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育教学论坛

教育教学论坛

时间:2022-12-01 23:48: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教学论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教学论坛

第1篇

论坛及特点

我们这里所说的论坛并不是网络上的论坛,而是大家面对面地坐在一起针对某个主题进行自由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的校本培训形式。它是学校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搭建的开放性、互动性的交流平台,特别强调教师的主体参与、行政领导与名师专家的引领作用。论坛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言论自由,而交流、讨论的依据是“话题”,由“话题”导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以此为依据展开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

操作流程

1.制定计划

学校开学初将教育论坛纳入年度计划与学期计划中,由学校师资培训处制定相关培训制度,规定开展教育论坛的组织及相关负责人以及论坛次数等事项。论坛分多个组别,如由学校负责的骨干教师论坛,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年级组论坛,以学科为主的学科论坛,以备课组为单位的论坛小组以及以课题为单位的课题论坛小组等。每个论坛小组最好由学校行政人员负责或参与,其目的是便于组织与管理,学校不仅能了解论坛开展情况,也能及时发现问题,了解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情况。

2.必备条件

确定论坛主题:每组织一次论坛活动都要确定一个主题,主题要紧贴实际,紧贴教师的教育生活,并提前告知大家做准备,参与人员可根据内容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形成自身对相关内容的思考,比如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以便在交流中提出,使大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布置论坛地点:确定一个固定的论坛地点,我校将地点设在教师阅览室,有专人负责管理。会场布置采取了圆桌的形式,这样不仅有利于面对面的交流,更主要的是给大家一个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这样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学校还为参加论坛的教师专门准备了水果、茶、咖啡等。

3.现场讨论

主持人把控讨论的方向:每次论坛都要确定一个主持人,主持人由学校行政人员或有较强表达与组织能力的骨干教师承担,主持人在引导讨论话题、激活思维、总结结论方面要有一定的能力,这对讨论具有引导与促进作用。在讨论时,要把重点放在“议”上,大家要互相转换角色,质疑问难,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

创设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创造轻松愉快的交流讨论氛围非常重要,这才能为教师们的畅所欲言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大家一边享用水果、饮品,一边讨论,这样的论坛氛围更有利于提高论坛交流的效果。

论坛由主持人(可安排一人协助主持人工作)的开场白拉开序幕,教师根据所准备的材料适时地参与交流,而论题要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对于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主持人可以安排当面辩论。由于话题鲜活,辩论深刻生动,论坛很具有吸引力。许多不能当场解决的问题,还可等下次再收集材料继续讨论,也可以聘请专家作出解答。

4.反馈总结

教育论坛本身就是要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在这里让大家相互交流,袒露困惑,分享心得,相互启发,梳理思路。交流中的大家所提出的个案都是平时教学中的琐事,但挖掘出的却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所达成的共识整合了集体的智慧,形成了论坛的主要观点。每次论坛要针对主题总结出结论,由专人负责整理,将整理出的讨论话题复印给大家重新进行梳理,无论这一结论是否完善、完美,都是大家讨论的智慧结晶,它可以指导教师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给今后的工作以启发。

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论坛参与人员要以平等的方式交流

这是论坛创设轻松愉快氛围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学校行政人员要摆正好自己的位置,不能以学校领导的身份在交流中批评或指令,这样只会造成论坛的紧张气氛,使之失去优势作用。管理者要尊重教师的表现欲望,培养教师的参与热情。

2.处理好参与人员的教学事务

开展教育论坛活动之前要提前通知参与人员,这样不仅让参与人员有所准备,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参与人员处理好自己的教育教学或家庭事务,以便使论坛正常开展。学校要给参与人员创设参与条件,如安排课务方面优先考虑或帮助调整课务等。

3.切忌偏题、跑题

第2篇

关键词:网上结对;资源共建;交流沟通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0-0041-02

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一个网线连接了学校、串联了课堂,2009年我校与高邮市车逻初级中学成为网络结对学校,2010年在长三角千校网络结对活动中我校和上海洛川学校、温州第十四中学签约,2011年我校又和高邮市甘垛中学成为网上友好学校,网上结对就是通过网络手段,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服务等各方面进行无障碍的交流沟通,互相借鉴学习对方学校的优势特色,实现智慧共享、资源共建、发展共谋、品牌共塑,共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一根小小的网线不仅让教师牵手教研,而且让学生挽手共进,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实现了无限时的常态交流。目前我们的网上结对工作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正向着常态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一、网络是座桥梁

因为网上结对而相识,这推动了学校之间的交流,现在我们几所学校之间每学期都要进行互动与互访。当然我们更多的信息交流还是来源于网上。洛川学校今年进行校安工程,笔者就是在该学校的人人网主页上了解到的。为了提高网络交流的效果,我校专门建设了结对交流主页,结对学校的工作在主页上一览无遗。温州十四中被认定为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一级站,我们在向他们表示祝贺的同时,也开始向他们学习。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结对交流的主渠道。2010年底,我校投资近30万元建起了微格教室和网络评课教室。网络视频让听课成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家常便饭”,我们进行了视频集体备课或视频“同课异构”活动,以及视频集体评课活动,共同研讨备课—上课—评课三个环节,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网络视频我们还进行了以交流工作为主的行政办公会议,交流研讨及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学校和学校之间有活动了,我们更希望教师和教师之间能结对,为了促进教师自主的、一对一的常态交流,我们又组织骨干教师和对方学校的青年教师结对,而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则拜对方学校的骨干教师为师傅。我们的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全部参加了结对,并签订了《教师结对互助协议》,同时我们制定了《教师结对互助实施方案》,我们要求结对教师在结对活动中要做到“十个一”。

二、网络是面镜子

网络架设了一座桥梁,让我们之间的交流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我们更是通过行政推动和制度建设推动着学校和学校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班级和班级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甚至期盼着家长和家长之间进行交流。我校要求所有教师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博客,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博客进行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反思、教学心得等方面的交流。我们还要求各班建立班级主页、学生博客等,以促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无限时交流。

为让交流更快速频繁,为了让交流步入常态,为了让交流留有“痕迹”,2009年9月我们建成了网络论坛平台。论坛分设校长结对互动、教务处结对互动、学工处结对互动、总务处结对互动、教科研处结对互动等一级平台,这一平台又确定责任到各部门负责人,并在各部门选出了思维活跃、能力较强的教师担当版主,让版主来管理论坛,引领论坛。通过论坛双方各部门交流各种资源,共同研讨交流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所有问题。

网上结对论坛的最初使用是不尽如人意的,尽管经常以群发短信方式通知教师,可是上网发帖的人还是比较少,即使进论坛交流的也是发表诸如“好”、“不错”这样的无实质性内容的跟帖。好的设想并不一定就是好的现实,我们意识到必须借助制度,采取措施推动论坛交流,以此来逐步培养教师的主动交流的意识。我们通过讨论制定了《网络应用管理制度》,制度中明确规定论坛集体备课活动每人至少跟3个帖,其它活动至少有一个跟帖,每个帖不得少于50个字,每次活动有专门人员检查,并且纳入绩效考核,奖惩不是目的,目的是创造一种氛围,一种良好的论坛氛围,将教师引导进入论坛,让他们逐渐有话讲,有观点发表,让他们感觉到其他教师的意见对自己有作用,有帮助……从制度的制约过渡到个体需求的提升。

在制度健全的同时,我们也对版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版主认真负责管理好自己部门的版面,内容不符、重复发帖的应予以删除或移动;要经常抛出一些有价值的、易引起大家关注的主题贴,并引领教师完成跟帖。通过以上制度推动和措施跟进,现在的网络论坛交流已步入正轨,进入常态化、精品化运作通道。

论坛火起来了,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在论坛上呈现出来。质量的抓手在课堂,关于教学和科研有很多话题在论坛上展开,通过对论坛主题帖的统计,我们发现教师们在论坛上主要话题是管理、教学和教育三大类。网上文字的类型主要是经验交流、请教问题,从在论坛中无话可说到能滔滔不绝说很多;从在论坛中只会叫“好”说“赞”到能说出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当然,从中受益最多的还是教师,在教育局组织的教学基本功大赛、改革创新大赛、优质课评比活动,教学设计和命题大赛中,都有大奖斩获。

网络像一面镜子——一面平面镜,她反映出学校工作的真实。“班主任结对”中就班级事务管理、班主任工作中的细节,如 “如何布置班级文化” 、“班主任看家本领”、“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地交流,班主任们还可以自主参与讨论,或结合自身疑惑提问题,或结合班级实际讨方法……

网络像一面镜子——一面凸透镜,她聚焦出学校工作的重点。“教务处结对”里就扬州市竹西中学推行的“合作学习手册”,教师们或者投票发表建议,或者参与研讨,对这个“新鲜事物”在接受和认同后,又推向研究……

网络像一面镜子——一面潜望镜,她引领教师走向教学生活更精彩处。“教科研处结对”里的每月教科研话题则由网络文字变成了铅字文章。人手一册的教科研话题让教师从中能相互学习、汲取精华。通过网络研讨,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都有明显提升,论文获奖或发表情况都有明显增加。

三、网络是个舞台

现在一个小小的网络把我们几所学校联结了起来,让我们在做好学校管理工作、教育教学的同时,更积极主动地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通过网络与对方学校相互学习借鉴。我们的学期结束工作上网了,我校的校本培训通过网络直播了……在展示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做得更好。今年的教师节我们不仅通过网络把我校的庆祝活动进行展示,还通过“人人墙”构建了一个网络互动,不仅给对方看,还可以让人人评。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更多的工作正等着我们去探索。我们正在研制网上集体备课的软件系统,让教师间的教学交流有更具体的载体。目前我们学校开展的每一项活动,我们都会先思考如何和网络结对学校产生互动。例如这学期我们试行随机点课,我们不仅把每一节课都拍摄录像上传网络,我们还开设了网上评课专区。……为了更好地开展网络结对工作,我们申报了省、市一系列科研课题,我们期待着在理论研究和专家引领下我们网上结对工作开展得更好。

第3篇

    以下提供一些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特别提示的非法刊物,希望对各位有需要的人有所帮助。

如何判断一个刊物为是否是正规刊物?  

以下是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特别提示的非法刊物:

《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 

《全国教育优秀论文摘》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  

《教育科技探索与实践》 

《中国现代教育论坛》  

《中国教育(高教版)》 

《中国新教育》  《亚洲教育》   

《当代教育科研》 

《教育新发展》   《当代教师》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  

《中国当代教育研究》  

《中国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教育新导向》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

《当代素质教育》  

《教育管理与科研》   

《教学理论与方法》

《中华素质教育杂志》  

《中华创新教育》

《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中国教育理论杂志》   

《中国教育研究》   

《当代南方教育论坛》

《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      

《中国现代教育研究》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杂志》《中国教育纵横杂志》  

《中国创新教育》   

《当代教育》 《教育纵横》

《中国教育家杂志》

《中华百年教育》《今日教育》

《中国教育与教学杂志》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  

《中华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杂志》   

《中国教学纵横杂志》 

《中国现代教育教学杂志》  

《中华现代全科》   

《中国人文科学研究》   

《中国研究生杂志》   

第4篇

本届论坛主要围绕《中小学实验室规程》的落实,研究实验室内涵发展与提升,探讨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努力使教育装备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化发展。

一、主论坛之高屋建瓴

从总揽全局的角度,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技术装备处乔玉全处长作了题为《新形势 新机遇 新挑战―加强和改进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报告,他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学校教育装备配置的要求―紧密围绕贯彻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围绕服务于中小学实验教学,开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技术装备管理工作专题研究。乔处长同时指出,2013年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重点在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和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尤其是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

对于教育装备如何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后有为主任提出了“技术提供动力、形式改变行为、装备推动发展”“用技术与形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教育技术装备方法论。后主任从教改着眼,通过案例举证,剖析了现代教育装备存在的问题,引起了与会嘉宾的共鸣。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张庆所长介绍了他们通过教育装备工程建设、建立多层面联动机制,在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要求下装备工作的轮廓与路线图;太原市教育装备中心许原芝主任介绍了通过加强行政管理、实验教师、任课教师三支队伍建设来逐步提高教育装备发展水平的做法。

除各级教育装备部门的主题报告外,主论坛还深入到了校级层面,由知名校长进行经验交流。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作了题为《学校转型下的资源配置》的报告,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大家分享了走班制学校教育装备配置的经验与做法。上海市市西中学的林勤副校长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学校“思维广场”的建设情况,以及如何把先进的电子设备、各种形式的交流探讨活动引入课堂,同样在打破班级制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思维训练途径的装备配置新思路。作为特邀嘉宾,台北市教育局聘任督学韩长泽先生作了题为《资讯科技装备在高中以下学校之配置与应用》的报告,通过生动翔实的视频资料为大家展现了海峡对岸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别样视角。

二、分论坛之各抒高见

为充分了解“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两方面的教育装备工作现状,本届论坛还分设了与之相关的两个分论坛。

“信息化建设”分论坛的专题报告从校园信息化的整体系统构建到终端应用优化,全面详尽地介绍了“智慧校园”建设中一批可圈可点的案例。成都市龙泉区教育局从创优网络应用环境入手,引领学习空间人人通达;宁波市实验小学以信息整合展现为基础,构建智慧校园;沈阳市新民高级中学以数字化为突破口,建设高中历史专用教室;成都市成华区依托“微格”理念,实行全域录播创新实践……这些案例无一不体现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良好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其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实验教学”分论坛主要是各地教育装备部门相关领导和学校校长从实验教学与图书馆建设等方面向与会嘉宾作报告,这些报告既有来自职能部门的管理性指导方针,又有来自学校方面的特色化装备配置汇报。如,都江堰教育局吴介才副局长作的题为《夯实技术装备基础 开启素质教育新篇》的报告,针对都江堰地区学校在遭受“5・12”特大地震后,都江堰市教育局通过整合资源、统一标准、契合行动的科学做法,带领受灾学校师生走出了灾难的阴霾,踏上了一条更加现代化、科学化、人性化、个性化的特色新兴之路;扬中市联合中心小学肖松副校长介绍了学校通过国学馆来弘扬国学文化魅力,滋润每一名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徜徉在“诗意人生”中;扬中市外国语小学瞿泓副校长作的题为《以课程为载体,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报告,从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角度出发,阐述了该校在特色课程建设方面的新理念、新做法,给教育装备同仁很多启发。

三、论文案例之精华撷英

除了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专题报告外,本届论坛还有一个亮点:征文活动和学校装备精品案例评选活动。

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496篇,经专家委员会公正评审,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陈庆同志的《学前教育机构玩教具装备的探究》等10篇论文获得了“优秀论文奖”,另有40篇论文获鼓励奖。

学校装备精品案例评选分为六大主题:书香校园、特色课程装备、体验中心建设、专用教室装备、数字校园建设、系统平台建设。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选送了生命科学、物理、地理、音乐等学科的4个高中创新实验室案例,最终,徐汇中学的“生命科学创新实验中心”获得了优秀案例奖。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罗一华主任在点评时指出:“多样化”是高中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需要一批与之相匹配的创新装备来助推、营造创新教育环境,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成功的案例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用实验引导创新,具有充沛的教育教学活力,是创新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最后,专家组对本届论坛的举办情况进行了总结发言,来自不同地区的装备管理者都希望能借助论坛这一难得的平台,为大家提供更多合作交流的机会,促进教育装备事业的发展。

第5篇

【关键词】网络白板;微课;博客;论坛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2-0052-03

让身处高山峡谷、大漠戈壁的孩子能够看到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让广大农村学生能听到全国优秀教师的讲课,让大山深处的教师也能够快速成长……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一直是农村教师的一个美好梦想。现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已将这一切变为现实。我校(此处指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第五中学,下文同)是一所国家级贫困县的普通中学,三面环山且海拔3000米以上。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我校就被确立为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安装建成计算机教室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给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网络――让教师的学习变得充实、愉快

自2005年被确立为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后,我校就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如规定每位教师每周上网学习不少于12小时;每周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不少于3节;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订阅教学刊物不少于3种,还号召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切磋,扬长避短,共同提高。10年来,我校教师通过远程网络搜集各种教育教学资料50000多份,他们不再为学校教学参考资料紧缺而怨声载道,广大教师边学习、边实验,他们通过阅读学习这些教学资料,深入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真正内涵,明确了新课改的目标和方向,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学会运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

当前,网络学习已成为学校教师教学生活不可或缺的重点内容,老师已经能够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把学习到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课本内容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学习已经成为自愿,教师的观念正在悄悄地更新,教师角色正在逐渐转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正在慢慢凸现。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劲头足了,学习效果自然也得以大大提升。

二、白板――让教师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为了持续激发教师网络教研的热情,促进教师快速实现专业化成长,学校结合电子白板正成为教育教学热点的现状,在36个教学教室都安装了电子白板。学校还利用每天下午自习课的时间对全校教师进行电子白板应用培训,让全校教师都了解电子白板的基本功用。在发现了电子白板的简单、实用性能后,老师们都燃起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热情。为进一步提升老师运用电子白板教学的效率,学校成立了中心教研室和备课组,其中,中心教研室专门负责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学科教学的研究工作;备课组则专门负责同年级同学科的备课工作。

在备课过程中,各备课组在组内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即同一单元的内容每人备一节,然后将备好的教案、课件拿出来同网上的资源比较讨论,经过反复切磋,最后各取所长,形成这一课的最终教案、课件,并将之作为本备课组成员的公用教案、课件。

在上课过程中,一般采用“说课――讲课――评课”的教学模式。即中心教研室组织备课组成员,让备课主笔人就自己的备课思路进行说课,然后同学科教研组成员一起听课,最后评课,总结经验,完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经过这一系列活动,每位教师都对教材内容烂熟于心,驾驭起来自然游刃有余。老师们上课,既有大家共同讨论、总结出的现成方案,又不完全拘泥于这一套现成方案,各人都显示出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当前,学校教师已对电子白板形成共识,即电子白板是以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途径向学生传递信息,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使课堂教学更具多样性、生动性、实效性、先进性,极大地丰富了教师教学的表现手法和形式,给教师以更多的发挥空间,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学校也每学期都组织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大赛,包括个人竞赛和学科备课组的集体竞赛,现学校已有3500多件多媒体课件资源库,几乎覆盖了高中各学科的各个知识点,其中,还有300多件在全国、省、市等各级信息技术大赛中获奖。

三、微课――让教师教学变得轻松自如

2011年,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已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悄然兴起,经过研究实践,我们认为微课更适合农村学校的学生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微课是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点或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进行选题、设计、拍摄和制作的,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让学生能够花最少的时间学到关键内容。与传统的教学网络资源相比,微课时长一般为5~10分钟,非常符合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学习的特点,微课带来了完全不同的学习感觉:它能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如视觉、听觉、想象等参与学习,具有精巧、短小、自由、实用、高效的特点;时间上,随时随地可播放,使用方便、灵活;内容上,针对性强,富有启发性;形式上,生动活泼,极富吸引力。

对此,学校要求备课组从研究微课入手进行集体备课,同时要求定案的微课要由文字、配音、画面共同组成,要有轻松、随意的画外讲解,不出现教师本人的形象,同时还要为教学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以减轻学生压力。这样,微课的设计与开发本身就是教研过程,对课前备课、课堂实施、课后反思、教学研究等各环节都能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资源支持,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现在,教师教学越来越轻松自如,学生的自主学习已成为现实。同时,学校每学期还组织微课大赛,仍然包括个人竞赛和学科备课组的集体竞赛,现学校已有2600多节微课资源库,涵盖了高中各学科的主要知识点。其中,有20多节还在全国、省、市等各级微课大赛中获奖。

四、博客――让教师反思变得货真价实

“经验+反思=成长”,学校历来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教师主体意识觉醒的出发点。由教师本人对教学实践及其成败得失进行反思,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培养其学习、研究意识,促使他们更好地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提高专业能力与水平。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书写教学反思费时费力,所以敷衍、应付的多,真心反思的少,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促使教师积极地投身反思,主动地寻求发展呢?

在深入研究后,学校将教育博客介绍给老师们。撰写教育博客时,可以精选并链接互联网中有价值的教育信息、知识与资源;也可将个人的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灵感迸发等及时记录和;更可以以文会友,结识天下教师,与之进行深度交流与沟通。因此,我们认为教育博客是教师教学反思和专业发展的新路径,由此,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开通博客进行教学反思,而不再是单纯书写书面反思材料。

在博客里,教师可自由发表自己的困惑、感悟、观点,随时记录优秀教案、教学方法和策略等,并反思其行为形成的原因,从而将感性、表面化的教育经验提升、内化为自身的教育智慧,最终实现专业成长。此外,博客以特有的“平等、开放、共享”的机制,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孤岛状态,有助于信息资源的聚集和共享,很好地满足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成长”等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以前,教师之间的交流多是通过研讨会、专题讲座、外出参观等方式进行,这些常常受到时间、空间、经费等物质条件的限制,而博客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打破了学校、学科、地域的界限,拉近了时空距离,教师借助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分享其他教师的思想、经验、方法,从而开阔专业视野、提升专业水准。同时,当教师碰到教学上的疑惑时也可以发在博客中,恳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帮助解惑,这样专家就可以通过博客对教师进行跨越时空的引领。至此,通过博客就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沟通社区,大家相互协作,共同分享,各得其所。久而久之,教师就会逐步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了反思技能,体会到反思的重要价值和反思能力对自身成长的意义,进而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热情。

学校要求教师的博客版块要包括教学反思、教学日志、教学案例、小课题研究、专业阅读、参考资料等教师专业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每学期结束时再进行评比,评比内容包括博客内容、访问次数、关注人气等。几年来,教育博客已经融入学校教师的教育生活中,老师们对待博客的态度已经由最初的完成任务转为自觉、主动地耕耘、播种。

五、论坛――让教师科研变得扎实、高效

论坛是教师通过互联网开展教学研究,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网络空间,对提高互动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2008年开始,我们就在学校的网站上开设教育论坛,并且规定所有教师每周五晚上8点都必须参与论坛。

教育论坛是以学校教师为主讲人的问题驱动式的系列论坛,这个论坛使老师们隐性的有效方法得以显性化。一方面,每位主讲教师带着智慧、经验和信息而来,他们的分享成为老师们提升教学技能的“点金石”。而且,作为主讲教师,他们有很强的荣誉感,能够强化他们追求卓越、不断进步的工作动机,也有利于完善优秀教师传帮带、引领辐射的团队协作机制;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论坛还是教师课题成果呈现的一种途径,是研究成果推广与运用的媒介,它更是一种推动教师不断思考、前行的力量,是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

学校应考虑教师的需要,在设定论坛主题时,覆盖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习方法、教学评价、分层作业设计等各个环节,如“课改中语文作业的布置和批阅”“高效课堂与信息技术”“如何教会学生预习”“如何表扬更有效”,等等。利用每周五晚上的时间,大家进行经验交流分享,每次论坛一般都安排两位学科骨干教师先进行主讲,然后大家讨论点评。论坛结束后,要求所有教师反思,并将反思文章记入个人博客,同时,还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运用,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讨论、学习过程。

第6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强调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数字化时代的来临,给中小学校长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学校快速协调发展,带领教师团队从优秀迈向卓越,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创新应用。这些已成为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更好地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决定联合举办“全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数字化校园发展高峰论坛”。本次论坛将紧紧围绕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数字化校园发展的主题,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的提升和数字化校园的创新应用等。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论坛主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承办单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

二、论坛内容

1.特邀领导、专家报告

2.全国名校长报告

3.与会代表围绕“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信息化”、“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学校发展”等专题互动交流。

三、论坛参加对象

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各协作研究会领导及有关会员单位和个人,各地教育局主管信息化领导、教育科研单位、电教馆(信息中心)负责人;各级各类学校校长,主管信息化的副校长,教科研中心、信息中心主任;学校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征文获奖作者。

四、论坛时间、地点

本次论坛定于8月中旬在北京举办。具体时间、地点将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省略.cn)上。

五、论文征集

本次论坛将围绕主题举行论文有奖征集活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省略.cn)。

六、其他事项

1.会务费:680元/人(含会务费、餐饮费、资料费),住宿费自理,食宿由论坛会务组统一安排。

2.报名时间、方式:截止时间为2010年7月20日。报名可通过电话咨询报名、邮件回执报名。

第7篇

一、教师论坛要 瞄准自己

《语文课堂有语文味》《文本解读个性化》《语文课的简约与实效》《作文源于生活》等,以上是我校语文组针对实际举办的教师论坛的几个专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论坛所搜索的“论点”来自哪儿?来自“校本”,也就是将研究的指向对象瞄准“自己”。我们倡导“重心下移”,凸显“草根研究”,将校本研究活动从表面的、外在的、形式的,实实在在地转变到追求本质的、内在的、智慧的本体上来。

教师论坛,就是要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求效的问题。我们鼓励教师敢于暴露自身问题,善于发现差异问题,勤于交流理念与实践结合的难题。我校举办教师论坛的所有“专题”,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学期初,由教科室、教研组、学科小组进行排查,全面真实地了解收集本校教育工作中的存在问题与困惑;新课程教学中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探寻问题;贯彻上级规定的重点工作的预测问题;依据本校工作思路设计需要加强的问题;承担“十二五”科研课题需要集中研究的专题等等。我们认为: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起步。因此,由教科室负责对所有提出的“专题”,进行认真评比并适当奖励。评比的重要条件就是“专题”是不是真正“瞄准自己”,能不能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让大家真心支持校本研究,能真情投入取得收获。

“教师论坛”采用分层管理办法,学期初选出的“专题”分别排入教科室、教研组、学科小组各个工作计划之中,以便让相关老师在“论坛”举办之前一段时间,开展行动研究,并进行反思总结,然后上交一份汇报材料。根据汇报材料,再确定每次 “论坛”的主讲人和主持人,酝酿论坛的实施方案。

二、教师论坛要立足“三研”

我们确定的教师论坛“专题”中,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内容往往分布在“三研”,即研究新课程,研究生态课堂,研究重点课题。

教师论坛立足“三研”,核心是对常态教学的问题研究。它由教科室与教学处协作组织实施,每两周一次活动,主要围绕以下侧重点分层结合进行:①教材研究。如新教材的亮点与难点,新教材的时代性与实践性研究。②教法研究。如新教法与新教材的适用性研究,新教法与传统教法的对比性研究,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实效性的研究。③学法研究。如“合作学习”如何适应“大班额”,如何适应各学科,如何适应纪律状况不良的班级学生。

本学期,赞成率和满意度最高的一次教师论坛是《友善课堂浸润生态智慧》。这次论坛围绕“友善” 展开论述,有的从情感角度谈论构建友好的、亲切的、朋友般的课堂氛围;有的从方法角度谈论实行合适的、恰当的、健康的教学行为;还有的从人文角度谈论营造相容的、和谐的、公平的课堂秩序等等,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能获得最适合的、最充分的训练与发展。本次论坛所研究的内容,既是我校承担的省级“十一五”科研课题的核心问题,又是日常课堂教学渗透新理念的普遍问题,同时还是新课程实施的关注问题,因此得到100%的参与率和100%的满意度。

三、教师论坛要解析“细节”

在举办了一次又一次教师论坛之后,我们发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只是购买几本专著,静听几位专家讲座,或发表几篇论文,完成几个科研课题。还应该从教师常态工作的“小事”做起,创设适合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因此,我们组织的教师论坛,更欢迎从问题入手,解剖“细节”,引起反思,提高认识,融化新理念。

本学期,数学教研组决定举办一次论坛《黄玲现象》。黄玲老师是公认的“教坛新秀”,校内外都称赞她能让每一个孩子学得轻松快乐,能把每一个学生教聪明。她评为毕业班“功勋老师”,许多人都在揣摩她,甚至认为她有许多神奇的“秘诀”。为了增强真实效应,论坛的几个程序都是从“细节”引出的。1.教研组长以黄玲近几年达成的两个“健康成长”,讲述师生双向优化发展的实际成果,引起参与者的高度关注与共同分享。2.主持人邀请黄玲老师生动讲述自己的“快乐时光”,说的是学生由厌学变为爱学,由苦学变为敏学的小故事。3.黄玲老师的工作伙伴介绍日常生活中的黄玲形象,例如冬天和同学一块儿踢毽子,课间和学生一同打球等。这次论坛原计划由数学青年老师参加,后来语文老师及其他学科的青年教师都纷纷参加。这次论坛的“小结”也是“细节”,由参与者即兴用一句话从一个侧面点明自己的收获。归结到一点:她是用智慧在润泽成长之路。

在细微的教育现象中分析出一些大的教育问题,比硬性地提出几句口号更有效。对常态现象的剖析过程,是引领专业成长踏实脚步。人对问题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理念被接受需要一段时间,也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感悟,所以我们在教师论坛上注意从常态观察出发,从细节现象解剖入手,就能找到新理念与教育改革的融合点,认识深刻了,专业发展才找到了源动力。

以校为本的研究,就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教师论坛坚持关注“校本”,收到了良好效果:

1.教师论坛,有利于提高“反思”效度。这种普及性的教师论坛,既是一种理论学习的过程,又是一种实践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一种提高反思能力的手段。它让教师在学习与实践的基础上,加深反思内化,真正实践了校本教研推进专业成长的目的。

反思,是教师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是教师对教育各种现象的反思,对教师全部行为方式的审视,并且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改进现状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教师论坛上开展的反思具有更强的透明性和即效性,因此教师论坛比教后反思笔记更有效度。

第8篇

第一个环节:明确任务

“练师”的内容包括师德、师能和师智。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师能是教师治学的知识和能力,师智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作为教师,既要做授业的“经师”,更要做育人的“人师”。“练师”的原则是全员参与。方式是教学竞赛,包括教师论坛比赛、说课比赛、优质课比赛、技能比赛、教学反思比赛。这五项比赛是常规比赛,是每学期都要进行的。

第二个环节:自主研修

竞争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在规定了内容和时间的任务压力和竞争压力下,教师必须认真进行自主研修。为了准备一项比赛,教师往往要付出极大的脑力劳动甚至是体力劳动。

第三个环节:同伴互助

我们要求参加优质课比赛的教师必须“试讲”, 要求教研组长至少带领本组教师听课、评课两次,并指定辅导教师。如果参赛教师获奖,其辅导教师即获“指导教师奖”, 而任何一名教师获奖又能增加“优秀教研组”评比中的分值。这样,教师的积极性被全面调动起来,有的教研组听每一位参赛教师“试讲”达五六次之多,这种频繁的“做课、听课、评课”,我们称之为“磨课”。在“磨课”中,师教师、 师练师、 师强师,最终实现“双师互赢”。

第四个环节:展现提升

这是“练师”的最重要环节。我们设计了四项比赛,各有各的功能。

教师论坛比赛。我们每学期规定一个论坛主题,广大教师是论主,大家畅所欲言,即使讲错也无妨,因为“错”只是思想暂时不通而已。比如:针对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我们连续举办了三期“学生自主学习论坛”,最终大家一致认为:“满堂灌” 的课堂是低效的课堂,课改理念所倡导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说课比赛。“说课”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清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之类的问题,从而将教师的思考过程,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程度,驾驭教材和课堂的水平,以及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能力一一展现。

优质课比赛。我们的优质课比赛除规定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师全员轮流上阵外,学校特别注重发挥优质课评选的引领作用,要求每节课都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落实。

技能比赛。主要是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如“三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四技一能”(常规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技术、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多媒体课件使用技术、网上信息提取技术、运用最新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实践能力)等。

第五个环节:专家引领

同竞争机制一样,引领机制也贯穿于师训始终。专家分为三类:教研组长、学校领导和市教育教学专家。教研组长是本学科的权威,负责对教师进行手把手的专业指导,这种专业引领一般是在比赛前的同伴互助环节完成的。学校领导的专业引领主要倾向于通识性指导,根据学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方向上、思想认识上实施引领。市教育教学专家则要传播前沿教育思想,解答教育教学困惑,引领教师整合和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完善师德修养,启迪教育智慧。

第六个环节:反思超越

班研会――引领教师反思。班研会即班情研讨会,每学期一次。每两个教学班的任课教师为一组,班主任为召集人和主持人,是第一主角,首先介绍班级各方面情况。任课教师为第二主角,以学科期中成绩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分析。学校中层以上领导为列席人,大部分时间充当倾听者,是配角,当教师的讨论遇到困难无法进行时,则转而成为一名引领者,负责引导教师查找问题、交流经验,从而引领教师找到“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教学反思比赛――教师的独立反思。我们的教学反思比赛安排在寒暑假,要求教师对一学期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了保证质量,每次比赛规定一个主题,并且事先公布一些反抄袭的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促使教师独立反思,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逐渐提高教师的自我教学监控能力。

第9篇

校长是学校的领军人物,提升校长的素质,不仅是校长个体的需要,也是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需要,更是实现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几年来,我们潜心研究,大胆实践,探索出领导干部的培训模式,培养了一支适合我县教育需要的学习型、专家型的校长队伍。

1 论坛交流模式

以论坛的形式为校长们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激活校长内力,发掘校长潜力,整合校长动力。其模式的运行结构为:切中问题(重点、热点、难点)——群体释疑——对话交流——多元分享。我们先后开展了“百题知识竞赛”、“创新教育”主题辩论大赛、领导干部“百人论坛”、校长“网上论坛”等活动。特别是校长“网上论坛”,切中校长工作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论坛内容全县开放,达到资源共享。通过论坛交流,丰富了校长的理论知识,为校长科学管理学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梯次研修模式

我们坚持对全县中小学校长按岗位、按需求,分类、分层次、分专题进行培训。其模式运行结构为:专家引领——对比反思——理解内化——躬身实践。我们举办了校长、村小校长、后勤校长、初中教学校长、小学教学校长、教导主任等研修班。先后聘请全国小学教育专家窦桂梅、吉林二实验陈福校长;省学院干训办林森主任等领导和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各位校长认真思考,消化理解,运用实践。在梯次研修中,击中问题,内容具体,针对性强,效果颇佳。使领导干部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升了理念,收获了经验,有效地促进校长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 名校带培模式

“名校带培”就是把学员置身于全国、省内、县内等名校,脱产带培学习,学员以该校一分子的角色,参与其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

全面深入地了解分析、研究该校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情况,从而不仅学到大量的显性经验,也会在深层次、隐性方面获得亲身体验、感悟与启迪。达到在短时间内快速度、高效益地提高科学管理学校能力的目标。其运行结构为:确定名校——情境体验——实践反思——交流汇报。几年来,我们先后选送50余名中小学校长、村小校长,分别到山东、四川、北京、浙江金华、东北师大等名校带培学习,学员们在学习中思考感悟,在反思中分析对比,寻求接合点,探求生长点。使他们增长见识,提升素质。带培学员回来后在县内巡回报告,达到资源共享,提高校长管理能力。

4 案例教学科研模式

“校长培训案例教学科研模式”其运行结构为:专家讲座——点评案例——师生互动——典型引路——总结提升。2006年我们承担的《提升校长办学理念,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省级重点实验课题取得丰硕的成果。这一培训模式在课题研究中,得到充分运用和完善。通过专家讲座,有效促进了校长对办学理念的内涵、意义、作用、标准以及办学理念的形成过程等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点评案例,澄清对办学理念的模糊认识,找到了差距。师生互动环节,使我们的校长解除了疑惑,坚定了信心。典型引路环节,深入名校考察来完成,通过学习使校长进一步深刻理解了办学理念的内涵、意义和作用,也明确了提升本校办学理念的方向,增强了紧迫感。第五个环节是校长在本校实际工作中进行自我总结提升。首先是校长实践。校长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在学校的管理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尝试。其次是集体研讨。学校组成由行政领导、教育专家和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论证机构,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讨论、交流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逐步修订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使办学理念为学校所有教职工接受和认可。最后是实践落实。经过论证后的办学理念,必须贯彻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用理念规范办学中的一切行为,追求理念要求的高质量办学。案例教学科研模式的运用使点的问题和面的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把今天的管理和明天的发展统一起来。在研究中培训,在培训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提高校长科研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波尔特洛夫说:“校长的个性、博学、专业水平、分寸感、精力、组织才能等事实上决定着学校面貌、教师和学生的集体活动。”时代呼唤高素质的校长,作为培训者要善于研究,不断探索出新的培训模式,为校长个人成长增加才气,为学校的发展增加底气,为特色学校建设增加名气。

第10篇

近日,第十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二十一世纪饭店召开,LG电子(中国)有限公司等30多家重要的IT企业参与论坛,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做出支持和协助。本次论坛通过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相关内容的解读,研讨了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求,展望了前沿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并对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用户的实际需求做出满足。值得一提的是,LG商用凭借在商用领域及教育行业的多年深耕,推出了具备多用户显示模式的慧联显示群组解决方案。LG慧联的推出提升了教学效率,同时解决了信息化普及率低的问题,由于多用户显示模式减少了主机数量,大大降低了信息化设计采购成本和维护成本。LG绿色节能显示器也是低碳背景下适合节能环保型数字化教室构建的一个亮点。

在日前启动实施的《规划纲要》中,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做出了指导性的明确要求。在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同时编制“十二五”规划、为“十二五”奠定基础的关键一年中,对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尤为重要,一方面教育机构以信息化手段改进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推进节能环保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和普及;另一方面,更多业内信息技术领先的商用领域解决方案提供商根据应用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在双方的积极努力下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快步发展。

在全球低碳潮流的影响下,教育机构信息化建设与节能减排同样密不可分,使得商用解决方案提供商在解决方案上更加突出节能和创新。2010年4月在浙江义乌举办的第59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上,商用显示领域领导厂商LG和三星分别展示了创新的高科技智能化互动解决方案,引领行业趋势。目前看来,LG商用推出的慧联显示群组解决方案已经凭借创新优势获得众多用户认可,在推进节能环保型数字化教室构建过程中更取得不俗进展。

由于学校电子教室、数字化教室是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最广泛,创新的技术让数字化教室的互动功能和教学效率更为提升,同时在绿色节能方面更亲近环保。

LG慧联显示群组的推出对边远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提升教育效率有很大促进作用。LG慧联的创新在于打破了传统“一台主机配一台显示器”,创新实现――“一拖N”多用户互联显示模式。LG慧联的推出实现资源互联共享有效提升教学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教育信息化设备的采购和维护成本,解决了边远地区采购费用有限、教育设备难以普及的困难,在中国市场更具活力和竞争力,也更多地被教育行业用户所接受,成为教育行业信息化创新的标杆解决方案。

在教育机构构建节能环保型数字化教室的过程中,LG慧联群组的低能耗与绿色显示设备无疑更符合节能减排在教育行业的推行。首先,LG慧联群组最多可以实现1台主机连接30台显示器,并且可以和谐互联,因此以一个拥有100台计算机的数字化教室为例,使用LG慧联解决方案的教室可以减少90%的主机能耗;其次,LG慧联显示器具有睿智节能技术,同时拥有绿色护眼功能,可以构筑更为环保的学习环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第11篇

本次年会和论坛的主题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加强规范管理,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法学教育质量。

会上,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刘飚,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祥国作了重要讲话。林祥国介绍了江苏坚持率先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和谐发展的情况。他说,江苏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包括法学教育和研究在内的法治建设,把建设法治江苏作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推进“两个率先”的战略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法治江苏”已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品牌和一大亮点。刘对六年来法学教育研究会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她说,研究会6年来努力奋进,开拓创新,完成了预定的工作计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研究会的自身建设也不断得到加强;相信新一届理事会一定能够推动中国法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继续奋进,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做出更加出色的成绩。

张文显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贯彻十七大精神 发展改革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报告,对十七大报告有关教育的论述和部署的解读,有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解读,给与会者学习、理解和贯彻十七大精神,推进法学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以极大的帮助;对2007年教指委在深入研究中国法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创新法学教育的思想理论,修订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探讨法学教育的分类指导和分类评估,积极参与国家精品课程推荐和评选工作,参与组织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评选,积极开展法学对外交流与合作,编辑出版法学教育论文集、法学教育通讯等,以及教指委自身的组织建设等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他代表教指委提出的2008年主要工作计划包括,认真学习和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关教育的重要思想理论;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思想、重大战略部署:各个专门委员会要在工作中有所作为;推进法学教育教学分类指导的调研工作:完善法学本科专业一般评估指标及分类评估指标体系:在2010年以前尽快制订出法学专业规范;继续研讨示范性法学院标准以及确定示范性法学院的工作程序,拟定示范性法学院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规划,向教育部高教司提出将示范性法学院建设列入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建议:完成教育部高教司等布置或委托的其他工作等。会议批准了张文显教授的工作报告。

大会听取了曾宪义教授所作的第一届法学教育研究会工作报告。报告中说,法学教育研究会成立以来,在中国法学会的领导下,在教育部、司法部的指导和中央各政法部门的支持下,与法学教指委紧密配合,依靠和团结全体理事和全国法律院校,广泛联系法学界和法学教育界的同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体系,更新法学教育理念,推进法学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法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此期间,我国法学教育事业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法学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在全国各个学科中,法学学科是发展速度和改革深度最快最好的学科之一。法学教育研究会成立以来,启动了“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完成了《中国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繁荣法学教育研究、促进法律院校交流合作:建立健全教学评估体系、努力提高法学教育质量;拓展了法学教育国际交流空间,扩大了中国法学教育的国际影响。报告提出,做好法学教育研究会工作,一要团结和依靠全国法律院校,与法学教指委密切配合,繁荣法学研究,推动交流合作;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法律实践,密切与实务部门的联系;三要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与会代表完全赞同曾宪义会长的工作报告,高度评价第一届理事会的工作。

会议期间,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终身教授李龙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大法官公丕祥教授作为特邀报告人就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发表了精辟见解。李龙教授分析了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里程,新时期、新世纪面临的三大矛盾,着重强调要关注法律学生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机制,强调给法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法学理论的教育、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教育、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话语体系的建设。朱苏力教授围绕什么是合格的法律人、如何培养合格的法律人这一法学教育的重大主题进行分析,强调培养法科学生的法治中国意识、法律生活经验和法律实践能力。公丕祥教授从法律职业素质的能力和法律教育的要求角度,阐述了法律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改革发展的步调。在大会论坛上,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畅谈了大学管理的理念以及如何当好法学院院长的体会,对与会代表深有启发。

教育部高教司财经政法与管理教育处李静调研员介绍了“质量工程”的概况,特别是教育部高教司实施“质量工程”法学教育领域中有关特色专业、精品教材、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双语示范课、第三届教学名师奖、国家精品课程、工程重点教材等项目的情况。法学院系如何做好申报和建设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她还就法学院系如何做好“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和建设工作作了说明。她建议,在教指委2008年的工作中,应加快法学专业规范的制定工作,确定工作时间表和相关计划;同时要完善法学本科专业一般评估指标及分类评估指标体系,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别形成对综合性大学法学教育、财经类大学法学教育、理工类大学法学教育、农医类大学法学教育和其他大学法学教育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案。

司法部司法考试司丁露司长总结了实施统一‘司法考试六年来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经验,分析了司法考试面临的突出问题,并从政法队伍建设、社会需求,优秀法学毕业生选拔、司法考试的定位和司法职业准入标准层面,探究了司法考试的许多重大实践问题,并就法学教育如何加强法学理念教育、法治理念教育、法律基本素质教育提出了鲜明的反馈意见,值得认真对待。

会议期间,法学教育研究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曾宪义教授再次当选为会长,张文显教授当选为常务副会长,一批年轻的学者、法学院院长、系主任当选为常务理事、理事、副会长,使研究会增添了新的活力,更有利于法学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协调发展。

会议,举行了第一届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优秀成果奖的颁奖仪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教授报告了第一届“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的申报情况和专家评审组评选结果。“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曾宪义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基金会共同设立的全国性法学教育研究奖项。根据申报成果的学术性、创新性、独创性、代表性、对法学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以及我国法学教育的整体布局等诸多因素后,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一等奖获得者王健教授、霍存福教授、孙笑侠教授向大会汇报了法学教育研究的心得。

会议组织了四个分论坛的讨论。第一分论坛的主题为法学教育的理念,涉及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法学院的国际化以及如何看待目前法学教育的规模扩张和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等问题。第二分论坛主题为法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讨论了地方高校法学教育发展的时代机遇和挑战、教学与学习方法的培养、诊式教学模式、学生读书、写作和学生就业等问题。第三分论坛的主题是法学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主要讨论了加强法学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必要性(如法学教育的泛化、实践教学的弱化、法学教育教学缺乏质量标准)和如何建立健全中国法学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的问题,大家普遍认为要进行法律专业的评估、要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调法学教育的质量监控进行分类监控。第四分论坛的主题是法学教育与司法职业,提出了由于司法职业需求的模糊性对法学教育带来盲目性、法学教育忽视质量产出、陷入功利化困境、与立法和司法实际脱节等问题,强调要科学界定法学本科教育的性质、要建立法律本科教育刚性准入机制的合理机制、强调法律本科教育要加强职业道德和伦理教育、强化技能教育等建议。

第12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网络 实践教学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支持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是网络时代采用的实践教学新载体。它与传统的课内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共同构成了立体多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

据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是我国互联网应用重点人群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各项互联网应用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论坛MBBS为60.5%,网络新闻、搜索引擎、电子邮件、拥有博客、网络视频均在82%以上,即时通讯和网络音乐则高达90%以上。上述调查结果同时表明,互联网作为一种高粘性、高传播的互动媒体和信息渠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重要生活平台。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武装工作必须研究网络、利用网络、开发网络。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武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延伸至网络,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充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当前大学生借助网络浏览网络新闻,进行互联网信息检索、网络通讯、网上调查,制作个人主页,开设博客,参与网络论坛等,这些都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形式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一、网上调查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社会调查的形式和方法创新成为可能。近年来,网上调查的逐步兴起,就是传统社会调查模式创新发展的重要表现。网上调查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交互性、即时性、私密性、广延性、共享性特点,实现对所需调查信息的快速、便捷和准确采集,具有调查成本低、调查范围广、调查数据处理方便等优势。由于网上调查具有与传统社会调查方式的比较优势,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因此,网上调查可以作为一种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形式加以探索和研究。

把网上调查作为一种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形式,首先要引导学生做好网上调查软件程序的自主开发,为开展网上调查提供优良的信息技术平台。其次,鉴于网上调查获取信息的虚拟性,要指导学生做好调查所得信息的甄别筛选,努力提高网上调查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此外,在开展网上调查网络实践教学时,还要注意网上调查与实地社会调查的有机结合,力求优势互补。

二、网络论坛

网络论坛,是网民针对现实社区、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某些事物发表个人观点和见解而在网络上形成的交互性虚拟网络社区。以各高校普遍存在的BBS为代表的网络论坛,在今天已经发展成为展现大学生舆情民意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在网络论坛中发表对个人成长、学校生活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意见和看法,一方面强化了大学生在虚拟网络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另一方面在加强信息交流、影响社会舆情、促进科学决策、凝聚社会共识、化解潜在冲突、规范个人行为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已经逐步显现。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有必要将网络论坛作为网络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

开展网络论坛实践教学,首先,要注意保持网络论坛的专题性,即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创建专题性的网络论坛,确保讨论主题鲜明。其次,要增强网络论坛主题的开放性,有利于大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使网络论坛的粘性最大化。再次,师生要敢于利用网络论坛平台弘扬主旋律,发挥网络论坛的舆论导向功能,以正确舆论引导人。最后,要重视网络论坛的互动性。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把握从网络论坛反馈来的信息,并及时做出反应和处理,从而激发大学生参与论坛的热情和积极性,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网络博客

博客(Blog)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它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它既是一个心灵互动的工具,又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工具;它强调个性与自由,跨越时间与空间,突出即时与共享,注重交流与互动。通过博客,既可以让自己学到很多,又可以让别人学到更多。据调查,截至2009年12月底,在中国3.84亿网民中,拥有博客的网民比例达到57.7%,用户规模为2.21亿人,其中大学生拥有博客的比率高达81.4%,远高于其他互联网人群,博客在大学生用户中半年更新率达到80.3%。这一系列统计数据表明,博客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正在崛起,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并对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现有的网络传播载体和工具之中,博客具有独特优势,是目前最适宜教师开发应用的一种网络辅助教学工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主动开设网络教学博客,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载体。网络教学博客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继续、丰富和拓展,而且是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形成,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的有效举措。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认识到博客对促进教育教学、对大学生理论武装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主动行动起来申请自己的博客并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之中。

把网络博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首先应当与教学课堂有机结合,达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另外,教师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掌握和开发博客新增加的一些功能。再次,引导大学生开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相关的主题博客,可以将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心得体会以网络日志的形式记录和保存下来,再以公共性的形式实现互联网共享,对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在大学生申请开设和撰写更新博客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能力,锤炼思想,增强综合素质,提高互联网应用水平。

四、创建课程聊天室

网络聊天室(chat room),是来自国内和世界各地各行业的人们同时在一个互联网络的虚拟社区以文本、语音、视频等方式彼此谈话聊天的一种网上虚拟空间。为了保证谈话的焦点性,网上聊天室一般都有一定的谈话主题,内容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健康等社会生活的任何方面。任何一个能够将计算机联入互联网络、使用正确的聊天软件,并且渴望网上谈论、交友的人都可以享受网上聊天室带来的乐趣和便利。网上聊天室通常会有一个或多个主持者,由其负责提出一个讨论话题,然后主持整个讨论组的交谈。进入聊天室的人,可以通过发帖、语音和视频等传递信息进行交流,提出的问题可以即时得到回复。

由于网上聊天室具有在线深度互动交流的功能,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高校师生创设了一个方便、快捷的首先表达和信息沟通平台,网上聊天室因此不仅为我国各大网站赢得了高访问量,而且成为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现实到虚拟的方法手段创新的新契机,创建聊天室也因此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的崭新形式。创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聊天室,开展网络实践教学,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因此,首先要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加强培训,组织学生采取个人承担和团队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创建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聊天室。其次要注意邀请和选派校内外有关名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担任课程聊天室特约嘉宾或主持人,努力扩大相关课程聊天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杨晨光.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博客[N].中国教育报,2008-1-2,(第1版).

[2]甘丹.博客世界交流模式的社会网络分析――以新浪博客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07.5.6.

[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uploadfiles/pdf/2010/1/15/101600.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