本技能及评价标准。

“实习期同步培训”课程以时间为顺序,将新手在一年中应掌握的保育、教育技能分解在每一个工作日中,形式为“个别训练”与“小组训练”。

“实习期同步培训”中的“个别训练”是由新教师所在班级全体教师充当教练,负责按照教程每天对新教师重点进行技能培训,主要是以结对的方式在班级中进行。教练每周要与新教师谈话,主要内容是鼓励新教师的进步,分析新教师在本周即将学习的内容方面的不足,讲解技能要点,提出改进的建议,交代评价的方法等。示范讲解后,每天细心指导新教师的工作;新教师则要将教练所教内容记录下来,认真揣摩,对自己的工作体会要及时记录并加以反思。

“实习期同步培训”中的“小组训练”,由总教练负责组织,每两周进行一次对新手的心理辅导或技能强化。目的是为新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或者针对当前新教师的心理状况,组织一些心理游戏,舒解他们的紧张情绪等。

.考核评价。教练对新教师进行分期考核,最后综合评价。具体方法采取专项业务考核、综合量化考核、技能评比、个人述职和协商评定等。总教练对教练的评定主要参考新教师的进步及新教师对教练的评价。按考核成绩状况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

.总结反馈。师范学院的专家、总教练每两周要与教练一起分析总结阶段带教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商定解决的办法。每期入职教育课程结束后,幼儿园与师范学院要作一个大的总结,修订下期培训方案。对于涉及职前教育培养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师范院校,加快职前培养方案和教育模式改革。

三、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基本策略

.规划。幼儿园必须在新教师进入岗位前就对新教师的成长有所规划。这种规划首先取决于对新教师能力与特质的分析,在与新教师坦承交流的前提下,指导新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所规划,并制定出时间表。

.辅导。幼儿园的工作头绪多,并需要在一个工作日内全部涉及,新教师应付这样的日常工作很困难。教练对新教师的学习活动要注意观察、分析,提出适当的建议。教练要特别注意抓住每周的重点学习内容,采用指导、研讨和考核的方式,强化培养。教练还要注意培养新手的整合教育能力,引导新教师关注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与儿童的关系,关注是何种方法促进了教育效果的产生和优化。

.示范。教练应当有准备地将每周学习重点呈现给新教师。示范是准备的重要内容。通过示范,让新教师清楚地了解工作技能的每一个细节及其原因;知道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教练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更重要的是获得对教学策略应用情景或条件的理解,获得对职业文化的理解。

.谈话。教练与新手积极的、鼓励性的谈话,有助于帮助缓解新教师的心理紧张。教练的谈话内容包括介绍幼儿园的人、事、物,幼儿园的政策、资源、活动程序等;介绍幼儿生活管理、教学策略、压力处理等新教师最常遇到的问题,以及在某项比较专门的技术或策略上为新教师提供帮助等。

.同伴互动。两周一次的小组活动,就是为新教师提供一个学习经验交流的平台。新教师被分配到独立的教学班级,所处的同事是自己的教练,在工作和学习中可能会产生自己远不如人的自卑。新教师彼此的交流会使他们产生归属感,通过听取别人的学习体会和总教练点睛的话语,还会使他们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四、关于构建入职教育课程的再思考

.入职教育的处所是幼儿园,幼儿园的园所文化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素。新教师的成长不仅仅是技能形成的过程,更是专业态度形成的过程。幼儿园应当成为“个人成长的学校,心灵寄托的家园”,幼儿园应当有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协作的团队精神、正确的工作理念、合理的工作目标和铁的工作纪律等,这些是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第2篇

随着特殊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及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培养力度有限,一批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特殊教育教师群体开始出现.本研究以四位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新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特殊学校对新教师在入职初期的教学、人际关系、外在压力、组织适应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提出促进非专业特殊教师职业适应的建议。

关键词:

特殊教育;新教师;职业适应

根据有关研究,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多为非特教专业毕业。[1][2]同时,随着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有效实施,越来越多的非特殊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选择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任教。因而,非特教专业毕业生是我国特校的主要师资力量。职业适应是指个体在职业认知和职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改善自己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和智能结构,以适应职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的能力。[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联合会认为,职业适应是个体对工作任务、环境等的适应过程,也是一种适应结果,是人与职业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过程。[4]新教师在入职初期的适应程度影响他们日后的专业发展。特别是第一年的教学情况会对他们可能达到的教学水平产生极大地影响,并且会对教师行为起调节作用,这种影响甚至会持续整个职业生涯,也很大程度上影响新教师是否继续留任。[5]初入职期间的挫折可能会导致新教师离开教师岗位,教师的更换使得学生不断处于新教师的适应阶段,这会影响学生的终生发展,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引导新教师顺利度过入职初期的问题值得研究。本研究旨对特殊学校新近入职的非特殊教育专业的新教师的适应性情况进行研究,以期对提高新教师的职业适应及提出建议,使非特教专业老师也能准确把握特殊学校学生发展状况及教学特点,快速适应特殊学校教学工作。

一、研究设计

根据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本研究选用质性研究方法,运用目的性抽样选取了4名入职0~3年的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新教师,通过深入访谈收集他们的入职感受,分析他们的适应过程,归纳出非特教专业新教师在进入特殊学校任教后的适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师范生培养提出建议,并提出帮助特殊学校的非特教专业新教师的职业适应策略,以便新教师可以快速适应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

(一)访谈法。本次研究在访谈前编写了访谈提纲,并对访谈过程做了录音,事先都得到了访谈对象的同意。访谈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是四位教师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原因以及入职前对特殊学校的了解程度;其次是对四位教师进入特殊学校工作自身总体感受的了解;最后是四位教师在工作中所遇到的教学、人际、组织适应等问题的具体情况。访谈完成后,研究者将访谈录音转为文字,进行编码分析。

(二)研究对象。运用方便抽样与分层目的性抽样,研究4位入职0~3年的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非特殊教育专业新老师,其中3位是培智类学校新任教师,1位是聋哑学校新任教师。下文中将用S,D,L,Z替代四位教师真实姓名。

二、分析与讨论

入职适应对于非特殊教育专业特殊教育教师来说,就是不断融入特殊教育学校组织并且作为有意识的个体,有选择地内化群体规则及其行为方式,并养成专业素养各方面的过程。这期间,来自教师工作的压力和困境必然生发,而此过程也是一个教师主体不断调试和妥协自身的过程。入职初期是新教师重新建构个人生活史的过程,是在已有的生活史背景下,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生活现场中不断建构的过程。这个阶段的生活史,也将对未来教师教育生活以及专业发展的其他阶段产生潜在影响。[6]被访的四位新老师都表示在进入特殊学校任教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特殊儿童,大学阶段也没有到过特殊学校实习参观过。根据访谈,四位老在工作中所遇到的教学、人际及组织适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教学负担过重。四位新教师普遍感觉教育教学负担过重。D老师表示:“平均周课时为12节,还要兼任学校其他工作。每天花在教学准备上的时间大概在3小时以上,因为对于选材要精心挑选,对于每班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挑选难度适宜的课程内容,要时刻考虑到学生方面是否能够接受所教授内容。觉得每天的课程准备时间不够,工作略显吃力。”Z老师表示:“每周大约有15节课,主班老师一周会上20节课,平均一天4节课,配班老师平均每天2节课,一周下来也有10节课,下一周就会将主配班老师倒过来,这样循环。当主班老师压力比较大,工作量很大,每天都要有书面作业,而且家长每天早晨会听30分钟的课,这样一周下来会比较累,而且老师会觉得很烦躁,期待赶紧周末。对每周的课时安排还能基本适应,就是每天对着这么多家长上课,压力比较大。”教学方面,D老师经过两年多的经验积累,在这些方面都已经基本掌握。S老师进入特殊学校仅半年时间,对于特殊学校的教学方法、学生特点了解的不够到位。有过普通幼儿园任教经验的S老师认为普校和特校工作差别很大。S老师说到:“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教学方式更加活泼一点,每一节课都是将音乐体育活动融入其中,要求五大领域相互融合。而在聋校中更多的是进行语训,我觉得真的比较枯燥,幼儿每天的任务就是认识某个东西或学会说某句话。在课程目标目标上,每节课的课程目标不同。幼儿园的目标要求认知、能力、情感三维目标协调发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而在聋校中课程的目标是一种很直观的目标,学说某种句型或认识某个东西。”四位受访老师均表示初进特殊学校,面对特殊儿童时不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心理,不懂得如何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工作的熟悉,对学生心理的把握也更加到位。

(二)校内人际适应良好,亲友不理解带来压力。美国学者富勒曾经提出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关注”四阶段模式:任教前关注阶段;早期求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需求阶段。[7]新教师在入职初期处于早期求生存阶段,在此阶段,他们都关注自己作为教师的生存问题,例如对教学与课堂的把握,学生与同事对他们的评价等,这些方面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在访谈中也可以看到,四位新教师都非常明显地表达了自己在与同事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深刻感受以及希望与同事建立良好关系给自己带来的压力。S老师坦言自己和同事关系还不错。但是学校里有些教龄长的教师对于年轻教师来特殊学校表示不理解。“可能因为我们这些新老师跟有些老教师的孩子差不多大,他们就觉得,上了一个差不多好的大学,怎么会来到这个学校呢,这些的学校很容易让人颓废下去。去一个好的幼儿园不好吗?去幼儿园的话人际关系也会很广,什么样的家长都能接触到。虽然这样说,但老教师还是很愿意帮助我。”D老师觉得和同事、领导的关系都很融洽,领导对教职工很好,会关注新老师在个人发展方向的计划和意愿,愿意为新教师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同时,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任教也会受到来自周围亲友的压力。Z老师提到,“有的朋友接触过特教这个专业的朋友都觉得特校还不错,比幼儿园的教学任务要轻松一些。还有的朋友就不太了解这个,就会觉得去了以后要怎么办,有聋的、盲的、智力不足的、自闭症等这些儿童要怎么教,担心我会不适应。”由于社会普遍存在的不理解和歧视,导致新教师在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时会有身边不了解特殊教育以及特殊学校的亲友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从而产生压力。

(三)师徒制为主的新教师培养体系。国内外已有关于促进新教师入职适应的研究都发现,经验丰富的辅导者与新教师之间形成的师徒之间在教育教学各方面的指导关系,对教师的成长具有较大的帮助。此外,特殊学校教师培养体系的其他方面也对入职适应有影响。特殊学校在发展理念中强调了对这些年轻教师的发展和培养的关注,在行动中也相应提供了一些有关日常教育教学的培训,定期开展全校以及年级组教研等专业活动,也邀请专家入校讲座等,为教师提供机会外出参与校外的理论和技能学习活动。这对于新教师具有较直接的影响和帮助,对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这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意识以及专业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四位被访者所在的学校都提供了各种专业活动,为教师理论以及实践方面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提供了一些机会和适当的引导。如L老师,既可以作为一名“参与观察者”进入他人的教学现场,学习、讨论、发表和听取意见、反思、总结,并运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现场,如评课观摩活动。也可以作为一名“被观察者”,由“师傅”深入新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现场,在“师傅”提供意见和指导以及反馈的帮助之下,设计、试教、讨论、发表和听取意见、修改重新设计,并再开始试教和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如公开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这样的活动尤其对实践智慧所需的知识来源的丰富以及行动化的实践智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通过研究得出,非特殊教育专业新教师进入特殊学校任教在人际关系、组织管理适应方面良好。新教师面临的间距有:教学压力大;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对新教师学校适应有较大影响,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对象相对复杂,处理师生关系是新教师必须要克服的一个难题;周围人对于特殊儿童以及特殊教育的认知不足,对新教师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非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新教师在进入特殊学校之前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有特殊学校认识不足。

(二)建议。

1.重视新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承受着比普通中小学教师更大的压力。为降低特殊教育新教师的职业压力,一方面,需要政府、舆论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要大力倡导社会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关注,改进和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社会正确认识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价值,同时理解特殊教育事业的社会意义,给予特殊教育教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新教师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正确认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教师职业的要求,积极主动调整自己心理与行为,建立符合自身职业特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适当的时候可以寻求心理咨询,通过合适的方式释放压力。

2.落实好特殊教育新教师入职培训。入职培训是一名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的和不可或缺阶段。从以往国内外普通中小学新教师入职培训特点以及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情况看,入职培训首要明确特殊教育新教师入职培训的目标。其次,以老教师带新教师入职培训模式。同时兼顾新教师的入职评估,使新教师能够全面的认识自己的专业、特长、教学等,在培训期间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学习。

3.在免费师范生教育中加入融合教育有关课程。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推行扩大了我国的师资队伍,也为开展融合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为保障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获得适应其发展的教育,世界各国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在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加入特殊教育的相关内容。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是提高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就读质量和促进我国融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重要途径。虽然目前教师教育改革的浪潮让部分院校已意识到对免费师范生进行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但其大多是以开设特殊教育公共选修课程的形式进行普及性教育,其效果甚微。只有系统地考虑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的培养目标、方式以及课程设置,以融合理念渗透培养目标,整合多专业力量进行多模式培养,才能有效提高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能力。

作者:汪晗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于玉东.河北省特教学校师资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7):66-69.

[2]冯建新,冯敏.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65-69.

[3]郭平.当代青年的职业适应[J].中国青年研究,2006(7):78-8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联合会.纵横职场[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4.

[5]张彩霞.新教师入职初期适应现状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第3篇

[关键词]新教师培训;培训课程;培训形式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5-0024-02[作者简介]宋熠(1972―),男,本科,南京市江宁区教师进修学校讲师。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进一步加大投入,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的实行,教师成为一个热门的社会职业。而逢进必考的职业准入门槛的设定,也使得新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为教师队伍职业水平的整体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如何做好职初培训,使这批新生力量快速胜任本职工作并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是当前各教师培训机构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年来,我区以新教师岗前培训和见习期培训为切入点,明确目标定位,加强整体规划,精心研制课程,细化过程管理,在培训实效化的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岗前培训,注重课程建设

入职前新教师,有教师之“名”,而无教育工作实践之“实”。他们对以后的职业道路充满憧憬,但对即将踏上的岗位还缺乏明晰认识。因此,培训目标可确定为帮助他们树立教育理想,激发教育热情,初步认识本区教育现状,明确奋斗方向。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应注重追求高远、宏观,不纠缠于具体的问题。根据以上思路,在课程开发、活动组织上应努力做到以下四点:

1.课程覆盖全。可以设计师风师德、专业成长、学生教育、教学改革、区情教育等板块的培训内容,邀请教育局领导、教育教学专家、基层学校的明星校长、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作为培训讲师,帮助新教师对即将从事的职业形成全面的认识。

2.区域特色显。为提高新教师对当地教育状况的整体认识,培养区域教育认同感,培训的内容设计应突出地方特色。如,我们通过播放专题片,帮助新教师了解江宁社会面貌,认识江宁教育现状;结合全区热烈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和友善用脑课堂教学研究,向新教师们推介江宁教育热点;介绍各学校普遍开展的草根式科研,展现江宁学校教科研的盛况;由德育带头人带领开展“体验式德育”实践,让他们了解全区正普遍推广的德育新形式。

3.培训情境真。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为确保培训产生实效,应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感性认知的机会。如在介绍“高效课堂”教学理念、“友善用脑”教育理论时,我们分别组织了两堂教学公开课,现场呈现真实的课堂。我们邀请中小学校长谈“我喜欢什么样的教师”,邀请近五年发展迅速的优秀年轻教师代表谈个人成长经历,邀请师德标兵作师德演讲,用“真”给新教师们以感染和鼓励。

4.培训形式活。尚未上岗的新教师正处于转型期,参训过程中表露出来更多的是学生的特点。因此,岗前培训应宽严相济、严肃活泼、形式灵活丰富。我区在培训过程中,安排了新教师才艺展示活动,“追寻教育梦想”城市穿越活动,参观陶行知纪念馆进行入职宣誓活动,培训生活不再单一枯燥。

二、见习期培训,双管齐下求实

以往新教师入职后的见习期培训,主要由各基层学校以师徒结对的形式自主开展。出现的问题是内容不统一、形式较单调,校与校之间师资水平有差异、培训质量无要求。2013年,我区按照统筹安排、形式多元、保障成效、区校联动的思路,做出如下改进:

(一)统筹安排

对新教师见习期培训的组织,我们设计了四个层面来实施:

1.区级部门通识培训。由教师进修学校组织新教师参加教师礼仪、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校园紧急救护、教育科研、信息技术等专题的全员通识培训。

2.基地学校浸润培训。按照学科优势确定师资力量雄厚的中、小学作为新教师浸润培训基地学校。新教师分学科每月按要求进入相应基地学校,参加相关培训活动。

3.任职学校跟岗培训。由新教师任职学校配备富有教育、教学经验的带教导师,围绕区里制订的13项培训任务,以师徒结对的形式开展针对性培养。

4.入职教师自我研修。新教师通过自主阅读专业书籍、撰写读书心得、制订与完善个人发展规划等形式,加深对教师职业的感悟,提升师德修养,养成自主发展的良好习惯。

(二)培训形式多元化

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内容决定了培训形式的多元化。新教师见习期的培训形式主要有:

1.集中讲座。区级培训机构定期开展“谈教师的职业道德”“新教师如何实现快速成长”等通识性专题讲座,组织新教师集中聆听。

2.技能训练。如,我们将新教师分成若干批次,邀请区红十字会专家为全体新教师开展“校园紧急救护”小班化培训,确保人人能动手实践。

3.教学研修。新教师进入基地学校参加浸润培训,获得了大量的课堂教学观摩的机会,以及与优秀教师团队开展教学研讨交流的机会。各基地学校围绕培训任务,确定每次活动的主题,将示范课、小组研讨、名师点评、微型讲座结合起来,举办了一次又一次的主题研训活动。

4.网络学习。我们与中国教师研修网合作,引进了新教师入职培训课程“教师专业发展”(16学时)、“有效课堂教学及评价”(26学时),对全体新教师实行全员培训。培训借助“观看讲课视频阅读相关文章、评论完成和提交作业参与在线研讨交流反思总结”的基本流程,将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三个方面有机地整合,引领新教师专业成长。

5.在岗实践。新教师是在实践中成长,在任职学校,新教师在师傅的带领下,要围绕《新教师见习期培训方案》提出的13项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开展全面的学习与实践。

(三)加强考核促实效

在培训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区教师进修学校通过相关制度建设,努力确保新教师见习期培训工作的健康开展。

针对基地学校与新教师任职学校,制订了《新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培训内容与具体要求》《新教师任职学校培训内容与具体要求》《江宁区新教师见习期培训带教导师遴选标准及工作要求》。在见习期培训结束前,依据《新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培训工作考核标准》《新教师任职学校培训工作考核标准》对各学校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针对见习期新教师,设计了《江宁区中小学新教师见习期培训手册》,将所有参训学习任务设计为50份记录表,要求认真填写,全面反映参训过程。在见习期培训结束前,依据《江宁区新教师见习期培训考核标准》,对新教师的培训达标情况进行评估。

为提高任务学校的积极性,我们按照“利益捆绑”的指导思想为各基地学校选配新教师,即每所基地学校的培训对象既有本校教师也有外校教师,从而确保各基地学校对培训工作保持足够的重视和持续的关注,使培训活动更加科学、务实。

参考文献:

[1] 李森.教师培训制度创新与基础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4(7).

第4篇

一、新教师入职教育凸显的几个问题

1 入职教育形式单一

校内指导培训以讲授为主,过多的强调老教师的指导作用,新教师只充当听的角色,新教师的个人意愿和个性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新、老教师的工作量都较大,无法保证入职教育的顺利开展。培训经费几乎没有,难以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培训质量缺乏统一的标准,培训过程流于形式。

2 入职教育内容需要更新

目前对新教师的指导,主要集中在关于教学活动能否直接顺利开展方面,但对于教学细微之处及非课堂教学方面的指导相对较少,例如提问的技巧、课堂设计的思路、与学生沟通的方法、突发事件的处理、同事间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指导明显不足,特别是很少对新教师进行心理疏导。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还存在着一些指导教师无法给予新教师指导的内容,例如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技术等。

3 新教师角色转换迟滞

新教师走上教师岗位,面临着社会角色的一次根本转换――职业角色定位,由学生转为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化为教学的主导者和施教者。由于难以很快适应角色转换,教学中很容易将原来作为受教育者的行为模式沿袭下来,出现遇事无主见、业务不主动、不完全认同与遵循教师角色规范、不拘小节、行为情绪化、思想观念在深度和客观性方面不足等现象。

4 指导行为随意性强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并没有专门针对指导教师的指导行为进行培训,一些先进的指导方法指导教师本身都没能掌握。另外,自身教学与指导教学是两回事,部分指导教师也存在着“会教不会导”的问题。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影响新教师入职教育效果的一个方面,相比之下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更为重要。如果学校对指导教师的工作再没有相应的监督检查,势必使新教师入职教育流于形式。

二、新教师入职教育策略

1 目标

开展教师入职教育,首先必须明确目标,即通过入职教育,使新教师具备哪些实用性的教学手段、技能,这是设计和实施入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如可能应有如下目标。

目标一:改善新教师的教学行为。

目标二:提高新教师的专业水平。

目标三:提高有潜力的新教师在入职期的留任率。

目标四:向新教师传递学校系统和教学专业文化。

2 内容

(1)师德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应放在突出地位,成为新教师培训的首要内容。促进新教师树立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抵御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自觉性。加强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育,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转变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发生在认识、思想层次上,可以通过教授、教导、实践的方式发挥具体作用。而教育行为的转变则主要发生在行为层次上,需要通过具体的行为实践过程才能达到。无数事实证明,人们的观念与行为往往并不一致。计划与现实总会有一定距离,因此,必须引导新教师经常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教育行为。

(3)知识的更新与扩展。知识是教师从教的基础。新教师都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而缺乏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新教师感到困难的并不是在教材处理方面,而是如何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如何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以及如何贯彻因材施教等。因此需要运用教育理论分析问题,拓展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4)教学技能和教学手段的培训。教师的职业技能是指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的、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技巧和能力。因此要使新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就必须接受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包括普通话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板书书写规范、课堂教学技能、组织指导课外活动的技能、计算机辅助教学及其他媒体的使用技能、科研能力、教学评价的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培训。

(5)新教师的生活与心理支持。新教师进入新的环境,领导及其指导教师若能主动地给予适当的支持,解除后顾之忧,必会使其更快地融入这一新的环境,职业适应也会更快。学校应充分理解新教师,建立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和教师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的教师维权申诉机制、改革教育评价标准,使新教师大胆工作,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同时组织一些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新教师心理满意度,使之保持良好的心态。

3 形式

(1)实行“指导教师制”,搞好传帮带。指导教师制是学校培养新教师的一种较常见的方法,目前已成为大家普遍认可的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慎重选定指导教师,做好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明确指导教师的职、权、利。

(2)集中培训强调新教师的参与性。学校应为新教师提供参与式集中培训,新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即兴创造。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录像课、评课、角色扮演、相互访谈、辩论、小讲座等。同时培训者要在活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及时地总结和提升,帮助新教师从感性经验中生成理性认识。

(3)在教研中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新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其实质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自我反思与自主学习。对新教师来讲,进行教育研究不是要求他们出专著、写论文,而是要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尽快熟悉教材,尽快地掌握一些教学的基本规律。

(4]学校为新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竞赛活动,在新教师中形成一种争先创优的竞争氛围,从而加速他们的成长。课堂教学乃是新教师入职教育的主阵地,可以通过说课、公开课等形式展示新教师的课堂教学风格,以及对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调控等环节的掌控能力。通过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指导。

(5)吸引师范院校参与新教师入职教育。师范院校参与新教师的入职教育可以说是双赢的行为,一方面能使新教师入职教育提高一个层次,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师范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因此应加强师范院校与任职学校的有效沟通,发展长期合作关系。

4 评价

在入职教育期间对新教师进行评估,可以认识到新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的不足,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纠正。

在入职教育实施过程中,指导与评价应实行相对分离,即由中学校长、学科组长或其他教学管理人员负责评价,而指导教师只负责指导、帮助,一般不参与对新教师的正式评价。如果指导教师也参与评估,新教师可能会因为担心暴露自己的缺点、影响评估而不愿意向他们寻求帮助。

第5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促进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应抓好“岗前培训”、“导师帮扶”、“科研促进”、“评价助推”四大环节,并充分发挥其在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中的作用,以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

0引言

高职院校要实现由规模发展向质量内涵发展的顺利转轨,加强对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关系着高职院校是否能长期保持一支能打“硬仗”与“胜仗”的教师队伍、是否能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可喜势头。可是,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把对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作为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导致这块工作更多的是处于“软肋”地位。高职院校要保持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加强对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势在必行。

根据教育规律和高职教育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提升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着重在“岗前培训”、“导师帮扶”、“科研促进”、“评价助推”四个环节下功夫。

1增强对新教师岗位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参加岗前培训是新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也是新教师步人讲坛而提升教学能力的基础性环节和起始支点。目前,各省市高职院校几乎无一例外地给新教师创造了参加岗前培训的机会。尽管如此,多数新教师离教学岗位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教学能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究其原因,与岗前培训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分不开。要提高新教师教学能力,必须切实有效地将岗前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为此,当前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打破“大统一”的不良局面。高职院校的新教师有许多方面的特殊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来源上的差异,有的毕业于师范院校,具有相对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教学技能;有的毕业于工科院校,不具备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对毕业于工科院校的新教师来讲,还存在着任教课程方面差异,有的是面对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工作,有的面对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工作。面对新教师的这些差异,如果在岗前培训过程中采取“一刀切”,使培训内容和方式成“千人一面”之势,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就不能收到岗前培训的实际效果。所以,新教师培训应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有所区别地选择其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一是各教育主管部门要责成受委托的培训单位在培训方式上进行革新、在培训内容上进行重组;二是各高职院校在组织新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培训基础上,还要根据新教师的实际情况,在岗前进行一些“自选动作”的培训,弥补统一培训的弱项和缺项,从而确保整个岗前培训工作实用、实效,为新教师日后教学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2建立科学有效的导师帮扶机制

新教师在参加岗前培训之后就正式参加教学工作。为了帮助新教师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能力,尽快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多数高职院校对刚步入教坛的新教师也采取了许多措施。给新教师安排指导教师,在中老年教师指导下完成一定数量的听课任务、备课写教案、作业批改等。从客观上讲,这些举措对新教师尽快适应和熟悉教学,的确能起到一定效果,但这些举措并没有得到新教师的愉快接纳。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就在于这些举措没有让新教师从中得到实惠,而是更多地流于形式,让新教师承受着价值丧失的形式压力。对新教师实行导师帮扶制,能够较好地改变这些不良局面。所谓导师帮扶制,即是按照一帮一的派对由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指导帮扶新教师尽快熟悉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能力的制度。为了不让这种制度流于形式,切实发挥制度的作用,有必要采取以下配套措施:

一是对指导教师的选择要灵活,既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给新教师指定派对,也可以由新教师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自己选择;

二是对指导教师要计算工作量,将其对新教师的指导纳人其工作范畴;

三是对指导教师每学期要完成的指导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进行明确描述,并规定与指导工作任务及其工作目标基本对等的工作量;

四是对指导教师完成的指导任务和指导目标实现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年度工作考核评定等级的重要依据。

采取这些措施,让指导教师对新教师的指导工作有明确的责任和履行责任后应享受的权利。这样,能较好地克服新教师指导工作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让指导教师从主观上愿意为新教师的快速成长付出自己的辛劳、尽到自己的责任,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

3引导新教师以教研破解教学中的难题

教学与教研具有互促功能,彼此结合能够起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之功效。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对新教师的培养工作,主要是停留在教学指导层面。尽管不少新教师接受指导后也得到了进步,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从新教师成长的步伐来看还是比较缓慢。要改变这种局面,让新教师人职后能尽快提速,很有必要将教学与教研有机结合。因为教学过程中许多问题的解决不能就事论事,停留在现象表面去寻找答案,而应深人到现象底层甚至是现象以外去寻找答案。比如高职学生不喜欢学习文化基础课程这种现象的产生,如果大家认完全是教师自身教学方面的因素所致,那就过于片面。因为当前高职学生普遍重专业课程尤其是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轻视文化基础课程和其它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学习。所以,在对新教师指导过程中要有强烈的教研意识,善于引导其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教学问题上升为教学研究课题,以教研的视角与方法去认真研究并予以解决。

为了让新教师在教研行动中加速成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引导其多渠道发现问题。比如激发其写教学感想或教学日记,在写感想与日记的过程中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捕捉其间的不足之处,并在作业批改、日常观察以及与学生交流对话过程中去捕捉教研的问题。其次,要对多渠道捕捉到的各种教学问题逐一进行梳理,从中提炼出最核心、最基本、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典型问题,将其纳入教研视野,作为研究解决的重点。在具体解决过程中要借助于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方法与同事、同行交往互动、合作探究,不断明晰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探寻问题解决的良方。最后,科学总结提炼,写出论文,形成科学理念,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措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升华。

4以评价激励机制激发新教师内在动力

建立评价激励机制也是促进高职院校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需要自我激励,产生主动提升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但内在动力的产生与维持有赖于外在因素的作用。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对新教师教学能力水平进行考核评价,在此基础上予以多种形式的激励,能促进其增强教学使命感,产生自觉提升教学能力的责任意识。要充分发挥评价激励机制的应有效果,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新教师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对其考核评价不能只看最后结果,而应结合其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的表现,如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指导社会实践等常规工作方面的教学业绩来进行综合评定。

二是对新教师教学资料及其它相关信息的搜集要做到全面而准确。尽可能避免教学督导部门单方面的评价。在实际考核过程中还要有学生对新教师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常规、德育渗透、教学效果等因子方面的评价打分。也要收集指导教师对新教师的敬业精神、接受指导过程中的业务学习表现及其进步情况等方面的公正评价。

三是给新教师自我评价的机会。让其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表现和教学能力水平的进步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打分。使其在自我评价过程中为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发现问题、增强信心,同时也为学校对新教师的客观评价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四是对评价结果进行辩证解读。一方面尽可能做到最后评价结果的客观准确,另一方面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教师的评价结果,真正起到对新教师评价考核的过程,就是促进其教学能力水平提升、发展和增强自信的过程。

第6篇

一、背景意义

2012年宁波市教育局把教师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第一战略资源,重点推出了覆盖青年教师的“曙光工程”和培养优秀青年教师骨干队伍的“卓越工程”。其中,“曙光工程”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实施,以校为主开展,全面覆盖全大市3万余青年教师,具体包括岗位成长计划、师资交流计划、学历提升计划、职业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促进计划,以及中职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实践计划。这一工程旨在帮助每一位青年教师在成长道路上打好基础、起好步,找准目标,快速提升。

宁波市教育局“曙光工程”的推出,为教师培训机构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宁海县教育局在执行《宁波市教育局关于实施中小学(幼儿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曙光工程”和“卓越工程”的若干意见》精神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逐渐构建出了一条凸显“曙光工程”特色的新教师培养体系。

二、三大实践

(一)实施“雏鹰工程”,提高新教师“专业适应力”

为帮助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并顺利通过一年试用期的考核,宁海县教育局每年都对通过公开招考被录取的新聘任教师实施为期一年的“雏鹰工程”入职培训,以提高新教师“专业适应力”,缩短新教师的角色转换期。“雏鹰工程”采用“集中培训―岗位实践―考核评定”的培训模式。

1.以集中培训为基础,注重教师素养的养成

在集中培训阶段,为了让新聘任的教师具备基本的教师素养,我们进行了多项内容的培训。(1)师德教育。做法有三:一是举行新教师宣誓仪式,让他们以庄严的誓词来坚定做好一名教师的决心;二是让教龄为3~4年的教师现身说法;三是延请权威的获得“省优秀班主任”称号的教师来作讲座,传授教育教学的经验。(2)如何面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新教师进入工作岗位后,马上就会面对学生。因此,非常有必要让新教师知道学生是各种各样的,学生的情况是复杂的。我们选择了娄亚文主编的《爱满天下――新时期班主任工作创新与实践》一书作为培训教材。(3)课堂一般流程。我们选择了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流程(通用篇)作为基准流程。同时,我们还聘请了不同学科的名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段的新教师进行分班辅导,使他们了解各自学科教学的一般流程,能够心底踏实地走向讲台。这一系列的集中专题培训,使新教师获得了基本的教师素养,为他们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实在的帮助。

2.以岗位实践为重点,突出教学常规的提升

在新教师进入工作后的一学年里,我们要求新教师在岗位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常规,使自己成为一名初步合格、符合教育教学一般规范的教师。在备课、教案撰写、上课、作业布置、课外辅导、考试、实验、教学质量分析、教研活动等教学常规方面,我们规定了新教师必须达到的一般要求。例如在备课上,新教师要做到“五备”:备教材――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本章、本节在整个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与教材的内在联系,突破重点与难点的具体意见,提出落实“双基”“双力”的具体办法;备学生――考虑学生知识状况,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预测并掌握学生在理解掌握本章、本节内容时易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备教法――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学科特点、符合教学原则的有助于实现教育目的的教学方法;备德育――教学过程力争做到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注意素质能力培养,渗透道德教育;备作业――围绕授课内容精选练习题,教材上的练习题教师自己要先做一遍。对于其他的教学常规,同样要做到明确、精要。在一个学年的岗位实践时间里,我们还借助基地学校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使新教师基本掌握教学常规,快速地走上轨道。

3.以考核评定为手段,促成教师角色的认同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建立了新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以确保培训实效。一是建立班级管理制度,包括学员听课评课制度、阶段性考核和结业考核制度、组班教师和讲课教师工作情况调查问卷制度,以及新教师、指导教师帮带职责等有关规章制度。二是做好评价与考核。内容包括听课20节,上汇报课4节和完成“7个1”作业(即教学设计1份,教学案例分析1份,学生作业分析1份,试卷设计1份,读书笔记1份,爱心体验日记1份和培训总结1份)。组班教师要经常下乡调研,做到“3个1”:听好1堂学员汇报课;会同新教师的指导教师评好1堂汇报课;开好1个由基层学校领导和指导教师参加的座谈会。培训结束时,先由学员、指导教师、基层学校领导对新教师进行多元评价,再由师训处对学员的各项考核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产生考核等级。最后,由县教育局审核验收。“雏鹰工程”的实施有力提高了新教师的专业适应力,同时也为新教师下一阶段的专业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启动“123”工程,提高新教师的“专业胜任力”

“雏鹰工程”实施之后,我们对新聘任教师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尽管大部分新教师能适应自己的教学岗位,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新教师的专业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为了加快新教师的专业成长,从2008年暑期开始,宁海县教育局启动了“新教师素质过关‘123’工程”,以提高新教师的“专业胜任力”,对象为见习期满后3年教龄以内的中小幼在职专任教师。

第7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师职业发展 培训

【作者简介】 毛金波,研究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武汉中心副主任;文鹏,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武汉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中图分类号】 G6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1-0040-02

一、美国高校教师职业发展

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组织提出的“大学教师发展五年计划”,将大学教师职业生涯的前六年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博士生毕业前一年,实施“研究生管道项目”,主要是获得大学教师资格的培训;第二阶段是大学教师工作的第一年,采用“新教师入职培训项目”;第三阶段是大学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第二至第五年,该阶段将继续开展入职培训项目,并结合高级教师的督导制促进新教师的发展,同时,这一阶段新教师的经验和能力也有高级教师学习的地方,青年教师可对老教师进行技术方面的反向辅导。

第0年:研究生管道项目。该项目在博士生毕业前一年进行,完成培训课程的毕业生可获得一本“跨学科教师资格证书”。该教师资格证书在跨学科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获得,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教学理论和实践,包括介绍各种新技术使用的专题等。

第1年:新教师入职培训。美国的大学基本上都会为新教师提供一定形式的入职培训,内容一般是学习本校的使命、政策、办事程序和校园文化。比较典型的新教师入职培训项目是将相关主题模块化,集中在开学初的一两天进行。这些培训课程可以为新教师提供在本校的“生存技能”,但不能获得职业和其他方面的发展。为新教师提供一个时间更长、综合性更强、内容更深人的入职培训,不仅要求大学提供更多的资源,还要求新教师投入更多时间。

第2―5年:反向辅导。在美国大学,教师一旦确定其大学教师身份,大学就会邀请他们加入“21世纪大学教师教学和技术能力发展计划”,并为他们进入学术共同体提供支持。在这个阶段,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反向辅导”,即由具有更多技术知识的青年教师与更有经验的老教师合作,青年教师帮助老教师学习网络上新出现的网络工具,使他们更好地将这些新技术运用到教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中。事实上,在第二至第五年这段职业生涯中,青年教师和老教师都可以从对方的经验中得到益处。一方面,老教师向青年教师介绍本校传统、文化规范、实践和独特的历史等;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可以向老教师介绍新教学法、新兴技术、新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模式等。

二、日本高校教师职业发展

名古屋大学重视充分发挥CSHE的支持作用。CSHE是名大为推进教师发展(简称FD)而专门设立的教育研发机构,其宗旨就是从国际视野出发开展有关高等教育战略发展问题的研究,不断改进大学教育水平,并发展与此相关的大学管理制度。在过去几年里,CSHE一直致力于通过研发教学TP、帮助教师设计教学大纲、出版研究刊物和信息报,参与组织FD实施活动等的方式支持名大的FD计划。在每学期结束时,为了掌握教学质量和效果,通识教育学部在通识教育委员会的指导下面向全校学生开展课程效果问卷调查工作。涉及教师个人教学评价结果部分只反馈给教师本人,并允许少数管理者了解。调查目的旨在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而不作为奖惩的依据。2006年,由CSHE组织了一次“名古屋大学各学部和研究科实施FD状况”的调查。目的在于增强相关学部的紧迫感,同时保证在正确的方向上实施各自的FD工作。

日本京都大学的高等教育研究开发推进中心实施的准教师培训(简称Pre-FD)项目也很有特色。Pre-FD是针对准备成为大学教师的博士生(包括博士后)的教育项目。京都大学的准教师培训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个是针对所有研究生进行的为期一天的名为“面向研究生的教育实践讲座”,包括小讲座、讨论、肢体工作(body work)等;另一个为“文学研究生院Pre-FD项目。文学研究生院Pre-FD项目是针对文学研究生院博士与博士后的项目。由文学研究生院的博士或博士后轮流授课,此课为公开性质,京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推进中心必有一名教师旁听,同时有4名教务辅助员参加,并进行录像。公开课结束后旁听者和学生分别填写反馈意见表。讨论会在公开课后进行,先由旁听者发表感想(10分钟)、授课者谈感想(3分钟)、教辅人员发表学生感想(2分钟),最后自由讨论。接下来授课内容和讨论会的讨论要点由教辅人员总结,以电子邮件发送给此项目的所有人。一学期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访谈,并召开研讨会,主要内容包括对于教学内容的反省、授课录像的视听、学生的访谈结果的介绍、开发推进中心教授的小讲座与讨论等,最后颁发结业证。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部分国家及高校的教师发展的经验与做法的梳理,可以看出教师职业发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大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六个方面探讨对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1. 推行全员培训制度

笔者建议对高校教师实行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推行培训学时学分制度。建立不同培训层次、不同学习方式及跨区域的学时学分互认和转换机制,将学习培训完成情况与教师考核、职务聘任、评优等挂钩,建立教师学习培训管理档案,逐步实现教师学习培训管理制度化、信息化。重视岗前培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对无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进行为期两年的导师制培养。根据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需要,结合青年教师的研究方向,确定青年教师参与的学术研究团队,由本学科或方向的学科带头人担任其指导教师,负责其教学、科研的指导工作,使其在教学与科研领域尽快成长成熟起来。

2. 构建教师职业发展培训体系

充分发挥已有的全国高校师资培训网络体系在教师培训方面的主导作用。依托两大龙头中心、六大区中心和32个省级中心,引入市场机制,以招投标或购买的形式承担国家级和省级教师培训项目。加快建设教师发展中心等教师职业发展促进机构,发挥其校本培训基地的作用,对全国高校师资培训网络体系形成有益补充,构建全覆盖的专业化培训体系。学校根据发展规划目标、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学校现实情况及师资队伍建设需要,遵循成才育人规律,将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纳入学校培养体系;立足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业务培养与青年教师个人关怀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全方位探索青年教师发展途径,做到分类指导、有的放矢;努力构建青年教师个人、学校及相关政策制度的联动机制,促进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学术道德观,树立继续教育观念、终身学习理念。

3. 创新培训形式和内容

建议研制教师职业发展培训课程标准。积极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各地各校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形势和特点,逐步建立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教师职业发展课程标准。成立教师职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动态管理机制的教师学习培训专家库,建设国家级、省级培训课程资源库,推行优质课程资源推荐与遴选制度,促进优质培训课程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合理流动和最大化利用。

4. 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培养

高校应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青年教师自主开展创造性学术研究,提高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科研水平,逐步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和学术能力强的青年学术骨干。同时,推动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从而使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得以提高。

5. 拓展海外研修途径

高校应积极创造有利机会,组织青年教师出国学习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相关科研项目,不断提高他们对国际交流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国际化进程中进一步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养。此外,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不仅可以开阔学术视野,还有利于他们对学生的培养和引导,这是双赢的过程。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国际化办学的深入,高校可通过多种途径,扩大青年教师海外研修规模,提高具备海外学习经历教师的比重,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稳步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6. 切实引导青年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指导青年选择合理的职业路线,通过合理的途径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全面提升自身教学和科研能力。在职业实践过程中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规划,以适应环境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既要帮助教师实现其职业计划,提供必要的政策与物质支持,也要加以引导,使青年教师职业计划的发展同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及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相吻合,提高其职业规划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许延宇.高校教师发展――基于美国高等教育的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第8篇

关键词:新教师;卫生化学;实验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卫生化学是将分析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预防医学领域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本科教育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卫生化学实验是衔接卫生化学理论课程和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步骤,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卫生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以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为主,不仅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熟悉掌握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而且还要与联系应用联系起来。因此,上好卫生化学实验课,对一个刚留校的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那么,新教师如何上好卫生化学实验课这门课程,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效果?在此,我们结合本教研室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和经历,对新教师如何上好卫生化学实验课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希望对刚入职的新教师有所帮助。

1 认真学习,融入角色

新教师刚从大学校门步入教师岗位,虽然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有比较好的掌握,但教学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都比较少,甚至是陌生的,如何充实自我和实现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需一个适应过程,所以从事教学的第一年对新教师的培养和将来成长是关键时期,迈好坚实的第一步至关重要。

1.1 岗前培训 新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相对缺乏,可以通过学校教务处组织的岗前培训的机会,系统地学习心理学、教育学、教师职业道德等教育理论,掌握高校教师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如何备课、讲课、写教案等。

1.2吃透教材和认真备课 认真学习与专业课相关的理论课知识,多听课,多动手,勤做学习和实验笔记,力求吃透教材,掌握知识要点。新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络,下载各校的精品课程及名师的授课软件,从中学习教学方法、技巧等内容。以科室老教师的教案和课件为模板,自己制作实验讲义和幻灯片,认真备课,并熟练的背诵实验讲义。

1.3 导师负责制和听课 教研室实行青年教师导师负责制,导师帮助青年教师如何实现角色转换,认识怎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指导青年教师备课方法和技巧,传授新教师教学经验和技巧。青年教师要认真的听导师或者科室其他资深教师的课,通过听课认真学习多媒体的使用、教学语言的使用技巧、教学手段的应用等多个方面,并随时写下心得和体会,积累授课经验。

1.4 试讲制度和预实验 上课前,在科室内部进行试讲,使新教师熟悉各个教学环节,更好地把握课程重点、难点内容,完善教学方法。

导师通过听课和评课的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提出问题和指出不足之处,帮助其改进和提高。了解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自己认真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熟悉仪器结构和操作。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按照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做好预实验。

1.5 讲课时要自信 新教师在初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自信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新教师上课时一定要自信,做了充分的准备,坚信自己一定能讲好。讲课速度要慢,重点内容可以适当重复,按照实验步骤一步一步指导学生做实验,认真示教,保证得到可靠的实验结果。

2 总结经验,不断提高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后,从如何备课、如何做好预实验、如何做好讲义、实验过程中有哪些重点问题等多方面认真总结第一年上课的经验,结合教学督导反馈的意见及指导教师的建议,改善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提高授课水平,坚持自己的优点和对学生有益的做法。例如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件和实验讲义、不断总结掌握仪器使用方法和实验步骤的关键点。另外,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类教学基本功竞赛,促进新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在课堂上应把更多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法上,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根据教学经验,对实验中关键步骤,注意事项和影响因素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预见性,能正确应对系统故障、设备故障,正确判断实验进程和结果,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除向学生介绍其使用方法外,条件允许时还尽量打开仪器外壳,让学生了解各类仪器最基本的结构和设计思想,着重讲解各类测量技术的优缺点和对化学量测量的依据和原理,以及测量技术和仪器适合的实际应用范围。

实验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按规范操作,及时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并给予细心指导和正确演示,培养其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操作手法。同时多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课堂形式,教学水平,实验条件和实验设计等多方面的想法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3 融会贯通 创新提高

结合前两年的实验教学实践,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由浅入深,相互渗透,循序渐进地进行实验教学,结合自己的授课风格编排实验内容,注意实验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拓宽授课内容,将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应用。在讲授实验内容时,结合课堂理论知识,将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非常关注的、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卫生事件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做原子吸收仪检测发锌和分子荧光检测VB2之前,可以让同学采集自己的发样和尿样,既能满足样本来源问题,又能解决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另外,新教师应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新型仪器的培训和学习,充分掌握分析科学领域前沿动向,关注新的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并将这些新内容贯穿到教学当中,使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学科前沿,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热情。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实验过程中随时与学生互动交流,随时解决问题。课后,通过QQ,e-mail等手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建立一个提供学习专业知识和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些比较新颖,学生乐意接受的手段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进相互间感情。

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只是验证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而是要通过实验,使学生在科学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方法上获取感性体会。因此青年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卫生化学在科研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科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流程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在卫生实验全部实验课程结束前,对所有实验的过程,内容,方法和仪器等方面进行总结,如何设计实验,准备试验,预实验,认识和了解仪器,规范实验操作,如何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如何撰写实验报告和结果,让学生对卫生化学实验流程有一个整体认识和了解。

以上是我们关于如何提高新教师从事卫生化学教学实验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探索,仅供同仁们参考。总之,新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卫生化学教师。

参考文献

[1] 李珊,康维钧. 提高卫生化学效果的几点探索 [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5):913-914.

[2] 李晓舟,王林.浅谈大学青年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科技信息,2011,23:154-154.

[3]周枝凤.卫生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医学信息, 2010,(23) (1) :40-41.

[4]魏中秋,郑素琴,耿菲,薛荣,孙影,杨方. 病理解剖专业青年教师的培养。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7,l4(4):599-600

[5]韩冰,张捷。关于高校教师如何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研究。广东化工, 2012,7(39): 246-247.

New teachers how to teach sanitary chemistry experiment course well

WANG Maoqing, DU Xiaoyan, LIU Liyan

(Public Health College Ha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in, Heilongjiang 150081)

Abstract:Based on our teaching practice experience for many years, we introduced our experiences about how to fast blend in the teaching post and how to teach sanitary chemistry experiment course well for new teachers. We expect that our experiences could help new teachers improve their teaching level and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s: new teacher; sanitary chemist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第9篇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倦怠的普遍现象已经引起我国教育界、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教师教育作为教师培养和成长的主要载体,在整个教师教育体系中设置科学规范化的组织策略,将有助于避免或减少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产生,进而完善教师从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到在职培训的一体化进程,以确保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职业倦怠”一词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他采用“倦怠”来描绘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卷入程度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种重要职业,其倦怠问题也备受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把研究的视角转向了教师职业生涯周期中的职业倦怠以及在教师教育过程如何进行有效的应对。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教师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职业,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已有的许多研究都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较大,已经产生了职业倦怠现象,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教师一旦产生职业倦怠就会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以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的降低。教师职业倦怠在工作、人际交往以及生活适应等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为:(1)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工作满意度低,出现离职与旷职现象;(2)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对同事和学生的情感疏离及冷漠;(3)对个人的生活也会表现出种种不适,甚至会有疲劳、挫折、愤怒、紧张、焦虑、压抑、神经质、头疼、心跳加快、没有能力应付、失声、血压高、恐惧、胃病与经常性流泪出汗等不良生理反应。由此可见,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构成威胁,同时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产生消极影响。

二、教师教育一体化

教师教育是对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即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进行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一体化教育,旨在促进教师在其职业生涯的所有阶段中的专业发展。一体化要求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全程规划、总体设计。要适应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必须对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提高的课程加以整合,使整个教师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既具有阶段性、针对性,又具有连续性。由此可以看出,要积极预防和化解教师职业倦怠,必须从准教师即教师的职前培养开始着手,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所有阶段,从教师教育这一宏观组织层面出发,设置有效的组织策略,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应对职业倦怠的产生。

三、教师教育过程中的组织应对策略

教师教育从阶段上划分包括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对预防和应对教师职业倦怠有着重要作用。以下就分别从三个阶段探讨相应的组织应对策略。

(一)完善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

高等师范教育承担着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任务,即教师上岗前的首次专业性的培训任务,对教师未来的教学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作为进行教师教育载体的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很过高校已经在着手对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主要是合理化教育类、心理类课程与学科知识类课程之间的比例,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为此,我们从教师教育的角度出发,从课程设置入手,唤起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和兴趣,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培养他们对教师职业特性的认识,使他们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压力和倦怠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1.开发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在教师教育的职前阶段让学生了解教师教育的特点,促其尽早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是至关重要的。当前的教师教育还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类的课程列入师范生必修课程当中,而事实上当教师从第一次正式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教师职业生涯的进程。处在不同职业阶段的教师可能所面对的阶段需要和主要任务不一样,处于某个特定阶段的教师也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有必要对师范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规划能力,帮助处于不同职业阶段的教师设置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提高他们的职业自信心。职业规划是师范生在心理上和行动上做好入职准备,缩短职前与职后的差距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教育的一体化的必要前提。

2.增设教育类、心理类课程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一方面要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课程,另一方也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必要的教学技能,这是保证教学能取得良好成果的必备条件。教师职业倦怠高发的群体之一,因此有必要提高准教师们的抗压能力。为此师范生除了必修普通心理学课程外,有必要将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也归入必修课程中。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各类心理学选修课来丰富师范生的心理学知识,比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行为训练、咨询心理学等。同时,适量增加教学技能类课程的比重是也必要的。通过开设教育类选修课程如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现代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管理等课程来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教育类、心理类课程的增设一方面完善了师范生相应的知识体系,构建了合理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也使师范生能够有效预防倦怠或是在职业倦怠产生时知道怎样寻求各方支持。另外,学校可组织专家开展关于压力应对策略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讲座或活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应对策略,学习如何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以达到预防职业倦怠的目的。

3.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

当前师范生中存在着“有理论而实际教学能力不强”的现象,一些基本的教学能力没能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掌握,当他们走上教师岗位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这也是新教师普遍感到困惑和苦恼的事情。针对此情况,我们有必要在师范教育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增强他们的专业素质,使他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降低诱发职业倦怠的风险。教师教育的课程要能确实培养、提高教师的从教能力。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要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考虑教育理论,使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哲学思想还要结合基础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使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练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体验的过程。

4.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师范生正式从教前的第一次走上教师讲台的前奏,也是一次真正体验教师教学情感的经历。因此应适当增加师范生的见习机会和延长实习时间,让师范生“顶岗实习”。在教育实习期间,学生不但要学习承担一名教师的全部职责,经历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等全过程,而且还要担负起除了教学、班主任工作外的其他与教育管理相关的工作,比如兼任中学校长助理、文教助理员等,让学生熟悉以后的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使他们能较快的适应以后的教学工作。

(二)完善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1.开展规范化的入职教育

入职阶段是指教师刚刚走向社会、进入学校系统和学习每日例行工作的时期。这期间,教师要经历身份的转变、角色的转换与责任的变化。如何度过这一段适应期,对初任教师而言的确是一个挑战。入职培训是相对于职前教育和在职进修而言的,是与教师头几年的教学实践同步进行的。主要是针对教学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刚出校门的新教师的不足等问题,通过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老教师对新教师的现场指导与评价,使后者适应并胜任学校教学工作,成为合格教师。入职培训应注意:首先,明确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对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辅助之前,有必要明确新教师专业成长中一些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胜任当前教学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等。其次,确定专业成长目标。这有助于新教师达到入职培训的标准和要求,也是评定新教师进步的依据。最后,对新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即时评价。即时评价是指听课人员做好详细的计划,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事先考虑听课的重点,采取何种方法以及与培训目标之间的关系。课后,听课人员即时向新教师进行反馈,对教学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帮助新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针对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来调整其专业成长的重点和领域,使培训计划更能满足入职阶段教师的实际需要,顺利完成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2.组织系统的在职培训与辅导

研究发现,教师在面对职业压力时采取直接的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缓解职业倦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师职后培训中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开展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方式的指导和训练,提高教师个体应对压力的能力,有效缓解职业倦怠对教师造成的负面影响。训练内容包括认知方面的训练,比如正确地认知自我和评价自我,客观正确地认识职业倦怠现象,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等。此外,还应进行应对技巧方面的培训,包括如何正确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学会倾诉等。培训的方式可采用专家授课、团体辅导等形式,针对个别职业倦怠感比较严重的教师,可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辅导。应尽可能保证培训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培训专家的稳定性。因为个体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和掌握正确的应对方式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不是一两次培训就能实现,因此时间上需要保证;另外,如果培训专家频繁更换,则不利于对个案开展深入研究,也不利于培训专家与参培的教师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培训的质量自然也就得不到保障。

3.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代表着教师能力方面的信念,会直接影响教师为自己确立的目标、为达到目标进行的努力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较低水平的教学效能感将导致较低水平的努力和坚持性,当他们在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时更倾向于采取回避的策略,而较低水平的努力和坚持性反过来又会导致更低水平的教学效能感。如此的恶性循环最终将导致职业倦怠。学校要为教师切实提供时间与教育资源使其参加进修培训等继续教育,提高教学能力与技巧,增强专业自信;同时还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科研、教研活动,彼此交流经验体会,引导教师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观摩优秀教师的成功教学,学习其教学艺术,通过替代强化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效能感。消除教师在专业探讨方面的孤独感、无助感,提高其科研意识,激发其重新追求专业发展的热情。此外也可进行正确归因的训练,可采用团体归因训练,给予暗示或指导,帮助教师学会积极归因,进而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同时还应在教师的生活、待遇等方面提供足够的关心和支持,以减少外围环境带来的压力。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专业教师 教育素质 培养 

国务院于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培养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迫切要求的相关决定。而作为培养相关技能人才主力军的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高低。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除了应提升相关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以外,还应提高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本领,也就是相应的教育素质。教师的教育素质是以一种结构形态而存在的。在认真分析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教师教育素质主要包括教育价值取向、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等几个方面。 

一提升地位:给专业教师“减负”、“降压” 

中职学校教师压力感不断增加,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已影响到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 

全社会应当为中职教师营造一个维护教师职业威望的良好氛围,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的劳动,理解教师的苦衷,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以此减轻中职教师过重的心理负担。学校要营造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组织氛围,构建宽松、高雅、清新、具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建立健全校园沟通平台,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要给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与教学自主权,避免使教师做过多形式化的无用功,使每个教师都有时间和精力对教育教学进行思考,创造性地教学,体会到教书育人的快乐。只有保证中职教师的职业活力,才能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二严格考核:完善专业教师职前准入机制 

1.优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 

根据职教师资的培养目标和服务方向,必须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育实习三元整合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出师范性、技术性、学术性三者的融合与统一,保证职教师资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对教育类课程重视不够的现状,师范院校应增大教师资格类课程在总课时的比重,强化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师基本技能课程,使其达到总课时数的20%左右,加强师范生的从教能力与素质。 

另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还应重视教育实践,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加强与教育实习基地的联系与沟通,适当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针对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师范院校有必要采取“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人才培养模式,夯实教育专业课程,强化教育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完善教师资格认定与定期考核制度 

教育部门应改革目前以考试为主的教师资格认定办法,提高教师资格认证的“门槛”。在考试基础上,主管部门必须对专业教师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进行严格考核,还应经过一个试用期,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教育教学技能、知识更新能力等的考查,方可颁发教师资格证。 

同时,考试方式可以多元化,除了采用传统的笔试外,还应加入面试,考核的内容可包括基本技能考试、论文考试、能力倾向检查、心理健康评估等。 

另外,还可以参照国外的经验,取消教师资格证书的终身制,增加教师资格有效期制度,在实质上增强教师的危机感,使教师能够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 

3.严格专业教师入职培训制度 

中职学校应高度重视专业新教师群体的入职培训工作,强调导师对中职学校专业新教师的作用,必须在学校中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担任新教师的指导老师,对其进行日常的辅助和监督。 

另外,学校在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入职培训之前,有必要明确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帮助新教师设置新专业成长目标,并对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最后对人职培训进行有效评估,以确保合格的新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三强化培训:健全专业教师教育素质职后提升体系 

1.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系统提升专业教师教育素质 

教师发展学校是在教师教育改革的国际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出现了这种新的教师培养模式——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developmentschool,简称pds)。 

创建专业发展学校不是建立一所新学校,而是中小学与大学合作形成一种新的机制,使得教师教育的改进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借鉴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特别是美国pds建设的经验,一批教师发展学校在我国各地相继建立,但多数是由师范院校与普通中小学合作建立的教师发展学校,因此,也可尝试由师范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建立教师发展学校,促进专业教师的素质发展。 

2.加强校本培训 

相对于传统的校外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在时间上、空间上和组织形式上灵活自由。由学校发起组织的培训,以实现学校的具体要求为目的,能够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本学校个体特点的培训内容和形式,解决教师的具体问题,加强教师和学校的沟通,促进学校和教师的自身发展。另外,校本培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能切实减轻校外培训的财力和人力的消耗,能有效缓解工学矛盾。校本培训还能够实现校外培训不能实现的全员培训,它能够满足学校每一位教师的需要,使每一位教师都有所提高,大大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四系统设计:促进专业教师教育素质自主发展 

1.合理制定个人专业发展的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涉及个人、学校,而且涉及外在的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时善于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并学会据此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具体来说,就是在认真分析自己目前专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审视自己发展的机会。确定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然后制定行动方案,并执行行动方案,最终对自己的发展规划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2.自主进行系统的自我反思 

这里的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分析和解决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与教育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使自己由单纯的“教书匠”型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研究型乃至专家型的教师。同时反思要坚持自主化和经常化,事前认真分析研究,制订最佳方案,事后全面总结反思,探索内在规律。 

3.自觉开展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是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育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建立在对教育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诊断其原因,再收集素材,学习理论,寻找有关论据,拟订行动研究的方案。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应遵循“行动——研究——再行动——再研究”的原则,通过不断地研究行动、反思,最后对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初步写成研究报告或论文。 

4.自觉参加在职进修与培训 

专业教师必须主动从多方面、多渠道充实自己,有意识地选择安排学习机会和学习方式。这能促使教师在不断进修时,了解自己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方向,最终成为自己职业发展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成为终生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同时“在培训中把学习到的格式化、系统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即公共命题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结构,升华为自身的素质,并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反思、实践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实现教师专业上的成长”。 

第11篇

  新教师入职培训的心得体会2022

  中央小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对教师素质的培养,积极鼓励支持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学习和提高。4月份以来,学校先后选派了20余名教师远赴上海,杭州、北京等地参加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为了使全体教师更好地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升,5月13日下午,中央小学以“新老教师齐分享,携手并进促发展”为主题开展了新老教师学习心得交流会。

  交流会上三位新老教师代表先后做了发言,资深教师张玉华老师,刚参加了延吉市朝鲜族小学老教师小班化教育培训会,她向全体教师分享了整个培训过程中自己的所学所感。她肯定新教师出生牛犊不怕虎,年富力强,相对于老教师来说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信息意识更加敏锐,创造性思维更加活跃,但她也强调老教师身上有很多值得年轻教师继承的优点,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还有更多值得学习的长处,他们在课程改造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林慧京老师与朴秀兰老师分别参加了杭州“千课万人”听课活动以及上海“白玉兰”国际教育论坛,他们将自己几天里的所学、所闻、所感无私地回报给学校的同仁。他们从年轻教师的角度,分享了信息化技术在教学改革的应用。从“微课”“微视频”的录制到“翻转课堂”在具体学科上的运用,精彩的汇报赢得了在场教师的阵阵掌声。从他们的汇报中能够感受到他们真诚和认真的学习态度。

  最后,校领导做了总结性发言,她对于三位老师的发言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她还重申了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承受者,也是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新老教师在整个教育改革过程中都担当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她呼吁全体教师发挥自己的长处,携手共同参与到课程改革的热潮中来。

  会议结束后,教师们都觉得意犹未尽,他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交流会不仅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很多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同时在思想上也受到了极大地鼓舞,这必将为今后更好地参与课程改革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新教师入职培训的心得体会2022

  今天,我参加了新学期以来第一次教师培训,有幸聆听了张校长和王主任的讲座,深感收益匪浅,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随着社会对培养学生的要求的改变,要求我要走终身学习的路子,成为学习型的班主任。与一些老师交流之后,我觉得我在班级管理方面、做学生思想工作方面与他们相比还有差距,还有很多需要学习需要钻研的地方。经过认真对比反思,我认为,今后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新时期的班主任应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己。必须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

  二、走进学生的心灵

  作为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所而做为一个班主任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好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要注意语言分寸,多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做到你尊重他,他才会尊重你,这样才能搞好师生关系。

  三、管理好班级体

  在班级里,班主任需要建立班级“小气候”,培养班干部队伍,优化班级系统。教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勇于开拓,着眼于大文化、大问题,多让学生学习一些研究性学习的论文,这样学生的思维洞开,目光高远,使命感、责任感也强化了。

  四、信任学生,尊重学生

  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信任更是推动其上进的力量。作为班主任,我对于一些特殊学生,首先亲近他们,尊重他们,在学习上耐心引导,生活中热心关怀,经常同他们交谈,了解思想状况,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帮助,也能提高学习成绩。

  五、正确评价,鼓励学生

  教师经常要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要公正,只有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信服,从而激发起奋发向上的愿望。因此在教育中公正的评价每一位学生,对成绩好的学生不护短,对学习差的学生不歧视,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并使之发扬光大。对于班干部同学要求更加严格,要求他们每周写出工作总结,每月召开一次干部会议,推广各自的工作经验,对于取得成绩的同学适时地表扬,使他们心理上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以便更加努力学习。

  班主任的地位在学生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班主任的话对学生是最具号召力的。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需多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工作方法,并且不断完善班级管理制度。通过各种教育形式,组织各种活动,使学校学生都满意,这样才能当好一名成功的班主任。

  我一定会以一个优秀班主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境界,争取当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新教师入职培训的心得体会2022

  这次培训是在市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下进行的,荟萃了来自我市教育领域的各路精英,使我获益匪浅。具体来讲,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第一,树立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我市教育局蔡局长告诉我们,振兴教育是国家崛起的重要原因,我们身在一线的老师要深刻理解和践行党的教育方针,办人们满意的教育。虽然我们在高考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党和政府一直到在努力让教育事业发展的更好。所以,新入职的教师应该从我做起,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价值观,把祖国的未来教育好。

  第二,现在的学生与以前明显不同了。我们秦一中的特级教师蒋老师告诉我们,如今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很活跃,爱发言,不时说出精彩的语言。同时,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和表达能力、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总之,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所以,我们要好“给学生什么,不给学生什么”,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教授的关系,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教师要注意专业知识的积累,使自己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旁征博引,涉猎广泛,增强个人的魅力。

  第三,现在的教师与以前明显不同了。我们秦一中的优秀班主任告诉我们,教师在做学生工作时一定要有细心,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平等对待学生。在做学生工作时,尤其不能怕麻烦,怕担心费力。当然,在与同学们交心做朋友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迁就他们,当他们犯错误时我们必须纠正,惩罚是完全必要的。

  同时,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解释者,课程忠实的执行者,而且是与学生一起共同构建课堂的合作者。在此指导下,教学活动不再是忠实地讲授课程的死板过程,更是创新与开发课程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第四,现在的教学与以前明显不同了。我们秦一中的特级教师蒋老师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不能只有知识的传授,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体验。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究、思考、质疑和创新等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共同发展。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生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

  对于授课过程,蒋老师建议说,导入时要体现一个“趣”字,授课时要体现一个“实”字,练习时要体现一个“精”字,总结时要体现一个“活”字。

  第五,善于鼓励学生,以人为本。昌黎一中的特级教师刘老师告诉我们,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美,及时表扬,坚持表扬。同时,老师也要注意表扬的艺术,注意策略,如表扬要有针对性,不能泛泛而谈;神态要正式严肃,不能嘻嘻哈哈。

  第六,备课要充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备课的内容有很多,新世纪高中的马老师重点向我们强调背学情的重要性,因为了解学生的原来的学习情况及心理素质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这样的教学才会有针对性,富有效率,赢得学生的掌声。

第12篇

【关键词】新教师 角色转变 提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6-02

一、引言

随着高校的扩招,新教师在高校教师中所占比例有所增加,高等学校的教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使新教师更早进入工作状态,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对新入职的高校教师进行岗前集体培训,包括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育法律知识和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有些高校专门设计名师观摩课、微格教学课等,以此帮助新入职教师完成由非教师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正式上课之前,学校为新教师配备传帮带优秀指导教师,并要求新教师助课随堂听课。在经历了一系列理论学习、观摩和模拟实践,新教师最终走进课堂。在首次上课中,对于没有实际教学经验的新教师来说,会遇到很多之前没有遇到的情况。本人结合自己首次上课经历,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解决方案。

二、新教师自身所教学科知识储备不足

高校的学科教学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有较高要求,教师要对所教学科知识有全面细致的把握,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高校新教师多为应届毕业的硕、博士生以及从其他行业转行而来的高学历人员[1]。这些新教师在学科的某一领域研究较为深入,但就学科其他方向的来讲难免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对于新教师,在首次上课之前,应该吃透课本,多翻阅书籍,不拘泥于本校使用教材,大量阅读学科知识相关文献,丰富自己所教专业知识,并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同时应把握学生知识水平,注意大学知识与中学知识的衔接。

三、新教师处于教师生存阶段,教学拘谨,授课缺少灵活性

新教师在上课前大多比较认真,课余时间做了大量工作,事先写好教案甚至详案和讲稿,生怕课堂出错,启发提问都很刻意有些教师甚至将课堂教授内容背诵下来。课堂教学中,新教师常以自己的教学为核心,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反应。这样的课堂呆板,师生互动少,学生容易溜号,授课过程生硬,达不到自然生动的授课的效果。在教学活动后,新教师关注自身的教学效果是否成功,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学生发展。新教师可以事先对课堂的教学情景进行模拟,模拟课堂与学生交流,避免课堂无趣成了照本宣科。新教师可通过听学校其他老师的课、网络课程或观看教学视频等,学习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多一份自然。

四、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优势备受新教师的喜爱。多媒体教学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2]。在多媒体教学中,屏幕上大多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师可以避免在上课中忘词救新教师于水火中,但是课堂中过度的依赖多媒体,不仅会造成课堂教学节奏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课堂教学节奏,减少学生思考的时间,同时,会让新教师产生依赖,逐渐备课不充分,一旦停电等情况发生,教师无从下手。这种情况下,建议新教师首轮上课过程中一定要备好课,练就好传统教学本领,在传统黑板教学的基础上,将难以表达的或者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多媒体呈现,这样既对新教师的自身成长有益又易于学生理解知识内容。

五、教师的教学风格没能完全形成

目前高校学生以90后为主,这一代的学生的生活环境与我们教师大有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期望值较高,要求教师不仅通晓学科知识,而且上课要吸引人。这就要求新教师把握学生性格特点,处理好师生关系。在上课之前应该对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性格特点进行分析,多与学生沟通多了解学生,多贴近现代学生生活,关注网络和前言热点,早日形成属于自己又适应于学生的风格。

六、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威慑力不足,缺乏教学机智

初入课堂的高校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和学生年龄较接近,加之90后的学生情商较高,和教师关系比较亲密。一些特定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中教师的威慑力得不到良好的体现。譬如,在某些课程中,课堂秩序混乱,玩手机、打瞌睡、吃早饭等情况时常可以看到,新教师的提醒开始是还奏效,课程接近尾声时学生几乎视而不见。因此,应该适当保持和学生的距离,严格要求,向老教师讨教一些适合的有效方法,明确原则。另外,在课堂中新教师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较弱,遇到突发问题时束手无策,为了减少遇到问题时的无从下手,新教师在首次上课前,可以浏览一些论坛,看看其他老师遇到具体问题时都怎样做,也可多与一些老师探讨,选择最适合学生和自己风格的处理方法。

七、新教师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把握不到位

对于某些课程,实验实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平时的课程中,已经讲过相关理论知识,而实验内容又都是对已有理论的验证,新教师在实验课中唯恐讲授不够细致,再次讲述理论知识,造成了教学重复,所以新教师在上课前要心中有数,实验实践是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宜过多讲解理论内容。新教师虽然对理论了解足够,熟悉实验环节,但由于经验不足,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良好的解决,因此作为新教师,在课前要多多练习,考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想出解决方案。新教师实验教学中重操作、轻设计,没能起到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实验教学成果的评价中,新教师多根据实验报告的书写来评定学生的实验能力,这对学生的考察过于片面。因此,新教师要重视起学生的综合设计实验能力,不要去讲解实验实践,而是将更多的思考和设计留给学生,真正提高学生素质。作为高校教学的新生力量的新教师,我们还要很长的教育路要走,我们应该全面思考,不墨守成规,多创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新教师对自己上课过程中的缺点意识不足

高校新教师多为高学历群体,他们在很多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力争能成为学生满意的教师。但新教师大多刚刚从校门走出,由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转变过程中有着极大的热情,光凭热情还不够,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意识到自身的缺点,对症下药,才能有的放矢真正提高教学能力。新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观看自己录制的微格教学视频,发现其中的不足;或真诚请其他有经验有责任的教师听课,帮忙指出其中的不足,虚心学习并提出改进方案。

九、考核标准制定不能反应学生实际情况

新教师由于之前对学生的了解较少,考核维度难以确定,对学生能力的整体水平把握不准确,在制定考核标准时,有时考核的项目少或对项目的考核出现偏差。在首次上课之前,新教师可以站在教师的角度听教学名师的课,认真助课,从导师那里获取考核的多个维度,如课前提问、课堂随叫、抢答、课后作业、实验报告、课外任务等具体考核环节的实践过程[3],并根据课堂中总体学生的水平估计自己学生的能力,确定量化标准。这样有利于新教师在经验不足的前提下对学生水平的预先把握。适合的考核标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反思总结不及时

新教师由于首次上课,往往在平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备课并熟悉责任范围内的其他工作,加之学校的新教师的各项培训,新教师成长中分配到自我反思环节的时间极少。在此建议广大新教师下课后到办公室,利用三五分钟的时间及时记下本节课自己的收获和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长此以往,新教师会积累很多的内容,加之不断的思考和完善,以后的授课过程必然会游刃有余。

十一、结束语

新教师在首次上课时没有教学经验,新教师需不断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未雨绸缪,虚心请教,认真思考,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进,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良心负责。

参考文献:

[1]汪安梅.高校“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索[J].中国外资,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