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

时间:2022-05-31 22:42: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数学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

第1篇

自从深入学习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认识到自己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加强教学法的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改革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形成如下调查报告

主要存在问题:

1、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足,不能用科学发展观来集合实际指导自己的工作。

2、以人为本的意识不够,只注重本学科的教学,忽视学生的其它方面。

3、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共性,忽视张扬学生的个性。

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如下改进措施:

1、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和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我们要随时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应对可能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科学发展观这条正确的理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习教学方法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2、在实际工作中中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改变工作理念,服务当先,树立一种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踏实做事,多做好事多办实事,科学安排,统筹兼顾。学习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学习的目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务实是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空谈误事,实干兴业。学以致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更要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自学性和坚定性,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要根据岗位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领域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就我本人而言,既要以人为本,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学生管理方面的能力,又要着重加强积累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3、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很大的位置,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一个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应站在学生和家长的立场及处境思考问题,把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与发展需要摆在第一位。良好的师德在学生和家长心中都是受到十分的钦佩和尊敬的。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接受教育,我们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教师还要有奉献精神,要发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教师这一职业只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那么你就成功了一半。把科学发展观和奉献精神结合在一起,那么就是一个成功的、高尚的、受人尊敬的教师。

总之,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坚持不断解放思想,按时按质写好个人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体会,坚持用科学发展的观念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2篇

必要的作业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同时能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如何提高实效性呢?个人觉得,作业设计需要多元化,不局限于教材后面的练习和补充习题,还需要设计针对性的作业训练。比如,开放性的作业、操作性作业、趣味性训练等多种形式,不仅可以巩固所学习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设计操作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操作性强的问题,比如,做平行四边形纸片、正方体、折叠、剪拼等,通过这些操作性的作业,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起到及时巩固与提高。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学生亲身操作实践,总结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理解深度,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设计调查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小学教材中关于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占了很多课时,教师讲授起来也比较累。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合适的调查性作业,设计好调查报告,通过学生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数学活动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平均数,可以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并求出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并与其他班级平均身高比较,给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三、设计趣味性作业――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趣味性的数学知识,比如介绍社会常识、生活常识、自然知识方面的内容,这些数学知识很有趣味性,通过上网查找或翻阅有关书籍,使学生更详细地认识了解和补充完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探究能力。教师设计此类作业时,要有针对性,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趣味性问题探究,提高探究的效果。

四、设计层次性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信起来

数学层次性作业遵循由易到难、逐渐加深的过程,鼓励低层次的学生能够参与练习。对低层次的学生采取“低起点,不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原则,对中层次的学生采取“有变化,多思考,多反馈”的原则,对高层次的学生采取“多变化,有总和,促能力”的原则。

作业设计还要体现多样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作业、练习、参考书等学习资料,形成自主学习的学习策略。力求以学生为本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且有趣又富有探索与思考的作业,使学生在作业中释放潜能,体验学习的愉悦和自信,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第二中心小学)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统计教学问题及对策

小学数学中的统计是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对学生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新课改后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增加给部分教师备课增加了难度。另外统计学相关知识相对复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为改善统计教学现状,教师应对当前统计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找出策略,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 提供保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新课改后统计方面的知识得到扩展延伸,部分教师对这方面的知识理解不深且缺乏科学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为改善这一情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保障,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从根本上解决统计教学问题。

首先,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而非成绩。其次,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如教学之前教师应对统计相关内容的教学大纲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教学目标,结合自身的情况积极借助书籍、网络等资料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另外,教师应积极培养自身对统计教学相关知识的兴趣,加深自身对数据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然后在教学中为学生渗透相关知识,让学生真正理解统计教学的含义。以“运动与身体变化”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以学生生活现象导入教学:“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对身体有什么好处?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历探索运动前后脉搏跳动变化规律的过程,感受通过实验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增强用平均数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二、 激发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由于大多数数据知识抽象且难以理解,为学生统计知识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对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学情,结合小学生特点与兴趣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分析小学生特点可以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实践与动手。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这一特征,结合学生的兴趣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学情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然后引导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校附近家属楼近三个月的用水量进行调查。教师可要求每组推选一个小组长对成员进行分工安排,调查之后小组需要画出相关的统计图并做一调查报告,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讲解报告。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便会先在小组内部进行分工,自主地学习各种统计图和表格,从而更好地展现自己小组的调查结果。通过这样的数学实践可以让班级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有助于让学生之间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 探索学习,强化学生统计能力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通常以权威者的身份主导课堂,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但新课改要求在素质教育下,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学习,强化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以“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为例,教师在讲到这一内容之前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我国近五年来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理进行统计,并画出折线统计图”。通过这样的形式将实际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中,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为学生布置相关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兴趣,然后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与体验,进而提升学生统计相关数学知识的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引导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考问题。以此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可以提升学生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统计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的统计教学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针对这些问题积极找出相应的对策,不断改进与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师首先应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学生之后的统计学习提供相应的保障。其次,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最后,教师可以借助探索强化学生统计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兰.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问题与策略研究[J]. 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11).

第4篇

关键词:资源整合;自主空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154-01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通过整合,数学更贴近生活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

比如我在小学数学冀教版第三册《生活中的大数》的教学时,事先拍下一段反映校门附近一个十字路口的交通状况的录像,输入电脑并通过大屏幕放影2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数出在这时间内大概有几辆车通过,然后引导学生算出一小时大约有几辆车通过,再算出一天有几辆车通过,从这生活实例中来学习从几十到较大数几百、几千、几万的知识。同时,在课堂上渗透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走路或过公路时要注意遵守交通规则。我又在网上下载了一段有关“国庆五十年庆典”的阅兵方阵(近似),强化了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的概念。同时,在课堂上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共和国的成立得来不易,要从小刻苦学习,长大报效祖国。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二、通过整合,数学学习的形式会多样化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是新的教学形式。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带着目的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为了探究百分数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课前安排学生自己通过上网,搜集有关数据。学生通过网络浏览,收集到各种材料:有祖国各地区占地面积的百分比,有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有银行存取款的利率等生动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材料。课后我又让学生登芜湖市的各有关网站,搜寻反映芜湖市经济发展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运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进行处理、分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网站收集资料完成家庭作业,有的选择芜湖市近年来的人口、人均年收入,有的选择芜湖的绿化面积、小车数量、手机用户等,并能运用所学的百分数的知识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做出了调查报告、环保的公益广告、科技小论文、警世图等较为成功的作业。

我们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建立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三、通过整合,使数学课堂更精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之后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时,掌握面积公式是重点,面积公式的推导是难点。而学生对于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是很难理解的。我们用多媒体演示就形象多了,动态演示把一个圆先平均分成四份,用不同颜色表示,拼起来不象圆;再把四份平均分成八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然后,再依次进行平均分成十六份、三十二份、六十四份,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动态演示,使学生知道半径和圆周长的一半与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化静为动的显示,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把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深刻印象,实现了由感知到抽象的转化过程,学得轻松自如。

四、整合――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题的整合,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模式

一、自主探究模式相关概念论述

从自主探究模式概念的界定、特征的论述、常见的模式等方面,对其进行如下论述.

1.自主探究模式的概念

自主探究模式的概念也可以理解为其内涵,对其内涵的理解通常从“自主”、“探究”两个方向进行,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之下,将学生主体性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在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实际动手操作、互相交流讨论、提出疑问和猜想、得出结论并归纳的过程中形成一些数学概念并学会一些数学知识.可以说,这种教学模式非常具有创新性和互动性,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

2.自主探究模式的特征

自主探究模式的特征主要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其一,趣味性.自主探究模式从学生体验的角度来看会更具备趣味性,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趣味性是激发其探究欲望、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足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探究活动中来.

其二,实用性.实用性是指自主探究模式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具备比较强的实践功能和可操作性能,只要具备可操作、可实践的性能才能够真正确保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发挥其效果.

其三,交互性.交互性是指在自主探究模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和学生两方面产生互动,并且两者之间的地位不存在高低的区别,应当以一种平等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在互动的过程中,老师起到引导的作用,而学生则是教学的主体.

3.自主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模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当前在小学数学这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自主探究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其一,指导型.指导型自主探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模式,通常是在开始探究活动的时候将需要探究的问题直接提供给学生,或者是将与问题有关的材料提交给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得出问题并开展探究最终得出结论或者答案.

其二,自由型.自由型是指在开展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减少对学生的探究行为的约束,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和自由,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但是这种模式需要在学生具备独立完成探究任务的前提下方可开展,并且在探究任务完成之后需要出具相应的调查报告.

二、自主探究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通过自主探究模式,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积极性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应当深刻地认识到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数学具有比较普遍的抽象性、逻辑性,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进行转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而自主探究模式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果教师在开展自主探究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将会很好地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自主探究模式,能够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率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自主探究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将会更好地教会学生解决、探究问题的方式,而不仅仅只是教给学生解题技巧和题目答案,并且在培养学生解题方式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产生与形成,因此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三、自主探究模式下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应用策略

1.巧妙创设情境,开展自主探究教学

巧妙的创设情境是教师开展自主探究模式的首要任眨只有创设出能够让学生欣然接受、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才能够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确保自主探究教学的有效开展.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制造悬念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关注数学问题;还可以通过引入新概念、事物,使其与传统概念、事物相背离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学习《循环小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问,228除以5的得数为多少,在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不少学生会发现按照已有的数学知识无法解出这道题的答案,于是就会产生一定的好奇心,随着老师来对这一问题展开探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丰富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室设备来创设情境,开展自主探究教学.

2.提升引导点拨有效性,开展自主探究教学

一方面,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引导点拨的意义,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自身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具备更为丰富、有效的引导点拨方式,例如通过口头点拨、猜想比较、验证猜想等方式来开展点拨和引导.比如,在对《小数四则计算》这一知识点进行复习的时候,教师应当注重点拨引导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首先向同学们提问,在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举出一个浅显易懂的例子并在黑板上板书,以此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

3.重视解题技巧的训练,开展自主探究教学

第6篇

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数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时,应该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有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应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在过程性评价中,提倡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它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评价方式,是学生按照既定的目标,自主地将成长过程中有价值的“材料、作品”搜集起来,通过分析,反思及他人的客观评价,认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以鼓励自己不断进步。如,学生最满意的作业、最喜爱的小制作、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收集的有关数学资料、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调查报告或数学小论文等。

二、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实际上强调的是对数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仅仅只是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而必须经历探索、猜想、推理等过程,来解决相关数学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把“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因此,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应当注意评价学生能否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等。教学中可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采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词语提问,如“解释、说明、联系、区别、对比、分析、推断、解决、发现、概括”等;可使用渐近式问题,使前面的信息作为后面解决问题的依据,通过后面的问题解决也可检验前面问题是否正确。

三、关注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评价中,没有单一、固定的方法,课程的功能改变了,评价的功能也必须随着改变。

传统课堂教学中,评价是教师的事,教师充当一名裁判员,学生被动地等待教师的定论,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解题是否正确、课堂作业是否认真等,这样的评价方式缺乏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意识。在数学学习评价中,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评价,而应主动地参与评价,评价的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对原有评价方式进行完善,并综合运用课堂观察、实践操作、成长记录、开放性任务等多样化评价方法。

四、把握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

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新型评价体系是课程标准极力倡导的重要理念。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应打破单一量化、笔纸考试的呈现方式,建立以评分式、评语式、成长记录式、学生自我评价式、同伴互评式等多纬度的评价结果呈现方式,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评价结果的呈现:第一学段评价结果应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呈现,用鼓励性的语言描述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第二学段评价结果应以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可采用评分或等级的方式。定性可采用鼓励性的评语描述,补充评分或等级的不足,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今后的努力方向等。

总之,新课程中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是一个高度开放、不断发展的课题,这一课题将引领广大教师去求解与探索。

第7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作业负担;减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028-01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如何切实减轻小学生作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教学一线老师亟待解决的课题。

1当前小学生作业负担的表现形式

1.1作业量过多。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一般教师认为:学生每天的作业中不但要有课堂作业,而且要有家庭作业。学生课业负担相当沉重,数学作业尤以为甚,因为数学作业还有配套练习册、提优培训等需要完成。每天作业量至少半小时以上,甚者一个小时以上。

1.2作业内容单一。当前小学数学作业内容过多集中于教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而相应的操作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作业几乎绝迹。如此作业对学生的成长何益,对学生的学习何益,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何益。

1.3作业形式单调。当前小学数学作业形式基本上以"写"为主。听、说、看、做、画、查、思等作业形式少之又少。学生做作业时难有兴趣可言,枯燥到心烦,如何能做到高质量完成作业,应付检查而已。作业未布置时已成负担。

1.4作业评价简单。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相当简单,基本上就是"正确"或"错误",别无其他评价。这种简单粗暴的评价方式,只问结果,不管过程,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2解决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方法

2.1立足儿童心理,体现成长法则,明确解决思路。

教育必须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小学生虽然有意注意发展迅速,但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虽然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但感知事物仍比较笼统;有意记忆逐渐超过无意记忆而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从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 思维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想象的有意识、目的性迅速增加,创造性想象显著发展,想象的内容逐渐丰富,想象的现实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教育必须体现儿童成长法则。儿童是通过工作把内在的需要与精神的愉悦进行通合,形成内心成熟、精神行为模式等;儿童一定会尽力追求独立;引发儿童对事物的兴趣,以全人格投入的兴趣;儿童主要运用集中注意的能力来发展他的新人格,积累新的经验和知识;儿童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并重复工作。

2.2遵循现代教育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探索解决方法。

现代教育手段主要为信息技术应用、媒体技术应用和网络技术应用等。这些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使小学教学展现出崭新的面貌,也使小学作业设计呈现了传统作业设计截然不同的一面。遵循现代教育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改革小学作业设计,可使作业量更符合学生现实,作业内容不仅符合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气息,作业形式丰富多彩,作业评价更为人性化,更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3提高小学生数学作业效率的方法

3.1作业量的适度性。

小学生作业量的适度性在肯定有效的作业练习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巩固、补充和拓展,建立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适量的、适当的,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切实锻炼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作业设计。这样创新性的作业设计思路能有效地解决学生作业量适度的问题,进而更好的贯彻国家规定的"减负、增效"的教育方针,使我们的学生真正的"爱学""乐学""会学"。如,在小学数学10以内加法运算作业设计中,普通同学以基本量10题为宜,良好同学以基本量10题加3题拓展量为宜,优秀同学再完成1题探究题为宜。

3.2作业内容的科学性。

小学作业内容的科学性是指作业内容必须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符合学生心理实际、符合教学实际。作业内容不能除了理论,就是知识;除了做题,就是解题;除了答案,就是步骤。作业内容不仅要包涵知识,更需要增加操作技能,还应有实践探究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等等。

3.3作业形式的多样性。

在作业设计时,遵循现代教育理念,引入现代教育手段,丰富作业形式,以各具特色的作业形式和作业风格展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使学生能很好地面对作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分类、认识物体》作业时,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各种不同形状的玩具、用具、积木、实物等,再通过个人或小组的智慧去组装设计成各式各样的模型。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比一比"、"拼一拼"、"拆一拆"等趣味性的活动,既有效地完成了作业任务又形成了多种能力,激活了创新思维。

3.4作业评价的发展性。

发展性作业评价,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性作业评价,在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理解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在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的同时,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减轻小学生数学作业负担,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作业设计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作业效能,决定了作业是否是负担,决定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作业设计时,遵循现代教育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那么作业不会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阶梯。

参考文献

[1] 王小宁:《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调查研究》,《教学与管理》, 2012,第十一期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5-0055-02

随着课改的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但对作业的优化往往不够关注。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主要训练活动。目前,许多教师布置数学作业的形式依然是“课本某页某题”或“练习册某页某题”,这种形式单一、机械、刻板、未经优化设计的作业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如何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一、作业容量精练化

作业要少而精。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每当教师留作业很多时,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带着这种情绪去做作业,效果可想而知。如果老师每天只留一、两道题,学生会高高兴兴地去认真完成。这需要教师在作业设计上下功夫,要使作业有适度的综合性,以促进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思维。

例如,学习完“长方体表面积”,我只留了一道家庭作业: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5厘米,高10厘米,求它的表面积。只列式不计算,看谁列的算式最多?

题的数量虽少,但提高了学生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信,锻炼了学生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作业形式多样化

泰戈尔说:“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形式总是一成不变,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对作业失去兴趣。所以在作业设计中,要追求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摆脱枯燥乏味的、无思维含量的简单重复练习。

作业题应把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使之产生内部的需求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例如:作业可以设计成增强学生统计意识的调查性作业、培养学生数感的实践性作业、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操作性作业、拓展学生视野的查阅性作业、培养学生归纳能力的整理性作业等,可以用写数学小日记,制作统计图表、画线段图、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作业内容生活化

作业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之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 数学来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设计作业时,应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例如,学习了“数字编码”后,我给学生留的作业是:回家拿出自己或爸爸妈妈的身份证,看身份证号码是多少位?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假如让你编写一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你会吗?明天上课大家互相交流。

又如,学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后,我布置的作业是:现有边长是80厘米和边长是60厘米的两种正方形瓷砖,量一量你家的厨房或客厅,用多大的瓷砖铺地比较合适?把你的方案写下来。

这样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研究数学问题,学生带着好奇,带着兴趣,把作业完成得很好。正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课外,走进生活,让作业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体现数学的生命活力。

四、作业难度层次化

新课标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没有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吃不了”、“吃不饱”的现象,传统作业的“一刀切”无法顾及每个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认知、情感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地设计出难易程度不同、功能不同的作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作业的“自助餐”中自主选择训练,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后,设计三组作业,要求学生至少完成一组。

第一组: 25×9×4 53×76+47×76

101×65 88×162-88×62

第二组: 85×301 125×88

199×101 79×102-69×2

第三组: 4257+4257×99 879×98

48×501-48 125×25×32

又如,我在教学“圆柱体体积”后设计了一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选择两个条件来完成: 一个圆柱体的相关数据如下:底面积是45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4厘米,底面直径是8厘米,底面周长18.84厘米,侧面积62.8平方厘米 ,高5厘米,求圆柱体的体积。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了不同数量的习题,一部分优等生全部完成并做对了,我又给他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完成一部分的同学,鼓励他“能做其他题吗?”“做对一道加10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跳一跳”的过程中各有所得,获得学习乐趣,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作业结果开放化

传统作业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和确定性,新课程作业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作业答案有了一定的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这些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作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和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会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设计这类作业时,内容要有实用性,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出操作、演示、展示等多种形式的作业,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产生强烈的感情体验。

如,学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后,留的练习题是:一根铁丝长28厘米,请大家把它围成长方形,共有几种围法?哪一种面积最大?

又如,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后,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题:妈妈拿20元钱去菜市场买菜,市场上的西红柿3元、茄子2元、蘑菇7元、豆角6元、黄瓜5元、甘蓝菜4元、香菜2元,妈妈能买哪几种菜回来?

第9篇

关键词:爱 数学情境 氛围

1.用爱打开学生情感教育之门

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丐尊先生曾经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名言说得多么透彻: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说明情感和爱在教育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真诚的关爱学生,面对学生时才会产生亲切感,形成自身的愉快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怀学生,激发学生向上的情感,当学生遇到”难题“,教师要送一份温暖,献一份爱心,给一份关怀,架起师生沟通心灵的桥梁,用爱打开学生情感教育之门。

2.创设情感化、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如:在教学“10的分成”时,我创设了一个分糖的情境:妈妈买来10粒糖,要小明分给自己和小明的表弟吃,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分呢?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说:每人各5粒,因为这样公平。有的说:给表弟7粒,自己3粒,因为表弟年龄比自己小。有的说:“我2粒,表弟4粒,还剩4粒留给妈妈,因为妈妈很辛苦。”等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既让学生对10的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又在课堂中渗透了“人文”精神,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爱。

又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四川汶川大地震图片、数字: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约死亡60080人,武警官兵、救护人员100000人左右。这样利用课件显示的数字不仅引出本课内容,而且对他们进行爱国、爱家、关爱他人的爱心教育,适时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点燃爱的火焰。

3.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十分提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因为这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一旦师生间建立了良好的感情,教师就教得愉快而尽力,学生就学得轻松而起劲。因此,教师要有和学生做朋友、做小伙伴的意识,摒弃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思想,躬身或蹲下身来同学生对话。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或提出建议,对学生坦诚相待,与学生沟通交流,科学地评价学生的优缺点,让学生在课堂里保持心情轻松愉快,而不是焦虑压抑;要多组织探究式、论式、表演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从言行到思维都空前活跃。

4.发展性评价是渗透情感教育的保证

新课程中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所以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但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数学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评价方式有许多,比如:课堂观察、口述法、书面测试、调查报告、一帮一情况反馈、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作业批改评语、建立数学成长记录袋等等方式。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它独有的特点,作为教师要注意,不管你用哪种方式,都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关键词:真实、及时、对比、激励、表扬为主。在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通过数学家的榜样力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等等。

5.情感的正确引导

正确引导――发挥情感的最大作用。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离不开教师的诱导,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强调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从教学艺术的角度看,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教师的责任感,在教学中能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表扬与批评有机结合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因此从教学艺术的角度看,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能及时向学生反学习成就的评价形式,不断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或纠正不健康的学习情绪,以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可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了情感教学,就能够保持师生的心灵相通,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牢固的数学基础知识,较强的数学技能,以及养成完美的人格,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师生之间的美好情感,也给学生的一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因此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个都应该加强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第10篇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以电脑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走进课堂,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的结合,正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带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深入钻研教材,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努力探索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准确抓住切入点,恰当运用多媒体,实现素材共享,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活化学生思维,降低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和成绩。今天,我就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创高效课堂教学浅谈个人的体会。这个体会我概括为“一个做法两个实现”。

一个做法:抓住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内容教学的结合点进行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以其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兼备、动静结合等诸多优势深受广大教师的青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时机,并恰当地应用,就能发挥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最大功效。通过实践,我认为信息技术应在以下五个关键处“应用”最佳,能使数学教材活动起来。

在教学的重点处,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其要点是:一是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二是在能正确分析此类问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此类问题。如教学时,我们设计这样的动画:有两辆汽车,有动画显示两车相遇的全过程。如果这样分解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时间――同时;b地点――两地;c方向――相对;d――结果――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进一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弄清楚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这样的动画演示突破了重点与难点。学生对行程问题特征有了一个很形象很具体的认识,解答起来也得心应手。

在学生思维困惑处应用信息技术,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激活。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以切多少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象在在文字表达的抽象处借助信息技术,通过生动的动画演示,把由枯燥、抽象的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内容变成了图文、声形并茂的活教材,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两个实现:

一、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使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实现有效转变。

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以“学”为中心的交互方式、教学方式有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教学方式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改革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多媒体课件是利用符号、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描述的教学信息,它能够按照教学设计的要求引导学生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展开学习过程,使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像力,优化课堂结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课始呈现激发兴趣。

新课引入,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巧妙使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让他们迫不及待地获取新知识的欲望,从而实现主动思考。通过课题研究得出,主要有这样几种引用形式:创设故事化情境;创设游戏情境;创设生活情境等。如:教学《圆的知识》,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看电脑演示的动画片,小猴、小兔等四个动物在进行自行车比赛,在比赛没结束时让学生猜一下,最后谁得第一?为什么?这样引入新课,既利用了知识的迁移,又渗透了生活实际问题,探索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2、课中呈现突破难点。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认识规律的形象性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矛盾,特别是难点的突破、重点的处理、方式、方法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程度,而妙用信息技术,产生了事半功倍之功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立体几何图形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形成,有赖于想象。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时,我可以先出示火柴盒、木箱等长方体实物,然后用电脑中的“画图”来将它们画出来,同样用“画图”来着色、闪烁等方式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棱的个数。从而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知材料,为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交流的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第11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进行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以下所谈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

1立足课堂教学,感受数学趣味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加教学容量,设计实际问题情景,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的见,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乐趣。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课堂中学生如果老是听着老师来说,思维肯定会很疲倦。刚开始组织时是会有困难的,课堂可以用“喧哗”来形容,可是,当学生掌握了“游戏的规则”,知道自己的位置之后,整个课堂完全就属于学生了,教师则可以真正体会“无为而为”的乐趣了。多媒体的使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我们在每一个课件的适当位置给予学生思考与活动、讨论的时间,既让学生积极参与,又注意学生的学习反应,克服因人机对话造成的情感淡薄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情商。

2注重实践活动,体验数学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获得与兴趣关系密切,小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的情感来支配的,教师应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产生热爱学习的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钥匙,增添学习兴趣。

3紧密联系生活,寻找数学趣味性

数学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抽象的、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甚至不少学生觉得数学是枯燥的,难以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其实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如果能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知识,而且也回答了为什么学数学的问题。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考方法,我们会对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数学现象,如优惠措施、行程问题的最佳选择、物品的分配等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数学“蕴藏”于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以游戏形式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使整个学习过程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让孩子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成长,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而这颗“好奇心”正是一个孩子身上最重要的素质,他将使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得到发展,还可能使一个人走进科学的殿堂。为此,应根据教材设计相关的生活调查报告,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数学。这反映了生活中处处遍布着数学的足迹,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于生活。

4生动风趣的语言,展现课堂趣味魅力

苏霍姆林斯曾指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声音,生动活泼、简洁练达的表述,根据需要学生注意的内容、知识,采用不同的语速和音调,根据内容适当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比喻、典故,并在应用比喻时选择生动贴切、浅显熟悉的事物去比喻说明那些抽象深奥的事物或原理等等,都是语言美的良好体现,可以为课堂增加生动性,避免学生产生听觉疲劳。要做到这些,也为教师的索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通过普通话到成长为一位能够引经据典、表述生动的教师,还需要付出不断的努力。

5平等的师生交流,让学生收获趣味体验

放低姿态,与学生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讨论问题,分享方法。现代学生多崇尚个性,对于教师“强加”的方法、内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而当教师转换角色,与学生并肩站在问题面前,一起去探究打开问题大门的方法之时,学生会更乐于参与讨论、一同思考,老师是会适时给予提醒帮助的朋友,也是考验解题策略的竞争对象,这本身也为课堂平添了许多乐趣。但与此同时,如何控制课堂纪律,避免过热的气氛,如何引导学生不断接近本质而非远离讨论本意,都是需要进一步设计完善的。以上是笔者对于怎样使数学课堂更加有趣的一些较为肤浅的思考,所总结的一些为课堂增加趣味的方法仅是作为教师在备课时可作参考的选择,如何为数学的课堂添加趣味性仍是值得老师们共同探索和丰富的问题。

第12篇

【关键词】作业 标准 主体 方式 多元化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是实施数学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是学生获取、巩固、应用知识的一种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作业是了解教学质量和了解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作业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又一种方式,评价是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倡导我们对学生作业要实行发展性评价。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作业评价的探索。有效的作业评价,可以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在日常教学中,批改作业,评定成绩几乎由教师包办,呈现单一的评价方式“优、良、及格、不及格”等级,而学生对教师大量时间批改后的作业,只看成绩,并不加反思。学生没有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感,同时也没有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评价是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少老师认为,作业评价就是批改作业,没有把作业批改上升到作业评价的高度。有的老师甚至连给学生评定一个等级和分数的功夫也省去了,只是简单的打一个“√”或者“×”甚至于画一个特明显的“\”,或者写一个“阅”字了事。有的老师在作业评价时,对好学生的作业往往批改得十分仔细,而对一些所谓的后进生的作业,往往是不屑一顾。后进生在作业批改中的待遇是十分低下的,他们的作业中做错的地方,老师打下的“×”一般都是大号的,特别是在做错了作业而书写又不认真的时候,老师会在作业后面重重地写下一道命令:重做!有的在作业规范的要求上时松时紧,在作业规范的标准上时高时低,不能以一贯之,虽然花了不少力气,但学生的作业总是做不好。针对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现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评价标准多元化

因材施教,尊重差异,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念。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按学生的能力层次布置相应的作业,或者对相关作业提出与学生能力相应的完成程度不相同的要求,使学生都能“跳一跳”找到果实。因为学生存在差异,作业的要求也存在差异,所以作业的评价标准不应唯一。这样才能合理、合情、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作业。

1、对于计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做解决问题的题目时,可先降低评价要求为:列式正确得分90%,计算正确得分10%。

2、对于平时书写潦草、字迹不工整的学生,可以增设书写附加分评价项,如书写规范、工整的加10分,书写还有部分不规范、不工整,但已有些进步的加5分。

3、对于平时作业拖拉的学生,可以添加作业及时附加分评价项,如作业及时上交的加5分,作业在提醒一次后立刻上交的加2分。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使学生在做作业时,能看到成功的希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把教师评价与同伴互评和家长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学生学习时,应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教师直接参与评价。教师的评价直接形象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学习的兴趣。评价形式采用等级评定、星级评定和描述性评定相结合。等级评定是教师根据学生作业完成的正确率给出相应的“优、良、及格、不及格”;对于作业特别认真的,全对的同学,我给他们打“优秀㊣”,当累积满15个优秀㊣,就可换一次“摸奖”机会。针对学生在作业中的进步或独特的思考方法等,教师应及时给予“精练”的评语,描述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指出不足,正确引导。

2、学生自评、互评。对于一些比较基础简单的练习题,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自我评价。例如,做口算本上的习题时,做对几道就在相应的得分栏里涂几颗。自评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查自检的好习惯。同桌互评,有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在交流中提高作业质量。

3、家长成为作业评价的参与者。为架起一座学校与家庭的桥梁,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教师可采用表格等形式,例如:①孩子是否主动学习(写作业、看书):主动( )一般( )不主动( ),②孩子写作业的速度:快( )一般( )慢( ),③孩子作业的质量(正确率):高()一般( )低( ),④孩子是否经常读数学课外书:是( )否( )偶尔( )。通过调查表使家长和老师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的学习情况。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尽管作业内容、作业形式有多新颖多样,如果在评价上还采取老一套,新内容和新形式的价值就体现不了。因此,我们还必须丰富作业的评价方式,使评价真正起到激励进步、纠正自我、促进发展的作用。

1、激励性评价方式

激励性评价可采取等级评价、印章评价、描述性评价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旨在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可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与能力指明方向。如根据学生作业情况,一般能按时按质完成的,就可得“优”;能完成带有开放性、拓展性思考题的,或对某些习题有独特解法的,即可得“优”;连续五次“优”或累计五次“优”,就可获得一次摸奖的机会。

教师也可采用描述性语言来评价作业。如鼓励类评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认真完成作业,你一定会更棒!”期待性评语:“你是一个好学的孩子,书写再认真些你会更棒!”商榷性评语:“作为好学生,计算再细心些好吗?”

对于作业中的错误,也可采取延迟评价,让学生通过努力找出错因并及时改正后仍可予以较好的成绩。对于某些学生的作业有明显进步时,教师也可予以“”或其它符号的特殊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