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3 12:4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信息化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德育课 中职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45-01
中职生本身存在自控能力较弱、行为偏差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加之在社会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对中职生的德育教育的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德育实效性成为困扰中职德育的难点之一。
当前,德育课一个很大弊端是理论说教占主导,脱离中职生实际的生活世界,缺乏生活气息,使思想道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化教育的出现,给中职教育带来巨大的变革。
1 中职德育课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1.1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先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注意力的吸引,比如制作多媒体课件中的录音、录像引起学生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以运用多媒体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项目,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影视案例分子”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结束时,则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语音、图画、知识框架图等来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2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德育课教学的关键,是在教师的影响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形象逼真的画面,富有情感的声音,使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思考、探求,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心理健康课中《珍爱生命》环节中分段展示桑兰的成长录像:成长—辉煌—意外受伤—高位截瘫—依然上大学—做节目主持人,让学生和自己作对比,引起对生命的共鸣,然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主动发表生命感言,达到授课目的。
1.3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德育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如,讲解《悦纳自己》一课的“正确认识自己,促进自身发展”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典型的案例,如李小双、王宝强的成功,赵括、马谡的失败,等等。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针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适时点评学生的回答,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学生潜力才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会逐渐把德育教师当作知心朋友,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无疑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1.4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教师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学校教学所需的各种数据库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库都可以存储到网络上,教师可也以选取网络上的名师教案或课件进行教学,从而实现互联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
1.5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提升中职德育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技术使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信息化中信息量大,更新快,冲击力和感染力极强,大大超出了德育课所传播的信息,如多媒体课件由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组成,这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另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将德育课教学空间、时间和重点向课外进行了延伸和转移,更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 中职德育课的信息化教学对策
2.1 利用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增强中职德育课的吸引力
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单一,说教性强,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德育课教师必须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网络广泛搜集学科资料,建立起资料库,可以通过德育教研活动,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制作多媒体课件,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教学数据库,将中职德育课丰富立体起来,从使学生们爱上德育课。
2.2 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和浏览德育课时事素材
教师可以用布置作业的时间为学生们介绍一些好的电视节目、好的网站地址、精彩的电影等,并且结合课堂内容抽取精彩部分在课堂集体观看、引导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更多精彩的信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德育活动,如观看有意义的电影,学生看后写影评参赛;举行我关注的新闻信息比赛;每日新闻信息搜集记录、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这样可以弥补中职学生知识面不足、接触社会少的实际,让中职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2.3 引导学生参与德育课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化资源丰富浩瀚,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对信息资源加以筛选,要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和最具说服力的材料,选择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的信息化资源。更重要的是要选择和学生实际相接近,学生也感兴趣的内容。所以,更要鼓励学生参与到信息的搜集中来,收集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在德育学习中掌握的学习资料、体会和感想,供全体师生共享,这样的资料会更有价值。
3 结语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展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初步建立但是尚未成熟,职校时期是职校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的时期,多元信息的冲击有时是会弱化中职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并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意识,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取向。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职生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为中职生提供科学的、易于接受的信息引导,促其健康成长,早日成才,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的人才。
(即墨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 青岛 266200)
参考文献:
[1]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目标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2,(2):53-55.
关键词:职校;教学;信息化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职业教育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各职业学校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江苏省《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的精神,通过充分调研,组织召开多层次座谈会,经行业、企业专家、职教学者反复论证修改,着手信息化建设。处于此趋势下的职校德育课程教学也借助信息技术发展的东风,不断探索解决当前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通过教学空间的建设将网络信息资源变成为学生易接受的德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又能增强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对增强德育课程的育人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当前高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1不想用———认识和观念问题。从观念上认识不到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德育教学工具能够使德育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因此,参与培训学习无动力。
1.2不会用———学习和操作问题。重硬件,轻软件,由于学习培训跟不上,使得一些德育老师理论不通,操作不熟,想用但不会用。
1.3不实用———资源和共享问题。表现为:一是花钱购买的德育资源库不能直接用;二是对德育教学资源缺乏标准一致的整合,不能配套用;三是德育老师做一个课件得花费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投入精力很大,却只是用于一节课,难以方便用。四是对所制作的德育课件没有能进一步精加工打包入库,造成资源流失,不能循环用。
2当前高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的原因
2.1形式多样化,空间建设缺乏实际内容
各职校的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如网络设施设备都基本成形,只是在融入德育课程教学时出现问题。不管是借鉴还是创新,德育课程教学空间形式呈现多样化,纯粹是拿来主义的做派,让每种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只是形似却无神,最后导致德育课程教学空间里杂乱无章,毫无头绪,不知如何符合自身专业,缺乏特色。
2.2师资队伍老龄化,空间建设缺乏强大动力
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但是部分学校教师出现断层,甚至老龄教师比重较大,导致空间建设缺乏动力。也正因为师资队伍的老龄化,导致教师信息化素养不够,抵制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假设,同时也由于部分学校忽略了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导致点面分割明显。
2.3思路老套化,空间建设缺乏顺时创新
不管教师还是行政人员往往不根据专业要求和学校实际,采用旧思路指导信息化建设,让德育课程空间建设发生异化,无法达到改善德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3高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3.1贴教师,寻求资源,为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增动力
作为建设的主体,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必须贴近德育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师思想观念,自愿接受并采用这种新型的、挑战性的教学模式。同时要加强对德育教师的教学空间建设的培训,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寻求资源,如校本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研室沙龙等。校本培训可以请专家或相关的计算机教师,让德育教师集中时间,全身心地学习系统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或有效利用教师的空闲时间,根据德育教师的实际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答疑。对骨干教师的培训主要是通过走出去学习,由他们去完成点的任务,再带动面的发展,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3.2贴专业,融汇资源,为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增特色
德育课程教学作为育人的主渠道,如何在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德育的育人效果是德育课程要重点思考的。根据德育大纲的要求,德育课程教学要符合三贴近原则。因此,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需要贴近德育专业,融汇各方资源如网络、现实,打造有德育专业特色的教学空间信息化。德育专业要实际,多点积极的能量,要符合学生生活,符合成长规律,健康引导,不能误导。因此需要德育教师对资源要有所筛选和设计,做到真正三贴近,同时要善于发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保证资源融汇的有效性。
3.3贴学校,集聚资源,为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增光辉
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从理论和实际上协调各部门,积极为德育专业集聚资源。学校在政策上要支持和保障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同时积极开展德育专业空间建设的研讨,提升学校德育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推动学校信息化整体发展。
4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高职校德育课程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提出的若干意见,以期为教学空间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作用。
作者:徐红 单位: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德育;新课改;信息技术;现状;策略
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新课程改革赋予新时代教师的要求,因此,作为中职德育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与实效。
一、当前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德育课程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法制培养、心理健康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中职德育课教学在教学理念、课堂模式等方面也在不断改善提高,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对信息化、网络化的冲击,中职德育教育仍然存在不足,与教育需要、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1、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中职的德育教学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采取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灌输得多,引导得少,抽象道理说得多,实际行为指导得少。这种上课方式虽然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但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逐渐养成了不爱问也不想问“为什么”,甚至不知道要问“什么”的麻木习惯,学习兴趣自然不高。同时,德育教材虽然经过多次修订,直观性、可读性均有所增强,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仍有差距,古代、名人、伟人的事例多, 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少,不能给学生带来感同身受的体验,很难触及学生的心灵,削弱了德育的教化效果。
2、信息化水平低下
目前,不少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信息化教学,把德育课变成媒体展示课。其实,多媒体手段仅仅是信息化教学手段中的一种,信息化教学更为强调的是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如果教师没能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只是过分追求多媒体的形式,单纯的将知识由黑板上搬到多媒体电脑上,然后“塞”给学生,那么德育课堂将重新陷入单调、乏味之中。同时,有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强,无法将信息资料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课件大量堆砌,照搬教材内容,缺少图片、动漫、声像等多样化内容;有的教师一味追求课件的美观复杂,没能准确反映教材重难点,影响实际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只会紧盯课件讲课,无暇顾及学生的感受和课堂的气氛。
3、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
中职学生大多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习惯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在经历中考失败后,对文化学习和考试有厌恶心理。而德育课,大多是对初中德育内容的延续,缺乏新鲜感。有的学生还认为,进入中职主要是学习职业技术,为日后参加工作做准备,而德育与将来的工作无关,因此缺乏学习动力。同时,在网络化的今天,快速、便捷的传播方式让学生能够轻松地获取各种知识,从而觉得课堂上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并不重要,通过网络自己能学得更多。面对空前丰富、多元的信息,由于中职学生在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心理发展等方面的不成熟,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理想的迷茫和道德的彷徨,甚至用怀疑、否定的眼光看待社会,对德育课产生抵触情绪。
二、中职德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策略分析
中职德育引入信息化教学,是改变传统教学单调枯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解决上述不足的重要手段。如何围绕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将信息技术、网络资源有效地融入教学全过程,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是我们每一个德育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的课题。
1、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德育课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等内容,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信息网络为教师收集教学资源提供了便利渠道。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多选择社会热点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扩展充实,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抽象的理论得到直观的体现。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参与到资料的搜集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开阔野的同时,提高学生网络信息的搜索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件做得再华丽、漂亮,如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不能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切身体验和自觉追求,那这堂课就是失败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要改进导入方式,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形象生动的视频,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授课内容上来。要注意掌握节奏,避免因多媒体的大量、连续展示,使学生产生疲劳感,适当采取板书等传统手段,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要增强师生互动,及时对多媒体演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讨论探究。可以发挥计算机人机互动优势,设计相关表格或选择题,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解答,如果回答正确,计算机第一时间反馈结果,如果回答错误,计算机及时纠正,让学生有玩游戏的感觉,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第四章第一节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杜绝不良行为》的教学中,笔者先播放了一段今日说法的视频。当学生们对奶西村少年群殴事件感到震惊时,笔者随即设置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什么是未成年人犯罪,有何危害?由于这个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感同身受,学生看完后就展开热烈的讨论,达到了预期的探究效果,大大加深了对法律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总而言之,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也应随着技术的进步而积极改革创新,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本文分析了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的现状,从信息化手段在优化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出发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相应建议。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化;智育;德育;体育
高校教育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高校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学习特点和具体相应学科课程,探索高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以整合信息技术和高校教育的模式和方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多媒体为主要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学在各高校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为积极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和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进行重新思考,以更好地展开高校教育。本文将从课堂教育、德育和体育三个方面探究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展开高校教育。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智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平台开展教学已经成为高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信息技术为高校课堂注入了新活力,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教师备课和讲课的效率,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教学视频,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将其运用到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校课堂中,教师是主导,其观念、专业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而在当下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下,教师只有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才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影响着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师生间应该建立相对平等的关系,多进行交流。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直接提出疑问,也可以通过诸如电子邮件等网络通信工具来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渐成型,对事物有了自己的分析和思考,也有自己的学习风格,他们渴望自由发挥自身才华,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契合了他们的需求。在作业布置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常会通过学校官网的教学辅助平台作业,让学生根据作业要求制作PPT或者文档,可以是个人作业也可以是小组作业,笔者再进行批改并算入平时成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空间任务,由于网络空间大,因此,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任务而不会影响日常学习、活动。另外,大学生思维活跃并且喜欢挑战,网络平台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为高校德育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有了全新的教学系统。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合理地综合各方面资源,如结合社会新闻、历史图片等开展辅助教学,这样的方式更有计划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德育更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感。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快速传播,其好坏影响都不受学校和教师的掌控了。目前,网络信息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网络上鱼龙混杂的内容对学生的影响是无法预料的,很多西方国家利用网络抨击社会主义,宣扬其资本主义价值观,而大学生正处于建立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的阶段,这时,他们极易被不健康的思想影响和侵蚀,因此,高校亟待加大德育的力度。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和多元性的特点,利用其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国内许多高校进行德育常见的方式之一。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德育可以从强化德育教学力度、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和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切入,逐步提升德育工作的教学质量水平。例如,在德育课堂上,笔者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时政热点,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网络活动情境,增强教学的时效性、激发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并且通过网络交流平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意向进行分析指导,努力搭建与学生沟通的平台,进而开展进一步的德育。
三、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体育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高校体育也逐步信息化。这不仅提高了体育的教学质量,也丰富了体育的教学手段。体育本身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和竞技性,而高校体育的科目多种多样,主要采用课堂和场外实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体育。高校体育信息化符合高校教育事业现代化的要求并能有效提高体育的质量,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做出了贡献。高校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适当穿插相关的趣味体育节目,比如,播放相关的音乐或视频,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运动比赛规则和体育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对体育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在高校体育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非常重大,它能保障教学知识的时效性,使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发展同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体育进行创新教育时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设计,例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制作动态教学课件和信息化监管系统,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也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不清楚自己所做动作是否规范,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拍摄视频的方法,让学生借助多媒体平台分析自己的动作,同时播放标准的动作视频让学生参考。又如,体操运动学习中的后空翻动作是比较难操作和模仿的,教师可以整合网络上的相关资源,制作动态课件,通过慢放、定格和回放来讲解动作要领,以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技巧。在高校体育中,教师通常要兼顾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日常工作十分繁重。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的体育信息和成绩及时录入信息化监管系统,方便教师日常监管。教师可以通过信息系统筛选和查看学生的整体考试情况,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现代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高校要重视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让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谢舒潇.高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用的困境与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07(4):54-57.
[2]谭冬霞,黄山.浅析现代技术与高校德育教育[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77-79.
[3]王云梅.网络信息技术与高校德育创新[J].黑河学刊,2012(4):101-102.
【关键词】德育智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逐步知识化和信息化,知识的增长率不断加快,“信息化”同样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对教育与科技的投入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保证。尽管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有了显著成效,但还是难以适应创新时代的竞争要求。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创新,而知识的创新又依赖于创新意识的觉醒、创新意志的激励,并且以创新能力为依托。各行各业正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进行改革与发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智育教育之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隐性教育等方面着力寻找实施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这对于高职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的内涵
物理学家钱学森曾向总理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后来被誉为“钱学森之问”,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问题出现在教育背后,我们欠缺的是创新精神的培养。
什么是创新,自熊彼特教授20世纪初首次提出创新理论以来,对于什么是创新的研究和争议始终没有停止过。从经济角度熊彼特教授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来未有过的组合。从管理角度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两个层面[2]。创新不是一次性的,创新其实就是发明和观察力的结合,是一个创意转变成社会价值的过程。现在“创新”两个字扩展到了社会各方面: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等。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技能型人才,我们需要探索的是如何通过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创新来促使学生在所学专业知识领域具有创新意识,并且在学习基础专业技术知识的前提下,在创新意识的驱动下具有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教育水平提升和社会的进步,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创新意识不觉醒就谈不上创新思维。
二、德育的内涵和德育教学方法
(一)德育的内涵
德育的主体是人的发展,德育的活动是实践的发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代教育者早已把教书育人相结合。 “传道”,即是德育;“授业”,即是教授专业知识,让学生德才兼备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身价值。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是基本任务。而育人、塑造健康人格,则是各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
(二)德育教学方法
就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和自身特点分析,应积极倡Р⒃擞谩耙性教育法”“环境教育法”“实践教育法”“体验教育法”四种教学方法,在智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隐性教育法”其本意是教育者通过借助载体,把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渗透在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教育与生活中,引导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自学形成或不自觉地领悟和体会教育者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最大特点是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的本质及其形成、变化规律。“环境教育法”是指通过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创生的一种良好德育的氛围,充分发挥环境对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从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学效果。“实践教育法”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是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高道德意识和能力的方法。英国哲学家波兰尼认为,道德知识是缄默知识、个性化知识,主要依赖于体验、直觉和洞察力。“体验教育法”中的体验是指个体在对象化活动或是交往情境中,对自己或其他存在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领悟基础上而产生情感及生成意义的活动。体验教育法是要促使学生“身临其境”“置身局中”的情感体验,激发精神感受[3]。
以上四种德育教育方法既具有一般智育教学方法的共性,也有符合德育本身特征和规律的个性。我们应该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在各种单个教学方法自身特点和共同趋向的基础上,通过方法的优化和组合运用,发挥不同教育方法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功效,实现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的结合,实现方法运用的最优化。
三、德育与智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的必要性
德育具有渗透的特点,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常规专业知识即智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方法具有多样性,即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榜样示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锻炼。应使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德育的渗透成为不可分离的“三位一体”,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一个有德育思想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具有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德国的教育家茅斯多惠说过:“任何真正的教学莫不具有道德的力量。”这句话概括了各学科的科学知识具有深刻的教育力量。外国教育者把教书育人结合起来,而我们今天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更应该注重使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并结合现实将德育教育的精神实质加以升华和提高。
四、“互联网+”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途径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主要任务与措施中提出: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具有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比较完善,在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近两年快速发展的微课资源,将实际专业知识教学和德育教学相结合。
以《齿轮传动在小型风力发电机中的应用》一课教学设计为例,简析“互联网+”课堂模式下结合了德育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学改革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本实例改革主要内容是基于网络资源的高职翻转课堂教学结合德育教学方法,并尝试通过“微课”进行翻转课堂的课前学习教学。
(一)构建网络学习平台,集成课前课上课后网络教学资源。
学习平台是“翻转课堂”教学的实现课前学习保障、课中练习、课后复习的前提和保障。
《齿轮传动在小型风力发电机中的应用》选自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机械结构设计与制作》。本单元是《机械结构设计与制作》课程学习情境3中的一个教学任务(如图1),教学时长为2学时。集成网络现有教学平台将《机械结构设计与制作》院级优质核心课和资源库作为课程资源共享。遵循知识碎片化的原则,将课程内容细分为2个知识重点2个知识难点,进行教学设计。并且针对小型风力发电机实物、内部构造进行视频和图片的收集,制作互动小游戏、录制微课,创建微信订阅号将所有相关网络资源资料进行整合,学生借助平台进行课前学习,并完成学习测评。(如图2)。
(二)探索德育智育教学法融合的教学形式
设计和组织三个环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按照课前学习、课中练习和答疑解惑、课后复习巩固。在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结合使用德育教育中“隐性教育法”“环境教育法”“实践教育法”“体验教育法”四种教学方法,将教学和育人同时实现。
1.教学基本情况
研究课程标准,从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本任务工作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为传动比的计算、作用及应用。明确教学难点为传动比计算及其改变对应用的影响。如表1。
2.教学设计思路
针对本单元公式抽象难理解的特点,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依托自主开发的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将我的课堂,教学资源、网络测试题库等资源集成,利用仿真学习软件、订阅号微课堂、网络测试等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并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了多维度学习环境。
3.教学过程组织
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传统课堂教学延展为课前学习、课上导学和课后强化三个环节。确定教学对象为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二年级学生,课堂规模25人。
课前,学生通过关注教师本人的微信订阅号,进入微课堂。接受课前任务单,见表2:在课前任务中遇到的问题均上传到微信群进行讨论,问题及发帖数算课前学习成绩。
课上,导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本任务的2学时划分为五个环节。不同环节使用对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首先情境导入“某企业征集小风机设计方案”,播放网络教学平台的变速箱视频结合课前学习知识,师生共同探讨任务实施的思路和步骤。根据本任务特点,设置了三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解决相应的教学重点、难点,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关注职业素养的养成,结合德育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2.课上导学 任务
情境导入:某企业向小型风力发电机设计者,征集提高小型风力发电机效率的方案。
(1)针对学生抽象思维弱的特点,在布置子任务前先利用仿真互动学习平台中的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齿轮的外形和功能。通过互动平台中的实验部分,学生可以观察到传动比变化引发叶片转速和灯泡亮度的变化,加深对传动作用的理解。
(2)针对教学重点难点:传动比公式和计算。我设计了实操环节,学生首先观看齿轮模型搭建视频,之后教师对作品进行分析给出齿轮比运算公式。通过实物图对比学生就可以非常直观地理解传动比公式计算,从而轻松化解此教学难点。
(3)进行减速齿轮箱设计,学习公式计算。教师讲解后学生使用手机扫教具上的二微码边观看制作视频,边动手操作。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完成后教师引导进行计算得出减速的理论依据。通过观察对比,W生很容易理解减速齿轮应用到小风机中的作用,从而化解了齿轮传动比应用这一教学难点。
(4)子任务3为拓展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己进行加速齿轮箱设计。
(5)任务完成后,将小组设计方案、计算依据、操作视频上传至分享中心。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评价。内容包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演示。小组协同完成网络测试,同时,网络评价中心还可自动地对学生学习轨迹进行测评。学生们实践之后对学习进行归纳和总结,内化知识。观察小风机模型中简易齿轮箱构造,确定增速齿轮箱传动比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对实际产品的认识。
课后,强化。在订阅号微课堂,完成课后测试。通过回放网络课堂内容实现重点难点知识的再现。在课余时间学生可通过微信群进行师生互动。
总之,在教学设计探索中,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可以得到稳步提升。本单元的信息化教学具有以下特点:“互联网+课堂”的应用模式,让学生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信息化手段贯穿课内外学习全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变疏为导,提升兴趣。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其在理解所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层次地进行探索,并有能力将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挖掘,举一反三、尝试创新,同时提高了创新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注重德育与智育的结合培养,像朋友一样帮助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的应用与思考[J].才智,2014(12):52-53.
摘 要:信息化时代微课教育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通过分析当前职业院校建设数字化校园过程中凸显弱化的
>> 创新网络环境中的小学德育工作 创新网络德育工作理念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职德育工作的创新分析 浅谈网络德育工作 浅议德育工作中的创新教育 德育工作中的创新教育 高校通识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创新 谈职业教育创新德育工作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对高中德育工作的借鉴作用 在德育工作中借鉴佛教教育的探讨 夯实德育工作基础 创新德育工作模式 创新德育工作 彰显德育特色 创新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 审美教育与德育工作:审美体验的德育功能 创新网络教育工作模式培养学员自主学习 基于“微时代”的高校德育工作中的网络舆情研究 借鉴孔子“修身”思想,促进高校德育工作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如何适应课改 论高职德育工作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EB/oL]..
[3]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EB/OL]..
[4]Data are based on a surevy in February 2013 more than 750 college students who volunteered to be part Of an on campus research student panel.《frequency of mobile Cphone use by college students During selected Activities,2013》sourc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stores.
[5]沈野萤.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研究[J] .今传媒,2012(11):35.
[6]沈林,谢小明,苏路程.江西一职业学院要求学生上课前先交手机[EB/OL].[2013-09-06]. http:///edu/2013/09-06/5254827.shtml.
[7]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8]杨晓宏,党建宁.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土化策略研究――基于中美教育文化差异比较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02.
[关键词]高校信息德育
信息德育属于现代德育的范畴,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和网络及个人电脑的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和德育理念。信息德育不仅仅是一种网上德育,即通过信息技术来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也算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化,当然,德育的信息化也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教育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信息、传播信息和创造信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恩惠,努力使每个大学生都成为有道德的信息社会人。高校德育在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在发展为信息德育时,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一、信息德育主体的广泛性
在现代德育中,德育主体一般指的是教育者或者是专门从事德育工作或者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德育的出现,拓展了德育主体的范围。首先是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受教育者——大学生,因为懂得并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从传统的受教育者跃为自我教育者甚至是教育者,成为信息德育的主体之一。其次是高校的信息技术人员、教育技术应用与开发人员对高校信息德育的支持、配合与直接参与。通常情况下,信息技术人员是不直接参与高校德育工作的,不能算作狭义上的高校德育主体,只是广义上的高校德育主体之一,即他们在高校德育主体中是处于教学、管理育人环节中的。但信息化技术专业性较强,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不能熟练运用。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为了积极应对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必须与专门的信息技术人员联合,让技术人员参与信息德育,使其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高校信息德育的真正重要主体之一,对信息德育的有关技术工作切实地负起责任。
具体地说,信息技术人员、教育技术应用与开发人员将在以下方面对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发挥作用:第一,管理校园网,即运用技术手段对网上信息进行过滤、屏蔽,尽量降低学生进入不健康信息网站的可能性。第二,指导并参与学校德育网站或网页的建设,设计德育软件在网上进行传输,将德育内容(如理论文章、政策信息、国内外大事、榜样宣传等)和有关德育工作的各方面信息(活动安排、学习材料介绍等)传递给学生。第三,指导专职德育工作者利用信息通讯软件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趋向。第四,对学生和专职德育工作者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第五,利用技术优势,与专职德育工作者一起进行信息德育的研究、技术开发与实践。再次是高校之外的某些专家、学者、榜样人物作为社会德育主体的网上参与。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使得任何信息一经上网,就可以通过超链接全方位地扩散开来。当特定的网络舆论一旦形成,各大著名的中文网站或者论坛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网络与网民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流,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特定社会客体。这些专家学者实际上在对网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理所当然成为信息德育的主体之一。榜样人物也可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性,由德育内容的载体向直接的德育主体转化。榜样人物的形象一旦树立,就可以创建关于其网站或者网页,全方位地介绍其事迹、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以扩大其德育效应;在信息网络时代,榜样人物自身也应主动创建网站或者独立的网页,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事迹,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社会观点等,并通过网络与网民进行直接的交流,起到提升网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如江西网络妈妈刘焕荣。
二、信息德育内容的开放性
信息德育内容的开放性源于信息的广泛性和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信息尤其是网络信息包含有丰富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源,任何事物都可以以信息的方式存在,加之网络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可以包罗万象。信息的广泛性和信息社会的开放性,相应的就使得信息德育内容呈现全方位的开放性。然而,由于理论滞后于实践,专门的信息德育教材还没有出现,因此,信息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教材的相对滞后性与现实的不断发展性之间的矛盾,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的文字表述,静态地、封闭地看问题,而是要根据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实践,适当添加新的内容,不断创新和发展信息德育的内容,以启发、收集信息、探究、质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开放式教学为基本形式。另一方面,结合所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丰富的信息,扩大视野,扩展所学内容。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矛盾、新问题会层出不穷,信息德育将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会随着视野的扩大、信息的丰富而不断发展,这些变革都要求信息德育内容处于开发、发展和创新的状态。
三、信息德育过程的交互性
交互性是网络的本质属性之一,网络空间的所有活动都具有交互性,信息德育实际上也是网络空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因此,信息德育过程的交互性作为信息德育的一种基本的特征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所具有的互动性不同,信息德育过程的交互性在于它不仅包含了信息德育主体、客体之间多维度、非中心化的互动关系,而且也包含了网络行为主体、客体自身不同角色扮演之间的变动性和多样性。信息德育的交互性不仅表现在主客体多极交互性关系上,而且还表现在互动的形式上。信息德育过程中的交互,按照是否同步可以分为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实时交互又可分为人人交互和人机交互。前者是指大学生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育者或者自身所进行的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双向交流,大学生可以在校园网的论坛上或在线解答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然后与教育者一起进行交流、讨论,从而达到澄清事实、提升思想之目的。人机交互则是指教育者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大学生访问该专题时,由系统自动提问或解答,实现人机对话。
关键词:三化两性;德育;微课
中图分类号G40-0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5-0020-02
创设“三化两性”德育微课符合当代中职学生发展要求,其中“三化”内容主要包括:系统化课程内容、信息化课程手段和固定化课程时间,“两性”是指:实践性课程活动、科学性课程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德育课堂主体性地位,对培养学生良好德育意识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合理利用这一模式,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有特色的德育微课。
一、整合德育课程内容,培养综合技能人才
在传统的中职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德育课程设置,甚至很多中职学校直接用专业课程代替德育课程,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对学生适应社会需要也带来不良影响。中职学校必须提高对德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协调好德育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关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利用“三化两性”德育微课教学模式,有效整合德育课程内容,提升学生市场竞争力。
案例分析:某校利用“课间操”15分钟的时间,开展“三化两性”德育微课,替代原来广播体操,整合德育课程内容,充分利用课间时间,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过程,其主要内容有《三字经》等。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得知,在原有广播体操时间,存在学生不认真做的情况,对锻炼学生体能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师将其打造成德育微课,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灵活变动德育内容,使得学生全面认识优秀传统中华文化,促进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培养全能型技术人才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德育微课的教学内容应立足于社会需要和传统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
二、借助信息德育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化教学设备进入教学课堂,“三化两性”德育微课的开展形式越来越多,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等终端,创设互动式德育教学平台,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潜在德育意识,真正实现教育目的。在传统的德育课堂中,教师处于主体性地位,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德育微课时间,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德育内容,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案例分析:某中职学校德育老师借助信息化教学设备,将德育微课的内容制作成动态PPT教案,通过学习后,让学生自主发表言论,为学生树立学习生活榜样,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缺点。
分析以上案例可知,在实际“三化两性”德育微课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道具,借助社会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德育话题,建立开放式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关注德育教学。此外,教师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言论,形成有特色的德育微课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固定德育课程时间,落实学生德育评价
品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慢慢积累,从而达到“质变”的目的,因此,中职学校在开设“三化两性”德育微课时,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综合考虑德育目标、教材内容等方面的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确定好德育时间,落实学生德育课堂过程评价。
案例分析:某中职学校在确定“三化两性”德育微课之前,先在全校范围内做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大多希望德育教育时间在10-20min,学校通过借鉴其他学校经验,并结合学生意愿,最终确定微型德育课为每天上午9:30~9:40。
从案例中可以得知,中职学校这种做法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时间去学习、探索,能有效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四、丰富德育实践活动。升华学生道德水平
【关键词】互联网+ 中学 德育
正文
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了网络大时代,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和观念。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对包括教育在内的许多领域均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那么在当前的信息网络时代,能否借机改变当前中学德育教学的现状,以重塑中学德育课的新形象,从而切实有效地发挥德育课程的德育价值?
一、更新网络时代的德育观念
网络的开放性对于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青少年面对多元价值观往往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剥夺学生选择的权利,当学生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所以,道德教育的目的再也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接受几条道德规范,而必须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形成道德辨析判断的能力,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性。因而,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德育教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首要措施。
二、调整网络时代的德育内容
在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网络技术的竞争,以取得对外传播信息的优势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德育传播策略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互联网+教育”必将带来教学内容供给上的重构,因为此时将会彻底改变教学内容的来源及构成,教材与教师尽管依旧是教学内容的来源,但已经不可能是唯一来源,甚至可能不再是重要来源,线上的课程配置或将成为每一所学校课程设置上的常规性配置,再加上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也会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一定数量的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的教育服务产品,而且学校本身也可能主动与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寻求线上与线下教育资源的对接与互补,届时中学德育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一样,教学内容的获取渠道显然会更多更广。
三、优化德育环境,实现“互联网+德育”教学
1.规范网络秩序,使网络发展从无序到有序
网络目前确实有不少问题,但从社会发展看,它又有着深层次的存在价值,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让它连通世界、获取信息。“互联网+教育”对整个教学环境的重构是必然的。学校将不再仅仅是目前的数字校园,而要转型升级为智慧校园,学校教学系统在大数据云平台的支持下与师生教与学必备的智能移动终端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无缝对接,从而构建了全新的学校智慧教学空间。对中学德育课程教学而言,这一智能化的智慧教学空间就是我们德育教学必然置身的新的教学环境,德育课教师就在这样的教学环境空间内,通过搜寻海量的德育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从中筛选出合适的德育教学资源为我所用,从而实现德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2.拓展网络时代的德育模式
目前,多媒体教学在中学教学中已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普及,随着数字校园建设的加快推进,如今不少学校在已将互联网引入课堂,智能化程度得到很大的提升。当“德育教学+互联网”成为德育教学的常态后,大家都能普遍感受到互联网在教学中可能发挥的巨大功能。因此,中学德育教学要实现“互联网+德育教学”必须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黑板+粉笔式教学”----“PPT教学”----“教学+互联网”----“互联网+教学”。目前“互联网+”时代浓烈的社会氛围的催生力量以及国家层面的行政推动力量,为“互联网+德育教学”的早日到来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3.拓展学校德育途径,增强德育实效性
(1)让网络成为学生文化学习的“良师益友”
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网上书店、数字图书馆、网校等相继出现。据统计,目前全国大多数网校的主要功能是补习辅导,当然其中也有一些网校在栏目的设置上进行了科学的构想和创新,有学习方法指导,难题攻擂、在线答疑、智力开发训练等普遍受欢迎栏目,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做题和看题,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觉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
(2)让网络成为学生成长道路的“心灵之家”
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利用网络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关注学生的心灵,让孩子们能够把自己的心思与同龄人沟通,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行目的。
(3)让网络成为学生创造研究的“健康舞台”
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从浩瀚的信息海洋里寻找、分析、过滤并提取有用的信息加以适当的利用,将成为新一代青少年学习和生存的本领之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是这一代人的显著特征。在当前,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被广泛推广,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和亮点,我们要借此东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存取的方便性以及交互的及时性进行学习和研究,学会一种研究方法,一种运用网络提供的全新手段去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以适应本世纪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总之,在这一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在这多极化、思潮多元化、人的发展多向化的时代,学校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也没有必要去阻隔。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的学校德育应主动迎接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及时更新德育观念,调整德育内容,优化德育环境,拓展德育模式,构筑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学校德育框架,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 用文明、道德、优良的环境规范学生,用新鲜、趣味、生动的方式吸引学生,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绩效。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2010.6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
如今,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谁掌握了信息就是谁的世界。网络信息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取知识、人际交流、展现自我的舞台。但由于社会环境变迁,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和掌握学生具体情况,认真分析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机制,注重教育内容的选择与优化,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德、智、技等全面发展,培养符合社会、生产和管理一线岗位所需要的人才。为此,笔者开展了深入调研。
一、调查情况综述
随着当今社会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或其他智能终端,网络信息已渗透到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新常态对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既是挑战,同时也是创新德育教育模式的最佳时期。为更好地完成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笔者针对高职院校学在获取网络信息的行为模式、心理特征、价值取向等特点进行了调研。并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访谈,了解与掌握高职院校不同年级的学生使用信息、媒体、网络中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同时,通过查阅收集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它与本次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折,努力探寻信息快速传播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产生影响的原因。
1.问卷调查
笔者选择贵阳护理职业学院、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和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800份问卷,收回786份,有效问卷774份。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运用智能手机、电脑等上网获取信息。在回答关于“你上过网没有?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时,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学生基本上过网,有83.6%的学生在上大学前就上过网,有14.3%的学生在大学以后开始上网,有2.1%的学生现在上网还需要别人的帮助,也算是上过网,可以说现在的高职学生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信息。在“回答关于你在校期间课余时间在做什么事”的问题时,有52.3%的学生选择的是上网,有31.2%的学生选择的是看书、学习,有19.1%的学生选择的是参加各种课余活动,有7.4%的学生选择的是其他。在回答关于“上网时主要干些什么?”的问题时,有27.6%的学生是浏览网页、无目的,有47.4%的学生是聊天、听音乐、看视屏,有14.2%是上网学习、查阅资料,有10.8%是上购物、打游戏等。在回答关于“一天上网多长时间?”的问题时,有31.3%选择不好确定,有26.7%选择课余时间基本都上,有15.4%选择有需要时才上,有27.6%选择无聊时就上等。此外,笔者还对少数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进一步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网络信息教育和获取德育信息的情况。
2.专家咨询
笔者咨询了贵州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名师(高职院校德育研究方面的专家),这些专家长期从事高职院校德育研究工作,或曾在一线从事德育工作,他们拥有较深德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掌握高职院学生的特点,他们对笔者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理论指导。与此同时,笔者还与不同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师进行了交流讨论,更多地了解不同类别专业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和特性。
3.查阅文献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查询结果显示:目前有关的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德育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在研究方法上多数都是属于描述性研究,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实证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提出的论点论据没有比较权威的调研数据作支撑,导致研究内容空洞乏力,说服力不强等。基于以上原因,笔者从信息的视角对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进行研究,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等原理进行跨学科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结合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实际探索可操作性的研究途径,为科学构建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信息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现状
现代的科技、网络、信息打破了地域、时空和人际的界限,使其不受时间、地点和人群的影响而广泛传播。在这种背景下,信息传播模式也有利于德育教育内容的选择,调动德育教育主体的广泛参与;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拓展道德认知、丰富道德内容;有利于调动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更多机会了解社会发展形势,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意识,自我调适心态,向往美好生活、提早做好就业准备,缓解就业压力等。顺应时展,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抓得不够;德育教育内容空洞,缺乏说服力;德育教育形式空泛,失去吸引力;德育教育队伍素质不高,失去影响力等。
1.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重视不够
信息具有开放性、广泛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它使当下高校德育教育发生较大的变化,传统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采取的“一元主导”地位和权威受到极大的挑战,在德育教育中的绝对领导地位和作用受到动摇。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不同地域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在所难免。调研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学生都在上网,网络信息是他们获取个人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来源。信息传播的内容必然有东方文化,也有西方文化,两者之间存在意识上的差异,不同民族文化所传导的价值不再具有不可撼动的统摄力,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社会精神价值的多元性并存。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绝大多数都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进行,当前,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获取的信息量成倍增加,传统的理论绝对统治地位受到挑战。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并没有利用网络作为德育教育的途径,没有抢占信息教育领地,或者说重视力度不够,导致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效果不理想,有脱离社会现实的现象。
2.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容空洞
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教师具有绝对的领导地位,表现为“一言堂”或“满堂灌”,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即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主体是指一种单向的传道授业,注重道德知识讲授与理论灌输,重视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而很少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育效果如何,几乎没有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信息时代到来之前,教师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比学生多,这成为大家认同教师主体地位,学生自然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模式。但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多数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获取大量的网络信息,有的学生掌握的信息量甚至已超过了教师,教师已失去了传统的权威地位,而有的教师还是按照指定的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学生觉得枯燥、乏力。
3.德育教育队伍素质不高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由于当前国内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原来中专学校德育教师自然成为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办学层次的提升并不意味着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教师队队伍素质的提升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正确对待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环境,顺应历史潮流,努力创新教育观念。既要根据现代高职院校德育目标的要求完成工作任务,又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成长规律、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生活环境,积极探索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
1.高度重视信息传播在高职院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网络为载体抢占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阵地,始终坚持的指导地位。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科学理论。在信息时代,我们更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优势,加强的传播渠道建设,运用教学案例,以信息传播为载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创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注入新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拓宽学生视野,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育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德、智、技等全面发展。
2.丰富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容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德育信息传播内容范围广泛,涉及文化观念、价值选择和行为规范。因此,教师要选择正确的网络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参阅、选择,拓展学生知识面,辅助学生学习,丰富德育教育内容等。但是,有的高职院校学生上网成瘾、甚至沉迷于黄色信息或网恋而不可自拔,从而引发了很多问题,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力度,坚持“积极开发利用、科学引导、依法管理、信息过滤”的原则,借鉴已有的经验,深入挖掘有价值的、有吸引力的德育教育内容;同时,又要努力与校外相关部门合作,统一管理,形成合力、权责明确、加强管理、注重技术研发,保证网络信息有序传播,严格执行信息过滤与封堵、内容审查、网站注册等程序,提高网络信息的运用效率。此外,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设网上德育课堂、在线德育论坛等,重视网络教育空间,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引导,抵御不健康思想观念,教育培养学生自律自强,引导学生文明上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科学构筑坚固的精神防线。
3.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育模式
学生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目的。能否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起决于教师队伍素质,教师队伍素质如何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教师是关键。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应根据教师队伍的实际,主动调整师资力量,尽最大的努力提升德育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如加大投入,把送教师出去学习、培训与引进人才结合起来。其次,需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从满足学生的需要着手,通过网络平台建立平等互动的交流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为高职院校学生打开了一条获取理论知识和习得技能的新路,精心选择网络德育资源,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传授。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分体现出教师在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内容的解惑和引导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换而言之,教师授课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需根据当下的热点、难点编写教学案例,以鲜活的事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信息载体的融合,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受到教育,并高度认同、内化为自身价值追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作者:汤健 毛越华 单位: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战略预期
我们经过深入思考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服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管理和教学中的运用,对推进学校教学、教育和管理的现代化,提升学校教育服务的品质,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我校提出了学校信息化发展目标:高投入,营造一流的信息化环境;高标准,造就一支具有信息素养、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高质量,为学生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经过近两年的发展,我校在构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逐渐形成了特色:以教育信息化应用作为学校特色,对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实现了“两建设”、“两学会”、“两促进”的战略预想。
说明
“两建设”:一是信息技术硬件建设;二是软件建设。“两学会”:一是要求教师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信息素养;二是学会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两促进”: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提高办学水平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使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1.加快信息化基础性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我们的认识:观念前瞻是提升学校教育服务品质的前提。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必须多渠道挖掘潜力,进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我们以全新的观念,确定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设备添置做到整体规划,实用,够用,适度超前;经费投入做到争取政府多拨入一点,社会多支持一点,自己多投入一点。从2005年到2006年,先后投资160多万元,加快了学校信息化的建设。
(1)抓好硬件建设,为教育现代化提供物质条件
实现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目前,学校内部校园网络体系已初具规模:品牌电脑已超过150台;建有校园网络系统、智能广播系统、双向闭路电视系统;标准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两个;全校教室和实验室都已安装了具有3000流明的大屏幕投影仪、实物展示台、多媒体计算机;一线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学校现有硬件设备已初步达到了教育信息化的环境要求。
(2)抓好资源库建设,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设备的功能
抓好信息资源库建设,才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学校注重资源库的建设,组织了不同学科的骨干教师与学校课件制作中心的工作人员配合,共同研究开发契合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学校先后购买了大量的教学软件及电子音像制品,录制了一批影像资料,建成音像交流中心库;同时进行语文、数学、自然、美术、音乐等学科资源库的建设,实现现代教育信息资源合理配置。
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目前,经过全员培训,全体师生的信息素养得到较大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用信息科技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已成为我校教师的共识,校园网站已成为在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与信息科技整合的师生互动平台。一支完备的教育信息化的骨干队伍、一支具有较高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一支能在学习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学生队伍正在形成,学校正稳步向着实现数字化教育服务的方向发展。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必须使教师全员参加信息技术教育的全程培训,学校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设计课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优化了课堂教学。
(2)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要很好地实现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要求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全体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演示,还要让学生运用信息加工的工具,如运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创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让学生充分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3.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1)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当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教育的重心已经从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转移。互联网则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利用网络所进行的学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与特有的学习方式,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主动探寻并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
(2)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网络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知识,满足自己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学校创设的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地参与社会活动、展现自我提供了机会。在网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品质得到充分的张扬,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需求,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网络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面对未来的几点思考
1.加强学校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资源
当前,随着校园网的建成,其关键部分的资源库的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我们将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包括资料文献库、信息资源库、软件库和光盘库在内的校园网络资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
2.加强网络德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互联网上也有一些负面信息,部分学生对此类信息识别和抵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学校应建立“防火墙”,注意把网络与德育结合起来,开发研制德育课件,尽快使德育占领网上阵地。
3.加快校园网建设,做到“班班通”、“家校通”,实现学校管理网络化
关键词:传统学校德育模式;网络道德生存
互联网是一个由数以亿计的人共同参与的一个巨大的“实验”,每分钟都有数百万的人在网上创造和消费难以计数的内容。作为一个开放的网状结构,互联网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也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其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4.6%,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可见,网络文化已经广泛影响到学生群体,向学校德育不断延伸,成为影响学校德育的重要因素。
一、学校德育与信息化生存
1.学校德育的时代划分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笔者将文化发展史划分为传统文化阶段和网络文化阶段;与此相适应,笔者将学校德育划分为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和网络文化境域下的学校德育。需要指出的是这两个阶段的学校德育虽有质的不同,但在实际存在状态中并不存在明显的时空界线。将其加以区分,只是为了研究的集中深化,并不存在特殊的文化本体论意味。
2.传统学校德育模式的特点
传统学校德育模式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教育者需要把学习者的思想封闭在一个既定的思维框架内来组织教育教学。在这个框架内,内容是既定的,方法是单一的,价值倾向是确定的,学习者只有被动认同,没有主动建构。学习者如果想获得肯定和成绩,必须从这个框架内找到逻辑支点和材料基点。虽然教学改革已经推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实质上并没有出现质的、革命性的改革创新,充其量只是给既定框架增加了些许灵活性和有限空间。
3.学生网络道德生存的出现
网络文化已经深深地进入到人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带来了一场划时代的变革。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著名的《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书中指出:一个因网络而变可能的全球竞赛场,让多重形式的合作,知识和工作的分享,不再有时间差,不必在乎地理和距离,甚至在不久的将来也不必在乎语言,这是史上仅见的。对学生群体来说,学生的触网程度、触网倾向与触网能力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学生网络道德生存与现实道德生存呈现出同时并立、互相交融、彼此影响的发展态势。
4.信息化生存与学校德育
学生网络道德生存是一种信息化生存、数字化存在。在网络文化境域中,信息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内容海量化,而且信息的辐射传播呈现裂变化特征,信息数量空前增加。同时,信息的自组织机制也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影响,信息的不可控性增加、不确定性增强,信息风险加大,信息的分析、辨别、选择难度直线上升,信息消费成本空前增加。对学生来说,在网络文化境域中学习的重点不再是知识点的获取与信息的增加。有一句在网民中广泛流传的流行语足以说明现在获取知识的简便:“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相应的,信息整合与加工的能力成为学生急需提高的短板,“关于信息的信息,其价值可以高于信息本身。”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也要随之不断更新,比如说现在方兴未艾的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思维。此外,信息存在的虚拟性、信息交流的交互性、信息内容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信息表达的自由性都给学生的道德学习带来了巨大影响。总之,在网络文化境域中,学生现实道德生存的诸种要素发挥作用的条件、方式、程度、影响力均已被消解,把现实世界中的规则完全移植到网络生活中去已成为不合时宜的选择。学生现实道德生存、网络道德生存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影响成为研究网络文化境遇下学校德育创新的理论研究基点与实践探索起点。
二、网络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延伸与拓展
1.网络文化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缓慢推进
网络文化时代学校德育的传统模式遭遇到巨大的挑战,虽然专家学者和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广新课改和建构主义学习方式,但不可否认,我国大多数学校的德育教学仍然采用的是传统模式。而且传统学校德育的教学与评价模式并不需要过多地使用网络和数字资源,考试得高分的核心要求仍然是上课认真听讲、课后看书做题。北师大余胜泉教授不无郁闷地说:教育信息化相对于整个社会信息化,相对于银行、电信、税务、医疗等各个行业,是严重滞后的,大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银行没有计算机和网络就不能开门,但是学校没有计算机还照样上课。此外,网络文化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道德行为的塑造、道德品质的养成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学校德育却没有对这种影响做出及时且适当的回应,其滞后性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2.碎片化学习的出现
传统学校德育模式下道德知识是高度结构化的,承载知识的书籍根据该学科内在逻辑将一个一个知识点串联起来,条分缕析,层次分明,呈现出一种高度体系化、结构化的特点。与此相反,网络学习却是以另一种结构方式进行,它是通过一种超级链接形式将所有的信息或知识点连接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而且这个网状结构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不断更新,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网络学习中学生面临诸多选择,选择的依据并不只有体系结构,兴趣、动机、需要等主观因素往往成为重要的选择动力。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得到信息或知识往往只是一个片段或碎片,学习呈现出一种碎片化趋势,完整的、体系化的学习越来越稀少。为了应对网络文化时代碎片化学习的趋势,一些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有意识地把原来系统化结构化的学习化整为零,创造了一系列新事物,如微课、慕课、微视频、电子书包等。这些新生事物使传统德育模式的重要性和影响范围不断缩小,但是要说是已经彻底颠覆传统德育模式却是言之尚早。
3.学生网络道德生存与学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