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核技术论文

核技术论文

时间:2022-08-26 02:23: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核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核技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福岛核事故 非动力核技术 核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003-02

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核电产业的停顿给核学科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各个高校刚刚兴盛的核技术学科蒙上了阴影。如何发展核技术专业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现实,如何吸引学生,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学科建设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1 核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首先我们要对核技术学科有清晰的认识。核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动力核技术和非动力核技术。目前,动力核技术也就是核能技术的发展似乎出现了停滞,回顾历史上的几次核事故,虽然都对动力核技术的使用带来过阶段性的质疑,然而动力核技术的发展脚步却从未因此迟缓。就我国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生产工业用电需求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人均用电量的增加,受到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驱动,国务院于2007年正式批准了《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这是我国加快核能开发建设的标志性文件,也是国家应对经济增长的长期能源规划。为推进核能的和平利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历经30多年的努力,我国核电从无到有,不断引进消化同时自主创新发展,核电建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有秦山一期、二期、三期,大亚湾,岭澳,田湾6座核电站的10台核电机组投入运行,总装机容量约1080万kW,在建设中的有12座,规划建设的有31座。根据中投顾问报告显示,2008年1月至11月份我国核电产业工业总产值约230亿,在30多个有核电国家里排名倒数第一。积极发展核电是我国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切实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不会也不能因为日本核危机放弃我们的长期发展规划。

核技术产业的非动力核技术,即民用核技术,其相关产业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发展强劲。在美日等国家,非动力核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生命科学、环境工程、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其经济规模和就业人数都大大超过了核电产业,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根据1993年美国管理信息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核技术的非动力应用对美国经济的贡献达到2570亿美元,是核电的3.5倍,占美国GDP的3.9%,并创造了370万个就业岗位。从2004年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实施民用非动力核技术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大力推动民用核技术的发展。在我国核应用产业主要包括核探测、医学成像、辐照改性等领域,成长起来多家大型公司和企业,2001年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发起设立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功,是我国核物理科研院所参与市场经济的重要一步,也是民用核技术发展中的里程碑。在第十一届亚洲核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我国公布了2009年核技术应用产值已达1000亿元人民币,因此我国的民用核技术产业有着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也需要更多的人才供应,正确认识核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才能帮助我们把握人才培养目标。

2 我国核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过去几年里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引起的能源短缺,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核电建设,很多大学争相发展核物理相关专业。但是每个学科的建设需要一定的积累,目前我国核技术专业还只在少数高校设有,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华大学等等,核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主要以原子核物理、核电子学、核物理实验与反应堆物理为基础,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核技术应用和开发要求,应当能满足核工程、核技术、放射性检测与监测等各方向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除了要学生有较高的数理基础外,还要有较强的核物理实验与核测量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有关的实验方法与应用知识,有良好的动手能力。然而,由于办学要求高,每年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此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另外,很多大学的核技术专业的课程设定和核工程与技术专业相近,核工程与技术专业主要学习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等与核电技术相关的课程,偏重于对口核电建设的人才需求,而多项社会各方面急需的一些其他应用方向的专业课程开设不足。

3 当前社会发展及地方经济发展对核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由于我国能源短缺造成的电力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发展核电产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项长期规划,同时核电建设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大量岗位需要各种不同学习背景的人才,具备核物理学科基础的核技术人才是我国核电建设的重要力量。核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有很好的核物理专业基础,对辐射防护、核电安全有理性的认识,能够适应核电安全管理体系,满足核电站建设运行的人才需求。因此,搞好核技术专业的基础教学,确保学生毕业后适应于核电建设的人才需求是我们今后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另一方面,非动力核技术应用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最主要的高科技尖端技术之一,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其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2,3],主要有:(1)活化分析技术。活化分析技术是一种由中子、带电粒子或伽玛射线等将样品活化,对其衰变特性进行测量的分析技术,是最早建立起来的核分析技术,发展至今方法已经渐趋稳定,但依然充满活力。活化分析技术是现代最先进的痕量分析技术之一,不仅体现在高纯材料研究中,同时在诸如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化学、环境科学、冶金学、法学、考古学等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核探测成像技术,用于海关等领域的大型核探测系统,包括射线探测装置、高精度工业CT无损检测系统、小型化和智能化的爆炸物和的检测装置等,其中违禁品的核无损检测技术,对全球范围的反恐斗争和打击犯罪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3)同位素技术。在医学方面,核医学和药物产品拯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核磁共振技术是肿瘤诊断最重要的手段。同位素工业测量仪表、核技术测井等技术应用于资源的勘探与开采以及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等,极为有效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此外,同位素示踪技术对自然灾害的预报、环境污染的监测有重要作用。同位素技术中的自显影技术和微束微量分析技术将人们的观测视野从宏观推向了微观,使人们可以在原子水平动态地观察自然现象。有关物质的微观结构、生命科学中的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物学信息等都可以或只能通过核技术灵敏而精确地加以测定。同位素裂变径迹法测定地质年龄是地质年代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科研、生产以及国民经济中的应用日趋重要,尤其在现代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辐射加工以及辐射改性在新材料和化学方面的应用。辐射食品是其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食品辐照由于具有节约能源、方便高效、卫生安全性好、能够保持食品的风味等独特优势,日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辐射育种培育出大量新品种,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医疗用品的辐照消毒也有很大发展。核技术在环境科学及环境保护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利用核技术对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处理等的研究和应用。

经过数10年的研究和发展,核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发达国家核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已经进入普及阶段,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核技术的发展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滞后许多年,为了迎头赶上,国家已加大投入,力争在技术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因此核技术专业基础人才的培养任务依然艰巨,这也是发展核技术专业的出发点。

深圳大学地处经济发展的前沿城市—深圳,是深圳市唯一一所本科学位教育院校,学校现正快速发展,希望建设成为多层次的综合性大学。深圳大学是一个年轻的大学,它与深圳的城市发展密不可分,担负着为深圳这个城市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也承担了为深圳的经济发展提供合格人才的义务,因此深圳大学在学科建设上鼓励发展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科。核技术专业是我校新设的专业,符合了地方发展的需求,有望成为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核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深圳市不仅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前沿城市,也是利用核技术发展经济的先锋,现有中广核、沃尔核材、西门子迈迪特等多家与核技术密切相关的企业。中广核集团公司是我国最早的核电站建设单位,现运行的大亚湾核电站就位于深圳市的东北面,目前该公司计划在深圳市投资40亿建立核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方向涉及到核技术应用的各个方面;深圳市沃尔核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分子核辐射改性技术的研发和制造,在新材料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在核医学方面,深圳市有西门子迈迪特等多家核磁共振技术的医疗设备研发公司,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与核技术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地方经济建设对核技术人才的需求是我们专业发展的动力,也对我们人才培养提出要求,就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核技术人才,全面满足企事业单位对核技术人才的需求。

4 对核技术专业教学的思考

核技术是包括核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综合性学科,基础研究的对象为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机制、射线探测方法和数据获取及数据处理方法。实际应用方面主要为跨学科研究,如应用于医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工业、农业和社会安全等各个方面。核技术专业的设立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在核技术及相关专业领域从事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岗位的专门人才,除了应当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身心健康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数理基础和核物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具有较深入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能够适应核技术应用各方向发展的基本需要。

我们提出核技术专业本科人才的能力培养应满足两方面的要求:(1)通用能力,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熟练应用计算机。(2)专业能力,在核技术及相关的科研、设计、应用和开发方面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进行中外文文献检索,具有初步的科技写作能力。在知识结构上,毕业生应当具有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解;掌握基础物理和核技术专业的基本科学知识,包括普通物理、理论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原子核物理,反应堆物理、核物理实验方法、辐射剂量与防护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掌握与此相关的工程技术包括工程制图、电工电子学等方面的知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化理论学习,还要开设专业实验课,如核电子学实验、核物理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等等。

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1)加强基础物理的教育。核技术专业需要深厚的核物理、核测量方面的理论基础,因此需要与之相关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强调相关的物理基础理论课和实验方法的掌握。核技术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专业,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上去看待基础能力的培养。(2)强调实践。核技术专业与应用结合紧密,实践性强,课程体系设计时重视实验、实践、课外科技活动等教学环节的配置。(3)在专业课开设上根据核科学与核技术不同特点,有重点地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应体现学校核技术研究的特色,在注重规范和基本要求的同时,按照专业特色和优势开设选修课程,以体现学校现有专业方向的特色。以深圳大学核技术专业为例,设立在物理学院的核技术应用研究所、同位素应用研究所和高纯锗单晶制备重点实验室是核技术专业的重要支撑。核反应堆物理、核反应堆工程等专业选修课所学知识可以在学校核技术应用研究所的微型反应堆上进行实践;核分析技术和放射化学等课程的开设则致力于培养学生利用微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开设核辐射探测器、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等专业选修课为高纯锗单晶制备重点实验室培养人才,促进我国锗的生产和出口由锗锭等初级产品向高纯锗单晶及探测器制造方向发展。

总之,核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宽[4],专业知识涉及面广,课程体系的建设以能力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观念为指导,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满足核技术应用领域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

5 结语

核技术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核技术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通过专业学习,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坚实的物理基础,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质,毕业生不但可以进入核电领域,还可以从事质检环保、核医学、辐射与材料改性等行业的工作。在福岛核事故后,我们坚信核电产业的困难是暂时的,发展核电是社会发展能源需求增长的必然选择,同时核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于核技术应用产业,更加广泛地参与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幸福健康。

参考文献

[1] 福岛核事故报告[R].国际原子能机构,2011.

[2] 罗顺忠,等.核技术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

第2篇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改革;探索

一直以来如何上好核技术与核安全专业课程、打牢学员的第一任职能力,是从事该专业教学工作者致力于研究与解决的主要问题。当前,随着世界军事斗争形式的发展与变化,对核技术与核安全专业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核技术与核安全专业研究对象具有突出的特殊性,研究内容具有多技术的综合性,专业类课程的岗位指向性强,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要求高等特点。要求学员具备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迅速适应专业岗位第一任职需要的能力,以及紧贴装备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的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学员培养要求的变化,需要在进一步在教学规律特点、思想认识、经验及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核技术与核安全专业课程与实际联系更紧密,内容更新速度更快。但是在专业课程学时数压缩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浓缩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完成好教学任务,是现在本专业课教学面临的首要挑战。

一、核技术与核安全专业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在教学内容上,该专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为使学员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教学内容设置较多,知识点之间的跨度比较大。在一些教学内容及配套教材上,为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在难度上和深度上部分脱离了学员任职岗位的需求,学员反映学的多、学的杂,教学的针对性不强、适用性不强。核技术与核安全专业课程与实际联系紧密,内容更新速度快,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浓缩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完成好教学任务是核技术与核安全专业课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当前实践性教学的作用与地位日益凸显,但是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还未根本改变“教员讲、学员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往往文字叙述性的内容比较多,教师以专家、权威的身份将知识灌输给学员,学员一味被动地承认其合理性和正确性,又通过不断地复习、练习使这些知识得到强化并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中。整个过程教师始终是主导者,学习内容、学习进度都是教师决定,学生几乎没有空间和时间予以质疑和反复推敲,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学习兴趣不高[1]。因此急需在相关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探索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的转变,强化教员技能训练的组训方式,重点解决教学中环节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核技术与核安全专业课教学的质量与教师素质紧密相关,面对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教师只有紧密跟踪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要及时了解跟踪国内外发展变化,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等等,结合科研工作,潜心研究教学方法,掌握专业课的授课技巧,才能使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出色地完成本专业的教学工作。

二、核技术与核安全专业课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核技术与核安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内容,应紧紧围绕制约课程教学效果的五个主要因素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训模式和考试方法开展,五个研究内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目的是使本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1)调整核技术与核安全专业教学培养目标,促进教、学双方有效沟通。

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专业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组织赴用人单位开展专业教学改革调研。调研组听取用人单位有关毕业学员岗位任职情况介绍,探讨基层核技术与核安全专业学员能力素质培养需求和意见建议,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双方共育人才和科研合作进行了积极沟通。通过交流,拓展视野、掌握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从而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好专业教学改革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与变革,年轻人的影响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受其影响巨大,每届入学的学员都有各自的一些特点,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找准学员特点,摸清学员对专业课学习的认识,组织人员深入到学员之中,了解学员对专业学习的需求,解决教学育人工作的困难问题,与学员面对面地交流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相关问题,研究提出改进措施和办法,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习效益和教学质量。

(2)围绕岗位任职需要和综合素质提高,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紧紧围绕岗位任职需要和综合素质提高,树立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思想,切实增强理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适应性。具体而言就是把学员岗位任职所需的知识、技能有机地整合到一起,通过“技能融合-内容统合-课程综合”,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突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专业知识的“先进性”。紧密结合专业领域发展的技术前沿与热点问题,确保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及时补充学习一些新领域专业知识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开拓视野的目的。另一方面,本专业需要技术人员具备过硬的基础知识和全面的使用操作技能,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欢迎。所以,核技术与核安全专业课教学在传授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有必要向学生介绍装备运用与管理方面的内容,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结合现实问题,使得授课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

在完成基本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程所学内容及自己的兴趣,引导学生自拟研究课题,自己提出研究方案、自行模索撰写研究报告,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应将本专业科研成果及时带到课堂,让学生及时了解当前科技前沿知识,体会到科技的进步和竞争,能使学生很快熟悉本专业新的领域和科技生长点。吸引一些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同学参加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毕业生与就业单位的科研,生产研发达到“无缝接轨”。[2]

(3)探索以现地教学为主要形式、适应于本专业课程规律和特点的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教。”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对教学观念进行转变,应该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员学习兴趣,真正将讲堂变为学员学习的学堂,教师不能像是“演说家”。具体而言,应借鉴任职教育特点规律,改变“教员讲、学员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围绕知识能力转化,加大实践性教学力度,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把课堂教学重点放在与任职能力提升关系紧密的重要知识讲授和实践上,进一步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重,突出实践性教学。核技术与核安全专业课程大多围绕装备进行学习,于其花费大量精力制作各种课件,不如直接将学员带到装备现场,对照装备、再辅助以课件进行教学,即借鉴实验课教学的组织模式,讲授专业理论课教学内容。采用这种方法,学员对研究对象的观察更加直观、便捷,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和印象更加深刻。

如何才能达到现地教学的预期效果呢?首先应提供良好的现地教学环境,加快完善并拓展核技术与核安全专业教学中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机互动、人装结合,提高教学训练的质量和效益。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融入并实践问题导引式、启发式、专题式、案例式和研究式教学,建立学员主体参与活动的教学新格局,培养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教学效果[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员为中心,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员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而教师主要起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加大案例式教学方法引入,例如:了解装备使用管理过程中最新的案例事件,然后进行加工处理,转变为适合进行知识传授的案例教学形式,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员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调动学员思考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并将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专业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达到提高学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在现场教学实施过程中,可预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员亲自动手,实际感知研究的对象,从而加深记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通常一个人的学习途径包括听觉、视觉、视和听、自己动手或实践等,而学习效率分别为:听觉20%、视觉30%、视和听50%、自己动手90%。由此可见,“手脑并用”的实践可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4]。在组训模式上,引入“理论讲解-实践操作-技能鉴定”相融合的教学训练组训模式。“懂专业-会操作-能讲解”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学员在任职岗位上的能力和素质,是探索、创新教学组训模式应该追求的目标。为了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该课题将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引入并实践“理论讲解-实践操作-技能鉴定”相融合的教学训练组训模式。将专业理论知识、实装操作技能、职业技能鉴定融于一体,在教学进程上同步展开,在教学实施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在教学效果上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这样可以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职业技能鉴定与相关专业课程脱节的问题,达到深化专业理论学习,强化实装操作技能,增强能力素养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对着装备讲原理、边讲原理边示范,学员通过操作实践去理解和消化原理,既在“学中干”,又在“干中学”,打破教室与装备操作间的界限,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效融合。

(4)改革专业课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考试是检验教学训练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力量来源。传统考试的方式,重点考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学生为通过考试,多数仅仅是记住了课程内容,理解不到位,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是缺乏锻炼。因此,必须对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采用何种方法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呢?按照学以致用的思想,我们采用了“现场科目考试模式”和“分段综合考试模式”两种方式考核和促进学员对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现场科目考试在相关设备现场结合装备进行。考试时,学员从科目库中随机抽取一个科目,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结合装备进行讲解、操作和示范。考官由教员和学员共同组成,集体实名制打分,现场统计并宣布评价结果,保证考试的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分段综合考试是对学员每个阶段的训练水平进行集体考核打分,给出分段成绩,最后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综合,作为学员的最后考核成绩。在前期的实践中,“现场科目考试模式”和“分段综合考试模式”促使教学方式的转变,突出学员的中心地位,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有效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素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世界发展潮流不断向前推进,促使高校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此,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员的求知欲望、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从而增强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亚娜. “学以致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广播电视工程本科专业课教学浅谈[J]. 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573-577

[2]王兰,罗勇,郝长生. 依托实验教学平台深化高校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5,18:161-164.

第3篇

英文名称:Radiation Protection

主管单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核学会辐射防护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8187

国内刊号:14-1143/TL

邮发代号:82-17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6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4篇

不久前,IDF(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和HOT CHIPS 20大会相继在美国召开,会上介绍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揭示出处理器今后的发展动向。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大多涉及众核(Many-Core)技术。

半导体工艺正从65nm向45nm发展,除了为实现多核架构而需要把集成度提高到极高水平之外,还需要实现满足高性能和低功耗等不同要求的超并行结构(见图1)。

以前的多核技术追求的是超高的指令级并行性,即尽量提高程序的并行执行程度。其目的在于利用超标量技术、超级流水线技术和乱序执行技术,增加可同时执行的指令,并提高VLIW(超长指令字)指令集的并行执行程度。但是,要实行如此复杂的处理,就需要大量的晶体管,使得性能提高的幅度很小;在一定的功耗下,性能甚至反而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众核处理器技术应运而生。众核处理器也被称为异构多核处理器,是指具有通用主核和大量异构从核的处理器。

引领这一趋势的是面向特定应用领域的处理器。如思科公司今年推出的ASR 1000系列路由器产品,采用了业内首款全集成的可编程处理引擎Quantum Flow处理器(QFP),内置40个内核。QFP处理器采用90nm212艺,在382mm2的芯片面积上集成了3.07亿个晶体管。

图形处理器(GPU)中集成的内核更多,NVIDIA公司今年推出了内核被称为Thread Processor(线程处理器)的GTX200,集成了240个内核,能同时执行3万个线程。在执行通用数据运算时,速率可达到1TFLOPS(每秒运算1万亿次)。

英特尔公司的Larrabee和Nehalem

Larrabee是由英特尔公司开发、集成了多个x86内核的图形处理器,并计划于2009年~2010年进入实用。Larrabee中集成了大量采用顺序执行(in-order)结构的Pentium内核。但由于仅凭Pentium内核进行图形处理还不能保证所需的运算性能,因此还为每个内核配置了向量处理单元,结果,其运算时的吞吐量超过了采用乱序执行结构的内核。

为保持各内核间的一贯性,每个内核里都集成了256KB的L2高速缓存,并采用环状总线连接L2缓存。据英特尔以往的产品推测,环状总线最多可连接约16个内核,环状总线之间采用的其它环线进行连接,以形成众核架构。

英特尔另外还了下一代面向PC和服务器的低功耗处理器Nehalem(开发代号)。Nehalem Core 17处理器具有4核结构,共集成7.31亿个晶体管,内建8MB的L3共享高速缓存。与现有处理器Penryn相比,Nehalem的指令级并行性更高。

低功耗的Nehalem采用了两种电源管理方法。首先,其引入了使处理器和高速缓存全部停止工作的深层休眠状态――C6状态。该技术在英特尔公司现有的Penryn处理器和面向移动设备的Atom处理器中已经得到使用。英特尔为此开发了Power Gate(电源门)技术,可以自动关断空闲的内核电源。公司还特别开发了新的工艺。为了获得极低的导通电阻,布线层上增加了7mm厚的铜金属层,同时还提高了抑制漏电流的关断电阻。

Nehalem中采用的另一种电源管理方法是其可支持“TurboM0de”高性能模式,在必要时可提高相应的时钟频率以提高处理能力。这样,电源控制就有可能更为精密。当处理能力有冗余时,可以增加某个内核的处理量,而关断其它内核的电源,以降低整体功耗。

Sun公司的通用多核处理器Rock

Sun公司在HOT CHIPS 20会议上的用于服务器的下一代处理器Rock也备受与会者瞩目。Sun公司在去年的HOT CHIPS 19和今年的ISSCC大会上都曾过Rock处理器,这次则是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提升Rock处理器多线程能力的两大关键技术:scout线程和事务型内存(transacfion memory)。

scout线程是为收集数据而先期实施的线程,它是一种指令级的并行处理方式,能够节省收集数据的时间。事务型内存用于将存储方面一连串的操作作为“事务”来进行管理,是为避免资源竞争且易于描述并行处理的一种方法。Rock处理器的特点是,当处理多个线程共享的数据(称为“临界区”)时,如果某一线程正在利用该数据,那么其它线程不会更改数据,因此可确保在多线程处理情况下读出数据的一致性,从而进行连续处理。

第5篇

针对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结合地方院校的实际,对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通过优化实验内容,丰富实验材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放遗传学实验室,建立实验评价体系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地方院校;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

遗传学实验是高等学校生物类专业的必修课.通过遗传学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遗传研究能力,以及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1],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遗传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以验证遗传的基本规律为主,缺乏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多数遗传学实验经历时间长,一次实验课仅有约3学时,许多实验操作不得不由教师代替完成,学生真正动手操作时间较少,很难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教学手段上以一台显微镜打天下,实验内容多局限于细胞遗传学范围内;实验成绩评定上,不管实验过程和结果,只要实验报告写得好,实验成绩就高.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2-5].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必须改变实验教学的传统思想和观念,开辟实验教学新思路,构建适应新形势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为此,我们针对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结合地方院校的实际,对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1优化实验内容,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遗传学科的不断发展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遗传学实验与生物专业中的很多学科的实验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对实验体系和教学内容做了如下改革.

1.1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

遗传学实验教学既要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又要尽可能反映本学科的特点.对遗传学实验的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建立了“验证性→综合性→研究性”逐层递进的实验教学体系,从生物的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和群体水平等方面确立了5个教学模块,有利于系统培养学生的遗传研究技能,拓宽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6-7].

1.2实验内容优化整合

将遗传学实验内容整合为以下5个教学模块:经典遗传学实验模块.以果蝇或玉米杂交实验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从实验方案的制定、杂交组合的选择,到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显著性分析等全过程.目的在于验证和分析遗传的基本规律,学习杂交技术.该模块实验项目有果蝇杂交综合性实验,玉米杂交综合性实验.细胞遗传学实验模块.以根尖、花蕾或骨髓等细胞制片技术为基础,学习实验材料的培养和处理方法,细胞制片技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观察,核型分析方法.该模块实验项目有植物核型分析,动物核型分析等综合性实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制片技术,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技术和人类X染色质观察等.分子遗传学实验模块.通过动植物、细菌DNA的提取、纯化、扩增和电泳,得到DNA标本,为进一步研究DNA的功能奠定基础.该模块实验项目有DNA提取及纯化,PCR扩增技术,DNA电泳技术等研究性实验.遗传毒理学实验模块.运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检测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遗传毒性把对比试验法、假说演绎法等科研方法运用于实验中;人工诱发多倍体,为多倍体育中奠定基础.该模块实验项目有诱变物质的微核检测技术,植物多倍体诱导技术等设计性试验等.群体遗传学实验模:通过人类ABO血型或PTC尝味调查和分析,计算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经假设性检验,判断是否达到遗传平衡.该模块实验项目有人类ABO血性分析,群体遗传平衡分析(PTC尝味)等.在上述5个教学模块中,验证性实验占40%,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各占30%.要求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在每个模块中至少选1~2个实验项目.这5个教学模块的特点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学习研究生物遗传的方法;除个别实验项目开成单独实验外,其余大部分实验均开成综合性或研究性实验,把几个内容上联系紧密的实验开成1个综合性或研究性实验.如把根尖制片技术、有丝分裂观察、核性分析3个实验综合为植物的核型研究.综合性或研究性实验要求学生完成从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到动手操作到结果分析和论文撰写全过程.在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实验成果,请有关老师参加实验成果汇报答辩,对实验进行总结,提出建议[8-9].最后,根据实验报告、答辩情况综合评出实验成绩.实践结果表明,综合性或研究性实验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掌握更多的实验操作技术,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方法、独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积极性[10-12].

2丰富实验材料,提高实验教学的创新性

传统的遗传学实验,由于实验材料的局限性,常常选择操作方便、容易得到实验结果的果蝇或洋葱做实验材料.选择单一的实验材料,不仅影响学生对遗传规律的普遍性的全面理解,而且也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实验中,要求每次实验至少准备3~5种不同的材料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自己采集实验材料.有了丰富的实验材料,要求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材料,甚至有的学生另外选择材料进行观察.如核型分析实验,实验室提供的材料是植物材料如蚕豆、大蒜、洋葱、黑麦,动物材料小鼠、牛蛙,有3组同学还分别选择了铁皮石斛、川贝、宽体沙鳅等经济价值很高的材料做核型分析.丰富的实验材料,不仅能完成实验任务,达到实验目的,而且能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新知的创造能力[13].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遗传学实验从材料准备到实验结果,时间长,有的几天,有的几十天,学生很难通过讲解理解实验的全过程.有些实验现象、仪器操作等用讲解的方式教学,不直观、不形象,学生难以理解.现代教育技术能图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很容易使学生理解.因此,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实验效果.

3.1录像技术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采用数码摄像机或稍好一点的手机等记录整个实验过程,再对实验全过程进行编辑处理,制成视频报告.学生提交的视频报告,既能反映实验全过程,突出重要的实验现象,又不失实验的真实性.例如,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实验,从蚕豆发根,染毒处理和对照处理,恢复培养,根尖固定、解离、制片,以及实验结果,都让学生定期拍摄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制成视频资料提交.视频资料不仅记录了从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准备实验,到观察到实验结果的全过程,而且实验结果客观真实,还能发现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14].

3.2多媒体技术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观察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实验中,学生难以观察到各时期的分裂细胞,对细胞分裂的动态过程缺乏整体认识.充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及数据处理功能,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结合在一起,将细胞分裂的各时期图像按先后顺序制成Flas,连续播放全过程,增强了学生对染色体动态变化的理解,为学生创造了全方位的学习途径[15-16].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掌握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系统地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14].

3.3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由数码显微镜、局域网、投影仪实物展示平台等组成,不仅能展示每个学生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内容,进行及时的显微摄影,记录实验结果,将实验效果好的展示在投影屏幕上,让全体同学都能观察到.而且还能进行师生交流,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例如用数码显微系统做多线染色体观察实验,实验难点是不易辨认立体显微镜下的唾液腺,将显微镜下的果蝇唾液腺和唾液腺染色体图像及时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看到实在的唾液腺和唾液腺染色体,增加感性认识,互相学习,大大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4开放遗传学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创新意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遗传学实验室的开放对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大学生科研,毕业论文等实验项目.开放程序:学生根据教学和科研要求,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提出实验申请,经指导教师和实验员同意,实验室主任批准后方可进入开放性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实验材料的培养和准备,药品的配置,方案的实施,到最后写出实验报告等全过程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核型分析、果蝇杂交和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实验中,实验周期较长,过去由教师准备实验材料,学生实验只是进行结论的验证和练习操作技术,很难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在植物细胞核型分析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中,从资料查阅,方案的制定,根尖的培养、固定、解离、制片、观察、摄影,染色体图片分析等操作过程,都让学生自己去处理,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又如果蝇的杂交实验中,学生参与培养基的配制、果蝇的饲养、果蝇的分瓶及果蝇形态的初步观察,杂交组合的设计,处女蝇的收集,观察记录,数据处理等过程都由学生自主完成[14,17].实践证明,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开放实验室,积极开设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13].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喜欢的实验内容,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以科技论文的格式提交实验报告,既增强了学生的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为今后毕业论文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以量化考核为重点,建立实验评价体系

遗传学实验效果评价是否客观、科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目标是评价的依据,又是评价所致力于达到的终极结果.通过多年的实践,根据教学目标将遗传学实验效果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5.1形成性评价

评价的内容包括实验预习、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报告与考勤等环节进行评价.每一次实验满分100分,实验预习占10%,实验设计方案占20%,实验材料、仪器、药品的准备占10%,实验检测、观察、记录等实验过程占20%,实验结果及分析占20%,实验报告占20%.实验预习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上写出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前抽查.实验过程包括材料准备、药品配置、仪器使用和操作程序等.实验结果是交玻片标本、图片或数据及处理等.实验报告要求工整、规范,内容包括实验预习内容、操作步骤修正部分、实验结果照片或绘图、实验数据及其处理、分析与讨论、心得与建议.考勤上,每次实验进行中按桌点名,不参加实验者无实验成绩,必须补做实验后才有成绩.一期内实验缺3次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研究性实验要进行报告和答辩的实验,报告和答辩各占20%,其余环节占60%.

5.2终结性评价

遗传学实验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单独考核,实行满分百分制,形成性评价占50%,其中基础实验占20%,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各占15%;期末考试占50%,二者合起来作为这门课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体系不仅强调过程,突出动手能力,结果真实,而且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加大考核力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方法具有重要作用[5,18-19].期末考核试题内容涉及实验目的、原理,药品配置,材料培养和处理,操作程序,仪器使用方法,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室独立完成)等方面.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开放式的遗传学实验教学,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这对培养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唐正义 李兴霞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熊小勇,程正则,蒋冰峰.在物理实验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J].咸宁学院学报,2005,25(3):44-46.

[2]易乐飞,王萍,程汉良.遗传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考试周刊,2007(45):22-23.

[3]姬俊华,翟智卫.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0-92.

[4]罗红兵,王林辉,刘雄伦.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2):133-135.

[5]肖建富,吴建国,石春海.遗传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思考及实践[J].遗传,2009,31(7):763-769.

[6]吴瑞娟.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与初探[J].教改创新,2012(4):35-36.

[7]黄元射,何绍红.地方高校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师策略,2013(14):201.

[8]柴新义.高校遗传学教学改革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4):120-123.

[9]姬俊华,翟智卫.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2(2):90-92.

[10]闫绍鹏,王秋玉,王晶英.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275-277.

[11]王娟,黎双飞,余少文.遗传学实验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精细与粗放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244-245.

[12]宋喜悦,张玲丽,胡甘.《遗传学》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提高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2):152-154,157.

[13]陈灵,彭成红.加强研究性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202-204.

[14]张晓,齐志广,郭光艳.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生物学杂志,2011,28(1):99-101.

[15]高宁,赵文深,马力,等.多媒体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增):55-60.

[16]胡绍彬,赵明国,罗云.石油工程实验现代化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9(4):54-55.

[17]魏俊杰.高等院校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120-122.

第6篇

水泥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又属高能耗、重污染行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水泥工业粉尘排放占全国总排放量的70%以上,气体污染物如:氮氧化物、氟化物、二氧化硫的排放污染也不可低估,并且对大气污染有加重趋势,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占有相当的比重。目前,我国水泥工业中的新型干法窑水泥生产环保工作做得比较好,但仍有40%左右非新型干法窑水泥生产的污染治理困难依然较大,尚缺乏成熟的技术,急需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水泥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但从整个行业来看,企业环境绩效的取得主要靠末端治理,环保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很高,成了进一步做好水泥工厂环保工作、继续提高环境绩效的阻力,如何有效预防污染、改进污染控制技术装备提高其性价比、加强污染控制技术装备应用和管理、提高污染控制技术装备运行可靠性、降低环保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是推进水泥工业环保工作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确保实现“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加快现有水泥工业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水泥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综合治理,减降二氧化碳的排放,提升技术装备质量和污染防治技术整体水平,提高污染防治工程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程度,加快推动我国水泥工业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步伐,满足水泥企业对环保适用技术的迫切需求,使国际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及时在国内示范应用,使国产的先进、成熟、适用的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更多地走出国门,为供需双方提供相互交流、合作的机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筑材料行业分会定于2009年4月1日-3日在北京中苑宾馆召开“2009年全国水泥工业污染预防与控制技术及管理交流会”。由中国水泥协会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筑材料行业分会举办的“2009中国国际水泥峰会”和“第十届中国国际水泥技术及装备展览会”同期举行。

本次交流会将重点围绕水泥企业关注的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污染物排放标准、清洁生产与污染预防,除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二氧化碳治理与减排等应用技术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交流研讨。

现将会议征文及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论文征集的主要内容

(一)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1、国际先进的水泥工业污染物控制技术及在我国的示范和应用;

2、国产先进、成熟、适用的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在国外的示范和应用;

3、水泥工业除尘、脱硫、脱氮、脱氟系统工程典型案例与分析;

4、水泥企业粉尘污染治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5、电、袋复合式除尘器的开发与应用;

6、水泥厂袋收尘器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7、脱硫除尘成套设备关键技术的最新研发与应用;

8、水泥工业高浓度煤粉的袋式捕集技术和设备;

9、大风量、长袋、低压脉冲除尘技术和设备;

10、水泥窑头、窑尾袋式除尘技术及高炉煤气袋式除尘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11、在水泥工业除尘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及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办法与解决措施;

12、水泥工厂加强除尘系统和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提高设备运转率的经验和教训;

13、水泥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实现预防污染、节能减排的经验;14、水泥工厂贯彻ISO14000实现减排、提高环境绩效的经

验;

15、水泥企业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实现CO2减排的做法与经验。

(二)节能减排的新技术与新趋势

1、水泥工业节能减排新技术展望;

2、水泥企业低品位石灰石资源利用新技术;

3、水泥企业用回转窑焚烧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的新技术;

4、水泥企业利用外行业尾矿、工业废渣、粉煤灰等综合利用的新技术;

5、水泥企业采用新型多通道燃烧器利用劣质燃料、二次燃料的新技术;

6、水泥企业采用低NOX生成分解炉的预分解新技术;

7、水泥企业采用低NOX生成的燃烧新技术;

8、水泥企业采用除尘、除有害气体一体化的收尘技术与设备;

9、水泥企业开放场合粉尘控制新技术;

10、全密闭电石炉尾气治理及综合利用;

11、水泥企业采用高新技术“留壳改仁”改造低效率收尘设备的经验;

12、水泥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措施预防与控制污染的新技术;

13、新型干法水泥企业提高型清洁生产审核技术与方法;

14、水泥企业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实现CO2减排新的做法;

15、水泥企业噪声治理新技术;

16、水泥企业工业废水治理新技术;

17、水泥企业治理污染物高浓度、高含湿量、腐蚀性、爆炸性、粘性废气的新技术;

18、低温余热发电、高效节能粉磨(立式磨、辊压机、高效选粉机等)、高效低压损预热器、高效熟料冷却器、散装水泥、高效密闭输送等节能减排型水泥成套技术装备创新及产业化发展。

希望各有关单位及相关人员,根据征文内容撰写论文。

二、论文征集

1.本次研讨会面向全国征集与主题相关的学术报告、论文、调研成果,将择优选用并安排会议发言。

2.个人简介:会议演讲者需提供300字左右的个人简介,供会场主持人向参会代表进行介绍。

3.论文要求:①采用A4纸规格,5号宋体字,每页42行,每行45字。一般不超过5页。文责自负。论文摘要在500字左右;②题目下方为作者姓名,单位,邮编;③会议只接收论文的电子版(或软盘)。;④论文截至日期为2009年3月1日。凡被录用论文,将汇编到题为《2009年全国水泥工业污染预防与控制技术及管理交流会论文集》中,同时论文作者获论文证书,参会人员每人一册。

三、主旨报告

1.环境保护部有关领导介绍我国“十一五”环保规划及当前环保形势和任务,国家水泥工业污染治理规划情况及大型水泥工业项目国家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申请等内容;

2.国家发改委有关领导领导介绍水泥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节能减排等环保相关管理规定。

四、特邀报告

1.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介绍水泥行业面临的环保形势任务及环保治理技术需求信息;

2.为了吸收与引进国内外的水泥污染控制方面的理念、技术与管理经验,特邀请国内外一批知名领导、专家参加会议,并做基调发言或重要学术报告;

3.专家就中国水泥工业的除尘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概括分析和总结,介绍已经推广使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水泥清洁生产技术和综合的解决方案。

五、参会人员

1.管理部门:政府官员、行业协会、污染控制部门管理人员;

2.研究单位:水泥、环保、系统研究单位、设计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监测机构、环评单位等;

3.企业:水泥生产企业、水泥装备制造企业、环保工程公司、脱硫除尘治理公司,环保工程施工、安装单位,工业企业燃煤锅炉单位技术负责人、科技及管理人员等;

4.其他有意参加研讨交流的单位及人员。

六、会议安排

1.会议安排:会期3天,相关政策主题报告、专题报告、案例分析、分组交流2天,考察1天。

2.工作语言:会议期间主要用中文和英文交流,会场配备同声翻译。

3.有关会议议程、日程安排等事宜将于会前一个月准时通知报名参会人员。

七、会议联系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北京市海淀区红联南村54号,100082)

联系人:

电话:

第7篇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国家批准的第三家有传媒背景的科研工作站,郭全中有幸成为第一位进站人员,并以优秀的研究成果顺利出站。出站论文答辩时,我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几位指导老师,以及北京大学副校长、指导老师张国有教授,都觉得论文达到了现实性与前瞻性的良好结合,一致给他的论文打了“优秀”的高分。现在他将论文精编之后,交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指导老师,我衷心祝贺他取得丰硕成果。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时,我仍在集团的领导岗位上,人力资源中心的负责人与我商议,我们的研究方向是什么?招什么样的人进来研究?我们商议之后取得一致的看法,我们建站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能徒有虚名。我们要分析传媒业当前最缺的是什么样的人才、传媒业发展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传媒单位并不缺采编人才,缺的是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懂得管理又懂得采编的复合型人才。当前,传媒产业在体制、机制创新以及一系列的改革发展中,碰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去研究。这样,集团领导和人力资源中心就确定了第一个进站人员,一定要从有经营管理知识的人员中挑选,并且要联合有经营管理背景的学院共同培养。

我们选定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培养博士后,张国有副校长是光华管理学院的教授,在经营管理领域知识渊博、专业水准高,我们便选定他为指导老师。进站人员的专业为工商管理,主要研究领域为传媒经济、传媒管理与企业管理。

进站人员为何挑中了郭全中?看中的就是他从大学本科到研究生的学科背景。他本科就读于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与核技术专业;硕士就读于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企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博士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主要研究领域为战略管理、集团化管控、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和工业经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多年来吸纳了大量有用之才,但像郭全中这样既有理工科背景又有管理背景的人才太少。而且,郭全中在上学的同时就有意识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主持和参与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世界银行项目和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等企业咨询项目,还经常在多家杂志上,并出版著作和编著7本。我们看中了他良好的学科背景和较强的研究能力。

郭全中进站之后,果然不负众望。进站时我对他说,研究要采取虚实结合的办法,既要有宽阔的视野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探讨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要研究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由于他的理工科背景,探讨问题时便显示出他的严谨的思维方式;也由于他多年研究管理的背景,因此对传媒经营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也看得比较清楚。这是他的最大优势。

但毕竟他过去接触传媒不是很多,而传媒的管理又有其特殊性,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难题。郭全中是个有心人,也是个肯于下工夫学习的人。他一方面向集团的指导老师请教,另一方面认真调查研究,访问了各报、各部门的领导或相关人士,从主报到各系列报的情况他都进行了全面了解。在理论方面也抓紧进行传媒业务知识的“补课”,掌握了相关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对传媒业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领悟。这样他很自然地将过去学到的管理知识与传媒的现状对接,在内部管理、资本运作、新媒体发展乃至传媒发展的整体战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研究中,根据集团领导提出的“联系实际”的要求,给集团领导班子做决策提交了许多有价值的报告。

由于他的研究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因此,他的出站论文报告也就具有较高的价值。我们从他这部以论文为基础写成的专著中可以看出,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解决当前的问题与实现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结合等方面,他思路明晰、分析到位。文章沿着战略决定体制、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活力决定效益、效益决定发展的研究思路,重点研究当前制约和影响报业传媒集团发展的主要问题――战略和管理体制。他认为在当前的环境下,传媒集团要想进一步快速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抓住两个利器:战略和管理体制,即首先必须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其次必须在正确战略的指引下,实现从“单体企业”管理向集团化管理的转变。

专著还分析了影响传媒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展趋势和我国传媒业市场的整体情况和特点,设计了传媒集团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传媒集团切实可行的战略发展路径。在分析传媒集团经营管理特点和特性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科学合理的适应新型现代大型传媒集团要求的母子公司体制,并系统地研究了传媒集团的集团化管理。这些都是当前和未来传媒产业发展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有现实意义,也有前瞻性。

当前传媒产业发展存在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障碍,未来战略发展也不是很清晰。许多地方对传媒产业的改革发展并未真正达到“高度重视”的程度,谈论得多,研究却不深,具体措施办法更是缺失。我们期待郭全中这一专著能成为推动这一领域研究的共同财富,好的思路和设想自然可以复制过来实施,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加以发展;不足之处,也可以通过探讨加以完善,并不断超越。如果能有更多的人来研究传媒产业,不断开拓创新,传媒产业的发展就大有希望了。

(作者为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第8篇

X射线辐射成像技术不仅在保障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其在生命安全领域的应用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医疗发展已证实,医学影像技术在整个疾病诊疗体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没有医学影像技术提供的疾病信息的帮助,现代临床治疗几乎寸步难行。然而,当前的X射线成像技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主要是这种技术基于组织衰减系数的差异进行成像,导致其对弱吸收的软组织的分辨率非常低,因此其对很多软组织疾病的诊断价值非常有限,比如,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中,针对我国妇女混合型、致密型的乳腺,漏诊、误诊率高达约15%~20%;对于软组织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股骨头坏死、外伤导致的肌腱韧带损伤,以及肝癌、肺癌等病变组织的诊断中也很难发挥作用。

磁共振成像(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达94%~100%,对于周围软组织肿瘤、韧带、肌腱等疾病的诊断,MRI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但由于MRI设备昂贵,进行M R I检查要使用造影剂,检查费用高,因此很难普及应用,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县及中小城市中此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研发一种对软组织病变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简单、检查费用低廉易于推广的影像学装备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理想的软组织X射线新型成像技术应该具备以下特点: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软组织分辨能力,检查中最大程度的减少受检者所受的X射线辐射剂量,设备简单,实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人员都在积极探索和研发提高软组织分辨率的新型成像方法。硬X射线相衬成像和暗场成像技术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亮度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使用而得以迅速发展。与MRI对人体离体股骨头的成像结果相比,相衬成像技术可以非常清晰地显示关节软骨和骨质的病理改变,而MRI要达到相同的图像质量至少需要5个小时的采集时间;暗场成像技术能够看到硬X射线衰减成像和相衬成像都无法分辨到的超微细结构。然而,相衬成像技术和暗场成像技术都要求X光源具有高度的相干性,大都使用同步辐射光源或微焦点X射线机来实现。由于同步辐射装置的造价昂贵、体积庞大,视场小;微焦点X光源亮度很低,

曝光时间很长。这些缺点极大限制了这两种技术在医学上的临床应用。

目前,最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新型X射线光栅综合成像方法初露端倪,成为国际社会研究的热点。它集合了X射线衰减成像、相衬成像和暗场成像三种方式为一体,可同时获得相关的线性衰减系数、折射率和广义散射参数的三维空间分布。这些物理性质不同的图像信息互为补充,较为全面地展现了硬X射线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新型成像技术即保持了传统X射线衰减成像技术的优点,又拥有相衬成像和暗场成像两者的优势,它将会在医疗影像领域引起一场更新换代的革命。

对我国而言,由于硬X射线的医疗技术多被发达国家所掌控,因此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X射线医学影像设备意义尤为重大。陈志强教授及团队急国家之所急,自2005年起,开始了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衍射增强成像研究和基于微焦点光源的类同轴成像研究;2006年开始开展了基于X射线机的光栅相衬成像技术研究;2007年开始了全新的基于经典几何光学的投影光栅相衬成像方法的研究,其间,提出了多种折射角信息提取方法和衍射增强成像CT重建算法等创新观点,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

2008年,团队搭建了国际上第一个基于经典几何光学投影光栅理论的X射线相衬成像实验平台,并展开了基于X射线机的光栅暗场成像技术的研究工作,推导出了小角散射角分布的二阶矩与光强强度曲线对比度比值之间的定量数量关系。国际研究界高度评价了这一创新型成果。这些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要支持。

2009年,团队在国际上首创了常规X光源条件下基于经典几何的光学投影光栅成像理论。通过这一理论的支持,可直接使用非相干X射线照射、投影,通过相位步进可测量出光强曲线,从而直接计算出一阶相移信息,这一成果是X射线光栅成像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PL、PMB、TMI等重要核心期刊上。同年,陈志强教授还作为大会主席,成功组织召开了“第十届放射成像和核医学全三维图像重建国际会议(Fully3D)”,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180余位学者及专家参加了会议。

2010年,团队首次提出了X射线光栅成像的源光栅步进技术,这一新方法可以降低光栅步进的精度达一个量级,使得X射线光栅相衬成像临床应用的实现难度大大降低。这一新技术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研究界的一致认可。其研究成果发表在《0ptics Express》上,并申请了发明专利。同年,团队正式确立了非相干条件下基于经典光学原理的X射线光栅综合成像技术的理论基础。2011年,团队在自己的实验平台上获得了国内首张基于经典几何的光学投影X射线光栅衰减―相衬―暗场图像,相关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发表在NIMA上。这一图像首次揭示了红豆和绿豆在衰减、相衬和暗场图像中所展现得到的不同特性,引起了国际研究界的极大关注。

目前,团队在常规X光源光栅成像研究领域已取得了―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成果,研究工作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得到了业界同行的广泛关注。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将该项研究列入基金重点资助项目。该项目现进展顺利,已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研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硬X射线医学影像设备,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是一项艰巨而意义深远的战略使命。机遇与挑战并存,陈志强教授将带领自己的团队一如既往只争朝夕,不懈求索,努力开创我国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新局面。

专家简介:

陈志强,教授,博士,江苏常州人,1971年1月生,1994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3月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现任现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技术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公共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体视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国家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15)委员等。

第9篇

相比“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引入的认证, “商品售后服务认证”和“品牌认证”是我国首创,在国际上都属创新的认证领域。

近年来,两项认证正在中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为了解详情,本刊采访了牵头认证工作的杨谨蜚。

杨谨蜚现任北京五洲天宇认证中心常务副主任、管理者代表,商品售后服务认证和品牌认证的研发和实践牵头人,他是两项国家标准的执笔人,品牌认证和服务认证审核技术国家著作权登记的所有者,三项国家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撰写了品牌与服务的10本专著书籍,发表数十篇论文,被近20个国内大型活动聘为评委或嘉宾,是2次国家级大奖的获得者。

近10年来,杨谨蜚为上百家大中型行业代表企业进行了认证评审以及服务与品牌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提升,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服务认证与品牌认证专家之一,在他的努力下,开创了多个第一。

中国服务认证的先驱者

2007年,杨谨蜚加入北京五洲天宇认证中心,开始承担“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认证的技术研发和实践工作。

在当时,“商品售后服务认证”是国际国内都无人涉足的领域。包括“服务认证”,ISO组织也是在2015年才开始有关指南的起草。

杨谨蜚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除了一个《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SB/T10401-2006)行业标准,其他文件都是空白。

作为国家明确分类的“服务认证”,必须创立认证的新模式,制定完善的技术方案和评价细则,而只有对企业有用,并产生价值的认证体系,才能获得接受。

第二个难题是,认证需要由国家注册并由有专业能力的评审员实施工作, “商品售后服务认证”诞生伊始,一个评审员都没有。

很多业内人士都不看好,“售后服务认证?国际上都没有听说过”。还有人下定语:“你们这个搞不起来。”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做出一个开创性的服务认证?难道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不是美国创立,又转化为国际标准吗?杨谨蜚对此很困惑,也不甘心。既然中国社会和企业迫切需要服务提升,却没有人研究,那我们就来行动吧。

没有认证标准体系,就建立。没有评审员,就培训。经过杨谨蜚多年的努力,两项工作逐渐完成了。

与其他认证不同,杨谨蜚对售后服务认证独创出“服务场所执行层评审+企业总部管理及执行层评审+客户抽检+神秘顾客体验”的技术规范,审核时,审查企业的区域服务场所,考证其管理和执行效果;抽查暗访客户,对企业的服务水平建设情况以验证企业的服务外显能力;问卷访谈企业内部员工以验证内部服务能力;评审员作为顾客到企业服务场所进行体验评估指标感受。这些相互印证审核发现,并综合评分。此种方案保证了审核的客观和公正性――审核结果是各层面的综合,能够从细节处发现服务问题。其综合评分的方法,也是其他认证不曾使用过的。

与此同时,杨谨蜚也编写完成了《商品售后服务认证评审员培训教材》,亲自担任主讲老师,自己作为我国首批“售后服务认证评审员”,培训出了更多的评审员。

四位一体的开创性体系

除了建立给企业进行外部评价的认证体系,杨谨蜚还完成了3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售后服务研究的理论体系。结合认证工作,杨谨蜚编写出一系列的研究报告和书籍。其中包括10多部,跨不同行业的售后服务研究报告,《商品售后服务宣贯指南》等近200万字的文献资料。这些专业文献有方法,有案例,成为中国售后服务研究领域最权威也是首创性的著作。

第二,标准体系。《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SB/T10401-2006)国内贸易标准还有很多不足处,因此必须制定一个适用性更强的新标准。

2009年,《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国家标准开始起草,一个更具远景的想法也在杨谨蜚心中诞生了。

中国有这么多行业需要服务标准,为什么不深入细化?

一个国家标准还不够,要做互为链条,构成体系的族标准!

2011年12月,《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GB/T27922-2011)国家标准颁布实施。2012年,由杨谨蜚担任主要起草人的《珠宝饰品经营服务规范》(SB/T10653-2012)由国家商务部颁布实施,这是珠宝行业首部服务标准。

2013年,杨谨蜚担任主要起草人的《酒类行业流通服务规范 》(SB/T11000-2013)和《家居行业经营服务规范》(SB/T10903-2013)国内贸易标准也由商务部颁布实施,同样开创了酒类和家居行业服务标准的“第一”。

第三,贯彻体系。让企业管理者了解并实施服务标准化,提升市场竞争力,这是“商品售后服务认证”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008年起,杨谨蜚开始担任“售后服务管理师”职业资质的培训讲师,为1000多家大中型企业,近5000名中高层管理者授课。近年来,“售后服务管理师”正成为热门职业,被很多企业高薪聘请。政府采购中,“售后服务管理师”也成为企业服务体系是否完善的重要考评项目。

因为“理论研究、标准制定、专业培训、认证”四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商品售后服务认证”成为了中国服务认证的领军者。目前认证已扩展到家电、汽车、家居等十多个行业,企业普遍认同,创造了真正的价值。

我国首个第三方“品牌认证”体系

在研究“商品售后服务认证”的同时,杨谨蜚也在研究企业品牌评价体系,并将之付诸行动。

2010年,与《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国家标准同时立项的还有我国第一部品牌评价国家标准《商业企业品牌评价和企业文化建设指南》。杨谨蜚的工作是为这部标准执笔,并提供研究思路。2011年和2012年,因为在两部国家标准起草中做出的重要贡献,杨谨蜚获得“全国售后服务特殊贡献人物”、“全国品牌建设特殊贡献人物”大奖。

2011年12月,《商业企业品牌评价和企业文化建设指南》(GB/T27925-2011)国家标准颁布,杨谨蜚又承担了开创“品牌认证”体系的重任。

我国的认证分为“产品、服务、管理体系”3大类,但“品牌认证”属于哪类,尚无界定。“又是一项全新领域,需要明确才能提交审批。”国家认监委有关工作人员表示。

这时,杨谨蜚的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总结出了品牌和服务评价在理论和技术上的相似性。“品牌认证属于服务认证大类”,在提交国家认监委的我国第一部品牌认证的技术文件中,杨谨蜚进行了详细论证。2014年10月,“品牌认证”获国家认证批准开展,这是我国首个第三方品牌认证,也开创了由认证机构对企业品牌颁发认证证书的先河。

2015年1月,在杨谨蜚领导下,北京五洲天宇认证中心颁发了我国第一批“品牌认证”证书,获证的包括五粮液、中国南车等业内顶尖企业,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打下基础。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为企业品牌创造新价值”,是杨谨蜚先生一直以来坚持的信念,他的工作还在不断深化。

近年来,杨谨蜚又先后发表《售后服务管理师》《品牌总论》《企业品牌和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及审核要素》等国内首创的专业著作,使“四位一体”的理论体系更为完善。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任教师 绩效考核指标

我国高职教育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高职院校也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压力。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组织绩效的有效途径。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教师进行科学、客观的绩效考核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建立一套适合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不足

在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绩效普遍偏低的严峻形势下,各高职院校都普遍实施了教师绩效考核,由于经验不足,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公认的考核体系。尽管很多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工作一直在不断努力和尝试,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考核指标的制定没有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由于高职院校近年来发展迅速,绩效管理还不成熟,很多管理模式和方法都是从普通高校或其他院校生搬硬套过来的,考核指标的制定应该与学校自身特点和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将教师个人的发展与学校总体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盲目借鉴其他指标体系不能科学的、系统的、准确的反映本校的特征,更不能与实际工作情况相适应,其可操作性差,自然不能达到预期考评效果。

2、考核指标体系针对性不强

教师考核过程重数量结果,忽视质量的要求,重实践,轻理论,重教师论文科研成果,轻教学过程。不同的专业,使用同一指标,实行“一刀切”,这样的考核会严重打消教师的积极性。有的考核指标体系纯粹是为了年度的奖金、津贴等而设计的,这样的考核根本不能发挥出真正的效能,使得教师对绩效考核的工作反感,对待考核处于被动状态,参加考核也敷衍了事,考核结果自然也缺乏公平公正。

3、考核指标体系不科学,定性、定量不明确

从调查的结果看,各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考核,大多数还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但在具体实施考核时,没有根据实践情况对这些指标进行分解或分解得不具体、不全面。许多高职院校按照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来考核,表面上是定性与定量的结合,科学又合理,但实际上模糊了定性和定量的评价。考核标准定性、定量不明确,导致考核者难以考评,只得凭借经验和主观印象来评价,评价结果往往和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科学的考核结果应该依据科学的考核制度和方法来获得,否则会导致考核的片面性和不科学性,难以取得考核实效

4、考核者与被评者缺乏交流与沟通,影响考核目标的实现。

考核结果的反馈过程是考核者与被评者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让考评者了解自己当前的业绩情况,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实现绩效管理的激励功能。考核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考核使每位教师明白如何改进自身的工作,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但一些学校往往是为了考核而考核,不重视考核结果的分析和反馈,不能充分利用考核的过程和结果来促进工作,从而达不到考核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上述几方面问题,可以采用KPI来解决。KPI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新的一种考核技术,在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中已经被证明了的一种可行且有效的考核手段。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全称为关键绩效指标法,它把对绩效的评估简化为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将关键指标当作评估标准,把员工的绩效与关键指标作出比较地评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目标管理法与帕累托定律的有效结合。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战略目标就是为国家培养技术性的人才,教师就是承载这个过程的实现者,大部分教师会把教学工作的重心放在教书育人,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中的主要指标也倾向于上课学时数、科研等方面。我们在参考了部分高职院校的绩效考核体系实例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讨论和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四个关键指标来构建专职教师绩效考核体系。

1、教师师德绩效指标

主要体现在关心集体、教研活动、出勤情况、教学事故等方面。关心集体是从关心学院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公益活动,关心学院招生与学生就业工作,参与学院的对外宣传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评价。教研活动是指考核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是否积极,能否经常在教研活动中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等等。出勤情况主要反映教师平时是否经常由于主观原因调课、是否准时参加相关会议与活动等等。教学事故可以按照教学事故的严重等级来考核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是否存在上课迟到、提前下课、无故旷课、在上课时间擅自离开教室等教学事故的发生。这一指标的设计反映了对教师工作的基本要求,其中,“关心集体”这一指标具体实施时应该与学校自身特点和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2、教师的教学绩效指标

主要体现在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教材和课程的贡献等方面。教学工作量包括理论教学、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监考所占课时数和教学专项任务折算课时数。教学专项任务(如指导学生竞赛等)是指有院领导批准的专项教学任务。主要考核教师在考核期间内实际完成教学工作量的情况。教学质量主要考核教师在考核期间内的教学质量方面情况,由学生评价、教师互评、教师所在部门评价、学院督导部门评价等组成,学生评价是由每学期教学督导组织各班2/3的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讲课、批改作业、辅导等环节质量的评价(参加评价的学生可以挑选该班成绩排名前10%的学生)。教师互评是指每学期教师所在部门组织教师对任课教师的讲课、讲授方法、教学设计、选用与处理教材、教学表达等质量方面评价。部门评价是指每学期教师所在部门对任课教师的接受教学任务、备课、课堂秩序、教师出卷改卷、试卷分析、批改作业等工作质量评价。学院督导部门评价是指教学督导部门每学期对任课教师日常教学的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辅导、实验实训、考试等环节进行质量评价。教材和课程的贡献主要考核教师对本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性教学等方面的参与程度和贡献度。这一指标的设计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了量化,并且定量指标较多,同时尽量避免了因人的主观因素而影响考核结果的公正性。

3、教师的科研绩效指标

主要体现在课题、论文和教材项目,质量工程建设,教师各类教学奖励等方面。课题项目分为国家级课题和省级课题,论文项目分为核心期刊和一般期刊,教材分为国家规划教材和一般教材。质量工程建设分为国家级、省级以及院级的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包括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双语示范课程建设等。教师各类教学奖励分为国家级、省级以及院级的各类教学奖励,包括教学成果奖、职业技能竞赛奖,多媒体课件竞赛奖,论文项目奖,说课竞赛奖,艺术与体育类专业竞赛奖和公共课竞赛或评比奖等。其中涉及到团队成员的得分可考虑按排名的顺序进行权重计分。这一指标的设计对教师的科研水平的量化考核针对性强。

4、教师的教学服务绩效指标

主要体现在自我发展、担任教学管理工作、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等方面。自我发展又包括在职进修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在职进修是指积极参加学历深造、技能培训等方面评价。实践能力培养是定期深度到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府院所、政府部门或生产服务一线挂职或顶岗实践,提供业务咨询、业务培训等技术服务或从事课题研究,带领学生到企业从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实践活动,与其专业相关的企业或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接受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评价。担任教学管理工作体现教师兼任党政工作职务情况,如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以及班主任等工作情况。指导学生课外活动主要有教师指导学生课外活动方面的指标,如组织各种兴趣小组、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举办各种有益的活动等等。这一指标的设计对提高教师职业修养、工作积极性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关键指标,可以看出,这个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最大优点是定量指标多、可操作性强。对高职教师不仅在教学绩效指标的要求有别于普通高校教师,而且在教师的教学服务绩效指标上也与高职院校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即要求教师必须深入企业以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实践性动手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确保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确保教师的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总之,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应能综合体系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并最终能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体系的设计还应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导向性、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马燕,郑海波.地方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探讨[J].唐山学院学报,2006年(2)

第11篇

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申报中,复旦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系统软件方向、企业信息化方向和数字媒体方向被批准为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2008年,学院国际化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近年来,学院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和业界的充分肯定。

回顾这几年的教学探索,在计算学科人才培养中,我们认为除了要注重社会需求外,更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通过开展完善的国际化联合培养和交流,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化教育环境;通过进一步提高软件创新行动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的支助力度,我们为学生提供了面向产业实践和个性化发展的条件,为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研发人才与产业工程师奠定了基础。

1国际化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定位与方案

我国提出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最近又推出了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其中就包括了电子信息产业。而我国的软件人才培养在创新性和工程化方面存在许多不足,难以满足电子信息产业走向世界的需求。无论是传统计算领域的研究还是系统开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离不开实际应用背景。人才应该集业务、技术、管理三位一体,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熟悉产业前沿,能运用国际主流的系统工程技术解决产业中的问题,在国际化团队中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系统调控能力,具备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化的能力。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国际视野及对产业前沿问题的敏感性,注重与企业有机结合并平滑过渡,将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教学中,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

根据复旦大学“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参照国际知名高校的教学培养方案,同时结合国内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我们精心设计了教学培养方案。除综合教育课程、技术类基础课程外,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分为三个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学生首先修完专业基础课程,保证对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开发的各方面内容有全面了解,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其次修读专业方向课程,保证在特定专业方向上获得严格训练;最后至少选修其他专业方向课程组中的两门课程,并学习专业选修课程,保证必要的知识广度,还要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团队精神、交流能力、外语能力。

在课程设计方面,我们一方面设置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的课程;另一方面把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建立一套“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有针对性的、高强度的项目实践,在低年级强化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在高年级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实现的综合能力。

我们同时建立健全了创新鼓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性实践活动,养成创新意识,体验创新过程。我们邀请企业资深研究人员、国外高校著名学者来校兼职、授课,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专业指导。将工程能力引入人才素质评价体系,通过收集企业和学生的反馈指导教学和课程设置,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

国际化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定位与方案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2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与国外的工科学生相比,我国学生明显缺少项目或团队合作的实际经验训练。因此,我们要加强国际化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更要注意不能停留在教学生用现在的技术解决问题,而要让学生学会用未来的技术解决未来的问题。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们全面吸收发达国家经典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强调学生除了掌握各门课程的基本原理,还要对行业的最新发展及领域内面临的问题有所了解。坚持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的教学原则,把握行业发展最新趋势,教学内容既要与企业当前的需求紧密结合,又不能单纯跟着企业走。高校教育不仅要紧扣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更应引领社会需求。

为了使学生学会用未来的技术解决未来的问题,我们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目前行业内的最新发展及领域内面临的问题,更要具有前瞻意识,及时把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可能成为行业发展热点的内容安排在课程中。如从2004年开始,我们就把多核技术和虚拟化技术放到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里,在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中扩展了多核体系结构的内容和多核缓存(Cache)研究的最新进展。而操作系统课程则介绍了多核领域虚拟化的研究原理和现状。编译原理课程则扩展了多核程序设计语言和优化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最新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到2007年毕业时,这些技术在一些外资企业成为热门,因此我们的学生成为社会迫切需要的人才,非常受欢迎。

好的教学内容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教学方法。以课堂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虽然可以使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但是缺乏和学生的互动,存在较大不足。复旦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在讲授基本原理时,教师侧重阐述课程的要点和难点,而对于各种具体的细节,则让学生通过相应的教学实验环节(包括实验和实践项目)体会,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学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对理论的全面掌握;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课后的实习项目来全面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开发设计能力。

其次,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很多专业课程,如计算机系统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编译原理等,都增加了研讨性内容,教师定期布置超出课堂知识范围的开放式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要在自己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因此锻炼了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开阔了眼界。研讨式学习、案例分析、群组学习启发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在团队中开展创新性工作的能力。

第三,将实践教学环节和工程教育理念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尤其注重对学生项目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能力的培养。企业项目及企业联合实验室为学生的项目实践学习提供平台,通过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工程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我们同时建立了跨度一年的学院科研实验室和知名企业实习制度,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空间。课程成绩评定改变了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评机制,改为实验、实践项目、随堂测验、论文、面试、笔试、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期终成绩仅占总成绩的30%~50%。通过不断学习,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均衡发展,适应现代软件产业的需求。

第四,注重国际化办学,推广双语课程。早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之初的2002年9月,学院就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开展计算机软件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与新加坡管理大学签订了交换生计划,每年两校互派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半年;与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建立了推荐学生攻读研究生的国家资助项目。通过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合作办学以及与其他知名大学的交流,我们吸收、借鉴了国外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双语课程打造了一批有代表性和学院特色的课程,使学生能直接接触国外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提高了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3高水平的研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水平的师资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保障,软件学院应该鼓励具有应用背景的研发。这种研发不是低水平的开发,而是应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理论或技术上有所创新的研发项目。研究既要保证实用性,也要保证具有产业化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既要能出高质量的论文,也要能得到实际应用。

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不仅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也能吸引一流教师加入学院师资队伍中,更好地培养人才。我院现有宽带网络与互动多媒体实验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交互式图形学实验室、密码与信息安全研究室等四个研究机构,复旦大学并行处理研究所的研究主体也在软件学院。

在流媒体宽带应用领域的前沿技术研究和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中,学院成功研发了高性能、高质量、与国际标准完全兼容的流媒体服务器(Clear Server),我们自主研发的IPTV系统成为上海市互动电视闸北区示范项目,其技术产品已经推广到国外,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而作为这些项目研发的负责人,我院教师及时把研究成果融入教学,简化项目开发要求,编制出适于学生课程实习的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研究能力,为学生提供及时接触最新成果的机会。

基于全光视频的图形绘制技术、基于GPU的Dome显示设备的实时绘制系统以及基于投影仪的大尺寸、高清晰显示墙系统的研制培养和锻炼了教师和学生。我院毛燕东在本科三年级就参加了学院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他和贾奇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举夺得全国一等奖。2006年,毛燕东直升本院硕士研究生后,成为国家863计划“可伸缩高分辨率投影显示技术”项目的主要研究者,并参加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系统研究组的多核操作系统的研究工作,在操作系统领域最好的会议之一OSDI上与他人合作。在即将毕业时,他先后收到了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Stanford)、卡耐基-梅隆大学(CMU)等三所全球计算机领域顶级高校的攻读博士录取通知书。

学院在虚拟化技术、并行与优化编译技术、动态优化编译技术、跨平台优化编译技术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陈海波从本科开始就参加实验室项目的研究,硕博连读阶段,他又在导师指导下取得了长足进步。他在国际并行处理大会上发表的论文获得大会唯一最佳论文奖,这是该会议举办36年来中国大陆作者第一次获此荣誉;而他在国际软件工程大会(ICSE2007)上发表的论文则是中国大陆地区近30年来在该会议上发表的第

4篇论文。

以研发基于智能Web服务和流程整合的应变电子商务集成平台、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性能指标体系、基于RFID的仓库立体自动控制系统为契机,我们选拔了一批优秀的本科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项目开发能力。本科生参与开发的软件构件组装工具、配置管理工具和面向特征的软件体系结构建模工具成为相应科研项目的主要成果,通过专家组验收,进入企业试用阶段。以本科生为核心技术骨干的多模型驱动的面向服务协同开发平台,基于数据挖掘和语义本体的商品编码知识库等项目,在教育部组织的鉴定中被认为在技术上达到了国内外领先水平。学院在密码学和网络安全协议、可信计算研究中也取得新突破,2004年和2007年,我们在欧洲密码学会议上发表了2篇有关零知识领域的研究论文,是大中华地区第1个在密码学顶级会议的科研单位。

高水平的研究有效带动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优秀学生培养及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培养了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实际研发能力的学生队伍。

4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评价

由于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定位准确,在教学中又突出了能力培养,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学院培养的

学生无论在国内各高校攻读研究生,申请到世界顶级高校留学,或进入IT、咨询、金融、通信等行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从事软硬件研发、咨询、管理等工作,都得到一致好评。我校人才的主要特点有:

(1) 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能马上熟悉自己的工作。由于具备了创新素养,毕业生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很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即成为企业项目骨干,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实习期满前就获得了企业的聘用合同。成为企业正式员工后,他们很快就升为资深员工、项目组长甚至项目经理。在国际团队中表现突出,既体现了较高的工程素质和动手能力,又展现了管理能力及应用创新能力,部分学生甚至在外企实习期间就创新地解决软件工程中的高端问题,并取得了国外专利,充分展现了国际化人才的素质。

(2) 科学研究和开发实践能力强。学院支持并鼓励本科生加入科学研究和开发实践,在各个实验室的科研活动中,高年级本科生参加多项应用工具开发,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3) 学生在校期间成绩斐然。迄今为止,我院已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在“花旗杯”科技应用大赛中获全国二等奖2项,在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获上海市和复旦大学优秀项目各1项,在“科技创业杯”软件构件制作大赛中也获得多个奖项。在2005年度“上海市高校学生嵌入式系统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在全国计算机仿真大奖赛中获得三等奖1项。

第12篇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从1977年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一批院校开设开始,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年招生人数已达到2万人左右。环境工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门边缘交叉型的综合性学科。广义地说,几乎任何一门基础学科或工程学科的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都会在环境工程专业占有一席之地。在现有专业目录中,环境工程可能算得上是一门对其他各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包容性很强的学科,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我国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计划自专业创建之始至今一直处于发展、完善之中。

虽然各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已统一相同的名字,但各高校依旧保持了传统的特色。全国各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也呈百花齐放、多种特色并存的特点。一般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强调基础教学,以环境工程原理为专业基础,以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为专业课。培养过程过于强调教学过程,轻视综合能力这一最终目标。强调课堂教学,重视提供大量的实践锻炼,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课题多为模拟,缺乏“真刀真枪”的实际训练。[1]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对涉核环境保护与辐射安全管理提出本文由收集整理了明确的要求,按此规划要求,在核原料开采、纯化和核废物处置循环全过程、核电设计、核工程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与辐射安全、运行管理等领域均需要大量具有核环境保护知识的专门人才。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探索南华大学有核特色环境工程学科新的教学体系,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专门人才,使之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强,服务于国防建设、核工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通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了特色。

一、有核特色环境工程教学体系的建立

随着环境保护政策的深入,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发展基本走过了以“三废”治理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正在朝着有利于改善经济的环境品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档次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对环境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既坚持“统一”性又注意发展“特殊”性,突出“个性”。统一性就是在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上做到一致。特殊性就是要根据学校相关学科优势和自身条件及毕业生服务行业、部门和区域的要求,使培养的人才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具有特色或优势,得到社会的认可。kyoto大学本科生的教学重点以有毒有害及放射性废物管理为主。德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从事一般性的环境技术问题,更多地强调工程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并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2]国内大多数高校已经或正在使自己的环境工程教育特色化。为使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能满足国防事业、核电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强能力、宽适应”的全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拓宽学生专业知识,为培养多样化、个性化、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构建好平台。在教学体系的制订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追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目标,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核心,多平台设置课程,将实践教学、实习与校内课堂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设有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每个平台又分为必修和选修,开设跨专业修双学士学位课程,对学生实行弹性管理模式,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修满180课程学分、10分第二课堂学分即可申请学位。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意见,将所有的课程分为四大类:一是公共基础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强调世界观、道德、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二是学科基础课,在于让学生打好基础,开设了“大学物理”、“分析化学”和“核工业生产概论”等课程。三是专业课程,提供1~2个专业课程模块,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情况,实行主修和辅修相结合的教学机制。将“水污染控制工程”与“排水工程”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教学;“环工原理与设备”、“环境微生物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噪声控制工程”为主要专业课程。特别增设了“核环境学”、“放射性辐射防护”、“放射性三废处理”、“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等课程,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系统工程”等课程强调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环境伦理学的观念。四是专业选修类课程,分为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也可在大类学科范围内任意选课,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开设了“环境管理与法律”、“工程监理”等课程。培养计划的模块化操作除了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规范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外,其显著的特点是增加涉核课程,突出实践教学,使毕业生能快速地适应国防、核工业等有关领域的工作需要。

二、培养核特色环工人才的实践

1.整合资源,促进发展

不同层次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建设思路有所不同,如何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突出特色,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学科壁垒,增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支撑是实施资源整合、培养有核特色的环境工程人才的前提条件。核心能力是资源整合的结果,但核心能力首先不是单指一个组织所拥有的一、两种“我有你没有”、“我行你不行”的专长设备、专长技术,而是获取、配置并充分运用各种资源的有效优化的整合能力。教学资源整合可分为四个方面。专业内课程资源整合: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就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进行交流与合作,形成基于课程的教师学习与教研共同体;专业之间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安全工程专业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校内教学资源的整合:在专业课之外,与校内采矿工程、核技术及应用、市政工程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中环境相关的研究领域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拓展专业的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学习资源;校园—社会相关资源的整合:为了营造学术氛围,学校经常开展学术报告、咨询、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利用核类企业实践教学资源。

2.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育的基地”。实验室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体现专业特色为基础,构建了校园微型专业环境,进行专业之间的横向拓展,实现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校内教学资源整合;市政与环境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放射性辐射防护实验室和环境监测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作为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节能与环境实验室和氡实验室向学生的科研、毕业论文开放,不仅使实验室的功能得到了拓展,而且使仪器设备的功能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在实验内容和形式上,增加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探索实验,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部分实验,学生在独立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己设计方案,采用“三开放”形式,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和实验方式开放,以此培养学生的初步工程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强化实践,培养工程能力

在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大幅度提高实践教育的地位,并以实验的设计上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实验室设计的主要宗旨,使高仿真的实验环境和主体角色体验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源、动力源,强化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设置研究型课程和第二课堂学分,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活动;进行了公共场所空气质量评价、校园环境监测、湘江流域(衡阳段)水质评价、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在表层土壤中的迁移行为研究等;让学生根据情况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制订方案,实施实验,对实验现象及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省、市、学校和环境保护协会举办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充分利用已开辟的6处教学实习基地(中核集团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桂林污水处理厂和耒阳电厂等),让学生有充分的接触和认知工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