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村主任培训总结

村主任培训总结

时间:2022-07-24 12:25:02

村主任培训总结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拓展培训功能,提升培训能力,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开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以培育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文明诚信、知法守法的新型农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社会发展为总体目标,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培训对象;以政策法规、道德规范、科技文化“三进村”为主要培训内容;以培训农民掌握政策法规、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授课到组、指导到户、培训到人,着力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水平、文化素质、科技技能和发展创新水平。努力营造“争做新型农民、争当文明农户、争创和谐新村”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全乡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体培训任务是:在2010年内完成全乡所有村组干部和以青壮年为主的农民群众的轮训工作。其中,以村为单位,完成村组干部教育培训5期,培训人数240人次;以自然村为单位,完成农民教育培训56期,培训人数5000人次;完成劳动力就业培训250人次。

三、培训原则

(一)因地制宜,分类培训。按照各村组农民的文化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产业分布和存在突出问题等实际情况,区分不同的培训对象,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

(二)注重实效,方便农民。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需求,设立流动课堂,采取村组就地培训,交叉巡回授课等贴近、方便农民的培训方式,将培训重心下移,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服务。

(三)上下联动,点面结合。在县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根据乡党委的统一安排,以各类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为依托,发挥各涉农部门的技术优势,上下联动,以点带面,整村推进,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全面开展。

(四)长短结合,灵活高效。长训短培相搭配,灵活运用各种培训方式,注重寓教于乐,丰富培训内容,活跃培训形式,保证农民培训取得实际效果。

四、培训内容

(一)强化法律法规培训。以社会治安、禁毒防艾、民族宗教、土地承包、交通安全、计划生育等法律法规培训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搞好法制宣传,增强农民群众通过法律手段正确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维护利益、化解矛盾的观念。引导农民增强民主意识,通过合法途径表达愿望和诉求,保障自身权利,激发农民有序参与村民自治的热情,提高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培养知法、懂法、守法的新型农民。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训,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群众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群众明辨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全力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培育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组织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移风易俗,营造积极向上的农村文化氛围。

(三)开展农村政策培训。重点培训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及现行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群众掌握和运用政策的水平,激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

(四)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农时重点抓好良种良法推广、病虫草鼠害防治、农业设施应用与管理、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等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引导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提高农业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面向农村初高中回乡毕业生和青壮年,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转移就业能力。

五、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全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景信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如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乡党政综合办,具体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办公室主任由罗娇同志兼任。

六、方法步骤

(一)准备阶段年12月15—22日)。成立乡村两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制定初步工作方案,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授课等相关细节进行探讨、分析,召开乡级动员会议。

(二)村组干部培训阶段(年12月23日—2010年3月)。以村为单位,组织开展村组干部脱产培训(对象为:村两委班子成员,“八在员”,村党支部书记及村民小组干部)。

(三)农民教育培训阶段(2010年4月—2010年11月)。认真总结村组干部培训经验,教师队伍进村入组,以自然村为单位,有计划、分步骤地全面开展农民教育轮训。

(四)总结验收准备阶段(2010年12月)。梳理总结,建档备案,抓好迎接县领导小组考核验收各项准备工作,并积极探索建立全县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

七、保障措施

第2篇

__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是一个集边、少、山、穷为一体的典型少数民族山区农业县,位于普洱市东北部,分布于北纬23°34′20″至24°21′40″,东经100°21′至101°31′。地处横断山脉以南的哀牢山与无量山顶部,由哀牢山与无量山两脉从北向南横贯控制全境。全县辖5乡4镇,111个村(居)委会1658个村居民小组。有汉、彝、哈尼、拉祜、傣等21种民族,少数民族占53.3%。20__年末总人口20.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54万人,占总人口89.04%,乡村劳动力10.61万人。全县国土面积4109.3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7.7%。20__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6.1万亩,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4.22万亩,粮食总产7750万公斤。桑园面积1.08万亩,果园面积1.18万亩,茶园面积6.21万亩。畜禽、水产已初步形成以猪、牛、鸡、稻田养鱼等为主的养殖业。

二、__县农民科技培训概况

到目前为止,__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通过“绿色证书”工程,培训农民4474人,颁发“绿色证书”2433人,建“绿证村”10个;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农民1010人;通过“阳光工程”实施,累计转移31256人;通过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咨询、示范、指导年2万余人次,从培训角度有效解决了农民普遍关心的难题。

__县农民科技培训主要由农业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担,学校除完成相应学历教育外,一直承担全县农民科技培训任务。20__年__县农广校又被我县“阳光工程”办公室认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开始承办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培训。20__年,__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担__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完成1010人的培训任务,现已顺利通过验收。目前,农广校聘用的兼职教师已达30人,多数教师经过一次次山区教学实践过程的锻炼和考验,适应农村教学特点。

县农广校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机管理服务总站、水产站、畜牧局、等农口部门及县科委、科协联合协作,积极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咨询、示范和推广服务工作,全县农村每年约有2万多人次的农民通过不同途径接受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与咨询,使农业实用技术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和推广。__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完全有能力承担和开展各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活动项目。

三、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必要性

当前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在推进,对科技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有待解决,各类农业新技术亟待推广应用。开展科技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显得十分必要。

四、培训目标

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结合实际,围绕__县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在全县筛选有一定产业基础,农民有强烈要求的70个示范村,开办蚕桑、茶叶、冬农开发、蔬菜、水果、山区农作物种植(玉米、水稻高产创建)、稻田养鱼、畜禽养殖等专业培训班。每一个村组织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专业农民50人,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全年参加培训15天以上,接受现场指导15次以上,使农民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要领,根据所学知识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受培训的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高于本村同行业上一年平均水平的30%以上,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推进示范村“一村一品”发展。通过培训后,第二年帮助50名农民经过生产实践操作及考核拿到“绿色证书”,第三年依托一个特色产业,组建或完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我县农业生产真正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走出一条适合我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五、组织实施

(一)培训单位及人员

根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确定__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定点培训机构,负责全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实施。县农业局与__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签订项目实施合同,明确培训任务和要求。__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从现有的专、兼职教师和全县农技人员中选聘业务骨干,组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教师队伍,对示范村的专业农民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形成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民培训模式。

(二)培训实施计划

第一年(20__年)培训内容以主导产业的基础知识为主,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指导专业农民进行科学配方施肥、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准备阶段:20__年1-3月,成立新型农民培训领导小组,确定培训机构,选聘各专业教师,并落实示范村,每村选定注册学员50名,制定各专业培训和指导方案。编写和组织教材,举办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启动仪式等。

二是实施阶段:20__年4月—11月,选派各专业教师进村开展系统培训,采取进村集中办班的方式累计不少于15天,结合农时季节现场指导不少于15次,使受训农民基本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能及相关知识。

三是总结阶段20__年12月,县农业局采取实地考察,走访农户等方式,对每个示范村进行检查验收,形成总结报告。

第二年(20_

_年)培训内容主要是各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经过生产实践操作及考核后,使50名农民拿到绿色证书。第三年(20__年) 培训内容着重于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上。结合农村政策与法规、市场营销等。通过培训后,促进产品升级、成立产业合作社、协会等。

六、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是项目总投资:按每人500元估算, 70个专业村×50人/专业村×500元/人=175万元

二是投资来源:申请上级补助每人300元, 70个专业村×50人/专业村×300元/人=105万元

三是缺口70万元自筹。

七、经费使用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补助的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培训结束后,__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凭培训台账和县农业局出具的检查验收合格证明,到县财政部门报账。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购买教学耗材、讲课人员的讲课费、误餐费、住宿费、交通费以及购买和编印培训资料,即教师讲课费占20%;教师交通、食宿和师资培训费占30%;购买教材编印资料费占30%;教学耗材、牌子和证书占10%;培训管理等其它费用占10%。

八、保障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加强领导

县人民政府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农业局,由一名副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以加强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领导。

第3篇

一、目标任务

全镇2012年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740人,每位受训农民接受两次集中培训,使受训农民每人至少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从而提高我镇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各村参训人员任务见附件1。

二、组织实施

农民培训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实施、任务到村、加强监管”的原则组织实施。

1、落实培训单位。我镇农民培训工程由镇农业服务中心、兽医站共同组织牵头实施培训。

2、组建农民讲师团。根据省农民培训工程要求,我镇从镇农业服务中心、兽医站及乡土人才中公开选聘了12名业务精、水平高、责任心强、热心农民培训的专家组建农民培训讲师团(见附件2),同时邀请县农委讲师团成员参与授课。

3、提供培训菜单,确定培训内容。

县农委经征求有关专家、各镇农业服务中心、兽医站及部分农民意见,研究确定了六大类42个专题的培训菜单(见附件3)供各村农民选择,各村在充分尊重农民选择的基础上,应结合村情相对集中,坚持“一村一品”的原则,选择专项技术重点培训。

三、建立机制

1、成立培训领导小组。

2、实行实施单位法人负责制。由农业服务中心和兽医站具体负责,种植业、蚕桑、林果、水产等专业的由原农技站确定专人具体负责,畜牧业由兽医站确定专人具体负责。

3、实行责任目标合同制。由县农广校与各镇农业服务中心及兽医站签定责任目标和培训合同,县农广校与各村签定培训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4、建立网上公示制度。通过省农民培训网,培训信息,定期公布培训任务完成情况,随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四、实施要求

1、根据县提供的培训菜单,根据各村产业特色及农民的要求,确定培训内容(一个村一个产业、一个专题),同时签定好“省农民培训工程项目实施协议书”,同时填写“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任务及培训计划(附件4)”。各村于3月17日前与县农广校签好协议书,由镇农业服务中心送县农委。

2、4月底前各村都要安排第一轮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2小时。

3、培训时由县讲师团成员编印一套技术明白纸,由镇农业服务中心或兽医站发放到参训农民。

4、形成一套培训材料,每个培训现场要有3张照片,且3张均为大场景照片,即每张照片同时具备横幅、讲师、参训农民,忌讲师个人独照和大头照,否则不认可。参训农民登记表一定要在培训现场登记,对每个参加培训的农民都要登记真实有效的电话号码,村委会负责填写参培农民登记表(电话号码必须达30%以上)。另外,登记表上要求填写的各项内容均要填写齐全。培训结束后各村将参训农民登记表交镇农业服务中心报县农委。

五、培训资金来源

所有培训资金由省财政负责补助,市、县财政也提供一定的配套经费,各村负责组织培训人员参训,同时确保参训率在95%以上,对农民实施全免费培训。

六、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2012年3月底前召开相关工作会议,落实培训任务,制订上报实施方案,编印技术资料,明白纸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4月—11月上旬,按方案组织实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要推广应用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4月底前安排好第一轮培训后,各村要根据本村特色产业,结合农闲季节,与原农技站、兽医站妥善商订好第二轮培训时间。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11月底,按相关培训管理办法进行总结,自下而上逐级报告,开展绩效评价,进行项目验收检查,形成总结报告。

第4篇

提升农村教师队伍质量是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苏北农村教师队伍的培训,存在着教师培训基础薄弱、教师知识更新缓慢、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教研活动偏少、培训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因此,优化苏北地区农村教师的师资培训和梯队建设,既要建立培训政策执行体系,构建农村教师长远发展规划,又要建构多维培训实践体系,改进农村教师培训实现方式,还要建立教师培训评估体系,强化农村教师教育政策监管。

关键词:

苏北;农村;教师;培训

基金项目: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农村教师培训政策执行效应研究”(15JYB008)。

提升农村教师队伍质量,是党中央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存在的农村教师年龄大、学历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是导致苏北地区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虽然江苏省各级政府出台了多项提高农村教师质量的政策,来促进农村教育发展,但是结果与预期的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笔者承担了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农村教师培训政策执行效应研究”的研究,课题组通过广泛的调研,在分析苏北地区———Y市的乡镇以下村小(办学点)教师基本状况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快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对面上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苏北地区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苏是一个教育大省,但是苏北和苏南的教育差距比较明显,目前苏北农村教师培训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⒈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培训基础薄弱

这种结构的失衡和培训基础的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历结构失衡。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要求小学专任教师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须达到90%以上,但在笔者所调查的村小(办学点)中,学历为大专的教师只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36.10%,高中学历的占45.75%,中师学历的占10.09%,本科学历的仅占5.54%,总体学历水平远未达到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要求,而且规模越小的村小(办学点),高学历的教师比例越低,在校生数50人以下的办学点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1.45%。二是学科结构失衡。在笔者所调查的村小(办学点)中,普遍存在“常识技能科(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教师严重缺编的情况,有72.8%缺少音乐教师、63.1%缺少体育教师、63.1%缺少美术教师、45.6%缺少计算机教师。此外,还有17.31%缺少语文教师、23.08%缺少数学教师、41.35%缺少英语教师,相关课程由其他任课教师兼任,或聘请代课教师任教。三是年龄结构失衡。在规模较小的办学点中,教师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在校生数低于50人的村小(办学点),50岁以上专任教师占学校教师总数的62.38%,学校规模在50人以上的村小(办学点),50岁以上专任教师占36.88%。

⒉教师知识更新缓慢,培训效果甚微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学校教师对条件性、实践性知识的掌握较薄弱。调查的结果显示,49.5%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好于条件性、实践性知识的掌握,这就反映出农村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较薄弱,其中28.6%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所任教学科知识的教育思想、知识体系、内容与本质的内涵,不能将相关学科知识综合化等。二是农村学校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普遍不足。据调查,63.2%的教师从不利用信息技术备课与教学,虽然有91.9%农村教师愿意或渴望参加市级以上培训,但有76.2%的村小(办学点)教师反映,近三年内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仅44.5%的教师称自工作后参加过培训,但同时他们认为,各种方式的培训,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效果不明显。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培训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对当前针对农村教师培训对象的选择、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需求分析与整体规划不足,使得大量农村(尤其是村小、办学点)教师未能得到系统的培训。

⒊教师教研活动偏少,培训质量不高

在调研过程中,一些农村学校的一线教师反映,他们参加的教研活动偏少,参加的培训质量出不够高。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农村学校的教研活动的数量偏少。据调查发现,51.5%的村小(办学点)完全没有教研活动,所配备的教师仅满足于每个班级有人在班上课。即使在调研中有27.2%的学校开展了教研活动,但一年也不超过3次,而且15.4%的村小(办学点)的教研活动挂靠在中心小学进行,没有全面展开。二是农村学校所开展的教研活动质量不高。一些农村学校教师反映,由于专业基础薄弱以及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缺乏,参与教研活动时,他们很难融入对实际教学问题解决的探讨中。多数农村教师坦言,他们所参加的教研活动,往往形式大于内容,主要是解决有和无的问题,不能真正达到提高农村学校教学效果的作用。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教研活动和培训,难以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所需要的综合技能和素质。

二、提高苏北地区农村教师培训质量的举措

要全面推进苏北农村学校的综合改革,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有效缩短和苏南学校之间的差距,必须要认真研究苏北农村教师培训中的突出问题,采取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

⒈建立培训政策执行体系,制定苏北农村教师长远发展规划

要提高苏北农村教师的培训质量,必须要完善农村地区教师的教育培训制度,这是提升农村教师培训质量的重点。一是要明确执行主体,推进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实。江苏省为了切实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先后出台了关于教师培训的多个政策,这些政策也确实对农村教师培训起到了许多积极的效果。各地在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的基础上,全面进行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工作,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努力使各地的教师发展中心能够成为教师教育政策的执行者与实践者。但是,在落实这些政策方面的力度上,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并强化相关部门的督查。二是要进行长远规划,确保农村教师培训的有序推进。各地应在面向未来、立足本土、尊重差异的原则指导下,全面考虑地方教育发展、学校、教师本身的需要和基础,不仅要通过政策杠杆和制度激励,吸引一大批本科以上的、学科多样的年轻教师,到现有的农村师资队伍中来,以此优化农村教师的学历、年龄和学科结构。不仅如此,还要通过对农村教师培训方案的制订、培训目标的确定、培训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培训师资的优选等工作,进行全面研究,科学统筹,以确实保证农村教师培训工作能够取得实效。三是要完善保障机制,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政策的落实工作。各地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主体性,同时,定位好负责培训教师的学校或部门的执行主体性。要通过形成培训者队伍动态管理机制,以足够的培训和专业支持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建立教师培训经费的长效保障机制,健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培训经费使用效益;通过完善县域教师培训支持服务机制,建立包含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机构的“个人空间———工作坊———学校社区———区域社区”一体化的县域网络研修机制,并以此作为平台,有效地推进农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工作。

⒉建构多维培训实践体系,改进农村教师培训实现方式

合理设置农村教师参与教育培训的方式,是提高农村教师培训政策实施实效性的关键。一是要改变学习动因,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这主要是通过建立促进农村学校教师自主学习的课程超市,针对不同学段、学科、职称、年龄、学历教师的特点和需求,开发相关培训课程资源,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学习的效果。二是要改变学习环境,由“项目化”到“立体化”。一方面,要推进由简单叠加的项目实施,到立体多维的课程实现方式,力求实现准入培训、胜任培训、提高培训、精深培训等一体化设计;一另方面,要推进研训一体化,即师范院校、优质中小学、名师工作坊等集训、体验、研修多种学习共同体平台建设;再一方面,还要推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演练一体化,即通过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协同课程实现方式,促进系列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多样结合、衔接递进。三是要改变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到“参与式”。一方面,要采取混合学习方式,做到线上和线下学习、集中学习和在职研修相结合;另一方面,要组织农村教师亲身参与培训过程,可通过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经济实用、种类多样的农村本土资源,激励农村教师参编、主编培训教材,不仅保证培训教材接地气,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农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要改变学习内容,由“输血式”到“造血式”。一方面,要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帮助农村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要组建高水平的专家团队,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引导作用,通过做好专题教学和跟踪辅导相结合、弱项分析和诊断参与相结合,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⒊建立教师培训评估体系,强化苏北农村教师教育政策监管

第5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和人才强县战略,全面落实省、市、县委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加强农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建立健全人才工作保障机制为着力点,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重点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绩效显著的农村人才队伍,为推进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任务目标

“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涵盖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素质提高等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八项子工程:

1、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工程。加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养培训力度,深入推进“双培双带”工程,继续实施“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培训6000名乡村干部和党员骨干。分期分批对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轮训,逐步依托省、市内高校开展学历教育,力争到2010年使全县50%的行政村至少有1名大专以上学历的村干部。进一步加大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县、乡两级党校软硬件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办学质量;改进农村基层干部选拔方式,积极培养村组后备干部,推行选聘大学生任“村官”工作,做好选派副科级后备干部到后进村担任村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增强乡村班子整体功能。积极探索换届后乡村班子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理顺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转换机制,提高农村各类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能。(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责任单位: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财政局、农建指挥部)

2、农村教育基础工程。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制定全县《**-2010年教育人才建设规划》,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着力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到2010年全县初中教师本科率达到35%,小学教师专科率达到65%,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0%,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达到60%以上,高、中、初级人才比率达到1:6:16。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力争建成2个省级骨干专业,3个左右市级骨干专业,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使50%的回乡青年达到农民技术员水平,每年培训农村从业人员1.5万人次,到2010年,全县绿色证书培训累计达1.3万人,8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掌握3-4项实用技术。按照县乡教育布局调整的要求,建好10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和11所乡镇中心片校,稳定教师队伍。(牵头单位:县教育局;责任单位: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科技局、科协、社保局、财政局)

3、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加大乡镇卫生院在职医护人员和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力度,到2010年,定向培养在职本科、专科学历人员60名,中专学历人员70名,乡村两级医务人员学历水平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其中,乡镇卫生院80%以上的医务人员学历达到大专以上,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以上资格,每年选派30名乡、村医护人员到省、市、县医院进修学习,到2010年年底,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进修率要达到100%。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人才管理制度,实行院长公开选拔聘任制和医护人员全员聘用,合同管理,力争到2008年实现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由县财政全额供给。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建设,到2010年,全县乡镇卫生院和95%的村卫生所都要达到国家建设标准。(牵头单位:县卫生局;责任单位: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教育局)

4、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智力援助工程。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努力提高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入开展“六个一”科普工程和农村科技“互联网”工程,大力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建立农业科技一线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做好科技副职选派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为符合条件的农村各类实用人才评审专业技术职务。到2010年,全县农业科技人才的总量达到150人,农业高层次人才比重逐步扩大,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达到5人,50%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达到中级职称,70%的达到大专以上学历,选派的科技特派员总数累计达到100人,农村一线技术人员达到农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的60%以上,实现每个行政村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每个乡镇有一支比较健全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牵头单位:县科技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农牧局、卫生局、财政局、农建指挥部、科协、县委组织部)

5、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及劳动力培训工程。实施“人才开发计划”,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全县每年组织3万人次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抓好农村经纪人的培养,结合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扶持农村经合组织。以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为依托,“十一五”期间有组织地培训农民工10000人以上,培训后就业率达到80%以上。力争到2010年,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5000名,其中:农业技术推广人才300名,农村经济(营销)管理人才达到3000名,农村种养能手达到10000名,农村能工巧匠达到2000名,每户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每位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妇女至少掌握一项实用技术。(牵头单位:县农牧局;责任单位: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科技局、教育局、商务局、中小企业局、农建指挥部、团县委、县妇联)

6、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加强农村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把农村文化实用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范围,每年对乡镇文化专干轮训一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文化能人领办、创办各类民办文化艺术组织和机构,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农村文化实用人才开发领域,全面推行乡镇文化专干及农村文化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工作,建立完善农村文化实用人才信息库,组织县属各专业团体、群文辅导员深入乡镇、村组广泛开展文化艺术辅导和文化支农、文化下乡活动,鼓励具有一技之长的文化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个人办班、办校、办团等方式进行农村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到2010年,全县文化人才总数达到3000人,实现乡有文化中心、村有文化站、组有文化室,乡文化中心专干足额配备,乡乡村村有农民剧团或自乐班,村村有农家书屋等文化组织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县文化局、广电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

7、农村政法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整合政法系统各部门的资源,加大农村政法人才培养力度,以各种形式的岗位大练兵和大比武为载体,每年由政法委牵头组织对基层法庭法官、公安派出所干警、司法助理员培训一遍,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加强对人民陪审员和村组民调员的选任和培训,到2010年,将全县乡镇人民陪审员和村组民调员轮训一遍;全面推行司法任职资格制度,加大司法考试辅导培训力度,到2010年使全县80%的司法干警达到大学本科学历,50%的司法干警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大力推进警务改革,努力使广大优秀干警到基层建功立业。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创建,完善乡、村综治网络,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治保、民调、联防组织建设,落实联户联防、村民自治联防和治安承包等防范措施。加强农村警务建设,逐步改善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组织的基础设施、装备和保障条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办法,妥善解决农村社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牵头单位:县委政法委;责任单位: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教育局、财政局)

8、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探索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社会工作重点领域科学设置社工岗位、优化配置社工人才,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规范化程度,加强社工人才专业化培训、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健全执业资格制度,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规范化水平。力争到2010年,全县培养50名高级社会工作师,300名中级社会工作人才,全县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000人,推动全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牵头单位:县民政局;责任单位:县城关街道办事处、残联、司法局、公安局、教育局、卫生局、团县委、县妇联)

三、保障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组织、宣传部门和县广电局要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宣传计划,采取开辟论坛、远程教育、系列报道、在**党建网增设人才专栏等形式,大力宣传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的重大意义及省市新农村建设人才工作政策,宣传各乡镇、各部门先进经验和新农村建设中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总结和挖掘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及时向县委组织部和新闻媒体推荐上报,在人人心中根植新农村建设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全社会高度重视、关心支持农村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

2、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人才素质。要进一步加强全县人才培训机构的软硬件建设和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支持社会力量通过“股份合作”、“民办公助”等形式,参与或合作举办农业职业学校;要不断调整优化县职业中专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加强与各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各项子工程牵头部门、责任单位要及时制定农村各类人才培训规划,要灵活设置培训课题,创新“菜单式”培训课堂,推行“一把手上讲台”制度,采取走出去学与请进来教相结合,鼓励邀请外地专家、学者来**举办培训班、合作办学,不断提高农村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按照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四年内将各类农村实用人才普遍轮训一遍。加大涉外培训力度,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乡村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到发达地区学习培训,分层次选送乡村干部到市直单位及外地挂职锻炼,全面提升农村人才综合素质。

3、拓宽激励政策,构筑宽松平台。要以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为平台,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文化艺人技能鉴定和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对纳入全县人才资源信息库,在农村各条战线上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成效突出的农村实用人才,以及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饲养等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营销大户进行职称评定,业绩突出的给予奖励。要建立城市教育、卫生、农林、科技、文化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农村乡镇工作制度,在职称评定中,将专业技术人员支农、支医、支教经历作为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选条件,推行县属医疗机构医生及县城中小学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高一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的制度。新考录的机关公务员、教师、医护人员由人事部门安排到乡镇基层服务一年,未到基层服务的不予转正定级。农村乡镇工作的医生、教师、农技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时,放宽学历要求,免于外语和计算机考试。逐步完善《全县村干部管理考核办法》,把工作绩效作为村组干部的考核主要指标,建立和完善村干部培养、选拔、管理、激励、使用、退出工作机制,全面推行村干部结构工资制,探索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干部后顾之忧,稳定基层干部队伍,调动工作积极性。

4、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机制。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辅的农村人才开发投入体系。从**年起,乡村干部和农村党员的培训经费,要按照中央《干部教育条例》和省、市《实施办法》的规定列入县财政预算,专款专用,确保每年足额到位,并每年增加。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工作,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农村人才培养、发展农村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化的投入保障机制。县属涉农金融机构要支持农村人才资源开发,采取小额担保贷款等形式,支持农村人才创业。

四、组织领导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是省、市委在新形势下,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大部署。此项工程的实施,对于加快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农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实施“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就是要通过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大规模培养培训农村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以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舆论环境和人才保障。各乡镇、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省、市开展此项活动的重大意义,凝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推动该项工程顺利实施。

第6篇

第一条为了规范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教育培训的对象包括:乡镇机关干部;各区县(自治县、市)部门驻乡镇站所干部;村“两委”干部及村级后备干部。

第三条教育培训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分级负责的原则;分类培训的原则;实效实用的原则;经常性教育培训与集中教育培训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教育培训的内容

第四条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农村有关法律法规;农村工作领导方法、农村党建工作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农业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等。

第五条教育培训应结合干部不同岗位、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

(一)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及乡镇级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以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宗旨意识、市场观念、领导艺术、农业科技等为重点,着力提高他们宏观决策、统筹协调、驾驭市场经济和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

(二)乡镇机关干部和区县(自治县、市)部门驻乡镇站所干部的教育培训,以群众观念、服务意识、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农村实用技术等为重点,努力提高他们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三)村“两委”干部及村级后备干部的教育培训,以“四学”(学理论、学政策、学法律、学科技)为重点,尤其要突出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实用技术的培训,不断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第三章教育培训的方式

第六条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以集中轮训为主,同时进行岗前培训、学历培训和专项培训等。

(一)对乡镇、村干部普遍实行轮训制度。市每3年将全市乡镇党委书记集中到市里轮训一次,并对部分村党支部(党委、总支)书记进行示范培训。各区县(自治县、市)每年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乡镇后备干部轮训一次,并在3年内对所有村党支部(党委、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轮训一次,时间不少于7天。各乡镇每年对机关干部、村“两委”干部及村后备干部分别轮训一次,时间不少于5天。区县(自治县、市)部门驻乡镇站所的干部,由主管部门每年轮训一次,时间不少于5天。

(二)全面推行岗前培训。新任乡镇领导职务的,应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并取得相应的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新任村干部应达到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并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未经岗位培训的新任乡镇、村级领导干部应在到任后一年内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三)加强学历培训。鼓励乡镇干部积极参加自学考试或函授学习,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对具有初中及其以下学历、年龄在45岁以下的村、组干部,要利用农广校开办的大中专学历教育班,分期分批的进行学习培训,使村、组干部逐步达到中专和大专学历。

(四)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积极参加“绿色证书”培训。

(五)根据工作需要,及时组织乡镇、村干部进行专项培训。

第七条每年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组织干部到外地考察参观,选送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选派优秀干部到先进地区或国外培训。

第四章教育培训的师资、阵地、教材及经费

第八条教育培训师资可采取专、兼职结合的办法,在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的基础上,从党政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中选聘兼职教师。同时,注重发挥专业大户、乡土科技人才的现场示范作用。

第九条教育培训阵地主要以各级党校、党员教育培训基地、镇村电教播放站点、农广校为主。并结合实际,在国内或国外发达地区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第十条教育培训的教材以中组部编印的《农村基层干部教育读本》和市委组织部编印的《*市农村基层干部“四学”读本》为主。同时,各地可结合实际,编写符合工作需要的乡土教材,突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十一条教育培训经费实行分级负担,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农发、扶贫、移民等专项培训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各区县(自治县、市)委可拿出部分自留党费,用以补充培训经费。

第五章教育培训的考核管理

第十二条各级党组织要相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

(一)建立学员教育培训档案,进行分类存档,分级管理。

(二)加强对学员的跟踪服务和管理。组织部及其它业务部门要具体负责、跟班管理,并及时了解教育培训的效果和问题,不断改进培训工作。

(三)严格教育培训纪律。对无故不服从上级教育培训安排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无故不参加教育培训的个人,不予提拔使用,参训未达到规定要求的,不予毕业或结业。

第十三条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实行分级考核。对区县(自治县、市)委、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党委、总支)组织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情况的考核,分别由市委组织部、区县(自治县、市)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组织实施,考核结果作为评选“七好”区县(自治县、市)委、“六好”乡镇党委和“五好”村党支部(党委、总支)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干部晋职和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教育培训的组织领导

第7篇

根据安组字[2001]10号文件精神,为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步伐,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结合我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现状,特制定2001--2009年农村基层干部培训规划。一、指导思想2001---2009年期间,我区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为重点,紧紧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强、文化水平高、民主作风好,驾驭市场经济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能力强的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二、培训对象、目标任务培训对象:乡镇、村所有干部和后备干部。目标任务:以建设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为目标,在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上下功夫,用三年时间,将全区的农村基层干部全部培训一遍,使农村基层干部的党性观念、政策观念、群众观念、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明显提高;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能力、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乡村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上一个新水平。三、培训内容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培训对象的思想、作风和工作实际,区分不同层次和不同对象,有的放矢的确定培训内容。一是政治理论。主要是深入进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领会"三个代表"的深刻内涵,党的十五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的教育培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性,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在为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二是政策法律。重点是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民主法制观念和现行法律法规。三是市场经济知识。帮助农村基层干部树立市场观念,提高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

经济的自觉性和本领。四是业务能力。掌握任职必需的管理业务知识,主要是农村工作领导艺术和岗位业务知识。五是科技知识。主要是围绕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农村主导产业建设、扶贫攻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党员干部每年能够学会1-2门适用于本地的专业实用技术,掌握致富本领。四、培训方式新一轮三年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采取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办法。区委组织部负责新上任和前三年未参加培训的村支部书记的培训;以区民政局为主,有关部门参与对村委会主任普遍轮训;乡镇党委负责乡镇所属其他干部和已参加过集中培训的村支部书记、村级其他干部的轮训。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集中办班培训。主要依托区、乡镇党校和农村党员活动室,分级负责,集中办班。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长短结合,分层分类分批集中进行政治理论培训、岗位业务能力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集中培训要坚持时间服从任务的原则,根据每期班次学习任务和教学内容要求合理确定培训时间长短。对于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短期培训班,每期不少于7天;乡村其他干部轮训班,每期不少于3天。2、学历教育培训。主要依托区委党校、农广校、农函大,创办中专班进行系统正规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知识水平和综合文化素质,重点是有初中以上文化、45岁以下的村级干部和后备干部。培训时间由办学单位按照国家成人教育有关规定确定。力争至2009年,全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有一半以上达到中专文化,其中有15%左右达到大专水平。3、考察学习培训。组织干部到产业结构调整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本地先进乡镇、村考察学习,引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把外地的先进经验运用到本地的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中去,提高学习效果。4、电化教育培训。利用电化教育形象生动,易于接受的特点,在农村大力推广普及,力争三年内所有乡镇和60%的村实现配备"两机一室"(电视机、放像机、电教室),电化教育成为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经常化手段之一。五、主要措施1、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每

年年初,乡镇党委要深入调查,认真分析各类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状况和不同要求,根据本乡镇支柱产业和自然资源情况以及经济发展规划,科学地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对培训内容、时间、师资、教学组织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总体安排和综合平衡,制定培训进程,确定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缺哪项技术就培训哪项技术,指导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有序进行。每年完成培训任务不少于总培训任务的三分之一。2、强化培训阵地建设。要形成以各级党校为主体,各类成人函授学校、农村党员活动室为辅助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阵地网络,加强设施建设,完善培训功能,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创造基本条件。3、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各级党政领导要带头讲课,要采取专、兼、聘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既有专家、各级领导、又有农民技师和"土专家"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师资网络。组织各有关单位,根据不同类型的班次要求,编写既通俗易懂,又有特色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教材。4、切实保证培训经费。各级财政要切实保证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经费。同时要采取多渠道筹资措施,解决培训经费问题。5、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从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战略全局,充分认识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组织、宣传、农工、党校等区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互相配合,通力合作,形成抓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合力,推动我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

第8篇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训中培养教师,激发参训的动力。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第三,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培训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训活动的考察类似于考勤,只要参加就行,参加后只要上交规定的“作业”即可,不管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使校本培训失去了吸引力。应让教师参与到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培养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1.

    [4]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5]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8.

    [8][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鸣.校本教研实施方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3-257.

第9篇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

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 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训中培养教师,激发参训的动力。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第三,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培训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训活动的考察类似于考勤,只要参加就行,参加后只要上交规定的“作业”即可,不管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使校本培训失去了吸引力。应让教师参与到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培养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1.

[4]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5]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8.

[8][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鸣.校本教研实施方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3-257.

第10篇

近年来,*省*县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四抓”,提升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5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财政总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60.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22元,增长20%。

抓责任落实。严格履行县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和乡镇党委书记直接责任人职责。把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等党建工作目标,纳入到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中,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工作,做到经济建设与党建工作目标同时制定、同时检查考核、同时奖惩。各乡镇党委书记充分认识到抓好党建促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提高了搞好党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搞好党建工作责任心和紧迫感,实现了从“要我抓”到“我要抓”的转变。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组织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了党政合力、上下合力。

抓教育培训。始终坚持重点培训与普通轮训相结合,把基层干部和党员轮训的课堂由县委党校办到各乡镇、村组,多次组织农业局、民政局、扶贫办、劳动局、高科所等部门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进行了巡回培训。在培训方法上,做到“三个结合”,即培训内容实行县委组织部确定与征求乡镇党委意见相结合;理论宣讲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专题讲座与组织讨论相结合。通过加强党的宗旨教育,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思想水平、责任意识和领导能力;通过加强烟、果、茶、药、畜五大主导产业等实用技术培训和多种经营培训,提高村干部的劳动技能,增强他们自身致富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有效的培训教育,使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去年以来,共计培训村干部386人次、农村党员和非党致富能人1200多人次,培训效果明显。

抓制度完善。建立健全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各项规章制度,去年以来对全县184个村原有的制度进行了一次清理。凡不符合科学发展、内容重复、不便于操作的制度都予以取消。按照实用、精练的原则重新制定了两委会议事、办事制度、村干部学习培训制度、村干部民主评议制度、发展党员公示审查和责任追究制度、村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度。完善了把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形成的好经验、好措施和好办法制度化、经常化,使各级党组织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抓规范化管理。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基层组织建设始终,建立以制度规范和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机制。县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的通知》和《建立农村基层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长效机制的通知》,建立和完善了领导干部党建联系点制度、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领导干部接待日制度和领导干部到基层帮助解决群众困难制度,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具体化,从县委领导到一般干部层层夯实责任,级级分解任务,并不断加强了检查考核力度,逐步形成了年初有目标、年中有督查、年底有量化考核,评先选优,奖优罚劣的工作机制。

第11篇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服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效能为关键,根据乡村振兴各类型人才的需要,加强统筹谋划、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培训体系、改进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强化指导服务,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示范带动引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持续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目标任务。2020年全县计划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00人,其中经营管理型培训600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550人,产业扶贫带头人50人),专业生产型培训50人,技能服务型培训150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三)实施主体和实施范围。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由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共同组织实施,由按规定程序确定的培训机构承担具体培训任务。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培训对象遴选向贫困村倾斜。

(四)奖补标准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产业扶贫带头人财政补助标准为每人3500元,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财政补助标准为每人1500元,奖补到培训机构。

二、实施内容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分类分层分模块实施,今年主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产业扶贫带头人、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员培训。具体内容如下:

(一)确定培训对象。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产业扶贫带头人培训。主要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小微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带头人、管理骨干。对象遴选基本条件: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

2.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员培训。主要面向直接从事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的高素质农业劳动者和农业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含农产品电商人才、农村信息员、益农社信息员、休闲农业服务人员、农用无人机操作人员、农村改厕技术人员、农村物业管理人员等)。对象遴选基本条件: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符合对象遴选条件的贫困户、小农户,优先确定为培训对象。

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美丽乡村建设培训班。培训对象为行政村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优先安排当年在建的美丽乡村所在行政村主要负责人为培训对象。县农业农村局可委托县美丽办作为培训主体,将该培训列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技能服务型(专业生产型)培训任务中调配培训班内容,单独办班、统一实施。按所辖行政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总数,合理安排培训班次,力争当年内将列入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的村轮训一遍。

以上各类培训对象遴选,按照个人申请,村、乡(镇)逐级推荐,县农业农村局择优确定的程序进行。优先遴选肺炎疫情影响较重地区的农民参训。上述各类培训的对象当年不得重复;2019年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学员可以参加2020年同一层级不同培训,或参加同一类型更高层级培训。2020年同一层级培训对象与2019年重复率不超过8%。

(二)遴选培训机构。培训机构由县农业农村局会同县财政局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遴选,并报省、市农委备案。

培训机构条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必要的培训场所、专兼职教师队伍和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配套设施设备和实践实训基地、培训目标要求的其他软硬件条件,具备与培训内容相适应的培训能力和跟踪服务能力等。

县农业农村局与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签订培训合同。

(三)明确培训内容。按照《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试行)》的要求,紧扣需求,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科学组合教学模块、设计培训课程。课程体系分为综合素养课、专业能力课、能力拓展课三类。综合素养课包括但不限于思想政治、农业通识、农业农村政策法规、文化素养等课程;专业能力课包括但不限于乡村治理、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绿色发展等课程;能力拓展课根据本地主导产业发展和培训对象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产业扶贫带头人培训,要强化品牌创建、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融资担保、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科学发展等内容;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员培训,要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的推广应用,着力提升技术技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水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干班培训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核心,重点突出农村改厕、美丽乡村建设、生活垃圾及污水治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乡村文明建设等内容。

(四)优化培训方式。实行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小班制、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训方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产业扶贫带头人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28学时;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经理人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76学时,项目周期2年;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员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48学时。原则上每期培训班不超过50人;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分时段培训。积极采用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本地培训与异地培训相结合等方法开展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机构对学员进行考核,并对考核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

(五)强化跟踪服务

加强对参训农民的跟踪服务,创造有利于农民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提升务农兴业含金量,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强化政策扶持。整合政策资源,引导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参训农民倾斜支持,鼓励其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大融资担保力度,鼓励农业信贷担保公司面向农民开展符合规定的信用贷款担保业务,支持有条件地区开展农民个人信用担保贷款。在示范农民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评选中对参训农民给予倾斜,促进其创业发展。完善农技人员跟踪服务培训学员机制,统筹利用基层农技人员和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对结业学员跟踪服务不少于1年。

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支持农民参加多种形式的展览展示、发展论坛、技术技能比赛、创新创业创意大赛、涉农公益活动等,创造机会条件,让农民参加跨省区交流,拓展理念视野,激发创新活力。支持农民抱团发展,在产业发展、生产服务、营销促销等方面开展联合与合作,通过专业合作、资金合作、股份合作等形式发展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引领活动,搭建展示舞台和平台,引领农民与市场充分有效对接。

(六)做好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工作。

培训机构负责对培训人员登记造册、录入网上系统。

三、实施步骤

(一)精心制定方案(4月)。一是制定实施方案。县农业农村局会同县财政局制定实施方案,并及时报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备案;二是按照要求遴选培训机构,分解落实培训任务;三是是遴选培训学员,各乡镇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配合培训机构,遴选培训学员;四是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县农业农村局依据实施方案,参照《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试行)》,结合学员专业需要,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五是制定教学计划。培训机构依据分专业培训方案,制定每个培训班教学计划,随同开班报告同时报县农业农村局批复后实施。

(二)认真开展培训(5月至11月)。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分专业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开展培训,落实培训环节,创新培训方法,严把培训时间和质量关。对象遴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力求对象精准。授课教师从各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遴选,每期培训班至少聘请1名省级以上师资库成员。优先选用部省统编教材,保证参训学员人手一套省级以上统编教材。每期培训班建立5项制度:即班主任制度(每班确定一名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第一堂课制度(县农业农村局安排人员上第一堂课,宣讲政策,并了解培训机构培训工作安排和学员需求等情况);学员培训考勤制度(实行学员每天签到);满意度调查制度(最后一堂课,由县农业农村局安排人员组织学员网上进行满意度评价,了解培训效果);培训台账制度(建立培训台账、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培训档案)。同时,抓好培训班日常管理和服务、考核和颁发结业证书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干班要根据乡村工作实际,灵活选择培训时间,可通过美丽乡村现场教学、邀请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村的村干部“村长说村”等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果,组织开展好专题培训。

(三)抓好管理服务(11月底前)。培训结束后,及时建立健全培训档案,按要求将相关信息录入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落实跟踪联系服务。

(四)做好总结工作(12月)。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做好项目验收和总结工作。按照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关于年度绩效评价的部署和要求,做好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自查自评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健全会商机制,统筹推进工作。县农业农村局发挥牵头作用,加强本部门内相关单位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二)严格资金管理。一是资金拨付。县财政局会同县农业农村局按照项目目标任务,及时将项目资金拨付到培训机构。继续建立资金预拨机制,县财政局根据下达的培训任务和下拨的省级以上补助资金补助拨付到农业农村局到,县农业农村局根据各培训机构承担的培训任务在各培训机构开班后及时将80%补助资金预拨到培训机构;培训结束后,根据县农业农村局和县财政局对培训机构培训考核验收合格意见等情况,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再将余款拨付到培训机构。二是资金监督。县农业农村局按照农业农村部有关项目资金管理规定和《省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奖补资金管理细则》要求,制定和完善项目资金管理细则,规范管理使用资金,继续实行项目县项目资金审计制度,切实把民生资金管好用好,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各培训机构要按要求规范使用项目资金。

(三)注重条件建设。统筹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特别是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快构建多元化培训体系。推进培训基地建设,优先选择培训基地承担培训任务,将培训基地建设成为高素质农民培训主阵地。培训机构要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建设培训基地。加强农民田间学校、实践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确保培训的每个专业建立一个实训基地。加强师资培训,开展推介名师和精品课程活动,加强精品教材建设,积极开发网络课程。运用好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等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

(四)创新培育机制。各培训机构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机遇,积极探索建立合作开展培训机制。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精准扶贫结合机制,贫困地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产业扶贫带头人培训对象,每人结对帮扶同产业的贫困户1个以上。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农业职业教育、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结合机制,支持参训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参加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

第12篇

一、日常党建工作

1、抓党建的主要做法

2007年上半年,我乡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密联系我乡工作实际,大力推进党的建设,积极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现将半年来日常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一是坚持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半年来,乡党委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制定了党委中心组政治理论学习和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学习计划,坚持每季度集中学习制度。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学习,强化了党员干部队伍的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提高了党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同时,进一步强化了理论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政治理论,做到有安排、有部署、有检查、有验收,定期检查学习笔记交流学习体会,目前已形成了学习的大好风气.

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集体凝聚力

乡党委为了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组织开展了“五好”班子创建活动。在学习上,落实学习内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驾驭全乡工作能力;在团结上,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纪律上,严格执行《条例》、《准责》,增强了领导班子廉洁从政的自觉性;在作风上,全面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主动为农村、为基层、为农民服务,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在政治上,领导班子以身作则,全面履行监管职责,为净化和规范干部队伍作出了表率。从而做到了团结意识强,工作配合好,在干部职工中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对各自分管的工作相互间彼此支持,分工不分家,气氛融洽。正是由于领导和职工之间的信赖和支持,使广大干部职工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战斗力空前高涨,促进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加强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了保证各项任务和工作的顺利开展,乡党委十分重视基层党支部的建设,注重发挥党员的先进性,要求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尤其在关键时刻要能身先士卒,挺身而出,体现较强的战斗力,为党旗增添光彩。

四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构筑防腐拒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在党风廉政建设上,我们注意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既避免了决策的失误,又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制约了干部,使他们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干实事。正是由于我们思想高度重视,实行教育,制度,监督三管齐下,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深入人心,措施也较为得力,所以,全乡党员领导干部都没有出现违规违纪现象。

2、上半年我乡党建目标管理责任书各项指标,时间过办任务完成过半。我们有信心完成好今年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各项指标任务;基本能按照规定时间上报有关材料。

3、上半年共上报17篇党建工作信息。

4、我乡在5月底全面完成第三届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后,及时召开村“两委”干部培训会,对新一届村“两委”干部进行业务培训。此次培训,针对村“两委”新成员业务工作生疏的特点进行专项培训,旨在推动村“两委”干部迅速进入工作角色。

培训内容涉及如何当好村干部、如何处理好村“两委”之间的关系、村民委员会与乡人民政府的关系,村“两委”班子职责以及相关党建业务知识等,为村“两委”干部更好地为基层农民服务打牢了思想、理论和业务基础。

5、村“两委”换届后,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以及交叉任职能较好地发挥其作用。妇女干部任职工作能力,在任职以来,从工作实践中看,不比男同志差,并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换届工作结束后村“两委”换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村“两委”干部总体上文化结构仍偏低,软件工作跟不上上级的要求;相当部分致富能人外出务工,不参与村官竞选,缺乏致富带头人。其对策是加大对现任职的村“两委”干部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力度,提高其理论和业务知识水平,以适应工作的需要;今后,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和优秀能人参与村官竞选.把有文化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选进村“两委”班子。二、基层党组织建设

1、我乡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村民小组均设立了党支部,今年新设立了2个党支部。

2、哪苏党建示范点能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三党员队伍建设

1、上半年,共有30名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了6名党员,其中,男6名,占发展总数的100%,大专文化6人,占100%。35岁以下6人,占100%。

2、对外出党员的跟踪联系教育和管理主要采取电话和信函方式联系。

3、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4个党总支都全部开展,成效一般。

4、结合者太乡村寨分散,交通不便,集中党员难的实际,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主要采取以村党总支集中培训,党委班子分片指导,培训内容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关法律法规和种养业科技知识为重点,根据情况,不定期适时采取以会带训等方式进行,通过培训,农村党员的政策理论水平、法律意识、科技意识均有所提高。

5、针对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发展农村党员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在春节前后,农民工回乡过节期间,由党总支班子分别走访外出务工的优秀能人,与他们交心谈心,了解他们思想动态,引导他们积极靠拢党组织,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四、制度建设

1、各党总支(支部)基本能落实“”基层党建基本制度。

2、各党总支(支部)都能按照上级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四个长效机制和省委18项制度,并抓好查缺补漏工作,不断完善落实了各项制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五、阵地建设

1、村级活动场所建成后,发挥了一室多用的功能,既是党员开会培训的场所,又是村民科技培训学校和村民开展文化娱乐交流活动场所。党员集中活动难和“天热大树下,天冷支书家”的状况得到了解决,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应有的发挥。现在全乡4个党总支均有了活动场所.

2、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开通后,我们已安排有专人负责管理,并利用召开各种会议和结合实际不定期地组织党员干部观看相关专题。六、云岭先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