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1 15:26: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力系统通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电力系统通信部门的IT服务管理
电力系统通信部门IT服务管理体系包括展现层、功能层、数据层。通过对各种系统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将现有软硬件环境、网络资源、应用系统、人力资源、知识库有机地融为一体,合理调配资源,切实解决了机构人员、管理模式、业务流程、技术集成等方面实际问题,真正实现科学高效的IT服务管理。
二、典型处理流程
IT服务管理是一种面向流程的管理模式。在电力系统通信部门原有的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和改造,在此提出了IT服务管理四个典型处理流程,下面分别从流程目的、功能等角度进行说明:
(一)事件管理流程
事件是任何不符合标准操作且已经引起或可能引起服务中断和服务质量下降的事件。在ITSM引入以前,事件管理没有特定的流程,所有事件都通过通信故障专线通知到通信调度部门,然后由值班员派工单给检修班成员,并不区分事件的“轻重缓急”,也没有技术层面的审核,因此故障派修单回单率一直很低,很多单据由于不具备执行条件而在班组和通信科之间来回推诿,降低了故障解决时间,也没有相关考核指标。
事件管理的流程如下:首先,事件通过运行单位填报、用户填报或者通信检修部门巡视发现填报,所有事件记录进系统,对于已经处理的缺陷只要补报即可。接着通信调度进行分类预判断并分派,确定是事件的影响范围和优先等级:如果是事件处理影响范围小或无影响,则直接进行派单;如果事件处理影响范围大,则要求检修部门先进行停服役申请,再进行事件处理。然后,检修部门消缺完毕后,由用户和通信调度分别进行消缺验收,判断是否已解决确定问题:如解决,则由检修班回单给通信科,则纳入审核管理或者填报缺陷归档,关闭记录;如没有解决,则纳入通信科审核管理继续诊断,纳入下一季度大修工程,必要时转省调、厂商和集成商、服务商等进行支持解决等。最后更新文档,必要时进行回顾,事件支持人员将根据管理要求定期产生相关报表。
(二)问题管理流程
问题管理流程设立的主要功能是分析已被列为问题的事件(一组或一个)的根本原因,然后找出和建议永久性解决方案。其目的包括:(1)确保分析并确定事件的根本原因,以防止再次发生;(2)确保问题分派了正确支持人员,提高解决率。(3)根据IT资源情况分派问题优先级;(4)主动提供预防性措施;(5)提高IT服务的可靠性;(5)降低IT支持成本;(6)提高通信部门的整体形象和名誉。
(三)配置管理流程
通信部门的所有资源都通过手工和电子配置管理是通过手工形式派发“电路(设备、线路)投入、改接单”,单据与实际资源状况出入较大。待单据完成后,由专人进行手动的资料更新和管理,而经常出现资料忘记更新或资料更新出错,缺乏必要的考核体系。
配置管理的流程如下:首先进行配置申请。接着配置管理员根据需求进行方案设计,经配置管理经理审批后生成配置工单。配置工单由配置经理审核后进行工单派发,此时由于工单并未真正实施,配置资源处于预占状态。然后配置管理员根据班组回单进行完成确认,若确认完成,则将资源预占状态更改为运行状态;否则取消资源预占状态。并定期进行资源检查验证,流程回顾,每个一个季度由系统自动生成配置管理报告,据此可进行资源分析、预警等。
(四)变更管理流程
变更管理流程将通过标准统一的方法和步骤管理和控制所有对通信系统运行环境有影响的变更。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所有变更的正确评估,可以维护通信系统运行环境的完整性;确保变更和变更实施得到正确记录,并提供审核统计;减少或消除由于变更实施准备不当等原因出现的故障;提供一致性的变更实施质量控制;提高资源使用率(如未得到正确控制和授权的变更需要更多的后续资源);确保实施的变更不会超出预定的系统利用限值确保紧急变更请求得到快速实施。
三、IT服务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评价
杭州市电力局通信部门IT服务管理系统2006年初上线运行,截止到2007年9月30日,IT服务管理系统的配置项数据包括服务器、客户端设备、网络设备、变电站通信机房、变电站通信屏体信息、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采集点以及其他各种设备信息,总计有36个分类、95000多条记录。自投运以来总共记录有效服务呼叫8546条,电力通信网和管理信息化共关闭8492条,完成比率达99%。
杭州市电力局通信部门IT服务管理系统固化了18种处理流程及衡量标准、20项事件流程服务指标、10项工作量考核指标、28种事件分类指标等可量化的IT运行维护指标,电力通信网和管理信息化都分别设置了流程经理,每个流程又明确了流程负责人,负责处理流程时限、效率和质量。IT服务管理系统提供了可观、可测、可控、可量化的工作环境,工作量考核、系统风险识别、流程实施关键绩效指标(KPI)、人员技术能力等都可用“数字说话”。通过系统实施,事件处理更加高效,变更管理更加规范、问题管理更加可控、IT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为IT管理人员提供了方便高效的管理手段。
四、结语
IT服务管理系统运行两年的实践证明了ITSM是一套科学的方法论。实施效果表明该体系应用成效显著,流程清晰,责权分明,运行维护内容可量化,服务质量可考核,运作模式彻底告别了被动的救火队式的管理,开始步入主动的有预案的IT服务管理良性发展轨道。通过系统的实施,各流程的关键绩效指标越来越好,问题的可控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有计划、分步骤地将各流程应用在日常的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中去是现阶段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曹汉平,王强,贾素玲.现代IT服务管理——基于ITIL的最佳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孙强,左天祖,刘伟.IT服务管理——概念、理解与实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通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新的时期对电力通信的也同样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为了确保电力系统先进性、安全性、稳定性和高效性,这需要我们的电力通信系统与时俱进继续完善和提高电力通信;另一方面,充分地利用现有电力的网络和资源优势,使之成为电力企业新的价值增长途径,成为电力通信企业的技术革新的动力,进一步保持并提升电力的供应企业的竞争力。然而当前电力通信系统虽然业务量小但是种类较多,这不但造成浪费, 而且由于种类繁多对其运行管理和运行维护带来很大不便。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软交换技术。这是由于软交换技术具有媒体网关接入、呼叫控制、业务提供以及互联互通等功能,可以很好的解决新时期电力通信的问题,因此,软交换技术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有着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自从第一款产品在电信市场上成功推出以来,“软交换”这个概念已经成为电信行业中倍受青睐的时髦用语。由于既能执行与基于硬件的传统电话交换机相同的功能,又能同时处理IP通信,软交换技术承诺可提供许多优势,如轻松整合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降低网络成本以便运营商更快获得收入。
所谓“软交换”就是指基于分组网利用程控软件提供呼叫控制功能和媒体处理相分离的系统和设备解决方案。换言之,软交换是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剥离出其中的呼叫控制功能,再通过软件技术实现其呼叫控制功能,进而使得呼叫传输和呼叫控制二者想独立,这就为系统的控制与交换以及软件可编程功能实现各功能的可分离的平台创造了条件。一方面,软交换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功能,如:连接控制、翻译和选路、网关管理、安全性和呼叫详细记录、呼叫控制等功能。另一方面,它还为在网络上提供开展新业务提供了大大便利,这主要是要归功于软交换网络资源与网络能力很好的相结合起来,并设置标准开放的业务接口和业务应用层。
1、背景
随着电力市场化、开放化的趋势以及电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电力信息系统的业务将发生变化。一方面,涌现出不少新型业务如:电视会议、变电站无人视频监控、输变电线路监控及电厂视频监控等视图业务;另一方面,传统单一主机的调度自动化体系架构向客户机/服务器体系架构的转变;同时,监视全网运行状况,提供故障记录和分析的故障滤波系统的建设以及电量计费网络系统和雷电定位系统的建设等。因此,基于互联网/局域网并能体现信息化综合业务应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将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2、软交换的主要功能
软交换主要具有呼叫控制、互联互通、业务提供等功能,下面分别来逐一介绍这个三大功能:
(1)呼叫控制功能。呼叫控制功能是软交换的重要功能组成。它除了能完成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之外,还可以提供各种控制功能,如:呼叫处理、智能呼叫触发检出、连接控制和资源控制等等。
(2)互联互通功能。当前IP电话体系主要是由两大标准构成即:ITU-T H.323协议标准和IETF SIP协议标准,这两大标准均可以独立的均实现呼叫建立、释放、补充业务、能力交换等功能,但是不可相互兼容的体系结构。软交换技术可以与多种协议相兼容,自然也包括同时兼容ITU-T H.323和IETF SIP这两大协议标准。
(3)业务提供功能。一方面,软交换可以实现对PSTN/ISDN交换机的支持,并能提供的全部业务,包括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与现有智能网相兼容相配合,为现有智能网提供的业务。由此可见软交换在网络从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演进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引入软交换的意义
软交换将是下一代话音网络交换的核心。如果说传统的电信网是基于程控交换机的网络,那么下一代分组话音网则是基于软交换的网络。软交换是新、旧网络融合的枢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层面:
第一个层面——用户。传统的交换网络的封闭性,一家设备供应商往往包揽所以的包括软、硬件供应、更新维护以及应用的开发在内的每一项事物,理所当然用户也牢牢地锁定在设备供应商的那里,压缩了用户选择的空间,导致用户在设备维护费用上失去了应有的主动权。然而通过软交换技术的所搭建起来的下一代网络可以有效地扭转了这种不利局面,这主要是在利用软交换技术搭建的新一代网络中设备系统供应商都是基于同一个开放标准平台开发出来的,这样一来用户自然就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可以在同一类产品中货比多家,根据自己的需求择优挑选供应商来为自己服务。
第二个层面——成本。将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与软交换技术相比,软交换技术更具经济性、低成本性,可以说是地投入高产出。这主要是得益于两方面:一方面,软交换技术实现了平台的开放性,使得新的应用可以更快、更易的与其相衔接;另一方面,软交换所以使用的元器件很多都是普通的计算机器件,这就降低了其元器件的采购成本,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第三个层面——可靠性。
与传统的电路交换相比,软交换技术可以更好的解决网络的可靠性。用户在组网的时候可以利用软交换的优势采用功能软件的形式将传统的电路交换的核心功能先进行了分类,然后再将其往下分配到各骨干网络。由于这种根据分门别类的分布式结构是可编程的,同时也是以计算机平台为基础,并可以利用设置网络权限来更好地实现网络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4、软交换技术在电力通讯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电力通信网分布广泛,业务极为繁琐,虽然拥有多种网络形式,但是各种网络一方面都有各自的交换设备、复接设备等, 且它们相互独立不能实现互融互通。但是随着软交换技术的出现,将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这主要得益于在电力通讯系统中应用软交换技术所能取得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4.1统计汇总的优势
采用软交换技术组建的电力通信系统具有自我统计和自我维护功能,主要包括:业务统计和错误预警。对于纵横交织的电力网络和业务繁杂的电力系统来讲,应用软交换技术可以实现:(1)方便便捷地对所有的业务进行汇总并输出分析报告;(2)发生故障时及时发出错误警报,同时显示故障错误的具体的地点和原因,并自动将其发送给电力抢修和维护部门。(3)清单的采集功能,并可提供详细的电量与电话计费清单。
4.2电力通信网中的网络互通的优势
电力通信网不但拥有电力系统独有的载波电话网络,而且同样也存在计算机网络,它们是以协议为基础的分组网络。电话网和计算机网可以利用软交换技术所提供的支持多种信令协议的接口来实现它们之前信息指令相互传输相互识别。这样一来计算机网络能更便捷地对电力通信网进行管理和协作更好的支持各业务的开展和实施。
4.3新业务开展的优势
当前,语音和数据信息为电力通信网中的主要传输的信息,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革新, 这对电力通信业务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如:可视业务、多媒体业务等新兴业务。面对这些新的要求,软交换技术可以大显生手,这是因为其不但可以很好地支持语音业务,而且还可以利用新的网络设施与开放式的应用程序接口为用户提供各种增值业务,为新业务的开展提供便捷。
4.4统一不同介质网络的优势
当前电力通信网中拥有多种传输介质,且各自独立不相兼容,并必须采用各自专用的设备, 若引进了软交换技术来组建网络, 利用软交换技术的优势搭建一台多介质的信息进行交换解决方案。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设备的需求降低设备的总采购额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使依靠各种不同介质传播的网络达到了一定的互融互通的效果,正是由于实现了不同介质在同一网络中信息传递从而简化了过去不同介质间的繁琐的数据转换;同时在管理维护上显得更加方便快捷,因为现在只需对同一类设备进行运行管理和系统维护就可以实现对整个网络的信息交换。
总之,软交换技术应用作为下一代网络的解决方案,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其应用性体现在方方面面。在电力通信网中引人并实施软交换技术,一方面,在技术上既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电力供应企业顺利向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的的演进产生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基于软交换技术应该在电力通讯系统中所具有的这些优势,我们可以很好的预见其良好的市场应用与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 马绪.关于NGN在陕西电力系统中应用的探讨[J].华中电力,2006(04).
张斌.软交换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2005(12).
王妙心.软交换技术在电力通信网中的应用[J].电信科学,2010(S3).
卢晓帆,马平.基于软交换技术的多媒体调度系统及其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2008(04) .
论文关键词:光纤通信,电力调度,自动化,应用
1 光纤通信的应用优势
1.1 通信容量大
光纤比铜线或者普通的电缆线的传输频带要宽的多。在光纤中,通常存在粗波和密波这两种波长,用粗波能够实现16个波长在一个光纤中的反复传输,也就是说,一根光纤能够传输16路的业务;而当用密集波分作为传输的波长信道时,虽然波长的数量较多,但是单个波长的传输速度也能够达到粗波的几十倍。
1.2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光纤的原材料是石英,本身就具备绝缘性,不仅不会受到自然界的雷电、电离层、太阳黑子活动的干扰,也不会因为电气化铁路馈电线和高压设备等工业电器的影响而出现较大的异常波动,而影响正常的信号传输。同时,光纤还可以和高压输电线平行假设或与电力导体构成复合光缆,提高其抗干扰能力[1]。
1.3 损耗低
常用的石英光纤的损耗率一般低于20 dB/km,比去其它传输介质的损耗率都要低,可以跨越更大的无中继距离传输,这样一来,当传输距离较长时,就能够大大的减少中继站的建设数量,从而降低电力调度的成本和复杂性,并提高其稳定性。
1.4 保密性好
电磁波泄露是利用传统电缆线进行传输是最大的问题之一,容易导致重要的保密信息被窃取,大大的降低了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而利用光纤传输,光波很难从光纤中泄露出来,即使在转弯处的弯曲半径较小的情况下,也只会漏出极其微弱的光波,可以通过在光纤表面涂刷消光剂来解决这个问题[2]。
1.5 光纤的原材料资源丰富
我国对金属资源的需求量较高,以往的电缆线一般都要耗费大量的金属资源,而光纤的原材料主要是石英,也就是常说的二气化硅,其资源储存量非常丰富。因此,用光纤通信取代传统的铜线方式能够大大的节省金属材料。
2 光纤通信在电力调度自动化中的应用
随着光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电力系统通信网的主要手段,下文对某个供电单位利用光纤传输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实际运用进行分析。
2.1 供电单位整体调度通信网络概况
该供电单位一共有8个变电站,其中35 kV的有两个,剩下的6个全是110 kV。该供电单位采用的是树形光纤通信系统与环形光纤通信系统相结合的通信网络连接方式,将调度中心和其中心变电站连接, 而中线变电站又和其它七个变电站组成了一个环状网络结构。各站均使用光缆以及光端机进行通信[3]。
2.2 光纤通道的配置
部分环路上的节点较多,为了防止出现故障,导致通信中端或者光波泄露,该供电单位采用了双光纤环路自愈网,其中环网上的每个站都配置了具有自动切换和自愈功能的光纤收发器。使用有12芯的光缆组成了两个独立的通信环网a和b,每个分站都能够同时接收到来自这两个环网的信息。主站由一个串行口发送信息,并同时在两个环网之间进行传送,但是设置了两个串行口分别接受来自a和b的信息。当光缆出现故障时,两侧的光端设备只能够接收到一个环路信息,初中数学经过一段延时,双环路切换控制器自动把接收到的信号切换到另一个环路发送端,从而生成了新的环路。
2.3 电力调度自动化中对光纤通信传输性能的要求
电力调度自动化过程中人工参与的环节较少,主要是依靠信息网络技术的自动反馈,这样一来,对调度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求就比较高,同时还要保证信息传输和接收的及时性,并避免传输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问题。尤其是在多环节的信息传输方式下,要保证各个环节中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避免发生信号泄露问题,保证调度自动化在各个环节都得到有效且可靠的实施。而光纤通信的基本要求是能够保证远距离的传输和准确及时的接收,并且要有专项管理员对传输的信息内容实时的进行监控,从而保证质量和效率,确保没有数据异常情况出现。
2.4 在输电线路保护方面
随着社会生产生活对电力调度要求的不断提高,输电线路的保护要求也随着提升。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自动化装置要快速及时的将故障切除,从而将故障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降低其影响率,同时还要保证继电保护装置的灵敏性与可靠性,不能出现拒动或者误动现象。光纤通信在输电线路的保护方面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出现的故障问题能够进行及时的反馈,提高线路运行的稳定性。
3 光纤通信在电力调度自动化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要求的不断提高,智能电网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它是对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深入,这就要求电力调度自动化水平得不断提高。智能变电站是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以及输出等全程实现数字化技术的变电站,在这个过程中,人工参与的环节比较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资源,但同时对于自动化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必须确保其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随着光纤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不断深入应用,用数字通讯手段传递电量信号,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取代传统的金属电缆,构成网络通信的二次系统已经成为智能变电站的必然选择[4]。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光纤通信技术自身具备很多应用优势。在电力调度过程中大力推广光纤通信技术,代替传统的金属电缆,可以有效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防止出现信息泄露、传输中断等不良现象。并且由于光纤原材料的资源丰富,能够大大节省后期电网建设中对金属材料的使用,从而降低投入成本。利用光纤通信还可以优化配电网的结构,简化保护和运行的管理程序,从而有效提高电力调度的自动化水平,并促进智能化电网的建设进程,推动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用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施俊国.浅谈光纤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中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7):45.
[2] 杜鹃.光纤通信在电力调度自动化中的运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3):74.
[3] 杨春华,武学君.浅谈电力系统光纤通信[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12):28.
论文摘要:介绍了光纤通道的特点和工作原理,以及目前在电力光纤网络中光纤保护装置与光纤通道的连接方式和主要特点,讨论了光纤保护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在纵联保护通道的使用上,已经由原来的单一的载波通道变为现在的载波、微波、光纤等多种通道方式。由于光纤通道所具有的先天优势,使它与继电保护的结合,在电网中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光纤通道作为纵联保护通道的优势
光纤通道首先在通信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基于用光导纤维作为传输介质的一种通信手段。光纤通道相对于其他传统通道(如:电缆、微波等)具有如下特点:
1.1 传输质量高,误码率低,一般在10-10以下。这种特点使得光纤通道很容易满足继电保护对通道所要求的"透明度"。即发端保护装置发送的信息,经通道传输后到达收端,使收端保护装置所看到的信息与发端原始发送信息完全一致,没有增加或减少任何细节。
1.2 光的频率高,所以频带宽,传输的信息量大。这样可以使线路两端保护装置尽可能多的交换信息,从而可以大大加强继电保护动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1.3 抗干扰能力强。由于光信号的特点,可以有效的防止雷电、系统故障时产生的电磁方面的干扰,因此,光纤通道最适合应用于继电保护通道。
以上光纤通道的三个特点,是继电保护所采用的常规通道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在通道选择上应为首选。但是由于光缆的特点,抗外力破坏能力较差,当采用直埋或空中架设时,易于受到外力破坏,造成机械损伤。若采用OPGW,则可以有效的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2 光纤通道与光纤保护装置的配合方式
目前,纵联保护采用光纤通道的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现场运行设备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2.1专用光纤保护:
光纤与纵联保护(如:WXB-11C、LFP-901A)配合构成专用光纤纵联保护。采用允许式,在光纤通道上传输允许信号和直跳信号。此种方式,需要专用光纤接口(如:FOX-40),使用单独的专用光芯。优点是:避免了与其他装置的联系(包括通信专业的设备),减少了信号的传输环节,增加了使用的可靠性。缺点是:光芯利用率降低(与复用比较),保护人员维护通道设备没有优势。而且,在带路操作时,需进行本路保护与带路保护光芯的切换,操作不便,而且光接头经多次的拔插,易造成损坏。
2.2 复用光纤保护:
光纤与纵联保护(如:7SL32、WXH-11、CSL101、WXH-11C保护)配合构成复用光纤纵联保护。采用允许式,保护装置发出的允许信号和直跳信号需要经音频接口传送给复用设备,然后经复用设备上光纤通道。优点是:接线简单,利于运行维护。带路进行电信号切换,利于实施。提高了光芯的利用率。缺点是:中间环节增加,而且带路切换设备在通信室,不利于运行人员巡视检查,通信设备有问题要影响保护装置的运行。
2.3 光纤纵联电流差动保护:
光纤电流差动保护是在电流差动保护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基本保护原理也是基于克希霍夫基本电流定律,它能够理想地使保护实现单元化,原理简单,不受运行方式变化的影响,而且由于两侧的保护装置没有电联系,提高了运行的可靠性。目前电流差动保护在电力系统的主变压器、线路和母线上大量使用,其灵敏度高、动作简单可靠快速、能适应电力系统震荡、非全相运行等优点是其他保护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光纤电流差动保护在继承了电流差动保护的这些优点的同时,以其可靠稳定的光纤传输通道保证了传送电流的幅值和相位正确可靠地传送到对侧。时间同步和误码校验问题是光纤电流差动保护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在复用通道的光纤保护上,保护与复用装置时间同步的问题对于光纤电流差动保护的正确运行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目前光纤差动电流保护都采用主从方式,以保证时钟的同步;由于目前光纤均采用64 Kbit数字通道,电流差动保护通道中既要传送电流的幅值,又要传送时间同步信号,通道资源紧张,要求数据的误码校验位不能过长,这样就影响了误码校验的精度。目前部分厂家推出的2 Mbit数字接口的光纤电流差动保护能很好地解决误码校验精度的问题。
3光纤保护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施工工艺问题
光纤保护是超高压线路的主保护,通道的安全可靠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光缆传输需要经过转接端子箱、光缆机、电缆层和高压线路等连接环节,并且光纤的施工工艺复杂、施工质量要求高,因此如果在保护装置投入运行前的施工、测试中存在误差,则会导致保护装置的误动作,进而影响全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3.2通道双重化问题
光纤保护用于220 kV及以上电网时,按照220 kV及以上线路主保护双重化原则的要求,纵联保护的信号通道也要求双重化,高频保护由于是在不同的相别上耦合,因此能满足双通道的要求,如果使用2套光纤保护作为线路的主保护,通道双重化的问题则一直限制着光纤保护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3.3光纤保护管理界面的划分问题
随着保护与通信衔接的日益紧密,继电保护专业与通信专业管理界面日益难以区分,如不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光纤保护的可靠运行。对于独立纤芯的保护,通信专业与继电保护专业管理的分界点在通信机房的光纤配线架上。配线架以上包括保护装置的那段尾纤,属于继电保护专业维护,这就要求继电保护专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光纤校验维护技能。
3.4光纤保护在旁路代路上的问题
线路光纤保护在旁路代路时不方便操作,由于光纤活接头不能随便拔插,每次拔插都需要重新作衰耗测试,而且经常性拔插也容易造成活接头的损坏,因此不宜使用拔插活接头的办法实现光纤通道的切换。对于电网中没有单独的旁路保护,旁路代路时是切换交流回路,因此不存在通道切换问题,但对电网有独立的旁路保护,对于光纤闭锁式、允许式纵联保护暂时可以采用切换二次回路的方式,但对于光纤差动电流保护则无法代路,目前都是采取旁路保护单独增设一套光纤差动保护的方法解决。已有部分厂家在谋求解决光纤保护切换问题的办法,如使用光开关来实现光纤通道切换。
结束语
尽管目前光纤保护在长距离和超高压输电线路上的应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施工和管理应用上仍存在不足,但是从长远看,随着光纤网络的逐步完善、施工工艺和保护产品技术的不断提高,光纤保护将占据线路保护的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交换技术 电力 通信系统
自从第一款产品在电信市场上成功推出以来,“软交换”这个概念已经成为电信行业中倍受青睐的时髦用语。由于既能执行与基于硬件的传统电话交换机相同的功能,又能同时处理IP通信,软交换技术承诺可提供许多优势,如轻松整合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降低网络成本以便运营商更快获得收入。
所谓“软交换”就是指基于分组网利用程控软件提供呼叫控制功能和媒体处理相分离的系统和设备解决方案。换言之,软交换是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剥离出其中的呼叫控制功能,再通过软件技术实现其呼叫控制功能,进而使得呼叫传输和呼叫控制二者想独立,这就为系统的控制与交换以及软件可编程功能实现各功能的可分离的平台创造了条件。一方面,软交换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功能,如:连接控制、翻译和选路、网关管理、安全性和呼叫详细记录、呼叫控制等功能。另一方面,它还为在网络上提供开展新业务提供了大大便利,这主要是要归功于软交换网络资源与网络能力很好的相结合起来,并设置标准开放的业务接口和业务应用层。
1、背景
随着电力市场化、开放化的趋势以及电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电力信息系统的业务将发生变化。一方面,涌现出不少新型业务如:电视会议、变电站无人视频监控、输变电线路监控及电厂视频监控等视图业务;另一方面,传统单一主机的调度自动化体系架构向客户机/服务器体系架构的转变;同时,监视全网运行状况,提供故障记录和分析的故障滤波系统的建设以及电量计费网络系统和雷电定位系统的建设等。
2、软交换的主要功能
软交换主要具有呼叫控制、互联互通、业务提供等功能,下面分别来逐一介绍这个三大功能:
(1)呼叫控制功能。呼叫控制功能是软交换的重要功能组成。它除了能完成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之外,还可以提供各种控制功能,如:呼叫处理、智能呼叫触发检出、连接控制和资源控制等等。
(2)互联互通功能。当前IP电话体系主要是由两大标准构成即:ITU-T H.323协议标准和IETF SIP协议标准,这两大标准均可以独立的均实现呼叫建立、释放、补充业务、能力交换等功能,但是不可相互兼容的体系结构。软交换技术可以与多种协议相兼容,自然也包括同时兼容ITU-T H.323和IETF SIP这两大协议标准。
(3)业务提供功能。一方面,软交换可以实现对PSTN/ISDN交换机的支持,并能提供的全部业务,包括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与现有智能网相兼容相配合,为现有智能网提供的业务。由此可见软交换在网络从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演进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引入软交换的意义
软交换将是下一代话音网络交换的核心。如果说传统的电信网是基于程控交换机的网络,那么下一代分组话音网则是基于软交换的网络。软交换是新、旧网络融合的枢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层面:
第一个层面——用户。传统的交换网络的封闭性,一家设备供应商往往包揽所以的包括软、硬件供应、更新维护以及应用的开发在内的每一项事物,理所当然用户也牢牢地锁定在设备供应商的那里,压缩了用户选择的空间,导致用户在设备维护费用上失去了应有的主动权。
第二个层面——成本。将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与软交换技术相比,软交换技术更具经济性、低成本性,可以说是地投入高产出。这主要是得益于两方面:一方面,软交换技术实现了平台的开放性,使得新的应用可以更快、更易的与其相衔接;另一方面,软交换所以使用的元器件很多都是普通的计算机器件,这就降低了其元器件的采购成本,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第三个层面——可靠性。
与传统的电路交换相比,软交换技术可以更好的解决网络的可靠性。用户在组网的时候可以利用软交换的优势采用功能软件的形式将传统的电路交换的核心功能先进行了分类,然后再将其往下分配到各骨干网络。
4、软交换技术在电力通讯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电力通信网分布广泛,业务极为繁琐,虽然拥有多种网络形式,但是各种网络一方面都有各自的交换设备、复接设备等, 且它们相互独立不能实现互融互通。但是随着软交换技术的出现,将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这主要得益于在电力通讯系统中应用软交换技术所能取得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4.1统计汇总的优势
对于纵横交织的电力网络和业务繁杂的电力系统来讲,应用软交换技术可以实现:(1)方便便捷地对所有的业务进行汇总并输出分析报告;(2)发生故障时及时发出错误警报,同时显示故障错误的具体的地点和原因,并自动将其发送给电力抢修和维护部门。(3)清单的采集功能,并可提供详细的电量与电话计费清单。
4.2电力通信网中的网络互通的优势
电力通信网不但拥有电力系统独有的载波电话网络,而且同样也存在计算机网络,它们是以协议为基础的分组网络。电话网和计算机网可以利用软交换技术所提供的支持多种信令协议的接口来实现它们之前信息指令相互传输相互识别。这样一来计算机网络能更便捷地对电力通信网进行管理和协作更好的支持各业务的开展和实施。
4.3新业务开展的优势
当前,语音和数据信息为电力通信网中的主要传输的信息,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革新, 这对电力通信业务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如:可视业务、多媒体业务等新兴业务。面对这些新的要求,软交换技术可以大显生手,这是因为其不但可以很好地支持语音业务,而且还可以利用新的网络设施与开放式的应用程序接口为用户提供各种增值业务,为新业务的开展提供便捷。
4.4统一不同介质网络的优势
当前电力通信网中拥有多种传输介质,且各自独立不相兼容,并必须采用各自专用的设备, 若引进了软交换技术来组建网络, 利用软交换技术的优势搭建一台多介质的信息进行交换解决方案。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设备的需求降低设备的总采购额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使依靠各种不同介质传播的网络达到了一定的互融互通的效果,正是由于实现了不同介质在同一网络中信息传递从而简化了过去不同介质间的繁琐的数据转换;同时在管理维护上显得更加方便快捷,因为现在只需对同一类设备进行运行管理和系统维护就可以实现对整个网络的信息交换。
总之,软交换技术应用作为下一代网络的解决方案,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其应用性体现在方方面面。在电力通信网中引人并实施软交换技术,一方面,在技术上既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电力供应企业顺利向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的的演进产生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基于软交换技术应该在电力通讯系统中所具有的这些优势,我们可以很好的预见其良好的市场应用与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 马绪.关于NGN在陕西电力系统中应用的探讨[J].华中电力,2006(04).
关键词:辅助系统变电站无人值守
中图分类号:TM6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图像监视、火灾报警等变电站辅助系统是保证无人值守变电站远程监视和控制的基础,无人值守模式是指借助微机远动等自动化技术,值班人员在远方获取相关信息,并对变电站的设备运行进行控制和管理。无人值守变电站站内不设置固定的运行维护值班岗位,其运行管理工作由变电运维操作站负责。建设无人值班变电站的目的是节约变电站的占地面积,减少常规变电站建设中的配套设备、辅助设施方面的大量投资和高额的运行维护费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变电站无人值守的提出
无人值守变电站,顾名思义,就是变电站内没有值班工作人员进行常规的操作、对电力安全进行监控。作为一种新兴模式,无人值守的变电站一方面减少了值守人员的劳动力报酬开支,有效节约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成本费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变电台的管理效率,使得电网技术更加智能化。电力自动化综合利用了电子装置设备、计算机网络技术、仪器表盘等各种相关技术,实现了变电台的整个发电过程的检测、监控、管理、优化,能够在达到发电生产效率最优化的最终目标的同时,兼顾电力能源的低消耗量和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
二、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实现
1.变电站中一二次设备运行状况的数据采集以及对设备的远程监控已经成为了无人值守变电站工作的中心,可是SCADA系统只能够对部分设备的数据进行采集监控,对整个变电站设备的外观监视以及变电站的防火防盗方面却没有涉及,所以,工业电视监控系统在变电站中的应用就会变得更有效全面,顺利解决变电站防火防盗的问题,让变电站的运行更加稳定可靠。.变电站内的防火防盗区域。变电站在无人监守之后,防盗防火的问题就变的突出,所以工业电视监控系统就发挥了其作用,变电站内的防盗区域有变电站场区、高压室、电容室、主控室、放置消防设备的房间等等区域;防火区域有高压室、主控室、电容室、电缆的夹层等等。变电站实行无人值班后,实行自动化管理,具有工况优化软件和专家系统支持其运行业务,是集约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必然使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显著提高。
生产辅助系统的二次设备采用网络化装置,电信告警信号、直流和交流电压控制采用GOOSE技术,该技术是由IEC61850通信规范所定义的一种通信机制,具体功能是用于快速传输变电站的命令、告警、指示的信息,同时也可以传送开关量和诸如变压器温度、档位的模拟量。智能电子设备IED负责单个GOOSE信息的发送和接受。 状态监测系统和智能辅助控制技术可以及时一次性获取到各种特征的独立变量,进而分析判断设备的可靠性能,及早发现电路系统潜在的故障,保证用户安全用电。变电站的图像监视、主变压器的防火报警、采暖通风等辅助系统都需要一个智能化的系统来统一控制管理,智能变电站的物联网技术就能很好地把这一些孤立的辅助设备有机地整合起来。
2.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应选用性能稳定、质量可靠的微机型产品,保护装置及通道需具备自动检测功能。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应通过标准规约与监控系统通信,继电保护设备应具备远方召唤定值、远方复归信号等功能。条件允许的应采用自动化系统远方切换保护定值区、远方投退的常用功能压板等。对于能实现远方召唤功能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其所有保护动作信息、定值(定值区号)、控制字、压板状态、切换把手状态、通道告警信息等运行状态和故障信息均应能够传送到集控中心(或调度中心)。220kV及以上无人值班变电站可以利用保护信息子站将较详细的保护信息送往调度和集控中心,较低电压等级的无人值班变电站应将保护动作信号传送至变电站监控系统。
3.生产辅助系统是早期产品及老站改造采用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是按变电站的规模配置相应容量、功能的微机保护装置和监控主机及数据采集系统,安装在变电站主控室内。系统的硬件装置、数据处理均集中配置,采用由前置机和后台机构成的集控式结构。全站信息要通过通信管理机或前置机进行处理。系统的管理采取分层管理模式,各功能单元由对应的管理机直接管理,各单元之间通过现场总线连接,构成间隔层。按照不同的电压等级、不同的电气间隔单元、不同的控制对象配置相应的功能单元。如保护装置、测控装置、自动装置、操作切换装置以及其他的智能设备和附属设备。在站控层或通信网络故障的情况下,间隔层仍能独立完成间隔层的监测和控制功能。
4.站控层中的所有设备和间隔层中的所有装置都直接连接在以太网上。站控层与间隔层设备间直接采用以太网通信。该层具有监视、控制和管理的功能,是整个变电站监视、测量、控制和管理的智能化中心,包括操作员站、继保工程师站、远动主站、电压与无功综合控制(VQC)和小电流接地检测等。具备微机五防系统网络接口,并预留设备在线监测与诊断系统和遥视系统网络接口。变电站层是指同整个变电站有关的功能和设备,包括当地监控的计算机和通信管理机以及远方终端接口。
5. 按照面向电气一次回路或电气间隔单元的方法进行设计,在结构上完全分散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对间隔层中各数据采集、监控单元和保护单元进行集成,设计在同一机箱中,并将这种机箱就地分散安装在开关柜或其他一次设备附近。各间隔单元的设备相互独立,仅通过光纤或通信网络由站控机对它们进行管理和交换信息。将功能分布与物理分散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了间隔层各单元的功能不依赖通信网而相对独立。这种结构代表了现代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趋势,其主要特点是功能单元安全,按一次设备间隔分散安装;节约控制室面积和二次电缆。完全分散式综合自动化系统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简化了变电站二次部分配置,有利于实现无人值班。
三无人值守变电站系统特点
1.架构合理,理念先进:以视频监控为主,以动力环境监测为辅,先进的视频压缩技术,环境数据同视频监控完美结合,第三代网络技术,C/S和B/S两种监控模式可选;
2.综合平台,功能强大:集视频监控、动力环境监测、综合报警处理、门禁考勤管理于一体,支持短信发送报警;
3.集成度高,使用方便:一套软件平台可以控制管理系统里的所有设备,降低用户维护成本;
4.扩展性好,灵活升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配置灵活,既可以一次性投资到位,也可以持续投资,平滑过渡;
5.开放协议,便于兼容:系统采用国际协议标准,只要符合标准协议的的设备均可以纳入该系统里;
6.安全生产,增效减资:安全防范为主,辅助行业用户安全生产,中心集中管理、实时监控所有前端设备,减员增效。
总结:伴随着我国电力科技的不断研究和探索,无人值守变电站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其范围规模也会越来越大,这正是因为它不但能够提高变电站的管理效率,这种管理效率来自于电力行业的劳动力资源的减少,而且还促进了我国电力系统行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为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和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总而言之,无人值守变电站发展的成功也是和电力自动化的应用息息相关的,这种高科技智能技术在符合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潮流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用电生活,相信在无人值守变电站未来的发展中,人们会对其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系统获益更多。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电力通讯涉及的专业资源庞大而复杂,包括线路资源和设备资源,智能资源和非智能资源,物理资源和逻辑资源;另外随着电力通讯系统的迅速发展,传输干线的数目大幅度增加,传输系统容量越来越庞大,导致网络管理、电路调度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增加。鉴于此,文章对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与工作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电力通讯自动化设备
(一)载波通讯设备
一个完整的载波通讯系统,按功能划分,大体分为调制系统、载供系统、自动电平调节系统、振铃系统和增音系统。其中前四部分是载波机的主要组成。
1.载波机。电力线载波机概括起来由四部分组成:自动电平调节系统、载供系统、调制系统和振铃系统。载波机类型不同,各自系统的构成原理、实现方式等都有所不同。调制系统:双边带载波机传输的是上下两个边带加载频信号,只要经过一级调制即可将原始信号搬到线路频谱;单边带载波机传输的是单边带抑制载频的信号,一般要经过两级或三级调制将原始低频信号搬往线路频谱。自动电平调节系统:此系统的设置是为补偿各种因素所引起的传输电平的波动。在双边带载波机中,载频分量是常发送的,在接收端,将能够反映通道衰减特性变化的载频分量进行检波、整流,而后去控制高载放大器的增益,即可实现此目的;单边带载波机,设置中频调节系统,发信端的中频载频一方面送往中频调幅器,另一方面经高频调幅器的放大器送往载波通路,对方收信支路用窄带滤波器选出中频,放大后,一方面送中频解调器进行同步解调另一方面作为导频,经整流后,再去控制收信支路的增益或衰减,从而实现自动电平调节。振铃系统:为保证调度通讯的迅速可靠,电力线载波机均设置乐自动交换系统以完成振铃呼叫自动接续的任务。双边带载波机是利用载频分量实现自动呼叫,单边带载波机则设有专门的音频振铃信号。载供系统:其作用是向调制系统提供所需载频频率。在双边带载波机中,发信端根据调制系统的需要,一般设有中频载频和高频载频,而且收信端除设有一个高频载频振荡器外,中频解调器的载频则主要靠对方端送过来的中频载频,以实现载频的“最终同步”。
2.音频架、高频架。在载波通讯中,如果调度所和变电站相距较远,为了保证拨号的准确性和通讯质量,在调度所侧安装音频架,而在变电站侧安装高频架,两架之间用音频电缆连接起来。载波机按音频架、高频架分架安装后,用户线很短,通讯质量明显提高,另外给远动通路信号电平的调整也带来方便。同时,话音通路四线端亦在调度所,便于与交换机接口组成专用业务通讯网。
(二)微波通讯设备
根据微波站的作用,所承担任务的不同,微波站分为不同类型。根据站型的不同,其设备也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包括以下设备:终端机、收发信机、天馈线、微波配线架、电源、蓄电池、铁塔等。
1.收、发信机。微波收、发信机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群路信号与微波信号之间进行频率变换。在发信通道,频率变换过程是将信号的频率往高处变(群路信号变为微波信号),即上变频。在收信通道,频率变换过程是将信号的频率往低处变(微波信号变为群路信号),即下变频。
2.终端机。微波通讯系统中,必须有复用设备作为终端机,其作用是:在发信端,将各用户的话路信号,按一定的规律组合成群频话路信号;在收信端,将群频话路信号,按相应规律解出各个话路信号。
(三)光纤通讯设备
光纤通讯系统主要包括光端机和光中继机以及脉冲编码调制PCM数字通讯设备。
1.光端机。光端机是光纤通讯系统中主要设备。它由光发送机和光接收机组成。在系统中的位置介于PCM电端机和光纤传输线路之间。光发送机由输入接口、光线路码型变换和光发送电路组成。光接收机由光接收定时再生、光线路码型变换和输出接口等组成。光端机中还有其他辅助电路,如公务、监控、告警、输入分配、倒换、区间通讯、电源等。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光端机的可靠性,往往采用热备用方法,使系统在主备状态下工作,正常情况下主用部分工作,当主用部分发生故障时,可自动切换到备用部分工作,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一主一备方式。光端机各主要组成部分作用如下:输入接口:将PCM综合业务接入系统送来的信号变成二进制数字信号。光线路码型变换:简称码型变换,将输入接口送来的普通二进制信号变换为适于在光纤线路中传送的码型信号。光发送电路:包括光驱动电路、自动光功率控制电路和自动温度控制电路。光驱动电路将码型变换后的信号变换成光信号向对方传输。光接收电路:将通过光纤送来的光脉冲信号变换成电信号,并进行放大,均衡改善脉冲波形,清除码间干扰。定时再生电路:由定时提出和再生两部分组成,从均衡以后的信号流中抽取定时器,再经定时判决,产生出规则波形的线路码信号流。光线路码型反变换:简称码型反变换。将再生出来的线路信号还原成普通二进制信号流。光端机一般采用条架结构,单元框方式。不同速率下工作的光端机,单元框的组成情况也不同。
2.光中继机。在进行长距离光传输时,由于受发送光功率、接收机灵敏度、光纤线路衰耗等限制,光端机之间的最大传输距离是有限的。例如34Mbit/s光端机的传输距离一般在50~60km的范围,155Mbit/s光端机的传输距离一般在40~55km的范围,若传输距离超过这些范围,则通常须考虑加中继机,相当于光纤传输的接力站,这样可以将传输距离大大延长。由于光中继机的作用可知,光中继机应由光接收机、定时、再生、光发送等电路组成。一般情况下,可以看成是没有输入输出接口及线路码型正反变换的光端机背靠背的相连。因此,光中继机总的来说比光端机简单,为了实现双向传输,在中继站,每个传输方向必须设置中继,对于一个系统的光中继机的两套收、发设备,公务部分是公共的。
3.数字通讯设备。一般来说,数字通讯设备包括PCM基群和高次群复接设备。PCM基群设备是将模拟的话音信号通过脉冲编码、调制,变成数字信号,再通过数字复接技术,将多路PCM信号变成一路基群速率为2048Mbit/s信
号进行传送,以及将收到的PCM基群信号通过相反的处理过程,还原成模拟的话音信号的一种设备。
二、电力通讯网络的工作模式
通讯的目的是为了传送、交换信息。虽然信息有多种形式(如语音,图像或文字等),但一般通讯系统的组成都可以概括为:信源是指信息的产生来源,这些信息都是非电信息,要转换成电信号,需要一种变换器,即输
入设备。交换设备是沟通输入设备与发送设备的接续装置。它可以经济地使用发信设备,提高发信设备的利用率。发送设备的任务是将各种信息的电信号经过处理(如调制、滤波、放大等)使之满足信道传输的要求,并经济有效地利用信道。载波通讯中,载波机的发信部分就是一种发送设备。信道是信息传输的媒介,概括地讲分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还会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噪声和外界各种无用信号的干扰各种形式的噪声集中在一起用一个噪声源表示。接收设备和输出设备的作用与发送设备和输入设备作用相反,它们是接收线路传输的信息,并把它恢复为原始信息形式,完成通讯。在电力工业中,现已形成以网局及省局为中心的专用通讯网,并且已开通包括全国各大城市的跨省长途通讯干线网络。在现行的通讯网中光纤通讯已占主导地位。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大电站、大机组、超高压输电线路不断增加,电网规模越来越大;通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更新周期明显缩短。数字微波、卫星通讯、移动通讯、对流层散射通讯、特高频通讯、扩展频谱通讯、数字程控交换机以及数据网等新兴通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会得以逐渐推广与应用。
三、结语
在合理规划、设计和实施各种网络的基础上,如何为电力系统提供种类繁多、质量可靠的服务,就成为摆在电力通讯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建立一个综合、高效的电力系统通讯资源管理系统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论文摘 要 数字化变电站是电力业的发展方向,在过去一段时期,因为统一的通信保准缺乏,数字化变电站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近年来,在多项新技术的合力推动下,数字变电站通信解决方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基于IEC61850数字变电站,对其通信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对分层网络的数据交换标准、数字化变电站模式等进行了分析。
1 通信是数字化变电站的显着特征
通信是数字化变电站的特征之一,所有数字化变电站均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变电站的通信网络为基础,从而实现信息可靠传输。数字化变电站IED大多基于IEC61850标准构建,并以此作为信息交互的标准。此外,输变电设备的在线监测信息也作为变电站信息的一部分被处理和分析。可见,数字化变电站设备通过需要通过数字化信息交互以及IED之间互操作性功能,实现高、低压电气设备的电气隔离。
2 IEC6P 850标准及其技术要点
IEC61850标准在通信解决方案中占有极重要的作用,IEC61850国际标准是以美国的UCA2.0标准为基础的,是数字化变电站的首个比较完备的通信标准,该标准的推行为数字化变电站的通信网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IEC61850国际也被引入到国家标准GB/T 860之中。该标准的技术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够提供符合电力系统特征的相关通信服务,信息对象在所处的信息源位置惟一定义,相应数据对象建模是统一的。能够实现面向设备和对象的建模,能够实现面向应用的自我描述。采取抽象通信的服务接口,在网络的应用层中的协议和网络传输层的协议都是独立的。与传统通信协议相比具有以下特点L1):采用分层体系;信息传输采用与网络独立的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和特定通信服务接口(SCSI);信息模型采用面向对象、面向应用的自描述;具有互操作性。
3 数字化变电站的网络结构
过去由于通信的不确定,使以太网进入控制领域有着一定的障碍,然而今年来以太网技术已经变得不断成熟,这就使嵌入式的以太网在控制领域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技术成熟的以太网完全能够满足数字化变电站的通信需求。
3.1 应用层
选择MMS规范作为应用层协议完成和变电站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基于IEC61850建立的对象以及服务模型全部被映射为通用的服务,比如数据对象的创建、读写、定义等。MMS支持面向对象数据,这就使数据自描述完全能够实现,彻底改变了过去面向点的描述方法。由于数据本身有着说明,所以传输可以不受其限制,使数据管理和维护工作得到了简化。以太网通信与MMS的有机结合,再加入IEC61850的应用,这些都使数字化变电站成为了更加开放的系统。
3.2 传输层
站内IED的高层接口选择了标准的TCP/IP协议,完成了站内IED的网络化,让站内IED的数据收发全部能够通过丁CP//P方式进行。监控主站以及远方调度中心通过丁CP/IP协议就能够通过WAN得到变电站内的相关数据。使用标准的数据访问方式就能够实现站内IED较好的互操作性。
3.3 物理层
选择以太网作为通信系统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原因是以太网在技术和市场上已处于主流地位。构建站级网络的过程中应该对变电站层的数据流量进行分析。以减少网络内的交换量,从而减轻网络的相关负担,同时要考虑使用多个网段。也就是把需要及时交换数据的IED置于同一网段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网段之间的流量,规避数据冲突,从而提升各网段的利用效率。应用中也可以根据电压等级等因素统筹考虑对网络进行分段。此时要注意,过多的网段可能会造成网络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以及相应网络设备的增加。
4 组网的几个原则
原则一:依据电气间隔组网。这条原则在电网中是十分重要的,在可靠性以及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电气间隔,例如110 kV的线路以及母联等间隔全部要按照电气间隔来进行组网。对于需要配置双重化保护的间隔的,通常要采取双网冗余结构或者两套相对独立的设备。
原则二:在满足数据传输各项要求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网络结构做到简化。对于35 kV以下等级的各间隔应该按母线位置分别设置一或者两段网络,对于分布在该段网络上的IED能够通过交换机直接完成信息交换过程。
原则三:针对母线保护以及主变差动保护等要采集更多的间隔交流量装置,需要采取面向功能的原则组网。比如给双重化的母线保护需要两台交换机,单母线配置一台;同时分别收集各个间隔交流电气量。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保证母线保护设备和交换机通信接口处理的时间一致性。
5 IEC6P850标准的应用
SCADA是数字化变电站的基本功能,包括开关控制,遥信采集,报警处理等。该类应用的数据通信通常是垂直的,IEC61850中采取客户到服务器的方式实现。在服务器端控制映射到MMS的读写服务时,遥信被映射到MMS的读写服务。报警以及事件的处理在SCADA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通过IEC61850报告服务实现。报告服务访问是数据集而并非单个的数据属性。触发报告的原因能够包括数据遥信变化,遥测越限以及数据刷新等。此外,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的一些功能单元间要进行高精度的信息交换,这些功能单元能够处于相同或者不同的间隔。
6 结论
通信如数字化变电站的神经一般重要,选择更加合适的站内通信对数字化变电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数字化变电站网络的发展是收到多项技术的影响,为此,在实际网络结构选择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确保通信传输的可靠性和实时性统筹兼顾,简化结构,减少投资,提高效率。
[论文摘 要] 智能光网络技术弥补了传统电力通信系统中SDH技术的不足,其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本文首先简要分析电力通信中光纤通信的现状,然后介绍智能光网络的概念及其主要技术,进而探讨其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我国智能化电网建设的加速对电力通信系统实时控制的要求更高,电力通信工作越来越重要。现有SDH光传输网络难以满足电网发展的需求,以SDH以及光传送网为基础的智能光网络的成为电力通信系统发展的方向。
一、我国电力光纤通信的现状
目前我国电力光缆主要由普通光缆、ADSS光缆以及OPGW光缆组成,近几年的光缆建设以OPGW光缆为首要选择,辅以普通光缆,基本覆盖110kV的开闭所以及变电站,通过光纤线路实现网络连接。就传输网络而言,已有的SDH电力通信系统通常采用环网结构,即使用SDH光端机进行组网,传输容量一般为2488Mb/s或者622Mb/s。目前我国电力通信系统光线通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灵活性比较差。通信网的业务调度能力较差,静态的端到端业务配置效率低.业务的疏通以及汇聚时往往出现阻塞,对于突发特较强的数据业务先天不足,并且SDH的网管功能使得其对网管的依赖性较强,一旦网管出现故障后果不堪设想。其次是业务模式比较单调。由于SDH网络无法对不同的用户和业务进行分级,因此提供的保护方式单一,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更无法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再次是光缆的安全性比较差。SDH网络只能依靠2个光缆路由组成环形网络,难以应对网络光缆中断的故障,有着多站点通信失灵的危险。最后是扩展性能差。由于传统电力光纤通信的管理针对厂商,环网数量的增加带来了资源瓶颈,电路调度以及环间资源的优化往往比较繁琐。
二、智能光网络概述
(一)智能光网络的概念
智能光网络是在SDH以及光传送网上增加独立的控制平面后形成的,支持目前传送网提供的不同速率以及信号特性的业务。智能光网络能够在两个客户网之间提供固定带宽的传输通道,因此它对于新业务有着较强的可扩展性,能够支持多种业务模型。与传统的SDH网络相比而言,智能光网络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首先是采用动态分布式的重路由,将全网的空闲链路当做备份路由,可以为多重节点故障时恢复链路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因此能够使用备用宽带保障重要业务,并且它提供多种业务等,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定制特定的恢复方式,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其次是智能化的端到端配置。智能光网络中的业务配置能够根据网络资源、用户要求等使信令协议自动地进端到端的指配,创建动态的交叉连接并以此连接做为实体进行管理。快速配置的能力可以现状提高新业务的效率,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且信令的快速配置有利于未来多厂商互联互通。最后是资源的动态分配。在智能光网络中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带宽,达到按需分配的目的。通过设置自动触发带宽调整条件可以利用智能光网络的自动化以及智能化能力来完成带宽的自动无损调整。
(二)智能光网络的关键技术
第一,路由技术。路由技术是智能光网络中控制平面的重要技术,分为域内路由协议以及域间路由协议,前者适用于同一运营商的不同控制域,后者则适用于是不同运营商的控制域之间。第二,信令技术。在SDH中主要依靠网管集中实现调度,信令技术并不重要,而在智能光网络中信令技术是其重点,信令协议用于建立、维护以及拆除分布式连接,传送资源发现、呼叫控制、连接选择以及连接控制等信息。第三,自动发现技术。自动发现指的是网络通过信令协议实现网络资源的自动识别,包含控制实体、层邻接以及物理媒介层的逻辑邻接和业务发现。第四,链路管理技术。链路管理运行于邻接节点间的传输面上,用于提供链路并管理节点之间的控制信道,其核心作用在于信道管理、故障定位以及隔离等等,是实现光路自动配置的关键。第五,生存技术。生存技术是保证网络在故障发生后对受损业务的恢复,在智能光网络中其生存技术基于GMPLS协议的,该协议分为路径保护与区段保护,路径保护在连接终端上,当故障发生后替换到替代的路径上,区段保护则位于两个个相邻的结点之间,在故障发生后工作链路转移到备用的链路。
三、智能光网络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智能光网络是构建下一代光网络的核心技术,这种技术和组网思路能带来显着的优势,不过不便之处在于这种技术目前尚处于发展之中,尤其是接口规范以及协议标准等都还处于制定过程当中。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电力通信系统中应用智能光网络技术。首先是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在保证目前投资的情况下逐渐引入智能光网络,达到少投入并且多收益的目的。其次是要坚持网络的兼容性以及技术的标准性,信令协议标准是智能光网络在电力通信系统中应用的前提,因此应当根据现有设备与网络以及评价方案选择标准协议抑或专有协议。最后要根据自身业务以及网络发展的实际状况引入并开展新的业务,逐步过渡到智能光网络。
从技术层面而言,智能光网络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在已有的网络中引入集中控制系统,与此同时要向外提供标准的UNI接口,实现带宽与流量的按需配置。可以考虑在已有的光传输网层面选择核心节点配置大型交叉连接系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屏蔽目前网络条件下的多厂商环境,构建一个灵活强大的智能核心层,也可以在保持已有传输网的前提下在集中管理系统上进行智能控制系统的配置,借助提供的标准OIF-UNI接口来实现与数据业务层之间的自动互联,最终搭建起结构重叠的智能光网络。第二,等智能光网络技术实现标准化后,可以在电力通信网络中建立信令机制,配置带宽的工作就可以由信令网来实现。对于目前电力通信网络中的带宽配置则仍然可以继续使用集中控制系统来实现。在一段时间内两种方式共同使用,平滑过渡,保证全网间的端到端配置。智能光网络技术是构建下一代电力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它的网络体系结构能够给电力通信网络带来深远的影响。目前智能光网络技术受制于协议标准等问题的掣肘而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其产品的成熟度也有待考验。不过智能光网络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已是大势所趋,可以通过上述两种方式逐步推广应用以提高电力通信系统的通信效率。
总而言之,在电力通信系统中应用智能光网络技术能够实现技术上的自动化以及信息化,提高光缆的利用率以及光纤通信的可靠性,改善网络的多业务接人能力,并且其友好的操作界面也便于管理用户信息,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电网运作效率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张白浅.谈智能光网络的特点及应用[J].技术与市场.2009.
[2]吴佳伟.智能先网络技术白皮书[J].电力系统通信.2010.
关键词:配电网;安全性;预警系统
1 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电力系统先后发生了多次重大停电事故,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秩序。配电网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配电系统还是一个脆弱的系统,一旦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后果是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因此,为了防止大面积停电,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必要对城市配电网预警系统进行研究[1]。
城市配电网预警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软件系统,涉及到配电系统、数据库管理和信息通信等多个专业领域。本文对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总体设计,最后研发了此系统,为运行人员提供辅助决策。
2 系统需求分析
系统需求分析是系统开发之前至关重要的步骤,它决定系统开发工作的成功与否,需求说明的任务是发现、规范的过程,有利于提高系统开发过程中的能见度,便于对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控制与管理,便于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开发,提高系统的质量,便于开发人员、维护人员、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协作,并作为工作成果的原始依据,并且向潜在用户传递系统功能、性能需求,使其能够判断该系统是否与自己的需求相关[2]。
在本系统的开发中,城市配电网结构复杂、线路繁多,要对配电网进行全面的实时控制是很难达到的,因此,城市配电网预警系统是以预防为主,将配电网中潜在的安全隐患预报给操作人员,使操作人员提前准备。通过对预警指标和预警模型的研究,以及对系统的实际应用分析,系统需要具备以下功能[3]:(1)能对预警指标集进行优化,剔除其指标集中的冗余指标;(2)可以对配电线路图进行绘制,为操作人员提供参照;(3)能根据提供的预警指标数据进行预警,并给出警度;(4)可将预警结果直观的展现给操作人员;(5)支持定时和手动执行的运行方式;(6)具有强大的查询功能,操作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查询;(7)提供外程序接口,方便以后的扩展。
同时,系统还需要具备可独立运行和高效运行的特点,加强系统的应用性和灵活性。
3 系统设计
配电网预警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结构。系统通过对配电网脆弱性与安全性因素进行分析,全面考虑人、机、管理诸因索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德惠线路运行监察的全面管理,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识别诊断,引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预警模型,以评价配电网运行状况,据此进行警情的识别、诊断,辅助操作人员做出决策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根据需求分析和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系统的功能模块应有:指标优化、配电网线路、预警控制、线路信息、短路计算、潮流计算、监控分析、系统报表、决策库管理功能模块。
(1)预警控制功能模块 对预测数据进行警度分析后,警度需要用指示灯表现出来,让预警结果更直观的展现在运行人员的眼前。同时,运行人员想进一步了解各个节点的具体数据时,系统能提供具体数据查询功能。运行人员可以根据警度和具体数据对配电网未来运行趋势进行分析,并做出决策。(2)绘图功能 本系统具有自制的绘图功能,绘制配电网的每条线路,并对检测点进行标记,从而为操作人员提供监测网络的直观图。(3)线路信息 主要是给出配电网络的每条线路的连接情况。(4)指标优化功能模块 在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中,可能存在冗余指标,需要通过该功能对指标优化,从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预警。(5)短路计算功能 对配电网线路的短路节点进行计算。(6)潮流计算功能 潮流计算是用来计算配电网节点的相关电压、电流值。(7)监控分析 主要是对配电网的负荷曲线进行监测分析。(8)系统报表功能 可自动生成各类信息的统计分析报表,并能查询、打印报表。(9)决策库管理功能 在平常预警操作时,需要记录预警的具体情况,而且操作人员根据每天发的警情应该有详细的分析和记录,并把这些记录信息放入决策库中,为以后发生同样的案例做参考。同时,为以后采用案例推理法实现配电网预警提供可能。决策库有查看、添加、删除、打开数据库等功能。
4 系统实现
本系统进行五级警度,在预警信息界面对应五颜色的指示灯,让运行人员可以直观的了解配电网所处于的警度级别,如下表所示。
警度与指示灯对应表
五级警度 四级警度 三级警度 二级警度 一级警度
绿色指示灯 蓝色指示灯 黄色指示灯 橙色指示灯 红色指示灯
在预警操作上,配电网的每个节点都有各自的警度灯,而且整个配网有一个综合的警度灯来代表整个网络的警度。同时设有提示框,如果某个的警度灯为红色时,则在提示框里将有“注意:节点X需要查看”提示,操作人员单击“节点X”就会显示出节点的具体数据。系统界面如下图所示,可以对配网进行准确的预警。
预警控制界面
5 结论
本文在系统分析基础之上,应用VB开发语言及ACCESS数据库技术,开发实现了配电网预警系统,系统可以为运行人员提供了城市配电网的警度,并可以对配电网警情进行统计分析。该系统的研究和实现可对电网调度的安全性起到相当的辅助决策作用,为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王月,王涛.电网安全预警与应急体系建设[J].电力安全技术,2007(12):28-30.
[2]徐精求.配电网抗灾变形分析及大面积断电快速恢复:[博士学位论文[J].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8:13-15.
[3]杨强,徐武祥,蔡葆锐等.云南省调度安全预警系统的开发与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4):87-89.
关键词:集抄系统;在线监测;大用户;电能计量装置;电力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93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4-0038-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4.019
当前我国电力系统的工作人员依旧是采用人工现场抄表的方式统计和分析电能量数据,工作效率低,人员配置多,人为错误发生率高。电能计量装置在线检测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改善了这一不利局面。其可以防范窃电、实施状态检修,为电量的错误计算和追收提供了证据,提高了计量装置的稳定性、可靠性、准确性。以较少的物力人力来管理更多的用户,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用电管理的发展方向。
1 电能计量装置的常见问题
根据国家的《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电能计量装置包括各种二次回路、计量用电压、电能表、电能计量柜及电流互感器等。参照现场运维的过往经验,电能计量装置故障一般集中在电流互感器及其相二次回路、电压互感器、电能表等方面。而且无论故障的形式如何,在数据的分析处理上都会体现为一次、二次侧功率、电流和电压因素等参数发生异常变化。综合现场工作的经验,大致可以把电能计量故障类型分为以下三种:(1)电流互感器异常,包括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二次开路超差、短路等;(2)电压互感器异常,电压互感器发生超差、二次侧断相、一次侧熔丝熔断。二次回路异常,二次回路出现连接出错,表现为功率因素异常、电流异常、电压异常等现象;(3)电能表异常。根据对集抄系统大用户电能表的统计,一般常见的事故现象有正向无功、反向有功、反向无功、正向有功倒走或不走,总电量与峰谷平电量不匹配,电能表计量超差,电能表计时超差,电能表计费时段错误,电能表显示异常,电能表断相、失流、失压、逆相序等。
2 电能计量装置在线监测的特点
集抄系统大用户的电能计量装置在线监测系统,其数据运行主要是通过采集多维度计量装置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来完成,通过主站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后,采用图表形式反映出来的一套系统体系。该系统能对计量装置的运行工况进行实时监控,计量装置运行出现异常能及时被发现,使计量装置故障持续时间得到有效降低,弥补了在传统计量装置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电能计量装置智能诊断系统与在线监测可以实现采集设备故障分析、计量装置的异常分析、各类事件的在线监测和分析、异常流程处理、用电异常分析等功能,还可以为采集设备和计量设备运行质量的评价提供统计数据论证。通过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电能计量装置可对多个电量参数进行检测,对电能表的接线错误、失流、失压、断相、超差等二次回路故障能够及时报警,有利于缩短故障处理时间。电能计量装置在线检测系统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2.1 丰富的异常指标专家库
计量装置的异常指标专家库主要包括对采集装置异常、用电异常和计量装置异常的判断标准和定义,还可以看情况根据需要对其进行完善和增补。异常指标专家库的建立和健全可以智能分析和诊断各种计量装置运行的异常,为计量装置在线监测提供了有效的监控手段及数据支撑。
2.2 采集并发送用户用电情况
将用户的用电情况通过信息采集终端进行采集并发送至主站。主站的监控人员从网络计算机屏幕传回的画面报警或分析,提取用户用电信息,与该用户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判断该用户的电能计量装置是否正常运行。
2.3 可连续监测
电能计量装置在线监测系统可对计量装置运行状况进行连续监测和分析,对计量异常能及时返现,降低了电量丢失的可能性。通过电量的采集,自动对线损进行计算,使主、配网线损坏管理更为快捷、便利。
2.4 分析判断异常
电能计量装置的异常智能诊断分析包括采集装置异常分析、用电异常分析、异常白名单管理、电能异常分析等功能,可以通过采集系统采集的电能、电量、负荷示值和设备类型、事件、参数值、档案等数据,利用异常分析专家库中的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计算、统计和分类,快速判断出现故障或异常的原因。
3 大用户集抄系统的在线检测方法
电能计量装置是由很多种高精度设备搭配组成,要想对其运行状况进行准确检测,难度系数很大。并且因为人员故障分析能力、采集终端质量以及电力系统复杂性等因素的制约,加上终端具有预警性,一旦出现异常,就会向主站发出警报,这无疑降低了故障处理效率,增加了故障处理难度,要想快速做出判断,必须运用更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在分析采集系统的数据的过程中可以得出结论,目前,系统平台的分析重点和采集上来的数据种类还停留在采集数据是否完整、终端设备是否在线的层面上,并未深层地发掘其下的各类计量装置监控的运用、数据的利用以及用户的用电特性监测方面的能力,对计量装置的运行状态尚不能自主监测。建立在目前可采集数据的基础上,为提升集抄系统在线监测的能力,以下对在线检测系统进行分析:
3.1 计量装置的超差分析
计量装置超差现象主要表现为互感器和电能表的超差误差。以往检测超差结果都是利用计量标准器具,当现场处于缺少标准计量器具的情况时,远程检测不可能对超差结果进行十分精确的测量,但是可以利用一些简单检测方式进行粗略估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对超差进行及早发现,尽量避免出现计量的重大误差。
例如如果用户自行安装了主、副电能表的计量点,对两块电表测出的电量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到数据,根据相关规章的规定,一般电能表准确度等级不应相差1.3~1.5倍。对于电压互感器、电流可通过对一次侧电流、电压来分析监测情况,再对一次、二次电压电流的比值进行分析,可以大致预估出结果。
3.2 防窃电分析
作为一种通信方式来说,采集系统是安全可靠的。其在反窃电工作中可以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搜集用户窃电的信息及证据,并将内容及时发给主站。
立足于大用户计量装置的角度来看,窃电方式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种:(1)改变流经电能表的电流、电压值;(2)对电能计量装置进行破坏,使其丧失准确性。通过比对分析采集平台搜集的用户负荷异常曲线以及分析失流、失压的异常对电流和电压造成的影响,已经可以掌握其窃电依据。但根据目前已经发生窃电案例来看,对于反窃电工作,采集系统基本是被动的,即当现场出现窃电后,再到系统中找寻证据,这距离实现主动式的反窃电监控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两种方法:(1)对负荷曲线开展主动监控。用户出现窃电行为,其现场负荷往往会在窃电状态和正常用电状态之间来回切换。集抄系统平台可对负荷曲线进行绘制,使系统可以主动分析负荷曲线,如果负荷曲线出现突减或突增异常且长期运行的最小与最大负荷之间的差距超过50%,则该用户很可能出现窃电行为,应纳为重点监控对象范围;(2)防范有窃电前科的用户再次作案。可利用经传感器启动的摄像头或红外热像仪器,对已有过窃电前科的用户进行监视,当出现异常时,终端可将警报及现场设备采集的各类图像发送到主站,主站再对其进行重点监控。
3.3 功率因素分析
从电能表功能的定义来看,电能表内部会对每日的负荷数据进行冻结。在电能表的监测工作中,并没有深入研究探索电能表的存储功能,而对于多功能电能表而言,其表内存储的月末电量及符合数据的准确性将有可能对电费出账、线损管理等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在正常的用电情况下,普通用户的功率因数一般在0.9以上。用户的用电特性中如果带有感性或容性特征,功率因数根据相应的情况发生相应的变化。远程管理终端通过从计量装置处采集的电量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对相应的功率因数进行计算,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用户的用电特性,为判断用户用电是否出现异常提供依据。
4 对电能计量装置在线检测的建议
根据当前的基本国情,一次性建立完善的电力检测系统的条件尚不充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主要为三个方面:(1)提升系统的实时功能;(2)研究开发监测手段;(3)提高管理水平。
4.1 提升系统的实时功能
从客观角度出发,用电采集系统目前利用数据的程度不高。对于大量的报警信息,分析人员往往只能被动甄别,确认后再进行查询。要想对系统的实时分析能力进行提升,首先系统对报警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归类,这样分析人员对数据进行有类别、有主次的排查,很大程度上可以使监测能力和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4.2 研发新型监测手段
目前,国内许多电力公司都有自己对于现场监测的方法与管理技巧,对于同一监测内容也存在不一样的监测方法。国内各省市电力公司电能计量中心,可根据各自电网自身特点,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发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现场监测手段。
4.3 完善现有类型终端功能
严格加强验收工作,做好消缺工作,提高在线率。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两头抓”,一是源头,一是现场。可尝试与无线通信方面的专业检验机构进行联合,严格对终端通信模块的验收程序进行把控,增加检测手段,对不合格的终端产品不予出厂。
5 结语
电能计量装置在线检测系统通过对电流互感器、电压表、电能表等数据进行检测,可以实现对电能的故障判断、自动校检、防窃电监测、记录分析等功能。有利于改善大用户集抄系统的故障检测困难、检测手段单一、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为电量追补提供依据,极大地提升了计量装置的维护管理和监测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志勇.一体化电能量综合采集与管理平台在黄冈电力的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3,(2).
[2] 贺东明.电能量数据异常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2,(4).
[3] 罗慧,郭予红,朱惠娣.郑州供电公司电量采集系统的工程实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2).
[4] 陈睿.新一代电能量数据采集终端的应用研究[J].机电信息,2012,(3).
[论文摘要]分析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并对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光纤通信的诞生与发展是电信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光纤从提出理论到技术实现和今天的高速光纤通信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中期,所研制的最好的光纤损耗在400分贝以上,1966年英国标准电信研究所高锟及Hockham从理论上预言光纤损耗可降至20分贝/千米以下,日本于1969年研制出第一根通信用光纤损耗为100分贝/千米,1970年康宁公司(Corning)采用“粉末法”先后获得了损耗低于20分贝/千米和4分贝/千米的低损耗石英光纤,1974年贝尔实验室(Bell)采用改进的化学汽相沉积法制出性能优于康宁公司的光纤产品。到1979年,掺锗石英光纤在1.55千米处的损耗已经降到0.2分贝/千米,这一数值已经十分接近由Rayleigh散射所决定的石英光纤理论损耗极限。
目前国内光纤光缆的生产能力过剩,供大于求。特种光纤如FTTH用光纤仍需进口,但总量不大,国内生产光纤光缆价格与国际市场没有差别,成本无法再降,已经是零利润,在国际市场没有太强竞争力,出口量很小。二十年来的光技术的两个主要发展,WDM和PON,这两个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多业务传输发展平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更有效承载以太网业务、数据业务,另一方面是向业务方面发展。AS0N的现状是目前的系统只是在设备中,或是在网络中实现了一些功能,但是一些核心作用还没有达到。
二、光纤通信技术的趋势及展望
目前在光通信领域有几个发展热点即超高速传输系统、超大容量WDM系统、光传送联网技术、新一代的光纤、IPoverOptical以及光接入网技术。
(一)向超高速系统的发展
目前10Gbps系统已开始大批量装备网络,主要在北美,在欧洲、日本和澳大利亚也已开始大量应用。但是,10Gbps系统对于光缆极化模色散比较敏感,而已经铺设的光缆并不一定都能满足开通和使用10Gbps系统的要求,需要实际测试,验证合格后才能安装开通。它的比较现实的出路是转向光的复用方式。光复用方式有很多种,但目前只有波分复用(WDM)方式进入了大规模商用阶段,而其它方式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二)向超大容量WDM系统的演进
采用电的时分复用系统的扩容潜力已尽,然而光纤的200nm可用带宽资源仅仅利用率低于1%,还有99%的资源尚待发掘。如果将多个发送波长适当错开的光源信号同时在一级光纤上传送,则可大大增加光纤的信息传输容量,这就是波分复用(WDM)的基本思路。基于WDM应用的巨大好处及近几年来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和市场的驱动,波分复用系统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全球实际铺设的WDM系统已超过3000个,而实用化系统的最大容量已达320Gbps(2×16×10Gbps),美国朗讯公司已宣布将推出80个波长的WDM系统,其总容量可达200Gbps(80×2.5Gbps)或400Gbps(40×10Gbps)。实验室的最高水平则已达到2.6Tbps(13×20Gbps)。预计不久的将来,实用化系统的容量即可达到1Tbps的水平。
(三)实现光联网
上述实用化的波分复用系统技术尽管具有巨大的传输容量,但基本上是以点到点通信为基础的系统,其灵活性和可靠性还不够理想。如果在光路上也能实现类似SDH在电路上的分插功能和交叉连接功能的话,无疑将增加新一层的威力。根据这一基本思路,光光联网既可以实现超大容量光网络和网络扩展性、重构性、透明性,又允许网络的节点数和业务量的不断增长、互连任何系统和不同制式的信号。
由于光联网具有潜在的巨大优势,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预研,特别是美国国防部预研局(DARPA)资助了一系列光联网项目。光联网已经成为继SDH电联网以后的又一新的光通信发展。建设一个最大透明的、高度灵活的和超大容量的国家骨干光网络,不仅可以为未来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JJ)奠定一个坚实的物理基础,而且也对我国下一世纪的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腾飞以及国家的安全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开发新代的光纤
传统的G.652单模光纤在适应上述超高速长距离传送网络的发展需要方面已暴露出力不从心的态势,开发新型光纤已成为开发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为了适应干线网和城域网的不同发展需要,已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新型光纤,即非零色散光(G.655光纤)和无水吸收峰光纤(全波光纤)。其中,全波光纤将是以后开发的重点,也是现在研究的热点。从长远来看,BPON技术无可争议地将是未来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方向,但从当前技术发展、成本及应用需求的实际状况看,它距离实现广泛应用于电信接入网络这一最终目标还会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五)IPoverSDH与IpoverOptical
以lP业务为主的数据业务是当前世界信息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而能否有效地支持JP业务已成为新技术能否有长远技术寿命的标志。目前,ATM和SDH均能支持lP,分别称为IPoverATM和IPoverSDH两者各有千秋。但从长远看,当IP业务量逐渐增加,需要高于2.4吉位每秒的链路容量时,则有可能最终会省掉中间的SDH层,IP直接在光路上跑,形成十分简单统一的IP网结构(IPoverOptical)。三种IP传送技术都将在电信网发展的不同时期和网络的不同部分发挥自己应有的历史作用。但从面向未来的视角看。IPoverOptical将是最具长远生命力的技术。特别是随着IP业务逐渐成为网络的主导业务后,这种对JP业务最理想的传送技术将会成为未来网络特别是骨干网的主导传送技术。
(六)解决全网瓶颈的手段一光接入网
近几年,网络的核心部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交换,还是传输都己更新了好几代。不久,网络的这一部分将成为全数字化的、软件主宰和控制的、高度集成和智能化的网络,而另一方面,现存的接入网仍然是被双绞线铜线主宰的(90%以上)、原始落后的模拟系统。两者在技术上存在巨大的反差,制约全网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光接入网技术。因为光接入网有以下几个优点:(1)减少维护管理费用和故障率;(2)配合本地网络结构的调整,减少节点,扩大覆盖;(3)充分利用光纤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好处;(4)建设透明光网络,迎接多媒体时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