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下乡支教总结

大学生下乡支教总结

时间:2022-12-27 22:36:35

大学生下乡支教总结

第1篇

前期——

依然记得报名那天,我和维林都在犹豫着,到底是去打一个月的工还是去支教,因为我们知道支教的日子是很苦的,最终理智战胜了懒惰,毅然决定去三下乡,为那些偏远乡村的孩子们尽自己的一份力!

14号正式确定我们的番号为——志愿服务团!15号动员大会!

16号早上9点开始收拾东西,七七八八的东西提了很多很多——桶子,被子,席子,袋子,碗筷等等,9点进行了宣誓活动,9点半准时出发,从到,前往,在车上,大家一句一句的歌声里面,在光良的《第一次》里面,我知道,我们的半个月的支教生活开始了,一段全新的历程,也开始了!到达山江镇时,做了一个环保宣传活动,志愿者们到街上捡垃圾。宣传环保,环境保护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下午三点左右到达目的地——完小。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我好像回到了10多年前上小学的时光,甚至还可以推前一点,破旧的教学楼,围栏上贴的字只零星的剩下几个字,尸去骨犹存,子去框由存;坑洼的操场上立着两个篮球架,篮球架的高度差不多可以让稍微高点的同学进行扣篮训练,可能由于长期经受扣篮训练,篮筐已经明显的地下了头;教室里面的桌子是那种老式桌子,黑板上方的国旗要仔细辨认才能看出那几个五角星!预料之中;可是那里的小孩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不是害羞逃跑的,而是很开朗,一点也不怕生,这又是我的意料之外的事情!打扫完卫生,铺好床,第一天就这样在一路的奔波中结束了!

历程——

17号开始报名,由于当时校方初步说了我们这次会来,所有17号的报名开始进行了,我们分成了大班,中班,小班三个班级,依次陆续的报名,也就是这一天我认识了一个小男孩——吴佳喜,一个相貌出众的小男孩。也初步了解了那些小孩的基本信息,那里的小孩80%以上全部是留守儿童,爸妈常年不在家,有的小孩今年11岁,可是见到父母的次数不超过五次,自己生日不知道,父母的摸样都记不清,刚何况是父母的名字,登记的时候,看着脏脏的脸上的那双清澈,童真的眼睛时,一种无言的感受在心中翻滚着!这次来报名的小孩中小班的居多,总数大约在40到50之间,由于人数不够,我们决定明天进行家访。

18号开始正式上课,也就是那一天我们开始去一家家的家访,只要有看到小孩,我们就会兴奋的跑过去问小孩的情况,“小朋友,你今年几岁了,读几年级,在读书吗?老师是……”就像一群去挖掘宝藏的人,看到了寻求已久的宝藏一样,特别是当成功的招到小朋友时,大家兴奋的表情到溢于言表!在一条条未知的石板路上随意的徘徊着,在一阵阵狗吠声中倾听着,在一个个相连的院子里吃惊的穿梭着,在小朋友一字一个字的翻译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成功的招到了7,8个小孩,所有成员也就是那天大约招到了20多个小孩,当我们问他们止不住掉这次的活动时,他们的都说不知道,可见我们这次的家访的决定是正确的!

接下来的几天就是上课了,我教的是急救课,第一次给他们上课,准备还算充分吧,可真正上课的时候才明白什么叫做困难,尤其是给小班上课,小班所有的成员根本不听你说的,跑的跑,闹的闹,真正听课的也就那几个人,上万可时,嗓子差不多哑了,才明白以前老师为什么要吃金嗓子了,我和维林主要负责的是小班,所以在小班呆的时间稍微多一些,也就是在小班,我知道了另一个小孩——吴俊斌(小神童),同时也了解到了他们的一些情况,小俊斌的姐姐是吴娉婷,在读六年级,也在完小读书,现在在大班,后来在颁奖典礼上,看到她拿的那一沓厚厚的奖状,我们所有的老师也都被他们两姐弟给折服了!两个学习努力,聪明而又懂事的小孩,真的让人很心疼!

慢慢的每天开始以一定的生活规律做事了,早上6点左右起床,6点50升旗,8点吃饭,然后是上课,备课,写总结,下午送小孩回家,晚上7点吃饭,然后开每天的例行会议,就到了9点多,洗完澡做点其他开心的事,一天就这样过来了,每天送小孩回家,手拉着手,背上还背一个,组成了一副回家的画面。每次吃饭时的唱歌,每天所喊的口号:“拆散一对是一对!”在欢声笑语中,在一个个感动中充实这每一天!

从24号开始就没有上课了,重点是后期的活动的准备,标本制作,交通安全日,文艺汇演等,在这一段时间里充满了太多的感动与细节,同时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我也思考了很多事情,从身边的队友身上,从小朋友们身上学到很多,从发生的事情上明白的纯真,专注,换位思考等等

27号事文艺汇演,依然记得吴艳芝的那篇演讲中的那句话:妈妈是我冬天的小棉袄,让我不感到寒冷!当时她哭了,我们被感动了!最后的合唱的歌曲是《朋友别哭》,在歌声中,小孩哭了,老师哭了!

尾声——

28号事离开的日子,很多远地方的小朋友一大早就起床来送我们,结果由于车子的原因,推迟到下午3点半才走,快要出发的时候,几个大班的小朋友哭得很伤心,在志愿者的一句句安慰声中,看到他们哭泣的表情,回想起他们的心愿:“老师,我希望明年你们还能来这里!”,“老师,长大了我们要向你们一样,无私的去帮助别人”,“我长大了想当一名司机,这样可以让更多的爸爸早点回家”,“我长大了想当科学家,我想研究宇宙到底有多大,然后游览宇宙”......我感到眼睛有点湿润了吗,我可以的强迫自己不去看他们,不去想那些事情!

当车子缓缓的行驶的时候,在他们的招手中,慢慢的他们越来越远离我的视线,在《朋友别哭》的歌声里面,在一个个越来越小的身影里面,我感到视线有点模糊,或许是感到,或许是不舍,有机会真的还想再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这次之行对于我们可能只是一个活动,可或许对于他们,我们的一句话,一个小小的举动就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

第2篇

七月过去,这次三下乡主要活动已经结束。回首当初,我带着满心的期许去到xx小学,去邂逅,去相遇,去经历。最后,我没有辜负自己的期许,带着满满的收获,结束了难忘的三下乡之旅。

在xx小学十几天的时光,算得上是人生中最为独特的经历。每天都会遇见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奇妙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但既然是总结,我想,就应该少一点描述性的场景,少一点个人感受。最重要的还是为以后的师弟师妹留下参考,让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薪火相传,越办越好。

首先,对于三下乡活动,在个人认知上,要先摆正心态。三下乡,顾名思义,就是去到较为贫困落后的地方去体验、去实践。吃苦是必须的,并且是作为三下乡的最主要特征。在心态上,每时每刻做好吃苦上的最坏打算,最好学会从容应对,苦中作乐。这有利于我们锻炼自我、收获成长;有利于工作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开展;有利于我们处置各种意料之外的情况。

其次,要树立团队意识。三下乡活动以队伍为基本单位进行,决定了个人在团队中的地位:一个也不能少。三下乡有各种各样的情况与问题,每个人看法也许不一,但作为队伍,必须要有统一的行动,而非各自为政。最忌讳的就是事不关己,或者点头不语。我们队员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妥协。可以说,队伍的每次行动都是大家协商一致的结果。但要注意的是,单纯的妥协无法算得上是团队意识,我们还需要主动积极的思考与沟通。单纯妥协出来的方案一定不是什么好方案。唯有加上每个人想法的积极元素,以及到位的沟通协调,一个最接近完美的方案才有可能诞生。

再次,要有先人后己、舍小我为大家的牺牲精神。作为队伍中为数不多的男生之一,我深深觉得自己肩上责任重大。粗重活必干不说,还要负责女生们在外在内的安全。我深知,队伍下达的命令必须执行,脏的、繁琐的、粗重的、危险的活都要努力干到最好。大家要认识到,队伍选择了你,就是看重你的能力,而这为的是队伍里大多数人。所以,无论是何种任务,我们都要在允许的范围内,不惜一切代价把它做好。只有每个人各司其职,尽心尽力,三下乡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另外,要学会用心体会周围环境的细节。三下乡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的。这次下乡最大的收获,就是体验了当地与别不同的民俗风情。这些风情无处不在,只需要我们慢慢地用心体会。

最后,也是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要互助互爱。这种互助互爱不仅仅需要存在于队员之间,而且对待自己的学生,对待见到的每一位家长等也该如此。如果说艰苦的环境让三下乡诠释了它的本意的话,那么无处不在的关爱就成了三下乡的光辉所在。半个月的集体生活,已经在队员们彼此的心里系上了团结的纽带,自然的默契与亲近使我们真正成了一家人。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与小学生们单纯的友谊。现代都市邻里间相邻十年都可以不发一语。我们和他们,从陌生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互定下友谊,只用了短短十四天。这份短暂却又灿烂的友谊,值得我们一生珍藏。

有人说,“这里语言不通,这里环境脏乱;这里吃住简陋,这里无处玩乐……”尽管我可以找一千个理由离开xx这个地方,但只要孩子们在,我愿意再来。车发动那一刻,外面的孩子们哭着向我们告别,我没有洒泪,只是报以微笑,挥手告别。鼻子酸酸的,心里很是压抑。我知道,这一别,也许就是一辈子。此时此刻,感谢有孩子们,在我生命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感谢队员们的相互鼓励与支持,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也感谢众多帮助过我们的人们,是你们让三下乡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仲情义夏,梦飞xx”。我们这次三下乡的主要活动已然落幕,但三下乡的路还很长。我相信,接下来的每一个夏天,在某个地方,依然会上演这一幕幕动人的故事。希望今后的师弟师妹们能像我们一样薪火相传,把三下乡的精髓传承下去,继续服务人民,回馈社会。同时使自己的生命变得完整,使自己的青春变得绚烂。

第3篇

首先,我代表上阿图什乡党委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近年来,上阿图什乡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上级组织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以争先创优为目标,以制度创新为动力,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乡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呈现特色鲜明、“亮点”闪烁的新气象,有力地促进了全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了同志们和朋友们全面准确了解我乡基层组织建设相关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上阿图什乡位于阿图什市西南部,距市区35公里,总人口4.25万人,总户数1.02万户。土地总面积7.8万亩,耕地面积4.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1亩。全乡有16个行政村,211个村民小组,有2个农场(牙孜路、阿克买拉)和1个羊场,20个站(所),25所中小学(其中,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学21所)。年,全乡生产总值为8310.1万元,人均收入1634.52元。乡党委下属19个村级党支部,1个机关党支部,10个企事业单位党支部,3个学校党支部。有55个党小组,党员总人数1342人(预备党员67名),其中男党员1066人,女党员276人,农牧民党员669名。全乡团员总数1826人,团委下属35个团支部,党团比例为1:1.36。

二、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一)抓班子自身建设,造就了一支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

1、抓好乡党委班子自身建设。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和“五个好”的标准,在总结过去“六好”乡建设好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支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首先,我乡选准了一个党性强、作风正、威信高、有很强党建意识、能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班长。其次,我乡对党委班子成员进行了合理调整。使一批政治上强、学历高、懂政策、熟悉农村工作、能用“三个代表”指导工作的干部进入党委班子。现在乡党委班子成员由11人组成,班子成员中有一名素质高、能力强的妇女领导,结束了我乡领导班子中没有妇女干部的现象。党政班子成员的知识结构明显改善,其中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达到99.2%,成员的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6岁,下降为现在的35岁以下,50%的党政领导在35岁以下。切实优化党委班子结构,建立起了一支由老、中、青相结合的党政领导队伍,增强了工作合力和工作能力。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培训,95%以上的党政班子领导均具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管理知识,实现了班子成员年轻化、知识化的目标。年,我乡被自治州命名为“六好”乡(镇)党委。我乡在“六好”乡(镇)党委创建活动中,重点从3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健全创建机制。乡党委高度重视“五好”乡(镇)党委创建活动,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全乡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乡党委书记亲自参与、亲自过问创建工作。二是进行责任分解,把责任目标落实到各部门。明确了纪检、宣传、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工作职责,完善了“一把手”抓创建责任制,与各村、站(所)签订了创建目标管理责任书,量化、细化目标责任,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细则,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三是按照五个“好”的标准狠抓创建工作。

2、围绕“五好”村党支部标准,认真抓好村级班子建设。我乡“五好”村党支部创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整顿后进促转化。每年年初,乡党委都要结合年终考核对各村进行排队,逐个登记造册,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时采取由村干部述职,村民代表大会评议,民主生活会组织考评等方式,普遍对村级班子的整体情况进摸底,将一批群众公认、政治立场坚定、有一定文化素质、头脑灵活、思想坚定的党员选进村领导班子。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整顿任务,本着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先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分村施策。对工作靠上级催、包村干部帮助才能勉强完成任务的班子,采取绩效挂钩的办法解决问题;对工作遇事绕道走、瞻前顾后的班子,给予必要的撑腰壮胆和帮助;对结构不合理、配合有问题的班子,通过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组织村民代表评议村干部的做法,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必要时进行组织调整,年我乡对白依沙克、栏杆、等村的支部书记、村长、支部副书记进行了全面调整;对站(所)领导的选拔引入了竞聘上岗机制;二是合理设置支部,进一步优化班子的知识、年龄结构。将农机站和林管站调整建立为两个党支部;将水管站和自来水公司合并成一个党支部,将机关党支部、政府党支部合并为一个支部。通过党委一班人认真调查摸底,全面系统的整顿,解决了各支部领导班子成员年龄偏大,工作能力不强,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等问题。使村级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由年的45岁下降到现在的39.6岁。加速了村级班子的年轻化、知识化进程,为新形式下开展农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年我乡把86名素质好,能力强,敢于吃苦的机关干部派到各村挂职,把村级有综合工作能力和素质高的干部大胆选调到乡机关工作。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对村上遗留问题较多,工作迈不开步子的班子,派驻工作组协助工作,限期解决问题。三是阵地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高。采取由乡里筹一点,村里集一点,个人捐一点的办法,年以来,共筹资金55.4万元,为我乡兰干、萨依、迪汗拉、奥提亚克、铁提村新修建了办公阵地,目前,全乡16个村的办公场所都是砖混结构,总面积5171平方米,其中尧勒其拉、迪汗拉、塔库提村为两层楼办公阵地。四是狠抓制度建设。乡党委通过副职包村的办法,对各村的规章制度重新进行了分类整理,根据工作需要完善了《五好村党支部创建设标准》、《五好村党支部创建管理目标》等一系列适用、管用的制度,均实现装框上墙。以尧勒其拉、迪汗拉、塔库提村为代表的一批村级制度建设示范村脱颖而出。各项工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为规范创建工作秩序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必要保障。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全乡16个行政村均已达到“五好”村党支部标准。

3、深入推行“4211”工作机制。在“4211”机制推行过程中,我乡结合实际,设置了党政党建、农村经济、综合治理和社会事务三个办公室。各办公室设主任1名,由副书记担任,设副主任3名,由副书记和副乡长担任。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把实行“4211”工作机制的60名干部分成两部分,以10天为一个轮换期,各办公室2/4的人员上班10天,1/4的人员参加乡党校5天时间的集中培训,1/4的人员在家安心休息5天。建立完善了《请示报告制度》、《交接班工作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周汇报月小结制度》、《干部请销假制度》和《目标责任制度》等80多个相关工作制度,认真开好“三个会议”,紧贴农村实际开展轮训工作,构建了严格的考核监督体系和目标管理机制,使各部门的示范、引导、服务、协调等功能得到了有效发挥。不断加强和完善“五小”工程建设。年,我乡利用上级下拨的42万元预算内资金,并自筹资金,共计投资108万元新建了总面积598.02平方米、33间的干部公寓和120平方米的机关食堂,为干部宿舍购置了10台电视机,为干部浴室购置了两套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了容量为8吨的暖气锅炉,建起了3座蔬菜大棚。同时,建起了占地100多平方米的融学习、娱乐、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室,活动室内有各种书刊、杂志1万多本,每年订阅各种报刊杂志达15种以上,营造了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加大干部双语培训力度,突破机关干部学习“双语”的屏障。乡党委组织机关干部每星期五下午集中学习“双语”,通过辅导老师指导、相互结对子、业余时间自学等方式,促使干部在相互语言交流中提高“双语”水平。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我乡推行了五大毕业生、选派生、留疆战士驻村试点工作,并把该项工作作为提高机关干部基层工作经验和“双语”水平的重要途径。按照推行“4211”工作机制的总体安排和运作规程,对五大毕业生、选派生、留疆战士进行男、女,民、汉之间的搭配分组,采取1名民族干部带1名汉族干部,1名男性干部带2名女性干部的方式,坚持就近、便利的原则,安排干部到经济发展较为滞缓的村驻点,主要协助村级组织认真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精神文明建设、扶贫攻坚、农村党员电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重点加强“双语”学习,逐步实现用民族语言与村干部、农牧民群众进行交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不断提高“双语”会话能力。为把机关干部的“双语”学习变“软任务”为“硬指标”,每年对所有干部进行2次以上的“双语”考试,通过把每次考试成绩与干部年终考评和工资挂钩,增进干部主动学习双语的积极性。目前,有85%的干部能熟练掌握基本的日常对话.

4、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情况。年,投资建立了乡党员电教站,面积120平方米,配备电教专职人员1名,设备齐全(29寸电视机、VCD、放像机各一台),建立健全了《党员电化教育领导小组主要职责》、《电教员主要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统一制成牌匾,装裱上墙。同时乡电教领导小组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了电教工作检查制度,完善“自查、抽查、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提高了工作效能,完善了电教设备、教材的登记,规范了电教片播放记录。16个村级党员电教播放点均配备了电教设备和专职电教工作人员,加强片库建设,及时购买各种以农牧民实用技术、畜牧业发展等为内容的电教录像带、影碟,形成了党员电化教育两级(乡村)网络体系。同时,利用有线电视进家入户的有利时机,每周插播2次电教片,如《来自亿元村的报告》、《党的光辉照新疆》等50多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政治教育片及有助于农民学习借鉴的科技教育片,使全乡85%的农民党员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70%的农民党员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农牧民的科技意识不断增强。目前,全乡拥有3个党员电教科技示范基地(克斯勒果园、亚维路克村加工厂、拉依勒克村育肥基地),5个党员电教科技示范村,137户党员电教科技示范户,形成了以示范户为点,辐射全乡的电教科技网络。

(二)乡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1、乡村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以及“三老”人员队伍现状。全乡享受副科以上待遇的人员有24人。党委班子成员由11人组成,成员中有一名妇女领导。政府班子成员由10人组成,党政领导班子的文化程度均在大专以上,成员的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村“两委”班子成员共有188名,平均年龄41.5岁,中专以上学历78名。全乡共有1536名干部,其中汉族干部25人,站所干部为649名,教师780名,在行政村任职的干部为116名。有267名符合自治区界定条件的农村“三老”人员,其中,老干部59名,老党员207名,老模范1名。2、干部管理。一是从完善制度入手。先后制定了《上阿图什乡干部管理规定》、《上阿图什乡干部考勤制度》、《上阿图什乡干部学习制度》等,通过制度的落实强化了干部管理。二是建立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在站所领导选拔中引入了竞聘上岗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工作格局,有效地激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几年来,我乡共选派了86名素质好、能力强、敢于吃苦的机关干部到各村挂职,选派干部占村干部的40%。三是强化考核工作。通过对各项考核指标进行量化并责任到人,结合年终考评,对优秀者进行奖励,对指标落实不好的进行惩罚,有效地增强了干部的紧迫感、责任感。3、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后备干部的选拔主要是采取层层推荐的方式进行。首先,由各村经过民主讨论确定后备干部人选,上报乡党委并备案。其次,强化后备干部的培养,通过乡党校、市党校、挂职锻炼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今年,按照市委组织部的要求,对全乡280名大中专毕业生进行了公开选拔,按照4比1的比例,向市委组织部上报了75名优秀的村级后备干部。4、党团员发展及党团组织的作用发挥。加大团组织“推优”工作力度。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和“向一切优秀青年敞开大门”的工作方针,把符合条件的优秀青年推荐到党组织中来,几年来,共推选120名28岁以下的团员入党。发展党员严把“入口”,疏通“出口”。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重点在优秀团员、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及大中专毕业生中发展党员,积极培养和吸收其中的先进分子加入党组织。加大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力度,疏通“出口”,对长期不参加党的活动、不发挥作用,民主评议不合格的党员,给予处置,保持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对农村无职党员按照各自特点进行设岗定责,使他们成为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员,村党支部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的信息员,带领群众科学致富的示范员,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服务员,群众日常纠纷的调解员。今年,我了加强对退休干部党员的管理,专门成立了退休干部党员党支部,并定期组织他们学习。5、激励“三老”人员、村干部、宗教人士发挥作用。我乡积极鼓励“三老”人员参与村级经济发展规划和重大决策的研究及组织实施。对有一技之长、身体状况允许的“三老”人员,聘请其担任村顾问、学校的政治辅导员,经常性地向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教育,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好下一代。同时,他们还以身作则,大力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新风尚,为农村稳定、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6、宗教人士的工资来源及发放。宗教人士的工资由市政协、统战部、民宗委发放。标准为哈提甫、副哈提甫平均每月250-450元。

(三)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我乡坚持“强攻畜牧业,调优种植业,规模发展林果业,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的经济发展思路,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基础。年全乡集体经济收入为36.92万元。乡集体经济在2万元以下的村有8个;收入在2-5万元的村有4个;收入在5-10万元的村有4个,现全乡有贫困户1712户、8560人。在集体资产管理方面,主要采取租赁承包与集体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年各村承包费为36.03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乡农经站统一管理,具体开支办法是:先由各村上报所需开支项目,然后由乡农经站审查,报经乡长审批后由农经站支付,农牧民对集体经济管理反映较好。现乡应收债款为410万元,主要为各承包单位往来款、个人借款、其他单位借款。负债为571.71万元,主要为银行贷款40.85万元,向其他单位借款282.8万元,个人借款46.29万元,政策性调工资和新分配人员工资款201.76万元。清欠办法是:按照合同规定通过司法部门收回后再行支付。村级应收债款为329.66万元,主要为90年代为农牧民提供各种服务的费用,负债为160.81万元,主要为近8年来平整条田所欠服务单位的工钱。清欠办法是: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将应收债款收回后支付所欠服务单位的工钱。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为98.5万元,乡分配了36.73万元,村分配了59.07万元,主要用于正常办公和支付工资报酬。在乡村道路铺设、防洪设施修建、平整条田等工作中,我乡严格按照“一事一议”的规定来筹集资金,人均收取额均在15元以下,没有出现超限额的村。年通过“一事一议”共筹资58.28万元。以上是我乡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情况。不到之处,请各位同志给予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第4篇

关键词:乡村;债务;制度变革

一、引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大,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又面临一些新问题。其中之一,是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组织普遍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这已经成为税费改革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大障碍。至于全国乡村债务总额是多少,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全国统计数据,一些学者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估计全国乡村两级债务总额不低于6000亿元,这个数字已超过长期建设国债数额,平均每个乡镇的债务近450万元。许多个案研究结果都支持这个估计结果,如笔者对西部某县级区进行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乡镇政府和村组织偿债能力十分有限,随着偿债期限的到来,如果到期的债务得不到清偿,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也将爆发出来,从而影响到社会稳定。

目前关于乡村债务问题的研究,大多属于一般性的研究,基本上是就事论事地研究这个问题,而对于引起债务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还很少有人进行研究。本文认为,乡村债务问题所涉及到的范围已经超出其本身,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和发酵。本文首先对西部某县级区乡村债务进行实证研究,然后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乡村债务问题进行深层次考察。

二、对D区乡村债务的实证分析

西部某市D区共有33个乡镇,501个村,全区人口81.2万,2003年GDP为396143万元,财政总收入22814万元,在西部属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截止2003年底,全区乡村两级债务总额为18542万元,所有乡镇和村都有负债,其中乡镇级债务总额为13472万元,村级债务总额5070万元,债务总额占全区当年GDP的4.68%,占区本级财政收入的81.27%.

(一)乡镇债务基本情况

在全区乡镇债务13472万元中,乡镇政府直接债务为13181万元,占乡镇债务总额的97.84%;以乡镇名义担保发生的债务为291万元,占乡镇债务总额的2.16%.乡镇平均直接债务为399万元,负债最多的乡镇的债务额为995万元,负债最少乡也有99万元。表1是D区33个乡镇负债分布情况。

全区乡镇间接债务,总额为291万元,乡镇平均8.82万元。其中:为个人担保债务额172万元,占59.1%;为其他单位担保债务数额84万元,占28.9%;为所属企业担保债务数额35万元,占12.0%.

乡镇债务构成:一是兴建公共设施和公共产品支出形成的债务,为7564万元,占乡镇级债务总额的57.4%.其中:学校建设欠债4875万元,占公共设施建设支出的64.4%;道路修建欠债2176万元,占公共设施建设支出的28.8%;民政优抚欠债91万元,占公共设施建设支出的1.2%;计划生育欠债57万元,占0.8%.二是弥补基金会资金缺口3015万元,占乡镇级债务总额的22.9%.其中:历年乡镇政府借款1884万元,占62.5%,呆坏账1131万元,占37.5%.三是兴建政府办公楼、住宿楼等其它开支1154万元,占乡镇级债务总额的8.7%.四是借款兴办企业972万元,占乡镇级债务总额的7.4%.五是弥补日常开支476万元,占乡镇级债务总额的3.6%.

(二)村级债务基本情况

在村级债务总额5070万元中,直接债务为4959万元,占村级债务总额的97.53%,担保债务为111万元,占2.47%.

村级债务分布。全区村级直接债务总额4959万元,村平均债务9.9万元。如果以乡为单位分类,村级债务最多的乡总额高达1070万元,最少债务的乡总额为4万元。表2是以乡镇为单位计算的村级债务分布情况。

负债额(万元) 50以下 50~100 101~200 201~300 301~400 1000以上 总额 平均 乡镇数(个) 10 8 6 6 2 1 4959万元 9.9万元

村级担保债务总额为111万元。其中:为所属企业担保债务75万元,占67.6%;为个人担保债务19万元,占17.1%;为其他单位担保债务17万元,占15.3%.

形成村级债务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性支出1773万元,占村级债务总额的35.7%,其中:兴办企业投资负债958万元,占54%;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支出负债679万元,占38.3%.二是上缴税费1603万元,占村级债务总额的32.3%.其中:乡统筹费欠款1307万元,占81.5%;国家税收欠债171万元,占10.7%;部门收费、罚款负债6万元,占0.4%.三是公益性支出1101万元,占村级债务总额的22.2%.其中:道路修建支出欠债838万元,占76.1%;教育支出欠债231万元,占21.0%;卫生支出欠债13万元,占1.2%.四是除生产性支出、上缴税费、公益性支出和管理费用以外的其它支出291万元,占村级债务总额的5.9%.五是管理费用192万元,占村级债务总额的3.9%.其中:村组干部报酬欠债135万元,占70.3%;招待费用欠债16万元,占8.3%.

三、乡村债务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我国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使得城乡不仅存在巨大的发展差距,而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运行体制。表面看来,乡村债务是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组织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反映,实际上,这里面有着很复杂的原因,既有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方面的因素,也有政治制度安排不合理等方面的原因。

(一)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形成的乡村债务

首先,从D区的乡村债务构成可以看出,兴建公共设施和提供公共产品形成的负债占债务总量的一半以上,表明乡村财政收支缺口很大。乡镇财政是1983年国家实行政社分设、组建乡镇政府时获得自主地位的,其功能在当时被定位于保障乡镇政府有效运作。但是,随着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各级政府在职能划分和支出范围的划分上开始模糊。随着分税制实施和各上级政府在财权的“强干弱枝”的政策导向下,省、地市级政府照搬中央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思路或取向,不断加大财力的集中程度,在将财权上收的同时,基本事权却有所下移,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履行事权所需财力与其可用财力极不对称。县、乡两级政府所履行的事权,大都刚性强、欠帐多,所需基数大、增长快而无法压缩,如农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改变农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局面都成了基层政府特别是乡级政府的沉重负担。一方面,上级财政的集中度都在提高。比如,1993年的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是22%,到2002年上升为54.9%,同时,省、市两级也想方设法增加财力集中度,尽可能多地从下级财政抽取资金,将收入多、增长潜力大的税种全部或高比例地上收,分税制改革后,省级政府的财力集中程度从1994年的16.8%,提高到2000年的28.8%.另一方面,各种升级达标的指令性目标又不断地下达到乡村,如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普九、普六等公益事业或达标升级活动都需要乡村出资,其中很多是远远超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承受能力。因此,乡镇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功能开始被异化,担负起更多超过其经济承受能力范围之外的职责。为了完成省级政府下达的“普六”、“普九”任务,D区的乡镇村因为学校建设借债就达4875万元。

其次,为发展乡村经济而借债。发展是硬道理,无论是对中央政府,还是各级地方政府来说,中心工作就是发展经济。在发展本地经济的过程中,无论是省、市、县级政府,还是乡、村都有一种内在冲动,实施所谓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因此,在推进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当中,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程度不断加大。上级政府的摊派不仅体现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方面,而且还体现在经济发展中对乡镇政府下达招商引资和兴办企业硬指标上。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条件下,乡镇政府、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只好举债兴办企业,有些地方是要求乡乡办厂、村村冒烟。如果企业办起来以后能够赢利,当然也是一件好事,不存在债务风险,一切问题都还好解决。但是,从实践来看,乡村兴办的企业往往属于竞争性行业,重复建设,受到资金、市场的限制,加上技术落后,经营不善,从一开始就注定为短命项目,企业投产之日就是企业亏损之时,结果往往与初衷相悖,大多投资都以失败告终,使乡村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除了乡村直接投资兴办企业而负债以外,招商引资是当前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一大手段。为了改善本地交通条件等投资环境,往往是市、县政府统一要求投资修建道路,有的地方要求乡乡通水泥路,有的地方甚至还要求村村通水泥路,往往上级政府所下拨资金杯水车薪,更多地是通过行政命令由乡村配套资金,为了完成任务,乡村只好举债。D区乡村因道路修建造成的债务额达3014万元。

第三、乡村负债也与乡村机构庞大、财政供养人数众多有关,供养人员不仅有乡镇政府在编和不在编的工作人员,而且还有村庄层面的村组干部,出现了“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严重格局。1984年,乡体制恢复之初,大多数乡镇工作人员仅有20人左右。1988年前后实行了重大改革,下放了一大批县直属部门归乡政府管理,而人事管理体制未健全,造成乡镇机构膨胀,人员过度增长。并且人员增长远远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导致人头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以致形成90年代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被用于人头费的普遍现象,有了“吃饭财政”一说。当收入不足于弥补支出时,债务就开始形成。D区乡村两级在这方面的债务额为2113万元,这个数字不算小。这充分说明基层政府机构和村组干部人数严重超过实际需要。当然,也不排除其中有的乡镇盲目追求高消费,建豪华办公设施、购置小汽车、大吃大喝等行为的存在。

第四、不合理的农村税费形成的乡村债务。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前,农民除了上缴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三提五统”外,还有各种集资摊派,农民负担十分沉重,大多数农村居民的税负都远远超过其经济承受能力,自然,农民拖欠、尾欠税费和摊派现象就变得越来越严重。由于现行体制下,乡镇都制定有税费征收完成期限并辅以奖惩措施,村干部为了完成任务,只有以村组织或个人名义向农村信用社和民间大举借债垫付税费款。

(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造成的乡村债务

仅仅从经济体制方面就事论事地分析乡村负债原因,对于彻底解决问题是不够的,必须从政治体制的角度来探讨产生这种现象的宏观背景和深层次原因。

虽然我们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基础性的作用,但是从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政府始终起着主导性作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把发展经济放在工作的第一位。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可以调动一切可用资源。不断增加的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使财政本身有自我扩张的需要。同时,政府的财政需求和压力不仅来自于社会和公共需要,也来自于政府自身利益的膨胀和扩张,即权力和利益都有不断追逐更大的权力和更大利益的特点,除非受到约束和抵制。这样,在资金短缺条件下的负债运行就成为一种常态。地方各级政府也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意识,只要靠借债完成任务,无论能否偿还,无论债务风险有多大,都是被允许的行为。

从我国目前政治体制方面的制度安排来看,乡村还缺乏本辖区公民显示对公共品和服务需求的偏好、监督和评价公共品生产的规范的、可操作程序。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在行政上受到上级政府的管辖,特别是人事权在上级,乡镇政府往往就以服从上级政府而不是辖区内农民的意志为主。上级政府摊派的大量事务,无论是否适合本辖区的实际情况,下级都必须想办法完成。乡村为了完成任务,只好借债运行,经常出现一些“上级请客,下级买单”、“上级决策失误,地方负责收摊”、最终由乡村“背锅”的事情。

上述表现实际上是乡村干部“经济人”行为的结果。作为经济人,乡镇、村组干部最根本的行为动机和工作动力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或者是为了政绩和升迁,或者为了直接的经济利益,以及为了荣誉。而在政治集权度比较高的条件下,获得这些利益基本由上级说了算,因此,取悦上级是获取利益最大化的路径。因此,从完成上级任务角度看,乡村干部有主观动机。即使在乡村干部意识到上级决策错误的情况下,权衡利弊的结果,也是服从上级为最优选择。同时,还不排除乡村干部有主动腐败倾向的可能。某些乡村领导人,为了尽快干出政绩,为自己提拔或交流到好一点的岗位攒足“资本”,即使乡镇财力不足,也不惜举债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少数领导人,为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借债上马各种工程,在发包工程中大肆收受贿赂,进行腐败活动,结果是富了少数人,却让当地的老百姓背上大笔债务。

四、化解乡村债务的几点思考

乡村债务问题的解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有效化解已有的债务,二是如何防止新债务的产生。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有相应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重大变革。

(一)村级债务的化解与公共产品需求的偏好表露机制的建立

要从根本上解决村集体组织的债务问题,必须落实村民民主选举制度,这是化解村级债务的制度保证。真正落实了村民民主选举制度以后,选举出来的村干部,必须为本村利益服务,其行为的目标函数与本村居民的意志相容;否则,就得不到村民的支持而被村民大会罢免。这样,上面的各种摊派或“升级达标”任务,如果超出本村居民的承受能力或有损本村利益,将得不到村干部的支持,债务也就不可能产生。

当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是“自上而下”的,即由上级政府和机构根据自身的偏好或政绩导向来决定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供给结构和供给方式,而供给成本却大都由农民分摊,导致部分公共产品的供给与农民的现实、迫切需求发生错位,增加了农民对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方式的抵触情绪。公共产品供给资金的筹集因循制度外筹资体制而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却是“自上而下”的,这强化和固化了作为供给方的政府增加资金筹集加重农民负担的机制和冲动,也是对公共产品需求方的农民作为直接的乡村公共产品供给纳税(费)人权利长期的漠视。当由外生变量来决定公共产品的供给时,必然加大公共资源筹集的客观和主观压力,导致农民对政府决策的任何公共产品供给都会反感和消极反对。因此,即使在农民税费负担没有减轻的情况下,对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体制做出根本的改变,乡村公共产品特别是村级公共产品的供给由乡民、村民决策,由乡村社会的内部需求决定公共产品的供给,使公共产品的供求顺利衔接,使乡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建立良好的公共产品需求偏好的表露机制,使乡范围内或村范围内最广泛民众的意愿得以充分体现,这对农村的税费体制改革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进步。因为它不仅能推进乡村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激发民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也使符合农民迫切需要的公共产品能由农民自愿和更有效率地供给出来,也使乡村社会有限的公共资源发挥最佳效益。

在建立村民的基层民主架构时,村级公共机构设置不宜过大,以免占用太多的社会资源,应以精简、效能、适用为原则,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事务的空间大小决定公共主体。对大多数经济落后、社会经济关系单纯的乡村,可考虑村委会和村党支部职能的合一,避免两套机构的掣肘,即“两委合一”,由村党支部和一般村民共同推选村主任候选人,如中共党员被选为村主任,则自动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如村主任不是中共党员,可发展其入党,如不愿加入中共,就撤换村党支部书记,由上级的乡党委指派,直到有中共党员当选村主任,采取这样的措施,是基于中共党员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如中共党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在村里不能被村民拥戴为村主任起到带领作用,那就是不合格的。当然对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郊地区的村组织建构,则应根据村民之间社会经济联系的加强和公共空间的扩大、来自于集体资源利益的激增,设置功能较完善的公共机构,维护广大成员的合法、合理权益,而且民众对这种民主的需要也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二)各级政府事权的重大调整和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财政体制变革

对各级政府财权和事权的调整势在必行,应重新划分政府与市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即事权安排。如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应是全国性公共产品;乡村教育也并不完全是地方性质的公共产品,其受益者不仅包括上学的学生,整个国家都会因公民素质的提高而受益,这也是国家强行规定九年义务教育的依据,这些责任向基层政府的转移使乡镇政府承担了极其宽泛的政治经济责任。在乡镇政府承担的沉重责任中,九年义务教育是最典型的公共事业,也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危机的主要表现。消除城乡财政二元结构是农村公共财政改革方向,在现阶段,国家最起码应承担起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等公共产品供给责任,而农村义务教育良好供给则是重中之重。

实行义务教育供给的财政体制变革,也是农村税费改革和改善农村社会发展状况、农民的人权状况的重要举措,它有助于降低农民人力资本贫困、人权贫困程度。义务教育关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影响国家长远利益的公益事业,给予所有的社会公民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当今义务教育未真正义务化,这种情况在农村尤其严重,当乡村的财政危机导致了教育的供给危机时,在农村将导致新的教育贫困,这也将派生出农民下一代的信息贫困、人权贫困,也可能导致农民的收入贫困自我加强的循环,使一个个乡村的发展继续锁定在低水平陷阱。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面临巨大危机,不少地区义务教育徒有虚名,高额的学校收费不仅直接减少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也导致发展中辍学问题(传统体制下,辍学率相当低)。根据不同层次的政府职能分工理论,再分配职能主要由中央政府履行,而义务教育提供具有较强的再分配性质,所以应加大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责任。应对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进行力度较大的调整和改革,增加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责任,具体建议有:(1)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改由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负担,由县统一管理。中西部地区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沿海发达地区主要由省、市、县各级政府负责,并提高省级财政承担的比例。从总体上讲,中央和地方政府承担的比例可定为5∶5.(2)重新核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最低支出水平,设立学校基建专款。要逐步降低公用经费从杂费中开支的比例。(3)实行费改税后,中央政府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专门用于教育。(4)进一步完善分税制,在国税的分成比例上,对中西部地区适当提高比例。考虑到目前中央财力情况也不很乐观,中央财政可先对一些经济落后的省和自治区给予一定数额的教育拨款,这些拨款既可先拨到省级财政,再由省级财政根据具体情况分配到县,也可由中央财政直接划拨到县财政。中央对中西部农村教育拨款数额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各县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规模、当地财力大小及其他特殊情况而定。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在全国范围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教育财政转移制度,来平衡各地区之间的教育财政投入差异。

(三)严控乡村新债的出现与逐步消解历史债务

虽然目前存在数额巨大的乡村债务,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乡村债务具有合理性。在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尚不完善,科学的地方债务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乡村不能有债务,至少不能增加债务,因此,中央政府必须出台政策,以这样的“硬约束”来阻止乡村债务的进一步增加。同时,中央政府要制定一个逐渐减少乡村债务的时间表,逐步化解乡村债务风险。当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建立,可以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在科学规范的地方债务管理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允许乡村根据具体情况适量举债。

参考文献

[1] 费雪。州和地方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谭秋成。地方分权与乡镇财政职能[J].中国农村观察,2002,(2)。

[3] 周业安。县乡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对策[J].管理世界,2000,(5)。

第5篇

自查报告中的文字表述要实事求是,既要肯定成绩,又不能虚报浮夸,凡是用数据来说明的事项,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结对帮扶工作自查报告范文参考,欢迎阅读!

结对帮扶工作自查报告范文参考一

一、20XX年扶贫结对帮扶工作进展及成效

20XX年,省农办积极履行牵头单位职责,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帮扶要求,联系项目,落实资金,认真做好与竹垟畲族乡和龙泉市八都镇安田村、上垟镇五都楼村(以下简称一乡两村)的结对帮扶工作,较好实现了帮扶乡村产业有新发展,面貌有新改变,收入有新提高的目标。20XX年,上垟镇五都楼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39元,同比增长18.6%,八都镇安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65元,同比增长13%;竹垟畲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56元,同比增长13.5%。

(一)抓工作谋划,着力提高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实效

1、制定落实帮扶方案。省农办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结对帮扶工作,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新一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浙委办〔20XX〕8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民族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浙政办函〔20XX〕98号)精神,及时制定《省农办新一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方案》,明确了帮扶目标任务、具体分工、工作重点和相关要求,指导帮扶村制定了《龙泉市八都镇安田村产业发展规划》、《龙泉市上垟镇五都楼村产业发展规划》等。同时,分别落实综合秘书处和机关党委具体联系龙泉市八都镇安田村和上洋镇五都楼村,帮助理清结对村发展思路,协调落实帮扶项目。

2、明确帮扶目标任务。到20XX年,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部署的结对帮扶任务,使结对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村集体经济有显著发展,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增长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民族乡(镇)的农村人均纯收入不低于所在县(市、区)的平均水平;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达到所在县(市、区)农村平均水平;水、电、路、通信、商贸流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3、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省农办始终把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放在全办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20XX年,省委副秘书长、农办(扶贫办)主任章文彪3次到龙泉调研指导工作,每次都到“一乡两村”走访,与基层干部座谈、体察村情民意;办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实地调研“一乡两村”产业发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民增收等情况,指导结对帮扶项目实施,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各处室结合各自业务及特点,分批到“一乡两村”开展专题调研,全面掌握现实状况、农民增收、空间资源、产业发展等基本情况,为精准帮扶奠定扎实基础。据统计,20XX年,我办共赴龙泉市开展帮扶43人次,其中办领导7次,走访低收入农户225户。

(二)抓资金统筹,着力推动“一乡两村”项目建设

1、统筹资金扶贫帮困。按照《省农办新一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方案》,办里计划每年安排50万元,用于每个结对村的项目帮扶;每年根据竹垟乡提出的帮扶需求,由办分管领导协调相关处落实50万元的项目资金用于竹垟乡兴办1-2件实事。经过努力,20XX年,省农办整合各类支农资金,累计帮扶龙泉市“一乡两村”1044.5万元,其中竹垟民族乡537.5万元,帮扶两个结对村507万元,重点用于农村污水处理、产业发展等方面。

2、指导帮扶项目建设。在推进帮扶过程中,我办按照村庄规划要求,指导和帮扶“一乡两村”项目建设,建成一批基础和产业项目。八都镇安田村:完成产业扶贫坞垟村茶叶基地道路硬化600米,建设农田机耕路500米,协助竹林机耕路硬化。完成对村部分危房、旧房拆除修建,硬化各自然村道路2565平米(包括结对户);指导完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项目。上垟镇五都楼村:新建村内排水渠800米、农田小桥1座、奶牛养殖基地道路1公里;完成部分农房改造项目,硬化村(组)内路面1000平方(包括结对户)。竹垟民族乡:建立乡级扶贫资金互助会2个,建设高山蔬菜基地机耕路1500米,修复观光游步道600米;帮扶改造畲乡文化体验区(罗墩村)加宽硬化道路150米,建设排水渠500米。

3、职能处室倾斜帮扶。按照省农办结对帮扶方案,每个处室联系1-2个村,发挥职能处室优势,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如社会发展处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给予相应指导;经济发展处在山区经济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扶,落实经济发展项目和举措;基层建设处帮助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促进低收入农户提高生产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扶贫开发处重点围绕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发展特色产业等,重点推进带动低收入农民增收的项目实施。

(三)抓薄弱环节,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瓶颈

1、破解低收入农户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在“一乡两村”开展扶贫资金互助会试点和推广工作,分别为“一乡两村”安排扶贫资金互助会项目14个,其中村级互助会12个,乡级互助会2个,124名低收入农户入会,借款金额58万元。通过财政支持和农户入股,发挥了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解决了低收入农户融资难的问题,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为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努力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办领导多次与交通部门沟通,反映竹垟乡交通发展的问题,得到了省交通厅的大力支持,协助竹垟乡争取八都至竹垟乡县道改造工程,投资约460万元。目前,该项目初步达成意向。同时,针对两村要求,安排资金帮助两村启动并建设出行道路和生产道路项目,使农村交通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

3、注重提高低收入农户素质。乡、村要加快发展,低收入农户要持续增收,人员素质是基础。为此,我办在引导发展来料加工、农家乐、生态农业等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帮扶乡镇和村从业人员及低收入农户的培训力度,针对“一乡两村”安排赴台考察民宿和现代农业培训班1期,牵头联系赴磐安、永嘉等地考察农家乐1期,为全面推开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各处室人员利用到基层调研时间,多次开展“金融扶贫、产业发展”等业务方面培训,进一步激发了低收入农户发展的积极性。

(四)抓合力帮扶,着力营造扶贫结对帮扶良好氛围

1、加强与相关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推动低收入农户收入实现倍增计划,单纯依靠省扶贫办的专项扶贫和专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我办充分发挥牵头单位优势,强化合作,整合各单位力量助推“一乡两村”发展。省交通厅、省科技厅、省农科院等省级单位纷纷发挥优势,为“一乡两村”提供资金、科技、信息等支持。龙泉市农办、农业局、交通局、旅游局等也纷纷加大帮扶力度,努力改善帮扶村发展条件。

2、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作为龙泉市帮扶团组组长单位,组织加强经验交流,及时了解各成员单位结对帮扶进展情况,通过扶贫信息网、简报等总结推广结对帮扶过程中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为成员单位相互之间提供和借鉴好思路、好举措、好办法,使帮扶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抓指导评估,着力落实和使用好帮扶资金

1、建立定期汇报制度。为了确保帮扶工作高效、高质完成,把项目决策与事中检查、事后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并建立定期汇报制度,由结对乡或村定期自查项目进展情况,直接向省农办汇报或由市农办向办领导汇报。

2、建立检查指导制度。办领导通过多次调研,了解和掌握项目进展、低收入农户增收等各方面情况,并对帮扶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具体负责的处室,多次直接到点、到项目进行指导,督促帮扶项目有效实施。

3、规范帮扶资金使用。规范结对帮扶资金使用的范围和程序,确保帮扶资金使用公开透明;加强帮扶项目效果评价,推行项目实施效果好坏与下一年度帮扶资金是否增加挂钩;充分发挥扶贫工作积极性,在结对村范围内统筹使用项目资金,以发挥帮扶资金的效益。

二、20XX年工作打算

20XX年,我办将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消除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为重点,继续做好扶贫结对帮扶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做好团组牵头工作。根据《关于做好20XX年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浙扶贫办〔20XX〕12号)等文件精神,及时组织召开龙泉团组会议,继续做好团组帮扶的协调服务工作,搭建好服务平台。同时,及时将各成员单位报送的好做法与经验进行宣传推广,推选先进单位,形成合力帮扶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明确帮扶重点。20XX年,省政府将基本消除家庭人均纯收入4600元以下的贫困现象列入民生实事。20XX年,省农办、扶贫办将在农村改革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培训、山区经济、农家乐发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方面继续给予倾斜支持,尤其将结对村46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作为帮扶重点,将帮扶资金更多地用于促进这部分人群的增收。

(三)进一步落实精准帮扶措施。根据扶贫重点村和低收入农户的帮扶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结对帮扶,鼓励和支持“一乡两村”发展“特色产业、农村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来料加工”等“造血型”新业态、新产业,大力推进合作扶贫,力争让尽量多的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参与进来,促进4600元以下农户收入持续加快增长,逐步推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四)进一步加强项目的指导和管理。根据“一乡两村”发展规划,我办将认真梳理结对帮扶具体项目情况,整合资源,加强协调,搭建加快发展新平台。探索帮扶资金帮扶新举措,强化项目资金监管,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加快“一乡两村”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项目尽早实施,尽快产生效益。

结对帮扶工作自查报告范文参考二

一、工作方案

在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工程中,教师结对及帮扶工作为老师的成长搭起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在他们的指导和关心下,我有幸承担帮扶姚成琳老师的工作,本着“认真、踏实、团结”的工作态度,为了扎实有效做好这项工作,我们拟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对象分析

1.师德方面:姚成琳老师能够爱岗敬业,较好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责任心较强;虚心好学,积极上进;特别是承担了毕业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兼学校电脑课教学,工作却从不落下,服从学校的安排,有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并有一定的开拓进取精神。

2.业务方面:姚成琳老师,从教多年,已逐渐熟悉初中数学教学的一般过程,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了解学生认知一般规律,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是,在对教材的处理方面,特别在课堂教学的组织方面,经验不足。曾参加过区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善于学习,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但在教育科研方面成绩较少。

(二)工作目标

在工作中,我们将本着“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的理念,在互帮互助的学习中共同成长。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具体措施

1.师德方面

(1)树立依法执教,为民服务的精神。首先,我们的教育活动要依法,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领会《初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精神,严格遵守教育教学常规细则,依法治教。其次,我们将进一步树立为民服务的思想。我们的从事的职业是服务性行业,我们教学要对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祖国的未来负责。

(2)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谁不珍爱自己的岗位,谁就不能干好自己的工作。我们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面对学生;要敢于争先创优,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日新月异,我们将时时注重学习,同时要勇于从旧的教学思想中跳出来,开创新的教学思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争做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弄潮儿。二是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我们的教育事业是一个团队的事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氛围,互帮互带,取长补短。有经验有成绩大家一起分享,有困难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2.教育教学方面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将通过一起学习、互相听课、评课等形式的活动,共同探讨、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改进与完善自身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加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我们将通过重温《课程标准》及解读,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确立了“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学生主体观、发展观,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2)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之一。不会学习的人将是21世纪的新文盲。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凸现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过程。新课程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走下高高的神坛,由居高临下的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学生人格,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做好课后反思。上完每一节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积累教学经验和吸取教训,从而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

3.自身素质方面

在工作的同时,我也不会忘记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多学习。我们要抓紧点滴时间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身边老师的宝贵经验,学习专业知识。要让读书、学习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2)多反思。自我反思是提高业务素质的基本途径。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学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的活动方式,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内容选择进行反思。使自己通过教学反思才能从“经验型”教师转向“科研型”教师。

(3)多琢磨。继续贯彻赏识教育,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只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相处得很融洽,老师与学生之间相处得愉快,才能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同时还要多琢磨班级管理的办法,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同时还要在班上开展自我教育,使学生能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超越自己,从而不断进步。

二、工作总结

本学年我承担帮扶姚成琳老师的工作,在工作中,我们本着“认真、踏实、团结”的工作态度,本着“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的理念,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实施结对帮扶工作,以此推动结对帮扶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运作。

(一)高度重视,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结对帮扶农村教师工程的实施,有利于发挥结对教师示范辐射作用,有利于加深教师关系,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共享,从而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我俩紧紧围绕市关于结对帮扶工作会议的相关精神及区教育局的有关规定,在已取得帮扶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帮扶方案,有效地引导和促进了我俩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重视交流,达到优质资源共享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通过一起学习、互相听课、评课等形式的活动,共同探讨、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改进与完善自身的课堂教学方式,强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研究,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本人担任初中数学学科参加培训的农村教师的结对教师,指导结对帮扶对象姚成琳老师用新理念处理旧教材,深入钻研教材,备好每一堂课,使其投入到课改的实验热潮中。在课堂上,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入课堂,在这堂课上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本人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积极挑战自我,勇挑重担,承担各级对外公开课;并通过电话、信息传送给她,让她早做好调课准备,前往学习。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只起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手中的学具,从而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总之,展示了简明新颖的课堂教学设计,精湛的教学艺术,全新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她受益匪浅。

(三)加强联系,建立稳定的互访机制

为切实了解和评价我俩在结对帮扶工作中的效果,共同提高业务素质,我俩建立了稳定的互访机制。一是电话联系,了解帮扶工作实施情况,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相互协调,保证帮扶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发送短信联系,开展教研活动,主要以公开课、示范课、集体备课为载体,来提高我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三是接收邮件联系,主要通过教育教学资料:教育理论、教学案例、教学论文、题组设计、数学试题等形式交流,达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这样,建立结对帮扶互助互学活动,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感受与启发

我俩开展结对帮扶的活动时间不长,但给我俩的感受和启发较多。一是姚成琳老师有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明确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二是姚成琳老师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精神得到了发扬和升华。三是处在困境中的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渲染。四是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共享,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向教育的公平发展迈进了一步。五是对认识《新课标》的新感受,突出“数学味”教学。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教学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会上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丰富多彩;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人地位,注意提供学生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重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是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举措,在结对帮扶工作中,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努力,加强师德修养,钻研业务,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为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结对帮扶工作自查报告范文参考三

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学校结对帮扶总结近几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我们结合**试验区城乡教育的现状与实情,为了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早在XX年秋学期就下发了叶教XX81号《关于开展中小学对口支援工作的通知》,启动了城区学校对口帮扶乡村薄弱学校的试点工作并一举成功。特别是《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市教育局六教人XX39号文件下发后,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的力度。几年来,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实施,结对帮扶工作,坚持做到“四有”,即有组织领导,有阶段性计划,有实施方案,有检查督导。以此推动结对帮扶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运作。

一、高度重视,制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按照XX年市局文件和会议要求,**试验区成立了由试验区分管干部人事和文教工作的领导任组长,区组织人事部和文教局的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其他相关同志为成员的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领导组,并在文教局人事股设领导组办公室,负责制定计划,具体安排,组织实施。XX年文教局又下发了叶教XX45号《关于开展城镇学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工作的通知》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的措施和目标,确保了结对帮扶工作的顺利实施。按照“XX-XX年结对帮扶计划”的规定,全区有19所中小学担负结对帮扶任务,共安排129名教师到比较偏远、条件较差的农村薄弱学校从事支教工作,现已进行了四年三批轮岗支教达107人次。由于我区范围较小,校数较少,所以开展结对帮扶薄弱学校的工程在具体实施中,其意义有了外延,范围有了扩大,不仅城区中小学校要结对帮扶农村薄弱学校,而且农村完中、初中、乡(办)中心学校及区级农村示范小学也要开展结对帮扶村级薄弱小学,不仅要从师资和教学管理上予以帮扶,而且要从资金和物质上予以帮扶,因此有些农村中小学既是结对帮扶的受援学校,又是结对帮扶的支援学校。例如,三元中学是**中学结对帮扶的受援学校,三元中学又是三元乡梓园小学的支援学校。另外规模较大的城区学校要结对帮扶2所农村薄弱中小学,例如**实验学校在师资上结对帮扶平岗中学,在物质上结对帮扶孙岗乡段岗小学;**中学在师资和教学上帮扶三元中学,在资金和物质上帮扶桥店中学;**二小在师资上结对帮扶三元乡龙塘小学,在物质上结对帮扶平岗办事处龙冲小学。结对帮扶薄弱学校工程的实施,发挥了支援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加深了校际关系,实现了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二、营造氛围,积极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是一项难以操作的教育工程,为了大力推动和促进此项工作的开展,我们积极营造氛围,升温加压,早在XX年11月12日上午,镇区办事处教辅组门前彩旗飘扬,鼓乐阵阵。文教局和镇区办事处选派14名小学教师赴孙岗乡小学支教的欢送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文教局负责同志、镇区办事处领导及镇区教辅组成员、镇区办各小学校长和镇区中心小学学生参加了欢送会。镇区办分管领导首先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代表镇区办党委政府对踊跃报名、主动申请赴孙岗乡薄弱学校支教的老师表示谢意,要求支教老师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把镇区办严明的校风、严谨的教风、严格的学风带到孙岗乡学校。支教教师代表在会上作了表态发言。镇区办主要领导在讲话中希望选派支教的教师奔赴新的工作岗位后,要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勤奋学习、扎实工作、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为加强两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孙岗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欢迎会结束后,14名支教教师在师生的热烈欢迎下,乘坐支教专车开赴孙岗乡,沿途所经学校,受到师生的夹道欢迎。中午,孙岗乡党委、政府对新到任的支教教师给予热情接待。乡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代表孙岗乡党委政府对镇区办顾全大局,关心支持孙岗乡薄弱学校教育的行动表示感谢,对支教教师舍弃城区优越环境,到艰苦地方工作的精神表示敬意。并表示,孙岗乡将会尽其所能地解决这些支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问题,为大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为了优化支教措施,收到帮扶实效,促进全区支教帮扶工作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开展,我们每年都要举行这样的欢送活动。此举促进了全区教育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打破过去那种乡镇之间教师派不动、调不出、分不进的局面,为今后的教师合理有序流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积极的尝试,必将对全区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文教局始终把结对帮扶农村薄弱学校的支教工作作为新时期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来抓。我们多次召开了全区支教工作动员会及支援、受援学校协调会,出台了相关政策,提出了有关规定和具体要求,积极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并把支教与职评、评优晋级挂钩,要求城区学校教师参加中级和高级职称的评聘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农村薄弱学校工作的经历,否则,一票否决。通过广泛宣传,政策导向,广大中青年教师能够理解支持,各校教师都能按计划安排如期到受援学校支教。开展结对帮扶的各校非常重视和关心支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待遇问题,如**中学在本校高中教师紧缺的情况下,采取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教学工作量加一点,对相关专业的教师压一点,支教教师兼一点的办法,为支教教师提供方便。XX年秋期一次性派出7名高中骨干教师赴三元中学支教,并把教师在受援学校承担的工作量和在本校承担的工作量实行累加计算,来确定超课时奖的发放标准,另外还给予一定的生活和交通费补助,保证了支教教师能安心踏实地工作。实验学校支教教师在活工资分配上,将受援学校工作量作为本校实际工作量计算,所需经费由本校支付,其他方面的津贴也仍然正常发放。

三、共同提高,达到优质资源共享**中学与受援学校三元中学开展结对帮扶,除师资教学支援外还为三元中学争示创办市级综合示范高中提供软件设施帮助;镇区办选派省级“教坛新星”焦健同志到孙岗乡竹园小学为师生上示范课,简明新颖的课堂教学设计,精湛的教学艺术,全新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效果,使他们受益匪浅。尽管我区人口少,面积小,但据不完全统计,在近4年来的结对帮扶活动中,支教学校向受援学校捐助帮扶资金达29万余元,还有衣物、文具、图书、教学仪器、电教设备、文体器材、树木花卉等,总价值达17万余元,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美化了校园环境,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四、加强联系,建立稳定的互访机制为切实了解和评价支教学校与受援学校在结对帮扶工作中的效果,共同提高办学效益,我们建立了稳定的互访机制。一是领导互访,了解帮扶工作实施情况,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相互协调,保证帮扶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教师互访,开展教研活动。主要以公开课、示范课、讲座课为载体,来提高薄弱学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三是农村薄弱学校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市、区级示范学校进行每月一周的教学培训,以提高其教学业务素质。四是学生互访。支教学校的学生与受援学校的学生建立“手拉手”互助互学活动。鼓励学生捐款、捐物,使受援学校贫困学生和学习困难生得到精神上、物质上和学习上的帮助。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第6篇

落实到乡(镇)政府、城郊街道办事处的局部,年初财政局要将此款全额纳入年度预算。由乡(镇)政府、城郊街道办事处负责按方法中规定的支出项目进行列支。落实到教育局的局部由教育局按农村中小学(不含高中)校生人数核定给农村中小学校,由学校按项目列支。

二、指标核定

并将指标按各占二分之一的比例落实到乡(镇)政府、城郊街道办事处和教育局。市政府决定将这项资金一分为二,税改后全市核定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总额为 元。取消农业税后都变成了转移支付资金。由乡(镇)政府、城郊街道办事处和教育局各管 元。无论是乡(镇)政府、城郊街道办事处还是教育局管理的资金都必需全部用于教育。乡(镇)政府、城郊街道办事处和教育局必需按有关财务法律、法规管好这项资金。

三、支出项目

主要包括办公费、邮电费、水电费、差旅费、业务费、购置桌椅费、校园管理费及学校自用的临时工工资等。乡(镇)政府、城郊街道办事处管理的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主要用于学校的危房改造、布局调整、校舍维修、远程教育、取暖费。教育局管理的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主要用于补充农村中小学的公用经费缺乏。

特殊研究处置。特殊情况。

四、拨款顺序

报市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委员会批准的支出计划按月提供拨款计划,年初各乡(镇)政府、城郊街道办事处和教育局都要将自已管理的局部依照规定的支出项目编制好各自的支出计划。财政局按办公室提供的计划进行拨款。乡(镇)政府、城郊街道办事处管理的局部,款拨给乡(镇)政府、城郊街道办事处,由乡(镇)政府、城郊街道办事处按规定的项目列支。教育局管理的局部,按计划拨到教育局在工商行开设的基本帐户,再由教育局按计划直接拨到农村中小学帐户。农村中小学直接从银行提款按规定项目列支即可,不再通过乡(镇)城郊街道办事处财政专户。这两局部资金如有重大支出项目需由主管教育市长核准签字后,方可组织实施。

五、票据审核

乡(镇)政府、城郊街道办事处和学校要按审批的用款计划进行列支,款拨到乡(镇)政府、城郊街道办事处和农村中小学帐户后。如当月有结余,结转下月继续使用,年末有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乡(镇)政府、城郊街道办事处管理部分支出票据由市政府派审计、财政等有关部门定期进行审核。教育局管理部分,每月中小学都要将支出所取得的合法票据报教育局财务统管办公室进行审核,不经审核的支出票据不得入帐。无论乡(镇)政府、城郊街道办事处管理的局部还是教育局管理的局部如发现截留、挪用、挤占和串项使用等现象,立即停止拨款,并严肃处理。

六、帐务处理

乡(镇)政府、城郊街道办事处和学校必需单独设立明细帐。收支票据要另行装订成册。财务人员要严格按会计法要求计帐、算帐和结帐。教育局管理的局部,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是保证农村教育正常运转的专项经费。各校财务人员每月都要将当月的经费收支明细表上报教育局财务统管办公室进行汇总。教育局财务统管办公室每季度都要将支出汇总表报给财政局有关科室。

七、财务监督

要严格接受财政、审计、监察等机关的监督和检查,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在运行过程中。每半年乡(镇)政府、城郊街道办事处和教育局都要把自己管理部分的收支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并形成书面资料,向市农村中小学办学经费管理委员会演讲,市政府年末向市人大常委会做专题报告。

第7篇

关键词:支出结构;收入差距;省级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55

1 引言与文献综述

自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经济活力不断被激发,经济总量规模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成果的分配不均的趋势也越来越显著。测度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城乡收入比例同比也从2.57提高到2007年的3.33,2013年下降到3.03。“基尼系数”已经连续多年处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以上。201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69,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已属于较高水平。考虑到部分群体存在的隐性收入和财产收入,中国的基尼系数应该还会更高。贫富差距过大已成为我国一大社会问题,必须予以重视,否则不仅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研究政府该如何通过财政手段调整社会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个人禀赋或者自然条件等因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是难以避免的。财政是政府调节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旧福利经济学派认为:社会福利不仅与收入总额有关,还取决于其分配是否平等。即要最大化社会福利,在追求收入增长的同时还应注重公平分配。凯恩斯在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当社会收入分配过于悬殊,会抑制社会的总需求,原因在于少部分富人掌握大部分社会财富,而他们的消费倾向较低。因此,为刺激社会总需求,保障经济持续增长,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来调控社会财富分配。

国内许多学者也对中国的财政支出和收入分配做了相关的研究,他们大多已经通过实证论证了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能有效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寇铁军,金双华(2002)将财政支出分为福利支出和非福利支出,其中影响社会公平的为福利支出,并通过实证发现,财政福利支出和基尼系数有着显著的负相关。说明财政福利支出是显著改善了社会公平。然后,进一步分析公共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对收入分配的作用,结果表明,这两类财政支出都能降低收入分配差距。孙文祥、张志超(2004)的研究发现,地方财政支出效应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而中央财政支出效应则表现为改善社会公平,从结构看,文教、科学、卫生类财政支出能同时达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两个目标。

2 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本文利用省级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由于我国在2007年对财政收支科目进行了调整,2007年后的部分财政支出项目内容和统计口径有所变动,与2007年前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我们选取的数据为2007年至2013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为消除异方差,本文对所有数据取对数。

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以下面板数据模型:

lnuri,t=b1+b2lnedui,t+b3lnseci,t+b4lnmedi,t+b5lnargi,t+ui+vt+ei,t

在上述回归方程中,i和t分别表示第i个省份和第t(t=2009,2008……2013)年,被解释变量ur表示城乡收入差距,用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之比得出。对于解释变量,本文选用了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和支农支出作为体现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指标。在下文的分析过程中,分别以edu,sec,med和arg来表示各项财政支出,我们研究的重点是通过面板模型分析各项财政支出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得出的系数为正则说明该项财政支出会扩大差距,系数为负则表示该项支出能抑制收入差距扩大,应继续加大这项财政支出的规模。

3 估计结果和实证分析

对于面板模型估计方法是采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需要通过Hausman检验确定应该选取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根据上述设定的模型,运用stata对相关数据进行回归,考虑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地区政府的政策选择存在差异,我们分别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四个样本进行估计,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从四个模型的拟合优度R2值来看,整体拟合效果不错。且均通过了F检验。我们根据Hausman检验来判断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对全国数据的估计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其余样本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对实证结果的具体分析如下。

3.1 教育支出

从表1可以看出,2007-2013年期间,无论在全国地区还是东、中、西部地区,教育支出都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其系数均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支出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且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如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补助,向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提供改造资金,免掉农村地区学生和部分城市贫困家庭学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费。这些政策改善了农村教育质量,提高农村居民教育程度,使其有更高的就业能力,获得更好收入。另一方面,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招收大量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教师,鼓励大学生会农村创业,使大量优秀人才向农村流动,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比东、中、西部的结果,可以看出东部教育支出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教育支出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这也说明中西部地区城乡教育的差距较东部大。

3.2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从全国地区来看,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结果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但分地区看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都不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反映了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严重偏向城市的局面仍没有显著改变。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在2007年前后才开始,且其保障水平偏低,与城市保障水平差距较大。因此,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存在过于偏向城市的现象,使得其不能发挥缩小城乡差距的作用。

3.3 医疗支出

就全国总体而言,医疗支出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示了我国城乡医疗服务差别较大。分地区看,东部地区的医疗支出显著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东、西部地区的医疗支出则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发展较为均衡,城乡医疗水平差距较小,而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医疗资源贫乏,医疗服务水平较低,使得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无法接受较好的医疗保障,导致其与城市地区在人力资本积累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进而扩大收入差距。

3.4 支农支出

从全国数据的实证结果来看,支农支出对于改善收入分配起到积极作用。分地区看,对中西部的支农支出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更为明显,这得益于党中央近些年来始终将“三农”问题放在政府工作的首要地位,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水利工程的投入,并对农民生产工作进行补贴,减免农产品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税收,对于提高农民收入起到重要作用。而东部地区的支农支出反而扩大了城乡差距,这主要因为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相当部分的农村居民已退出农业生产,进入工业领域,成为产业工人,因此支农支出无法作用到这部分人。同时,由于东部农村设施建设已较为完善,部分支农资金使用被用作其他用途,因此,东部地区的支农支出并未起到缩小城乡差距的作用。

4 政策建议

财政政策是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针对上文的实证结果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以继续改善城乡差距。

第一,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

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应从起点、过程、结果三个阶段的公平来考虑。而我国农村教育发展长期落后于城市。因此,在教育上对农村倾斜,使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享有相同水平的教育能够让他们在起点上享有公平,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村的教育发展水平较低,对农村教育投入的边际收益更大,同时能提高农村居民未来的就业能力,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由于之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大部分农民在养老、医疗和就业等方面只能依靠自己。例如在医疗方面,农村居民收入本就低于城市居民,而由于城市居民能享受完善的医疗保险,其在医疗上的费用反而会低于农村居民,这显而易见会增大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必须加大农村社会保障类财政支出,尽快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障体系。

第三,扩大医疗支出规模,并使医疗支出较农村倾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发展严重滞后的现状,提高农村医生队伍的业务水平财政医疗支出不仅是一种福利性消费,更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政府应加大医疗支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使国民健康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第四,在增加支农支出的基础上,提高支农支出资金使用效率。

改革之初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消除了制度上的弊端,极大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而受限于自然因素,农产品产量已遇到瓶颈。因此,提高我国农业产量的关键因素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当前,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方式仍比较原始,缺乏科学指导。因此,政府支农资金应着重加大对农业生产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上,加大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寇铁军,金双华.财政支出规模、结构和社会公平关系的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6):17 23.

[2]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1999,(4):3 17.

[3]孙文祥,张志超.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影响[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6):3 9.

[4]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3):4 12.

第8篇

关键词: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原因;实证研究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增速平均在10% 以上,在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呈现扩大趋势,经历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1978年我国居民城乡收入比为2.57:1,此后几年连续呈缩小趋势,1985年达到1.86:1。1985年以后城乡收入比的变化总体又呈上升趋势,2007年城乡收入比扩大为3.33:1,2010年城乡收入比例为3.23:1,绝对收入差距达到13190元。世界银行显示,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比为1.5:1,超过3:1的情况比较少见。从趋势和现状来看,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民居民的收入差距状况已经十分严峻。中共十也把收入差距问题摆在关系全局的突出位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如何做出政策制定和调整,前提是搞清楚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以及各种原因对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影响水平和影响程度,这样政策制定就会有的放矢,实现精确调控。

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形成原因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来自多方面。学者对此问题做过许多研究,有的面面俱到,有的关注一个点进行剖析。从什么视角分析这个问题?笔者基于两方面考虑。一个是能抓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这个问题的主要矛盾,另一个是能够实现定量化,也就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能够通过一定的统计指标和变量来进行反应。鉴于此,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形成原因归结为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阶段。根据库兹涅兹倒U理论,当一个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时,会出现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状况,有历史必然性。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差距会出现“先扩大,后稳定,再减少”的趋势。许多学者认为我国正处于倒U曲线的前期阶段,随着经济发展,会出现一定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现象。

二是二元经济结构。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看,我国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殊的国情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社会背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体现在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主的城市经济与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主的小农经济并存,在生产方式、生产规模、生产效果、资源投入、技术状况、产品交换方面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城乡收入产生较大差距。

三是财税政策。财政税收的再分配调节作用弱化,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的状况,城乡公共财政非一体化,各类税费依然给农民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当前亟待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调整财政分配结构,把支持和保护农业作为公共财政的重点,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畴,使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四是公共建设。城乡在交通硬环境和金融软环境上差异较大,基础条件的不同决定了居民增收的空间和潜力有差异。尤其是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在硬件方面,农村的公路、电网、通信网络、水利设施等条件较城市有很多差距,我国许多偏远山村至今尚未通车和通电。一些自然条件差、交通闭塞、易涝易旱靠天吃饭的地方,农民几乎失去了种田的积极性,怕投下去无收入,或投得多收得少,更谈不上农民增收。

五是教育文化。农村较城市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差异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的教育程度差距一直呈现扩大趋势,政策上一直是重城市而轻农村。城乡学校的数量差距大,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大,师资待遇差距大,教育歧视依然存在,农民子女就学和高考政策等都存在城乡间的不公平性。无论从教育投入还是教育政策来看,农村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长期倾斜的教育政策让占学生数量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一出生便输在了起跑线上。

3.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从经济发展阶段、二元结构、再分配政策、公共建设、教育文化五个方面来看,对我国居民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程度、影响方向和影响水平是什么?表现出哪些规律和特征?本文基于我国1978年-2010年各类年鉴数据,将五个影响方面继续细化为七个指标,利用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多元回归、分位数回归四种定量方法,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因果关系、显著性关系和敏感度关系。

3.1 实证分析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其影响因素的长期稳定关系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其影响因素是否有统计意义上的长期稳定关系可以通过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 Test)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8-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非农与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差异、国家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情况、农牧业税占总税收比重情况、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差异、城乡社会投资差异、城乡教育文化支出差异七个指标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有长期影响;财税政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非同步性,税收和居民转移性收入的调节作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非立竿见影,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长期性,教育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大约在七年以后显现出来;社会投资状况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传导时间较短,传导周期不超过两年。

3.2 实证分析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其影响因素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其影响因素是否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可以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Test of Causality)是根据历史数据用来分析不同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统计方法。当然,格兰杰因果关系不是绝对的逻辑认知,是一种统计判断方法。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莱夫·格兰杰建立该方法。本研究检验表明(10%置信水平),我国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这一因素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影响的传导周期在一年左右时间;我国农牧业税占总税收比重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影响的传导周期在一年左右时间;我国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差距也是导致收入差距的原因,影响的传导周期在三年左右时间;我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文化支出差异同样是导致收入差距的原因,影响的传导周期在五年左右时间。

3.3 实证分析三: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其影响因素的依赖性及敏感性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其影响因素是否具有显著的依赖性以及敏感性多大可以通过回归方法进行分析。一方面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整体的依赖性和敏感性,另一方面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不同阶段的依赖性和敏感性。

整体来看,1978-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产生显著依赖于非农与农业生产率差异指标、农牧业税占总税收比重指标、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异指标、城乡社会投资差异指标、城乡教育文化支出差异指标(5%置信水平);随着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进一步测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每增加1%,相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缩小0.05%;随着我国非农与农业部门生产率差距、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差距、城乡社会投资差距的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进一步测度,非农与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差距的比例每扩大1%,相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扩大0.38%,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差距的比例每扩大1%,相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扩大0.06%,城乡社会投资差距的比例每扩大1%,相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扩大0.5%。

分阶段来看,一是在经济发展方面。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有缩小趋势。2000年以前人均GDP每增加1%,城乡收入差距的比例下将0.05%-0.08%。二是在二元经济结构方面。三十年来,随着非农与农业的生产率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且这种影响先增强后减弱。三是在财税政策方面。农牧业税比重这一指标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在2.57之下时,时间大约在2000年以前,影响较为显著,随着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时间上大约2000年之后影响不显著。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差距指标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在80年代初较为明显,之后不显著,进入90年代后随着收入差距的增大,尤其是收入差距比例扩大到2.86后,影响又开始显著。四是在公共建设方面。三十年来,我国城乡社会投资的差距扩大始终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但近年来这种影响有减弱趋势。五是在教育文化方面。1995年之前,我国城乡教育文化的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之后这种影响关系逐渐减弱。

4.主要结论和建议

本文对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原因的研究结论和建议有: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我国农村居民是农业的主要生产劳动者,城镇居民是工业和服务业的主要从业者。农业与工业、服务业之间的生产率差异,导致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劳动回报上巨大差距。从全国情况看,1984年我国农业人均年生产率为750元/人,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均年生产率为2823元/人,两者相差3.7倍,是三十年来差距最小的一年。到2003年,我国农业人均年生产率为4801元/人, 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均年生产率为31558元/人,两者相差6.6倍,是三十年来差距最大的一年。本研究表明,二元经济结构下的生产率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很显著的相关关系,在具体影响程度上较其他因素最大。平均来看,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产率差异每扩大1%,城乡收入差距扩大0.38%。

二是我国城乡社会性投资不均衡是造成收入差距的一个显著原因。近三十年来,在我国通过投资拉动经济、从而带动地方居民收入增长的发展模式十分显著。这与我国长期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有关,如果一个地区的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投资增强,一方面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带来产业集聚和规模效益,当地居民的收入相应增加。相反,如果一个地区长期缺乏投资,基础设施配套落后,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具备,会限制当地居民的收入增长。从实证结果看,1978-2010年我国城乡社会投资差异每扩大1%,相应地城乡收入差距扩大0.5%,而且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和中期,这种效应尤其显著。1981年我国城镇全社会投资711亿元,农村全社会投资250亿元,城市是农村的2.8倍,同期我国城市人均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的比值差距是2.3。到2010年,我国城镇全社会投资241431亿元,农村全社会投资36691亿元,前者是后者的6.6倍,同期我国城市人均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的比值差距是3.2。应该注意我国城乡投资的差异会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是我国财税政策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从本研究实证结果看,财政支农和税收手段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并不十分显著,转移性支付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一定显著性。经测算,1978年-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差异每扩大1%,整体城乡收入差距扩大0.06%。分配调节应该在社会保障、教育、公共卫生、救济救助等方面发挥缩小城乡差距的功能,从而通过间接或直接方式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我国长期以来财政支出重城市而轻农村,尽管近年来加大了农村投入,但历史造成的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落后依然影响着农民增收。以社会保障为例,2010年以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主要流向了城镇居民,而占人口比例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如2003年占全国总人口65% 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只占社会保障费用总支出的11%,而占总人口35%左右的城镇人口的支出达到87%。

四是我国可能将迈入倒U曲线的中期阶段。通过本研究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可能正接近库兹涅兹倒U曲线的拐点。根据倒U曲线形状,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到了经济发展中期,城乡收入差距趋缓,当跨过拐点后,随着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减少趋势。本研究实证表明,我国人均GDP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即人均GDP每增加1%,城乡收入差距缩小0.05%。尽管从敏感度的绝对量来看,这种效应不是十分显著,但是从方向性来看,已经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也就是说,我国正在接近倒U曲线的中期阶段,可能已经出现了伴随经济发展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初始萌芽状态。从国际经验看,当第二产业比重为50%左右时,收入差距状态达到倒U曲线的拐点。201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16万亿,全年我国GDP为40万亿,占比约为40%,正逐步接近50%的国际标准,因此我国可能正在接近倒U曲线的拐点。

五是通过教育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教育因素与城乡差距有密切关系,而且教育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周期较长,即教育因素影响一般要经过若干年后才显现。通过教育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核心问题是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体现在解决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和制度设计的不公平。具体来看,需要解决农村地区教育的财政投入、教师的待遇和社会保障、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均、职业教育缺乏、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歧视等一系列问题。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通过长期不断努力逐渐缩小我国城乡居民素质和受教育水平的差距,才能从起跑线上解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云、王浩.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研究综述[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2]陈云.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3]陈云.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演变及“十一五”趋势分析[J].经济经纬,2008年03期.

[4]刘文勇.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程度、原因与政策调整[J].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03期.

[5]KUZNET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1).

第9篇

中共XX乡委员会

(2020年11月15日)

今年以来,XX乡党委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聚焦重点任务,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推动2020年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落地见效,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

一、基本情况

XX乡位于XX县西北部,距县城83公里,地处XX、丘北、师宗、罗平、西林五县结合部。东邻底圩乡、南接者兔乡、西隔丘北县温浏乡、北毗古障镇。国土面积413平方公里,辖4个村委会87个自然村93个村小组和清水江林业局一、二林场。2019年末有农村常住居民人口6158户23082人。居住着汉、壮、苗、瑶、彝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0182人,占总人口的87.44%。乡党委下设58基层党组织。其中:1个村党委,3个党总支,54个党支部(村小组党支部46个,合作社党支部3个,机关事业单位5个)。目前共有党员546名,其中女党员69名,占党员总数的12.6%;35岁及以下党员177名,占党员总数的32.42%;60岁及以上的党员93名,占党员总数的17.03%;少数民族党员456名,占党员总数的83.51%;大专及以上党员120名,占党员总数的21.98%;预备党员13名,占党员总数的2.38%;农村党员461名,占党员总数的84.43%;大学生村官党员1名,占党员总数的0.18%。

二、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一)聚焦政治建设,提升思想引领。以加强学习为先导,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政策方针能力,坚持把学习作为推动落实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一是充分利用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周一列会和“三会一课”平台,由领导班子带头领学,深入各基层党组织上专题党课,真正在学习中提升党员政治素养、锤炼坚强党性。二是依托乡级党校,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班2期223人次,实现普通党员35%以上进乡级党校学习,举办基层党组织书记暨党务干部培训班1期60人次,实现基层党组织书记暨党务干部全员培训。三是有序开展新时代“西畴精神”实践学习。开展一次集中学习,结合“三讲三评”“党员向群众述职”,组织驻村工作队、挂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深入村寨开展一次“西畴精神”为主题宣讲活动,将践行新时代“西畴精神”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特别是在人居环境提升整治和爱国卫生专项行动中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党员群众苦干实干、不等不靠,解决“脏乱差”等问题,提升人居环境,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要求各党支部于十一月中旬前召开一次新时代“西畴精神”专题组织生活会。

(二)聚焦强基固本,提高党建水平。一是着力开展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对照五个基本(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基本活动、基本保障)和12类标准,采取“一支部一方案、一季度一调度”措施,确保高质量全面达标,正在有序创建16个党支部规范化(大田安富支部为5星级党支部创建)和2个升五星党支部建设(德窝党支部、农业党支部)。二是着力开展“双整百千”四级联创示范创建。结合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工作,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分类推进,逐步推动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乡村治理各项任务的落实,确保提升乡村组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力争年内创建创建示范行政村党组织2个、创建示范村民小组党支部18个。三是抓实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提升。对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治理(坝干党支部),制订《XX乡三卡村坝干党支部软弱涣散整顿方案》,党委副书记、挂钩领导、挂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多方协作,加强具体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目前已完成整改提升。四是抓好党员发展工作。不折不扣执行好发展党员25道具体程序,严把党员入口关,保证党员质量,入党积极分子20名,顺利发展预备党员13名,按期转正25名。五是抓党建促宗教治理,成立乡村抓党建促农村宗教治理工作组,开展信教党员排查,并把宗教理论政策纳入党员干部培训内容。六是着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三个组织化。优化组织设置,把支部直接建在合作社上,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并进行跟踪和监督检查,优化队伍建设,实现37名小组组长和党支部书记“一肩挑”,并强化考核管理,确保作用发挥。七是着手筹备2021年村“两委”换届工作。成立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和离任审计领导小组,并成立换届工作专班,抽调5人集中办公,有序推进摸底排查,对现任职务的村“两委”干部进行谈心谈话,培养行政村后备干部41名,确定“定岗”后备干部9名,召开班子会议分析研判,拟定明年换届实施行政村书记主任“一肩挑”以及有关岗位后备人选,完成行政村“两委”班子换届模拟配备31人(其中女性8人),各项指标均符合模拟选配标准。完成4个村委会86个村民小组审计工作,共审计乡财政所代管资金367.53万元。

(三)聚焦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坚持“抓党建谋发展,以发展促党建”的思路,牢固树立“党建+”理念,把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有效结合,带领广大群众走上“党组织+集体经济+贫困户”的“党建+”发展路子,着力在种好一棵茶、养好一头牛、育好一朵菌上下功夫。全乡培育茶叶合作社等6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2327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两个全覆盖”,2019年353户贫困户实现产业二次覆盖,村集体经济产业扶贫项目总收益91.83万元,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20.79万元。种好一棵茶:成立鑫民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生态茶叶基地4000亩,覆盖带动3个村委会770户贫困户发展生态茶叶,辐射带动1250户发展8000余亩茶叶产业;养好一头牛:通过安美、旺峰、辉盛、五龙4个黄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带动4个村委会48个村小组833户贫困户发展高峰牛产业;育好一朵菌:结合XX乡森林覆盖率高,野生菌种类多,启动“野生菌之乡”项目申报,在清水江建设标准化野生菌加工厂,覆盖带动1065户贫困户参与野生菌加工项目。

三、存在的不足

一是因近几年来,工作重心向扶贫工作倾斜,各级党组织班子抓党建的主动性不高,多为被动接受,党务干部业务不精,存在党组织软件资料不过硬。

二是农村普通党员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和力度不够,特别是对流动党员的关注、教育不够。

三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农村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在组织引导党员群众落实上级部署、推动经济发展上有差距,需进一步加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强化党建责任落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党建工作创新,切实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第10篇

近年来,我乡紧紧围绕“抓示范、树典型、建机制、创特色、上水平”的整体思路,以“三级联创”为载体,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xx乡党委共有30个基层党支部,其中行政村党支部11个、站所、学校党支部19个,自2000年7月乡党委被 地委首批命名为“六个好”乡党委至今,全乡11个行政村中已有10个村先后被县委命名为“五个好”村党支部,有4个站所被县委命名为“四个好”群众满意站所,有2所学校被县委命名为“五个好”学校党支部。今年,乡党委根据地委、县委的新要求和标准、继续加大创建力度,制定了xx乡“2005年创建工作计划”,明确了创建目标,出台了详细的创建措施,重点抓好“五个好”学校党支部,“四个好”群众满意站所的创建工作。工作中,我们坚持将创建工作与农村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不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积极探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

一、以班子建设为突破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是“三级联创”活动的关键

班子建设是各级创建活动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强有力的班子是各项工作上台阶的重要保证,乡党委首先从自身做起,党委书记、乡长首先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是抓好中心组学习,以制度建设入手,坚持考勤,雷打不动,除学习有关文件政策、法规外,乡党委组织每个班子成员对近期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及时沟通、协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夯实党委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二是乡党委定期组织“谈心”活动,充分调动每位副科级干部的积极性,采取既分工又合作,为每位副科级干部都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形成了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人人有干劲的工作格局;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和重要决策坚持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发挥党委班子成员集体智慧,集体研究,集体决策,充分发挥民主,杜绝“一言堂”现象的发生;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二、以创新为核心,使“三级联创”活动始终充满活力

今年以来,乡党委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不断创新机制,巩固创建成果,推动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一是在巩固提高创建达标村、站所、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抓示范,树典型”活动。为了进一步推动xx党建工作,根据县委要求,xxx结合本身实际情况和工作特点,不断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在基层党组织中广泛开展创建“党建工作示范点”、树立了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民主法制建设、优质服务窗口、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15项、25个示范点。并制定了出了实施方案,规定了创建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措施,成立了领导小组。二是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对达到“五个好”的村党支部实行跟踪管理,对未达到“五个好”标准的村积极帮扶指导。xxxxx村前些年是一个班子软弱涣散的,群众意见较大的村,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后,目前:该村班子团结协作,乡党委、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均能认真贯彻落实。党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号召力不断增强,由于该村工作成效突出,2004年7月大xxx村党支部顺利通过县委“五个好”村党支部命名。三是在村级班子中开展“一对好搭档”评选活动。强化村两委班子之间的团结协作,同时建立了专门的工作档案,定期将各行政村的各项工作完成落实情况进行记录备档。评选对象为各行政村书记、主任。并设立了专项奖励基金。2004年底乡党委把班子团结协较好的xxx村党支部和xxx党支部评为了“一对好搭档”,并且兑现奖金3000元,以资鼓励。四是制定和出台村级干部工资发放管理办法(试行)。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乡党委制定和出台村级干部工资发放管理办法(试行)。《办法》中制定了具体的考核措施,工资发放标准按照评议的三个等次(优秀、称职、不称职)执行,乡党委组织办负责将干部考核工资汇总情况报乡党委会研究批准,乡农经站根据最后的考核等次情况,足额发放村干部的工资,今年按照细则足额发放了村组干部工资。并兑现了奖励,对创建工作突出的单位个人予以奖励,对没有按期完成创建任务的做出相应的处罚。五是兑现“三级联创”工作奖金。在2004年底,乡党委根据年初制定的《xx乡“三级联创”工作考评奖励实施细则(试行)》,为激励全乡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务工作者牢记责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创建活动的新方法,创新基层党组织工作的新形式、新内容,乡党委对创建工作突出的xx村、xxx村、乡农科所等单位进行了表彰,共奖励5500元整。六是制定出台了《xx村组集体土地承包管理办法(暂行)》。为了解决农民集体土地承包不合理、不公平、不公开,土地承包合同到期后,农民不愿交回土地等合同纠纷,土地纠纷问题,乡党委制定了该《办法》。在该《办法》出台前,在xxx、xx村的两起集体土地纠纷进行了试行,通过坚持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在实行有偿使用的总体原则的基础上,公开发包竞标。使xx48 人、xx村39户的集体上访事件,得到了合理解决,土地承包费也由以前的每亩140元,提高到了330元。目前,该《办法》已在全乡范围内推行。

三、以党建工作为基础,是开展好“三级联创”活动的根本保证

近年了,乡党委十分重视党建基础性工作,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乡党委专门制定了党员干部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充分发挥乡党校及农牧民学校的基地带动作用,举办各类培训班,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培训。同时,发挥党员电教优势,利用巡回宣讲、标语、板报等方式,扩大学习教育面,大力营造学习氛围。二是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乡党委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认真制定年度发展党员计划,对各支部的党员发展进行合理调配。2004年全乡发展党员50名。三是认真开展党员民主评议。在民主评议党员过程中,乡党委高度重视,周密部署,检查落实。全乡947名党员全部参加了评议,其中评议为优秀的101人,评议为合格的党员840人,不合格党员6人,针对不 合格党员的不同情况做出了党内除名和限期改正的决定,纯清的党队伍,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四是扎实做好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xx乡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对村干部进行了民主评议工,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程序和要求。对109名村干部从干部的政治表现、大局意识、履职尽责情况、工作业绩、解决热难点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民主测评。此次民主测评共发放了民主测评表1950份,评出优秀村干部13名名;合格村干部95名;不合格村干部1名。五是开展站所行风评议工作。全乡所属5个职能站所参加了行风评议,乡农机站、农经站被评为优秀站所;医院、学区机关被评为良好站所,没有留察、留评站所。征求出意见4条、建议9条。有意见和建议的站所针对自身存在问题采取了整改措施,并将整改措施进行了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

四、以“富民”为主攻方向,是“三级联创”活动追求的最终目的

1、因地制宜,理清经济发展思路。今年,乡党委根据地、县两委扩大会议精神,围绕县委提出的“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发展融合、扶优扶强、统筹发展”的二十字发展方针和“南矿北油、一带一线”的发展思路,结合本乡工作实际,在调查论证和开展层层大讨论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确立了“ 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以“葡萄为支柱,以农区畜牧业和反季节瓜菜为两翼”的农业发展思路和围绕“一大主业”,发挥“一近一远”优势,(“一大主业”指葡萄产业;“近”指:利用城郊优势,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二三产业、牛羊育肥,培育农家乐旅游;“远”指:扩大xx核桃种植面积,力争用2---3年时间建成全县核桃供应基地,发展特色种植业的经济发展大格局。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帮助下,各村纷纷以集中教育和座谈、走访的方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讨论、分析本村的实际情况,确定2005年的经济发展思路和增收措施,如:克其克村利用城郊村优势确定了“巩固葡萄产业的主要地位、鼓励发展交通运输和个体私营经济,利用本村的天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家乐旅游经济”的发展思路。xx村充分发挥本村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继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强发展以家庭牧场的重点的养殖业。

2、全面落实责任制。为了确保农业各项工作的落实,乡党委、政府与各行政村、站所签订了农业、林业、畜牧业、劳务输出等11项目标责任书,细化各项工作指标任务,制定考核标准,进行定性、定量考核,促使各级干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xx村避署山庄建设。

3、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好办法。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高行政村有钱办事的能力,乡党委结合本乡实际,组织了专题讨论,并制定出台了《xx乡发壮大集体经济安排意见》,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协调优势,开展中介服务等形式,增加集体收入;二是利用本村优势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加快对种类拖欠款的清欠核消工作,切实减轻集体负担;四是清理规范村级集体的各类承包合同,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五是强化民主监督体制,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减少不必要、不合理的开支;六是乡党委积极引导农民创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4、加强设施农业建设。今年,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乡党委又充分发挥城郊乡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将xx、xxx、xx等条件较好的村确立为设施农业基地,同时,针对栏杆村特殊的地缘,资源优势,在2004年的基础上再发展100亩设施农业,建棚40座。

5、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劳务输出是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措施,乡政府加大组织、引导、协调力度,注重实效性。一是加强领导,乡政府安排一名科级干部专门负责劳务输出工作,对此项工作做到有安排、有部署、有落实;二是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状,做到“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三是加强引导、协调,引导农民学习一技之长,提升劳务输出层次,合法务工,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害。及时收集用工信息,积极与各用工单位协调,大力推荐本乡 劳动力,2004年我乡累计输出4213人次,创收330万余元,较2003年276万元增收54万元,实现人均增收25.67元。

6、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今年为了引导xx村调整产业结构,引种100亩“淑女红”葡萄新品种,乡党委组织人员深入到农户家中做动员宣传,印制上千份宣传单分发到农民手中,为了消除群众的顾虑,乡党委专门邀请水管、土地、农科等职能站所为农民讲解、化验土质、解决变压器、疏通低压管道,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为100亩“淑女红”葡萄成功定植奠定了基础。

五、以“助民”为落脚点,发挥“三级联创”活动的优势

(1)对症施治,强化整改措施的落实。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针对调查摸底和各项评议工作反映出的问题,乡党委要求各支部针对问题进行整改,整改分集体和个人两大块进行。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梳理,并对各村整改措施情况进行回查,在回访和征求基层干部群众的基础上,各支部均制定了整改措施,同时,乡党委又对乡本级的整改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再梳理,建立了整改台帐。整改台帐明确了问题内容、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此次调查摸底和评议工作共梳理出乡本级各类问题27件,经过分析、汇总和再梳理出问题11件,其中乡本级自行解决的5件、需要上下联动解决的6件。已解决了5件,1件正在解决中。例如 :针对中心组学习制度落实不够、学习不及时的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有所创新,严把学习质量关,增强班子成员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个别村农业生产用水紧张,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发问题,乡常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并通过制定农业抗旱预案和鼓励和协调村组打出稿质量的机电井的途径予以解决和防范干旱损失的发生等。

(2)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今年以来,乡党委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求基层各支部积极开展各种扶贫帮困活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一是结合联乡驻村入户活动,深入到“三老”人员、贫困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众家中走访慰问。仅两节期间慰问69户贫困户,并送去价值9200元的慰问金和面粉、清油、煤等生活必需品。同时,xx党委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为xxx学校维修校舍资助1000元及3吨水泥,xxx沟中学、xxx小学“模式三”投入5万元,为各中小学配备学生桌椅110套,教育办公桌32套,计2.53万元;同时,乡党委中层以上科级干部为45名贫困生解决学杂费4500元,捐书600册,慰问资助残疾贫困生20名,为贫困学生继续接受教育创造了条件。

六、转变作风,坚持党风廉政建设,是开展“三级联创”活动的基础保证

乡党委继续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一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并重新修定完善了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副职干部各负其责的责任制和连带责任制。二是切实转变干部作风。乡党委以“三同”活动为载体,乡主要领导与党员群众并肩作战在田间地头、抗旱第一线,树立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三是在接待上级检查工作中,实行审批制度,车辆管理实行了派车单制度,办公用品实行统一采购制度,今年全乡办公费、水电费、燃料费与去年相比明显下降。四是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完善群众信访大格局。由以前的群众上访变为乡党委的“下访”和主动排查,及时把一切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七、抓稳定,为“三级联创”活动提供可靠保障

第11篇

一、 研修目标

针对我省当前乡村教师发展专家指导不够、骨干教师引领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依托“名、特、优”教师组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推动乡村骨干教师成长,引领乡村教师全员发展。主要目标如下:

1. 在导师组的引领下,开展针对性强、形式丰富、符合学员实际发展需求的研修活动,为一定数量的乡村教师成长成为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县级骨干教师奠定基础。

2. 发挥培育站学员基于岗位的引领作用,加强对全体教师的辐射,不断提升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 进一步完善我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二、 研修流程

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工作纳入当地教师培训年度规划。各市、县(区)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如大市教师发展学院、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等)要指导导师组科学制定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方案,遴选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提供功能完善的网络研修平台,按照“建站”“研修”“评价”的程序,实施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工作。

1. 建立培育站

(1) 确定培育站主题。各市、县根据各学科、学段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统筹做好各年的建站计划。对于教师人数较少的学科,可组建跨学科的培育站,也可依据地理位置相近原则进行协调,跨县区组建同一学科的培育站。

(2) 成立导师组。根据每个培育站的主题,成立导师组。每个培育站由3名导师构成导师组,其中1人为主持人。其中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组原则上由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大市学科教研员和高校(或省级科研机构)专家组成;县级培育站导师组原则上由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大市学科带头人和县级学科教研员组成。鼓励跨地区共享教育资源。导师的遴选实行自主申报,同级教师培训管理机构推荐,同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可,上级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审核。

(3) 选拔学员。所有学员均从乡村教师中推荐选拔。(根据《江苏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乡村教师包括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乡镇、涉农街道和村庄学校的教师。)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学员一般为县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每个培育站25名学员;县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学员一般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每个培育站30名学员。学员的遴选程序为自我申报、学校推荐、导师组同意、同级教师培训管理机构备案。

(4) 学员分组。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内可设立若干研修小组,选拔优秀学员担任组长,明确研修分工,建立研修小组间的合作竞争机制。

2. 开展研修活动

(1) 导师组业务能力提升

省、市教师培训管理机构组织开展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业务能力提升培训,主要包括培育站研修需求诊断分析、研修方案设计、研修课程资源开发、学员学习共同体构建、网络研修指导、线上线下研修活动设计、生成性研修资源开发、教师协同研修等。鼓励导师组创造性开展研修工作。

(2) 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

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采用集中研修与岗位研修相结合的模式,集中研修旨在确保研修针对性,岗位研修旨在确保指导个别性。在研修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实现两种研修模式的有机融合。

集中研修是指导师组根据培育站学员的整体发展情况,结合乡村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预设研修主题,组织培育站全体学员进行主题鲜明的研修活动,可采用诊断示范、课例研修、专题研讨、考察交流、小型讲座、微课题研究、成果总结呈现等方式进行。集中研修重在现场诊断示范、经验分享以及研修成果的运用和展示。一年内集中研修时间不少于30天,暑假期间每月不少于2天,平时原则上每月不少于1天。

岗位研修是指研修活动要结合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学员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可以采取网上诊断、课例点评、问题解答、资料推送等方式,由培育站导师组对学员进行个别化指导。岗位研修主要以网络研修与学员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动学员即学即用。鼓励学员将岗位研修渗透到校本研修活动中,深化学习内容,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同伴共同发展。

(3) 教师培训管理机构保障研修

各市、县(市、区)要把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过程管理纳入年度常规工作。通过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市级教师发展学院,建立本地教科研训一体化与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协同机制,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提供平台支持、课程资源支持、工具支持与专家指导服务,确保研修工作高效开展。要放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培育站的工作开展要结合区域教研,以产生骨干引领、全员提升的积极效果。

3. 年度评价考核

省、市和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估工作,建立制度,落实责任,不断改进方法,对培育站研修的关键环节、重点工作和实施绩效进行有效管理和考核。对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评价以导师组的引领带动作用、学习共同体组建、研修活动开展、资源生成、学员学习成效等为重点,根据评价结果,对工作突出的导师组要给予奖励支持;对工作不力的培育站,取消其下一年度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申报资格。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制定本地区培育站考核细则。省教师培训中心将组织学员进行优质课堂教学比赛和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要通过网络手段,有效纪录并反馈导师的指导活动和学员的研修行为与成效,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考核、评价培育站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导师组要根据培育站的研修方案,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激励学员认真参与,乐于展示,积极分享。做好本培育站学员的管理、评价工作,通过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对参与研修、支持同伴、完成任务、生成成果等进行有效评价,并发掘推荐优秀学习小组和优秀学员。对学习成效显著的学习小组和优秀学员,要给予专业发展的专门支持。

三、 职责分工

1.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1) 将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纳入省级教师培训规划,完善制度,建立机制。

(2) 专门拨付研修经费,保障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工作顺利进行所必须的经费支持。

(3) 做好对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工作的指导和监管工作,定期调研、交流、研究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运行情况。

(4) 发掘先进做法,总结典型经验,推广研究成果。

(5) 省教师培训中心负责全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工作。

2. 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

(1) 将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纳入本地区教师培训规划,落实本地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2) 完善本地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管理制度,建立激励、约束与保障机制。

(3) 加强市级教师发展学院和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建立区域教科研训一体化与网络支持服务的协同机制,提供满足培训需要的功能完善的网络研修平台,做好需要网络技术支撑的各项工作。

(4) 遴选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主持人和指导教师,选拔学员,组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

(5) 根据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研修规划与职责分工,做好省教育厅下拨经费的管理,指导培育站合理、科学、有效地使用经费。

(6) 做好对本地区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监管和评价,及时发掘好培育站、好学员、好成果,总结宣传推广先进做法、典型经验。

3. 培育站导师组

(1) 制定本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研修方案。

(2) 组建站内学习小组,建立小组间的合作竞争机制。

(3) 组织集中研修,围绕主题开展研修活动,解决学员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4) 组织常态研修,对学员进行个性化指导。

(5) 指导本站学员形成研修成果,总结、提升、凝练优秀成果。

(6) 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做好本站学员的管理、评价工作。

(7) 及时发掘典型,做好典型经验、先进做法的总结宣传推广工作。

4. 培育站学员

(1) 根据培育站研修方案,制定个人研修计划。

(2) 认真参加集中研修,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3) 积极参加常态研修,改进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4) 有效利用培育站,养成网络学习的研修习惯。

(5) 树立分享、交流、合作学习意识,有效融入学习共同体。

(6) 学以致用,完成研修实践任务,提交培训成果。

四、 经费使用

1. 省教育厅每年下拨大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研修经费10万元,下拨县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7.5万元。

第12篇

一、*乡团员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乡团员教师队伍仅指,*乡小学28周岁以下的团员教师所组成的群体。*乡小学有教职工74人,其中团员教师有32人,由于*乡地域宽广,乡小学分为三个管理片,分别是*片,南峰片和八炉片。乡校的团组织在乡中心小学团总支下设一南峰团分支。乡校团组织健全,少先队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但*乡校团员教师队伍中存在着:(1)团员教师对团组织活动不主动,不热情;(2)对团员应该承担的义务不情愿履行,怨声载道,还曾经一度出现团员教师拒交团费;(3)团员教师出现了团组织概念模糊等一些问题。

二、调查摸底,分析原因,进行团员教师队伍整改工作

发现问题,就要找出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针对*乡校团员教师队伍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乡团委与乡校团总支深入到团员教师当中,进行细致的访谈,听取团员教师的意见,初步分析了导致团员教师队伍工作诸多问题的原因:(1)*乡地域宽广,整个*乡校就分为三个教育片,团员教师集中在一起搞活动比较困难,以致在团员教师中出现了这样一些,如“乡团委和乡校团总支只知道收钱”、“团费交上去了,用到哪里了,怎么用了”等不解和疑问;(2)教育这条线有自已的一套评议教师各方面工作的标准,团组织的“无权”使得乡团委的“推优”工作难以奏效;(3)乡团委没有足够的活动资金,开展各种团员活动比较被动;(4)乡团委在主观上错误地认为,团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团组织健全,乡团委在团员教师队伍建设上无需花大力,团员教师自已能够管理好自已的队伍,以致松懈了管理工作。

乡团委和乡校团总支经过调查摸底后,制作了*乡校团员教师登记表格,要求承认自已是团员的教师认真填写表格,上交至乡校团总支。与此同时,乡团委将调查的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计划反馈到乡党委和乡校领导,并邀请其参加团员教师队伍整改的工作。这一系列的整改工作,使得目前团员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有了一定的改观,档案齐了、工作也顺了。

三、探索乡镇团委建设团员教师队伍的一些想法

1、依靠“行政手段”,做“硬”团员教师队伍的组织纪律性

团组织是一个有严明的组织纪律的群众团体,前些年团员教师队伍的组织纪律出现了一些问题,虽说是平常疏于纪律方面的强调,但很大一部分根源还是团组织的“无权”和“无为”。要做“硬”团员教师队伍的组织纪律性,首先还是得依靠并用好“行政手段”。这里所谓的“行政手段”就是指大力宣传团组织纪律的前提下,取得乡镇党委和乡校领导的支持,借其与团员教师的直接上下级隶属关系,共同介入严肃团组织纪律的工作。在此过程中,乡镇团委和乡校团总支要做的工作:(1)及时、适时地组织团员教师学习团的知识,向其宣传团组织有关纪律;(2)了解乡校团员教师对团建工作的思想,分析原因,找准问题,权衡是否需要利用“行政手段”的必要性;(3)采用合适的“行政手段”的方式,如要求乡校领导在有关会议上强调团组织纪律、乡镇团委和乡校团总支对不履行团员义务的团员教师进行退团处理等方式,来严肃团的组织纪律性。

2、投入感情,做实乡镇团委与团员教师的关系

乡镇团委“无权无钱”,运用感情开展工作,是乡镇团委的重要工作方式之一。运用感情这一工作手段,贵在一个“诚”字,即乡镇团委要投入真诚,与团员教师建立扎实的感情。在工作中要体现三个“心”,(1)谈心,乡镇团委书记要经常找团员教师谈工作、谈学习、谈生活,认识大部分的团员教师,相互熟悉,为今后的团建工作打基础;(2)交心,做工作不能只停留谈心这一层面上,乡镇团委应通过谈心,逐个了解团员教师对团建工作的看法。在此基础上,乡镇团委应通过个别访谈、开座谈会等形式,让团员教师了解乡镇团委的工作性质、近期工作计划,以至相互理解、相互弥补不足、相互提高;(3)关心,乡镇团委要关心团员教师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让团员教师把乡镇团委和乡校团支部看成自已的家,有心事找团组织诉说,有困难找团组织帮忙,团组织应充分利用优势,尽可能地为团员教师提供帮助和服务,促使两者关系健康发展。

3、生动活泼,做好团员教师的团组织活动

团员教师的团组织概念模糊,是因为团员教师很少参加团组织的活动,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客观因素,这里就不再赘述。团员教师的团活动主要的是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并兼顾本职工作.(1)生动活泼,团员教师的团组织活动要充分体现青年人的特点,表现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朝气蓬勃的风貌;(2)形式多样,团组织活动应不拘一格,形式多样,乡校团支部可独立搞一些团组织活动,也可以参与农村的团组织活动,可进行以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等活动,也可进行一些纯粹的娱乐活动;(3)兼顾本职工作,一方面组织团员教师活动要考虑到教师的工作时间,应安排得当,否则不但会影响本职工作,而且学校领导也不支持;另一方面,在选择组织活动的内容时,多考虑与教师的本职工作有关的活动,如组织有意义的团带队活动、岗位竞赛活动等,既可丰富团组织活动,又可提高团员教师的工作水平,获得学校领导的欢迎。开展生动活泼的团组织活动,是建设团员教师队伍工作的有效载体,乡镇团委和乡校团支部要充分利用团组织活动推动团建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