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时间:2022-12-06 01:05: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第1篇

洪水过后,这个小村庄的幸存者又回到村庄,他们看见了他们的村庄:河水散发着难闻的恶臭味;山上光秃秃的,只有几片深绿色的沼泽地;河里的鱼儿也全死了,发出一阵阵腥臭味。让人们呼吸都不顺畅。这些人叹了口气,说:“唉!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错啊!如果以前我们不会乱砍树木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下场。”这时,有一个人说:“光说有什么用啊!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多种树把这里变得比以前更美丽。”

第二天,人们买来了许多小树苗、肥料,人们开始在村里的山上和周围种树,给小树苗浇水、施肥。一年后,一棵棵小树苗长成了一棵棵参天大树,这里也变成了林的海洋。但为了重建村子,人们也需要大量的木材,可人们会砍下一棵树,就种下两课小树苗。又过了一年,漂亮的村子建好了,山上和周围的树林也变得更加茂盛、更加的郁郁葱葱,空气也比以前更清新了,小河的水也变得更清澈了,天空也变得更加湛蓝了,又过了许多年,洪水又来了,比上次更加大,可山上和村子周围的大树们一个个手拉着手,肩并着肩档主了洪水,好好地保护着这个小村庄。洪水过后,小村庄毫发无损。人们欢呼着:“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帮我们挡住了咆哮的洪水。”

这个村庄也被评为“环保模范村”,每当有人来参观这个小村庄的时候,这些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这里的环境真优美,空气也非常清新!”

第2篇

从洪水中逃出来的人们都领悟到以前自己乱砍伐树木的错。一个村民说:“大家都别难过,我们必须行动起来,把山坡上那的土地种上一棵棵绿树,这样才能挽救我们的小村庄!”语音刚落,大家都举手赞成,村民们立刻行动起来。他们有的去村外买树苗和铲子,有的就忙着背一棵棵树苗、有的负责种树、还有的给刚栽好的小树苗填土、施肥、浇水。顿时,村里忙得可真够热闹。

这时,许多村民都看见很多又硬又大的石头,它们没有被洪水冲走而留了下来。其中,一个小女孩大声说:“我们不如把这些坚硬的石头拿来盖房子吧!一来,房子就更加坚固,二来,又不用去砍伐树木,大家说好吗?”大家都纷纷点头。于是,村民们顶着烈日工作,汗流浃背,但为了让小村庄重放光明,回复昔日的风采,大家都毫无怨言。经过几天努力,山坡上都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木,的土地不断减少……,终于有一天,村里的河水变得清澈见底了,天空湛蓝深远,空气也清新了,从此以后,小村庄里的村民也都过上了好日子。

作文库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8(A)-0086-01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深化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强有力的“抓手”。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把握发问、思考的方向,进行有效的质疑,以疑促使学生深入读书,以疑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疑在文章的“特别处”

“特别”顾名思义就是“与众不同、不普通”。在语文教材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有特别之处的文章。有的是题目特别,如《小壁虎借尾巴》,特别在“借”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尾巴能借吗?为什么借尾巴?有的是场景特别,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李博士在余震中做手术,特别在“余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在余震中做手术?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做手术,李博士不怕吗?此时,他在想什么?有的是标点符号特别,如《鸟的天堂》一课,课文最后有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加双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不用加双引号?又如《穷人》一文,写桑娜盼望丈夫回来可又害怕丈夫回来,文章用了七个省略号,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这七个省略号来质疑。文章的特别之处是深入理解课文的线索,从此处设疑,避免了提问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且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疑在文章的“矛盾点”

这里所指的“矛盾点”并不是文章里真的有相矛盾的地方,而是看似矛盾其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如《半截蜡烛》一文中,蜡烛越烧越短,快要熄灭,金属管即将暴露的危急时刻,儿子杰克却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了烛台……此处是“危急时刻”与“若无其事”的矛盾。又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中,是严监生的家境:十多万两银子,仆人无数,良田万亩,与因为点了两茎灯草而不得断气的矛盾。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矛盾点”,质疑这些“矛盾点”,在文中走几个来回,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人物的特点就会跃然纸上。

创设情境激疑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好奇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把学习活动变成学生的精神需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中揭示的深刻道理、人物内心的矛盾、故事的起伏、事物的变化等都是精彩的情境创设点。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我播放了两段录像:一段是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另一段是破破烂烂的小村庄。看完录像后,我问学生:“看到十年前和十年后截然不同的小村庄,你心里会怎么想?你想问点什么?小村庄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是谁造成了小村庄现在的模样?小村庄后来怎样了?……”围绕小村庄变化的一系列问题我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一步步探寻答案。

第4篇

小河的源头在那哨房梁子,站在那梁子上,可以一眼把小河看完,目送着她缠绵地不舍地流过村庄,直到流入金沙江。两岸依次是瘦瘦的山田、瘦瘦的村庄、伟岸的山梁、悠悠的白云蓝蓝的天。春天里那高高的田埂上开满的蓝蓝的不知名的小花比那田里的庄稼茂盛。顺着那田埂行走,仿佛就是置身于普罗旺斯小镇。而我更喜欢家乡深秋的成熟与多彩。可以到松树地去拔青头菌,有心情可以追一段从你身边跑过的野兔,还有房前屋后那满树金黄的柿子。

说起家乡,老一辈们是不会对风景感兴趣的,他们总是骄傲地讲述模模糊糊的小村的历史,说什么当年富甲一方,什么书香门第、礼仪之邦。还有我从没见过的村西头多么气派雄伟的石牌坊。我记事的时候已是,我总是怀疑他们在吹牛。现在想来还有一些痕迹,小小的村庄周围竟有百吉楼、观音寺、土主庙三座寺院。看来当年不富不行。现在全村竟有十一人在各地从事人民教师这个职业。我的小伙伴的爷爷绰号叫八贡,听说是小村第八个也是最后一个贡生。只是村西头怎么也看不出石牌坊的遗迹。

然而,龙潭倒是现在也还在那里碧波荡漾的。与小村隔河相望的龙潭老人们叫它滚水潭,后生们却叫鬼水潭。据说明嘉靖年间这里是热气腾腾的汤泉,达官贵人骑马坐轿而来,真可谓车如流水马如龙,好不热闹。可蟠溪村民讨厌热闹,喜欢清静过日子,也着实心痛那些践踏得不成样子的庄稼。于是决定杀狗厌龙,把龙族一家辇走。把七八条狗杀了塞入泉眼再扣上八口大铁锅,果然不再冒热泉,只有涓涓清泉像泪水一样流出。

是夜,百吉楼的住持做了一个梦。梦中,龙王小姐,一身火红的长裙,泪水涟涟地来到面前,诉说她热爱蟠溪人民,硬要撵她走就把梁上那口大钟送作纪念吧。住持一想这两千多斤重的大钟,只要能拿走就送吧。果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大钟自行脱落,顺着百吉楼的山坡滚落到蟠溪河边的稻田消失了。现在那田叫钟潭田,好好一块田,中间海菠大一沼泽,后人有好事者想看看那泥坑有多深,插入无数根竹竿,终无结果。听说当年龙王小姐是流着泪水离开的。现在,蟠溪河里的那些泉眼就是当年泪水滴落的地方。在蟠溪河,这个故事并不稀奇。只是不知什么时候起,自己心中便有一个穿红裙的女子,于是无端地生出一些空荡荡的牵挂与伤感。

此后,蟠溪河在静静流淌,再没故事。只是抗战时期跳伞降落过两个远征军美国飞行员,送给老村长一个自来火,也不知传给孙子没有。再后来,一个后生为了一场忠贞的爱情举身赴清池。

当我记事的时候,龙潭似乎只是两亩见方的一池清泉,有鱼悠悠地自在地游。只有周拐子一个人在钓鱼,在龙潭钓鱼是不需用浮标的,反正清澈见底,看着鱼儿咬钩了提起就是。

放了学的我们总是喜欢围在周拐子周围混过一段下午的时光,看着鱼群抢着咬钩的时候,总会有小石子从瓜棚后抛出。鱼群四散,学童四散,都跑过蟠溪河各自到家了,龙潭上空周拐子的骂声还在飘荡。

如果你有一枚崭新的小镍币,又很舍得的话,你就往龙潭里抛吧,它不会很快落底,而晃过来荡过去折射出无限的光芒。看着就要到底了,那几条锦鲤又突然冲出抢食吞了去,接着又对着水面吐出,仿佛又抛到了半空中,就这样折腾着让你拍手让你跳跃。只是现在的孩童为何不喜欢这样的游戏,当年做梦都想有几枚崭新的小镍币。

就在我所谓奔前程七八年没有回过小村的时候,蟠溪河上架起了一座石拱桥。桥栏上坐着乘凉的老人越来越多。每次回村,先把那龙潭清冽的泉水喝个够,再和桥上的老人们聊聊,年轻的时候他们个个都是了不起的汉子,都有说不完的故事。说到孙辈的后生们,他们也很满意,蟠溪河人杰地灵,后生们个个俊俏,知书达理,精明能干。打工都打到了东海边上那个大上海,还领回两个上海姑娘。姑娘一袭火红的长裙,很是流恋小河,留恋龙潭,总在那清泉里洗呀洗,实在没洗的了就看着那游来游去的鱼儿发呆,我知道她们想起了一首诗来:“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日夜思君不见君,同饮一江水……”

第5篇

同学们:

你们好!

收到我的信,你一定很惊讶吧!我是你们学校的一棵树,我和朋友们一起绿化学校,使你们有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可是,最近我的叶子被一个调皮的孩子摘了几片,我的朋友红叶李的花儿也被摘了,我看起来非常不好看,我的朋友红叶李的花虽然很多,可是,也没有以前美丽了,我们不漂亮,周围的环境也就不好看,到时候会有很多人讨厌我们的.

还有,我听见楼上同学的朗读声,他们在读: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原先的小村庄非常美丽,树木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 清新甜润,后来,因为人们不爱护树木,导致洪水冲走了村庄,冲走了所有的东西.

我不希望悲剧再次发生,我听见同学说,我们树木还有许许多多的用处,并提议来做个校园统计表,统计一下校园有多少种树,哪种树木最多,哪种作用最大.我高兴及了!如果人人都像这些同学一样爱护树木,那世上就不会有水灾、旱灾、沙尘暴等多种灾难,地球妈妈将会变得焕然一新,一切事情都会好起来的。我要睡了,困死了!

祝你学习进步!

爱护你们的大树

x年x月x日

第6篇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村庄里。

这个小村庄人烟稀少,只有几户人家,其中有一户苗族的老奶奶。

这位苗族老奶奶有两个孩子,都在外地打工,老奶奶生活费这些用钱的地方都还可以维持,但没有一个帮手,而且已上花甲之年,腿脚都有些不便,别说干农活了,就连洗衣服、煮饭干什么,都快做不了了。

这位老奶奶的邻居是位汉族小姑娘,小姑娘的父母常常告诉她:你做为一个好孩子,要经常帮助老奶奶哟。

这几天,小姑娘一直没见着老奶奶,去敲门,发现门都没关上,小姑娘走进屋子里,发现房子里冷冷清清,地上也乱七八糟的,原来老奶奶到别的地方串亲戚去了。

小姑娘摆好东西,扫地,拖地…….

小姑娘刚做好,老奶奶拄着拐杖回来了,看看一尘不染的家,又看看小姑娘,然后抱着小姑娘开心地笑了。

第7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2―0100―01

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知识信息通过各种视听手段,声色兼备、动静结合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获得一种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才能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够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望,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很快让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

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上课伊始,多媒体课件显示:青砖红瓦、潺潺流水、花红柳绿、燕子翩翩起舞,一个优美的小村庄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一会儿,飞沙走石、洪水滔天,优美的小村庄消失了,出现了大片贫瘠干裂的土地。学生顿时被眼前的突变景象吸引住了。老师抓住这个大好时机,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景象时想知道什么?有的说想知道这个小村庄里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有的说想知道小村庄为什么消失了,有的说想知道优美的小村庄还会再现吗……一双双小手不断举起,一个个问题应机而生,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一堂新课的巧妙导入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想,产生共鸣。又比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之前,利用多媒体先向学生展示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云朵、飘浮的云彩,七彩斑斓的彩虹……学生在这样的情景面前,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云彩的极大兴趣,为下一步学习课文打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技术能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枯燥的文字内容形象生动化,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课文的难点就在于理解“飞”和“夺”的内涵。上课时,教师先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电影录像,再现当年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把学生带入硝烟弥漫的战场。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学生马上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飞”就是抢时间争速度,必须在敌人援兵的前面赶到泸定桥;“夺”就是攻天险,不顾惊涛骇浪,不畏铁索高悬,不惧敌人的枪林弹雨,冲向对岸消灭敌人。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深深地了解战士“飞”的艰难,“夺”的艰险,被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突破了课文的难点。《变色龙》一文,教学的重点是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那么,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表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几处细节变化,如脱、穿大衣,并可以通过放映图片表现他表情变化,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说明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把简单的文字说明变成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像再现于学生面前。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介绍的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群――故宫,课文对故宫的几大建筑作了介绍,但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参观过故宫,尽管文字的介绍形象生动,学生还是难以弄清它们的结构和相互关系。我们通过CAI课件的帮助,带领学生随着镜头“游览”一次故宫,参观一下实物照片,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课文是如何进行说明的。再如讲解冰心老人的《观舞记》时,先让学生观看印度舞的一个片段,让舞蹈者那轻盈的舞姿,美妙的旋律、娇媚的装扮等异国文化风情展现在我们面前,教学难点也就顺利突破了,由此可见,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8篇

关键词:PIRLS测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问题设计

一、PIRLS阅读素养测试概况

PIRLS的英文全称是“ProgressinInternationalReadingLiteracyStudy”,即“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它是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的研究项目之一。PIRLS评价框架的核心是对“阅读素养”的界定。PIRLS2001,将“阅读素养”(readingliteracy)定义为:理解和运用社会需要的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形式的能力,儿童阅读者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他们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参与阅读者群体并进行娱乐。[1](P.3)PIRLS阅读评价的框架中还包括四个理解过程,即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进行直接推论、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检视并评价文本特征。这为“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带来了启示。

二、当前课堂提问现状

作为“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在教学设计和课堂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但在现阶段,课堂提问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提问目标不清晰、提问数量过多、随意性强、问题缺乏思维含量、缺乏问题解决的过程等。现在的课堂提问低层次思维问题过多,高层次思维问题太少,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结合PIRLS测试框架设计有效提问,提高课堂实效

1.借助PIRLS阅读素养测试框架提高提问实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从阅读教学角度看,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想让学生在能力上发展,就先要明确能力是什么,相关因素有哪些,目标是什么。PIRLS阅读素养测试框架为我们提出了学生能力训练的具体内容及目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应借助此内容明确问题设计的目标,使问题与能力间形成关联。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的问题设计: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小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行直接推论:小村庄的树和人类的做法有什么关系?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小村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检视并评价文本特征:这篇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触动你,为什么?笔者以此为框架对人教版1至3年级所有的阅读课进行了问题梳理,并提交给一线教师课堂实践检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反映,这个梳理成果非常有价值,解决了他们每次备课都得“从头再来”,无规律可循、无思路可抓的问题。这个成果的作用如下:(1)理清教学及提问目标此框架帮助教师理清了问题的指向,明确了每一个问题所指向的学生能力点,避免了教学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另一方面也减少了问题的数量,为学生挤出更多潜心阅读、深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2)理清问题层次在问题的设计上,教师往往对层次把握不准确,对学生思维进程造成影响。这个整理则呈现出思维的不同层次,避免了课上提问深浅无标准的问题。(3)提升问题思维含量教师都希望自己的问题具有思维含量,能撬动学生的思维,但苦于没有标准。PIRLS测试框架明确了思维的内容和层次,帮助教师提升了研读教材的水平,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能够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借助PIRLS阅读素养测试探究问题解决过程笔者曾对50位教师作过专题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教师自己没有做“例题”就开始上课了,自己不清楚学生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更不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路径中有什么困难,以及该如何解决。笔者试图在梳理问题的基础上继续延展,在重点、难点的内容里将问题、学生的思维路径及教师预设的解决方法加入其中,使课堂教学思路更为清晰,研究学生的思维路径,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如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核心问题的梳理: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小村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回答要点:1.人们对树木的漠视。2.人们无止境的贪婪。3.人们对树木与环境关系的无知。学生思维路径:1.准确提取小村庄变化及人与树关系的信息。2.抓住人们做法的关键词体会人们对树木的漠视。3.把人的做法关联起来看人们的欲望无止境,变本加厉。4.联系生活及相关知识,反思树与自然环境的变化,体会人类的无知。解决方法:思维导图法,勾连各种关系,提升思维品质。

3.借助PIRLS阅读素养测试评价问题解决结果PIRLS本身就是对学生阅读素养的测试,它的功能就定位为诊断与发展。因此,PIRLS既能够引领我们设计有效问题,也能够帮助我们诊断问题的实际效果。语文教学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需要找到课内外的衔接点,掌握相应的评价手段,这些都是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PIRLS阅读素养测试框架为教师提供了依据,使教师能够结合教材训练的内容迁移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并依照框架进行监控命题。这样就有效地将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的延展,克服了以往课外阅读游离于教材之外的现象。教是为了不教,问是为了不问。提问是通向阅读理解、提升阅读能力的大门。教师提问采用整体型、矛盾型、发散型等不同方式,提问对象涉及文本、作者、自我,思维触角触及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等不同层面,最终形成国际阅读素养PIRLS所呈现的直接推论、诠释、整合、检验、评估等不同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颖.“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项目评介[J].中学语文教学,2006(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美]WalshJA,Sattes,BD.优质提问教学法[M].刘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美]DantonioM,BeisenherzPC.教师怎样提问才有效———课堂提问的艺术[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5][美]纳德勒.提问的艺术[M].钱登,魏青江,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第9篇

【关键词】法制教育;语文教学;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保护法;德育渗透;学科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小学语文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古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有“文道统一”和“文以明道”的基本传统和基本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

一、课文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

教师为了在课堂上教书育人,必须有意识地把要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内容结合教材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取得预期效果。我在语文教学中,总是努力做到文道统一。如在教学五年级教材《少年闰土》一文时,文中讲述了四件事,其中“雪地捕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由于捕鸟和保护鸟类是一对矛盾。因此,我特地设计了两个问题:1.假如说现在下雪了,你会去捕鸟吗?2.如果捕到鸟,你打算怎么办呢?经过一番讨论,有一位同学说:“我不会去捕鸟,因为下雪了,小鸟没吃的了,已经很可怜了。我们还要趁人之危捕捉它,这太不公平了。如果小鸟会说话,它一定会骂人类太卑鄙了。”另外一个同学却说:“我会试一试,但我只是学着闰土去做一做,我并不会伤害鸟儿。如果捕到了小鸟,我一定会请它饱餐一顿,再让它回到大自然去。”同学们各抒己见,说法不一,但不管是否会捕鸟,他们都意识到了:不能伤害鸟类!

与捕鸟相反,五年级下册课文《老人与海鸥》中,海鸥老人吴庆恒关爱海鸥的故事让人动容。吴庆恒老人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每当红嘴鸥“驾临”,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进城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老人每月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惜地买给海鸥,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他与红嘴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他能将水中的海鸥一只只叫上岸,其中就有“独脚”,有“老沙”。在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光,老人最牵挂的依然是红嘴鸥。老人去世后,他被昆明人不断追忆和怀念,认为他代表了昆明人与红嘴鸥和谐共处的精神及爱鸥护鸥的优秀品质,值得每一个市民学习。在教学课文时,我让学生与捕鸟行为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到爱鸟要用我们的行动,用我们的爱心。并且给学生普及爱鸟知识,让学生知道很多野生动物都是受法律保护的,伤害野生动物的同时,也违反了国家法律,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课文里的森林保护法

《青山不老》一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教学中,让学生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通过读课文、质疑问难、朗读想象等途径,使学生认识到老农通过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在学生对老人创造的奇迹产生敬慕的状态下,转入对奇迹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这个问题可以从这座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这个院子所处的小环境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老农才坚定了改造的决心;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造福大家。通过老师的引领,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

和造林相反,《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因毁林而毁了整个村庄。课文讲的是,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村子里住着几十户人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的土地。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的土地不断扩大。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那个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教学时,让学生讨论:小村庄的村民做错了什么?由此,让学生懂得,乱砍滥伐带给人们的是灾难,小村庄的人们就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另外,还告诉学生毁林的危害性,国家严禁砍伐树木,私自砍伐树木是违法的。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懂得了法律知识。

三、针对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启迪学生心灵

第10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关注差异;调动感官;合作探究;激励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99-01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开课伊始,我先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看图、听声、想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小村庄的美丽,接着从文中找出描写小山村美的句子和词语。先从视觉激发美再从语言感受美,让学生陶醉其中,为后面小山村消失做铺垫。紧接着精心地设计怎样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品读.教会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朗读技巧.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般的小山村,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达到“入情始于境”的目的。当学生正向往小村庄的美丽时,我又趁势出示“小山村被冲走”的视频,并用深沉的语言导入:“昔日美丽的小村庄被洪水淹没了。”这一美一丑,一有一无,一喜一悲的鲜明对比所造成的强烈震撼,无疑会在每个孩子内心形成一个让他们迫切地想一探究竟的悬念――小村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样一来,不仅激活了课堂教学气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积极地融入角色,走进文本。

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也不能训斥,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从而打消了那些学生的积极性,以后他们会很难再举手发言,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所以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时我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感悟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首先,教学设计随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此美丽的小山村就这样被无情永远的消失了,是什么原因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出学习要求:自由朗读第2、3,4自然段,圈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词句做上批注,再和小伙伴讨论小山村消失的原因。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

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引导学生品读这些句子,抓住重点词“谁家”、“拎起”、“一棵一棵”“一年年,一代代”等组织学生思考和感悟,理解到小山村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们乱砍滥伐造成的。随机板书:(人类――乱砍滥伐)再让学生读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明白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不爱护大自然,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古人云“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将会受益终生。

三、用激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11篇

中学生作文

是法律使我爸爸不再犯错

法律这个词在我的脑海里是神圣的,崇高的,当然也是威严的,它就像一个守护神,伴随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保护着我们;法律,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指引着人们走向光明的道路;法律,就像孙悟空,用它那双火眼金睛,分辨黑白,惩恶扬善。然而,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的人不愿遵守法律,做违反法律的事情,比如:捕捉野生动物,乱砍滥伐,不赡养老人……

在我们家里,我的爸爸就犯下了乱伐树木的罪行。我们村里的每一户都有一片林地,自从去年,我们家修了新房子以后,爸爸就把我家土里的树木砍光了,甚至还花钱去买别人家的树木来做家具。直到今天,我又看见我家新房子里多了一张精巧的木桌、几根板凳、几把椅子和一张小书桌……这些东西摆放的位置很恰当,再经过刷漆后显得十分精美。当我看到这一切时,我便去和爸爸理论。到了爸爸面前,我便苦口婆心地劝爸爸不要再砍伐树木了。可他就是不听,还得意洋洋的说:“小毛孩,懂什么,一边玩去吧!”接着他又兴致勃勃的干起他所谓的“大事”来……

我想:既然我好言相劝他不听,看来我只得给他一点颜色看看。一天下午,我回到家里,我在客厅的中央安放了一张桌子和一根板凳,把小木锤放在桌子上面,我学警察叔叔抓坏人的样子将爸爸的手按在后面,然后把爸爸拉到凳子上坐下,我将锤子在桌子上一敲,爸爸被吓了一跳。我学着电视里法官的口气说:“老爸你犯了法,如今,经审询你的罪名已成立,现判你新栽100棵小树赎罪。老爸却嬉皮笑脸的说:“亲爱的法官大人,小民知错了,请你拘留我吧!我愿承担家里的所有家务活!”爸爸虽然嘴上这样说,可接下来的几,他还是背着我的面,偶尔从山坡上砍回几棵……唉!看来爸爸是不可救药了……

直到有一天,爸爸在书上看到一个关于小村庄的故事:从前在山谷里,有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树木一棵棵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打造家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是由于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了。爸爸读完后还是半信半疑:“哪有那么严重……”

后来我又在学校的图室借到了一本《林木采伐管理及相关法律责任》的书,让爸爸仔细阅读,可是当爸爸拿着书时,他却一脸满不在乎的样子:“有什么好读的……”最后在我的一再请求下,终于认认真真读了起来……这一次爸爸看完后长叹一声:“唉……女儿啊!多谢你那天让我悬崖勒马,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从此以后,我爸爸再也没有犯过乱砍滥伐的错误了。

可见,是法律把我爸爸从犯罪的边沿拉了回来。朋友们,为了和谐幸福的明天,我们一定要遵守法律法规,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大家庭就会越来越好,知法用法的人就越来越多,真正步入法制社会。

中学生作文

第12篇

关键词:读;写;悟

如何进行读写训练?教学中我是通过以下方法实施的。

一、以读促写,积累方法

阅读和写作有一致性,真正能够读得好,也就能够写得好。阅读教学中善于根据课文特点因文而异指导学生写作,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重要捷径。

1.阅读中指导学生把句子写连贯

写作时句子之间应相互关联,三年级学生起初写作往往东拉西扯,没有头绪。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句子中获得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经常联系课文内容,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写作练习。写完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推敲,引导学生进行评议、修改、补充,经过长期训练,在评议时,学生能找出前言不搭后语的句子,并知道怎样去修改。

2.阅读中指导学生准确地用词,指导学生品味词语

句意表达是否准确生动,依赖于词语运用是否准确、恰如其分,指导朗读要进行切实到位的词语训练,使词语的形象、情趣、流畅、分寸感一同积淀于学生脑中,丰富词汇。如《燕子》一课,小燕子从南方赶来的“赶”字,横掠过湖面的“掠”字,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的“落”字。作者用词准确恰当,课堂上,引导学生尝试换词,体会这些字的含义,学生通过比较,便会自然而然地悟出作者用词之精妙。

二、写中促读,运用语感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平时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材料、创造机会让学生多练笔外,还可以运用教材中的原始材料,通过重新构思,运用扩写、续写、改写、看图写等方法进行写作训练,这不仅给学生创造了练笔机会,而且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材料不足的问题。

改写是一种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方法,要改写必须要记住课文内容,还要运用新的语言表达形式。指导学生改写训练时,要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学生学完课文,了解了村庄的毁灭过程。我便引导学生进行改写练习:“如果村民们没有乱砍滥伐,而是保护好家乡的环境,这个村庄又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从改写中反思身边的一些行为,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出《小村庄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