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0 05:10: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第二个五年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少年老成,小学5年级为母亲立下学医志愿
今年23岁的李瀚铮原本家庭条件不错,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十二年前,一家人平静和睦的生活却被彻底打破了,他的母亲韩杞被查出患有乳腺癌,要立即做手术切除。
出身于军人之家的韩杞,尽管心中忐忑不安,但是为了不让家人挂念,韩杞表面上还是谈笑风生,对于儿子更是严密封锁消息,只有她的丈夫知道妻子承受着怎样的巨大压力。手术后的一天晚上,等大家都走了以后,丈夫忽然变得有些不自然,韩杞追问了好几次,他也不说。后来韩杞急了:“哎呀,你今天是怎么了,说话吞吞吐吐的,是不是我的病情不太好呀!”听了这话,丈夫赶紧连连摆手:“你可别瞎想,其实我是想送给你一个礼物。”送礼物?这可把韩杞弄愣了。丈夫平时虽然非常贴心,但不是那种讲究情调的人,今天这是唱的哪一出呀?
在韩杞的再三催促下,丈夫才从包里掏出一个塑料袋,一边掏一边嗫嚅着说:“你可别笑话我,要不我不好意思拿出来。”丈夫这么一说,韩杞更好奇了:“哎呀,你可别卖关子了,都是老夫老妻的了,有什么可笑话的呀,你就快点吧!”妻子的话终于让丈夫放下了负担,他掏出一个海绵做的简易胸罩:“我昨天晚上一夜没睡,就想着怎么才能帮你迈过这道坎。就找了点儿海绵,给你做了一个整形胸罩,也不知道合适不合适。”说着,丈夫把自己制作的胸罩递过来。说实在的,这个胸罩无论是做工还是材质,都和商店里面的无法相提并论,但是一想到丈夫向来不懂针线,现在却为了自己熬夜赶制出这样一个爱心胸罩,韩杞就再也无法忍住自己的泪水了。
那几天,为了让周围的亲朋好友放心,韩杞始终呈现给大家一张笑脸。但是那一刻,只剩下夫妻两个人时,韩杞却再也无法伪装坚强了,她把头埋进枕头里,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韩杞暂时摆脱了死神的魔爪,但是家里的平静却从此彻底打乱了,在是否将妈妈的病情如实告诉儿子李瀚铮的问题上,亲友们产生了分歧,亲友们认为孩子还小,实话实说会让孩子的情绪波动。可是经过深思熟虑,韩杞还是决定将这个噩耗告诉儿子,在她看来,温室里面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再说病魔无情,谁也不知道将来会怎样,与其将来让孩子追悔莫及,不如现在就让孩子与自己一起面对这个变故,让他在风雨中成长历练。
李瀚铮所在的小学五年三班召开主题班会,老师要求同学们和母亲以书信互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声,家长需要到场将自己的回信念出来。韩杞当时正在接受化疗,面容憔悴不说,外界的一点感染就会对她的生命构成危险。考虑到这些难处,韩杞只好给儿子带上了一卷录音带。那天,当妈妈的声音从录音机中传出来,李瀚铮才知道这段时间妈妈在承受着怎样的压力。“儿子,原本妈妈不想把得癌症的事情告诉你,担心影响你的学习……今天妈妈也就不瞒你了,让我们母子俩一起来感受坚强吧,好吗?说实话你有些骄气,不够坚强,一点小事就爱抹眼泪,妈妈以前也不算坚强,可现在面对病魔,妈妈最终还是选择了坚强。”随着录音带的一点点播放,李瀚铮的眼圈红了,他的泪水恣意地流淌着,在场的师生们也被韩杞的真情诉说感动了。
就是这卷录音带让小小的李瀚铮一夜之间长大了,一种超出其年龄的责任感在他心中涌起。那天,李瀚铮放学的时候,捧着一大束康乃馨,进屋就扑到妈妈怀里,“妈妈,校长和老师给你送了一大捧康乃馨,祝你早日康复。”然后他轻轻抓住妈妈的手保证:“妈妈,我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发明一种新药,专门治你的病。你可要好好活着,等着我呀。相信我,我一定会成功的。”
直面3种癌症,母子相互鼓励制定五年计划
看着少不经事的孩子一夜间说起了大人话,韩杞既欣慰又心酸。可是对于儿子的誓言却并没有当真。这也难怪,一个少年的话有几个人会当真呢?小时候有多少梦想当科学家的孩子呀,可是长大后又有多少人会真的向自己当初的梦想努力。
1999年9月,就在李瀚铮知晓母亲的病情半年后,韩杞又被查出癌细胞转移到了肝脏。为了求得一线生机,丈夫领着韩杞遍访北京、上海的名医。韩杞接受了肝部肿瘤切除手术,但是她的病情依旧不受控制地继续恶化。一位专家直言相告:“你最多剩下两年左右的时间,好好安排这段日子的生活吧。”“难道没例外吗?”韩杞不甘心地问。专家告诉她说:“奇迹是有的,这种癌变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只有1.75%。”专家的话等于给韩杞判了死缓,无情的现实让她甚至想到了安排自己的身后事。她写好了遗嘱,甚至开始为儿子物色后妈。
韩杞的父亲听说女儿癌症转移以后,几天之内,头发一下子就都白了。韩杞的妈妈鼓励她说,如果你是害怕家里人痛苦,有压力,所以就装出来一副轻松的样子,那大可不必,我希望你不要装,因为你伪装以后不仅自己心里更难受,我们的压力也更大。正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妈妈的一番话让韩杞意识到,原来痛苦的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这些日子以来家人也无时无刻地陪着自己担惊受怕。自己如果再不赶紧振作起来,就对不起关心自己的家里人。
韩杞的心境慢慢变得平和起来。一天,她郑重地对丈夫和儿子说:“咱们国家有五年计划,现在我也想制订一个五年计划,不是说五年是一个很重要的坎嘛,我偏偏要突破它,争取创造一个记录。你们爷俩可要给我作证,更要给我鼓劲儿呀!”听了妈妈的话,李瀚铮握着拳头和爸爸相视而笑:“妈妈,我和爸爸支持你,你放心,我不仅不会耽误学习,还会把你照顾得好好的,我们一起把这个五年计划完成好,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
在20世纪末的那天,母子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这样出台了,他们充满了期望。为了逗妈妈开心,李瀚铮学会了口技,他能逼真地模仿各种各样的鸟叫,模仿萨克斯、二胡、架子鼓等几十种乐器的声音。为了赢得五年计划的开门红,他的学习劲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足,不仅多次在大连市中学生作文比赛和枫叶杯英语竞赛中夺得大奖,而且开始涉猎生物、医学知识。看到儿子买些课外书,韩杞有些不解,听了儿子的解释,她才明白儿子的一片苦心。
为了照顾妈妈,李瀚铮甚至无师自通学会了打针。因为无人教授,他就把萝卜切成块,削了皮后,将针头抽上水在萝卜上练着打针。还得挑那种老一点的萝卜,因为人的皮肤是有弹性的,所以太嫩的萝卜就被淘汰掉。就是依靠着这些萝卜,李瀚铮学会了为妈妈打针。
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就这样在一家人相互呵护和鼓励中度过了。有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韩杞有了与病魔抗争到底的勇气,经过肝脏介入治疗后,她的病情一点点在好转。可是到了2002年,因为治疗的副作用引发子宫大出血。韩杞不得不接受子宫和卵巢摘除手术。动手术前,韩杞心里特别难过,本来已经切除了,现在子宫也要保不住了,自己还能算个女人么?
韩杞尤其担心儿子会有思想波动。那天是星期六,李瀚铮放学后来到病房看望妈妈,为了减轻儿子的压力,韩杞用调侃的语调说,“你来得正好,妈妈正想和你商量件事呢。妈妈还要手术,建造你的小房子可能要拆了,你同意吗?”尽管韩杞的语调带着调侃,但还是掩饰不住伤悲,机智的李瀚铮反应特快,母亲是笑着问的,他也是笑着回答的:“啊,是吗?还回迁吗?”“恐怕不一定能回迁了吧。”听到这话,李瀚铮愣了一会,但是很快就恢复了平静:“没关系,妈妈,反正它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似乎担心母亲还有所顾虑,李瀚铮又补充了一句:“难道你还想再建造第二个李瀚铮啊。”一件伤感的事在母子二人的谈笑自若中化于无形了。
手术后,一波接一波的打针吃药,那些治疗肿瘤的药物副作用很大,弄得韩杞身心俱疲,有时候难免会产生懈怠的情绪。看到母亲有些沮丧,懂事的李瀚铮开解妈妈:“妈妈,你说咱们中国人多能干,1953年至1957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当初多难呀,百废待兴,铁路什么的都没有,可是咱们老百姓愣是将最艰难的起步阶段熬过来了,你说厉害不?”听着儿子意味深长的话语,韩杞知道儿子在给自己打气,她拍拍儿子的头:“好小子,学会旁敲侧击了,你放心,有你的支持,妈妈就是爬,也要把这五年胜利完成。”“那可不行,妈妈,这五年你不能熬呀,更不能爬,你要跑着前进!”“好,那妈妈就跑,要不该跟不上我儿子了!”
那段时间,无论学习多忙,李瀚铮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问候妈妈,除了询问妈妈的身体有没有不适,还和妈妈说些学校的趣事,一起畅想未来的生活。娘俩戏称这种交流方式叫“话疗”。
2003年,李瀚铮以优异的成绩被重点高中录取。他对妈妈说:“妈妈,你看看,咱们的五年计划完成得多漂亮,现在我领先一步了,你可不能落后呀。”李瀚铮说到做到,高中三年,他的生物和英语成绩尤其出色,曾经数次获得竞赛奖项。每次获奖,李瀚铮都觉得自己又向梦想迈进了一步,他把奖品都送给妈妈:“妈妈,你可要加油呀,你看我又获奖了,你可要跟紧呀,咱家的五年计划你可是挑大梁的。”
李瀚铮虽然因为住校没法和母亲面对面聊天,但是“话疗”的习惯没有因此中断。在高中寄宿的李瀚铮,每天都与妈妈通一两次电话。
破天荒与妈妈对立,四年计划比拼五年计划
记得当初医生曾经断言,韩杞可能无法熬过两年,五年的生存希望更是微乎其微,可是韩杞凭借着惊人的意志力,在家人的鼓励下,不仅存活了两年,而且还将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
就在儿子考入高中不久,丈夫请了全家人在酒店给韩杞过了一个5岁的生日,庆祝妻子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韩杞心满意足地说:“能过这样一个生日,我觉得我挺赚的,我够本了,医生说我活两年,现在五年过去了,我还好好的,我知足了。”听了这话,李瀚铮佯装生气:“妈妈,你这样小富即安可不行,我们不是说好了的么,要将五年计划一步步走下去么,我都考入重点高中了,你可不能食言呀,我们还有第二个、第三个、无数个五年计划呀,你要加油呀!”听了儿子意味深长的话,韩杞舒心地笑了:“好,就冲着我儿子,妈妈也要答应你好好将五年计划坚持下去。”
从那以后每年韩杞都有两个生日,一个是她自己的生日,另外一个就是她跟癌魔抗争的生日,一个重获新生的纪念日。
2005年年初,韩杞又被查出甲状腺癌,这是所有癌症里面恶性程度最低,也是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一种癌症。但是因为手术中碰到了喉返神经,韩杞接连几个星期失声。李瀚铮担心母亲会没有安全感,他用零用钱为妈妈买了一份礼物――一只电铃,经爸爸稍加改装,只要妈妈在里屋轻轻一按,瀚铮和爸爸就能立刻来到她身边。
母亲的病情并没有影响李瀚铮的学习成绩,反倒让他更加努力自律。因为成绩特别出色,2005年5月,李瀚铮尚未参加高考时,北京外国语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同时给他发了一个特别通行证,表示如果他愿意的话,就可以不用参加高考直接进入这两所大学就读。对于这种高规格待遇,同学们羡慕不已,可是李瀚铮却出乎意料地选择了放弃。
在选择李瀚铮将来所读专业上,一家人产生了分歧。父亲觉得儿子英语成绩非常出色,而且形象好、口才好,选择自己的强项发展为好,将来做个外交家。韩杞也劝儿子:“儿子,这两个月你就好好休息一下吧,高考压力多大呀,你就别遭这份罪了,我和你爸也不用为报志愿伤脑筋了。”可是执拗的李瀚铮却想报考生物专业,想从这个领域多学些知识,将来从这个方向上能有所突破,为妈妈治好病。
韩杞不再坚持,却叹口气,觉得儿子这样选择有些可惜。为了开解妈妈,李瀚铮又提起了自家的五年计划:“妈妈,你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么,我最感兴趣的就是生物专业,至于英语,我以后也肯定不会丢,因为查找文献用处大着呢。现在五年计划完成了,咱们还有更多的五年呀,我现在就要为下一个五年计划打基础呀!”
最终,父母尊重了李瀚铮的选择。高考志愿表上,李瀚铮填报的所有第一志愿都是生物科学等生命科学专业。而李瀚铮也不负众望,考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学专业,该学院在该领域属全国前列。
很多考生进入大学后,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松口气,可是李瀚铮却制订了一个详细的计划,他将这个计划命名为四年计划,与家里的五年计划同步进行:大一是“活动年”, 在努力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大二是“考G年”,全力准备GRE考试;大三是“科研年”;大四是“申请年”,毕业后要到世界最先进的生物医学院去深造。
功夫不负苦心人,大二时,李瀚铮的托福考了114分,距离满分只差6分。转眼到了大三,在没有任何关系、没有学校推荐的情况下,李瀚铮给美国哈佛医学院一位教授发了一封邮件。李瀚铮顺利通过了电话沟通、邮件测试,一举获得了赴美国哈佛医学院实验室实习三个月的机会。由于全程自费,李瀚铮在波士顿的日子过得节约而有计划性。三个月,仅仅花费9000元就解决了住宿、饮食等全部费用。即便这么艰苦,李瀚铮和妈妈的话疗也并没有因此中断,他坚持每天跟母亲通越洋电话,汇报实习情况。
前段时间,中国著名山水画家,大千弟子, 张轶凡先生九十大寿。社会各界领导,张老挚友以及学生近百人到场祝贺,我有幸被邀欣然赴之。在寿宴上张老上身着红色唐装,头戴寿星帽,虽年愈九十,却身板硬朗,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与老先生近身交谈,就能感受到一代艺术大师对人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祖国对民族的博爱胸怀。
张轶凡先生,出生于1917年,家在四川省灌县青城山下的老人村。从小喜爱书法,于1939年末经青城山上清宫的冯道长引见,师从一代宗师、画坛泰斗张大千先生,得受教益。从此追随大千精神,刻苦磨练,遍历名山大川,几十年不断革新变法,山水作品气势辉宏奔放、雄奇多彩,独特风格。早在1984年书画还未走向市场时,张轶凡先生的作品已摆放在北京王府井的“北京画店”橱窗中。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老先生的作品已走出国门,受到日本、台湾广大书画爱好者的喜爱。在1991年由台湾最早组织的赴台“中国当代百家书画名人展”“中老先生的名次排在李苦禅、李可染、何镜涵、周怀民、马云涛、娄师白、高莽等人的后面,被评为大师级人物。1992年,在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张轶凡个人书画展”中,将军亲自为之剪彩,美协书记王琦先生亲自题字,参观人数众多,影响很大,得到各界极高评价。1997年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庆典活动中由“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三峡画院”举办的《中国著名画家三峡美术作品展》中《夔门雄风》荣获最高“特别荣誉金奖”。同年重庆直辖市成立,老先生怀着对家乡人民的热爱,捐赠了60巨幅作品,并由中央民革主席何鲁丽亲自剪彩,重庆直辖市领导亲自出席,电视台直播,并受到香港《大公报》、台湾《联合报》等重要媒体的关注。1998年应傅抱石女儿的邀请,到长江三峡豪华轮上给英国人边旅游边讲课,受到国际友人的好评。并于2001年英国人特为老人在英国的博物馆举办了“张轶凡个人书画展”。2003年受宝钢特邀与阿老、陈大章、张世简在钓鱼台同宾馆共同作画。2004年受部队邀请到作画,登上了泰山玉皇顶,背诵的碑文诗回来也不忘。2005年张老先生关注中国少年儿童事业,为由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等重要新闻媒体举办的“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捐赠书画,与成龙、黎明等众多知名人士获奖,并授予“慈善之星”光荣称号。
他目前担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国际书画家联合会艺术顾问、中国国际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际文化传媒集团张轶凡书画院院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北京二分校副校长、名誉校长、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北京儒翰书画院名誉院长等职。
老先生从教一生,潜心作画几十年,教授学生,弟子无数,桃李满天下,把毕生心血献给了艺术和社会。
在艺术创新使命的催促下,为了实践自己的艺术见解与理想,当时已年逾花甲的张轶凡为自己制订了三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是提高传统技法;第二个五年计划着重写生创作,开始“变法”,改工整为泼墨写意;第三个五年计划,进一步“变法”,吸收西画色彩丰富多变的特点,使其与传统的“泼墨泼彩”融合。张老说,我现在正在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继续探索中西绘画结合的道路,将中国山水走向世界做贡献。一步步的执着追求,一幅幅不断创新的山水作品,反映出了这位谦和,耿直的老人的生命轨迹。正是由于他几十年的追求与不懈努力,使他的绘画作品苍奇清逸,洒脱奔放,颇具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不少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以及艺术界人士收藏。
艺术永无止境,晚年后的张轶凡在第四个五年计划又有所收获,二十年如一日,在七十年绘画基础及一辈子丰富教学经验中,在我国五千年山水画技法的基础上总结发明了一种新技法――叠斗皴,多年来形成了他独特的绘画风格;而为了外国学生能掌握中国传统绘画,张老先生潜心研究十年之久,他受西方油画绘画工具的启发,独创了用西方人绘画油画的工具略加改动创造出精美的、富于灵动的中国山水,这种的画法避免了西方人不会用毛笔的缺陷,更利于西方人学习中国山水,为我中西文化合璧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于2004年,他在“大千”先生晚年泼墨泼彩的基础上,利用新画法再创作出“重彩泼墨”的巨幅佳作。
近几年,老先生说的最多的就是要将这种画法传播于世,前几日到老先生家拜访,他还说想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去教授留学生,让更多的西方人学习这种画法,学习中国山水。听了老先生所言,我很是惊讶,一个年愈九十的老先生能有这样的想法,在自己有生之年为祖国艺术再做贡献,这是何等的博爱。2006年11月由国务院领导、军旅书法家李铎、海外友人、国内各界知名人士及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老年报、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参加的“轶凡书画艺术研讨会”在京成功举行。全体与会者都为九十高龄的张老先生对艺术的这种执著追求、弃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为中、外学生所想,为教授学生鞠躬尽瘁、大爱无边的品质所感动。究其一生,一位军旅将军为张老总结三点可以作其人生写照:普及中国书画第一人;中西合璧第一人;传统文化现代创新第一人。
别看现在的资和信百货开得有声有色,但在诞生之时,却像一个禀赋不足的婴儿一样不被看好。所有人都知道,对于商场,地理位置是重中之重。资和信百货光从这点看起来,就有些“先天不足”。有一句流行的话叫:“北京西,买卖稀;北京南,生意难。”而资和信百货刚好地处京城西南角,周边环境也不甚理想。
与之相对的,这里的居民都特别朴素。资和信百货副总经理程波仍然记得,在百货刚开业的时候,老百姓都把这里当一个旅游景点来逛。“真的是名符其实的逛,因为兜里也没什么钱,进到商场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个商场好漂亮啊;第二就说:好贵啊!在刚开业的时候,曾经有一个老大爷拉着一条大狗,非要进商场大门,当时我们都在商场一线,就告诉大爷宠物不可以进商场。然后大爷就跟我急。我问他,您为什么非要带一个狗进来,我们可以帮您在门口拴着。最后大爷就真的急了,挺难过的说:‘我告诉你,这个百货就是我的家,你们把我拆迁走了,我为什么不能回来看看,这儿就是我的家。’”
周边的百姓这么朴素,资和信百货的目标也一直很明确,就是要把资和信做成区域性百货,绝不指望把CBD、国贸的客人都吸引过来,要先把社区店做好,让半径五公里的客人不能跑掉。
有了这样的定位,也就锁定了招商品牌。然而众所周知,资和信集团是金融起家,对于商通卡,人人都不陌生,但在百货行业里面却是真正的“新兵”了。再加上在这样一个地理位置,开业的时候招商非常困难。7个楼层里有300多个品牌,在那个时候,资和信是弱势、而品牌商是强势。程波说,她被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资和信?诶,你们不是卖卡的吗?”而她听品牌商说的最多的一句结论就是:“我们一定关注你,你先开吧!”
2007、2008年开业的商场特别多,资和信几乎是最不被看好的一个了。按程波的话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全没有”。所谓天时,也就是在2008年8月开始的试营业,由于奥运特殊时期,商场真的可以说是“静悄悄”地开了,连一个鞭炮都没响,一个气球也没放。地利,则更不用说了,五年之前资和信百货所处的地理位置与环境都不理想,程波更笑称以前总叫这里是“鬼地方”。而在人和上,那时资和信的团队很多都是没有商业经验的大学生,不过,也就是这个团队一步步推动了资和信的成长,这却是后话了,在当时,人才也是资和信百货一大短板。
这样一说,似乎不被看好真的有足够的理由,所以你绝对想不到,从2008年一步一个台阶做到今天,资和信百货几乎每年的同比增长都在30%以上,这在行业里已是非常少见的好成绩。
在2007年资和信百货就制定了,5年,是检验资和信百货行与不行的时间点。果然,3年,达到了预期的盈利平衡;5年资和信百货业绩趋于平稳。程波说,要想立得住,必须每年大踏步前进,资和信百货做到了。
经常有人会问程波,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大家都不看好你们,是不是凭着一腔热情就可以?程波说真的不是,笼统的说,资和信百货有非常清晰的目标、经营的原则和理念;在清晰的规划之下,无论一个小促销还是一个大流程,团队没有一件事敢大意,只因为先天不足,所以步步为营。
之所以有非常清晰的定位和规划,源于资和信百货永远不敢放松的“研究顾客、研究商品、研究服务”。程波总是说,以前开一个百货我卖什么你就得买什么,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消费为王的时代,必须跟着顾客走。
在开业之前,资和信百货找到非常专业的市调公司针对周边做了非常深入的市调。结果显示,周边客群的特点是:1.相对年轻化;2.并非价廉就可以打动顾客,顾客需要的是“能够得着”的品牌;3.女性购物比例高,占70%以上。
了解顾客的需求,然后把顾客需要的品牌吸引过来,这就是资和信百货调整品牌的依据。虽然从开业之后,每年都有非常大的经营压力,但资和信百货一直坚持要进行品牌调整。当然,品牌的调整有着非常严谨完善的制度,要开听证会,还要进行文字评估与数据性评估。
“大的东西朝着我们的既定目标去做,并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几乎每一年,资和信百货都要进行严谨的市场调查,以此来了解顾客。然而程波坦言,五年的时间,资和信还没有做到区域型百货,而是社区店,一定要把社区店做扎实,再把口碑传播出去。这是资和信百货这第二个“五年计划”需要做的事。
经营理念的转变,是第二个“五年计划”需要做的第二件事,具体体现在每年评估商场的指标上。“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确实靠着促销,把客流、销售业绩做起来了,配套对业务部门的考核是销售业绩。”在2010年资和信的考核标准变成了销售额加毛利额,到了2012年,变成只考核毛利额。可能外行人觉得只是数据上加减乘除的变化,这实际上是资和信百货心态的调整,由最开始注重销售业绩、注重客流,转变成注重盈利了,这才是“能踹到兜里的钱”。而今年,资和信百货开始考核毛利率。“一个企业看它经营的好坏,特别关键的不是运营的能力,真正看内部,看一个企业,比运营能力更重要的是盈利能力。”说到促销,以独具资和信百货特色的“三节联动”为例,其策划与构思足见团队在其中所花的心思。圣诞、元旦、春节,三节串联优惠更大,它有个可爱的名字叫“玩集蛋·赢礼金”。“打个比方,你在圣诞节的时候购物满999元,我们给你在小册子上贴一个圣诞彩蛋;在元旦满999元,再给你贴一个元旦彩蛋;在春节满999元,再给你贴一个春节彩蛋。春节活动结束的时候,如果你集齐了一套三个不同节日的彩蛋,给你1000元;集齐了任意两个不同节日的彩蛋,给你500元,多集多赠。”看到这里,大家也都明白了,这绝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把顾客拉住了的促销,不得不说这个构思非常聪明。
作为青少年运动装备的主导品牌,七波辉不仅身拥“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等显赫荣誉,更以单一品牌年产数百万双(套)成为青少年运动用品行业一道不可逾越的标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七波辉走过了一条坚定而不平凡的发展之路。
1.走出温柔陷阱——从外贸出口型企业转型专注内销
20世纪80-90年代,泉州鞋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掘取了企业发展的第一桶金,造就泉州这个当今闻名的世界级运动鞋生产基地。据统计,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泉州每年仅以定单加工形式销往海外的运动鞋就超过1亿双,2001年达到4亿双。当时的国际市场对众多鞋企而言就像是一块流着油的肥肉,订单多,利润高,信誉好,风险低,国内市场与其相比较则更像鸡肋,企业不但要搞研发、开渠道,还要拓市场。正当众多鞋企沉浸于OEM这块安逸的乐土时,七波辉做出了一个在当时高瞻远瞩但同相风险异常的决策:摆脱替他人作嫁衣裳之道,走自主研发品牌之路。1997年,七波辉组建销售部、市场部、研发部门,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销售网络,专注于国内市场的开拓。
数年前的一阵短痛,奠定了日后七波辉青少年运动主导品牌的坚实基础。
2. 永续经营——坚持以品牌发展为核心的道路之路
1998年之后,泉州运动鞋行业的崛起,明星代言+广告的创新模式成功,标志着泉州企业品牌意识的觉醒和萌芽,由此也催生了整个泉州制鞋行业的品牌创建热潮,一些有实力、有眼光的企业把发展重心投向了打造自主品牌之上。抢先一步进入国内市场的七波辉,经过数年的市场经营,早就认识到了品牌是企业占领市场的最大利器,只是苦于尚未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品牌模式。与此同时,随着童鞋行业的发展,竞争愈趋愈演愈烈,童鞋行业的一些问题也不断暴露:产品在中低档市场高度集结,产品高度同质化,低价竞争,相互模仿,业内营销策略和手段的严重同质化等等。
七波辉开始积极寻求一条长期发展之路。90年代后期,七波辉经过重重论证,最终确立了以品牌为核心,产品为基础,渠道为重点的发展模式。参照美国迪斯尼在儿童市场的成功经验,2001年七波辉在童鞋行业领域第一个采用了卡通形象作为品牌的虚拟代言人,并开创性的在行业里第一个导入VI系列。由此,七波辉造牌运动正式拉开了序幕。在过去的几年里,七波辉一直致力于“七波辉”卡通虚拟形象的推广,从产品包装到POP、立牌;从户外形象到各大终端的门头形象、店堂设置、收银台、灯箱、促销赠品等,七波辉开始了规范化运营。皇天不负有心人,就这样,经过长期的投入与耕耘,“七波辉”成为青少年世界醒目的偶像明星,至此,七波辉已经真正成长为中国童鞋产业的领军品牌。
转型——扬长避短,进军“青少年运动装备”利基市场
所谓利基市场(Market Nicher),就是指“某一个被大多数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是细分市场里边更细小的市场。”如果把儿童运动鞋当作整个运动鞋的一个细分市场来看待的话,介于8-16岁的青少年市场无疑是被成人运动鞋和儿童运动鞋同时忽略的细小市场,这个市场,就是利基市场(Market Nicher)。
1.卡通童鞋狂潮漫延,卡通虚拟代言泛滥成灾
2002年开始,童鞋企业在历经了无意识的品牌竞争阶段后,众多童鞋企业开始走上了二次创业的征程,正式开始了朦胧意识形态下主导的品牌运作。恰逢其时,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卡通文化狂潮刮到了中国,各类卡通漫画的电视剧、电影和网络Flash动画极为盛行。来自发达国家的卡通一下子征服了中国的少年儿童,成为儿童崇拜的明星。诸多童鞋企业审时度势,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纷纷推出了以卡通造型为品牌标志的卡通童鞋品牌。据不完全统计,仅2003年上半年,市场上就涌现出50多个卡通童鞋品牌。一时之间,各类卡通品牌充斥市场。据估算,仅仅以猫为命名的卡通童多达13个,以兔为命名的卡通童鞋则多达9个,以熊为命名的卡通童鞋也有7个之多,以狗为命名的卡通童鞋也达到了7个。
卡通文化的盛行帮助诸多童鞋企业掘到了第一桶金。相对于2002年之后成人运动鞋市场竞争趋势的日愈严竣,童鞋市场成为一个令人垂涎的朝阳市场。诸多成人运动鞋企业纷纷转型意欲进入童鞋领域,期望在童鞋市场塑造自己的辉煌。而此前一直专注外贸贴牌加工的外向型童鞋企业,也开始调转方向,酝酿打开国内市场。一时之间,童鞋特别是卡通童鞋竞争大战一触即发。
2. 中小童市场竞争白热化,七波辉寻求新的市场出路
极盛之下必有隐忧。
虽然七波辉是第一个导入卡通虚拟形象代言人的童鞋企业,也是第一个使用卡通形象的企业,但随着卡通童鞋狂潮的不断漫延,七波辉意识到童鞋行业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过度饱和的市场。2004年中小童鞋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可谓空前绝后。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整个童鞋行业特别是低端卡通童鞋行业兴起了价格战、终端战,每一战下来,失去的是企业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利润,得到的却是不断萎缩的市场空间。变革势在必行,不变无异于坐以待毙。
在众多卡通童鞋展开“白刃战”的时候,七波辉开始反其道而行,开始寻找新的利基市场。经过七波辉近一年的市场走访与研究,七波辉终于发现了一个显为人知的利基市场——青少年运动市场。虽然童鞋竞争已达白热化程度,但童鞋市场的青少年也就是8-16岁的市场区间却几乎是一个竞争的空白。众多的卡通童鞋受到卡通的制约和缺乏战略眼光,几乎都将竞争的战线放在中童、小童、婴童之上。而青少年运动鞋市场同时也为成人运动鞋集体遗忘,成人运动鞋主要以17-24岁青年学生为主,很难下探到8-16岁这样一个消费区间。
七波辉惊喜的发现,虽然当前有少数品牌已经开始有意识的进入这个利基市场,甚至有些企业还打出了学生鞋的旗号,但还没有一个足够有份量的品牌能够旗帜鲜明的专注于满足这一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那些数年前穿着七波辉长大的青少年群体,随着年龄的成长,可供选择的运动鞋越来越少,在他们内心深处往往会发出这样的呐喊:“我长大了,我还要穿七波辉”。面对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利基市场和历史机遇,七波辉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全面转型。2004年,七波辉主动放弃了在童鞋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品牌“比波人”,转而确定了以青少年运动鞋为核心,发展综合青少年运动用品的第二个五年战略规划。七波辉成为整个行业第一个旗帜鲜明的打出“青少年运动装备”旗号的企业。
3. 扬长避短,进军“青少年运动装备”利基市场
何谓“青少年运动装备”?青少年运动装备,顾名思义指青少年日常运动所需要的各种“武器”,除传统的各种基础运动(网球、足球、篮球)等产品外,还包括时尚休闲等产品如各类的休闲鞋、布鞋、T恤……及各类的运动配件,如运动袜、溜冰鞋等时尚运动装备。七波辉青少年运动装备概念,即要为消费者提供一体化的运动解决方案,不仅要提供给消费者最好的运动装备,还要教消费者怎么样享受运动,享受生活。
进军“青少年运动装备”利基市场,对于七波辉这家老牌儿童运动用品企业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
其一,发挥七波辉优势,规避七波辉劣势。七波辉不是一个卡通品牌,与此相对应,青少年运动装备市场是一个完全区隔卡通童鞋的新市场,这个细分市场的特殊属性(仿成人化)给七波辉带来了无限的机会,为七波辉筑起一道天然的防火墙。而大多数卡通童鞋品牌进军青少年市场的梦想,则必将因其自身的卡通形象束缚而无法成功。
其二,对企业而言,青少年运动市场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市场空间,目前还没有一个品牌旗帜鲜明的专注于满足这块市场的需求,再加上2008北京奥运的市场利好消息引导,这一利基市场具有相当广阔的市场潜力。青少年运动市场对于七波辉而言,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是一片新的蓝海。
腾飞——创建青少年运动装备第一品牌
从儿童运动鞋到“青少年运动装备”,为了更快、更好的向前迈进,七波辉制定了企业的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在七波辉的发展蓝图上,通过五年的持续发展,到2009年,把七波辉打造成为生产规模、零售网点位居行业前列,产品涉及鞋、服装、包、袋、袜、配饰、运动器械、文具、玩具等综合青少年运动用品的规模企业。
1.运动服装异军突起,初步形成青少年运动鞋、运动服装两大支柱产品
一开始,七波辉进军“青少年运动装备”还保持着相对审慎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的摸索。毕竟,从单一的运动鞋进军综合青少年运动装备对于七波辉来说,并没有任何经验可以遵循。为了走好第一步棋,七波辉调集了最精锐的团队,投入了最大化的政策倾斜。2005年10月,第一批产品千呼万唤之下正式登台亮相。令七波辉意料不及的是,七波辉第一批产品受到了空前的欢迎,产品定单超出了企业预期的成效。成功的喜悦并没有让七波辉迷失方向,为了控制风险,七波辉毅然做出清醒的调整,只是进行了少款式、小批量的试点投产,希望给自己多一点时间来提升水平,也希望给商、零售商更多的时间来了解青少年运动服饰市场。2006年6月,第二季七波辉青少年运动服装的上市再次造成市场的轰动,这一次,七波辉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2006年秋冬季,七波辉服装的产销规模突飞猛进,远远超越了七波辉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预期。至此,青少年运动服饰正式成为七波辉品牌的另一个支柱产品,成为与青少年运动鞋并列的第二大拳头产品。在未来的战略规划中,青少年运动服饰将成为与运动鞋并列(甚至超越)的支柱产品,成为七波辉青少年运动装备坚实的排头兵。
2.大品牌、大传播抬高青少年运动装备市场进入门槛
随着七波辉的极大成功,青少年运动市场广阔的空间与巨大的潜力已经成为众人皆知的一个“秘密”,引起众多童鞋企业的觊觎。然而,始终没有其它童鞋企业可以在撼动七波辉的地位,在这一利基市场有所作为,一方面,除了大多数童鞋自身的卡通形象束缚的内因之外,七波辉为这一特定的市场投下的重重门槛则更是成为不可逾越的外因。
在七波辉的五年发展规划战略步骤里,在2004年七波辉第一次清晰的提出进军“青少年运动装备”利基市场之时,就已经为这个利基市场预先抬高门槛,用实力征服这个市场。
2004年,七波辉为“青少年运动装备”利基市场投下了第一道槛——形象代言人。当众多童鞋企业还在为寻找一个卡通形象而苦恼,在为卡通授权而支付不菲费用的时候,七波辉顺应“青少年运动装备”的需要,将目光投向了偶像明星。2004年,七波辉以不菲的代价签下了歌坛天后孙悦,借助孙悦的号召力,七波辉在童鞋行业更显突出,网络扩张迅猛飞速,零售网点一下子提升50%,市场销售亦突飞猛进。从此,青少年运动装备市场进入品牌形象代言人时代,没有强有力的形象代言人,只能沦为七波辉的补充和追随着,而导入一线形象代言人,则将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成本压力。一时之间,准备跟进这一市场的企业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
2005年,在追随企业还徘徊在形象代言人问题的时候,七波辉再度出击,为“青少年运动装备” 利基市场投下了第二道槛——高额广告费。当年,七波辉以巨额的综合传播投入(代言人、广告投入、促销品、道具器械、配销品等),占据了当年整个儿童运动鞋传播投入的30%。高频率的品牌曝光,为七波辉赢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七波辉与竞争品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七波辉销售渠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日愈增强,市场形势一片大好。
2006年,当众多追随企业终于痛下决心,计划花费不菲代价导入形象代言人之时,七波辉为形象代言人这道门槛升级,重写“青少年运动装备”形象代言人标准。2007年初,七波辉投入巨资与中国最炫目的青春偶象明星李宇春强强联手,聘请李宇春作为七波辉青少年运动装备的新任品牌形象大使。李宇春是近年难得一见的超级偶像,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其身后更是拥有数百万的超级Fans群体,而这个群体也正是七波辉最核心的目标群体。李宇春的加盟,不仅在品牌上为七波辉大幅度的加分,更是在消费群体拓展上,带给七波辉最直接的帮助。李宇春的导入,令七波辉的优势进一步得到了加强,七波辉在青少年运动装备这条大道上,越走越宽,越走越快······。
结束语:
2005年的1月1日,《大众DV》杂志正式和全国读者见面。今天,当您看到这一期杂志的时候,她已经5周岁了。
五年前,数字摄象机刚刚开始走向普及,动态影像创作的技术门槛亦随之降低,正因有此“机缘”,《大众DV》应运而生。五年后的今天,数字产品市场风起云涌,气象万千;DV影像创作蓬勃发展,欣欣向荣;而以传播动态影像文化为己任的《大众DV》,则无疑成为中国新媒体影像创作迅猛发展的最近距离的见证者和不遗余力的参与者。
在《大众DV》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伊始,“鼓舞2010” DV年度人物评选全面启动。“传播品牌”、“最具影响力”等词汇并没有占据我们团队的思维空间,我想,唯“鼓舞”二字,激励大家并肩前行。
“鼓舞”的第一种解释是:手足舞动,表示欢欣。这是出于《孔子家语 ・ 辨政》:“天将大雨,商羊鼓舞。”“商羊”是一种传说中的鸟,看来这种鸟特别喜欢下雨,如果天要下大雨,它就会兴奋地飞舞。作为媒体,我们应该像“商羊”那样,为视频时代的来临,为DV影像创作的繁荣局面而欢欣鼓舞!
“鼓舞”的第二种解释是:激发、激励。 “鼓舞万物者,雷风乎!鼓舞万民者,号令乎!”杨雄在《法言 ・ 先知》中写得很有气势。那么,激发、激励着我们进行DV影像创作的是什么呢?我想,有责任与良知,有激情与浪漫,也有视频产业崛起,我们通过DV看到的是整个行业饱满的创造力。
苏轼的《快哉此风赋》中有:“寥寥南郭,怒号於万窍;飒飒东海,鼓舞於四维。”在这里,“鼓舞”的意思是:舞动;转动。这是一种大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在这个数字时代里,由于展示平台的宽广包容性,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将充分地舞动、转动起来,混合形态的多媒体传播犹如快哉之风,法无定法,涤荡乾坤;另一方面,从事新媒体影像行业的人群也呈现出舞动、转动的多元趋势,他们以不同的职业素质、审美价值和道德观念完善丰富着日益壮大的DV圈子。
“鼓舞”的第四种解释是:振作。杨万里在《袁和仲通鉴本末序》中评价道:“今读此书,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关系,是绕不过去的问题。我们面临更大更复杂的挑战,也许是来自人文层面的要求。毋庸质疑,DV纪录和创作,已经成为人们参与和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相信在今后会凸现出更为重要的作用和更为深远的振作意义。
《红楼梦》第七十回,黛玉重建桃花社时,大家说:“咱们的诗社散了一年,也没有一个人作兴作兴;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这里,“鼓舞”的意思是:振兴。我就借用一下吧“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咱们的DV活动正该鼓舞起来才好。”
“鼓舞”的第六种解释听起来有点贬义色彩:煽动。(《资治通鉴 ・ 后晋齐王天福八年》“赵延寿为契丹主愚弄鼓舞,至死不悟,嗜欲深者天机浅也。”)但是,我认为“煽动”这个词用在DV影像创作中却是恰如其分。作为全国广大专业DV工作者和DV爱好者展示交流的平台,我们不仅应该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还要煽动大家的创作热情,将DV事业进行到底!
What you are doing in 5 years?(想象你五年后在做什么?)这个句子似乎很流行而且深入人心。面对下一个五年,我相信全国的读者和我们一样,充满信心。
信息传递快速准确
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泻县中越地区发生里氏6.8级地震,死亡40人,受伤4500余人,十万余人无家可归;房屋损坏近14万栋,财产损失约3万亿日元。更严重的一次地震发生在1923年9月1日。当天中午,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近海发生7.9级大地震。房屋建筑倒塌、损毁极其严重,死14.3万人,伤10.4万人,50万人无家可归。
日本全国各地有好几处专门的地震监测中心,地震一发生,监测中心就立即将震级、震源、震中等基本情况传递给国家有关部门。
在地震发生一分钟内,电视台将地震的大致信息迅速告知全国。
日本社会的信息化已非常充分和透明。地震发生后,所有市民从电视、报纸、广播以及各个机构的信息渠道中所获得的信息,几乎都是一样的。电视、报纸和广播记者在现场连续报道,形成了不间断的信息流。而且这些报道非常中性,并不使人感到紧张和恐惧。
政府在第一时间有效反应
新泻地震后,日本政府迅速成立防灾总部,作为对应、救助和灾后重建的最高指挥机构。
日本中央防灾会议是推进综合防灾工作的最高决策机关,会长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成员包括所有各部大臣、日本银行总裁、红十字会会长、日本电信电话公司总裁及日本广播协会会长、下设专门委员会和事务局,主要任务是贯彻灾害对策基本法,并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制定各种对策,设立必要的行政机构,确定全国性防灾规划及体制。
日本政府应付危机的能力和经验相当成熟,各级政府对地震早已设有应急机构,一旦发生地震就立即投入工作。地震发生后,权威部门对短期内未来地震、海啸和滑坡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并将结果通过媒体公布,让百姓心中有数,对抗震救灾和稳定人心具有积极意义。
受灾严重的十日町,在地震发生半小时内,市政府全体职员就快速集合到一起,并立即开始收集信息,把地震死伤人数、房屋倒塌情况、断电、断水和交通中断等情况都及时向政府汇报,以供快速决策。在十日町灾区,不仅能看到几处房屋破损倒塌的情景,还不时感受到余震。但大部分市民心情平静、秩序井然,房屋也基本得到修复。这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当地市政府的全体职员连续两天不分昼夜的辛勤工作。
地震发生当夜,全市断电断水,市政府职员在市内各处点燃篝火,聚齐居民,让他们取暖并进行安抚工作。
市政府大楼供电和通讯系统修复后,政府职员就开始通过网络和手机不断地震及救援的相关信息。如“会再次发生大地震是谣言,请大家不要慌乱”、“市内各避难所开始有保健医师巡回诊断”等等。
此外,大街上还不断有巡逻车用喇叭告知市民救灾和重建信息,如:到何处领取救灾物资等。
10月25日,日本财务大臣谷垣祯一在大阪表示:财务省已经为救灾追加预算。当日,日本住宅金融公库向外界宣布:针对不少居民需要采购昂贵耐火材料、修建耐火性建筑的情况,最大贷款限额被放宽到了1930万日元。
日本各县城市之间都缔结了防灾互助协定,相互协作的救援体制保证了物资的顺利调运。
24日,关越高速路在地震中已关闭,部分路段还出现断裂。不过,按照互助协定,来自东京、玉县、富山县的救援物资都绕道长野县,比较迅速地运抵了十日町灾区。
专业的救援队伍
日本灾害救援队是日本政府于1987年6月建立的,任务是:快速收集国家和城市重大自然灾害和技术灾害的有用情报,经高技术处理后报给外务省日本国际合作局,并报经济合作局进行选择决策,承担合法渠道的国际灾害救援任务,做到技术装备一流,人员技术能力一流,并具有外语能力;按技术规定和高素质高能力培养的要求,救援队应是人道主义者,同时又是技术上过硬的业务工作队。
日本灾害救援队按国际救援队标准建设,主要包括:SAR(搜索与救援)队、专业救助队、医疗队、生活自给充足的管理队、高效的联络队、按国际救援培训指导教材进行培训的教育队。该队按照规定配备有一百余吨的设备和工具,包括运输与通讯车辆、船只和小型直升机、各类起重、挖掘和装卸工具、搜救仪器、个人全套用具、生活补给储存设备、发电设备等。
日本灾害救援队从成立初期的400人到2002年已扩大到1540人,这些搜索救援人员分别来自日本警察局、日本海岸警备队和火灾管理机构,其中医护人员注册数为614人,有医生201人、护理人员261人、药剂师21人、医务协调人员31人、100个后勤人员。日本灾害救援队在1999年-2001年期间,每年的财政预算为4850万美元左右(含全体职员年工资的1/2),其中的300万美元为设备仪器购置费,年培训演练费为500万美元,紧急需求时可动用的援助费约80万美元。
灾民要有专业的心理疏导
一位心理学学者说:“日本的心理学教育非常普遍,学习心理学的人毕业后分布在社会各个机构。”
当紧急情况发生时,有三种工作人员最先赶到现场:消防人员、新闻记者和心理咨询人员。由于有了心理人员的辅导,社会大众的心理得到咨询和抚慰,恐惧感被减轻,忧郁焦躁感也被控制或消除。心理咨询人员在日本现代社会的不可缺少,是日本社会心理教育发达和心理工作达到成熟的标志之一。
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面对突发事件,救援、新闻和心理咨询这三者,比平常显得更加重要。政府除了设有专门处理突发事件的机构和政策,除了有资源准备之外,也要在这3个领域里做好日常教育和培训等相关准备。
有专家指出,地震中遭受惨重损失和巨大精神打击的老人,需要生活上的救助和照顾,同时也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和关切,除了要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基本需求,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周到和便利的生活起居设施,还应多多倾听老人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不安和忧虑,舒缓、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让老人们平安地度过这段灾后的艰难。
被认为危险感知能力和行动力方面存在障碍的“灾害弱者”,其受害集中状况不容忽视。
公众平日接受充分的灾害教育
日本1961年颁布了《灾害对策基本法》,1982年5月由内阁做出决定,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8月30日到9月5日为“防灾周”,在此期间举办各种宣传普及活动。采取的活动形式有展览、媒体宣传、标语、讲演会、模拟体验等。
近年来商家还推出防灾套装,出危险的时候只要几秒钟就能带好基本的生存工具。灾害来临时安全地应对成为人民生活的必要习惯。
日本通过全民参与的灾难演习,认真学习和了解地震的逃生知识:首先需要了解你的住房,什么地方是可以快速逃生的通道,其次是身边要有毛巾和水,如果一旦有事情,先拿这两样。毛巾是用来堵口鼻的,如果能用水最好,不能用水用小便也可以,因为地震的震动可能导致煤气管道破裂,引起大火,而现在住宅的装修一旦燃烧,不烧死大概先熏死了。水是保命的,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只要有一瓶水,你就可以延长自己生命的时间。
地震从开始震荡到停止的极致时间是 12秒,到了这个点该塌的全都塌了,因此人要在这个有机的逃生时间里,尽快躲到比较坚固的东西下面。万一塌了,被埋了,千万不要慌张,不要动,安静抱着你的水等待救援。
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再次对该法作了修订,强调了预防的作用,从而使9月1日国家“防灾日”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日本,防灾责任的明确化是“防灾日”的核心。国家、都道府县、市街村、公共机关、公民的责任十分明确而细化。如东京都新宿区防灾中心的《防备灾害》手册中有东海地震与警诫宣言、防灾对策、应急避难场所等实用性很强的内容;防灾中心还提供了新宿区防洪避难地图、防灾用品及避难对策用品基地、以及对老龄人及妇幼的特别关怀计划等。
其次,防灾理念明晰。东京都防灾中心专家认为,大都市防灾建设的理念是自救、互助、政府行政。而只有在自救、互助的基础上,才有成功的政府减灾的公助。
日本专家表示:可否将灾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取决于所有人在这段时间内如何行动。他们提出“自己的安全要靠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的城市要自己保卫!防灾救灾的主角是我们自己”的口号。
第三,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标志实用明了。在东京都的街区、中小学、地铁、公园内可看到许多明确的避难场所、消防信号、消火栓等标志。可贵的是,大量有安全标志的场所,都十分细致地考虑了与无障碍环境的协调。如在电梯中不仅有遇地震、火灾的安全对策,还配有为失明残障人准备的盲文说明。
在日本,所有酒店中都有详细的避难空间图示,过道处有十分明显的逃生辅助设备、消防设施、应急照明及没有任何遮挡物的与外楼梯相通的门。
高精度的地震预报体系
从1964年7月至今,日本已经实施了7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
日本在1964年提出实施第一个地震预报计划,目标是建立全国范围的、地震预报研究基础数据的观测和收集体制。第二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主要以预报实用化为目标加强观测研究。为指定特别观测地区及观测强化地区进行信息综合判断,设置了地震预报联络会等,形成了现在的地震预报体制框架。
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1974-1978),加强了以观测强化地区为中心的地震预报体制,引进了各种观测手段,实现了地震观测遥测化等,观测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第四、第五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以预测地震的“地点”、“震级”的长期预报手段为基础,建立探索地震发生“时间”的短期预报手段,进一步完善了地震预报体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重要任务和重大措施,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认真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工作的重点,也是党的宣传思想战线、理论战线一项主要任务。学习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抓住关键,认真学习,全面把握。首先要把握一个灵魂、一条主线。全会通过的《建议》,有一个灵魂、主线贯穿始终,就是坚持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全局,这是贯穿整个“十一五”规划的一条主线。这个灵魂、这条主线体现了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谋发展、求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理念。这个思路使我们从过去偏重物质发展,转向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学习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始终把握这样一个灵魂和主线。
学习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要立足我市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深入研究,切实破解关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必须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的研究,全面落实统筹城乡的要求;必须加强对四川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研究,重点研究如何培育四川产业支撑,提高四川经济竞争力;必须加强对自主创新、科技支撑引领四川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研究;必须加强对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中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研究,在培育和发展相互竞争、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四川五大经济区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整合,提高竞争力;必须加强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问题的研究,给四川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必须加强对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瓶颈问题的研究,破解我市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必须加强对和谐社会问题研究,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找准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方位和工作重点,加快和谐四川建设。
面对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耽误不得;处于发展关键时期,我们失误不起;我们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关键时期,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制度创新,完善机制体制,促进社会和谐。四川社科界要结合四川实际,抓住重点,整合全市社科资源,通过“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的深入研究,为我市“十一五”规划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政策支撑、智力支撑。
由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收藏》杂志社、《艺术市场》杂志社主办,北京中古商国际收藏品俱乐部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潘家园收藏文化高峰论坛,2006年10月14日在北京长安戴斯大饭店举行。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会长、北京古玩城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建文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北京古玩城等各界代表40余人出席了这次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北京古玩城和潘家园旧货市场周边业已形成的古旧文化品交易中心,如何在新形势下提升其地位,扩大其影响,打造出创意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在全国以至全世界都具有广泛影响的北京潘家园文化产业园区。与会的专家和代表围绕这个主题发表了见解和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北京市早在1996年就提出要重视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经过“九・五”、“十・五”两个五年计划,现在北京的文化产业已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十一・五”期间,他们又提出文化创意产业,要将北京建成亚洲或东北亚地区的文化产业中心城市。创意产业在西方一些国家称为数字内容产业,越来越引起重视。还要提倡学会消费,过健康的有品位的生活。既要创造性地生产,又要创造性地消费,两端并重。文化部文化市场中心主任助理胡月明说,中国古玩业是从地摊式的农贸市场开始的,逐步向规范发展、规模发展、再到品牌发展,像北京潘家园地区这样。现在国家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到很高的位置,潘家园古玩业也要抓住机遇,要提高档次,规模化发展。形成北京的一个文化品牌,而不能成为制售假货的市场。如果一个市场仅是靠买家的眼力来判断真假的话,它就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北京的古玩业在1912~1927年间是最辉煌的时期,当时就有古玩业同业会,业主自律,很讲信誉。这个好传统应该发扬起来。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会长助理、原北京古玩城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炳侠介绍说:北京市朝阳区政府了“十・五”时期的文化发展规划,确定包括潘家园街道办事处在内的“一处四乡”都将以古玩及艺术品买卖、古典家具制作、油画创作和销售为发展主业,全力打造潘家园古旧文化品交易中心,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做强做大北京古玩城、潘家园旧货市场及周边其他古玩及艺术品市场,使潘家园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古玩及艺术品的重要交易基地。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及该中心的皇甫晓涛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潘家园”如今已成为一个“符号”,一个“品牌”,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玩市场,内涵很大,责任很重。它的定位应是世界市场,应发展成中国第二个王府井,或者第二个中关村;应该尽力搞品牌扩张,符号扩张,可以搞中国第一个文化产权交易所,整合各种资源,形成资本链,将潘家园建成世界艺术市场的晴雨表。北京大学资源美术学院文物系主任李彦君教授指出,潘家园古玩和旧货市场是繁荣兴旺的,但是也要看到这种市场的发展变化。听说吉林省有个县的古墓已被盗光,古董品在减少,那里的古玩市场肯定不会长久。北京的亮马河、琉璃厂古玩市场在收缩,变成了书画市场,有些省、市的古玩市场也出现收缩迹象,值得引起注意。一般的流动规律是边远省区向沿海和中原城市集中,大中城市向京、沪、广、津集中。中国的古玩业有法律真空,就是卖真犯法,买假不犯法,这在世界各国都是少有的,很奇怪。
本次高峰论坛的承办方,中古商国际收藏品俱乐部董事长孙京生先生,对文化产业情有独钟,投巨资在此地建潘家园珍宝馆,而且公开承诺:“假货包退并赔偿损失”。与会代表对孙先生的经营理念和胆识给以赞赏,认为他们建立的是高端收藏品市场,这种高端交流是发展趋势,此举对提升潘家园市场品位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孙京生先生不久前出任《收藏》杂志社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与会的本刊总编杨才玉代表《收藏》杂志社向他颁发了聘书和铜牌。《艺术市场》杂志编辑部主任马向东还向他颁发了《艺术市场》读者俱乐部北京分部的铜牌。
责编王昆
5月26日,是现任汇丰集团主席庞约翰的退休日,离开工作了45年的汇丰银行,但这位65岁的老人还不想就此颐养天年――
汇丰的庞约翰时代
1998年,当庞约翰接过前任浦伟士的接力棒,担任汇丰集团董事局主席时,他面临的是全球经济不景气和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状况。汇丰集团也因此盈利下降、成长空间萎缩。在这样的情况下,庞约翰提出了在全球收购扩张的“五年计划”,并提出五年内股东总回报“翻一番”的管理目标。当时,这样的目标无异于天方夜谭。
但是庞约翰已经有了自己成熟的想法,在他的计划中,汇丰控股的策略是通过选择性的并购去补足业务的自然增长。由于汇丰从香港起步,所属机构分布不合理,未能摆脱区域银行的现状,汇丰试图通过并购,将这些区域银行整合成为一家真正的跨国银行集团。果然,在几年之内,汇丰表现出了无比惊人的“好胃口”。
庞约翰做成的第一笔大买卖是2000年汇丰收购美国利宝集团,通过这笔总价约为103亿美元的并购,汇丰获得了3万个主要来自拉丁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国际客户,客户资金总计达565亿美元,同时汇丰也将纽约州第三大分行网络和200多万服务客户揽入怀中。汇丰在美国的根基从此也稳固下来。三年后,汇丰卷土重来,以148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消费信贷公司Household International。
此外,在庞约翰的主持下,汇丰还先后以77亿美元收购美国RNYC银行;以110亿美元收购法国的CCF银行;以19亿美元入股墨西哥的Grupo Financiero Bital及2003年以13亿美元收购百慕达银行,以1262万美元买下管理245亿美元资产的韩国AMTeK资产管理公司。
2003年年末,庞约翰自豪地宣布,汇丰在1998年所定的五年计划已经完成,集团市值由1998年的700亿美元翻了一番,达到1620亿美元;客户亦由1300万名上升至1亿名。与1999年1月比较,截至2003年11月21日,汇丰银行的总股东回报已达209%。
正当汇丰的全球收购业务做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庞约翰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在亲自制定的2004至2008年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写道:“未来几年,汇丰控股再无意对外进行大规模收购行动,特别是50亿美元之上的并购,但会考虑50亿美元以下中小型并购。”在庞约翰的新计划中,汇丰控股集团的发展重心由资产扩张转到重点业务提升,以及提升业务竞争力的“整体增长”。对此,分析师们的评价是:汇丰大规模的并购时代已经结束,开始走上一条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之路。根据汇丰公布的最新年报资料显示,2005年,汇丰税前利润上升了11%,达到209.66亿美元,成为英国首次年利润突破200亿美元的金融企业和全球最赚钱的银行。
因为在银行界的杰出贡献,庞约翰于1999年英女王寿辰日被册封为爵士,并数次成为《银行家》、《商业周刊》等世界著名商业杂志的封面人物。
然而,这位国际金融界的传奇人物此前的汇丰之路却异常平实。上学时,庞约翰没能通过O级数学考试和牛津大学入学考试,他的母亲甚至一度担心他太害羞找不到工作。1961年,19岁的庞约翰从利物浦乘船来到香港,走入汇丰银行的大门,一干就是45年。他在汇丰的第一项工作是在进出口部给票据盖章,在此后30多年时间里,庞约翰一直转战于汇丰在亚洲、美国、英国各地机构。
直到20世纪80年代,因成功救活海丰银行,庞约翰的才能开始受到赏识。庞约翰1988年当选为汇丰银行的执行董事;1990年调往香港,负责整个汇丰集团商业银行业务;1991年出任汇丰集团全资子公司――美国汇丰银行的总裁和首席执行官;从1993年起,担任汇丰集团首席执行官,并于1998年5月29日出任汇丰集团董事局主席。
苏格兰商人的中国情结
庞约翰给人的印象是典型的英国绅士,含蓄而严谨。他温文尔雅、言辞温和、行事低调,但在精明冷静中又富有激情。出现在大多数公开场合时,庞约翰的行头一般是白领条子纹衬衫,深色西装,剪裁样式是收腰及后幅两边开叉。
庞约翰像传统苏格兰商人一样,精明节俭、精打细算。1964年初,他选择了乘船从利物浦来到香港,原因就是乘船比坐飞机便宜,这已成为流传在汇丰内部的传奇故事。庞约翰始终保持着这种节俭作风,平日常坐伦敦地铁上班,遇到堵车时甚至会打摩的,而不坐出租车;出差时,他经常坐经济舱;甚至要求在伦敦的员工打私人电话时自掏腰包。据说,庞约翰有这样一个习惯:在汇丰每次会议结束的时候,他都是最后一个离开会场,并且把灯关掉。
其实,不仅庞约翰节俭,整个汇丰在业内亦有“最节俭银行”的美名。在汇丰,职员们都自己用瓶子装水,用庞约翰自己的话说,“这样更便宜”。正如庞约翰所言,成本效率是“汇丰的生活方式之一”。
庞约翰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亚洲情有独钟,尤其是大中华区市场。作为精明的商人,在亚洲生活了25年的庞约翰很早就意识到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但庞约翰对中国的兴趣并不仅仅体现在商业活动上,从个人喜好的角度而言,庞约翰对中国文化有着深深的兴趣。用庞约翰自己的话说:“在我的家里,我有三本中国谚语方面的书,尽管我不敢夸能够完全地运用和熟悉它们。但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从头一直读到了尾,每一页都看过。”
对庞约翰的性情有所了解的人士甚至断言,汇丰从最近几年开始在中国内地市场大展拳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庞约翰的中国情结。
而汇丰控股在中国最大的投资是在中国交通银行。2004年8月,汇丰控股与中国交通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汇丰以144.61亿元人民币现金入股交行,成为仅次于财政部的第二大股东。汇丰的入股比例为19.9%,接近中国银监会规定的允许单一外资银行持有国内商业银行股份20%的上限。
汇丰在中国创造了许多外资金融机构的纪录:第一家入股中资银行的外资银行,中国投资最大的外资银行。《远东经济评论》这样评价汇丰在中国的收购动作:“汇丰集团在中国不断进行收购,然后等着这些投资20年后变成真正的财富。”按照汇丰年报,2005年汇丰在中国内地实现的税前盈利大幅上升了900%,达3.34亿美元。
此外,汇丰的人才资源正在中国快速地实施“本土化”繁殖。早在2000年5月,汇丰控股就把其中国业务的总部从香港迁至上海浦东,以统筹内地业务发展。不仅如此,整个汇丰集团中有25%的职员来自中国。
按照庞约翰的思路,汇丰的内地业务策略重在长期发展,而不仅仅是短期收益。他强调,汇丰在中国的投资是长期的,这个长期,至少是50年到100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45年来,庞约翰在世界各地穿梭,每天清晨6点起床。在汇丰的45年间,他只为了接受阑尾切除手术请过5天假。
这个工作狂已经65岁,但是他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退休”这个字眼。面对媒体关于退休不停的追问时,庞约翰说:“我还没有时间去想退休的感受”。
2005年11月28日,汇丰银行宣布庞约翰将在2006年5月25日退休。正当人们都认为庞约翰将结束商业生活安心养老的时候,仅仅一周之后,英国移动运营商沃达丰就发表声明,确认庞约翰将获委任为沃达丰下任主席,接替2006年7月将退休离任的现主席麦克・劳林。庞约翰欣然接受了沃达丰的邀请,并表示对沃达丰的新挑战充满期望。
沃达丰目前的日子并不怎么好过,公司背负着改善业绩的沉重压力,股东们也在抱怨公司与他们缺乏沟通。但是庞约翰似乎已经准备好了迎接他人生中的新挑战。他甚至引用一句中国成语坚定地表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职场的“五年计划”
任鼎大学毕业后满怀着梦想来到北京,拿高薪、去名企,成为他一心想实现的目标。但对于去什么企业、怎么去、拿多少薪水,他还是一头雾水。虽然那个被他称为职业规划的第一个阶段的梦想一直支撑着他,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初到北京,任鼎在一家小公司做起了技术员,每天的工作内容仅限于接电话,处理一些电脑故障。虽然工作得心应手,但时间一长,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并不能激起他的工作热情,甚至让他有点厌烦。
直到2009年,任鼎有机会参加了一些职业规划的课程,系统学习了职业规划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通过大量的职业访谈,调查了一些比较感兴趣的行业、公司以及岗位,才制定出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职业规划:三到五年内在IT领域积累经验。而到了职业规划的第二个阶段,通过科学的方法制定清晰的职业目标,也就是在IT涉及的某个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这些落在几张纸上的职业规划是怎样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可实施的图纸的呢?
任鼎用一张图代表一年的职业计划,其中囊括了年工作、年学习、年休闲等年计划,也包括每个月的月计划。其中他把五年目标分解成年目标,把年目标分解成月目标,月目标分解成周目标和日目标,也就是说,他将一个长期目标分解成明确的、可量化的、实际的、具有实现意义的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
棘手的“悲催”项目
任鼎的职业规划并非纸上谈兵。2009年,任鼎正式进入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被如此知名的公司所录用,让任鼎兴奋了很长时间。而且,入职不久,任鼎就参与了民航气象中心业务系统技术服务项目。但是,用他的话说,这是一个很“悲催”的项目。
任鼎坦言,“第一,这个项目属于我们公司新业务拓展项目,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供参考,也没有类似成功的经验;第二,这套系统是给民航局飞机起飞降落提供气象预报的,需要24小时技术支持,所以我们得24小时待命。有时候我们领导也说,飞机不休息,我们就不休息;第三,这个项目需要我们项目组长期离开公司驻扎在民航空管局,这使我们缺乏归属感。”当时这个项目组的成员也时常抱怨工作太辛苦,抱怨时运不济。任鼎认为,当工作中的变化和计划发生冲突时,往往有两种情况,其一是主动的,也就是这个机会是否符合职业规划和长期发展的;其二是被动的,能否在变化中完成提炼职场计划的核心价值可被视为一种挑战。
任鼎摆脱了抱怨情绪开始投入工作,在短短几个月里,他一方面借鉴公司传统强项系统集成项目的实施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访谈调研吸取一些科技资助,甚至自己掏钱学习项目管理知识,最终制定和总结提炼出了这个项目的执行规范、制度流程、标准的资料。随后,在这个项目经理调任别的项目的时候,任鼎顺理成章接过这个项目当起这个项目的项目经理。任鼎坦言,之后领导找他谈话,问他知道为什么这么快提拔他当项目经理,他当时说是因为个人比较努力。这时,领导一句话一针见血点出了任鼎的努力用心所在――用结果来说话。
从工程师到经理的三级跳
作为一名工程师的任鼎,却做出了超越项目经理该做的工作,这使得他从工程师一跃到了项目经理。没有名校教育经历,没有背景,任鼎把过硬的技能看成入行的敲门砖,并结合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朝着职业规划的大方向迈进,在行业内深入探索和坚持。就像他所说的,“只有你不断超出公司的期望,公司给你的也会超出你的期望。”在学习中成长,一直是他职场学习的准则之一,这也纳入了他的职业规划中。
**双语学校学习心得体会
天下大事,久分必合,久合必分。沉寂了几千年的传统教育,已经跟不上快速发展时代的需求,出现了种种弊病。“精英式”教育模式虽牺牲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权利却换来了“精英”的高分低能,填鸭式的教学只能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课堂沦为了教师“讲道”的经堂,学习的主体和主导本末倒至-------传统教育已经到了“久分必合”的地步。
大冶市**学校是大冶市一所九年制重点学校,建校至今已五载,群众由最先观望这所学校到后来认可这所学校到最后让孩子选择这所学校就读,全体教职工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黄石教育品牌这个目标还很遥远。一昧的片面追求分数肯定是行不通的,如何在这个怪圈子里跳出来找到学校发展新的突破口。在学校发展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之际,以周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提出了**梦,**学校要实现再次腾飞,要走进黄石教育第一方阵,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学校的课堂也到了应该改革的时候。
本着一名教育人的良知,带着学校领导的殷切希望,9月25日,在校办公室黄主任的带队下,我们一行踏上了安徽铜陵的寻“道”之旅。初到**双语,走进他们的校园,我们一行几人不由得马上被这浓浓的校园文化所吸引,校园内蓬勃的绿树与秀竹,竞相开放的花朵,清脆的鸟鸣,无不召示着这是一所有生命力的学校。而长廊上英文单词,柱子上的学生图片,教室内个性的小组建设专栏,小组公约,小组评价标准。教室的文化墙上“高效课堂,让羞涩的我们敢于探索,敢于发现,敢于回答”“高效课堂,使我们的激情燃烧”等学生个性的语言,无不彰显出这是一所以课改为特色的学校。学校的一切的一切都围绕“高效课堂”而展开。
特色的校园文化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我最关心最感兴趣的还是他们的课堂。**双语的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是怎样打磨的呢?是不是有汪兴益校长说的这么高效,这么神奇?带着这些疑惑,第二天我走进了我的“影子”老师周老师的课堂。由于接送我们的专车来迟了,当我到教室的时候,已经上课了,一进901班,教室里正在热火朝天的讨论着。我没有发现周老师,我不好意思的打断了一名正在跟同学争执的面红耳赤的学生,问周老师呢?他说在那一群人围成的圈子里呢,原来他正被一群学生包围着,即将进行的是展示环节,他正在跟学生讨论如何展示才出彩。在完成交流指导后,周老师和我站在教室的角落开始“看戏”。接着一组一组的同学上台展示,看着同学们在展台上流利准确的表达,热情洋溢的面孔和自信满满的眼神,我不觉得被他们深深的感染。是呀,在这里不存在权威,不存在教授。不需要学者。我的课堂我作主,我才是课堂的主人。老师的作用是什么?老师仅仅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才出来“补位”“救火”,一旦火已扑灭,马上“让位”给学生。课堂上经常看到学生为一个个问题争的面红耳赤,激动不以,也经常看到有的学生问题得到最终解决而露出默默会心的微笑。整节课,是那么真实,生动。没有丝毫的彩排与做作,学生完全把课堂当成了自己的课堂,充分的享受着学习的过程。一位教育专家如是说“学习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这句话在这个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孩子在课堂上甚至无视于老师的存在,更无视于我一个“影子”老师的存在。他们为一个问题可以“肆无忌惮”讨论一二十分钟,整节课1个小时。没有一个学生搞小动作做教学无关的事。整节课1个小时,老师介入的时间竞然没有超过5分钟,包括最后课堂的总结也是由导生来完成,其它的学生来补充。这对搞了多年的传统教育我来说,真正的感到不可思议。老师成为了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救火员。在这个课堂里老师真正的作为了导演退居在了幕后。从教二十几年,我也听了很多“名师”的课,都是通过设置问题串的方式,一问一答牵引着学生进入自己设置的“圈套”从而得到老师想要的标准答案。这种课堂是以老师为主体,以问题为阵地。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的课堂。这个课堂没有智慧的生成。没有思维的碰撞,更别说能力的提高。整个课堂老师只有老师为讲知识而讲知识。有的只是“对不对呀?”“对”“是不是呀?”“是”说到底还是老师在展示,学生仅仅只是一个配角,勿视课堂的生命性,忽视学生学习的幸福感。从教了二十年的传统课堂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的课堂老师在上面“挥汗如雨”总有学生在下面睡觉?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教出来的“优生”碰到辛苦培育他的老师却能够擦肩而过?在这里,我突然找到了答案。原来是我们的教育的缺失。搞了二十的传统课堂,在今天,在这一节课上,我突然感到深深的自责,原来我不是一位好老师,我忽视了课堂的生命性,生成性,我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扼杀了孩子们的思维,扼杀了孩子们享受学习的过程。
即将返程的最后一天,因为有陕西的领导来学校考查,学校临时安排我上了一节下水课,有幸亲身感受了那个课堂,在精彩的展示环节,可能提前没有预习好,有一个组“展示”不下去了,我正准备“补位”,这组的学科组长却说,“我想这个问题我们组还有些没有弄明白,哪个组来帮帮我们组?”紧跟着马上一个组站起来在他们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展示。这样的变智 ,这样的语言原来的课堂能听到吗?这才是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没有办法我只好站在旁边静观其变,总想找个机会上前来展示一下,必竞有那么多人在听课,但这节课除了一个知识性的小错误由我帮助订正之外,学生从头到尾再也没有给我任何机会。看着他们讨论的热火朝天,我不忍心打断他们,看着他们自信的表情讨论激烈的场面,我觉得这里的老师好幸福。这才是生命的课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真正的享受到学习的苦与乐。辩论的过程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与人交际的能力,这样的学生,能够自信满满的走向社会,能够与人正确友好的交流,能够迅速的适应这个社会。他们一定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在**的课堂里,却做到了。
七天之行很快将要结束了,突然我觉得我有一点点依恋,一股淡淡的离愁。我很怀念这得天独厚的育人环境和在这里为生和为师的幸福。**三模五环六度教学模式指引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正象何文校长在报告中所说,一般的传统课堂授之以鱼,优秀的传统课堂授之以渔,而**教学模式却能受之以鱼,渔,欲。在我所讲的那节下水课中,其实有点内容并没有讲完,我问我的导师,没讲完的内容,晚自习还要进行吗?导师说,不用了,学生课后会自觉的把它们搞清楚。他充分相信他们的学生,是呀,有了这种好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欲”还得不到充分的激发吗?
**学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要想在黄石教育中走进第一方阵,仅靠考几个黄石二中,几个大冶一中与别人比升学率这是远远不够的,大冶实验中学,东岳中学他们也研究了多年的应试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的生源质量较优,所以他们在升学这一方面他们始终领跑。但我们校有我们的优势,学校设施齐全,老师年龄结构较年轻,可塑性极强,搞课改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不仅是部分班级课改,而且要在全校最大范围全面铺开,包括九年级,我想只要我们下定了决心,卯足干劲,没有迈不过去的槛。原来自以为九年级的数学、物理等思维学科,学生表述不清楚,搞课改耽心影响中考成绩,但是我到了**之后,这种想法,彻底的改观,他们九年级实行起来比七、八年级更顺畅,效果更好,要充分相信我们的学生,部分年级课改,课改不彻底还不足以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改革的印象。要让市民知道**学校是一所至力于课改的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甚至把媒体请到我们学校宣传等形式,争取社会最广泛的支持,经过一两年的摸索尽快形成自己的“道”,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才有可能实现我们**梦。当然这一切的一切要学校领导班子有超凡的智慧,敏锐的目光,需要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更需要上面政策的支持。我相信,不出三年,我们**学校一定会成为我们黄石地区教改的“小岗村”。
(一)职业教育重回教育部
1961年,以色列职业教育的管理权又重回教育部。同时,为了发展和提高职业教育,教育部成立了一个特殊部门一一职业教育部,由迈尔·阿维加得领导。该部门承担了为以色列所有犹太人提供职业教育的职责。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以色列的工业发展,相应地,制造商对更多劳工的持续需求,职业教育部的活动变得更为重要。时任以色列教育部长的阿然主张给职业教育提供国家支持,并通过给学生减免学费、提供奖学金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优惠待遇。阿然在第二个任期内,制定了五年计划(1965-1970),旨在使职业教育的波及范围翻倍。在其领导下,教育部投入了大量资源使中学教育范围扩大到能覆盖所有以色列年轻人,且很大一部分资源都进入了职业教育领域。同时,阿维加得与经营职业学校的组织达成了协议,按照协议,这些组织同意将学生数量翻倍,而作为回报,他们也会得到经济上的支持。
(二)在职业教育中设立具有挑战性的课程专业
不加筛选地向所有人敞开职业教育的大门,并将职业教育归为普通教育失败后别无他选的做法,都进一步损害了职业教育的形象。于是,为了提升职业教育地位并吸引高能力学生进入其中,20世纪60年代,以色列职业学校中开设了一些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课程,并为合格者提供技术文凭或实践工程证书,以此作为继续进行大学深造的凭证。1962年,ORT创办了第一所提供技术和实践工程证书的学校,其他学校随之效仿,通过提供夜课来授予文凭。为了满足计划提出的目标,同时继续接受无需挑选的学生进入职业教育,职业院校也进行了内部分类,使学生进入合适的专业学习课程。这些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包括:从当时最高级的电子,到电力、管理和机械,到最低级的汽车机械,增加学生的可选性。
然而,尽管这些久负盛名的学习课程和学生数量逐步增加,但高等教育机构的无理态度,依然极大地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形象。例如,理工学院(以色列的工程大学)不承认实践工程技术文凭,使实践工程师们不能通过大学的继续学习来获得工程学学位,但一些欧洲国家和美国就可以提供相同资质的学位。实质上,这从一开始就制约了以色列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综合性学校
为了吸纳居住在城镇中的年轻人,并使他们在小学毕业后继续学习,教育部长阿然在20世纪60年代初将综合性学校的观点从英国引入以色列,此类学校在美国和瑞典也较为普遍。综合性学校是一种多途径教育机构,为来自某个特定生活社区的孩子提供一系列课程,但不考虑他们的技能和兴趣。以色列的综合性学校使周边城镇移民子弟能够在学校进行额外时间的学习。因为富人和精英阶层能为其子女提供可以选择、投资或者资助的教育,故综合性学校主要为贫穷阶层而设。阿然对此有明确表述:“综合性学校主要建立在大多数新移民居住的开发区。在这些开发区内,建立学术型学校将无用武之地,国家要求在这些地方建立和资助一批职业高中”。
的确,在阿然的努力下,这些开发区建立了一些综合性学校,开设了诸多职业教育课程。这一措施表明职业教育不仅仅是防止辍学、延长学习年限的工具,它也为贫穷移民家庭创造了一条经济独立的途径,为以色列社会发展增加了所需的技术工人。但与此同此,它也在无形之中将新移民边缘化,继续维持着老派精英们在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的核心地位。
20世纪70年代初,以色列职业教育部总结了十年经验,了职业教育发展报告。该报告清晰而准确地呈现了以色列职业教育发展概况:截至20世纪70年代初,以色列14到17岁之间的高中生共209000名,其中63000名(32.9%)就读于219所普通高中,49500名(25.9%)分布于258所职业高中。报告还包括对职业教师培训的借鉴,对职业学校结构的展示和各种方法、课程的定义等。可见,1960至1970年间,以色列职业教育得以迅速扩张,较之建国初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