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4 20:1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师协会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筹建工作
我们在*心理卫生协会办公室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基本的软硬件条件。在医院的积极支持下,*心理卫生协会的各项工作得到落实和完善,现设有办公室一间,院内电话一部,微机二台,工作人员3名,包括专职人员2名,兼职人员1名;副主任医师1名;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添置了计算机、文件柜、办公桌椅等必需的设施,进一步规范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促进了心理咨询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
二、开展的工作
1、个别心理咨询
截至*年12月10日面询人次达千余人。
2、讲座、报告
本年度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心理健康讲座、报告共十余次。邀请国内的知名专家如唐登华教授、郑明权助理教授、刘丹教授、施琪嘉博士、王锦霞教授、孙学礼教授、周沫教授、丛中教授等。
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协会还先后为广大会员、医院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推出“《心理病理机制》”、“《阿尔茨墨氏病》”、“《家庭治疗理论及实践督导》”、“《精神分析理论及实践督导》”、“《重性精神病的研究新进展及规范化治疗》”、“《抑郁症综合防治的最新进展》”、“《心理病理及心理评估高级培训班》”、“《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精神科、心理学等方面专题讲座。
3、大型的心理健康专题活动
本年度成功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活动周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举行了“心理现场调查”,“心理健康资料派送”,“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影片播放及点评”,“现场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一系列活动,在社区、医院宣传了心理健康知识.营造了重视心理、关注心理、珍爱自我、尊重他人的浓重氛围,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意识。
4、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培训,做好日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
组织医师到其他精神卫生机构调研,借鉴先进经验;在医务人员培训中加入了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培训的内容;组织医师听心理专家讲座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5、关注大学生心理状态
在各大学的积极配合下本年度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持,为防范个别同学心理问题的进一步发展给予了及时的干预,加强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通过讲座、调研、谈心等方式组织开展患者心理适应教育活动,协助患者转变角色,更快适应社会生活。
6、测量工作
因为人力物力资金的限制,测量工作没有广泛地开展起来,但我们也积极主动地做了一些尝试。*年度派5-6名咨询人员对新大新生进行了筛查,并根据结果对有严重问题的及时进行咨询,筛选、掌握情况,将个别咨询人员列为重点观察对象,给予及时关爱和支持,预防和干预了危机情况。
7、网站建设工作
创建了*心理卫生协会网站,通过网络这种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众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我分会会员、工作人员在完成这些工作的同时,还完成了石河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2002级班《精神病学》教(大课),*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民语本科04—3班《变态心理学》(大课),自治区人民医院(新医)精神病学(2003-3班)等授课任务。总之,*年度*心理卫生协会已初步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对不健康心理进行了成功的干预,达到了较好效果。防止了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
三、*年工作计划
1、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1)继续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2)组织医务人员、会员参加心理适应教育活动;
(3)组织专题心理讲座;
(4)心理健康图片展。
2、心理咨询
(l)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工作;
(2)团体心理辅导工作;
(3)提供心理健康测试服务。
今年我市中医药工作在省中医管理局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以健康某市建设为目标,继续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打造仲景品牌,以“六个一”为重点,全面提升中医药工作水平,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现将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年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圆满完成我市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申报迎评。经过6年坚持不懈的努力,12个县区中已有10个创建为全国先进。10月中旬,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对我市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评审。
2、全面推进《中医药法》贯彻实施。认真贯彻实施《中医药法》,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市县同步开展了庆祝中医药法实施一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组织《中医药法》相关培训,邀请省、市专家对中医药法进行解读培训。启动实施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全市共有2698人报名参加考核。
3、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在试验区建设中,紧紧围绕建设主题,把试验区建设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市工作结合起来,和某市建设x健康城结合起来,着力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发展提供可以复制推广、示范带动的经验和模式,实现了四个突破:一是在中医药管理体制上实现了突破,二是在弘扬仲景文化、加强经方人才培养和中医药健康旅游上实现了突破,三是在养生保健机构连锁化发展上实现了突破,四是在艾草产业发展上实现了突破。为了推进试验区建设,联合九部门共同出台《某市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扶持措施》,从财政、医保、物价、项目等方面给予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
4、协调推进x健康城重大专项工作。x健康城重大专项是全市九大专项之一,市中医药管理局发挥部门作用,积极协调、谋划、推进专项工作开展,取得了突出成效,专项工作受到市委政府肯定。围绕“三园多支点”布局,启动建设x健康文化园、x健康产业园、x健康养生园,三个园区分别位于中心城区、北部紫山麒麟湖区域和新城区,中医药特色各有侧重点,园区建设已全部启动,两三年内可初具规模。紫山x健康养生园现有7个重点项目,其中已开工3个,已签约2个,正在洽谈2个,园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正在完善。新城区x健康产业园规划编制正在进行,正在筛选接洽意向入驻企业。医圣祠x健康文化园房屋征收和拆迁工作正在进行,仲景书院和x博物馆施工图纸设计已完成。在各县启动实施健康养生小镇建设,共规划建设7个健康养生小镇,已开工5个,其中西峡仲景养生小镇率先开街。海王东森中医药物流园建设顺利推进。
5、基础设施和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继续实施五大工程,通过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专科建设、人才建设等,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一是县级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今年实施2个县级中医院建设项目(镇平县、淅川县)。目前,12个县区中,已有7个实行迁建,3个实现改扩建。市中医院新院建设列入市政府日程,新院选址工作已启动;
二是加强专科建设。
现有国家级重点专科和培育专科2个,省级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21个,市级特色专科和重点专科51个;
三是加强基层人才建设。
举办西学中培训班,已举办3期,培训630人,期期爆满。举办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6期,轮训基层人员600多人;
开展县乡村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6449人次,开展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11414人。实施“岐黄工程”和“仲景工程”,建设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5个。
6、抓好以艾草产业为主的宛药开发。艾草产业发展实现了突破。目前,全市艾草种植面积已达24万亩,其中艾草连片种植面积超500亩以上的企业及合作社有36家,艾草产品六大系列160多个品种,社旗、卧龙、宛城、唐河、桐柏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艾草产业园。由中国农业大学规划设计院编制的《某市艾产业发展规划》于11月下旬通过专家评审;
已启动宛艾地理保护标志申报,正在编制宛艾种植标准和艾制品标准;
开展艾草行业集中整治,艾产业已从之前的“散、乱、弱、杂”,开始向规范化发展。此外,经过第四次中药材资源普查,统一了“宛药”品种,并向社会公布。继续开展“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在11家申请上报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评选出5个某市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继续开展某市道地中药材品质评价研究项目,完成4个道地中药材品种品质评价研究。
7、精心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2018年9月份,河南省命名了21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我市占了6家,其中西峡县和南召县被命名为河南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宛西医圣山、丹江大观苑、医圣祠、伏牛山天池被命名为河南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8、仲景文化建设得到加强。一是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仲景论坛。10月下旬,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仲景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名中医药界人士与会。以“经典、经方、经验”为主题,举办了伤寒大家刘渡舟学术思想研讨、仲景经方高峰论坛,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了智慧康养国际高端峰会。二是仲景书院成果喜人,首期100名学员经过两年学习顺利结业,遴选出30名优秀学员进行了表彰。第二期已开班。三是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与《某市日报》、某市网等媒体合作,开辟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与市卫计委共同主办了“健康某市行医路有我”健康扶贫专项行动,走进全市7个贫困县,开展中医药科普讲座、中医专家义诊、中医特色疗法体验、赠送中药制剂和药品等,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健康教育氛围浓厚。
9、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明党规党纪,积极支持驻委纪检监察工作,平时注意抓好工作纪律、工作作风,营造务实肯干、敢于担当的工作氛围。组织机关人员按时参加委党组举办的政治学习、党组中心组学习、党性锻炼培训班。抓好中医药系统医德医风建设,治理行业不正之风,提升中医医疗服务水平,在全市中医药系统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将党建工作要求贯穿于业务工作始终,确保我市中医药事业良性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县级中医机构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12个县区中,尚有桐柏、内乡2个县由于县级中医院建设发展相对滞后,未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要求,全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区未能实现全覆盖。
2、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由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有其特定的规律,人才短缺成为基层中医药发展的薄弱环节。尽管我市中医药人员培养和招聘比例逐年增加,但基层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引进并留住高级人才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3、各级政府投入仍需加大。我市有半数县区是国家级贫困县,虽然各级政府对中医药工作都很重视,逐年也在加大资金支持,但与实际发展需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4、部门扶持力度需进一步加强。由于部分县区医保资金有限,中医药医保鼓励倾斜措施尚未全面落实,部门协调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基层卫生院普遍反映停用中医药针剂“一刀切”的做法不利于患者使用中医药服务。
三、明年年度重点工作计划
1、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法》的贯彻实施。结合我市出台的《某市中医药战略规划纲要(2018-2030)》全面做好《中医药法》的宣传贯彻实施。做好我市中医确有专人员的考试相关工作。
2、继续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工作。在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中推动中医药发展,制定实施鼓励中医药应用的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在医改考核指标体系中提高中医药比重;
在中医药健康服务上创出某市的试验区亮点经验,力争在中医药管理体制、弘扬仲景文化和中医药健康旅游、养生保健机构连锁化发展、艾草服务业上实现进一步发展;
提升仲景品牌影响力,举办第14届x医药文化节和第7届仲景论坛,办好第二期仲景书院
3、继续推进x健康城重大专项工作。进一步推动以“三个园区”(医圣祠健康园、示范区健康园、紫山健康园)为主的仲景健康城核心区建设,以艾草产业为重点的“宛药”开发,推进健康特色小镇建设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建设;
加快推进某市中医院新址项目建设。
4、全方位多角度推进艾草产业的发展。加强与艾草产业协会及艾草企业的沟通,推进艾草产业园、品牌注册等资源整合;
依托中国中药协会专家库力量,加强艾草及相关产品的基础研究,加强宛艾的品质及道地性研究;
促进艾草研究专家和企业的对接,加快艾草实用型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研发,推动企业专利转化,为某市艾草产业做大做强做出努力;
举办第三届中国艾草产业发展大会。
5、强化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做好双核心指标考评,促进“仲景苑”、“治未病”科、“中医堂”、“中医药服务示范村所(室)”等相关项目建设;
培养一批知名中医医师、中医名科和知名中医医院,巩固提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综合服务能力。
[关键词] ASHP;药品短缺;管理指南
[中图分类号] R95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b)-0166-03
药品短缺会对药品治疗造成不利影响,延迟医疗流程,并导致医疗差错。医疗卫生人员对药品短缺给患者临床效果带来的影响都非常关注。药品短缺可能造成患者的监护成本增高,进而提高医疗卫生支出,并且药品短缺对医疗体系中的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会来不利影响,比如购买商、药师、护士、医师、患者。因此,对药品短缺进行管理已成为医疗卫生人员、政府以及媒体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拟对美国医院药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hospital pharmacists,ASHP)的药品短缺管理指南(ASHP Guidelines on Managing Drug Product Shortages in Hospitals and Health Systems)进行介绍,研究其应对药品短缺的策略,分析其对我国药品监管的借鉴意义。
1 药品短缺概述
纵观国际市场,从不发达国家到发达国家,药品短缺现象时有发生,就连美国也不例外,同样存在药品短缺问题。2010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报道的药品短缺达178起,2011年增至251起,其中的182起为注射药物,其中132起涉及注射药物[1]。同时,根据ASHP网站上公布的数据,2012年3月初,美国药品短缺就已达到217起[2]。
美国医学会主席彼得·卡梅尔指出:药品短缺是一个复杂而又多面的问题,需要各方的努力才能解决。美国处理药品短缺问题的主要政府机构是FDA,FDA的药品审评与研究中心(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CDER)将药品短缺定义为受到FDA监管的药品,供应不能满足医疗需求,或者替代药物制造商不能满足当前的或者预期的潜在医疗急需[3]。并且CDER设立了药品短缺工作计划(drug shortage program,DSP),该计划的目的就是通过与制药企业、审评部门等沟通、协商,解决对公众健康影响较大的处方药、非处方药或通用名药品的短缺问题[4]。
此外,美国医院药剂师协会也在管理药品短缺问题中发挥着异常关键的作用,并出台了相应的药品短缺管理指南,在该指南中,ASHP将药品短缺定义为:药品供应链的问题,该问题会对医院的药品使用和分配产生影响,或者当必须使用替代药品时对患者造成的影响[5]。
药品短缺根据该药品在临床使用的必要性可分为一般性药品短缺和医疗必需药品短缺。一般性药品是指临床有可替代的同类药品;医疗必需药品是指该药品用于治疗或预防严重的或威胁生命的疾病,除该药品外,没有其他充足的可替代药物或替代治疗可使用[6]。
对药品短缺进行管理对医院来说是十分复杂的,因为这些单位接诊的患者大部分情况都比较紧急,并且使用的很多药品都是临床必需且来源单一的药品。医师要想找到一个疗效相等的、安全的,并且最好价格也相似的替代药品是非常困难的。药学部门在制定和实施相关策略告知医师相关的药品短缺信息,并确保患者安全有效的使用替代药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由于彻底地理解发生药品短缺的原因对管理药品短缺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该指南首先介绍并分析了导致或促进药品短缺发生的原因,然后提出了管理药品短缺的三个步骤。由于各个医院在结构以及工作安排的不同,各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该指南对药品短缺进行管理。
2 药品短缺的原因
药品短缺可能是由供应链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造成的。药品的供应链包括原材料的来源、生产商、监管者、分销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终端消费者[7]。该指南从药品供应的角度分析了可能造成药品短缺的因素并对解决药品短缺的状况提出了相关建议。根据指南的分析,药品供应链上可能造成药品短缺的主要因素包括:生产困难、自愿召回、厂商的产量方面的决策、产品分销受限、市场产品更替、需求的非预期增加、自然灾害、原材料和散装材料供应不足等。笔者对其中较为重要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
2.1 生产商和监管的问题
当FDA判定该药品的生产工艺不符合药物生产质量管理规范(cGMPs)时,该生产商就需要停止或延迟对该药品的生产[8]。主要的原因包括设备过于陈旧、将用于设备和设施的投资转向研究和开发、缺乏生产药品相应的执照和证件、FDA缺乏相应的资源以至于不能对生产厂址及时进行现场检查等。对该类问题的监管是一个十分冗长的过程,包括对生产商不符合cGMPs的行为进行核实,对问题产品进行处理等。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一个生产商决定关闭一条特殊的产品线将会导致药品短缺的发生。例如,当玻尿酸酶的唯一生产商关闭其产品线后,导致了市场上没有玻尿酸酶的供应商。
FDA监管的目的是确保公众的用药安全。当FDA采取监管措施时会对该措施是否会造成药品短缺进行评估。如果该监管措施针对的药品包含了临床必需的药品,FDA将会帮助生产商尽快满足cGMPs的要求,或者考虑其他可行的生产厂址,在特殊情况下将允许该药品的进口。
2.2 药品召回
药品召回通常会导致药品短缺,尤其是当该药品的生产商是唯一的,在市场上是垄断的。生产商自愿召回通常只是暂时的,可能生产商生产工艺方面存在不符合FDA立法要求的地方。药品召回主要是因为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该药品是安全的,或者存在标签缺陷等。在启动药品召回之前,同样需要慎重考虑该行动是否会导致药品短缺。
2.3 生产商的产品和经济策略
生产商的商业策略基于多种因素,包括仿制药品的可及性、市场份额、专利期限、药品注册状态、监管要求以及预期的临床需求等。通常生产商会因为将其生产重点进行转移或者整合资源到其他的药品上,而暂时或永久地削减某种药品的生产数量。当生产商由于投资回报不充足或者改进该药品的生产工艺需要的成本太高而削减产品线时将会造成无法预期的、非常严重的药品短缺问题,尤其是当该药品的临床必需品或者该药品的生产商是唯一的。例如,当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的疫苗生产商由于低回报而削减其产品线后,导致了上述疫苗的严重短缺,因为生产商并不需要向FDA报告其将要削减产品线,除非该药品是临床必需品。对于临床必需品,FDA可以要求其他生产商进行生产,或者要求该生产商先不要削减产品线,直到找到合理的替代品。但是FDA并没有权力去要求生产商生产某种产品,即使是临床必需品。即使FDA提前预知了该类信息,一些药品,比如疫苗或生物制品的生产工艺是非常复杂的,即使其他生产商同意并且有能力生产该药品,同样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药品短缺。
2.4 需求超预期增长以及临床治疗策略的变化
有时对某一药品的需求会超预期增长,超过生产能力,导致药品短缺。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是由于某一药品被赋予了新的适应证、治疗指南发生了变化导致药品使用模式变化、重大疾病的爆发等。当该药品的原材料很难获得或者生产工艺比较复杂时,短缺的现状将会更加严重。
2.5 原材料短缺
原材料短缺是造成药品短缺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它不仅仅是对某一家生产商产生影响,而是可能对多个生产商的药品生产产生影响。尤其对于那些有大部分原材料都需要进口的国家来说,在进口运输、存储过程中有的原材料可能会发生降解或被污染,导致不可用,进而导致原材料短缺。
2.6 产品分销受限
多数医院的大部分药品都是从批发商处获得的。由于监管者对某药品市场批准的要求或者上市后监测的要求,生产商将会限制该药品的可及性,只有那些符合条件的经过筛选的供应商才能够有资格获得该药品。生产商也可以要求使用者只能直接向生产商订货,或者通过某一个制定的分销商来订货,这种受限的分销渠道通常会导致药品短缺。
2.7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会对药品的可及性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当破坏的物质是某一药品唯一或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时,将会造成长期的药品短缺。火灾、飓风、龙卷风、洪水等都会暂时造成某些药品的供应减少,并且受灾群众通常对药品的需求量很高,这样更加剧了药品短缺的严重性。
3 ASHP药品短缺的管理策略
药学部门在管理药品短缺的过程中是处于首要地位的。药学部门要通过制订和实施适当的策略最大化使用替代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制订预防药品短缺的计划,为可能出现的药品短缺做好准备工作,尽管不能预期何时会出现药品短缺,但是提前制订适当预防计划可以最小化患者的风险和医疗成本支出,防止药品短缺进一步恶化。
该指南建议将处理药品短缺的过程分成评估阶段、准备阶段和应急阶段三部分,进而针对每一个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9]。评估阶段要求对短缺现状、药品短缺对卫生保健组织造成的潜在影响及短缺发生的原因、生产厂商预计供应日期等进行评估。准备阶段将重点集中在短缺的实际效应完全展现之前执行的各种行动上。应急阶段的内容主要涉及具体的操作过程和在准备阶段的工作由于信息不完全、资金限制或其他超出卫生保健机构控制范围而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措施[5]。以下分别对这三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
3.1 识别和评估
药学部门的采购负责人通常是识别药品短缺信号的第一人。药品采购负责人应该对药品供应链的异常变化非常清晰,当发现药品短缺信号时应该对该信号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估。首先,应该分析发生短缺的原因,是供应链中的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例如原材料—生产商或者生产商—批发商等,因为不同环节出现问题造成药品短缺的结果和持续时间都是不同的。其次,要清点现有的库存,包括短缺药品现有的数量以及所有的可以替代的药品的数量。基于现有的库存数量估计短缺可能的持续时间。最后根据短缺持续时间、现有库存、临床必要性以及替代品的来源等对其潜在影响进行分析。
评估要求对目前的形势和短缺的潜在影响进行系统的评价,一个有效的评估包括短缺原因分析、短缺时间估计以及对内部和外部供应的可及性进行评价。
3.2 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指在短缺正式发生之前的各种准备工作。要密切关注医院的库存情况,确保当获得相应的药品短缺信息时,在该药品用尽之前通常还有一部分的领先时间,并需要为所有使用该药品的患者找到合适的替代药品。因为很多药品并没有合适的替代品,如果出现短缺对患者和医疗成本的影响将是非常大的。
首先,寻找其他可替代的治疗策略。医院应该在考虑医师、药师、护士等代表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替代治疗策略,确保替代药品的充足供应。其次,要将该短缺药品、替代药品、临时的治疗策略以及实施计划等信息通过最有效的方式告知临床相关人员。有效的沟通这些信息对确保患者安全、预防用药差错尤其重要。最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将患者进行排序,当还有可能获得少量短缺的药品,并且一些特殊的患者又没有合适的替代药物,那么这些患者应该优先使用短缺药品。各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的药品处方和使用情况,设定患者的优先标准,这对于药品长期短缺的情况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3.3 突发事件应对阶段
突发事件应对是指由于没有获得全面的信息或者资金受限或者该情况超出了医院的控制而导致无法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
首先,在药品短缺阶段很常见的情况就是患者认为自己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或者认为由于药品延迟、患者优先排序、使用替代药品等导致自己忍受了没有预期的不良反应。这种情况通常是在没有合适的替代药物情况下发生,所以各医院应该尽可能利用所有可以获得短缺药品和替代药品的渠道。其次,当药品只能够从非传统渠道获得时,要估计增加的医疗支出。使用其他的替代品也可能会增加支出,因此要做好预算和开支记录。最后,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尤其是那些对短缺药品十分依赖而替代药品的效果也不是很好的患者,要及时告知患者或家属,让患者确切地了解药品短缺情况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与媒体、国家专业机构、患者组织、政府机构的沟通,提高药品短缺及其潜在后果的知晓程度,以促使其他厂家生产,并通过共同努力来发展替代治疗,尤其是替代品的安全和有效使用计划[6]。
4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4.1 我国药品短缺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药品供应链的问题越来越多,原因也多种多样。一些医院临床常用药品和必需药品发生短缺,而贻误抢救时机和治疗的案例时有发生,已经严重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身体健康。并且市场短缺的药品多数是临床急需的药品,价格比较低廉,患者对这些治病、救命药品需求的迫切性,使药品短缺问题成为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
目前,药品短缺在我国各地医疗机构普遍存在。据一些医疗机构和临床医务人员的反映,从20世纪90年代医院临床用药短缺的案例开始比较突出并呈增长趋势,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医院用药短缺,短缺的品种也越来越多,通过对短缺药品的药理分类统计,短缺药品数量最多的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抗微生物药物、循环系统药物、外用药物、解毒药物、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物等[10]。出现药品短缺的原因主要是药品生产、流通企业为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不愿生产或销售廉价和销量少的药品。目前,我国医院经常会出现某一临床有效、价格便宜的药品出现短缺,而其替代品往往价格昂贵、患者无力负担的现象,不仅加剧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同时也增加了医疗支出。此外还有药品的行业标准的改变和提高,导致部分生产企业难以达标以及原材料的短缺等原因。
4.2 ASHP药品管理指南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ASHP制定的药品短缺管理指南对药品短缺发生的原因、药品短缺的管理策略等都作了具体的说明,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医院可以借鉴ASHP的规定,明确药学部门在管理药品短缺问题中的职责和任务,负责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药品短缺管理计划,分别从识别和评估药品短缺信号、提前做好各项药品短缺准备工作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三个方面对该计划进行贯彻落实。首先,药品采购负责人应该对药品供应链的异常变化敏感,及时获取药品短缺信息,并对出现该药品短缺的供应链环节进行分析,估计可能的药品短缺时间以及其潜在的影响。此外还应该在采购时关注该药品的替代药品信息。其次,药学部门应该对本院药品的处方及使用状态进行分析,并密切关注各种药品的库存数量,以便发生药品短缺时能够为患者找到合适的替代药品。最后,医院应重视药品短缺信息的沟通和传递,要将该短缺药品、替代药品、临时的治疗策略以及实施计划等信息通过最有效的方式告知相关利益人员,确保临床医师和患者等对药品短缺的情况有明确的了解,尽可能避免由于药品短缺而造成的用药差错以及医患关系矛盾。
[参考文献]
[1] 姚立新,Carth B,郑强.美国药品短缺及FDA采取的应对策略[J].中国新药杂志,2012,21(20):2359-2366.
[2] 张文燕.美国应对药品短缺危机[J].中国医院院长,2012,(8):23.
[3] FDA. Manual of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MAPP) 6003.1[EB/OL].http://fda.gov/downloads/AboutFDA/CentersOffices/CDER/ManualofPoliciesProcedures/ucm079936.pdf,2012-02.
[4] 杨悦,黄果.美国处理药品短缺问题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药房,2008,19(28):2174-2176.
[5] ASHP. ASHP Guidelines on Managing Drug Product Shortages in Hospitals and Health Systems[EB/OL]. http:///DocLibrary/BestPractices/ProcureGdlShortages.aspx,2009-01.
[6] 张翠莲,梅丹,李大魁.我国应对部分药品短缺的策略初探[D].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2008:3292-3297.
[7] 张海波,姜宁玲,王长青.部分药品短缺的成因分析与应对策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6-117.
[8] ASHP.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Drug shortages[EB/OL]. http:///DocLibrary/Policy/DrugShortages/DShort-abbott-drug.aspx,2002-12.
[9] 宋雅梅.美国药品短缺相关法规指南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11):890-892.
1职业卫生管理现状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参差不齐,职业卫生管理需求和水平高低不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举世瞩目,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职业病危害和其后果也日益凸现。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全国共报告各类职业病14 821例,比2001年增加12.1%,急性职业中毒205起,共590例,死亡112例,病死率为19.0%,慢性职业中毒1 300例,比2001年同期增加11.5%,尤其是三资企业病例为2001年的2.1倍。有关卫生专家预测,如不采取有效防制措施,今后10年将有大批职业病患者出现,因职业病危害导致的死亡、致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数将不断增加,其危害程度远远高于生产安全事故和交通事故.[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从法律层面规范了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但相关的工作规范、技术标准还存在滞后甚至缺失现象,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置不平衡,管理人员配备不足,专业知识缺乏,管理手段单一。新职业病危害的不断出现,职业病发病形势日趋严峻,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费投入不足,都使得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基层职业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框架构想
2.1机构
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职业卫生管理相对人总量,合理配置卫生监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从人员、装备、技术和经费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以满足日常管理和提供职业卫生服务的需求。
2.2人员
职业卫生管理的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涉及内容广泛。因此,人员配备必须综合考虑人员的数量、专业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业务素质、综合能力等。要保持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结合日常工作要求积极开展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职业卫生工作的需要。
2.3网络
建立市、区、社区及企业多层次的基层职业病防治管理网络。分工明确、职责明晰、管理有序、运转有效,使管理职能按能级逐级下移,管理措施有效落实到位。
2.4经费
各级政府保障职业卫生日常管理和职业病防治的经费投入,将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随着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逐年调整。用人单位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卫生管理给予经费支持,纳入企业支出预算,保证日常管理的需要和管理措施的具体落实。
2.5法律、法规、规范、标准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为基本框架,进一步完善职业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体系,增强可操作性,使职业卫生各项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效运行,有序推进。
2.6管理
职业卫生管理职能部门依据当地政府年度或阶段性工作计划及要求,积极组织实施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卫生管理工作.[2],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及工作制度,保障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依法规范管理,严格管理,确保各项管理措施及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2.7评估
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对本地区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进行年度或阶段性评估。根据本地区职业卫生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抓住重点、关注热点,适时调整管理策略,完善工作机制,使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最大化,不断提高本地区的职业卫生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3基层职业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的实施
3.1积极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宣传和培训
本文所述的职业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框架构想,就目前来讲,还只是一个理想中的架构.[3]。虽然有些地区在职业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要建立并实现这样的架构,其影响因素还有很多。首先是地区差异。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各项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及企业主很难将职业病防治及管理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从业人员不会对自身的健康安全有较高的认知和需求。其次是领导重视程度。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职业卫生管理也不例外。在一个地区只要领导重视,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给予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并将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框架之内,该地区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就一定能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同步发展,有序推进。第三是人员的综合素质。就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来说,没有专业知识不行,没有与企业主及从业人员良好沟通的能力不行。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只强调监督,不能对企业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帮助的也不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职业病防治措施及相关工作要求的有效落实。因此,要经常利用各种形式积极开展不同层次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和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宣传、培训,使相关领导了解并支持职业病防治和管理工作。使企业主认识到企业是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和第一责任人,要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生产作业环境,落实相关措施,切实保护好劳动者的健康安全。使管理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提高对企业的服务意识,提高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有效性。使从业人员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健康安全的潜在危害,增强自身保护意识,自觉地正确使用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将职业病危害对自身的影响降到最低。
3.2充分认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职业病防治工作和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纵观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历史,老一辈职业卫生工作者为之付出了长期艰苦的劳动。目前的职业病防治和管理工作成果来之不易。《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步入了法制轨道。但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大量存在,职业病发病的形势严峻,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可奢望在短期内改变目前现状。要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工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提高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提高职业卫生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病危害对从业人员和家庭、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3.3加强政府监管,完善制度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九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职业病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的法定职责。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确保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要从经费上给予保障,支持和促进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加强职业病防治和管理的网络和队伍建设,尤其是基层网络和队伍建设;从人员数量及专业知识结构上给予合理配备以及实施管理所必需的装备支持;要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管理和督察,使各项管理工作依法开展,有效落实,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要确定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行业协会和工会等群众组织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把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各项管理措施在不同层次依职责落实到位。
3.4实施动态管理、分级管理
由于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设立、职业危害因素的不断出现、从业人员的流动等众多因素,使得职业卫生管理相对人、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等始终处于动态之中。因此,要加强横向协作和纵向的联动,定期交流工作信息,对管理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予以解决,实行动态管理。又由于目前管理工作面广量大,管理人员相对不足,要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毒性分级、对从业人员的影响程度和生产作业场所的实际情况,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抓住重点,兼顾一般,实施分级管理。
3.5积极探索多部门合作机制,形成管理合力
职业病防治和管理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多部法律。相关职能部门应依据法律规定切实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积极探索多部门合作的有效工作机制,加强交流沟通,实施信息共享,互相协作支持,使部门间监管形成合力,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共同努力。
(本文得到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祖兵主任医师的指导,特此致谢)
4参考文献
[1]苏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M].北京: 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
【摘要】社区健康教育在社区工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对此很重视。很多疾病都是通过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环境污染、精神压力、乱用药品、 缺乏体育锻炼等。健康教育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所管辖居民人群对健康的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础的卫生保健知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社区; 健康教育; 措施
健康教育在社区工作中之所以重要就在于——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社区居民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1)增强人们的健康,使个人和群体实现健康的目的;(2)提高和维护健康;(3)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和残疾的发生;(4)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能力,使其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是提高人群对健康的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础的卫生保健知识(基本的内容和实施方法),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社区健康教育所面对的是社区每一位成员。由于社会由不同结构的成员组成,所以,我们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必须按照各类人群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起点,设计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既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学习,如家庭护理、婴儿养护、紧急救护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也要开展较纯粹的自我提升、养生修性式的学习活动,如健身操、书法绘画、花卉培植、读书学习等。许多时候,通过学习来获取快乐,也是促使人们愿意进行学习的目的。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提高专业队伍素质。紧紧围绕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社区为基础,以重大卫生问题、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1)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建立起以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动员、群众参与、法律保障为特点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运行机制。(2)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纳入目标管理和工作计划,组织实施、监督考核。(3)加强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人员能力建设。四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社区、医院、学校、幼儿园及企事业单位等有直接面向目标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组织与网络。五 保证常规经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经费不少于当地当年卫生事业经费的3-5%。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弃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下:(1)吸烟;(2)饮酒过量;(3)不恰当的服药;(4)缺乏经常的体育锻炼,或突然运动量过大;(5)热量过高或多盐饮食、饮食无节制;(6)不接受科学合理的医疗保健;(7)对社会压力产生适应不良的反应;(8)破坏身体生物节奏的生活方式。 转贴于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个人的健康和寿命40%取决于客观因素,其中15%在遗传,10%在社会因素,8%在医疗条件,7%在气候影响,而60%取决于自己。目前国内外认为影响健康因素分成七大部份:健康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影响、经济状况、个体健康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以及生物遗传等。世界卫生组织给予健康下的正式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世界卫生组织据此制定了健康的10条标准:(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好。(4)应变能力强,适应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变化。(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位置协调。6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7)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8)头发有光泽,无头屑。(9)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加深,健康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在198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年会上,与会代表们又为健康补充了新的内容:“健康的定义还必须包括提高道德品质。因此,健康应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后三者为心理卫生的任务。”正是这一健康的新定义,促使人们的健康观发生了变化,结束了“无病就是健康”的旧观念。理论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关心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也逐步重视起了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人们都希望健康,健康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和幸福的源泉。任何时代和民族均把健康视为人生的第一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健康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单一维度、消极的健康模式向着多维度、积极的整体健康模式发展,加深了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了健康事业的发展。传统的健康观 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文化、环境和条件的不同,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相同。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和世俗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将有无疾病视为健康的标准,把健康单纯地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这个单一维度的健康模式使医生仅关注疾病的治疗,而忽视了疾病的预防,是一种消极的健康观。同时也忽视了生理、病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不同的职业对健康的理解和要求也不相同。运动教练也许认为,饮食规律,经常体育锻炼,保持体重正常和良好的身体状态,就是健康;临床医师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而心理学家认为健康还要包括具有应对情绪问题和心理创伤的能力。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深入,发现这些观点不够完善,仅强调了健康的某些方面或维度,而忽视了整体健康。认识亚健康定义:没有病但却感觉不健康,这就是人体第三状态的定义。现代医学将这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称作第三状态,也称亚健康状态或诱发病状态。表现:我国的医学工作者,经过研究也在最近宣布60%的中国人,既有7亿左右的中国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些人在一般情况下能够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但显得生活质量差,工作效率低,极易疲劳,同时也伴有食欲不振、失眠、健忘、心绪不宁、精神萎靡、焦虑忧郁、性功能减退等表现。调查:据我国卫生部对10个城市上班族的调查,处于第三状态的人占70%,其中沿海城市高于内地城市;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中年人高于老年人。危害:从现代临床医学分析,亚健康病理改变及多种生化检查结果尚不足以作为明确诊断为某种疾病的依据,既从医学上无法明确诊断为某种病患,但很大程序上是某种慢性疾病的潜伏期,是一种趋向疾病的状态。根源:一是对“健康”没有正确的认识,对威胁自己健康的因素缺乏应有的警惕。二是由于工作压力、精神压力、环境污染、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缺乏必要的运动造成的。
结合以上情况经常开展健康教育,使社区居民对此有一个较高的认识。这就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服务站的医生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使社区健康教育贯彻到每一个社区居民。
牛奶的负面事件从2000年开事不断发生,大头婴儿、林光常牛奶有害论、结石宝宝、蒙牛特仑苏致癌、性早熟、抗生素,之前发生了不少,今后还会时不时发生相近的事件,为什么这样判断,是因为牛奶产品本身的确存在这些负面因素,只这些负面因素被从业各方利益获得者用纸包住了,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特别是某天有同样好的口感和有牛奶企业高调宣传的营养功效的其他型替代乳品出现。
国人并不是喝牛奶的民族,连蒙古人过去也多是喝羊奶、马奶而非牛奶,牛奶只是少量有利用。
虽然牛奶在我国很早就有利用,但都不成规模。直到18世纪中叶~19世纪初这一时期,随着国外的传教士和商人的进入,一些奶牛品种也才随他们进入了中国。到了“二战”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给中国捐赠了4000多头的奶牛,牛奶行业才算真正落户。
我国的乳品工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豆奶工业化生产。由于我国牛奶资源缺乏,而豆奶生产成本低,又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所以原轻工部组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形成豆奶发展的第一轮。
1983年,豆奶发展就被列入国家饮料行业工作计划。国家推行“大豆行动计划”,为豆奶生产企业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全国的大街小巷开始“豆奶热”。其高速成长期发生在1995年后的三至五年时间里。不过,在此过程中,大大小小的豆制品加工企业蜂拥而上,使整个行业出现了不问题:一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口感差距较大,即使是销量相对较大的豆奶粉,也存在冲调性差或甜度太高等问题。二是好产品没有好销量,品牌宣传不够,消费者认识不足,市场尚待规范。三是不间断的发生了豆奶中毒事件,特别是辽宁海城发生两千多名学生豆奶中毒事件影响胜大。
在我国豆奶热开始大面积出问题和衰败时,西方人也不再相信牛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神话,他们开始从豆腐或豆奶等食品当中摄取钙质和其他营养。这样一来,奶制品市场就变得越来越不景气,生产商们也陷入困境。这时,国外的大奶制品公司就想到了中国。在他们看来,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对一切西方的生活方式都趋之若鹜,牛奶也不会成为例外。于是他们的做法与当年,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逐渐意识到健康的重要而开始戒烟,烟草商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开发亚洲市场如出一辙。
首先进入国门的产品是婴幼儿奶粉,国际牛奶商们成熟的利用媒体让人们向往西方人的生活和饮食,同时利用给医生回扣和提成的办法通过医生向国人推销他们的奶粉,这种办法被叫作“医务营销”,他们将这做销售渠道定为“医务渠道”。中国消费者最初对外国人身上的奶味是相当难以忍受的,可见牛奶本身在中国是不受待见的。但是,随着国际多方的广告宣传和利用人们的从洋心理进行全方位暗示的作用,“面包+牛奶=健康”的错觉,让世人将牛奶加面包当作了最营养最洋气的生活方式。不少人在困难时期也就常用上了这句话“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来鼓励自己,由此可见一般。中国人对牛奶的态度为什么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广告,而美国人和瑞典人在这个过程中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美国人为的是控制我国的大豆产业,瑞典人为的是贩卖自己在西方打不开销路的包装和设备。而这个时候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开始对豆奶产业的发展感到失望,特别是我们各个大大小小的豆奶厂开始大量使用便宜高产的美国进口大豆和国外游说家的大量游说下使我国高层转变了扶持对象。
在另一边瑞典的利乐包装公司投入大量的真金白银打通了中央部委的关系,用免费赞助的方式与不少职能部门成了基金会和项目组。这也就是工业部和质检部门要求做学生奶的企业必须使用利乐包装机和包装才能发证的原因了。这也是我国历年的营养和健康推广项目总是为国际厂家做说客的根本所在。这也是,根据公开公布的数据说明了有许多中国人天生对乳酸和乳糖过敏,国家的相关部门还要掀起全民牛奶运动的原因。如,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8中国奶业发展高峰论坛”就是由利乐公司与中国人民大学刚合作成立的“人大-利乐奶业研究中心”,为推动“利乐原奶支持项目”正式启动而发起的。
1998年,乳业市场还处于一片沉寂,伊利等现在如日中天的奶业巨头,当时还默默无闻。在国际有心人拿出这一系列证明:关于牛奶,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什么投资比得上向儿童提供牛奶更重要!”。1943年,美国通过相关法令,拨专款开展学生饮用奶计划;上世纪50年代,他们又提出“三杯奶运动”,鼓励国民每餐一杯奶,解决当时美国人普遍缺钙的问题。同年,芬兰立法规定免费为7—18岁的学生提供牛奶,并将此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1964年,为了增强国人体格,日本政府宣布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午餐中必须有牛奶。1979年,肯尼亚开展学生饮用奶计划。1990年泰国,进行“全国喝奶运动”。全世界有30多个国家曾实行了学生牛奶饮用计划。2000年,由农业部牵头、七部委共同参与的“学生饮用奶计划”正式在我国实行,“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响亮口号也随之产生。
于是在政府倡导下,乳业市场逐步升温。时隔不久,整个行业发展就进入了快车道。面对乳品的强大攻势,豆奶行业内的龙头公司没有及时主动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在对豆奶目标市场、市场属性、消费者定义、定位、营销组合的确定,准确把握品牌策略以及公关等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等到牛奶制品横行天下的时候,只能看着其“一骑绝尘”。
在国内巨大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中国牛奶产量增长了10倍,2006年就达3000万吨,仅次于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三大产奶国。产量年增加量约占全球乳业新增销量的50%,现已成为全球牛奶业的一大市场。
在我国高速发展牛奶,给牛奶开绿灯时,国外一些真正发达国家却对其亮起了红灯。
有公开的资料显示,二十世纪以前,欧美人也是不喝牛奶的,只有北欧的部分民族有这个生活习惯,到了二十世纪初,经过白鼠试验,科学家研究发现,多吃动物蛋白质可以让身体变得强壮,但同时也有易患病和提前衰老的现象。(具体资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到国外专业资料)
但是报告一出来,立刻受到了肉食蛋奶企业的欢迎,拿着报告的前半段就开始鼓吹,特别是向小学生供奶这个渠道很快就被他们利用起来,先是英国,然后是美国,然后是日本,几十年的时间就扩展到全球的富裕国家。
但是到了七十年代,人们纷纷发现,喝奶吃肉非常容易产生缺钙、高血脂、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于是美国国会设立了一个营养特别委员会,经过研究拿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麦高文营养报告”。
报告用充实的证据、详细可靠的数据证明,人只吃肉奶蛋是不行的,必须摄入适量的植物性蛋白和蔬菜,奶产业立刻受到了打击,这个时候他们想到了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重新把这个理念进行了包装推广。
在2003年5月,日本文部省就发出通知:只要保证国际规定的营养标准,今后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午餐中可以没有牛奶。日本人对牛奶的重视程度在降低,世界其他地方也不断有关于牛奶“危害”的研究出台,从致癌论到补钙功能受质疑,各种说法都有。由于很多日本人开始对牛奶敬而远之。使牛奶生产过剩,在日本最大的牛奶生产基地——北海道,农民倒掉了900吨牛奶。这在日本是从来没有过的。
同年,不少国外营养专家的反对饮用牛奶、牛奶有害论和相关一些相关数据和报道通过互联网让一部分网民知道了西方专家们对牛奶的观点。
随后的与此有关的书箱开始在国内发行,反牛奶的声音更加多起来。
2006年9月10日,湖南经济电视台“越策越开心”邀请林光常担任嘉宾并连续四集播出。在“越策越开心”四次亮相之后,因为反响火爆,又搬至湖南卫视播放,从而使得“林旋风”在全国刮至。2006年底,林光常做客沈阳电视台“健康一身轻”栏目,20多天连续播放。牛奶有害论首次在电视媒体上公开,使牛奶在湖南长沙和沈阳的销量大降,随后影响到了国内部分大城市的牛奶消费。
2006年10月18日。日本中央酪农会议公布了4-9月鲜奶销售状况,其中,全国饮用牛奶的销售量为205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4.6%。
2007年在国外的牛奶热门话题是,除了比利时乳品污染的突发事件外。由于需求的减少,英国一乳业巨头(Dairy Crest)和英格兰东部合作社不得不退出牛奶行业把目光转移到零售业上。美国一些医师具状控告美国乳品协会的广告不实,有误导消费者之嫌,事实上,在美国,牛奶的攻防战延烧已久,从学术论战到媒体对决,到各式各样的政治角力,而去年刚成立的“反牛奶联盟”(Antidairy Coalition)更是冠以这个美国文明史上最重要的食物怵目惊心的字眼:致命的毒药(deadly posion),有关牛奶负面的研究报告在国外医学期刊上不断出炉,几乎每一种现代文明病,包括过敏,骨质疏松,癌症,心血管疾病,肠胃疾病,老年痴呆,自闭症,精神分裂…都和牛奶扯上关系,他们提出的论证,诸如牛奶蛋白质的特殊结构,现代畜牧大量使用抗生素、荷尔蒙、杀虫剂的残留问题,加热杀菌对营养素的破坏…等等,就外行人来说,似乎都言之成理,而衡诸一些流行病学的调查报告,还真的不完全是无的放矢。
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被誉为“世界营养学界爱因斯坦”的柯林坎贝尔教授,在《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发出呼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饮食结构才是健康的,应该控制牛奶的摄入。
简普朗特的女教授的畅销书《你的生活由自己主导》就论述了有关乳制品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
牛奶因规模化养殖让使用兽药的药物残留和抗生素成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现代高产奶牛使用激素,有多少产出的是转基因牛奶这个问题也是无解的。养牛导致的环境破坏比汽车更严重的问题无法解决,所以美国以及另外几个发达国达对养牛者收起了放屁税。牛奶的饮用会导致人体钙流失在国外也已经是公认的事实。另关于牛奶的蛋白质是大分子结构的酪蛋白,让人体难消化吸引,在国际上也公认了,连伊利公司宣传舒化奶都有提起。
我国消费者消费牛奶十个有九个半是冲牛奶健康营养去的,但未来某天牛奶的负面知识被他们知道了解后,市场会是什么结果。当然有一部分消费者已经形成上瘾式消费,但是如果我国的植物奶领域或其他动物奶如小分子蛋白著称的羊奶在口感上变得好喝,营养健康跟现在牛奶企业高调宣传的一样时,结果又会如何呢?
走得太快的中国不出意料地迎来了一个全民欠睡的时代,北京、广州、西宁、昆明、东莞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失眠之城,连成都这座休闲之都也成了浅睡之都,睡不沉的城;有近半数的中国人睡不好觉,15%的中国人长期忍受失眠之苦;中国人的整体睡眠指数刚刚及格,睡眠管理能力严重缺乏;生存压力带来的公众焦虑、新媒体的快速扩张正在严重侵蚀中国人的睡眠质量……
2013年3月19日,世界睡眠日前夕,首份中国人睡眠指数调查报告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揭晓,报告明确无误显示,压力山大的中国人活得很累,睡得很差。
是时候向睡眠这件事儿讨个说法了:失眠,有必要作为一个严肃的社会话题得到高度重视;睡商,这个曾经被提及但从来没有得到重视的词有必要被重新“唤醒”。
设计建议:
1、 灰色调;
2、 以上内容共两P,大图可跨版,选用“主图1”;同时配三位受访专家人物照片,照片用小。3、以下内容共8P,顺序走文,注意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的统一规范。
中国睡眠指数报告的七个特征
新媒体扩张改变睡觉模式
新媒体快速扩张为公众获得信息、社交、商务活动带来更加方便、快捷的消费体验的同时,也深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睡觉模式:睡前习惯性用手机和电脑聊天、发微博微信,非不如此是似乎就缺少点什么。调查显示,这样的睡前手机依赖族占比近七成,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加剧了睡不够、失眠现象的发生。
高知群体成为失眠的“重灾区”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刘福友表示,就他从医几十年实际案例分析,失眠、睡觉困难现象更多地发生在高知群体。这和调查结果一致: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中,低学历人群睡眠指数得分高于中等学历及高度学历人群。相对低学历及中等学历人群,高等学历在“睡眠环境”上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群体在该项上的得分,成为拉低高学历人群整体睡眠品质的因素。
财富越多反而越睡不好
少思寡欲则心静,心静则心安,心安之人岂有睡不好之理?调查显示,在城市和小城镇中,收入较低的居民的睡眠得分在64.3分左右徘徊,而随着收入的增高,其睡眠品质趋势逐渐低落。反观农村居民,财富令他们心安。同样以64.3分为界,中等收入及高收入的农村居民的睡眠水平高出不少,且随着收入增加,睡眠越好。但是某个收入拐点,睡眠质量不再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显著增强,甚至会有下降趋势。
生存压力加剧了公众的焦虑情绪
房子、车子、孩子、票子……总而言之就是为了一张面子,人们形色匆匆,停也停不下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加剧了公众的焦虑情绪,而焦虑情绪是影响睡眠的主要杀手。调查显示,超过五成的中国公众认为工作压力对自己的睡眠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同时56.9%的公众表示生活压力令睡眠受到影响。
女性睡得比男性差
今天的时代女性比过去更多、更广泛地参与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她们承担的家庭责任并没同比减少,因此她们承受的生存压力更大,由此带来的焦虑感也比男性更甚。调查显示,总体来看,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好的睡眠;无论男女,已婚的睡得都不会好于未婚群体。
睡眠管理能力严重欠缺
睡眠管理能力做为一个概念还不被中国公众熟知,管理睡眠能力欠缺自然更加严重。调查报告显示,在构成睡眠指数的3个“一级指标”中,“睡眠管理”仅58.4分,成为影响居民睡眠质量的主要方面。公众所处的什么环境也与睡眠质量有密切关联,此次调查中,“睡眠环境”指标得分为64.1分,稍高于“睡眠管理”。一方面,及格分数意味着公众对自己睡觉的环境基本满意;另一方面,仅仅及格的分数说明我们的睡眠环境还存在不小的改善空间。
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比发达地区睡得好
和财富越多反而越睡不好类似,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比发达地区反而睡得更好。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风貌迥异,不同地区居民的睡眠质量表现出明显差异。南方居民睡眠指数得分为64.6分,略高于北方居民(63.4分)。西部居民显然睡得比中部和东部都好。从城乡角度衡量,相对城市、小城镇居民快节奏生活下较差的睡眠,农村居民拥有更高的睡眠品质。
解码睡商
睡商,必须“唤醒”的老词
睡商,并非一个新词,早在2002年,国内已有媒体率先提及睡商概念。很遗憾,10年过去了,这个词也睡了10年,在睡眠这件事上,公众缺乏的依旧缺乏,并出现了更多的新问题。现在,我们必须唤醒并普及这个词。
睡商其实是一种能力
一度,我们认为睡商是一个不坏好意的词儿,是被媒体刻意制造出来的一个概念;一度,我们以睡眠为耻,视倒头便睡为没心没肺,视加班加点为积极向上,我们生怕一睡下就被别人落下了,多睡一秒都会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数风流人物,都干通宵”,我们以此自勉并深感光荣。于是,我们主动申请降格为睡商的低能儿。
睡商说到底是一种能力,它反应的是我们对睡眠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对自我心理的认知过程,它涵盖了自我与他人、环境、社会的关系的总和,是自我实现身心健康的能力体现。简单说,睡商就是要告诉那些睡不好的人别再沾沾自喜——连觉都睡不好,你有啥好骄傲的?
低睡商的主要表现
睡眠狂妄型:把睡眠不当回事,认为睡眠就是把脑袋往枕头上一放的简单行为,人一生下来就会睡觉,天天都在睡觉,没什么大不了。睡商?扯淡的吧,你们?
睡眠轻视型:认为睡觉是浪费时间,为任何一件事都可以让睡眠做出牺牲,并习惯性用“不得不”做说辞:这是一个不得不参加的宴会、这是一场不得不喝的酒局、这是一部不得不看的电影、这是一个不得不见的人……
主动不眠型:生怕被别人说成没心没肺,视凌晨两点以前入睡为可耻;总担心一觉醒来就被别人领先了几个身位,主动抵抗睡眠,躺着也要睁起眼睛看天花板。
失眠恐慌型:过度担心失眠,越担心越失眠,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他的情绪恐慌,最终“成功失眠”。第二天的工作计划、一次客户拜访、一次重要会议、一个棘手的职场问题等等都可能成为担心的理由,越担心越睡不着。
睡眠挑剔型:过度依赖固有的睡眠环境和睡眠模式,换了一个枕头,一床被子;床铺改变了一下朝向;更换一个睡觉地点等等任何一个细小改变都可能导致睡不着,最后转正为失眠。
测测你的睡商有多高
以下12道睡商测试题被认为是测试睡商最早、最经典的问题设置,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早在1999年进行的一次全国睡商测试中,83%的美国成年人未能通过,人们一般平均只能给出6个以下的正确答案。那么,你呢?
下面有关睡眠的12个观点,请判断其正误。
1、睡眠时,大脑在休息。
2、如果睡眠时数低于需要量1—2小时,第二天的行动总受到一些影响。
3、即使睡眠充足,无聊仍会引起睡意。
4、躺在床上闭目养神并不能满足身体对睡眠的需要。
5、如果打鼾既不影响别人也不会闹醒自己,那就没什么害处。
6、每个人每晚都会做梦。
7、年龄越大,所需睡眠时数越少。
8、大多数人无法明确说出自己何时感觉困倦。
9、驾车时开大收音机音量会有助于保持清醒。
10、睡眠障碍主要由忧虑和心理原因引起。
11、人体不可能完全适应夜班工作。
12、大多数睡眠障碍可不治自愈。
答案:
1、睡眠时,大脑在休息。
错。你的身体在休息,而大脑没有。大脑在睡眠过程中依然十分活跃,为第二天的觉醒和最佳状态作准备。
2、如果睡眠时数低于需要量1—2小时,第二天的行动总受到一些影响。
对。睡眠是生理需要。通常儿童比成人所需睡眠时数多,而具体到每个人则由遗传决定。大多数成年人每日需8小时睡眠以保持精力充沛。如何判断自己的实际睡眠需要量呢?睡前不要设闹钟,睡至自醒。感觉很放松吧?这就是你的睡眠需要量。你可以让自己少睡,却不能减少睡眠需要量。
3、即使睡眠充足,无聊仍会引起睡意。
错。人们在活跃时常无睡意,但若稍事休息,或有些无聊就会有困倦感。其实,真正引起睡意的是睡眠不足:没有睡够所需时数。睡眠不足的成人在无聊时会感到困倦。无聊,并非引起睡意,而是使睡意变得明显。
4、躺在床上闭目养神并不能满足身体对睡眠的需要。
对。睡眠对健康如同饮食一样不可或缺。而休息是无法取代睡眠的。如上所述,睡眠是保持健康和觉醒的积极生理过程。如果你不能睡够所需时数,那么你的身体就在积攒着“睡眠债”,并且迟早要为之付出代价。如果你疲劳驾驶,那你是在拿自己和大家的生命冒险,因为困倦的驾驶者会不知不觉趴在方向盘上睡着。困倦导致驾驶者无法集中注意力,与每年百万次的车祸息息相关!
5、如果打鼾既不影响别人也不会闹醒自己,那就没什么害处。
错。打鼾表明存在着威胁生命的睡眠障碍,被称为睡眠窒息,其患者打鼾声音高且夜间频繁发作,伴喘息式呼吸以致于惊醒。这必然造成白天倦怠无比,且增加了意外事件和心脏疾病的发生率。但95%的睡眠窒息患者却并未意识到自己有着严重的睡眠障碍。而令人欣慰的是,患者经治疗后可改善睡眠和觉醒,降低意外和心脏疾病的发生率。故打鼾者应积极向内科医生和睡眠专家咨询。
6、每个人每晚都会做梦。
对。虽然很多人醒后不觉得曾做过梦,但其实每晚梦都会如约而至。梦境在睡眠的快速动眼期表现得最为生动。
7、年龄越大,所需睡眠时数越少。
错。睡眠需要量在成年人阶段变化不大。老年人夜间醒来次数较多从而睡眠时间减少,但他们的生理需要量与年轻时相比并未减少。只不过他们夜间睡得少白天就相应睡得多而已。虽然睡眠困难现象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但年龄并非主要原因。如果您由于不良睡眠习惯或健康原因而致睡眠困难,可以求助于内科医生。
8、大多数人无法明确说出自己何时会困倦。
对。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何时感觉困倦。多年来,研究者询问了成千上万的人是否有困倦感,但得到的答复全都是“否”。这其中甚至还有些人回答后立即就睡着了!这意味着什么?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否困倦,何时困倦,为何困倦。所以驾车时,如果您感觉困乏,即使距目的地只有几公里,也不要认为您可以硬撑过去。因为倘若您困乏到一定程度的话,您会在途中任何地点睡过去。
9、驾车时开大收音机音量会有助于保持清醒。
错。如果您驾车途中感觉无法保持清醒,最可取的权宜之计是在安全地带停车小憩,或饮用咖啡类饮料。双管齐下可能会更有效,比如,先喝咖啡,而后趁咖啡尚未起效小睡一会儿。然而,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防患于未然:充分休息后再出发。调查显示,开大收音机音量与嚼口香糖、打开窗户等一样收效甚微。
10、睡眠障碍主要归因于忧虑和心理障碍。
错。应激才是引起失眠(入睡困难或频繁醒来)的第一位的原因。但同时,它也只是部分人慢性失眠或白日困倦的原因。睡眠障碍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
11、人体不可能完全适应夜班工作。
对。所有的有机体(人类,动物,植物)都有其生理周期,或称24小时节律。这影响到我们睡眠和觉醒的更替。当你穿越时区时,你的生理节律与昼夜更替的变化相适应。而对夜班工作者来说,昼夜更替并无改变,因此其生理节律也不可能调节。不管你是否值夜班,你都会在午夜和清晨六时感觉最为困倦。因而,不管一个人从事夜班工作有多久,白天睡眠都非易事。所以夜班工作者在工作日的后半段应尽量不要喝咖啡,在就寝时间应避免接触噪声和强光,入睡前不要饮酒,不要剧烈活动。
12、大多数睡眠障碍可不治自愈。
错。不幸的是,很多因睡眠障碍而痛苦的人并未意识到这是种疾病,更不知道它是可以治疗的。目前的治疗方法有行为疗法(比如,每天定点入睡,定时醒来,有规律地小睡或减肥),药物疗法,手术疗法或联合疗法。睡眠障碍是不会自行消失的,听任其发展下去,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降低生活质量,破坏人际关系,影响社会表现,甚至导致意外发生或死亡。
计分(回答正确的问题数)
11—12A祝贺,你已具备了足够的有关睡眠的知识!
8—10B不错!请了解更多知识以提高生活质量。
4—7C请仔细阅读答案,你会对睡眠有全新的认识。
1—3D你的睡眠知识尚有所欠缺,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现在就开始吧!
典型标本
失眠无法承受之痛
某男,真实姓名隐去,姑且叫他“睡不着先生”,媒体人,瘦如豆芽,面露菜色,从业十余载,时不时总有失眠之魔彻夜敲门,深受其苦。
第二天有个重要的客户拜访,睡不着先生忍着没有看凌晨一点的西甲比赛,12点之前按时上床。根据以往的经验,他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他暗暗祈祷,睡神,求你了,来吧。
凌晨两点,他头昏脑胀,但神智清醒如初。他暗觉不妙,于是开始数绵羊,一只绵羊,两只绵羊,三只绵羊……当他数到第一百只绵羊的时候,那些该死的绵羊愈发清晰,一双双大睁的眼睛就像是对他的嘲讽。于是他改数螃蟹,一只螃蟹,两只螃蟹,三只螃蟹……当他数到第一百只螃蟹的时候,那些该死的螃蟹从模糊到清晰,一个个张牙舞爪在向他示威。这个时候已经快凌晨三点了,他气馁地谈了口气,起床,到阳台点上一只香烟,希望焦虑情绪能得到适当缓解。
随后他再次回到床上,强迫自己闭上眼睛。他感觉头痛欲裂,疲惫不堪,但偏偏就是睡不着。他再次起床,从书架上去回一本书,当然是哲学之类的艰涩的书籍,打开书,晕晕欲睡地看着。实际上,他一个字也读不下去,头痛难忍,隐隐有刺痛感。他又一次看了看时间,凌晨5点,距预定起床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再次想到上午即将要做的一次重要拜访,他的焦虑无以复加,几乎想哭。他伸出双手狠狠地扯了一把头发,彻底放弃了抵抗,像一个失败的斗士悻悻地从卧室来到客厅的沙发,恨恨地想,爱咱咱的,老子不管了……
此时,小区内晨扫阿姨的扫帚划过地面的沙沙声从窗外传来,就像他在过往无数失眠的凌晨所听到的那样。伴随着这熟悉的沙沙声,他终于慢慢地睡去,而这个时候距他起床的时间已不足一个小时。
权威解读
失眠是一种必须要治的病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刘福友表示,失眠是一种病,是睡眠障碍的极致表现。睡眠障碍病一般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也有医家将其分为外源性睡眠障碍和内源性睡眠障碍,成都君康医院院长刘洪将其分为精神性睡眠障碍和神经性睡眠障碍,其病理理论大致相通,我们通常可以理解为失眠主要由生理性病变或心理情绪引起。
刘福友教授从中医角度进一步解释说,由外感引起者,常见于温热之病,不利人体阴阳平衡的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等亦为外感病因。内伤引起者,多为情志过极、思虑太过、劳役失调,或禀赋不足、病后体虚、饮食不节等。一般而言,因外感所致的睡眠障碍,实证较多;因内伤所致的睡眠障碍,以虚证为主。
内源性睡眠障碍重最典型和最常见的是心理生理性失眠,心理生理性失眠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尤其是在生活节奏日渐加快、都市人群生存压力加剧、公众焦虑情绪更为紧张的当下。心理生理性失眠也是本专题主要述及的对象和角度。
心理生理性失眠是单纯因焦虑、烦恼、思虑过度引起的,任何原因只要引起情绪应激均可诱发,常发生于突发生活事件、精神创伤、患病或者工作挫折等,或长期工作过于紧张、长年熬夜等。刻意入睡观念也是失眠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强烈的睡眠需求欲望反而会导致入睡更加困难。对失眠危害健康过分担心,整天精神紧张、烦躁不安、疲乏无力、精神淡漠、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都是心理生理性失眠的主要表现。
完全攻略
你没睡对?起来重新睡过
A计划 再造一个睡眠环境
你也深受失眠之苦?嗯,与其抱怨,不如行动,就从现在开始,亲自动手,再造一个安心睡眠环境:1、调整床的朝向,睡眠方位以东西向为好。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诸阳之巅”,春夏属阳,东方主生发之气,故春夏季节宜向东而卧;而秋冬属阴,西方有收敛、闭藏之气,此时则宜向西而卧。2、换个更舒服的枕头,最合适的枕头,应让人在躺下时颈椎曲线呈S形,脸部的倾斜度约5度。床铺不宜太硬,更不能太软,否则身体会往下沉,对腰部造成负担。3、调节温度和湿度,适合睡眠的室温是25℃,湿度约为50%至60%,若真想睡个好觉,湿度比温度的影响力更大。4、调整光线色彩和明暗,光线有助于安眠和清醒,没有关灯就睡觉,产生睡意的褪黑色素荷尔蒙受到光线刺激,就不易分泌出来,所以就会睡不安稳。
B计划 心理调节情绪按摩
失眠多由情绪紧张所致,加强心理调节,有效疏导情绪是缓解失眠症状的有效手段。把“没什么大不了”这句大白话常常挂在嘴边,常用“天即使塌下来还有高个子顶着”来疏导自己。如果你还习惯性地爱钻牛角尖而总把自己搞得苦不堪言,建议你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睡眠引导师求助。
说及睡眠引导师这个颇有争议的词,成都一心天地身心灵整合中心心理咨询师、催眠训练师罗乐解释说,睡眠引导师这个概念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早已普及且被越来越多公众熟知和接受,但在中国大陆还很少有人提及。实际上,中国大陆从事催眠行业的催眠师数量并不少,但由于公众对催眠行业的先见误读及行业本身的混乱无序,催眠行业难以公开露面,一直游走在公共视野的边缘。
罗乐说,专业催眠技术运用是有严格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做支撑的,并非玄之又玄的神话之说,鉴别一个催眠师好坏优劣的最好方法就是听他怎么说,大凡好夸者必不实。
C计划 中医药物治疗
刘福友教授认为,利用中医药物治疗心理生理性失眠应把握补虚泻实,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安神定志的原则。实者泻其有余,如疏肝泄热,清化痰热,消导和中。虚者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分清病理,对症以药。
1、 肝火扰心
症状:睡不沉,甚彻夜不眠,多梦,易怒,头昏脑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
治法:疏肝泄热,镇心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若失眠更甚者,加生龙骨、生牡蛎、磁石以镇心安神;若头昏头痛,加、白芷等疏风清热止痛。
2、 心脾两虚
症状: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脉细无力。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方药:归脾汤。若失眠较重者,加首乌腾、合欢皮、五味子养心安神;若腹胀、舌苔发腻,加付岑、藿香等健脾行气等;若血虚较重者,加熟地、阿胶等补血。
3、 心胆气虚
症状:虚烦不寐,遇事易惊,心悸胆怯,倦怠乏力。
治法:益气定心,安神定志。
方药:安神定志丸加酸枣仁汤。若惊惕不安,提心吊胆者,加重镇心安神之品如生龙骨、珍珠母等;烦闷叹息、郁结不畅者加柴胡、郁金疏肝解郁。
4、 心神不交
症状:心烦不寐,心悸多梦,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咽干口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交泰丸。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可加金樱子、芡实、莲子心固精止泻,清心安神;若身体疲惫,精神不振者,可加黄氏、益智仁补益脾肾。
D计划西医治疗
成都君康医院刘洪院长认为,西医治疗常采取训练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和辅以光疗相结合的原则。西医认为,心理生理性失眠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除非有特别要求,则通常采用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治疗配合心理行为治疗相结合。
另外,单独使用褪黑素也能治疗昼夜节律紊乱,若配合光疗法后,褪黑素释放增加,也可改善失眠症状。
延展阅读
必须要知道的10个冷知识
1、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睡眠产品市场,年消费增长率达24%,远高于世界睡眠产品消费9%的增长速度。
2、中国睡眠指数简称CSI,是综合反映中国公众当前睡眠状况及主观量化可持续调节、优化自身睡眠能力的主观量化工具,旨在从睡眠现状情况、睡眠自我管理能力及影响睡眠的因素三方面进行评价研究。
3、健康睡眠有三大金标准,即:睡眠量,一般青壮年一夜睡7-9小时,少年儿童延长1-3小时,老年减少1-3小时;睡眠质量,上床半小时入睡,整夜不醒或醒一次,不做梦或梦很少,睡眠深沉;最佳睡眠时间,人类最佳睡眠时间为晚上10点-清晨6点,老年人稍早提前为晚9点,儿童为晚8点。
4、美国癌症协会研究发现,在6年追踪时间内,每晚睡8小时的人竟比睡7小时的有更高死亡率。而失眠次数多寡与死亡率无关。在失眠频度相同情况下,长期使用安眠药会使睡眠7-10小时的群体死亡率明显上升。
5、据世界卫生组织协会统计,全球将近百分之三十的人都有失眠病症,其中严重失眠的人占据了百分之17,由失眠引起的自杀事件,全球每天将近有4000多起。
6、调查结果显示,郑州是全国睡眠最好的一座城市,而广州是全国睡得不好的一座城。
7、心理学上有一种叫逆转意图治疗失眠的方法:其方法即是让求治者故意坚持不睡,躺在床上,不看电视,不看书报,保持清醒,通宵达旦,不准入睡,而白天照常从事正常活动。如此治疗数日,当求治者无论如何也抵制不了睡眠的需要时,在经过补偿性睡眠之后,再让求治者恢复正常作息时间。
8、许多食物都有神奇的催眠效果,如食醋、红糖水、牛奶、香蕉、苹果、面包、小米、鲜藕、葵花籽、莲子、大枣、莴笋等,睡前适当食用可缓解失眠。
【关键词】 艾滋病 流行 预防和控制
艾滋病是一种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也无特效药物可以治愈、病死率极高的病毒性传染病。自1987年1月我省发现首例华侨艾滋病病例后,即开始进行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随着艾滋病疫情逐步蔓延扩散,防治力度也随着加强,近几年,在政府的强势主导下,力度更大,已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 流行态势及特点
福建省艾滋病最早源于境外感染传入。90年代中期后逐渐从境外感染传入为主转变为境(省)内扩散二者并重的态势,其流行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87-1994),主要是劳务经商人员、非法出境人员、华侨和外国人等在境外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感染HIV后传入,病例发现数较少,在境(省)内发现的主要是少数配偶间的传播;第二阶段(1995-2001),在境(省)内性乱人群中发现了HIV感染者,AIDS病人数增加较为明显,传播速度加快。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HIV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播散,家庭聚集性病例不断发现,自2002年发现首例母婴传播病例以来,历年陆续有新病例出现;各类人群的哨点监测均有发现HIV抗体阳性病例,在吸毒人群中发现的本省籍感染者数量不断增加,吸毒者中同时存在经性接触途径感染HIV的病例。
截至到2006年10月31日,福建省历年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149例,艾滋病病人340例,死亡189例。男女性别比为2.216:1,最小年龄2岁,最大年龄81岁,平均年龄34.66±11.34岁,≤19、20-29、30-39和≥40岁年龄段,分别占3.2%、31.4%、38.3%和27.1%。81.7%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汉族。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和大学/大专文化程度分别占22.0%、22.0%、10.9%和4.5%,不详占35.7%。本省籍772人,外省籍377人。从地区分布来看,福州地区报告的病例数最多,累计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612例,其他依次为泉州180例,厦门89例,宁德66例,漳州62例,莆田57例,南平28例,龙岩26例,三明22例,另外不详7例。
本省艾滋病流行的传播途径主要仍为性接触感染,约占发现病例的80%,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吸毒感染约占10%以上,目前仍呈上升趋势。行为危险因素调查暗人群中安全套使用率有较为明显上升,但全程使用率仍不高;吸毒人群不断壮大,注射吸毒比例明显上升,存在在该人群中爆发艾滋病流行的危险。总体疫情呈现向内陆地区播散、流行速度呈上升,以及存在着从重点、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和普通家庭播散的趋势。从流行形势来看,我省的艾滋病疫情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二 防治工作
福建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随着防治工作的深入,不断出台各种相关的政策、规划和措施,并从机构建设、协调多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当前来之不易的防治局面。
(一)政策与措施
2001年4月,省政府印发了《福建省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001~2010)》;2002年1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卫生厅印发了《福建省有关部门(团体)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工作职责》,确定各有关部门(团体)关于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的职责,逐步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推动艾滋病、性病各项防治工作的落实。为加大遏制艾滋病在我省蔓延的力度,切实将各项艾滋病防治措施落实到位,尽快明确感染人数,有效实施预防和关怀救治措施,建立以农村乡镇和城镇街道为基础的综合预防和医疗服务网络,控制艾滋病病毒在我省的蔓延,贯彻落实国家《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精神,根据《福建省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001-20l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及2006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的省卫生厅《福建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的通知》的有关要求,明确了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目标。
(二)加强机构能力建设,动员多部门参与
2004年省政府成立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并设立办公室(常设机构在省卫生厅)。
各地市也都相应成立了工作委员会或协调小组。作为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任务之一,省卫生厅加强了组织领导,组建了各活动领域专门的技术专家组,包括监测检测小组,宣传教育干预小组,临床治疗关怀小组,性病管理小组、血液管理小组等,为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督导。
在政府牵头领导下,调动多部门参与,利用各部门的行业优势,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许多很好的经验与成效。主要体现在多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参与,不单纯依靠卫生部门一家的力量,目前吸收了计生、妇联、红会等部门或群团人员参与对高危人群的干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初步形成多部门参与艾滋病防制的良好氛围。
1.与团省委合作。在我省艾滋病防治示范区和世界银行贷款卫Ⅸ项目地区开展“青春红丝带”活动,青年志愿者以乡村为重点进行艾滋病防治的宣传、同伴教育等活动。
2.与省公安厅、省药监局等相关部门合作。在福建省开展针对吸毒者的“美沙酮”替代治疗门诊,2006年10月经国家工作组审批,我省已有5个门诊点开诊并接待病人。
3.与教育部门合作。在项目地区建立教育基地,在中学、大中专院校的青年学生中开展艾滋病防治、禁毒等宣传教育工作。
4.与媒体合作。定期在省地市级电视、广播、报纸上播放和刊登艾滋病相关信息,开展艾滋病宣传进社区、系列报导和专题报导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扩大了宣传的覆盖面和效果。
5.与计生、工青妇、红十字会等有关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合作。结合自身特点,在青年妇女、学生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中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了上述各类人群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技能。各级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青春红丝带”活动,通过培训、座谈、“面对面”教育,进村入户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同时,根据外来务工人员众多的特点,在各级工会配合下,深入企业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指导制作宣传栏,举办图片展、知识讲座、宣传咨询,开展同伴教育,安装安全套自动销售机等。宣传、卫生、科技等部门还充分利用“科技三下乡”机会,在农村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农贸集市、赶墟等机会和地点,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
6.与公安、司法部门合作。在戒毒所、收容教育所、劳教所、监狱等场所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举办讲座,组织收听收看音像节目,发放宣传材料等。此外,还对民警进行了有关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培训,消除恐惧心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学会对被拘留、收容、劳教、服刑人员进行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和管理。
此外,各地、各部门还结合各自的特点印制各种宣传材料,在每年的“国际妇女节”、“国际禁毒日”、“世界人口日”等相关卫生日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
(三)加大防治经费投入,强化项目活动管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省卫生厅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对艾滋病的防治给予特别关注,从人财物方面给予重点投入,并且力争世界银行控制艾滋病性病540多万美元的卫Ⅸ贷款项目,首先在泉州、漳州、龙岩和宁德地区开展防治工作,以求积累有效防控经验,再向其他地区辐射。
为控制艾滋病病毒在我省的蔓延,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加大用于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专项资金投入。2005年全省省级财政专项经费投入1400多万元,2006年省级财政专项经费投入近1200万元,工作主要涉及检测筛查、宣传教育、干预工作、治疗关怀、血液质量安全、干预物品治疗药品采购、检测设备试剂采购、预防母婴传播、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及综合效果评估等10个主要领域。
为更好地利用专项资金、加强管理,促进项目内容的实施,推广项目工作经验。在2005年各地开展艾滋病防治项目管理和基线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在制订2006年福建省艾滋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项目目标和总体活动安排计划时,对涉及干预、健康教育、监测筛查、实验室建设等领域的8个类别项目活动实行项目申报评审立项管理,共投入经费438.3万元。由省卫生厅组织省专家组对各地上报的项目申请材料进行综合评审,获得批准的项目申请单位根据评审意见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并上报省技术专家工作组。省卫生厅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后,根据有关规定通过财政统一拨付现场活动补助经费给各项目实施单位,部分仪器设备由省级统一招标采购配置。按照项目监督和评估的要求,省卫生厅组织项目评审专家组在项目执行中期和项目完成后对项目实施单位进行现场督导检查和综合效果评估,要求各实施单位项目结束后完成 “项目总结评估报告”,各类项目实施、完成情况作为今后有关单位申报、批准项目活动的参考依据。
(四)建立健全实验室网络,加强疫情和行为危险因素的监测,开展防治科研
实验室血清学检测是发现和确认HIV/AIDS病例的最主要手段,其次,通过对发现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其传播途径及可能来源,第三,开展主动监测,在高危人群中设立哨点和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点,结合这些工作,了解本省艾滋病流行现状与趋势,并且,通过科研,提供防治工作中的重点技术需求。
1.实验室网络建立。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艾滋病检测确认实验室是1992年卫生部首批批准的确认的8个实验室之一,承担全省HIV/AIDS病例的确认检测工作。自建立起即注重人才队伍素质提高和自身能力建设,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和中国CDC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参比实验室的能力验证考核,多年来一直被评为“HIV确认优秀实验室”。在我省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包括全省医疗、卫生防疫、妇幼保健、采供血系统等的实验室)技术支持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随着HIV检测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为了加强检测网络的建设,2006年9月省卫生厅把省疾控中心HIV抗体检测确认实验室升格为“福建省HIV抗体检测确认中心实验室”,同时也将陆续在我省符合条件的地级市CDC组建HIV检测确认实验室。根据《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规范》的要求,采取分级管理方式,即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省HIV抗体检测确认中心实验室之下,有3个HIV抗体检测确认实验室,8个HIV抗体检测初筛中心实验室和154个HIV抗体检测初筛实验室,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检测监测网络系统。
2、加强监测。从我省实际情况出发,开展艾滋病监测工作,包括常规监测、哨点监测、专题调查和行为学监测。由省疾控中心统一制订监测工作方案并下发到各监测点,每个年度均进行一轮血清流行病学和行为危险因素的现场监测。根据福建省以性传播途径为主的特点,重点监测人群主要为暗(服务小姐)、性病门诊就诊者、吸毒者等,同时也对大众人群、青年学生、流动人员开展了调查活动。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类血清学监测点38个,行为学监测点49个,综合监测点3个。其中国家级HIV血清学监测点10个,综合监测点3个;省级防治项目管理在10个县市设立监测点,其中血清学监测点4个,行为学监测点6个;在2个国家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设立监测点6个,其中血清学监测点2个,行为学监测点4个。此外,在我省的卫Ⅸ项目地区也建立血清学监测点14个,行为学监测点23个;在省级卫Ⅸ项目监测对照点8个地区建立血清学监测点8个,行为学监测点16个。各类监测点已基本覆盖全省各地市,形成比较完善的监测网络系统,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较为准确地反映我省艾滋病流行情况和趋势,同时为评价干预措施效果提供了依据。
3.重点防治科研工作。着重解决传染源追踪、疑难病例诊断和耐药性监测等问题。我省HIV确认中心实验室在完成艾滋病防治任务、掌握疫情动态的同时,也抓紧开展相关的艾滋病防治科研工作。首先研究发现了我国首例HIV-2病毒感染者;1999年启用P3实验室进行艾滋病病毒的研究工作,已成功分离艾滋病病毒毒株40多株,并向国家HIV毒株库赠送了其中部分毒株。采用添加神经氨酸酶新分离技术,有效提高了病毒分离率;此外,引进HIV微量全血分离法,适合于新生儿HIV感染的鉴定,也是国内首次报道。利用现有的HIV分离株制备免疫荧光抗原片,成功地用于HIV抗体确认的补充手段,大大提高了HIV检测的能力。
开展了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明确了福建省HIV-1流行毒株亚型与艾滋病流行的关系。目前我省流行的HIV-1亚型主要为A、B、C和E 4种亚型,这项研究为HIV流行的监测、传染源的追踪及疫苗的研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外,还开展了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耐药性等方面的研究,对卡氏肺囊虫肺炎及弓形虫感染检测诊断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实验室诊断方法,为开展对艾滋病病人的机会性感染治疗奠定了基础。
用反向遗传研究技术,首次在国内建立了CRF-AE亚型的感染性克隆,为艾滋病毒耐药性的表形鉴定打下了基础,并且研制成p24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将用于HIV/AIDS的抗原检测。
(五)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
几年来,我省坚持多部门合作,共同开展艾滋病宣传活动。各地注意充分利用大众媒介,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同伴教育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公众充分了解艾滋病传播的途径,避免被感染的技巧,鼓励群众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消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
1.“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后,全省各地都在当地的广场、商场、车站、码头等群众聚集的地方举办大型的防治艾滋病宣传活动,各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临床、预防等医务人员都到现场服务,为群众进行咨询义诊、指导安全套使用、发放相关健康教育资料等服务。有的地方还结合当地的风俗,举办踩街、游园、灯谜、签名等活动,吸引群众参与,扩大社会宣传效果。
2.农村和基层社区的宣传工作。农村和社区是我省艾滋病防治宣传的重点,主要采取多种形式传播艾滋病防治知识和信息,提高公众的艾滋病防治意识和知识水平,营造全社会参与、关心和不歧视艾滋病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各县市的社区把防艾宣传融入社区工作,通过在社区的“市民学校”或文明学校普及艾滋病知识,定期在宣传栏上刊出防治艾滋病的政策和知识,加深群众对艾滋病的了解。立足于社区、对大众人群开展健康教育,省级资助全省每个设区的市经费用于针对大众人群或特定人群的大型宣传活动,要求年度内开展的次数不少于2次,并且要求当地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媒体进行现场报道或新闻报道,扩大宣传效果。同时为每个城镇中的社区居委会组织提供宣传活动经费,覆盖率达到100%,要求每个社区年度内开展1-2次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针对重点覆盖农村和基层社区的宣传要求,相关的宣传材料由省级统一印制并通过各级卫生机构、计生协会等组织发放,全省宣传材料入户可覆盖到300万户以上(达到覆盖30%万户以上)。省级资助8个县区立项开展户外宣传广告制作,在城镇主要街道、高大建筑物、交通要道、车站、口岸、社区、集市等主要地段户外树立宣传广告牌,并要求每个执行项目的地区制作大型宣传广告牌不少于3处,使用期不少于1年。同时资助8个立项县在每个行政村的村头村尾、主要地段刷写防治艾滋病宣传的墙体广告5条以上,设立宣传栏,张贴统一印制下发的宣传海报;要求覆盖辖区内行政村80%以上。省级技术指导单位(省疾控中心)为各项目地区提供下发了宣传广告电子光盘及乡村墙体广告宣传标语参考内容供各地使用。
3.利用“青春红丝带”活动进行针对青年的宣传活动。建立学校教育基地,旨在覆盖全省学校的健康教育。在学校中开展以生活技能培训为主的艾滋病防治主题活动,2006年由省级资助10个项目点的学校开展培训教育活动,涉及7个市区的大中专院校和普通中学,主要由当地的教育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所在学校共同协调开展活动,制定学生培训教育计划,纳入课堂教学内容,要求每个学校举办预防艾滋病专题讲座、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同伴教育活动试点,宣传教育活动覆盖到全校学生。省级负责组织编印有针对性的师资教学材料,制作学生健康教育处方折页、宣传版等宣传品等发放到各项目学校,对新生发放人手一册“健康教育处方”,对各项目点的师资力量进行培训,同时邀请省内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一定经验的全国艾滋病防治综合示范区长乐、晋江等地的项目单位介绍工作经验。2006年,由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联合印制了学生健康宣传教育处方50多万份,并通过教育部门发放到各地中学。根据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对大中专生、中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及性知识、性道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抵御艾滋病病毒侵袭的能力。福建医科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还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同伴教育等活动。
4.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参与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宣传部门按照省委宣传部有关艾滋病防治宣传专题会议的部署,利用覆盖面广的特点,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设置专栏或专题节目积极开展防治艾滋病和提倡无偿献血的宣传教育工作。省疾控中心参与共同策划制作宣传节目,利用12月1日前后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周,在省级电视频道上连续滚动播放宣传广告、宣传字幕;福建电视台《新闻启示录》栏目连续播放有关艾滋病的专题节目;《新闻频道》邀请省疾控中心的有关专家现场直播讲解、讨论有关艾滋病的问题。“记者在行动”、“特别档案“等多个栏目组都拍摄过防治艾滋病的专题片。《福建卫生报》在每年的12月1日前后都编辑出版预防艾滋病的专版,组织各界群众参加有奖知识竞赛等。在全省性发行的报刊上刊登防治艾滋病宣传广告;制作宣传明信片3万枚,发放到省级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及全省各级相关部门,扩大艾滋病的宣传面和动员力度。
5.针对不同人群制作宣传教育材料。省级统一制作了海报、折页、画册等宣传材料共21种,包括自愿咨询检测、娱乐场所服务小姐干预、男男性接触人群干预、吸毒人群干预、大众人群宣传教育、农民工宣传教育和学生同伴健康教育等7大类,共480多万份。同时,为更好地方便工作人员在各种场所中开展干预宣传工作,扩大影响力和宣传效果,省级设计制作了艾滋病宣传告示贴、公文包、领带、毛巾、T恤衫、徽章、扑克牌等宣传品,并陆续将相关宣传品发放到各地项目执行单位,扩大对各类人群的宣传效果。
6.建立全省艾滋病干预工作经验交流的信息平台。为及时传达有关政策,传递全省干预工作动态,推广介绍先进的工作经验方法,省疾控中心2006年创建了《福建省艾滋病干预信息简报》内部交流刊物,面向全省各地的卫生管理、疾病控制部门及相关单位。2006年已发行了3期,有力推动了全省艾滋病干预工作的发展。利用目前便捷的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都相应在现有的网络中设立防治艾滋病宣传的栏目。省疾控中心网站专门设立了“性病艾滋病防治”专栏,定期宣传信息及各种专业培训、技术参考、服务信息等资料,方便了普通公众知识查询和专业技术人员资料获取。
(六)组建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积极开展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工作
为遏制艾滋病在高危人群中的流行、防止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了解和掌握高危人群的状况、开展高危人群行为干预、改变高危人群的高危行为,根据省卫生厅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建立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的通知》(闽卫[2004]函473号)要求,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4年12月正式成立“高危人群干预工作科”,作为中心的一个内设业务科室,主要负责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行为干预和培训等工作,并负责全省干预活动计划的制定、技术指导,并对各地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同时全省各级疾控机构也相应建立起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科),专业技术工作人员近800名,初步形成全省干预工作队伍网络,并对各级专业工作人员进行了分批分级的全员培训。
1.开展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干预工作,扩大安全套推广项目覆盖面。
针对福建省艾滋病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传播为主的特点,各地干预工作队深入娱乐服务场所开展以推广安全套使用为主的综合干预活动。除卫IX项目的干预工作点外,2006年由省级资助经费设立18个娱乐场所干预项目点,覆盖全省22%的县区,重点开展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及咨询诊疗等外展服务,提供发放由省级统一印制的宣传材料和张贴画,提高目标人群知识知晓率、防护意识和技能,促进安全套的正确使用和正确的求医行为。省级已采购专门用于娱乐场所服务小姐使用的安全套近20万只发放到各项目点及有关地区,提供免费发放,促进目标人群的安全套使用意识。
2.开展男男人群干预工作。
男男人群(MSM)是目前影响艾滋病流行态势的重点人群之一。以往我省在这一人群中开展的监测、干预等工作较少,2006年在项目管理中纳入了“男男同性恋干预”项目活动内容。目前主要由省疾控中心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在福州市MSM人群中开展调查研究和行为干预工作,同时也在厦门、泉州等地区开展前期摸底调查工作。
省疾控中心已组织了MSM志愿工作者,建立艾滋病预防工作的联系,对志愿者人员进行了培训,制作相应的宣传材料和安全套,专门采购了同志人群专用的安全套3万只,提供给志愿者在酒吧、公园、浴池等场所进行免费发放,目前每周发放的安全套数量达600-800只。工作人员与志愿者还利用同志人群的活动现场,结合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和派发安全套活动,利用省疾控中心中设立的VCT门诊接受同志人群的咨询检测要求。根据同志人群存在的性病诊疗需求情况,动员性病门诊医生参与外展服务工作,并在同志网站的艾滋病性病咨询服务栏目中提供知识解答帮助,扩大了艾滋病宣传覆盖人群的数量,并协助国家性艾中心在福州举办了一期全国男男人群干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组织现场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3.开展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
针对吸毒人群的干预工作,开展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经国家批准,我省先后在厦门市思明区、福清市、古田县、泉州市和龙岩市5个地区分别设立了1个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点,这些门诊点已于2006年10月份全部开诊并接受吸毒患者,在这些治疗门诊点,同时也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咨询、抗病毒治疗监督服药等相关服务,目前各门诊点的就诊人数在稳步增长中。
为保证各门诊点的正常工作,由省级提供经费,购置了监控设备,统一印制了门诊诊疗需要的各种资料和宣传材料。各门诊点的工作人员除了选派人员参加国家级培训之外,省级工作组还专门邀请了相关的国家级专家到各门诊点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维持治疗水平,保证工作顺利开展。此外,还统一采购了检测试剂提供给各门诊点对就诊患者进行海洛因尿液检测、丙肝和HIV抗体检测,避免就诊者偷吸海洛因,正确评估美沙酮维持治疗预防艾滋病和丙肝传播的实际效果。
在2006年“6.26国际禁毒日”期间,省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还深入到省女子劳动教养管理所、省强制戒毒所等场所中对上千名学员进行了艾滋病防治知识宣讲和小组个别咨询活动,同时使广大干警、在教人员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吸毒与艾滋病的关系以及改变危险行为的重要意义。
(七)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体现艾滋关怀
2003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四免一关怀”政策,即:国家实施艾滋病自愿免费血液初筛检测;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遗孤实行免费就学;对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抗病毒药物治疗;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纳入政府救助范围。这个政策的提出,不仅表明了中国政府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决心,也体现了国家对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的关怀。省疾控中心积极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就业务职能范围内做了以下工作。
1.开展自愿免费咨询检测(VCT)。2005年以来,我中心举办了四期自愿咨询检测培训班,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加强提供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的力度。规划在2006年底前全省县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要实现为社会公众提供艾滋病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并在咨询点上提供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由省财政统一采购配备检测仪器设备和检测试剂,培训师资,并要求将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情况通过信息报表系统定期上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为扩大宣传效果,省级统一印制宣传海报3万份,宣传小画册、折页各7万份,对接受咨询和检测人员每人免费发放一份。目前全省所有县级及以上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经设立了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室,采取匿名、保密、免费的原则对社会提供针对危险行为的咨询和艾滋病检测服务。对于咨询检测活动中发现的病例及时转诊,纳入我省艾滋关怀的网络统一管理。在省疾控中心建立“爱心家园”等活动场所,为HIV感染者提供集中的活动地点,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教育,提供防治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材料。同时,采购了足够的安全套,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家属免费提供安全套。据2006年上半年统计,全省各咨询点接受咨询检测的对象有2000多人份。目前为止省疾控中心VCT门诊点服务量近800人份,约在其中发现1%咨询者感染艾滋病病毒,随着全省各咨询检测室仪器设备的到位和完善,接受咨询服务的人数必然会上升,这为尽快发现感染者、减缓艾滋病在我省的传播速度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2.开展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按照省卫生厅的指示,省疾控中心于2005年4月开始启动免费抗病毒治疗,为符合治疗条件的病人提供抗病毒药物。目前全省有120多名符合免费治疗条件的病人接受抗病毒药物,同时购置流式细胞仪和病毒载量测定仪,定期为HIV感染者和病人提供免费的免疫学和病毒学指标的检测服务。在1年多的免费抗病毒治疗对感染者或病人的观察过程,及从实验室检测随访的数据来看,80%以上的病人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尚未发现接受治疗的病人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大部分病人在治疗的6个月后逐渐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其中有一部分人甚至重返工作岗位,毫无疑问这个举措将对我省艾滋病的控制起到积极的作用。
3.开展艾滋病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控制工作。目前已为3例感染HIV-1的孕妇实施免费药物阻断。
(八)开展卫九项目和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活动
世行贷款卫Ⅸ项目是我省目前开展的一个最大的艾滋病防治国际合作项目。自2000年开展以来取得了许多可供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借鉴、推广的经验、方法。随着艾滋病防治形势的发展,项目活动也在向深度和广度延伸,该项目在明年6月结束。我们将总结卫九项目所取得的经验、方法,不但在卫Ⅸ项目地区也要在全省其它地区大力推广实施可行的、有效的工作方法。
长乐市、晋江市是第二批国家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是福建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地区。目前在完善治疗管理模式,完善对高危人群实施行为干预措施的管理方式,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全省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了经验。
2006年初,省示范区管理办公室与省妇联联合举办了示范区妇女“面对面”宣传教育启动仪式,将宣传教育覆盖面进一步扩大。5月份,省级专家还与国家级专家组联合对各示范区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和技术支持,专家组对示范区工作进行了技术指导,对长乐、晋江两个示范区工作所取得的进展表示赞赏。8月份,召开了每半年一次示范区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总结各示范区最佳案例和典型经验,指导各示范区制定、修改和完善2006年工作计划。近一年来,各示范区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各示范区工作与妇联、计生、共青团和工会紧密配合,深入农村、社区和企业,开展了妇女“面对面”宣传活动、青春红丝带“面对面”宣传活动、农民工宣传教育宣传活动等;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结合各种卫生日、宣传月活动,全方位开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充实了干预工作队伍,分片包干定点定期深入娱乐场所对服务小姐开展干预活动;依托性病门诊,为性病病人提供咨询宣传教育服务,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在外来员工集中的企业中开展同伴教育干预活动,扩大干预覆盖面。大力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阻断传播工作,提供免费的产前HIV抗体检测服务,落实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关怀和救助措施。
三 主要问题
1.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对艾滋病危害的严重性仍认识不足,部分地区的防治项目经费没有及时到位,影响了具体工作的开展,发挥多部门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作用不够充分,部分地区和部门内部沟通不够、工作联系不够密切。
2.地区之间“四免一关怀”政策的落实不平衡;对因吸毒而感染、又合并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肝功能损害严重的艾滋病病人的抗病毒治疗缺乏经验。
3.还有相当数量的感染者还没有被发现,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检测的宣传,增加检测服务的覆盖面,让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检测服务,以便落实防治措施,
4.宣传教育还不够深入,干预措施覆盖面较小。大众尤其在农村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不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社会歧视现象依然严重。大众宣传教育的广度、深度与防治工作需要存在差距。
5.流动人口落实防治措施难度大。随着商贸活动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省有大量从外省流进、从本省流出和在省内流动的人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
四 下一步重点工作
1.加强政策开发,落实常规检测工作,制定不同人群的检测措施。
加大监测力度,按照我省的流行特点,建立覆盖不同人群的监测网络,广泛开展监测工作,全面掌握疫情动态,进一步研究落实以自愿咨询检测为主、多种检测策略并存的检测措施,努力提高监测和检测人员业务素质。
2.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防治知识,消除社会歧视。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针对重点人群和流动人口、农民工,采取“面对面”等方式开展宣传工作,明确各部门、企事业单位责任,将防治宣传纳入各单位工作范围,充分发挥公众人物、自愿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加大高危人群的干预力度,加强采供血管理。
加大对娱乐场所服务人员、男男同性恋、流动人群的干预力度,推广综合干预措施,增加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数量,推广清洁针具和安全套的使用。发挥高危人群干预队的作用,扩大多部门参与活动的范围和力度,加大目标人群干预力度,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目标人群防治艾滋病的意识。加强采供血管理,保证用血安全。
4.加强法制建设,督导评估和国内外合作,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及《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制定我省艾滋病防治项目督导评估方案,开展督导评估。
加强国际、与国家疾控中心及与兄弟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争取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个人广泛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
课题组成员:
1.严延生: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2.颜苹苹:福建省卫生防疫站艾滋病防治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