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技术经济

农业技术经济

时间:2022-05-21 00:57: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技术经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业技术经济

第1篇

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体系、体系建设。

80年代以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其学科建设明显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科内容跟不上形势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建立过程,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效果”概念的提出,是一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家要求农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经济效益的背景下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朱希刚,2002),虽然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迅速发展,但是农业技术经济学仍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这些影响阻碍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向前发展。因为一门学科的产生往往很难摆脱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当一门学科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以后,其相关的理论、衡量标准、评价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随着完善和发展。所以,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未来农业技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学科结构不合理 农业技术经济学学科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不系统,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二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描述不够清晰,容易与计量经济学等其他经济学科的一些方法混淆,体现不出自身特色;三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局限于农业的直接生产过程,而对农业的产前、产后的供应、加工、贮藏、保鲜、运输和销售等环节以及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领域应用较少。四是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材虽然版本较多,但多是低水平重复,许多内容在其他教材中重复出现,一些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没有讲深、讲透。

3、缺乏自身的特色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扩大,原来农业技术经济学特有的一些分析方法被计量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其他学科所替代,农业技术经济学正失去它自身的特色,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自身的特色,就意味着这门学科可能会被其他的新兴学科所取代。

4、学科体系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并未形成一个从若干基本概念和若干农业技术经济学理论演绎而成的理论框架,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由此及彼,联系紧密,进行推理而演绎形成的理论体系。表现在现有的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教科书中,各个章节相互独立,缺乏有机的联系。

第2篇

关键词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平衡计分卡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323-03

农业技术推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推广系统,成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中坚力量,包括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水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水利技术推广体系等六大体系[1-2]。

目前,农技推广部门绩效管理中存在指标设置缺乏理论依据、随意性较强、评价指标缺乏稳定性等问题,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模式[3-4],在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评价中也相应存在。建立科学与系统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评价体系,具有充实相关研究空白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参考等理论意义;探索具有地区针对性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评价体系,对于评价地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成果、推动当地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发展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5-10]。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可以分为3种类型:企业型推广组织、农村专业协会和政府型推广组织。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与特派员模式都属于政府型推广组织。目前,评价研究主要围绕科技特派员模式进行,对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评价体系的研究还不多。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例如农业专家大院,一方面消费社会财富——推广费用;另一方面给社会增加经济收益,既有新增费用,又有新增收益,这样就能对其过行经济效果的评价。正是基于该种观点,通常可以采用的经济指标有新增纯收益、推广单位新增纯收益、推广费用新增收益率或推广单位的资金利润率,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入新增总产量、土地生产率增量、畜禽生产率增量等指标。例如对于大豆栽种,就可加入进地次数、土壤保护程度与节水增产效果等生态效益指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与现实情况,在分析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指标体系的内涵与功能的基础之上,有学者提出了经济效益、专家大院建设等6个一级指标,以及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投资规模、农业专家大院人均创收、年培训农民人数等22个二级指标。这些指标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定量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随后,刘战平等(2011)以河南许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案例对象,根据该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判别法进行了评价。另外,相关政府部门也出台了针对当地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安徽省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考核指标》《陕西省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考核与评价办法》和《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建设考核标准》等。

综上所述,对于没有集中在农业科技园区而相对比较分散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未见其有相关的评价研究。无论是对农业技术推广还是对科技园区的农业科技专家的评价,都将经济效益放在了关键的位置,却较少地将推广受体——农户的感受和认知考虑其中,影响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政府出台的考核评价指标则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主观性较强,无法得到客观的评价结果。因此,本文尝试兼顾政府与农户2个角度,探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

1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构建原则

一是科学性。指标体系能全面、客观和准确地反映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情况。二是系统性。制定的各项指标既要避免内容重复,也要考虑各项指标间的逻辑联系,把单一的指标整合为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三是可操作性。各项指标简单明了,从而保证指标的使用价值高、可操作性强。

1.2 基本功能

一是评价功能。通过对相关基本数据的收集,能够科学地计算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成效值,能够实现对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发展评价。二是反馈功能。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分析出现的原因,及时向农业科研单位与政府相关部门反馈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发展信息。三是指导功能。通过纵向对比结果,结合宏观环境新变化,找出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指引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2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2.1 指标设置依据

指标设置以2013年即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修改)》为主要政策依据,参考《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雅安市农业专家大院实施细则》等相关文件,将相关政策条款细化为可衡量指标。具体指标设置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一方面农业专家大院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职能,各专家大院尤其要关注自身的战略定位,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国家大力倡导农技推广组织的公益性,为了提升农业专家大院的服务意识,必须加入“以农户(顾客)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将农户满意度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协调公益性增强所带来的服务激励减弱现象。特别是随着农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升,要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必须不断学习创新,以学习型、创新型组织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借鉴《农业技术推广的定量评价方法研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相关文献与《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建设考核标准》《专家大院年度考核指标体系计分表》等政府相关考核文件。

“推广满意度”主要参考借鉴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推广效益”主要参考借鉴了《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专家大院年度考核指标体系计分表》;“推广能力”主要参考借鉴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与《雅安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管理实施细则》;“硬件建设”主要参考借鉴了《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专家大院年度考核指标体系计分表》;“学习能力”与“创新潜力”主要参考借鉴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和《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建设考核标准》。

2.2 主要评价指标

主要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3 指标含义与度量

2.3.1 推广对象满意度。一般认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推广对象包括一般农户、科技示范户、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将农民群众尤其是科技示范户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广满意度包括农户满意度与涉农组织满意度,采用LINKET五分量表法,划分为5个等级进行赋值: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

2.3.2 推广效益。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推广收益是指农业技术推广所取得的成果及其达到目的性程度的评价,它反映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结果。推广收益分为经济收益、社会收益与生态效益3个方面。

(1)经济效益指标的度量。计算公式如下:

(2)社会效益指标的度量。社会效益指标包括农户年增收额与新建特色农业基地个数。

(3)生态效益指标的度量。生态效益指标包括当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与无公害(绿色)生产比重。计算公式如下:

2.3.3 推广能力。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技术推广能力是指专家大院自身所具备的实力水平,是农技人员开展推广工作所具备的人力资源、物质条件与技术能力的总和,反映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农技推广人员从事推广工作的物质基础和发展潜力情况。推广能力包括了农技推广覆盖面与职能发挥2个二级指标,农技推广覆盖面包括了带动农户数与技术推广面积2个三级指标,职能发挥包括了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数、举办培训班次数与培训农户数3个三级指标。

2.3.4 硬件建设。硬件建设包括了专家大院建设投资规模与专家大院建设面积2个三级指标。

2.3.5 学习能力。通过培训与继续教育来评价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学习能力与整体素质。学习能力主要由农技人员的培训来体现,包括科技人员接受培训次数与人均接受培训次数2个三级指标。

2.3.6 创新潜力。农业生产的地区性、季节性与不稳定性等,要求农技推广人员要适时适地创新,维持推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潜力主要是指推广队伍的创新潜力,包括大专以上学历占比、每年引入科技人才数与高级职称人数3个三级指标。

3 结语

基于平衡计分卡思想设计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评价指标体系,克服了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维度设置科学依据不足的缺点。该评价指标体系加入了“推广对象满意度”这个受众指标,使得评价更加全面;涉及到了“推广效益”、“推广能力”等基本农技推广评价指标,保证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评价功能;以上指标都是对现有推广能力的评价,最后,适当引入了“学习能力”与“创新潜力”2个指标,评价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发展能力。因此,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全面性。由于该评价指标体系实际操作中需要由第三方(例如高校)进行满意度的调研,因此在具体的操作性方面还有待检验。

4 参考文献

[1] S.SIVAKAMI,C.KARTHIKEYAN.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xpert system for performing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ervices in India[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2009(36):9631-9635.

[2] 朱希刚.农业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3] 廖西元,王志刚,朱述斌,等.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4-13.

[4] 广平.农业技术推广的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1992(4):31-34.

[5] 朱希刚.农业技术推广的经济效果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1988(1):62-64.

[6] 黄季焜,胡瑞法,孙振玉.让科学技术进入农村的千家万户——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0(4):17-25.

[7] 周曙东,吴沛良,赵西华,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3(4):57-62.

[8] 曹俊杰.农机推广可持续发展研究[J].湖南农机,2013(3):22,24.

第3篇

一、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描述

本文研究的是宏观层面上(从整个国家的角度)的农业科技进步问题,构建的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由研究与开发、推广服务、农业技术应用、市场和宏观调控五个子系统构成,根据“创新”的概念界定,该系统其实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系统中每一个子系统都是多因素、多结构、多变量的系统,都包含着具有复杂关系的要素。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运行展开为研究与开发过程、农业技术推广过程、农业技术应用过程、农产品价值实现过程、宏观调控过程和市场调节过程,这六个过程相互衔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使农业科技进步过程顺利地运行,必须保证每个子过程运行良好,必须使各子过程依次递进,有机衔接,协调配合。任何一个子过程内部运行不良,任何两个子过程之间衔接递进发生阻滞和断裂,都会导致整个农业科技进步过程的中断,从而影响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和质量。宏观调控过程和市场调节过程是农业科技进步总过程中的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但它们不是农业科技进步顺序递进的第五、第六个过程,而是贯穿于农业科技进步全过程之中,是对农业科技进步全过程的系统调控。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环境因素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人口、资源、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等。其中,经济因素包括经济体制模式、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包括劳动力、资金及自然资源,现代农业发展也受到上述九个因素共同影响。

二、农业科技进步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农业科技进步系统中五个子系统都可分为输入模块、运作模块和输出模块,三个模块相互作用。输入(运筹决策)模块主要由目标、计划、方案、决策等要素构成。在目标指引下,制定周密的计划,包括客观约束条件、资源配置、排序等,再做出决策。运作模块按可实施操作的规则,通过指令集,实现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经客体状态发生变化、转换的过程。输出模块最终实现人的目的,达到了目标,导致人化产物。人化产物为人所用,其功能、效果、价值等是否真正符合预计目的,将反馈至运筹决策模块,若不能达到预计目的,则反映系统存在功能障碍,需找出原因加以改进,使系统得到优化,导致系统的演进。

1.研究与开发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研究与开发是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活动,研究与开发各阶段的相互关系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1)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输入模块

研究与开发的基本功能就是增加知识总量及创造新技术,是科技成果的供给方。因此,笔者认为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目标就是产出农业科技成果。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由备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资金、设备、研究选题、与研发相关的法规政策等,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选题、论证、立项并实施投入。提出研发选题的主体可能包括农业生产者、农业科研机构、教育部门、农业推广及中介机构、企业及政府等,不同的主体提出的研究课题是有差异的,不同时期研发的重点也会不同的。在一定时期,经济系统对科技的有效需求则是研发的根本动力,会促成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开展。

(2)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运作模块

运作模块是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个阶段组成的统一过程,备阶段之间是相互传递与联系的,从基础研究到试验发展包含了如下几个科学和技术之间相互关系的中间环节:①科学原理的证实;②技术可能性的发现;③技术原理的提出与完善;④工程技术的设计和试验;⑤技术手段的研制。总之,在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运作模块中,科学要经过中间环节与技术联系起来,技术需要经过中介因素作用于科学,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在时代的、社会的环境中进行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思想的因素影响着科学和技术,科学和技术叉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输出模块

经过运作模块,预计目的包括产出科学论文、技术专利、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农业科技成果及一些间接的收益,如技术贸易额的变动率、技术贸易收支比、科研人员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及质量的提高等。产出的科研成果进入推广服务子系统待推广,成果的相关信息也会反馈到宏观调控子系统、市场子系统和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受信息传播途径、渠道及备主体对信息接收能力的影响,备子系统接收到的成果信息量会存在差别。另一类产出(包括该子系统运行的功能、效果、价值与预计的差距等信息)将反馈至运筹决策(输入)模块,作为系统下一轮运行的决策依据。

2.推广服务子系统的运行过程解析

推广服务子系统的目标是将研究与开发子系统输出的具有潜在生产力的农业科技成果传递给需求方。输入模块中由各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农业科技成果、资金、设施、信息、潜在的技术采用者、与推广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等。推广眼务的运作过程包括沟通、创新扩散、培训、咨询等,推广服务过程结束,预计目的是农户等成果需求方获得知识、信息、生产技能,而且其观念、行为发生改变等。达到预计目的的产出进入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其他相关信息分别反馈到本子系统的决策模块(即输入模块)及其宏观调控子系统、市场子系统和研究与开发子系统。推广服务子系统的主体主要是农业推广与中介服务机构。

3.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主要有农户、农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作为技术需求方,农业技术应用主体的行为受至4许多主客观因素}臼影响,因此,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的运行过程,需先了解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及影响因素。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的目标是实现农业技术在生产中的大面积应用。由备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农业技术、资金、农业生产组织体系、与农业技术应用相关的法规政策等,运作过程即农业生产过程,预计目的是产出有技术含量I初级农产品,间接产出是农业劳动者人力资本存量增加,素质得到提高。产出的初级农产品进入市场子系统,其他相关信息反馈到本子系统的决策模块及宏观调控子系统、研究与开发子系统和推广服务子系统,作为各子系统下一轮决策的依据。

4.市场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市场子系统的目标是将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产出的初级农产品投入市场流通,走产业化经营道路。由各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技术、初级农产品、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关的法规政策等,经过流通过程,预计目的是实现农产品的价值,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生态效益),产出结果反馈到宏观调控子系统,其他相关信息反馈至0本子系统的决策模块及研究与开发子系统、推广服务子系统和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作为各子系统下一轮决策的依据,通过系统的不断优化,最终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目的,市场子系统的主体是涉农企业。

5.宏观调控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宏观调控子系统作用于整个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全过程,鉴于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经济现象,农业科技进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运行过程,农业科技进步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经济系统,诸多因素对农业科技进步产生影响,因此,农业科技进步的宏观调控必须使用多种政策手段,采用多种调控方式来完成。因此,农业科技进步的宏观调控,就是要制定农业科技政策,运用各种政策手段,作用于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各个过程,使其与农业科技进步系统运行的整体要求和整体目标相适应,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有序度和运行质量,从而达到促使农业科技进步系统有序运行,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自适应控制过程。设有w、Y、E、P、I、F、D、G、V、0等变量。农业科技政策系统的目标是w,实际产出是Y,两者之差为E。R是调节器,即政府行政当局,P是农业科技进步系统。I是系统辨识器,包括各种各样的统计、调查和软科学研究。I将收集到的各种参量,经过系统辨识,把重要参量F送给决策机构D,决策者将决策结果送给调节器R,对旧的政策进行修正或制定新的政策。调节器R根据决策者的指令G和政策执行误差E来制定或修正政策,产出是V,V与外界(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来的干扰O一起加在农业科技进步系统P上。这里包含一个农业科技政策的制订、实施和评估的负反馈回路(w—E—R—V—岬一Y)(w属于输入模块、E、R、V、P属于运作模块,Y属于输出模块)和一个自适应校正回路(Y—I—F一[>_卜_+R)。这样一种自适应控制系统正在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逐步完善。

6.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系统实际运行结果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实际运行结果是,据统计,“十一五”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S2%,而发达国家在2O世纪8O年代就已达到80%左右,表明我国现行农业科技进步系统是存在功能障碍的。备子系统的运行结果分别是:

(1)研究与开发子系统每年产生60:)0—7(X)O项农业科技成果,成果的数量达到系统目标,但质量情况需看其他子系统反馈信息;

(2)改革开放以来,推广服务子系统每年完成的成果转化率只有30—4O%,有4OO0多项成果未能转化。而英、法、德的转化率达5o%,美国更是高达80—8S%。由此表明推广服务子系统和研究开发子系统都存在功能障碍;

(3)每年得到转化的2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进入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后,实际输出结果是只有30%的成果被用于生产实践,表明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存在功能障碍;

第4篇

在人们的普遍概念中,农业技术仅仅局限在农业生产这个环节,相当于英语中的technique。因此,尽管人们将其扩展到产前和产后,但最终仍然没有脱离一个“产”字。显然,这一格局依然是沿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并与传统农业较低的生产力相关联。虽然我们运用了一系列先进的“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物理技术”和“机械技术”,尤其是近来不断发展中的所谓农业高科技,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以及“电脑农业”、“精细农业”等,但归要结底无不是以增加农业生产的产量为目标导向的。因而,这些技术在小规模的示范阶段,因其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并且在这种农产品在市场上处于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使农业增产和增收的双重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然而,一旦将这些技术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推广应用时,便会出现农民应用先进技术后“增产而不增收”的普遍现象。其原因一方面是人们在选择应用新技术时,缺乏对市场最基本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则与人们使用了这种单一性的、不完整的农业技术概念有关。在传统的农业技术概念中,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始终处于分离的状态。

严格意义上的农业技术应该是英文中的tech-nology,是指一系列工具、手段、方法、工艺、程序等的总称,它不仅作用于生产过程,同时也涉及到生产的组织和管理过程;既作用于物,同时亦作用于人,而根本的则在于对人的能力的提升,提高其在变化的、复杂环境中的适应性和能动性。因此,农业技术不仅要作用于自然,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自然风险,更重要的是要作用于人与人所关联的社会,以减少农业生产的社会风险,并在同市场的关联中,控制市场风险。

但长期以来,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农业技术被限定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关系的产物,而忽视了农业技术同样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结果。人们在选择农业技术时,往往对农业技术应用的社会性因素考虑不够。在农业技术由政府供给主导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在制定农业政策和在推广农业技术时,往往运用静态的决策方法,即只是根据当前市场状态,而缺乏对未来市场变化的基本预测,有时是按当前外地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的价格来组织当地的农业生产,决策时存在着严重的时空错位现象。而在当地农产品市场容量极为有限时,农民缺乏有效组织的情况下,造成了农民间的无序竞争,各种农产品收购大战中,最终受损失的是农民的利益。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地方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时,均出现过大起大落的局面,尤其是像果品生产,从决策到见成效,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周期。这种决策的延滞效应,使农民在政府的行政命令下,一次次地随着政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而且更重要的是导致了政府权威性的逐步衰减,农民们甚至发现了“逆政府号召而动”的规律。在用市场行为标准处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时,农民行为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冲突呈日益加大的趋势。

2.市场经济中农业技术的价值

面对这种当地市场空间狭小,而政府调动资源能力超强的情况,各地农业技术部门扮演着一个十分尴尬的角色,在增加农民收入的良好愿望的激励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仍然沿用传统的推广模式: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在解决农民对技术某方面需求的过程中,往往产生农民所不期望的负效应。大规模推广的各种新技术,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起到了干扰、破坏市场平稳运行的反作用。

严格来讲,农业技术部门缺乏真正有效的技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技术有效性的评价再也不是以前以产量的增加幅度为唯一的标准了,衡量技术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其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对技术经济效益的评价只能是通过市场,较之计划经济下的专家评估体系更加客观。显然,在许多新技术推广过程中,农业技术部门是同市场脱节的,即所推广的新技术缺乏市场检验的过程。因此,当问到技术人员自己敢不敢首先应用所推广的新技术时,回答一般是否定的,或至少在考虑市场因素时,回答往往是不肯定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要求农民采用新技术,岂不有自欺欺人之嫌?当然,这里涉及到对技术的评价问题,即如何认识技术效益的两面性。当人们追求技术的正效益的时候,往往会缺乏对技术可能的负效益的应有认识,缺乏对技术应用风险性的正确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的经济效益同市场风险呈正相关,即效益愈高,其存在的市场风险亦愈大。而且,任何技术的经济效益是同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关联在一起的,受到市场供求均衡基本规律的制约。

农民在满足自身对农产品消费的传统自给自足的生产目标时,农业生产技术以其极大提高产量的优势,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农业技术进步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民粮食自给问题。然而,在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农业的经济效益目标的商品化生产时,农业便不是一种简单的生产过程,更多的则取决于同生产相关联的经营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经营策略决定了对技术选择的效益。一旦经营策略失误,技术愈先进,产量愈高,则带来的损失愈大

由于对技术经济效益的不确定性增加,传统农业生产的弊端便显露无遗。农民尚没有改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自然人状态,其对技术的选择应用仍然受到下列因素的严重制约。

(1)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限制了其在市场中的有效参与。

(2)农户处于市场信息不完全条件的多主体决策状态,所形成的决策趋同性,经常导致农副产品生产的供大于求。

(3)农户间的无序竞争格局,尤其是在有限的本地市场,导致农户有限资源的内部消耗。

4)由于缺乏相应的资本市场,农户调动资源的能力十分有限,很难充分地利用新技术的优势把握市场机会。

(5)政府技术部门在向农民提供技术时,处于严重的部门分割,学科分离的状态。

所有这些反映出农村地区农业技术进步的落后状况,并与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技术市场发育的滞后,使农民在被动地接受政府部门供给的农业生产技术外,缺乏根据市场机会和其自身特点选择农业技术的可能性。

3.市场经济中农业技术进步的体系特征

面对市场,农民不仅需要农业生产技术,同时更需要与农业经营相关的技术。市场经济体系为农民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机会,因而也促进了农村社区原来基本上处于同质状态的农户间的不断分化。在同一社区农户自然资源禀赋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掌握和应用农业技术的差异,导致并加速农户间分化的根本性动因。因此,当我们比较同一农村社区农户间的差异时,会毫无例外地发现,那些社区中的“能人”(专业大户),较一般农户,尤其是较贫困户的优势,并非仅仅表现在农业生产这类“硬”的技术上,更多的是在“软”的经营技术上,包括更强的经营能力和组织能力,具有更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即他们在对其“智能”的应用上,呈现出高于一般农户的明显倾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不仅仅是一个生产者,更重要的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农业的经营者,即根据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和自身的资源特点,组织进行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农业经营活动。在传统农业中,种什么、养什么以及怎样种、怎样养的技术对于农民生存条件的获得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市场条件下,生产技术必须在同市场关联的情况下才能意义。所谓的经营技术,首先是要会进行最基本的成本-效益分析,知道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提高销售利润,从而制定针对不同市场状态的经营策略,尤其是如何避免市场价格风险的措施。显然,绝大多数农村“专业户”,通过长期实践的摸索和总结,基本上具备了这方面的技术能力,使之能更主动和更有效地参与市场,以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而一般农户的技术水平尚没有进入到这一层次,使其提高农业效益十分艰难。

当然,即使那些成功的“专业户”,在追求更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经济技术,农业生产和经营仍然停留在较小的规模上,导致其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尤其是不能参与到更远、更大的市场中去。本地农产品市场空间的狭小以及农户间的无序竞争格局,成为农业提高效益的瓶颈之一。因此,农业组织技术所针对的是如何有效解决农户小生产对大市场的适应,通过组织的形式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促进农户间需求和农户自身特点的分工与合作。目前各地在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强调并扶持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建立,其实质便是农业组织技术的具体推广和应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经营呈现出越来越开放的格局,相对于自给自足传统农业的封闭性,其有效运行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之上的。农业商品化程度越高,生产经营的规模越大,对有关信息的需求量则越大,对信息的质量要求越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益与所采用的信息技术呈正相关。农村中的“小贩”在关联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活跃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效益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业流通领域中信息的价值。农业信息技术是涉及到如何更有效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传递信息和使用信息等的手段和途径,使信息最终为农业生产经营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显然,相对于分散的农户生产经营格局,有组织有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更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有效性。

同传统农业的保守性相对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生产经营是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机制的。国内外实践充分表明,没有创新便不会有农业的发展。当然,这里所讨论的创新并不仅仅是前述各技术层面上一般意义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强调战略层面的创新,包括观念上、意识上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运用有效的手段和途径,适应不断变化中社会、市场环境的要求,从而使农业生产经营能更好地为全社会的发展服务,并更广泛地调动全社会在农业中的参与。

根据上面的讨论,我国应该将农业技术理解为一个体系,即除了农业生产技术外,还包括与农业经营相关的各种技术,包括农业经营技术、农业组织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创新技术等,其在农业中的重要性处于不同的层次。处于下部的技术是基础,是高层次技术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使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在处于低层次的技术得到基本配置的情况下,则取决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是否得到配置以及配置的数量和质量。严格来讲,较高层次技术的发展是农业效益提高的源泉,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这五个层次的技术中,除了生产技术是以物为载体外,其他四个层次的技术均是以人为载体的。显然,掌握和运用这些技术,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愈往上则愈高。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不仅涉及到对人的技能的开发,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智能的开发。

4.市场经济中农业技术进步的战略

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为农业技术进步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制度环境,并带来更多的机遇,同时也使建立在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农业技术体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原有的技术体系同市场经济体系的不适应,尤其是传统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仍然在深刻地影响着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在市场中的行为方式。

依靠农业技术进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现代化的必然战略选择。为此,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对现有农业技术体系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加强其同市场的关联,在提高各级技术人员素质的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技术队伍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按照农业发展对技术需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农村技术服务体系,促进农业技术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

(1)农业技术和农业技术人员需要以技术发展主体的角色参与市场,通过市场检验和实现农业技术的效益和技术人员的价值。为此,需要技术市场的建设同其他农业要素市场的建议综合在一起,根据农业技术的特点,形成农业技术市场运行和管理的规范。

(2)技术人员需要了解市场、研究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建立起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同市场-消费者的关联。为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使技术人员能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进程,不断提高其市场意识和市场能力。

(3)在强调农业“硬”的生产技术发展的同时,农业科技政策需要将重点逐步转移到对农业“软”技术的开发上,促进生产技术、经营技术、组织技术、信息技术和创新技术等以市场和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均衡发展格局。为此,需要根据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制定相关的农业技术政策和发展计划。

(4)建立农业技术体系中部门之间,学科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机制,尤其需要运用市场行为替代政府行为,使市场利益机制在技术资源的配置和技术效益的分配过程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为此,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科技资源市场化的进程中,提高农业运行的效率。

(5)根据农民对不同技术的需求特点以及其掌握不同技术的能力差异,建立不同形式的技术服务体系,促进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的多样化和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和及时性。为此,需要借助市场资源来装备农业服务的手段,而不应沿袭“等、靠、要”的思维方式。

(6)克服技术人员固有的“官本位”的文化和思维方式,运用利益机制同农业技术的使用者-农民和农业企业建立平等的、互惠互利的用户和伙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调动社会资源在农业技术进步中的投入。为此,需要强调技术人员在研究、开发和推广农业技术中的利益合法性,促进技术人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迅速实现其角色根本转换,使之逐步成为农业技术市场的运行主体。

第5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生物经济;新型农业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技术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的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农业发展中,生物技术对于提升生产能力、提高作为产量,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生物技术的经济效益

关于生物技术的定义有很多种定义,对生物技术的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为“对基因、细胞、器官、胚胎、微生物、动植物等生命体进行研究开发运用的技术活动”。 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的一门新型的跨学科体系。生物技术在医药行业中应用的最为广泛,在农业技术中的应用也发展的极为迅速,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极为显著的,并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新型农业技术领域中,最早进行生物技术应用的农作物有玉米、大豆和棉花。在经过生物技术改良后农作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有所提升,生物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很显著的。生物技术在农业方面主要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效益,一个是生态效益,一个是环境效益。

通过生物技术的技术应用可以提高植物的抗虫害能力,增产增收,帮助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农民的生活有保障了,农业的发展才能够更加的顺畅。人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出抗旱、耐盐、抗病虫害作物同时,也很有可能导致生物系统的一个改变,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例如全球变暖、水体的富营养化、土地的沙漠化,任何一种转基因作物都存在对生态环境产生冲击的可能性,所以生物技术必须遵循一定的生态原则。

二、生物技术在农业技术中的应用

所谓新型农业技术是以新兴技术来带动农业的发展,以生物经济的非农思路来解决农业问题。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深入,我国进入了工农互补、城乡共荣的发展阶段,研究新型农业体系的技术应用体系,研究在利用常规农业技术的同时合理的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最新成果来拓展农业新的领域。生物技术价值的主体是人,农业生产运作基本上是靠人为的进行操作,农业的发展既能满足农民的生存需求,保障农村的建设。从社会利益和商业利益两个方面出发,农业技术的进步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生物技术主要是服从国家和民族利益进行运用和展开的。目前,生物技术界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领域,被视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三农”问题前所未有的重视,都是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今天的中国生物科技事业应该时刻往这一方向努力,实现生物技术的多重价值和意义。

现阶段,我国对于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技术方面,例如,光合作用机理研究,通过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的增长,提升作物的产量,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另一个就是生物固氮,通过提高微生物的固氮能力,实现DNA重组改造共生真菌,促进植物作物的根系生长。还有就是转基因技术,用转基因植物来生产具有商业价值的蛋白质及其他特殊化学性质的物质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生物技术的应用,既能提升农业的生产能力,还能够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未来生物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实践道路

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项长久的事业,带来的社会价值也是巨大的,所以应该加大政府的关注力度,通过政府的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和技术支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操作技术,对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提供新的发展道路和空间,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产业。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要正确发挥政府对生物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产业 化方向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要积极引导和调动地方、企业、金融等力量参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工作。

同时,积极的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新技术的研发,为生物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对于有建设性的农业项目予以鼓励和支持,通过反复的实验和测试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的生产状况,保障农业技术发展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农业生产的生物技术应用应该形成产业化,通过行业的优势互补实现双方的效益的最优化。

最后,发现生物技术的发展潜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行业间的发展都是具有相互性的,相互促进能够实现产业链的形成,从总体的实力上加强竞争力,带来更多的集群效应,让农业发展有更多的保障,以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以农业的进步来支援工业的发展。同时生物技术的应用也可以解决更多的实际应用问题,让现实问题得到更加快捷和方便的解决。

新型农业技术体现的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生物技术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效益,生物技术和农业的联系程度将会日益的加深,未来会有更为广泛应用。(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沈桂芳.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趋势[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4,7(2).

[2]郑意生.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加快湖南农业产业化进程[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0(3).

第6篇

关键词:农民培训;水稻精确定量 ;邳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7-0038-02

邳州市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推广技术与农民培训工程密切结合,通过培训,农户对该项技术基本掌握。本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分析培训后对该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户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力度。通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和农民创业培训班,调查问卷发放600份,回收580份有效问卷,涉及邳州市水稻种植区的9个乡镇。

一、参加调查农户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对象中,男性占88.9%,女性占11.1%,年龄在35岁以下农户占32.4%,36~50岁的农户57.2%,50岁以上的农户也达到10.4%,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

调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56.5%,高中文化程度35.9%,专科及本科以上7.6%;一直从事完全务农的农户占调查总数的34.5%,村干部占17.2%,退伍军人占6.2%,种植大户则占22.1%,其他人员(包括外地承包户)占9.7%。

抽样调查中家庭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平均在2人,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农户占调查人数的比例为15.2%,1万~2万的占48.3%,2万以上的36.5%,其中农业收入为0.5万元,0.5万元~1.5万元,1.5万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9.3%,62.1%和19.6%,水稻种植约50%的农户收入在1 000元~4 000元,4 000元以上的农户占25%,低于1 000元的农户占25%。

调查中,家庭支出在0.8万元以下、0.8万元~1.5万元以及1.5万元以上的比例分别在13.8%,62.1%和24.1%,而水稻施肥支出54.5%的农户在300元~1 000元,300元以下的占19.3%,超过1 000元的也占到26.2%。

二、农户对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认知与意愿状况调查

在被调查的农户中,64.14%的农户知道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对该技术一无所知的农户也占35.86%,其中60.69%的农户通过农民培训得知,19.31%的农户通过农民技术协会或合作社知道的,通过政府组织的农技推广宣传了解该项技术的占18%,通过其他途径包括广播电视媒体、示范户带动、亲朋好友介绍的占2%。可见,农民培训在农民进行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推广应用中起到主导性作用。

在一无所知农户中,对于不知道精确定量施肥的农户原因很多,28.97%的人称从未有机构和人员介绍过,34.48%的农户以为技术太难,不想深入了解,而认为费用太高,不愿了解和知道的仅占5.51%,出于其他原因的占31.04%。调查表明,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掌握的难度一定程度制约着这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对于该项技术不知道的农户中,经过培训,78.62%表示比较愿意采用,15.17%的农户对此无所谓的态度,表示不太愿意或拒绝的仅有6.11%。对于不愿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认为搞农业不需要科学,自己有施肥经验,农业生产的效益低,采用了也不会明显增加水稻产量,同时也有农户表示田太少,没必要。

当然,农户对水稻精确定量施肥的采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农户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采纳方式,调查组还对农户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采纳方式进行了调查,41.38%的农户表示是最先采纳的,而别人采纳后有效果就采纳的农户占到57.24%,不愿采纳的仅占1.38%。

选择愿意采纳的农户,52.45%的认为多学一门技术有好处,39.31%的农户认为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其他的则认为别人采用了,我也会采用。

调查中,农户对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掌握程度也有所不同,34.48%的农户感觉该技术较难掌握,48.28%的认为一般,7.59%的认为比较容易掌握,9.65%而的农户则认为掌握很困难。

在接受调查的农户中,接受过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培训的农户占85%,培训机构主要是县级农机推广部门和广播电视传媒的宣传,乡镇农技推广中心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协会也有一定的影响。

农户对于培训方式的选择还是传统的集中授课和田间指导为主,对农户之间的示范带动和广电媒体培训并不热衷,56.45%的农户选择集中授课,37.25%的农户选择田间指导。

三、农户采纳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后的效果调查

1.农户对技术培训机构和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满意度调查。通过调查,农户对县级、镇级农技中心技术指导服务较为满意,69%的农户比较认可,评价一般的农户约25%;农户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培训中心以及专家授课等技术服务满意度也都在75%以上。

水稻精确定量技术在培训后,县级、镇级农技推广部门通过走访,反馈,经调查,80%的农户在采纳技术后得到回访指导,63.45%的农户对此较满意,27.1%的农户反应一般,当然也有9.45%的农户得不到满意的答复。

2.农户对采纳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后的效果分析。农户在使用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后,72%的农民普遍认为增加了水稻产量,70%的农户反应节约了肥料的使用量,但是30%的农户表示使用该技术过程中,肥料成本较以前有所增加。

四、影响农户采纳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因素分析

1.农户个人特征因素影响。(1)不同年龄、性别、身份对技术采纳的意愿与接受程度不同。调查数据显示,接受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农户受年龄、性别和从事农业的身份影响较大。50岁以下农户对该项技术的认知程度比较高,男性农户普遍比女性农户接受能力较强,农业从业人员中,村干部、退伍军人、种植大户的热情较高。(2)文化程度不同,对技术的掌握采纳与应用程度上具有差异。采用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农民中,明显出现了高中大于初中大于小学的比例特征,约2/3的高中文化农户,1/3的初中文化农民以及1/4的小学文化农民采用过该技术,文化程度越高,对该技术的认识和掌握能力较高。

2.农户家庭收入因素影响。农民收入的高低是提高该项技术有效需求的动力基础,也是影响该项技术有效需求的基本决定因素。根据对该项技术有效需求形成的动因看,农民收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已获得的实际收入,它是形成有效需求的基础;二是农民采纳新技术的预期收益,它是构成有效需求的动力。

3.农业经营规模因素影响。农业经营规模也是制约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有效需求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均耕地的不同,采取精确定量施肥这项技术的人员比例也不同,人均耕地在2亩以上的农民80%采用了该技术,而人均耕地低于1亩的农户中,仅有20%的农户采用。从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或技术利用方面来讲,现代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也受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较大,这是由现代农业技术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4.农业种植业比较效益低的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经营的比较利益是建立促进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有效需求利益引导机制的根本因素。从农民本身来讲,缺乏采纳新技术的动力,在农业生产上就表现出对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有效需求不足,直接表现结果就是技术创新率低,技术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调查中完全从事水稻种植与从事水稻种植的农户中,80%的农户采用了精确定量施肥技术,而兼营蔬菜、水果及其他农副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在技术应用的人员比例则为40%。

5.政府行为因素影响。政府政策宣传的力度、补贴等政策落实到位的程度、技术推广工作的广度与深度等的不同,同样对农户的技术采纳形成影响。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和国家惠农政策好戏连台,良种补贴,水稻直补,农机补贴,综合补贴相继出台,农户人均补贴也高达140元,在此基础上,广泛宣传精确定量施肥是成为送科技下乡的重头戏,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政府加大农业投入,对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精确定量。

五、结论

通过以几年来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技术的培训,以及对现代该项技术有效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的调查和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农民收入低、农业生产经营的比较利益低、规模化程度低、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是影响该技术有效需求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的分析结论,建议在后续推广实施中,要充分重视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及文化素质。同时应结合中国目前三农问题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尽量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集约作业,拉动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需求,从而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设立培训示范平台,选择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进行重点扶持,以示范户带动广大农民,形成农民培训新模式,是有效的农业技术传播途径。

参考文献:

[1]曾敏,王昌全,等.浅谈精确施肥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4):376-380.

[2]凌启鸿,张洪程,等.水稻高产技术的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中国稻米,2005,(1):3-7.

[3]林绍光,黄继庆.精确施肥技术推广实践与探索[J].广西农学报,2005,(4):11-14.

[4]Theodore W.Schultz.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Yujiro Hayami(速水佑次郎) and Vernon W.Ruttan(弗农・拉坦),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M]

郭熙保,张进铭,译.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修订扩充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高启杰.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农民行为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 2000,(1).

[7]Porter, A., A. Roper, T. Mason, F. Rossini, J. Banks, and B. Wiederholt, (1991), Forecasting and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8]孔祥智,方松海,等.西部地区农户禀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

[9]朱希刚,赵绪福.贫困山区农业技术采用的决定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5,(5).

[10]宋军,胡瑞法,黄季.农民的农业技术选择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8,(6).

第7篇

县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山区农业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正确认识我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理清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思路,对于促进我县农业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版权所有 一、客观评价我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农村科技组织已初具规模,全县共有农机维修点60个,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110个,农机专业户17户,农机作业协会3个,农技推广服务组织47个,从业人员105人;林业服务组织31个,从业人员60人。高级工程师3人,初级工程师19人,技术员级专业职称7人,未评聘专业技术职称28人,技术工人3人。农村科技推广取得一定成效,全县新建上流式浮罩沼气池7340个,水压式沼气池2260个,“两省灶”10486个,建成沼气保鲜库5个,太阳能220个,推广“猪—沼—菜—果”生态农业模式近万亩。全县31个乡镇都建立了农村能源服务站,项目区建立了农村能源后续服务小区,配备后续服务技术员23名。

二、认真分析我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科技服务人才短缺。全县367名农业技术人员中,仅有28人具有本科学历,占总数的7%,专科以下的有20%专业不对口。且农业科技人员大部分集中在县直部门,乡镇一线农业科技人员短缺,农业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难以发挥。版权所有

(二)农村科技服务机构作用辐射面窄。特别是乡镇一级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工作重点倾向于计划生育和安全生产工作,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时间相对较少,科技服务职能难以发挥。农业科研单位自主研发能力低。全县共有27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856名会员,覆盖率达87%,但人员素质低、管理混乱、桥梁纽带作用不强。

(三)农业科技和适用技术普及率较低。农业生产方式仍以种养和人畜力为主,农机利用率仅35%。全县3951台排灌机械,有355台不能使用,825台带病作业,分别占的9.9%、23%。拥有水电站26处,电灌站169座,水轮泵56处83台,完好率不足30%,制约了科技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

三、努力探索我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新路子

(一)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一是搞好实用技术推广。政府要把握产业导向,充分调动农业科技组织、农民专业协会等各类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积极性,大力倡导跨区域、专业性的科技推广合作,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强组装配套。大力培育、宣传和推广典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大企业和大中专院校参与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逐步形成与主导产业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延伸科技载体服务。采取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工作。加快技术市场建设,鼓励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技术交易活动,繁荣技术市场,完善技术合同登记,规范技术交易活动,优化技术交易环境。

(二)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选拔一批高素质农业科技专业人才,采用异地学习、短期培训、学历教育等形式,培养专业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综合素质。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选拔一批紧缺、急需的域外高层次人才,提升、优化科技干部队伍结构。树立农业科技典型,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加大农业科技宣传力度,使农业科技深入人心,提高全社会农业科技普及、创新意识,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发展。

(三)营造农村科技服务环境。一是抓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培育工程。规范农业协会服务功能,严格按照相关政策予以引导发展。特别要加强对已有农村专业技术经济协会的支持和规范,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乡镇建立主要农产品专业技术经济协会。二是抓好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农民科技培训网络,广泛开展农民培训服务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整体素质。三是搭建科技服务平台。立足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区域特色,集中引进一批农业高新技术项目,提升自主培育水平,带动周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打造**特色农业支柱产业。

第8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风险;风险类型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28日

一、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风险概念

所谓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风险,是指与资产评估有关的评估机构和评估师,因主客观原因对评估标的价值作了不当或错误判断,导致评估结果失真,使利益相关者受到经济损失,评估机构和评估师将承担诉讼或仲裁,或因败诉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可能性。

二、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风险类型

资产评估风险源于对未来评估事项的不确定性,合理划分风险类型是评估风险量化的基础,只有充分揭示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才能对评估风险做出客观的评价。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风险类型可定性分为固有风险、执业风险和自然风险;固有风险包括评估管理风险、评估方法风险和评估结果使用风险;执业风险包括道德风险、评估程序不足或受到限制产生的风险、专业胜任能力不足产生的风险;自然风险包括地域性风险、自然灾害风险。

(一)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固有风险。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固有风险是指评估机构和评估师在对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中,对风险影响因素不能够直接进行控制,但这些因素的发生可能导致评估结果发生错误或重大偏差,使评估报告的使用者受到损失而承担相应责任的可能性。

1、评估管理风险。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评估机构和评估师以第三方身份对其价值进行估算,能否独立、客观、公正的反映其真实价值,关系到当事各方的切身利益,因此需要国家授权的职能部门予以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和审查,从而管理环节成为产生评估风险的影响因素之一。近年来,国家职能部门对评估行业进行脱钩改制和清理整顿,可是行业和地方垄断依然存在,一些评估机构明脱暗不脱或挂靠行政权力垄断业务,这些不正当行为严重干扰了评估市场正常秩序,损害了评估业务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加大了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管理环节的风险。

2、评估方法风险。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主要用于对外投资和转让,评估对象并非实物资产,而是其未来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因为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研发投入具有弱对应性、虚拟性和不完整性的特点,使用成本法评估资产重置成本不够客观,因为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垄断性和保密性,很难从市场上获得类似参照物,加之无形资产产权交易信息匮乏,交易市场弱势有效,限制了市场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应用,使收益法主导了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但是,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受到自然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和行业竞争等多种因素影响,评估参数预测的不确定性难以测算,预测数据难免出现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差,使得收益额、折现率和收益期的预测值偏离真实情况而导致风险存在。

3、评估结果使用风险。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是将资产未来获得的超额收益按照一定数学模型折现到评估基准日,评估结果是其在评估基准日的时点价值,评估结果时效性强,策略性使用风险大。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受到自身特殊因素影响,资产未来获得超额收益受到交易市场供求关系影响,预测主观性较大,评估结果是多种假设条件下估算出资产在评估基准日的时点价值,基于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时效性特点,评估报告书都约定了评估结果有效期为一年。但是,如果评估报告的使用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未按照约定范围使用或者超过有效期范围策略性使用,将发生评估结果使用风险。

(二)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执业风险。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执业风险主要指评估机构和评估师在执业中因违反职业道德或业务素质未达到专业要求导致评估结果失真,使利益相关者受到损失,评估机构和评估师承担诉讼或仲裁,或因败诉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可能性。

1、职业道德风险。注册资产评估师在执业过程中应当遵循职业道德准则,做到诚实正直,勤勉尽责,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由于人员道德水平差距,评估机构和评估师在评估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时,无原则的迁就委托方的不合理要求,忽视资产以市场价值为判断尺度,明显高估或低估资产实际价值,采取压价、垄断等不正当竞争的手段承揽业务;明知自身行为不符合评估准则要求,仍然出具不公允的评估报告的行为而产生职业道德风险。

2、评估程序不足或受到限制的风险。评估机构和评估师在评估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时应当遵循资产评估基本准则,根据业务具体情况履行适当的评估程序,对资产价值做出客观、合理的价值判断,不允许在未履行评估程序或者评估程序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不采取相应替代程序而出具评估报告。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评估机构和评估师在不履行相应的评估程序或者在进行现场勘查或者收集评估资料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不采取相应的替代程序而出具评估报告,这种情况将会产生在利益相关方受到损失发生诉讼或者仲裁时,因评估机构和评估师没有履行相应评估程序,成为承担法律责任的依据。

3、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的风险。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受到自身特殊性影响,评估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很高,评估师必须拥有关于农业专利、农业专有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专业胜任能力成为评估师出具合理专业判断和公允评估结果的基本保证。例如,农业专有技术评估,信息资料和技术经济参数收集比较困难,加上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受到地域环境、自然灾害等环境因素影响,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加,这些因素对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带来考验,专业胜任能力不足可能发生执业风险。

(三)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自然风险。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自然风险是指来自自然界的突发事件(气象灾害、自然灾害等)或者固有限制(地域环境、季节交替等)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1、自然灾害风险。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价值通常以其承载体农产品的价值来体现,由于农业生产受到诸多自然灾害的影响,这给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评估价值带来难以预测的风险。一场冰雹可能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一场水灾可能造成大片农田被淹没,因此对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需要考虑其抵抗自然界突发事件的自适应能力,如果一项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在相同条件下,其抵御自然灾害或者自我恢复能力强,自然灾害风险就较低,反之自然灾害风险就高。

2、地域性风险。农业生产受气候、水分、土壤等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使得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依托的农产品地域性特征显著,只能在局部范围内推广,例如:新疆吐鲁番哈密瓜闻名华夏,其口感芳香甘甜、耐人寻味,是受到吐鲁番盆地干旱少雨、昼夜温差较大、气候环境独特的影响,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使得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实现价值的空间减小,地域性限制越明显,评估风险越高。

三、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风险应对措施

(一)加快评估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健全评估管理体制。我国资产评估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评估管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现象突出,应尽快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资产评估师法》和《资产评估管理法》,明确农业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原则,规范评估业务操作规程,加强政府的制度性管理和约束,健全评估管理体制,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强化行业自律管理,使资产评估有法可依,从根本上解决评估市场混乱问题。

(二)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建立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评估机构和评估师执业水平能力的高低是产生评估风险的重要因素,评估机构应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制度,在内部风险管理上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度,完善评估复核的具体办法,明确复核事项的重点,制定评估业务操作规程和风险控制指南;在评估业务质量控制上,评估机构要建立项目承接、制定计划、现场勘察、评定估算、出具报告以及档案管理各阶段的质量控制,明确规定各阶段工作重点和风险防范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制定相关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评估机构和评估师的风险意识,把风险降低到最小限度。

(三)建立资产评估风险保障制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评估机构风险保障制度,增强评估机构和评估师的责任和风险防范意识,在评估风险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评估过程中,评估机构和评估师通常难以负担由于评估失败造成相关当事人经济损失带来的赔偿责任,购买职业责任保险是资产评估机构一项重要的风险规避措施,尽管保险不能免除可能受到的法律诉讼,但能减少诉讼失败时评估机构发生的财务损失。我国应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评估机构应当购买职业责任保险,提取职业风险基金。当评估机构和评估师发生职业风险时,由保险公司负责理赔,不足部分使用提取的专项风险基金,这样既可增强评估机构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感,又可切实维护客户的合法权益。

主要参考文献:

[1]韩静.资产评估风险预警机制研究[J].金融市场,2012.

第9篇

关键词:小麦;Malmquist指数;小麦效率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3

小麦一直是我国居民的主要粮食之一,自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土地制度以来,我国小麦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即使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消费国,小麦单产居世界前列,小麦进口量大而出口量少。在当前中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小麦生产量和消费量占粮食总生产量和消费量均为22%左右,较建国初期的12%左右提高了十个百分点。可见,小麦在我国粮食格局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小麦产业生产效率是其产业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文献回顾

抛开加工环节不论,学界对小麦生产环节的经济研究主要集中在成本和收益两方面。成本方面:孙宏伟(1987)通过全国抽样调查认为,影响小麦经济效益高低的关键因素是单位面积的成本投入,而总成本的提高主要是由于物质成本的提高引起的。[1]冯海发(1991)、林仁惠(2000)等通过进一步研究表明,随着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生产成本结构发生变化,物质费用比重上升,人工费用比重下降。由于物质成本的大量增加,小麦生产成本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肥料费用约占总成本的40%左右,因此,降低小麦生产成本应该重点放在合理施肥上。[2][3]与此相印证,国家计委价格司农本处的调查(2001)也指出,2000年左右,农业成本的连年下降主要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下降引起的。[4]曹儒国(2000)、王昆和穆彦青(2000)等认为小麦生产过程中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到科学预测、精确统计、正确核算、规范管理来降低成本投入。[5][6]徐家鹏、郑鹏(2007)通过对中国南北麦区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构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北方比南方有着明显的成本效益比较优势,建议依据南北麦区的各自特点,有针对性的发展南北麦区的小麦生产。[7]收益方面:周亚军(1999)、杨宏宾(1999)、王秋杰(1999)、苗艳芳(1999)等认为通过科学栽培,控制成本投入可以提高小麦生产的经济效益。[8]-[11]孔祥智、庞晓鹏、张云华(2004)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通过土地整理等手段增加耕地数量,大力保护耕地,改善灌溉条件、地形状况等耕地质量,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合理利用劳动力和化肥,继续适度进行机械、水电等投入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12]

然而,研究小麦生产的经济效益过程中,单纯的研究成本或产出始终是不全面的,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投入产出的对应关系,进而研究小麦生产的效率问题。本文将Malmquist指标方法分析我国小麦主要小麦生产地区的小麦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二、概念、模型和数据

(一)效率概念

效率研究室经济学的核心命题,即研究如何通过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经济学中,用生产前沿(production frontier)来界定投入产出的关系,它表示对应每一种投入水平的最大产出,因此,它反映出某一行业的当前技术水平。当厂商出于生产前沿上时,则厂商是技术有效;如果出于生产前沿之下,则为技术无效的。如果某厂商在生产前沿上且投入与产出比(即生产率)达到最大,则称为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另外,长期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进步(technical change)也会使生产前沿上升,从而提高厂商的生产率。在讨论物质数量与技术关系之外,如果价格信息是可获取的,并且假设是适宜的,那么这些信息所包含的绩效也是可推导的。这就要考察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incy)。投入选择中的配置效率涉及到最低成本水平上生产给定产出量时,对投入组合(如劳动力和资本)的选择。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共同组成经济效率的全面测量。[13]

(二)Malmquist指数模型

Malmquist指数最初由Malmquist于1953年提出,Caves、Christensen和Diewert于1982年开始将这一指数应用于生产效率变化的测算。基于DEA 方法,Fare 等(1989、1994a)将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从理论指数变成了实证指数。同样也由于DEA 的优越性,Fare 等(1994)进一步将Malmquist 指数进行了分解,将指数分解成技术效率变动,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变动。[14] Fare等人将距离函数定义为Farrell技术效率的倒数,投入距离函数可以视为是某一生产点向理想最小投入点的靠近程度。基于投入的全要素Malmquist指数可表示为:

通过对不同时期技术条件下的两个Malmquist指数取几何平均值,可以推导出如下变化形式:

即:

这其中,技术效率指数Effch是相对效率变化指数,反应t期到t+1期之间决策单元的组织管理水平变化,即“追赶效应”;技术进步指数Tech是衡量决策单元在t期到t+1期之间的生产技术变化程度的指标,反应技术效率前沿面的变化,即“前沿面移动效应”,它表示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程度。

根据该方法,不仅可以考察小麦生产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而且可以分析小麦生产效率的技术进步变化情况,还可将技术效率变化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以及得到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他们之间的关系为:

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各分量的值如果大于1,则说明具有正向的、进步性的变化,反之则说明存在反向变化。

(三)数据及数据来源

使用的数据有:2006-2009年全国主要15个小麦生产省、自治区(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的小麦总产值、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2006-2009年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

三、实证分析

应用Malmquist TFP指数方法,借助DEAP 2.1软件,我们分析了2006-2009年15个小麦生产地区的效率变化情况(见表1),然后对2006-2009年平均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变化进行分解研究(见表2)。

表1 2006-2009年3次效率变动的平均值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2006年-2009年我国15个主要小麦生产省份中,只有湖北、黑龙江、新疆、河北、云南、甘肃6个省份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ch大于1,年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而其余9个省份全要输生产率指数Tfpch均小于1,说明年均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这其中,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最高,为1.625,而宁夏最低,为0.765。从技术进步变化指数Tech看,除河北省为1外,黑龙江、江苏、湖北、新疆4省大于1,其余10个省份均小于1。这说明,2006-2009年期间,除少数省份小麦生产技术水平有所进步外,其余地区小麦生产过程中均没有技术进步和创新,甚至小麦生产技术水平还有所下降。这其中,湖北省技术进步较为突出,为最高的1.582,同时技术进步也成为其小麦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宁夏自治区技术退步最为严重,为最低的0.847,这也成为宁夏小麦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从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ech看,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湖北、云南以及新疆5个省份有较大提高。这是由于2006年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强农惠农措施,如提高小麦收购价格、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免征农业税、加大农业财政支出等等,农户种粮意愿大大提高,诸如河北、内蒙古、新疆、江苏等我国小麦生产大省小麦生产规模模均有所提高,规模效率也呈上升趋势。

表2 2006-2009年平均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变化及其分解

表2是2006-2009年我国主要小麦生产地区全要素生产效率指数变化及其分解,从时间序列数据来看,我国小麦全要素生产效率2006-2007和2007-2008年均略小于1,呈下降趋势;2008-2009年TFP指数达到1.077,全要素生产率有所上升,主要依赖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增加,技术进步变化指数Techch为1.065,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ech为1.010。

可以看出,规模效率与技术效率变化较为一致,除2006-2007年略有下降外,2007-2009年均有一定的上升。这是由于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农户对小麦生产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对于小麦生产的物质要素投入增加。而物质投入的增加,必然导致其价格及总成本的提高,如2008年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20.3,尤其是化肥价格指数为131.7,上涨31.7。农民为节省成本,会减少化肥使用量且转而使用价格较低的替代化肥,不排除降低种子使用量或优良小麦品种被较差替代的可能性,这使得物化技术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减少,导致技术退步。这反映为2006-2007和2007-2008年技术进步变化指数Techch均小于1。2008-2009年全国整体小麦生产技术效率有了较大提升,这是由于2008年技术进步的大幅下降使得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下降,尤其是化肥价格出现较大回落,2009年技术进步实现了强劲的恢复性增长。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选取小麦总产值作为我国小麦生产的产出变量,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作为我国小麦生产的投入量,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2006-2009年我国小麦生产效率进行研究,重点分析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小麦生产效率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各小麦生产省份年均效率变动差距较大,全国效率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2)技术进步变动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方向一致,2006-2007年和2007-2008年技术进步变动指标小于1,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值也小于1;(3)纯技术效率变动比较平缓,技术效率变动与规模效率变动保持一致,技术效率变动主要是规模效率变动的贡献;(4)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主要由技术进步贡献,纯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贡献不明显,由表2可以算出,2007-2009年纯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分别为―37.1%、12.5%、1.3%,而同期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贡献率分别为54.3%、362.5%、84.4%。

(二)建议

(1)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工作。农业领域相关科学研究是农业产业技术进步的源泉,而科研投入又是科研产出的先决条件,因此,增加农业科研投入是加强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作用的有效途径。世界其他国家对农业科研投资一般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有些发达国家甚至超过5%,而我国只占0.2%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科研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因此,首先,中央财政应该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并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提高地方政府对农业科研的财政支出,为农业科研提供资金支持。其次,应当充分重视基础研究,保证基础研究能有充分的经费。第三,加大农业科研人员与小麦生产时间的联系,确保科研成果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第四,加强农业科研成果物质化,并且有效推广应用到小麦生产中去。

(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技术推广无疑是农户获取农技的一种高效方法,然而有调查表明,农户从农技推广员出获取农技信息的只占13%,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只占6%,农户主要通过非正式途径获取技术信息,这说明农业科研单位技术成果的推广做的还很不到位。因此,一方面应该加强物质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如小麦优良品种的推广,促进两种小麦的大面积种植;另一方面要加大农业耕作技术的宣传与教授。

(3)提高纯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纯技术效率是指去规模对效率的影响之后,生产者对现有资源、技术有效利用的程度和实现最大产出的能力。它与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密切相关,因此,提高纯技术效率的关键是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第一,转变小麦传统的粗放是经营模式,合理优化小麦生产中的人力、物力投入。第二,加大财政对小麦生产的补贴,以激励和保持小麦生产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孙宏伟.小麦生产成本对经济效益影响初探[J].农业技术经济,1987(6):38-40.

[2]冯海发,李英民,尚智.农村经济统计分析概论[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118-138,241-282.

[3]林仁惠.中国小麦生产的成本效益分析[J].世界农业,2000(8):11-12.

[4]国家计委价格司农本处.棉价涨幅排列榜首种粮收益再创新低――2000年农产品成本收益情况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1(11):43-44.

[5]曹儒国.农业成本刚性递增与农业效益下滑的思考[J].北京市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9):12-15.

[6]王昆,穆彦青.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根本途径[J].农机化研究,2000(11):125-126.

[7]徐家鹏,郑鹏.中国南北麦区小麦成本效益的比较研究[J].市场论坛,2007(6):29-33.

[8]周亚军.长效碳钱对小麦的增产效果[J].陕西农业科学,1999(1):8-9.

[9]杨洪宾,黄九柏,徐成忠,等.大穗型小麦产量600KG/亩最佳氮磷钾配比与施肥量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9(3):15-18.

[10]王秋杰,寇长林,王兴仁,等.冬小麦氮肥经济效益与施肥结构的研究[J].干早地区农业研究,1999(3):29-34.

[11]苗艳芳,张会民,史国安,等.不同供钾能力的土壤施用钾肥对冬小麦的增产效应[J].麦类作物,1999(5):58-60.

[12]孔祥智,庞晓鹏,张云华.北方地区小麦生产的投入要素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4(4):2-7.

第10篇

关键词:国际知识溢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

作者简介:刘舜佳,男,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1.1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1-32-04

一、引言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欲实现快速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增长,就必须以最低廉的成本来获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而获取国际先进技术和知识的主要途径为发达国家的技术外溢。被认为是衡量农业生产率增长的最重要的定量指标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和研究。因此如何有效的利用发达国家的知识溢出,从而提高我国的农业TFP显得尤为重要。

吕立才(2010)对30年来我国农业利用FDI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指出FDI对我国农业生产起到了直接技术引进以及技术外溢效应。李泳(2006)研究发现FDI的出口导向效应以及技术外溢效应均促进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外贸方面,孙中才(2003)指出对外贸易能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杜红梅、安龙送(2007)的研究结果显示农产品出口增长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而已有国际知识溢出效应的研究大都忽略了空间属性。本文则基于空间维度,构建空间Durbin模型来实证研究国际知识溢出对中国农业TFP的影响。

二、空间建模、估计方法和参数释义

(一)空间Durbin模型

Le Sage and Pace(2009)认为,遗漏变量是空间计量模型出现的原因之一,本文以此为借鉴构建实证所用的空间Durbin模型(SDM)。R&D资本是影响AGTFP的主要因素,假定其只来源于两种渠道:一是国际R&D资本溢出,二是国内R&D资本。FDI和外贸是国际R&D溢出的两条途径,基于截面数据样本,可以构建三者对AGTFP作用的基本方程:

(二)SDM的空间溢出效应参数释义

空间权重矩阵引入,使得样本区域中某一自变量观测值的变动不仅会对本区域因变量观测值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其他区域因变量观测值产生影响,因此,模型(4)中常规解释变量的参数不能代表FDI和外贸对所在区域内的溢出(区域内溢出),空间滞后项的参数也不能代表FDI和外贸对所在区域以外毗邻区域的溢出(区域间外溢)。根据Le Sage and Pace(2009)的阐述,直接效应代表FDI与外贸区域内溢出,间接效应代表FDI与外贸区域间溢出,总效应为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之和。

三、空间溢出效应检验

(一)样本数据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对某些地级市或直辖市的区没有给出数据记录,因此,在样本中剔掉、新疆、青海、宁夏,但保留四个直辖市层面的数据,海南、香港、澳门、台湾未囊括进样本,样本观测值为n=260。2009年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所要用到的GDP、就业人数均来自《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由于无法搜集到齐全资料来核算资本存量数据,因此拟用固定资产投资额予以替代。对于2009年和2008年的地区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用各地级市的GDP平减指数和各省固定资产投资指数换算成不变价。对于地级市的空间信息,用Google Earth Plus软件获取其经-纬度数据。

(二)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

本文以Fare(1994)提出的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创新的量化指标,该模型根据一个包含多个决策单元的面板数据,使用距离函数来构造一个生产最佳前沿面,进而将每个决策单元的实际生产情况与最佳前沿面进行比较,由此来测算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Fare(1994)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强化形式的Malmquist指数分解方案。该方案基于不变规模收益条件(CRS)计算技术效率成份,分别将其分解成为一种纯效率变化成份(基于可变规模收益 (VRS)计算得出),以及一种剩余规模成份。本文中SECH、PECH、TECHCH分别代表农业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率;纯效率及其规模效率是基于不变规模收益的技术效率分解而来,即EFFCH=PECH×SECH,EFFCH代表基于不变规模收益计算所得技术效率。

基于Deap2.1软件,表1给出了260个地区Malmquist指数测算结果的平均值。从表1可知,相比于2008年,2009年我国农业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都有所上升,而其技术进步率与纯技术效率与上一年相比略有下降。

2、空间滞后项的估计值

从上表可知,因变量空间滞后项的估计值ρ表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各自在区域间具有空间相关性,这验证了Le Sage et al.(2007)的结论。这其中技术效率的空间相关性系数更大,而技术进步率、规模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各自在区域间不具有空间相关性。表明目前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是依赖于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的进步,技术进步率和规模效率的贡献还非常有限。

3、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分析

FDI溢出中,FDI直接效应代表FDI区域内溢出,间接效应代表了FDI区域间溢出,而总效应代表了在综合区域内和区域间溢出之后FDI对我国整体农业技术水平的影响。FDI进入并没有带动所在区域农业TFP及其成分的提升,但FDI有助于区域间的农业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提高。综合其总效应,FDI促进了我国农业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提高,但对农业TFP的影响并不明显。这与之前没有考虑空间因素的检验结果是相背的,如何艳(2008)、田泽永(2008)基于行业面板数据和省际行业面板实证研究,指出FDI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出口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可能原因:一方面由于FDI带来了大量资本与先进技术,对毗邻区域的同行业造成了一定威胁与压力,从而刺激了区域间的创新与研发意识,且经由产业关联给区域间上、下游产业带来技术溢出,从而提升了毗邻区域和总体的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而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有关农业FDI相对数目还是较少,规模有限,分布不均,且大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而非技术密集型产品,因此,总体上给我国农业TFP带来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应的,从外贸角度来看,与FDI直接效应结果不同,它虽不对其他要素造成影响,但提升其区域内的农业TFP。在区域间的溢出效应上,外贸与FDI的结果却截然相反,外贸对区域间的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呈现反向相关性。综合来看,外贸带来的知识溢出对农业技术效率与其纯技术效率具有反向作用,但并未对农业TFP产生影响。而前人在没有考虑出口溢出具有空间属性的情况下,所得结论互有冲突,如潘苏等(2011)关于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呈现高度相关性。可能原因:一方面,一定区域在进行对外贸易时,作为直接与外国进出口商接触主体,能够最快的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才能,从而直接推动所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外国农业技术具有高度的知识保护性与不外漏性,这不利于技术的外溢与知识的传播,外国农业产品的输入对进口替代部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且由于我国目前技术水平与高新研发设备条件有限,知识的吸收能力不强,因此,在农业这一领域,我们还是传统的依赖从外国的进口商品,缺乏研发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导致我国农业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下降。

三、 政策建议

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增强,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同时面临的市场竞争威胁也愈发严峻,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利用国际知识溢出,以提高本国农业产出能力,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首先,加快农业的国际化、市场化改革步伐。进一步规范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削弱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的行政干预,给予更多的农业支持与补助措施,加强市场对农业生产要素的自由配置,充分利用各地不同的要素禀赋优势,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其次,加大对本国农业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增强我国对外技术吸收能力。再次,调整并优化当前农业产品进出口结构,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进而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最后,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提高劳动者的农业创新意识,缩小东西部人才受教育水平差距,促进中西部沿海地区引资,加大跨国公司和战略投资者引进,以带动劳动力技术的不断提高,并通过劳动力地区间流动实现技能的扩散,最终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突破与发展。

注释:

① 虽然空间Durbin模型(SDM)的导出是源自市一级层面专利数据的遗漏,但在能够获取专利数据的情况下,也能够导出SDM模型,这是因为专利仅仅是国内R&D资本存量的一部分,无法完全体现经济增长所用到的全部知识,因此无论对国内R&D资本如何进行量化,始终会存在其他代表知识的遗漏变量。

② 空间权重矩阵W用来反映不同区域观测值之间邻接关系,是对样本数据空间信息的量化手段,是一个二值矩阵(0或1),当定义两个观测值区域在空间位置上邻接时,则在空间权重矩阵相应位置取值1,否则取值0。邻域观测值就经由加权平均形成一个对因变量作用的空间滞后项。

③ 为阶单位矩阵。

④ 如包含在误差项中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会影响FDI和外贸,即误差项与解释变量存在相关性。如Smarzynska(2004)就认为FDI区位选择就与当地基础设施相关。

⑤ 对于260个截面样本,纯技术效率均为1,无样本数据变异,因此略去。

⑥该空间计量经济学工具箱由LeSage and Pace于1999年基于Matlab软件编写,本文使用的是其2011年3月升级版。

参考文献:

[1] 吕立才、熊启泉.拉丁美洲农业利用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实践及其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10,(02):53-54.

[2] 李泳. 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J].中国农村经济,2006,(05):10-17.

[3] 孙中才.国际贸易与农业增长[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4):1-6.

[4] 杜红梅、安龙送.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04):53-58.

[5] LeSage James and Pace R.Kelley. 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M]. New York: CRC Press, 2009: 33-34, 27-29, 40-41, 68-70.

[6] Parent O. and J.P.LeSage. Using the variance structure of the conditional autoregressive specification to model knowledge spillovers[J].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2008, 23(2): 235-256.

[7] Fare Rolf, Shawna Grosskopf, Mary Norris, and Zhongyang Zhang.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4, 84(1): 66-83.

[8] LeSage, J.P., M.M.Fischer and T.Scherngell. Knowledge spillovers across Europe, evidence from a poisson spatial interaction model with spatial effects[J].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07, (03): 393-421.

[9] 何艳.FDI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出口溢出效应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02):86―91.

第11篇

关键词:种粮农户;农业新技术;需求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9-01-03

Study 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ands of Grain Household

Zhang Yaolan et 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Information,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Accourding to the survey of major grain production areas in Anhui Province,The paper analyze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ands of grain household from the demand content,demand types of agricultual technolog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p five much-needed advanced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 were as follows:insect pest control techniques,new varieties,simplified cultural techniques,seeding technology and fertilization technology. Be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technical measures of grain production,the paper proposed the poplicy recommendations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grain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Grain household;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y;Demand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粮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直以来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是我国6个粮食持续输出的省份之一,在保障全国农产品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目前我省粮食产量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农户的粮食生产水平,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农户作为作为技术需求最重要的主体之一,直接决定一项技术创新成果能否最终被采用。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既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的终端需求主体,其技术选择行为是一个包含技术认知、技术潜在需求、技术采用在内的多阶段、连续性决策过程[1]。因此,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更应该面向农户需求。技术创新也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驱动力。在当前农业投入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有效把握农户实际科技需求,对于优化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有重大意义[2-4]。

1 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2013年在安徽省粮食主产区18个粮食生产示范县的粮食种植户的问卷调查。每个示范县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选择15至20户农户,共获得有效调研问卷238份。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种植户粮食生产情况、粮食生产技术采用的情况、及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情况和农户获取农业新技术的来源等。

2 农户农业技术采用现状

2.1 良种采用率较高 品种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物产量和品质,近而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益。调研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占54.08%)的农户选择了高产、优质、抗倒的品种,其次有23.98%的农户选择高产的品种。表明,在实际的粮食生产过程中表现出高产、稳产等综合性能好的品种,较易获得农户的认可。

2.2 农户农业机械化比重明显提高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解放劳动力,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农业集约经营等重要作用,进而可以解决谁来种地难题。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装备水平和机械化水平都有了一定提高。农机化作业普及程度的提高对提高粮食单产、减少自然风险、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发挥了关键作用。由调研结果显示可知,所有农户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均采用了农业机械化服务,其中,小麦、水稻的耕作机械化率分别为97.7%和99.6%;播种、插秧的机械化率分别为89.0%和31.9%;收获机械化率分别为97.7%和93.7%。

2.3 农业技术信息来源多元化趋势 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信息及相关技术服务的主体呈多元化趋势,主要包括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农业企业、村委会、农资销售部门、农民协会、农民合作社、亲戚朋友邻居及网络等。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户对农业新技术的需要也越来越多。调研结果表明,仍是传统的方式跟周围农民看样学习和自己摸索农业技术的的农户分别占被调查农户的14.99%和6.31%,来自县乡农技人员田间指导的农户所占比重为38.07%,看电视、书刊、报纸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农户比重为22.68%,手机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农户占7.50%。可以看出,农户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渠道日渐的多元化,其中外部渠道起了主导作用。

2.4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程度逐步提高 农作物秸秆的处理方式主要有直接露天焚烧、全量还田、出售、生产沼气、用作青饲料、用作燃料等,目前各地大多以秸秆直接燃烧为主,利用效率低,且环境污染严重。今年安徽省农委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方案》,包括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利用、饲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等渠道,制定了详细的技术实施意见。省财政厅向我省生物质电厂下达农作物秸秆发电财政奖补资金加快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促进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目前,安徽省农作物秸秆利用具有明显的环境友好型特点,主要是将作物秸秆还田、燃料用、饲料用等。

3 农户技术需求分析

3.1 农户对未来粮食生产中最希望使用的先进农业技术分析 农户按照自己的需求对未来粮食生产中最希望使用的先进农业技术进行排序,排序情况如图1所示。排序在第一位的农业技术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技术需求的农户比例达78.2%,其次是新品种和简化栽培技术,技术需求的农户比例分别为54.62%和50.84%,再次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技术需求的农户比例分别为46.64%和45.38%,对灌溉技术、新农机农具新肥料和新农药的需求也有较大比例。由此可见,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多种栽培技术,其中农户对产中病虫害防治技术、新品种、简化栽培技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需求较为迫切,对灌溉技术、新农机农具新肥料和新农药技术也有比较大的需求。通过对粮食生产过程中最希望采用的农业技术类型分析看,高产技术需求比例最大,占32.18%,其次是省工技术占技术需求比例的26.47%,优质技术和节水技术分别占技术需求比重的19.20%和13.49%,环保技术也有一定需求,占需求比重的8.13%。

图1 农户对粮食生产先进技术需求总体状况

3.2 农户对粮食生产具体技术措施的需求分析 农户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调查结果显示了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是农户技术需求比例最高的农业技术。说明在粮食生产中,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较重。对安徽省粮食主产区水稻、小麦和玉米的调查结果显示,水稻的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中,由病害、虫害和草害引起损失的比例分别约为53.79%、40.69%和5.52%;小麦的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中,由病害、虫害和草害引起损失的比例分别约为79.78%、11.80%和8.43;玉米的小麦的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中,由病害、虫害和草害引起损失的比例分别约为35.62%、60.27%和4.11%。可见,在粮食生产中由病害和虫害造成粮食损失较为严重(图2)。

图2 农作物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采用农作物新品种可以节省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投入,也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农户调查显示,新品种是农户需求仅次于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的农业技术。农作物的品种性状包括产量、品质和抗性。农户选择高产、优质、高抗的品种比例达到54.08%,说明农户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作为首选。其次是产量高的品种占比23.98%,高产、优质的品种占17.35%,优质的品种仅占4.59%,可见目前仅品质好的品种仍然不能获得农户的认可。农户把高产、稳产的品种作为首先的因素。伴随着安徽省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农业劳动力的快速转移,种粮兼业化现象普遍发生,在目前农业劳动力短缺的形式下,农户对简化栽培技术需求较为迫切,农户的技术需求比例达到50.84%,提高机械化装备水平可以提高(下转39页)(上接2页)劳动生产率。小麦和玉米的播种机械化率分别达到89.0%和84.5%,播种机械化水平较高,水稻的插秧机械化率达到31.9%,机械化水皮较低,主要是以人工插秧为主,当前迫切需要提高插秧的机械水平。肥料在粮食增产中发挥重要作用,调查显示当前氮肥使用过量,化肥农药施用量和施用方式对生态环境和土壤已造成严重污染,目前农户迫切需求改进测土配方施肥和施肥方法。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安徽省粮食主产区农户的调研,结果显示有75.88%的农户认为近几年的粮食产量比以前略有增产,而增产的原因主要是用了新品种、新农药防治病虫害、掌握了新的施肥方法及气候好,风调雨顺。调研农户对粮食生产先进技术的需求显示农户对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新品种、简化栽培技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需求较大,其中有78.15%的农户把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排在了技术需求的首位。表明在粮食生产过程中,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调查显示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超过1/2以上的农户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不知道何时打药及打多少药。建议农技部门提供病虫草害的精准预报技术、加强合作社的植保服务工作和建立完善植保社会化服务。新品种是仅次于病虫草害防治技术求的一项需求较强的技术。在农户对新品种的性状调查中,高产、高抗的品种是农户选择作物品种的首要考虑因素。在目前生产条件下气象因素仍然是限制粮食稳产的重要因素,农户选择受高温、旱灾影响的农户比例分别达50.98%和24.18%,农户选土壤肥力差和土壤质地差的比例分别为59.46和29.13%。可见,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气候条件和土壤质量仍然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议农业气象部门做好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高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及选育高产、稳产等综合性状好的品种,以满足粮食生产的迫切需求,以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安徽省粮食生产装备水平和机械化水平都有了较快发展。截至到2015年1月底,我省农机总动力达到6 365万kW,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9.6%,高出全国8个百分点,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装备支撑。在总量增加的同时,薄弱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目前,我省水稻机插、油菜及玉米机收水平分别达到32.9%、29.3%和67%以上,同比提高5.8个、4.1个和10.5个百分点[5]。调研表明,农户对农机具需求比较多的是插秧机、植保机和秸秆回收机械,分别所占比重为26.1%、21.6%和16.6%。建议农机部门继续加大对插秧机、植保机和秸秆回收机的研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静,霍学喜.技术创新环境对苹果种植户技术认知影响研究. 农业技术经济,2014(1):31-41.

[2]朱萌,齐振宏,邬兰娅,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技术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南部395户种稻大户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15,121(1)1:31-38.

[3]余国新,李孟华,杨毅.新疆番茄农户技术需求优先序及决策行为分析――以新疆巴州农户调查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16):218-222.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70

1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研究

综合现有资料来看,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较少,李万君和李艳军通过对我国农业企业科技创新模式和风险的总结研究,确定在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面临企业主体意识较低、创新水平不足、市场环境复杂等风险,我国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肖更生等人则确定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创新决策阶段、研发阶段、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共存在包括技术、人力资源市场、经济、政策等10个风险因素,同时确定了针对不同阶段风险因素的管理策略。高启杰通过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企业需要从自身和外部环境2方面进行建设,以保证企业总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综合现有研究来看,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研究集中于对企业面临总体风险的研究。美国工业协会统计表明,在技术创新失败的原因中,产品技术失败率仅占据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失败率的22%,另外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占据总体失败率的14%,剩下的63%则是市场营销的原因。尤其农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营销市场的变化加大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因此,从市场和营销角度来说,积极明确市场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能够有效确定农业发展需要和技术创新成本,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营销风险分析

本文将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分为决策阶段、技术研发阶段、农产品生产阶段、市场阶段等不同的阶段,结合50家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在不同阶段面临的政策、经济、自然、技术、市场、营销、管理等风险情况,利用样本收集和量表分析的模式,同时借助SPSS计算工具确定市场风险因素和营销风险因素的风险系数,进而确定2种风险因素对于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2.1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在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新型科技产品往往无法站到合适的市场,利润低下、分散经营的模式不利于对于科技成果的把握进而也不利于科技产品的进一步推广。在创新决策阶段,市场风险得分在7分以上,技术研发阶段在6分以上,生产阶段再次达到7分以上,市场阶段接近9分。

创新决策阶段,消费者和市场潜在能力对新型技术应用具有直接影响;研发阶段,企业无法准确判断该新型技术是否具备市场推广空间和利润空间,因此同样需要面临市场风险。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则需要考虑新技术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等,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更多。

2.2 营销风险

由于农业技术创新型产品的特殊性,其需要在充分考虑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I销策略,进而提高市场的产品接受度。创新决策阶段,营销风险得分在6分以上,技术研发阶段在5分以上,生产阶段则达到7分以上,市场阶段更是达到8分以上。

由以上数据分析也可以表明,营销风险直接关乎企业是否能够推动新型技术和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应用,影响企业市场价值的实现。而企业营销策略的失误,不仅会影响其知名度,而且会对企业后期技术创新发展造成影响。

3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营销风险考虑

3.1 提高市场营销风险意识

农业企业技术创新在决策制定阶段,即需要将市场风险和营销风险纳入考虑范围。企业需要转变只重视生产的营销理念,在追求产量第一的同时,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利用成熟的营销手段、充分的市场预估等,借助新产品打开市场空间,进而帮助企业激发总体生命力,实现技术创新服务于市场开拓,市场开拓再次推动技术创新的模式,促进新时期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应用和发展。

3.2 加强农业市场环境的调查

加强农业市场环境的调查,做好市场环境的预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市场环境调查,集中于对我国当前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政策、现有农业经济形势、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以及市场内其他竞争对手的发展情况等进行调查。

利用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调查,了解企业所在地域的消费水平、文化水平、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明确企业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进而为企业科技创新寻求合理发展依据。

通过对企业现有文化、企业运营制度、企业基本规模、企业获得的国家政策支持条件等的调查,了解企业现行技术创新基础。

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全面调查,了解农业企业现有市场运营条件,进而保证市场营销活动效果的最大化。

3.3 完善商品生产和营销策略

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商品策略和营销策略的转化,提升商品的技术内涵,提高企业综合实力,进而利用品牌效应推动新型技术市场营销的有效展开。

从商品策略来说,为提高技术创新的针对性,促进新型技术的有效推广,可以利用粗放农业、多种经营的模式,实现商品的组合营销;引进新型农产品品种,并结合地域条件进行模仿创新,加速当地农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开发绿色农业和观光产业,利用绿色农业进行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观光产业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和动力支持。

从营销策略应用角度来说,需要注重人才培养,保证人才尽快熟悉新型农业企业技术;保证科研人才工作动力的持续性激发。当然也可以利用人才引进的方式,补充现有人才结构,促进科研氛围的形成;利用广告策略树立良好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进而也为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广提供必要的空间支持。

3.4 强化市场营销重点内容关注

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为提高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促进新型技术的有效推广,需要重视市场经营过程中潜在市场容量的开发,同时及时把握消费者对于新型产品的接受程度。需要着重提升新产品的质量,重视企业营销推广能力的提高。而在创新技术决策方面,则需要以消费者需要为准绳,以市场需要为标准,为技术创新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加强对于该阶段重点内容的关注,以便最大限度提升新技术产品的应用力度,满足消费者的新型消费需要,当然也为企业后期技术调整和研发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万君,李艳军.农业企业科技创新的模式、风险、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5(21).

[2]肖更生,姚琼,李崇光.技术创新的风险识别:农业科技企业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

[3]高启杰.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

[4]张艳玲.关于企业进行市场营销创新的若干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