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六步教学法论文

六步教学法论文

时间:2022-06-04 21:1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六步教学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六步教学法论文

第1篇

一、“高效六步教学法”集体备课的做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特色的好课,一定有一份有特色的好教案,而一份有特色的好教案往往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因此集体备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那么,如何落实集体备课呢?我校集体备课主要从七个“有”字上下工夫。

1.有领导

一是有一位副校长分管集体备课,定时安排、备课活动,定时检查收集集体备课资料;二是每个备课小组安排一位领导蹲点,全程参与备课小组的活动。

2.有主题

我校集体备课的主题是“高效六步教学法模式”研究,各小组根据本科组学科特点及不同课型开展小课题研究,如英语单词“高效六步教学法模式”研究、识字教学“高效六步教学法模式”研究、数学概念教学“高效六步教学法模式”研究等。

3.有备课组长和主备人

备课组长由学校教导处指定,负责整个学期的备课工作,工作量纳入量化考核;主备人由备课组长负责安排,轮流主备。

4.有时间保证

每周开展一次以上的集体备课,期初教导处排课时就对各组备课时间进行安排,如每周二下午为语文科组集体备课时间,每周三下午为数学科组集体备课时间,每周四下午为英语科组集体备课时间,每周五上午为综合科组集体备课时间,轮到集体备课时间的科组教师不排课。这样,集体备课才有时间保证。

5.有展示

主备人每月第三周向本组成员及学校课题组领导和其他教师进行上课展示。

6.有反思

主备人根据上课及评课情况,对二次预案进行反思,形成正式的导学指南。

7.有流程

每月为一个集体备课周期,具体流程如下。第一周备课组长根据“高效六步教学法模式”课题研究计划定出研究主题,安排主备课人初备,形成预案。第二周主备人预案下发组员研讨、修改、补充、删减、矫正,主备人形成第二次备课预案。第三周主备人上课,集体评课,修改补充,主备人认真做好记录。第四周主备人根据上课、评课研究记录,对二次预案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的导学指南,填写集体备课表,备课资料装订成册上交教导处。

通过集体备课,以“高效六步教学法模式”教改实验为主题,探讨各科各种课型的“高效六步教学法”操作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效六步教学法”集体备课的成效

开展“高效六步教学法”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高效六步教学法”的精髓,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科组建设,推进了课题的深入开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研究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

集体备课前,要自我钻研。每一次集体备课都有一个中心发言人,作为一个人,都希望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呈现给大家。因此,在发言之前,教师都会走进教材、研读课本,走进学生、研究学生,走进大纲、研究大纲,并翻阅大量的资料,需要时间几个小时甚至更多,做好充足的准备。久而久之,集体备课让每一位教师的业务水平、积极性都大大提高。

集体备课时,主备课人向科组成员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学情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重点难点的分析,并按照创设问题、自主探究、讨论解疑、展示提升、总结回顾、当堂检测这六个步骤来进行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同科组教师要依次发言,结合自己的经验对主备课人的设计发表意见和建议,主备课人记录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主备教师根据众多意见和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六步法”由陌生到逐步的了解,再到慢慢熟悉,最后到掌握“六步法”的精髓,每一次的集备都是对教师的一次升华。

集体备课上课,更是教学实践能力的检验与提高。通过上课,验证教学预设是否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执教者会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上课反思中,课堂教学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再经过组员的评课、提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会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使自己的专业不断成长。

这种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引领教师理论提升与专业成长的过程,开展集体备课以来,我校教师成长很快。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区、评优课、论文评比等教学竞赛以及,有242人次榜上有名,其中获市级奖58人次,省级奖60人次,国家级奖41人次。黄琪、张欢、吴幼丹等教师“先学后教六步法教学法”现场教学设计获全国一等奖,李红、彭瑜雅等教师的“先学后教六步法教学法”教学设计获省一、二等奖。

2.促进了备课组建设

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为备课组成员搭建起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也增进了备课组成员的了解,在备课中发挥各自的优势, 促进了备课组建设。

如我校二年级的备课组是由有教学经验的刘棠老师和两位年轻教师杨柳老师和周丽文老师组成的。虽然她们的年龄差了一大截,但她们的相处与合作似乎没有年龄的隔膜。两位年轻教师杨柳老师和周丽文老师尊重刘棠老师,体谅刘棠老师,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让刘棠老师尽量少做。所以学校布置备课组内的一些琐碎工作,她俩能够应付得了、独自承担,根本不让刘老师操心。而刘老师呢,尽可能在学识与经验上给予她们帮助与支持。开学前杨柳老师和周丽文老师要上公开课,周丽文把主备好的课《坐井观天》在组内进行讨论,刘老师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和课件有些肤浅,于是刘老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并结合学校的“六步法”要求,把教学设计和课件从头到尾进行了指导,并把教学意图和上课应该注意的细节一一对周老师交代清楚。上公开课的时候,刘老师知道周老师年轻,应付大场合的经验欠缺,他特意坐在讲台旁,让她有颗定心丸。上课时,周老师时不时瞄一下刘老师,刘老师总是给予她肯定和赞赏的目光。一节课下来,周老师表现得相当出色,听课教师对《坐井观天》的教学设计给予高度评价。周老师通过这节课既得到大家的肯定,收获了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设计能力上、驾驭课堂能力上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刘老师发挥了余热,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得到了尊重,收获了快乐,两位年轻教师主动承担一些科组工作,在学识与经验上得到刘老师的帮助与支持,备课组的凝聚力得到增强,促进了备课组的建设。

3.推进了课题的深入开展

“高效六步教学法”是针对全科提出来的,而实际上,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不同类型的课的操作模式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好好把握学科特点以及同学科不同类型的课的特点来设计“六步法”的教学。为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通过集体备课,集中同科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克服一个一个难题。如英语单词六步法教学模式、英语阅读六步法教学模式、英语对话六步法教学模式等,当某一备课组研究出某一种六步法教学模式并得到领导和教师们的肯定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成功的快乐,更是课题研究积极性的激发,从而推进了我校六步法课题的深入开展。如吴幼丹在《“六步教学法”高效课堂集体备课给我带来的发展》一文中写道:

集备前一周,我就对本课时的情感教育提炼感到很棘手,无论怎么提炼都很空洞,甚至牵强,我提出这个困惑后,其他教师也陷入思考中。许久,张老师灵机一动说:“既然本节课不能用常规的手段提炼情感教育内容,那么我们尝试一下用图片的方式让学生对图片内容作是非判断,让学生说看法,最后让学生自己做总结,教师再出示情感教育的英文版。这样,学生既能印象深刻,又能达到自己认知的教育目的,比起生搬硬套要好多了。”我受到启发,说:“这个相关内容网上有一个教育视频,可不可以尝试看视频,中间停止然后让学生猜剧情最后总结,会不会更生动?”张老师拍手赞同,科组决定把两种方法都试一试,作为一种微创新在以后的课堂上也可以借鉴。就这样,大家投入热烈的讨论中,收获着方法,也收获着快乐。我第一次觉得集备,是付出的过程,更是收获的过程,是智慧启迪智慧的过程,更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2篇

【关键词】“三段六步”;教学法;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一、“三段六步”教学模式的定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从师生自身需要出发,深化课堂教学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好的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校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适合我校情况的“三段六步教学法”。所谓“三段”是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阶段;“六步”是指展示目标、学生自学、互动展现、精讲点拨、课堂检测、归纳拓展等六个教学步骤。

二、“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英语的词汇教学是相当重要的一环。传统的英语词汇课堂教学是以老师为主导,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但如果我们能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真正运用在词汇教学中,借此提高课堂效率,构建有效课堂,那么我们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在每个单元开始前会将导学案发给每个学生先预习。此为“三段”中的课前段以及“六步”中的前两步。课前段既有教师的工作(准备导学案),也有学生的工作(预习导学案)。通过预习导学案,学生对简单的单词完全可以自主学习掌握其用法,教师课堂上就可以不必赘述。对于稍难一点的部分,完成导学案后要求学生形成问题。

课中阶段主要进行“六步”中的互动展现、精讲点拨和课堂检测工作。这由过去的教师讲解为主变成学生展示为主:学生在课前自学基础上,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派出代表进行展示。学生没有掌握好的知识也通过展示暴露出来,这是老师精讲点拨时要重点讲的地方。课中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精讲点拨。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很好的那部分单词,教师可略过不讲,或稍微处理即可。至于问题单词,则要重点点拨。进行展示和点拨后,还需进行课堂巩固练习。巩固的形式可采用多种方式:或是以书面的形式,如做考查单词用法的单选题或者句子翻译;或是口头的方式,如用所学词组编对话或造句等。最后,还要对本节课所学的一些重点难点单词做归纳小结,这算是六步中的最后一步。我在实践中,通常采取由学生归纳、教师拓展二者协同完成的方式进行。课后阶段,学生除了完成家庭作业之外还可以通过学习小组长或学习委员向老师反映自己未能很好掌握的单词,教师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反馈备好课后课,在下一堂课做必要补充。

三、“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的体会及反思

(1)“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开展并且有好的效果需要导学案这一重要载体。英语词汇教学导学案中,不仅要有单词用法,还应涉及自学方法的指导。单词用法不一定单纯列举,也可以通过相关句子让学生归纳出目标词汇的用法。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because和because of的区别,可以完成以下两个例句:

①He didn’t pass the exam _____________ his carelessness.

②He didn’t pass the exam___________ he was careless.

学生通过自学或是小组讨论完全能够总结出它们的不同用法。学生依案自学,是学案导学的出发点,也是互助交流互助的基础。所以,导学案的质量事关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与否。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采取的是在集体商量的基础上由每位老师分任务责任一个单元的导学案。

(2)实行“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教师要学会大胆放手,把课堂从教的课堂变成学的课堂。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好的同学通过帮助别人得到成就感,更容易激发学习积极性,差的学生也不会因为被忽视而完全放弃。

(3)教师要敢于舍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课前学生预习,不作任何提示和讲解,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全面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注意学生不会的东西,在关键的地方加以提示、点拨;再次,在练习中要留给学生充足思考的余地。

四、小结

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让教师和学生在新的课程模式下获得比以前更积极主动的发展。采用“三段六步”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持久学习动力及高效的英语课堂。尽管在现有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改进,肯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璇.浅议魏书生六步教学法.《现代交际》,2009年.

[3]蒋嘉宾. 巧用三段六步 创建高效课堂.《新课程学习》,2012年.

第3篇

关键词: 三二分段 建筑材料 行动导向

一、建筑材料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建筑材料》课程作为建筑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与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各门专业课都息息相关,该专业毕业的学生不管是考取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等上岗证时,还是考取建筑师、结构师、造价师、建造师等职业资格时,所考核的内容都会涉及建筑材料知识,因此,《建筑材料》是一门适用性很强的课程。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各种建筑材料及制品的技术性能和选用、使用、运输与储存方法,更要培养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检验的操作能力。所以,《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实施难度较大。如何使学生真正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值得探索。

二、三二分段对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新要求

广东省教育厅从2010年起选取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职院校对应开展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以下简称“中、高职三二分段”)培养技能型人才招生试点工作。

中、高职三二分段由高职院校负责牵头组织中职学校共同制订专业定位准确、连贯一体5年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校主要从事职业基础教育,包括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基础。而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则是在中职基础上的全面提高,包括公共基础的提高,专业理论的加深和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中职学校按照统一连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实施前三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专业技能证书考试,确保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负责实施后两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课程衔接质量。

目前高职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部分来自中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主要以高中毕业生为参考,即假定高职新生没有专业背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且中、高职目前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衔接的教材,特别是专业基础及专业课教材。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这会导致高职阶段教学内容与中职阶段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即中职生源学生在高职阶段学习中普遍认为老师讲课内容与中职没有两样,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他们对专业感到钝化,还会导致以后就业时眼高手低。为凸显职业教学特色,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三二分段对高职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两种既有共性,又各具特性的教育之间实现衔接是有可能的。实现中、高职教育三二分段的合理衔接,不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而且是求得职业内涵和层次提升的必然。

专业的衔接最终要通过课程的衔接实现。作为建筑工程专业重要专业基础课的建筑材料课程,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目标优化整合。在课程内容衔接上,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在课程目标衔接上,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之后,编写课程的专用教材,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由浅入深实施课程教学设计。最终应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进行衔接的教学实践。

三、高职阶段建筑材料课程的行动导向教学实践

中等职业教育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必要的学习准备和职业技能训练,高等职业教育则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和提升。

中职和高职期间所学的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级差上应该有明显区别。对于像《建筑材料》这样的专业基础课的内容选择,中职应以理论基础为教学重点,高职阶段需要做到在中职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强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的学习,结合考证要求量身定制适合于他们的教学方法。高职学生就年龄和心理上更加成熟,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有所提高,实践证明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比较适合采用项目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又称为实践导向、行动引导教学法,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为各国职业教育界所推崇,这种教学法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采用“学生中心、任务载体”、“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和咨询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还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团结协作,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在行动导向教学众多教学方法中,由于项目教学法几乎能够满足行动导向教学的所有要求而被广泛采用。尤其是在现在的高职教育中被认为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就业为导向,在建筑材料课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中,针对中职学生已经具备建筑材料理论知识基础的前提,把高职部分建筑材料课程开发出三个阶段即基础知识深化阶段、知识拓展实践阶段、工学结合阶段及胶凝材料、砂浆、混凝土、钢材、木材、墙体材料、功能性材料七个项目,通过专家的充分分析讨论形成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六步法”实施教学。

依据教学内容,下面以建筑材料课程中的混凝土项目中的一次任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情境教学为例。进行“六步法”的探索。

在传统教学中,《建筑材料》课程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项目的内容包括:混凝土配合比概念;混凝土配合比三参数;配合比设计方法与步骤: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

传统的教学设计如下:

(1)学时:4学时。

(2)教学目的:

①掌握混凝土配合比概念;混凝土配合比三参数;配合比设计方法与步骤。

②熟悉:基准配合比设计过程;施工配合比的得出: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

③了解:设计配合比设计过程

(3)教学重点:配合比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4)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演示法。

(5)教学过程设计:一是教师讲授课程的知识点;二是教师进行配合比设计示范操作,学生观摩学习;三是教师归纳总结;四是布置配合比设计实训作业。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知识为目标,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了,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行动导向教学观指导下的《建筑材料》课程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项目教学过程设计针对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我们用行动导向教学观重新进行课程设计。按照建筑材料课程特点,每个项目的教学小模块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完整的行动过程(六步法)进行教学,以项目“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为例:

1.资讯阶段――教师布置任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教师介绍任务的背景并作学习引导;要点是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要求;提供学习资讯和获取途径;主要教学方法:发现、激发兴趣法。

2.计划阶段――教师将“混凝土配方设计标准、规范”提供给学生,学生以此为依据,按照自身实际情况,以小组方式寻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分析各种原材料品种、规格、质量特性对混凝土产品质量的影响,找出能计算出混凝土理论配方的数据及编制混凝土理论配方设计书参考样板。然后分小组讨论分析,独立制订合理的工作安排和计划。主要教学方法:分组活动法。

3.决策阶段――以学生制订的混凝土配方设计计划为依据,学生与教师讨论决定实训计划的可行性,完善计划并最终做出决定。

4.实施阶段――由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项目属于拓展项目,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只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混凝土配方试验验证标准,编制配方试验验证实施程序,开展混凝土配方验证试验以验证试验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混凝土强度指标、混凝土耐久性、抗渗性指标。按照混凝土配方设计标准调整配方并编制混凝土生产配方设计书。同时让学生做好有关文字记录。教师监督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不断纠正学生学习偏差。主要教学方法:迁移教学法。

5.检查阶段――学生交流对一些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认识;教师检查学生设计情况,指出存在问题,学生自行检查和展示工作成果。

6.评价阶段――有自我评价,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对本次学习的情况作综述和分析,记录学习情况;师生共同评价。主要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

“六步法”教学模式,让学生独立完成以下内容:“通过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学生由传统教学方法中被动接受的地位变为“主动获取的”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通过独立实施所形成的技能也能更有效地被掌握。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六步法”的实施,引导三二分段的高职阶段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将中职阶段学习的建筑材料基础知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充,提升知识的层次,实现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使建筑材料的教学内容能顺利衔接,以适应高职阶段学生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实践证明三二分段的高职阶段建筑材料课程的“六步法”教学实践,以行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让学生通过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对一些典型项目的分析、设计,以及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建筑工程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科的教学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吴梅芳.《建筑材料》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3):145-146.

[2]邹玉清,李文韬,于辉.浅谈项目教学“六步法”在高职课程中的运用[J].科技创业月刊,2013(8):145-146.

第4篇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应用写作教学 教学法创新

自20世纪60年代末网络技术的兴起,到今天因特网将全世界各个领域信息资源联为一体,网络技术得以空前发展,组成了庞大的电子资源数据库系统,现代教育技术已在高校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主要指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等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三A式(Anywhere、Anywhe、Anyone)活动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技术支持。要使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发挥巨大功能,教师要学会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学会制作网页和课件,学会编写与设计网络教材,学会开发与制作网络课程,等等。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微机操作、课件制作和教学法创新将取代教师原有的基本功,成为重要的教学技能。但就高校应用写作教学主体看,多是文科出身,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如今高等教育、社会教育大多实现网络化,这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面对这一大趋势,适者生存,不适者将有淘汰的可能。

因此,写作教师要努力强化创新意识,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者、知识能力素质开发者、写作训练方法的指导者,实现应用写作教学法的创新,以提高应用写作教学质量。

一、变教师课堂“独奏曲”为师生“协奏乐”的教学法创新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地变革,革新正在不断地日新月异,所以大家一致同意: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播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在信息时代,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对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尤为重要。应用写作教学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树立“三个增大”的课程时效观,即在教学内容上要增大能力培养的力度;在教学形式上要增大现代化技术的含量;在传授知识中要增大课程信息量。

传统的应用写作教学,往往采用的是教师一人“独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中,面对纷繁的写作信息,教师不是在讲一本应用写作教材,而是在讲一门应用写作课程;教师不仅仅是“教课”,更是学生写作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因此,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在传授应用写作知识的前提下,应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学习应用写作,使学生在获得写作知识的前提下,习得搜集信息、获取资料、进行应用写作训练的学习方法。

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基础自由地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与方式,但通过网络等获得的知识,总体上是“离散型”的,仅靠学生自身的力量很难辨别知识信息的质量并使之体系化。因而,教师应善于引导帮助学生组织、管理、激活各路信息,把知识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连接起来。在课堂短暂的教学时间内,清晰地勾画出应用写作课程的主体框架与教学要求,而对一些阅读、写作训练,以及一些枝节问题,可以通过网页超级链接等技术将课堂延伸出去,也可以列出阅读清单,介绍一些优秀的资源库和信息网站,让学生自由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变教师课堂“独奏曲”为师生“协奏乐”的教学法创新。

二、变教师单纯传授写作知识为全面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法创新

当代国际教育有识者要求K(Knowledge,知识)与A(Ability,能力)的统一,反映了在培养目标上的时代特征。我们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相辅相成,也是应用写作教学法创新的目标。

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统一。在写作能力培养的标准上,要立足高难度,培养学生独立在网络查阅文献、独立撰写应用文的研究能力。应用写作考试要求试题信息量大,答题活,既有利于巩固、强化学生所学知识,又促进学生求新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要改进应用写作教学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随着计算机和视频音频技术的不断发展,编写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为一体的配套电子教材及教学辅导材料以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和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应用写作知识呈现给学生。在实现信息网络互联后,各院校的优秀教材、教学资料、图书情报和示范教学的录像,也将有效地开阔学生的写作知识视野。

应用写作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为中心主线,在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借助交互式的课程设计,运用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为学生创造特有的知识再发现的环境,推动学生主体参与知识建构活动,开发学生的采集信息能力、运思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评改能力,以达到文化素质的综合提高目的。

三、变课内写作单向训练模式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多元实践教学法创新

应用写作教学法创新的关键,在于建设好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学实训体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螺旋上升的多元的应用写作能力训练序列。

首先要构建快捷适用的网上“应用写作教学”平台,使之起点高,能够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通过超链接的形式体现出上网内容,包括:应用写作课程介绍、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大纲、电子版教材(全书)、各章复习与训练、授课计划、授课教案、主要写作训练项目的、训练思路、训练方法和参考答案、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和模拟试题、学习参考书及参考论文、教学示范录像、教学课件等,突出写作思路教学和公文正文基本内容模块及结构模式化写作教学训练的特色。网上“应用写作教学”平台在总体上达到了实用美观、好用便利的设计要求。

其次要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创新教学法。可以抓住“四个环节”――精讲、指导、自学、检查。比如公文的教学,教师先在课堂讲授其写作的要求、分类、模式等要点,然后指导学生练习,课后布置自学,最后检查。也可以采取“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自结。比如指定课题,让学生自学公文理论,师生进行讨论,参照例文,在计算机上模拟训练,自我测试,最后自我小结。实践证明,写作中实用性较强的文体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教学。在指导毕业论文中,从命题、查新、写作、修改等都可以放在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进行。

四、变传统的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为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法创新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条件下的应用写作教学活动,教师应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观念,从以灌输、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转变为以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传统教育中的写作教师通常靠一张嘴、一部教材、一本讲义、一支粉笔打天下,形象是讲坛的“圣人”。在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传统角色将逐渐淡化。因为网络四通八达,学生从中可以获取广泛的信息和知识。教师更要掌握网络教学的各种技能,善于采集、编译、存储、表达应用写作教学信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发现、处理、创新信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展示才能,为教学对象服务。

现代网络多媒体教学需要写作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当代大学语文教师良好的文化素质往往体现在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教学能力上,也体现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创新教学法的运用上。文理结合、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正如智者所比喻的: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一副好口才、一手好文章、一套好教法、一颗事业心”,是对传统大学语文教师教学功底的精辟概括;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者、知识能力素质开发者、写作训练方法的指导者,传承优秀文化的研究者”,更是对现代网络多媒体教学舞台上大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创新要求。教师置身于网络多媒体教学的新潮流中,要知难而上,重塑形象,真正发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作用。

如今大学生生活在高度信息化社会中,面对的是大众文化环境,愿意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任务选择学习途径。现代的大众文化媒体,具有广泛的受众覆盖率功能。因此,抵御网络信息垃圾的负面效应,提高信息免疫能力,应引为关注。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并不意味教师教学地位的下降,而更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体现在应用写作教学训练过程中去,实现教学法的创新和教学效益的提升。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应用写作教学训练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资料搜集、研究分析,为解决问题寻找理论依据,把研究成果在媒体发表见解,或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如何辨别优劣,吸取精华,排除糟粕,从而以先进的理论、精良的作品、优秀的文化去占领网络教学阵地,占领写作讲坛。

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网络时代的师生更应教学相长,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新技术,教师要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向学有专长的学生学习网络多媒体技能,由传统的“师讲生受式”转变为平等合作式,建立经常的、融洽的、多维的教学协作关系。除了对写作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进行精心安排外,还要采取适当的技巧以弥补网络教学设计中的情感缺失,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进一步丰富教学情境,使教师作为指导者的形象更具有人格魅力。

第5篇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7―0085―01

一、“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与实施

“三环”:第一环节,创造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第二环节,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第三环节,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

“六步”: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是引导学生结合课标要求,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第三步是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是对假设方案进行推论,尝试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这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第五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二、“问题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笔者在近两年开展了甘肃省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问题教学法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和实际教学中,越来越感受到它对于提高地理课堂效率的重要作用。下面就以“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课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尝试。

1.课前:知识点问题化――“生成”问题

首先,教师在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列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如何把知识点设计成各种能让学生感兴趣的、利于课堂探究的小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广泛的查找资料并搜集相关的素材,把每个知识点尽可能地设计成紧扣课标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的小问题。例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课的主要知识点和知识结构如下:

(1)城市等级的大小与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有何关系?

(2)城市等级的提高必将带来服务范围的扩大,影响城市等级或服务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3)上海市发展与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有怎样的相关性?

……

从以上问题设计中可以看出,问题的设计应当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易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争论的话题和社会热点问题;教师应当在课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资料的收集、话题的选择、活动方式的确定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具有预见性,在课前要能预测出学生将会出现的情况并确定解决的办法。

2.课上:解决设计的问题,掌握基础知识――“探索”问题

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模式”展开课堂教学时,应尝试从这样几个程序开展教学:展示问题(预习成果)师生讨论归纳知识点或结论练习反馈或实践,这种教学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之中,符合认知规律,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就以“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课为例:首先可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针对精心设计的问题去看书、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每个问题充分交流,可以解决一些较简单的探究性问题,如城市等级的大小与服务种类、服务范围的关系等;对一部分学生的疑点、难点问题,可采用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尖子生释疑,教师归纳,如影响城市等级或服务范围的因素问题;对较难理解的问题,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提供科学的思路、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答案;然后再把每个问题对号入座,归纳出本课的知识点或总结得出正确结论。最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新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第6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 兴趣 快乐作文 创新作文

一、课题研究背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素质训练的终端环节。而现实语文教学,把原本应是生动有趣的敞开心灵进行的精神旅游的写作课堂,变成因为有太多的功利性因素干扰而乏味呆板的受难课,从而让学生觉得恐惧和无聊,对作文课兴趣索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我们力争以一条创新的路子,以更新颖更有趣更贴近学生实际的作文教学方法以及写作方法,把学生从一些陈旧的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放飞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乐于作文,会写作文,敢写作文,写出好作文。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理论依据

1.研究内容:(1)作文教学个性化理论探索。(2)作文训练内容的个性化研究。(3)作文训练方式的个性化研究。(4)作文评改的个性化研究。

2.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教学的要求和建议为理论依据。(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3)写作从生活实际出发,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6)能把想象和实际联系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7)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四、课题研究探索与实施

1.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必备条件。生活是好作文的源头活水,丰富学生的生活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前提。作文要想写好,就要允许学生说真心话,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让学生从生活中悟出方法,悟出真理。学生的写作应以生活化、平民化、个性化为主,以朴实和真实为本,以孩子所处年龄阶段的精神体验和生命体验为基本限度,切记不可拔高,尤其不可用神圣、崇高来取代孩子们真实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为作文写作奠定基础。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生活有所感悟,创造出新的形象,从而写好作文。

2.利用课堂,多法指导学生写作文。作文课堂,课堂作文,二者应是一体的,学生的作文意识的培养不应只局限于作文课,恰当地利用课堂教学便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要巧用两个效应。(1)发掘出文本的示范效应。(2)巧妙的放逐示范效应。

3.互动创新作文教学法。以往的作文,老师只是采取分散的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去解决一些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字写得不美观就去抓写字,词用得不恰当就去练用词,句子运用不灵活就去进行句子专项训练,这就出现了每个老师都练了,但是每个人的训练都是片断的,而非系统的。导致学生虽然知道了一些写作的常识,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训练而使作文写作失之偏颇。一学年一学年的辛苦训练却没有收到多大的效果,学生还是害怕作文。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决定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作文意识的培养;(2)师生互动,提升能力,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写作水平。

4.多方开拓,全方面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繁重的课业负担,紧张的学习时间,单调的学生生活,充满了诱惑和困苦的现实生活,让更多的学生把目光注视到了课堂,课本和自己身上,而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观察社会、体味生活,感悟人生。而缺乏社会生活的体验和人生丰富的阅历则成为让学生的单调乏味的又一因素。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观察力,表达力都在向着单一或贫乏的方向发展。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在书本、电视、网络之外找到更好的开拓精神视野的渠道呢?我们在此次教研活动中就从课外阅读教学入手。以这一阵地为切入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多种作文能力。

我们将以此次教研活动为契机,力争在以后的教学教研活动中,在此次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广泛地借鉴和吸收现今关于作文教学的先进理论、先进方法,结合我们自身的能力,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地去开拓和创新作文教学,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让作文教学成为快乐的教学、动人的教学,让学生喜欢作文,喜欢作文课,喜欢我们母语。

五、课题研究的评价

课题研究在借鉴和吸收现今作文教学经验成果的基础上,依托我校师生的实际情况。以贯彻实施课改中写作教学的目标为出发点,研究了“六步作文教学法”“互动作文教学法”“利用课堂教学写作文”“课外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对推进和优化作文教学有重要意义。

课题研究以我校七、八、九年级的部分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以兴趣培养,意识提升,习惯养成,能力提高为目的的研究活动。面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以及研究中所面临的困难,我们创新老方法,借鉴新经验,形成新方法。以讲带练,以写促练,读写结合,在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为了此次教研活动顺利实施,我们全体参与人员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从思想、方法,从课堂到校园,从家庭到社会,都做了大量的努力,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探讨,让我们的思路更明了,观念更新颖,动力更充足。

此次研究,已基本上达到了学生作文有兴趣,作文创作有动力,作文写作有方法的目标,学生作文能力已大为提高,对今后的作文教学都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六、存在问题

第7篇

关键词: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137-03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承担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主动学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通过“做中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求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达到新课程培养目标。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素质、技能型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变革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使其能够迅速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需求,成为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诸多问题,这严重制约着教师教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有鉴于此,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从2009年起在所有教师教育类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力求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班级管理能力和适应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的其他能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学校一方面组织各教学系和相关部门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毕业生适应情况调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剖析地方高师院校现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明确教师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探索和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施改革。

校内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合理设置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外则在当地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高的中小学、幼儿园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需要,打破常规,打破教学时间限制,灵活安排见习、实训和实习,让学生在中小学、幼儿园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得到专业技能的全面训练,努力实现学校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有效衔接。走“校校结合”和“校校交替”的人才培养之路,使学生在“校校交替”中逐步形成从事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与服务的实际技能和能力。通过改革与实践,学校构建了“以学科基础课程为基础,以教师教育类课程和全程实训为两翼”的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保证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教师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二、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门类,加强学生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程设置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它事关教育的质量和生命,因此,教师教育专业改革首先必须从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人手。针对长期以来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门类少、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我们从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着眼,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育类课程。

1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学校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在公共基础课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增设了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课程模块。这样,课程设置就既充分考虑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学术性,又充分体现教师职业的技能性,做到既重视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又充分考虑基础教育的职业能力要求,加重实践教学比例,努力实现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衔接。

2 增加教师教育类课程门类。既开好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教学法》等课程,又开好课堂教学《教学技能训练》、《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教师口语》、《班级管理和班队活动组织》、《课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研与论文写作训练》等职业技能训练与培养课程。

3 增设与基础教育密切改革相关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师职业理念与技能训练》、《音乐基础》、《美术基础》等课程,以此全面提高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以及应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能力。

4 基于学生就业竞争需要,开出跨专业的多学科教学法和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供学生选修,如《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艺术教学法》、《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法》、《小学英语教学法及技能训练》等,以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多学科或跨学科教学的需要。

三、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多元化系列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

以培养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地方高师院校,要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为中小学和幼儿园乐于接受的合格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就必须把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教学投入、规范实践教学管理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一是适应职业要求,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使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不少于总学时的30%,理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不少于总学时的40%。二是推行“双导师”制,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教学各安排一名导师指导,实习、实训导师以校外兼职和兼课教师为主,保证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都有教师指导。三是抓好学生实习前的试讲。利用假期集中时间安排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试讲。通过教师指导下的集中训练,提升学生的分析教材能力、组织处理教学内容能力、编写教案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导人技能、讲解技能、板书设计技能、提问技能、小结技能等技能。四是坚持全程实训实践。凭借“七步实训法”(第一步:教育观察,安排在第一学期。第二步:课前试讲,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安排在第二至第四学期。第三步:课堂观察,安排在第三学期。第四步:三讲训练,即“小组互讲、个人试讲、师生评讲”,安排在第四学期,与各专业课程教学法和课程教学论课程同步进行。第五步,实习前利用假期集中试讲,安排在第四学期假期。第六步: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时间为两个月至一个学期。第七步,实结、反思、交流和撰写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六学期)构建“三六式”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使体验性实践、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分散渗透在六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予以体现,着力强化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五是实现教师教育类学生的助岗和顶岗实习。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到中小学、幼儿园助岗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教学工作环境中得到实践锻炼。

四、进行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对高素质高技能型教师的要求,高校不仅要开好学科理论课程,进行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还要加强教学类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甚至要将技能训练融入到每一门课程学习之中,因而,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我校借鉴、移植和渗透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探索和研究成果,推行“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以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以掌握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训练专业技能为核心,打破了学科教学体系模式下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将需要教师讲授的、需要学生自学的、需要学生练习的和需要给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的设计为一个整体流程,以教带学,以练助学,以做固学。为配合“教学练做”一体化的“边教边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做”的教学模式改革,将普通课堂变为“教学练做”课堂,学校推行课桌设计变革,将长方形的课桌改为六边形,推行师生互动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为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学校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和微格教室,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倡导教室功能转变和教学环境延伸,推行“三个课堂”相结合,即普通教室、微格教室、各实验实训室和中小学幼儿园相结合,将教师授课、师生合作探究、实践训练融为一体,以此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强调“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教学理念变革,因此,构建与“教学练做”一体化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这个评价体系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动态和静态、现实和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所以,根据课程特点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终结性考试、过程形成性考核、过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等不同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就成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必然选择。在操作层面,对于实践性强、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就强调采用实践考核为主、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实习学校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和评价,加大过程形成性考核成绩的比例,以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主导教学改革。

五、抓好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载体,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基地,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校十分重视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几年来,先后投资兴建了两幢2.66万平方米的实训楼,建成了微格教室、口语训练室、书法训练室、课件制作室、幼儿园活动室、舞蹈室、钢琴室、美术室等教师教育实训室。校内实验实训室基本满足了各专业实验实训的需要和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在校外建立了126家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满足了遍布全省各地学生实习所需。为加强学生见习、实习实训所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在数量上满足学生实习需要,还在质量上也加强建设,即实践基地为当地全日制中小学或幼儿园,能够为学生见习、实习实训提供平台和指导教师,范围上以学校所在州市的城区中小学、幼儿园为主,以当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依托,逐步辐射到城乡和周边学校。基地建设以“校校共建,教学系主管”的方式进行。基地共建使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得到了巩固和加强,有力保障了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实习质量的稳步提高。凭借“理实一体化”、“校校合作”、“校校交替”平台,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基础教育教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第8篇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启示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特色

1.德国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双方共同承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任

(1)德国实施“双元制”职业教学模式。“双元制”也称双轨制,是德国实行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之一,也是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双元制”顾名思义,就是同时在两个地点有两个施教主体,也就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中同时进行教学。学员一般每周在企业里接受3~4天的实践教育,在职业学校里接受1~2天的理论教育。企业的技能培训是“双元制”的主体,职业学校的教育是服务于企业培训的。由此可见,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1)德国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不仅有利于解决学校生源问题,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岗位。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之前,大多数青少年已经在为获取职业培训位置而努力。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向相关企业提出申请,通过企业的审核后与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并且寻找对口职业学校进行学习。在拿到德商业协会的职业资格证书之后正式入岗。同时,学生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下,在学校与企业间进行交替学习、实践。在企业真实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够熟悉、了解今后的就业岗位和个人发展前景。经过几年的学习实践,毕业时可以直接上岗工作,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2)充足的经费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德国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以下途径:企业直接资助;企业外集资资助;混合经费资助;国家资助;个人资助。其中,约85%来自企业,居于首位;15%来自外界。学生不会因为经费问题影响入学或完成学业。德国“双元制”学生和企业鉴定合同后,学徒期间企业还向学生支付一定报酬,每月从450欧元到800欧元不等,这也为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了经费保障。

3)为学生提供了优秀的实训教师和完善的实训实习基地。德国职业教育的学生拥有完善的实训基地。学生的实训、实习主要在企业,由企业组织实施。企业内不仅有相应的生产岗位供学生生产实践,还有规范的培训车间供学生教学实习;不仅有完整的培训规划,还有充足的培训经费;不仅有合格的培训教师和带班师傅,还有相应的进修措施等等。这一切均使双元制的机制健全、完善,使整个职教体系得以有效而顺利的开展。学生在真正的生产实践中真强实战,练就了一身“真功夫”。

2.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理论教学。包括普通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两种。普通必修课含有德语、宗教和体育,让学生掌握基础文化、体质等方面的知识;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理论、专业制图和专业计算。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注重综合性。这些都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实践实践。其包括校内实践课和企业的实训实习。校内实践课包括试验和校内工厂实习。企业的实践课占绝对优势,其包括实训工厂的实训和工作岗位的实习。前者按实训计划进行全面的操作技能训练,并对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后者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生产过程中。

从以上得知,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有以下明显特征:科目较少但涉及面广,避免了内容重复和过量;强调整体知识的广泛性和融合性;实践课与理论课教学课时比约7∶3,实践课占绝对优势,体现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视。

3.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四步教学法、六步教学法和实验法等等。其中较为典型的是行动导向式的项目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其具体步骤如下:信息收集计划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反馈成果评价。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项目的直接参与者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同时,这种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面向实践,注重技能。学生亲身参与到项目每个环节,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与他人协作共事的能力等等。

4.德国职业教育的学业评定

(1)职业学校学生的成绩考核、资格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协会负责。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从考核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只有通过考核的学徒工才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

(2)关于职业学校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由企业实训教师为第一指导,学院教师为第二指导,并在企业实践中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要“真刀真枪”地解决实际问题,以此确保毕业设计的高质量,达到考核学生实际操作运用能力的目的。

二、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近30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和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依旧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办学不规范、特色不显著、投入无保障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考空间和借鉴模式。

1.引导企业广泛参与

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担负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程度较低,积极性不高,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因此,如何引导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来,真正实现校企合作是应该思考的。

(1)加强宣传教育,转变企业观念。(自发性)积极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是企业生存发展必由之路;是企业应尽的社会义务;是一种长远投资,为企业储备优秀人才。因此,企业要真正认识到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作为教育部门应组织校企联谊会,增强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2)进行政策倾斜,给予财政支持。(诱导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财政投入上应对职业教育重点倾斜:在企业建设完善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经费和实训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协助企业开辟和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对于校企合作中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相应荣誉表彰和奖金激励等等,从而有效激励和引导更多企业积极地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

(3)完善法律法规,明确企业权责。(强制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法》、《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等等对于职业教育各方面都作出了相应规定,但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方面的规定仍不够完善。应完善法律法规,巩固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其责任。一方面,对于履行义务的企业给予奖励,让企业有充分发言权,享受应有的权利。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没有履行义务的企业进行相应惩罚。

2.加快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科分化,知识融合度低;偏重理论轻实践;实际教学“愈趋普通教育化”丧失职业教育的特色等等。

(1)增加实践课的课时比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把“实训”作为一门“课程”来安排,称为“专业实践课”。实践课与理论课的课时比约7∶3,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远远高于上理论课。然而,我国学生的大多数时间花在理论课上,备战考试,实践方面甚少,有的甚至没有。因此,职业院校应重新修改课时,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

(2)加强教学内容的融合性。教学中注重知识的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德国的职业院校教学内容以企业工作岗位目标要求为基础进行编制,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数理化的基础知识全部科学综合成“专业理论”、“专业制图”和“专业计算”,强调知识的广泛性、实用性和融合性。我国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我国职业院校加强融合性教学,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教学内容应具有职业教育特色,逐步改变普通教育浓缩化的现状。职业教育以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设置应以企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普通教育的模式,应密切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制教学内容。

3.加强改进教学方法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方法仍十分陈旧,形式单一,多数老师又都以“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出现了“你讲我听,你写我记,你问我答”等被动现象,完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也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与企业需求对接。应完善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一是转变师生的关系,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互动的教学氛围。二是改革传统教学法,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如行动导向法、实验法和案例法等等。例如,可以恰当采用德国“行动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将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活动按照完整的工作流程来组织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由学生自己完成“项目”。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完成教学任务。

4.改革学业评定方式

德国职业院校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成绩评定,尤其注重实践操作考核,考核流程十分严格,学业资格认证制度也相当完善。然而,我国实行单一卷面考试制度,忽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这一方面要求,学生走上岗位时多数出现“眼高手低”、技能生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的现象。

(1)严格考试管理。对于考题内容的设计应遵循实用性、针对性和综合性原则。对学生的考试流程严格把关,切勿流于形式,要让学生从考试中认识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使考试激励与督促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2)实行“理论+实践并行”考核方法。根据专业不同,合理规划理论与实践考试内容比例。对于实践考核方面,让学生到实训现场动手完成操作,由实训老师给予成绩评定。

(3)完善职业资格认证法规,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资格认证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大多数学生只持有单一的学历证书,对于其资格认证方面缺乏规范认定。因此,要切实贯彻“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为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岗位做好技能上的准备,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三、小结

中德两国的国情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德国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上确实具有很多特色和值得借鉴的地方,应“取其精华”,大力发展我国的职教事业。

参考文献:

[1]邢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参与培训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2]方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31).

[3]黄日强.德国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J].世界教育信息,2006,

(10).

[4]冷晶.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

第9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行动研究;步骤

1. 引言

行动研究近年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Elliot,1991)。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交叉型(林添湖,1999)、应用型、复合型(张武保、严新生,2008)学科,其学科地位在1997年得以确立。随后,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究会成立,商务英语研究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30年来,商务英语领域共有2472篇学术论文得到发表(叶兴国等,2011),研究内容涉及商务语言知识与技能、商务英语教学、ESP理论与研究、谈判、跨文化交际等方面。国外学者对商务英语的定义、性质、范畴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显著。对Elsever Science Direct SSCI期刊数据库检索所得的18篇商务英语论文中,56%主题为商务英语教学研究,38.9%为商务英语语言研究,5.1%为商务英语教材研究。关于商务英语行动研究的论文比较少,对商务英语进行行动研究仍有一定学术和应用空间。

2. 商务英语研究方法与行动研究

Brown(1988)认为,按照资料的来源与性质,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手研究和第二手研究。前者包括个案研究与统计研究,统计研究又分为问卷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两种。按照Brown的说法,商务英语研究因此也有第一手与第二手研究之别。Van Lier(1988)认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分类可根据以下两个参量来考察:干预程度参量和选择程度参量,如图1所示。

图1(Adapted from Nunan 1992:7)

根据以上参量,商务英语研究方法也大致可分为“控制”、“测量”、“观测”、“询问/采取行动”四种类型。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实验法需要严格的干预和控制,其干预程度和选择程度最高。与之对应的行动研究干预程度和选择程度最低,但行动研究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有学术价值的研究(宠继贤,1998)。

例如,在商务英语研究中,研究者可以使用实验法验证“浸泡式”商务英语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之假设。研究者可将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对比组与实验组。实验组使用“浸泡式”商务英语教学,让学习者浸泡在真实的商务英语语境中,以提高商务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对比组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对实验组进行干预,对对比组严格控制,这就是实验法。经过一段时间运用测试方法对两组被试对象的商务英语学习状况进行测量,并用相应的统计方法对测试结果进行比较,检验两个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便能验证上述假设。

实验研究有其客观性,但在商务英语研究中实验研究存在明显不足。例如,商务英语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教学中有些现象或假设常常很难用实验方法来验证

与传统的实验研究相比,商务英语行动研究越来越受教师和研究人员的青睐。

“行动研究”最早由德国社会心理学家Kurt Lewin1946年在其论文《行动研究与少数民族问题》中提出。1949年Stephen Corey等人将行动研究的概念介绍到了教育领域;20世纪80年代语言教学界对行动研究越来越重视。自90年代以来,行动研究与语言教师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大部分论述英语教师发展和英语教学的论著和论文对行动研究都有不同角度的论述(Wallace,2000)。Rapport(1970)认为,行动研究是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背景的理解进行的反思研究。简言之,行动研究就是对教学实际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干预或采某一行动。然后观察其效果,以解决实际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过程具有“螺旋循环”上升的特点。在研究者、实际工作者和其他工作人员共同合作下,在现实环境中发现问题并予以研究解决,从而提高实际工作中的行为质量(Wallace,1998)。

3. 商务英语行动研究步骤

Nunan(1993)曾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例说明“行动研究”的六步骤:①确定问题;②初步调查;③提出假设;④干预;⑤结果;⑥报告。Kemmis 和McTaggart(1982)认为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应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基本环节。

本研究以Nunan“行动研究”六步骤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实务(英)》为例,阐述商务英语“行动研究”具体方法:

① 确定问题

本学期本人承担了英语本科专业商务英语方向大三年级《国际贸易实务(英)》和《剑桥商务英语(高级)》两门课程教学任务,担任其中两个教学平行班级上述两门课程任课教师。在讲授Export Price章节关于出口商品的报价时,作者发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且主动要求上台演示的学生非常有限。这与《剑桥商务英语(高级)》全英技能课的课堂反应呈明显反差。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文科学生对价格计算无兴趣所致。

② 初步调查

问题提出后,作者细心观察学生在课堂的活动,包括专注力、课前准备、主动回答问题、被动参与、与搭档合作程度、肢体语言等情况,并将其课堂学习情况详细记录在案。通过录制教学视频和撰写教学日誌等调查方式,经过三周的观察和记录,作者搜集了比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③ 提出假设

学生对教学内容无兴趣主要原因有:首先,英语专业学生基本都是学文科出身,数学功底比较薄弱,这是主要内因。其次,在提问过程中教师用了较多的陈列性问题,很难激发学生学习难度较高的课程,尤其是理论部分。

④ 干预

为了加强教学互动,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输入与输出,作者认为,首先,大量陈列性提问方式不适合商务英语课堂,建议增加推论性问题的比重。其次,可适当改变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剔除实操性不强的理论部分,以生活中的商务英语活动为实例,让枯燥的理论变成学生身边的实践活动。

经过反思,作者改进了教学方法,不再以Q&A形式为主要的互动形式,而改为由参加过广交会的同学上台模拟报价,老师指出问题,以点评的方式讲解教材内关于报价的主要方法。

⑤ 结果

教学内容和方法改变后,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显著提高,最重要的是师生、生生互动大大增强。

⑥ 报告

报告研究成果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对本行动研究过程,作者总结如下:

a. 经过初步调查与观察,发现商务英语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学生对难度较高的商务英语课程不感兴趣。我们从课程、学生、教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的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他人的参与观察、日志、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录音和录像等。

b. 解剖问题、分析原因,初步提出假设:1)教师的教学方法过时;2)选择的教材难度太高;3)理论与实践脱节;4)学生目标不明确,学习自主性弱;5)学生对商务英语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6)教师角色单一,课堂互动简单等。

c. 调查研究、验证假设:是否仅因为课程抽象学生对难度较高的商务英语课程不感兴趣,还是有讲授的原因或其它因素?教师需要通过观察、日志、提问、访问等途径去发现和验证假设。

d. 重新确认问题:1)商务英语专业术语太多,太抽象;2)商务英语课时太少,教师讲解内容多,进度太快,重点不突出;3)高年级学生忙于专八和其它考试或实习,无心学习抽象理论;4)教师授课方法单调,不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互动少等。

e. 制定新的行动计划:1)要求学生预习,做读书报告,理清问题重点难点; 2)为学生提供参考书或学习工具;3)课前复习,课堂答疑;4)调整进度,选择核心问题讲解清楚;5)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等。

f. 实施计划并根据情况调整计划。

g. 收集数据,通过分析、观察、反思,评价和总结实验效果。

h. 撰写行动研究报告或。

4. 结语

行动研究弥补了商务英语研究中实验研究存在的明显不足。商务英语行动研究是一个不断反思、调整和行动的过程。教师是商务英语研究的行动者,教师只有善于驾驭“行动”,并在“行动”中进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反思,才能促进教与学和谐发展。行动研究更是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Brown,J. Understanding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UP, 1988.

[2]Elliot,J.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1.

[3]Kemmis. S & McTaggart R.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M]. Geelong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2.

[4]Nunan, D.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UP, 1992.

[5]Nunan, D. Acton Research in Language Education. In Edge, J. and K. Richards (eds.) Teachers Develop Teachers Research. Oxford: Heinemann,1993.

[6]Rapport, R.N. The Three Dilemmas in Action Research. Human Relations, 23,6:499. Ann Burens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7]Van Lier. The Classroom and the Language Learner. London: Longman,1988.

[8]Wallace. M.J. 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 [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9]林添湖. 国际商务英语研究在中国[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3.

[10]宠继贤. 外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1998,(2):107-108.

[11]王立非. 商务英语专业、学科、科研在我国的进展 [R]. 全国商务英语专业院校教学联席会议,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2.

[12]叶兴国等. 中国商务英语研究:现状与趋势 [J].中国外语,1999,(2):57-62.

[13]张武保,严新生. 学科创新与商务英语的复合型特点研究[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2):101-104.

第10篇

关键词:高三 作文教学 原点思考 宏观安排

“作文不需要教!”“花里胡哨的作文竟是满分作文!”同事高考阅卷归来,带回阅卷现场信息和满分高分作文,教研组组织交流研讨,满耳便是这样的言语。是啊,高三作文教学的困惑本来就不少,而今耳闻阅卷现场、目睹高分作文,怎不生此等感慨呢?

冷静想来,有两大问题始终制约从小学到高中的作文教学:一是写作序列,有关“写什么”“怎样写”等问题的;二是评分规则,有关“写得怎么样”等问题的。这两大问题,在高三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针对前一问题,就“如何组织高三作文教学”问题做一阐述,后一问题将另文表达。

没有一个学生天生就会写作文的。于是乎,对教师来说,“教”学生作文总是少不得的。当然,“教作文”的途径有千条百条。单就高三作文教学的安排来说,据我们研究,就有随意型(训练不作规划)、分块型(或按传统的块,或按作文题型,或按基础与发展等级训练)、高深型(设计诸如“掌握基本技法”专题的训练)、见风型(通过猜题押题来训练)、话题型(设计诸如“诚信”“自我”等话题的训练)等不同安排。

这些安排,代表着不同的高三作文教学思考,自有其存在的价值。然而,在学界倡导和实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的语境下,这些安排的视角都嫌偏窄,且均从单纯的“应试”出发,远离写作本真的“家”,忽视学情的分析和判断。

那么到底该怎样安排复习比较好呢?也许我们需要专家那样的思维!即要立足于培养一个高中毕业生应具有的写作素养,从写作基本功的查漏补缺出发,尽最大可能做系统的、整体的思考,其中至少涉及课程标准、命题趋势、文体学、写作学、学生这样五个原点视角。

一.从《课程标准》看,倡导“真写作”是高三作文教学的原则底线

高考作文题万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宗”是什么?就是《课程标准》《高考说明》。《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也是评价的准则;《考试说明》则是《课程标准》下有关评价的指导性文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之“表达与交流”总有9条,其中前6条是关于写作的,转换到《考试说明》,就是“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要求。

倡导“真写作”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比如《课程标准》中的“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课程标准》第1条),就是对写作本真问题的表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丰富思想和情感体验,是“真写作”的应有之义。忽视这一条,我们是否就该说这样的写作是“伪写作”。《萌芽》主编赵长天大声呼吁“学生作文应正本清源”,就是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的“伪写作”而发的。

“真写作”是生活的表达,“真写作”需要“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课程标准》第2条)。高三作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理会写作的本原意义,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好文章,学会自由地表达、真实地表达、个性化地表达、创造性地表达”(赵长天语)。当然,由于两个文本的纲领性质,不具有直接的程序操作性,我们不可能据此做出训练序列的安排。但至少,作为教师自己应明白,并通过渗透让学生明白,好作文是生活、生命的表达,拒绝假大空、八股文,这是高三作文教学应该坚持的。

二.把握命题趋势,为选择训练题型、确定写作话题作参考

高三作文教学,其终点是现实的,那就是高考。作为高三语文教师,追问命题趋势,无可非议。把握命题趋势,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而相应的安排策略,也可由此派生。

1.命题形式的把握,可为我们选择训练题型作参考

这是最为直观的趋势把握。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来,高考作文题的题型依次出现四种类型:命题作文(含新命题作文,即材料+命题)、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题意作文(或称新材料作文)。各种题型各有长短,猜对明年考什么题型,并没有什么大的价值。因此,围绕题型的训练,不可能作为主体。

但把握命题形式不是没有意义的,其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选择训练题型。如分析2007-2012年高考作文题型,我们知道,2007-1011年的主打题型是命题作文、题意作文,而2012年除江苏卷以“忧与爱”为题的新命题作文外,其他均为题意作文。为此,高三作文教学,就不该选择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来训练,但也不能依据2012年对“命题作文”的冷遇,就放弃命题作文的训练。注意,新命题作文、题意作文均出现“材料”,需要加强材料阅读与审题立意的训练。

2.命题内容的把握,可为我们确定写作话题作参考

全国卷和各省自主命题卷,对于命题内容有其不同的喜好和取向。高三语文教师,需要研究本地选用试卷的作文命题内容趋势。从全国整体看,其趋势有:(1)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2)取材越来越贴近考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3)内涵具有丰富性和拓展性,重视探究和自主创新能力,材料的阅读和审题难度在加大。

有鉴于此,复习训练中,要重视观察周围人和事,关注人类和世界,思考社会和人生。尽管学生年龄轻,其生活阅历有限,多数学生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其生活积累不丰厚,但十七八的成长经历,不能说没有感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的训练,提要钩沉。

从考场作文看,这正是近年来所欠缺的,如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浙江大学陈建新教授所说:“一些考生对社会和生活缺乏思考,也不太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他们也能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但一看就不是发自他们内心的。”为此,可将积累生活、思想、感情和作文基本功训练结合起来,让高三写作拥有快乐的寻找、哲理的回顾和畅意的表达。

三.明确文体类别,为学生选定各种文体的样例

据近年来高考阅卷反馈看,“四不像”作文泛滥。即如近三年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文体特征并不鲜明,且高分作文均为空泛的议论、抒情秀,怪不得师生齐声感叹“花里胡哨的作文竟是满分作文”,此足为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导向、高三作文教学的“高危漏洞”。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我们认为,这与高考“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有关,这一导向的“误读”,使中学六年忽视基础文体的训练。另一方面,也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对文体的表述过于笼统而又缺乏必要的专家解读有关。

1.《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文体表述的缺失

“文体”一词,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文章的体裁”,按此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文体”还可以是“文学的体裁”的简称,按我国的传统划分,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从文体学这一角度看,《课程标准》的表述并不明确。在“课程目标”部分,“阅读与鉴赏”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表达与交流”要求“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都是大类的文体概念,不足以指导写作教学,不利于作文复习的安排。

《考试说明》作文基础等级要求之二为“符合文体要求”。那么可写哪些文体呢?2008年及以前的版本,其总要求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文体表述还是清楚的。但2009年《考试说明》则表述为“能写实用类(包括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2011、2012年表述为“能写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与《课程标准》一致,而带给师生的困惑反比2008年前大了。

2.高考作文可选文体的辨定

进一步分析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一般认为,实用类文体包括传记、新闻、通讯(含特写、报告文学等)、科普文章及应用文(如启事、合同、广告、诊断报告、说明书)等,论述类文体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文学类文体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将三大类文体拆分,文体种类是明确了,但这样的分类颇不利于写作复习训练,要解决作文“四不像”必将徒劳。为此,结合学生阅读和写作实际,我们将高考作文可供选择的文体分为:记叙文(写人叙事)、抒情文(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哲理文、说明文、议论文。其中“说明文”的命题、写作难度都较大,一般多不选用。

为此,在考场只要熟悉记叙文、抒情文、哲理文、议论文这四种文体就可以,这与《考试说明》不矛盾,足以应对2012年福建卷、湖南卷那样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要求。

3.为学生选定各种文体的样例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小说作法’之类,我一部都没有看过,看短篇小说却不少。”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这种方法,鲁迅先生称之为“实物教授法”。

要让学生的作文写出“文体特征鲜明”的作文,训练中就要提供足为“文体特征鲜明”的样例。我们不主张以考场高分作文作为样例,更不主张采用书市上“马二先生”(《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本名马纯上,因屡试不第,以给书坊选取八股文为职业)“高考满分作文秘诀”中的“范文”,正所谓“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能够作为学生作文样例的,最佳的还是教材内外的名家作品,个中之理无需赘述。在阅读复习、教材重温时,教师做些点拨,引导学生写作中借鉴之。在基础文体训练时,可以印发(并可点评)典型的样例给学生学习、揣摩,如:

记叙文:(1)朱自清《背影》;(2)汪曾祺《金岳霖先生》;(3)斯特林堡《半张纸》。

抒情文:(1)朱自清《荷塘月色》;(2)老舍《想北平》;(3)归有光《项脊轩志》。

哲理文:(1)劳伦斯《鸟啼》;(2)曹文轩《前方》;(3)林清玄《生命的化妆》。

议论文:(1)《谈骨气》;(2)鲁迅《拿来主义》;(3)苏洵《六国论》。

如此明白高考可选的文体,通过针对性训练,补好文体这一“短板”。

四.引入评分规则,建立操作流程,强调读者意识

荣维东博士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1)基于写作就是“写文章”的“结果—文本”取向写作教学;(2)基于写作就是“认知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作者”取向写作教学;(3)基于写作就是“自我表达和社会交流”的“交流—读者”取向写作教学。他由此认为,应构建基于整合取向的写作课程。高三作文教学,确乎需要三种范式的介入。

1.关注写作的结果(文本),引入评分规则

这就是依据好作文的标准,评判某次习作的优劣。但是,传统采用教师评改法,在教学任务紧张、班额较大的今天,细批细改实不简单,更何况,学生对细批细改也并不领情。根据《课程标准》“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的要求,我们采用自改、互改和师批结合的方法。

那么如何实现自改、互改和师批在同一套话语体系(标准)下对话呢?我们引入表现性评价的方法,为四种基本文体制订评分量表,如记叙文可从“故事”(10分)、“叙述”(15分)、“情感”(15分)、“语言”(10分)和“常规”(10分)等五项分等评价,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可参考笔者发表于2012年第4期《基础教育课程》的《评分规则:运用于写作教学的全程》。

2.关注写作的过程,建立操作流程

高考时,学生能用于写作的时间一般为60-7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为学生(至少是大部分学生)提供一个科学可行的操作流程。这流程大致包括六步,即审题、发散、聚敛、谋篇、行文、修改。流程的训练,可以采用集中训练(1-2次)与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分散训练可与基础文体训练结合进行。

3.关注写作的语境,强调读者意识

第三种范式是“交流一读者”范式,即基于与读者交流的写作,它由四个要素构成,即话题、目的、读者、角色。这四个要素构成的语境决定着文章的中心、内容、选材、详略、文体和语言等。夏丏尊在上世纪曾介绍日本文章学家五十岚力氏的“六W说”。所谓六W者,就是写作当思考六个问题:(1)为什么做这文(why)?(2)在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what)?(3)谁在作这文(who)?(4)在什么地方作这文(where)?(5)在什么时候作这文(when)?(6)怎样作这文(how)?

高三作文教学,如能摆脱功利,如《课程标准》所说的“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也许可以引入这种范式,至少一点,就是强调作文的读者意识。“交流—读者”取向的写作教学法正好弥补了学生的这一思维缺陷。

五.切入写作学情,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训练支持

现在的学生写作学情如何,这是我们组织高三作文教学必须思考、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何收集学情,并依据学情寻找对策呢?以我们的实践,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来自考场作文的阅卷反馈;二是教师日常观察(包括问题征询、月考阅卷等);三是个性化诊断(面批作文、问卷调查)。这里重点说说后两条途径。

1.师生日常训练所遭遇的问题

从对我校重点中学的学生访谈得到的信息看,学生觉得作文之难,难在五个“不知道”:(1)不知道是否离题,总不能深入把握题意,提炼作文的主题;(2)不知道写什么,每看到作文题,大脑空空如也;(3)不知道什么体裁,一写就被指为“四不像”;(4)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5))不知道往哪儿用劲,以提高高三写作的效率。

究其原因,表层是表达能力的欠缺,深层则是思想、情感的贫乏。这与当今浅阅读(即使是教材中理当精读的文章也偏向浅阅读)有关,也与学生缺乏“闲心”观察和思考生活有关,与中学阶段写作训练量不足(《高中课程标准》要求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有关。

对此,高三复习阶段,我们认为:(1)用好教材,会考复习不要放弃教材重温,重温时要引导学生从思想、情感、素材、语言等方面的积累;(2)用好阅读训练的材料,现代文(实用类、论述类、文学类)阅读训练时,不要只是做训练题,要善于点拨可资借鉴的写作内容;(3)组织学生每周写一点随笔,鼓励学生记录高三的生活也为了“拳不离手”;(4)教师要精心策划每一次写作训练,要力求有收获,那种重复、低效的训练要少做。

2.学生个体写作情况的调查

就写作来说,人各有短长。朱自清曾这样分析自己:“我觉得小说非常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经济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学不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至于戏剧,我更是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

大作家如此,高中学生更是如此,这就是高考作文命题提供允许学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的原因所在。有选择的自由,相伴的是选择的艰难。高三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并不了解自己的长与短,自然“不知道往哪儿用劲”,对这部分学生做个体诊断就十分必要。在面批等常规方式外,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我的作文优势在哪里》,通过一系列问题,调查三个方面:(1)擅写什么(话题与素材);(2)擅怎么写(表达方式与文体);(3)如何写出个性(发展等级的追求)。连用五年,颇受好评,篇幅所限,这里不作赘述。

六.基于原点思考的宏观安排

以上用大量的文字,阐述了课程标准、命题趋势、文体学、写作学、学生等五个方面的思考,并逐一提出了解决之策。现在,需要统整这些对策,为整个高三作文教学作出可行的宏观安排。我们将整个宏观安排切分为6个模块:基础认知模块、写作积累模块、文体训练模块、写作流程模块、个性写作模块、限时训练模块。

1.基础认知模块。做任何事情,大处着眼,都可以从“现在在哪里”、“要去哪里”“怎么去”三个方面发问,高三作文教学,教师、学生都需要明白“现在在哪里”的问题。这个模块,从学生角度来说,需要:(1)了解《课程标准》《高考说明》有关写作的要求,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趋势;(2)了解写作复习最核心的知识背景(题型、文体、题材);(3)填写《我的作文优势在哪里》的调查问卷;(4)确立自己写作训练的目标和行动措施。

所以如此,一是知彼(高考要求,命题趋势,题型、文体、题材等基础知识),二是知己(素材优势,擅长文体,发展追求)。可以安排1-2课时的时间,通过讲座的方式,让学生“知己知彼”。当然,“知己”三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每次作文的诊断和一点点的改进。

2.写作积累模块。写作积累不仅仅是“素材积累”。要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的问题,远不仅是“素材”问题,诸多复习用书所附的写作材料、作文中堆砌中外成功人士的故事,你就可以知道,貌似“丰富”背后的“苍白”。因此,我们认为,写作的积累当包括:

(1)积累内容:立意(思想、情感)的积累;素材的积累;语言的积累。

(2)积累途径:必修和选修课本;阅读训练;你的生活;你的课外阅读。

(3)积累方法:摘录和记录,定期整理,适时重温,写作训练时快速调用。

积累是项长期的工作,我们没有时间为积累而积累。积累除了记录自己当下的生活(包括社会上发生的事)之外,都可与阅读训练、课外阅读等相伴而行。

3.文体训练模块。前文已述,需要训练的文体类型主要就记叙文、抒情文、哲理文、议论文,而且提供他们经典例文学习揣摩。学生学习揣摩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应该让学生知道某种文体怎样算好的,自己处在哪个层面。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再引入自评互评机制,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4.写作流程模块。可分建立审题、发散、聚敛、谋篇、行文、修改六步程序。重点的环节,如审题等,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集中或分散进行。更多则通过基础文体训练、月考作文、自选题作文等多种方式进行,以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5.个性写作模块。在四种基础文体训练的基础上,从“写什么”“用什么文体写”两方面,培育自己的写作个性,做到既能写四种基本文体,又能在某一种文体上别有擅场。这一步可安排在第二轮复习中,结合流程训练进行。

6.限时训练模块。进入高三后,阶段考、模拟考明显增多,语文试卷一般都有作文,这是我们很好的实践演习,理应借此训练正确的作文程序和较快的行文速度。建议实践考场60分钟安排法:第一步,审题,约5分钟;第二步,立意选材,列出写作提纲,约10分钟;第三步,挥笔成文,40分钟左右(20字/分钟);第四步,检查,约5分钟。

第11篇

1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首先需要教育的创新,而教育的创新就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可以说没有现代教育观的树立,没有教育质量观、学生观的转变,创新教育就难以为继。

首先,改变对创新教育的错误或模糊的一些认识。政治学科知识具有严密的理论性的特点,常常使得我们一些教师误认为政治学科教学中无创造性可言,籍此原因,照本宣科或一统到底"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我们政治教师中无疑还占据着统治地位,其结果是既压制了学生思想的自由空间,又挫伤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事实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于政治课教学中也并非是高深莫测的东西。从政治学科的内容上看,无论是的政治学、经济学、哲学还是法律常识,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即一是既严密又科学的理论性,二是广泛的与社会相结合的现实性。教师若能把这些特点综合运用得当,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也可以使他们摆正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提高他们综合认识和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我们政治教师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对该学科教学的创造教育自暴自弃。依笔者愚见,政治课教学的活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关键还是如何摆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关系的认识问题。无疑创新首先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更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要知道支撑一个国家发展的绝非是仅仅承继过去已有的写在书本上死的知识,而是不断地创新知识。从实践上看,创新思维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思维的批判性和发散性,关键是非智力因素,其次是思维方式,最后才是双基。从这一方面来说,仅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测试、衡量学生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其结果只能是抹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其做法显然是与创新教育的要求相违背的。

其次,教师要树立创造教育思想。长期以来我们所积淀的应试教育模式,不仅忽视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且也忽视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主动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这种做法不可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此,政治教师特别应注意把原有的以自己为中心"满堂灌"、"标准式"的教学方式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遵循教材基本理论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结合一些喜闻乐见的社会信息和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多重理解教材理论知识,教师在其中充当"导演的角色";把过去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变成传授知识、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修正品行为主要教学目标,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更不是听什么信什么;把严格纪律、遵守常规的课堂气氛变成生动活泼、平等交流、共同探索、人人主动参与、大胆暴露自己观点的课堂气氛,通过学、讲、谈、辩等多种形式来渗透的基本观点。

我们应树立师生平等、尊重个性的教育观,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个体自信的心理品质,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异议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要采取热爱、宽容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板着面孔训斥式地强迫其改变原有的观点,要通过循循善诱和集体帮教的方法来逐步地解决,甚至是报之以一脸微笑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有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让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会真正有创造性的思维可言。

我们平时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讲究一定的艺术性,而不是只满足于简单地重复"是什么"和局部的"为什么",要使学生在明确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的条件下,全面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和理解相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组、再造,形成新的认识 ,发挥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创造能力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积极顺应当前考试的发展趋势,尝试一题多解、一题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分析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既从宏观上又从微观上去全方位地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结果也应采取延迟评判的方式,让他们自己有一个再比较、再评判的时间,评判语言宜用鼓励和肯定性为主,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即使是使用批评性的语言也要注意把握分寸,这种宽容和期待的方式往往能激起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强烈热情。为此,我们应努力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如开放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教练法、六步教学法等等,或者对各种教学法进行兼收并蓄,努力创造出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这种既能寓教于乐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教学过程、结构可以概括为这样一种模式:(教师)设疑--(学生)自学、讨论、辩论--(教师)讲评--(学生和教师)再认知再分析。或者可以是更为开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论答或自己给出试题,然后教师再作出一定的评判,并汇聚学生中具有独到之处的见解让其他学生再有学习的机会,真正充分地发挥学生个体的主体自主性。

2 积极汲取新科学知识,大胆运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容量飞速拓展,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已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面对如此时展态势,一个教师如果不积极汲取新的科技成果,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必然为时代所淘汰。一个政治教师要不断地吸收知识,要拥有丰富渊博的知识,包括扎实的政治、经济、哲学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其他人文学科知识,适当涉猎自然科学知识,掌握和熟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维规律和教学规律,能做到将学科知识、学生兴趣、学生的知识背景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一个教师知识的广博性和熟练驾驭知识的能力这是获取学生信任的前提,也是能够融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为此,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做到"三勤",即勤学、勤记、勤思。要时时关心国内外新闻事件,处处关注社会热点,想老百姓之所想,并适时适当地结合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去,做到学科理论紧密地与社会实际相联系,自己所表述观点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敢于讲人所未讲的真话,这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拓展学生视野的良好手段,也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好方法。

随着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必将成为我们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说计算机多媒体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中最具魅力的教学手段,其特点和优点是显而易见。它可集音、形、声、画于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活动;它把传递教学信息从过去的单一知识表达结构转变为立体的知识展示结构,可有效扩大知识层面,增加主体参与的选择性;它可把教学内容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有效地降低教学难度,优化和简化了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政治教师要尽快地熟悉多媒体操作和课件制作技能,并努力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尝试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交互响应。如果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能熟练运用该手段,把教学内容与时政音像专题资料、漫画寓言文字等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就更能体现政治课时效快、形式活、内容真的特色,能大大地加强、扩展和延伸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知识。如利用Powerpoint(幻灯模式)制作课件较容易为教师所掌握,用于复习知识体系和列举相关知识、事例均较为便利,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其缺陷是难以结合动画形式,相对而言缺乏生动、形象事实的特点。如果教师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Authorware,就会较容易地解决各种课型的教学,再结合三维动画制作和录音、录像资料的吸附技术,就会使课件更具有新颖性、丰富性和生动性,这必将大大增强政治课教学本身应有的魅力,同时通过对各种事实与知识的了解、比较鉴别,也更能使学生树立起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

3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创造思维的空间

第12篇

(一)备课:分项过关。

备课即在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内容包括课标研读、文本解读、学情了解、目标设定、重点确立、难点挖掘、过程设计、方法选择、课时安排、课件准备、板书设计等,最终落实到教案编写。课堂如同战场,教案如同作战计划,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对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既体现出师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也体现出他们的专业综合能力,难度较大,可以采取分项过关的方式。可以先过文本解读关,然后练习目标设计,初步掌握目标确定的方法,能够运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如:“学生(行为主体)在课堂讨论中(行为情境),至少能够比较(行为动词)两种(行为标准)课文所用修辞手法(行为对象)的异同。”之后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训练,在对程翔的“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四步单元教学过程模式、钟德赣的“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以及潘凤湘的“八步教读法”、魏书生的“六步法”、钱梦龙的“导读法”、余映潮的“板块式”等单篇课文教学过程设计及依据了解的基础上模仿总体教学过程设计,再根据课堂教学过程所需技能分项训练,如导入、提问、讲解、结课、板书等。这样一步一步逐项训练,最后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修正,相对会减轻备课的难度,而且比较扎实。

(二)说课:开口论辩。

说课是既要说出课上什么、如何上,又要说出为何要这样上,既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考察其理论素养,是进行教学研究、培训师资的重要活动形式,可放在课前,也可放在课后。课前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可起到对课堂教学矫正的作用,增强上课的理性;课后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及课堂教学实效,可起到检验教学设计的作用,反思意味浓厚。说课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理论素养,撰写好说课稿。说课稿一般要涉及五个方面: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其核心应是说出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及教学设计的思想、思路,力求达到既具备科学性,又具备理论性、可操作性。二是多开口练习。稿子过关后读熟,直至脱稿,把握好说课的时间,提高说课的逻辑性与艺术性,力求语言表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字正腔圆,悦耳动听。三是在论辩中提升说课水平。一般训练把说课仅仅作为了一种形式,师范生说课完毕后辅导教师点评一下说课就结束,忽视了说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与同行及专家交流。所以说课训练除了让师范生准备好说课稿,自己多开口练习外,应有重要的一环,即提问与答辩。教师与其他师范生在说课结束后可模仿专家与同行,针对教材内容、目标设置、教学思路、方法选择、重难点突破等提问,使说课者在与专家及同行的对话交流中进一步明晰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升说课水平。

(三)讲课:自讲合作。

自讲即按照教案设计,自己在空教室或其他地方反复演练,进一步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发现疏漏,及时修改。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为下一步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打下基础。试讲中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为小组活动及班内交流,在个人讲熟之后把全班师范生编为小组,在小组内试讲,进一步发现问题,使教案更加科学,教学更加有效。还可结合年轻人精力旺盛、争胜好强的特点,在组内展开比赛,以赛促讲。小组试讲之后,组内选拔代表进行班内交流。讲课要求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让学生掌握重点,透彻理解重点,能够结合运用,转化为能力最好。因为师范生的试讲没有真实的教学对象,缺乏真实的体验,讲课易出现两个问题:其一是忽视学生的学,以个人讲解为主。讲课中要培养师范生一种教学生学,引导学生喜爱、理解、欣赏、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而不是当知识的“掮客”。其二是贪多,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结果每个问题都是走马观花,要引导师范生学会一节课着重解决一两个问题。这些都要在师范生自讲与合作学习的反复练习中加以解决。

(四)评课:先写后评。

评课实际属于教学研究范畴,评课训练不仅使师范生具备评课能力,更重要的是起到如何导引教学的作用。从以往师范生的评课来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多关注外在的东西,如教师的仪容仪表、语言表达等,对教学内容是否适切、教学方法是否灵活、课堂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接受是否难易等涉及较少。还有的要么全评优点,看不到问题;要么全评缺点,一概否定,抹杀授课者的创造,严重打击授课者的自信。作为师范生的能力弱项,不妨先练习写较详细的评课稿,慢慢明确评课的原则、内容、方法后,再写较简略的评课稿,直至最后列出要点评课甚至打好腹稿脱稿评课。评课稿主要包括评课的内容与思路。评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方面。评课思路可以有两个:一是按照上述内容逐项点评;二是抓住一项或几项内容点评,先说优点,再提出问题,最后提出建议。评课稿必须有理有据,不能只有论点。评课可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意识,自我反思有利于师范生专业发展,因此在他评前应该先自评,进行自我剖析。

二、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策略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能力的高低,除了与师范生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高度相关外,其自身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听说读写能力本身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师范生的重要标志,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底气、看家本领,可称为专业核心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始于小学一年级,直至大学四年级,本文着重探讨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学习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听:课例讲座。

教师要对学生的答问做出反应,具备良好听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对语文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对话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而对话的基础是理解与尊重,其表现则是倾听能力。现在的大学生,个性都比较强,善于自我表现,对别人缺乏应有的尊重与理解,可借助师范生课堂试讲、见习、听讲座等机会,对其进行听的能力的培养。一是善于倾听,在别人讲课解说时尽量不交头接耳、嘀嘀咕咕地说,有问题记下来,可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环节进行表达。二是听课、听讲座要专心听,记录要点。三是边听边思,记录自己的感想、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师范生听的能力会有所提高。

(二)说:备课讲课。

说课就是说备课,是面对同行专家介绍说明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设计依据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培训师范生的重要方式,也是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说的能力的良机。说课前要求其撰写好说课稿,自己课下反复练习,直至脱稿,然后小组内说课,借助微格训练,调出录像反复查看比对,查漏补缺,提升说课的逻辑性、艺术性,从而提升说的能力。讲课中的讲授技能训练、课堂引导及课例观看后的反思评课,也是提升说话能力的机会,可组织师范生辩论研讨,一方面增加了开口说话的机会,另一方面加深了对教学的理解。比如针对案例发表自己观点的即席讲演,考察了师范生多方面的知识储备,特别是训练了师范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三)读:教育名著。

读书,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一种生活状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凭借是教材及语文教育名著。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文学名著读的较多,语文教育名著阅读量较少,对语文教材的阅读也比较忽视,不明白语文教材阅读与一般阅读不同,一是不管喜欢与否都应细读,二是阅读中不仅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还有教师与作者、教师与编者、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从而把语文教材阅读简单化。针对上述情况,可在课程开设之初,向学生开列语文教育名著书单,推荐语文教育名著,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导读的艺术》、《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中学语文卷》等,以及语文教育报刊杂志《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国教育报》、《语文报》等,要求做好笔记,在合适的时机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交流。语文教材的阅读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如朗读、诵读、细读、读书报告会等。

(四)写:教学论文。

研究,也是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未来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要素。教师需要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如果认为其只是技能的叠加,则教学活动就会很快陷入满足,继而无趣,行而不远,体验不到职业的幸福感、愉悦感。目前,语文教育科研的训练欠缺,毕业后能够写出教研论文者寥寥。只有认真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更好地运用技能传授知识。要学会在调查中了解,在实践中反思,在研讨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要结合教材分析、教案设计、说课稿撰写、评课稿撰写、读书笔记、调查等常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把探讨的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在写作中创新。写作是思维的利器,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有写,才会写,如果能够把其中优秀的文章修改发表,对师范生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在写作中提高了写作能力,保留了精神作品;另一方面也体验到了问题解决的喜悦,增加了对原有问题的认知与解决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