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4 09:57: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职教育实习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职;机械类;实习指导教师;新平县职业高级中学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91-011.实习概况
笔者本次以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平县职业高级中学学生工作处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学校机械类学生实习指导工作,带领392个学生到广东康舒电子公司顶岗实习,实习时间是从2013年12月9至3月15日,专业方向主要包括电子和计算机、农机维修、数控等,实习期为期约三个月。
2.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主要扮演以下几个角色:
德育教育者。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实习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由指导老师完成,因中职生的年龄大多属于未成年人,思想尚未成熟,需要得到指导和教育。但因实习不在学校无法获得学校方面的德育教育机会,而企业也不给予这方面的学习机会,实习指导教师就充当德育教育者的角色。
专业理论指导者。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更多地关注实习生实践技能方面的培训和指导,以便实习生胜任工作岗位,而专业理论方面的问题也会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涌现,实习指导老师就需要承担实习过程中专业理论方面的教学。
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实习生在学校有专门的实习生管理部门和管理专员,如实习生工作处、辅导员、班主任等,到企业实习并不能得到企业正式员工的待遇,日常生活特别是纪律需要实习指导老师来管理。
学校、实习生和企业三者沟通的联络人。实习指导老师代表学校带领实习生到企业进行学校,直接与学校、实习生和企业三者交涉,是三者沟通的主要联络人。
3.非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学专业为选矿方向,是本次顶岗实习的非专业指导老师,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专业方面的缺陷。尽管本身也教电子和计算机、农机维修及数控专业的实习生,而所授课程并非专业课程。因此,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关于专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专业理论缺失,无法为实习生进行适时的辅导。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经常因理论知识缺乏无法完成岗位上的工作,下班后就会急着找老师解惑。本次实习指导老师中有专业内的老师,但是有时实习生问题太多,老师无法及时给予解答,笔者又帮不上忙,就只能让没有得到解答的实习生继续带着问题工作,而无法完成所负责岗位的工作。
3.2专业技能缺位,无法在实习过程中与实习生交流、帮助实习生。一方面,实习生在上班实习时遇到技能方面的问题,可以直接向企业提供的技能指导者"师傅"学习,而下班后要找老师交流就无法得到满足,因为很多专业教师都不具备真正的实践技能能力,更别指望非专业的老师。另一方面,由于实习生自身原因或企业方面的原因,实习生的技能训练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如实习生性格羞怯不敢向企业师傅请教,实习生有惰性遇到问题怀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不愿请教,或者企业不能给所有的实习生提供相应的"师傅",或一个"师傅"要指导几十个实习生应接不暇,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实习生的技能能力不能得到提高。
4.非专业类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侧重点思考
笔者作为本次顶岗实习的非专业类实习指导老师,了解了顶岗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剖析非专业类教师在实习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总结一些相关经验,为非专业类实习指导老师的工作侧重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要紧抓实习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实习生遵守学校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按质按量的完成顶岗实习的任务。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扮演着"是实习生又非实习生"、"是员工又非员工"的角色(如特别是企业方面,他们希望实习生胜任正式员工的岗位,却又只把他们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不重视实习生在各个岗位的技能培训,导致实习生长期在一个工作岗位上,不能轮岗锻炼),容易发生角色冲突,使个体心理产生各种不适应,甚至心理失衡而导致行为失范。非专业实习指导老师既然在专业方面不能给予实习生指导,就必须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给予实习生全方位的帮助,让实习生找到自我价值感。
4.2做好实习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工作,管理实习生的纪律并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中职实习生大多是未成年人,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弱,甚至还处于青春期其叛逆心理较严重。如上文所述,实习生个体心理失衡,容易导致行为失范,非专业实习指导老师除了要进行德育教育内化实习生行为规范自律,还要加强对实习生的纪律管理的他律控制。除此,要关心实习生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因为作为他乡异客特别是年节日实习生的思归情绪较高,实习任务未完成不能返乡会使实习生心理受挫;另一方面是企业给予实习生的待遇要远远低于正式员工,大多实习生不懂得理财经济生活方面也会遇到问题。这时,非专业实习指导老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在维持实习日常生活秩序的同时,多关心他们的心理,为他们排忧解难,在实习生活中给他们社会归属感。
4.3搭好沟通桥梁,为学校、实习生和企业三者之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便利。非专业实习指导老师要认真研读实习计划和实习协议,扮演好学校、实习生和企业利益平衡的剂。如切实地把学校的实习计划传达给实习生和企业,把校企之间实习协议和企业的要求等传达给实习生,把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校,等等。参考文献:
[1]罗向福; 何绍兵,新时期农村中职教育大有可为--石屏县职业高级中学办学之路,农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梅丽英,如何从"传统学徒制"走向"现代学徒制"--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请专家把脉,职业 [J] ,2012年18期.
[3]杨连柱,浅谈技工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素质要求,山西科技[J],2005年第3期.
[4]潘莹,中职实习指导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的案例,硕士论文.
[5]明添,中等职业学校实习生顶岗实习行为研究,硕士论文,2013年,湖南师范大学.
[论文摘要]分析了目前中职类电子商务专业现状与学生能力的关系,通过形成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结合中职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大胆改革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中职学生优势,重视提高商务应用的能力以及广泛建立实践基地,促进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发展。
电子商务已成为信息社会一种新兴的经济增长力量。很多中职院校开始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但存在电子商务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适应,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等诸多问题。如何使电子商务教学与实践更紧密结合,明确培养符合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职业定位,积极调整电子商务课程设置与教育理念应当引起广泛关注,使培养的学生真正实现从重视“就业率”到提升“就业能力”的转变。
一、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现状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网购市场规模1700亿元,同比提速100.9%,但电子商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仅为20%。从现在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性质来看,从事技术及电子商务规划策划类岗位的需求不占主导地位。这也是由于对于中职类学生而言,技术是一直以来的弱项。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需求中职类缺口开始逐渐增大,但许多中职院校面对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广大需求缺口,却并不能清晰地界定其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毕业生对口专业就业率低,换岗率高。
二、中职类学生能力现状
由于大学高中扩招,进入中职院校的门坎降低,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容易自卑,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清晰的职业定位,只想顺利混至毕业。新生入校后不知道所学专业就业方向,在校期间会获得哪些证书,对毕业后如何达到用人单位标准及要求也一无所知,学习氛围不够浓a郁。
三、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从大部分中职学校现有课程来看,重理论轻实习,且上课内容补充新知识较少,知识点讲授接触社会面小,不能满足电子商务作为一个信息量更新较快的专业需求,且一味追求技术学习,以中职学生的弱项与高等教育院校竞争技术岗位。
四、调整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理念
针对中职生学习习惯差,职业定位不明现状,如何调整电子商务教育理念是摆在中职教育者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
(一)洞察中职生特点,激发其优势潜能
今年我国劳动力市场普遍出现“技工荒”,职校应加大入学教育的课时比重,转变学生读中职是最后选择的观念,增加新生自信,变混文凭为主动式学习。上课期间尽量捕捉其闪光点,不断开发其各种潜能。 转贴于
(二)彻底改变传统课程设置
现在大部分中职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依托本科教育模式,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完全没有考虑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理论课比重过高,且多集中于第一学期,大大降低学生的职业热情。要充分发挥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特性,认真做好课程内容与电子商务企业岗位需求结合,在强调动手能力的同时,辅以理论学习。
(三)大胆改革教材,优化课程内容
针对学生课堂玩手机、上网、谈恋爱现状,独辟蹊径优化课程内容,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导向,根据学生具体实际,大胆删减、补充教材及课程内容,根据需要合理开展角色扮演、辩论赛、对抗赛、游戏等互动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重商务应用,轻电子技术
电子商务的落脚点是商务,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能力需求必然是在不断地调整和有所侧重,作为中职学校应把握市场动态,对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需求做出准确预测,及时调整课程重点,现阶段应侧重培养学生电子商务运营及商务推广的能力,以此来弥补自己技术上的薄弱,增加社会竞争力。
(五)建立实习实践基地
学校要积极开展校内电子商务技能大赛,引导学生参加校外电子商务竞赛,并结合电子商务网络特性,开展网络课堂。从教师引导学生实习,变为学生主动实习实践,为就业打基础,尽早将学生角色转变为社会人角色。多组织学生参观知名企业,请优秀人才进校举办学院大讲堂,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良好的就业观。目前大多数学校拥有的软件只能模拟一些相对理想的商业环境,而商务行为本身又是复杂多变的,所以应加强引导学生帮助本地企业做营销策划,彻底改变以往的独立理论教学模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这样真实有效的营销项目,多积累未来的工作经验,尽可能增加毕业实习的就业能力。
五、结论
21世纪,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第三方数据显示,未来10年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将达二百多万人。学校要努力培养中职学生成为熟悉电子商务运营及商务推广的人才,以此来弥补技术上的薄弱,增加自己的社会竞争力,实现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杨品林.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J].电子商务,2011,1.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技能结构;能力层次
作者简介:李运萍(1976-),女,河南滑县人,河南科技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0年度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研究”(编号:2010-GH-065)阶段性成果,主持人:李建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3-0067-04
一、中职教师技能的界定
虽然学术界和理论界对教师技能定义不一,比如有学者称为“能力结构”,有学者称为“教学能力”,有学者称为“职业素质”等等,不一而论。但是究其实质,却大致相同,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在这里我们称之为教师的技能。当然,由于对内涵理解的差异、分类标准的不同,学者们对教师技能的外延的划分差别也很大,有学者把教师的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三个方面。[1]也有研究者认为教师能力结构包括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信息素养、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几方面[2]。还有学者认为教师的能力结构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四个方面[3]。
在这里,我们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以下简称“中职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或者说是素质等称之为“技能”,其内涵是指中职教师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是中职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与普通高中教师相比,中职教师技能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和职业性特点。一方面,中职教师要具有普通教师都必须具备的通用技能;另一方面,中职教师由于所教专业、所教课程与专业密切相关,与学生的就业紧密相连,因此中职教师除了具备普通教师的通用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专业需要的特殊的专业技能,而且中职教师专业技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就业的质量和水平。
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职教师应具备的技能结构时,往往侧重于中职教育的通用技能,忽略了专业技能。即使有所涉及,也往往是论及其中的某一方面,而缺乏对中职教师专业技能系统的总结和概括,导致中职教师技能的培训缺乏针对性,没有达到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目的。基于这种情况,“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研究”课题组在借鉴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研讨、座谈之后,将中职教师应具备的技能结构分为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两大块,并针对中职教师工作的特点,对这两大块技能又进行了分解,细化了二级指标,并针对教师层级结构的不同,对不同职称的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二、中职教师通用技能的结构及层次
中职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重要一支,必须具备一般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通用技能,主要包括基础技能、教学技能、教育技能、教育教学研究技能等,其结构如图1所示。
(一)基础技能
基础技能主要是指中职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通用技能,如语言技能、沟通技能等。由于基础技能本身就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种前提性的条件,是对教师普遍的要求,但对不同等级的教师的要求略有不同,体现出了教师等级层次的差异。
——初级教师。对于初入教师行业的初级教师而言,在语言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普通话符合国家的管理规定,具有基本的与学生、与同事沟通的能力。
——中级教师。对于具备中级教师资格的教师而言,要在初级教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普通话不但要标准,而且能通过音调等的变化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差异;不但要具备基本的沟通能力,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沟通技巧,能更好地解决面临的问题。此外,职业学校的中级教师应具备带领和指导学生实习的资格,还需具有与学生实习单位或校企合作单位的沟通技巧。
——高级教师。对于具备高级资格的教师而言,要在中级教师的基础上,具备指导初级、中级教师的能力,能协调来自学生、同事、学生实习指导教师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教师通用专业技能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课程开发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课外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技能等。
——初级教师。对于初入教师行业的初级教师而言,要懂得课程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向老教师学习、从实践中学习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能力与评价能力等,逐步适应教学生活。
——中级教师。对于具备中级教师资格的教师而言,要在初级教师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能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特点与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或者是心得体会。能恰当地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开发,能根据中职专业及学生需要进行教学设计,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关系,能恰当地进行教学评价,并能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高级教师。对于具备高级教师资格的教师而言,要在中级教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能使这些技能上升、内化为自身的技巧,能根据专业的变化、学生的特点、大纲的要求等适时转化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学质量优秀。而且能发现初级教师、中级教师教学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能提出合理化、有针对性的提高意见和建议。
(三)教育技能
教师职业是一项特殊的行业,教师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教书有教书的技能,当然,育人也要有育人的技能。如果说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教师通用技能的核心技能的话,那么,教师的育人技能就是教师通用技能的有效手段。如果离开了教师的育人技能而纯粹地来强调教师的教学技能,那么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可能就会跟我们国家的要求背道而驰,不符合国家的规定。因此,在强调教师教学技能的同时,一定要强调教师的育人技能,在教书的同时强调育人。对于一般教师而言,育人技能主要包括辅导技能、思想教育技能与班级管理技能。
——初级教师。对于初入教师行业的初级教师而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知识,能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辅导;懂得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知识与方法,能根据情况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逐步担任班主任工作(1-2年),能够管理好一个班级,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与学风,能基本解决班级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
——中级教师。对于具备中级教师资格的教师而言,要在初级教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上、生活上出现的问题,并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能把思想道德教育融于到教学内容中,时时处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担任班主任工作三年以上,班级管理经验丰富,能妥善处理培优、补差、促中的工作,能协调好班级各任课教师之间的问题,能处理好家校之间联系。
——高级教师。对于具备高级教师资格的教师而言,要在中级教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育技能与技巧。总体来说,要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上升、内化为具有专业学科特点、符合教师自身特长与实际的经验。能把学生的生活问题、心理问题消灭于萌芽之中,能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担任班主任工作4年以上,所管理的班级的班风、学风良好,在学校、县级评估中能获得好评。另外,高级教师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能根据初级教师、中级教师育人工作中的特点,尤其是不足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指导。
(四)研究技能
研究技能主要是指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能力与水平。如果说前面几种技能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的话,那么研究技能就是教师提高自身能力与水平的主要途径,对教师、对教学工作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的研究技能主要包括教学研究技能、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技能等方面。
——初级教师。对于初入教师行业的初级教师而言,主要处于知识积累阶段,对研究技能的要求不高,能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根据自身的实践工作,不断地总结反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教训,不断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多观察、多学习中级教师、高级教师是如何从事科学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创新的。
——中级教师。对于具备中级教师资格的教师而言,要在初级教师不断反思总结的基础上,撰写心得报告,系统总结教学经验与技巧,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能公开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初步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高级教师。对于具备高级教师资格的教师而言,要在中级教师的基础上,严格要求自己。能根据学校、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意识地开展课题研究,不但自己能撰写研究报告与研究论文,还能组成一个研究团队,带动同学科教师一起攻关,解决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能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及学科与专业的要求,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并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全校、全乡、全县的科技创新比赛中脱颖而出。
三、中职教师专业技能的结构及层次
专业技能是指作为中职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特殊能力,主要包括专业实践技能、专业教学技能、模块设计技能、职业指导技能等,其结构如图2所示。
(一)专业实践技能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密切相关,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所以,如何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就成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的重点。而这个重点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师专业实践技能的高低。具体来说,中职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包括校内实习技能、校外实习技能、专业实验技能三大块。对于一个中职教师来说,其专业实践技能是其专业技能的核心部分,如果一个中职教师缺乏专业实践技能,那么这个中职教师肯定是不合格的教师。
——初级教师。对于初入教师行业的初级教师而言,有在企业实践的经历,能结合所教专业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习实训。
——中级教师。对于具备中级教师资格的教师而言,要在初级教师的基础上,具备除了教师资格证之外的其他证书,能够独立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习与校外的顶岗实训, 能够与相关行业保持密切联系。
——高级教师。对于具备高级教师资格的教师而言,要在中级教师的基础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开展联合攻关,解决相关行业中的某些技术难题。能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的学生能在一定规模的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能指导初级教师、中级教师进行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
(二)专业教学技能
专业教学技能是指作为从事某一专业教学的教师来讲,除了具备一般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技能与技巧外,还要具备跟本行业、专业特点密切相关的教学技能与技巧。比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来说,就必须掌握引导文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顶岗实习教学法、仿真模拟教学法、素质拓展教学法等跟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密切相关的方法[4]。虽然说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有些教学方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是通用的,比如案例教学法、顶岗实习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但是不同专业侧重的重点不同,方法的具体实施也有差异。
——初级教师。对于初入教师行业的初级教师而言,掌握本专业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掌握基本的职业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在“一体化”实训室实施“一体化”教学;掌握本专业常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承担一门及以上专业理论或者实践教学,能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有计划地进行自学和进修,参加继续教育。
——中级教师。对于具备中级教师资格的教师而言,要在初级教师的基础上,能够承担两门及以上专业理论或实践教学;能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水平较高的教学科研论文;能结合专业特点及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质量高;能够随着专业岗位的发展和学校教学的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高级教师。对于具备高级资格的教师而言,要在中级教师的基础上,能够承担三门及以上专业理论或实践教学,教学效果达到良好或者是优秀;培养两名及以上青年教师;拥有丰富的教研能力,不但自己能够撰写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报告和发表高水平的文章,还能组成一个科研团队,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成长。
(三)模块设计技能
模块设计能力是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对教师提出的一种新的要求。这种能力主要包括模块开发、模块细分、模块实施等几个步骤。河南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史保金教授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与实践,将中等职业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细分为市场分析、营销策划、产品销售、客户管理、团队建设等五个模块,并由这个五个模块划分出19个能力领域,每个领域都制定了详细可行的实施计划与步骤[5]。这些经验总结对于其他专业的模块设计能力开发具有很大的借鉴与启发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抽取出不同层别的中职教师在模块设计中应该掌握的内容及要求。
——初级教师。对于初入教师行业的初级教师而言,要能根据专家或者是高级教师设计的模块领域及实施步骤,能够按部就班地进行实施。
——中级教师。对于具备中级教师资格的教师而言,要在初级教师的基础上,对实施中的经验及时总结,对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交,并能配合高级教师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高级教师。对于具备高级教师资格的教师而言,要能够带领一个团队至少开发设计一个专业模块,或者是对既有模块中不合理的成分进行补充、完善、修改,使专业模块能够与时俱进;能够根据模块设计及实施中的经验与问题,及时撰写研究报告或者是论文,使好的思想能够得到及时推广;能够指导初级教师正确地实施模块,提高模块实施的效果;能够指导中级教师掌握模块设计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中级教师模块设计的能力。
(四)职业指导技能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能为学生作出表率;要求教师不仅能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而且要具备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设计的技能;要求教师能结合专业特点及市场就业行情,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就业技能指导;要求教师能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初级教师。对于初入教师行业的初级教师而言,要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能使学生根据市场行情及自身实际,制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能在日常的生活中逐步付诸行动。
——中级教师。对于具备中级教师资格的教师而言,要在初级教师的基础上,要求教师自己首先必须获得除了教师资格证之外的其他资格,或者是跟行业有关的技能鉴定等级证书;其次,能够根据日常观察及一定的测试手段,了解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评价及建议,能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
——高级教师。对于具备高级教师资格的教师而言,要在中级教师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就业能力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对学生的就业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与建义;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并且能有个别学生付诸实践;能够独立指导学生获得相关专业的资格等级证书或者是技能鉴定等级证书;能指导初级教师、中级教师开展职业指导实践,提高他们职业指导的能力和水平。
由于我们对中职教师技能结构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不论是其结构的划分还是能力层次的架构都比较模糊,而且这些划分也只是基于观察、推论而来的,没有经过大规模调查及实验的验证,难免会存在很多疏漏之处。但我们也深知“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使我们的设想能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教师的能力结构[EB/OL].[2012-02-13].http://edu6.省略/tln015a/xuexiziyuan/mingci/32.htm.
[2]陈丽,李芒,陈青.论网络时代教师新的能力结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3(4):65-68.
[3]张波.论教师能力结构的建构[J].教育探索,2007(1):78-80.
关键词:中职教育
建筑类专业
实践能力
以教育部新一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精神为指导,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促进普通教育的明智之举。本人在学校从事建筑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工作已多年,显而易见,建筑专业人才又是我国目前乃至今后相当时期都非常紧缺的专业人才之一。综合中职教育的现状,中职学生的心理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常规的教学方法,本人作了一些建筑课程教学总结改革的研究。
一、课程改革方面加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内容
我国职业教育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能力培养,导致中职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不能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因此,应社会需求,根据我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新修订的教学计划中系统规范地设置了学生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从学生入学的军训到入学不久的专业认识实习,以及每个学期都安排了大量的课程设计以及校内校外实习实训,从而使建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周满足或超过了教育部专业目录规定的实践教学周数。
二、课堂教学中深化引导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各因素高度集成的综合性教学活动。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院在全院范围内可以尝试开展多种教学模式,例如:“体验型”、“辩论型”、“参与型”、“再现型”、“互动型”教学模式。通过一系列教学模式的尝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训练。
三、考试考核方面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考试形式比较单一,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命题上多局限于课本。为了实现我院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在考试中主要在考试内容、命题、方式上围绕考核“能力”进行改革。在考试内容上,增加了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应用问题能力的内容,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既运用了所学知识,又锻炼和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方式上,采取开卷、闭卷、动手操作、提供实物作品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为学生充分展示个性提供了空间。这样的改革,不仅使学生得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和融会贯通,还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逐步形成。
四、完善实践教学制度,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中。因此,生产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我院在总体教学计划中专门制定单独的实践教学计划。内容包括:在技能培训目标中,规定学生毕业时专业技能应达到的标准,分阶段的实践教学安排,规定各个阶段在总体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关系,主要有实训目标、实训内容和考核标准、实验课和课程设计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考核学生综合应用的职业技能。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应把实践教学纳入正常教学的管理范畴,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实行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五、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
中职教育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规划上要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加强校内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学生能反复进行实践操作,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等形式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有较长时间到生产或工作一线直接参与工艺技术工作和生产经营管理等实践活动,以适应岗位工作求。与此同时,我院进行了校企合作办学,与一些建筑单位签订产学研结合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保障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深入工程第一线,参加实际生产,训练实践技术技能,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对中职建筑类专业院校而言,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企业对中职建筑类人才的具体要求,摸清相关专业的岗位群,以及各岗位所需的技术、能力、知识素质等要求,校企合作越深入越广泛,所得的信息越准确,在此基础上所开发、设计的教学培养计划,才能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学生。同时,校企合作可以获得企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在实践教学、学生就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具有优势。
对企业而言,校企合作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要,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企业积极参与举办中职教育,其核心动力来自于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特色人才的不懈追求。通过合作办学,企业可以最便捷地获得符合企业特征和个性需求的人才。
由于校企合作中企业与学校存在共同的利益点,良好的合作能实现校企双方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相关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学院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作一定会蓬勃地发展,一定能培养出数里极为可观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六“双师型”队伍建设
摘要:本文系统总结了高职计算机专业合作办学过程已经取得的成绩,并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根本上剖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深
>>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策略研究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及教学创新策略 浅议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浅析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高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 高职计算机实验教学创新策略分析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存在问题及创新研究 关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创新策略 高校计算机教学创新策略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彭元.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
[5] 陶书中.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0):24-25.
[6] 刘哓明. 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育人模式理论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04(9):10-12.
[7] 姜金鑫. 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构[J]. 职教通讯,2008(05):31-34.
[8] 黄红毅.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 职业技术,2007(22):6-8.
[9] 孙伟宏.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 教育发展研究,2006(04):68-69.
[10] 刘晓. 印度IT教育考察报告[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16-18.
[11] 冯铭.高职教育“产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障碍及其对策浅谈[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1-3.
[12] 廖克玲.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与就业关系问题探讨[J]. 教育与职业,2007(02):7-9.
论文关键词:校讯通;数字化校园;低破管理方式;中职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国家对职高发展的指导方针以及国家对数字化校园的要求,通过实践提出合理利用校讯通对中职教育有着重要作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探索。
在最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关于职业教育,国家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很显然,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离不开教育信息化。作为中职教师,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学习和自觉运用信息化的成果,从而提高在教学以及德育等方面的教育效果,为职高的进一步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就数字化校园组成之——校讯通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和实践,并通过自身运用经验,总结出三点作用:
第一,家校互动。作为职高班主任,最头疼的是学生家长的不配合。很多职高生家长认为自己孩子读职高很丢脸,对孩子丧失了希望,从而放弃了对孩子在学习和校园生活方面的关心。他们认为孩子读了职高就到头二就是混几年,只要不犯事,就可以孔这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动力,甚至自我放弃。这些情况往往导致问题学生得不到及时的纠正,班主任在德育方面很难人手,事倍功半。自从摧〕了校讯通,问题得到了很大的缓解。通过手机短信,老师将学生在学校的健康状况、学习成绩、日常表现、考勤情况、学校通知等直接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使家长及时、快捷、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家长也可以通过短信与学校老师进行互动、查询。同时我们有意识地通过短信宣传职高教育的重要性及国家出台的各种职教政策,如助学减免,升学就业等相关政策。使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职业学校的认识,对孩了有了希望。
第二,和谐校园的平台。怎样才能集中教师的智慧和经验使学生的各种问题得到正确合理的解决呢。通过校讯通教师平台,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学校专门有心理指导室,集中心理教师有针对哇地对班主任所面临的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帮助。在学习上专业教师和公共教师以及班主任通过这一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和协商。在管理上,各学校部门,如学生处、教务处、办公室等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及时的通知和布置任氛无论你身在何处,学校的各种通知和管理行为都能及时得知。在这一平台下,使学校能充分利用每个教师的优点,达到人尽其用。校讯通改进了学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
第三,学校与实习学生的纽瓶职业教育有个特点就是学生必须要到社会上实习。有些专业实习不但次数多而且时间长,如汽修、美发等。以前学生一进人社会就与学校失去了联系,学生在企业怎么样,实习情况如何,表现如何都只能靠班主任逐一打电话,不但要与企业联系还要与家长及学生本人联系,给这些实习生的管理造成很大的麻烦。导致学校对实习生的管理的不到位。怎样加强实习生的管理呢?校讯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实习指导师、学生,还有家长,通过校讯通取得紧密联系。指导师反映学生实习的晴况,班主任与学生进行交流,家长与班主任进行沟通。校讯通就像一张大网,把这四者紧密相连。学生通过实习开拓了眼界,增强了动手能力。通过接触社会,很多学生得到锻炼,变得懂事。
第四,教师优化教学资源的平台。在我校校讯通中建立了同步课堂的平台上,有很多优秀的教师资源、教师课件等,平时就可以去参考,从中提炼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资源。该平台还囊括了很多学习资源,也易于被学生接受。职高由于没有考试指挥棒,学生学习没有方向和动力,怎样使学生能够对所学对象产生兴趣,变主动为被动,是每个教师所面对的问题。建立这州平台,有利于教师集思广益,根据本校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课程,加强了校本教研工作,使平时沉闷的课堂有了笑声。
毕竟校讯通是中国移动主导的,作为企业有着其追求利益的一面。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一些问题产生。
首先,要与家长沟通好收费问题。作为国家今后重点发展的职业教育,国家作出了很多助学减免政策,那么利用好校讯通,与国家发展教育信息化目标相符,是否也可以考虑免费呢?其次,校讯通的利用要有针对性。如果老师有事没事就发短信,会给家长带来不同程度的烦扰,所以老师在发信息的时候应该想清楚是不是应该发,在讲话的时候得注意语气。如果学校管理力也这样做,也会给一些老师带来烦扰,所以应该有针对性的利用。校讯通是为教育服务的,任何个人不能利用该平台办自己私人的事。再次,不能把校讯通当成唯一的沟通工具。校讯通不是万能的。最后,校讯通不是告状的工具。很多职高生在初中都受到老师的批评,性格比较叛逆,如果老师经常只告诉其家长一些负面的情况,会导致学生的愤恨心理,从而更加不合作。
【论文关键词】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解析
1998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制定的《面向2l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首次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认为职校教师应该是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是工程师或技师。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探讨,其立足点是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其实质在于它并不是“教师”和“工程师”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职校教师把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专业技能知识和教育技能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是各种素质与能力综合后的再现。从国外职教师资培养过程来看,职教教师在学习上,既要学习专业课,又要学习教育课;在实践上,既要有2—5年的专业实践,又要有1-2年的教育实习;在资格上,既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又要获得专业技能证书。综合国内外专家与学者的观点可见,“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学科与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大量的行业操作技能,拥有丰富的个人职业经验和职业发展能力,还要能够合理组织教学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我国西部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国土面积约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但由于西部地处内陆,总体条件差,教育发展缓慢,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双师型”教师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来源单一,职业特色不明显
中职学校的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从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他们的理论知识较强,没有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还有部分专业课教师是由原来的文化课教师转变而来,他们教学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讲授上还是受着原来教学模式的影响,职教特色不明显。虽然有一些教师到企业参加过挂职锻炼或到实际工作单位进行实习,但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不多。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教师队伍中只有25.75%的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曾深入参与过实践的教师仅占23.9%,教师实践经验缺乏,距“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刘占山在全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明确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跨世纪标准:“到2010年,中职学校按生师比20:1推算,全国中职学校教师应达到100万人左右,加上现有师资队伍的自然减员数,从现在起~iJl2010年,中职学校需增加教师约40万人。全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应达到80%左右,“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60%;‘双师型’教师总数要达到36万”。但是在2005年全国中职学校的专任教师调查中,“双师型”教师仅占12.45%,有17个省市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部所占比重较大。
3.“双师型”教师素质偏低
我国东部地区中职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但是西部地区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西部省份比东部省份平均低11个百分点。最低的省份甚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比最东部最高的省份低33个百分点。
4.“双师型”教师结构极不合理
根据对西部l2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发现,西部“双师型”教师结构极不均衡,过于集中在少数省会城市,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的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极为匮乏;各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失调,2003年职业高中专业课、文化基础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比例分别为39.29%、57.71%、2.25%,中等专业学校这一比例为59.56%、36.08%和4.36%。学校拥有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人员有比例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拥有初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偏大,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偏小。
三、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困难
1.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严重不足,人才流失严重
据《中国教育报》对西部部分学校的调查表明,中职教育年生均教育经费远低于普通高中教育。目前,国家对西部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一半省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普通高中的投入。西部教师工资低,很多中职学校有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也会因待遇偏低而转向东部学校,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现象。据2001--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0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为68.86万人,比2001年减少8.64万人,可见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流失比较严重。
2.教师准入机制不畅通
我国中职学校属于事业单位,大多数省份是“吃财政饭”,严格控制事业单位的人事编制,有的省不允许事业单位从企业调人,因而致使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不能调入职校任教。因此,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人才,教师准入机制不畅通,严重阻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师资培训基地少,培训内容滞后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师资培训基地数量少,无法跟上中、东部地区职教发展的招生规模;培训内容比较滞后,缺乏现代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另外,大部分基地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技能教学环节,不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
四、西部地区中职学校培养合格的“双师型”教师的对策
目前,缺乏足够数量的“双师型”教师已是影响西部中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职教育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应用型教育,就必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此,笔者对西部中职学校培养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提出几点建议:
1.内向发达地区取经,外向发达国家取经,建设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西部中职学校“双师型”职业教师严重缺乏。针对这一问题,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应该在国内向发达地区学习,吸取发达地区先进的经验为己所用。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作为国家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从2006年起连续举办三期“中国西部地区职业学校教师进修班”如今共培训了西部职教教师300余人另外,还应该努力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成功的经验,把教师送去发达国家“取经”,这不仅拓展了教师们的视野,更为他们在教育理念和专业建设谋略上与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促进师资队伍国际化。
2.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保证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经费投入
现阶段,西部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职业教育办学经费,加大中职教育的经费投入。省级人民政府要制定本地区中职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并依法督促各类职业学校举办者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用于举办中职学校的财政性经费应当逐年增长,确保公办中职学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监督民办职业教育机构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充分补充中职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经费,把支持中职教育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
3.在校内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能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技高一筹、艺高一筹”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中职学校应以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教学指导方案》为依据,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中心,突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双师型”教师必须承担相关的样本课程开发并在开发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
摘 要:中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仅直接影响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还将决定着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在教师培训途径当中,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是中职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也是职业学校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此举对于优化教师的能力素质结构,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松散形的企业实践
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兴未艾,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职业学校开始脱颖而出,招生年年攀升,就业形势十分看好。而要把学校做大、做强、做优,其前提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因为中职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中职面向市场、面向就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论文参考。
一、“企业实践”认识上的“误区”
1、部分学校的认识
部分学校认为教师到企业实践就是到企业了解情况,职业学校是为企业服务的,企业理应主动配合;同时对学校来说,专业教师本来就比较缺乏,一个萝卜一个坑,有时几个坑等一个萝卜,平时抽不出教师到企业实践,只能利用暑假,但又不可避免地占用了教师的休息时间。还有经费问题,有的学校拿不出这笔钱。
2、部分教师的认识
部分教师认为教师到企业实践就是学校通过教师的亲身实践缩短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是为学校与企业做贡献;教师因为认识上的不足,造成到企业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因而必须明确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目的:一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二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三是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四是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和用人标准,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切实加强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3、部分企业的认识
部分企业认为可接收也可不接收教师的“企业实践”,接收是“买面子”,不接收也不“违规”;另一方面,企业是讲究效率、追求成本核算的,接收教师实践一两次是可能的,但长此以往,企业就不得不考虑经济效益的问题。另外,教师毕竟不是专业熟练工人,企业对于参加有些比较危险的岗位的实践还有一些顾虑。
由于认识上有误区,导致工作行为上的不当,表现为学校“强迫”教师到企业实践、教师“不愿”到企业实践、企业“不乐意甚至拒绝接纳”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不协调局面的出现。因而统一协调学校、教师和企业三者之间的认识,对于师资队伍建设的“企业实践”问题有极大的帮助。
二、企业实践的形式
1、“松散形”的企业实践
中职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实践较多采取了“松散”的形式,学校领导通过平时个人感情投入和工作关系联系企业,而企业仅仅碍于情面接受了教师实践任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效果可想而知。
2、“紧密形”的企业实践
针对这种“松散形”的企业实践采取相应的对策迫在眉睫,即“紧密形”的企业实践。在这次参加全国中职师资培训中,由无锡机电高等学校培训联系了到亚龙科技集团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专业教师除听取企业发展介绍、实地考察企业外,还亲自上岗实训。论文参考。这种“企业实践”不但有培训经费,还有专门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践操作。而亚龙科技集团把接受教师参加实践活动不仅视为义务,而且看作是责任,实践效果明显提高。
三、“企业实践”的收获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通过到企业参加实践,架设起学校和企业之间联系的桥梁,增强了学校之间专业教师的联系。
1、现代化企业形象的重新认识
从不同企业所蕴含的企业文化,教师们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创新意识有了新的认识;在我们的培训期间,亚龙科技集团的理念:“把抽象变成形象,把复杂变成简单,把外行变成内行,把新手变成专家”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教学观念的更新
通过亚龙科技集团老总陈继权,上海理工大学-孔凡才教授等开展的各种讲座,了解了普遍存在毕业生的主要问题:无法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动手能力差、完成不了工作任务;实践经验缺乏、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团队工作经验、沟通能力不强;对职业活动能力欠缺、责任心不强;理论扎实、缺乏工程应用能力;知识面广、专业能力不突出、不精专;眼高手低、不能从基层做起,以及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产品或工程项目没有联系,“学了用处不大,要用的没学好”的问题。使我们更加清醒、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当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中职学校必须把企业用人的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适应市场需求,必须进行大胆改革。
3、专业技能的提高
企业为专业教师开设了多场讲座,并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工位,如亚龙科技集团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和电气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师开设了电力电子、电力拖动和单片机等方面的实践练习环节,使得我们参加企业实践的老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了提高。
4、丰富了专业教学案例
通过企业实践,懂得了各个作业环节要领,给今后教学带来不少启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也更为得心应手。教师也可以直接从企业生产一线提炼出生产性案例,使专业教学更贴近企业的实际需要,也更富有针对性。
综上所述,我们深深感到,为了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实施提出具体的、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已经迫在眉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带着对新知识的渴求,带着对新理念的憧憬,为我国的中职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国家级骨干教师。
(作者单位:郑州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实训基地 职业能力 技能型人才 建设
通过这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我在培训中与各兄弟学校骨干老师的交流中感受到,实训基地建设仍然是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除个别学校建立了自己的实训基地以外,绝大部分学校都没有自己的实训实习基地,实训基地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原因有:1)设备陈旧、老化。职业学校大部分实训设备是20世纪添置的,处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技术水平,不能适应现代职业岗位的需求。2)实训装备标准不高,数量不足。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实训设备短缺,既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也离行业、企业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2005年7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职教腾飞,实训先行”。我们一定要从加强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和加强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高度,充分认识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发挥实训基地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职业学校生源数量连年减少、质量下降,使职教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新的课题和严峻的挑战。大力发展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是中职学校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
1实训基地的重要性
1)实训基地提升职校学生就业能力。实训基地建设解决了职业学校实训条件差、设备陈旧、数量不足的困难,学校实训设备,实训条件显著改善,能够解决“在黑板上写施工工艺”的学习方式,一批批企业急需的技能型紧缺人才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2)实训基地建设职业学校不断探索产教结合、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从企业聘请技术人员到学校一对一地辅导学生,为学生创造了真实实训的机会。通过“真刀真枪”的实训,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到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3)引导鼓励行业、企业兴办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实训教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能够充分体现直观教学的原则,在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体验职业劳动的过程,体验劳动创造,并享受取得劳动成果的乐趣。实训教学就是让学生品尝梨子滋味的教学,实训教学的目标必须实现学生与各种劳动对象的直接接触。俗话说:“舍不得布料,教不出好裁缝”,学建筑必须接触砖瓦、钢筋、混凝土;实训教学必须以直观的形式,这是保证学生真正“入行”的必要条件。
2实践教学改革思考
端正学生对实习的思想认识,对实习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只有学好理论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实习只不过是走走过场,搞搞形势而已,因而轻视实习;有的学生认为实习是难得的防守,何不潇潇洒洒,无忧无虑的热闹几天,因而忽视实习。 转贴于
1)实训时间不到一半,学生达到中级工水平,目前我国很多职业学校实训条件难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最好实习学校搬到工地去。实践教学难以适应职业学校技能型特色:内容陈旧,难以适应职业技能实训要求。有些学校把实习学生作为顶岗工人。2)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长期以来,实践教学的成绩仅从学生的实验报告、出勤次数等项目上着手,对实训的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技能掌握情况等各环节缺乏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3)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一个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和实践性经验的实训基地和以自己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又有很强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是保障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由于受到经费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的质量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4)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而实际训练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仍不够明确,学科型教育倾向明显,重学历、轻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对经费投入的需求较大,特别是工科专业对实训条件要求比较高,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学校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国家在职业教育上缺少专项资金和有效的政策引导。经费投入不够、缺乏实训环境等原因,也使教师队伍建设不理想,还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探讨
概括地说,应当是: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状况,强化职业的实用性技能教育。
1)近期,结合社会现实需要;以“就”业为主,兼顾就“高”。实施就“业”、就“高”、不就“理”。少讲乃至不讲过于高深的“理论”,多讲“操作”,多搞“实训”,偏重学技能、出能手。中长期,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发展和研究多门类职业技能、技巧,进一步体现和实现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特有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实现职业专项技能对职业工作者的全员必备性。
2)学生素质条件有现实的可能性。职业学校是有部分学生对传统理论教学接受理解能力不够强,但他们对反复操作即可实现的技能要求,还是能够较好地达到的。
部分可能有“读写困难症”的学生,在技能教育实训中,不但不会“困难”,可能正好“如鱼得水”,可以大展身手。职业学校出“能手”,有学生素质方面现实的可能性。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中职教育,培养大批熟练技术工人,是我国教育界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中职教育面临着生源质量、专业设置、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就业出路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困境。中职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应在转变办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师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就业指导等方面寻找突破口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几经挫折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中职学校的数量及在校生与毕业生人数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从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中职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困境。
一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瓶颈
(一)对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中存在的偏见与误区
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误解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家长和学生本人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普高与大学扩招的直接冲击,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仍受到社会的轻视,这种轻视不仅体现在社会公众及用人单位身上,而且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也存在着这种轻视现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例如,学生中考后升入高中阶段学习,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甚至职业高中都要划定录取分数线,唯独中专可以不需要分数就可以直接就读。虽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用意是可以方便更多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但社会公众和家长却认为不需要分数的学校肯定是没人愿读的学校,而进入这类学校就读的学生本人则更是感到自卑和没有前途。二是来源于职业学校本身。不少职业学校的主管人员和教师对中职教学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如“教学无用观”或“教学少用观”,认为中职学校主要是抓就业,认为教学只是作摆设的样子而已,学时长短,教与不教都没有什么关系。也有不少教师存在着“单纯理论观和“单纯教学观”,认为学校即教授理论基础知识,技能培训是用工单位的事,学校不用教,教了也自教。或者认为学校只管教学,只管发毕业文凭,至于学生拿到文凭能否就业,到什么地方就业那是学生自己的事。以上来自各方面的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对于中职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制约着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生源数量不稳,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由于对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中存在的偏见与误区,社会上普遍轻视职业教育,许多学生宁愿花钱买普高也不愿意进入职业学校,从而使中职学校在招生问题上处境尴尬。这也是大多数中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扰。由招生难所引发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源素质逐年下降,导致中专、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如相应的普通高中大专院校,而违规违纪现象也远超后者;二是职业学校办学成本增加,主要表现在招生成本和管理成本日益加大。就招生成本而言,近年来,各职业学校为了在招生中取得竞争优势,拓宽招生渠道,招生手段不断翻新,但本质上不外乎通过给招生高额回扣和给学生优惠两个方面。就管理成本而言,由于学生素质较低,部分学生不服从学校管理,破坏公共财物、浪费水电现象比较突出,学校不得不增加管理成本,请更多的人员,花更多的精力来管理。
(三)办学资金缺乏,教学硬件不够
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做”,要学会“做”,务必要有高水平的实验实训基地作为平台。尤其要办特色专业、特色职业教育,就必须有配套的硬件设施,让老师能够把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起来更容易些,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并且设备应与社会同步,及时更新,要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员工,学生到社会上才有立足之地。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办学资金短缺,难以有效地做好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如酒店专业没有实训室,初教专业没有足够的多媒体教室等。有的学校个别专业,学生从进校到毕业都未真正开展实训,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教师半路出家,软件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培养和训练职业岗位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教育,它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强,理论基础性宽、教学媒体多样、多变的显著特点。但我国的中职教育主要是从中等专业的学历教育转变过来的,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逐步演变过来的。这就决定了从事中职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改行而来。对于理论课教师而言,一方面对最新的高科技缺乏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教育观念滞后,上课缺乏吸引力,把学生本来应有的兴趣在长期的“念书”过程中给消磨掉了。部分专业教师也仅注重校内活动的参与性和教学工作,对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分析活动的关注度较低、专业实践能力不够。
(五)专业设置杂而不精,缺乏优势
职业学校要形成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设置,职业学校能否满足社会的需求,能否吸引生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设置的科学与否以及发展的前景好坏。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开办专业没有规划性,也缺乏远瞻性,往往只是随风而动,感觉社会缺少什么人才开办什么专业,往往等学生毕业了,人才却已经饱和;有的专业设置不切实际,硬件软件都不配套,就盲目开办,结果学生什么本事也没有学到,感觉就是个中介所。总体来说,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呈现杂而不精的特点。专业多,但缺乏精品,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学校缺乏特色,影响了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六)中职毕业生缺乏竞争力,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毕业生就业出路的顺畅与否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广大家长和学生根本利益实现的重大问题,也直接关系到中职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近几年来,一方面由于中职毕业生学历层次较低、专业知识不够深厚,缺乏就业竞争力,加之受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挤压,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不被用人单位重视;另一方面由于中职学校重招生宣传,轻就业指导和培训,从而导致中职学生在就业中缺乏正确的定位,缺乏吃苦创业的精神、缺乏踏实敬业的作风,结果要么找不到岗位,要么找到岗位很快又下岗。
笔者认为,以上六个方面的现状是目前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巾职学校要想在目趋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突破这些瓶颈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促进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为中职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005年11月,在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总理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把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统筹安排。在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一定问题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采取有力措施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这种扶持不能停留在口头或文件里面。如今年着力推行的贫困学生资助办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这还不够,政府当前最需要做的是加强舆论导向,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差;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中职教育办学条件;加强政策宣传与监管,保证生源比例等等。各类中职学校应根据相关政策和精神为自己争取合理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转变传统的人才理念,树立正确的中职教学观
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关键在于转变传统的人才理念。确立新型的人才理念、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首先需要中职学校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升学,轻就业的传统教学观。中职教学应以“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理念为核心,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树立起中职教学的服务理念和实践理念。所谓“服务理念”就是教学要服务于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就是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一切为学生的就业服务。所谓“实践理念”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事”,为学生完成学业而教学,为学生的职业而教学,为学生的就业而教学,为学生的创业而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学。
(三)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建设,切实提高学
校教育质量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与地位的关键。尤其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下大力气提高教学质量,否则促进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
改善办学条件主要是加强教学设施、实验与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教学与实践提供条件。由于中职学校底子薄,政府投入有限,各中职学校应充分利用各地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坚持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如笔者所在的常德旅游学校(原常德师范学校)在资金短缺、实训场地不足的情况下积极与桃花源旅游区及市内八百里、华天等大酒店寻求合作,为本校旅游专业建立了稳固的实训基地,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资金,也为学生进行实践、实习和今后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加强师资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各类中职学校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教师实现从单一的理论教师向“双师型”方向转变,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如通过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或者有计划地通过引进、聘请企业优秀的技术人才到学校担任专业教学与培训,促进专业知识的更新与实用技术的指导。
(四)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加强精品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形成品牌效应
学校需要特色,有特色才会对家长和学生产生吸引力。不说各类高等院校,目前连许多普通高中都已形成了特色,如笔者所在地的几所高中,人们有口碑是一中的素质教育,六中的飞行员招考,七中的艺术培养,芷兰的升学率。因为各具特色,人们各取所需,趋之若骛。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处在普高和高校的夹缝中间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要想摆脱生源大战的箕豆之煎,必须要形成自身的特色,创立自己的品牌。具体途径一是强化市场意识,合理进行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招生结构,对于就业不好或就业前景甚忧的专业停止或减少招生计划。二是加强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建设。.通过实施精品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学校实验和实习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专业“龙头”,有了龙头就形成了品牌,有了品牌就能改变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促进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有了社会的认可和家长、学生的追捧,就能改善中职学的生存环境,拓展中职学校的发展空间。
(五)加大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市场。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工学结合;就业;有效形式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并有效促进中职学生就业的教育模式。在国外,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德兰德技术学院(sandlandtechnicalcol—lege)工程系与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orldassociationforcooperativeeducation)在美国成立,将合作教育改为“教育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在国内,早在一百多年前,有“北洋实业权师”之称的周学熙就主张教育与实业不可分离。国家要“富强”,教育必须“工学并举”。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于此类办学形式一般冠以“半工半读”,对“工学结合”基本未再提及。直到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发,重新提出“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近几年,为促进学生就业,中职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探索,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工”与“学”如何有效结合,如何促进中职学生就业仍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工学结合的有效形式进行论述,以期对中职学校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有所启迪。
一、工厂与学校结合
工厂是中职学生的主要就业之处,工厂与学校相结合,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工学结合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工学结合的实施,首先要加强工厂与学校之间的联盟与合作,着力解决工厂与中职学校两张皮的问题。工厂与中职学校结合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学校工厂型”。这种形式是以学校计划组织为基础,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寻找适当的企业,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可能提供相应的生产实践和培训场所等,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其代表主要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和前苏联的学校一基础企业培训计划等。
二是“工厂学校型”。这种形式是由工厂兴办技校等职业学校,所办学校的产权属于工厂。这种模式便于工厂有针对性地培养自身需要的人才,它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技工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部分企业兴办的职业学校逐渐与企业分立,成为产权明晰的办学实体。但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兴办职业学校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三是工厂学校联合型。职业学校与企业在产权上各自独立,只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联合,即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联合办学的形式多样,有的是企业委托学校培养人才或学校主动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联合办学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方面由企业或学校共同协商提出方案,校企联合审定后执行;在招生工作方面,企业与学校一方单独招生或双方派人联合招生,按专业要求择优录取。如,东风汽车公司高级技工学校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和德国汉斯实行联合办学,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订单培养,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工作与学习结合
工作与学习结合就是课堂学习与顶岗实习交替,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与企业双向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和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工作与学习结合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校内交替式结合。校内交替式教学模式依据“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的认识规律,通过“实践~理论”的多次循环反复,逐步深入,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其特点有:技能训练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做到技能训练几年连续不断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间隔安排,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教学内容重视新知识的吸收和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在实践中,应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学校比较多,也比较灵活。如,常州工业技术学校实行“3+1”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在学制不变的情况下,把学生毕业后的一年见习期纳入教学计划,按照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互相交替、逐步深入的要求,全面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三年学制,四年完成,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不再有见习期。
二是校外顶岗式结合。这种模式采取集中学习基本理论加集中顶岗实习的形式,即学生在较为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后,集中时间去掌握技能,保证了技能练习的连续性,便于学生掌握较为复杂的技能。如,内蒙古乌兰察布职业学校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即用两学年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一学年集中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的身份是实习技术员,由企业管理,教师定期集中指导,实习成绩中企业考核占75%。在学生毕业设计中,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重不少于40%,他们直接考核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答辩,并依据企业岗位标准参与毕业生的岗前实训考核。
三、工人与学生结合
工人与学生相结合是学生习得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重点的中职学校在实施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必须将工人与学生紧密结合,改变以往以课堂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模式,以促进学生技能的习得与养成。工人与学生相结合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师徒式结合。这里是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在企业“工人师傅”的带领下,作为“学徒”来参与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只靠理论的积累是不行的。特别是操作性技能技巧的掌握,一定要由两个关键因子促成:“师傅”的示范和“徒弟”的模仿。在“师傅”的指导之下,通过“徒弟”的日益揣摩,实际“操练”才可能习得技能。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安排工厂的工人师傅给学生做技能指导,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情景和职业氛围使其得到熏陶。学生在工人的指导和带领下,去体验工作的过程和技巧,在长期的模仿和练习中,掌握技能要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从工人师傅的作为中体验到企业文化、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二是师生式结合。这主要是指职业学校聘请企业的专家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没有生产经验的教师指导实训,只能局限于从书本知识到书本知识,并不能指导学生在真实的生产情况下究竟应该如何运用知识和技能。从企业聘请的专家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在指导学生实训的过程中可以融人企业生产的理念和要求。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可以更多地从企业生产的视角出发,来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和考核。这就更加有利于学生较快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与岗位更好地“对接”。
四、工件与学具结合
中职学校将企业生产设备的“工件”变成学生实习、学习的“学具”。而“实习实训”是将“工件”变成“学具”的重要手段,是职业学校学生习得技能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工件”与“工具”的结合。
一是仿真性结合。职业学校由于资金的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引进本专业最先进的仪器和设备,特别是诸如计算机、电子类设备,更新换代的频率很快,而且尖端仪器设备的价格昂贵。通过仿真企业生产的工具设备软件,学生也可以了解到生产的流程和设备调试的过程。这种形式,虽然最终的作品不是实际的产品,但可以加强学生对真实生产过程的体验。这种实训方法是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提高学生实训效果的一种较好方法。
二是实践性结合。对于有校办工厂的学校,把学生的实训安排到校办工厂的真实生产过程之中,争取实现实训过程的“全真性”,技能训练的“职业性”,运行管理的“企业性”。以往的实训与工厂的生产过程相脱节,学校花费大量的财力去购买学生的实训原材料,而学生颇费心思完成的实训作品,成型之后都弃之无用,实训的消耗和成本很高。校内生产性实训,学生实训的内容便是校办工厂的生产任务,实训的过程便是生产产品的过程,学生实训的结果便是企业的产品,实训结束后,学生便成了企业的员工。学生生产出来的合格产品,直接作为工厂的产品销售,这就大大降低了实训成本。对于没有校办工厂的学校,就要加强顶岗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给他们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真实的工作过程来体验真实的工作情景,为学生将来与企业岗位接轨打下基础。还可以根据学生生产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给予学生相应的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工时与学分结合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强调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中职学校要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注意将学生课堂学习的“学分”与顶岗、工作的“工时”相结合,探索和完善适合技能培养和工学交替的“学分银行”制度。
在美国,非常注重学生的企业培训经历,一些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已经建立了继续教育单元制度(continueeducationunit,ceu)。ceu是一个国家承认的,量化花费在课堂、专业发展及培训活动上的时间的方法。10小时的教学或培训=1.0ceu。ceu的主要目的是给那些参加了非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人提供一个教育成绩的永久记录。这样就建立了在职培训与学校教育的相互沟通与衔接。
ceu也提供了一个质量指标,为公民提供持续教育和培训计划。ceu的积累达到一定数量,学生就可以申请毕业。ceu制度大致是按照如下程序执行的:学校的对外培训办公室对建议授予ceu的培训活动进行审查;副总裁对提出ceu要求的外部团体提出提案,并聘请适当的人员审查并提出意见;国际继续教育与培训协会对ceu进行指导与监督;继续教育咨询委员会将会定期审核ceu政策和程序,以及由外部组织主办的可授予ceu奖励的课程。
在我国中职学校工学结合的实践中,不少学校借鉴美国的做法,将文化课和实训课都赋予一定的学分,学生修完相应的课程后就可以积累学分,只要学生按规定累积修满学分,即可向学校兑换毕业证书;也有的学校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学生考取技能证书和获得技能大赛的奖项后,也可以换成相应的学分;还有的学校允许学生“工学交替”,即允许学生学习时间的间断,即使相隔几年,所有的学习经历也可以折合成学分。这样,学生就业或创业阶段可将学分存人“学分银行”,犹如到银行零存整取。“学分银行”充分考虑到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同时注意到学生“工时”与“学分”的结合,这就为在职人员“间歇性”学习提供了便利。
六、工资与学费结合
论文摘要:中等职校作为社会知识、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基地,承担着培养人、塑造人和完善人的重要使命,但是由于一些因素,个别学生会出现心理问题,给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带来了不利影有,所以,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重要问题,结合作者多年工作经验,首先分析了中职学校学生目前的心理问题现状,接着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加强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为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参考。
一、引言
如何为中职李生构建一个和谐校园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在中等职业教育校园里,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但如果处理不当,一些学生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所以,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中职教育的就业率已达到96%,中职教育成了就业直通车。
二、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
1.独立意识加强,与父母关系变淡。在与父母的联系中,父母占主动的为60%;被问及多久与父母联系一次时,每天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60%的学生一星期与父母联系一次,一两个月才联系一次的为23.8%;基本是通过电话、短信的方式与父母联系,而与父母联系的目的是为了诉说自己的情况的占43.5 %,问候的占36%,自己缺钱花了的占16% 。
2.情感方面。中职学生大多是无法升人高中和大学,不得已才进人职业学校的。这种经历使他们普遍存在着自卑感,其中许多人从走进校门起直到毕业,都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目前中职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所产生的自我调控情绪能力低的特点,也使他们在求学路上遇到的挫折极易演变为强烈的自卑情感,自认为低人一等,对未来成就不抱希望,缺乏立志成才的拼搏精神。
3.认知方面。职业化教育使中职学生在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上都与普通高中的学生有明显的不同。有些方面在专业训练的作用下会比普通高中学生发展得快一些,有些方面却得不到全面发展。比如在感知方面,由于职业教育实践性较强,使得学生的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发展较快,而在思维方面则容易形成只与专业知识、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狭小模式。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带有明显的职业性。这种思维模式使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局限,影响他们整体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1.教师方面应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观念。(1)尊重。尊重是心理辅导的基本条件之一,是真正理解学生的基石。尊重的最直接表示是“接纳”当一位教师对学生有了基本的尊重与信任,他就会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尊严与价值。(2)真诚。真诚理解是尊重的具体表现,“真诚”可理解为老师在学生面前不摆架子,不故作姿态,不自以为是。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教师能回答多少是多少,能帮多少是多少,不会为维护教师的面子不懂装懂,或强加于人。
2.学生方面。(1)首先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职校生由于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兴趣广泛但又不成熟,往往思想偏激,不能正确认识与处理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应以多种形式,如主题班会、主题讲座、典型事例和案例分析会、辩论会、影视评论等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保证心理反应的适度,防止各种心理偏颇的发生。(2)确立职业理想、陶冶职业情感。要使学生们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用立足普通岗位用自己的技能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先进人物事迹来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向上的天性,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尽快确立坚定的职业理想。组织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专业技能为社会服务,这既加强了教学必不可少的实习环节,又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审美情趣,使其得到美的享受,陶冶敬业爱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