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7 07:06: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理论考试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培训的目的
通过4周时间的实习,加深对有关理论的理解,熟悉手术室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一般规则,以及无菌技术的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完成4周的实习内容。
2、 培训方法
由护士长或带教老师小讲课,内容从手术室的制度、环境及要求到各具体操作规范。
跟随带教老师担任巡回和洗手护士工作,熟悉环境,掌握各项操作规程。
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中、小型手术的配合。
3、 出科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
理论考试由护士长拟定试卷进行无菌概念、消毒灭菌等手术室有关基本理论的考试。
考核洗手、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传递器械等基本技能。
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时间在实习的最后一周进行,并征求对带教老师的意见,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二、新毕业护士的培训
1、岗位培训为一年;培训目的是使新护士在一年的时间内全面提高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边工作边学习理论。
2、培训内容一是理论学习,具体学习为业余时间;指定高年资护士为指导老师,负责业务技术全面带教。二是实践,主要参加手术配合担任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工作。
3、护士长定期检查完成工作指标情况,如定期考核操作和理论,一年内不少于3次。定期抽查笔记、上台洗手和巡回手术配合次数,同时抽查每月护理工作总结中扣分情况,以此作为一年来工作表现和各项工作达标的总结,并上报护理部。
三、护士的培训
1、对护士的培训要求是毕业后1~5年,她们工作热情高,接受能力强,应尽快创造条件使其达到晋升上一级职称的水平。
2、考试和考核每年不少于2次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由护士长制定标准和准备试卷。在晋升护师之前对各项护理基本技能操作考核成绩要达标。
四、护师的培训
1、负责本科人员的业务素质管理并指导和帮助护士学习本科业务知识。
2、负责专科仪器设备的使用及指导。
3、高年资护师负责带教、指导实习护士的工作。
4、撰写学术论文,年底向科内写出专科总结。
五、主管护师的培训
1、担任指导老师或教学组长。
[关键词]考试 专业 理论 实践
考试一直以来作为教师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和学生了解其自身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主要参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护理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来说,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考核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护理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为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努力打好护生的理论基础,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为临床第一线提供高质量实用型人才,我们根据护理临床专业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特点,引入了课堂考核、作业考核、期末试卷设计、实验考试成绩单列等考试手段,改革考试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一、方法与目的
1.理论考试
在学校中,有些学生误认为护理行业是附属于医疗的行业,这种想法影响非常不好,会打击护生们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不断强调护理工作在临床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教育他们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就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为了督促和检查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我们采取期中期末考试,平时考查的理论考核方式。从考试形式上看,我们采用考试单人单桌,小教室两人监考,考查两人一桌一人监考的方式。原则上说,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在期中期末时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小结,又能督促他们平时的学习,同时对教师来说又省时省力。但是在考试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问题,而这个问题在考查的结果中尤为明显,由于一名教师监考整个班级60名左右的学生,难免有所疏忽,这让个别学生的舞弊有机可寻,这样在考查中原来某些比较懈怠的学生反而会比用功学习的学生考分高,结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打击。发现这一问题后,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在平时考查时,我们也采取单人单桌两人监考的形式,加大监考力度,保证考试的公正性。
2.课堂考核与作业考核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学生,他们平时的课堂反应非常好,做的作业也是很认真,可是他们体现在试卷上的分数却不高。我们重视学生的成绩,但如果单单以试卷的分数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学习,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想大家都会觉得有所偏颇;另一方面,临床护理学科是要求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我们希望引导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已有的知识,而能够善于自己去总结,能够学以致用,我们希望通过课堂考核及作业考核的方式去引导学生。
首先,在每次课前,我们请学生总结上次课的内容,作为一种考核形式,记录平时分数。对于不看书本就能讲出来的同学,我们会予以表扬,并记录一次较高的平时分。另外,我们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利用课后时间自己去查资料。如,我们让学生两人一组扮演病人与护士,病人需要表演出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护士对病人作出相应的健康宣教。
3.期末试卷设计
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常常能够感觉到学生对考试的敬畏心理,我们在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的探讨中,提出让学生根据教师授课内容、重点难点,自己去出试卷,然后我们一起对试卷进行评判对比。目的是让他们课后去多通读教材,找出重点难点,而反复研究教材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
4.实验考试成绩单列
在以往的考核中,都包括了实践的考核,在最后的成绩中,期中、期末、平时实践成绩各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实践所占比例不会超过50%,这样即使实践得分不高,学生理论成绩高,最后得分也不会太低,这就会让学生产生误导,认为实践不如理论重要。而实践在整个护理专业学习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把实验考试的成绩单列出来,旨在让学生重视操作技能。
二、效果
1.理论考试
严格的考试制度杜绝了学生考试过程中舞弊的现象,做到了考试中对学生的相对公正。
2.课堂考核与作业考核
在课堂考核实施的过程中,几次课堂提问下来,多数学生都会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书本内容,在考后的不记名调查中,学生都反映以前考前很紧张,因为平时课后很少看书,等到考前再临时复习,而现在平时就在不停研读课本,考前轻松很多,可以有宽裕的时间做习题;另外,往常授课过程中基本都是教师唱独角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课后作业不但能让学生课后多查资料研究,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课堂一下子活跃了很多,同时,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不但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深了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期末试卷设计
大部分学生们都能根据自己对书本的理解出出自己的试卷,与学生一起分析各章节比例安排是否得当,让其对重难点加深印象。
4.实验考试成绩单列
把实验成绩与理论成绩单列开来,同时将实验室一直开放,鼓励学生一有时间就去练习操作技能。从最后的操作考试情况来看,学生的重视与不断练习的确提高了他们的操作实践技能。
三、讨论
【关键词】高职院校;考试制度;考试方法;改革
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调节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我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使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并适应其发展,研究现代高职教育的考试制度是高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因此,笔者根据多年的职教经验,对高职院校的考试制度的改革进行了研究。
一、高职院校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方式比较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考试制度仍沿袭了传统的考试方式——以闭卷笔试为主,而且各科考试题型大同小异,无非是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计算、分析等,而且客观题比重一般均在50%左右,最后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评价学习效果,不利于全面、真实地检查学生学习质量,更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考试内容重理论轻能力
高职教育已形成了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接近1∶1。但考试内容仍以课本理论知识为主,侧重考核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记忆能力,静态考核,简单判断。轻视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考试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
现行的课程考试以结果性考试为主,课程结束后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和区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高低,缺少在教学过程中的其他过程性考试,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一锤定音”,考试类型单一。
(四)考试时间的集中性与数量安排的不合理性
大学阶段考试大多集中在期中、期末,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平时懒散考前振作,容易使学生养成投机心理。对职业技能与能力考核缺少系统研究,有关考试程序不严谨,组织实施不严密,命题及评分标准欠科学,技能和能力考核没有成型有效的经验。
二、高职院校考试制度应具备的特点
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现行的考试制度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
职业教育强调“手脑并用”、“学做合一”,实验课程、实习课程所占比例远远高于普通教育,知识与技能并重,学生应该具有相对完整的实践能力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知识。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技能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考试内容
高职院校的考试内容应该要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考试内容的安排应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与评价。
(三)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考试体系
学习和利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成果,研究和规划考试体系,制定各种类型考试试题质量的评价标准,为考试质量的客观、科学、公正提供保障。考试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应该只局限于笔试,还应采取口试、实验、参与实习、实地调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四)不断完善的考试管理体系
不断建立、健全考试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对考试成绩要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和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实行有分制、等级制及评语相结合的综合评分方法。同时,建立考试结果分析,总结教学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建立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
三、高职院校考试制度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一)考核主体多元化
由过去考核主体是单一学校,改革为与企业共同联合考核。对于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毕业答辩等教学环节的评价,以企业评价为主,由企业人员根据企业的岗位工作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考核,包括学习态度、习惯、创造性等心理素质内容;对于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由企业指导老师和校内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
(二)考试内容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1、普通课考试以理论考核为主,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如开卷、闭卷,在计算机上抽题等。
2、专业基础课把理论与技能操作分开考试,综合2种考试结果,作为评定学生的依据。高职院校的专业基础课是普通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把专业基础课考试分为2部分,即理论和技能操作。教师可根据专业性质设定考试方法,最后把2种考试结果结合起来综合评定。
3、专业课考试以考核技能操作为主。各专业教师应根据本专业性质及要求,对专业课教材知识进行分解,把每个知识点融入技能操作中,设定技能操作考试题,让学生直接在实训室或实训对象上进行操作。教师根据学生技能操作熟练程度、完成的“工件”或撰写的论文进行评分,确定考试成绩。考试内容应结合有关专业的技能鉴定或资格考试。专业课教师应开动脑筋,组织开发专业课试题库,平时对学生强化训练,考试时从专业试题库中抽取试题进行考核。
(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的考试方法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实践性、职业性和社会性,结合这些特点,高职院校的考试方法可以有以下创新:
1、可以结合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标准,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注入考试内容,使学生一开始就把企业精神贯穿到学习中去,使诚信、勤奋、吃苦耐劳的企业人员品质一开始就在学生脑海里生根,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就掌握企业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零适应期”上岗。
2、以考证取代考试,动员学生在校期间多参加一些资格证书的考试。
3、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大赛。通过让学生参加大赛来对学生进行考核,一方面比较全面地检验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更好地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了每个人的创造力,促使他们更好地由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四)加强考试管理工作力度,完善考试制度
1、要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学习和利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成果,研究和规划考评体系,制定各种类型考试试题质量的评价标准,为课程考试质量的客观、科学、公正地提供保障。
2、要建立健全考试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对考试成绩要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和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实行百分制、等级制及与评语相结合的综合评分方法。同时,建立考试结果分析,总结教学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
3、对教师加强考试思想和方法的培训。教师是高职人才培养重要的引导机制。通过培训使教师转变考试的观念,并在实践中灵活、熟练地应用考试的各种方法。高职教育的课程,既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计教学过程及精选内容,还要通过合理科学的考试反馈学生职业所要求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
4、做好考务管理工作。健全课程教学大纲建设,实行“教考分离”。加强考试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完善考试管理体制,重点抓好命题、制卷、监考、阅卷、评价等工作环节的科学规范管理,严肃考风考纪,突出考试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总之,高职院校考试制度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要使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牢牢把握考试方法的“流变”方向,探索出适合高职教育的考试方法,从而形成一种考试制度,以达到高职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彦华,武玉英.谈高职高专考试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软件工程师,2009.
[2]韩宗,姜兰兰.浅析高职高专教育考核方法的改革.考试周刊,2007.
[3]陈静.加大高职高专院校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跨世纪,2008.
[4]张旭翔,王钧铭.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关键词: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口腔内科学;口腔医学
1研读考试大纲,制订针对性授课计划
考试大纲是在考试计划的基础上,按照学科考试特点,明确考试内容和规定考试标准的文件,是指导个人自学、社会助学与编写教材和自学指导书的依据。考试大纲对指导学生学习尤其是应试有重要作用。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不仅列出了考试范围,还对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操作及理论知识进行了阐述。以往制订口腔内科学教学计划时没有参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一些技能操作及理论知识被忽略。学生毕业后为了应对考试,不得不重新学习课本知识。为此,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蓝本,重新制订合理可行的口腔内科学授课计划,将考试大纲涉及的考点纳入教学计划。并且针对实践技能考试特点及大纲规定的技能操作,课上督促学生认真练、重点练、反复练。对于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模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流程与情景,让学生实战演练,提高应对能力。将医学综合笔试真题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加以练习。
2构建教学新体系,着重培养临床能力
高职高专口腔内科学包括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黏膜病学、儿童口腔医学4部分内容。如果每一部分知识的讲解都面面俱到,时间上是不允许的。依据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要求,构建口腔内科学教学新体系,使临床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以临床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3]。教学中,从临床实际出发,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例如,在2017级口腔医学班级中选出一个教改班,让学生大二时进入临床实习,在带教教师指导下,有目标、有计划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校内考试中,模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使期末及毕业考试不再是单一的理论考试,而是参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流程,分为技能考核和理论考试,技能考核评分标准按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标准制定。
3丰富课堂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由于内容多、杂,学生学习印象不深,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低[4]。因此,教师要转变理念,与时俱进,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3.1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创新
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即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创设“教学做一体化”特殊课堂,开展项目化教学。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法,教师只是引路人,起启发引导作用;学生是知识的实践者、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摸索、创新与总结。
3.2成立助教小组,培养合作能力
由于不同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进度参差不齐,学习质量有高有低。对此,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选择一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为组长,帮助本组成员。这种互帮互助的助教小组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关键词: 《概论》课 教学评价 问题及对策
一、目前《概论》课教学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概论》课评价方式尽管在检测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理论素养,发挥教师教学主体性方面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1.对教师评价的不足
(1)忽视政治课的特点,运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不够科学。高校教学评价不区分课程,实行统一标准的做法有欠科学。教学评价标准制定是以教学目的为根本依据的。《概论》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用中国化理论理论武装自己,以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概论》课教学的评价涉及人的情感、品性、理想、信念等非认知领域,评价过程具有高度复杂性,评价结果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运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对《概论》课教师进行评价是不科学的。
(2)片面依靠学生的质量评价方式不公平。部分高校仅依据学生教学测评分高低对教师排名、奖惩的做法未免失之偏颇。其主要原因如下: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今,思政课实用性方面远不及专业课强;集中大课的形式使得师生沟通交流受限,不及专业课程;受社会环境不良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有偏见,存在一定逆反心理;理论自身的博大精深,导致授课时间之内学生很难认识进而认同教师的授课水平。
这些缺失直接的后果是导致《概论》课教师教学无所适从,无法达到新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课堂上不敢大胆开展教学常规管理,怕得罪学生,影响自己;教学缺乏积极性,导致教学无法改革,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2.对学生评价的不足
(1)现有教学评价方式难以充分体现思政课教学目标。思政课教学包括课堂和实践两个环节。实践教学是引导学生去接触和了解现实,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延伸,应该成为实现其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但是,现有考核方式很少有从实践环节考查学生,往往采用单一的结业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结业考试往往简单化和形式化,很难考查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不利于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与不足。
(2)现有教学评价方式下的成绩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学生成绩结构不合理。卷面成绩所占的比重过大,一考定优劣,导致部分学生学习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影响了《概论》课教学严肃性和实际效果。另一方面,考核试题结构不合理。客观性试题所占比重过大,死记硬背知识考得过多。主观性试题所占比例小,且得分点的限制也机械刻板,学生答题时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考核结果只能检测学生的认知,而不能检测其能力和思想认同度。
(3)现有教学评价方式下的平时成绩无法真正体现学生平时表现。首先,将“平时”简单理解为学生平时该门课程的非政治性表现,与学生的日常政治表现无关,导致学生出现知行不一。其次,平时成绩变成补漏机器,成了对总成绩进行技术处理的手段。卷面成绩较好,教师在给平时成绩时就比较保守,卷面成绩较低,教师就会抬高平时成绩让学生及格。最后,考试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引入免考机制。
二、《概论》课教学评价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知识性与方向性结合
高校《概论》课教学担负着系统传播中国化理论的任务。其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是有效地传播理论知识,并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论》课教学评价,要体现知识评价与价值评价的统一。既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引导学生按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形成合目的性认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内化与外化结合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要对学生内化课程教学内容形成的政治素质进行评价。学生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自觉进行“内化”,不仅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而且取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特别是主客体的平等互动,教学相长。因此,《概论》课教学评价,需要对内化的内容、方法及其形成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评价。
《概论》课教学评价,还要对学生学习后“外化”的表现和效果进行评价。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不仅在于他懂得多少,考试成绩高低,讲得好坏,而且在于他能否把学到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方法论自觉地付诸实践,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上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进一步改造主观世界。
3总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
总结性评价是一定时段《概论》教学完成之后进行的教学定性评价,如学期末的教学情况总结、教学测评、期末考试等。发展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的不同时间点进行的教学促进评价,如学校在期中进行的教学检查、教研室听评课等。
总结性评价是为了对教师定优劣,体现教学的差异性,注重的是区分度;发展性评价是为了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鼓励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争取教学的良好实效。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于做好《概论》课评价同等重要。前者可以促进《概论》教学评价的经常化,使我们得到丰富的教学信息,为做好总结性评价提供基础。
三、《概论》课评价的方法探析
1.明确评价目的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评价的问题是教学评价的目。正确的评价目的应该以教师及其教授活动、学生及其学习活动为中心,确立全面的教学评价目的观。教学评价要有利于维持教学活动的正常秩序,要及时反馈信息和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与“学”。
2.改革命题环节
从形式上来说,要改革主客观题比例,加大主观性试题分量。笔试内容要减少需要学生机械记忆的微观知识点和专业概念等内容,增加需要学生思考、真正理解的主观性试题,考试着重考学生在方向性问题上的立场和觉悟,重点考查能否运用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内容上来说,考试要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试题内容尽量生活化。从日常生活及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重点话题中选取适当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实现从知识再现到运用中国化理论进行判断的飞跃。另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考试实现知与行的相互统一、相互促进,让学生用日常行动来回应从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
3.引入免考激励
为了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觉地加强思想政治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可规定部分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不参加《概论》课期末考试,直接获得优良等级的成绩。学生的突出表现包括知识竞赛获奖、撰写较高质量的专业学术论文等情况。免考是对学生的赞许、鼓励和引导,争取比“考”更好的教育效果。
具体做法是:学生上满规定课时,并在学期末考试前一个月,向任课老师提出免考申请,老师将申请提交思政课教学部专门委员会,由学生在委员会议上阐述免考理由,最终由委员会作出是否准予免考的裁决。
4.评价形式实现三结合
对《概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既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又包括对学生的评价。针对《概论》课教学的特殊性,在把握发展性原则的基础上,考核可以尝试“三结合”的模式。
对教师的评价可采取教学督导、同行和学生结合的模式:教学督导来自不同学科,不一定熟悉专业,督导评价主要完成教学文档等方面的形式考核;同行熟悉专业,同行评价主要完成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等实质考核;学生听课后的效果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评价主要完成教学效果的考查。
1.1实验班(PBL教学)
(1)教师课前针对性地提出开放性问题[10]:每章节授课前,教师认真备课,根据各章节教学内容特点,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形式、种类、范围灵活多变,难易适度,力求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学生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在自学的基础上,各小组进行组内问题讨论。自学过程中理解存在的偏差,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矫正,达成共识。如分歧不能达成一致,则向教师请教,教师也可选择性的直接参与讨论,收集并记录讨论情况,使下一步答疑解惑更具有针对性。由于学生之间的知识均衡,交流气氛轻松,通过合理分工获取资料,在讨论中综合总结,更容易发挥潜力,达成共识,暴露知识的漏洞。
(3)教师答疑解惑、总结问题:教师在正式授课中,各组均对课前讨论作及总结发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指出问题的重点、难点和各组的不足。由于各组的总结均是通过集体讨论得出,教师对正确总结的好评将使小组成员集体受激励,而对不正确总结的点评将使小组成员集体受教育,进一步加强他们的求知欲。
(4)开放性实验的理论验证:课后,各组进入开放性实验室,对出现问题的总结进行实验设计验证,然后进行正确总结的实验预设计甚至预实验,对预实验进行总结及实验后修正。
(5)课堂实验的进一步验证:各小组按实验预设计方案完成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对实验进行点评,指出问题和缺陷,进一步说明理论及实践的正确与否对结果的影响。学生课后完成实验报告。
1.2对照班(LBL教学)
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师以课堂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理论授课。然后教师在实验课堂讲授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基本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然后各小组学生按照教师讲授的方法实施,最后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学生课后完成实验报告。
2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2.1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评价
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班及对照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PBL或LBL教学法对学生在知识获取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对PBL或LBL教学法的认识。
2.2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
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同一份试卷,进行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为精选教学大纲涉及的基本理论掌握、集体讨论中出现的常见错误理论的判断和分析,以及理论的实践方法;题型包括选择题(40.0%)、判断题(15.0%)、分析题(45.0%),满分为100分。
2.3实践能力的评价
学生镜下观察血片(15.0%)、骨髓片中各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25.0%)、寄生虫和微生物标本的形态(20.0%),识别典型形态并写出名称(各限定时间5min);采用改良牛鲍计数板对已知标本进行细胞计数操作,根据计数结果和靶值的吻合度进行评分(40.0%)。
2.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问卷调查评价
结果设计对PBL或LBL教学法的效果评价的调查问卷,PBL班发放38份,收回有效问卷38份;LBL班发放40份,收回有效问卷40份。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性,提高学生自学、语言表达、运用工具和条件、逻辑分析及总结归纳、沟通交流及协作能力,显著减轻学习压力,增加学生对教师的认可,PBL教学法明显优于LBL教学法(P<0.05);对于明确学习重点,提高理论的实践运用能力,PBL教学法亦优于LBL教学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2理论笔试考核
PBL教学法临床检验基础、临床生化检验考试成绩明显优于LBL教学法(P<0.01),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寄生虫检验考试成绩亦优于LBL教学法(P<0.05);其中,PBL教学法在判断题、分析题成绩明显优于LBL教学法(P<0.01),而选择题成绩,2种教学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3实践能力评价
PBL教学法实验室培养实践能力,在血片、骨髓片、寄生虫及微生物标本、细胞计数实践方面不仅能显著提高检验快速性(P<0.01),还能进一步提高检验准确性(P<0.01)。
4小结
传统的教学通常采用灌输式的方法,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这种情况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尤为明显,因为中国多数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多为“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学习方式。教学的本质就是“教会学习的方法”,并非简单的“传授知识”。这正是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的区别所在。而“学习的方法”本身也是一种知识,一种特殊的知识,即“能够利用其进一步获取有益资源的知识”。本研究中发现,在主观上,学生已经认识到:相对于LBL教学法,PBL教学法能更明显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掌握知识的牢固性,提高自主学习、语言表达、运用现有工具和条件能力,也增强逻辑分析及总结归纳、沟通交流及协作能力,并显著减轻学习压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在客观上,研究证实,相对于LBL教学法,PBL教学法更明显地提高学生的临床检验基础、临床生化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寄生虫检验科目理论成绩;PBL教学法主要在提高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明显优于LBL教学法,而对于涉及基础理论问题的辨别能力上,两种教学法效果相当。提示PBL教学法更注重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发现自己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补充学习的知识,主动寻找获取知识的途径,提高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热情。同时通过研究还发现,主观上学生认为PBL教学法对于提高理论的实践运用能力稍优于LBL教学,但差异不显著。
两组统一考试并对案例组进行问卷调查。两组学生理论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案例教学组学生成绩优于对照组。
案例教学组对案例教学比较满意。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而言,流行病学实施案例教学非常有必要。 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基础和骨干学科,对预防医学专业的流行病学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研室关注的重点问题。
案例教学(case method)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将学生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有很大的帮助。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的许多地方[1]。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目前很多课程都已采用此类方法而且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2]-[5]。
为了提高流行病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察案例教学实施后的效果,选择本校2010级和2011级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然后对其最后的试卷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探讨案例教学效果。
一、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本校2010级和2011级本科预防医学专业的所有学生,共96人,2010级48人作为对照组,2011级48人作为实验组。
(二) 研究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大约1/4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两组的教学老师均相同,两个班级的学生情况基本相同,因为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都是预防医学的专业课,所以参照上学期统计学考试成绩对其进行比较,发现其统计学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无差异。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分三次进行:首先把全班分成八个小组,每组六人,第一次上课时把筛选整理的案例及提出的引导问题发给学生,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主讨论,由小组成员发表观点及依据,各小组长归纳提出的问题;课后学生通过复习相关知识及查阅文献寻找答案,并做好PPT或纸质汇报总结。
第二次上课时各组先汇报第一次案例课时提出的问题及答案,大概每组总结时间为5分钟~8分钟;然后发放第二次的案例及引导问题,其他步骤跟第一次相同。第三次上课先汇报第二次提出的问题及答案再讨论新的问题,最后的时候各小组长在课堂上当场宣布各小组的见解,教师引导各小组分析案例,并不断提出问题及引导学生思考,最后教师对本次案例教学做总结。
(三) 评价办法。学期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理论课成绩进行比较,同时对案例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四)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各连续变量指标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一) 两组对象一般情况。案例教学组和对照组性别构成(男/女)分别为25/23和24/24(x2=0.42,P= 0.838 ),平均年龄分别为(21.12±1.04)岁和(21.23±1.15)岁(t= 0.524,P=0.95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二) 两组对象的试卷情况分析。两次考试试题都是严格按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教材《流行病学》大纲要求来出题,题型都是名词解释、单选题、填空题、问答计算题四种类型,题量基本相同,难易度基本一致,两套试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三) 两组对象成绩。案例教学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百分制)最高98分,最低68分,平均 (83.73±7.61)分;对照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最高87.5分,最低55.5分,平均 (71.63±9.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案例教学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将题目分为单纯记忆、解释利用和综合分析三部分,发现两组的得分情况存在差异。
(四) 问卷调查情况。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48份,回收率100%。调查案例教学组在各个方面对案例教学方法的评估。
三、 讨论
本研究发现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从考试成绩看,无论是总成绩还是各个部分的得分,案例教学组均优于对照组;除此之外,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承认案例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对于流行病学这门课程而言,开展案例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本次案例教学的实施,得到如下的体会:
首先,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从案例的选取、案例教学的实施再到最后的总结都需要精心准备,熟练掌握整个环节,在课后需要下很大的工夫备课,而且由于学生是自由发挥,自主讨论,因此提出的问题有的针对性很强,但有的偏差很大,教师在最后总结时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上课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储备,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课堂控制力和细节的把握能力。
其次,对于学生而言也有很大帮助。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这在结果中有很好的体现。此外,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案例教学可以促进他们课后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而且上课比较自由,氛围比较活跃,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受欢迎;分小组讨论后,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每个人都可以贡献力量,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加,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
每个案例分三次进行,每次都由同学先总结本组提出的问题及答案,以PPT的形式表述,这样还可以增强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和PPT的制作能力,为毕业论文的答辩奠定一定的基础;在整堂课中,教师只是相当于主持人的作用,大部分时间都是由学生主导课堂,师生间的隔阂减少,互动增加,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
最后,案例教学存在不足之处。有的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可能会浑水摸鱼,自己不考虑,只是照抄别人的结果,造成学生之间的掌握程度良莠不齐;有的学生私下里都在进行与课程无关的内容,反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有的学生反映师生之间的互动有点少,主要是学生之间讨论,教师只是引导,所以师生交流太少;有的章节对应的合适案例比较欠缺,很难做到所有章节都采取案例教学。
总之,案例教学是适应新形势下流行病学的教学模式的,毕竟流行病学属于预防医学的专业学科,学术毕业工作后在实际中会经常用到,而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单靠理论教学肯定远远不够,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模式则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又可增强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授和教育的课程。与其它课程相似,考试作为检验和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教师特别是学生的重视。它不仅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尺,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但由于诸多原因,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滞后已经成为了困扰教师、学生,并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瓶颈问题,严重阻碍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概括而言,传统的考试方法存在以下弊端:
1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形式存在的问题
(1)考试内容缺乏创新,考试手段目的化。本来,考试归根到底仅是手段,借此检测学习效果,督促学生学习,找出不足,解决问题,提高质量,促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标。然而在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制度,对于教师而言,考试结束也就意味着课程结束,教师评出成绩也就了结了。对学生而言,由于考试分数直接涉及自己的切身利益,包括文凭、评定奖学金和各类先进等,于是,考试过关并争取获得理想分数,成为了许多学生追求的主要目标,考试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悄然演变为主流趋向,手段于无形中逐渐异化为了目的。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只要在本科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过关,以后自然不大可能对之再产生多少兴趣了。
(2)考试形式与成绩评定单一化。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考试几乎是原封不动地借用了中学应试教育的考试形式。考查的内容难以脱离单纯对知识的考查,由于资料、题目以及考试功能运用的局限,都还无法从真正意义上考查学生的提炼观点、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论证观点的能力。因此,以往传统的考试模式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2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形式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目的既是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掌握和了解,更是对学生思维、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试。改革考核方式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手段,对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突破单一的笔试考查方式。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等形式进行考核。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应试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应考过程中“背书”的习惯。为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以达到理解、掌握、分析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采取了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闭卷考试实行上机考试(网上在线考试),学生答完题后计算机及时给出成绩。试卷形式主要以客观性试题为主,主要检测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程度,随堂进行考试,时间50分钟,考核60道题,每题1分,共60分。开卷考,以主观性命题为主(评议题、材料分析题、小论文等),主要检测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共40分。开卷与闭卷成绩相加共100分。
其次,改革笔试考试的内容。在保留传统笔试形式的前提下,对其内容进行全面调整。一方面压缩客观题的比例,另一方面增加主观试题的含量。客观试题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部分试题主要以选择题、判断题为主,四门理论课程视各门课程的情况而定,分值占60%。主观题主要采用分析题、开拓性试题和撰写小政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如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能力等,分值占40%。
再次,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以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中心,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实行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依据。学生期末成绩考核评价采取平时成绩占40%(学生出勤、课堂纪律、作业完成情况占30%,校外实践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60%。期末成绩由开卷(40%)与闭卷(60%)两部分结合。
3 考试形式改革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考试改革,我们在我校07级和08级学生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问卷涉及有关考试问题8个,发出问卷调查表924 份,收回808 份(其中理科生471份,文科生337份),调查的情况见表1:
通过考试改革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到学生对公共理论课考试改革是比较认同的。此次公共课考试改革是成功的。
当然学生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将进一步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方式。
(1)更新观念,积极完善考试功能
我们通过考试改革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其教学效果的检验不同于专业课具有“硬标准”,学习效果对个人的影响也只具有“隐性”意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应该侧重于考试的诊断性、导向性功能,避免过分依赖于总结性功能。注重考试的导向性功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使学生通过考试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程度,特别是提升运用理论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解释的能力;发挥考试的诊断性功能可以有效校正学生认知的偏差与错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素养以及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
(2)明确目的,进一步深度拓展考试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内容的拓展与创新成为决定考试改革的关键。只有调整思路,在考试内容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才能避免考试改革“换汤不换药”。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我校公共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比较满意和较满意占到72.2%。但有占78.7%的学生提出了考核的内容应侧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考核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和能力。所以我们在不断拓展考试内容的过程中,首先,应通过考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跳出课堂的局限性,使其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时效性。在教学中应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其次,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深入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去解决和解释各种社会问题,学会做人、做事。再次,教学和考试的内容从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入手,让学生关心和关注发生在自己周围和身边的事情,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再次,不论是开卷考还是闭卷考,考试内容都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所以在开卷考中还应增加案例和应用分析的题目,突出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转换思路,努力创新考试形式
[关键词]高校;考试;课程考试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考试,是一种严格的知识水平鉴定方法。为了保证结果的公平,考场必须要求有很强纪律约束,并且专门设有主考、监考等监督考试过程,绝对禁止任何作弊行为,否则将要承担法律和刑事责任。
中国最早的考试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那个时期考试的主要目的是选拔官员。在随后三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以选拔官员为目的的考试从未间断,而且在隋唐时期形成和完善了对中国封建王朝取士产生重要影响的科举考试制度。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考试除了被赋予选拔官员的作用,还因为教育的不断发展,考试又被赋予了新的作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即考核学生学业状况。
近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飞速发展,课程考试的考核作用越发明显。高等学校为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据实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依据,都会依赖规范而专业的考试管理来实现。但是,要使考试管理在高校考试中的作用得到最大体现,就一定要了解考试管理能发挥什么作用、当前考试管理存在哪些问题以及面对问题需要用什么方法解决。
一、考试管理的作用
(一)考试管理为考试的公平公正提供保障,维护考试的尊严。一个考试过程,首先是命题,接下来还有审核、排考、印卷、组织考试、批阅、登记成绩和总结分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老师和考试管理者用严谨的态度对待,一旦出现任何问题,考试必然将散失它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比如说,命题不严谨,导致试题分值不够或者试卷上出现答案,再或者试题偏离了考核大纲的要求,那么这样的试卷用来考试就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所以,考试管理过程就要根据各种规定,让命题老师能按考核大纲命题,让审卷人按要求审核试卷,对试卷提出中肯的意见,让考试管理者按规定排考、印卷、组织考试,让阅卷老师按规定批阅试卷,登记成绩、总结考试质量,提出改进措施。如同这样,每个操作步骤都有章可循,那考试的公平就被体现出来,考试管理的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
(二)考试管理为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质量提高提供证据支撑。很多老师会严谨地完成命题、批阅试卷和登记成绩这几个很重要的环节,但会忽略总结这个环节,可总结却实实在在是考试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总结,对考试质量进行分析,教师才能把握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调节侧重点或者是课时分布,让学生能够学习到重点要掌握的知识;只有总结,对考试质量进行分析,教师才能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吸收其他老师有效的教学手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考试管理以抓考风促进学风改善。教学管理者严抓学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轻松地应对考试,形成良好的考风。与之相对的,考试管理者狠抓考风,让学生对考试心存敬畏,只能通过正确的途径取得成绩的时候,学生必然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努力学习知识,并自主寻求知识的延伸。当学生们都形成了这样一种自主学习意识,就已经达到考风促进学风改善了,考试管理的积极作用也就再次体现出来了。
二、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形式死板,与学习内容不能达到契合,无法完全展现学习效果。现在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与之相关的网络、软件、动漫设计和游戏等专业在各类高校蓬勃发展,支撑这些专业发展的课程很多都讲究实际操作。例如软件编程类的课程,上课的时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在电脑前一边学习一边动手实际操作,那么在考试的时候,最能表现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自然是操作,但是,有的高校的老师仍然采取笔试的考试形式,让学生在试卷上完成一道道需要在计算机上完成的考题,这样就落人了一种“纸上谈兵”的局面。又比如动漫设计和游戏相关的一些课程的考试,除了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以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但是有的老师在组织考试的时候,却设置了各种条条框框,要求学生在那些条条框框的要求下设计作品,这种做法虽然考察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但是却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作弊是一个长期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屡禁不止。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主要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关,有的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的学生比较难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另一方面与学生课后自学和复习的主动性有关,有的学生课后会主动复习,巩固知识,并且努力自学,拓展知识面。因为这两个或者更多的其他原因,学生的知识水平就不在一个层面上。当考试来临的时候,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基本可以轻松地应对,这些学生大多不会作弊,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过度追求高分,会在考试时采用作弊的手段。知识水平比较低下的学生,有一部分会因为不想补考或者重修会选择作弊,以期考试成绩合格。随着社会的发展,作弊的手段更加隐蔽、更加高科技化,用于作弊的工具五花八门,以致监考的老师对学生考试作弊也是防不胜防,这也就让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一种侥幸心理。总的来说,学生知识水平的低下和隐蔽的高科技手段只是学生作弊的外在因素,内在因素还是部分学生诚信缺失。
(三)考试结束后的质量分析和改进措施没有被重视。有的老师在考试结束,阅卷登分以后,就忽视了对课程考试的质量分析,寻求改进措施。事实上,学生考试成绩是否呈正态分布,恰好是对老师教学水平、命题水平直接体现。教师教不好,学生也就学不好,考试自然也难以考好;教师教得好,学生也学得好,但是命题与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不一致,那学生也难以考好。有的老师总是教授同一门课而又总是不注重质量分析,那么势必会使之后的教学偏离正常轨道。社会是发展的,知识的更新也是日新月异,如果老师故步自封,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不注重知识的更新,也就被时代所淘汰。
三、如何解决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解放思想,寻求考核方式和学习内容的高度契合。老师和考试管理者都要把握发展的节奏,必须根据课程的本质属性采用最合适的考核方式。对实践能力重于理论水平的课程,改变过去采用笔试的考核方式,坚决地采用实践操作的考核方式。如果确实硬件设施不足,无法展开大规模的统一考试,也应该调整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考试成绩的比例,使平时成绩比例上升,并且在平常的实验课和班级测验中多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计人平时成绩。对于设计类的课程,应该放弃一些陈旧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根据自己内心的想法来创作作品,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免于落人抄袭的俗套。对于语言类的课程,如外语口语和演讲,应该让学生直接用口语交流和当众演讲的方式考核,根据学生的表达效果来评定成绩。
(二)抓学风,促考风。一个学校考风优良,必然与优良的学风有关,所以高校应该最大限度地提供学习条件,培养学生优良的学风。比如说,有的学生学习需要查阅大量的学习资料,丰富自己的阅历,那么学校可以在图书馆增加相关的书籍;有的学生喜欢在图书馆或自习室比较安静的环境下学习,那么学校可以延长图书馆的开馆时间或者将一些使用率不高的教室在非上课时间设为自习室。除此之外,一个没有学生睡觉或者玩手机的课堂,一个学习氛围浓厚且师生互动频繁的课堂,是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知识的,所以,重视课堂纪律也是改善学风的有效做法。
(三)健全考试管理制度,促进考风改善。考试从命题到考试结束后的质量分析是一个漫长的管理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不容许出现差错,所以要使每一个过程都有相关的管理条例。命题和审核要有命题与审核管理规定;命题、审核和印卷还需要制定保密条例;排考和组织考试要制定考场管理规定,对考场人数、监考老师人数、学生座位做出明确的规定;考场组织还需要制定监考老师操作规程,指引老师按步骤执行监考任务,对老师也要有相关的教学事故条例约束;制定学生考试作弊管理条例,严惩学生作弊行为;教师阅卷要按评分标准评分,不随意加分或减分,要做到计分准确,也要做到成绩登记准确,针对这些方面也要制定教师阅卷管理规定,规范教师阅卷工作;考后的总结分析有老师不重视,或不总结,或敷衍了事,对教学产生消极的作用,所以必须制定相关的质量总结分析规定,老师就要按规定办事,也就能促进教学的发展。一个学校拥有了完善的考试管理制度,让老师和学生中极个别的那些投机者没有投机取巧的机会的时候,考风也会随之改善。
一、基于“项目式”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由6~8人组成一个设计小组协同完成工厂设计任务,每个设计组设小组长1人,组长负责统筹整个设计项目的分工与实施,同时规划整个项目与总结等。在教学过程中,讲授、设计和讨论并重,其中讲授约占总学时的12左右。教师在讲授了基本的课程内容及要点后,各小组学生根据二级项目内容查找资料、讨论设计内容、初步设计并形成项目报告。每个二级项目结束后,在讨论课上,各小组汇报自己的项目内容,其他学生可提问、点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要随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讨论课中,一方面要把握住方向,另一方面也从中受到启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真正开动脑筋,互相学习,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亦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和竞争意识。
二、化工过程模拟软件在化工设计中的应用
化工过程模拟与实验研究的结合是最有效和最廉价的化工过程研究方法。可以大大节约实验成本,加快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过程。在化工厂设计中,化工过程软件的模拟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化工设计课程中应该做为重点讲授内容,适当安排相关计算机上机实际操作,对具体的CDIO项目进行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模拟等。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相关软件进行优化,比如利用AspenPinch进行热集成,实施热量集成与优化,将化工过程中冷热物流进行匹配优化,将系统中冷热量消化在体系内部,实现能源的节约目的。
三、对参加按照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建档管理,跟踪反馈
将所有参加《化工设计》课程按照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全部建档管理,每个人都建成电子信息表,包括个人的所有基本信息、工作单位和其他相关信息等,然后根据具体信息对其进行定期的跟踪反馈,及时了解相关企业对学生的知识体系、个人能力和工程能力的评价等,并通过交流,总结宝贵的经验。
四、改进传统的考试方法
考试是评价和改进教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考试是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考试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科学合理的、鼓励创新的、富有活力的考试制度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造就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们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要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其评价活动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应以一次考试决定成绩。为此,团队提出了“做中学,学中考”的考核方式,具体做法如下:基于化工设计课项目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我们对考核内容做了合理化分配(见表1),从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平时成绩、设计报告、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主要考核学生出勤、回答问题等课堂表现情况;每一个二级项目完成后,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完整的项目设计报告,设计报告占总成绩的50%,是考核的主要部分;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方式,主要考核化工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基本原理、方法、步骤等问题。这种分配方式突出强调了设计报告的重要性,弱化了期末考试的分值,这与化工设计课自身实践性强的特点是相适应的,学生通过考核就必须认真作好二级项目,不但巩固了化工设计的基本理论,又熟悉了相应的设计规范,这样就避免了学生考试突击现象。几年来,没有学生要求划范围、划重点,考试时也没有作弊现象。
五、结束语:
笔者基于CDIO理念下的工程项目制定教学大纲,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工程意识、分析工程问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工程业务素质。该项目的实践效果体现在通过基础科学理论如何运用工程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又体现在如何应用工程观点、工程理论和方法,解决各类工程问题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并对参加COIO教育模式下的学生进行相关跟踪,与相关企业对接,了解企业需要的工程人才等,然后再在新一轮教学中不断进行相关补充与完善,为培养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化工人才的目标服务。
作者:杜长海马立国孙德单位:长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关键词】 材料力学;测评体系;实验教学;理论教学;能力测试
材料力学作为工科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有其理论严密、逻辑性强、完善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有将力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为了培养应用型创业人才,本校力学教研室对《材料力学》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作为验证学生能力的考试测评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必将与时俱进成为《材料力学》教学改革的重头戏。如何把能力培养、能力考核融入考试测评这一教学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巩固教学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教学工作者对考试测评体系进行改革创新的目的和动力所在。
1 革新考试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素质的需要
1.1 期末一次性终结测评方法的弊端。长期以来,很多高校教师根据一份期末考试答卷、一份实验报告来确定学生的《材料力学》学业成绩。这种传统考试方式有利于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却无法针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准确考核。对于平时认真学习、探讨问题较深的学生来说期末考试试题太容易,感觉到在考试中还没有展示出自己的才华;而那些平时学习不努力、基本功不扎实的学生,临时抱佛脚顺利过关的人也不少;对于平时不学习的学生,考前押题针对性地学习、考试时左顾右盼也有侥幸过关的。显然,这种一锤定音的传统考试模式,难免存在着不合理、不科学、不公平等因素。
1.2 轻视实验考核测评的弊端。每学期都会出现轻视实验的现象:理论成绩考九十多分的学生,实验成绩才得六、七十分;甚至有的同学根本就不参加材料力学实验操作、不写实验报告。显然,这种现象背离了开设实验课的初衷,并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开拓创新的能力的作用。
2 材料力学实验成绩测评体系研究
目前本校开设了“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测定”、“组合梁弯曲正应力实验”、“弯曲和扭转组合变形实验”等十个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材料力学实验验。学生可以根据本专业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做实验,每个试验在试验总成绩中具有相同的权重,试验前预习、试验操作、试验报告、创新实验是实验成绩的评定依据。
2.1 加大实验考核权重或独立开设实验课。过去,材料力学实验成绩在学业成绩里占的比例较少,引不起学生的重视和关注。为此,本教研室加大了材料力学实验成绩的权重,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了材料力学理论成绩、实验成绩的关系。
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大纲中实验课时不少于八学时的土木工程、土木工程管理、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等偏土木专业,材料力学实验独立设课,在教学计划中有独立的教学地位,其成绩和学分直接计入学生学籍档案。
而实验课少于八个学时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工业工程、材料成型、冶金工程、材料工程等偏机械专业,材料力学部分只有六个或四个学时的实验课,实验教学不独立设课而隶属于理论课程。为了加大实验成绩的权重,先将实验学时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再计算实验成绩在学业成绩中所占的比例。
2.2 材料力学实验主要对实验能力形成过程进行考核。
2.2.1 试验前预习(10%)。实验前要求学生要搞清试验目的、原理、步骤,熟悉试验用仪器设备,准确处理理论数据,并能正确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2.2.2 试验操作(30%) 。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应该遵守实验室学生守则、试验设备操作规程;要求学生做到试验操作正确、规范、试验数据准确无误,或合理采用创新手段。
2.2.3 完整、简练、准确完成试验报告(50%)。实验报告是材料力学实验成绩的主要评定依据,要求学生“完整、简练、准确”完成实验报告,做到完整地描述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以及言简意赅地回答思考题、准确完成作图及数据处理。
2.2.4 独立完成创新实验(10%)。鼓励学生设计创新实验,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设计、理论计算、误差分析,并撰写总结或科研创新小论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3 理论教学成绩考试测评体系研究
学生能力形成有一个过程,灵活采用多种可行的定量或定性测评方法,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他评方式,将学生的学业测评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评的同时,利用期末终结性理论考试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升华,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实施创新的导向性。
3.1 跟踪教学过程的形成性测评考核模式(20%)。跟踪材料力学教学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考核,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研究在备课、讲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和测验等各个教学环节上成功的经验和值得吸取的教训;另一方面,学生及时收到考核、测评的反馈信息,从而使学生认真总结得失、差错,吸取经验教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3.1.1 作业5% ,每次课后即时布置作业,对本堂课及以前的知识进行练习,夯实所学内容。以完成课后习题质量优劣,定性给出A+、A、A-、B+、B、B-等级,期末再量化为分数。
3.1.2 口试5%:口头回答或在黑板上解答,解答完后再请另一位同学为其讲评,最后根据答题和讲评情况定量给出成绩。通过学生课堂发言,考核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点是否熟练掌握。
3.1.3 阶段性平时测验10%:在四种基本变形、应力状态、组合变形教学内容完成后及时进行三次平时测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深化。
3.2 能力水平测试模式(20%)。针对工科材料力学具有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与工程实际密切联系的特点,能力水平测试侧重于材料力学研究方法手段、知识的灵活运用应用。
3.2.1 大作业或力学竞赛:侧重于将工程实际问题转换成力学模型、建立数学方程的能力考查,以及具有考研水平难度的理论推导题,着眼于考核学生掌握对知识的积累、理解、深化、逻辑思维、学科手段、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10%)
3.2.2 撰写学习经验总结或力学研究小论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求实的工作学习作风,考核学生自我评估能力、学习能力、科研能力。(10%)
3.3 期末终结性理论考试(60%)。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技巧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的基础,也是各种考证定级、注册师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内容。因此,期末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对材料力学进行测评是十分必要的。
终结性理论考试学生答题时间一般为两个小时,是对学生掌握材料力学知识的全面考查。命题要强调材料力学的基本内容、分析方法的综合性、计算的准确性,注意“点”与“面”的结合、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考试内容在教学大纲范围内突出重点、适当涉及难点、尽量覆盖所学课程的内容,试题应该有一定的难度,避免一些过于肤浅、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关注一些有关键性的、有重要实际意义的内容。题型要多样化,可采用填空、选择、作图、分析、计算等题型。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这三基类内容分值应该占卷面总分的65%左右、一般综合类占20%左右、综合类占15%左右。试卷应该具有较高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本届期末A、B考卷与前后四年该专业材料力学A、B考卷不应该有雷同的题,使考试更为公正、公平、合理。
4 应用讨论
在传统考试方式测评学生成绩的同时,结合学生能力水平测试模式,“多层次、全过程” 跟踪实验教学、理论教学的考试测评体系的应用,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目的,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过本校三年的实践,学生考核成绩呈正态分布,基本上客观、公正、全面地反应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动手能力。
该考试测评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完整性,适应范围广,可以推广应用到含有实验课程的理论力学、工程力学、建筑力学、大学物理、电子技术等学科。
参考文献
[1] 王国超,基础力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探讨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1(2), 315~316
[2] 张能武,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 [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44(10), 40~41
[3] 闫振林, 高校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12(3) , 32~33
[4] 周文峰,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成绩评定方法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12),215~216
【关键词】 会计改革; 注册会计师考试; 发展方向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的接轨,国际会计准则的实施将给国内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带来极大冲击,一般的会计人员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那些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从业者,将是未来几年中国企业急需的热门人才。在这种大背景下,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成为选拔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自1991年实行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制度以来,我国已成功地举办了16次注册会计师考试。目前,我国共有执业的注册会计师6.9万人,行业非执业会员7万多人,行业从业人员20多万人。2007年,行业实现业务收入超过200亿元,继续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长幅度。“十一五”期间,一系列金融、投资和企业改革措施的推出以及市场体系的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将迎来大发展。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既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过程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新一轮的会计改革正式启动。这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加速中国融入全球经济都具有重大意义。与前两次会计改革相比(1993年会计改革――两则两制的颁布,2000年会计改革――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这一轮会计改革所处的市场经济环境、会计准则制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以及具体的会计事务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会计改革新形势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将如何发展变革?笔者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专业英语的测试力度大大加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会计职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当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在吸引世界各地投资者的同时,中国的优秀企业也走出国门,在国际资本市场进行投融资活动,这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提供国际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这也需要在人才选拔的考试中,逐步体现这方面的要求,英语水平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2007年,经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研究决定,全国考办在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时,确定在会计、审计两门考试科目中增加英文附加题。2008年在总结2007年英语测试经验的基础上,将英文附加题逐步推广到财务成本管理科目。此外,从2005年起,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就决定,在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的同时,实施英语测试。英语测试,属于选考科目,不计入总成绩,主要是便于掌握应试者的英语水平,为今后行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确定培养目标和对象,也是为激励和引导考生提高英语水平,以满足中国经济和行业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二、专业知识向国际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巨大进步,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提出新要求,国际趋同将是大势所趋。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会计、审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并在内地与香港间实现等效认同,为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
随着王军副部长发表对注册会计师考试重要指导意见的提出,2008注册会计师考试成为一个改革之年。总的目标是:将注册会计师考试打造成中国注册会计师走向国际的“通行证”,使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大大增强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对国内外有志青年的吸引力。这就要改革考试内容、完善考试方式、提升考试理念。
王副部长强调,推进考试制度改革要在认真总结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香港及国外会计师组织资格考试的有益经验。要通过比较、分析、提炼,消化、吸收相关会计师组织的经验,包括考试制度的理论与实践、考试层级的设计、考试科目的设置等内容。
无论采取何种改革方案,考试方式、考试内容与其他国际会计组织的考试趋同都是大势所趋。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与其他会计组织的资格互惠,使中国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及资格跻身于世界顶级会计师组织之列。当然这其中也将面临新旧考试制度的衔接、与国际对接的制度跨越等问题。
以2008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之一 ――《财务成本管理》为例:关于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其实也是体现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的方向。就是要把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打造成一个走向世界的通行证。要做到这一点,当然就要涉及到考试内容的国际化,也就是说要把国际上比较前沿性的一些内容引入到教材中来。
以今年财务成本管理中增加的内容中的卓越成本管理为例,这是建立在卓越成本管理法基础上的一种成本管理法。卓越成本法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卡普兰等人提出的一种方法。这样一种方法提出来之后,立即在理论界和实物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提法提出来没有多长时间,就走出了理论的殿堂,融入到了丰富多彩的管理实践之中。美国有一个管理会计学会,对于这种管理方法的应用情况有这样一个调查。
1991年的调查结论是这样的,也就是说在他们所调查的公司中,采用这种方法的企业所占的比重大概是11%,到1993的时候,这个比例上升到了36%,到1996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49%。从这个比例的变化,可以看出来,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推广和应用的速度还是很快的。另外还有一家公司,叫做贝恩咨询公司,他们定期对于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企业所采用的管理工具也有一个排行榜。在1995年的排行榜中,卓越成本法是排在第十一位,所以这种方法应该说在国际上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在我国,目前应用这种方法的企业并不多。尽管如此,中国注册会计师要走向国际,这样一些前沿性的内容当然需要学习。出于这样一个考虑,在今年的教材中把卓越成本法、卓越成本管理等这些内容引入到了教材中来。
三、考试内容更注重实务
注册会计师考试,考什么内容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决定考试成败的关键,而且决定了所选拔人才的类型和结构,甚至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实务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考试的内容偏重于理论,则对一些善于死记硬背的考生有利,考试过关的多数就属于理论型人才,在今后的审计实务中就可能“书呆子”气较重,将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而如果考试的内容偏重于实务,则对一些善于分析思考的考生有利,考试合格的多数就属于实务型的人才,在今后的审计实务中可能善于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但是,从多年来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可以看出,考试内容理论性有余而实务性不足,通过考试的考生往往不是高分低能,就是眼高手低,这些考生谈理论往往是一套一套,谈实务常常哑口无言。比如,笔者曾亲眼见到过的一位刚考取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审计人员到企业去审计,竟然不知道银行对账单为何物,也不知道如何盘点存货,更不知道如何进行截至测试,这就是典型的由于考题理论化导向而产生的“书呆子”。再比如,我们经常听说的非审计、会计及相关专业的考生反而能够顺利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这也是因为考试内容偏重理论,灵活性不够,靠一时死记硬背就能过关的问题。可想而知,这种非审计、会计及相关专业的考生仅是通过了注册会计师的资格考试,又如何能胜任审计实务的需要呢?
从2007年起,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已经开始执行以风险导向理论为指引的新的审计准则,将会更多地出现了解、评估、识别、评价等与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非常密切的方式方法,这些不仅需要注册会计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更需要注册会计师具有对实务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执业能力及丰富的职业经验。
另外,我国执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赋予了会计人员更多的自主判断和灵活运用准则的权利,对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准则作出的自主判断和灵活运用,就更需要审计人员通过自己对会计准则的理解,根据会计人员作出判断的实际情况作出进一步的分析,以判断会计人员对会计准则的运用和判断是否正确。由此可见,新审计准则和新会计准则都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必须具有分析和判断的执业能力及丰富职业经验的要求。
注册会计师考试一定要从审计实务出发,一定要增加实务性和灵活性的内容,而且还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要能够考察出考生对实务中遇到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也许有人说这方面的考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不好阅卷评分,但笔者认为,这不成问题,考生只要言之有理,要点分析透彻到位,能够反映考生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就行,而且这种灵活的阅卷方式还可以更好地发挥中注协实行的双重评卷制度的作用(2003年起中注协对注册会计师考试实行由两组人员分别对每份答题卷进行独立评卷的双重评卷制度)。
从实务出发不仅适应了注册会计师必须具有专业分析和职业判断能力的执业特点,而且也顺应了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发展的方向,将改变过去考出来的注册会计师多数靠死读书、读死书“成才”,没有实践经验、不能适应实际工作千变万化的需要,不懂进行分析判断的状况。所以,只有通过对考题理论和实务分布比例的调整,加大实务题所占的分量,并使两者之间的结构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才能较好地解决考生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这样通过考试过关的人才能突出审计实务,才能更好地体现注册会计师考试是为社会审计选拔实务型人才的初衷。这样的改革必然成为未来注册会计师考试改革,特别是出题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代娟.200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总结及启示[J].财会通讯,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