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建筑节能论文

农村建筑节能论文

时间:2022-11-26 15:35: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建筑节能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建筑节能论文

第1篇

(1)节能意识不强。

农村建筑与城市确实存在差距,经常受私人利益的影响,只注重外观形势、规模、结构等,节能技术的应用十分匮乏,建筑使用过程中能源损耗自然也就无法控制。

(2)政府支持不够。

农村一级的乡镇政府,对建筑节能技术应用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政策与资金扶植,节能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的成本要比正常成本多好多,在农村大多数人还不具备长远的经济眼光,只看眼前成本多少,因此,他们自身还不具备这种经济能力,节能技术应用也就十分困难。

(3)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

目前国家法律法规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筑节能的应用方面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与制度,导致农村建筑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2建筑节能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建筑主要的能耗包括建筑的护结构、用电、暖通等,在新农村建设中,住宅建设过程中,应该着重这些方面节能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近些年来一些高新技术成果,更应该要快速的应用在建筑中,高效节能的建筑让人们的生活质量快速提高。住宅房屋的护结构的能耗占供暖能耗的30%,热传导和冷风渗透是造成建筑能耗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要采用隔热性能、保暖性能俱佳的材料,使我们建筑内部一直处于恒温状态。

(1)建筑外墙

空心砖施工技术应用:正常情况下建筑外墙都是用整块砖平砌、长圆孔顺着墙长的方向设置,空洞要垂直,空心砖不可砍凿。整砖数量不足时要用实心砖外砌,并用实心砖砌筑预埋件和管道的洞口,在进行砌筑时注意不要将凿孔掩埋,避免造成通缝,冷热桥,不密实的现象。用空心砖砌成的墙体,隔热、保温效果非常明显,是现在建筑施工的首选。保温材料的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指的是除实心粘土砖以外所有墙体材料的统称,是新型节能材料中的一种。是采用先进加工工艺制成的符合现代建筑要求的建材,最大优点是能够起到节约资源的作用。此类材料保温效果非常好。在实际施工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对外墙基面的处理,清洁-润湿-修平,再有涂胶要均匀,最后安装要整齐,注意边角缝隙。墙体材料的选择和外墙色彩的应用对改善室内环境和节能环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寒冷地区建筑外墙色彩应以深色为主,以获得太阳的热量。

(2)门窗

门窗是建筑的通风及照明主要组成部分,在隔热、保温的同时,还要具有降噪、透明的作用。目前我国已近推出了最新型的、低辐射的玻璃,其特点反射率低,透光性、吸热性强,保温效果极佳。尤其是我国北方应用和推广极快。窗框首选是比较经济的单框塑钢窗,经济耐用,密透性能佳。窗户的大小是与房屋面积成比例的,我们必须要按着国家的建筑节能标准进行设计,安装。

(3)屋面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建筑屋面的节能技术应用是多元化的,目前最具代表的是“土地空间化”的概念,建筑与绿化相结合。屋面建筑分为几层,第一是防水层,第二是保温隔热层,第三是绿化土壤层。这种屋面经济、实用性极强,在城市中个别的建筑屋面也有人开始这种屋面设计。屋面的绿化可以防止阳光的直接照射,恒定屋内的温度,绿化设计的房屋建筑环境温度比正常的要低3-5℃

3未来发展

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节能环保意识已经成为人们最新的理念,现在普遍关注的是建筑材料是否环保、是否节能、有没有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如何等等。因此,我们要积极的应用和推广新的建筑节能技术,同时也要不断创新和研发新的技术,合理、科学的利用太阳能技术、先进的防辐射材料、节能环保的施工技术等等。

4结束语

第2篇

[论文摘要]我国建筑耗能高,能源利用效率低,制约经济的发展。如何做好建筑能工作是摆在广大建筑行业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本文从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入手,分析了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及我国节能建筑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出了建筑节能的方法及节能对策。为建筑节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目前,建筑耗能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尤其是建筑耗能伴随着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住舒适度的提升,呈急剧上扬趋势。我国建筑不仅耗能高,而且能源利用效率很低,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国家高出2倍~3倍。仅以建筑供暖为例,北京市在执行建筑节能设计前一个采暖期的平均能耗为32瓦/平方米,执行节能标准后,一个采暖期平均为21瓦/平方米,而相同气候条件的芬兰一个采暖期的平均能耗仅为11瓦/平方米,因建筑能耗高,仅北方采暖地区每年就多耗煤18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我国现阶段城市房屋建筑中普遍存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和气密性差,供热空调系统效率低下等问题,以占我国城市建筑总面积约60%的住宅建筑为例,采暖地区城镇住宅面积约有40亿平方米,2000年采暖季平均能耗约为25kg煤/平方米,如果在现有基础上实现50%的节能,则每年大约可节省0.5亿吨煤。2006年底,全国政协调研组就建筑节能问题提交的调研数据显示:按目前的趋势发展,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9亿吨标准煤。建筑节能要求十分紧迫。

二、建筑节能存在问题

1.我国建筑能耗高,制约经济发展。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全社会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30%,而这“30%”还仅仅是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比例,如果再加上建材生产过程中耗掉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6.7%),和建筑相关的能耗将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6.7%。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一般占全国总能耗的35%左右,以此推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建筑耗能比重最终还将上升到35%左右,建筑耗能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

2.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加剧能源危机。现在我国每年新建房屋20亿平方米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约430亿平方米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根据测算,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到2020年中国建筑能耗将是现在3倍以上,潜伏巨大能源危机。

3.我国建筑节能状况落后,亟待改善,上世纪70年达国家开始致力于研究和推行建筑节能技术,而我国却忽视了这一环节,例如,我国建筑外墙的传热系数是发达国家建筑外墙传热系数的3倍~5倍,外窗传热系数是2倍~3倍,屋面传热系数是3倍~6倍,因此在这一环节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别。

三、我国建筑节能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多年来,我国开展了相当规模的建筑节能工作,主要采取先易后难,先城市后农村,先新建后改进,先住宅后公建,从北向南逐步推进的策略,但是到目前为止,建筑节能仍然在试点,示范层面上,原因如下:

1.建筑节能开发建设成本高,初期投资比较大,国家没有鼓励政策。开发商在建筑节能投入上积极性不高。

2.设计人员对节能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尚未系统化、标准化、相关规范不健全,建筑从业人员的节能意识淡薄。

3.政府部门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组织管理不力,法规配套不全。

4.建筑节能材料,工艺技术发展缓慢。

5.国家对建筑节能的规范还没有列入强制执行的范畴。

6.建筑节能的政策支持不够。

四、建筑节能的方法

1.墙体保温。墙体保温分为外保温和内保温,保温材料可以用聚苯板或胶粉聚苯颗粒。目前较成熟的外墙外保温技术主要有外挂式外保温、聚苯板与墙体一次浇注成型、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外墙外保温等。节能保温墙体技术中还有将墙体做成夹层,把珍珠岩、木屑、矿棉、玻璃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聚氨酯泡沫塑料(也可现场发泡)等填入夹层中,形成保温层。

2.外墙门窗保温。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的热交换,70%通过门窗,30%通过墙体和屋面。现在居室使用的门窗有单层和双层,双层保温隔音效果好于单层门窗材料。有木门窗、钢门窗、铝合金门窗,塑钢门窗,木门窗很少用在外墙上,塑钢木门窗热传导效果明显好于铝合金和钢门窗。玻璃安装有单层和双层玻璃,有一般3mm或5mm普通玻璃、蓝宝石玻璃、雷射玻璃、中空镀膜玻璃等,在隔声、隔热、节能、减少室内温差,提高采光性方面,中空镀膜玻璃效果最佳。中空玻璃在国外建筑物中已得到普遍应用。

3.地板、屋顶保温。选择地板、屋顶保温材料的同时,增加地板、屋顶保温层厚度可以提高保温隔音效果。

4.改变建筑设计布局,提高建筑节能效果。设计应从建筑选址、分区、建筑和道路布局走向,建筑方位朝向、建筑体型、建筑间距、冬季季风主导方向、太阳辐射、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构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如设计住宅小区时,在总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低密度、高容积率对节能有利,要选择在采光、通风条件比较好的地段进行建设,建筑物还应有良好的朝向。设计时还应注意窗墙面积比、遮阳效果、及房间的朝向。设计达到布局合理,有利于提高建筑节能效果。

5.太阳能源与建筑有机结合。现在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大都考虑的是建筑的造型、美观、适用及与周围的环境协调,面对建筑的耗能与节能却考虑较少。而在现代住宅建筑中要求设计人员的设计要体现“四性”:即可负担性(尽量降低造价,让老百姓买得起);可居住性(居住安全、舒适、健康);可适应性(可满足日常生活及将来的变化);可持续性(实现资源消耗最低,再生资源最多)。而太阳能源是最好的可持续利用的再生能源,从长远来看,比燃气、电器具有更安全、清洁、价格便宜的优势。太阳能源取之不尽,在设计中增设太阳能设施,建筑成本增加少,但节能效果很好。

但是,目前太阳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率还很少,即使常年日照多的地区大多也只是在屋顶上安装一些太阳能热水器来满足家庭热水的需要,而利用太阳能源来照明、取暖,制冷就更少。所以太阳能应用技术应该作为一项专业技术进入到工程设计的范畴,这样就可以从一开始的设计规划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进入并跟踪整个设计全过程,在与相关专业的配合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专业设计,使太阳能就像其他建筑部件、构件一样,最终也会成为建筑的一个部件,真正体现出建筑与太阳能工程的一体化,使建筑与太阳能的有机结合及能源的节约从建筑的最初设计开始做起。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已成为一项新兴而热门的技术,它是实现建筑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太阳能应用领域扩展的需要。把太阳能同建筑结合起来,把几千年来房屋只是人类居住、遮风挡雨、避寒暑的简单场所发展成具有独立能源、自我循环式的新型建筑,这也是人类进步和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6.建筑采暖实行分户计量收费。实施建筑采暖计量收费是由过去的按面积收费转向按用热量收费的制度改革,是节约能源,提高住户用热的舒适度,改善大气质量和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20世纪70年代,西欧和北欧等国家为了应对世界范围的能源危机,在建筑采暖用能方面采取了提高建筑的保温性能以降低能耗,推行按热计量收费的制度以节约能源的措施。90年代原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化,在引进西欧、北欧先进供热技术的同时,也开始进行收费制度的改革,由原来的包费制改为按计量收费。这些国家的经验都说明,采用按热量计量收费后,可节约能源20%~30%。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特别是最近几年,一些供热企业就已开始旨在改进供热二次系统,实现按热计量收费的研究和试验,以节约能源,减轻大气污染,促进供热行业面向市场经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把热作为商品,由用户自行调节控制和使用,并按实际使用热量合理收费,才能充分调动供热和用热双方的积极性,并对节约能源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实行分户供暖,按实际热计量进行收费已经势在必行。

7.推广使用节能灯,推行“绿色照明”工程也是建筑节能的重要内容。家用小功率的高效节能灯具,其发光效率比普通白炽灯高4倍以上,使用寿命长5倍至10倍,节电效率达70%~80%。

五、我国建筑节能发展对策

1.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转变职能,把建筑节能列入国家和各省市,决策层的重要议程。建筑节能必须首先由政府主导,由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这一点已经被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明。据建设部科技司副司长武涌透露,建设部目前正在完善建筑节能体制、机制、法制的建设,并将出台经济激励政策。

2.各省市组建建筑节能、设计研究领导机构。各地建设局,有关单位组建市建筑节能领导小组,负责推广建筑节能的方法,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3.各省市制定经济扶持政策,加大对建筑节能资金投入,建立完善建筑节能的经济激励政策,鼓励建设节能工程。以实现在2020年新建建筑节能65%的目标,不执行节能标准的建筑设计、施工单位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

首先,政府应提供必要的启动经费支持建筑节能项目的推广;对高能耗的建筑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新建筑不准开工,已有建筑分段能耗收费(高出行业标准一定范围后的能耗采用高收费)等;对节能建筑采取奖励措施,包括可再生能源使用中的优惠政策,转移高峰用电的优惠政策,节能建筑星级标准(对能耗少的节能建筑发放星级标识)等。设立建筑节能监察办公室,对新建建筑和已有建筑进行能耗评估,对于高能耗建筑不予审批或限期整改。由于大量建筑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就注定是高能耗建筑,因此在建筑的规划审批时应加强建筑节能内容。同时应在建筑设计、实施和运行的各个阶段定期监测建筑的能耗情况,逐步缩小高能耗建筑的存在空间。

其次是建立住宅建筑能耗标准星级制度,积极推动供热收费体制改革试点,用市场方式催生更多的节能住宅建筑。根据对住宅建筑能耗的评估结果,用能耗星级标准将建筑节能的效果直观地告诉住宅消费者,引导大众消费节能的住宅建筑,从而推动节能住宅建筑的市场化运作。建立不同类型商业建筑能耗标准星级制度,积极推广各种节能技术,降低商业建筑的能耗。

4.各地区积极推广和使用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大力宣传建筑节能的主要意义,广泛宣传“设计标准”。

5.新建和改建建筑节能工程,各级政府应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有实力、有经验的企业作为重点节能工程承包商,搞好节能建筑合同管理,保证节能建筑按合同完成,同时保证节能改造承包商应得利益。

参考文献:

[1]郑琼茹.蹭耀辉探究太阳能源与建筑有机结合和合理利用.[J].四川建筑,2004年5期

第3篇

关键词:农村建筑;地毯;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低碳经济”的浪潮已经在全球各地掀起,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耗能所占比例很大,而因为我国农村地区没有统一的规划,加之建筑用地面积大、技术水平低,从而忽略了建筑热工性能和室内舒适性要求,使得能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等。所以,在农村地区广泛推广建筑节能技能够使我国农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一、农村环境特点

(一)农村环境资源特点

我国农村地广人少,可再生资源比较丰富。有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自然清洁能源。虽然这些能源在农村地区十分丰富,但其利用率却不是很高。表1就对几种清洁能源进行了统计:

表 1 几种清洁能源利用情况统计

排出以上几种蕴藏丰富的能量资源外,农村地区还有很多比较好的资源。比如木材、竹类、粘土等一些力学性能较好的、清洁无污染的材料。这些材料在加工之后都能够作为建筑材料,在建造房屋建筑中使用。

(二)农村建筑结构特点

伴随新农村建设的迅速发展,农村居民的农宅翻新也在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并没有在低碳方面对农村建筑进行严格的限制。当前,大多数农村地区新修的或已经建成的建筑都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基本上能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主要使用的建筑砌体材料是混凝土、轻质混凝土空心砌块、烧结实心砖和多孔砖、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使用的木结构和竹结构比较少;二是建筑结构在选型时通常用墙体承重结构,且基本为三层以下,结构形式比较单一,无法充分运用资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三是建筑结构在施工时,工程量不是很大,传统的竹支架和木模,无法循环利用;在使用水资源的时候不重视节约利用;各类建筑废弃物随意丢弃,没有回收利用和处理措施,导致建筑垃圾破坏农田和资源的浪费。

二、农村低碳型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

1、低碳技术和产品不够成熟。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对低碳建筑技术进行研究,时至今日已有了不错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然而目前我国建筑低碳技术仍有很多的问题。如:投入的低碳技术研究经费不足、部分技术还不成熟、产品研发不均衡、材料质量性能差以及施工比较复杂等现象。

2、低碳建筑设计和施工不到位。农村建筑大多数都是自建的,没有经过建筑设计师科学合理的设计,建筑整体的节能和保温性能不够好。其次,农村建筑建造水平不够专业,施工工人基本上都是当地的农民,缺乏专业化的施工技术和专业知识,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施工技术落后,例如:建筑的基础开挖深度掌握的不到位、柱和梁的配筋不合理、墙体保温和屋面保温以及屋面防水处理不到位等问题,常常会有再次返工现象出现,这对于资源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并且还造成了环境污染。

3、初期投资成本高。节能产品相较于普通产品成本高,这对于低碳建筑的普及是很不利的。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农村居民收入低,而且建筑节能意识相对较为薄弱,在建造房屋的时候,首先考虑选择成本低的产品。这就导致了农村居民不注重建筑节能,造成低碳建筑很难大规模的推广。

4、民众意识薄弱。在一些农村地区,因为各个地方的政府部门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宣传、教育和投入不足,农村居民对“低碳建筑”了解非常少。日常生活中,对于低碳节能几乎没有概念,而且也缺乏节能意识。

三、农村建筑低碳设计技术要点

我国东部和西部,沿海发达地区与内地、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新农村低碳型住宅设计时,必须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性技术,尽可能就地取材,科学合理的施工,形成造价低、节能效率高、居住环境适宜的新型住宅。低碳型住宅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现有的资源状况以及现代技术和现代材料,用新技术、新材料来改善农村居民所面临的问题,满足现代农村居民的生活需要。

(一)建筑材料选用

建筑低碳设计在选择材料时应该坚持选择可再生利用、能耗低、污染少的原则。建材在生产、搬运、运输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资源消耗,这则说明就地取材的重要性。

表2是引自台湾成大研究所siraya研究室2007新版以及张又升,建筑物生命周期二氧化碳减量评估(成功大学博士论文,2002)的建材在生产与运输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量。

表2 台湾地区部分建材生产与运输阶段CO2 排放量统计

从表2中可以看出,水泥、钢材、红砖、瓷砖单位量CO2排放量与木材相比要高很多,尤其是在生产过程中,因为水泥、钢、土质都要烧制,这就直接提高了CO2的排放量,而且损耗了很多能源。如果按照1Kg煤燃烧释放处1.5~2Kg二氧化碳计算,生产1000万块实心粘土砖,与生产同一体积稻草砖相比,排放的二氧化碳多出了4468.6万吨。土坯、秸秆砖等材料与稻草砖在生产过程也差不多,所以CO2排量也相对少一些。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所葛学礼研究院研究过土坯围护墙房屋结构,加强节点处设圈梁可以确保结构在8.5度时依然不会存在不可修复的损坏;稻草砖、稻草板、竹、木材、土坯、秸秆砖都有行业的带头人做过研究,在7.5度地震作用下,农村三层以下房屋不可能出现不可修复损坏,结构是比较安全的;因此,针对农村建筑提出一些建议,在确保结构安全的基础上以木结构或竹结构为主体,将稻草砖、稻草板、土坯、秸秆砖作为围护结构材料换掉,尽可能的不用或者少用混凝土或钢材等能耗较高的材料。

上述材料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并较好效果相当不错。表3是对这几种材料的应用效果的归纳。

表3 农村建筑低碳设计常用材料

(二)结构类型选择

在结构选型时应坚持安全、简洁、与环境相协调并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在结构安全的基础之下,建筑材料的用量、施工时间的长短都是由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的,这些对于建筑的低碳化都有间接性的影响。

结构选型的这一原则能够通过平面标准化与对称性设计来实现。这种设计的重复率比较高,能够使生产过程的组件种类减少,让结构尺寸整体统一。要通过柱断面一致、楼梯对称并具有重复性、大小梁深一致等方式,来简化组模时间与增加重复使用率以此降低损耗,实现节能的目的。与环境相协调并可以充分运用环境资源这一原则指的是结构的选择要充分利用如太阳、风、地热、水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把各种能源集成到一座建筑中,按照我国农村这部分可再生能源的具体分布特点,可以设计类似的建筑。在水资源丰富、植物多、季风盛行的南方可在简易结构的技术上设计风力发单机、沼气池、水力发电机,而在阳光充足、日照长、动物粪便多的北方可设计太阳能电池板、沼气池以充分利用能源。

(三)施工阶段低碳设计

施工阶段坚持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少的施工方式。我国当前已建立了低碳施工标准ISO 1400环境管理体系。首先,农村建筑施工一定要遵循该标准,然而其又表现在不同的地方。农村建筑施工的强度相对比较低,工程量小,不利于管理。所以,农村建筑结构低碳设计应该要重视相应的技术要点。为了确保节能减排,首先必须得节约资源,节约建材。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提高周转次数材料的使用率;注意保护施工临时用地;施工临时设施主次运用可拆卸结构材料。其次,对施工顺序进行合理的设置,并且要编制好施工组织报告,防止造成材料浪费。最后,要对施工质量加强控制,方便因为质量问题而在此返工这样不但造成了材料浪费,而且还使废弃物增加,相当于增加了环境中碳的排量。

四、结束语

要使新农村建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就必须坚持上述指导思想,注重节能低碳的技术,并将其作为指标来对农村住宅和景观进行规划和建造。发展低碳型的新农村建筑,科学合理的运用可再生能源,有效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的建筑节能技术,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实现节约能源的目的,使农村居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关键词:生态建筑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牛态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轻,既通俗又深奥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及生态城镇建设、节水与废水处理及利用、山区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等众多领域。生态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其作为一门学科诞生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尔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成为Arcology,即生态建筑学。此后麦克哈格、吴良墉等建筑师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生态建筑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锄,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国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勃展开。1996年3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出两大举措: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等的污染。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2001年开始实行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删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

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三、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思路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

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

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生态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一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与环境互选共生、共同增长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

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与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它应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

根据以上发展思路,生态建筑设计对策可以在以下几个具体环节上进行操作。

首先,在宏观环境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生态原则了解城市发展的自然过程,用它来指导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区域规划,则要与城市整体环境所设立的系统相衔接,研究探讨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等。其次,在微观环境方面,如单体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由于微观环境方面极具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其具体途径和式、法非常丰富,蕴含着广阔的创造性生机。

另外,要完善生态建筑设计法律和规范。法律规范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直接影响我国生态建筑研究的战略方向。在生态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仲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M-)、《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Z}、佚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R113等法律法规,对我国节约建筑能耗,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立法对建材选择、每平米能耗标准,对生态技术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进行规范,不仅使建筑设计中采用的生态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第5篇

关键字:绿色建筑;优势;发展状况;可行性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它影响着生态型城市、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提高新时代人的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绿色建筑工程技术抛弃了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建筑方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随其发展面临一些困境和困难,但发展意义影响深远。

1 绿色建筑的概念和特点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或可持续建筑。其内容不仅包括建筑本体,也包括建筑内部,特别是包括建筑外部环境生态功能系统及建构社区安全、健康的稳定生态服务与维护功能系统。绿色建筑的概念就是指建筑,在其全部的寿命周期内,不但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使用空间,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各种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这样的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真正地实现了人与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处,既满足了人们对舒适生活空间的追求,又很好的保护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1.2绿色建筑的优势

与一般的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绿色建筑不仅资源利用效率高、可循环可再生、节能环保、健康舒适、低二氧化碳排放等优点,还可以迎合建筑市场中消费者潜在的环保消费需求,将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第二,绿色建筑综合力强、影响大。绿色建筑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综合性强,一旦发展起来,将影响到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制造、建筑设备、管理、装修、能源供给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其所影响到的各行业,又分别会影响到更广泛的学科门类,所以发展绿色建筑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第三,以人为本,人类是设计的核心主体,更是建筑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所以,绿色建筑的根本是以人为本,密切结合人们的生活需求,从人们健康舒适的使用需求出发来进行设计,那么绿色建筑才能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价值。第四,绿色建筑整个过程都注重环保因素的考虑,从建筑方案的设计、建筑工程施工以及日后使用等都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参照当地的技术与环境条件,尽可能地使建筑成为整个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2.1绿色建筑起步晚

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绿色建筑概念引入得较晚,起步也较晚,同时我们的人均资源又十分匮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很难为绿色建筑的发展界定统一的评判标准。但是由于人均资源十分贫乏,所以发展绿色建筑迫在眉睫,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重视。

2.2对绿色建筑理解不到位

缺乏对绿色建筑的正确理解,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依然不足等。长期以来,我国对能源的管理偏重于工业和交通节能,而对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几乎是空白。另外,全国节能建筑比例低,而节能省地型住宅销售情况不尽如人意。

2.3对绿色建筑实施性不强

缺乏操作实践及技术支持。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绿色、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关于农村绿色建筑的深入理论研究较少,工程实践则更少。建筑中使用的建筑、装修材料污染严重,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

3 绿色建筑发展的可行性及发展策略

3.1绿色建筑发展的可行性

环保意识增强。建设施工过程所伴随的必然是能源消耗过程以及环境污染的过程。随着近年来全社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营造绿色建筑、健康住宅正成为大多数开发商、建筑师追求的目标。人们不但注重单体建筑的质量,也关注小区的环境、室内空气质量;不但注重材料的兼顾耐久和价格低廉,也关注材料消耗对环境和能源的影响,因此,传统的高消耗发展模式必然要向高效的环保型发展模式转变,绿色建筑应时而生,也符合现今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的潮流。

各级政府和企业对施工过程中环境的控制开始给予应有的重视。一些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已率先通过了环境管理标准认证。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一方面促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素质,另一方面使施工过程逐步实现节能、降耗、低污染,为国家、社会和人类的环保事业作贡献。同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选择绿色建材,适时淘汰落后产品和工艺。

3.2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转变观念,加深领导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的基础性职能更为重要,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管理工作,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鼓励市民使用建筑节能产品(如在房屋装修时尽可能使用新型节能材料等),并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消费者来尝试,此外,市场经济固有的竞争的自发性和无序性必须由政府加以规范和协调。

实施全民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建设和推广若仅靠官方建筑来表率、宣传,也只仅限于那些公用建建筑,不能广泛涉及到农村和民用建筑;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法规,支持绿色材料、保护民众的生态建筑。依靠立法和执法实现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建筑的全寿命周期都应该贯穿“绿色”的理念。

第6篇

【关键词】太阳能,室外照明,建筑节能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太阳能室外照明系统是建筑节能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太阳能室外照明系统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二、太阳能技术的特点

我国是太阳能十分丰富的国家,2/3以上国土面积年日照量为2200h以上,如河北省年日照时间在2100h~2200h之间,非常适宜太阳能热利用。煤炭、石油等生物化石能源燃烧时要产生有害气体和废渣,但太阳能的利用不会产生废气、废渣,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太阳能利用不同于核能发电,一旦发生事故就会严重污染环境,造成生态危机,太阳能利用安全可靠,不会因发生事故而污染环境。太阳能是太阳内部进行裂变释放的能量,据估计在过去漫长几亿年中,太阳只消耗它本身能量的2%,对于人类短暂存活期限来言是用之不竭的。

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兴能源,其利用也存在一些缺点:受气候时间影响大,地球的自转造成太阳能昼夜差异大,阴、雨天和晴天太阳能差异大,夏天和冬天差异大。这不仅增加技术上的困难,也增加太阳能利用的不稳定性;利用效率的技术不成熟,在我国利用较多较成熟的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基本是靠天吃饭,太阳能利用率低,诸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供暖在我国起步晚,技术上不成熟,设备造价高。

三、太阳能室外照明系统在建筑节能中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光源问题:

针对常用的太阳能照明光源,反映最多的是LED光源和直流节能灯光源。直流节能灯光源反映的问题主要是产品的可靠性问题和光效问题,有些光源使用不到一个月就已经损坏,尽管更换的费用不高,但是直接影响了照明的效果。同时有些厂家的标称功率和实际功率相差太大(有时能相差一倍还要多),光效很差,甚至达不到30Lm/W;LED的使用情况较好,只是LED的成本比较高(即使是普通厂家的价格在20元/瓦),2007年北京新农村推广的LED灯到现在使用近两年的时间,部分LED灯具由于光衰亮度降低,但仍可正常使用。鉴于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LED光源的进一步研究,降低光衰,降低成本的情况下,LED在照明中的应用必将更加广泛。

2、蓄电池

蓄电池作为光伏照明贮能部件,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厂家选择侧重便宜的蓄电池,不注重产品质量,甚至与系统的要求都不能匹配,影响了蓄电池的使用;同时蓄电池工作环境的要求较高,如果由于环境原因造成了蓄电池浸水,就会造成蓄电池的短路而烧坏;另外蓄电池的防盗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光伏系统很多都是无人看守,蓄电池的安装如果不合适,很容易造成蓄电池别人盗走。

3、控制器问题

系统需要的控制器是要严格筛选的,控制器是光伏照明系统的“大脑”,它是系统的充放电管理核心。首先一定要与系统相匹配,选择的型号不合适,控制器就不会正常工作。对控制器的总体要求是充电效率要高,同时具有对蓄电池的保护要求。

4、系统配置问题

系统的配置需要合理的计算,根据不同的光源、地理位置和用户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计算,才能做出配置合理的系统。而目前由于太阳能照明行业尚不规范,而真正的用户对光伏系统又了解甚少,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有些系统供应商或者工程商为求得更大的利益空间,用降低配置的方式降低成本,欺骗用户,从而取得更大的利润。降低了配置的系统不仅仅不能满足客户照明的需求,而且因为配置不合理,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导致系统配件的非自然损坏,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四、太阳能室外照明系统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1、方案设计

(一)、并网发电型

并网发电型方案主要是光伏电站,如10kW~50MW独立光伏电站、风光互补电站等。该系统主要包括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电池跟踪支架系统、逆变器等,图2所示是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的基本结构框图。在建设光伏太阳能发电系统时,除了要完成各组成部分的建设工作,还要认真完成前期调研、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入网调试等工作。

(二)、独立专用型

太阳能独立专用型发电系统的主要实现方法就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也就是将太阳能发电与建筑材料相结合,使得未来的大型建筑实现电力自给,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常州的高层建筑、公园绿地、道路河流和公共设施都非常多,这些对强光要求不高,非常适合采用太阳能进行照明。

目前,德国、日本和印度等都在大力发展太阳能电池应用,开始实施“百万屋顶”等计划,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光伏市场的发展,前途十分光明。

(三)、一电多用余电入网型

一电多用余电入网型的太阳能发电系统主要包括跟踪系统、太阳能电池组件、充电器、蓄电池、配电柜、智能电表、用电设备和电网,图4所示是一电多用余电入网型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组成结构。其中,使用跟踪系统可以使电池组瞬时发电最大化。该系统除了为某些用电设备供电外,其系统充电器可以将多余的电充到蓄电池中,或接入国家电网,以备后用。这种太阳能发电系统非常适用公园、校园、园区、居民区和公共设施等。

2、应用方案关键技术

城市太阳能照明系统中的最关键技术是充电技术和电路控制技术,以城市照明中的路灯为例,其充放电电路如图5所示。该电路包括12V的太阳能电池板、充电电路和电流检测电路等几部分,可对6V、2A的蓄电池充电。白天,由于有光照,该太阳能路灯LED驱动电路中的太阳能电池板可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经隔离二极管D1对蓄电池充电。同时,Q3不导通,LED不发光。晚上,太阳能电池不发电,D1截止,蓄电池工作,Q3导通,驱动LED得电发光。

3、在线网络化监控

太阳能发电系统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受到天气情况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线监控是必不可少的。以路灯为例,在线监控网络分为上位机监控层、目标局域网路灯控制层和末支路灯执行层等三层模式。

当需要进行远程监控时,先输入目标局域网络的地址、端口号和硬件地址。当连接成功后,进行其它控制参数的设置。目标局域网接受路灯含有以太网通信模块的局域网控制器接收到的指令后,即进行命令解析以获得控制参数,同时将控制参数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发送到本局域网内的其它末支路灯。各末支路灯接收到指令后,修改寄存器参数,从而改变工作状态,完成在线远程终端监控的操作。太阳能照明系统涉及到的技术很多,除了上述几个外,还要考虑散热、发光强度、照明面积以及所需电池板面积等方面的技术。

4、建设方法与管理模式

城市太阳能照明系统可以考虑不同的建设模式和管理模式。大型的发电站如用于城市道路等,可以由政府主持和出资建设,建成后由国家电网统一运营和管理。中小型的发电系统,如工业园区、企事业单位等用电类型的发电系统可以采用由政府主持,经济上补贴,使用单位管理和政府监督的方式。对于小型的发电系统,则可以采用政府规范,单位建设,用户监督与管理的模式。逐步规范建设方法和管理模式,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促进城市太阳能照明体系健康有序的发展。为了减少人类能源的消耗,保护自然环境,发展和应用太阳能是必然之路。正如上海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所说,如果能够突破政策和技术方面的瓶颈,太阳能光伏产业必然前途无限。

五、结束语

通过对太阳能室外照明系统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出太阳能室外照明系统在建筑节能中的重要性,所以一定要提高应用水平,完善太阳能室外照明系统在建筑节能中的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节约资源;新农村社区;生态技术

一.节约资源和生态技术下建设新农村社区的原则

新农村社区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农民、市场及规划人员共同参与,在坚持节约资源和生态的科学发展理念、强化规划引领、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应坚持以下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一个社会,一个生态系统或任何一个不断发展的的系统在永久的将来都能持续有效地发挥其正确的功能作用,而不会收到某些关键性的资源的耗尽或过负荷的强迫而衰退,现代化的新农村社区建设要走可持续道路。

(2)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原则,发挥优势

(3)坚持生态原则和节约资源

我国的生态形式已经不容乐观,在大面积的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应运生态技术,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友好共生。新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生态原则和节约资源,还应倡导节地、节能、节水和节材的“四节”方针,促进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

二.新农村社区规划节约资源生态技术措施

1.社区规划选址

好的社区选址不仅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为居民提供方便.卫生.安静和而优美的环境,而且也是社区节约资源的基础,对于优化环境、可持续发展、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选址应考虑自然条件,包括:

1)地址条件良好:基址尽量平衡,适宜建设,从而减少规划建设土方量及技术难度,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良好的日照:人类生存、身心健康、卫生.营养、工作效率与日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更多更长的日照可使采暖建筑增加热补充,减少能源的消耗。争取最好的日照条件,是社区规划建设中建筑与空间布局的重要原则。

3)避免恶劣自然条件影响:采暖建筑不宜布置在山谷、洼地、沟底等凹地里,以避免因冬季冷气流在凹地里形成对建筑物的“霜洞”效应所造成的位于凹地的底层或半地下层建筑保持所需的室内温度相应增加所耗能耗。

2 容积率、建筑密度及日照间距系数规划技术指标

容积率是总建筑面积与社区总用地面积比值。建筑密度是各类建筑基底总建筑面积与社区用地面积的比率。日照间距系数是由日照标准确定的房间距与遮到房屋檐高的比值。

容积率、建筑密度直接反映社区建设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较小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可以实现较好的居住环境,但土地资源相对浪费。较高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可以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但居住环境相对拥挤。日照间距系数因各地地理纬度不同而异,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避免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3 社区建筑的规划布局

1)要合理的理由社区建筑的布局特点,优化微气候环境,建立气候保护单位,有利于社区节能。气候维护单元的建立,应充分结合特定地点的自然环境因素、气候特点、建筑物的功能、人的行为活动,也就是建立一个小型组团的自然――人工生态系统。如对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可利用单元组合是布局形成气候防护单元,充分利用争取日照,避免季风的干扰,组织气流,组织内部小气候,并且利用建筑外间面的反射辐射,形成冬季有利的防护措施。而对于夏热冬暖地区,应该布置成开敞式的有利通风的环境,从而排除室内的高温,营造舒适的环境。

2)通过适当的布置建筑物,降低风速,可减少建筑物和场地外表面的冬季热损失,节约热能。利用较高建筑的背向遮挡冬季寒流风向,可以减少寒风对中、低层建筑和庭院的影响。另外,也可以采取设置防风墙、板、防风林等抵挡寒风的影响。

4 社区规划建设的新技术

(1)水资源循环可持续利用技术

1)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采用地下储雨池或地上储雨罐的方式收集小区屋面、庭院和地面的雨水,所收集的雨水用于冲厕、洗车、绿化用水、景观用水和消防用水,可以大大的节约水资源,达到了节水的目的。

2)中水技术:利用中水系统将生活废水经处理成为中水,可用于居民冲厕、洗拖布、物业公司洗车、浇灌植物、冲洗小区道路、消防及景观用水。中水技术使得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充分利用了水资源。也避免了生活废水对社区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

(2)新型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

1)风能发电技术:适用于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建设集中式的风能发电站,为生活提供电力,达到了节约资源的目的。

2)利用太阳能技术:包括可以采用太阳能采暖技术、供热技术、光电转化技术。对于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在社区建筑向阳的面上采用太阳能技术,进行采暖、供热,同时利用太阳能光电板,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可直接用于电网。还可以利用太阳能沼气池,

下图所示太阳能沼气池,它与普通沼气池不同之处是利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4”加热空气,用风机“6”送入卵石储热床“5”,将热储存起来,使发酵温度保持较高,从而维持较高的

产气量,尤其是在冬季最为明显

3) 生物质气技术:利用稻壳、稻草、秸秆、薪材、木材的废料,通过控制其反应的条件,使其在秸秆气化的装置中发生热化学反应进行能量的交换,产生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可燃气体。从而以低品位的固体生物能源产生高品优质的燃气,集中储存,在用管道送入每户。用于取暖、炊事、发电等。

4)利用地热能:利用地下潜在能源。目前国外已大面积推广使用的是埋管式地源热泵技术。和传统的能源相比,地源热泵是一种清洁能源,它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量,分别比传统能源减少68%、93%、73%,从而改善城市大气污染,缓解热岛效应。同时,由于地源热泵系统的换热器埋于地下,可以保证运行50年,期间不需任何维护,因此安装后可以节省大笔维护费用。

(5)垃圾的处理、水处理的生态工程设计及绿地生态设计手法

1)垃圾生态工程设计: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以卫生填埋技术为主,其优点是投入少,消纳量大。然而村镇垃圾大多是堆放,污染大气,恶化生态环境。

2)污水处理生态工程设计:利用天热的芦苇床土地处理系统处理污水,因为这类系统不需要能量输入,而且建设费用也比传统的集中处理建设费用低。

3)绿地生态设计手法:在沿村镇上风种植常绿林来抵到冬季西北风,利用荒山、荒坡、洼地种植耐旱的植被,可调节村镇水文特点和大气质量,增加了休闲的绿化空间,创造了美好的视觉效果。

三.小结

新农村社区的建设是农村社区的发展目标,提高农村居住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农村节约资源型已成为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的新任务。节约资源和生态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形式,强调通过合理的采用生态技术措施,合理引导建设节约型新农村社区,达到节能的目的,并完善农村基础服务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最终促进农村社区更好的发展。在此基础下,对新农村社区规划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李卫红著.建筑节能技术在村镇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方明 董艳芳编著 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第8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生态;建筑;设计方法;探究

一、生态建筑的涵义

国内外学术界对生态建筑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其核心的内容是基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及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对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合理组织安排,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既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也使建筑物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时达到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延长建筑寿命等目的。

二、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

1、对生态建筑缺乏正确理解

有人形而上学的认为生态建筑就是绿化一下建筑物周围环境或者再建筑物内部栽种一些植物,还有人片面的认为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的全部内涵,还有人把建筑的平面将来是否有重新划分的可能作为评判生态建筑的标准等等。这些观点都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没有全面的理解生态建筑的内涵。

2、对农村生态建筑缺乏系统研究

我国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城乡差别较大,很不平衡。大多把学科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发达城市,而对广大农村的居住环境缺乏系统研究,尤其是在东北地区。从目前发表的论文来看,大部分的研究都只局限于本学科,如生态学、建筑学或者能源学等,各学科之间缺乏较好的结合,其中,如何把人居环境和植物环境工程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3、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不足

目前,我国在生态建筑理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态建筑的发展,但对实际工程实践模式、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及计算机模拟等领域却涉足较少。

三、节能减排的方法

1、降低碳基能源使用量,提高使用率

建筑的生产过程的每一道工序都伴随有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产生,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减少碳基能源的使用。

①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尽量使用低碳建材,摒弃落后产能,采用建材业窑炉等先进设备充分处理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推动产业全面优化升级。

②开发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循环利用的新能源及其衍生物。因为这些能源污染少、储量大,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因石化能源的匮乏引发的能源危机。

2、对旧建材进行循环使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拆迁越来越多,造成旧建材的大量废弃。我们不能简单填埋旧材料,应该对其进行筛选分类,粉碎不能回收的部分用作建设道路的材料,而用可以再回收的部分来加工混凝土以及砖等。这样做既可以使上游投入的资源减少,又可以解决下游的建筑垃圾。当然,由于化学、物理性能已经损耗,旧材料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的使用需要.如果继续使用将会给建筑留下安全隐患,所以我们不能无限制的回收旧建材。

3、对公共建筑模式与住宅进行生态化改造

大力推行节能化公共建筑的模式与产业化住宅。

办公、旅游、运输等公共建筑能量的消耗通常十几倍于普通住宅,迫切需要降低能耗。必须建立完整的节能监管体系对公共建筑的能耗量进行规范,同时对公共建筑的全过程进行低碳管理,并搭建与之相适应的能耗检测平台。

产业化住宅以工厂化生产代替传统人工现场作业建造:场外完成混凝,工厂制造组合,工地现场组装,这样既节省了原材料,又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机械和设备的效率,同时为产品质量及性能的稳定性提供了有力保证,也有益于住宅的节能减排。

4、加大对节能减排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力度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必须始终贯彻执行节能减排标准,加大对薄弱领域以及重点环节的监督力度。充分利用有关部门的信息反馈、综合协调功能,实现其应尽的监管职责,对建设中各方活动主体使用标准的情况进行全程监督。

四、生态建筑设计的思路与策略

1.生态建筑设计的思路

生态建筑设计的本质是一种基于生态美学观及生态伦理观的城市建筑发展观。生态建筑设计在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思路。

①以人为本。

满足人类生存及发展的需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也是建筑发展最终追求的目标。在建筑设计中,要体现人与自然和人的主体地位的双向互动关系,在创造城市空间的过程中,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的宗旨,充分考虑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②因地制宜,尊重环境

生态建筑设计包含着以土地利用为主的资源经济利用问题。城市必须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发展,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节省有限的土地。可以在地面上建立低层高密度建筑充分体现人情味、密切接触大自然;充分利用生态技术向地上空间要效益;综合利用地下空间等,把城市的地面、地下和空中有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协调的立体网络。

生态建筑设计强调环境效益的发挥,充分尊重环境,最小影响环境,与环境共同增长、互选共生。因地制宜的选择建筑,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极好适应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周围环境。

③人与自然充分协调

人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一分子,人必须在生态化的基础上活动,人与环境应当是一种结合和协调关系。无论是设计、建造还是使用、报废过程,生态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都是最小的。生态建筑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环境和空间,其本身很少污染环境,极为节能,但若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不能很好统一,人们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各项活动无,这样的建筑不论多节能多环保都是失败的。生态建筑必须是功能更加合理、空间更加宜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更加容易,并更具有良好的物理环境,自然采光,自然通风,更能抵御自然灾害。

④增加“绿色”,保护生态

在生态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中充分考虑绿色化,把室外的绿色精心的引人室内。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调节湿度、减少噪音等。

2.生态建筑设计的策略

生态建筑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①宏观环境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要本着生态原则对城市发展的自然过程进行全面了解,并将其作为土地利用和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协调好城市内外部环境的关系。

②微观环境方面,把握好建筑与自然、整体与局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③建立健全生态建筑设计法律法规。并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严格贯彻执行相关法律规范。建筑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直接关乎着我国生态建筑研究和实践的战略方向。

结束语

我国经济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建筑业的能耗在所有行业中位居榜首,降低建筑的能耗自然是目前人们关注的热点。建筑中的节能减排,主要决定于碳的使用,低碳化的建筑是当前建筑行业节能减排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建筑业消耗资源巨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其设计施工过程理应以能减排为指导全面贯彻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宋春华,后哥本哈根时期的建筑节能与住宅产业化,《住宅产业》,2010(4)

第9篇

论文摘要:高校学生人数多、居住集中、用水量大、建筑能耗大,而大学校园的节水、节能却未受重视针对高校学生公寓污染排放特点,提出一种公寓中水回用与沼气利用相结合的环保节能方法,分析了该方法实施的可行性,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0引言

在各行业中,建筑行业耗能大,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40%,在我国也占到25%以上。建筑行业耗能,一方面指各种建筑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源;另一方面指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还将不断消耗能源,包括建筑的采暖、空调、照明、炊事、电气、用水等。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建筑节能主要指节约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近十年,随着我国大学人数的激增,高校规模快速扩张,对校舍、食堂等进行了大量扩建、增建,我国高校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但大学校园在新建、扩建时,往往追求时间效率,很少考虑在建造时就采用各种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一所高校的学生公寓如果当人数达到1万人左右的集中居住区,相当大的能源浪费、废物污染被人们忽视。大学节能减排的潜力巨大,如使用节能灯、太阳能供热水或供电、中央空调节能、中水回用、地源热泵等,但校园节能改造的难度和投资往往阻碍这些技术在各高校的实施。笔者针对学生公寓污染排放特点,提出在高校实施一种中水回用与沼气利用相结合的技术,改造相对简单,可实现校园节水、污水减量以及降低能耗,还具有一定经济效益。

1学生公寓中水回用与沼气利用技术分析

目前,在高校公寓普遍实行的是各种污水(包括盟洗、淋浴、洗衣、粪便污水)混合后排至化粪池,经化粪池简单处理后由城市污水管网排至污水厂或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该排放方式管网简单、处理费用低廉,在城市生活小区也普遍采用。但该排水体制存在一定弊端,学生蛊洗、淋浴、洗衣废水量大,污染程度轻,在中水水源中属于优质杂排水,直接排放非常可惜,可作为中水水源处理后回用:公寓产生的粪便污水在降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可燃气体—沼气是一种优良的能源,未被利用。

1.1学生公寓杂排水回用于冲厕技术分析

关于在高校实施中水回用的文献较多,其中包括中水回用的优势分析、效益分析、中水处理工艺、设备的研究等。付婉霞等人实测了某高校学生宿舍1d24 h内的盟洗用水量变化曲线,认为以蛊洗废水为中水水源,需建造的调节池容积较小,可节省中水工程基建费用。魏娜等人详细分析了其所在高校的各类用水情况,宿舍用水中冲厕用水占总宿舍用水量的40%,其他占60%左右。因此,从排水量上分析,学生洗漱、淋浴、洗衣排水即学生公寓的杂排水回用于冲厕时,在水量上满足要求。

在盟洗废水处理上,主要处理方法有湿地处理、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等,都能达到处理要求。刘建斌等人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所建中水站,以学生宿舍盟洗间废水和澡堂洗浴水为中水水源,采用物化加生物处理方法,出水水质满足GB/T 18920-2002《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中水系统应根据所选中水水源的水质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和设备。学生公寓不排放厨房污水,水质相对单纯,且仅以杂排水为中水水源,水污染程度轻,处理难度相对较小。据报道,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所建日处理量为1 000 t的中水处理站,集中处理几幢建筑物的废水,当年节省水费就达200多万元

目前已有城市中水设施中,存在中水系统运行不正常、水质水量不稳定以及中水运行成本较高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对系统的运行管理水平不高,选择的工艺、设备不过关等。笔者建议,在大学校园确定建造中水回用系统时,对能收集到的洗浴废水和需要的中水量进行的估算一定要尽量接近实际,作比较准确的水量平衡表,从而确定合理的调节池容积以及中水处理站规模。此外,在选择工艺及设备时,一定要考虑到是否有条件达到所需的维护管理水平,尽量选择运行稳定、操作简单的工艺设备,并节省运行费用,如采用生化处理,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或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等处理洗浴等生活污水都有很好的效果闭。

相比于居民小区住宅,学生公寓结构更为对称、内部构造简单、卫生器具集中、用水点及排水点少,这十分有利于中水管网的改造。老式的学生宿舍一般为每个楼层设置公用卫生间,改造更为简便。新式的学生公寓每个寝室设单独卫生间,改造相对复杂。公寓里单独卫生间排水管道的设置大致有两种情况:①粪便污水与其他废水在公寓内由两根排水立管分开排放,在室外检查井汇合;②卫生间仅设一根排水立管,所有的污水混合后排至室外检查井。对于前一种情况,内部排水管道不变,仅在室外分开收集两种污水即可。大多数公寓符合后一种情况,可改造为冲厕和其他器具分开给水、冲厕污水与其他废水分开排放,即自来水给水和中水两套给水管网、粪便污水和杂排水两套排水管。学生公寓内部中水管道改造,可参考示意图1。

1.2学生公寓粪便污水产沼气利用技术分析

沼气在我国农村被广泛使用,人畜粪便、农田秸秆等在沼气池中经厌氧发酵产生以甲烷为主的可燃气体沼气。沼气可作为燃料,沼液和沼渣是很好的肥料,在农村是一种理想的生态节能模式。

沼气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能源效率明显高于煤炭[[8],城市却很少利用沼气。农村由于有充足的动物粪便以及分散式的住宅,形成了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的沼气利用模式。城市虽然居住集中,可统一收集粪便污水,但需建造庞大的沼气管网,投资大。沼气产量受温度影响大,冬季使用受到限制,这些因素都使得沼气在城市难以推广,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城市粪便污水与洗衣、沐浴等废水合排,水中含有的有机或无机物质如表面活性剂、氨氮、氮氧化物、钠离子等对产甲烷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农村没有完善的排水管网,各家的粪便污水单独排放,反而可以很好地利用人畜粪便生产沼气。

学生公寓相比住宅小区,人口居住更为集中,可收集的粪便量大,可在公寓附近空地建造沼气池,产沼气供高校炊事使用。沼气利用技术成熟,实施难点在于沼气池建造质量的好坏。目前农村建造较多的是供单个家庭使用的容积为8 m3的池子和建造在集中养殖场内大型的沼气站供多个家庭使用。高校在利用沼气上,应根据校园规划,结合学生人数、初期投资等选择合适的利用方式。此外,由于学生公寓粪便污水量大,沼气池无法完全容纳,可在粪便污水进入沼气池前,进行固体与液体的不完全分离,或对沼气池进行技术改造让上层清液溢流等措施解决。

1.3中水回用与沼气利用

公寓杂排水作为中水水源处理后回用于冲厕,公寓粪便污水用于产沼气,从而达到高校污水减量、节省能源、使用清洁能源的目的。学生公寓杂排水回用,除了节水、减污外,还把洗浴废水与粪便污水分开,从而增加了粪便污水可降解物浓度,并且避免大量化学洗涤剂进入沼气池,影响产气量。学生公寓中水回用及沼气利用流程示意图如图2。

第10篇

关键词:住宅;环保化;产业化

引言

在过往的住房建造中,由于没有形成标准产业化,造成许多不环保的现象。完全有碍于长远稳定发展。因此了解并且将住宅环保产业化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十三五”规划公布了十个任务目标,其中包括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首入五年规划,而近来全面放开的二孩政策,将会影响到我国的人口政策的调整,这样看来,调整后的人口政策将会对将给房地产行业产生长期的影响。把生态文明建设和房地产建设结合起来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此来看,重庆市的环保型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必须得到推进,尤其住宅的环保化特别值得关注和发展。

一、环保型住宅产业化的意义

国家发改委环境与资源保护司副司长李静曾说,环保型住宅的发展对我国未来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着深远意义。国务院曾提出了推广节能建筑的目标和措施,我国住房总面积达数百亿,而住宅的单位消耗资源量却是发达国家的数倍,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使得各种资源材料的耗费巨大,而其中不乏可循环利用的资源,每年产生的工业废弃物成亿吨计算,这些工业废弃物若能被循环使用,不单单是减少对环境生态的破坏还能减少非常多的污染排放。

随着经济的持续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相应的也变得较高。由于住房作为特殊商品,因此对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住宅的环保性尤为突出。而观察以往的生产和发展模式,并不是长久发展之计,不单土地资源有限,对于环境来说也将受到极大的考验。因此国家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为改善这一情况。通过督促开发商使用环保可循环材料,在房屋的空间构建上也提出需要到达节能省地等,一系列措施旨在使得我国住宅环保成为一种产业化。

二、重庆市环保型住宅产业化发展现存问题

1.技术材料问题。住房环保在技术和产品难以供给。目前,我国的一些节能低耗的材料使用范围不广。相应的技术水平也由于需求量受限而停滞不前。因此重庆市在住房建筑上多使用传统方式,技术陈旧切材料不环保。重庆市在住房建筑上的产品质量和技术跟不上环境的发展,则影响了环保型住房产业化得脚步。

2.标准制度问题。环保型住房产业化缺少执行标准和规章。在重庆,住房建筑在环保方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执行,所以住宅建筑中存在很多的浪费。目前,重庆市现有规章制度范围模糊,条则不清,对建筑节能只有总的要求和使用的局限范围,难以辐射所有建筑类型做到真的节能环保。

3.机构设置问题。相关机构设置不健全。一些政府官员未能真正认识到住房节能环保的重要性,重庆市在住房建筑方面并未设立相应的监督人员,也未能将这样理念宣传到位,未能使得广大群众真正意思到住宅环保化得必要性。如此一来,阻碍了节能与环境治理措施的有效推行。

三、重庆市住宅环保产业化的发展建议

1.将建筑材料选用标准化。在建筑上所使用的大量材料必须符合3R概念(即Reusable可重复使用、Restorable可再生使用、Recycling可循环使用)。使用的材料无害于人体,也需对环境友好。如限制使用实心粘土砖,采用可再生塑钢、一级可在循序使用的材料等。只有尽量的使用环保且可再生的资源才能给够做到真正的住宅环保化,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将节能节水设备标准化。由于重庆日照充足,住房的建筑设计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照明和采暖,杜绝因为设计不合理而出现的资源浪费。例如外国先进城市就有整个住宅社区的大部分能源是来自充分利用地表热的热泵和光能转化为电能而提供的。而水资源的利用上,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设计能够收集雨水,日后可重新用于植被灌溉。流量低与无水堆肥式厕所及节水龙头应被统一配置。此种种技术与配置被纳入建筑标准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3.空间利用标准化。迄今为止,重庆由于山多地陡的独特地貌,因此在空间的开发上依然是被动的,缺乏综合性的规划,导致局部区域空间的利用率低,空间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将规划标准制定出来非常有必要,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监督,在居住区环境设计、建设、管理等诸多方面,不单单要体现高效环保,也要在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在空间规划上考虑到老人及残疾人。不但将环保概念停在表面,也融入生活。

4.建筑时间标准化。将建筑过程统一标准化,建筑层数确定一般都存在一个合理完工时间,应该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督帮助下,尽量让其在合理时间内完工。有助于建筑方将精力和资金集中使用,缩短建筑周期,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利于环保。

5.对环保型住宅产业化大力宣传。在住宅环保化上的宣传也应该做到全面覆盖重庆市。让追求住宅环保成为基本需要后,才能使得住宅环保变成产业化。发展住宅环保成为产业化即为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的住宅,不仅仅是对传统建造方式的改进,更是对传统生产和消费观念和既定模式的严重冲击,全面的宣传也使得人民与政府齐心协力推进生态环境的发展,使得住宅环保化成为重庆市的特色。

6.针对环保型住宅产业化成立专业小组。由于重庆市住房建筑的逐年增加,重庆市环保局可以就如何贯彻落实住房环保的产业化,成立相应的技术顾问小组,就先重庆市住房环保遇到的技术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针对重庆的特点提出方案。使得开发商遇到类似的问题能够有部门可以找,不会使得解决问题停留在理想层面。

四、总结

有效推进住宅环保产业化,有利于住宅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能的上升,减少能源的消耗,改善人居环境,使得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发展住宅环保成为产业化即为推广成熟环保型的住宅,不仅仅是对以往的建造方式的改进,更会对传统生产和消费观念和既定模式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大力发展城市化建设,对绿色环保环境的需要强烈增加,而在住宅建造方面对相关环保问题上,并未有切实有效的法律法规,健康环保材料的升级和结构与空间的优化亟待解决。在建设环保化上还需广为宣传。重庆市政府已经开展专题调研,同时学习借鉴其他先进城市的经验,学习交流“十二五”规划实施、“十三五”规划编制、行动计划制定、多规合一等方面的经验与做法,旨在发展重庆市环保型住宅产业化,既使得住房发展向人群健康和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扩展,又使得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想在重庆市推行将环保型住宅产业化,还面临严峻的挑战。(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静.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建设环境资源节约型社会[J].住宅产业.2007

[2] 唐燕秋,刘德绍,李剑,蒋洪强.关于环境规划在“多规合一”中定位的思考.环境保护[J].2015

[3] 滨州市房地产开发管理办公室.滨州市:推进新建住宅全装修工作.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实现.住宅产业.2012

[4] 谢伟.绿色住宅DD专向“三个适宜”的城市发展目标-.经济技术协作信息[J].2007

第11篇

关键词:低碳农业;节能减排。

1 低碳农业的含义与特点。

“低碳”是近期最热的词之一。但现在人们一谈到低碳经济,讲工业的多,讲城市的多,讲农业的少,讲乡村的少。事实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指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无需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所以,低碳经济在农业上大有可为。

低碳农业就是生物多样性农业。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的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造成了环境污染,进而也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造成了对其他品种的排斥??如果用碳经济的概念衡量,这种农业可以说是一种“高碳农业”。改变高碳农业的方法就是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由于可以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某种意义上正属于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是指以减少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壤有机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低碳农业首先是一种理念,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它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不仅要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且在农业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还要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低碳农业只是一个离我们比较遥远空洞的概念呢?绝对不是。最简易、最有效的例子就是植树造林。据科学测定,1hm2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05kg,放出氧气735kg,可供975人1天的需要。1hm2玉米地产出的秸秆就可以压制出7.5t秸秆炭,1.3t秸秆即可满足1户农民全年的取暖做饭。

低碳农业具备五大特点。一是低耗性。低碳农业体系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二是持续性。低碳农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农业经济形态的转变,更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它涉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技术转型、食品安全、国民健康、城乡关系,以及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的问题。低碳农业并不意味着产出剧烈下降,生产停滞不前,而是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天下论文]。三是高优性。低碳农业是生产绿色产品的过程,既要收获优质产品,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态双安全。四是协调性。低碳农业运作与发展涉及多领域,尤其是生产与生态的协调。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资源贫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现实困惑都要求人们必须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农业的本质是生态农业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资源贫乏的压力;而通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强化生态建设来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更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五是系统性。发展低碳农业,要有统筹的思维,即要考虑如何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们健康,这无疑是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 发展低碳农业的意义。

2.1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硬道理。农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发展。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关于发展的科学思想和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又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拓宽了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提高了低碳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2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面源污染的一场革命,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农产品的安全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化生产、从大量使用农药到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从农业有机废弃物乱堆乱放到无废物、从难以为继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低碳农业。通过发展低碳农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3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就可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2.4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5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又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低碳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3 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

发展低碳农业,最终实现低碳生活,任重道远。因此,要大力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制定相关政策。

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形成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制定法律法规。十多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修订了《土地管理法》等一系列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为此,可以借鉴美国做法,结合中国实际,有针对性地出台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并完善农业投入品对生态环境影响等相关标准,加强农产品标准的制定,控制过量的化学品的投入引起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问题,规范低碳农业发展。二是建立财政支持政策。对农村购买太阳能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同时,大力扶持乡镇低碳生产企业,在税收上予以优惠,帮助企业提高产量、质量和科技含量。三是完善投融资体系。推进农村集约化经营,全力打造低碳、可持续的现代化大农业。

3.2 依靠科技支撑。

加快农村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一是要提升粮食核心产区的低碳农业基础建设。加大整合力度,重点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生态畜牧业、粮食(叶菜)功能区等项目,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打好基础。

二是要加强培育适应低碳环境的优良品种。要大力推动农作制度创新,推广一批稳粮高效、农牧循环、水旱轮作等发展模式。三是要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发展中的碳含量。如用粪肥、堆肥或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等。四是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借科技之力,将各类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加工。如将原本是负担的废菌包,一经科技“魔术之手”,转身变为吃香的有机肥,进而又延伸出一条新的产业链。如此,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既节约了能源资源,又解决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了优质高效低耗低碳的农业经济。

3.3 注重资源节约。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一是发展节水农业。目前,我国农业年用水量约为4000亿吨,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8%,是最大的用水户。其中灌溉用水量为3600亿~3800亿吨,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据水利部农水司测算,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6,即从水源到田间,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渗漏、蒸发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灌溉后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吨水生产的粮食约1kg,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因此,要以实用技术与先进设施的集成推广,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灌溉制度,调整种植结构,推行抗旱耕作。农作物布局要以水资源的分配为依据,提高用水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积极发展砼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可以减少和避免水的渗漏与蒸发;改造落后的机电排灌设施,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作物喷灌、微喷灌、滴灌等技术,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发展节投农业。其实质是有害投入品减量。

实施有效替代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这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农业上的应用,对农业的增产作用显著,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既有可能带来农产品的残毒,又有可能带来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退化,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在以往成功研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与替代的配套技术,如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要集成推广测土配方与精准施肥技术,集成推广生物农药与综合防治技术,使之用得少、用得好,少残留、少污染,真正实现肥药的合理利用,以求达到丰产治污双赢的目的。三是发展节地农业。其核心是实施优化与合理的立体种养,构建循环利用体系。立体种植、养殖旨在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可以拓展生物生长空间,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产出效益。在南方的江海冲积平原,常见的有农作物合理间种、套种的立体种植模式,如:桑田秋冬套种蔬菜、桑田夹种玉米的农桑结合;苗木合理夹种的花卉林木结合;稻鱼共生、菱蟹共生、藕鳖共生、藕鳝共生的农渔结合;以及水网地区的林草渔牧结合等。

这些地区已经积累了一田多用与一地共用的丰富经验。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多因素共生的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合理途径与能量转变效率,并据此建立标准化生产规程,配套相应的设施,实现传统农业向标准农业的产业化转变与跨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3.4 实施清洁工程。

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一是实施清洁能源。要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发展清洁能源,推进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人畜分离养殖小区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目前农村主要有: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利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各地积极实施“一池(沼气池)三改(改厕、改厨、改圈)”生态富民工程,既净化了环境又获取了能源,还增加了收益,深受农民群众的普遍好评。二是实施清洁生产。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要推广节肥节药技术,进一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提倡增施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淘汰“跑、冒、滴、漏”的生产器械,推广低容量喷雾技术,减少农药用量。要在现代农业的大框架之中,依照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高优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规划与建设“三品”基地。“三品”即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三种农产品因其品质好、无农药残留或微农药残留,深受消费者欢迎。为此,各地要在过去成功与探索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三品”基地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使农产品的安全性能大幅度提高,以求实现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三是实施清洁家园。要科学规划,建设乡村,配套基础设施,优化景观布局;实现统一处置生活垃圾,有效转化废弃资源,使之成为宜居胜地,绿色家园,靓丽景观。

3.5 建设乡村新镇。

一是推行以低碳农业发展为理念的乡村新集镇规划。以低碳农业的理念进行乡村新集镇的规划、改造和建筑设计,搞好乡村新集镇居住、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的合理配置。完成低碳农业理念指导下的现有乡村新集镇公交系统,建成融入城市交通主干线的快捷公共交通网络。

二是大力推进生态乡村新集镇建设。大力植树造林,重视培育林地,特别是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在吸碳排污、改善生态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以最大限度保护蓝天碧水为目标,加快清洁能源替代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新集镇污水达标排放,加快绿化步伐。

三是积极推行建筑节能。加强节能管理,把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鼓励新建居住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扩大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节能改造,研究政策措施,打秆焚烧或丢在公路边、河流中,造成二次污染。二是养殖废弃物排放污染。部分养殖场畜禽排泄物没有经过处理就进入耕地、河流,网箱养殖、河蚌投饲等引起河道淤积、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随处可见。三是农村生活污染相当突出。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染对农村环境造成的影响已越来越严重。全市农村中约有20%的人粪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约有80%的生活垃圾随意倒在山地、路边、江河,而绝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物分解、耗能产品大量投入和秸秆资源的不合理处理都会导致碳排量增加。

3 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

3.1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发展低碳农业的良好氛围。

把低碳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广泛开展低碳农业宣传,提高农业生产主体——农民群众的低碳意识,努力使发展低碳农业成为自发行为。要把低碳农业基本知识,纳入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促进低碳农业知识的普及和应用。

3.2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制定低碳农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坚持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建立健全低碳农业投入保障机制。政府尽早对农业低碳经济发展做出专门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补贴、税收等优惠政策,比如对秸秆还田、养殖废物处理、设施防控病虫和新肥料使用等技术推广的补助和扶持,充分调动各级抓好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加速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低碳农业发展原动力。

科技是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原动力。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结合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实践和农民的切实需要,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办好各类培训班,扩大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积极组织科技服务下乡活动,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二是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传授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有关知识。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低碳农业发展的原动力。

3.4 加快实施清洁工程,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首先是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综合组装配套推广农业清洁技术;其次是以控制农村生活污染为重点,建立废弃物收集处理、生活污水净化设施与物业管理制度;最后是以优化农民居住条件为重点,实施生态庭院建设。[ ]

参考文献

[1]赵文晋,李都峰,王宪恩。低碳农业的发展思路[J].环境保护,2010,(12):38-39.

第12篇

一、渝东南翼城市化发展所处的生态环境方位

要准确地把握渝东南翼的城市化发展趋势,就必须首先了解国家对这一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所确定的目标要求。从2008年至今,就国家局面而言,至少有两个专门文件对这一地区的生态功能进行了确定,一个是国家环保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并于2008年7月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另一个是国务院于2010年12月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和酸雨极敏感区并存。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把全国划分为216个生态功能区,其中25个是重点生态功能区。而全国共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三级区34个,其中包括渝东南翼在内的“武陵山山地”是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其生态调节功能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其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向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不得改变自然保护区的土地用途,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发建设,禁止对野生动植物进行滥捕、乱采、乱猎,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引进外来物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与重要物种栖息地,防止生态建设导致栖息环境的改变。从生态敏感性评价来看,整个重庆属于全国酸雨极敏感区,作为区域发展的一翼,渝东南翼当然囊括其中。

(二)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并存。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开发方式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渝东南翼被划定在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共有25个地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名列其中。除黔江区外,渝东南翼的酉阳、彭水、秀山、武隆、石柱5县(自治县)被划定在这个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已设立和今后新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渝东南翼计有世界文化自然遗产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另有3个国家地质公园、5个国家森林公园。从面积占比上看,这些被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并不算大,但核心区离城区和工业区都较近,有的甚至是城市的组成部分,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确实需要智慧。

(三)主体功能区划分在另外两个专门规划中得到回应。

主体功能区划分在另外两个专门规划中得到回应:其一是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和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10月联合编制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其二是2012年7月出台的《重庆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武陵山片区、秦巴山片区)(2011—2020年)》。前者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把渝东南翼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酉阳水源地保护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黔江、酉阳、秀山、彭水、武隆、石柱等低碳县(区)试点示范建设,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划。后者提出积极推动武隆、酉阳等国家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推进酉阳、秀山、彭水、武隆、石柱等低碳县试点示范建设。

(四)走全面体现低碳生态内涵发展之路。

由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所限,渝东南翼整体上为限制开发区域,基本功能为生物多样性和水土保持,无论是国家还是重庆市级层面,对渝东南翼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都赋予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职责。区域内经济社会的长期落后必须通过加快发展来解决,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又必须承担更多生态环境保护的义务,这种方位决定渝东南翼的城镇化必须走一条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全面体现低碳生态内涵的道路。

二、渝东南翼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对渝东南翼实施了多年休养生息政策,特别是重庆直辖效应的强力带动,使渝东南翼卸下了绝对贫困的沉重包袱,积聚了轻装前进、加快发展的能量,经济社会建设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一)奠定经济社会起飞基础。

2011年渝东南翼GDP达到542.86亿元,比2005年增加2.22倍;人均GDP达到19257元,是2005年的近3倍;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达到83.43亿元,是2005年的6.93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卓有成效。黔江城市居民能源“基本靠煤”的现象大都消除,主城区成为“基本无煤区”,并向“完全无煤区”转向;秀山向锰污染出重拳,把全县18家电解锰企业、83家锰粉厂、27家锰矿开采企业全部关停进行整治。

(二)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

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武陵山机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建成,水利、能源和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具备了支撑城镇快速发展和产业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三)低碳生态资源较为丰富。

有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可开发水力蕴藏量达340万千瓦,占全市的40%;页岩气储藏量大,在国土资源部页岩气探矿权第二轮公开招标过程中,黔江页岩气区块以1272.40平方公里的总量位列西南地区第一,最终重庆能源投资集团公司以17.35亿元的投入中标,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西南地区页岩气开发名符其实的“标王”.森林覆盖率较高,具有发展碳汇林业的基础。

(四)“政策洼地”效应明显。

拥有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民族政策、扶贫政策以及重庆市里给予的特殊专项政策,叠加效应明显。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把渝东南翼建设成为武陵山区经济高地、民俗生态旅游带、扶贫开发示范区、武陵山区特色经济示范区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等定位,特别是把黔江建成渝东南翼中心城市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提升了渝东南翼在全市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政策扶持力度更大。

(五)创造了多个低碳生态品牌。

2011年酉阳荣获“转型2011联合国宜居生态城市”、“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城市”、“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等荣誉称号。2012年11月,黔江被联合国环境基金会评为“绿色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仅4个城市入选)。2013年4月黔江被列为“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这些品牌无疑为渝东南翼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注入了活力。

三、渝东南翼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制约因素

城镇化水平低、城市基础性支撑能力弱、产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土地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等,是渝东南翼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城镇化水平偏低。

渝东南翼城镇化发展水平在重庆经济板块中均处于最低位置。2011年,渝东南翼城镇化率与全市相比,低23.4个百分点;论文格式与都市发达经济圈相比,低54个百分点;与渝西经济走廊相比,低19.1个百分点;与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相比,低8.1个百分点;与一小时经济圈相比,低34.6个百分点;与渝东北翼相比,低7个百分点。再从区域内来看,渝东南翼的城镇化发展也不平衡,是一个“总体偏低”和“低中有高”的格局,呈波峰型特征。

(二)基础性支撑能力仍然弱小。

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交通通道不畅,公路等级及密度低,农村用电安全性差。工程性缺水突出,局部地区还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路网密度仅为全市的64%左右,对外通道偏少,主要对外公路通道(国道)仅4条。截止2011年底,行政村通畅率仅为56.3%,低于全市12.7个百分点;农村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2%左右,还有超过百万的群众没能吃上方便、干净、安全的放心水。

(三)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截止2011年底,6区县地区生产总值只有全市的5.42%,全部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的4.44%.虽然各区县都有工业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都很明确,但无论是投资强度还是产出密度,目前都还没有达到有关工业园区的政策规定指标。全域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市的2.71%,主营业务收入仅占全市的2.62%,利润总额仅占全市的2.81%.工业总量最大的黔江区,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5.6亿元,与2015年实现500亿元的目标有较大差距。[LunWenData.Com]

(四)土地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

从人均占有耕地来看,2011年黔江为0.8亩,彭水为1.04亩,都比全国和全市平均水平低。而且山地多,平地少,用地条件差,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低,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脆弱,石灰岩分布广泛,石漠化现象突出,水土流失严重,降水时空不均,自然灾害频繁,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空间扩张面临严重的土地和环境制约。

(五)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理念淡漠。

尽快把城市做大的粗放型发展冲动,淹没了把城市做优的内涵式发展要求。城镇道路等基础设施盲目追求宽阔平直的快速系统建设,而对自行车道、人行步道等慢行系统建设缺乏意识,有的城市甚至取消了自行车道。钢筋水泥森林建筑满目皆是,绿色低碳建筑难觅缩影。在日常生活中,城市居民乱倒垃圾,农村居民乱烧秸杆,节约用地、用电、用水、用气没有成为真正的行为自觉,低碳生活方式还未得到社会普遍认同。

四、打造中国低碳生态样板区

渝东南翼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大势所趋和必然选择,其总体思路路径是:瞄准一个定位———倾力打造全国低碳生态样板区;做好六篇文章———坚持建设紧凑节约型城市;加快城市设施的低碳化改造;引导发展碳汇林业;全面发展城市低碳生态工业;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绿色商贸物流。

(一)坚持建设紧凑节约型城市。

做大城镇体量,这是当前渝东南翼城镇化发展首当其冲的任务。渝东南翼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推进城镇化相比其他地区要困难得多,要想有所突破,除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外,还必须改变城市的狭小拥挤现象。近几年,黔江、酉阳、彭水在县城扩张上通过穿山架桥,形成了新的发展空间,为做大城镇体量奠定了用地基础。按照相关规划要求,渝东南翼正全力打造城镇集群,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次级中心城市、中心镇的城镇体系。在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区县城。只有把中心城市和县城的体量做大,才能为转移人口提供最基本的居住空间。强化节地目标,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每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1万人的紧凑式用地标准,用好每一寸土地。要防止工业用地的粗放发展,推行两类用地的混合布局。尽快转变纯而又纯的工业区、开发区的开发模式,实施综合性的产城融合的新城建设模式。创造条件,把保障房与商品房进行混合布局。这种“混搭”既能节地、节能,减少交通流量,改善景观多样性,又便于创造就业岗位,传承历史文脉,和谐社会关系,强化城市特色。

(二)加快城市设施的低碳化改造。

发展绿色交通。低碳生态城市必须是一个可步行的城市。在规划方面,编制以绿色交通为主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理论上要优先以步行为导向,其次考虑以自行车为导向,而后再考虑轨道、BRT(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公交系统、小汽车使用为导向。黔江在新城建设过程中结合现代都市与田园乡村相结合的新区用地特征,可采取“步行+自行车+道路公交+公交专用道+轨道交通网+零换乘综合交通枢纽”的主导模式,营造快慢结合、动静相宜的交通营运环境。引进河南新乡“底盘换电”技术和商业模式,大力推广电动公交汽车和电动出租汽车。在新城连贯火车站、机场、大型企业、社区的通道节点上建设PRT,更好地发挥多模式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益。建立科学的城市雨洪排水体系。完善渗入地下、收集回用、调控排放等基本措施,引进智能化的城市雨洪管理技术,动态、实时地掌握城区雨洪状况,及时地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减少和避免城市暴雨灾害,使防洪和雨水利用相得益彰。

(三)引导发展碳汇林业。

建设绿色生态屏障。以森林城市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森林工程等一系列生态林业工程,构建城市园林、山区森林、道路林荫、农田林网、乡村林果化的城乡一体化生态新格局。利用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将城周山体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进行封山育林。大力发展速丰林。尽量发挥其在快速生长中一方面聚碳,一方面变现的优势。发展林下养殖业及特色种植业,促进林业的可持续。注意对林中废弃物进行清理储存,作为生物质能发电的重要原料出售给企业。

(四)全面发展城市低碳生态工业。

在全市规划建设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环保装备、风电装备及系统、光源设备、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建设中把握机会、找准位置、分得蛋糕。如石柱目前已经投产的重庆地球卫士石头纸项目,在进一步达产增效的同时,加强相关产业链的搭建,可以把产值由20亿元做大到50亿元以上,在参与全市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方面展示石柱的实力。黔江除把PVC联合一体化项目建设成生态工业项目、实现资源的内部循环外,还要引进其他关联企业入驻工业园区,让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物“零排放”.这样,形成由PVC联合一体化项目实现的大循环和多个关联企业实现的小循环组成的“循环圈”,打造重庆低碳生态工业典范。[ LunWenData.Com]

(五)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

参与开发页岩气。市上对渝东南翼开发页岩气寄予厚望,确立了打造中国内陆“沙特阿拉伯”的目标。其行动方案包括:吃透国家和市上相关政策,争取建设项目;与市上公司联合,发展相关产业;扶持地方企业与技术部门合作,参与开发;围绕页岩气开发,发展配套服务业。发展风电和生物质能电。在风电建设方面,石柱的狮子坪风电场目前已有3个机位开始并网发电,其余的将在2013年6月底竣工投产。

生物质能主要是与武汉凯迪控股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涉及到彭水、酉阳、秀山三县,合作内容主要是建设生物质能电厂、生物质能资源基地等,目前进展最好的是酉阳。发展“家庭光伏电站”.鼓励城市居民在自家屋顶建立“家庭光伏电站”,特别是在自建房多的社区建立示范区,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一部分聚居人口多的农民新村规划建设“家庭光伏电站”;对居住地特别僻远、国家电力网络无法覆盖的农村散户,政府作为一种扶持手段,为他们建设“家庭光伏电站”解决自用电问题,对前期投资政府应进行财政补贴。

(六)加速发展绿色商贸物流。

用足稀缺资源夯实物流平台。正阳现代物流基地的稀缺资源是机场,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集货物集散、配送、流通加工、检验、物流信息服务及综合商贸于一体的铁路、公路、航空运输高度关联的综合型现代物流基地。秀山(武陵)现代物流园的稀缺资源是地缘,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最终在渝鄂湘黔边区形成“卖武陵、买武陵”格局。培育骨干物流企业。结合全市“龙头物流企业扶持工程”、“中小物流企业培育工程”和“百强物流企业引进工程”的实施,培育壮大一批骨干物流企业,构建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和现代化物流企业体系。实施建设重点商贸项目。打造专业市场,积极推进农产品、消费品、特色工业品、生产资源等区域特色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培育黔江专业市场集群、秀山(武陵)现代物流园区等特色专业市场集群。培育核心商圈,积极引进大型综合商场、品牌连锁超市和专卖店等商贸业态,完善餐饮设施,改造提升一批美食特色街,大力培育信息服务、美容保健、商务休闲、家政服务、托幼托老等新的消费热点。着力打造黔江百亿级商圈,增强区域核心商圈影响力和辐射力。

五、构建五大保障

要实现渝东南翼上述思路或目标,就必须构建规划、政策、协同、实践和创新五大保障。

(一)构建规划保障,探索建设模式。

规划是灵魂和方向。从指导思想、总体定位、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生态建设、绿色交通、绿色市政、建筑节能以及示范区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规划策略和实施意见。先行先试,探索西部山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依照神秘的北纬30度附近的自然要素,发展和运用与西部山地相适应的低碳技术,促进人口城市化与低碳生态内涵的统一。发挥优势,探索城镇化水平落后地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利用渝东南翼生态植被保护较好甚至存在大面积原始森林的条件和新城建设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将低碳生态理念融入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全过程。大胆探索,建立政府带动、企业推动、城乡互动、全民行动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机制模式。

(二)构建政策保障,加强宏观引导。

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和支撑,并且是一种立体化、多层次、全过程的政策体系。具体包括:建立健全适合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财税政策,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构建比较完备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体系,将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等一起,共同纳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约束性指标;改革干部考核办法,按照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把以GDP增长和城镇化率提升为导向的考核,变为以能源节约、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考核;构建责权明晰、高效务实的组织领导制度和协调制度,强化公众参与和监督;制定有利于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环境和社会政策。

(三)构建协同保障,实施“X城同创”.

“X城同创”是指将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环保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绿色城市等省级和国家级称号城市进行打捆创建,通过统筹资源、整合力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低碳生态城市又兼顾了这些称号城市的诸多因子,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园林试点城市也是创建低碳生态城市的基础。因此,渝东南翼要充分利用开展“X城同创”取得的经验,把写进规划的酉阳、秀山、彭水、武隆、石柱、黔江等全国低碳县(区)试点示范建设,纳入“X城同创”活动,同部署、同推进。比如酉阳就可以把创建国家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县纳入“X城同创”活动,变“三城同创”为“四城同创”(国家级园林县城、国家级卫生县城、国家级文明县城、国家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县),在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构建实践保障,搞好试点示范。

从面上说,渝东南翼各区县都纳入了国家低碳县(区)试点示范建设,也是全域低碳生态城镇建设的龙头和指挥棒。按照申报低碳生态试点城(镇)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黔江东部新区、武隆仙女山新区、酉阳龙潭新区、彭水靛水新区等,都有建设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的基础条件。从点上看,可以申报创建全国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按照相关条件和标准,黔江的濯水镇、石柱的黄水镇、酉阳的龙潭镇、武隆的白马镇、彭水的保家镇、秀山清溪场镇等,都有申报创建全国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的基础。同时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生态生活方式,鼓励乡镇街道参与绿色村庄、绿色生态城区的创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