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3 02:44: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事理说明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事理说明文,即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说明文体。它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方面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在阅读事理说明文时,同学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整体把握事理说明文的中心思想。
二、阅读事理说明文,抓住主要的说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种说明方法之间的关系及作用。
三、确定事理说明文的叙述结构。通常情况下,说明文的结构由事物的性质所决定。那么,同学们在理顺全文脉络时,一方面可以从说明对象的自身条理性来考虑,一方面可以按人们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来考虑。
四、体会事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洁、平实是事理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为什么下雨天睡觉特别香
壹心理
明明是勤勉上进的有为青年,为何总在雨天犯困?是你的自制力太差,还是这其中另有缘由?以下内容,或许可以解答你的疑惑。
白噪声是天然的安眠曲。白噪声是指功率谱密度在整个频域内均匀分布的噪声。不同于其他噪音,白噪声会使人感到平静,更易入睡。人在特别安静与特别嘈杂的环境下都会睡不着,但是在相对舒缓、有规律的声音环境下会很容易入睡,比如雨声、落叶声、转动的电扇声,还有老教授讲课的声音。一些神经衰弱的失眠症患者还会去购买专门的白噪声发生器,以帮助入眠。
雨天气压低,交感神经不给力。交感神经与兴奋有关。当天气晴朗时,空气的含氧量高,能够为人体充分补充能量,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活动意向更积极;而到了阴雨天,气压降低,空气的含氧量减少,交感神经处于低落状态,人就会出现在雨天犯困的情况。
褪黑素也参与了捣乱。人体在光线昏暗的情景下会增加褪黑素的分泌,其作用就是让人产生倦意;反之,光线明亮,则褪黑素分泌减少。下雨天,天色暗沉,光照不足,会使人的褪黑素分泌增加,人困马乏也就不足为奇了。
人类的许多行为都与早期进化有关。比如,人类对草丛“沙沙”的声音特别警觉,这是源自对蛇类的天生恐惧。男子在挑选配偶时以白为美,是因为肤色白的女子更显年轻,也更可能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同样,雨天好眠也可能与进化有关。远古时代,人类一般住在山洞或茅草屋里面,晚上睡觉时会非常担心野兽来袭。而在下雨天,野兽一般不会出现,人们也会放松警惕,获得短暂的安全感。经过几千万年的进化,人们沿袭了这种习惯,雨天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意味着“安全”,人们可以在这样的天气里放下戒备,让紧张的神经舒缓下来,做一个甜美的梦。
看到这儿,你是否想起了童年的某个雨天,自己慵懒地躺在床上听雨声呢?
(选自《读者》2013年第19期)
1.文章从哪几方面说明了下雨天睡觉特别香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在文学创作中,以分析事物的成因或规律,介绍科学道理为主要内容的说明文就叫作事理说明文。回答问题时,同学们应找出上下文的相关信息点进行回答。
2.文章第二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准确性和生动性是说明文语言的两大特征。要把握文章的说明方法,需掌握说明对象的特点,去相应的段落中找。说明方法的作用可以围绕“准确”“突出”“具体”“生动形象”“有条理”“科学”这几个方面展开。
3.常言道:“春困,秋乏,夏打盹儿。”这是关于人在不同季节精神状况的三种说法。请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一种说法,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谈到说明文,师生都感到郁闷不堪。因为说明文没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没有流光溢彩的具体画面,没有触动心灵的个人情愫。有的只是枯燥难懂的专业术语,云里雾里的天文数字,毫无生气与活力的平实言语。所以,遇到说明文单元,教师们总是晕头转向,无所适从。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通过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结构、类别、关系、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和事理,使读者了解某一实物或明了某一事理,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提到说明文,就是说明对象、对象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知识点,毫无文学性可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这样就导致学生在答题时许多地方都不规范,处处扣分也很难避免。借此,在说明文教学中,谈几点自我的教学见解,与大方之家共勉。
1.讲解说明文的基础理论知识
1、说明文的定义;2、说明文的目的;3、说明文的分类;4、说明顺序;5、说明方法及其作用;6、说明文的语言特点;7、说明对象及其特征;8、说明文结构;9、中心句与支撑句。通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学生基本掌握了什么是说明文和说明文的相关理论知识。
2.利用课文中所涉题型有效进行说明文阅读实际训练
说明文阅读答题的技巧性还是相当强的,只要把答题方法的共性告诉学生,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大部分学生都可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我先通过一些具体的练习题,让学生讨论归纳答题技巧的共性。然后把答题技巧的共性总结出来,印发给学生进行读记,学生读记好后,再配合一些题目训练一下就好了,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列举一些我给学生印发的答题共性:
2.1 说明顺序是说明文考试的知识点之一,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1、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例如《核舟记》,在开头总说之后,便依中舱、船头、船背一个个部位次第说来,头绪清晰。《看云识天气》则根据云在空中的高低位置,从上到下逐层说明,有条不紊地表述了云的形态变化与天气阴晴雨雪的关系。 2、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例如《万紫千红的花》,说明了花的特征、花色和昆虫的关系,花和人们的关系,这种先后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安排的。又如《大自然的语言》,按“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的次序来说明物候现象出现的因素,按照的便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3、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是以时间的先后为序,介绍了我国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从书籍的雏形———甲骨文一直到现在缩微图书。
2.2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3、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4、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5、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7、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8、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10、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2.3 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如下两种:1、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为什么?③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2、分析、体味语言。说明文中文句的理解与品位主要有两种题型:①请找出一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科学性的句子来分析。②“ⅩⅩⅩⅩ”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题时语言要规范。①“ⅩⅩⅩⅩ”词好在哪里?——答题格式: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②句中加点词“ⅩⅩⅩⅩ”能否去掉或更换,为什么?——{答题三步走:A.表态。明确表示“不能去掉”或“不能换”;B.结合语境结实该词;C.与改换的词或去掉加点词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答题格式:①不能,用了“ⅩⅩⅩⅩ”词,生动地说明了……,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去掉(或更换)就没有这种效果了。②不能,删掉“ⅩⅩⅩⅩ”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ⅩⅩⅩⅩ”词,准确地说明了……。
2.4 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 “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只要把握以上几点,学生会认真参与到说明文课堂里来的,从而提高自己说明文的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收稿日期:2012-08-11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说明文从对象上可分为具体事物说明文和抽象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从语言上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
要指导学生阅读好说明文,首先让学生熟悉中考说明文的题型,并对答题情况有了解。2014年遵义地区语文中考阅读说明文――《电磁辐射污染》,共设5个小题,15分。各小题答题情况分析如下。
题号考查内容分值平均分得分率
14概括说明内容30.5919.74
15理解说明内容31.8862.54
16整理信息31.4949.62
17分析说明方法30.5719.13
18说明语言31.8862.66
第14题 考查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电磁辐射污染",而不是"电磁辐射",考生没有读懂文本,没有抓住说明的对象作答,如:"说明了什么是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危害";有的不理解题目的意思,答非所问:"电磁辐射既可以造福人类,但同时也给环境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第15题 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概括不简洁,如:"引发重大事故,可使易燃易爆物爆炸,火箭发射失败、卫星失控,还有危害健康"。
第16题 考查阅读图表的能力。由于平时缺乏阅读图表的训练,考生不能正确提取表格中的信息,有的乱答一气,有的空着不答。
第17题 考查说明方法的分析。考生不能正确区分"作诠释"和"下定义",把"下定义"的方法答为"作诠释"。本题得分率仅为19.13%,是阅读题中得分率最低的。
第18题 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分析。考生不能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只会说套话,如:不能删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
不管对语文老师和学生,如果对以上内容有所了解。那么在阅读说明文时,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可以让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平时在训练过程中,怎样学说明文?怎样教说明文?
首先要整体把握说明点。阅读说明文,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区分其是事理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然后进一步理解说明内容。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是阅读说明文的关键。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并以此为突破口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中心内容。阅读说明文必须抓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有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说明的中心内容。如上《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它有什么特征?(这样设计的目的让学生明晰说明对象及其特征,题目就可以给学生提示)本文通过介绍了针鼹的外形特征、避敌方法、取食、生活习性和生殖过程,让人们了解澳洲神奇小动物,突出它的珍奇稀有。正确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还可以抓关键语句。说明文的关键语句常常是中心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以及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此外还有一些概括性很强的过渡句,或提示下文说明的要点,或归纳上文说明的内容。如《苏州园林》这篇事物说明文,通过抓关键句,就明白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特点是关键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围绕这一特征,作者又从四个方面(即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展开,作具体介绍。最后,补充介绍了苏州园林的门窗、雕镂、色彩等方面的特点。无论介绍哪个方面,都紧扣图画美这一特点。
一般来说,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内容进行说明,但有一些说明文则需要把一个个小的说明点归纳,才能构成全文的说明点。这种说明文可以根据文章的结构特点,通过抓关键词句,概括文本信息,理清文本思路。常见的结构有"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再有事物、事理本身内部都有自己的顺序,理清文章的顺序有助于弄清说明的中心。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如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可以设计问题: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回答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问题?其实这样设计就要让学生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在书中都能找到答案,关键是理解,需要学生明白在说明的过程中,按"花红"的主要原因到次要原因,有花的自身条件(内)到外部因素的顺序来排列的,即有主到次,由内到外的结构顺序,典型的逻辑顺序帮助学生理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
“知识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确切生动。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等。说明文有的是以时间为序,有的是以空间为序,有的由现象写到本质,有的由主写到次,有的按工艺流程顺序来说明,有的按事物的性质、功用、原理等顺序来说明。
(来源:文章屋网 )
其一,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为中心的,说明事物要有合理的顺序,文章才能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怎样安排说明顺序才算合理呢?这,决定被说明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和是否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一般说,说明事物的成因、发展,往往以时间为序;说明事物形状、构造,往往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制作、使用,往往以逻辑为序。把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特点准确、清楚地说明,还必须根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和它的固有特征,选取合理的顺序来进行剖释。
合理安排顺序,是为了符合所说明的事物的特点,或者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或者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以便说明得清楚明白。条理性或称言之有序,是写好说明文的关键之一。根据说明目的和对象,说明文或用时间顺序,或用空间顺序,或用逻辑顺序,或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安排顺序是为说明文给人以知识的目的性所决定并为之服务的。通过有条理的介绍和阐释,事物的特征清清楚楚,事理的本质明明白白,这样的顺序安排就是合理的。
如何合理安排说明顺序?首先,明确说明对象的性质特点。如:以说明学校为题,最好以空间为序。因为它要告诉读者的是建筑物的方位,学校是以空间分布的建筑体。只有依照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外到内,从前到后从上到下的说明顺序,才适合建筑物内在的结构特点。其次,说明文给人知识,作者必须对所要传授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是合理安排顺序的前提。阐释事理亦然,如对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若明若暗,就无从安排逻辑顺序了。
最后说说观察点和参照点。观察点就是作者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站的位置不同,角度不同,看到的就完全不同,得到的感觉也不一样。通常有两种观察方法。一种叫定点观察法,就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进行观察。如写《我们的教室》,观察的位置可以在教室后边,把教室的前后左右的情况都观察清楚了,然后一层层写出来。还有一种叫移位观察法,就是移动位置观察,用这种方法进行观察,观察点是移动的,参观游览,就是用这种方法进行观察。
其二,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说明事物或事理,描写的运用必须适当,文字要力求简洁,不能像写记叙文,更不能像写抒情散文那样地过分渲染。说明文中的描写比较灵活,或集中或分散安排,或与说明紧密结合,或渗透在说明中。描写的语言色彩浓淡皆宜,或轻描淡写,或浓彩渲染,或简笔勾画,或工笔细描。
常见的描写方法有这样几种:
1、白描式。对说明的事物和内容只作简单洗练的勾画,不着深墨重彩描绘,称为白描式。《中国石拱桥》介绍芦沟桥上的石雕狮子是这样描写的:“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介绍立体的会活动的书写道:“打开书,书里的人和动物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用“站”这个动词和两个成语对书里的人和动物能活动的特点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点缀式。说明中文中的描写,不是集中在一处,聚合在一段,而是分布于整篇,散见于全文,便是点缀式。说明文运用点缀式描写,能使语言变得活泼,增强行文的变化和文章的趣味,避免表达呆板,读来乏味的弊端。如《巍巍中山陵》中的2-4段: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造型优美,栩栩如生;500多间大殿小厅处处金碧辉煌,豪华非凡。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站在正宫前极目远眺,玉带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点点……沿池的铜雕塑丰姿多态,美不胜收。
3、浓彩式。为了展示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说明文往往采用浓彩式的描写方法。这种描写落笔不惜重墨泼洒,大笔渲染。如《看云识天气》开头一段写道:“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这段描写文字,生动说明了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总特征。
应用文通常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1、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2、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确切生动。
3、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来源:文章屋网 )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新的科学知识。传统教学中,教学说明文时,课堂气氛像死水一潭,学生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教师费尽了心血,效果却很不理想。说明文在表达上注重说明事物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内容比较枯燥;说明文在语言上注重科学性、准确性,缺少生动性;说明文在内容上比较浅显易懂,叙事性、故事性较弱;说明文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又比较抽象、乏味。说明文教学与其他文体教学相比,确实比较平淡无味,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它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引起重视。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和情感呢?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使说明文教学具有趣味性,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要导语激趣,让学生愿意走进课文。常识证明,堂课开始的几分钟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课堂开始时充满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就比较好。对于说明文,教师更应该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走进课文。如,在教学《人民英雄纪念碑》一课时,先让学生看课本前面纪念碑的插图,并让学生说明一下这幅图。要求用最简洁的话语把它说得清楚明白,学生试了之后,才感觉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在几位学生回答之后,就说:“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人民英雄纪念碑》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说明的吧。”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常还可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其次,要抓住教学内容的趣味点,让学生体会参与的乐趣。学生总有这样的心理:浅显的说明文觉得单调,不屑于阅读;深奥的说明文觉得读着吃力,懒得阅读;对感兴趣的内容阅读,不感兴趣的不读。针对学生的心理,如果能找到教学内容的趣味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热情,教学便有了成功的开始。就新教材来看,说明文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传统规范的说明文,也有语言活泼的说明性小品;既有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品,也有充满现代气息的内容;既有自然基本常识的介绍,也有最前沿科学动态的揭密;既有宏观世界可感知的事物,也有微观世界需要感悟的事理。这些内容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同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学生感知内容的兴趣点,教学便不会单调。
再其次,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艺术形象,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能培养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可制作一个课件“苏州园林一日游”。首先在一曲优美的江南小调中,配乐朗诵“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接着动画展现四幅苏州园林的风光图:“亭台轩榭图”,“假山池沼图”,“花草树木图”,“门窗图”。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图画中,对苏州园林有了图画美的直观感受,领略了中国园林的建筑美。学生一边欣赏苏州园林独特的艺术美的同时,一边惊叹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别具匠心和审美情趣,并从心底产生了共鸣。
再其次,要寻找课堂与课外的结合点,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说明文的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地认知事物的方法。说明文的实用性决定了说明文教学更要注重教材与生活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以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学生从文章中获得知识,但不会运用于实践中,学习便成了纸上谈兵,没有任何意义。教学中,带领学生走到户外,书中单调的文字便成了具体的形象,这样既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的运用,可谓一劳多得。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不能只教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注意知识的拓展。课外知识的拓展,不仅能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奇妙的克隆》一课时,给学生推荐了一些报纸上的好文章,让他们多了解一些克隆的知识,在课堂上开展了“我看克隆人”的讨论,学生准备充分,发言精彩,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此外,让学生掌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说明方法,如,引用古典神话典故、打比方、作比较等。让学生在写说明文时恰当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让学生在电化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等等。着重培养学生客观准确的写实能力,进一步激发起他们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说明文教学的现状
“语文教学现状问卷调查”中,问及学生对文学类与实用类课文的喜好时,喜好实用类的学生只占17.7%。有的老师也认为:“我们应该承认这样的一种现实,广大师生都喜欢和看重文学作品……而不愿多读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和科普作品。”(在各类文体中,不少教师不大爱教说明文,学生也不大喜欢学说明文,觉得它既不像记叙文、文学作品那样形象感人,又不像议论文那样具有一种论证的逻辑力量,枯燥而乏味。这一认识,使说明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事实上,让学生学好说明文体,不仅是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且它对学生整个思维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说明文思维与其他文体的不同
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所谓说明,就是要客观地对某种事物或某一事理作解说,使人能够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这就决定了无论在表达方式上或是在思维形式上,说明文都不同于记叙文、文学作品和议论文。与记叙文、文学作品相比,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回想、联想和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而说明文则主要是通过分析和综合进行抽象思维。可见,二者所运用的不是同一类思维。
与议论文相比,二者同属于抽象思维。无论议论或说明,都要运用抽象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说明文甚至像议论文那样也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但是,二者的抽象思维又有所不同。议论文的思维,主要在于通过逻辑推理能够一步步地推出结论(观点或论点),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说明文的思维,则主要是通过分析和综合(以及比较、分类、抽象和概括)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议论文和说明文虽然都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但议论文更多地是对抽象道理的分析和综合,而说明文中对实体事物的说明则更多地对事物的实体进行分析和综合。说明文虽然往往也要用到推理,但说明文的推理在于说明客观性的事理,而议论文的推理则在于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说明文的重要性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说明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说明语言等五方面的内容。重新修订的中学语文课本,就拿初中教材来讲,修订前说明文不到20篇,修订后增到40篇。在各种文体中增长率最高,这样加大说明文的教学量,它符合了语文科工具性和实用性原则的要求。同时也清楚表明了说明文在整个教学中与记叙文、议论文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四、激发兴趣是说明文教学的关键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脑细胞的活动加快,神经紧张,因而,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记忆力都处在最佳发挥状态,这就是学习的最佳情境。
1、采用形象化手段,利用直观教具。
说明文的内容,包括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有的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感性知识入手,采用形象化手段,利用直观教具,化抽象为形象。这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一般规律。采用形象化的手段,可以通过幻灯,电影教科片、录音、实物等等,用这些手段,可以把事物的形象展现出来,因为有些说明对象的形态或动态,往往是一般人不能亲眼目睹或身历其境的。教师通过形象化手段,使直观性与生动性得到统一,提高学生的情绪,活跃思维,使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钱梦龙老师在上《中国石拱桥》时,先出示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让学生先不要看课文,说明一下大拱和四个小拱之间的位置关系,于是学生纷纷回答:“大拱的两边各有两个小拱”;“大拱两边的顶部有四个小拱”;“桥身的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学生们“心有所思,口不能言”急欲看书,这时教师让他们打开课本,体会“各有”与“肩”字使用的准确。教师改变抽象说教的教学方法,先用这种教学突破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对新知识吸收表现出优势的兴奋中心,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
2、注重导语的设计。
导语设计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重要的环节之一。优秀的精彩的导语往往象磁石,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
语设计的方式和内容必须富有新奇性,在符合文意的情况下,富有个性。要能吸引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导语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总原则是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导语应与讲课内容相关,力求语言生动,有启发性、渲染性与挑战性。导语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内容具有启发性;富含趣味性,语言的措辞,内容的选择都考虑其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有所思有所得。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让课堂活起来。”所以,教师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课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教学始终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这样才可以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师要打消学生的顾虑,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课堂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放开手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内容枯燥的说明文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活力,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教师幽默生动的语言。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话如果没有文采,不讲艺术性,就不能打动人,因而也不能广泛、长远地流传。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规范性、还要讲求艺术性。说明文本来就枯燥,所以语文教师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语言要在准确鲜明、简洁明了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风趣幽默。幽默是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正确使用会大大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教学幽默语言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实情,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的一种含蓄精练、诙谐有趣、意味深长、富有哲理,能给人启迪的语言,它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在课堂教学中如能运用得当,便会使教学语言具有针对性、情趣性、启发性和指导性,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与信息技术实施学科整合。
说明文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抓住事物特点,揭示事物的本质,即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说明文说明的中心。如何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呢?
一、看题目,抓说明对象修饰语
说明文的拟题往往较为明确,以说明对象直接作为题目的情况比较常见。直接以说明对象为说明文题目的情况下,修饰语往往具有揭示或暗示说明对象特征的作用。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雄伟”一词就具有揭示人民大会堂特征的作用。
二、审开头、结尾,抓全文中心句
说明文较为常用的结构方式是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因此,开头、结尾两处往往会概括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从而形成全文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开头:“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正是对中国石拱桥特征的集中概括。
三、划分段落层次,抓段落中心句
说明内容依照说明对象的特征依次展开,分层揭示,抓住段落中心句,加以组合,就能概括出说明对象的全部特征。如《苏州园林》,作者提出“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先后通过“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极少使用彩绘”五个段落中心句,由主到次展开说明。
“长寿”卫星
尹怀勤
“高分一号”卫星是我国首颗设计、考核寿命要求大于5年的近地轨道卫星。以前国内低轨卫星的设计寿命基本都是3年,只有2012年1月9日发射升空的“资源三号”卫星的设计寿命是5年、考核寿命是4年。而“高分一号”设计寿命5年、考核寿命则是5~8年。
卫星中的活动部件始终处于运动状态,终日磨损,一般会最先出现故障。卫星活动部件主要有飞轮、陀螺、地球红外敏感器等,其中又以陀螺最为关键。科研人员对此加以改进,并通过在卫星上装配陀螺,减小其摩擦,相应地降低了损耗,有效地提高了卫星寿命。
此外,“高分一号”将电池更换为锂离子电池,在增加容量的同时,降低了重量;卫星的太阳帆板采用三级砷化镓,提高了利用太阳能的效率,在整个翼展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发电效率从原来的18%提高到28%。这两项有效措施都为卫星长寿命运行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同时,卫星设置了很多智能措施,以提高对自身问题的辨识能力和修复能力。
与运行在地球静止轨道上的天链系列中继卫星的牵手,也是“高分一号”延寿的秘方之一。由于“高分一号”更多的时间都是在境外上空飞行,地面测控站观测不到,一旦遇到险情联系不上,想要补救都来不及。而中继卫星则站得高、看得远,可以给“高分一号”提供来自空间的关照。同时,通过中继卫星报告的位置信息,在“高分一号”即将入境之前,地面可以对其实现临时发送或修改遥控指令,提高卫星工作计划的灵活度,增强卫星的使用效能,对于节省能量、延长寿命也大有裨益。我国先发射天链系列中继卫星,再发射高分卫星,其用意之一也在此。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4期,原文标题为《“高分一号”:4天看遍全球》)
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作如实的介绍,简要的解说。说明文没有记叙文那样扣人心弦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没有散文那样的优美意境,如诗如歌的语言,然而很多的文章大家写的说明文都是寓知于乐,让读者在兴趣盎然中接受知识。他们到底使用了什么方法?
一、比喻说明
比喻说明能把抽象的事理或者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确切具体,简洁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为了形象地说明石拱桥的形状这样写道:“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以虹喻桥,形象生动,引起读者兴趣。
二、拟人说明
采用拟人化手法写作说明文非常适合中小学生阅读,让孩子们读起来感到亲近,易于理解,引人入胜。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里这样写柱头上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里运用拟人将狮子的姿态一下子描摹出来,可爱之态可掬,趣味性增强。
三、引用说明
引用有关的文献记载、资料记录以及故事传说,名言佳句、俗话谚语等作为说明依据,并充实说明的内容。如《死海不死》里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屡淹不死的传说,不但形象地说明了死海海水浮力大这一特征,而且还增加了文章的神奇色彩,增强了趣味性。
四、比较说明
有比较才有鉴别,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事物加以比较,借以揭示事物的异同、优劣和高下。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趣味性。在《蜘蛛》中有这样一处:蚕丝一股有一迹1嫉扔0.0254米)的二十分之一的粗,圆蛛的丝细到只有大约一嫉囊煌蛭迩У蕉万分之一光景,比蚕丝细得多了。通过蛛丝与蚕丝的比较让人知道了蜘蛛的丝到底有多细,给人以形象具体的实感。
五、摹状貌
摹状貌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它能使说明生动形象。《蜘蛛》中有这样一段:“如果来的飞将是带枪的,例如蜜蜂;蜘蛛见它被网粘住,赶到前面,用丝向飞将身上绕一下,转身便走,恐怕被它的标枪投着。但走不多远,又回转去,再绕一下,又走开。随后是接连绕几转,跑开一次,等到看着那飞将挣扎的力量已弱,才靠近它的身边,有时捆缚的丝密到像一个布袋。”这段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形容词进行描摹,将枯燥的昆虫知识介绍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以上探讨了几种增添说明文趣味性的方法,希望写作时适当运用。
一、新课导入激兴趣
每堂课开始的几分钟至关重要,事实证明,如果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充满兴趣,那么这堂课的效果会比较好。对于说明文,教师更应该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走进课文。例如,有位老师讲授《春蚕到死丝方尽》时,事前让学生收集一组蚕宝宝到出蛾的变化图片,帮助学生在图片中了解蚕的一生。又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看课本前面赵州桥的插图,要求学生用最简洁的话语说明一下这幅图,然后导入:“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看看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是如何说明的吧。”这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一般可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二、扣住文本探美趣
一般来讲,学生在说明文学习中总存在这样的心理:浅显的说明文觉得单调,不屑于阅读;深奥的说明文觉得读得吃力,懒得阅读;对感兴趣的内容阅读,不感兴趣的不读。因此,教师如果能找到教学内容的趣味点,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热情,教学便有了成功的开始。
就新教材来看,说明文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传统规范的说明文,也有语言活泼的说明性小品;既有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作品,也有充满现代气息的内容;既有自然基本常识的介绍,也有最前沿科学动态的揭密;既有宏观世界可感知的事物,也有微观世界需要感悟的事理。这些内容,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同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学生感知内容的兴趣点,教学便不会单调。
如被传为经典的钱梦龙老师执教《中国石拱桥》的课例:教师首先出示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让学生先不看课文,说明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学生一下子热闹起来,有说“大拱两边各有两个小拱”的,有说“大拱两边的顶部有四个小拱”的,有说“桥身的左右两边有两个小拱”的,同学们心有所思,口不能言,急欲看书,这时教师才让他们打开课本,体会“各有”与“肩”字使用的准确。使用这一做法,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对课文的学习也处于一种兴奋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笔者在教学《生物入侵者》时,先出示了一幅“食物网”图,让学生对图进行说明,然后设计一外来生物入“网”的动画情境,让学生想象其会带来什么影响,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到了各种危害,很自然地切入到课文内容,达到了“未读课文,先知三分”的效果,巧妙的开头带给学生学习的轻松。说明文知识性强,学生求知欲旺,教师若充分利用和挖掘新教材的趣味因素,说明文教学将比其他文体更显轻松。
三、巧用手段识妙趣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不能只教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注意通过多种手段促进知识的拓展。教《向沙漠进军》一课时,笔者在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为利”的主题,并印发关于绿化沙漠开发沙漠的通讯报道作为参考,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化害为利”的重要性,进而指导学生课后寻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资料。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以《谈××公害及治理》为题,着重说明一至二种影响生活和生产的公害以及化害为利的情况。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所以很合学生的口味,大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
同时,还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再现艺术形象,培养学生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针对课文谈到的云的形态的八种变化来识别天气情况,笔者根据课前的彩图制作了一组动画,并配上一曲动听的钢琴曲,要求学生根据动画展现的变化无常,姿态万千的云,口头描绘,并分别表达,各云彩暗示了什么样的天气现象,文章又是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课堂中学生积极发言,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仿佛就在广阔的大自然,欣赏美丽无比的天空,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四、另辟蹊径塑志趣
这一设计的最大问题在于,宋老师对说明文、诗歌这两种文体认识不清,选择诗歌中的语料作为辨别说明方法的材料,混淆了文体特点。本文试以此设计为例,对说明文的特点作一分析。
一、说明文与诗歌的区别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而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两者的区别显而易见,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表达目的不同
“诗言志,歌咏言”,诗歌的主要目的在于表意传情,一切的叙述、描写都为了抒情。而说明文则主要通过介绍和传播关于事物的具体知识来让读者有所知晓。
(二)表达态度不同
诗歌带有较为浓厚的感彩,传达出的往往是某种独特的体验,个性化、主观性明显。说明有时也会有一点情感流露,但其本质上是冷静的、客观的。
(三)表达效果不同
诗歌中的描写、叙述侧重于对事物存在状态情感化的表现,重在“动人”,不对事物自身为何如此作科学探讨。而说明文不但介绍事物的一般存在状态,而且更注重对事物为何如此作符合科学的剖析和阐释,重在“明白”。
比如,宋老师作业题中《诗经・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描绘了两个画面:出征时,春光明媚,杨柳依依;返家时,寒风萧瑟,雪花飘飘。诗句是不是单纯为了说明出征与返家时的状况7不是的。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归根结底一个“情”字。春和景明,却要告别家人奔赴战场,自然愁肠百结;况且“柳”与“留”同音,描写杨柳意在抒发难分难舍之情意。归家时,虽大雪纷飞,却不能阻挡似箭归心,难抑心头喜悦,景虽哀,情却乐。不过,后一句也有人认为,雨雪霏霏表现道路险阻,又反衬心绪纷乱,去时家人相送,归来物是人非,心中悲苦万分。
上例中,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诗歌可以“无达诂”,但说明文不可“无达诂”,说明的知识应当科学、准确。第二,不管如何“诗无达诂”,有一点可以明确:诗歌表达的是情,描绘的形象浸润着诗人的情感,使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是其意义所在。这与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给人以知识的说明文截然不同。
二、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的区别
说明方法是指写说明文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的方法。修辞手法是指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两相比较,同中有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提高表达效果为目的。不同之处有二:第一,说明方法仅适用于说明文,而修辞手法适用的文体较广。第二,说明方法强调“恰如其分”,以“物的真实”为前提提高表达效果;修辞手法除此以外,还可以”情的真实”为基础,进行一种超越寻常逻辑的表达,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之间有一种交叉关系。
笔者以宋老师设计的作业题为例试作分析。
“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这一句歌词,宋老师的意思是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但其说明对象是什么?是屋檐,抑或是风铃?不清。想说明什么知识?不明。如果说用悬崖作比还能明白屋檐高耸的形态特点的话,那么用沧海作比,又是为了说明风铃的什么特点呢?不解。从“物理”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均难以作答,可见这并非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其实,这甸歌词的表意重点落在“我等燕归来”这几个字上,抒发的是一种思念之情。“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看似不合常理,实际化平淡为奇崛,旨在渲染情境,引发联想,表现心情之沉重,思绪之浩渺,属于运用比喻修辞借景抒情的范畴。这句歌词使用的不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时钟每天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我的心每天都藏着一千四百四十多个思念。”这句歌词宋老师意在让学生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歌词中确实列了数字,那么这两个“一千四百四十”是不是为了说明时钟每天的转数以及“我”思念的数量呢?是不是为了说明时钟转一圈,“我”心中便产生一个思念的心理现状呢?细细阅读歌词,笔者觉得并非如此。首先,“一千四百四十多个思念”只是顺应上句“时钟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而写的,并非是经过统计后的实指,有夸张的成分,旨在表现每天埋藏于心的思念之深、之重。其次,“时钟每天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使用了换算的修辞手法,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将所要强调的数量加以换算。在这里,不是为了让读者清楚地感知一天时间的具体长度,而是通过将一天时间换算成“时钟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引入具体形象,唤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表现抒情主人公度日如年的相思之苦。再次,从抒情角度看,这叫“起兴”,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辞,“时钟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只是为了引出下一句“一千四百四十多个思念”。
由此可见,由于文体差异,诗歌中使用的比喻、列举的数字基本与说明方法无关,仅可作修辞手法进行讨论分析。
再看人教版课标教材五上《鲸》一文中的一个句子:“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作者以常见事物(公园里的喷泉)比喻陌生事物(鲸呼气时喷出的水柱),旨在使知识介绍准确而形象,从说明角度看,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时又是一个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的联结点在于两者形态相近。说明文中的比喻,本体、喻体的联结一般都很具体客观,比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等,不像“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那样带有浓重的主观情感。
又如,“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十六万公斤”“两千公斤”这些数字直接说明鲸的重量,让读者对鲸的大小获得一个清晰的概念,准确客观。其中“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以常见的肥猪的体重与鲜见的鲸舌头的重量进行比较,将鲸体型庞大的特点介绍得具体可感,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由于比较也是一种换算的方法,且有“肥猪”这一具体形象作为中介,所以它同时又使用了换算的修辞手法。不过,这里的换算只是恰如其分地、形象生动地介绍知识,没有歌词“时钟每天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那样浓厚的感彩。修辞手法相同,语体风格却大相径庭。
综上所述,说明文中的修辞手法可以同时又是说明方法。不过,说明文中的修辞与诗歌中的修辞相比,只保留了表达的形象性,而舍弃了浓郁的抒情性,这是它的文体特点所决定的。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往往与说明方法无关,讨论说明方法只能在说明语境之中进行,否则无异于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