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化教育教学

信息化教育教学

时间:2022-05-05 22:39: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化教育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化教育教学

第1篇

 

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相应的配套硬件,更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且学校的管理部门、 业务部门和学术机构也要密切配合和参与,最后还要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组织和管理整个学校的教学信息化工作 。

 

1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现阶段发展状况

 

然而,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现实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1缺乏信息整体化的布局结构

 

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系统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各个学校的各个部门也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但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一些高校没有全局性的战略眼光,而是由各部门各自为政,因此就建立各种分散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有的高校按照企业管理中的业务流程模式进行规划,构造的是部门业务流程电子化建设,都不是从全局、全面、全程、全员的战略角度,去规划、设计、构建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方案,就可能导致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整体规划长期缺位。

 

1.2欠缺对大数据时代带来变革的足够认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各行各业都受其影响,发生变化,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就有非结构化、分布式、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于集中在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而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由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变化(教育环境,实验场景,时空变化,学习变化,教育管理变化等等),确实有很多未被我们注意到的巨大金矿 。

 

2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方法

 

2.1整合学校内部及学校之间的信息资源

 

在高校内部设立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机构部门,根据各个学校实际的教育规划、教学特色、办校宗旨,从全局的战略角度,去规划、设计、构建高校教学信息化管理方案。使学校信息化的总体方向一致,避免重复建设,而各专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的保留各自信息化特色,从而做到总体布局统一,但各专业特色化。

 

另外,高校的专业虽然种类繁多,但中国高校也多,有很多高校都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高校都是自己教师独立教学,而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都鲜有交流,但如果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够在各高校之间建立沟通交流的平台,高校教师可以推出自己的精品课程视频,其他教师就可以有机会借鉴其他同行的先进教学经验,专业技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2以大数据为背景推动个性化教育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云技术、物联网和基于二者的大数据技术正推动教育发生着变革。未来教育在互联网等技术的作用下变的越来越个性化,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有利于个性化教育,标准化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组织学习,学校和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教师由教学者逐渐转变为助学者。在逐步到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教育与学校教育将逐渐分离,更多的交往互动、个性化服务和灵活的学制将使学校获得新的生机。

 

正在发生的教育革命并不是要把传统的课堂搬到网上,而是让新技术解放人们本来就有的学习能力和天分。建立教育的信息化服务公共平台,开展数字化校园的实验工作,设立各种“数字化学习”试点学校,开发“微课程”,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一对一的“E课堂”教学实践等举措。要充分做好“螺旋式”上升的准备,最重要的是顶层设计和理念超前。学校里更少的课堂与更多的实验室,更多的交往与更少的讲授,更多的互动与更少的灌输,更个性化的服务和更灵活的学制,将是未来学校得益于互联网教育得到新生的机会。

 

2.3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B-learning):网络课堂预习教学+课堂多媒体辅助讲授+网络课程辅导+远程学习平台交流互动。在网络课堂预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根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在网络中寻找,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对相关知识点有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了解到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借助于课堂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深入的讲解,以及熟练的操作和应用,最后提出更深层的难点。

 

课后学生可以登录本校教学网,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查看相关视频资源。如果学生对课堂上的内容并不能完全理解的,可以查看教师上传的本堂课以及以前的课程视频,进行回顾和复习。教师专业课视频网站就是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最好载体。如果学生掌握的很好,需要了解更多的知识点或进一步提高,可以到网上去查看提供的慕课和微课等视频课程。学生对于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习难点等无法自己解决的,可以通过远程学习平台和教师进行交流。远程学习平台的开放既可以方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使学生能及时解决知识上的疑问,也能让教师在第一时间获得学生自学的情况,既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也有利于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传统课堂培训与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互补,将传统教学模式与 E-learning结合,将个人学习与小组协作结合 ,将课程实践与课程理论结合,更好地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参与培训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这种培训方法灵活、开放 、高效,能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也能提高学习者的实际动手能力。

第2篇

一、信息化条件下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面对当下信息大爆炸时代对于学生思想的冲击,寻找合适的教育教学模式,以适应当下我国经济社会文化飞速发展的现实情况势在必行。面对这一现实问题,探究如何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

(一)信息化条件下教育教学模式的变化趋势随着网络和信息化教育的普及,人们对于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需求不断增强,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知识的渴望,使得信息化教育之下的网络教育飞速发展。近年来,慕课和线上其它课程的教育层出不穷,付费式教育与免费式教育并存。面对当前知识付费趋势发展,人们对于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模式相对适应,人们愿意用金钱和时间为知识买单。以此为时代大背景,我国在教育部的倡导之下,信息化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已然形成一种趋势。关注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变化趋势,以便于紧跟时代步伐,共享信息化,网络化条件下的时代教育红利。

(二)信息化条件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当前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发展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平台为依托,以网络为通道,首先在信息的获取环节,信息化教学模式采用网络的多面的,多方式的获取模式,能够更加全面地获取知识帮助学生开拓眼界。此外,信息化教学模式所需要的网络平台对于技术的要求较高,与传统教学模式面对面教学的区别在于,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平台架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承载量有限,而信息化教学模式之下,课堂承载量相对较大,甚至可以说课堂承载量是没有上限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两个条件的限制,而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时空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二、信息化条件下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

信息化条件下,教育教学方法随之转变,以信息化为基础,当前线上网络教学发展迅速,面对特殊时期网络教学,对于弥补线下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当前线上教育已被广泛普及,应用于教学环节。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更好的取长补短,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运用信息化手段较其他学科而言具有更大的优势。例如,蜗牛爬树问题中,学生对于蜗牛上爬和下滑速度之间的关系理解是解答问题的关键。而言语上的描述不足以将学生理解的问题解决。通过信息化手段运用动画等方式在线进行演示,增加互动环节,让每个学生在学生端就能够就行实验和演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一)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联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极强的关联性,首先,信息化教学模式脱胎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本质而言都是教与学,但区别在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育三中心,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教育三中心不同,传统教育模式的三中心是指,教师学生与课堂,或者说是教师学生与活动,但都离不开物质载体,传统教学模式的物质载体是教室,而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模式,则以平台为载体,以网络为载体,虽然说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没有变化,但是教育的载体发生了变化。但信息化教学模式,仍是从传统教学模式中发展而来的的,本质上都是教与学,传统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但同时关注的个体较少。而信息化教学模式虽然及时互动性较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差,但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于学生进行实时观察,更方便了解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动态。介于这种条件,合理控制网络平台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实时课堂规模十分必要。小学阶段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对于具体数量的认识和运算。信息化手段之下,通过图形、动画等方式向学生展示数量的概念和意义。有助于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字认识观念。

(二)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模式平台建设当前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主要方式有PC端教学模式和手机端便于操作的APP模式。当前我国所运用的实时教学平台,多为直播平台和会议平台。通过线上可以实时进行交流,可视镜头的应用,有助于帮助教师实时关注学生动态,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到老师的教学重点。PC端的教学模式往往依托于网络平台教学,如Moc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依托平台对于课程进行录制,在网络平台上也可以布置作业,通过信息化手段的计算,帮助批改作业,并形成相应的检验报告,辅助教师完成线上教学,这一平台的优点在于,在时间上相对自由和宽松,学生可以选择适合学习的时间和环境进行学习。在课堂的检验方面,慕课等平台的优势在于,对于线上考试,创造了优秀的平台,在疫情等特殊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依托于各类APP进行线上教学,可以通过钉钉直播平台,腾讯直播间等软件进行直播教学,讲解数学的解题方法,和批阅学生提交的线上作业,对于优秀作业可以进行展评,很好的解决了时空地域的限制,帮助学生更加方便的获取到教育资源,对于随时随地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信息化条件下教育教学模式发展中的问题首先,信息化教学模式之下,对于学生的监督和监管,成为其中的重要问题。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之下,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加强有力的监管。但这种监督与传统线下教学的监督完全不同,还需要学生、家长及监护人的配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监督。在圆周率的讲授环节,通过动态展示与教师实操结合,讲授圆周长和直径的计算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完成圆周率计算环节。由于我国信息化教学经验相对缺乏,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构建上,仍存在很多技术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师生共同打开视频的直播课堂中App卡顿问题严重。线上平台教学过程中,作业的设置和试卷的批改不够智能,常常产生错误。虽然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极大程度提高教学效率,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处理问题仍远不如人脑,如何降低出错的机率成为当下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技术需要攻破的重点。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模式信息化教学设计创新人才

1引言

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从全球范围来看,信息化教育的改革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美国总统克林顿1997年国情咨询中提出,在2000年之前,要把每间教室和图书馆都联到Internet;法国于1998年初公布:“将法国社会带入21世纪”的计划,要求法国所有学校全部实现计算机化;德国在1997年也执行教学应用因特网信息资源的计划等等,都说明了发展信息化教育是大势所趋。中国教育也面临一个e化的时代,一个变革的时代。

2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信息化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教材多媒体化。教材多媒体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

(2)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它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

(3)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

(4)学习自主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5)任务合作化。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

(6)环境虚拟化。教育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等等。

(7)管理自动化。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包括计算机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3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结构形式。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主体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由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构成了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结构(见附图)。

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正所谓教学相长。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区别如附表所示,传统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与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求有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之相适应。

4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很多,像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WebQuest、“拾荒式”教学设计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信息化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设计出高水平的信息化教案,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体现和渗透。

由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展示的中、美老师分别制作的同名课件《影子》,给笔者印象很深。由中国某师大附小老师制作的《影子》曾获全国“金海航”杯多媒体大奖赛二等奖。它采用office软件,以动画的形式,配以欢快的音乐、学生的朗读,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内容——人与影子的关系展示出来。其目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文内容。而美国教师的《影子》课件就很简单,只有一天中影子变化的动画设计、影子变化的测量数据、影子的照片、有关影子的知识等内容,其界面也很简单。它给学生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余地,甚至使学生们立刻产生了一种愿望:到太阳上去,看自己的影子。《影子》的较量,关键不是技术,就在于开发思想。如果从开发平台、制作技术方面讲,与国外教师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国内课件多是再现书本知识的呈现式学习,学生足不出户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色彩了解许多课文的知识。虽然课堂容量大,精美的界面能吸引学生,但学生仍然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5结束语

走进信息化时代,观念要改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校校通”已初见成效,学习资源库正发挥着其庞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正在迅速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要认清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必将推动中国教育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德亮,黎加厚.博士谈教育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3(5)

2黎加厚.创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和教师的精神生命活动——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2(2)

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教学平台 教师专业成长 作用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

按照“科学统筹规划,资金保障到位,注重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了学校《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教育教学资源开发计划》和《信息化人才培养计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系列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同时将我校信息化建设做为一项课题来研究,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有序进行和可持续发展。

二、信息化建设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

1.构建的良好信息化资源平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适应变化与创新是信息时代的生命线” 。三年多来,学校有计划、有策略、有组织、有步骤地科学管理和整合网络信息资源,创建的良好的信息化资源环境,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1.1构建的VOD视频点播学习资源库,促进教师通识性、条件性知识的提高和学科专业化。

在教育信息化大环境下,教师大多自觉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并希望能运用这些知识支持自己的教学,专业课教师也希望研究专业实践知识能有所提高。学校利用校内局域网,在服务器上自主开发了VOD视频点播系统,安装即学即用软件,学校护理类专业必备的临床护理实践操作实录等,帮助教师尽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本体知识。依靠信息网络技术,教师既最大限度地吸纳借鉴了成功的教育教学模式,又可以将自己的实践操作设计通过网络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探讨,反馈修正之后再应用于教学,避免了走弯路,有效地加快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1.2建设的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高和教育专业化。

在构建学校的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教师实践性知识和教育能力得到了提高。如构建设素材类教学资源,拓宽教师获得知识的途径,开扩教师的教学视野;建设的结构性教学资源,目前尽管量不大,但教师搜集、制作这些资源和通过这些资源学习的过程同样有助于其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1.3建设的视野拓展素材资源库,促进教师通识性、本体性、条件性知识全面的提高及学科、教育专业化的共同发展。

视野拓展素材资源库是我们行政科室根据不同的类型分别依托学校校园网站、学分制版Pantoschool校园管理网、学校局域网VOD点播系统建设的,教务科、教科研室等部门组织教师利用丰富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名家讲座的课件等使教师的通识知识、本体知识、条件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等得到积累和扩充,为其专业化发展提供雄厚的知识基础。

1.4建设的教师交流论坛,促进教师个体实践性知识提高和教育专业化的发展。

我校的教师交流论坛分两类,一类是QQ群,另一类是校园网站上的资源交流区。这种交流提供给教师的方法和策略远远超出培训和技术的概念,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教师积极参与的、自觉的、主动的行为。借助网络,教师参与各种教育教学探讨活动,可迅速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技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虚拟教学研究模式,为反思性教育实践提供技术、环境、资源支持的新视野,真正实现了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学研究,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1.5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式上做了有益的尝试,涌现了一批典型课例

通过研究,我们感到信息资源库的建立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从教学设计过程看整合的结合点应该体现在三个地方:即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组织架构的整合。

信息技术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为教学情景的创设提供了便利条件。情景教学是利用具体的场景或所提供的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方法。从这6门课来看,六位教师创设教学情景的所采取手段主要有;利用网络资源、Flas、自制PowerPoint课件、电视录像等。

1.6通过参与精品课程建设,改变了教师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树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校企合作,成立了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教师能有意识地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打造课程。课程负责人的成长尤为突出,形成了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骨干队伍和梯队。

2.促进了教职工观念的更新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通过三年的建设,现在学校100%的教师都能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进行课件、电子教案的制作,利用校园网熟练地进行信息传输与交流,熟练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全校开设的全部课程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课堂教学的课时比例现已达到90%,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学生在所参加的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技术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教职工通过亲身经历项目暨课题研究过程,采用“做中学”的方式,得到了锻炼,自身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4.学生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关实验班成绩明显提高。三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有30人次获奖,教学与学生管理部门利用信息手段开展管理工作,密切了师生的关系,如就业管理的信息化使老师更多地掌握了学生的动态,学生在实习单位的纪律明显好转。

第5篇

摘要:信息化对我国农村教育教学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有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农村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不断进行思考研究,积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信息化;农村教育教学;补偿

引言: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应用技术等逐渐被引入到我国的教育教学领域,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农村教育教学有着更大的影响力,但是一些农村中小学在利用信息技术时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农村教育工作进行不断地思考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来更好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积极应对这种教育手段的变革。

一、信息化对我国农村教育工作带来福音

1.现阶段我国最大的国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农村地区教学条件比较简陋,但是由于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推进与教育信息化建设,使得农村校园的办学条件有所改善,教学设施逐渐完善。许多农村学校中都有了自己的多媒体教室,使得农村教育信息化环境得到改善,从而大大缩小了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之间的差距,吸引更多学生在本地就读,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农村学生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2.有利于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的逐步推广

由于信息技术有着诸多优点,所以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多媒体技术,成为课堂不可缺少的授课工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为我国教育事业增添活力。教师们通过制作精彩纷呈的课件,为学生带来一张张精美的幻灯片,不断提升了学生们的理解力,正因这些新技术在农村学校中的应用,新事物逐渐对农村居民产生影响,使得更多的农村村民了解、学习到计算机知识,为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二、农村进行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面临的问题

信息化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条必由之路,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虽然信息化有着诸多优点,但是它与传统的农村教育教学结合不一定能发挥最大效果,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很多学校虽然有了先进的机械设备但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很多机房只是用来上微机课,并没有物尽其用,而且在教师的配置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问题凸显如下:

1.农村教育理念落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它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在漫长的实践中,农村教育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很难接受新生事物,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过程让它们相互适应相互磨合,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只做表面工作。

2.农村教育投入过大

要实现农村教育的信息化,就需要地方政府出资对当地的现有的学校进行改造,并且由于他们对信息化不重视,导致农村学校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就算当地政府开始重视农村的教学工作,但是要让学校信息化需要一大笔资金,这笔钱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不是小数目,如果没有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农村教育信息化就很难实现。

3.农村教师信息化水平有限

由于农村经济的不发达、生活条件较为落后等原因,许多高素质的老师不愿去农村任教,导致这些年农村教师队伍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而现有的从事农村教学工作的教师们通常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现在忽然更换了教学设备难免会不适应。例如,很多农村老师不会制作幻灯片,更别说利用幻灯片给学生们进行授课。这些农村教师除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之外,还要去做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学习信息技术,现有的农村信息技术老师大多都是通过自学或是兼职教师,他们也没有受到过较为系统化培训,许多理论性较强的问题他们自己都不是很理解,更别提开展教学工作了。总之,现阶段我国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这与农村信息化进程非常不协调,直接影响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进程,从而制约了我国农村信息教育的发展。

4.农村学生的信息素养较低

农村校园中的学生更多的是阅读纸质书籍,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介入,学生们开始进行超文本阅读,但是现在网络上的信息量是巨大的,这对于正在成长阶段的他们有着很大诱惑,这种诱惑是一分为二的,既可以提升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也可能会让他们丧志。

三、农村进行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应对措施

1.改变农村落后的教育理念

只有抓住发展机遇,才能够适应时代需求,争取主动权。所以相关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学校在农村,数量是庞大的,而且也是教育F代化与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与难点。如果农村教育不能达到教育信息化,那么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教育现代化,更不能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所以农村教育工作者应该从自身做起,对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思考与改革,做好接受新事物的准备。

2.加紧对农村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

鉴于我国农村教师的教育现状,要实现农村教育信息化,就要对现有的农村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增强其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努力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工作,充分体现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学校应制定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相关要求与奖励政策,激励更多的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知识,钻研业务,提高能力,努力打造一批掌握现代教育手段的骨干教师队伍。只有保障教师质量才能够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农村学校也可以调配一些有信息化教学经验的老师来校任职,这样就可以做到软件与硬件的结合,从而达到信息化教学的最佳效果。

结语

孩子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教育对孩子应该公平公正,要尽一切努力为农村的孩子进行帮助,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断开阔他们的眼界、传授他们新鲜的知识,保障每个孩子都能充分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孩子不能选择出生,而孩子所受的教育以及生活环境我们是可以调控的,所以不能让农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要让他们活出精彩的人生。待他们学业有成,再来反哺母校与家乡。总之,信息化对农村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农村教育者们应该努力抓住机遇,促进农村教育教学改革,而政府更应该在帮助农村学校进行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派专人指导农村教育信息化工作,做到软件与硬件相结合,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保障我国农村教育教学的工作效率与质量更上层楼,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国正.实现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提高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J].教育科学,2015,(5).

[2]康超.河南省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

[3]王海丹,程琴芳.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7,(01).

第6篇

“苏派”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体现江苏特色、江苏风格、江苏气派的一种流派。“苏派”教育是具有江苏独特地域人文风格的教育文化。江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源地之一,职业教育是“苏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初,张謇先生就提出寓中西文化于一体的近代职业教育先进思想,并脚踏实地、敢为人先地进行职业教育实践,对当代江苏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我省坚持以富民为主题,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快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一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构建中高职衔接、本专科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2012年选定了71个试点项目,开展中高职“3+2”和“3+3”、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和“5+2”改革试点,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系统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加大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力度,加强中高职课程教材、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有效衔接,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办学。

二是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能力。建设19个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鼓励和支持实验区开展多种形式的改革创新,在发展方式、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现有国家级、省级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35所、国家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58所。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97个、省级实训基地273个,形成和集聚了一大批优质资源。基本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机制,增设和调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职高专专业270余个,重点建设452个中职示范专业和100个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确立205个课程改革专业实验点和97所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发展,以示范院校为龙头,其他职业院校为主体,企业广泛参与,建立了14个跨地区的行业性职教集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托行业企业和高校建设一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努力造就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

三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改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从2013级学生起,中职教育实行“2.5+0.5”、五年制高职实行“4.5+0.5”的培养模式,校外顶岗实习原则上不超过半年。推进创业创新教育,全省所有职业院校都建有学生创业基地和项目。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实现了技能大赛“四个覆盖”,即覆盖所有职业学校、所有专业、所有专业教师、所有学生。在2009~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我省中职组、高职组双双获得“四连冠”。

四是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和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启动江苏职业教育政务网、资源网、科研网“三网合一”工作,建设江苏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开发综合实训课程数字化辅助教学资源,推进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共建共享,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库。健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运行机制,建立数字资源“统建共享”机制。完善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在2011~2012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上,我省中职组蝉联冠军。

当前,我国已进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于江苏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将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坚持“教师率先使用,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在完善各级各类基础设施的同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不断满足信息社会条件下日益增长的教育教学需求。建好江苏职业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分级建设先进、高效和实用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将各地教育城域网高速接入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形成以省级职业教育网站为龙头、地级市职业教育网站为纽带、职业院校网站为基础的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体系。全面提高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建成标准化数字校园,网络信息点覆盖所有教育、教学、实训及生活场所,提供纳入校园网统一管理的无线网络接入,建成智能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监控系统、校园有线电视系统。

二是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把政务信息化作为提高职业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确保国家和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的信息采集、报送、统计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加快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完善学校应用系统建设,2015年网络学习空间覆盖全省所有职业学校,各职业院校建成基于网络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图书管理等应用系统,并实现各系统之间数据管理的集成与共享。

三是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把开发应用更多更好的数字教育资源作为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来抓,努力实现资源开发由多头分散向统筹规范转变、静态呈现向动态更新转变、“自建自享”向共建共享转变。推进江苏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结合人才培养需要,组织开发、引进、升级和完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到2015年,职业学校省级教学资源库班级应用覆盖率达100%。

四是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学生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鼓励和支持师生教学活动的数字化、可视化和协作化,普遍合理用好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和环境,形成新型网络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的深度结合,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职业竞赛和技能鉴定的信息化水平,以信息技术支撑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毕业生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考核通过率达90%以上。

五是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机制,组织开发教师网络培训资源,加大省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校长、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完善省、市两级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以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为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将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考评纳入教师引进、资格认证、职称评审等考核体系,不断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每所学校重点培养一名主管数字校园建设的行政领导、一名正高级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一名校园网网络主管。

第7篇

 

适应新军革发展,形成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化装备为支撑、以信息化作战为背景的教学内容体系,不断提高学员组织指挥信息化作战训练的素质能力[1],是任职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的时代要求。

 

一、强化信息化知识与理论教学,打牢任职基础

 

一是抓好信息化基础知识教学。要以培养“知信息化、用信息化”的合格人才为目的,深化信息化建设基本认知教学。在信息基础知识教学方面,剖析信息、信息化、信息化建设、军队信息化建设等基础性概念,加深学员对军队信息化的理解;在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教学方面,强化雷达、卫星、光纤、短波、超短波、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原理教学,深化光波复合技术、新一代网络技术等新技术知识教学,帮助学员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教学方面,强化作战基础数据采集、筛选、分析与利用等应用性知识教学,使学员既会获取信息,又能利用信息。

 

二是抓好信息化建设理论教学。要以解决军队信息化建设“建什么”、“怎么建”为重点,加强信息化建设一般应用规律的教学。在“建什么”教学方面,针对部分学员的认识偏差,结合我军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建设规划,从宏观上分析信息化武器装备、军事信息系统、军事信息资源等对军队信息化的影响,使学员对我军信息化建设建立系统、完整、正确的认识;

 

在“怎么建”教学方面,针对我军基层部队已经基本建成信息基础网络、装备一定数量信息化武器的现实情况,以典型部队建设为例,对信息化理论创新、专用数据资源建设等具体操作层面上的问题,进行研讨性教学,为学员岗位任职提供参考思路和方法。

 

三是抓好信息化作战理论教学。在基本认识教学方面,以伊拉克战争等战例分析为重点,使学员理解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特点规律;在信息利用教学方面,以如何准确、实时获取有效信息,如何利用信息控制武器装备为重点,使学员掌握作战中信息力的要义;在联合行动教学方面,将战役、战术等不同层次,侦察、进攻、防御等不同作战行动,打、封、控、夺等不同作战目的教学融合起来,使学员掌握非线式作战、非接触作战、非对称作战行动的组织指挥方法。

 

二、强化信息化武器装备运用教学,提高任职技能

 

一是抓好信息化武器装备模拟教学,提高任职基本技能。以熟练操作装备、提高信息认知能力为着眼点,加强装备运用基础教学。在信息基本技能教学方面,利用院校网络教学平台、远程教学平台,构建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开设网络教室,帮助学员根据自己的“短板”,进行有选择的“充电”;在装备基本技能教学方面,利用新研成功的模拟训练器材,进行模拟训练,促进学员对指挥平台、数据链、电磁频谱管理等新型装备战术技术性能的掌握。

 

二是抓好信息化武器装备单装、单系统专题教学,提高任职专业技能。以充分发挥装备效能为着眼点,分基础理论、组织运用、想定作业三个环节,进行装备运用专题教学。基础理论教学环节,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着重解决新装备所涉及技术的原理,新装备的发展沿革、趋势等问题;组织运用教学环节,采用理论讲授和研讨交流的方式,着重解决单装、单系统技术战术性能、组织运用原则、力量编配等问题;想定作业教学环节,采用边作业、边实践、边探讨的方式,着重训练依托现有指挥信息系统与装备,实时获取情报和态势信息,快速作出计划决策,灵活优选最佳作战方案等科目。

 

三是抓好信息化武器装备多装、多系统综合演练教学,提高任职综合技能。以发挥装备整体效能为着眼点,从演练背景构想、内容设置、组织实施三个方面,加强装备运用综合教学。演练背景要综合考虑作战对手能力、强敌支援、战役战术全局布势三个方面,使背景贴近实战;演练内容要针对不同教学对象进行区分,切实增强针对性;组织实施要将指控、通信、情报、火力等装备综合在一起,以学员演、教员导、专家评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演练系统互联、信息共享、一体联动等问题,检验和提高学员综合技能。

 

三、强化信息化战法训法教学,锤炼任职能力

 

一是开展以事件剖析为主的评价式教学,提高问题分析能力。要选择与信息化建设、作战、训练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件,使事件评价起到以点代面、举一反三的效果;要深入进行问题剖析,启发引导学员对焦点矛盾共同思考,从学员的发言中及时抓住“闪光点”、“偏差点”进行巧妙点拨,使剖析过程始终围绕评价主题展开;要善于归结总结,将学员的观点、方法提炼出来,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提出在实践中应用的基本思路,使事件剖析达成从事件中来、到实践去的良性循环。

 

二是开展以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为主的案例式教学,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要针对部队“看不远、辨不明、打不准、反应慢”等问题,从部队训练和演习中选择实例,将武器装备综合运用不好、指挥流程不顺、信息流动曲折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从表面现象中找出制约战斗力提高的症结;

 

要以典型电磁事件为模本,引导学员主动展开对未来战场复杂电磁环境走势的思考,深入探讨电磁装备组织运用方式方法,研究战场电磁态势分析、频谱管控、用频协同、综合组网等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训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要以新装备运用试点单位在运用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为主线,对新装备超前训练、新老装备集成训练、全系统全功能综合训练等问题,展开发散式、全方位探讨,强化学员快速掌握手中武器装备的能力。

 

三是开展以作战设计为主的研究式教学,提高思维创新能力。要以共同关注的问题为研究主题,将诸如指挥信息系统与信息化武器装备系统交链、指挥流程与信息流程匹配、指挥体制与作战效率适应等问题,分解成战役、战术训练课目,展开具体研究;要以平等交流为研究基点,在研讨过程中建立互重、互信、互益的交流氛围,与学员共同展开分析、辩论,使研讨和谐进行;要以不定法则为研究原则,鼓励学员对兵力统配、计划组织、行动协调等问题进行创新性研讨,使思维插上创新的翅膀,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第8篇

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建设布局合理,环境优雅,教学设施齐全。现有50个教学班,2605人在校学生,276名教职工,其中高级教师103人,中级教师96人。学校大力实施“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质量立校”的治校策略,引入竞争机制,推行精细化管理,实施“教师承包责任制”,加强民主管理。全面关心教师成长,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到“以事业引导人,以感情温暖人,以机制激励人”,在全校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1.发挥信息化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学校及时更新教师所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并积极开展相关的培训。

学校的每间教室都安装有触屏式多媒体教学设备,使课堂教学更优化,努力打造精品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学校建立录播室,录制教师的授课过程。教师通过录制的视频,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多媒体课程,被做成微课程视频,收集到视频资源库中,供其他教师观摩与学习。

2.发挥信息化优势,实施教学精细管理

建立教师电子业务档案是学校教育管理趋于科学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并将教师电子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评优、晋升职称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了其对教师的考核、约束、管理和激励作用。

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应用。学生成长电子档案可以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并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重视评价内容的多样性,通过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的发展过程,鼓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3.发挥信息化优势,宣传办学成绩

学校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不仅可以宣传学校的各项工作和制度,而且是家长了解学校及学生学习情况的窗口。同时家长如果对学校有什么建议或意见可以直接在平台留言,学校会及时给予回复。

学校获得的荣誉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有效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迎来了重大的变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超媒体等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常见常用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促使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内涵、方式、模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将信息技术融入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标。人们对新事物新技术是遵循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无限循环过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是遵循着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从一般应用到深入应用的规律。职业教育工作者现在不仅仅要思考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应用信息技术的问题,而是要思考如何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促使两者深度融合、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

1信息化有效教学的涵义和意义

信息化教学是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建学习情境,通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开展教学活动。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信息化教学活动中,所有的教学环节,包括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和环境等因素都要实现信息化。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核心是要体现教学的效益,是指要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和高效的。对有效教学的认知,不能仅局限于教师的“教”,更多的是要体现学生的“学”,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1]。信息化有效教学这一概念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从信息化教学和有效教学两者的涵义来看,信息化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双边教学活动,在互动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益、教学有效率。高职院校承担为国家培养应用型、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基本上都是生产和管理的基层第一线,因此对教学的有效性尤其重视,教师教学活动的使命就是要尽其所能地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高职院校从开展“信息化教学”到强调实施“信息化有效教学”,这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更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2]。

2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发生了重大的革新,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和深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在高职院校信息化课堂中,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对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1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

教师是信息化教育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能力决定了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开展的进程。很多高职院校在信息化硬件建设中投入力度很大,信息化硬件教学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影响学校信息化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首先是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仍沿用单向传播满堂灌式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位置,不能将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咨询者。其次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存在误区,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存在偏差,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存在技术至上主义,把教育媒体等同于信息化教育,导致重技术、轻理论的唯技术论或技术至上,不了解或未掌握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技术,不知道如何选取和设计各种信息化教学环境,等等,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信息化教育教学推进的瓶颈[3]。

2.2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不优

信息化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是经过选取、组织,使之有序化的,适合学习者发展自身的有用信息的集合。信息化教学能够上升为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跟信息化教学资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理想的支持环境。常见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有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试题库、课件、案例、文献资料、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等。高职院校在建设和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过程中,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信息化资源滞后,硬件资源方面,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存在网络覆盖比例低、网络不稳定、信息化教学设备老旧等问题,影响信息化教学的开展[4];软件资源方面,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数量多但质量不高,资源建设不规范,与社会对接脱节,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影响信息化教学的效果。二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程度不高,特别是专业教学资源方面,高职院校绝大部分专业教学资源都遵循以校为本、自主建设、校内应用的原则,没有实现与企业、行业和同类高职院校共同建设开发、共同分享应用成果。

2.3学校信息化教学机制不全

信息化教学不是一种教学工具,而是一种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要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不能只是单纯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把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模式、机制、评价都融入到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框架下。从目前高职院校实施信息化教学的现状看,学校普遍重视教育信息化,但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建立健全信息化教学机制。部分高职院校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较低,相关政策不配套,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研究、信息化教学大赛、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信息化教学激励都没有实现常态化。由于信息化教学机制的不健全,阻碍了部分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5]。

3开展信息化有效教学的对策

信息化有效教学,除了跟信息化环境下的人和物有关外,还离不开教学环境、学习资源、教学评价和教学机制等几个方面。

3.1设计有效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它既包括融合信息技术因素的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平台、信息资源库和学习网站,也包括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基于Web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支持系统和电子图书馆等教学要素。信息化教学离不开信息化教学环境,要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有效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是关键。在学校层面上,学校不仅要建设健全完善信息化教学环境,还要加强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批具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理念和能力的师资队伍。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观察者,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为课程的有效教学开展设计有效的信息化的教与学环境。首先需要从分析高职学生的学情入手,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习群体的学习需要来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其次要根据专业的差异性、课程的实操性来加以区分,相应采用基于问题的、基于任务的、基于案例学习的、基于项目的等多种混合教学模式,达到信息化有效教学的目的。通过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将信息化有效的教学资源融入重难点知识的讲授中,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能力素养[6]。

3.2开发有效的学习资源

在信息化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通过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开发设计出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学习资源就显得尤其重要。高职院校信息化有效学习资源的开发,一定要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岗位技能培养为出发点的资源建设理念,同时要体现直观、形象、具体和交互等信息化特点。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可以在现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优化,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挖掘出更优质资源,同时要加强与兄弟院校、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质量高、适用性强、内容新颖的教学资源。在自建、共建的基础上,要及时发现、挖掘市面上、网络上的优质资源,要善于引用校企合作中的企业资源,要及时从网易云课堂、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TED等国内外的优质教学网站中下载能用、适用的优质教学资源。

3.3构建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应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实现这个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要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信息化快速发展助推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以信息化教学为主,传统教学为辅。传统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学习活动在教师的组织下围绕课堂和书本进行,而信息化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是通过媒体手段或网络平台效应让学生求知、求异。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要保证网络教学平台可用、教学方法适用、教学资源有效、教学组织到位、教师传授有效、学生学习有效,就必须构建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来加以保障。有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要从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学内容适宜度、课堂教学互动度、教学资源保障度等几方面进行构建。

3.4健全信息化教育教学机制

高职院校要实现信息化有效教学,就必须健全信息化教育教学机制,解决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形成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合力。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现代化工具,而是需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从理念、模式、机制、评价等全方面构建教育信息化体系,从而形成新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新模式、新业态。高职院校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就必须在完善政策、健全机制上下功夫,这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建立了信息化应用、管理、评价、保障、激励机制,才能从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评价、教育环境各个方面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第10篇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模式 高职英语教学 构建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专业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互联网和信息化平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英语教学的兴趣和培养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使学生通过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社会能力实践。网络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主流,对于高职教育教学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于培养实用型人才,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支持,运用高科技现代化机械设备对所讲课程知识进行统筹的分析讲解。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不仅仅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学习英语能力,提高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打开了高职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新篇章。

1.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对比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有很多的弊端,课堂上老师是主要的教学核心,通过口语化的知识讲解和黑板板书的形式讲解,根本不注重学生的知识需求,很难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爱好,使得课堂教学死板沉沉。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有同样的问题存在,教师是课堂的统筹者,负责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点的灌输,这种模式很难满足多方位的学生需求,不能激发学生对高职英语学习的重视,使得学生的基本英语理论知识和口语知识点与社会脱轨,最终形成高分低能的哑巴式教学方式。

如今当代的网络技术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在教育中的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目标,教师转变以前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充当起指引者、统筹者、分析者、审阅者的角色,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探知自己喜欢的知识,教师再加以引导指挥,在无形中将知识进行灌输,改变枯燥腐板的教育教学模式。这种创新式的高职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能力。当然这种创新型的高职英语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本的弊端,使得学生有更多的精力了解课外知识,从课外汲取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可以因材施教,因能力施教,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通过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和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对比,不难看出信息化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同时进一步印证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构建中的重要性。

2.推广信息化英语教学的对策

网络信息与高职英语教学的完美结合,打破了常规教育的种种弊端,开启了高职英语教育的新篇章,当然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构建不仅仅有理论而不付诸实践,对于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构建对策主要分为教师和学校两个方面。

2.1教师要转变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教师要将“终身教育”侍奉为信念是首要的准则,其次是高职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上多下工夫、花费精力和时间,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死气沉沉的气氛充分活跃起来,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育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学识完善,多进行英语专业知识的进修,多开拓多元化英语角度的视野,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创新。最后,高职院校及英语老师还应该通过各种类型的英语展示比赛做好信息化英语教学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网络英语学习氛围让高职学生体会到网络英语学习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2.2学校应该加强信息化教学投资

信息化要更好地融入高职英语教学构建中,高职院校要加大对信息化设备和资源的投入力度,及时更新英语教学的信息库和资源库,使学生及时地补充最新的资源和讯息,更好地丰富专业英语知识。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加大对于高职英语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只有高职英语教育工作者增强英语实践素质能力,才能使信息化的教学更好地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中,才能转变固有的传统思维模式。

3.结语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代教育发展的今天,将信息化教学与高职英语教学相结合,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运用各种多媒体设备和技术,将教学模式多元化,探索出一条高职英语教学发展的新道路,为以后高职英语教育事业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当然信息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的构建中并不是很完善,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和高职院校多方联手共同优化和完善,利用自己的职位的权利和责任,推动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狄飞,狄湛.多元智力理论与网络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0(02).

[2]冯锐,朱焰.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网络课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5(06).

[3]潘菊素,傅琼.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07).

[4]周建郑,何宽.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测绘通报,2008(10).

第11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2-0134-02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式深化发展,走向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教育信息化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基础。职业教育信息化有助于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的提升,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建设中起着引领作用,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新时期实施信息化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职业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以互联网+、工业4.0引领的新经济常态下,各行业的相关岗位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融合”。职业教育因其特殊的属性,即以就业为导向,其教育过程和结果都必须直面信息化技术。因此,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须要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而要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就必须要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展的必然选择。

2.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因为职业教育的优劣对接社会就业岗位的能力和素养,而就业岗位的质量直接作用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因此,要想满足信息社会和信息时代需求,职业教育就必须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化这一有利手段,提高自身的教育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

3.职业教育信息化可以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长期而且是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国的国情却满足不了全部的教育需求。而教育信息化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另外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仿真、模拟技术也可以提供如临其境的实训环境。这样,无论何时何地,有学习需求的师生都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都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实现工作场景模拟,这样不但降低了实训成本,而且可以超越时间和距离的限制进行教学和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是改革体制和创新机制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因此,基础设施固然重要,但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则需要相关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要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在这一合作机制中,“政府引导”是关键,但是“多方参与”,特别是企业参与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活力所在。通过充分引入市场机制,融合社会资源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在政府的推动与引导之下,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与资源筛选能力,突出职业院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源需求,组织协调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等多方面力量多方互动,广泛依靠专业队伍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路径,因地制宜开发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提高资源的建设水平与利用效率,创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三、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革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最主要的特征体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软件、资源都是围绕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提高而建设的。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用信息技术成果,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改变课堂形式与教学方式,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师生之间沟通与互动模式,改革教学评价方式。职业教育信息化能提供支持学生、教师及员工自主学习与科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颠覆传统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改进职业教育培养手段与管理途径,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尤其是在突破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限制,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实训教学设施,突破传统的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的现实困难,建设实习实训等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本位是强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宗旨。

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实施策略是统筹规划、务实建设

1.整体部署、分步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课题,对于教师来说是全新的挑战,不但体现在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的创新改革,还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观点和教学思想的创新。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是以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智能性为特点,以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和多媒体化为载体。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硬件设施建设,还体现在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教学资源的开发等等方面。职业教育信息化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最终标的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高职院校的领导要站在教育创新发展的高度来全局规划学院的信息化建设。

2.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信息素养制约了教学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也是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瓶颈。如何培养一支具有先进职业教育理论、良好信息素养、扎实专业知识、过硬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职业院校教师必须能够掌握基本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基本信息技能,能够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科研中。另外还要求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专业和课程教学获取有效的、可用的信息,能够能将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能设计甚至开发高职教学资源库,创设各种有利于教学活动的信息化虚拟教学情境。

3.更新教与学的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地应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解决日常讲授过程中学生难于理解和不容易讲授的知识点,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和立体纵深层面来领会知识点。比如微课、MOCC、在线开放课程、名师空间等等。另外还要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教师不是“讲课”的主角,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角色变成了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精神。

4.建立教学信息化的评价机制。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信息化资源评价环节,制定出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涵盖实践课程、理论课程的信息化;涵盖课件建设、精品课资源建设。把优质的教学资源提取出来,形成共享教学资源库,辐射同类专业或同类课程的学生。相应地对优质的教学资源建设队伍同样需要给予评价,对优秀者并给予奖励。

结束语:

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改革的支撑,能够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全面深化信息化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是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力保障。职业院校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工作才能有更高的效率、更良好的质量。高职院校加强信息化建设不仅是自身内部的要求,更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健.以教育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DB/OL].教育部门户网站,2012.

[2]鲁昕.以教育信息化促职业教育现代化[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4,(12).

[3]杨立明.浅谈职业教育信息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9).

[4]陈静波,彭美珍.互联网+与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J].科研,2015,(51):67-68

[5]林菊洁,孙国忠.浅谈“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J].才智,2015,(27).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on Reform

XU Gang-qiang,WU Jie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Engineering,Changsha,Hunan 410151,China)

第12篇

摘 要: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高

>> 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 我国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反思 信息化教育环境下高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高职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信息化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高职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 高职教育信息化的思考与探索 旅游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 高职教育改革中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向研究 基于“互联网+”下的高职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研究 教育信息化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互联网+”下农业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研究 中职与高职教育信息化失衡问题研究 现代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核心要素研究 高职院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 云计算在现代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现状与思考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

[2]陈琳,李振超.2013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新闻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4(3):38-41.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 [EB/OL]..2012.9.3].

[5]Hirsch J 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5,102(46):16569-16572.

[6]刘成新.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15-17.

[7]王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放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3):258-262.

[8]霍秀珍.安峥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研究综述[J].金田,2013(7):261.

[9]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