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时间:2022-01-27 09:00: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第1篇

基础设施是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条件。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应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增加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力争经过几年努力,使农村生产条件、基础设施有明显的改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在投入、规划、指导、组织、协调等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

2、要着眼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和引导

发展农村经济,当务之急是教育农民、改造农民。一是要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要发挥司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定期组织农民学习法律法规。二要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要充分发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各乡镇事业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大力发展民间科技服务组织,通过专家讲座、科技致富典型引带、专业技术培训和组织农民参观典型现场等手段,强化对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三是要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要引导农民舍得投入,购置必备的通讯和网络设备,善于通过电话、互联网等媒体捕捉市场信息。四是要增强农民兴办公益事业的责任感。县乡人大、组织和民政部门要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完善村民代表议事会管理机制,提高“一事一议”成效,鼓励农民出资出劳,大力兴办公益事业。

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

首先是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粮食生产要以增收为目的,要以生产质量高、增加值多的农产品为主,要积极发展粮食产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其次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和蔬菜业等。最后是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为了避免地区之间产业过度雷同,实现规模经营,形成区域整体优势。

4、建立和完善法规制度机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不断促进各项工作的法制化。农经部门要重视法制建设工作,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要使已有的法律成为相应管理工作的依据,同时也要善于把握时机,使行之有效的政策和管理规范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通过建立和完善农经法规制度体系,逐步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成为农经工作的主要方式,推动工作发展。

5、盘活土地资源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首先必须盘活土地资源。要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土地资源,尤其是后备资源的有序流转,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开发效益。盘活土地资源,一是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稳定是盘活的前提,只有严格执行土地承包期延长 30 年不变的政策,才能尽可能地调动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消除短期行为和掠夺性经营现象。二是要建立合理的流转机制。鼓励将耕地、山场的经营权通过转包、拍卖、入股等形式逐步向大户、向能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6、必须突破性发展龙头企业

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就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瞬息万变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由于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之间缺乏必要的连接纽带,分散生产和销售,很难形成规模和优势,即便是形成了规模生产,也会因为分散销售抢市场而出现互相压价、相互残杀的现象,加大了农产品交易的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要确保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突破性发展产业龙头企业,靠龙头将农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形成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格局。发展龙头企业:一是要走出政论办企业、管企业的误区。本着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先发展扶持谁的原则,按市场经济规律组建龙头企业。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龙头企业的发展经营必须兼顾公司、农户等多方利益,防止出现一味追求公司利益而损坏农民利益的现象,只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才能切实起到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三是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环境。

7、确保党的农村政策落实

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历来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把贯彻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保证党的农村政策落到实处并长期稳定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按照“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运作、重在实效”的要求,落实“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实践要领,确保党的方针和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8、科学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第2篇

摘要:介绍了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西瓜上架与苗寨农家游之间有机结合发展农村经济的新途径

关键词:西瓜;苗寨农家游;关系

凯里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是以苗族为主的聚居城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巴拉河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所在地,其苗寨农家风情游发展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丰富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区位优势等为观光立架西瓜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礼品西瓜以其形体美观小巧、肉质细嫩、汁味甜、品质极佳、生育期短、携带方便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适合现代家庭消费和市场发展的要求。城郊农家乐的迅速发展,为农村带来了无限商机,也为礼品西瓜提供了一个新的消费市场,两者的有机结合为双方发展起到了互助的推动作用,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新途径。

1立架礼品西瓜生产概况

2007年,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巴拉河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梦里水乡苗寨休闲娱乐山庄种植了礼西瓜,面积7344m2,每公顷产量为32175kg,总产量2.36万kg;每公顷产值8.04万元,总产值5.9万元礼品西瓜种植有红小玉、黄小玉、金福、小凤仙、礼品3号5个早熟西瓜品种.通过增施有机肥、地膜覆盖、立架引蔓、网袋吊瓜等栽培技术,西瓜产量、产值得到了很大提高。

2西瓜上架促进苗寨农家乐风情游发展的原因分析

2.1种植新颖,吸引游人观光立架礼品西瓜与人们常见的爬地西瓜不同,西瓜悬浮于空中,能够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开阔眼界,实现观赏品尝的需心。前来游玩的城市游人90%以上是第1次见到吊挂悬空的西瓜,对他们很有吸引力。新颖的栽培方式能吸引更多的游人来欣赏苗寨风情和观赏园风光。

2.2提高景区知名度观光立架礼西瓜与旅游业相结合、交叉后形成了一种新兴产业,其发展打破了产业界限,既能提高当地礼品西瓜知名度,打响礼品西瓜旅游品牌,促进产品销售,拓展产品增值空间。实现产品增效;并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拉动当地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的必兴旺发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又能为苗寨农家乐推波助澜现在到巴拉拉河游玩的游客80%以上都知道梦里水乡苗寨休闲山庄有礼品西瓜,到山庄游玩的每个游人都会带上几个礼品西瓜给家人或朋友品尝,既提高了苗寨的知名度,又实现子西瓜的增效。

2.3增长农业科学知识苗寨种植礼品西瓜其销售是以游人采摘为主的方式进行,因参与性较强而深受旅游者欢迎,既有成人,也有少年儿童,特别受中小学生喜爱,礼品西瓜集中住7~8月成熟,正好是学生放暑假之时,而多数学生都喜欢到时大自然中去一边游玩,一边了解各种自然知识,礼品西瓜恰好迎合学生的这种要求,是中小学生在游玩中得到农业启蒙教育和普及现代农业知识的好地方,这种种植与观赏采摘的方式,即可提高游人的农业知识,又能使其欣赏苗情苗寨。

2.4减少成本,促进鲜食消费礼品西瓜的生产可就近销售、减少运输成本和中间环节,提高瓜农的经济收入,又能直接与消费者见面,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新鲜的西瓜,供游客观光、采摘、食用和作为旅游馈赠礼品送给亲朋好友。在亲朋好友之间,以西瓜为载体,间接的为苗寨作了宣传,为提高苗寨的知名度起到了推动作用。

2.5扩大西瓜增值空间礼品西瓜与旅游业紧密结合,旅游消费市场为礼品西瓜的增值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能使之迅速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礼品西瓜的在景区价格达37元/kg,比普通市场的礼品西瓜价格高1元/kg。而经过苗家手工工艺包装后的礼品西瓜1个(约1kg)可达10元,经济效益显著,这也为苗家手工艺品的销售拓宽了渠道。礼品西瓜的种植为苗寨风情游开辟一个新颖的旅游景点,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消费,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观光礼品西瓜立架栽培不仅提高了瓜农的经济收入,也给旅游景点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根据调查(2007年7~8月),前来游玩娱乐消费的游客比2004年同期增加30%,收入增加了40%;每天游玩的旅客一般维持在200人以上,最多时1d达500多人,旅游收入达1.52万元,其中西瓜收入2245元,山庄旅游年总收入60余万元,其中西瓜收入5.9万元,占总收入近10%,是种植与旅游双赢的模式,是礼品西瓜种植和旅游区增收以及以西瓜为传媒提高苗寨知名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农村金融优先序

一、引言

有关金融支持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方面,戈德史密斯最早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总结出各国金融发展与现代经济增长方面带有的规律性的趋势。其后麦金农与肖分别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深化论”和“金融抑制论”阐述了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赫尔曼等人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作用,认为有选择的政府干预有助于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农村经济的特性、“金融抑制”、资本的“趋利性”和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整,使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大批退出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弱化趋势。因此,如何通过适当的政策设计让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服务,使其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资金的需求发挥配置金融资源的功能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宁波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试图在制度上对当前的农村金融支持提供发展的优先序依据。

二、宁波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

1.宁波农村经济的特点

宁波经济一种外向型经济,有天然的深水港,贸易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宁波的农村经济也是一种外向型经济。与传统的农村经济不一样,在宁波X县Y村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村1000余户农民,仍然经营传统农业即农林牧渔业的不足40%,而这40%经营传统农业的农户中有87%主要经济收入为规模养殖水产所得,剩下的13%虽然也经营传统农业,但是规模小、数量少,农业收入平均只占总收入的10%左右。该村中另外60%的农户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制造业的工作,其中80%的人靠办厂生活,不在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多是生产汽车零部件或纽扣之类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但销量好、订单多的产品。从以上数据我们看出,宁波贸易及物流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得其实现了转型。尽管还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但是基本上农村经济已经不是我们传统的农村经济,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即使是从事传统农业如水产养殖业的农户,其中一部分人也有自己的原产品初加工流程。宁波农村经济的这种特点对金融支持的要求和其他地区农村是不一样的,在有限的金融资源约束下,怎样更加有效的配置资金,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这就产生了金融产业发展的优先序问题。

2.宁波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形式有很多,从产业的角度可以分为: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再加上财政支农方面的金融支持,基本上包括了金融支持的各个方面,另外还有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但是由于民间金融是农村内部自发性的是内生的经济活动我们暂且不考虑政策上对其的影响。宁波农村经济现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农户的生产活动基本上分为农业生产性经营和制造业生产性经营。这两种生产经营方式有其各自的特征,所以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也是有差别的。

传统农业的特点是投资期限长、风险大,但是资金的回报率也高。在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2009年受海洋气候影响,该村养殖虾的农户基本上都亏本,而2010年养殖的虾蟹产量和销路都很好,初步测算其资金回报率都在200%以上。在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户中,60%的人需要资金来扩大规模或需要资金引进新的养殖技术或设备,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曾取得过银行或信用社贷款。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现阶段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撤出了乡级营业点甚至某些比较落后的县级营业点。农村现在最重要的正规金融机构只要农村信用合作社,但是相对于资金需求量庞大的农村经济体,有限的信用合作社显然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其次农村房屋及土地产权的不完全、不清晰使得农户无法通过抵押或质押来取得贷款,在我们的调查中农户们反映很多时候的贷款要靠村里或镇里的干部或有经济实力的人的担保,这样无疑会加大农户的贷款成本,形成了一种新的租金,同时也无法保证资金配置到最需要的人的手中。最后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为事业单位后,其绩效考核和职工工资待遇都同营业利润有关,因此作为一个理性人,信用社更多的是将农户的储蓄存款拿到工商企业处发放贷款,尽量避开风险较大的传统农业领域,不仅没有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反而是从农村“抽血”供应其他产业。基于以上分析,农村传统农业产业的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很难从银行产业取得,也不具备发展证券业的条件。所以只能依靠财政在农业方面的投入,财政支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可以直接通过项目投入到农业产业,比如养殖基地的建设投入或农户的免费技术培训等;也可以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补贴来激励其加大对传统农业的金融支持。另外要大力发展保险业,鉴于农业风险大的特性,发展保险业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有保险的支撑会消除农户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激励农户自身对农业产业的投资。但是低的保费收入赔付比使得保险公司对此并不热衷,这也同时需要政策上对保险业进入农业领域给予支持,如税收减免等,也可以由财政出资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公司。财政支农和保险业的发展对于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但要有所侧重,前期已财政直接投入为主,以此来增加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和赢利能力;后期通过保险业的介入来激励农户的自发投资,同时减少财政直接投入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

农村的非农业经营生产领域对金融的支持需求又有所不同。调查数据显示从事非农产业经营即制造业的农户中,其中90%曾取得过信用社或农业银行的贷款,而大部分人认为金融机构无法满足自己的贷款需求,但是该村中的民间金融很发达,亲戚朋友甚至是钱会、合会等的资金拆借活动很频繁。宁波农村的制造业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分工程度特别高,多数家庭的工厂产品单一,只做一道工序,正是这种生产单一产品的模式使得他们的产品专业化程度高。但是资金的短缺使得他们无法扩大生产,形成规模经济。当产品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时,显然仅仅依靠农村经济自身的投资再生产无法满足对资金的需求,这就需要城市反哺农村。如果通过财政支农来解决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显然这样发展起来的制造企业不具备自生能力,迟早会被淘汰掉。只有通过政策上对银行业倾斜,诱导银行重返农村扎根,在现阶段农村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情况下其资金回报率必然高于城市里其他资金密集型产业,在激活农村经济后,将会有更多的资金从城市流向农村,直到城市与农村的资金回报率大致相同。另外也要发展证券业,规范民间资金流转。

三、简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需要对金融支持的形式有所侧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宁波农村的传统农业领域要优先发展财政支农和保险业;在非农产业要优先发展银行业和证券业。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1.前期要加强财政支农力度,通过加大对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补助激励其对农业领域的金融支持,但是要做到补助或其他形式的投入要以其对农业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为考核标准,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免费或资助农户引进农业技术以及收集相关信息。

2.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农业保险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保险公司进入农业领域或直接由政府组建保险公司专门为农业保险。

3.在非农生产领域要大力引导商业银行的进入,在政策上为银行在农村设置网点或提供贷款提供方便,吸引资金从城市流向农村。

参考文献:

[1]秦池江:论金融产业与金融产业政策[J].财贸经济,1995(5)

[2]叶敬忠汪淳玉:新农村建设的优先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3]谢婷婷:新农村建设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J].学术交流,2007(3)

[4]熊军:论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J].商业现代化,2006(4)

[5]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第4篇

[论文摘要] 金融 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陕西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差的具体表现,提出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肩负着 历史 的重任。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强力支撑。近年来,陕西农村经济经发展迅速,农村金融资源支撑作用增强。但从总体上看,目前陕西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农村金融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增长后劲的关键因素。

一、当前陕西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差的主要表现

1.现有农村金融组织资源供给不足。目前向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虽然有 农业 银行 、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所等。但是,能够向农村提供资金的 金融机构 却非常有限。比如,农业银行虽然有贷款业务,但主要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很少向农户贷款。而

二、对策思考

1.增加 农村 信贷资金投放,建立农村 金融 回流机制。当前农村资大量外流的势头仍然很猛。优化农村金 融资 源配置,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必须扭转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的势头。一是人民 银行 要充分发挥“窗口” 指导 作用,对 经济 落后地区实施优惠利率。二是降低信用社上存资金比例,促进信用社增回贷款投放。三是强制规定从农村地区吸收资金的 金融机构 将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使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吸收的资金留在农村。五是要综合运用担保、 税收 等经济手段构建导向机制,引导资金流向 农业 、农村。六是要构建支农信贷资金的风险 管理 和利益补偿机制。七是建立以 财政 贴息为主,财政补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手段为补充的财政支持制度体系,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金融资本流向农业和农村。

2.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着力营造良好金融生态 环境 一是要进一步优信用环境,重点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改善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农业 保险 制度。二是要各级党委、政府加强 社会 信用环境治理,加强农村金融立法,依靠 法律 调节各方利益关系,保障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顺利推进;三是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新农村信社的多种组织形式,为充分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提供体制基础。农村信用社改革要通过组织的多元化适应多元化经济发展需要,实现农村信货资源的有效配置。

3.缩小城乡金融服务差距,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农村金融大 市场 利用优惠政策,引导城市资金从生产力高端注入现代农业。优先发展从农产品为原料的城市 工业 ;优先发展特色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产品 运输 服务业、农村金融和保险业,以及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等;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还应重点发展 旅游 农业、体闲农业,通过这类农业形态实现城乡互动,城市反哺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推动陕西农村经济发展。调研结果表明,陕西农村金融资源总体配置效率较低,同时,陕西省农村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要充分发挥陕西省农村金融体系的资金配置功能,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建设好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环境。在此基础上,应放松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管制,将其纳入良性发展轨道,为促进陕西省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弘仁:新农村建设当破解金融失血难题[j].农业经济导刊.2006(6):95-96

第5篇

论文摘要:知识、技术、人力资本等教育因素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教育对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0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关系国计民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因此,笔者从农村教育角度来分析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1 教育影响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有的学者提出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知识面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知识不仅能形成自身的递增效应,而且能够渗透于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也产生递增受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经济效益提高。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

判断我国生产力水平高低,教育状况和劳动力素质是一个重要的测量指标。因为,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无不依赖于以智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的支持。目前,我国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我国大量企业职工下岗实现再就业十分困难,就充分暴露出我国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问题。社会以人为本,确立人的社会主体地位、人的核心价值,造就科学发展的人才,以人的创造、发展带动社会的科学发展,这样就势必导致全新的社会教育观并涉及到新的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教育是对人类文化的继承、创造与发展。创造是教育的灵魂,师生平等共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社会生产的大系统中,教育是人才生产的、占主导地位的产业。人的平等、自由、创造与发展从学生开始,然后影响带动社会,使社会具有创造、发展的活力,这也就是当前教育革命的目标、实质和内涵。

2 农村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农村之所以贫穷,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的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低,农村的组织、纪律等方面存在很多的缺陷。发展中国家农村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使农村生活活跃起来。而人是一切财富的首要和最终的根源。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强对农村的教育援助。当前我国农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附加值低;农村人口多,效益低;农民收入不稳,人口出生率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农村教育。

2.1 农村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

我国农村经济要发展,必然需要传统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而要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需要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需要大量的农村人才。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最根本的是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

2.2 农村教育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大部分仍然是小农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经济难以与大市场对接,农业比较利益低。农业产业化组织作为农村中的企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介,需要大量的农村管理人才、经营人才、技术应用人才以及科技开发者,这些都需要教育能够培养出大量实用的农村建设者。

2.3 农村教育可以影响农村人口

首先,农村教育的发展,会促进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其次,农村教育的发展,会促使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向城市转移。

3 与教育配套的举措

3.1 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必须以居住集约化为突破口,使各地农村的土地利用达到集约和节约的目的,这在客观上要求节约的土地进入农村工业用地流转。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一是要明晰土地所有权主体,即土地农民所有制,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使农民的土地权益从根本上得到保护。二是要合理界定土地使用权主体的权利范围。明确农民土地使用权为物权而不是债权,其涵盖承包权、经营权、抵押权、入股权、继承权和转让权等权能,是具有交换价值的独立资产。三是要严格土地制度的管理。建设新农村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作为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支持的重点。最主要的是要抓紧解决农村教育和卫生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

3.2 动员和鼓励工商企业参与农村经济建设

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广泛动员和大力鼓励工商企业参与农村经济建设是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3.3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何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把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承担着重要职责。我国已经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路。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形成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努力营造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良好氛围,提高培养人才的层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政府应该对职业教育实行政策倾斜、增加资金投入。利用信用贷款发展职业教育;实行招商引资壮大职业教育;提倡社会团体捐资助学;鼓励企事业单位捐赠助学,不断增加职业教育投入。建立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鉴定基地建设;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凡技术要求高、操作规程严格、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健康以及生产安全的行业和工种,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实行先培训,后就业。通过努力,建立和完善“上岗先看证、无证不上岗”的劳动用工机制。

总之,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休戚相关,可以说农村教育搞好了,农村经济就会快速发展。因此,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重视农村教育。

参考文献:

[1]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第6篇

论文摘要:利用1991—2010年数据,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等方法对甘肃省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协整关系,但农村金融并没有很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我国农村经济的核心,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关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大多数是针对中国整体发展情况,或者是东中西三个地区的对比。近年来也有许多学者研究区域性农村金融问题,主要有王曙光和邓一婷的《农村金融领域“系统性负投资”与民间金融规范化模式》(2006),周彬和匡亚斌的《甘肃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研究》(2007),彭记德的《西部农村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2008),胡金焱和董鹏的《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山东例证》(2009),石晶、李青松和霍瑜的《甘肃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2010)。但是反映和探究甘肃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文章却不多。本文把研究点放在甘肃农村,更具有微观层面的指导意义。

二、变量选取和数据处理

(一)变量选取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我国目前官方尚无统计指标与资料。结合甘肃农村实际情况和国内相关研究的普遍做法,本文用第一产业增加值和乡镇企业增加值之和来估算农村经济总产出,用RGDP表示;居民收入水平可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所以本文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用FR表示;农村投资和消费增长也是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所以计量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关注农村投资与农村消费,本文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来反映农村投资,用TZ来表示;用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来表示农村消费,用XF表示。对于农村金融发展,可以用农村存款和农村贷款来表示。农村贷款包括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用DK来表示。农村存款主要由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邮政储蓄机构的各项人民币存款组成,用CK来表示。

(二)数据处理

选取甘肃1991—2010年间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各项指标。为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以1990年为基期,利用价格指数对名义变量数据进行折算得到实际变量数据。通过取对数以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分别记为LRGDP、LFR、LTZ、LXF、LDK和LCK,因为对数化变换不但不会改变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反而能够使其显性化,从而方便构建模型,以求能更好地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弹性值。在分析的过程中,本文借用Eviews5.0软件获得了相关计量的统计数值。原始数据来源于《甘肃年鉴》。

三、实证研究

(一)单位根检验

运用Eviews5.0软件,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首先对RGDP、FR、TZ、XF、DK 、CK进行对数处理,其结果分别为LRGDP、LFR、LTZ、LXF、LDK和LCK。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变量的ADF统计检验值均大于显著水平1%、5%和10%下的临界值,说明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而经过一阶差分后的变量是平稳的。所以一阶的水平序列是平稳序列,各变量是一阶单整I(1)序列。依据上述分析,大致可以判定变量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单整的阶是相同的。不过要判断出变量的时间序列是否具有协整关系,还需要更进一步构建回归残差序列。

(二)协整分析

可以运用Engle—Granger两步法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根据检验结果可建立如下协整回归方程(圆括号内为标准差):

LCK=-46.99787LFR+7.662998

LRGDP+23.48910LTZ-16.35469LXF

(5.37652) (1.95424)

(3.84455) (2.23298)

LDK=-11.85438LFR+2.445441

LRGDP+6.445432LTZ-3.243347LXF

(1.38769) (0.44501)

(0.94562) (0.543432)

协整方程各检验项均通过,通过协整检验确定上述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可以发现1991—2010年间农村存款与农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与农村GDP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可以发现农村贷款也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与农村GDP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存在正相关关系。从协整方程来看,甘肃农村金融与农村居民增收和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着负相关关系,没有能够很好地促进农民生活的改善。由协整方程可知,从长期来看甘肃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总值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说明甘肃农村存款没有相应地用到增加农民收入上来,而是流到非农化产业上,与此同时利用农村贷款进行的投资,虽然GDP算在了农村,但是农村居民却没有得到多少益处,投资收益流出农村。

四 结论与建议

首先从农村存款角度来看甘肃农村存款没有很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991—2010年间甘肃农村存款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有正相关关系,与农村居民纯收入有负相关关系,与其他经济发展指标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这说明甘肃农村存款没有很好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农村居民的有效资金来源仍是处于自我积累阶段。其次从农村贷款角度来看,甘肃农村贷款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说明农村金融没有很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或是由于把农村贷款用在了非农产业上,或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缺乏应有的金融能力,其运营的结果必然效率低,使农村金融领域出现“系统性负投资”。表面上甘肃经济发展促进和诱导农村金融发展,这一结论似乎与前面的协整关系相矛盾。其实不然,正是甘肃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促进制约农民纯收入增长的农村正规金融的发展。这符合熊德平(2009)的结论,这一观点充分揭示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的失调。

如何使甘肃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无疑成为目前值得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破解这一难题有利于促进甘肃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以上实证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要加快通过专门立法明确县域内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三农”服务的义务。二是发挥财政在金融支农中的作用。建立国家对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对开展政策性业务的金融机构提供贴息,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三是借鉴国际上扶持合作金融组织的成功经验,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实行适当的减税政策。四是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检测和预警。五是扩大农村金融网点,实现农村全面覆盖。

第二,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引导更多的民间金融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通过有效竞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一是进一步搞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体部分是农村合作银行。要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探索规范村镇银行资金投放机制和制度,落实其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二是引导农民民间金融健康发展。从多数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看,民间借贷关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要加强监控,规范民间借贷,积极引导农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既发挥民间借贷对农村金融体系的补充作用,又要加强风险防范。

第三,培育农村社会信用体系。一是探索建立以农村社区为基础的信用登记制度,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 二是逐步建立一些信用贷款。 如农村合作银行推广的小额农贷,就是一种典型的信用贷款,无需担保,得到了广大农民的青睐。

参考文献

①王永龙.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制度缺失及应对[J].《改革》,2008,(2)89—94

②熊德平.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9.303—305

③王曙光,邓一婷.农村金融领域“系统性负投资”与民间金融规范化模式[J].《改革》,2006

第7篇

论文摘要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为越来越值得重视的问题,然而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先搞好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目前来讲,我国还处于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初步阶段,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必然会在方案运行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要克服这些困难,就必须在意识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的前提下,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追求农村思想文化宣传的全面性、科学性,不断减少甚至避免具体工作中所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能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加强农村思想文化的宣传工作。

论文关键词 形势 农村 思想文化 宣传

在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建设直接联系到建设小康社会的运行进度和衡量水平,经济要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要提高,政治基础就必须稳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思想文化宣传工作也越来越不容忽视。本文则从思想文化工作的内涵、开展思想文化工作的必要性以及开展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作了一个比较系统的阐述,具体论述了农村宣传思想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从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指导。

一、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的必要性

(一)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能够体现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

确保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要求,就是实施新形势下的农村教育,就是推行农村生产、生活的新理念以及健康的观念,最终将农民的思想从传统逐渐转化为现代化、新型化,从根本上促进农民群众的创新,提速农村发展。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才能体现出农村先进文化的核心地位。农民的创新能够直接转化为农村、农业的创新,也能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基本保障。如果农民的思想道德觉悟较高,能够在生产中应用最先进的科技,就能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持。除了向农民宣传思想文化之外,农村的基层领导团队也需要学习、研究先进文化,先进的文化不仅能为基层领导团队带来更优秀的管理理念,还能够有效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切实理解国家的发展政策,有利于更加顺利地开展农村管理工作。

(二)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能够体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势

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工作是围绕农村的经济发展形势而开展的,其内容主要包括改变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创建轻松和谐的文化氛围以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农村的领导者,必须首先起到表率作用,认真吸收思想文化宣传工作中的要点和精髓,使自己在思想上获得本质性的提高,从而才能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趋势,针对农村经济、政治以及文化建设提出科学有效的建设方案,引领农民在深刻理解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跟随领导的脚步,配合基层干部将国家各项政策完整而有效地付诸实践。同时,农村领导团队也要学会审时度势,看到农村的固有资源和潜在资源,了解到农村要实现长远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并做好后期完善,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在基层领导的带领下不断掌握经济发展趋势,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对农村经济价值进行探索,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最终促进农村经济得到长远稳定的发展。

二、加强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有效资源与先进的价值观相结合,构建农村经济建设美好蓝图

新形势下,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改变,宣传渠道也在不断拓宽,新闻、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基本上可以确保每一位农民都能够进行思想文化的感染,摈弃过去废旧的思想观念,了解国家基本的法律法规以及当前的各项政策,实现政治思想水平的提高。然而,我们知道,单凭思想觉悟的提高并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因此,农民在接受先进的思想文化过程中,必须有着长远的眼光,结合所在农村的经济发展优势,使农村的长处得以延续和发展。例如,有的农村自然景观较为美观,则可以尝试发展旅游业;有的农村气候较好,则可以发展种植业;有的农村地形平坦,草质优良,则可以发展畜牧业。当然,在意识到农村自身经济发展优势的同时,也要意识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隐患。旅游业的发展会对自然景观的完整性构成一定的威胁,适合发展旅游业的农村就必须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实施有效的环境维护措施;种植业的耕地开发必须在符合国家政策的范围内进行,不得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适合发展畜牧业的农村,必须预测草木的二次生长能力,根据草木的生长情况合理控制畜牧生产数量等。针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阻碍,必须根据现有资源制定出有效而完整的方案,不断去克服并从中获得经验教训,切忌违反自然规律,盲目发展经济。

(二)大力宣传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利民政策,加强农民与政府的联系

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农民相信国家的政策始终都是围绕农民的根本利益而制定的,让农民摆脱腐朽的封建思想观念,在接受新的思想观念熏陶过程中不断提出新观点、新方案,从而使政府根据具体情况提取有效意见,遵从人民群众的意愿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我们强调,农民最关注的问题永远是思想文化工作开展的方向和重点,也就是说,农民关注什么,政府就引导什么,在帮助农民对关注点获得正确认识的同时,对农民存在的错误意识进行正确的疏导,当然,这就要求疏导方式必须浅显易懂、幽默风趣、能最大程度地被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这样才会有良好的宣传效果。其次,脱离贫穷、走向富裕是每一个农民的愿望,因而政府在开展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时必须时刻以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避免空洞的描述,注重实际的引导,把宣传的相关理论转变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深刻认识农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再次,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贯穿农民的日常生活。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进行得如此艰难,主要是因为在宣传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农民团体的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一般情况下,农民的思维被有限地束缚在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上,相关政策如果不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将很难理解,当然,要将这些政策具体落实也显得更为困难,这将成为思想文化工作开展的重要阻碍。因此,总的来说,要使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得到良好开展,就必须站在农民群众的立场,以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基础,不断宣传利民政策,加强农民与政府的联系。

(三)完善农村宣传思想文化机制,创新农村文化宣传思想形式

我们的社会在发展、在进步,教育模式在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完全被人们所接受,因此,在思想文化宣传过程中不断完善农村宣传思想文化机制、创新农村文化宣传思想形式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各种各样的农民群众,宣传人员应根据他们自身的情况和基本素质进行指导,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一对一辅导,注意宣传方式的创新,讲究生动有趣,避免枯燥乏味,让宣传工作达到一定的实际效果。第一,打造有实力的宣传团队,集中开展宣传工作。组建一个宣传团队,不仅有利于团队成员宣传思想、方式以及经验的有机结合,实现宣传工作的有效分工,更能增加宣传的力度和整体效果,同时还会让农民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和意义,加强农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第二,增加对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投资,让宣传人员放手去做。从农村宣传思想文化的前例来看,很多宣传都败在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上。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开展需要涉及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培训工作的开展,宣传媒体的租借等等,仅仅依靠农村自身的力量是无法保证宣传工作的圆满完成的。因此,这就需要依靠政府在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加大投资力度,保证宣传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物质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宣传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说,完善农村宣传思想文化机制、创新农村文化宣传思想形式,有助于实现农村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有效进行。

(四)将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点与实际热点问题相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8篇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范文一:农业大数据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农业大数据是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跨界应用,农业大数据带来了思维、理念和技术上的重大变革,是对传统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重大改变。

关键词:大数据;农业经济管理

1农业迎来大数据时代

1.1大数据及其特性

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基础信息设施的完善,加快了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互联网发展臻于成熟,移动终端设备数量增长迅猛,产生了众多新型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设备,由于这些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客观上为大数据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从而拉开了大数据时代的序幕。早在20世纪80年代,阿尔文?托夫勒就前瞻性的预测出大数据时代即将来临,并赞誉大数据将是信息化革命浪潮中的华彩乐章。

2007年美国图灵奖获得者吉米?格瑞在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的演讲中提出,科学研究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从经验探索、理论模型、计算仿真,到现在进入数据探索阶段。对于大数据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

大数据一词来源于英文BigDate,用海量数据来描述大数据并非十分严谨。目前,所熟知的大数据的概念是由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麦肯锡咨询公司对大数据做出的定义是: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显然,该定义对大数据的判断采取主观标准,随着软件工具存储、分析等能力的变化,大数据的标准也会相应的做出调整。同行业数据的大小不同,处理软件存在差异,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同样的数据量,在这个行业属于大数据,放到另一行业就不能算作大数据。

根据大数据的特点,通常将大数据的特点归纳为3V,即Volume(大量化)、Variety(多样化)、Velocity(快速化),这三个特点同样也表现出大数据所隐藏的巨大value(价值),因此,有些人将其归纳为4V。除此之外,大数据还有veracity(精确性)和Complexity(复杂)的特点。大数据的首要特征就是数据体量大。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随着社会活动的增加和数据采集终端设备的增加,我们所获取的数据呈现出爆炸式的指数级增长,数据量在不断刷新一个个新的量级单位,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预计,大数据将会以每年50%的速度在爆发性增长。大数据不仅仅是数据量大,而且数据类型多样化。

多样化是指大数据种类繁多。大数据与海量数据并不完全相同,大数据除了具有和海量数据相同的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外,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大数据拥有大规模的非结构化数据,而且非结构化数据所占比重快速增长。根据咨询公司的统计数据,在众多的数据中,80%~90%的为非结构化数据,增长速度比结构化数据增长快10~50倍。快速化是指数据的流动和处理速度更快。

随着信息物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源源不断的产生各种各样的数据,数据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相应的导致数据的处理速度也在加快。大数据处理方式的与传统的批量式分析不同,大数据更注重实时分析。数据的风靡除了具备信息技术等客观条件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大数据所蕴含的价值,大数据在各个行业都发挥着重要价值。

当然,大数据的价值密度和数据量的大小成反比,一个单一的数据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但大量的数据则积累和隐藏了丰富的财富。其价值具有稀疏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等特质。大数据所存在的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多样化、数据的快速处理的特点,都表明大数据处理和分析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

1.2农业大数据及其特征

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庞大的数据,这些数据广泛存在于耕地、育种、播种、施肥、植保、收获、储运、农产品加工、销售、畜牧业生产等各环节,包括跨行业的数据分析和挖掘。对于调整农业生产、相关农业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农业是大数据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农业大数据是大数据思维变革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农业大数据除具备大数据的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价值性、精确性和复杂性等基本特性外,还有其自身的特征。农业大数据产生于农业领域,涵盖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农业资源数据、农业生产资料数据、农业技术数据库、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和农业机构等多种数据,而且,农业生产环境具有特殊性,受土壤类型、气候类型、作物种类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就使得关于他们的数据具有多维、动态、不确定、不完全等特征。

2农业大数据在农业管理中的作用

农业大数据的最重要价值就是收集农业大数据对其进行挖掘,寻求蕴含在其中的经济价值,对未来的农业生产及其相关经营做出科学的预测,以指导农业的发展。

2.1农业大数据助力农业的科学发展

农业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农业为人类生存提供不可缺少的物品;另一方面,农业为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高农业产出。农业生产具有自身的特点,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属于自然再生产。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重视气候、土壤、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对所收集到农业大数据进行挖掘,通过数据反映农业生产的外部环境特点,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当地的农业生产结构,将资金、技术投入到需要优先发展的农业生产行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改进农业经营方式,调动生产积极性。农业经营方式属于制度层面的问题,主要解决如何经营的问题,只有恰当的经营方式,才能充分调动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如何选择适合的经营方式,传统的做法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所抽取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但确保随机抽样是非常困难的。采样过程中若存在私见,分析结果则会有较大出入。因此,随机抽样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只是在不可收集和分析全部数据的情况下的选择。

利用农业大数据的分析技术,我们可以避免遗漏数据的现象发生,通过对全体数据的分析,可以大大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如在农业合作社管理中,通过对组织规模、生产技能、管理和经营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影响组织管理的因素,进行经营方式的选择,可以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增强农业竞争力。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业生产主要靠经验指导,具有滞后性和不准确性。在信息技术指导下的现代农业生产,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农业生产中将产生的问题事前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并及时做出反应。如可以针对作物品种的特性,改良和培育新品种;根据作物的生长状况使用肥料;通过对气象信息的预测,合理的灌溉和防治病虫害等。

2.2预测涉农企业生存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

涉农企业通常有四种类型:一是为农产品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和服务的农资企业,二是农产品生产企业,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四是农产品流通企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涉农企业逐步发展并壮大,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涉农企业除了具备普通企业的社会作用外,还发挥着其特殊的作用。

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链的形成;涉农企业在运作中创造了大量的岗位,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农产品流通企业解决了农产品流通难的问题,对于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涉农企业在目前的管理中,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企业的良性发展。如对市场变化不敏感,技术创新缓慢,生产调整滞后,从而导致企业的竞争力弱,发挥的作用有限。利用农业大数据对涉农企业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如将农业大数据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上,通过对多个数据库(比如销售历史、天气预报和季节性销售周期)进行分析,来提高存货预测能力,实现最优存货管理。

对运输进行优化处理,使用路径优化功能提高车队和配送管理水平,优化物流。借助于物联网技术,采用实时的传感器数据来跟踪土壤、气候等信息,指导农业生产操作。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分析来自客户反馈的数据,不仅能够提高营销水平,而且可以对生产过程进行及时调整,指导下一步的产品研发。

2.3完善政府运作方式,推动政府科学的农业决策

政府自身组织结构、行政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等是影响政府发挥职能的重要因素。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整合、关联数据、信息等新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政府利用大数据提供了技术支撑,利用农业大数据的思维和方法,将会促进政府组织形态的改革,转变政府治理模式。从长远来看,大数据将会对政府管理范式、政府职能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能够改变政府的管理方式,促进政府科学决策,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政府决策是政府行使各项职能的基础,政府决策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成效。利用大数据的思维和方法,政府可以在农业生产以及涉农企业发展等方面做出科学的决策。政府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数据优势,利用大数据的完整性、快速性特点,可以迅速的对农业生产经营做出反应,及时做出农业指导,调整农业生产以及涉农企业的发展,提高农业收益。

3农业大数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认识误区

尽管大数据已铺天盖地的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在部分领域得到了应用,但对于农业大数据的认识,仍存在误区。部分观点认为,大数据有过度炒作的嫌疑,仍有人认为大数据就是海量数据存储,大数据仅仅是可以获取更多信息的平台,缺乏核心价值。部分观点恰恰相反,他们过分推崇大数据的作用,认为大数据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认为传统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法将被大数据所取代。这两种极端的认识都是不可取的。大数据的存在与发展是信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应该正确面对,以使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但应该看到,目前大数据的概念、技术、方法还不成熟,大数据预测结果也并非准确无误,而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大数据并不是仅仅依靠计算机进行算法处理就可以完成,更需要人在其中发挥指导做用。

3.2数据挖掘存在困难

大数据挖掘主要有数据收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结果的可视化呈现四部分。数据挖掘需要较高的技术和成本,各个环节都面临不同程度地困难。在数据收集阶段,要根据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收集相关的数据。虽然伴随着物联网、终端设备等的发展,收集数据越来越便捷,但从庞大的数据中做到去伪存真,仍是一件复杂的工作。尽管大数据允许数据中存在少量数据的不准确,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需要保证数据的质量。

高质量的数据,是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前提。在数据存储阶段,规模庞大的数据也不断挑战着传统的数据存储,普通的服务器根本承载不了如此庞大的数据集,而类似EC2一类的掩码计算云服务价格又过于昂贵,一般的科研项目也难以支付得起。在数据处理阶段,大量来自不同地方的数据被存储在一起,在对数据进行正式处理之前需要对所存储的数据进行数据清洗工作,目前数据清洗的技术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大数据所面临的是庞大的数量级和复杂的数据结构,Hadoop相关技术为企业构建大数据处理平台提供了基础的系统架构及相关的数据库、数据流等数据管理工具,但不足以解决全部大数据问题。

庞大的数据中往往掺杂着各种无效数据,简单粗放式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往往不能得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甚至可能是相左的结论,所以需要更加有效的、精工细作的处理工具。无论是从数据处理规模还是从算法的健壮性等方面来看,都对相关的数据挖掘技术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结果的可视化呈现是将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呈现出来,使结果更加直观。在这一阶段,由于大数据包含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复杂性增强,传统的显示方法只能对结构化数据进行直观的展示,而对于复杂的非结构化数据无法直观的呈现分析结构。

3.3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农业大数据可以通过预测气象信息等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然而农业大数据自身的安全却面临威胁。因数据来源广泛而带来的数据采集安全;因数据种类和业务类型众多而带来的数据整合与存储安全;因外部需求和用户隐私保护而带来的数据审计和安全问题等。伴随着数据收集方式的多样化,数据对外呈现增加,数据存储和分析使用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数据保护方法越来越难以满足需求。对规模庞大的数据进行监管是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所反映的不仅仅是数据表面的信息,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将反映预期的行为,数据如果利用不当,缺乏必要的保密措施,就很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我国大数据的发展正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信息安全方面尚不完善。随着数据的高度集中和数据量的增大,如何确保产业链中的数据安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同时,数据的分布式、协作式、开放式处理也加大了数据泄露的风险。

4农业大数据工作重点

4.1转变思维认识

首先,要对农业大数据树立客观的认识,摒弃之前片面、唯技术论等不正确的观点,既要认识到农业大数据的价值所在,又不能盲目依赖农业大数据。其次,农业大数据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应用,也带来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我们要改变在信息技术不发达时代下所产生的思维方式,如采用小样本量进行统计分析等,应树立农业大数据思维,采用全部的数据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通过借鉴大数据在其他行业所采用的方法,政府、企业等要积极推进农业大数据的发展。

4.2培养大数据人才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

大数据挖掘是大数据的核心工作,传统的数据处理手段无法适应大数据的发展,根据大数据的特征开发新技术是大数据发挥价值的关键,改进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改变过去已经建立起来的数据存储和传输的方式。

制约大数据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是人才的缺乏,因此,加强农业大数据人才的培育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缓解短期人才缺乏,通过对已有的相关数据处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来提高他们的技能,以此满足人才急需的现状;另一种是从长远解除农业大数据人才缺乏的问题,需要在高校设立数据科学的专门研究机构和相关专业,来培育充足的农业大数据人才。

推动农业大数据发展的另一措施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大数据的基础,而目前农业信息化水平整体低且地区差距大,影响农业大数据的应用。因此,要建立并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解决农业大数据应用领域中存在的信息服务个性化不足、实时数据采集难等问题,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和个性化,并为我国的农业动力大数据应用建立基础。

4.3保障大数据应用安全

针对大数据安全问题,在技术层面上,构建统一的大数据安全架构和开放数据服务,需要重新设计和构建大数据安全架构和开放数据服务,从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灾难备份、安全风险管理、安全运营管理、安全事件管理、安全治理等各个角度考虑,保障大数据计算过程、数据形态、应用价值的安全。在政府层面,应该明确重点领域数据库范围,以制度和法律的形式加强规范和引导,进行日常监管,企业层面,要加强内部管理,对设备尤其是移动设备的使用加以规范,规范农业大数据的使用和流程。

5展望

农业大数据是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跨界应用,农业大数据带来了思维、理念和技术上的重大变革,是对传统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重大改变。针对农业大数据在起步阶段存在的错误认识、技术应用水平低、数据安全存在隐患的现状,积极转变观念、提高技术水平、保障农业大数据应用安全,必将不断改进农业大数据的应用,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预测指导功能,提高农业及相关产业的效益。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论文范文二:农业经济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摘要:农业经济管理完成了对农村合理规划的任务,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解决办法,并解决了农村的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经济发展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况

1.农村居民文化水平较低

农村居民对教育的认知不够,导致子女不愿上学或强制退学等现象出现,以及一些农村的教学条件落后,导致农村子女的文化水平不高,而文化程度高的居民却留在了城市,这些因素就导致了农村的文化水平始终不高的根本原因。

2.农业生产规模较小

农村的经营方式比较分散,对于集体和大规模的生产,还有新技术的推广都不能很有效的进行,农作物的播种和收割都无法统一进行,这就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就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随着工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土地因为不正确的使用,造成了农村环境的污染,植被破坏,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现象。这就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经济管理所采用的形式

1.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农村基础教育条件有所改善,在农村建立起正规的中小学,推广义务教育,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使得适龄儿童都有学上,上得起学,在初等教育上跟得上,打下文化基础,为农村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不会因为没钱上学而错过受教育的机会,这样对于农民文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统筹城乡发展,落实扶持政策

切实落实三农政策,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新技术、新人才,把经济建设作为核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拓宽销售渠道,打通城乡合作,积极帮助农村居民早日步入小康行列。

3.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科技保障

结合科技的发展,将新技术引入农业生产中,改变农村现状,用科技实现高产,在良种培育、防虫、防害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机械自动化等节省了劳动力,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引入新技术,用科技的力量推动新农村经济发展。

4.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如此才能稳定、可循环,保证经济发展不占用下一代生活资源,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在发展中要重视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5.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在农村经济发展之初,没有完善的农业机制,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没有多渠道的信息资源,销售渠道少等问题难以解决,需要政府等部门的支持,加大农业投入,帮助农民建设新农村,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完善生产机制。

三、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好了制度保证

综合农村现在的经济条件状况,农业的经济管理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好了制度的保证,好的经济管理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只有在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下农村的经济才能快速、稳定的发展,这也成为了一种非常合理的发展模式。农村的经济发展行为得到了有效的规范,这使得农业的发展得到了提高,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满足。所以说好的科学规范方法能够很大程度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的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使得农业的发展具有合理的制度保证,采用优化的制度才能最大化的发展经济,保证农业生产的质量和经济发展的速度。

2.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指导,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指明了道路,就是有了这种引导,农村经济才会有目的的进行有效的发展,这也大大的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农业经济管理不仅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明确了市场经济地位,农村经济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占有重要的组成成分。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重点发展,明确经济地位,更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了制约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制约问题,然而农业经济管理为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或者缓解了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农业经济管理完成了对农村合理规划的任务,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解决办法,并解决了农村的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有效发展。

实现了农村发展资源的有效性,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节约人力物力,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快速。

第9篇

在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对策应改变以往的单一的管理结构,重点突出生态旅游发展理念,彰显乡村地域文化特色,从而推动农村及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

1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对策应与时俱进

在城镇化背景下,需要转变传统的乡村生态旅游管理观念,应把乡村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发展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加快整个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步调,使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更规范,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才更有活力。在管理中应鼓励贫困户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来,通过产业带动、企业帮扶等形式,让乡村生态旅游助推脱贫攻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生态旅游可采取“旅游+”的模式,开发农旅、文旅、体旅等山地旅游新业态,为贫困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充分重视各类专家对于乡村生态旅游领域所提出的政策和建议,利用业务咨询、理论指导、评审评价等形式,不断强化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内容,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从而以科学合理的城乡统一化管理办法,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紧跟新形势下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行业良好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2倡导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参与感也较低,因此可倡导当地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当地农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形成了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可以以社会实践旅游振兴为特色,加大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在制定出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整体营销办法后,实现当地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联合互动。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同时促进当地人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对农业公园、湿地保护区的深度体验和走访,使村民充分了解并积极发掘当地的旅游潜力,从而以自然资源保护为前提,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为未来的建设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以此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业对当地乡村发展振兴的带动作用。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所以必须要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基层部门应加大力度促进产业扶贫政策基础,做好有前瞻性地规划与管理工作。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例如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给予村民政策和项目扶持。在村民依托乡村振兴发展的良好政策下,也积极开始发展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产业,促使当地农村环境更美、农村收入更多,村民们的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高。基层部门应明确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的市、县,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对使用荒山、荒坡、荒滩及石漠化、边远海岛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以此不断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带动农村经济效益的提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是振兴乡村发展与提高农村经济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城镇化背景下应制定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管理规划、培养管理型人才、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第10篇

【关键词】劳务输出 农村 合理规划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0%以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当前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劳务输出成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农村劳务输出的合理规划,对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劳务输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所谓劳务输出,指的是劳动力资源在区域间的流动与转移,是劳动力的一种空间流动,包括国际劳务输出和国内劳务输出两种形式。就国内劳务输出而言,它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稳步进行,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而出现的。有学者把劳务输出称为是“继广泛实行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我国农民的第三大创造”①。农村劳务输出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增加农民收入。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农村在外务工人员已达1.6亿左右。以四川为例,2011年四川全省农民所得总额4144.38亿元,比上年增加642.45亿元。农民外出劳务收入1567.88亿元,比上年增加256.92亿元,外出劳务使农民人均所得增加378元,占农民人均所得增加额的比例高达40.1%。②作为一种风险小、见效快的增收门路,劳务输出已成为当前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

促进农民就业。当前,农村劳动力过剩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瓶颈。通过劳务输出,可以有效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劳务输出大省四川,2011年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300.5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091.7万人,省外输出1205.2万人,境外劳务3.6万人③,通过劳务输出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通过劳务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可以有效减少农村人口的比例,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1.67亿农村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占城镇总人口的27.5%。全国农村外出就业人员已达1.45亿,农民工数量相当于城镇就业总人口的46.7%,已成为我国城镇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④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工业化的快速推动,城市经济发展获得较快发展,而农村尤其是西北边远农村经济发展普遍较慢。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到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务工,能有效增加务工农民收入,开阔务工人员眼界和视野,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带动农村经济繁荣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协调有序发展。

提高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劳务输出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使农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通过劳务输出也有效提高了农村的文化生活水平。外出务工人员给农村带来了新的生活理念,他们把一些城市的生活方式带入农村,使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原先只能在城市看到的一些文化设施,如电影院、图书室等逐渐在农村兴起,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

目前我国农村劳务输出存在的问题

缺乏合理规划,无序流动突出。目前,农村劳务输出主要依靠血缘、地缘、人缘为基础进行输出,主要是家庭成员、亲朋好友、老乡带领与引领,以及自行外出打拼等形式,缺乏有效的市场化引导,输出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务工者也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

劳务输出人员文化素质低,缺乏竞争力。当前,农村劳务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素质低,以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为主。由于文化程度的制约,外出务工人员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择业时多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体力劳动为主,普遍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稳定性差,难以融入当地正式稳定的就业岗位序列。

缺乏完善统一的管理服务机构和体系。劳务人员的输出、就业、职业培训与教育、流动管理由农业部门、劳动部门、教育部门、公安部门等分别进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对劳务输出人员的管理分散,难以做到有序、系统、完善。缺乏健全、完善的劳务输出信息服务网络体系、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以及法律维权服务体系。

缺乏良好、规范的城市就业环境。由于我国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及其相关的城市用工制度、住房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制约,农村务工人员在城市务工就业遭遇到一系列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难以进入城市正式工作序列。公共服务体系、城市用工单位和城市居民对农村务工人员的歧视和排斥,使得农村务工人员大多从事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居住在条件恶劣的工棚或出租房中,“难以真正地融入城市的社区、城市的语境及城市的生态”⑤。

农村“后遗症”问题突出。部分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造成“空心村”现象,妇女、儿童、老人留守农村,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土地缺乏青壮劳力耕种、老人缺乏照顾和赡养、留守儿童无人看管和教育、夫妻分离影响家庭稳定与和睦等。这种状况使得农业生产和农村安定受到一定影响,农村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面临很大压力。

农村劳务输出合理规划的途径

合理组织和规划,确保劳务输出适当、有序。各级政府应转变职能,把劳务输出的组织协调作为一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的合理有效组织和规划。对农村劳务输出人员的结构和规模予以合理控制和调节,同时,努力提升劳务输出的质量,发展特色输出,创建知名劳务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提高输出人员的市场竞争力,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实现自由和零散为主向有组织、有规划转变,由输出普通壮力为主向输出技术型工人转变,实现劳务输出的合理、高品质和高效益。

建立完善统一的管理服务机构和体系。加强对各类民间劳务服务企业组织和劳务中介机构的支持、扶持和监管,建立起完善、统一的管理服务机构和体系,打破劳务输出管理制度分散的局面,实现对劳务输出人员的统一、高效引导、组织和管理。建立高效的农村劳务输出信息网络体系,加强区域间的劳务合作,为输出人员提供最新、最完备的信息资料。建立信息回馈系统,及时了解和掌握外出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状况,获取最前沿的市场需求信息和劳务动向。

营建平等公正的城市就业环境。改革当前的户籍制度以及伴随户籍制度的不合理的用工制度、住房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子女教育制度等,构建一体化的城市劳动力市场,制定和颁布相关制度规范劳动力市场,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营建平等、公正的就业环境。完善城市最低工资制度,确保外来务工人员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司法援助和维权体系建设,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和个人权利维护与支持。

加强培训,增强劳务人员的竞争力。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力度,在不同区域建设具有特色的培训基地,以市场需求为标准,强化培训的目标和重点,构建初中高多层次培训架构,健全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建立培训激励机制,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使他们由简单体力型劳动者向技术型、知识型、智力型劳动者转变,增强外出务工稳定性,提高竞争力。

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优秀的农村“能人”能产生巨大的带动力量,有力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步伐。因而,地方政府在合理规划、引导劳务输出的同时,还应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制定优惠的创业政策,简化项目审批手续,设立各类扶贫开发基金和创业项目基金,为务工人员创业提供资金、技术等多方面支持。

优化社会服务,免除劳务输出人员的后顾之忧。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空心化”现象,加强对农村家庭和农村留守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优化社会服务,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切实保障农村社会经济生活安定和谐,免除劳务输出人员的后顾之忧。针对部分劳务输出人员家中土地无人耕种问题,可以通过租借、互换、承包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既确保土地有人耕种,又使劳务人员不丧失对土地的永久使用权。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弱势群体的社会权利保障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B493】

【注释】

①赵湘平:“发展劳务经济促进扶贫开发”,《中国劳动保障》,2005年第11期。

②“2011年四川农民人均收入突破6000元”,中国新闻网,http:///df/2012/03-09/3731702.shtml,2012-03-09。

③“2011年四川农民工人均劳务收入8849元”,《四川日报》,2012年1月18日。

第11篇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本 单向溢出 农村经济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提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人力资本的不断增长,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具有溢出效应。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是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一部分,是由于知识溢出即知识的特性所带来的那部分外部效应。卢卡斯曾这样描述:思考人力资本外部性或知识外溢的一种方式是立足于搞科学文化。人力资本溢出效应的研究,即知识溢出带来的外部效应,推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经济理论的发展。卢卡斯提出:“个体人力资本除对其自身生产率的效应外――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还应考虑外部效应。”

随着户籍等就业制度的松动,中国农业中长期存在的隐蔽失业释放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集中涌向大城市,以致出现了所谓的“民工潮”。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早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经济现象。而人力资本是以劳动者为载体、不能独立存在的一种生产投入要素,人力资本投资及流动与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升及流动迁移是不可分的。农村人力资本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是通过人力资本的溢出效益,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作用的。

根据古典经济理论、二元经济模型和人力资本理论,随着劳动力在城乡间的重新配置,要素报酬会趋向均等化;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解决失业、增加微观经济主体收入的同时,城市利益向乡村渗透,从而城乡经济最终将走向平衡发展,城乡差距将逐步缩小。我们具体来看一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外溢状况。

一、农村人力资本外溢现状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表现为单向溢出,即外溢效应表现明显,内溢效应表现不明显。改革以来,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外溢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外溢规模逐年稳步扩大

2006年农村户籍外出从业人员已经达到13181万人,占农村户籍总人口的14.3%。根据张凤兵(2006)测算,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外溢规模在25年内,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58亿元猛增到3501.90亿元人民币,其变化是非常巨大的。90年代以前,农村人力资本外溢量的增长速度较快,但规模相对较小,而进入90年代,出现了劳动力转移的,农村人力资本外溢的增长速度最快时高达207%,外溢规模巨大,5年内从1000多亿猛增到2000多亿,而从2000亿到突破3000亿大关仅用了3年时间。

2、外出劳动力以自发择业为主的态势向有组织的群体性流动转变

改革初期农民进城寻找就业机会多是自发的,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实现就业;自发、盲目和不均衡流动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譬如部分交通线路和一些城市基础设施供给压力过大,社会治理成本高、难度大等。

随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农村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完善,特别是最近两年,人们对流动就业和农民工问题认识的提高,各级政府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输出地政府对组织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就业越来越重视。农民培训和信息网络的逐步建立等,使农民外出组织化程度逐步有所提高。我们以河南省为例,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以自发为主的态势正在加以改变:

从转移的绝对数来看,河南省有组织的转移从2004年的5,105,035人增加到2007年的8,326,580人,增加人数为3,221,545人,增加幅度为63.11%。同期,自发转移的增加人数仅为2,464,171人,增加幅度为26.81%;从两者所占转移劳动力人数比例来看,2004年,河南省的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转移仅占当年转移人数的36.18%,2007年,这一比例急剧上升为42.17%,这说明农村劳动力从无序、自发转移,正在形成较为合理、良性的转移。

3、流动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逐步提升

从劳动力流动的趋势上看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在逐步提高。我们还以河南省为例,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主要以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为主,但是,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呈下降趋势,初中以上的呈持续上升态势。从新增的转移人数来看,河南省转移的劳动力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大幅度增加,从2004年的近83%增加到2007年的89%,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增加更为迅速,尤其是2007年,这一人数为5,461,121人,较之2006年增加1,191,388人,增加幅度为27.9%;同期,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有缩减的趋势,从2004年的17%下降为2007年的11%,这说明,河南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正在突破劳动技能偏低的障碍,实现转移劳动力的高素质化、高技能化。

4、外出劳动力出现了回流现象

全国不同区域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劳动力回流的现象,但回流的原因是多重的,依次为就业困难、照料家人、生育和抚养、结婚、年龄原因及伤病,以回乡投资为目的者寥寥无几。

据河南调查总队调查,至2008年6月底,全省4200个农户中有在外劳动力2389人,比上年同期的2484人减少95人,同比减少3.8%。外出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土地增收吸引农民工回流。近年来,国家扶持农业的政策不断出台,粮食补贴、粮种补贴、畜禽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使农民又从农业生产中看到了希望。

第二,产业转移引起农民工回流。据调查,至2008年6月底,从事第二产业尤其第二产业中建筑业的农民外出务工者减少都在10%以上。原因一是受国内材料涨价、员工工资上涨,以及诸多限制政策的出台等因素影响,相关劳动密集型行业纷纷退出中国,转投东南亚其他国家,而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的行业,农民工又干不了,这也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一个因素。二是从事建筑业的外出农民工,受工期影响缺乏稳定性。今年以来,受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各大城市房地产市场萧条,项目工程相对减少。当一项工程结束,又没有新的工程可以承接,外出农民工只有返乡赋闲或务农。据对150个回流农民工的调查,因打工地工厂倒闭或转产致使民工回流,占调查回流人员的23%,居第二位。

第三,待遇低下引起的农民工回流。回流农民工大多数都是在外从事建筑等低端产业或岗位的,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收入也偏低,一般月工资都在1200元左右。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50个回流农民工中,只有9人交纳有社会保险,占调查人数6%。说明农民工合法权益还没有完全得到保障。据调查,因劳动强度大、收入低,致使农民工回流的有25人,占150名调查返乡人数的17%,居第三位。

可以看出,由于政府扶持农业的政策不断出台,农业经营政策得到不断的优化 ,农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大为改善,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和粮食产量的增加,也使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许多外出务工者开始回流到本地就业。这一现象说明,并非没有可能减少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损失,只要保证农村一定的基础条件和就业环境,就有可能减少农村人力资本的外溢和降低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

二、农村人力资本溢出的实质――单向溢出

1、城市人力资本的内溢

我国城市人力资本投资及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的溢出效应,更多地表现在城市区域的内溢性上。城市中存在较好的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条件,人力资本在城市中能得到较高的收益,城市中形成的人力资本往往会在城市发挥作用,即内化于城市自身;而农村由于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具备,加上“歧视农村”观念的影响,城市资源很难向农村流动,制约了城市人力资本向农村的溢出。

进一步讲,政府和城市市民在城市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及由此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只能在城市内溢并发挥效用,而对农村发展则难以形成有效支持。

2、农村人力资本较难形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向城市外溢

农村所形成的人力资本表现为强烈的对城市的外溢效应。具体表现为,就个体而言,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向城市流动。我国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城市潜在的个人发展机会和良好的公共设施和环境,这些都是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重要诱因,即城市中存在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

在改革开放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及由此决定的就业制度有所放松的情况下,农村青年除了通过考学跳农门外,还可以到城里打工。就是说,农村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往往形不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城市,支持城市的发展。城市工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首先从农村流出去的劳动力必定是那些有相对较强竞争力、受过一定教育并掌握相应技能的青壮年,即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农业劳动力。而许多地区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只是老、少、妇女、多病者。这些人留在农村,不可能对农村经济发展形成支持。农村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更多地表现在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上。正是由于这种巨大的外溢效应,使得农村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很难具有农村区域内的内溢性特征。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的外流,必然会造成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损失,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激励不足,城市发展受益而农村发展受损。

在中国的二元结构下,劳动力流动没有带来古典理论所预期的收入均等化,反而导致了城乡发展差距的拉大,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城乡不同的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带来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恶性循环,从农村走出去的是有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青壮年,留下的是老弱病残,使得农田荒芜,农村“空心化”,农业生产受损,城乡差距扩大加速。

三、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内溢效应

1、优化农村经济发展软环境

我国农村由于缺乏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所以出现了农村人力资本外溢,造成农村人力资本的损失,这要求我们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为农村人力资本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以增加人力资本的内溢。

(1)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首先要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其次,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再次,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

(2)完善农村信息性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建立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搭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平台,为农民提供各种急需的科技咨询与市场信息、政府信息、气象信息服务。二是建立农业专家下农村服务制度。三是发挥农村各种专业协会的作用,开展农业科技研究。

(3)实行农业扶持政策。一是要建立完善农产品生产、流通补贴机制。对战略物资如粮棉生产制定补贴措施,对农产品流通要在交通、税收等方面给予暗补。二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对农业基础研究、新品种开发、新技术推广要加大投入力度,不能一刀切推向市场。三是加大农业信贷支持力度。首先要扭转农业资金工业用的问题,对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加工、流通信贷要给予优先放贷和政策贴息。

2、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的硬环境

农村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仅仅加强农村发展的软环境建设是不够的,在搞好软环境建设的同时,还要辅之以必要的基础设施投资。

(1)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农户分散经营行为的短期性和实际存在的土地承包期的不稳定性,使得农户投资农田基础设施的风险过大,并且资金的限制也使得单个农户也难以独立承受。要加快农业发展,就必须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国家和农村集体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为农村劳动者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

(2)加大对农村的公共设施投资。中国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并逐渐成为农民就业和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产业结构中传统农业比重的降低和非农产业比重的上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表现。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道路、电力、通讯等公共设施投资作保障。否则,非农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基础条件的制约,难以吸引投资,农村劳动者难以在农村找到就业机会,必然造成农村人力资本的外流,增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带来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恶性循环,从而导致城乡差距的恶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参考文献】

[1] 霍丽、惠宁:城乡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研究[J]. 福建论坛,2008(6).

[2] 张凤兵: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及其外溢与城乡差距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

[3] 侯风云、 徐慧:城乡发展差距的人力资本解释[J].理论学刊,2004(2).

第12篇

[关键词] 农村 经济管理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047-01

引言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山东日照的部分农村地区虽然在经济管理中实现了信息化,但是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有助于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高效率展开。

1 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

1.1 网络运行成本严重超标

中国农村经济在近年来快速发展,农民的经济收入提升,农民的生活也有明显改善。信息技术被渗入到农业经济管理中,由于网络技术应用中成本相对较高,就会出现农民没有能力支付的问题。由于维修和维护技术不到位,网络运行中所使用的硬件设备没有得到专业的维护,特别是多数的农民还不能够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实施农村经济管理,导致大量的信息技术资源被浪费。

1.2 所获取的农村经济信息不够全面

由于农民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对信息的使用程度也会有所不同。目前农村依然以电视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新闻报道是农民普遍接受的,还包括对科技杂志中相关内容的转载,却没有对农村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充分掌握[1]。比如,开发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性发展,改善农村目前的经济状况等等,都没有通过信息化建设得到体现。

1.3 网络的配套设施没有健全

山东日照的农村地区虽然实施了信息化建设,普遍应用为了实施经济管理,但是,网络大面积覆盖的同时,却没有健全网络配套设施,使农民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信息,却不会及时地查阅到最新信息。特别是农业网站相对较少,且利用率也不是很高,对当地的农业结构优化造成了不良影响,以整个的区域农业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1.4 具有专业素质的信息技术人员缺乏

农村经济管理中虽然实现了信息化,但是由于起步比较晚,导致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没有熟练掌握专业技术的信息技术人员,就必然会导致信息技术应用效率降低,难以应用信息技术对农业活动以指导,不利于当地的农村经济管理更好地发展。

2 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策略

2.1 将农村经济管理的网络系统构建起来

将农村经济管理的网络系统构建起来,就是对于经济管理工作都采用信息技术展开。从中国当前的农村发展状况来看,所应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在农村济管理中,网络系统的运行,可以实现事前管理控制,实现过程化管理,并在事后做好经济管理的分析工作[2]。对于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内容通过网络信息化管理,不仅提高了工作质量,还提供了工作效率。

另外,应用网络进行农村经济管理中,还可以使现金管理在网上运行,并核算固定资产。在网络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从资金流角度出发,可以管理资金,而且资金的运行情况可以通过网络系统监督控制,可以避免财务管理中出现虚假问题。

农村经济管理中运行网络系统,虽然可以管理工作带来诸多的便利,但是,网络运行也会存在诸多的风险,因此,要强化网络安全建设,确保系统稳定运行,保证数据信息准确不会丢失。对于网络系统的运行,为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可以对系统模块化操作,以降低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投资成本。

2.2 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要重视网络系统软件的研发

现行山东日照市的农村虽然已经启动了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存在着与农村经济管理不相符合的现象,既浪费了信息资源,还没有提高经济管理效率,其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就是网络运行系统没有不切合实际,因此,需要重视网络系统软件的研发工作,从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开发软件[3]。步入,农村经济管理中,财务管理是重要的内容,就需要在系统软件研发的时候,考虑到服务对象是农民群众。这个群体的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较低,更是难以掌握计算机技术。所以,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就要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工作,以使他们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在进行软件开发的时候,要求开发软件的技术部门与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密切合作,根据农村财务运行情况进行软件开发,同时还要强化软件技术培训,以提高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促使经济管理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2.3 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要将电子商务平台构建起来

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要确保管理规范有效,就要将电子商务平台构建起来,对财务数据实施管理,能够促使财务人员快速准确地操作信息技术,以更好地解决农村经济财务管理问题。

首先,对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要提高其对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能力,特别要掌握应用性技术知识。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是应用网络技术实施远程管理。财务管理人员通过网络技术就可以实施财务管理工作,以提高信息管理效率[4]。

其次,通过运行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对农业经济管理中所发生的财务问题统一核算,可以彻底改变原有的各个村独立核算的现象,实现了财务账目管理规范化、系统化。采用电子商务平台统一实施财务管理,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舞弊的问题。

再次,电子商务平台在对农村经济管理的各项内容集中化管理的时候,可以在同一服务系统对财务工作实施科学管理,由此降低了财务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本,还可以提高财务监察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但是,处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在具体运行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对农村经济管理中的信息化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有助于突进农业经济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铁流加快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田吉林农业,2016(15):75-15.

[2]赵宇.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山西农经,2015(09):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