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测绘专业实习工作计划

测绘专业实习工作计划

时间:2022-09-21 12:34: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测绘专业实习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测绘专业实习工作计划

第1篇

《工程测量》是面向非测绘类各专业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运用结合得十分紧密的课程。本文根据当今各类测绘生产单位或建筑企业对测量技术的要求,结合山西工商学院近几年来教学改革实践,对工程测量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探讨。

2 打破传统实践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1 教学现状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有两大特点:一是灌输为主,在学习了测量的基本原理还有方法之后,到教室外进行学校内容的实践操作。这种教学的弊端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课上精力分散,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在实践过程中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二是课程考核以理论考试为主,实践动手考查为辅。这种考核方式迫使学生形成应试性学习态度,学习完全只为不挂科获得学分而已,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满足就业后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

2.2 改革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和学互动的模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的进行知识的构建,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为最高成就目标。

例如水准测量教学内容,整个章节分为三个项目进行教学:

项目一:观测两点间高差;

项目二:闭合(附和)水准路线测量;

项目三:测设已知高程。针对每个项目,教师首先在课前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学生进行分组并下发项目任务书。

各小组领到任务后,根据各自的要求制定项目计划,运用小组讨论法结合教材的理论知识,初步形成每组的工作计划,然后全班共同分析和讨论项目计划和实施程序的可操作性,教师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答疑,统一调整后,开始进行项目操作、记录和数据整理。同时教师视察各组实施情况,了解各组的进程并对实施过程的情况进行纠正,给予学生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最后对项目实施情况和结果进行分析,并由此来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由实践来检验真理,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3 教学评价及反思

通过学生的自我批评、学生之间的互相评论还有教师对于学生的点评等多元化教学方式贯穿到学习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教学的活动中,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意识。教师的点评,是教师对于各个工作的成绩进行验收并评出成绩。教师跟学生共同的讨论,找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4 教学总结

学生在项目完成后自行或分组进行总结。总结项目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并进行加强学习,完成课后习题。总结项目进行中的仪器操作和测量方法,使学生明白今后的实践中应该从哪方面进行加强锻炼,练就过硬的动手能力。

3 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的改革

①更新教学内容: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新仪器新技术日新月异,传统教材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新需求。如水准测量,目前的工作单位中微倾式水准仪已经很少见,也不能满足高效率的测绘要求。因此大可不必花费大量的章节来讲述微倾式水准仪的结构、操作、读数方法,而是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自动安平水准仪和电子水准仪的使用,如市面较主流的徕卡DNA03电子水准仪的操作和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

②增加新仪器新方法的教学:在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章节中增加手持测距仪、陀螺经纬仪、超站仪、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建筑施工测量章节中增加激光垂准仪、激光投线仪等。目前我们主要使用经纬仪、全站仪电子手簿、RTK测量,南方CASS成图软件制图。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数字测图数据处理的实验教学,实现了由常规光学三角测量方法到全站仪测量方法到GPS测量方法的彻底变革。

③改革课时安排:项目教学要求课时安排不能按照传统的2课时为一节,分散的课时使教学产生脱节的现象,而是应该按照项目的复杂程度选择增加4课时或6课时连上。

4 校外实验场地的建设

因为《工程测量》在教学中属于一门偏实践性的课程,它的工作内容重点是野外工作,所有要求学生都需在室外进行实习,最近几年,在学校的帮助下,对于实验基地也在不断地建造和完善中。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合作,现在很多时候选择现场教学,利用现场的工作环境,设备等丰厚的教学资源,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让学生充分地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慢慢地达到专业工作人员的技能还有素质。

第2篇

以校企合作机制为保障,打造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平台,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始终,构建基于土木工程建设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融入土木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职业道德标准及岗位工作标准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结合东北寒区特点,采取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校企共同培养满足土木工程建设一线的工程技术与管理岗位扎实工作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第一阶段(1+0.5学期,秋、冬、春季),在校内学习,进行基本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和部分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依托校内工程测量实训室和引企入校的工程质量检测站,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第二阶段(0.5学期,夏季),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工程测量等专业技能训练,到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学习,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及要求的感性认识。第三阶段(1+0.5学期,秋、冬、春季),在校内学习,进行部分基本素质学习领域课程和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依托校内道桥施工现场、建筑工程施工实训工场、道桥工程管理实训室、土木工程质量检测站等实训基地,以土木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施工、工程检测等职业能力。第四阶段(0.5+0.5学期,夏、秋季),生产实习阶段。校、企、学生三方签订生产实习协议,学生在企业施工现场进行工程测量、材料检测、施工技术与管理等专业技能训练,学习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和日常管理,并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校选派教师进行巡回检查,对学生生产实习进行管理。通过生产实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第五阶段(0.5学期,冬季),学生回校学习再提高,依托路桥工程管理等实训室,建筑工程造价实训室,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企业兼职教师授课为主,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工程造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等综合职业能力,并进行拓展课程的学习。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或省建设厅的职业资格考试。第六阶段(1学期,春、夏季),学生全部到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施工安装、建设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给排水工程技术、供热通风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双方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学生根据预就业岗位需求,选择毕业设计内容,进行顶岗实战,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在顶岗实习期间,以企业为主,校企共管,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学生制订工作计划,负责对学生的出勤、工作态度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学校老师分片巡回指导,解决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问题。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将受到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熏陶,能更快地适应职场环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此阶段学生基本实现预就业。

2“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试点班进行实施,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情况看,效果良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在试点班级的路桥工程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路桥工程测量的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根据老师下发的任务单进行相应的资讯,同一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决策,然后小组分工进行任务的实施,并进行检查,任务完成后,进行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点评。每完成一个任务,学生的工程测量技能就有提高一步,团队协作意识也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在为学校测绘校园平面图和新地界的工作中,积极报名参加,并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为学院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是学生的责任心明显增强。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试点班级的专业认识实习中,学生到施工现场感受到未来就业岗位的工作责任重大,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回到学校学习时,责任心明显增强,明确了学习目的和今后的工作目标,都能够认真主动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三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以往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被动学习,又因为高职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很多学生是身在课堂心在外。试点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脑、眼、耳、手共用,教师由授课变为引导、答疑、解惑,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要靠自己资讯和团队协作来完成,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谁都不想因为自己的工作失误,给整个团队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四是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高。试点班的第一学期就安排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的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将企业中真实的工程案例带入课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建筑识图技能训练,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学生在“名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是“实战演练”,因此,学生的建筑识图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3“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果

经过“校企共育、德能双修、季节分段”工学交替人的才培养模式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是构建了基于土木工程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和企业调研,确定了毕业生就业岗位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员”岗位群的工作任务,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职业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分析确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要求,制订学习领域课程实施方案,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搜集反馈信息,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制定完善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工程应用数学、汉语言表达与沟通等3门基础核心课程和路桥工程测量技术、寒区路桥工程施工技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路桥工程检测技术、土建工程力学应用、桥梁结构设计、路桥工程造价、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建筑施工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档案、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等26门土木工程类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接企业技术标准和学生就业岗位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员”岗位资格标准。

三是专业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小组同学共同进行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环节完成工作任务,教学模式对接学生的就业岗位工作模式,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工作流程,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四是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施工一线技术骨干共同组成的特色教材编写小组,结合企业的施工案例和“四新”(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成果,参照学生就业岗位具体工作操作规程,校企共同编写、正式出版了10本核心课程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并编写了10余本核心课程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五是以学生就业岗位施工员、技术员、质检员等“员”岗位资格考核标准为依据制定课程考核标准,打破了原有结业性考核模式,课程考核标准对接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过程考核,使学生熟练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学生职业资格考核通过率,学生毕业就能持证上岗。六是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2013年学生在中国建设学会主办的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算量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在黑龙江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工程造价技能”赛项荣获一等奖;学生参加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或省建设厅组织的施工员、技术员等“员”职业资格考试,全部通过,实现“双证书”获得率100%;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世界500强企业参加生产实习期间,由于表现超群被企业直接录用。

4结语

第3篇

关键词:整合;技工学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134-03

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技术主要基础课程《机械制图》、《计算机制图—AutoCAD》、《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所包含的内容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紧密联系,它们有着共同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绘图能力。然而,在现行教学模式下,这三门课程的教学一般是分阶段安排,而且往往由不同的教师按照各自教学大纲的要求独立地进行讲授。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它不仅影响教学效率,而且影响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就业,不利于培养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对这三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采取模块化方式进行教学以求最佳质量效果,已经成为摆在技工教育工作者面前并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整合的必要性

教材内容不尽合理 (1)教材内容较多、过细。技工学校目前使用的《机械制图》(机械类通用、第五版)教材,内容很多、很细,面面俱到,而且注重理论知识的表达,缺少实例的分析和实练的安排;《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机械类通用)内容单调、抽象且过于理论化;《计算机制图——AutoCAD》(机械类通用)安排的内容也较多。如果教师按部就班、一点不漏地讲完这些课程内容,势必占用较多课时,延长教学时间。(2)教材内容未能较好地体现用途。教材内容虽较为全面,但存在着与实习、应用脱节等问题,难以让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的实际意义,有关内容在学习完后不能马上应用,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容易遗忘。

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三门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都是采取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实练为辅的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习兴趣不高,掌握的知识就非常有限。另外,这三门课程关联性较强,但由于分开教学,导致学生不能较好地把专业知识相关联,难以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地归纳和理解。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教学效果当然就不理想。

培养“校企双制”技能人才目标的需要 在广东技工教育发展方面,2010年初省人力资源和保障厅制定了“校企双制,实现共赢”的发展战略。所谓“校企双制”是指学校和企业朝着相同的目标,共同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发挥学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成为二元合一,双制互促的办学模式。要培养企业需用的技能人才,技工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要从原来的学历教育转到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教育上。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要围绕培养既懂一定理论,又能动手操作的实用型人才这一中心而进行。机械类专业教育的实践性很强,在课程结构中,要十分突出技能实践课安排的合理性,强化技能训练。

技工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技工院校要积极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因此,技工学校应积极探索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行模块化、“培训菜单”等教学改革方式,为培养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做出努力。

推荐学生就业的需要 技工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市场办学。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技工学校毕业生一度面临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为保证学生能顺利就业,大部分技工学校都会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内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而“持证上岗”也要求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必须通过各门课程的考试以及技能等级鉴定考核。这样就促使学校必须调整教学工作计划,压缩课程内容,缩短学习时间,提前完成教学任务。

整合的思路

(一)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以上弊端,结合实际,将传统教学中相互分离的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机械制图》为主线进行整合,以“够用”为原则,从这三门课程中筛选出培养学生绘图和读图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及相应实训内容,将它们重新组合,循序渐进,形成一个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三合一”教学内容体系。根据技工教育的特点,将三门课程中的部分理论知识简化,删除一些关联性不大的难点知识,补充一些实用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突出简单、明了、实用、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并以自身的教学方式影响、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主动学。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基础知识部分 这一部分的内容对于后面两部分关键难题的攻克具有重要意义。其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绘制和识读组合体三视图的能力、绘制轴测图的能力。(1)主要知识点:该部分的主要知识点有以下几项: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正投影作图基础;截交线和相贯线的投影作图;组合体;AutoCAD2007绘图基础;轴测图;绘制轴测图和三维图;机械图样的基本表示法;机械图样中的特殊表示法。(2)重点训练内容:手工及计算机绘制手柄;手工绘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徒手及计算机绘制轴测图;计算机绘制空心轴;计算机绘制图框和标题栏,计算机输入文字;计算机绘制轴承;计算机绘制螺栓连接图。

零件图部分 该部分的教学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使学生掌握绘制和识读零件图的方法,具备一定的绘制和识读常用典型零件图的能力;二是要让学生掌握极限配合的概念与标注、常用量具的使用和基本测量方法,具备一定的零件测绘能力。(1)主要知识点:零件图部分的主要知识点如下:零件图概述;零件结构形状的表达;零件上的常见工艺结构;零件尺寸的合理标注;光滑圆柱形结合的极限与配合;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常用计量器具;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螺纹结合的公差与检测;尺寸标注;计算机综合演练;零件测绘。(2)重点训练内容:手工及计算机绘制阶梯轴零件图;手工及计算机绘制齿轮零件图;实体零件的测绘。

装配图部分 该部分的教学要达到使学生掌握绘制和识读装配图的方法与步骤的目标,并且要具备熟练识读装配图的能力、绘制简单装配图的能力以及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的能力。(1)主要知识点:装配图的内容和表示法;装配图的尺寸标注、零部件序号和明细栏;常见的装配结构;画装配图的方法与步骤;读装配图的方法与步骤;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计算机绘制装配图。(2)重点训练内容:该部分教学要重点训练的内容有两项,即手工绘制轴承架装配图和计算机绘制铣刀头装配图。

(二)整合后的教学要求

由专业教师一人讲授 三门课程整合后,内容涉及面广、衔接紧密,并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整合后的教学最好由一位具备较强机械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机械加工生产知识的教师来承担,并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较强的手工和计算机绘图能力、熟悉常用量具的使用,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较强教学能力,以求取得较好的预期效果。

认真编写“三合一”教案 任课教师应根据整合内容,分清知识重点和难点,遵循教育规律,把握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按照教学目标要求认真编写教案,为有效实施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配置够用的实训设备和器材 整合后的教学,教师经常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学生也需要通过计算机完成大量的绘图练习。因此,学校应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足够的计算机供教学使用。另外,还应配置挂图、模型和尺规等教师在课室黑板上讲课时需用的工具,以及供学生测绘用的零件实体和测量工具。测绘器具最好是人手一套,以加强学生实训力度,不断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

(三)整合后的考试要求

考试范围应涵盖“三合一”课程所授全部知识。考试模块应包括理论知识和技能测试两大方面,其中以技能测试为主(占60%~80%),内容主要为识读零件图和装配图、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可采取笔试或上机操作、实体零件测绘等形式进行考核。

优化整合以上三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教学,是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探索,无论是对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学生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或是提升技工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和造就现今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都是一种较为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钱可强.机械制图(第5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丁建春.计算机制图——AutoCAD[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杨昌义.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第3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张植桂.技工学校《机械制图》模块化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09(3):65.

[5]黄景容.再论技工院校公共课程改革[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12(2):4.

[6]邱定筹.技工学校《机械制图》教材改革与实践[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10(3):28.

[7]刘春.技工院校中职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与教材研发现状和思考[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09(2):83.

第4篇

关键词高职;职业;机械设计基础;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33-01

基于项目驱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应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为指导,开发全新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设立基于职业工作过程、体现职业特点的项目,完成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课程改革。

所谓项目教学,就是以项目为主体,根据项目来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并将学科结构的内容融入到工作过程的结构中,学生在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因此,项目的选择就变得尤为重要。对职业教育而言,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建立和发展,那么根据职业工作活动,将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核心,将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内容,就成为我们项目选择的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由于各专业的职业工作活动有着各自特定的工作对象、工具、组织等,因此,课程项目的选择应因其专业的不同而具体设置。笔者就模具制造专业做了一个初步探讨,根据模具制造的职业活动特点,总结其与本课程相关联并有意义的职业行动情境,结合本门课程的具体要求,从教学的可实施性出发,笔者认为可设置以下课题。

1)冲压设备的定期检修、日常保养及维护。由于曲柄压力机等冲压设备,几乎涵概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所要求掌握的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因此,既可满足本课程学习的要求,又具有典型的职业特征。项目又根据不同的阶段和内容分为若干子项目。

2)典型模具的设计、制造、安装及调试。选择具有较复杂运动机构的典型模具,针对运动部分构件的设计、制造,并通过模具装配及试模,学习机械传动在模具设计及制造中的应用。

3)冲压生产中输送带的设计、维修及保养。当然,项目的选择是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然而如何进行具体的教学实施,却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探讨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

1基于项目驱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充分体现“职业能力”的开发

现代职业教育将职业能力的开发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视职业教育为职业能力开发的过程,并将基本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一划分涵概了现代工作体系对劳动者素质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人生存、发展和进步所必备的能力条件。因此,也是我们在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中始终都应遵循的重要的指导思想。我们的教育是为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工作者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所有课程的教学都应考量对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教育。

所谓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与其相应的知识。模具制造专业的学生通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应掌握常用机构及通用零件在模具生产和制造中的应用,通过参与并完成对冲压设备的检修、维护及保养等项目规定的工作任务,掌握相关的职业工作技能,及机械设计实验技能和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能力。

所谓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模具制造专业的学生通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应能够按照任务要求制定涉及设备、材料、标准等方面的具体工作计划;在接受新任务时,学会查找资料与文献以及取得有用的信息等;正确分析并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独立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并正确评估工作业绩等。

所谓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模具制造专业的学生通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应在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锻炼与同学间友好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培养认真、细致、诚实、可靠的工作作风。

2基于项目驱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充分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

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应追求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在课程结构上摈弃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则,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由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再经过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教学。

如何由职业活动导出切实可行的“行动领域”,对《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性质而言,确实比较困难。对模具制造专业来说,我们认为冲压设备的定期检修、日常保养及维护是学生将来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行动能力,但此行动如何经教学整合成一系列能够实施并完成的项目任务,最终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和完整的“学习领域”来实现教学,却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下面是笔者作的一个初步探讨,例如在项目一中,曲柄压力机的传动系统是,电动机通过三角皮带把运动传给大皮带轮,再经小齿轮、大齿轮把运动传给曲轴,由曲轴、连杆、滑块所组成的曲柄滑块机构,将旋转运动转变成上模部分的上下往复运动,与下模闭合完成冲压工作;其操纵系统则是由铰链四杆机构控制离合器、制动器,完成对滑块的运动和停止的控制。我们据此将整部机器分成几个功能模块,带传动、齿轮传动、铰链四杆机构、离合器、制动器、轴与轴承、螺纹连接等。结合部件的检修、维护和保养等工作任务,并加入测绘、分析、校核等学习性任务,将学习分成阶段性的系列子项目,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当然,每一个子项目都需要通过详细的职业工作过程、职业情境、行动领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的分析,以设计出合理的课程方案。在项目二中,我们可将具有四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传动等结构功能的典型模具作为项目任务。在项目三中,我们可将冲压生产中的输送带等作为项目任务。进行拆装、测绘、分析、机构动作设计等工作,使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就对模具结构有所认识,给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基于项目驱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

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的实施应以行动为导向。教学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行动,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学习行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灌输的对象。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应以职业工作中体现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独立地计划、实施和评估学习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在行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职业活动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正确的引导。按教学项目,将学生分成小组,分配具体的工作任务,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互学互助、齐心协力,共同研讨,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总之,我们的教育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存空间,使学生不仅获得胜任职业工作所必备的专业能力;又具备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方法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社会能力,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较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2]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曾霞文,徐政坤.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1.

[4]徐政坤.冲压模具及设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第5篇

关键词:GIS;景观生态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Q1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3(c)-0040-01

一、景观生态学研究概述

景观生态学的定义有多种表述,但就一般讲,是指反映地形地貌精景色的图像,诸如草原、森林、山脉、湖泊等;或是某一地理区域的综合地形特征;或者是人们放眼所映的自然景色。而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景观是指几十km2至几百km2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而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称为区域。狭义景观和区域可统称为宏观景观。广义景观则指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显然。广义景观概念强调空间异质性,其空间尺度则随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而变化,而且它突出了生态学系统中多尺度和等级结构的特征。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想和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1]。

二、GIS简介及其发展应用

1、GIS简介:GIS可定义为用于采集、模拟、处理、检索、分析和表达空间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2]。主要包括①空间数据输入子系统;②数据存储与检索子系统;③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子系统;④数据输出子系统[3]。功能构成包括:①数据采集、检索、编辑;②数据操作运算;③数据储存、组织;④数据查询、检索、统计、计算;⑤数据空间分析;⑥数据实现[2]。

2、GIS的发展应用:GIS的发展经历了开拓发展、巩固、突破以及社会化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建立和数字化信息产品在全世界的普及,GIS已经成为许多机构必备的工作系统,尤其是政府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受GIS影响改变了现有机构的运行方式、设置与工作计划等。而且,社会对GIS的认识普遍提高,需求大幅度增加,从而导致GIS的应用扩大与深化[4.5]。GIS的应用领域包括资源管理、资源配置、城市规划和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和地籍管理、生态环境管理与模拟、应急响应、地学研究与应用、商业与时常、基础设施管理、网络分析、可视化应用等各行各业。其中GIS的应用已遍及与地理空间有关的领域。一方面,又可通过失控模型构建,分析空间要素的发展变化,为咨询、规划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6]。随着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提高以及面向对象、网络和数据挖掘等主流IT技术的发展,GIS的应用日趋惯犯,已成为城市规划、设施管理和工程建设的重要工具,同时还进入到军事战略分析、商业策划、移动通信、文化教育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其社会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已被公认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

三、GIS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1、研究景观生态系统及其空间格局

一方面,由于地理信息系统中贮存的有关底图文件数据,其加工功能强大,形成完善的人机对话系统,能快速、准确地对遥感图像进行有关处理;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专题信息和专家智慧能对遥感图像进行专题监督分类,其结果以计算机地图形式输出。

2、研究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动态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中贮存大量专题数据和丰富的程序、模型和方法,利有计算机、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的支持,因而能采用多层次、多因子的区域综合和系统分析,既可以从时间与空间、质量与数量、内部与外部、静态与动态、自然人为等角度综合认识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从而进行景观功能模拟和动态预测。

3、进行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一般都要与具体实践和应用相关联,作为整个设计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综合、系统地对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研究之后,依靠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专题研究模型,加上专家系统,首先对景观生态特征进行评价、然后利用GIS的可视化功能并结合景观设计中的各种应用模型,根据具体的目的要求,对景观规划结果进行模拟显示和分析,为设计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信息。

4、研究全球性问题

景观生态学经过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门涉及生物圈,地理圈和智慧圈等领域、把人类和环境统一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它力图为协调人类与景观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对于这样一门全球性科学的研究,单一学科、传统手段与方法已无能为力,而GIS对此则大有可为:首先,有全球性的资源与环境大容量数据库;其次是综合了各有关学科专家的智慧;第三,有先进的信息网络支持,可将在物理上离散的各地数据库、模型库联系起来共享;第四,处理数据的速度相当快,能在自然过程的形成时间之内模拟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并提出对策。

四、结语:GIS现如今已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支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同时也会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作者简介:栾毅(1986-),男,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黑龙江工程学院2005级测绘系本科生,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李博等.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3,6-7

[3]江东.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4

[4]王庆华,郝伟.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