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制度内容

管理制度内容

时间:2023-02-24 04:10: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理制度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理制度内容

第1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8020801

1 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企业是个大系统,一套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无形动力。企业在建设管理制度体系时,要充分了解自身所在的行业特点以及行业内的规则,要综合考虑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能源管理、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要求来建设管理制度,以便企业处理各项业务时有理有据,保证企业的经营、技术和生产等各个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概括的说,企业管理制度的内容应根据自身实际包括:经营企划管理制度的内容、行政管理制度的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内容、财务管理制度的内容、采购物流管理制度的内容、生产现场管理制度的内容、技术管理制度的内容、项目管理制度的内容、安全环保管理制度的内容、能源管理制度的内容、审计与内控管理制度的内容等。

2 管理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企业管理制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际性原则,即建设企业管理制度时应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凭主观意向随便制定。

(2)合法性原则,即企业管理制度应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

(3)系统性原则。企业管理制度要覆盖完整,从产品或服务实现的全过程,包括人、机、料、法、环、测,以及人、财、物等环节来建设企业管理制度。

(4)协调性原则。企业内各部门在建设管理制度时应相互协调,内容上要相互兼容、协调、统一,避免重复和交叉,从而发挥企业管理制度的整体功能,获得最好效益。

(5)阶层性原则。主要指企业管理制度是管理者层与员工层意愿的双重结合。

3 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在制度管理建设方面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管理制度不系统,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系统的制度体系,存在制度缺位现象,使得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无法可依,管理出现空白;企业内部各部门在制定管理制度时,本位主义严重,各自规划,只考虑本部门利益,不考虑各部门管理制度之间的协调性和系统性,各项制度之间职能界定不清晰,相互交叉,导致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等现象。

(2)管理制度不稳定,主要表现为:日常工作中针对临时性或特例问题而修改正式实施的管理制度;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运行周期短,修改频繁,不稳定的管理制度使得员工无所适从。

(3)管理制度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没有就管理制度自身的内容和相应格式要求等形成统一的管理制度模板;对于管理制度制定或修订过程缺乏统一、有效的管控流程,造成不同管理制度间格式、管控流程的规范性差。

(4)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不够,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从上到下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制度形同虚设,上层管理者往往采用“长官式”的管理方式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总是“特事特办”,实质是管理者说了算;普通员工对制度的掌握度不够,工作中按习惯办事、有章不循;或者,制度本身存在问题,可操作性差,原则性、粗线条多,定量、定具体标准少,无法执行。

4 管理制度的管控流程要规范

管理制度从起草到颁布实施要有完善的管控流程,并且企业内部要设立专门的制度主管部门对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进行统一归口管理。

管理制度管控流程具体是指如下,制度起草人员在制定制度之前需向制度主管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只有通过立项申请的管理制度才可以进入制度的编制环节,制度编制完成后;制度主管部门组织企业内相关部门进行制度的评审,起草人员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制度内容,为强化管理制度的审核机制,起草人员要携带修改定稿的管理制度到相关业务部门会签,会签完成后报制度主管部门进行制度格式和内容的最后审核,审核通过后报总经理批准,批准后的制度方可、培训、实施。

制度主管部门要根据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整体情况,设定管理制度的编号,每项管理制度要有唯一的编号。

5 管理制度要有统一的格式

为了管理制度内容和格式的规范性,避免不同管理制度间格式不统一的现象,企业可参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等标准规定的要求,同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管理制度编写细则,细则中要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内容和格式进行统一要求,并编制统一的管理制度模板。

管理制度内容主要包括职责权限、管理内容与要求、检查与考核等要素。职责权限指管理事项中各部门的职能分工与权力,管理制度一般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分工,规定出主责部门、协作部门及其相互关系,确保各部门职责界定清晰。管理内容和要求要以业务事项为主线,明确过程中各项工作由谁负责、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做到什么程度。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要明确质量、时间或成本的具体要求,只有明确具体要求,才能方便制度的执行。禁止同一内容在两个不同制度中重复描述,若需引用,必须写明引用文件的具体名称和编号。检查与考核主要指制度制定部门要定期对制度内容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增强制度执行的实效性。

管理制度格式统一主要指对制度文本的封面样式、字体、字号、段落、表格等格式提出的统一的要求。

6 如何提升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企业仅具备完善规范的整套管理制度而不执行,那么再完美的制度也只能是空谈,管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1)管理制度的内容要合理。只有职责权限界定清晰、管理内容与要求合理的管理制度才具备可执行性,这就要求制度起草人员既要熟悉企业内部相关的业务分工,充分掌握本专业的业务流程及管理内容与要求,又要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上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制度。

(2)管理制度要有稳定性。一成不变的制度不一定是合适的制度,但经常改动的制度一定是不合适的制度。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对制度进行适时更新,但是,朝令夕改的管制制度将令员工无所适从。因此,企业要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来完善管理制度,使之在实践中逐步趋于合理化,只有具有稳定性的管理制度才能发挥其规范企业管理工作的作用。

(3)制度的宣贯学习要到位。员工只有了解制度才能执行制度,员工对制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是关系到制度执行与否、执行好坏的关键。企业要以各种形式持续加强管理制度的宣贯学习力度,员工只有熟悉掌握与自身工作相关的管理制度,才能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制度,按制度办事。

(4)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做执行管理制度的楷模。管理者作为企业的决策层,在管理工作中更要严格按管理制度办事,如果管理者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制度之上,视制度为儿戏,无形之中则会破坏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影响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的执行力。因此,管理者要将制度执行放在首位,能够自觉遵守制度,且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才能在企业内形成上行下效、人人按制度办事的氛围。

(5)监督检查要到位。无数经验表明,监督检查到位才能执行到位,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可以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企业要根据管理制度内容的要求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活动,检查工作要切入实际、有深度,避免形式大于实质的检查,发现问题要找出责任人,并将制度的监督检查情况与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考评挂钩,以强化监督检查,确实起到典正法度、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功效。

7 结束语

管理制度建设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企业应该按照自身实际对现有制度不断进行完善,使之在实践中逐步趋于科学合理,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基础管理能力,为实现企业总体目标、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罗前.国企制度体系如何有效落实的探索与思考[J].大众科技,2005,(5):141142.

第2篇

1、有利于实现企业管理的战略目标

企业在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方方面面的经营和管理目标。健全而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大幅提升企业的管理沟通效果,将企业长远战略发展方针政策溶于管理制度中,使得内部信息传达和沟通准确顺畅;而且还可以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所偏差的经营问题予以向上反馈,有助于管理层及时调整及时改进,从而实现企业系统目标。

2、有利于营造平等友好的工作氛围

完善而健全的制度建设过程可以有效保护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的切身利益,有效弥补管理上的不足和漏洞,从而杜绝贪污寻租的现象发生。企业的管理制度稳定而健全并且地位在领导职权之上,这样的科学而规范的管理形式使得员工在心理上有所保障,职工的业务行为和操作只要是在企业的管理制度范围之内的,就可以不必按照领导的喜好而行事,便于员工发挥自身主动性,从而拥有工作职权。对于经营管理者而言,可以按照管理制度来行使职权,从而有利于形成自我约束,相互监督的行为处事方式,避免个人主义和官本位现象的出现,有利于营造平等友好的工作氛围。

3、有利于形成良好企业文化

当一个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管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开始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的制度建设过程一定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基础管理规范。拥有现代化的管理规范制度体系,企业在流程执行过程中可以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塑造出高效而有绩效的企业管理形式,从而提升社会评价和口碑。

二、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得以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企业管理制度应具有合法性、可行性、严肃性和先进性,为满足“四性”要求,管理制度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原则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来阐述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深入分析各项管理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功能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揭示了作用于企业管理效率的要素和内涵。在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过程中,业务流程的长短和效率决定了各个部门的运行效率。将企业的管理活动按照业务的开展进行设计,以流程为导向进行管理制度建设,从而满足了系统性流程管理的原则和思想。

2、以人为本原则

在企业的组成成分中,最重要关键也是最具有可变性的就是员工。但是企业管理是否能取得成功、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功能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可见只有在各个业务环节都充分发挥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能力,企业才能够取得经营目标。3、稳定性与匹配性相结合原则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对于不利消极因素总是要进行不断否定的过程,保留和发扬其中的积极因素,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这就从客观上需要遵循和按照稳定性和适应性相匹配的原则。

三、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宏观对策

做好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从宏观上来说需要关注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1、增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性

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包括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单项制度,它们共同组成了有机整体,这就需要各个单项制度之间彼此关联相互支撑,既在各自业务范围内发挥有效作用,有所侧重,同时也要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只有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建立起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得各个管理制度合理配合,自然衔接从而发挥制度的整体协同作用,保证管理制度的积极性和合理性得以发挥。

2、增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实用性

在企业制度方面,每个企业各有千秋,由于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规范性和规律性,因此在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过程中,除了要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行业属性之外,还要求制度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相契合,只有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是最合适的。如果企业不顾客观情况而照搬其他成熟管理制度生吞活剥,轻则会使企业正常的作用无法发挥,重则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投入。

3、提高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

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决定了如下特点:问题要尽量简化,形式不宜繁琐,体系建设不宜复杂。相应的管理制度应当是详略得当,简化有效。根据企业不同的实际情况,对于当前急需执行的任务,优先发展的制度予以制定并执行,同时随着企业的业务需要和制度需求的认识加深,再根据重要性对原有的制度进行完善和更新,从而逐步有步骤地建设完整完善的管理制度。循序渐进的流程和完善的体系建立过程可能会起到更加明显的效果。

4、确保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时效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相应地,企业管理理念、方法等也要发生相应变化,这就使得原有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产生了滞后性、不适应。因此,企业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与时俱进的提升和改善。与时俱进就要求管理制度建设和企业组织建设相结合,管理制度随着组织架构的变动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只有在不断地变化中进行完善,才能够从性质上实现企业人员、制度和职能的相互搭配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竞争力。

5、保持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先进性

美国宏观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增长利润的来源。企业要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进行适应,就需要进行持续创新和学习,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有所创新的行为模式是企业想要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企业还处于快速发展期,同时也碰到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机会,企业必须以开拓创新和勇于发展的进取精神,落实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全面综合的提升企业形象和潜力,以迎接新任务,适应新变化。

四、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微观流程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制定有一定的程序,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制度的优劣,进而影响到企业管理活动的成效,整个企业的存亡兴衰。因此,在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时一般要遵循以下流程。

1、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调查研究

制定和计划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安排企业中涉及制度建设的部门和管理人员、专职人员对于现状进行充分的调研。在结合国家大形势及方针政策路线的基础上,学习其他优秀先进企业的管理制度经验上,进行分析,从而从根本上保证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2、管理制度的起草拟写

在进行了前期调研的基础之上,就要进行制度的起草阶段。起草阶段的工作可以根据各个部门具体工作进行,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在进行资料草拟阶段,可以多准备些相关的资料以便开展后续工作时有大量的资料进行整合。管理制度的规章内容是由标题、发文时间和正文三部分组成。其中主要的标题内容通过事项和文体进行组合。发文时间写在标题下面(也可以写在正文之后),有时还要写上经什么会议通过。正文一般有三种写法:

(1)条目式。即整个规定从头到尾部都以条目的形式反映。一般前一、二条写制订本制度的原因、目的、依据等,中间写具体内容,末尾几条写实施说明,如适用范围、执行日期、解释权、与原有关制度的关系等。

(2)总则、分则、附则式。其中总则要写明制定该制度的依据、目的、意义、原则;分则要写明该制度的具体内容;附则要写明该制度的生效时间、适用范围、解释权等。

(3)前言、主语、结语式。其中前言写制定制度的目的、依据、原由;主体部分写规定的具体内容,一般分条写,可以列若干个小标题,小标题下用序码排列条目内容;结语部分写实施说明、执行日期、解释权等。一般来说,内容比较简单的用前言、主体、结语式;内容比较复杂的用条目式;内容复杂、层次较多的用总则、分则、附则式。不论采用哪种形式,一般都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总则或前言或条目式的前一、二条,都是说明制定该制度的依据、目的、意义或适用范围(也有的把适用范围放在最后一部分);第二部分,即分则或主体或条目式的中间部分,这部分是制度的核心内容,要写的周密、准确,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第三部分,即附则或结语或条目式的最后一、二条,都是写该制度的实施说明,如执行日期、解释权等。

3、管理制度的讨论审议

草稿写成以后,应进行讨论审议。讨论审议应在拟稿人员中间和有关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中进行。并报请有关部门会签和专家领导审定。讨论审议是制定制度、完善制度的重要环节。对制定的管理制度应进行充分讨论,集思广益,查漏补缺,精益求精。讨论审议可先在拟稿人员中间进行,在草稿初具规模后,再组织有关部门、单位一道进行会签、修改,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最后经企业主管领导审核签字。对于涉及企业整体利益或职工切身利益的管理制度,如工资、住房、医疗、职工教育等,需提请有关会议审议通过。

4、管理制度的试行修订

第3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创新;措施

石油企业文化是石油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文化管理模式。它是企业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种软实力,是企业潜在的生机与灵魂。随着“文化强企”呼声的渐高,强化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成为当下石油工程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石油企业必须透析文化建设对企业的功能作用,并知晓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为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制度创新开辟蹊径。

一、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功能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是石油企业的生命之本,其对于石油企业发展具有以下功能作用:一是导向功能。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和员工思想价值观起到导向功能,它能引导企业经营管理沿着正确的发展轨道进行,并对企业员工的个人思想和价值起到导向规范作用,促进员工个人发展。二是约束功能。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对员工的思想和起到约束功能,使员工摆脱社会恶俗趣味影响,提升自控能力。三是凝聚与激励功能。良好的企业文化能提升企业向心力与凝聚力,同时也能鼓舞与激励员工摒除万难,直达成功,为企业发展再创佳绩。四是品牌功能。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形成品牌效应,提升石油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企业管理文化建设意识相对淡薄

在当下石油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员工思想较以前有了一些变化,如爱岗敬业意识不再强烈,懒散意识慢慢滋生等。从企业方面来讲,主要是因为石油企业管理部门没有正确处理好生产经营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文化建设意识相对淡薄。毋庸置疑,由于企业重视度不够,文化建设工作人员未能完全发挥效用,例如宣传工作效率有待提升,工作实施制度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改善。

(二)文化建设内容与方式稍有落后

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文化建设能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优化创新。但就目前来看,石油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文化建设内容与方式稍有落后的问题。从内容上来,教育内容在与时俱进方面有所欠缺,如很多内容难免枯燥,实用性逐渐削弱,故应基于当下石油企业员工的发展需求进行革新。从方式上来看,文化建设工作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建设,但就目前来看,略显落后,新意不足,员工的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没有被完全调动起来。

(三)文化建设中人才与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在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人才缺乏、制度不完善逐渐成为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一批强有力的人才建设队伍作支撑,而目前很多是由企业文化建设人才不能满足文化建设,素质有待加强。其次,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推动文化建设发展,如管理制度、工作制度、激励制度等等,这些制度能对领导者与员工起到一定的约束与激励作用,同时这也是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良好企业文化的绝佳途径,各石油企业要在此方面下功夫,真正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三、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制度创新措施

(一)以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管理制度创新

石油企业的管理制度主要是由企业组织、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岗位职责、企业管理规范等一系列内容组成,而企业管理制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企业文化特色一定程度上在企业管理中反映出来,优良的企业文化能有效促使管理制度的与时俱进、优化更新。企业要首先要强化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加大资金与人才支撑。其次,企业要与时俱进,更新文化建设内容。注重内容的时代性与实用性。最后,运用多样化的建设方式激发员工兴趣,如多媒体信息技术方式。

(二)创新石油企业管理制度强化文化建设

毋庸置疑,在石油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市场弥漫着文化气息,而在企业管理制度的运用与实施过程中,企业文化理念也逐步提升。因此,借助石油企业管理制度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很有必要。首先,管理者在管理制度实施与创新中,应注重引导员工进行顺利正确的价值观,还要积极培养优秀人才,发挥榜样作用推进文化建设。其次,石油企业应强化岗位培训制度。促进管理者与普通员工的友好沟通,在此过程不仅为员工个体发展提供契机,同时也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最后,设立激励制度。鼓励员工积极配合管理,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三)将文化建设渗透于企业日常管理中去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制度创新具有密切联系,石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将文化建设渗透于企业日常管理中去,并使其扎根于管理制度中。诚然,强化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规范企业管理、推行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而石油企业内部管理与交流过程时刻渗透企业文化理念与企业经营理念。在新形势下,石油企业可开展一些企业日常生活、日常管理相关的文化活动推动文化建设。如可通过开展多姿文体活动、建设绿色石油小区等实现该目标。

综上所述,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品牌功能等多种功能作用,石油企业领导者应充分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透析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以文化建设推动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制度创新促进文化发展、将文化建设渗透企业日常管理中等途径实现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结合,使二者互相促进、相互借鉴,共同提升,推动石油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茜淋. 石油企业文化发展创新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

第4篇

摘要:企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规范性运作,而想要保证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就必须要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建设,并明确其在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中的重要性。管理制度在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维护企业内部秩序的核心,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是企业规范管理的依据。如果不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制度建设,就会导致企业各个部门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团结起来共同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具体地说,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主要是指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进行评估、立项、起草、颁布、实施、修订的过程,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成败。

关键词: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现状;措施

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概念与职能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

广义的管理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规章制度,由此构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其包括现代企业经营思想、发展战略、决策制度、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组织架构、管理标准及企业文化等。狭义的管理制度通常就是“规章制度”,由企业内部制定,包括管理标准、公司章程、部门制度、员工守则等,用于规范企业的人事管理、安全生产、经济技术、业务流程等活动。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职能

企业管理制度存在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具有系统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是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其根本职能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实施企业管理制度必须以环境或条件为基础,一方面是内容标准化,不能违背企业管理任何对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过程规范化,包括全体员工的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只有这样,所有工作人员、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操作都可以实现规范化,否则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中。

二、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在各种生产要素整合过程中起着核心纽带和基础作用,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不仅要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企业的整体运行以及内部各级组织机构的活动,都要在制度的框架中实施,从最高领导层到从事一般生产活动的普通员工,其行为都不能突破企业管理制度的各种规则和约束,要以企业管理制度为准绳规范员工行为,企业管理制度就是规范员工行为的准则。

三、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原则

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而服务的,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确保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首先管理制度要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在建设制度之前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生产经营规律特点,进行相关的制度建设使其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需求。其次管理制度必须是合法、合规的,企业管理者要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管理制度的建设。此外企业管理制度应当是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企业的管理者要在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制度建设。企业管理制度中既要体现对经营管理活动的定性要求也要体现定量要求,为后续的执行和考核提供准确的依据。最后管理制度是面向所有的企业员工的,因此管理制度中的相关规定需要清晰明了,方便企业员工了解掌握和遵照执行。

四、我国企业制度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各项制度间的关联性

在企业对制度进行建立的过程中,很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制度,但是制度建设过程较为复杂,制度与制度之间缺乏关联性。毫无疑问,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企业的发展,导致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受到阻碍,不具备较强的可行性。除此之外,在现实情况中还有很多企业的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相关人员没能够对现实情况进行详细地调查,仅仅是借鉴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制度,不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企业所属行业的具体特征,当制度与生产出现脱节的情况时,就会导致制度建设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根本无法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严谨性。

企业在制度建设中由于制度起草或审核把关不严,会导致个别制度前后条款自相矛盾,反映出制度内容的不严谨,给制度的执行造成困难,给企业的管理造成漏洞。制度起草部门在起草过程中大量套用同行业或其他相关业务企业的类似制度,与企业实际管理脱节、治理结构不符,导致管理制度的适用性欠缺,与工作实际脱节,无法起到指导生产经营工作的作用。制度管理部门在制度过程中审查审核不严谨、不完善,缺少必要的审核、评价、的程序,最后导致制度效力不够达不到管理制度的标准。以制度管理要求规范时不被认可,会给企业治理造成一定影响。

(三)企业对风险防范的差异性

企业在经济业务活动中,风险的影响因素不可避免。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其带来了机遇,同时还加重了风险因素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从目前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情况进行分析,部分企业存在了严重的风险防范机制漏洞,各部门成员未能意识到风险问题对于自身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对风险的评估效果不足的问题。在风险防范机制缺失的情况下进行经济活动,不仅会对企业的经济情况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企业的未来发展也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无法及时对风险问题进行应对、处理和防范。

(四)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可靠性

为有效实施内部管理经营,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当在经济基础稳定情况下,保证公司管理层与决策人员了解公司现状,完成企业实现决定目标,把那个对外界公开公司内部财务管理能力遵循法律法规具有可靠性,加强人员管理的严谨意识。在实施企业管理内部制度建设的同时,首要工作便是防止会计工作的信息准确性,控制工作信息出现失真性,由此可看出现今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保证企业能在市场环境中运行完好的状态下,实现企业定下的战略和经营目标。

五、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完善企业制度体系

企业想要更好地建设制度体系,就必须要了解现实情况才能够完善制度体系。企业制度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改才能具备合理性。除此之外,企业处于不断发展和运行的状态,所以企业的具体制度也会经历从适应到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相关人员需要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地管理,保证管理的合理性。管理的合理性体现在对企业制度全方位的管理方面。对外部环境的管理包括明确国家出台政策的情况、了解法律法规的情况、理解行业发展特点、发展前景等等。再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企业自身存在着的特点还是企业对战略的选择、对企业文化的选择都需要包括在其中。由于制度建设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管理层次,所以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就必须要着眼于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对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进行处理。

(二)优化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根据部分企业内部存在的严重内部控制环境问题进行分析,阻碍了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企业的运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分析整理,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强调法人的作用以及监督权,对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优化,在保证企业能够正常进行运营的同时,体现法人以及监督权的主体地位,为内部控制环境管理奠定基础,保证日常工作的开展。另外法人还需要对治理结构进行改善,实现权责分明制度。例如制度的完善,能够避免部门超越权限开展业务现象的发生,保证其能够在正常的管理模式下进行工作,确保权力的稳定。通过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可加强上下级沟通,避免权力与职位不对等的情况产生。

(三)加强重视提高执行自觉性

企业管理者要认识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对管理制度建设要高度重视,关注管理制度建设成果,保证管理制度的时效性和全面性。严格要求具体制度的完善和修订,掌握有效在用管理制度整体动态。加强管理制度的宣贯和培训,在条件许可前提下,可以开设讲座、培训班等。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内部专题会、网络宣传、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使广大熟悉制度内容,掌握制度实质,牢固树立按章办事的理念,增强按章办事的自觉性。管理者和制度制定部门要带头执行制度,将制度管理要求和规范落实到日常管理和业务当中。可以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对不执行制度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惩罚,对尽职尽责按章办事的给予表扬和奖励,从而不断提高管理制度执行的自觉性。

(四)坚持科学合理的制度建设

首先是坚持合规性建设管理制度。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公司管理制度的要求,不得与法律法规及公司制度相违背;要紧密结合企业管理实际,体现管理制度的可行性、操作性、实用性及合规性。在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不得产生敷衍了事的心理,确保企业管理制度的质量性。在制度建设完善及修订时,要保持全局观念,系统化的考虑问题,保障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性。其次是管理制度建设要在分析现状,充分讨论分析存在的不足及缺项,按照程序开展梳理、修订、评审及,才能确保制度的严谨性、合规性及适用性。再次是树立管理制度的权威性。管理制度是经过严格程序、严谨思想、严肃修订的用于构建企业运行机制的根本,在其适用范围内具有强制约束力,一旦形成,不得随意修改和违犯; 所有生产经营运转、工作落实均需按此制度办理,否则无法保证其权威性。同时,这种权威性是相对的,当现行制度不符合变化了的实际情况时,又需要及时修订。

(五)提高管理制度可操作性

内部管理制度的文本应当是简单准确的,使企业员工可以快速明白制度所要表达的内容。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内容要注意不可过杂,根据企业的规模确定体系的细致程度,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的内部制度体系可以较为简化。针对企业的主要业务以及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相关的活动,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应当作为重点,一些经营生产中涉及较少的部分可以较为简略。管理者在构建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时,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先将较为紧急的制度内容确定出来,后续再进行不断的完善。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内部管理制度内容也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更新,确保其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六)明确划分员工工作职责

职责工作分工控制通常解释为:对不同员工所分属不同职业进行分离控制工作,若发生某人主要责任工作出现错误行为与舞弊行为,并且可能通过职位便捷性掩盖这一事实的职务,通常情况下称为不相容职务。不相容职务的主要工作职责便是对业务展开经办工作,授权批准并实施监督与检查工作。在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实施工作中,不相容职务可以大概率的避免发生工作舞弊行为。对不相容职业实施分离工作是展开内部管理控制的主要措施,基于此类原因,许多企业在进行设立与建设管理制度时,应该在第一时间划分员工之间的工作职责。企业总体运行的职责需要分段划分清楚,在做到不留死角的同时,还要做到分配责任后人员之间不产生冲突,在员工充分理解自己的权职范围后,了解自己的工作要求有哪些,使员工在工作时所涉及到的职务不产生交叉行为,在制度中明确授权单位与工作人员的工作权限与职责,两者之间不允许跨越权限工作。并且应在公司管理中制定奖惩规定,在员工完成工作后加强检查考核力度,保证工作质量与效果。

六、结论

总的来讲,实现企业内控制度,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进行体制和制度的完善,规范的制度能够促使企业内外环境的稳定,同时能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稳定性,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张洁.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19(20).

[2]宋雪寒.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9).

第5篇

纵观本地学校的制度建设情况大致是,学校要么照搬别的学校的相关制度,要么硬套上级文件,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制度的刚性与学校的人文管理难以把握,结果造成重建的制度不是针对本校在实施新课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制度的内容空泛不具体,制度的条文模棱两可。我校的制度也是如此。制度的程序繁杂不清,制度不配套,不能互相衔接,制度过多过细,极不便于实际工作的操作,也无法形成整体,发挥综合效应。时间久了,这样的教学管理制度慢慢地被师生们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或者学校的管理人员疲于奔命,整天忙于日常的统计和检查之中而无暇思考学校的长远发展,失去了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应有的意义。

以上学校制度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确实是急需专家或教育主管部门帮助和解决的问题。

学校在教学管理制度重建过程中应该努力遵守以下原则:

一、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要做到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其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校长对新课程理念、教学管理制度与新课程实施的关系、教学管理制度与学校发展的意义以及教学管理制度重建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的认识。例如:大家都知道,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一个“蓝图”,并不是最终的方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课堂教学生成的问题进行调整。但有些学校在制定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时把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赋予了相应的分值。在课后评课时,有些教师会因为在课堂上及时解决新生成的问题,减少了教学的某个环节而受到领导的批评或得到较低的评价。理念与实践相结合需要校长在重建教学管理制度这个问题上有民主的意识、反思的勇气和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第一线实施新课程情况的作风。

二、统筹和协调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要发挥整体功能,需要统筹和协调。首先,教学制度的重建不仅要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同人事制度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学制改革、考试升学制度改革等相关联,与学校办学传统、所面临的社区政治经济背景相适应,牵一发而动全身。众多的制度因之相互缠绕、交织在一起,要使它们相互支撑、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就必须整体设计,进行系统性的变革。仅做微观教学层面的变革,有效果,但不会那么显著。其次,教学管理制度重建因为其制度内容和管理重点发生了变化,需要改变原来的教学管理模式,对大家已经熟悉的教学管理体制(形式)进行改革,这需要学校领导具有相当的大局观,系统考虑行政管理各部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考虑新的行政管理形式是否与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相适应。

教学管理制度是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整体发展服务的。从横向来说,它是教学思想、课程计划、教学常规、教学行政、质量监控和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内容的有机结合;从纵向来说,它关系到上级教育主管、教科研指导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衔接、执行和配合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在重建时要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通过预测新课程实施可能带来的新问题以及新问题带来的对管理的需求,根据课改的理念或者上级的指导,针对本校的实际做好重建的计划,从整体出发,抓住重点,先急后缓,分步骤实施重建工作。

三、执行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的实施,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对这些情况和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具有发展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制度的内容以及制度的落实模式需要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而发展。

同时,为了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保障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要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将新课程的理念与现有教学管理制度相结合,促进学校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激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重建教学管理制度要避免近视行为,要关注学校的长远利益,立足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新课程的“新”,促进个性化发展。

四、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6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 制度 管理

所谓制度是指企业按照规定程序印发的具有长期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包括公司经营目标与战略,公司的管理组织以及各业务职能领域活动的规定。制度标准化就是以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基础,按照科学的制度类别、层级和类型标准,运用标准化制度模板构建的涵盖公司全部业务领域的制度

钻井公司传统的制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度格式不统一,比较多样化,经常出现以通知的形式制定制度;二是没有专业的制度审核部门,且对审核内容不清晰,造成制度中管理职能交叉;三是制度管理不够规范,对已停用制度不能及时废止,造成新旧制度脱节,管理上存在盲点或多重管理。

钻井公司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业务面比较广,涉及技术、安全、设备、人员、经营、市场、合同、车辆、法律、财务等等,容易产生管理漏洞;二是一线职工人数较多,是公司管理的主要执行者,而一线人员的能力水平差异较大,容易造成公司管理执行不到位。

通过分析钻井公司传统制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钻井公司管理的特点,我们不难得出,制度标准化对于钻井公司管理是非常迫切的一项工作。

一、标准化制度具有规范性,只有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才能发挥管理制度的作用

一个具体的专业性的管理制度一般是由一些与此专业或职能方面的规范性的标准、流程或程序、规则性的控制、检查、奖惩等因素组合而成的。标准化制度包含了制度的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制度的实施程序、管理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关系等,其中属于规范性的因素有:管理制度中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制度的构成等;属于规则性的因素有:构成管理制度实施过程的环节、管理制度实施的具体程序、控制管理制度实现或达成期望目标的方法及程序;形成管理制度的过程,完善或修订管理制度的过程,管理制度生效的时间、与其他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规范都有利于制度执行者在查阅制度时更清晰的了解到作为制度执行者应该做哪些工作,做到什么程度,更有利于制度的落实。

标准化制度的规范性能够发挥管理作用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编制的制度是规范的,符合钻井公司管理科学原理和钻井公司行为涉及到的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或规则;

2.实施标准化制度全过程是规范的,而且是全员的整体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

只有这样,钻井公司管理制度体系的整体运作才有可能是规范的,否则将导致管理制度的实施结果呈现不规范的状态。

二、标准化制度具有统一性,统一性是制度标准化的基础

制度的统一性是指所有制度都应该执行一致的格式,无论是制度的基本信息,还是制度内容安排。钻井公司标准化制度在制度基本信息中涵盖了制度名称、印发文号、主办部门、会签部门、生效日期、废止制度、制定依据、适用范围、约束对象、涉及制度等内容,在制度内容安排上也做了统一要求,围绕“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分别阐述制度的管理对象、职责分工、管理流程以及监督检查程序,统一的制度格式设计简明,要求清晰,执行效率也相对较高。

标准化制度的统一性能够发挥管理作用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统一的制度模板为制度制定部门提供方便,便于制度制定,同时有利于制度审核部门对制度进行审核。

2.统一的制度格式对制度执行中各层级、各部门的职责划分比较清楚,便于各部门、各单位推行制度运行。

3.统一的制度格式,制度执行单位能够清晰地掌握该负责的工作节点,尤其是对于生产工作比较集中的基层单位。

综上所述,标准化制度管理在钻井公司的推广应用,能够适应钻井公司的管理特点,满足钻井公司的管理需求,且从根本上理清了钻井公司各部门和各层级的管理职能,有效促进钻井公司制度管理水平提升,提高钻井公司制度执行力,为钻井公司实现各项管理目标和经营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

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重要性又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作,这一项工作的开展需要许多高校部门和人员共同的参与,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来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引导。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一直令人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对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之间的关系把握不清,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者的分离,使得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存在诸多弊端。但是纵观这些研究,不难发现其中的不足,但是目前的研究仅停留在问题表面,而未曾触及到问题的根本,这样的研究形势也给新的探讨留下了充足的研究空间。笔者认为对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之间关系的研究应该在回归根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新颖的研究角度,这样才能把握住问题的关键,而管理制度对管理方法产生的影响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角度。因此笔者的这一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入手,即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基本内容、高校教学楼管理基本内容、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及其影响。

一、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基本内容

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是从整体上对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的一种约束,并且还指明了管理工作的大体运营方向。因此,管理制度必然涉及到各种因素,这样其基本内容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但是从总体上看,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高校主管部门定期巡查制度、高校多部门联合参与制度、全方位安全保障制度、工作责任有效落实制度。

(一)高校主管部门定期巡查制度

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教学活动能否有效进行,因此高校主管部门必须定期进行巡查[1]。这项工作的开展最初是一种临时性的,但是随着高校的发展、教学楼管理工作的增多,逐渐形成了一项固定的管理制度。在很多学校的规章制度上都有主管部门定期对教学楼管理工作定期巡查的制度,一般来说巡查主要是对管理效果的好坏、管理相关规定的执行以及管理人员的到岗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查和监督,并且对于各部门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主管部门定期巡查制度是整个管理制度的核心基础,只有这项制度存在,其他各项制度才能有效地执行,且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和权威性才能够得到保持。

(二)高校多部门联合参与制度

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涉及到各个方面。例如公共安全、教学设备维护、卫生清洁工作,这就需要高校的保卫处、总务处、教务处、后勤处共同参与[2]。在高校的教学楼管理制度中就有高校多部门联合参与管理工作的制度,这一制度中规定各部门应该派出本部门的工作人员进驻教学楼履行各自划分的管理职责,并且有义务、有责任配合其他部门共同开展教学楼管理工作。在出现管理事故时,各个部门应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实际调查。高校多部门联合参与制度是高校基于教学楼管理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而制定的,这项制度确立以后教学楼管理工作就得到了有效的划分,各部门在自己划分的领域内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这样不但能够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还能够保证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全方位安全保障制度

高校教学楼是高校主要教学活动开展的场所,因此正常工作期间都会有大量的师生聚集在这里[3],这样教学楼的各种安全就需要得到保障。因此在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中就有全方位安全保障制度,这一制度规定各个部门必须对划分到自己工作范围的安全事项进行有效的保障。后勤部门应该保障消防安全、走廊通道畅通以防范事故发生[4],保卫处应该保障公共安全。应该说全方位安全保障制度是基于高校教学楼事故多发的现实而制定的,制定这项制度的目的在于保障在校师生的人生安全。

(四)工作责任有效落实制度

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中有一项工作责任有效落实制度,这项制度规定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开展中责任应该明确、应该细分,只有这样责任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制度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是为了出现事故以后,相关部门能够进行及时的问责。可以说这一制度的确立是从根本上使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整体处于规范的约束中,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会严格地按照规定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

二、高校教学楼管理方法基本内容

所谓的管理方法是指实施具体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思路,从这个角度上去看,教学楼管理方法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即个人责任制的管理方法、各部门相互监督的方法、师生意见有效反馈的管理方法。

(一)个人责任制的管理方法

在以前高校的很多管理工作中都实行责任部门制的管理方法,这样往往造成各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为了解决这种弊端,教学楼管理工作中实行个人责任制的方法,也就是在每一项管理工作完成后,完成者都要在登记处的责任人一栏签上自己的名字。从实际情况来看,参与教学楼管理工作的每个部门都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也确实发挥了应有的效果。责任落实到个人使得每个参与管理工作的人员都能尽心尽力,都能积极地去对待管理工作,并且一旦出现了事故相关部门能够进行有效的事故追责[5]。

(二)各部门相互监督的方法

高校教学楼管理确实需要各部门共同参与,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往往需要相互监督,这种方法的实行确实是基于共同参与管理制度而产生的。毕竟各部门是否能够各尽其责需要一定的监督,但是这种监督仅仅依靠主管部门的巡查是远远不够的。例如物业部门的清洁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维持的工作,而主管部门的巡查是间隔性的,这就需要其他部门对其清洁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样才能长期把持。

(三)师生意见有效反馈的管理方法

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的核心目的在于为高校教学服务、为高校师生服务,因此管理效果如何应该听取师生的意见。因此,在教学楼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中,很多高校都采取了师生意见有效反馈的管理方法,也就说如果校内师生对教学楼管理中的哪些地方不满意可以进行有效的意见反馈[6],督促各部门进行改正,从一定角度来说,这样才能够全面保障全方位的安全。

三、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对管理方法的影响

通过上述两部分的详细介绍,我们对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管理制度在于为管理工作指明大体方向和提供明确的规范与依据,而管理方法在于为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提供一些实践操作的思路和思维。根据这些,我们就不难确定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对管理方法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管理制度为管理方法的运行提供了合理的依据、管理制度能够对管理方法进行一定的修正、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调整管理方法与管理人之间的张力。

(一)管理制度为管理方法的运行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应该说管理方法的运行应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应该考虑是否符合高校的相关管理规定、是否给高校其他方面的工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通过这些方面验证可以依靠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来实现,也就是说只要管理方法从根本上符合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就能够保证其符合高校的有关管理以及不给高校其他方面的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管理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都来源于管理制度。

(二)管理制度能够对管理方法进行一定的修正

管理方法是对具有管理工作的开展而构思的,因此管理方法的制定往往具有一定的时期局限性[7]。因为管理工作形势和需求在不断变化,那么旧的管理方法就有可能不适应新的形势,这就需要对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修正。如何进行有效的修正,这就修正充分参考管理制度来完成。因为毕竟管理制度是从大方向上对管理工作进行约束的,无论管理工作形势如何变化,管理工作的大体方向是不会改变的,这就说明管理制度是一种长久性的依据。因此,管理制度就能够对管理方法进行一定的修正,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管理工作形势。另外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是一项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应该说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管理方法,而这些管理方法之间产生冲突是在所难免的。遇到冲突时如何进行调节,各自的管理方法如何进行修正。这依旧要充分参考管理制度,因为各个部门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是在管理制度约束下运行的,有效维护管理制度的才是核心的目的。

(三)理制度能够有效调整管理方法与管理人之间的张力

管理方法能够在管理工作中起到应有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管理方法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取决于管理人对于管理方法的有效执行。也就是说即便是管理方法设计再合理,如果没有得到管理人的有效执行,那么依然起不到任何的效果。因此,管理方法和管理人之间存在着张力。而管理制度恰恰能够对管理方法和管理人之间的张力进行有效的调整。当管理方法存在缺陷的时候,管理制度通过相关的修正使管理方法适应管理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当管理人存在失误时,管理制度会通过有效的规范和约束使管理人配合管理方法的合理作用发挥。

四、结语

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是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有效开展所依据的规范,这些制度是为了协调所有参与部门共同开展工作的一些依据。因此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包含了丰富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高校主管部门定期巡查制度、高校多部门联合参与制度、全方位安全保障制度、工作责任有效落实制度。应该说这些管理制度从大体上决定了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运行的大体方向,但是具体管理工作还主要依靠有效的管理方法来进行实施,这些管理方法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个人责任制的管理方法、各部门相互监督的方法、师生意见有效反馈的管理方法。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对管理方法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管理制度为管理方法的运行提供了合理的依据、管理制度能够对管理方法进行一定的修正、理制度能够有效调整管理方法与管理人之间的张力。

参考文献:

[1]徐惠娟.浅谈信息管理在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A].《智能城市》杂志社、美中期刊学术交流协会.2016智能城市与信息化建设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III[C].《智能城市》杂志社、美中期刊学术交流协会:,2016:1.

[2]高文田.高校物业服务标准化创新发展之路[A].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第十三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中国标准化协会:,2016:9.

[3]曹永旺.结合我校实际,浅谈高校物业管理[A]..机遇与挑战——北京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研究论文集[C].:,2003:4.

[4]窦书霞.高校安全危机与危机管理[A].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北京市高教学会保卫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20.

[5]陈伟.从公共安全管理的角度思考我国高校保卫学的学科定位[A].北京高教保卫学会.北京高教保卫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高教保卫学会:,2005:2.

[6]李竟雄.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培养研究[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三等奖论文集[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7.

第8篇

刚到公司,王总就看到桌子上放着两份人力资源部的请示。一份是《员工考核办法》的请示,与目前正在实施的考核办法相比,这份办法对员工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做出了调整;另一份是已经在集团内部执行的《业务人员工作规范》,其中条款根据历年实际工作总结而来,与旧版本相比并无太多变动。

人力资源部主动积极规范管理是好事,但让王总心烦的是,《员工考核办法》的适用范围是公司内部所有员工,并规定“考勤”和“日常工作完成情况”都是员工考核指标因素。而《业务人员工作规范》却明确提出,销售人员应做到“业绩至上”――只要确保个人业绩超过销售部规定的人均水平,就可以采取灵活考勤制度。这与《员工考核办法》存在明显矛盾。尽管公司提倡各部门规范管理行为,完善企业制度,但人力资源部同时提交的两份制度之间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各种“办法”写得多了,规定得更细了,反而使管理更乱套。

企业需要制度,但制度却很难面面俱到,甚至各项管理制度之间还会存在交叉和矛盾。管理者总是忙于检查制度漏洞,修补制度问题,但问题仍是不可避免地重复出现。那么,该如何处理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呢?

这需要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设计。科学的制度体系设计,可以使企业避免重复管理和管理漏洞,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帮助管理者理清管理体系,形成一致性管理思想;有助于管理者按照重要程度,按序列、分步骤理顺管理行为;便于员工系统了解企业管理思想,形成管理合力。

总的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设计要做好三步:整体规划、分层管理和配套制度的设计。

第一步:制度规划

制定清晰的制度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设计应在企业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重点不同,规划要点也有所侧重。在创立初期,企业需要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此时应该给予一线员工更大的权限,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应突出激励性和灵活性,不必过分关注整个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在成熟期,企业需要延长产品生命周期,规避企业经营风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综合体现选、用、育、留的全部过程,并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制度规划的目的就是厘清企业要制定哪些制度、各个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阶段需要制定哪些制度等问题。

以流程为基础确定制度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应当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企业管理的不同环节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以流程为基础确定制度内容,可以避免在制度覆盖过程中出现盲区。在制度制定过程中,人力资源部可以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对尚未出现的问题或管控要点提出管控原则,为制度的完善和修订打基础。

以职能为基础做好制度设计。企业管理强调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分工,这也是制度设计工作开展的前提。企业的职能分工提高了管理专业化水平,但也增加了各专业职能部门间的隔阂。不同职能部门或岗位按照管辖权限设计不同的管理制度,难免会存在重叠或真空地带,在制度设计上,各职能部门或岗位的出发点不同,管理观点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在处理此类问题时,管理者有必要分析制度间的联系,引导职能部门和岗位间沟通合作,确保制度间的成功衔接。

综上,以流程为基础的制度解决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全面性问题,而以职能为基础的制度设计,则解决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专业性问题。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阶段,要确保制度内容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制度设计和分工要以企业的管理职能分工为主,以有效避免制度制定中的权责不清和内容重复现象。

第二步 制度分层设计

管理决策层。管理决策层的工作包括提出企业发展目标、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确定人力资源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原则等。

业务管理层。业务管理层的工作是落实管理决策层的要求,按照人力资源规划、管理政策和原则,提出具体的管理方法并制定制度。其工作接受管理决策层的监督。

基础操作层。基础操作层的工作是落实制度,即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制定实施细则、工作手册、作业指导书等,并对制度执行中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个层次的管理重点和工作要求不同,管理制度的方法和形式也不同。三个层次的制度应该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执行:首先,由管理决策层提出企业总体的发展要求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然后,由业务管理层根据总体要求,确定企业采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最后,由基础操作层根据管理制度制定员工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并具体落实到工作手册和作业指导书上。

第三步 制度配套设计

区分重要制度和一般制度。重要制度是企业内部需要横跨不同职能,或对企业经营管理直接影响较大的制度;而一般制度则是职能相对单一、影响较小的制度。

制度设计阶段的跨职能参与。在制度设计中,需要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职能部门需要提前了解该制度会对本职能工作产生哪些影响,并根据本职能工作情况提出修订建议,或跟进调整本职能下的配套制度,提前做好制度衔接。

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制度所规定的通常是一般情况,注重长期性和通用性,不要苛求面面俱到。制度实施时,还需要通过其他细则加以明确。例如:在修订薪酬制度时,企业往往会同时出台薪酬实施过渡性方案或细则,以解决新旧体系的人员过渡问题,针对性和时效性都很强。待员工全部纳入新的薪酬体系中后,该方案或细则才自动失去作用。

在制度落实上,重要制度的综合性强,应该提升到管理决策层组织落实。一般制度则完全可以从业务管理层的专业特点出发予以明确,而配套细则应当与实际操作和具体落实的单位或部门结合起来,共同面对和解决具体问题。

将重要制度上升到管理决策层的举措,有利于推进各项配套工作的跟进,提升管理效率。例如,企业绩效考核制度涉及的不只是员工考核方式的改变,还会牵涉到部门或下属单位的组织考核、业务部门的考评方式和激励方法、财务和专业统计方法的改变等内容。这些工作或者不为人力资源部所了解,或者人力资源部无法独自决定该部门的工作方式。如此看来,将考核制度的调整工作上升到管理决策层非常有必要。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设计案例

某集团总部职能部门包括行政、人事、财务、管理、信息、审计等部门。下属若干家企业,分布于全国。该集团之前已经制定出一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随着集团新的发展战略的提出,集团对核心人才的需求加大,而配套的实施细则也需要不断改进。为了适应集团战略目标的需要,管理者希望重新梳理并建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作为管理政策和方法的载体,集团重新整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并形成以下结构:

制度规划:

集团公司战略目标对人力资源工作提出了四项要求:核心人才、技术能力、纳才和留才,对应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选、用、育、留等环节,并对核心人才提出明确要求。由于该集团已建立了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所以对核心制度的梳理正是基于集团战略和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要求。

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基于职能的人力资

源管理体系,其职位管理系统是基础,绩效考核系统是核心。系统出发点是人力资源规划,系统底层包括素质评价、职位管理、开发培训、考核评价和薪酬分配五项内容。集团首先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职位管理、绩效考核、人力资源规划、培训管理、任职资格管理、薪酬管理和福利管理制度纳入重要制度。考虑到集团战略对核心人才引进和管理的特殊要求,在重要制度中增加了员工招聘和核心人才管理制度。考虑到集团员工数量庞大,为了规范劳动用工,规避用工风险,将劳动关系制度也纳入到重要制度中。这样,需要董事会审议的重要制度包括了十大制度(如图2)。其中,人力资源规划、核心人才管理、任职资格、绩效考核和薪酬福利管理制度等体现了集团战略需要;招聘、职位管理、培训、劳动关系管理的制度设计体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流程。

制度分层设计:

董事会制定集团人力资源战略;由管理层根据人力资源战略要求制定人力资源各项制度,并经董事会审议通过,以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战略的衔接;人力资源部根据各项制度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考查制度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经总经理办公会审议通过,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管理实践相结合;下属企业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各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办法,依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并向集团人力资源部备案,接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监督。制度制定过程由上及下,以战略为出发点,每一级组织负责根据上级单位要求,在本级组织管辖范围内进一步明确规则,并对下一级组织的管理制度进行审核,以保证政策和规则向下延伸。

第9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精细化财务管理;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日常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费用支出日渐增多,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保证事业单位良好的经济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成为目前最为有效的管理手段。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对传统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了合理的完善和补充,强调精、细、准、严的管理原则,有利于减少事业单位资金消耗,规范事业单位资金管理,促进事业单位健康有序并快速发展。

一、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的特点分析

精细化财务管理,强调财务管理过程的系统化、精确化以及合理化,保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合理性,规范各类经费的支出,加强财务监督和内部控制,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目前,精细化财务管理已经在许多国家进行广泛普及,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

1.精细化的管理制度

精细化财务管理,将传统的财务审核和财务统计工作转化为财务预测、财务控制、财务评价为一体的全面型管理工作,细化财务管理内容,对财务管理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支出项目进行系统性的划分及整合,确保所有财务活动都能够有迹可循,且分类明确,使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支持事业单位的良好运行状态,充分融合与单位管理工作当中,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和整体管理水平。

2.科学化的管理制度

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是以实现减少资金消耗、优化财务支出为目的的新型财务管理制度,研究和制定过程中,充分结合了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和财务项目统计技术,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利用先进的科学管理制度,达到整体协调,系统统筹的效果,不断细化岗位相关职责,健全岗位管理制度,确保相关活动的顺利进行。

3.转变化的管理制度

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实质是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工作方向进行了大胆的转化,从而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在作风方面,将管理工作作风由机关型向服务型转变,重视经济效益的管理,优化经济成效;在认识方面,由记账核算转向经营管理,重新定位财务管理工作内容,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工作方向上,由静态核算转向动态控制,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就是通过加深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来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成效性增长,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事业单位精细化财务管理实行措施

1.树立正确财务管理意识,转变管理观念

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实质上就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通过对现代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定位,改变传统财务管理制度,细化和完善财务管理内容,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因此,相关事业单位应该积极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意识,转变财务管理工作观念,提高对新型财务管理的重视,以精细化角度来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促进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良好转变。

2.财务管理岗位精细化

实行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岗位进行细致的划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实行。财务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财务稽核、银行(现金)出纳、资产核算清理、部门预(决)算、政府采购以及会计电算化等财务工作岗位,明确各岗位工作内容,量化工作考核目标,从而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持正常财务管理秩序。

3.财务预算管理精细化

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有效落实离不开对财务预算管理的创新与改革。财务精细化管理强调财务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建立良好的预算编制程序,实行全员参与、共同协商的方式来保证财务预算结果能够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相关部门的具体情况。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财务人员务必严格按照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各项经费指标开展工作,针对事业单位各部门实际工作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提高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精确性。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因客观环境变化导致的预算调整事项,财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预算调整批复程序做出相应调整,各事业单位也要以上级部门预算调整批复文本作为相关预算调整和执行工作的主要依据。

4.加强财务人员管理工作

财务人员作为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事业单位需要加强相关管理力度,对于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精细性,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财务人员一般应由上级部门进行统一分配,统一管理,且实行轮岗制,以加强内控监督,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真实性,减少一系列财务问题的发生。因此,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需要制定良好的财务人员岗位调换及工作交接制度,在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做好人员交接工作,保证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总结

精细化财务管理,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加强精细化财务管理制度的推广和实施,能够有效避免粗放式财务管理风险,增强预算管理可靠性,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准确性,确保事业单位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包 融:浅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J].财经界(学术版), 2010(05).

第10篇

1深刻认识企业管理制度(标准)体系在军工企业中的地位作用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先进适用的企业管理制度,没有扎实可靠的基础管理“内功”,任何闪光的企业战略都是空中楼阁,综合保障能力的提升也无从谈起。目前军工企业集团化也好,军地一体化保障也好,都离不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作为军工企业本身就不同于地方企业,存在着其特殊性。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是提高军工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企业管理没有统一定型的模式,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总结管理经验,制定和修订管理制度,通过标准使这些成功的经验加以推行,通过修订这些标准使经验更加深化,促进管理水平的持续不断地提高。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现实需要。企业管理制度有利于生产经营管理秩序的建立,有利于强化生产经营手段,使广大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严格按章办事,保证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有了科学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定编、定员,有利于落实承包经营责任制,使企业分工明确、职责明确、要求具体,提高工作效率和办事效率。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是融合不同归口的管理工作的重要平台。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也为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以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新保障能力的认证、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工艺管理等多项不同归口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融合的平台,成为木桶管理除短板管理方法之外的横向贴合度的管理平台,有利于减少企业的管理层次和交叉重复的管理环节,避免部门间各自为政同一工作不同要求的现象出现。

2以国家标准为指导,构建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标准)体系

军工企业管理制度(标准)存在着其特殊性,应该说管理水平与地方企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缩小管理差距的最佳途径就是构建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标准)体系,来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企业标准体系框架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则是企业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首先,企业应以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GB/T15496—2003《企业标准体系要求》、GB/T15497—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GB/T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体系》、GB/T19273—2003《企业标准体系评价与改进》、GB/T13016—2003《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GB/T13017—2008《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等标准为基础制定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企业标准体系管理规定》等基础标准,具体规范技术、管理、工作标准编写要求;标准分类、标准工作范围;企业标准体系结构,从而确保企业标准体系的结构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最终保证企业管理制度(标准)体系合理不出现缺漏项。其次,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尽量将体系表的“果肉”部分充实。因为企业的成熟度不同,某一时期的企业管理的重点不同制度的指挥方向会有所调整,进一步细化分类根据本企业实际充实框架形成制度(标准)体系表,该项工作无法通过国家标准或相关参考书籍确定,所以要求相关人员必须同时具备标准化知识和熟悉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流程,利用关联图和鱼骨图等统计方法分析各部门主要工作事项和简要工作流程之间的关系,确保各制度(标准)内容间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相互补充,从而为制度(标准)的适用性打下基础。

3标准制定要适合企业自身特点,因地制宜,突破地域、文化的障碍

军工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有着自身的特点,也有大多数企业所具有的普遍性,任何一种管理方法和模式都不能完全依靠“拿来主义”,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适用、实用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为提高综合保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别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各个企业的员工构成地域文化不同,比如南海的地域文化和天气炎热带来了企业职工、在修舰船的官兵穿拖鞋、吃槟榔等习惯,这种习惯在北方的企业是无法抵御严寒也不可能长期存在的,但在南海地区企业却是一个顽疾,为企业的现场管理工作和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些问题是无法去照搬和模仿其他企业的管理制度或者找到某个企业的成功经验的,只有充分了解习惯背后的成因,在管理的规范化和人性化中间找一条通道使二者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制定出既符合本企业实际又不违背管理初衷的管理制度,才能确保制度被落实而不是流于形式。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管理不考虑职工的接受程度可能最后会形成一种对立和抵触情绪最终阻碍了制度的执行,出现制度无法落实的尴尬局面。因地制宜疏堵并进,把习惯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比如在标准设计时可以把吃槟榔问题和吸烟问题同时考虑同时管理,安全防护用具、工作服设计和更换周期充分考虑天气等原因进行适当调整,使管理和习惯的矛盾最小化,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和员工接受程度。

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也就是所谓的文化,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管理制度编制前我们要对正、负进行区分。对于正面的文化通过不断地总结管理经验,制定和修订管理制度,通过制定标准使这些成功的经验加以推行,通过修订标准使经验更加深化。对于负面的阻碍企业发展的习惯、文化,要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并加以明确、引导、限制,不宜照搬照抄,使标准执行难,最终阻碍了企业保障能力的提升。合理把握制度的“度”。制度的惩罚措施必须适度,如果超出了某个限度,制度的作用将走向反面。一个有效的、合理的、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制度(标准)体系能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相反,如果标准、制度不适合企业或者制度自身“不靠谱”,那么这些制度必定会成为害群之马,在客观上损害了制度(标准)应有的权威和尊严,从而使企业管理制度变成“文件”束之高阁。人们常常把制度当作约束和控制人行为的工具,认为控制力度越大,制度就越先进,效果就越好。于是在制定制度时主观地将标准定得很高,要求过于苛刻,最后导致制度在执行环节出现各种问题。标准定得过高,使执行的人员因过度敬畏而产生的负作用或者最终执行难度过高而导致人们产生精神疲劳而不再理会。就像长在树上的苹果,我们跳起来可以摘到的,人们会努力去摘争取摘到更多,如果跳起来离苹果还是很远,最终人们要么会选择放弃,要么会选择“捷径”,可能会出现为迎合制度来投机取巧。再如现场管理制度因专业不同标准要有所区别,对于轮机修理车间如果把标准定得和MTU车间相同,那么对于轮机修理车间来说肯定会因为标准过高而无法执行。管理学上的“超限效应”也能很好地说明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度”的把握的重要性。同样,制度不能过于松懈形同虚设,也要有约束力。应该宽严有“度”。

4制度要落地生根,真正发挥管理制度的“预警”功能

企业应对制度后的后续工作做出明确安排,应该说标准的制定只是完成了企业标准体系的一半工作,实施后的培训、跟踪、监督、修订也在标准化工作中占了重要的地位。就像好的战略规划关键在于合理的战略实施计划一样。任何工作只有设计没有好的落实,那么也只能作为文件束之高阁,成为人们思想上的标准而不是行动上的标准。将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考评内容在《标准化管理办法》中做出明确要求,定期检查考核。得力的跟踪和保障措施也能为管理制度的修订收集信息,为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标准化办公室要在准备阶段组织好标准化国家标准及标准化专业知识的普及性培训;在体系构建前期随着基础标准的,要适时地对的标准进行宣贯、内涵解读、要求讲解。标准大量后要明确各业务处室在标准培训工作中的分工及培训广度和深度。很多企业依靠咨询公司制定了华丽的管理制度,符合标准化工作要求,一定程度上也是适合企业的,但因为标准后咨询公司撤出,本企业没有能做好后续的培训、跟踪、考核进而导致管理制度没有落实成为真正的“文件”,花费了人力物力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新的管理制度的推行在企业内可能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前期也会有抵触情绪,需要管理层下决心并以身作则。管理制度不适用可以在发现后对不适用的内容进行修订,尽量避免标准不适用为了生产而绕开管理制度的要求,领导带头违反规定走捷径的情况发生,不要到需要“灭火”时才想到管理制度,才想到用标准去处理责任人,救火员身份的管理制度是管理制度推行的失败,要将管理制度真正发挥其“预警”功能。

5持续改进管理制度(标准)体系,助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11篇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制度;班务管理;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126-01

如果说治国必须有法可依的话,那么“治班”也必须有“章”可循。这个“章”,就是以班级规章制度、公约等为内容的班级常规管理制度。

正如国家要依法治国一样,一个班级也应该主要靠制度而不仅仅是靠班主任来管理。笔者在很多学校看到,有许多班级都是依靠班主任连轴转来管理,一天十几个小时扑在班上,班主任一天累的直喊受不了,希望早点放假。其实,一个科学合理健全有效的常规管理制度和一个优秀的班委会就可以让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减轻许多负担,班级管理制度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干了十几年的班主任,现就自身经验谈谈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班级管理制度是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规范和约束的一种规范,它的每条规定都必须遵守法律,都必须是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的规定范围之内,任何超出法律法规规定范围之外的班级制度都是违法的,比如有的班级管理制度规定让违纪学生缴纳数额不小的罚金以代替惩戒教育,这明显是不合适的。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广泛民主科学

有很多班级制定了很详尽的班级管理制度,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时常可见有些班级的常规管理制度形同虚设。那么怎样才能让一个班级的常规管理制度真正建立起来并深入人心,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首先笔者认为班级管理制度能有效实施的前提是能得到学生支持,班级的常规管理制度面向的是整个班级,要想得以顺利实施,就必须得到全体学生或者至少是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与赞同。因此,一个班级的常规管理制度应由师生共同制定,切不可由班主任一人闭门造车。在每届新生入校后,笔者都会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有关校规校纪为依据,结合本班实际,和班干部共同讨论制定本班的常规管理制度,随后,将初步讨论的结果交由全体学生讨论,认真听取有关意见并进行适当修正,最终经全体学生同意通过。这样由师生共同制定的班级常规管理制度,执行起来学生也会不存在抵触情绪,同时,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要有一定的科学性,比如,在某班级中如果出现违规学生,对违规学生的惩戒规定就必须科学合理,既能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又能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

三、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应有一定的指向性和约束力

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应该有一定的指向性,针对不同地区的学生应有切合实际的具体规定,比如学校附近有一条小河,那你的班级管理制度上对严禁下河游泳就要有明确的规定和管理办法,班主任想形成一个爱好学习,积极向上,诚实有礼的班级氛围,那你就必须在这些地方制定相关制度和激励机制,如果你所带的班级是一个学困生组成的班级,那你的班级管理制度上就应该主要集中在日常行为习惯的约束和管理上。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定上应该体现一定的约束力,需明确提出不适当的违规行为应如何处理,现在的社会风气崇尚自由,张扬个性,往往忽略纪律的要求和规范的遵守,学生行为习惯中有很多受社会风气影响,出现了许多不合适的行为,而很多家长又溺爱学生,学生是爷爷奶奶的心头肉,爸爸妈妈的掌中宝,老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有许多非常正常的正面劝诫在学生的父母看来也认为是不合适,甚至说是体罚侮辱,不尊重学生等等,对老师颇有微词,比如有一个学生的头发被他的父母带到理发店染成黄色,学生到学校后成为“一道风景”,班主任勒令学生整改,家长反而到学校闹事,说老师多管闲事,这个时候班主任就搬出了《班级管理制度》,有礼有节的驳斥这种虚荣浮华,矫揉造作的风气对本人以及其他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并且要求家长配合,家长后来表示愿配合学校工作马上把头发染回来。

四、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在不束缚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尽量细化

第12篇

论文摘要: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新学籍管理规定颁布后,学籍管理制度虽然有所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高校发展是提高学籍管理制度文明程度的有力保障。学籍管理制度以条文的形式告诉学生学校为他们设计了一个怎么样的学习轨道,告诉学生在校期间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制度上规定的各种奖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被管理者朝着高校发展的目标成长,从而促进高校发展,达到其教学目标。学籍管理制度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被人信任和期待,可以激发他们全身心投人学习,在遵守制度的同时,发展其自身的个性,从而达到或超越学籍管理制度的要求。学生愿意做出新的尝试,接受新的挑战。在学籍管理制度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中,高校人才培养效率得以提高,高等教育得以发展。

1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2005年新的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将各高校将主辅修制度、重修制度、选课制度、学分绩点制度、免修制度等学籍管理方法上升成为制度。从形式上注重了依法管理和对学生权利的关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1学籍管理制度对学生的重视不够。现阶段高校学籍制度,追求的仍然是保证管理者的管理自由,这种集权控制的学籍管理制度在高校职能的发挥上,不依赖于管理者的潜能发挥,而在于控制学生遵循规则的力度。部分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规定:“学生在保留人学资格或保留学籍期间不得报考其他学校”,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将学生的异动情况控制得非常严格,如果学生在保留人学资格期间发现了更适合于自己发展的道路,产生报考其他学校的要求,本就没有办法实现,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以前有一种说法是考上了大学就吃喝不愁了,所谓的60分万岁就是说你可以在学校混日子,反正到时候会有工作,国家会给分配,于是高校成了学生的“家长”,学生的命运把握在学校手中,学校强制管理的作风使只能服从学校的安排,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来临,高校收费和就业制度的出台,学校无争已经不复存在,学生需要自己交费上学,自谋职业,学校不再享有政府赋予的决定学生前途的政策权力,收了学生学费后,就必须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学籍管理制度应该成为满足学生需要的一种手段。高校现行学籍管理制度虽然己经有了权利救济途径说明和程序的设定,但学生权利还不够明确,学籍管理制度文本没有规定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维护权益在学籍管理过程显得形式化,表面化,忽视学生权利的学籍管理制度很容易引起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诉讼案。我国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按计划与要求培养人才,专业划分过细,教学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考,学习方法过死,评价指标片面,评价方法单一,评价结果偏颇。与之相适应的学籍管理制度也具有同样的计划特点,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创新能力较低,个性发展不突出。

1.2学籍管理制度各高校特色不明显。权力集中和强制服从的高教管理体制是我国高校现有学籍管理制度的形成背景。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集举办权、办学权、管理权于一身,自上而下做出决策并进行管理,学校自主办学和独立决策的权力较少。尽管国家新规定渗透了放权意识,但相当多的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仍然在不同程度地抄袭国家学籍管理制度,没有添加适合校本特色的相关内容。由于国家的制度无法顾及地区、行业和学校发展的差异性,高校对它的复制导致了千校一面的学籍管理模式,限制了学校之间竞争及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的竞争呼唤学籍管理制度的校本特色,国家新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现了扩大高校自主权思想,为学校自主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现行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强调国家学籍管理制度的指示作用,忽视本校实际和学校发展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籍管理制度与国家学籍管理制度雷同,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复。在制度设计时,各高校没有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没有在制度上强化学校办学特色。体育学院、理工科大学、综合性大学等不同性质的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各有特点,在学籍管理制度怎样与学校专业特色相吻合的问题上,各高校却很少研究。

1.3制度的产生过程不够民主。现行学籍管理制度的形成首先来源于学校管理者的意向。制度文本的原始意图很少有学生的意见,文本成型后甚至未指派学生代表参与讨论,学校管理者作为学生情况的旁观者,对学生情况的认识是有限的,制度生成过程中信息掌握不对称和不充分,民主和公开原则缺乏。学校要培养一批具有社会批判意识和探究精神的新人,就应该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权威和纪律的态度。高校可以通过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理性的判断能力与预见能力,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责任能力的个体,使之享有与其责任能力相适应的自由权利。学籍管理者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民主制度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制度生成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感化,促使学籍管理制度在学生中形成制度的共同愿景。 1.4制度执行程序不够规范。增强学籍管理制度的透明度,是制度执行过程首先应该遵循的程序,因为制度的透明度能提高管理效率,保障学生权益。关于学籍管理制度在学生中间公布这一工作,高校都做得不错,大部分学校都能保证在学生人学时人手一册,可是学校的宣传力度却很小,往往是一发了事,大学几年时间再不问津。要保证制度在学生中的高透明度,学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将制度进行宣传,开展与学籍管理制度内容相关的各种活动,将制度内容内化到学生身上,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引导学生认同并遵守制度。现行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在学生中宣传力度不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在学籍管理制度执行中,由于执行程序不规范,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在高校学籍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要建立科学、合理、严格固定的程序机制。正当程序是学生权利得以实现的保障。

2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2. 1增强学籍管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学籍管理的民主意识,首先在管理中将学生放到应有的主体地位,使管理工作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满足学生并努力营造平等、民主的校园氛围。其次让学生在管理活动中参与选择,参与创造,参与管理,参与决策,以增强学生对管理目标、制度、方法的认同感。最后保障学生民主自由的学习权利。现代大学是由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个体组成,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和形成需要民主自由的外部条件。因此,保障学生民主自由的学习权利应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价值追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权力的设置和运用不能只受只受道德标准的衡量与限制,应该坚持依法治校,将教育关系作为一种法律关系来看待,应当将尊重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作为教育者的首要义务。在行使教育管理权时,首先考虑的不应当是如何处置受教育者,而应当是这样处置是否合法,是否会侵犯受教育者的权利,真正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平等的法律主体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