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奶茶调查报告

奶茶调查报告

时间:2022-05-19 13:53: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奶茶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奶茶调查报告

第1篇

近日,我国的非营利性机构“iearth-爱地球”了《中国9城市儿童食品添加剂摄入情况调查报告》。“iearth-爱地球”食品安全项目顾问、原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彭珊珊教授介绍说,此次调查在北京、上海、西安等9座城市的中小学校,共调查了近2万名儿童的饮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城市的儿童中,有1/10的儿童每天吃3次以上含有添加剂的零食,有6%的儿童每天饮用超过3瓶的饮料(不包括矿泉水和自制茶水),有26%的儿童在夏季每天都吃冰激凌。调查人员对33个类别、489种食品的配料表及所含添加剂的情况进行了取样统计,结果发现,方便面、乳饮料、薯片、饼干等食品中所含的添加剂最多。

1.方便面 调查结果显示,一包方便面中最多含有25种食品添加剂,主要包括谷氨酸钠、焦糖色、柠檬酸、特丁基对苯二酚等。人们若长期食用含有这些添加剂的食物可患上肥胖症、高血压、低钙血症等疾病。

2.火腿肠 火腿肠中所含的添加剂主要包括亚硝酸钠、山梨酸钾等。其中,亚硝酸钠可在人体内生成致癌物亚硝胺。

3.蜜饯 蜜饯中所含的添加剂主要是柠檬酸、山梨酸钾、苯甲酸钠等。其中,苯甲酸钠会破坏人体内的维生素B1,并干扰人体对钙的吸收和利用。

4.果冻 果冻中所含的添加剂主要是山梨酸钾、柠檬酸及卡拉胶等。人们若大量地摄入山梨酸钾会出现过敏反应,并影响机体对钙的吸收。

5.饼干 饼干中所含的添加剂主要是焦亚硫酸钠、柠檬酸、山梨糖醇。研究发现,焦亚硫酸钠具有生物毒性,可损伤人体内的细胞。

6.奶茶 奶茶中所含的添加剂主要包括山梨酸钾、六偏磷酸钠等。研究发现,人们若摄入过量的六偏磷酸钠可引起钙代谢紊乱。

7. 口香糖 口香糖中可能含有阿斯巴甜、山梨糖醇、柠檬酸等添加剂。人们若摄入过多的山梨糖醇可引起腹泻的症状。

8.薯片 薯片中可能含有的添加剂包括谷氨酸钠、5'-鸟苷酸二钠等。谷氨酸钠、5'-鸟苷酸二钠都是明令禁止用于制作婴幼儿食品的有毒物质。

第2篇

【关键词】 牙,乳;龋齿;因素分析,统计学;儿童;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7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3-0270-0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占人口比例最大的汉族以外,其他各少数民族长久以来由于受聚居地区的环境因素、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他们的特质,包括龋病的发病情况。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为中国稀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在甘肃省境内居住。这3个民族人群地处偏远山区,经济结构以农牧业为主,经济发展缓慢,医疗设施和医疗条件较差。为了解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5岁儿童龋齿的流行病学情况及口腔卫生行为,以便进一步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笔者于2007-2008年对这3个民族5岁儿童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长期居住在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的东乡族和积石山县的保安族5岁儿童以及张掖地区肃南县的裕固族5岁儿童(因3个民族的总人口少,所以样本量各民族、男女数量不等),其中东乡族儿童102名,男童59名,女童43名;保安族儿童110名,男童69名,女童41名;裕固族儿童148名,男童89名,女童59名。

1.2 方法 采用WHO龋病诊断标准(1994年),由3名具有口腔本科学历、10 a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并经过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调技术指导组培训的检查者担任检查工作。调查现场使用统一配置的移动牙科椅、照明灯和CPI探针,每位检查者配备1名记录员。

1.3 问卷调查 采用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标准[1]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均由被调查儿童的母亲填写,工作人员现场指导并当场收回。参加问卷调查的母亲东乡族86人,保安族97人,裕固族116人。

1.4 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处理 采用双录入法录入数据,以控制数据录入质量。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乳牙患龋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3个民族儿童的乳牙患龋情况存在差异,东乡族明显高于保安族(P<0.01);东乡族高于裕固族,裕固族高于保安族,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个民族儿童乳牙患龋情况均无性别差异。龋齿充填率保安族和裕固族均高于东乡族(P值均<0.01),保安族和裕固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饮食行为 见表2。

每天进食新鲜水果、饼干/蛋糕/面包、糖果/巧克力、糖水、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橙汁/苹果汁(不包括鲜榨果汁) 等6种食品的频率,保安族明显低于东乡族和裕固族(P值均<0.01);很少/从不进食的频率(除喝糖水外)保安族和东乡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安族和裕固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口腔卫生行为 从表3可以看出,经常睡前吃甜点者东乡族为10.5%,保安族为6.2%,裕固族为12.3%;从不刷牙的儿童保安族为79.8%,东乡族为50.0%,裕固族为1.7%;开始学刷牙的年龄东乡族和裕固族最早是2岁,占2.3%和9.4%,而保安族从4岁才开始,占6.4%。3个民族儿童每天刷牙1~2次的裕固族为93.0%,东乡族为 70.5%,保安族为55.6%;裕固族多数家长能帮助孩子刷牙并在儿童自己刷牙后进行检查。最近使用含氟牙膏的东乡族占61.0%,保安族占25.3%,裕固族占54.3%。

3 讨论

龋齿是牙齿硬组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逐渐破坏、崩解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2008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全国5岁组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6.0%,龋均为3.50;甘肃省5岁组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1.7%,龋均为3.02[2]。李克增[3]报道,四川省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58.72%,龋均为2.77,龋齿充填率为2.32%;洪彬等[4]报道,广东省5岁组人群乳牙患龋率为67.78%,龋均为4.1。本次调查中,3个民族儿童的乳牙患龋率和龋均分别为东乡族76.47%和3.89,裕固族66.89%和3.16,保安族56.36%和2.42。东乡族儿童乳牙患龋率明显高于国内同类报道,裕固族、保安族与国内同类报道相近。

龋齿的发生与生活水平、饮食习惯、口腔卫生行为以及执行各种预防措施的情况有关。保安族和东乡族人群有饮用砖茶的习惯,中国茶的氟含量以砖茶最高[5]。裕固族日常有饮用奶茶的习俗[6],牛奶及奶茶中的氟均有防龋功效,而且氟离子在牛奶中比在水中更容易进入牙釉质[7]。3个民族儿童的乳牙患龋率有明显差异,笔者认为首先和含糖食品的摄入量及方式有关。黄薇等[8]研究表明,5岁儿童含糖食品的消费量与龋病的发生呈正相关。糖类是细菌代谢的底物,为细菌生存提供了营养,其代谢的终末产物可造成釉质脱矿,导致龋病的发生[9]。含糖饮食是儿童患龋的潜在危险因素,3个民族5岁儿童中每天进食含糖食品的比例较高,睡前吃甜点或喝甜饮料的也占一定比例;保安族乳牙患龋率低于其他2个民族,可能与该民族进食甜食的频率明显低于另外2个民族有关。

另外,造成3个民族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差异的原因是口腔卫生行为。调查显示,保安族儿童不刷牙率为79.8%,开始学刷牙的年龄为4岁,家长很少帮助孩子刷牙或检查刷牙效果,有25.3%的儿童最近使用含氟牙膏;裕固族儿童不刷牙率为1.7%,开始学刷牙的年龄为2岁,多数家长能帮助孩子刷牙并在儿童自己刷牙后进行检查,有54.3%的儿童最近使用含氟牙膏;东乡族介于以上两者之间。以上数据表明,在这些地区对儿童的口腔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因为儿童口腔卫生行为的形成与家长口腔卫生行为密切相关,所以还要对家长进行口腔健康教育,言传身教,以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同时定期进行氟保护,在含糖食品的消费呈上升趋势的地区推广应用是完全有必要的。

傅思武等[10]对这3个民族5岁儿童的口腔细菌进行检测分析,指出东乡族儿童牙菌斑中变异链球菌主要以2级和3级为多,裕固族儿童牙菌斑中变异链球菌以0级和1级为主。东乡族儿童口腔变异链球菌的水平高于裕固族,这可能也是东乡族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高的原因之一。

4 参考文献

[1] 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调技术指导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2005:23-37.

[2] 齐小秋,主编.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4-104.

[3] 李克增,李雪,胡德渝,等.780名5岁儿童乳牙患龋情况调查分析.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8,26 (1):70-72.

[4] 洪彬,黄少宏,章锦才,等.2005 年广东省5 岁人群乳牙龋病抽样调查报告.广东牙病防治,2007,15(6):263-265.

[5] 赵新华,沈雁峰,王丽华,等.我国饮茶型氟中毒流行病学研究概况.中国公共卫生,2000,6(7):653-654.

[6] 高自厚,主编.裕固族通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12.

[7] SHCHORI D, GEDALIA I, NIZEL AE, et al. Fluoride uptake in rats given tea with milk. J Dent Res,1976,55:916.

[8] 黄薇,江汉,台保军,等.社会行为危险因素与儿童龋病的关系初探.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3,19(6):343-344.

[9] 卞金有,胡德渝,主编. 预防口腔医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81.

第3篇

【关键词】:浅析;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TS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概述

饮食文化受自然、经济、地理位置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发展。远古时期人类以生食为主,随之发展为熟食;烹饪技术由燎烤发展为蒸、煮、煎、炸等;饮食选材和菜系也不断丰富;饮食观也由“吃 饱”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饮食风味也由闭塞的单一民族和地区融汇到如今的丰富多彩的饮食口味。

饮食文化包括三点:第一是食物的选材和加工。选材受季节、节日风俗、地域和食忌思想等的影响;加工又包括刀工和烹调技术,通过刀法可将食物分为条、片、丁、沫、丝等,其给人的视觉效果和口感截然不同,烹调方法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第二是就人类而言,饮食文化包括少数民族、宗教和社会各阶层饮食文化。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习惯和代表性的饮食菜系;宗教饮食文化典型有伊斯兰教忌食猪肉,佛教、道教的素食主义等;社会各阶层的饮食文化由物质基础决定,包括宫廷、士大夫饮食文化和百姓饮食文化等,各阶层在进餐时很讲究礼仪,也就形成了饮食礼仪文化。第三层次是与饮食有关的文学文化,包括历朝历代许多关于饮食介绍和文人对饮食的歌颂赞美的文学作品。

2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优越性

2.1 传统膳食结构可传承性

《素问·脏器法时论》: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是最早关于膳食结构的记载,也是几千年来的择食原则。传统的膳食结构以谷物为主食,肉类、水果和蔬菜为辅食,坚持低脂、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告诉我们谷类乃人类维持机体运动的基础物质。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平衡膳食观,合理搭配饮食。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中国传统膳食结构才是最科学的膳食结构,《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报告了美国康乃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6年的合作研究结果: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民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与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密切相关,可见传统膳食结构的可传承性。传统膳食结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1]我们需矢志不移地坚持弘扬其优越性。

2.2 独特的烹调技艺 注重色香味

我国的烹调技艺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素以选料讲究、制作精湛、品种多样著称于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2]烹调技艺的精湛在于即使是同一种原材料,通过不同的烹调方法,也可以做成色香味截然不同的美食。我国传统的烹饪、调味技法堪称一绝,“烹”是指烹饪原料熟制成菜肴的操作过程,方式多种多样,其制作过程重在掌握火候,如清蒸鱼,火候不到则生,过火则老。而“调”则指原辅料的搭配和调味料的使用。通过调制,使菜肴美味可口、色泽诱人,《吕氏春秋·本味篇》云:“调和之事,必以酸、苦、甘、辛、咸。其先后多少,其奇甚微,皆有自起。”调味料所需数量和加入的先后顺序都有讲究 。可见,中国传统烹饪技艺之细腻无与伦比。

2.3 医食同源的食疗观

“医食同源”,即“药食同源”。指用中医理论知识和饮食文化相结合,使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预防和治疗疾病。《黄帝内经·太素》:“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灵枢·五味》:“五宜:脾病者,宜食禾亢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等”。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药方》中提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由此可知,“医食同源”并“寓医于食”的食疗观历史悠久,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食养论”,即注重饮食膳食平衡,使之有利于身体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二是“食疗方”,即以食为药,以日常食物的一种或数种作为药用,以治疗疾病。三是“药膳”,以药配食,取一味或数味药物入膳。[3]中国的食疗药膳文化在历朝历代的总结思考下不断完善。关于医食同源和食疗的书籍数不胜数,医食同源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我们应当积极研究医食同源理论,传承其精华,真正达到饮食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4 食忌思想

“食忌”即 “忌口”,也就是我们在吃的时候应该吃什么,怎么吃…… “苟全其身,须知切忌者矣”旨在告诉我们饮食禁忌的重要性。其包括配伍、季节、时辰、体质、数量等方面的禁忌。配伍禁忌如:黄瓜与花生同吃易腹泻;羊肉与西瓜同食会中毒等。 季节禁忌即春天不宜吃辛辣发散的食物,夏季应忌食肥甘厚腻,少食生冷之品,秋季应忌食性燥和大补之品,冬季不宜食油炸生冷之品,时辰忌如:“早上人吃姜,晚上姜吃人。”“早喝盐水如参汤,晚喝盐水如砒霜。” 体质忌即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偏阳质、偏阴质、阴阳平和质, [4]体质偏阳者应忌温热、辛辣助火之品;体质偏阴即阳虚型体质者,应忌食寒凉生冷伤阴之品等。数量忌即饮食有节制,不可过量,忌过饱。若不掌握一定的饮食禁忌知识、合理选择食物,则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食忌思想是历代人们经验和理论的总结,不容忽视,掌握食忌思想可使我们饮食生活更加科学、安全。

2.5 五彩缤纷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优越性的体现,其丰富多彩的饮食种类为传统饮食文化增添了色彩,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由农业、地理位置、食材决定。中国地大物博,各具特色的农业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奠定了基础。长期定居在大草原的畜牧业民族如蒙古族、哈萨克族、藏族等以肉类、奶制品为主;居住在南方的民族如苗族、回族、白族、傣族等民族从事农业,其主食多为大米、小麦、青稞等,代表特色如竹筒饭,菠萝饭,五色饭等;少量三江平原的少数民族如赫哲族、鄂温克族、基诺族等以狩猎和渔业为主,其主食多为野生肉类、植物、鱼类,代表特色如杀生鱼、蝌蚪拌臭菜、松鼠干汤等[5]。此外,少数民族多嗜茶、酒,我国少数民族多居住的边疆高寒地区,喝酒可以防寒,因此大多嗜酒,我国是“酒文化之邦”,少数民族更有“无酒不成席”之说,各个少数民族以酒待客之道各不相同,酒种类更是形态各异,有青稞酒、槟榔酒、藤酒等;茶也是少数民族必备的饮品,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等。人们在食用各少数民族饮食的同时便能回味其蕴含的历史文化,融合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更具特色。

2.6 独具特色的菜系文化

菜系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区域表现,菜系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地理环境、气候、食材、嗜好的真实写照。菜系由宋代“南咸北甜”到明代“京苏广三式”到清代四大菜系再到清末的菜(浙、闽、湘、徽、鲁、苏、粤、川菜)。地理环境对饮食选择很有讲究,蜀湘一带湿气较重、选择辣食能祛湿,故辣味菜是湘、川菜的特色;食材更是决定菜系的重要因素,临近江海湖地带则擅做海鲜、以鲜香闻名,如湘、鲁、粤、闽菜系,相反,山地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称,苏菜发源地由于菜种丰富所以一大特点便是四季有别;嗜好是决定菜系的又一重大因素,湘菜追求原汁原味, 香、嫩、清、脆是其特色;徽菜更爱烧、炖、蒸,注重火候,善于保持原汁原味;苏菜选料严谨,爱好和注重制汤,保持原汁,追求鲜香酥嫩,重刀工、火候;粤菜技法、配料多样,追求鲜嫩爽滑浓;川菜重调味,以“麻、辣、酸、香”为主味,由此可知,菜系是各区域历史饮食文化的沉淀,赋予了传统饮食文化的多彩和丰富内涵。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发展中精华不断被人们所传承和丰富,作为新一代华夏子孙,我们应当积极去了解传统饮食文化,并将其运用于我们的生活,尝试不断探索创新以丰富其内涵。

参考文献

[1]柯林·坎贝尔著 张宇晖译 中国健康调查报告[J]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9).

[2] 、[5]万建中,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M]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年(27 -30;259-263)

第4篇

关键词:嘉绒藏族;文化心理;语言和习俗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072-02

嘉绒藏族是藏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邛崃山以西的大小金川河流域和大渡河沿岸,约有37万人。人们倾向认为嘉绒藏族是唐代西山诸羌部落,在吐蕃东进时由当时驻军和家属以及商人同当地土著居民经过上千年的融合、同化而形成。在嘉绒藏族社区,藏传佛教有着圣神的地位。嘉绒藏族人将所发生的事情都当作佛的旨意,认为风调雨顺是佛的赐福,风、霜、雨、雪成灾是佛的惩戒,家中的灾难是拜佛心不诚招致的恶果或前世行恶太多佛对今生的惩罚;认为要使来世幸福,今世要天天念经拜佛,慷慨地向佛祖奉献。在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嘉绒藏族形成了特有的民族心理,主要体现在他们特有的服饰、饮食、居住房屋、婚姻、生活习俗以及特有的节日和交往礼仪中。

一、嘉绒藏族的民俗文化

嘉绒藏族大多居住于石雕房,以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为主,不食马肉、狗肉和鱼肉,喜食自制的青稞酒、糌粑、奶茶、牛肉。

嘉绒女性在节日时节头戴四周绣有彩色丝边图案的头帕,姑娘的头帕均有花绣,边角垂吊有花穗、梳发辫。中年以上妇女一般不绣花,上身穿长套装,外搭肩披,腰着百褶裙,穿靴子,发辫上穿戴银饰中嵌有珊瑚、绿松石等珠宝的头箍,项链多为珊瑚和银项链,佩戴银质珠宝镶嵌的耳垂和戒指,手镯多为象牙圈和银镯,腰两侧悬挂银垂铃,行走时有一片银铃声,清脆悦耳。男人头戴金毡帽、狐皮帽或博士帽,外穿长套装,项挂珊瑚珠串,束腰带,佩腰刀,胸挂“嘎乌”,手戴戒指、手镯,脚穿藏靴。嘉绒藏族的民俗中最特别的是三口一杯的会客礼节,即客人先用右手无名指蘸点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弹三下,表示敬天地和祖先,然后喝一口,主人会把杯子倒满,再喝一口,主人又会把杯子倒满,最后把杯子中的酒喝完。嘉绒藏族的结婚礼仪与一般民族不同之处是男家先给女家送酒一瓶,酥油一小碗,若女家接受了,就算定了婚,女家不索取彩礼,并且奉送大量的花带子及鞋垫以及大量的金银首饰之类的嫁妆。结婚那天新娘的亲友送新娘到男家,新娘、新郎和送亲的人一起围着锅庄转三圈,即算成婚。孩子一般从父姓,更多的是请喇嘛取名,有的贯上寨名,没有姓则以寨名代字辈。

二、嘉绒藏族的禁忌心理

嘉绒藏族世代居住在属于自己的领地上,每天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由于交通闭塞、对外交流较少,因此仍然保留着比较传统和神秘的文化形态。但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嘉绒地区的支柱性产业,从而带动了交通的发展,加速了嘉绒社区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嘉绒藏族信奉佛教,进入寺庙切忌不可大声喧哗、照相、涂鸦等。在嘉绒藏族社区藏民家中都设有经堂,经堂的位置是神圣的,设在家中最高的一层,在经堂上往往摆放着各种法器,供奉着各种佛像,客人是不可随意触摸的。在嘉绒藏族面前不能随意杀生,因为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主人向客人进献哈达时客人应该躬腰脱帽接受。嘉绒藏族多信奉藏传佛教中的黄教,所以在转经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在草原看见的挂着红绸子的羊或牛,这是藏民“放生”的,不允许宰杀,任它自生自灭。在嘉绒藏族社区进门时不可用脚踩门槛。坐时可盘腿而坐或侧身坐,但不能伸直双腿脚底向人。嘉绒藏族不喜欢别人随意用手去抚摸头顶,头一般只有父母或得道高僧才能触及。嘉绒藏族人吃东西时大多用刀,用刀时刀尖不宜对向他人,一般指向无人的方向。嘉绒藏族有带刀的习惯,戴在腰间比较长的叫腰刀,吊在腰部右手方的叫吊刀,吊刀才是平常用来使用的刀,腰刀一般在节日时佩戴作为一种装饰,客人切忌不可去玩弄藏族人的腰刀,很多嘉绒藏族人认为腰刀一出就必须见血,非战争和打架,腰刀是永远不能在有人的地方拔出的。因为拔出就必有血光之灾。嘉绒藏族人通常满手都戴戒指,所以不能以汉族的戒指佩戴习惯来判定此人是否订婚、结婚。嘉绒藏族人不食马肉、狗肉、鱼肉,认为马和狗是有灵性的,是他们的朋友不可杀来食用;而鱼则是神灵,是水中之神,如果打来食用则可能水源枯竭。一般不杀生,认为杀生之人是作恶,下辈子一定会受到神灵的惩罚。他们还在“佛诞”的时候,在市场上购买那些用来宰杀的鱼,把鱼放回河里,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罪恶。

三、嘉绒藏族儿童社会化的特点

嘉绒藏族主要以农耕为主兼营放牧、狩猎、采药。在生产劳动中对孩子的社会化影响很大,从五六岁开始男孩子就跟从父亲去牧羊,父亲就开始教他骑马,让他识别各种山草药,教他辨别草地上的动物足迹,同时还教他们识别方向、看云彩的变化来判断天气。教他们下低弩、设套索、挖陷阱、训育撵山狗等,长大后还教他们唱山歌、播种。女孩一般跟从母亲学习织布、做饭菜以及挤奶、纺线等。藏族有一个把自己的手艺传给孩子的习惯,所以一般会做皮靴的孩子就有一个会做皮靴的父亲,会画唐卡的一般其父亲也一定会,所以他们的传统工艺才不会丢失。到了晚上一家人就坐在一起听老人讲诉传统的神话故事,从小就灌输给他们了许多关于藏族的传奇,所以在藏族人心目中“藏族”这个称号永远都是神圣的。佛教在嘉绒藏族人社会化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藏族人们都多做好事,因为他们相信干了坏事佛都知道,做好事将来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干了坏事则只有转入地狱。所以嘉绒藏族人从小就教育孩子们要乐于助人,因为只有相互帮助、相互依赖才能生存,因此他们的私有观念淡薄,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风气极好,现在仍然存在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道德风尚。在嘉绒藏族社区孩子出生以后命名仪式都是在寺院举行,一般由喇嘛来取名,有的孩子从小就被送往佛学院,系统地学习佛教教理和修习佛经,所以嘉绒藏族人从小就形成了信佛敬佛的心理。

四、嘉绒藏族的佛教认知心理特点

嘉绒藏族数概念不强,比如许多长者不清楚自己的年龄,他们一般用藏历来表示日期,不说是2010年,而多用铁虎年来表示,对大小重量的区分也较为模糊,卖鸡蛋计个数而不论大小重量,不斤斤计较,还保持着上山打猎见者有份的平均主义思想,所有遇见的都可分而食之。

佛教对嘉绒藏族的认知心理影响极大。佛家多是教人从善,如戒恶、扬善、施以助人、普渡众生、行以善事等,同时,在心理和行为上,要求人们不贪婪、不自私、不起害人之心,也要不妒嫉、不执迷、不傲气,遵循众生平等,认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心有所悟,无论谁都可以成佛。因而形成了“一切皆苦”、“生死轮回”的特殊认知心理特点。

嘉绒藏族有崇尚白色的心理,在他们看来:白色,是一种吉祥色彩,天上飘动的白云,圣洁、美丽;圣山上的皑皑白雪,神秘、庄严;白色,在他们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石碉楼的墙上用石灰或白泥画上了日月图案,与墙顶、门檐上的白石相呼应,加强了石碉楼的美感,有时他们还向白石祭拜,乞求平安,但对他们而言,白石只是物,不是神,是供奉给神灵的吉祥物。

嘉绒藏族向来有靠天吃饭的观念,即使水从田边流过也不会用来浇灌而任由它干旱,因为他们没有浇灌的习俗,只有求神问佛乞求上苍降雨。嘉绒社区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牛耕方式。牦牛是这里重要的生产工具,深受当地藏民的崇敬。如果家里的牛老了不能耕地了也不忍心宰杀,一般都会养到老死或者最后在头上系红线将其放生。嘉绒藏族以一个社区为单位,每家轮流下种,在开种前必须经过扯卦、测吉日和念经活动选好日子后才能下地干活。现在仍然沿用着最古老的撒播方式,撒种的人必须是一位做了父亲的男人,人们称他为“土地神”,由“土地神”来播撒种子,预示着来年的庄稼必定会有一个好的收成。嘉绒藏族人较认为生、老、病、死、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是佛祖的驱使,甚至亲人被他人杀害也会得到僧人解释说他命中有此劫,只是借助于凶手的手而已,这是上苍注定的。另外东西丢了、牛羊不见也不报案而是询问僧人占卜其去向而寻找。病人病入膏肓一般较为年长的嘉绒藏族人也不会去看医生而是请喇嘛念经驱病。

五、嘉绒藏族的民族情绪情感特点

嘉绒藏族一般比较乐观,尽管生活水平低下,劳动比较艰苦,但总是乐知天命,喜好歌舞激情较高,面部表情丰富,善于使用肢体语言,热情好客且慷慨大方。

嘉绒藏族的节日盛多,每当有节气时他们就以村为单位聚集在一起烧起篝火、跳起锅庄、喝着青稞酒、烤着全羊。节日的气氛分外的隆厚。但要是受到强烈刺激则情绪爆发迅速,然而会很快平息下来,不易结成恩怨,若已结成恩怨则世代相传,直到有一天得到圆满的解决为止。对民族自尊的以及涉及方面的情感体验反应敏感而且强烈。一般需要易得到满足,以积极的愉快的情绪情感为主色调

目前,由于旅游开发,嘉绒藏社区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变迁与心理变化之间的互动,也使当地的民族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由于教育的发展,受过医学教育的学生不会因生病而去找喇嘛念经祛病,受过气象学方面教育的孩子绝不会因为干旱而求佛降雨。所以现代教育促进了嘉绒藏族社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与发展。

注:本文得到黄远春教授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雀丹.嘉绒民族史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2]德吉卓嘎.试论嘉绒藏族的族源[J].研究,2004,(2)

[3]邓廷良.嘉绒族源初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