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2 05:08: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体育与卫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中任课教师需要穿插讲解必要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学生在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之后更能够了解体育锻炼的方法手段,避免在运动中受伤、避免体育运动的盲目性、使学生在运动中能够做到合理、科学、高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目的。
现代科学证明,要使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必须使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疾病的预防和体育锻炼相结合,忽略了任何方面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当前中小学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学现状
第一,中小学生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普及率总体不高。根据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我国普通小学的体育卫生课程教学计划规定,一二年纪规定为每周5学时,三四年级规定为每周6学时,五六年级规定为每周8学时。从实际调査来看*我国小学的卫生保健课与国家规定的16学时相比差距还很大。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中小学大约只上2学时的理论课,内容为体育课堂常规及体育课的目的任务,再有1学时为风雨教材,内容为体育明星的故事及大纲中规定的其中一项教学内容,卫生保健课大约只有1学时,实施好的学校可能多一两学时,而差一点的学校则1学时也保证不了。可知,普及率是相当低的。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的课时,初中部分相当于每周3学时,高中部分相当于每周2学时。而在卫生保健教育与实施方面,初中一年级到三年级均为12〜14学时,这里还包含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可见,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总课时除去体育基础知识的教学大约只有18学时。有许多学校只考虑升学率,可能每学年只有一两课时,差的学校可能1课时也保证不了,而高中部分,学校升学率抓得更紧,情况更糟。
第二,教育职能部门还需切实督促学校落实教学大纲要求。现实中国家教育职能部门虽然对各级学校和下属各部门下达了有关体育教育的文件,但并没有对各级学校和下属部门进行全面的核査,没有完全检査他们是否按文件的要求去做,或者说没有对那些学校和部门给予一定的压力,也没有根据学生的成长和时展的需要,提供学生所必需的卫生保健知识。从而导致诸多中小学校根本不重视学生的体育教育和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培养以及有关体育保健知识的教学。
第三,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足。当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尚未普及,许多学校仍以应试教育的方式进行常规管理,这就导致了许多学校只片面地注重升学率,任意剥夺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或者有的学校开体育课只是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而不让学生了解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甚至在一些中小学的毕业班停止学生的体育活动和体育课,更不可能重视学生的体育素质和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的培养。当然,也不可能去根据《体育法》的要求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四,体育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首先在教学中,由于学校领导的不够重视〃片面强调抓升学率,提高学生其他科目的成绩,对体育课形成一种若有若无的心态,随意支配,大大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其次,部分体育教师即使有加强学生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诉求,也因为学校的种种规定和要求使体育教师自己放弃这一工作激情。再次,由于体育教师自身的修养不够,存在一种混日子的念头,认为体育课还是以前那种“放散羊”的形式对体育课不负责任。诸多情况的影响使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在理论课上不给学生提供有关的体育理论保健知识,在实践课中也不能提供必要的保健知识,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
二、对策与措施
第一,教育职能部门应加强体育教学过程的管理。卫生保健教育是全面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应尽义务。国家职能部门应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和全日制中小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要求下属各级职能部门,亲自检査各个中小学所安排的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科书、教师的素质以及教学设施条件等方面,特别是卫生保健知识课的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以及体育教师所掌握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程度更要进行认真的考核,要由面到点、有表及里地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必要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另外,教育职能部门要制定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中小学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学大纲,同时指定国家统一的教科书,并适量增加体育卫生和生理保健知识,为小学生的体育基础课保驾护航,同时要对中小学进行监督'使规定能够落到实处。如制定大纲指定上课时间等,使卫生保健教育内容系统化、规范化,并适合学生的需要;同时,应鼓励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教科书和选用教材 “一纲多本”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把卫生保健教育办好,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第二,要加强中小学体育卫生知识的基础教育。建议对学校体育、卫生保健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成立学校健康组织,制定规章制度领导挂帅,由教育职能部门进行检査与评估,要定期对教师进行体育卫生与保健知识培训,使体育教师对此方面的知识不断更新,同时对体育教师加强思想意识教育,要使其对中小学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同时做好中小学校长的工作,要让校长认识到学生身体的健康远比文化课知识要重要的观念。学校应认真重视对学生的卫生保健方面的教育,由领导到教师、各级加强,做到以提高和普及学生的健康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降低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不必要的体育运动损伤,同时学会在运动损伤发生时及时进行科学的处理,真正做到教育要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第三,加强体育卫生保健课程在体育课中的授课比例。加大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比重使学生初步了解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部分。例如,在做准备活动和放松时,有些学生认为没必要。这时,应向学生阐明做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适当举例指出不做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会造成的损伤;在夏季体育教学中,应及时向学生传授预防中暑的常识,传授科学的饮水方法,加强游泳的安全教育等卫生保健知识,这样做都能收到好的效果;进行长跑教学时,结合长跑当中长出现的“极点”现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极点”的出现和如何掌握克服“极点”的方法。
三、小结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积极手段,卫生保健则是保护学生健康有效的预防措施,两者是从不同角度共同作用于学生身上。各个中小学校应该在国家职能部门的监督下,每个体育教师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认真地进行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更要重视学生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合理地安排体育锻炼和学习,使体育锻炼和学习都科学化、合理化。因此,中小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按照教育局的工作安排,**乡学区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各学校收费、减负等方面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自查和整改,现汇报如下:
一、收费及减负情况。
此项工作我们一直作为学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学区要求各校在收费方面实行公开制,并向学生及社会承诺不乱收费,公布各项的收费标准,严格地按照县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在收取费用时一律打印下发收费卡,并要求家长签名。**乡学区没有乱立收费项目、超标收费、搭车收费等现象。
在减负方面,我们也是协调各方,制定相关的制度,尽力减轻学生的心理及经济负担,具体表现在:
1、每学期只组织期中、期末两次考试,试卷基本上由学校统一制卷,小学的期末试卷由学区统一印制,印制的试卷只收取成本费,平时也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竞赛活动,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2、教学用书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种类订购,不额外订购学生参考用书、教辅资料等,不给学生摊派发放学习用具和书籍等。
3、没有利用假期及双休日乱办班。学区各校都没有私办各种补习班、辅导班等,更没有收取补课费等现象发生。没有给学生及家长造成经济上的负担。
二、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我们严格按照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金教发[2001]第1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开展师德师风自查、互评活动,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教师惹事生非,有事不按程序,越级上访等现象发生;与教职工签订协议书,禁止参加黄、毒、赌、封建迷信等违反教师职业道德,损害师表形象的活动。几年来,**乡学区中小学没有发生上述行为,在社会、群众中树立了较好的形象。
三、中小学体育卫生艺术教育
1、常规教学方面。学区各校严格执行体育、音乐、美术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能开齐开足音、体、美、信息技术课程,并保证了教师、课时、内容的“三全”;另外还加强了音、体、美、信息技术课兴趣活动的开展。
2、设施设备的配备。中、小学体育设施、音乐及美术设施均达到了国家颁布的配备标准。学校的体育卫生及艺术教育制度健全,课时计划到位,课程内容安排扎实,设有专门的保健室和保健医生,防疫工作由学校与防疫站和乡卫生院配合搞好。学校专门开设了健康卫生课,由各班班主任老师给学生讲授心理卫生等方面的内容。
3、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体育课,中学有专职体育教师3名,大专2人,中专1人,各小学均有兼职体育教师1人,兼职音乐教师16人;美术,中学有专职美术教师1人,全学区兼职美术教师15人。卫生保健:中学学生会设有学生会卫生工作部,由主席兼管此项工作,兼职教师2人。
4、课外活动开展,每天坚持“两操一活动”,由值周教师和学生会督查组监督落实。
5、文体比赛活动。中小学均能积极认真地组织学生参加县级及县级以上部门组织的体育赛事和文艺节目汇演。中学每年组织春季田径运动会和秋季球类运动会各一次,举办学区级的体育活动每两年一次,各小学每年均安排两次综合性的体育活动。中学及各小学在每年的“五四”、“六一”、“国庆”、“元旦”分别组织水平较高的文艺节目汇演。
2014年全市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艺术素养和国防意识为着力点,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艺术素养评价和国防意识加强为突破口,扎实推进年度工作任务落实,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重点工作
(一)认真贯彻川文件精神,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1.制定并实施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认真贯彻文件精神,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把培养“健康的人才”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切实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进一步明确校长是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问责机制。要从落实政府工作责任、完善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体系、改善学校体育条件、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开齐开足体育课程、落实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规定、实施学校体育评价制度等方面,制定并实施本地学校体育的三年行动计划及长期的发展规划,逐年分解落实任务。各县(市、区)要做好2014—2015年专职体育教师配备计划和年度补充计划,力争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学校3年内、农村学校5年内配齐专职体育教师。5月20日前报市教育局汇总上报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备案。没有制定3-5年有计划补充体育专职教师的县(区、市),省不再接受该地区创建省级阳光体育示范学校的申报,我局也不再评审该县(区、市)创建市级阳光体育示范学校的申报。
2.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制度。县(市、区)安排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学校将测试结果报县级教育部门审核后上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要实现100%的学校和100%的学生都要测试客观准确上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测试工作的指导和抽查。学校要按学生年级、班级、性别等不同类别在学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并在测试学期末学生评价手册或成绩通知单中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和需加强锻炼项目向学生家长通报。
3.实施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制度。从2014年起教育部将组织开展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估,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学校按照要求进行自我评估,我局将会同各地对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结果进行复核检查并报省教育厅进行抽查和认定后报送教育部备案。各县(市、区)教育(教科)局报我局体卫艺科的时间为每年的11月20日前。
4.实行学校体育报告公示制度。从2014年开始,各县(市、区)教育局要向市教育局上报学校体育课程开课率、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情况、教学条件改善(包括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师资队伍配备充实等)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我局将对各县(区、市)上报情况进行公示。省教育厅和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将对各市上报的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结果进行抽查、认定和公示。各级各类学校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基本要求和监督电话,定期通报学生体育活动情况。
(二)认真落实《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努力抓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5.认真组织全市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全省艺术人才大赛,并抓好赛区的组织管理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要推动中小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艺术活动。继续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班级合唱和校园集体舞,使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学会使用一两种乐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
6.认真落实教育部确定的今年作为艺术教育推进年的各项工作,要求学校要开齐开足艺术课,确保艺术课开课率,继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和戏剧进校园活动。
7、抓好省级、市级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和管理工作。
二、常规工作
8.抓好学校卫生工作。继续开展学校卫生等级评定,抓好学校传染病防控和食品饮水卫生安全工作;配合市学生营养办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继续贯彻落实《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方案》,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做好中小学生近视眼、肥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防控工作。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继续抓好学校预防艾滋病、结核病宣传教育和骨干师资培训工作。
9.抓好学校体卫艺教学条件的改善。充分利用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校安工程和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契机,加快农村学校运动场地、食堂、厕所、学生宿舍等体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为农村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继续为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配置体育、音乐、美术、卫生等器材。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多条渠道推进学校体卫艺设施设备达标工作。
10.抓好艺体课的教学和活动。落实中小学体育和艺术课程要求,开齐开足上好艺体课,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冬季长跑运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11.继续开展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进一步抓好中小学生科技教育工作。
12.继续抓好全市教育系统禁毒教育工作,积极开展“无毒学校”创建活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小学阶段的体育课要做到养护和锻炼并重。但是,当前 的体育教学仍有重锻炼轻养护的倾向,这直接影响着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养护就是保养护理,使之保持良好的状态。小学生生长发育较快,而他们的身体又很稚嫩,骨骼、肌肉、 内脏等器官均较脆弱。这正是为养护教育提出的客观依据。
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有效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体育课突出锻炼 十分重要,但是绝不能忽视养护。《大纲》新体系的特点是:在加强身体锻炼的同时,要充实体育基础理论知 识和卫生保健教育的内容,使体育教学既向学生传授身体锻炼的技能技巧,又以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指导 身体锻炼,把体育与卫生保健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
首先,进行体育教学需要有场地,而场地的质料直接影响到养护与锻炼的成败。目前,有的学校大搞水泥 、柏油操场,不惜将好端端的土质操场毁掉。其实,水泥、柏油铺设的操场质地坚硬、弹性极差,长期在这种 场地进行跑、跳等体育锻炼,不仅极易发生外伤,而且会对人体造成潜在性内伤(伤及关节以至大脑)。实践 证明,从目前我国的国情出发,还是以松柔、平整的土质场地进行体育教学较为理想,它不仅有益于少年儿童 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而且安全。诚然,它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去清理、浇水、平整和维修。
其次,进行体育教学还需要有器材。我们应按《大纲》要求努力争取逐步配齐,以利于在教学中对学生进 行全面的养护和锻炼。条件所限一时配不齐的,可以发动师生自制器材,但一定要考虑到卫生和安全因素。丰 台师范附小等学校的教师发动学生利用废弃的洗涤灵瓶和易拉罐,装上重量不等的沙子制成适合于低、中、高 不同年级使用的“哑铃”,用来做器械操,不失为一桩美举。南京九渡槽小学曹卫民老师开发利用废旧自行车 外胎,制成“胶圈”,进行《大纲》中规定的游戏及多项教学,取得成功。丰台区张郭庄小学曾经以草垫套上 塑料袋代替体操垫上技巧课,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第三,体育课是养护和锻炼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教师应按《大纲》的要求,备好、上好体育卫生保健基 础常识课,使学生懂得浅显的有关常识,了解自己的身体,初步懂得一些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培养学生注意 安全、保护身体的能力,以及逐步把学到的体育卫生保健常识运用于身体锻炼和生活实践的能力。
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以室外为主要场所,在动态之中进行,因此增加了组 织教学的难度。倘若学生使用器械不当或生理负荷过量,就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有人说,体育课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室内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事故难以避免。体育锻炼的确存在不安 全因素,有潜在的危险性,但只要注意养护教育,课堂组织严密,以正确科学的方法施教,加强养护措施,伤 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养护意识应该渗透到备课、上课、课后小结的各个环节之中。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安全因素,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逐一排除。备课时,不仅仅是写好教案 ,而且要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器材,要揣摩教材的技术要领、动作结构、重点与难点、保护与帮助,要全 面了解学生情况,如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纪律习惯、运动能力等等。
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物质手段,体育教师对其要精心维护,合理使用,对其性能、状况要了如指掌 。
上奔跑与跳跃类教学内容的课,教师要提前平整场地,并适当浇水、翻松沙坑,避免或减少出现摔倒、擦 伤、扭伤等伤害事故。
在上投掷、器械体操、攀登爬越与技巧等需用器械的体育课前,教师必须认真细致地检查器械是否牢固、 安全、适用,排除隐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灵敏的技巧、娴熟的技能,并采用科学的教法,使学生领 会并掌握动作要领,明确技术规范,进行准确操练。教师还必须亲自带领或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和必 要的专门性练习。
【关键词】身高;体重;肺活量;生长和发育;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9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6)09-0782-03
儿童青少年是处于旺盛生长发育期的群体,其生长发育、健康和体质与未来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也是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保障。人类的生长发育时间占全部生命过程的1/4~1/3 ,要提高全人类的健康水平,必然要以儿童青少年的良好发育为基础。为探讨太原市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状况,为有关部门制订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利用2005年太原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以反映太原市中小学生体质现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自太原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选取太原市2005年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资料,抽取7~18岁城乡男女学生,各组别85~108人,共4990人。其中城市男生1250人,城市女生1250人;乡村男生1235人,乡村女生1255人。根据《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检测细则》确定的指标与检测方法进行,并与太原市1995年及2000年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进行比较。所有数据全部导入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身高发育特点 见表1,2。
太原市城乡7~18岁男女中小学生身高的均值在生长期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均为城市男生高于乡村男生,城市女生高于乡村女生;出现女高于男的年龄农村为10岁,城市为11岁。年增长高峰年龄城市男生为13岁,女生为10岁;乡村男生为12岁,女生为11岁。2005年太原市城乡男女中小学生各年龄组身高均值均高于1995年和2000年,以城市男生增高幅度最大。
分别将城市、乡村同年龄组男女生资料进行比较,城市男、女身高均值除9~12岁年龄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外,其余年龄段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外,其余年龄段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分别将城市、乡村同年龄组男女生资料进行比较,城市男女体重均值除9~12岁年龄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外,其余年龄段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外,其余年龄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胸围发育特点太原市城乡7~18岁男女中小学生胸围均值在生长期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均为城市高于农村,绝大部分年龄组男生高于女生。女高于男的年龄仅出现在农村11岁、12岁和14岁3个年龄组。年增长高峰年龄城乡男生均为12岁,女生均为11岁。2005年太原市城乡男女中小学生各年龄组胸围均值均高于1995年和2000年,以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女生增高幅度较大。
分别将城市、乡村同年龄组男女生资料进行比较,城市男女生胸围均值除11,13岁年龄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外,其余年龄段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外,其余年龄段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4肺活量发育特点太原市城乡7~18岁男女中小学生肺活量均值在生长期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均为城市高于农村,男生高于女生。年增长高峰年龄城市男生为16岁,女生为13岁;乡村男生为16岁,女生为11岁。2005年太原市中小学生的肺活量均值普遍明显低于1995年,而一部分年龄组高于2000年,另一部分年龄组则低于2000年。
分别将城市、乡村同年龄组男女生资料进行比较,城市男女生肺活量均值各年龄段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外,其余年龄段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讨论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儿童体格发育的平均水平是社会发展和卫生保健综合水平的反映。太原市中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指标均值7~18岁各年龄组仍保持增长的势头,其发育状况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别,这与该市地理、地貌类型复杂,人文地理特点突出有关;既是省会城市,又包括有国家级贫困县,使城乡社会及经济状况存在较大差异,致使中小学生特别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受后天营养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从而出现较大差异。因而,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生活水平是改善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39.3+5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2-1125-02
【关键词】 身高;体重;肺活量;血压;生长和发育;学生
研究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是观察社会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等诸多因素对生长发育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评价社会发展的一项客观指标。通过对2005年沈阳地区7~18岁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沈阳地区中小学生生长发育水平,为制定生长发育标准提供基础数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调查方法,选取沈阳地区城市及乡村61所普通中小学校共15 600名7~18岁汉族学生,按城、乡、男、女和年龄共分为48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样本含量城市男、女生各350人,乡村男、女生各300人。
1.2 方法 数据资料来源于2005年沈阳地区7~18岁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健康监测结果,监测采用的检测方法、测量仪器均按照《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细则》[1]要求进行。形态指标有身高(cm)、体重(kg)、胸围(cm),机能指标有肺活量(mL)、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等。
1.3 统计方法 监测数据经复核后录入计算机,建立Excel工作表。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城乡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身体形态 2005年沈阳地区7~18岁男生的身高、体重、胸围发育水平城市普遍高于乡村,其中身高在8,10~18岁年龄组,体重在8,9,11~18岁年龄组,胸围在13~18岁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005年沈阳地区7~18岁女生的身高、体重发育水平城市普遍高于乡村,其中身高以及体重在7~8,10~15岁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机能发育 表3显示,2005年沈阳地区7~18岁男生的收缩压、舒张压城市普遍低于乡村,其中收缩压除11岁年龄组外,舒张压除7,11,12岁年龄组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2005年沈阳地区7~18岁男、女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的总体水平城市高于乡村,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由于受遗传、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等因素的影响,人类的生长发育不仅在性别、种族或地域间存在差别,而且城乡之间也存在差别[2-3]。沈阳市是辽宁省的省会城市,与周边的乡村相比,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由此伴随的生活环境、卫生保健、文化教育等其他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城乡中小学生身体形态发育上的显著差异。大量研究发现,在发展中国家,城乡差异是社会经济状况对生长发育影响的集中体现。改善社会经济状况,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水平会逐渐提高;反之,可出现群体生长发育水平的停滞或下降[4]。所以,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改善生活条件,是消除生长发育水平城乡差异的根本措施。据报道,学生体质发育水平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平原高于山区,北方高于南方[5]。研究发现,发育水平与地球纬度呈高度相关,人群发育水平存在由南向北随地球纬度增加而增高的趋势[4]。沈阳市位于我国北方,可能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1]。
沈阳地区7~18岁城市学生肺活量、血压发育指标普遍低于乡村。体育锻炼不仅能提高肺通气量,而且能不断提高人体供氧能力。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缺乏体育锻炼或锻炼的时间、强度不够,可造成心肺机能发育水平下降[6]。沈阳市男、女学生肺活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收缩压、舒张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据研究认为,肺活量、收缩压、舒张压伴身高、体重、胸围的增加而增加[7]。沈阳市中小学生收缩压、舒张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能与学生身高、体重、胸围指标均高于全国有关;但肺活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缺乏体育锻炼和锻炼的时间、强度不够可能是导致该结果的主要原因。这一结果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学校卫生保健和体育教学工作,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改善体育运动场所的设施和条件,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4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18.
[2] 宋剑英.哈尔滨市城乡汉族学生身体形态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685-686.
[3] 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46.
[4] 季成叶,主编.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92-93.
[5] 唐锡麟,王志强.中国汉族青年身高水平的地域分布.人类学学报,1994,13(2):143-148.
[6] 叶广俊,主编.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45-248.
[7] 陈虎,卓郎,张捷,等.徐州市小学生血压状况及多因素分析.徐州医学院学报,2005,25(1):61-63.
2013年4月21-22日,来自浙江省各地市校长、教研员和体育骨干教师300余人齐聚杭州市文澜中学,参加了由浙江省教育学会中小学体育教学分会与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联合主办,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承办的“董玉泉教学实践思想与浙派体育教育教学研讨会暨拱墅区阳光体育工作促进会”。原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理事长宋尽贤、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耿培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中心主任吴键、浙江省教育学会中小学体育教学分会会长徐剑津、拱墅区教育局局长张云雷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浙江省教育学会中小学体育教学分会向老一辈浙江体育人代表:董玉泉、黄昌明、戴敬德、施绍曾颁发了“个人体育教学终身成就”奖。
在浙派体育教育教学研讨环节中,首先,七十岁高龄的董玉泉先生以精神抖擞的风貌和精心巧妙的设计,为大家呈现了一节片段课——《叠罗汉》,把他“严、实、趣、乐、活”的体育教学风格淋漓尽致的再现在大家眼前,激情演绎了老一辈浙派体育名师的风采。随后,与会专家和浙江省地市教研员代表、教师代表,以董玉泉先生的教学思想为基点,畅谈了他们对浙派体育教育教学内涵与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在浙派学校体育工作论坛环节中,由拱墅区北秀小学、行知中学、杭州市始版桥小学、缙云第二实验小学、宁波市鄞州区邱隘小学等围绕队伍建设、课堂教学、学校特色和学校文化等作了经验交流发言。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理事长宋尽贤为大会作了题为《困惑·出路·责任》专题报告。
浙江省教研员余立锋老师为此次研讨会做了题为《探寻浙派体育教育教学内涵与特征的本真》的总结发言。他在发言中谈到:浙江省学校体育的发展得益于整个浙江经济、教育高位发展的环境,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今的成就,除了环境优势以外,还凝聚着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关怀,老一辈学校体育人的不懈努力,以及为此事业仍然执着坚守的浙江学校体育人。浙江体育教育是浙江教育的有机部分,作为浙江体育人有义务承担起研究“浙派体育教育教学”的内涵与特征的使命。此次“董玉泉先生教学实践思想研讨会”正好提供了契机,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载体。经过一段时期的总结与反思,我们认为:浙派体育教育教学内涵与特征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痴情教育,诲人不倦,务实做事,低调践行”从全方位体现出浙江学校体育共性的一面。而生动个性内涵的赋予,又是浙江省学校体育创新的源泉、价值多样化的保障。前辈董玉泉先生幽默的话语、丰富的肢体语言,强大的亲和力,灵动演绎了“巧、灵”的特征;施绍曾先生的原则为准,真切做事,无私奉献演绎了“真、勤” 特征;黄昌明先生的做事有心,教育有情,敏于行动演绎了“稳、活” 特征;戴敬德先生的严于律己,严格训练,爱生如己,乐于助人演绎了“严、乐” 特征,这些极具教育魅力的个性一面又诠释着浙江学校体育的共性特征。同时,浙派体育教育教学内涵与特征又是一个不断充实、完善中的概念,需浙江体育人在继承中不断发扬光大。
本次研讨会,通过对以董玉泉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体育人体育教学实践思想的梳理与研讨,开启了探寻浙派体育教育教学内涵与特征研究之路的良好开端,使全省上下进一步形成共识,为下一时期深化学校体育工作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 要 根据学校体育课程、学生、教师、社会等因素,进一步探讨我国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提出合理地研究学生身体发育的过程,充分利用体育的价值原则和体育因素加强体育课程的教育性等。分析体育课程如何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更好内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其各种运动能力和心理素质等。
关键词 学校体育 发展 改革 思考
一、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思想
体育教育思想、体育教育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制约着学校体育改革实践的方向与成败。要使中国学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必须从转变思想和观念做起,从时代特征和我国国情出发,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而且还必须遵循学校体育教育的规律。
建立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在体育教育界已形成一个共识,它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也是学校体育改革向深层次探索体育教育内涵的重要标志和体现。终身体育思想是指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思想。主张在学龄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这种思想对学校体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组织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终身体育体现了“健康第一”的宗旨,而且较“健康第一”更加注重强调阶段效应与长远效应的有机结合,强调实现终身体育、保证终生健康必备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所以,以终身体育思想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导思想,更具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
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体育教学内容的最大特性就是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强,因此,在以后的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来排列教材。竞技体育项目充当着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又一味的按照竞技体育的标准要求学生,出现了学习内容枯燥,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必须对竞技运动项目改造,以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
一直以来人们比较忽视理论基础知识的精选与传授,认为体育教学就是上实践课。特别是随着终生体育的提出,人们认识到,体育必须同卫生、保健相结合,必须科学的锻炼和保健才能健康。理论与实践必须有机的结合,实践性内容与理论性内容在衔接方面有待进一步探讨与完善。
(二)学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体育教学中“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长期以来,我们在体育教学的具体实施上习惯于“以教为中心”、“教师说、学生练”的教学程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在如何将“教”真正转化为主动的学、能动的学、积极的学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学生虽然对所学的动作技能似乎学会了,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学懂”。运动技能的形成必须通过反复的练习,而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促进也有赖于反复的锻炼。
三、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趋势的探讨
(一)深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体育与健康课程依然是学校体育目标实现的主要渠道,抓好开课率,提高课堂质量,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做好了学校体育工作。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入,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也会向科学性、合理性迈进。此外,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重视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技能、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和良好品质将成为热点问题
(二)积极落实学生每天1h体育锻炼时间
中央文件要求,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 h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如何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h,从管理机制、场地设施、人员保障、活动内容等方面积极进行研究和探索,并真正把落实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 h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今后工作的方向之一。
(三)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质量
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如何,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敬业爱岗的体育师资队伍。当前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要把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课时大幅度增加的实际,重新核定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编制数额,保证体育教师的合理配备。另外,要加大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对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实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
(四)加大学校体育投入,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就要有相应的经费投入,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力度。根据中央文件的精神,该标准从体育教师、体育场地器材、教学卫生、生活设施、卫生防疫、卫生保健室配备等方面明确了开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国家对开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是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办学的基本标准,是教育检查、督导和评估的重要内容。
四、结论
要确定新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战略和改革思路,就必须对学校体育的课程体系、现代化体育教学技术、新世纪的新型体育教师队伍、强化体育教学管理等发展趋势有比较准确的判断和认识。并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体育运动不单是生长发育期作为人的发展手段而应贯穿终身。从而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思想和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提出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宁,刘静民,张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法规演变脉络之研究[J].体育科学.2009(12):88-92.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5-0451-02
【关键词】 健康教育;师咨培训;学生保健服务
18世纪初,美国教育家Hoyacc mann首先提出了健康教育的概念,强调将学校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的迫切性。世界卫生组织原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指出:“学校健康教育的开展将为达到全球健康目的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我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制定的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九五”规划明确指出:到2000年,各省会市、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健康教育开课率要达到100%,县镇以上学校要达到80%~90%,县镇以下学校要达到70%~80%。为充分了解甘肃省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笔者于2004-2005年对该省14个市、州所属112所中小学健康教育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甘肃省14个市、州,从每个市、州随机抽样调查城市和农村中、小学各2所,总计112所。
1.2 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自行编制“甘肃省中小学健康教育现状调查表”,内容包括学校健康教育师资情况、学校开展教育活动情况、对中小学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开展健康教育课的情况及未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原因等5个项目共13个条目。问卷统一印制,由专人负责向相关市、州被抽取的学校定向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20份,有效问卷112份,有效率为93.3%。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校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在112所学校中,将健康教育独立作为一门课程开设的学校有33所,占29.5%,开课的学校主要是城市中小学;未开设的学校79所,占70.5%。80%以上学校(小学56.4%,中学43.6%)以《体育与健康》课作为学校健康教育课,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课程改革,教师对体育与健康教育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导致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感到困惑与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是观念滞后,教师长期受传统落后意识的影响,认为开展健康教育课最大的阻力是“应试压力大”,与升学就业无关。有85.0%的农村中小学从未单独开设过健康教育课。
2.2 健康教育教师配备情况 开展健康教育课的33所学校均没有专职教师,主要由体育(17名,占51.5%)、生物(6名,占18.2%)任课教师和班主任(10名,占30.3%)兼职承担。兼职教师学历分别为本科7人、大专21人、中专6人。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培训的健康教育内容见表1。
在被调查的112名体育、健康教育教师及相关人员中,60%以上自认为不具备学校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仅有10%的教师在岗前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健康教育学课程培训;有84%的被调查者不知道《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80%以上的学校教师认为体育教师的《体育与健康》课就是学校健康教育课;90%以上的任课教师愿意接受系统的知识培训,有65%选择短期脱产培训,25%的人建议归纳在学历教育中,其余的希望利用刊物自学。
2.3 健康教育教材 见表2。
健康教育缺乏系列教材,尤其是缺乏师资培训教材,教材在实用性、创新性方面尚有缺憾。各类开展健康教育的学校健康教育教材拥有率为36.4%(12/33),其余大部分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体育与健康》,个别学校使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初中生心理辅导指南》。健康教育的实施有多种形式,缺乏规范性,没有有效、统一的要求,且极少数学校使用的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方案仍然是1995年教育部制定的。
3 建议
3.1 改变观念,把提高认识作为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 各级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素质接班人的任务。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等重要使命,“以学生发展为本”同样是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应改变过去唯“升学率”的工作观念和做法,切实落实国家有关对健康教育课程安排的要求,将2周1课时的健康教育课程列入教学大纲的课程设置中,做到有课时、有师资、有教材教具、有教案和有考核评价制度。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对中小学领导层开展学校健康教育理论和实施方法的培训,落实和配备师资,切实把学校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
3.2 建立相关师资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制度 教师是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确保学校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要促进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首先必须配备良好的师资。目前,在体育专业的基础上建立学校健康教育专业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也培养了一批学校健康教育师资。但此次调查发现,担任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师大多数未接受过相关知识的培训,今后应在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方面做必要的改革,拓宽专业口径。根据目前具体情况,短期培训也不失为改善目前师资状况的较符合实际的方法,可尽快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提高师生之间沟通技巧和知识传授技巧。随着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多元化的发展,高等院校既要培养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又要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师范类高等院校应肩负起这门学科师资的培养任务。
3.3 构建全新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目前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质上只包含了与体育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二者有其共同点,但也存在本质的区别。审视当前的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现状以及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情况,需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应组织专门人员编写符合现代中小学教育需求的课程标准及教材。实施健康教育要有一套完善的教育计划,应明确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儿童青少年科学卫生知识水平、树立健康信念、形成促进健康的行为,并根据学生在健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接受能力、拟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育,注重行为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体育;专业化教育;兴趣化教育;素质教育
引言
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小学生的体育教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也是一个需要人才的社会,所以,这就要求教育必须面对现代化。而现代化的教育就是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文化背景为依托,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我国现阶段所提出的素质教育,就是对现代化教育的一个很好的诠释。在此之前,小学生的体育教育如何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而展开素质教育,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们急需解决的难题。由此,本文就小学体育教育的改革与现代化教育相结合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把专业化教育与兴趣化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作为小学体育素质教育的可行模式之一。
一、 小学教育中体育教学的特点
第一,室外场地的教学。在小学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室外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教学场所。学生们在室内学习久了,一到室外来,身心都会很快的放开来,享受一种无拘无束的心境,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释放压力,缓解疲劳的方式。
第二,教育、学习与锻炼相结合。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讲述体育运动和卫生心理等方面的文化知识与技巧,又要使学生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发展,所以说,它是一门
教育、学习、锻炼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在老师们的教学与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练习,不仅仅可以好好地去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够使自己的身体与心理都得到锻炼。
第三,与社会间的交往。我们可以发现,体育课以外的学科,在课堂上好像主要是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没有突出与社会间的交往。那么,在体育课中呢,这种交往与交流的成分就占去了很大的比重。所以,又有人把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关系成为“小社会课堂”,它所展现的是一个看是虚拟却很真实的一个微小社会体。
第四,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必不可少的要承受一定的运动量。所以体育课也是一种需要消耗一定体力与汗水的学科。它潜在着一项非常特殊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们的机体运动,起到锻炼身体,增强体魄的作用。这方面,恰恰也是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因素。
二、 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专业化与兴趣化教学相融合
第一,针对小学生们所特有的身体与心理特性,再结合素质教育中的指导思想,将“专业化与兴趣化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作为小学体育中素质教学的主线。其实,“专业化教育”本身即是体育教学中最本质的功能,同时,也是体育课中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与价值的所在之处。一方面,专业化的教育模式,能够更好的去激发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体现出运动中游戏与娱乐相结合的属性,也能够更好地去适应小学生们的心理发展需求,更好地去迎合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另一方面,将专业化教育与兴趣化教育相融合,不仅可以使学生们的体力与智力等到双重发展,而且还可以磨练他们在竞技运动中的品德与意志,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因此,在体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们的专业技能的训练,又要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各自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这就包含了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在专业技能上面要能体现专业性,另一方面,在专业技能训练方面,还要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
第二,在体育教育教学的方法上,要重视改革教育教学评价的方式。在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中,应该打破传统的成绩达标测试,转为以学生自身的身体状况、实践程度、完成质量等综合因素为评判标准。同时,教学效果的评估应该与学生平时的锻炼情况、个人卫生习惯、个人道德品质等种种方面相结合。对学生们运动情况的综合评判,能更好地去激励他们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促进其对卫生健康等方面的文化知识的掌握。
三、 小学教育中体育教学的创新
第一,兴趣化的教学模式。在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兴趣爱好的培养,“兴趣”才是一个人学习新知识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在他们那个年龄层,其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并且模仿力也是很强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成长的变化规律,展开科学的多变的个性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其身体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需求。同时,还要求老师们多变换思维与角度,精心设计各种教学环节,在学生的兴趣培养这方面,多下点功夫,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个性就是特殊,是与别人相对立而存在的。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中,也会对不同的参与者有着不一样的要求。因此,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比如,足球运动就要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应具备沉着冷静、机警灵敏的特点,所以,经常参加这种类似活动的学生,可以帮助它克服孤僻、内向的性格弱点,渐渐向开朗、外向转变。
第三,与社会交往的教学模式。学生们终会有走上社会的那一天,所以在此之前,就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学会与社会交流,在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增强自我调节意识,学会处理不同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学会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承受不同的压力与挫折,在不断的合作与竞争中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对其今后学习、生活都会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第四,培养合作意识的教学模式。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现在都会强调一种合作意识,这在日常工作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对于这种合作意识,而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使之成为一种理念,深入脑中。小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就应该从与同学间的合作开始,无论是在游戏,抑或是学习,都不能只顾自己,要充分体现出合作意识,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在现阶段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过程中,我们就应当从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着手,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使之能够在兴趣化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专业化的教育。当然这也不是老师或学生某一方面的任务,而是他们互相作用的结果,既要学生去配合学习,又要老师认真去挖掘学生们所潜在的兴趣爱好。只有双方能够完美的统一,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体育老师们在体育课上,不仅要向学生们传授体育运动的文化知识与技能,还要着重培养学生们的运动兴趣与爱好,做好体育素质教学的第一步。从学生的兴趣来开展教学活动,逐步让他们形成专业的体育素质,这也是今后体育课中教育教学所努力的方向。只有做好了这些,那么我们所期盼的素质教育,将专业化教学与情趣化教学相融合的教育理念也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黄巧关,郑壮涛.浅谈小学体育教育的专业化和粉趣化[J].科技信息,2011(18).
[2]樊文娴.小学体育教学调研报告――关于小学体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J]大江周刊《论坛》,2011(7).
关键词:城乡统筹;公共服务;公共发展服务体系;农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3-0150-04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并且再次强调城乡统筹的重要性。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变农村公共服务薄弱的现状,进而改善农村公共发展服务体系,在新的形势下,社会要稳定,关键在农村,农村要发展,主体是农民,农民要提高,关键靠教育[1]。公共发展服务体系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农民基本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民教育在响应政策文件的同时,“催化”城乡公共发展服务建设统筹工作由量变到质变。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民教育的推动作用,引领统筹城乡公共发展服务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1 公共发展服务是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和动力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自身改革的要求,构建全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已成为当今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战略任务。城乡统筹就是要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政府提供服务的性质和类型,可以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分为四个部分:基本生存服务、公共发展服务、基本环境服务、基本安全服务。公共发展服务体系是公共服务体系中独立的子系统,公共发展服务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政府调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制度性手段和机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设的能力大小决定了基本生存服务的范围。
公共发展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三个方面。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在满足食物、水和住房等基本需求基础上,会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公共发展服务是在基本生存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上才得以实现,其中公共医疗卫生主要关乎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是公共发展服务体系的基础;公共文化体育在服务城乡居民强身健体的同时,向精神文化建设迈进了一步;而义务教育则主要关注的是城乡居民的未来发展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础在城乡经济统筹,关键在城乡人才统筹[2],重点在对农民的教育。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3]。通过农民教育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可以为城乡公共发展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与智力支持;可以用文化引领实践,培养公民和谐理念,传播和谐文化;可以推动城乡公共发展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
2 公共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对农民教育提出的要求
公共发展服务体系要求通过农民教育达到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培养基层公共服务人才、引导农民强身健体的作用。
2.1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要求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
长期以来,由于受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在公共发展服务体系的教育政策上,“城市偏好”的特点很明显,公共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没能得到公平分配,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严重失衡。相比于城市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在适龄儿童数量方面占绝对优势,但在办学条件方面却明显处于劣势,并有持续恶化的趋势。这种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不仅影响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倡导的公益性与公平性的实现,而且会导致城乡统筹的人力资源供给不平衡。
义务教育的投入体制、教师政策等已成为困扰农村教育发展、阻碍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两大瓶颈。就硬件建设与利用来看,一些乡镇中心学校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很多初中必备的仪器室、实验室都没有,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多媒体教室,也因为用不起电、请不起老师,设备经常处于闲置中。就软件建设与服务效果来看,农村教师由于信息比较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教师有一定差距。在一些边远的山村,农村老师不仅一个人要带一个班级的所有课程(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品德等均教),还要带不同年级的同一门课,其课程内容远远超出了“术业有专攻”的城市教师,周课时自然也就比城市教师多很多,有的甚至超出近1倍,而每个月的工资却比城市教师少许多。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反差以及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使一些在乡镇或农村锻炼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自然地流向城市,农村的师资力量因此更加薄弱。城乡义务教育之间的巨大差距不是转变乡村教师的农民身份能够完全扭转的,而是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教育资源无法自由地在城乡之间流动。义务教育的不均等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有差异,更决定了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人力资源供给水平。
2.2 统筹城乡医疗卫生要求培养基层公共服务人才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重点。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县级医院8 874个,乡镇卫生院3.9万个,村卫生室61.3万个,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得到进一步健全。为解决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城乡公共医疗卫生带来的问题,2009年4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明确了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等五项重点任务,着眼于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2010年4月国务院总理在《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中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见,统筹城乡医疗卫生的发展目标已非常明确。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需要大批服务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的专业技术人才,而目前的这只队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别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的需求,这就为服务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农民教育提出了大力培养公共服务人才的迫切要求。
2.3 统筹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要求适时引导农民强心健体
公共文化体育建设对于繁荣文化体育事业,促进城乡居民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公共文化体育实施的区域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城市公共文化体育和农村公共文化体育两个部分。长期以来,城市(县)公共文化体育建设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的建设总体情况良好,也在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方面发挥了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中,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他们很大一部分不知道自己作为城市建设者的一员,有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权利,更不熟悉该如何使用这些设施,这为引导农民工共享城市公共文化体育资源提出了要求。
在农村,近年来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镇(村)的文化阵地建设有了长足发展,有条件的乡镇建起了与本镇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文化广场和影剧院,村里建起了与党建、计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图书阅览、体育健身等相结合的“一室多用”综合文化室,这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在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娱乐和健身休闲场所、增加集镇的文化含量、提升集镇的整体形象和农民文化素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相比于城市,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建设总体上还是落后许多,不少地方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尚无法满足乡镇所辖地的农民需求。一方面是农民还没有养成合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习惯,另一方面按统一标准提供的文化体育服务与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不相符合。这些既为引导农民使用公共文化体育用品提出了要求,也为教育科研部门提出了切实调查研究农民的真正需求所在的新课题。
3 农民教育服务于统筹城乡公共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统筹城乡公共发展服务体系建设中,农民教育有其独特的作用。通过加强农村教育的软硬件建设,可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共享;通过下移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重心,可以提高城乡医卫人员职业技能;通过培养农村公共文体服务人才,可以引领城乡居民身心健康发展。
3.1 加强农村教育的“软硬件”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共享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对农村教育需要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为相对薄弱的农村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在硬件建设方面,一方面,将农村中小学建设全部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把学校选址与重点镇、中心村建设结合,让教育资源分布更加均衡;另一方面,加强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由教育部门规划设计,各级财政配套投资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和硬件设施建设,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师生创设快捷获取信息的畅通渠道,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4]。
在软件建设方面,首先,要统一城乡学校教师编制标准,统一农村和城市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其次,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选派城市优秀中小学校长定期到农村进行交流,改变农村学校的办学理念;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到城市学校进修的长效机制,通过教师双向交流,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让学生能够接受与城市同等的高质量教育。最后,要采取措施将农村优秀教师资源留在农村,在工资、住房补贴、医疗保险等方面让农村教师享受与城市教师同等待遇,确保城乡教师待遇一体化,激发广大农村教师为农村教育事业献身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3.2 下移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重心,提高基层医卫人员职业技能
医药卫生事业是关系全国人民的重大民生问题。我国服务于城乡统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软件”建设相对薄弱,特别是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城乡居民人人享有较高质量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瓶颈”。为此,从教育角度需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大公共医疗卫生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认识水平,转变观念,树立主动支持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意识。
第二,下移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重心,加强教育系统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比如定向为基层培养医疗服务人才,此项工作虽已起步,但需扩大并长期坚持。
第三,提供服务农村公共医疗卫生人员岗位培训的机会,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医生,特别是合格的全科医生(包括中医)。
第四,加强大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传帮带,鼓励大医院的医生对口支援县医院并到基层服务,与此同时,畅通县医院的医生到大医院培训的渠道,通过双向交流学习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人员的技能,建设“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医卫队伍,更好地服务农村,促进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3.3 培养农村公共文体服务人才,引领城乡居民身心健康发展
城乡居民共享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是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于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而言,农民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服务。
首先,发挥教育宣传部门的引导作用,利用农民赶集或国家节假日在县城、乡镇聚集的时机,向广大农民宣传规范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正确利用设施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效果,杜绝损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不良行为,防止错误利用带来的安全隐患,而且有利于延长设施使用的寿命,为更多的城乡居民提供服务。
其次,教育科研工作人员应以解决农民急需的文化体育服务问题为己任,通过课题研究和“三下乡”活动把握农民对公共文化体育的基本需求,及时向有关部门献言献策,做好服务农民的前期工作。
再次,利用各级院校的资源优势,为农村培养“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的放映和演出队伍,一要提高他们遴选优秀电影影片和剧目的能力,为农民多组织爱国主义教育片(剧目)和农村科教片(剧目),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服务;二要提高他们的电影数字化放映水平和演出水平,确保各村镇巡回放映(演出)的质量。三要提高他们主动关爱农民的感情,将电影放映和送戏下乡与村镇重大活动、节庆日、大型宣传活动、参军入伍、学生升学、老人祝寿等紧密结合,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农民的综合效应。
最后,为农村培养一批文化体育比赛活动的裁判员。通过相关比赛活动公正的评判,可以提高村民参与公共文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遵守公共秩序的自觉性,也能够推进村民公平意识的形成,促进村镇文化体育活动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真正达到服务农民身心健康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王冬琴.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培训[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116-121.
[2] 徐大胜,韦泰旭,许亚东,等.城乡统筹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教育研究[J].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1,15(1):1-6.
关于提倡中小学生到校后先进行20分钟左右的身体活动
近日由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有关情况。
《意见》要求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结合,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发挥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体育与健康课教师和教职员工等全员育人作用,构建面向人人、人人有责的健康教育体系。
《意见》提出了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明确健康教育内容、落实课程课时要求等8个方面举措,进一步明确了健康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和改革方向。
一是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以中小学为重点,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完善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主题教育为重要载体、以日常教育为基础的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健全学生健康素养评价机制,纳入教育评价改革。
二是明确健康教育内容。构建分学段、一体化健康教育内容体系。修订《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三是落实课程课时要求。完善课程安排,系统设计教学标准、师资配备、评价体系、制度保障,确保各级各类学校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四是拓展健康教育渠道。构建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鼓励开展健康知识竞赛、健康技能展示等,每年举办全国学校健康教育成果展示。
五是保障食品营养健康。倡导营养均衡、膳食平衡。学校配备有资质的专(兼)职营养指导人员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学生膳食营养监测,实施学生营养干预措施。
六是增加体育锻炼时间。严格落实眼保健操、课间操制度,提倡中小学生到校后先进行20分钟左右的身体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