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5 03:54: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报名条件按照财政部、人事部《关于修订印发〈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及其实施办法的通知》(财会〔20**〕11号)中的规定执行。具体报考条件见附件1。
符合《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中相应级别报名条件的香港、澳门居民,可按照《关于做好香港、澳门居民参加内地统一举行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人部发〔20**〕9号)和财政部、人事部《关于调整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科目及有关规定的通知》(财办会〔20**〕25号)有关要求,报名参加相应级别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港澳居民在报名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时,应根据相应级别报名条件规定,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高中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从事会计工作年限证明、居民身份证明和本人近期免冠照片等材料。
(二)中级资格考试报考人员,如果上一年度在外省市已取得部分科目考试合格成绩,第二年确需在**市报名参加剩余科目考试的,应提前到**市人事考试中心进行资格审核,通过资格审核后到原省级会计考试管理机构办理合格成绩转出手续。
(三)报考人员每个年度只能办理一次报名手续,报名后,不办理退报名或改报名手续。
二、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
考试日期
初级资格
中级资格
5月19日
9:00—11:30
经济法基础
9:00—11:30
财务管理
14:00—17:00
初级会计实务
14:00—16:30
经济法
5月20日
9:00—12:00
中级会计实务
三、考试成绩管理
参加中级资格考试人员,在连续的两个考试年度内,全部科目考试均合格者,方可获得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证书;参加初级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方可获得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证书。
四、报名办法
为了减轻报考人员的负担,简化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在**市等部分省市的20**年度考试报名工作中试行网上报名,报考人员应认真阅读网上报名提示,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理网上报名手续。
(一)初级资格报名
初级资格报名采取网上提交信息、现场缴费确认的方式。报考人员需按以下程序进行操作:
1、报考人员请于20**年11月10日至11月16日期间登录**会计网,进入网上报名页面,按照规定程序填写提交《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信息表》(以下简称《初级信息表》)、上传本人近期免冠像片。
2、提交完成后,使用A4纸打印《初级信息表》,认真阅读《诚信承诺》,如同意《诚信承诺》的内容,需本人签名,并经本人所在单位的人事(干部)部门或档案存放部门在《初级信息表》上审核盖章。
3、报考人员持《初级信息表》、本人身份证明(身份证、驾驶证执照、护照,下同)、学历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上均为原件)和与自行上传照片同一底版的照片一张(规格34mm×45mm)于20**年11月13日至11月17日期间,到网上报名时所选择的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报名确认点(见附件2)办理确认、缴费手续。
4、报考人员请于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领取准考证,持准考证和本人身份证明原件在规定时间、地点参加考试。
(二)中级资格报名
中级资格报名采用网上报名、网上缴费的办法,报考人员需持有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或中国建设银行的网上支付卡。
具体操作按照“非首次报考人员”和“首次报考人员”两类人员管理。“非首次报考人员”为20**年度成功在**地区报考过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的人员,“首次报考人员”为20**年度未在**地区成功报考过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的人员。
1、非首次报考人员须于20**年11月10日至11月24日期间,登录**市人事考试网,按照网上的要求直接办理网上报名和网上缴费手续。
2、首次报考人员按以下程序进行操作:
(1)报考人员请于20**年11月10日至11月20日登录**市人事考试网填写提交《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信息表》(以下简称《中级信息表》);
(2)提交完成后,使用A4纸打印《中级信息表》,在规定位置粘贴本人同一底版近期二寸(34mm×45mm)免冠照片两张,经本人所在单位的人事(干部)部门或档案存放部门审核盖章;
(3)报考人员持《中级信息表》、本人身份证明、学历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以上均为原件)从附件3所列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资格审核点中选择一处进行资格审核。
(4)报考人员通过资格审核24小时后,登录**市人事考试网,在网上缴纳报考费用,确认报考费用缴纳成功后,方完成全部报名手续。网上缴费截止日期为20**年11月24日。
3、凡已办理报名和缴费手续的报考人员,请于20**年5月15日至5月17日登录**市人事考试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凭此准考证和本人身份证明原件在规定时间、地点参加考试。
附件1: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考条件
附件2: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报名确认点
附件3: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资格审核点
**市人事局
**市财政局
二六年十月
附件1:
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考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坚持原则,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2、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及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无严重违反财经纪律行为;
3、履行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
4、具备会计从业资格,持有**市或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驻京部队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二、报名参加初级资格考试的人员,除具备上述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教育部门认可的高中毕业以上学历。
三、报名参加中级资格考试的人员,除具备上述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五年;
2、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会计工作满四年;
3、取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会计工作满两年;
4、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会计工作满一年;
5、取得博士学位。
【关键词】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职称考试;山东省
会计考试含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俗称会计上岗证考试)、专业资格考试(俗称初中级考试)、高级会计师考试、正高级会计师考试、会计领军人才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是行业类考试专门用于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会计领军人才考试属于新兴考试,分为国家级领军人才和省市级领军人才。其余四种考试被广大会计人员统称为会计考试系列。
2009年,财政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对不同级次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进行了系统完善,基本构建了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等不同级次会计人才评价制度。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俗称上岗证考试,通过考试取得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最低要求和前提条件,也是证明能够从事会计工作的唯一合法凭证,可以说,该证书是进入会计岗位的“准入证”,也是从事会计工作的起点。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进而进行职称考试对会计能力加以强化和认证。
一、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会计职称考试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的定位
(一)会计从业资格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从业资格是从事某一专业所学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会计从业资格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水平、职业道德和政策法规最低要求,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证”。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尚处于“学徒”阶段,属于各单位最基本、最基层的会计实务辅助操作人员,一般从事基础性的会计工作。应当掌握必要的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财经法律法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基本的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等。
(二)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含会计员、助理会计师),是会计专业职称序列中最低的技术职称。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是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掌握运用会计从业资格应具备的知识基础上的能力提升。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会计基本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处理一般会计业务,协助会计主管完成相关财务、会计工作;应当较为系统地掌握会计实务原理和专业知识,熟悉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并正确执行基本的财经法律制度。
(三)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相当于会计人员中级职称,一般具有能够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或会计主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具备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应当能够独立负责并组织开展某一领域会计工作,能够协助会计部门负责人或独立完成相关财务会计的领导工作。因此,要求中级会计资格人员具有扎实的财务会计理论功底,较为系统地掌握最新的会计准则制度,熟悉并能正确执行有关会计等财经法律制度,熟悉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上述专业知识草拟本单位比较重要的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和办法,对单位日常财务事项作出及时准确的职业判断等。具备对一般或常规业务的分析处理和专业判断能力,是中级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的显著特征。
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会计职称考试现状和特点
(一)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现状和特点。根据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定位,山东省从2007年第四季度试行,08年正式开始网络化考试,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止已经考试1272881人次,其中08年法规基础考试183769人次,电算化考试29987人次;09年法规基础考试253365人次,电算化考试73275人次;10年法规基础考试181074人次,电算化考试146991人次;11年前三个季度252484人次,电算化151936人次。山东省的会计从业资格网络化考试能够做到一年内多次考试当场显示成绩,考点一旦运行可反复使用仅注意定期升级即可,报名点可在网上自行选择,与纸质考试相比节省了组织者的人力、物力,节省了考生的时间,方便了考生。网络化考试通过四年运行显现出几个特点:
1、考试人数逐年提高,考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参考人员水平不高。从每年的考试人次可以明显看出考试人数呈现每年递增的趋势。但是考试人员素质没有明显提升。从近年来初中级考试通过率来看,2011年初级合格率为22.19%,而10年合格率20.24%;中级合格率11年两年滚动合格为13.59%,10年滚动合格率为17.87%,近年通过率降低。侧面反映了有部分会计人员一直停留在会计最基础水平上,自身基础不太理想自我提升较为困难。另外从2011年财政部要求全国范围内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持有者进行的信息采集工作,通过这一工作反映出部分会计人员不熟悉电脑操作、对于自己的职称认知不准确等问题,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素质不高。
2、考试考点逐渐增多,考试软硬件趋于完善。目前全省16市(不含青岛市)已经拥有39个考点,每个考点都通过了省市两级的审核确认,考试机、监控等软硬件达到了考试标准,各考点运行良好。
3、考试流程已定形。目前从开始的不定时考试逐渐过渡到每一季度第一个月月底报名,第二个月考试前期准备,第三个月考试,每个季度第二个月月底或第三个月月初在山东会计信息网公布成绩这一规定程序。考试时参考人员携带身份证进入考场,使用二代身份证读卡证验证完毕后,按照随机生成的座位号就座参加考试,全程网上答题,提交后直接显示成绩,考生当场可知悉自己成绩。
(二)会计职称考试现状和特点
山东省2011年度会计职称考试初级共报名85580人,比10年79134人增长8.1%,中级资格11年报名人数36222人,比10年39717人,减少9.65%。11年初级合格率为22.19%,10年合格率20.24%;中级合格率11年两年滚动合格率为13.59%,10年滚动合格率为17.87%。初级参考人数呈逐年增加,中级参考人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三、考试存在的问题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经过4年的运行也突显了几方面的问题:
(一)题相对简单。由于网络化考试使用题库,经过近4年的考试,山东省的试题已被众多培训机构所熟悉,从08年的不到15%的通过率和11年的近60%的通过率比较可明显看出11年通过率提高,当然不排除参考人员素质提高的可能性,但从目前掌握情况可以看出民间培训机构获取了部分试题,通过培训使考试通过率大幅度提高。可以说,任何使用题库的考试都存在这一问题,因为参考人数逐渐增多,题通过参考人员记题、网上讨论等多种方式流出,相关人员通过参加培训等方式仅需背题就可以通过,这是任何题库考试都存在的问题。
(二)早期确认的考点与新上考点相比,硬件设备上有些老化陈旧,有时考试运行与新考点相比较慢。
(三)考试无法复查。任何考试的复查都只是对考试每道大题的分数进行核对,由于网络化考试当场就出成绩,并不显示每道题的成绩无法对其进行像纸质考试的复核这一程序。对于这一点目前没有任何办法进行解决,但是对于计算机来说一般不可能出现简单加法的错误。
会计职称考试从目前来看存在的问题:
(一)高科技作弊时有发生。当今作弊手段随着考试人数增多、要求提高也在不停升级。由原始的纸条小抄升级为电子扫描、隐形耳机、橡皮隐形扫描等。每年职称考试都会查处数起高科技作弊。
(二)会计职称考试中级职称滚动成绩造成前期考试成绩无效。中级成绩两年有效,如果第一年通过两门而第二年剩下的最后一门没有通过,通过的两门也已失效,此种成绩累计方式无形中对边工作边考试的同志增加了考试难度。
四、相关对策
(一)提高准入门槛。现在考试仅需要高中毕业证即可,在大家只要想上大学就有学上的当前高中毕业证已经普及了,具有高中毕业证并不能代表可以进行会计知识的学习和会计技能的使用。尤其近几年会计制度、准则陆续,这些作为大多数会计需要熟悉使用的制度法规都需要会计人员自行学习,因此做为会计这一职业极需要专业素养和自学能力。目前很多持有会计证的人员不具备这种能力,不能适应会计职业的发展。上岗证如何定位,何种人员可以参加上岗证的考试是提高人员素质的第一关。由于各省甚至各市的教育水平不一,建议财政部给予省级部门这一权力规定考试所必须的学历水平而不统一规定。
(二)定期更换题库,最起码一年一次。对于考题流失这一问题这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但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这一问题,如何使考试更加体现出会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长期课题,这需要更多专家、更多管理人员的投入。同时仅会计基础、法规、电算化这三门考试是否能够测试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基本素质也有待商榷。
(三)定期软硬件升级。出台相关文件将定期升级作为必须的要求。山东省将每隔2年或3年对考点硬件强制升级,软件每隔2年进行升级。这样可以解决硬件设备的问题。
(四)运用各种防作弊方式。一般出动无线电巡逻车、启用监考大师,随机抽取监考老师等方式。随着作弊水平的提升,防作弊水平也要不断提升。
(五)对于成绩累计方式建议财政部适当降低最后一门合格门槛,比如如果前两门已经通过,第三门59分也算作通过。
参考文献:
根据省财政厅、省人事厅和市人事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20**年度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依据省人事厅《关于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事业单位具备国家公务员身份人员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问题的批复》的规定,包括行政机关在内的在职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在符合申报条件的前提下,均可申报参加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
二、申报时间
20**年度我市高级会计师资格申报受理时间为20**年**月16日至20**年**月30日,逾期不予受理。受理机构为**市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会计处,地址:**路20号,邮编:******,电话:*******)。
三、申报条件
按照省人事厅、省财政厅有关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执行。
四、申报程序
(一)申报人向本单位人事(职改)部门提出申请,领取并如实填写有关表格,提交申报评审材料(以下简称材料)。
(二)所在单位加具审核意见,并对材料进行核对;申报人所在单位应对材料进行公示,如实填报《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前公示情况表》。
(三)所在单位应将材料报送各区(县级市)或市主管单位的人事部门审核盖章,再向市高评委办公室报送材料并缴交评审费。
五、有关要求
(一)今年申报高级会计师资格,必须使用省人事厅20**年制定的新版《广东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表格。凡未采用20**年新版评审表的,评委会不予受理。
(二)申报评审材料名称及份数:
1.《广东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一式3份,其中1份为原件。
2.《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一式20份,其中1份为原件。
3.学历证、会计师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继续教育证(或证明)复印件各一式1份,需提供原件查验。
4.符合条件的《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合格证或成绩通知单原件。
5.符合条件的外语成绩通知单或合格证书或免试证明原件。若原件已用于申报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必须提供由省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中心或市人事局或考试机构加具审核意见的证书复印件。
6.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或免试证明,复印件一式1份,需提供原件查验。
7.取得会计师等资格以来的年度考核或任职期满考核登记表,复印件一式1份,需提供原件查验。
8.《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申报人所在单位基本情况表》一式1份(原件)。
9.业绩、成果材料,包括取得会计师资格以来的主要专业工作业绩、成果,即有关论文、著作、奖励、成果、业绩等方面的证书或证明材料,或本人作为主要专业技术贡献者完成的项目,获得社会、学术技术团体或专业主管部门评价、鉴定证书、文字评述材料等各一式1份。
**.论文、著作(代表作),包括:学术、技术或专业论文、著作、译著、解决专业技术难题的专项技术分析报告、有较高价值的调查报告、可行性分析材料、撰写的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办法等材料各一式1份。
11.本人取得会计师资格以来的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报告(3000字以内)一式1份。
12.《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前公示情况表》一式1份(原件)。
13.《高级会计师资格送评材料目录单》一式1份,有关要求。
14.相片页(含免冠大一寸近期正面相片1张)1份。
15.《广东省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信息录入表》1份。
(三)申报评审材料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申报人提交的材料必须准确、真实可靠,符合资格条件规定。
2.申报人必须将上述所提交材料统一按A4纸规格制作,并按《高级会计师资格送评材料目录单》的顺序,整理装订成册,编写页码,整册材料包括封面、目录及相应材料。将装订好的材料装入材料袋,并将相应的《高级会计师资格送评材料目录单》贴在材料袋封面。
提交的《广东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原件、《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的原件及19份复印件、所有提供查验的原件、相片页、《广东省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信息录入表》不需装订。将不需装订的材料装入1个材料袋,并将相应的《高级会计师资格送评材料目录单》贴在材料袋封面。
3.所在单位审核评价小组(由人事职改干部、技术主管、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对申报人任现职以来的职业道德、思想政治表现、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成果、工作表现以及填报材料真实可靠性提出准确客观的评价意见(150字左右),填入《广东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和《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和评审登记表》。
4.单位应对申报人的材料审核鉴别,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如实填写《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前公示情况表》。材料中的复印件须由单位核对原件,并签署核对人姓名和核查意见,加盖公章。审核鉴别必须将不符合条件要求及有争议尚未核实的部分剔除。
5.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完成的学术成果,专业技术项目,论文、著作等,必须如实地注明本人在其中所做的工作内容,所起的作用及排名顺序。对学术技术成果以及完成项目的奖励、表彰,要注明授予的部门和等级。填报和提交的论文、著作应是公开发表的。
(四)凡是下列情况之一的申报材料,市高评委会办公室不予受理:
1.所提交的材料不符合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规定的质量、数量要求的。
2.填写表格不符合规范要求,必填栏目空白或填报材料不真实的。
3.不按规定时间、程序申报和呈送的。
4.未按要求把材料整理装订成册的。
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司法会计课程,但都未作为重点建设对象。在部分公安院校中,司法会计只是作为经济犯罪侦查专业中的基础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手段、教材选择、人才培养等方面。
(一)师生认识不统一
目前,在经济犯罪侦查专业的司法会计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学什么,并没有得到清楚认识。司法会计课程在我院并不是作为经济犯罪侦查专业的主干课程,而仅仅是基础课,甚至作为选修课来进行设置。因此,教师和学生在认识上、观念上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实训过程中没有正确定位。教师认为该课程并不重要,在教学理念上采取应付的态度,在教授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手段单一。另外,学生不明白学习司法会计的目的和用途,导致对该课程兴趣全无,造成学生只是应付考试,没有学到任何有价值的知识,整体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二)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学院课程的开设越来越多,实践教学也浮出了水面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司法会计课程作为经济犯罪侦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时间少于专业主干课,而司法会计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结果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发生冲突,导致该讲的内容没讲,该重点突出的内容只能轻描淡写,该实践的也只能纸上谈兵,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从而出现了大量的教学空白,模糊了学生对司法会计的认识,让学生觉得该课程的学习是不必要的。
(三)教学方法的落后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进,给传统的教学方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部分教师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依然给人“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的感觉。由于司法会计课程涵盖的内容多、知识面广,教师在短时间只能采取讲授的方式,而很少给学生自主思考、分析、讨论问题的机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整个教学过程枯燥、单一,教学效果显著下降。
(四)教材选择的盲从性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司法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学科理论体系框架也基本建立,只是实务理论研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足以支撑司法会计学课程的开设,关键问题是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层次编撰好相应的教材。在教材的选择上,由于学院的司法会计课程开设较晚,在该领域中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都较少,对于教材内容的把握上不够准确。因此,选择的教材往往是该领域中较有名气的编者所编写的教材,而忽略了教材的适用性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
(五)师资力量过于单薄
纵观国内高校司法会计课程专业教师队伍,多来自于法学专业和会计专业教师,缺少既精通法律又精通会计的复合型教师,更缺少具有实战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学院目前的教师队伍同样遇到此类问题,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师资培训,教师本身对司法会计学理论的把握程度不高,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能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将学科划分成两个独立单元,致使学生无法贯通所学知识,更无法独立完成司法会计实际工作任务。
(六)实践教学偏离轨道
实践教学对司法会计课程而言,是整门课程的精髓所在。但是,由于培养目标是会计人才还是法务人才仍然不清晰,导致整个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也缺少相应的实训教材,造成实践课程只是以会计实践内容为标准的格局,缺少了具有司法会计业务针对性的实训。在实践教学硬件方面,校内实训场所远未达到司法会计工作的仿真标准,只能提供一般的会计实践操作,且实验场所的利用率也较低。在教学软件方面,具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太少,也很难聘请到一线的专家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同时受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与政法机关及事务所等社会组织难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更无法做到让学生完全接触司法会计鉴定方面的实际业务。上述这些因素造成学院司法会计的实践教学偏离了教学轨道。
(七)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
司法会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却一直未能在高等教育中单独成为一门专业。而各高校对司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不够,导致了目前司法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散乱,课程设置上也是因校而异,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主要表现为:法律、会计、侦查三者独立授课,内容上进行简单地叠加,而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联系体。在课程设置上,只是将其列为专业选修课。如此散乱的培养模式无法突显司法会计的重要,只会导致司法会计人才的缺失。上述问题的出现,原因错综复杂,但无论怎样,从司法会计学科的属性出发,我们还是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司法会计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认清教学目的
公安院校经济犯罪侦查专业培养的是专门的经济犯罪侦查人才,在经侦专业开设司法会计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把所学的司法会计学原理和方法作为一种经侦手法,为今后从事经济案件侦查工作增加必要的获取证据的途径。因此,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掌握司法会计学的基本理论,能灵活地运用司法会计手段进行取证,具备司法会计鉴定及审查鉴定结论能力的经侦人才。要认清教学目的,首当其冲的是教师。所谓教师认清目的,是指任课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当搞清楚教学目的,因为只有方向正确了,才能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才能够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而学院作为培养公安人才的摇篮,更应该在经济犯罪侦查专业和普通院校上区分司法会计教学的方方面面。学院可以参考国外教育职业化的特点,利用好本土资源,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例如,学院为检察院、法院、公安定向培养培训司法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公检法向学院提供所需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和标准,学院又以此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经济犯罪侦查工作的实际需求。在老师认清教学目的后,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就显得较为容易。教师除了要在课堂告诉学生,司法会计在经济犯罪侦查中的重要性,更要带学生亲身体验司法会计在破案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只有自己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内存价值,才会从内心深处重视这门学科,才会化被动为主动。
(二)合理设置课程
教学内容应当围绕着教学目的来进行设计,这就决定了公安院校司法会计的教学内容应区别于普通院校司法会计类专业,在教学内容的具体编排上应侧重于实训。目前,学院只是将司法会计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程,课时数只有32课时,并在最后一个学年开设,而且也未设置司法会计专业的相关配套课程,更谈不上形成一个体系。司法会计的学习最忌讳会计学与法学的简单叠加,应当将会计学、法学、审计学、侦查学、鉴定学、证据学、信息技术、金融学等课程作为司法会计的基础课程。在理论学习和实训时间安排上,应当汲取工学结合的先进理念,第一学年进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第二学年进行专业技术的理论学习以及专业技能的实训,第三学年进行校外的顶岗实习,通过理论与实践地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司法会计课程的认知,加深对经济犯罪侦查业务的熟练程度,增强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丰富司法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升学院司法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创新教学方法
由于司法会计课程的特殊性,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该课程的教学要求,适当地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图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物教学法以及分析比较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学好司法会计学理论,但在掌握基本技能方面却收效甚微。因此,开展模拟实训是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脱钩的最有效方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模拟实训能为司法会计教学提供一个仿真的学习环境,真实地再现案件取证过程中会计资料证据的产生、发现和收集的全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司法会计检查和司法会计鉴定业务的操作,真正意义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司法会计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应区别于一般的理论教学。首先,考虑到司法会计内容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因此,我们应遵循针对性、实用性原则对内容进行取舍。例如,会计教学需要侧重于会计实务,那么会计基础理论就不宜过深、过多的讲述。其次,司法会计更讲究的是操作,理论学得再好,不懂实践操作也是白搭。因此,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将成为司法会计教学的主流。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例研讨、分组协作、模拟实验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课堂内外的疑难点。再次,在理论讲述过程中,不再按部就班地从概念出发,也可以尝试以案例开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最后得出课本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最后,要彻底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还必须对课程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即以案例分析或业务操作的考核成绩作为该课程的考核标准。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四)完善教材体系
目前,学院使用的教材都是直接选用此领域内较有名气的专家所编写的书籍,并没有一本完全适合学生的教材,更谈不上学院量身编写或开发的教材。学院目前刚刚升为本科院校,但学生的素质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一套适合于本校学生的司法会计教材,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院司法会计专业的发展。一套教材中应当包括基础理论教材和司法会计专业实训教材,其中,实训教材是整套教材的重点。一套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实训教材,应当具备针对性、实用性、新颖性等特征。除此之外,还应与时俱进,时刻与最新的会计准则和司法会计最新成果保持一致。同时,为了适应实际业务变化的需要,实训教材需要每年进行更新改版。有了这样的一套量身定做的教材,有利于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理论水平的提升。学院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编制一套培训教材,专门用于经济犯罪侦查人员的培训。
(五)充实师资力量
由于现有教师队伍中没有现存的人才,根据司法会计课程的特点,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改善学院现有师资结构的最有效措施。首先,学院可以让现有的法学专业、侦查学专业以及会计专业的骨干教师进修学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出国学习一些国外的先进经验。其次,可以聘请经济犯罪侦查的一线专家或业务骨干对教师进行在岗培训,增加教师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再次,让教师去司法会计工作岗位上挂职锻炼,搜集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国外的司法会计教师,大多都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或律师资格,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学生分享从事司法会计实务所获得的经验,缩短学生从理论学习进入实践环节的距离。最后,学院可以推行特聘教授制度,让一些专家来学院开讲座、授课、科研,从而营造学院优良的司法会计科研教学氛围。
(六)加强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分为两大块:一是校内模拟实训,二是校外顶岗实习。目前,学院在实训教学环节上仍十分薄弱,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上都缺乏应有的条件。学院可以与公检法及其他法律事务所加强联系,在校内建立司法会计仿真实验室,模拟当前职场、法庭、案发现场等实际工作场所,通过学生亲自扮演不同角色的方式,来让学生掌握已学知识,在实践中升华现有理论,感受司法会计的真正内涵。同时,学院也应注重和加强实习环节。虽然目前专职的司法会计岗位非常少,但可以与检察院、事务所等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安排教师和学生全程参与案件的侦破,使顶岗实习成为常态化。
(七)健全培养模式
1.系统掌握会计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财会理论研究最新动态;
2.熟悉会计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
3.有制定行业财会制度,主持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一个大中型企业或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经历;
4.具有丰富的实务工作经验,精通业务,有解决实际工作中复杂的会计问题的能力,并参与本行业或单位管理决策,取得显著的成绩;
5.有较强的会计理论水平,公开发表、出版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
6.有培养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指导会计师工作的能力;
7.有运用外语获取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以及运用计算机处理有关信息;
8.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所以我们写自己总结的时候就要围绕着这些来写。主要写自己的专业知识达到了什么层次,制定了什么制度,培养了什么人才,并且一定要说自己具备了一定的管理才能。
二、再说真话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描写我们的才能?
把自己的实际工作中的业务融合这些合格主管所作,相信大家都会写出好的业绩的。如何成为合格的财务主管做好财务主管应具备的素质道德素质诚信第一、操守为重敬业爱岗同舟共济、以企业为家知识素质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知识熟练掌握会计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企业各方面全盘知识。
对上司:要认真的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尊重并执行上司的决定。欢迎上司的指导与培养。以自己的实际工作为上司排忧解难。
对下属:要予以帮助、扶持。给他们以成长和锻炼的机会。搞好与下属的关系,提倡团队精神。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共同完成理财重任。协助下属达到他们的工作目标。保持充沛精力,乐观与自信,让你的下属在困难情况下保持昂扬的斗志。做好财务主管应具备的能力理财能力决策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应变能力意志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专业能力。
关键词: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4-0042-02
作者简介:阳葵兰(1969-),女,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经济师、会计师,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从事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研究工作。(广东 广州/511363)
一、国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成功经验
国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多样,其成功经验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法律的保障。美国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德国先后制定了《职业教育法》、《高职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规。
2.政府的宏观调控。为促进合作教育顺利进行,许多国家积极为校企合作创造条件。
3.完备的人事保障机制。如国家推行职业资格制度、严格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等。
4.企业的重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发达国家的企业向学校提供资助,积极参与到学校教学管理中,与学校签订供需合同等。
二、国内“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困难
尽管大多数高职院校每届招生形势最好、学生人数最多是会计专业,但深层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却难以落到实处,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比较困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会计专业学生人数多,而会计岗位比较特殊性,每家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十分有限,在安排学生实习次数、实习人数及时间段都受到一定限制,不适合开展大规模的实习、实训。二是会计信息是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实训时大都停留在点到为止的状态,实习生很难接触到真正的账务处理,只能旁观或做辅工作,甚至沦为办公室打杂人员,使会计顶岗实习流于形式。
(二)缺少双师素质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对会计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虽然高职院校大力引导,要求会计专职教师走双师型道路,但却不能提供良好的平台。很多教师仅参加一次培训、考取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就成为“双师型”教师,没有顶岗实践,不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不能进行案例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缺乏,而双师素质教师恰恰是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关键。
(三)运行机制不完善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已被高职院校普遍采用,在这种运行模式下,高职院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但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大多数企业都是被动地参与校企合作,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义认识不深刻,认为校企合作就是“走过场”、“帮高职院校解决就业”等。
三、借鉴国外经验,深化我国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国外的经验虽好,但不能照搬,我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我国高职教育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发展的对策,以此推动我国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发展。
(一)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1.建立全真实训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可以与当地会计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等合作,共同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全真实训的场地。校企双方在校内成立会计服务部、记账公司等,为企业提供有偿会计服务。教师作为主管会计指导学生进行会计处理,学生在真实的会计业务中得到全面系统的实践训练,提高了实战能力和专业技能。
2.建立稳定可靠的校外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可以与由当地财政部门批准的技术先进、行业认可度高、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合作并建立稳定可靠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共同成立实践实训班,就共建实践、实训基地及人才培养、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校企合作。学生在先进的企业中实训,既可以了解企业的文化背景,学习企业先进的技术,又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还能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和危机意识,实训基地的建立可大大提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含金量。
(二)重视学生顶岗实习
高职院校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深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更清晰地认知到本专业的特点,能更好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将课堂理论与专业实训相结合,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可以考察顶岗实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遴选到优秀的毕业生留在企业工作。
(三)加强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加大兼职教师聘请的力度
高职院校可以以校外实训基地为平台,以校企合作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为依托,从合作企业聘请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课教师。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兼职教师的聘用管理,可以使兼职教师的兼职行为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支持,保证兼课教师的教学时间和质量,确保聘请兼职教师的主要来源。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高职院校可以出台一系列政策,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到企业单位挂职锻炼制度,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加实践、专业技能培训等活动。要求每位专业教师都有在校外企业兼职、顶岗、挂职的经历。每年要有两个月的挂职顶岗锻炼时间。让新进教师在上岗前先去企业带薪实习1-2年。
(四)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1.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
学院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探索符合各方利益需求的合作途径和方法,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按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聘请企业专家兼课,选派教师到企业兼职或者参与企业管理、技术服务;积极推进产学互动,与企业建立契约型产学合作实体,实现育人与用人对接,发挥在育人工程的主体作用。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集中实训、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等出谋献策,参与育人规格制定、培养过程以及考核评价。
2.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
对于校企合作可能带来的收益和利润,要事先确定好分配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双方不会因为利润分配不均产生矛盾,影响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
3.建立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考评机制
客观评价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效及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五)政府提供优良环境
校企合作因为涉及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在协调参与者的利益及市场竞争环境时,需要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因此,政府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应该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给予校企一定的资金扶持补贴。
参考文献:
[1]赵丽芳.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培养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4(7).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与公开规制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指对会计人员进行的以提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的学习和培训,它不仅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要求,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持证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监督、指导。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监管制度是指各级会计管理机构根据法律法规赋予的权限和职能,依照有关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和准则。自2007年1月《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实施以来,各地会计管理机构结合本地实际,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监管体系,继续教育工作卓有成效。但根据一项专门的继续教育状况调查,结合笔者了解的情况看,继续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按要求完成继续教育的会计人员占从业资格在册人员的比例偏低,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待增强;培训市场恶意竞争,虚假信息,以欺骗手段招揽生源牟利,只收费不培训、多收费少培训等现象屡禁不止,社会办学机构的监管有待加强;管理手段滞后、措施乏力的问题亟需解决,会计管理机构的继续教育管理力度有待加大。
(二)公开规制公开规制作为一个概念源于证券立法,其本质是一种政府规制。政府规制又称政府管制、政府监管,即政府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一定的规则,对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进行限制与调控。公开规制的基本内容为:政府利用公共权力,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市场主体处在平等的地位上。达到市场资源最优配置,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公开规制的制度,强制相关当事人披露其信息,这种监管措施是有限的国家干预,它限于信息的强制披露,却并不剥夺当事人的市场进出自由,将选择判断的权利留给公众自己;公开规制的直接目标,是要确保当事人获取信息的自由并由此实现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选择自由。可以说,公开规制制度是干预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的某种融合,是有限公开与适度规制的有机结合。
(三)公开规制与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监管的关联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某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反应在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对继续教育的监管上,不仅仅是态度、力度的不足,而且还表现为方法、手段上一定程度的欠缺。以创新思维,借鉴成熟的理论、理念来重新思考、定位,成为新时期继续教育监管工作的客观要求。
教育作为一种公共物品,事关社会公共利益。依据制度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监督、指导,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政府规制。经济学中“内部性”规制理论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政府规制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信息不对称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部性”的主要表现之一。一般而言,由于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即继续教育机构与会计人员之间对产品的真实质量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产生逆向选择问题,最终会出现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的现象,导致市场效率降低和市场失灵。市场机制通过信息传递和信息甄别两种途径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但在利用市场机制缓解信息不对称过程中,由于社会办学单位的虚假广告、对产品担保的承诺与实施之间存在差异性,会造成市场失灵,从而大大削弱市场机制在这方面的作用。因此,就需要同时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共同缓解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对产品质量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即需要政府对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规制,以弥补和校正市场失灵,于是,公开规制就成为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的一种必然选择。
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监管制度完善的含义
(一)调整其它规制通常情况下,在社会性规制的各种方式之中,禁止特定行为、对营业活动进行限制、资格制度被认为是基本的规制方式,公开规制是这些基本制度形式的补充和具体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又是复杂和微妙的。在一定的情形下,将公开规制作为重要的制度形式,适度地放松那些过于严苛、不合理的其它规制内容,整体上利大于弊。
(二)强化公开规制从某种意义上看,公开规制的立意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广义而言,公开规制应该既包括被管理者,又包括管理者自身;既包括抽象制度的公开,又包括具体信息的公开;既包括会计管理机构的信息公开,又包括社会办学单位的广告。一般地,在数量上,当大部分潜在对象难以知晓与自身权益相关的某种规制时;在结构上,当某类对象存在严重的缺失时,都可认作公开规制的失效,应当加以矫正。
(三)依法进行规制规制本身应该是合法合规的。如,会计管理机构及公开教育机构相关信息不能涉及其商业秘密,教育机构信息要遵守广告法等法律法规。
此外,所有被调整、放松的规制本身也要被充分地公开,这一点在现实中极具应用价值。
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监管制度完善的内容
(一)教育形式的规制对于教育形式,《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规定了两类:接受培训和在职自学。其中,接受培训明确了四种形式,在职自学明确了三种,在现实中均各有偏废。现阶段,绝大部分继续教育以接受培训方式完成,接受培训中又以社会教育机构和学会分会、行政事业单位组织的培训为主。按照《规定》,会计人员可以自愿选择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形式接受培训,包括:参加在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并予以公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机构组织的会计培训;参加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师资培训和会计培训;参加会计人员所在单位组织的会计类脱产培训;参加会计、审计、统计、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以及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考试;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其他形式。实际操作中,各地主要认可前两种形式,对参加考试,某些地方规定只有通过一门考试后,才可充抵当期继续教育学时。培训形式的单一,途径过窄,增加了个人培训负担,既无意义,也无必要。通常情况下,某种僵化政策的制定,反映了官僚体制的扩权意识,或者与利益团体的影响相关,其结果将导致“规制失效”。及时调整思路,从源头放松规制,在干预主义占据上风时,适当赋予会计人员自由选择的权利,有助于达到一定的平衡,体现政策的灵活性。政府设立继续教育规制的出发点,应该是强制专业技术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提高能力,满足工作需要,从而维护公共利益。因此采取灵活的教育认可形式,符合这一目标。同时,专业技术人员主动参加各类职称考试。是积极要求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水平的进步,其学习的力度、强度、效果,都有胜于各类被动的培
训,无论通过与否,应当作为继续教育学时予以认可。同样地,参加普通院校或成人院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财学、会计电算化、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等国家承认的相关专业学历教育,以及独立完成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财政部门或会计学术团体认可的会计类研究课题、参加会计知识竞赛获奖。或在省级以上(含省级)经济类报刊上发表会计类论文等,也均应予以认可。这种认可的公开,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在职自学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补充,应当给予鼓励。
(二)教育机构的规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规制:
一是丰富所在单位脱产培训。对于单位组织培训,一般也多认可行政、事业单位和大中型国有企业以及各级会计学会分会组织的培训,实际上的规制过于严格。在单位性质上,应当不分行政、事业、企业,在所有制形式上,无论公有、私有还是混合型,都应当允许。从会计制度本身而言,企业会计较行政会计更为复杂;从单位类型上看,企业更是千差万别,结合企业实际开展的继续教育培训更有必要。然而,实际中,非国有制企业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极为少见。培训主体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规制的失效。企业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从利益取向、适应企业特点满足针对性上,理论上应该优于教育机构,但在师资力量培训条件和经验上又处于弱势,较为理想的一种状态是,教育机构与企业联合培训。对于会计人员较少的企业,可以探索一家教育机构与多家同类企业联合培训。从规模效益、监管的角度考虑,会计管理机构可以组织、指导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开展联合培训,同时公开相关信息,增加其推广的可能性。
二是强化社会办学单位监管。社会办学单位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机构中的重要力量,在培训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办学单位及其开展的教育培训,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监管的重点和难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明确,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定期公布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机构名称等相关信息。《规定》对教育机构资质作了一定要求,符合要求并经过备案和公布,其培训才能被予以认可。备案和公布是强化社会办学单位监管的重要环节。可以采取定期进行备案、公布的方式实现优胜劣汰,形成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一般以2-3年为宜。同时辅以不定期公布,如违规强制出局、自愿退出等,并予以公告。备案和公布的内容应当包括:机构名称、所辖区域、备案机关、整体师资水平(教师资质)、认可的培训方式以及历年培训合格率等信息。社会办学单位可以公开经过备案的信息,其它信息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不得作虚假宣传和不当承诺。备案和公布既便于接受公众和媒体监督,又方便会计人员选择,保障了知情权和参与权。
(三)教育对象的规制会计人员的学历层次、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差距较大,应区分层次,因材施教。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对象按照取得的专业技术等级资格和专业水平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级别。初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对象除包括取得或者受聘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以外,还包括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未取得或者受聘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目前。各地对高级会计人才的继续教育,一般由省级会计管理机构集中组织,但有些未予明确,导致管理机构不予组织、教育机构无力组织而实际处于混乱的状态。即使是初、中级会计人员之间,水平能力、对继续教育要求的差距也较大。因此,应明确要求,对于接受培训形式,高级会计人员主要由省级会计管理机构集中组织培训,初、中级会计人员仍由所在单位和社会办学单位等进行培训,但应分级办班,不得混班培训。
[关键词] 职业学校;会计教学;审美化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B
一、会计教学审美化的内涵
(一)教学审美化的含义
众所周知,教学是双边活动,老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学生要认真学习、刻苦专研、积极发言。然而,这一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十分重要。只有两个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都很好的发挥和施展,才算成功的教学。而提倡教学审美化是很好的调动两个积极性的粘合剂。
所谓教学审美化是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向学生施以审美影响,把课程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括与鲜活形象有机结合起来。使整个教学过程的知识传授、智力开发、能力提高融入美感体验之中,成为美的欣赏、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成为静态和动态、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的高度统一,成为师生获得充分身心愉悦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
教学审美化最大的特点就是调动教和学两个积极性,注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即达到以美促教、以美育人、美中乐教、美中乐学的最佳教学效果。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不仅能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美的事物为手段,在审美情感参与下,充分发掘教材审美因素,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从教材内容和学习活动中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进而学会表现美、创造美。其考察标准为:第一,考察师生是否已经进入教学状态。如果依然停留在日常生活状态,受着现实世界的纷扰,那就说明还没有进入审美状态;第二,考察师生之间是否形成平等氛围,即教学过程中的独立性情况;第三,考察师生是否进入学科情感世界。只有真正进入学科情感世界,才能展示出某种意义的艺术情感外显。
(二)教学审美化在会计教学中的表现形式
在会计教学中,可以很好地运用会计教学审美化。使从事会计学习和工作的人跳出大量枯燥而繁杂的数字与计算、分录与填表、专业术语与公式记忆,领略到会计的多种内在美。
在会计学科中,教学审美化主要表现为会计的简约美、连贯美、节奏美、对称美、平衡美、协调美、形象美、多样美、真实美、结构美等几种形式。
1.会计的简约美。它表现在会计语言和账、证、表的设计上。比如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种简明的语言描述出所要核算与监督的内容;记账凭证、账簿记录中的摘要,以寥寥几字概括出所要反映的交易和事项;会计报表中的各个项目,以简洁有序的排列,向利益相关方提供信息;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格式设计,既满足了提供会计信息的要求又体现了内容与项目的简约美。
2.会计的连贯美。由于有了“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才有“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的循环往复周转不息,这也使得基于资金连贯不息产生出的会计形式具有连贯之美。
3.会计的节奏美。从不同会计期间来看,会计期间越长,所揭示的交易、事项越复杂、越全面,其财务会计报告越重要,越受到使用者的重视,反之亦然,体现出会计节奏的强弱之分。会计中的重要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谨慎性原则等,在会计期间的交替循环中表达了这一思想。此外,存货计价中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都是从时间与空间上对会计节奏美的再现。
4.会计的对称美。这一美感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表现得非常普遍,如:会计要素中的资产与负债,原始凭证中“领料单”与“收料单”,记账凭证中的“收款凭证”与“付款凭证”,会计科目中的“应收账款”与“预付账款”,计划成本下的“节约差”与“超支差”等,随处可见会计的对称美。
5.会计的平衡美。会计工作中所存在的数量或质量上的相等或相抵关系所体现出来的美感。表现在:“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表左右结构、总账与明细账的平行登记、账簿记录与报表数字的钩稽关系等,即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等,无不体现会计的平衡美。
6.会计的协调美。体现在供、产、销的衔接,人、财、物的组织等。
二、会计教学审美化的意义
(一)会计教学审美化有益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在会计教学中,会计的多样美首先表现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序列、教学容量、节奏和层次上。废弃滿堂灌、填鸭式,把启发、阅读、讲授、讨论、练习完美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其次表现在“开放式”的教学。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优化组合。在《基础会计》教学中,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促使学生对企业全面充分的认识,再通过讲解,让学生真正把握企业人、财、物、供、产、销的会计核算环节;在《企业财务会计》教学中,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凭证汇总─登记账册─编制报表入手系统练习,使学生领略到整个会计的循环;在《财务管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教学中,考虑到这部分内容在《企业财务会计》中学过。所以采用事先布置学习小组集体准备,每组采取一种折旧方法上台讲解,然后大家联评。课堂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徜徉在一种美妙的审美氛围里。
(二)会计教学审美化有益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美国针对会计教育的结构、教学过程、教师职责、行政主管等做出规划。强调会计专业若要成功,会计系学生必须具备人际关系技能、智识技能、知识技能、沟通技能、组织技能、企业管理知识等广泛的技能。培养这些能力的有效平台之一,就是开展会计审美化教学。
因为它适应当前世界对会计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做到了既充分发挥美育的优势,具有美的形象性、对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会计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语言、板书、电化、实物显示等各种形象化手段开展会计的形象美教学。避免会计教师生怕学生学得不够多,记得不够全。节节课堂讲啊讲,张张黑板写啊写。这种模式单一,形式单调窒息美感。在教学中只有通过字字珠玑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美、层次清晰简洁明快的板书美、水到渠成天衣无缝的衔接自然美、张驰有度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美、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美、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以其共同构成会计教学审美化的多种形象美。
(三)会计教学审美化有益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会计教学审美化能给学生营造出开发潜能、培养能力和锻造个性的广泛空间。即教师在会计教学中运用会计教学审美化,能做到提出问题留有学生思考空间、制定教学环节留有学生参与空间、设计教学内容留有学生创造空间。
(四)会计教学审美化有益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首先,会计教学审美化注重富有个性化教学的自由形式,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职业学校以审美化教学为突破口,倡导个性化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有可能。其次,会计教学审美化有助于学生道德人格的完善。审美是以美的感染力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和行为,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从这个意义说会计教学审美化有助于学生道德人格的完善。再次,会计教学审美化有益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会计教学审美化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学生在没有外界强制力的影响下,接受美的形象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会计教学审美化要求学生在美的精神与价值观念的提升中提炼人生更高的乐趣与美的意义。
三、职业学校开展会计教学审美化的思路
(一)以教学审美化为突破口,确立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目标
当前,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中小企业,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够应用本专业知识与技能,胜任相应的会计相关岗位,达到初级会计职称应具有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突出岗位教学,体现职教特色。职业教育强调“应用性”,它所培养的学生能够立即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不再需要或者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岗;第二,会计专业培养的应当是专才而不是通才,职业学校学生本身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自学意识相对较差,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畏难情绪,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不能对他们寄予过高要求让其成为通才。而这些实施会计教学审美化就显得更加必要;第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不同层次人才,并针对不同层次人才实施不同的教学手段。一般来讲,中职培养的目标是会计员,高职培养的目标是初级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本科培养的是中级或高级会计专业技术人员。这样会计教学才有层次,也才能充分发挥各自作用。这里对于中高职学生实施教学审美化,效果明显。
(二)以教学审美化为突破口,提升学生会计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
1.建构审美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没有很好地渗透美育和德育,从而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会计教学中教师要以审美教育理念,以美育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营造审美教学情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创设审美教学情境,使教学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智力的开发、思想品德的提高。因此,会计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审美教育情境,增强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美育德,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
3.提升教学的艺术性。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缺乏艺术性,枯燥无味、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影响了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会计教学中教师应当增强教学的艺术性,把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能给人带来美感的艺术活动来对待,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三)以教学审美化为突破口建立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论文摘要: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中提到要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扩招,目前已实现中职招生800万人的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点专业之一的会计专业,如何突破原有的教学局限,改善教学效果,培养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是中职会计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1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公共基础课过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实际安排中,一般有35%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如数学、语文、英语、政治经济、“两课”等;其他65%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1;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模一样,没有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竞争加剧。
(2)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问题。因此,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以培养符合社会用人市场要求的综合性会计人才。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各课程的考核形式往往是笔试,没有其他一些灵活的考核方式。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中考的落榜生,这类学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也缺乏自信心。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继续沿用一成不变的笔试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要进行深入有效的课程改革,必须依赖于正确的指导思想。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进而调整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中等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会计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基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进入高等职业学校会计相关专业学习的预备人才。综合现阶段的培养目标,相应重组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准绳。
3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
(1)重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①公共基础课以“够用”为度,坚持“少而精,忌多而滥”。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源于普通高中入学考试的落选者,文化基础较差,认知水平较低。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降低教学要求,以学生“够用”为度,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也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网络教学、学生自学等模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使其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人格及能力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②专业课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适当增设专业选修课。
为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益性和经济性,体现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建议各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杜绝各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使学生学会必要用的知识,同时,又有时间和精力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选修课,提高自己就业的筹码,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③开展“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
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采用“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是指在课程设置时将会计职业相关证书考试课程嵌入到该专业相关课程体系中;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既进行学历教育又进行认证教育,在学生毕业时既可以获得学历证书,又可以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等。从而保证了学生在毕业时、甚至最后一学期参加社会实践时就有了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
④增加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往往采取卷面笔试的方式,这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因此,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应根据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采取卷面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应允许学生以会计相关资格证书作为相应科目的考评成绩,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在毕业时获得“双证”。
⑤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在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几乎都安排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或纯粹为了学生考证而进行该课程的教育。没能很好的重视加强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结合实际案例,运用儒家伦理不断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
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企业对会计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近年来,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不断升高,在发达城市达到了70%以上,大中型企业更是高达90%以上。因此,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要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安排,不光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还要争取提高学生计算机普通的维护能力。
(2)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扩大课堂容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逼真的会计实物,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3)组织实施会计案例教学,搭建实践仿真平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对会计人员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是当前会计人员中层次较低的行列,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必须有较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接触的理论知识由书面的转为当前企业实际,由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实施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时,应尽量为学生搭建起仿真程度高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进入实践环节就有一种步入工作岗位的感觉。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能考虑到该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而不是一味的寻找课程中的纯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杨汉东.中等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构想[J].职教论坛,2004,(7):40-41.
[2]戴波.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5):187-188.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会计问题建议
高等职业院校是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也加大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仍然有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很好的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窄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 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 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从事会计业务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才”的定位, 就忽略了“通专结合”的培养目标。而现今,会计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全面。因而,“专才”的定位就和今天的社会不适应了。尤其有些学校的会计专业因只重视注重教育会计专业知识, 而忽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 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差, 不会与人协作,工作能力较差。
2.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以会计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为依据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在这种课程设置体系下,首先,一些课程内容上有重复,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商业会计》几门课程中的一些内容, 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复现象。课程设置上学校往往注重实务和会计制度诠释方面的课程而轻理论课程,这也导致了会计教材频繁更换,使得会计实践无法进一步深化,也就无法很好地满足会计教育目标实现的需要。其次,在课程课时的设置上,一些例如税务等与会计相关的专业课设置较少,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无法和实际工作联系。
3.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差
会计专业本身对于实践性的要求很高,因而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我们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课本知识外,没有地方进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就受到了限制。学生按照老师上课讲的方法可以较好的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但实际工作中却不知道如何编制凭证和登记账簿。
4.重考试轻能力
现在各种会计考试对会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学生为了将来找工作而参加各种类型的会计考证工作,教师教学也为适应学生的考试就业而做出各种调整。学生为考而学,老师为考而教,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也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方式,致使学生过度关注考试分数和名次。这样一来,会计专业教学成为了考试的辅导教学,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利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5. 师资队伍单一、缺乏实践经验
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基础和主力, 拥有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才能确保教学改革目标的顺利完成。然而,现在学校里的教师大多是从专业学校毕业后直接开始任教,本身也缺乏实践经验,大多数教师对理论研究较多而对实务问题关注不够。
二、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改革建议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充分体现该专业的职业指向。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经济管理理论和会计基础理论, 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 熟练掌握日常会计核算、电算化操作等现代财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胜任与会计不同岗位群工作需要的具有一定职业发展潜力的技术应用型复合人才。
2.调整课程设置
课程的设置力求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观, 强调以应用为目的和“必需、够用”的原则。还应突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拓宽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包括税收、经济法规、统计、财政、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证券投资及分析等,增强学生对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与预测等实践能力。应设置的主要课程是:“综合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纳税申报”、“财经法规”、“经济法基础”、“中级会计实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电算化”、“财经应用文写作”等课程。
3.强化实践教学
建立“单项技能训练与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单独实践课程的教学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会计综合实训”、“计算机技术”等课程。同时,“基础会计”、“成本会计”、 “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专业课程和部分公共课采用上机、实训和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纳入相应的课程教学计划之中。增加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应根据实训计划安排, 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参中小企业组织的会计理论与会计业务学习,社会实践和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实践课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改革传统考试评价制度,推进素质教育
完全推广素质教育并非易事,所以,我们应该将应试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从考试内容、形式和制度上进行改革,考试可以采用以能力和素质测试为导向的多种考试形式,如笔试、口试、案例分析及课堂讨论等形式,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克服以前单独通过期末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考试形式,使得考试成绩真正体现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考试内容减少死记硬背的试题,增加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试题。逐步转变观念,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5.组建和培养“双师型”会计教师团队
加强对专任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的训练,首先,鼓励教师走出去, 参加一些协会或是行业的相关学习和考试( 如注册会计师考试等) , 更多地接触新信息和新知识, 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其次,学校也可以从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到学校指导教学工作, 弥补在校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再次,学校也可以通过 下派教师到对口企业的财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去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熟练掌握会计循环各个阶段的实务操作。最后, 聘请具备教师素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从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在高职会计教学的不同阶段, 只有有序地交替、发挥专任和兼职教师的主导作用, 才能彰显整个课程教学体系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征,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校内专任教师综合素质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素菊:高等职业教育中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6期
[2] 张小红:略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年6 月第20 卷第2期
【关键词】 企业管理
Abstract : This thesis discusses how to better play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an enterprise.
1.企业管理必须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必要性
1.1“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是企业本质的必然要求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的本质就是谋求“利润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则是基于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按照国家政策、法律、法令和财经制度,以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合理组织资金运动,正确处理财务关系的综合价值管理工作。不难看出,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既是共生的,又是相互依附的。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所独具的综合性、统驭性、规范性、严谨性以及价值管理的特征,是其他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无法比拟的,这就决定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因此,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谋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本质的必然要求。
1.2市场经济环境对国有企业强化财务管理的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企改革的深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并已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而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恰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另外,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国务院国资委已对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而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则是做好经营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
1.3科学发展观对企业加强管理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方针。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谋求发展必须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惟一选择。
1.4当前国有企业强化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较多。
1.4.1急需从传统的重产值轻效益、重生产轻管理的粗放型管理模式转向科学管理、效益优先的集约型管理模式
1.4.2历史包袱沉重,离退休人员和富余人员较多,费用支出过大,加强企业管理、增收节支、提高效益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
1.4.3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同程度地存在不适应症,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对国有企业更具有特殊意义。
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
2.1进制、确立“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经营理念是企业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贯穿于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影响着企业职工的精神面貌,决定企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
2.2构建强有力的财务管理体系,为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建立“一级法人,三级管理”的经营体制,企业管理的重点在项目部一级,对分企业实行授权委托经营,企业对下属单位的管理必须做到管而不死、控而有度,充分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实现三级管理的效益最大化目标。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企业在“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指导下,大力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构建强有力的财务管理体系,为强化财务管理与控制提供组织保证。
2.3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大力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每年招收一定比例的大中专会计专业毕业生充实各级财务部门,并对财务人员的配备严格审查,定期考核。定期组织对会计人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智力素质,努力培养优秀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对个人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优秀人才及时选拔到各级重要岗位,委以重任,发挥作用。
2.4健全管理制度,保证财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
充分保证各级财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建立健全配套管理制度。
2.5加强资金管理,贯彻“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工作方针
在经济学家眼里,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就是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企业的成本和费用就是资金耗费,而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则是资金的来源。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原则要求企业的资金来源必须大于资金的耗费。因此,加强财务管理首先应抓住资金管理这个核心。
2.5.1在加强资金管理工作中,首先必须强化资金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资金上交作为考核下属单位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把按时缴纳职工社会保险、按时发放职工工资、按协议不拖欠民工工作做为政治任务完成;把资金情况作为承接工程的首要条件;把禁止垫款施工作为企业纪律。总之,把资金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保证企业的正常、稳定经营。
2.5.2实行资金计划管理制度。强调根据资金计划安排生产计划,重点对工程项目资金实行计划审批制度。项目部每月提前编制资金收支计划,经批准后由项目部主管会计师控制支出。
2.5.3加大清理回收拖欠工程款的力度。对存在风险的拖欠工程款及时采取法律手段解决,维护企业权益。
2.5.4明确项目部经理为工程款回收的第一责任人,并列入项目部经营考核内容,与个人收入挂钩,充分调动一线管理者的收款积极性。
2.5.5加强银行账户管理和资金收付业务管理,防止出现危害企业利益的行为。
2.6加强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实行计划成本管理
2.6.1总成本控制计划:在工程中标签定合同后,应根据施工预算和施工方案,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按照先进合理的原则编制,经审核批准后对项目部签订《经营管理责任状》。
2.6.2月度成本计划:根据当月的生产进度计划做出实物量计划。编制月度施工预算和工料分析,根据实际消耗指标和价格分别做出人工费用、材料费用、机械费用的计划成本。
【关键词】完善会计工作;按法管理;会计制度
完善学校会计工作,是在坚持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和资金供给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学校和学生三者利益的关系,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财务会计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校应尽快转换财务会计管理观念,认真研究财务会计工作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努力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益。由于我们学校的许多财会管理理念和手段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部分教职员工法制观念不强,职业道德水平不高,高级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特别是在财务工作领导岗位上的高级会计人员奇缺,学校的处室领导又是非财会人员,部分财务人员计算机知识掌握得不够,计算机使用能力较低,影响了学校会计信息化进程,这样一来,学校财会人员自身素质与学校财务工作任务的复杂性的矛盾日益尖锐。为解决学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一高度重视教育财会法规、制度、政策的宣传、学习,增强广大教职员工的财会法纪观念
(一) 坚持原则,事实就是履行职责。工作中紧紧围绕学校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要求,依法、依制度规范办事,以公正、公开的态度履行好会计的职责,规范财务操作与财务运行。
(二)切实解决好学习材料以“教育法、会计法、财务会计制度、税法、统计法”为纲,结合普法教育,对涉及财务会计经济法规、政策、制度的报刊、杂志一般都订阅。对重要的法规文集等资料人手一册;财务会计制度,学校领导、财务人员人手一册;各科室、系部一册;对涉及教育收费的标准予以公告,让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执行;对国家新的税收规定等复制后发给全体教职员工使用,使大家学习有资料,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书为证,科学使用,切实做到民主理财。
(三)坚持学习,指导工作学习、订立制度,予以组织保证,实行专业法规学习与普法知识相结合,各科室、系部每月组织一次集中学习。全体教职员工自觉参加学习,认真做好学习笔记,不断提高财会知识和政策水平,执行财务政策、方针、制度,使学校的财会工作符合国家政策法令,从而保证财会工作顺利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任务。同时要求教职员工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自学,用以约束、指导工作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财会法规、制度、政策的走过场的学习方法,改变只是少数领导和财务人员的事的陈旧观念。这样使国家的财会政策、法规、制度在教职员工头脑中生根,从根本上保障学校依法实施财务、会计管理。
(四)转变财会管理观念,主动适应国家财政管理改革学校各部门统一思想认识,支持学校内部的各项配套改革措施,按照国家财政改革的政策规定,研究学校财会工作,调整财会工作思路,制定和完善财会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措施,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按照责、权、利相结合和财力集中、财权下放的原则,认真处理财权与事权的关系,落实学校各层面的经济管理责任。
实行法治,健全各种财务管理制度,做到经济责任落实到人。
(一)明确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会计相关人员的职权应明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二)建立“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根据岗位职责,定期考核,奖惩同工作绩效挂勾,以达到把“会计法”、“会计人员工作规则”等落到实处之目的。
(三)建立财会机构内部互相监督的“科室财务收支预审制度”财会作为后勤工作的重要一环,将影响到学校的一切工作,学校制定了财务收支预审制度和上报审批程序,财会人员工作做到账目清楚、细致明了,要为学校节约每一分钱,配合学校完成年度收支计划,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