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9 09:57: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理毕业设计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本科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课程学时相对压缩,使学生在横向知识体系加宽的同时减少了专业知识的深度,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使毕业论文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7]。其突出的问题有3个:
1.思想重视不够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的不断发展,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使得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量随之增加,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资源趋于紧张。大多数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在指导时间和精力上投入也非常有限。
而对于学生方面,有的学生平时课程学得不扎实,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容易造成对论文写作的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对指导老师的依赖性太强,不能正确、灵活地利用论文检索工具。有的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在要上交时随便从网上东拼西凑地抄袭,敷衍了事。这些学生都是从思想上没有能认清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浪费了毕业前的一次综合训练机会。
2.时间安排不当
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往往是在最后一个学期开始,若时间安排的太晚,会给论文的开展带来困难。一方面,学生进入论文的设计时间较晚,不能深刻地理解题意,更不能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准备,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另一方面,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接触较晚,容易给师生交流和论文写作过程管理带来不便。
3.格式欠规范
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排版样式多样,错别字众多。而且许多学生习惯性地从网上下载一些文字,然后进行简单的拷贝,一方面容易造成知识产权的问题,另一方面会造成文章的写作风格不一,使文章缺少连贯性。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举措
针对以上几点问题,护理学系结合本院系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规范要求,严格把关,以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
1.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好组织动员总结工作
系部广泛动员全系教师、应届毕业生和临床教学医院,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保证学生论文的质量。护理学系成立了学术分委员会,召开专业教研室会议,布置年度毕业生论文工作安排,制订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格式、确定严格的时间节点,最后形成详细的论文指导计划。在学生下点实习前进行专题毕业论文动员,组织有关教师讲解、宣传毕业论文重要性及写作规范。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论文在掌握所学知识、培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获取学位和顺利毕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召开毕业论文工作总结大会暨优秀论文颁奖典礼,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及临床优秀指导教师,邀请优秀论文作者上台介绍论文写作经验,由专家现场提问点评,并安排低年级学生共同参加,以使其对毕业论文工作有所了解。
2.严格制定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程序,确保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根据护理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我系特制定了《福建中医学院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规定》,以规范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同时,又详细安排了毕业论文工作的具体程序,将毕业论文工作划分为准备阶段、选题与审题、开题报告、论文撰写、检查与指导、论文评定、工作总结和归档与保管阶段,明确列出各个阶段的工作程序与要求、要求完成的时间以及完成人,并结合本科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一年的实习期划分为上、下两个阶段:上半阶段要求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下半阶段主要集中精力撰写论文,并集中选择一个科室继续完成实习。然后再将两个阶段的时间进一步细化,列出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的各具体的时间段,保证了临床医院与实习生对实习与论文工作能够心中有数,确保了毕业论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我系制作了毕业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登记表、开题报告、评审表、成绩登记表等一系列表格材料,发给临床医院使用,并制作了论文“书写体例”,以统一学生论文的格式。还由郑国华博士制定了《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评分细则》,使论文的评审有据可依,从而也保证了论文成绩的公正性。
3.加强系部与临床教学医院联系,监控毕业论文工作全过程
为进一步完善论文管理工作,在2005年福建中医学院护理学专业临床教学工作会议上,我系与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各临床教学医院的护理部主任、临床教学负责人一起,讨论了此次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改革的情况,听取各方意见。2006年5月,我系在2001级学生毕业论文工作完成以后,也专门召开了毕业论文工作总结会议,与福州地区部分医院的护理部主任一起评选优秀论文、探讨改进工作的方法。2007年1月,举办2006年临床护理学师资培训班,对全省十五所医院护理人员代表进行为期三天的培训,介绍“护理临床教学与毕业论文工作”、“护理科研基本程序”等知识。此外,考虑到我系的毕业论文工作尚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又专门安排了系部老师参加指导,负责与各临床医院护理部联络协调及为学生答疑释惑。并自2006年起,系部安排教师作为联络员,下到福州各临床教学医院,参加论文开题、论文答辩,并加强中期检查。
4.临床教学医院密切配合,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完成
临床医院重视毕业论文工作,组织成立毕业论文评审委员会,严格选聘指导教师,开展指导人员培训,交流论文指导经验,明确工作任务、职责,清晰论文指导流程。护理部针对学生论文的选题、设计、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文献查阅等进行了专题讲座,讲座后,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确定论文的研究方向,论文评审委员会认真审定学生上报的课题,安排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并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协助学生论文拟题,为学生写作答疑,避免学生在论文创作过程中走弯路。护理部组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针对学生论文题目、论文设计、方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学生撰写论文过程中,护理部负责宏观调控,指导老师则耐心细致引导学生搜集论文相关资料撰写论文,并针对论文相关内容定期进行督促和检查,及时与学生交流并对论文进行修改,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一定质量的论文。最后学生论文完成后由护理部组织论文评审委员会对学生论文进行评审,选出优秀论文上报系部。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护理部及时进行工作小结,综合分析学生毕业论文水平,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取得的成效
1.学生表现了较高的悟性和科研能力,个人潜能得到发挥。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运用相结合,培养了严谨勤奋的工作态度和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
2.大多数同学能够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所选课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统计和分析,掌握了文献检索、课题设计、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阅读专业资料等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与方法,具备了撰写论文的能力。
3.临床教学医院反馈,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为更好地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带教老师也加强自我充电,使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53(1):46-49.
[2]杨立军,何志鹃.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建筑,2007,33(4):214-215.
[3]谷倩,彭少民,钟立汉等.高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毕业设计实施[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1):75-77.
[4]欧丽,胡浩.工程力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与答辩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189-190.
[5]欧孝夺.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0:16-19.
[6]李晓梅,张永春.毕业设计(论文)全程质量监控的研究与实践[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83-86.
[7]廖志凌,邵学军,刘贤兴,等.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2):82-85.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的深化,高职院校均将顶岗实习作为重要的教学形式加以推行。所谓顶岗实习指学生到企业具体工作岗位上工作,它不同于传统的见习、实习教学,也不是在虚拟课堂或模拟场景中学习,而是在一个真实的工作场所,以准就业工作人员的身份来从事具体岗位的工作,承担相关的责任,学到将来所从事工作的直接经验。它是对所学专业课程的综合运用和巩固,并在各项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性岗位能力的过程。这需要对顶岗实习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规范管理,以确保顶岗实习质量,使顶岗实习真正成为学校重视、学生认同、企业欢迎的教学活动。
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是保证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在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形势下,加强过程管理以提高实习质量,成为各高职院校一致追求的目标。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的系统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加强顶岗实习,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已成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顶岗实习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顶岗实习岗位与专业培养方向不符;企业重视学生劳动轻视学生培养,协管职责缺失;学校重视实习单位落实轻视学生实习过程管理,监管职责淡化;学生实习流于形式;顶岗实习的相关政策不到位。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顶岗实习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制约着高职学校的发展。有鉴于此,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实习学生、实习单位、高职院校三方面调查获得丰富的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技术,了解学生校外实习现状,对影响校外实习质量的主要原因作探索性研究,构建适合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
要确保学生顶岗实习质量,必须要有充足的准备和完善的机制。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为例,我院围绕医疗卫生改革及护理科学的发展,秉承“人本关怀,全程照护”的服务理念,加强对外合作,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和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推进护理专业综合改革,创新专业建设机制,共建院校合作平台,夯实“院校融通、学做一体、实境育人”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符合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实施方案归纳如下:
1 强化实践育人,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顶岗实习打下牢实的基础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将护理专业建成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综合实力强,人才培养模式可供示范的省级重点专业;并将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成乐山市医药卫生行业继续教育基地和乐山市护理技能培训考核中心。学院是首批被教育部等六部委确定的护理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
近年来建设和完善了人体科学馆、基础护理实训室、外科护理实训室、ICU护理实训室、妇产科护理实训室、健康评估实训室、儿科护理实训室、语音实训室等。确保各种实验与实训开出率达到98%以上,其中核心技能实训达100%,校内实践教学时数占校内教学总学时数40%以上。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的顶岗能力达到要求。
2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和建设力度,努力实现毕业实习与学生就业的联动
校外实训基地的规范建设是保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是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的重要前提,也是练就双师型教师队伍十分有效的途径,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和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每年护理系新建校外实训基地3~5所,目前共建有校外实训基地54所,其中三级甲等医院22所,示范性实训基地两所,紧密性实训基地2所,合格实训基地50所。学院与每个校外实训基地均签订相应的实习协议书,明确双方在学生实习与管理中的职责。由三所附属医院(其中两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和包括川大华西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总院、乐山市人民医院、武警四川总队医院等校外教学或实习医院的构建,为“院校融通、学做一体、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学生的毕业实习与就业提供了保证。
3 做好实习学生管理工作
图1 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示意图
对顶岗实习各个环节和影响顶岗实习质量因素开展研究,制定出管理计划并认真施行,同时不断总结提高。本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单位主要为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岗位采用学院统一安排和学生自主顶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落实,其中统一安排的岗位做到与课程教学、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相结合,主要选择课程开发合作单位、毕业设计课题合作单位和学院就业基地;而学生自主顶岗需填写《自主顶岗申请表》,由专业主任审核岗位的专业吻合度及企业指导教师的符合度。确定岗位后学生需和学校、企业共同签订三方协议,专业依据岗位类型下达学生顶岗实习任务书。针对顶岗学生分布相对分散的特征,为强化过程监控与考核,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手段以及校企紧密合作关系,实施了由1个网络管理平台(顶岗实习网站)、2个课程目标(学生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提升)、3个监控要素(工作状态、指导状态、就业状态)、4种指导途径(WEB交互、现场指导、电话指导、EMAIL指导)、5项考核内容(出勤考核、工作日志考核、工作量考核、工作质量考核、总结答辩考核)组成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具体工作方案如图1所示。
4 健全毕业实习质量监控体系
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的发展给予理论上的指导,引导高职院校切实有效地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确保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体系。如连录虎强调:“加强管理举措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主张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①
(1)在校的能力导向,确保了学生顶岗实习前的能力。坚持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以护理岗位所需能力与素质为核心,构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加强选修课程设置,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加强对主干课程的建设,并与医院、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指导教材。力求做到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相对接、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需求和国家护士执业资格相对接、教学过程与一线工作过程相对接,将职业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吴素敏、王丽蕊等提出:“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首先需进行顶岗实习前的准备与动员,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到位、关爱到位,实习结束后要注重总结与提升。”②在实际运用中也可融入。
(2)完整的实习质量监控体系。我院是在分管副院长领导下,由学院教务处,护理系教务办,护理系专业主任,护理系实习指导教师,医院医教科(医务科)和护理部共同负责实习生的教育、管理和培养,制定教学和实习管理制度,编写实纲和实习手册,使实践基地的教学规范化、科学化。护理系教务办负责联系实习单位,安排实习人员,发放实习生反馈记录表;组织召开一年一次的实习工作会议,参与实习医院的带教老师会议,研讨新形势下改进生产实习工作的办法,使之更趋完善。专业主任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实纲。进一步修订《毕业生顶岗实习手册》,加强实习过程全程监控。修订后的《毕业生顶岗实习手册》以学生完成各科实习项目为重点,详细记录实习中学生项目完成情况,并由带教老师作出评价。学院对评价条目进行细化,要求带教老师对评价栏目逐栏作出评判,体现评价的客观性。确保每个学生的实习质量。
(3)专人实习管理。护理系教务办负责联系实习单位,安排实习人员,发放实习生反馈记录表;定期召开实习工作联系会议和各实习医院的带教老师会议。护理系教务办,护理系专业主任,护理系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对各实习医院实习生的定期巡回检查,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和医院对学院教学的要求,实现对学生实习过程的全程监控。
5 用人单位反馈意见
2011年12月12日,国家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征求意见稿。首次颁布的《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1]《标准》以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包含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14个领域的基本内容,充分反映了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态度、知识与能力。《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1]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幼儿园师资来源的主渠道,应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范式、课程设置、教学团队建设及质量评估等方面做出系统的全面的改革,从而提高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质量。
一、培养目标———反思型幼儿教师
《标准》重视幼儿园教师的反思与自主专业发展能力,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在“基本理念”和“专业能力”中均提出对教师反思与自主发展的要求。[2]幼儿园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反思型幼儿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区别于传统幼儿园教师的“忠实技术执行者”形象的本质特征。幼儿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操作实践都证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现实和未来发展都需要实践反思性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趋势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反思型幼儿教师。反思型幼儿教师具有的本质特征有:他们具有开放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能担当多样化的教师角色;能建立多元的合作、对话关系;善于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和修正。当然,以上是反思型幼儿教师的终极目标特征,需要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共同培养完成,职前培养中要以此为人才素质的培养方向。[3]
二、培养模式———实践反思式
《标准》强调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特别强调了幼儿园教师要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要具有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对儿童的激励与评价等基本专业能力;能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给予适宜的指导,并能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4]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幼师院校注重师范生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和艺术技能技巧的培养,没有把他们的幼儿教育实践能力、反思能力和初步实践研究能力纳入培养目标,从而造成了不少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会说不会做”、“会做不会思”,只是一个忠实的“技术执行者”,而非一个幼儿园课程的设计者、研究者、一个反思性的实践者。对应于反思型幼儿教师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要打破原有的“百科全书式”或“技能培养式”的培养范式,而以“行动•实践”为平台,将书本的、外显的、公共性的知识通过实践性反思转化为内在的、高度个性化、经验化的个人知识和实践能力。[4]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在国际幼儿教师教育新思潮的推动下,构建了“全实践”理念下的实践课程体系。他们将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的技能操作,各学前教育课程安排的见习实习,短学期的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前综合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所有培养幼儿教师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的课堂教学环节整合在一起,让实践要素在时间上全程贯通,在空间上全方位拓展,内容上全面整合,理念上全息浸透,课程体系上全维统整,让学生在实践统整境遇下有了实践洞察和顿悟,让实践成为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5]这种实践反思式培养模式,较好地提升了学前教育学生的反思境界,培养了他们的教育实践智慧,为将来最终成为反思型幼儿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体系———实践整合课程体系
《标准》基本内容框架包含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通识性知识;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14个领域。这些基本内容,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的有效组织及课程教学效果的质量检测等方面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主要表现在其课程体系的“技能型”特点,艺术类课程和师范技能课程三年不间断,重视未来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训练。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薄弱;教育理论的掌握浮浅;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容易陷入“工匠式”的就事论事甚至照猫画虎,接纳新事物、新理念的后发力量不足;还有少量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办成了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压缩饼干”,其课程体系属于“知识型”或“理论型”。其优点是文化素养的通识课比重大,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相对厚实,教育理论较扎实,但教学技能不强,动手能力差,上手慢。[6]要纠正以上两种课程体系的偏向,按照《专业标准》的基本素质要求,处理好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三者的关系,建立与培养反思型幼儿教师,实践反思式课程模式对应的课程体系。
对应《标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建立五个模块:通识性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如大学语文、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他们的“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及通识性知识”等方面的专业理念、师德修养的培养打基础;以操作性为主的幼儿教师基本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美术、音乐、舞蹈、幼儿教师口语等课程,为他们的“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培养打基础;以实验性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如儿童生理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对应于培养他们的高度重视幼儿生命与健康意识,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并具有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给予适宜指导的能力;以知识和实践并重的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健康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课程,为他们的“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激励与评价”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培养打基础;教育见习实习、岗前综合技能训练及毕业设计等课程,主要对应于“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打基础。
上述课程体系仅是对应于《标准》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德素质结构的静态的逻辑推论,即使再合理、完美,也是纸上谈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体,如何生成其幼儿教师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就不是一个静态的逻辑结构,而是一个发生学的实践过程。因此,不能只面对完美的课程体系叹为观止,而应着力于动态生成,发力于实践平台的建设和实施。[6]
四、课程实施———建立“三个平台”和“三支队伍”
《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幼儿园教师要“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1]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课程实施上抓落实。
学前教育专业要实施实践整合课程,必须建立“三个平台”和“三支队伍”。“三个平台”是课程实施的物质平台,包括学前教育综合实验室、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生社团和幼儿园实训基地。学前教育综合实验室包含美术室、声乐室、钢琴室、舞蹈室、行为观察分析室、儿童生理心理实验室等,应承担相应课程的实验(实践)任务;学生专业社团应是拓展第一课堂的重要方式,应围绕专业发展来建立,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特色需求,如演讲与口才社团、舞蹈社团、合唱社团等,并要配备专业教师指导,提高社团活动质量;要与当地的省、市级示范幼儿园广泛合作,建立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承担学院的见实习任务,并要积极探索建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立实践共同体的导师制模式。[6]
实施实践整合的课程体系,必须需要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即专业技能教师队伍、见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和专业辅导教师队伍。专业技能教师队伍既能精于专业技能,又能领会专业技能的目的,能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引领到实践反思水平,而不是停留在工匠水平;见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不仅应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要有理论的睿智、批判的反思和专业精神的追求,不能停留在经验的感性体验和积累中,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专业辅导教师不仅需要宽厚的专业知识、精深的专业素养,而且还要有恰当的专业方法和专业精神引领的能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获得职业认同、养成职业态度。[6]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M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前言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改革主要是从化课程设置出发,以继电保护的理论知识及其综合运用为目的,通过课程改革,不断强化学生巩固、加深和扩大专业知识,从而达到继电保护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要课程。但是目前针对该课程的教学仍然止步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上缺乏实践指导性,应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
(一)继电保护课程涉及广泛的其他专业知识,包括电工基础、电机学、电力系统故障计算等多方面的相关知识。然而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只达到使学生初步掌握继电保护理论层面的知识。没有从根本上达到培养专业实用性人才的目的。
(二)基于现有继电保护教学的教材的不完善性,导致现有教学模式存在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导致学生学不到真本事,造成专业性人才培养存在应用性瓶颈。
(三)继电保护课程的属性管辖不明,导致专业性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专业性人才就业不对接,学生缺乏深入学习继电保护知识的兴趣,教学达不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要求。
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理论教学,强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的学习
下面通过最简单的过电流保护装置为例,来说明继电保护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1、线路过电流保护装置的原理。过电流保护的原理是通过线路中的电流增大来引起反应的一种保护装置。具体的工作过程如下:电流继电器KA的线圈是用于测量线路中的电流值和监视被保护线路的运行状态。它接在被保护线路电流互感器TA的二次回路上,如果出现线路发生短路故障,继电器的动作电流就会小于流经继电器KA线圈回路的电流,电流继电器就会立即感应,触点闭合,接通逻辑回路中时间继电器KT的线圈回路,时间继电器启动并经延时后触点闭合,接通执行回路中的信号继电器KS和断路器QF跳闸线圈YR回路,使断路器QF跳闸,切除故障。线路图如图1所示:
微机继电保护是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微机继电保护硬件包括以下五个部分:数据采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通信接口、电源部分。其原理分析如下:
交流电压、电流经过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输入到计算机保护的输入通道。借助配置的多路输入通道,通过多路转换开关将每个输入电气量按输入时间前后分开,依次送到A/D转换器,然后将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后输入计算机系统进行相应的运算处理,判断是否发生故障,通过开关量输出通道输出,经光电隔离电路送到出口继电器,从而接通跳闸线圈启动调整回路。
(二)强化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能力训练,强化学习记忆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改革中必须加强整定计算的训练,强化学生记忆。例如电流速断保护整定计算公式时应运用合理的方法使学生面对复杂的公式形成简化清晰的记忆模式。
1、动作电流:Idz=KkI(3)dmax2
继电器动作电流:
其中:Kk―可靠系数,DL型取1.2,GL型取1.4
Kjx ―接线系数,接相上为1,相差上为√3
I(3)dmax2―变压器二次最大三相短路电流
Ki―电流互感器变比
Ku―变压器的变比
一般计算公式:按躲过变压器空载投运时的励磁涌流计算速断保护值,其公式为:
其中:Kk―可靠系数,取3~6。
Kjx ―接线系数,接相上为1,相差上为√3
I1e―变压器一次侧额定电流
Ki―电流互感器变比
2、速断保护灵敏系数校验:
其中:I(2)dmin1―变压器一次最小两相短路电流
Idzj ―速断保护动作电流值
Ki―电流互感器变比
四、改进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践教学的思考
(一)改革继电保护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构建完善的继电保护实践教学体系出发,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理论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设计能力。
(二)强化实训,就业憧憬联动学习热情
定期安排学生到电厂、变电站等进行实训参观,通过课程与实训对接,使学生加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充满憧憬,从而提高其学习热情。
(三)完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完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评估体系,从全方位提高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际案例分析处理、实际生产的设计、安装、调试和改造等,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真正做到顶岗实习、岗前达标的要求。
五、加快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课程定位、明确教学课程目标、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制定实用的授课计划和考核方案。
(一)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起继电保护的概念、形成继电保护知识体系的基本轮廓和框架、了解继电保护整体运作模式,对继电保护的一般流程有初步的、比较清晰的认识。
(二)培养学生从继电保护分析应用的角度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从事继电保护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促进其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优化要以继电保护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践创新设计任务为载体,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律,考虑相关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对于本课程的要求,将真实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加以分解,将每个学习环节所涉及的内容细分成具体的技能和任务对学生进行训练,最终形成完整的继电保护教学管理体系。
六、完善教学方案,深化继电保护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以最新的行业技术人才要求为导向,制定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课程安排以帮助学生掌握继电保护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定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课程改革后,教学方案设计要打破传统教学的章节设计,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将相关内容进行了取舍和整合,运用模块法将课程细分,针对教学任务分别设计相应教学情境,由情境引出任务,导入教学知识点,进而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设置案例教学,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迅速进入专业角色。根据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课件。全面完善继电保护课程升级。
综上所述,通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改革的探究,提出新的教学方案,促进继电保护教学取得更好效果是当前继电保护教学的要求。全面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真正培养符合电力系统要求的继电保护技能型人才。继电保护的课程改革将在高校继电保护课程教学得到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梁志坚,李啸骢.继电保护课群的优化与改进[J].中国电力教育,2008,(13).
关键词:制药化工设备机械基础;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085-02
一、前言
制药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是为满足现代制药工业的需求,在原《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基础之上进行教W改革,应运而生的一门课程。制药设备行业相对于制药工业而言,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制药设备的复合人才还比较缺乏。目前开设制药设备机械专业学科的大专学校陆续增多,医药院校制药设备机械设计方面的教学还存在普遍被忽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对原《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将教学内容与制药设备机械行业、制药工业、现代化的设计方法和手段紧密相连,科学合理地构建制药设备机械设计学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二、合理构建制药设备机械(设计)学教学内容
原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包含:工程力学、化工设备材料、机械传动、容器设计及课程设计五部分内容。该课程的主要落脚点是化工设备,而制药设备与机械与药品的质量密切相关,制药设备与机械的质量直接关系是否能生产出合格药品,是否能通过GMP规范的验证。制药设备机械在卫生、洁净、耐腐蚀、无污染方面比化工设备的要求更为严格,原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中未涉及现代设计方法方面的知识,这些都使得原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的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不能满足现代制药工业、制药设备机械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要在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的、与制药设备机械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制药设备机械及制药工业发展的需要。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及科研经验,进行总结及归纳,构建制药设备机械(设计)学方向的教学内容如下。
1.简化工程力学部分,强化工程安全安装和维护理念。工程力学是整个工程界的基础,其指导设备安全安装和设备合理维护、工程安全设计、设备安全运转的基础,该部分内容应予以保留。但由于制药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学时的限制,可在教学内容上适当简化。对于静力学部分,可只介绍常见典型制药设备与机械的受力特点、分析方法;材料力学部分,结合工程实例,简化各种载荷下的受力及变形分析,简化强度条件、刚度条件及稳定性条件的理论公式推导,结合强度理论及刚度条件的应用,强化制药工业工程在建厂初期的设备及设施的合理安全安装,及制药设备机械和设施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操作及使用等知识。
2.联系制药工业,讲解制药设备机械材料学。原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中,材料学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化工行业设备与机械材料的种类、性质及化工设备材料选择原则,重点为碳钢、铸铁、合金钢等,这些知识点已不能满足制药设备机械材料的需求。大多数的制药设备与机械,无论是固体制剂设备,还是包装材料及设备等都要求满足GMP要求,GMP规范中涉及制药设备机械选材的条款如下。(1)GMP(2010版)第74条规定:“生产设备不得对药品质量产生任何不利影响。与药品直接接触的生产设备表面应当平整、光洁、易清洗或消毒、耐腐蚀,不得与药品发生化学反应、吸附药品或向药品中释放物质。”第98条规定:“纯化水、注射用水储罐和输送管道所用材料应当无毒、耐腐蚀;储罐的通气口应当安装不脱落纤维的疏水性除菌滤器;管道的设计和安装应当避免死角、盲管。”(2)GMP(98版)附录第二节3款认为:“与药液接触的设备、容器具、管路等应采用优质耐腐蚀材质……过滤器材不得吸附药液组份和释放异物。禁止使用含石棉的过滤器材”;GMP(2010版)第41条规定:过滤器应当尽可能不脱落纤维。严禁使用含石棉的过滤器。过滤器不得因与产品发生反应、释放物质或吸附作用而对产品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美国CGMP中211.65条(a)款规定:“设备表面与组份、中间物料或药品接触时应不起反应,无吸着、吸附作用,以不致改变药品的安全性、鉴别特征、含量(或效价)、质量或纯度而使之超出法定或其他既定要求”。因此涉及制药设备机械及包装材料的选择应以不锈钢及符合卫生条件的非金属材料为主,使用普通碳素钢及铸铁的场合则很少。故制药设备机械材料学部分内容应结合制药设备机械和制药工业行业的实际情况,以讲解制药设备机械设计行业中采用的合金钢、医用非金属材料为主,碳钢、铸铁及有色金属材料为辅。现代医药包装材料多以PET、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酯等为主,广泛应用医药塑料包装瓶的制造。聚氯乙烯片材和聚酯主要是片材材料,合成纸和无纺布主要用于医疗器械的包装袋。而在有些腐蚀严重的场合会采用搪瓷及钛材作为制药设备机械的材料。这些知识点紧密地与制药设备机械及药物包装材料相结合,实用而有的放矢。
3.以药剂机械为载体,讲解机械传动部分。原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中有机械传动部分内容,包括V带传动、齿轮传动、轴与联轴器、轴承、轮系及减速机。这些内容对于医药院校的学生来讲,因为没有实践应用环节及课程设计等实习环节而显得枯燥。在学时允许的情况下,教学中,拟辅以实例剖析,将这些机械部件与制药机械相联系,将其作为机械中的一个部件进行剖析;如结合小型手动压片机讲解轮系与减速机、齿轮传动、V带传动;以大型反应器和发酵罐为例讲解轴与联轴器等,可将枯燥的内容生动活化,使学生易于理解。
4.结合制药设备机械工程实际,阐述内外压容器设计。制药设备机械内外压容器的设计及在用制药设备类容器的安全校核及安全评定、附件的选型及校核是本课程的重点。该部分采用新版的GB150-2011《钢制压力容器》的设计及安全校核方法,讲解制药工程用内压、外压容器的设计及在用设备的校核方法、设计参数的选择、容器附件的设计选型等内容。联系制药设备机械实例的设计,阐述设计及校核方法。如带夹套的反应器、提取罐、超临界萃取釜,这些设备为了满足使用过程中温度的要求,大多带有夹套。对于筒体部分,其往往承受内压,应按内压容器进行设计及校核;而超临界萃取釜频繁停车时,或内部压力小于夹套压力工作的反应器、提取罐及膜式蒸发器,筒体又承受外压,就必须按外压容器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和校核。结合制药设备机械及制药工业工程实际的教学内容,更为生动。
5.制药设备机械课程设计解析。为了紧密结合制药工业工程及制药设备机械专业方向的需求,增设制药设备机械设计学课程设计环节,选择典型制药设备与机械进行设计训练,可显著增强学生的知识为制药工业服务的理念。可结合药物化学方向的需求,设置化学制药工业中的化学反应器的工艺、结构及控制设计;也可用刮膜式蒸发器设计取代换热器设计,以及有选裥缘厥褂昧骰床干燥器;并将新型的制药设备与机械带入课程设计,介绍新型先进的制药设备及机械,使该课程设计内容真正与制药设备行业的需求紧密联系。通过训练,一方面,可将前期的工程力学、制药设备机械材料学、机械传动及设备机械设计部分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所学的知识得巩固;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现存制药设备中存在的问题、设备的研发方向,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为制药设备机械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注入新的技术力量。
6.现代设计方法及技术。现代设计方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在设计领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多元交叉学科,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在制药设备机械设计学的教学中,增加现代设计及分析方法的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为后续的制药设备机械方向的科研及工程应用打下基础。现代设计方法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优化设计、有限元法及CFD模拟设计等。在学时允许的情况下,在课程中,主要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智能优化设计、或基于ANSYS的有限元法及CFD模拟方法,这些设计及分析方法可以为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提供帮助,为制药设备机械的研发及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先进的设计及分析手段。通过上述教学内容的调整,增强了紧密联系制药工业及制药设备机械行业的环节,达到教学内容服务于制药工业及制药设备机械行业的目的,课程的学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实时调整,以满足教学需要。
三、展望
制药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旨在为制药设备机械及制药工业提供缺乏的人才,该课程改革和建设之路还任重道远。目前需编写满足要求的制药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的教材,并强化制药设备机械设计学方向的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培养制药设备机械及制药工业行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田耀华.再议制药机械选材原则[J].中国制药设备,2007,(5).
[2]于颖.制药工程制图[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The Course Reform of Basis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Equipment and Machinery
YU Ying,DAI Su-mei,ZhANG Li
(School of Engineering,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09,China)
关键词:定子接地 保护装置 20Hz信号发生器
中图分类号:TM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146-03
1 装置运行情况介绍
田集发电厂于2007年投产,装机容量2×600 MW,发电机经离相封闭母线送至三相双卷、容量为720 MVA的升压变压器,由20 kV变到500 kV后,通过500 kV系统送往电网,我厂的500 kV系统采用3/2(或一个半断路器)接线方式,发电机定子绕组中性点通过一接地变压器接地,发变组保护装置采用西门子生产的数字型继电保护装置,其中发电机保护采用7UM622。自投产以来,对定子接地20 HZ电压注入式保护的检验和实际模拟故障均能正确发信和动作。
正常情况下,主变绕组、发电机出口母线、发电机定子绕组对地绝缘。当发生定子绕组单相接地时,故障点电弧将使定子绕组绝缘受损,严重情况下发展为相间或匝间短路,同时铁心被电弧严重烧伤。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我们配置了7UM62型100%定子接地保护来快速切除包括发电机定子绕组包括中性点在内的单相接地故障。
2 三种定子接地保护原理的介绍
2.1 发电机90%定子接地保护
定子接地故障保护功能用于探测三相发电机定子绕组回路中发生的接地故障。在实际工程中,同步电机可能在公共母线下运行(直接连接到系统)或者以单元组接线(通过发电机,变压器单元组中的变压器连接到系统)运行。用于探测定子绕组接地故障的判据主要是看是否出现开口电压,或者对于同步电机直接连接到公共母线的接线,采用零序电流过量判据。这种原理的定子绕组接地故障保护可以探测发电机定子绕组90%~95%范围的接地故障。
开口电压的测量有多种方法,可以通过连接在发电机中性点的电压互感器或中性点接地变压器得到,也可以通过连接在机端的电压互感器e-n绕组(开口三角绕组)或者机端接地变压器得到。由于中性点接地变压器或者机端接地变压器二次侧额定电压通常为500 V(在发生机端直接接地时),因此在其二次绕组和保护装置之间需要串接一个500 V/100 V的电阻式分压器。
如果不能通过直接测量的方法将开口电压引入保护装置,那么保护装置也可以通过接入的单相对地电压测量值计算出开口电压。
在产生的开口电压中,包含了大量的三次谐波电压。这是因为三次谐波电压存在于三相系统中,并且在每相中具有相同的三次谐波电压矢量。为了获得可靠的测量,保护装置只会评估发生定子接地故障时开口电压中的基波分量。其它的谐波分量都将通过算法中的数字滤波器过滤掉。
在同步电机的单元组接线中,评估接地故障时的开口电压就己经足够了。保护装置能够达到的灵敏度高低仅仅受限制于系统中发生接地故障时感应过来的电压干扰信号。这些系统中的电压干扰信号会通过单元变压器高低压绕组之间的耦合电容传递到发电机侧。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通过加装负载电阻来降低这些千扰电压。如果发电机定子绕组在某个整定的时间范围内存在接地故障,那么保护装置就会发出跳闸命令断开发电机与系统的连接。
保护发电机定子及其引线的单相接地。本保护为基波零序过电压保护,由机端三相电压求和计算得到3U0,并经过数字滤波后的基波分量形成保护判据。
本保护由于采用三相电压计算零序电压,故经电压回路断线信号闭锁。
2.2 100%定子接地保护(三次谐波)
基于开口电压基波分量的测量方法只能提供90%~95%定子绕组范围的接地故障保护。为了提供100%定子绕组范围的接地故障保护,必须要用到其他频率的电压信号。在保护装置7UM62中,评估三次谐波电压信号就是用于这个目的。
在发电机的定子绕组中,或多或少的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三次谐波电压,这个三次谐波电压是由发电机磁极的外形产生的。当发电机的定子绕组发生了接地故障时,回路中衍生电容的分布就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发生接地故障时某个对地电容被短接了。在定子绕组接地的过程中,发电机中性点测量到的三次谐波电压将降低,而发电机机端测量到的三次谐波电压将升高(见图1)。三次谐波电压在空间形成零序系统,因此可以通过星形一三角形接线的电压互感器侧量出来,或者由测量到的单相对地电压计算得到零序信号系统。
其中:电导标幺值为;电纳标幺值为
此外,三次谐波电压的含量与发电机的运行工况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三次谐波电压的幅值是发电机有功出力P和无功出力Q的函数。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为了提高保护的可靠性,这个原理的定子接地故障保护有着严格的应用范围。
对于多台发电机直接连接到公共母线的接线方式,系统中所有的发电机都将贡献三次谐波电压,因此用三次谐波电压判据无法区分是哪台发电机发生了接地故障。
保护功能使用机端零序电压系统中的三次谐波电压。在定子绕组发生接地故障时,将会引起机端三次谐波电压升高,因此保护功能采用三次谐波过电压判据。
在确认保护动作可靠后,“Trip”出口定义于全停一。保护压板投入的逻辑应不影响信号(接点输出、和通信输出)的发出。
三次谐波的100%定子接地保护为过电压型。由机端三相电压求和计算得到3U0,并经过数字滤波后得到的三次谐波分量形成保护判据基础,具有以下功能。
(1)7UM62的保护定值U03.HARM>(Add.5203)为躲过发电机100%负载条件下的最大三次谐波电压。
(2)为了保护灵敏度,装置提供起动修正定值U03.H.(Add.5207),以使保护特性可以随着发电机有功出力的变化而线性变化。
(3)7UM6的三次谐波式保护确定了“运行范围”,即通过定义发电机的最小有功出力来限制其应用范围。因为三次谐波的变化只有在发电机在最小有功出力以上,其变化率才呈现出线性特点。
2.3 100%定子接地保护(20 Hz电压注入式)
100%定子接地故障保护探测通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单元接线连接到电网的发电机所发生的定子回路接地故障。本保护功能采用外部注入20 Hz低颇交流电源的方法,与发生接地故障时产生的工频零序电压无关,可以探测包括发电机中性点在内的定子绕组的全部接地故障。它所采用的测量原理完全不受发电机运行工况的影响,即使在发电机处于停机状态的情况下,测量过程依然在进行。我们甚至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原理—测量工频零序电压的原理和评估注入的20 Hz电气回路的原理—从而可提供两种互为补充并且可靠的定子接地保护理念。
如果没有能够探测到发生在发电机中性点或者靠近中性点的接地故障,那么发电机就运行在“接地”状态。如果接着发生另一次故障(如再次发生接地故障)将会形成单相短路,而由于发电机零序阻抗很小,这将导致产生极大的故障电流。
基于这个原因,100%定子接地故障保护就成为了大型机组配置的一个基本保护功能。
20 Hz注入式的定子接地保护是真正的100%保护,它的测量过程与发电机运行过程无关,范围包括了整个20 kV连接的各个设备。是目前最好的定子接地保护方案(图2)。
3 100%定子接地保护(20 Hz电压注入式)的原理先进性
3.1 通过以上的分析说明,可以看出20 Hz电压注入式定子接地保护的独到之处在于
(1)测量原理独立于发电机运行条件。
(2)发电机停运期间保护仍然有效。
(3)高灵敏性(消除了电容电流的影响)。
(4)相对于位移测量方法的不同和独立的测量原则,如图3所示。
3.2 其基本思路如图4示
(1)在中性点注入电压,一旦在接地故障时也能产生有效的电动势。
(2)同样,在接地点接地故障时,有故障电流流过故障阻抗。
(3)需要下列附加设备:20 Hz发生器、20 Hz带通滤波器、电流CT。
3.3 20 Hz电压注入式定子接地保护的数值计算
4 100%定子接地保护(20 Hz电压注入式)装置实际调试步骤与注意事项
4.1 调试角度
首先将定值中5309,5310项定值设定为0。然后保证在发电机正常状态下,合上20 Hz装置空开。此时可以读到USEF,ISEF,其中USEF值大约在1.2 V左右,ISEF值大约在12 mA左右。此时的角度如果显示为正角度,则可能是CT的极性接反了,CT极性正确后,该角度应该在-90°左右,且稳定。比如显示:93°,则需要通过调整5309项输入-3°,给以补偿,使其测量到90°,改值确定后,做后面的测试时,不在需要修改。角度修正正确后,此时显示的电阻RSEF=9999,RSEFP=99999,也就是都是无穷大。
4.2 调试直接定子直接接地状态
在第一步调试完毕的基础上,将定子,直接接地。此时测量的电阻理论上应该为0,即RSEF=0RSEFP=0.但是,因为电缆也有电阻等实际情况,该两个不为0,此时,将读取的RSEF值写入定值5310项。更改5310后,在读取RSEF和RSEFP就都为0了。
4.3 调试跳闸段2 k电阻
在定子和地之间串入2 k的电阻。观察测量的电阻RSEF和RSEFP,参照我们2#机做试验的读取数,知道,一定会和2 k的电阻有误差。此时,需要重新调整5310的选项,增大,或者减小。尝试几次后,使测量的读到的RSEFP(一次串入的电阻)接近或者等于2 k。然后将读到的RSEF(二次电阻)写入5303地址,作为跳闸段的定值。
4.4 在2 k的测试完毕后,在定子和地之间串接电阻10 k做为报警段
此时测量的值可能和10 k差别很大,不用管它。将这是读到的RSEF(二次电阻值)写入5302作为报警段的定值。
4.5 在以上参数确定完毕后,可以做电阻小于2 k可靠动作,大于2 k不动作
小于10 k报警,大于10 k不报警,以及电阻测量的线性度的测量等。
4.6 注意事项
在外面有人员操作的时候,记得切断20 Hz发生器装置电源,以保证外面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5 总结与建议
对外加20 Hz电压注入式的100%定子接地保护而言,电源频率和电源的可靠性对保护的正常运行有很大影响,定检中应列为重点检查项目,最好每年进行一次电源校验,若频率漂移或电压不足应及时处理,以保证了保护的正确动作率。日常定检中要注意定子接地RSEF的实时采样值是否正常,以判断20 Hz电压注入式定子接地保护装置运行是否正常。
以上只是个人在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各位同行交流一下,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 李骏年.电力系统继电保护[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2.26-35.
[2] 朱声石.高压电网继电保护原理与技术[M].北京:电力工业出版社,1981,3:20-33.
[3] 韩笑.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继电保护分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8: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