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时间:2022-07-14 06:06: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组织形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组织形式

第1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一、体育教学组织概念形式的含义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概念的涵义包括以下几点:

1.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如武术教学可采用全班集体上课,而表现为各种技能、技巧的程序性教学则应尽可能做到教学的个别化。

2.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直接体现为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这种作用方式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既可在班集体中进行,也可在小组内或个体间进行。

3.师生的活动必须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中完成,且要遵循各种互动方式所要求的规范和程序。

4.以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为纽带,把各种教学要素,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一定的教学程序集结起来,方能确保教学活动的完成。

二、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

1.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反映的是教学活动中人员、时间和空间的组织和安排,当我们从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来说明一种教学活动时,我们至少必须从人员、时间和空间等方面来加以考虑,否则就不可能对教学组织形式有全面的了解。教学组织的多维性也决定了体育教学活动是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即人员的、时间的和空间的组织形式同时并存的。例如,某种体育教学活动在教学的组织上是采取分组教学、在教师的组织上是采取小队教学、在时间的组织上是采取活动课时制、在空间上是采取课堂教学等等。也正因为教学组织形式在客观上是多维的,因此对它的研究要全面、完整地进行。

2.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具有密切的关系,但从体育教学组织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也是从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向多样发展的,如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友伴群体教学等等。但这种发展过程并不意味着后一种形式对前一种形式的否定,而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补充和发展。因此,当代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现状是多种教学形式并存、共同发展。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又是与它的各种制约因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分不开的。随着人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更加全面,对体育教学内容、结构的研究更加深入,以及对教学对象及其特点的认识更加科学化,势必会导致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出现新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使得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多种多样。

3.班级教学制仍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这里我们所说的班级教学制不仅仅就学生的组织而言,而且包含体育课堂教学。由它们构成的班级教了教学空间的组织学制,长期以来对体育教学实践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其本身的优点是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所无法取代的。正因为这样,到今天它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依然是世界各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当然,班级教学制的不能很好地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忽视因材施教等局限性,表明班级教学制在今后要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也说明其他起辅助或补充作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不可忽略的。

三、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有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友伴群体教学。根据平时教学实践分组教学是按一定标准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指导。这种组织形式既保留了班级教学的长处,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区别对待的问题。《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课程应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根据这一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地从学生客观的学习实际出发,按照他们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兴趣和爱好等情况,让学生自低到高的自我选组定位,从而使教学贴近于他们实际,使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得到发展。

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

1.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论中处于综合、集结性的性质,是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的实现、教学原则的体现、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最终都要综合、集结、具体落实到一定的体育组织形式中,要以各种各样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并表现为一定的时间序列,发挥其集合作用。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手段只有运用于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才能发挥其效用,方法和形式总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同样,体育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直至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要体现在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中。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体育教学的具体的落脚点,带有综合、集结性的性质。所以,教学组织形式是否科学、合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效果有直接的意义。

第2篇

【关键词】美术课程 教学论 教学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158-01

一 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组织形式问题上,国内外学者、专家众说纷纭,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特点,同时也蕴藏一些共性的东西,笔者将其概括为:美术教学组织形式就是能完成美术教学任务,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由教学人员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师、学生按照一定的教学设计需求,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中的组合形式。

二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研究

1.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随着历史的发展,班级授课制呈现出“一刀切”“划一主义”的局限,不利于因材施教,并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尽管如此,它以其“多、快、好、省”的优越性长期存在,仍是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20世纪以来,利弊矛盾冲突的凸显加剧了世界范围内各国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和探索。美国加利福尼亚学校试行的圣巴巴拉制的教学组织形式,规定在同一班级设置三种程度不同的课程,实行分组教学,这种教学在班级编制的框架内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各组年限相同,课程则不同,试图突破班级授课制中统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日、英、法等国也都同美国一样,把班级授课制作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其进行完善,扬长避短,灌输新鲜血液。这表明,历史的进步使班级授课制正在不断改革,以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

2.个别辅导到现代个别化教学

与班级授课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辅导,是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给予引导、启示、咨询和指导,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形式在提倡个性化的美术教学中尤为重要。美术教学往往是全班同学在一个教室里接受教师指导,也可根据学生情况或需要进行单独辅导,这种教学便于因材施教,但要注意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现今,网络教学不断发展,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加上学生个体性差异的普遍存在,使学校美术教育越来越重视个别化教学。虽然在现实条件下尚不能允许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教学,但教学组织形式仍在朝着现代个别化教学方向发展。

3.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在美术课程与教学论中美术课程教学内容多样性的发展要求美术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改革。美术教学改革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实践,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发展水平和不同教育发展程度下涌现出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即使它们设计和考虑的角度不一样,但它们的共性都是力图使美术教学能尽可能地适应每个学生的需求,如兴趣、能力方面,想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到最好的水平。因而,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可以相互存在的,这也是要与各地区、各学校、每个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如班级授课制“多、快、好、省”的特点,适用于相对落后的地区;个别化教学,利于发挥主动性,照顾个体的优点,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也高,适于较发达地区;另外,还有分组教学、写生教学、参观访问教学、开放教学、设计教学和复试教学等均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美术教学形式的发展属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而教学对象又是相互作用并不断变化的人,如果仅仅以一种固定的教学形式和模式去应对万变的教学对象,那也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学组织形式必然会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三 对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组织形式的思考

第一,教学组织形式是由教育理念、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学策略、评价手段组成的课堂教学形式特征。不同时代的不同教育理念和育人标准形成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新课标美术教学形式受教师、学生、时间、空间四个核心的影响更应注重其结构性、稳定性、多样性,使美术课堂发展为融入认知、情感与身心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第二,美术教学组织形式取决于美术课程的性质和内容,课程内容直接受制于课程目标,并为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未来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内容将得到及时更新,教学组织形式也要随之不断革新,在增加反映现代科技新成就、有民族和地方特色、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课程的同时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在美术课的设置上增加美学、美术史、美术批评等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深化掌握的程度,增强文化修养。对于其他的科目,也应与美术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使美术与其他科目互相促进、灵活学习。如美术课与其他科目一样要遵循教育原理、教育史的相关内容,让多种科目互相融合、渗透,既帮助学生理解和学好美术知识,用能将所收获的美育实践运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去。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学组织 形式创新

尽管教学组织的形式丰富多样,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吸收知识的能力。初中英语教学组织形式不断的发生变化,在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主动性。国外的一些英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侧重于激发学生的本身兴趣,能够在很程度上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提高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有效地开展各种实际意义很强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互动型教学组织形式研究

最好的英语教学组织形式是要能够让师生在课堂上达到共鸣,这就离不开师生间的互动。互动教学法在中专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在互动中,每个学生都不会感到拘束,而是愿意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乐于和别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尽情地发挥个人的特长。在富有乐趣的课堂环境下学习,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还在无形当中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有一点必须注意,虽然是互动课,但是必须做到“活”而不乱,并且整个互动要针对全体学生。教师在教学的互动中,注意观察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的差异,为今后的教育互动做准备。在英语教学的整个互动当中,教师应对表现比较优异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那些表现一般的学生给予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目标,将互动法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娱乐型教学组织形式

良好而轻松的英语课堂氛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加容易吸收知识。在教授初中生英语时,教师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这个问题就是初中生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所学的英语知识遗忘了。原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将暂时的知识教给了学生,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学生特别容易将知识忘记。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的精神比较兴奋的时候,对外界的刺激记忆是非常深刻的,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最强的。而娱乐教学法可以将知识融入到活动中,活动中孩子的心情是非常兴奋的,也就是此时孩子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是非常强的,记忆知识的速度也是比较快的,因此教师应该多将“寓教于乐”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下去。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合作型教学组织形式

1.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过程比较开放,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有效手段来指导和教育学生,通过各种英语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熟练地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并使学生提高对有价值的学习信息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并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价值信息。当学生拥有了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充分利用信息的能力之后,就能够在遇到学习问题时候轻松地解决。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能力就会得到显著提高。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多种获取信息的途径,同时对于信息的价值能够具备足够的判断及识别能力,然后对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最终使学生利用、分析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得到加强。

2.鼓励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授课方式。通常利用学生小组或者个人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我们在活动中能够对小组活动加以利用,使学生对合作的重要性有一种理性的认识,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语言的应用,同时,还可以对活动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注意区分传统讨论模式与小组讨论。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知识、掌握状况、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或者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让学生充分享受自由空间。由此,学生之间可以有较好的沟通,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研究、归纳和总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研究、对比各小组之间不同的研究结果,从而形成统一的结果。不仅如此,在进行讨论和学习任务布置之前,教师必须进行研究的精心设计,根据不同性质对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的任务布置,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3.充分运用辩论教学组织形式。很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不是他们智力方面不足,而是被智力因素所影响。由于内部动力的严重缺乏,很多学生没有任何成就感,他们上课精力不集中、打瞌睡,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自信心,甚至放弃追求,不抱期望,自我消极,意志薄弱。为了使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期望效应,然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树立。通过开展辩论组织形式,能够增加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自身的兴趣爱好,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组织;形式创新

尽管教学组织的形式丰富多样,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吸收知识的能力。初中英语教学组织形式不断的发生变化,在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主动性。国外的一些英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侧重于激发学生的本身兴趣,能够在很程度上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提高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有效地开展各种实际意义很强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互动型教学组织形式研究

最好的英语教学组织形式是要能够让师生在课堂上达到共鸣,这就离不开师生间的互动。互动教学法在中专英语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在互动中,每个学生都不会感到拘束,而是愿意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乐于和别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尽情地发挥个人的特长。在富有乐趣的课堂环境下学习,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还在无形当中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有一点必须注意,虽然是互动课,但是必须做到“活”而不乱,并且整个互动要针对全体学生。教师在教学的互动中,注意观察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的差异,为今后的教育互动做准备。在英语教学的整个互动当中,教师应对表现比较优异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那些表现一般的学生给予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目标,将互动法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娱乐型教学组织形式

良好而轻松的英语课堂氛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加容易吸收知识。在教授初中生英语时,教师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扰,这个问题就是初中生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所学的英语知识遗忘了。原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将暂时的知识教给了学生,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学生特别容易将知识忘记。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的精神比较兴奋的时候,对外界的刺激记忆是非常深刻的,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最强的。而娱乐教学法可以将知识融入到活动中,活动中孩子的心情是非常兴奋的,也就是此时孩子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是非常强的,记忆知识的速度也是比较快的,因此教师应该多将“寓教于乐”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下去。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合作型教学组织形式

1.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过程比较开放,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有效手段来指导和教育学生,通过各种英语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熟练地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并使学生提高对有价值的学习信息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并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价值信息。当学生拥有了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充分利用信息的能力之后,就能够在遇到学习问题时候轻松地解决。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能力就会得到显著提高。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多种获取信息的途径,同时对于信息的价值能够具备足够的判断及识别能力,然后对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最终使学生利用、分析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得到加强。

2.鼓励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授课方式。

通常利用学生小组或者个人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我们在活动中能够对小组活动加以利用,使学生对合作的重要性有一种理性的认识,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语言的应用,同时,还可以对活动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注意区分传统讨论模式与小组讨论。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知识、掌握状况、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或者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让学生充分享受自由空间。由此,学生之间可以有较好的沟通,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研究、归纳和总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研究、对比各小组之间不同的研究结果,从而形成统一的结果。不仅如此,在进行讨论和学习任务布置之前,教师必须进行研究的精心设计,根据不同性质对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的任务布置,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3.充分运用辩论教学组织形式。

第5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0-049-1

一、班级授课制下数学课堂的困境描述

1.“教”与“学”分离。

笔者做过一次大班教学弊端调查,学生认为大班教学“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问的互动交流”的人数占80.3%,位居所有弊端之榜首。学生认为大班授课不利于师生互动交流,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在教学中主要的工作是讲授,至于讲授的内容是否与学生接受能力相符就不得而知了,并且学生在听课中出现的问题亦得不到及时反馈。其结果是教师不清楚学生的学习情况,甚至学生也不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客观的评价。

2.“学”与“思”分离。

大班教学中,教师往往倾向于“填鸭式”讲授。学生一直坐着不动,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使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更高层次思维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许多研究指出,做笔记是被动、低级的活动,只需要很少的注意力跟理解,所以学生即使做了笔记,也并不记得或并不了解多少内容。因此,要刺激学生启动高层次的思考必须让学生参与课堂,充分参与讨论。

3.“教”与“评”的分离。

在班级授课制下,尤其是大班教学中,采用有价值的可靠的评估方式是十分困难的。教师普遍采取的评价方式主要依赖于考试。但是这种方式只关注结果因而显得比较单一,无法给予学生全面、恰当的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更是无法得到客观及时的评价。尤其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也很难兼顾。阶段考试的反馈信息也因为时效性差而降低了其评估的效用。教学的效果没有辅之以适当的评价方式,既不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也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

二、班级授课制下数学教学的困境成因

1.班级授课制自身的局限性。从班级授课制的特征来看,其本身具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首先,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固定班级授课制。固定班级授课制表现为固定班级、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这一切都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其次,班级授课制为学生提供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少,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再次,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形式比较固定,缺少灵活性,不利于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在班级教育的实际情境中,教师们通常采用的策略是面向大多数,表现为对一个班级学生总体的数学认知水平和知识状况进行笼统的估计,并据此设计出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班级中的其他学生则因其不具有代表性,而在教学中遭受到某种损失。所以要求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并针对他们的状态进行教学,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有很大难度。

2.教学理念的陈旧。数学教育被当做真理的传授,而不是激发怀疑和批判精神的一种方法。因此,教授的任务是灌输,而不是鼓励学生怀疑现成的结论、探究知识的背景。如果一个学生无法接受却又必须记住老师所讲的内容来应付考试,他是在丧失学习兴趣的情况下,痛苦地磨练记忆力;如果一个学生不假思索地接受教师观点,他的全部努力无非是重复一遍他人已经发出的声音。数学教育采用灌输的教育理念无疑是错误的。原因在于灌输式的教育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违背了教育的本质精神。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杜威认为教育即指导。教学的重心在于学生的自然化成长,正是这个成长要求教育作为一种指导力量而存在,也正是这个成长要求教育要注意学生身心、知识的发展水平而不是无视它的存在。

3.教学方法单一。在授课时,教师最常使用的讲授法常被形容为“填鸭式”教学或像八十年代听带功报告。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便利就是教师不需顾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完全从自我的需要和认识出发,可以作自由的发挥。但也由此带来许多不利的后果,例如上文提及的“教”与“学”的分离,“学”与“思”的分离。

三、数学教学超越困境的解决途径

1.倡导数学教育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数学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是关注人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卢梭认为,教育的目标,“它不是别的,它就是自然的目标”,就是培养自然人。数学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过程应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反对把学生看成是“较大的白鼠”和“较慢的电子计算机”。教师应相信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潜力,应与学生共同分担学习过程的责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助产士”和“催化剂”,其扮演的角色是“促进者”,促进者的任务是提供各种学习资料,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教学中关键不在于教授学生数学知识,而在于培养他们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习以研究学问的方法。这也是古语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第6篇

关键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选项教学;教学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01-01

新疆于2011年开始实施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其中选项教学是广大教师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实施选项教学是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说它是亮点,是因为选项学习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传统的高中体育课程是按行政班开展教学,所有的学生都学习同样的内容,不管学生是否对学习内容感兴趣,都要学。而实施选项教学,操作起来会碰到一些具体的问题和困难,但把兴趣相同的同学聚在一起上课,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效果的达成。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有一定的收获,现将打破年级界限进行篮球选项教学时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在这与大家分享。阿克苏地区实验中学根据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师资、场地和器材等)和调查学生的兴趣项目的结果,确定在篮球选项教学实施打破年级界限,不同年级进行选项教学的尝试。模块教学班的学生来源于不同的年级班级,容易造成考勤环节出漏洞,出现个别学生可能每一节课都上不同项目的现象,产生消极影响。制作出各模块教学班学生点名表并认真考勤。在做好以上工作以后,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实施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现就自己的教学体验总结不同教学内容采用的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分理论和实践。理论传统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根据所讲内容提问,学生回答,而且就一节课,讲不透讲不全。一本书一节课不可能讲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新课改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不是把所有知识教给学生。我个人认为理论只需要解决三个问题:(1)为什么从事篮球运动?(2)学习内容是什么?(3)如何获得相关的你想要的篮球知识?也就是解决学习的目的、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途径问题。我尝试采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演示的课堂组织形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实践分为身体素质练习、篮球基本技术和篮球基本战术。身体素质练习要解决跑得快、跳得高、投得准、有对抗、能持久的问题,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竞争性的明显特征。什么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最能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一个竞争对手,看得见的对手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引导学生良性竞争,没有摩擦制造摩擦,让身高相同、速度相近、甚至身体素质相差很远的两人成为对手。这时不管是做折返跑、摸高练习、俯卧撑、负重跑效果都很好。但也有失控出现打架吵架的时候,这也是引导学生良性竞争,遵守篮球规则,控制情绪建立友谊的大好时机。这一阶段较好的组织形式有个人对抗赛、小组对抗赛、男女混合对抗赛,但一定要有观众,轮流对抗都可以。根据课的内容灵活选用,不可一种方法用老了。篮球基本技术看起来内容多,概括起来就是运球、传球、投球、突破、抢篮板球,里面夹杂一些身体对抗。这些全是个人能力,做得好,可以赢得比赛的胜利和队友的信任,做得不好,一定是自己还不够努力。进入这一阶段最需要的是对比,提醒学生今天有什么进步,也就是同学们的俗话今天又学了一招什么?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强了吗?什么课堂组织形式可以达到好的效果?能展现学生进步的课堂组织形式就是最好的课堂组织形式。我采用四种阶段展现:(1)实验新学的或自创动作或组合;(2)实践新学的或自创的动作或组合;(3)实战中运用;(4)调整后的再展示。课堂组织形式有:异质分组、合作型分组、帮教型分组。展示分为小组内展示(单挑)、班级内展示(教学比赛)、校内展示(校篮球赛)。小组内的评价班级内的评价也要同时跟上,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同学。其实大家都挺在乎自己学到什么的同时得到同伴的肯定。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实施,只要有一个同学会其他同学很快就都会这个技术了,而且速度很快。篮球基本战术包括:长传快攻战术,区域联防战术,全场紧逼战术以及一些局部的掩护挡拆策应配合等。战术的实施离不开队员的默契配合,离不开队员间的团结合作。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默契,默契不会自己就跑出来,需要反复练习磨合。讲究团队合作与竞争,教学组织形式多采用小组间的教学比赛。在学练技术、战术的过程中,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课堂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得快学得好,而且有利于学生建立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

打破年级教学除了点名之外,就不要强化以前的行政班概念,教学过程中也不要批评学生,高年级不如低年级同学的水平,评价要围绕教学内容走,达到什么水平给什么评价,身体素质要和同质或相近的比,技战术要和昨天的自己比。让学生每上一个台阶都有收获,并且自愿不停地上台阶。学生可以在不同系列中选修不同模块获得相应学分,也可以在某个系列中选修多个模块获得相应学分,还可以选修某个系列的某个模块获得多个学分。最后建立以高年级有志于体育运动及相关专业发展的学生为骨干,低年级学生为主体的打破年级的选修模式,如此循环下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8.

[3]陈春.高中体育课选项教学学生报名程序与调控[J].体育教学,2008,(1):25.

第7篇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万物都有差异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造成了学生的差异。学生差异的特点表现为:客观性、多样性和发展动态性。客观性即学生在学习速度上确实存在差异,同样的内容,有的学生学的快,有的学生学的慢;多样性可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解释,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多种智能倾向;发展动态性即中小学生还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教育社会学的“互动原理”指出,在一个教学群体中保持一定的差异,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适当的互动是维系人际关系促进交流和形成集体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然而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如何组织教学,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能一成不变,要通过改革来适应学生的发展,即实施差异教学。由此也与新课改所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接轨。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结构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班级集体授课、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三种形态。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所要解决的,就是选择何种结构和作用方式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教学组织方式的改革是指在仔细分析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进行改革,采用一种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方式!

一、为适应学生差异的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班级授课制是最普遍、最长久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从古代的个别教学(即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教师分别对每一个人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到之后的稳定的班级授课制经历了许多的改革。面对古代的个别教学的低下的教学效率,之后形成了有统一的开学时间、按教学计划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材和练习等特点的班级授课制。其虽弥补了个别教学的缺点,但却表现着一些显而易见的缺点:如机械、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不利于因材施教,不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一消极面很快成了人们探究的问题。不久,许多改进措施相继出台。

由于班级授课制不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学生学习成绩出现分化,为弥补这一不足,出现巴塔维亚制(BataviaPlan)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它规定学生人数在50名以内,教师必须以一半的时间用于个别指导;学生人数超过50名,必须增设一名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该方法把差生纳入视线,突出对差生的个别辅导和补救。为了更好地面对学生差异,出现了将学生按能力高低分班的分组教学,即按学生能力高低分班的分组教学。然而这类教学形式易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更何况学生的差异性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形成完全同质的班级只能是教育上的乌托邦。但它的最大优点是关注到了优生的发展。由于这种办法对高智能学生的迅速成长仍有限制,于是出现了弹性升级制,即允许学习好的学生跳级。此形式的优点是对优生的极大关怀,缺点是不利于教师对每个学生总体情况的掌握。之后的导生制则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纳入视线,导生优先得到教师的教授,再将教学内容教给其他学生。导生制既关注差生,又利于优生发展,在组织形式上利于陪优补差,有了质的进步。“活动课时制”主张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活动可以使用不同的单位时间,对班级授课制的统一时间进行了修正。

二、为适应学生差异应然而生的个别化教学

由于班级授课采取“着眼中间,兼顾两头”减少差异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使得学习困难的学生没有得到切实的帮助,成为“自渎生”,他们是传统教学制造出的失败者;而优秀的学生,永远只是在等别人,在“陪读”,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也许在缺乏挑战的学习中消磨殆尽,最终“泯然众人矣”。其致命弱点是不能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显然不适合新课改的要求。随即针对其弊端的个别化教学产生,甚至出现了彻底否定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就是如此,它打破班级组织,实行小组组织,打破了固定的统一的课时,打破了课程体系,代之以一个个的设计活动。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对班级授课制也是彻底的否定,其突出特点是用作业室代替教室,每个学生从教师那里接受作业,然后去作业室自习,学习有疑难时则请教各作业室的教师。个别化教学制针对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大胆改革。首先,它应用了继续进步原理,这个原理认为,为了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可能完成的任务,每一个学生都应不断向新的学习任务前进;学生不应在已经掌握的内容上浪费时间,学得快的不应该等待学习慢的学生。其次,个别化教学还应用了掌握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如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有利的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到较高的目标,允许后进生用更多的时间达到目标,并给那些没有获得成功的学生补课,因为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有些“共同富裕”的味道。第三,个别化教学还采用了自我发展原理,每个人都有自我指导的潜能,每个人都可以按自我指导做出适当的选择,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个别化教学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然而忽略了“情感、态度、过程目标”。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单独学习,集体活动少,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时间交流不多,使学生原有的乐趣减少了,学生个性容易出现障碍。显然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只采用个别化教学是行不通的,若仍按照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一成不变的组织教学也是不可取的,在现如今“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将何去何从呢?

三、以分析学生差异为基础的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每一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应用都不能满足如今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差异的学生的发展。系统科学也告诉我们,某种结构对应某种功能,期待一种结构实现多种功能,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要实现教学发展学生的功能,一种单一僵化的组织形式是不可能达到的。我们应该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努力形成弹性教学组织形式观,我们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态度应该是灵活的。所以,我们的选择是: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分析研究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寻求教学组织形式的最佳组合。

随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重点从发展标准化的共性为主转向发展多样化的个性为主。所以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应该是面向差异的教学。

第8篇

近三十年来我国外语教学得到了蓬勃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得益于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引进。内容依托教学法(全称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简称CBI), 是20 世纪90年代中期引进的一种通过主题或学科内容教学达到外语习得目的的教学路子(approach)[3,4]。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各大高校都试图寻求更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模式。而CBI 教学模式也日益受到外语教师的关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CBI教学法在外语课堂上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一、CBI理念和教学模式

CBI教学法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加拿大学者蒙特利尔提出的一种基于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学要和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学科内容或学习者感兴趣的信息结合起来(顾飞荣,嵇胜美,2009)。CBI教学法主要特点就是满足学习者认知和情感需要为前提,以某种学科知识为中心借助某种语言为工具在教学中使用真实语料,已完成某种任务为途径从而实现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进一步强化学习者的语言。

因为实现CBI 教学理念的原则和方式不同,学者们对CBI进行了不同的分类。Brinton将其分为三种模式:主题式语言教学(Theme-based instruction)强调在语言教学课堂上,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或者话题展开,以学习主题内容为手段实现语言教学;附加式课程教学(Adjunct courses):在特定的专业课或者经过设计的语言教学课,外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合作,语言课堂服务于专业课。学习者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实现语言习得;保护式学科内容教学(Sheltered subject-matter instruction)的主题往往是留美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专业过程中有语言障碍,因此将其“保护”起来进行教学。专业课教师根据这些学生的英语水平用特别英语讲授专业课, 使他们的专业学习和语言的学习同步进行。在这三种模式中,主题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实现语言教学。这一模式下教师会选择满足学生情感或者兴趣需要的真实语料,选择适切的主题或者话题,并以这些主题或者话题为载体,培训学生的语言技能。主题模式适合各种二语和外语水平的学生,所以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

二、主题式CBI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组织形式中的应用

(一)主题模式的教学理念、特征及理论基础 主题模式的基本理论基础是符号理论和语言交际功能理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内容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语言具有完成社会交际的功能。基于这些理论,主题模式形成了一条将主题内容与语言教学活动完全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另一个理论基础是图式理论(李飞武,张金萍,2007)。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主题模式在选择材料和主题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相衔接,它不仅致力于帮助学生扩充语言图式和文章体裁等修辞图式,而且将增进学生对背景知识和相关的文化,社会知识的理解作为教学目标。Brinton, Snow & Wesche将CBI划分为强式和弱式两大类型,弱式CBI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课程中,而强式CBI主要用于以掌握学科知识为主要目的外语课堂里。主题式CBI属于弱式CBI(李飞武,张金萍,2007)。主题式CBI将语言视作内容学习的媒介,而内容则被视为语言学习的资源。教学目的和重点是语言教学。其宗旨是围绕某个特定的主题或与其相关的话题组织教学(张国辉,2010)。主题模式想法设法让学生参与到各种主题活动中,通过语言来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主题模式主要有四个特征:1、以主题为核心;2、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3、适应学习者的职业需求和个人兴趣;4、学习新的信息。

(二)大学英语课堂组织形式的现状 教学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怎样把一定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怎样组织好教师和学生,怎样有效地利用教学的时间、空间,怎样发挥教学设备的作用等,这些都是教学形式要解决的问题。教学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组织形式成为占据大学英语课堂的主要讯在方式。教师主讲学生唯听为使命的模式往往使英语课堂陷入“鸡肋”的角色。一方面是学生缺少学习主动性,从小到大受到的都是填鸭式教育,因此学生们不可能在短时间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和特点。此外学生对自己的不自信直接导致对教师的依赖,久而久之也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各种教学目标,不得不试图通过主讲这种别无二选的保守方式抢时间。最后由于教材的更新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信息的剧增而导致,教师不得不大量补充课外知识。然而这样下来的教学效果却是不尽人意。

三、CBI主题模式在课堂组织形式中的应用

CBI是一种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先进教学理念。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关系决定了此种教学模式对于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具体教学操作过程的高要求。内容教学法依托课程内容进行外语教学,把语言及其内容联合起来,强调把语言作为一种媒介,将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相连接。CBI 教学理念主题模式下,教师可根据不同的主题创造不同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以原版真实语料为依托,根据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该主题或者话题的课堂组织形式,如作报告、演讲、辩论、表演,或者以小组合作学习等组织形式,尽量再现交际情景和场景,最终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例如在CBI 主题模式下讲授克隆技术,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动画视频等方式是学生掌握克隆的概念和原理,鼓励学生就克隆的到的寓意展开讨论,进而进行辩论。这就帮助学生从被动听课向主动学习转变,通过去图书馆查资料过着网络搜索学生们会获得大量的相关内容和信息。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关学科的语言技能。教师需要将语言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英语思维的形成。

四、总结

CBI 教学理念的实施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在知识储备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广博的知识是无法应对各个学科背景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更要做通才。另一方面对课堂的管理和学生的评价机制也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各种课堂组织形式中保证相应的评价机制是体现教育公平的体现,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影响,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机,也可能适得其反挫败学生的上进心理。这也是教师在整个实施CBI教学模式过程中尤其要关注的事项。

参考文献:

[1]顾飞荣,嵇胜美.近15年国内CBI外语教学研究述评\[J\].韶关学院学报,2009,11(30):133-137.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组织形式

一、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

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教育的主客体之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更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教育特点是平等、民主,活跃和朝气蓬勃的。“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尊敬、信赖并且喜爱教师,在这个前提下,教师才可以去自主选择合适的、有效的课堂模式。

二、教师渊博且不断更新的知识储备,是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支柱

在以前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这种说法在社会发展速度较慢的年代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当展极为迅速的社会,一桶长期不更新、不流动的水,会变成死水,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长流不息且清澈的一眼泉水。

从教师传承文明、教书育人的使命和承担的社会角色来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教师应该是人类终身学习的楷模和示范,教师的终身学习尤为重要。高频率、快节奏的时代脚步,带来的是教育内容面临的问题,很多新鲜的事物会栉次鳞比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课堂里和讲台上。新知识、新理论、新现象、新问题使我们应接不暇。一朝受教,终身受益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学习就和吃饭一样重要,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这个变化频繁的时代。

三、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力求取得最佳课堂效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点子库,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备课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因材施教,注重差异,体现教师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备课时要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站在学生的角度多思考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充分考虑学生主动性学习,师生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师永远不要喧宾夺主,要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学习和吃饭、走路一样,必须亲力亲为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教师要相信学生是很有能力的,他们的潜能蓄势待发,却又深藏不露,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它就会喷薄而出。

下面本人针对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几种化学课型的特点阐述一下如何有效的组织高中的化学课堂。

1.新授课的有效组织

新授课的教学采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中重教师 “教”、轻学生“学”的做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案”是“以学定教”教学形式最重要的操作材料,学生就是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预习的成果和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去听课;教师则根据学生在学案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解决疑问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三维的教学目标。

“导学学案”的设计,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做到按学科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学生的共同特点、个体差异,综合考虑全体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分层次确定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要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满足学困生的成功体验,也要激发优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真正做到了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演讲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而这一切都是人才必备的要素。

2.实验课的有效组织

实验是化学的学科基础,作为教师不仅要会演示实验,组织学生实验,更要会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实验。

例如,在学习氨气的喷泉实验后,可以引导学生依据喷泉实验的原理自行设计合理的喷泉实验装置并通过亲自实验进行验证。这样操作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它们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习的信息。

3.复习课的有效组织

复习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每一个知识点,并且为每一个知识点配针对性练习,然后评选出最优秀的导学案进行展出。这样操作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并增强了成就感,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人生价值。

4.讲评课的有效组织

可以采用难题展示点评,中等难度的题目讨论的模式。经过几年的认真实践和不断的修改完善,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无定法,但每一位学子对知识的渴望之情是相同的;教无定法,但每一个教师盼望学生的成才之心是相通的。让我们教师联起手来,共同探讨研究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提高我们课堂的有效性,为学生也为我们自己打造出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组织;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4B-0022-01

创新是课堂教学基本意识,面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教师唯有创新才能调动课堂积极因素,形成重要教学增长点。创新有不同切入点和发力点,从教学组织形式角度展开,这就是创新尝试。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展开分层教学、分组互动、分类训练,符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与新课改基本精神吻合,自然具有挖掘成长空间,值得我们探索。

一、分层施教,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极为普遍的现象。由于学习基础、学习效率、学习悟性、学习习惯不同,学生数学学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呈现不同群体性。教师要正视学生群体差异,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实际需求做出教学调整,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提升。分层施教,也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其创新点如何落实,要让学生感觉不出教师的分层引导,还要让不同群体学生都能获得学习进步,的确需要教师有更为细致的教学设计规划。

学习《认识三角形》时,教师要求学生弄清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认识三角形的外角概念,还要准确寻找外角和内角。首先,教师让学生将事先准备的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三个角拼凑成一个平角,直接获得三角形内角和性质。其次,教师让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延长三条边线,找出每一个内角和外角。为让学生有直观感知,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图形操作,并找学生上讲台演示,指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最后,让学生总结三角形外角定理,可以用语言总结,也可以进行图示说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从教师操作上看,分步骤施教呈现显性,分层施教意识并不明显,其实不然,教师分层施教需要具备隐含性,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被教师人为分成了三六九等。教师在操作分层教学时,主要体现在针对性提问、学生选择性解题上,教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要求上也要体现分层意识。

二、分组互动,提升自主合作意识

课堂互动形式常常被固化,缺少创新和变化,学生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小组讨论是重要的合作学习形式,但不是唯一课堂互动形式。同桌对话、小组检查、小组竞赛、课堂演绎等,都是可以选择的课堂互动形式。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根据具体学习内容和学生接受实际,科学选择合作学习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升课堂互动学习效率。

在《全等三角形》教学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通过阅读文本、个体发言、集体讨论、个人总结、集体评价等步骤,形成学习成果。教师随机参与小组互动学习,针对具体问题给出一些帮助。在成果展示时,教师随机抽取四名学生做评委,对各个小组学习成果进行赋分评价。有小组总结: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其对应角和对应边都相等。也有些小组总结:对应角和对应边都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学生评委给出具体分数,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课堂学习气氛渐浓。

教师规定小组互动操作程序,并让学生担任评委,这些都是教学创新意识的体现。学生对这样的设计有新鲜感,参与积极性大增,学习效果大好。教学创新有多种维度展示,有一个亮点,往往就能激活整个课堂。

三、分类训练,打造数学综合素质

分类训练中的分类,应该包含对训练内容的分类和对学生群体的分类,通过针对性训练,可以让学生获得解决类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效率,也能让不同群体学生获得认知提升。分类训练属于创新提法,教师要对具体操作程序进行科学设计,特别是训练内容的搜集整合优化最为重要,明确不同类型题目解题途径,对不同群体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不仅需要教师有清晰的思路,还要求教师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分类训练设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为不同题型和不同群体学生量身定做训练计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如教学《尺规作图》这节课就应要求学生了解尺规作图的含义,掌握尺规作图操作理由,并展开具体操作。教师给出具体训练任务设计:①利用直尺和圆规作三角形,已知∠α、∠β和线段a,用直尺和圆规作ΔABC,使∠A=∠α,∠B=∠β,AB=a。②如何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要说出基本操作步骤。教师指定不同小组完成不同任务。

从训练内容设计难度上来看,第一题相对简单一些,教师让学力基础较差的学生完成,学优生要完成难度较大的第二题,这种分类训练,学生不会有明显不适感,操作上也简单易行。分类训练,让不同群体学生都能获得训练效果。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教师对教情和学情进行深入研究,针对性设计创新策略,符合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诉求。分层施教、分组互动、分类训练,并非是全新提法,但如何在具体操作中体现创新意识,提升学生主体地位,考验的是数学教师的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第11篇

摘 要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所带来的诸多变化,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和转型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鉴于此,本文就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视角出发,对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入手,分析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为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所带来的挑战,验证了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必要性,并据此提出了要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成功变革与转型,确保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科学选择与应用,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 教学组织形式 高校体育教学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实施和深化,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并开始积极倡导新型的体育学习方式。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所带来的上述变化,就必然要求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型。鉴于此,本文就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视角出发,对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内涵

教学组织形式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是联系任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纽带和桥梁。具体来说,要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主要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一定的体育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武术教学比较适合采用班级授课制,而技巧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的教学则应尽可能的采用个别化教学的组织形式;二是,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会直接的体现为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这种作用方式既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三是,师生的活动必须要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中完成,简单来说,就是要确定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的单位是什么;四是,师生的活动一定要遵循各种互动方式所要求的规范与程序,也就是说,在每个基本的单位中,教学过程的成分应该如何搭配,如何开展,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进行学习与练习。

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对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挑战

首先,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推进,使得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开始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就对传统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挑战。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实施和推进,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统一授课制,开始逐渐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与体育教学模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就必然要求要有能够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对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挑战。

其次,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推进,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开始不断的创新与丰富,带来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就对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标准与要求。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和应用的,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需要有不同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之相适应。如今,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也在不断的进行创新与变革,开始向着丰富化、多样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就要求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所带来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就对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挑战。

最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推进,使得学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更加的突出,更加的重视与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就对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挑战。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所带来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就是在明确和认可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思想已经由更加突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主体性地位的“健康第一”的思想所替代,而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实现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要保障,高校体育教学思想的转变也必然会引起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为了体现出“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实现以学生为本,长远关注学生的立体层次发展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三、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科学化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推进,要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成功变革与转型,确保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科学选择与应用,还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首先,应注意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是在未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确保教学组织形式成功变革的前提与关键。对于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来说,虽然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也成为了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并不是盲目的、无序的,实际上,在未来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虽然班级授课制由于自身所固有的局限,无法充分的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但是由于其具有教学效率高、有利于学生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等诸多的优势,因此,在短时间内仍然没有哪种教学组织形式能够完全的取而代之,所以,在未来的高校体育教学中,不断改革的班级授课制仍然会是高校体育教学最为基本的组织形式。但是这却并不是说,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就不需要变革和发展了,实际上不但是班级授课制仍然需要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不断的变革和完善,同时还要重视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也就是说,虽然不但改革和完善的班级授课制仍然会是高校体育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但是同时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也是未来必然的趋势,在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变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应从这些角度入手积极的进行探索与研究。

首先,应注意教学关系的民主化。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师生交流互动和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由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求必须要重视和体现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性和生生互动性,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选择和运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时,一定要注意选择和应用有助于营造平等、民主和合作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创设平等、多向的师生教学交流情境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以此来促进教学相长,确保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再次,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由上文的分析可知,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推进开始越来越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重视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满足。因此,在选择和应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来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以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全面的考虑。

最后,应注意不同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选择和整合应用。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是有利有弊的,万能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不存在的。因此,妄想利用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就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等等,来灵活选择与之相符的教学组织形式,注意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 刘书元,王智慧.大学体育与健康新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 陈晓鹏.从“统一”走向“个别”,课堂教学组织的新趋向[J].中国学校体育.2009(06).

第12篇

论文摘要:面对学生差异,传统的班级授课无法满足。然而针对班级授课的弊端应然而生的个别化教学经实践检验也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呼之而出,一条面对差异,满足差异,发展差异的改革之路指明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

论文关键词:差异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万物都有差异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造成了学生的差异。学生差异的特点表现为:客观性、多样性和发展动态性。客观性即学生在学习速度上确实存在差异,同样的内容,有的学生学的快,有的学生学的慢;多样性可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解释,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多种智能倾向;发展动态性即中小学生还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教育社会学的“互动原理”指出,在一个教学群体中保持一定的差异,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适当的互动是维系人际关系促进交流和形成集体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然而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如何组织教学,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能一成不变,要通过改革来适应学生的发展,即实施差异教学。由此也与新课改所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接轨。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结构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班级集体授课、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三种形态。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所要解决的,就是选择何种结构和作用方式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教学组织方式的改革是指在仔细分析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进行改革,采用一种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方式!

一、为适应学生差异的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班级授课制是最普遍、最长久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从古代的个别教学(即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教师分别对每一个人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到之后的稳定的班级授课制经历了许多的改革。面对古代的个别教学的低下的教学效率,之后形成了有统一的开学时间、按教学计划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材和练习等特点的班级授课制。其虽弥补了个别教学的缺点,但却表现着一些显而易见的缺点:如机械、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不利于因材施教,不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一消极面很快成了人们探究的问题。不久,许多改进措施相继出台。

由于班级授课制不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学生学习成绩出现分化,为弥补这一不足,出现巴塔维亚制(BataviaPlan)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它规定学生人数在50名以内,教师必须以一半的时间用于个别指导;学生人数超过50名,必须增设一名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该方法把差生纳入视线,突出对差生的个别辅导和补救。为了更好地面对学生差异,出现了将学生按能力高低分班的分组教学,即按学生能力高低分班的分组教学。然而这类教学形式易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更何况学生的差异性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形成完全同质的班级只能是教育上的乌托邦。但它的最大优点是关注到了优生的发展。由于这种办法对高智能学生的迅速成长仍有限制,于是出现了弹性升级制,即允许学习好的学生跳级。此形式的优点是对优生的极大关怀,缺点是不利于教师对每个学生总体情况的掌握。之后的导生制则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纳入视线,导生优先得到教师的教授,再将教学内容教给其他学生。导生制既关注差生,又利于优生发展,在组织形式上利于陪优补差,有了质的进步。“活动课时制”主张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活动可以使用不同的单位时间,对班级授课制的统一时间进行了修正。

二、为适应学生差异应然而生的个别化教学

由于班级授课采取“着眼中间,兼顾两头”减少差异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使得学习困难的学生没有得到切实的帮助,成为“自渎生”,他们是传统教学制造出的失败者;而优秀的学生,永远只是在等别人,在“陪读”,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也许在缺乏挑战的学习中消磨殆尽,最终“泯然众人矣”。其致命弱点是不能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显然不适合新课改的要求。随即针对其弊端的个别化教学产生,甚至出现了彻底否定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就是如此,它打破班级组织,实行小组组织,打破了固定的统一的课时,打破了课程体系,代之以一个个的设计活动。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对班级授课制也是彻底的否定,其突出特点是用作业室代替教室,每个学生从教师那里接受作业,然后去作业室自习,学习有疑难时则请教各作业室的教师。个别化教学制针对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大胆改革。首先,它应用了继续进步原理,这个原理认为,为了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可能完成的任务,每一个学生都应不断向新的学习任务前进;学生不应在已经掌握的内容上浪费时间,学得快的不应该等待学习慢的学生。其次,个别化教学还应用了掌握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如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有利的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到较高的目标,允许后进生用更多的时间达到目标,并给那些没有获得成功的学生补课,因为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有些“共同富裕”的味道。第三,个别化教学还采用了自我发展原理,每个人都有自我指导的潜能,每个人都可以按自我指导做出适当的选择,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个别化教学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然而忽略了“情感、态度、过程目标”。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单独学习,集体活动少,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时间交流不多,使学生原有的乐趣减少了,学生个性容易出现障碍。显然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只采用个别化教学是行不通的,若仍按照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一成不变的组织教学也是不可取的,在现如今“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将何去何从呢?

三、以分析学生差异为基础的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每一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应用都不能满足如今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差异的学生的发展。系统科学也告诉我们,某种结构对应某种功能,期待一种结构实现多种功能,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要实现教学发展学生的功能,一种单一僵化的组织形式是不可能达到的。我们应该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努力形成弹性教学组织形式观,我们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态度应该是灵活的。所以,我们的选择是: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分析研究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寻求教学组织形式的最佳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