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术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论文

时间:2023-02-08 04:19: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术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术教育论文

第1篇

一、素描在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1.素描的基础地位素描作品大多以写生、静物以及人体等形式出现,这些素描作品的表现形式一般比较纯粹,而且使用的材料比较单一,对光影的处理相对简单,初学者比较容易上手。因此,教师在进行素描教学时,应该明确素描的地位,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满足学生的美术学习需求。素描与其他美术课程不同,它的实用性较强,在教学安排上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创造性空间,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提高创造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素描并不是单纯地描绘事物的轮廓或者形状,还需要加入创作者的思想情感,给予欣赏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在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引起人们的理性分析。因此,在现代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时代下,美术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只有让学生掌握素描基础课程,学习相应的创作技巧,增强他们的创作能力,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美术发展的需求。

2.素描的独立地位素描作为美术学习的基础课程,也是相对独立的一门课程。通常,人们认为素描具有比较完备的个性化特征,而且素描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美感非常丰富,在艺术领域独树一帜。创作者可以利用阴影之间的变化表现绘画技巧,表达思想情感和创作意图。将素描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是对固有观念的一种颠覆,这使得素描的语言表达、艺术形式和创作方式体现出较多的变化,从而拓展了素描的适用范围。以往素描往往是美术初学者的入门课程,许多学生对素描的认识不够深刻,在创作过程中也往往是将它作为一种创作工具,但是在将素描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教学时,素描的创作数量大大增加,它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更好地融合,形成自身独有的艺术创作方式,展现出不同的绘画意境,从而给人不同的艺术感受。因此,美术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对素描艺术形式的认识,还要结合其独立性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在教学过程中将更多的事物用素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素描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

二、提升学生素描技巧的教学方法

1.坚持教学从实际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素描的教学地位,这样才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素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相关知识运用到创作中。第一,要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美术创作与其他创作不同,有时候需要用比较抽象的线条或块面展现创作者的情感。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创建思维的空间,引导他们观看、学习名家的抽象作品,逐渐提高他们的抽象构成水平。第二,要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造型,而且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分析,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造型。学生要想更加准确地表达自身情感和创作意图,就应该增强自身的造型水平,使作品造型更加精准,充分展现出素描艺术的魅力。第三,提高学生应用不同材料的水平。素描创作的技巧存在许多差别,在造型上更是千差万别,教师讲解相关知识时要让学生学会应用不同的材料,再通过绘画技法上的转变,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展现出素描艺术的魅力。

2.丰富素描教学内容在以往的素描基础教学中,教师主要训练学生描绘静物的能力,但是对于学生作品的情感表达要求比较少,这样学生创作出的作品大多只是神似,却缺乏艺术的灵魂。因此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素描,而不单纯将其作为一门美术入门工具。教师不仅需要讲解素描的线条表现力、明暗关系、造型设计、意象创造等知识,还要拓展学生的弹性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创作更具有针对性、更加严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积极整合各类资源,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将素描技巧阶段化、单元化地讲解,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不同技法的要领,为他们以后的素描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素描在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会影响学生以后的美术创作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增强学生对素描课程的认识,引导其积极掌握更多的表现技巧,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提高他们的创作水平,让他们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表现自身的情感。

作者:康海生单位: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

第2篇

一、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基础

美术教育就是以教授学生美术知识、美术技能为目的,传播美术文化。并以美术为媒介,通过教学,是对学生审美能力、道德情操、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过程。它包含了国画、素描、油画,还有工艺品、雕塑、建筑知识的技能培养,以及所有可以和视觉相关的艺术作品。也包括看不见的风俗习俗。提高审美意识是通过审美教育这种方式来进行的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一些方式,传授审美知识,把当代审美观念,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对美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美的思考,使他们成为有审美观念的人,传授审美知识,更要美化学生的心灵、语言、行为做为根本目的。使得学生全面发展。而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审美教育的教学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审美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教育方式是尤为不同的,一个是自带着欣赏的,一个是灌输式,强制性的[3]。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毫利益性。美术可以直接反映人的生活,以及人在生活中的思想、感情、生活等等。要想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都离不开审美教育,它就是在艺术创作以及欣赏的首要前提。也就是说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前提。

二、审美教育的现状认识思考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翻新,而审美教育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越来越重要,人们的审美意识越来越强。对审美教育也日益关注,跟风现象严重,这也使得许多人走向了误区:

(一)审美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随从这种状况在我国教育的体系中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孔子提出“师教”,从表面看是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而实际就是为儒家思想“忠君爱国”而服务,美育与德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德育有一定标准,教育方式就是传统的灌溉式,主要就是对错的判断,是规范学生行为准则,也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标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审美没有一定的标准,它更主观,注重培养学生对的审美的观念与创造力。但是他们又是紧密联系的:美育可以陶冶情操,预防心理疾病;德育对美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美育要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也是需要理论性审美对象为载体,美育与德育,他们在拥有共同特征的时候,还存在自己的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

(二)审美教育=智力教育美术教育是指老师通过审美载体,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对美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美的思考,使他们成为有审美观念的人,传授审美知识,在审美过程里掌握审美知识,并总结出自己的审美观念,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智力往往是培养理性能力,它是学生从主观走向客观,可见,智力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从主观走向客观的过程,使其逻辑思维形成。而审美教育更趋向于感性的培养,也就是通过当代审美的观念,使学生由于理性的知识走向感性的认识,最终美化学生的心灵、语言、行为。所以,审美教育=智力教育的观点是错误的。

审美体验包括审美的直觉、联想和想象,而这些情感中又和审美评价互相联系、互相参透。联想有一种事物而想起类似的记忆,主要与情感记忆相联合。而在审美过程里经常回发生这样的联想,也就使审美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而想象就是以审美直觉和联想为基础,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形象,这个全新的形象在客观上是并不存在的,他是虚拟的,他出现的动力就是人的情感。这个过程是时艺术创造的过程,而个人的审美意识和体验就在不断提升。

三、结束语

而美术教育也应不断更新、不断创新,并对新的学术研究进行不断的探索,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收集新的一些学术思想。把当代审美观念,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提升欣赏水平,使他们成为有审美观念的人,从而达到个体、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

作者:胡蓓蓓单位:盱眙县穆店中心小学

第3篇

1.开设的美术教育类课程偏少

培养目标模糊高师美教院校发展长期受到美术院校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高师美教走上了全面开课的轨道,但课程设置几乎套用美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教育类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量较少,不能突现出高师美教的师范性特点,这也导致了高师美教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以至于出现有些教师是以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培养艺术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偏差。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

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完全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

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第一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第一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第一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核心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

2.科学整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

彰显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学调研中发现,因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等原因,那些偏难和较复杂的美术学科内容在学校难以展开,如油画人体、石版画等,因此,结合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科学整合美术学科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以“双基+创造力培养”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学“双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即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表现及创作学习,并采用选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学科发展方向,在侧重研究某门美术学科的同时,又在相互交流中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专多能”的美术能力。此外,在原本单纯的美术专业课程中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美术学科与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更能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本质,如《艺术考察》通常是带学生们深入乡村写生及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课程。经过整合,可将这门课程改革为《艺术考察与中小学教学调研》,教师带学生下乡写生、收集素材等活动之余,带领他们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教学考察,了解地方办学条件和状况,并让学生提交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思考开发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等课题,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活动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思考美术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观基层乡村学校,增进其对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再如,《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如将该课程改革为《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会更能明确其课程本质。

3.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结构

明确美术教育专业本质目前,美术教育专业中有许多重要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极为相似,特别是“毕业创作”课程多以学生美术作品展示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只有合理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的组织结构,才能进一步明确这类课程的实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为“毕业综合展示”。“毕业综合展示”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和美术学科技能展示两个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学活动展板、教学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实录等形式。教学活动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现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充实教育实习中的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教学录像、教学现场照片等资料,并有序地将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这也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验。教学实物展示包括学生教育实习的教案、示范图等,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执教录像、教学课件等内容。人们在参观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内容时,都投以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学生们扎实的教学能力。在美术学科技能展示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美术技术门类较多,学生们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可选择进行新作品创作,可选择整理完善自己认为平时画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还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类美术内容进行表现;多元选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外,还有手工、剪纸、摄影、电脑绘画、设计等内容,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创作能力,切实展现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每次的“毕业综合展示”都收到极好的效果,有观众戏称:看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就像逛“艺术精品店”,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综合展示”就像逛“艺术精品超市”。“毕业论文”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过去,教师们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真情实感,而他们对亲身经历的教育实习却有着许多体会和想法。学院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实习综述”,让学生从深有感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梳理和分析,从中感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原来在教室进行论文答辩的场所改在“毕业综合展示”展厅进行,将“毕业实习综述”答辩与“毕业综合展示”密切联系,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由感而发,教师们也能从学生的答辩及其美术教学展示、美术创作中对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认识。

三、结语

第4篇

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原因

(一)从专业教学方面考察,目前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均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专才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基本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体系。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和专业美院都追求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两者的差别仅仅是高师美术教育增设了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且课程所占比例较小。在这种艺术性与师范性失衡的课程体系下,学生专业口径狭窄,专业基础薄弱;同时相对忽略了美术理论知识、审美教育的教学。学生毕业后,往往只能在学历方面满足了美术教师的岗位要求,既不足以成为画家,又难以很快胜任美术教育教学的任务。与此相应,在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单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专业美院的方式,技法课几乎与美院无差别。多数高师基本上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体系,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专业技能,对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培育实践能力等方面重视不够。高师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也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和《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施已经有很长时间,基础教育学校美术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层出不穷,但部分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仍维持原状,缺乏与基础教育的直接联系。此外,缺乏国家统编教材的指导,也导致教学的实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导向性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发展与改革方向。但目前各高校在教学与课程评价特别是实践能力的评价方面存在着标准模糊现象:一方面艺术多元并存的现状已消解了艺术判断的统一定性标准,使美术专业评价标准存在随意性;另一方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科学评价体系也尚未建立,对传统的教育实习往往只有量的考核而无质的评价;另从宏观方面考察,高校目前对学生各方面的考评仍然是终结性的评价而不是发展性、形成性的评价。

(二)从实践教学条件方面考察,保障机制不充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落后也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就业市场的发展,各高师院校都认识到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开始加大实习实训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实践基地的具体建设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多方面因素影响,仍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实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相对于专业教学需求而言,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规模不能满足需要,导致有少数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不得不压缩校外写生、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的课时。其次,社会资源利用不充分,一些实践基地虽然接收了大学生实习,但并没有真正让学生参与日常工作,使实习流于形式。再次,学生实习、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需要解决,如学生外出实践特别是野外写生实践时的人身安全问题,到各单位实习实训时的薪酬问题,实习期间产生的成果分配问题等。

二、提高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②高师院校美术教育要积极适应时代需要,从更新观念入手,全面构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

(一)转变教育理念,拓展人才培养目标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师范性”特色。师范性特色是高师院校的立校之本,也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中要厘清培养美术教师与美术家的区别,按照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和专业与文化并重的原则,明确专业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树立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观念;注重把美术专业技能训练、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与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人格的培养、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等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高师院校多学科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要确立“大师范”教育的观念,拓展实践能力的内涵。高师美术教育要面向社区教育等社会性教育及学习机构,面向社会现实生活,培养引领社会对美的欣赏和追求的人才。正如《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所言:“高等美术教育尤其是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不是要培养出大批职业美术家,而更应通过艺术教育,让艺术走进生活,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把美术教育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美术教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③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内涵也应随服务对象的增加、服务内容的扩大而相应进行拓展。

(二)完善评价机制,引导师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包括招生标准的评价和对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应适当提高对高师美术类考生文化课的要求,在入学考试中增加对美术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与评价,从源头上提高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按照“美术”和“师范”并重的“双专业”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美术专业知识与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重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美术专业技能与师范生基本技能。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要根据专业特点,科学设计和合理安排师范类的教育实习实践和美术类的专业写生、毕业设计等各个实践环节在实践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和评价方式,形成以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为核心的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使学生的实践教学管理、考核、评估能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二是完善教师的评价机制。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的考核评价过程中,将其本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纳入考核的范围并加大份量,要切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建立起“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鼓励教师加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研究,使美术教育专业教师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三)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实现学术性与师范性并重一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要突出实践性课程重要性,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大实践课程的学时和学分;课程设置要面向基础教育和全社会的美育教育,适应不断发展的基础教育改革及蓬勃兴起的社区美术教育的需要;要注重美术专业的实践课程和师范生教育实习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注重课堂学习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注重相关学科及专业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二要更新教学内容,关注美育教育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这要求美术教育要响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终身教育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人文素质内涵。如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社区美术教育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地方民间美术研究等方面的内容,使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以建立、完善符合现实需要的教材体系。三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吸收西方美术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和理论,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加强互动交流,利用情境教学、研究性学习等启发式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通过开设网络课堂等方式开展个性化教学;抓住“国培计划”全面实施的机遇,积极推进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变传统的被动教育见习为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的现场学习;与学生的就业、创业相结合,开展项目化的专业实践活动等,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强化资源配置,保障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良好的实践教学资源是保障实践教学顺利进行和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物质基础。健全实践教学保障体制,以政府与学校合作为主导,建立和健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和保障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外引”“内培”等方式,在有效提升专业教师能力和水平的同时,邀请、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校外美术工作者兼职任教;加大投入,建设好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场所、教学设施和教学基地,保证实践教学课程的顺利进行;加强与基础教育学校,社区的教育、学习机构,美术展馆,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协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实践教学,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多样化的场所。

作者:孙根华单位:安庆师范学院政治学院讲师

第5篇

1、对美术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的影响

在21世纪中,美术课程迎来了一种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强调课程中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实践方法中的几方面作为课程的主体部分。美术课程资源也并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而是在于一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中,在发掘美术教育的同时也延展至自然、文化、社会等范畴。而在课程的设置上开始强调实用美术的重要性。以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并成为美术和精神交流的纯粹艺术的融合。这样的课程在安排与排列中体现的素质教育的一方面,我们一次为基础淘汰了过去单一的以美术知识、美术技能作为教学内容的授课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在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学生学到一生受用的艺术能力,充分的体现美术在情感中的发挥同时加强的学生的自助创新的综合性与创造探索性。1)基础美术课程资源的改革也受到影响强调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学科的整合不仅是简单的除艺术和语文数学等学科,它是将艺术思想和形象思维的方法,为其他学科,反之亦然。后现代艺术是综合的艺术,美术课程的发展应该是基于多样性,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传统的学科清晰的集成开发。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综合的概念取代传统的主体概念,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逐渐使主体范畴达成全面。有机的将美术和其他学科综合在一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技能。2)注重美术学科内容的综合实用美术是区别于纯艺术美术的一门美术形式,二者有着不同的用途和意义,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用美术尽管和纯艺术在创作、技巧、技法、精神方面功能有着很多不同,但都是出自大美术的范畴,有着本质的联系,他们的社会功能都是为了美化丰富人类生活,他们在艺术学科中承担的社会组织、认识、教育、审美的功能是相同的。所以说加强实用美术与纯艺术美术的综合有助于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如我国现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不单进行优秀艺术作品的美术鉴赏,还结合所学美术技法进行手工艺品的制作及实用性艺术工艺的创作。

2、对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

后现代的理论在校园中执行起来会使教学观念发生一点的转变,从文本对话这两个后现代的课程中我们看到了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互交活动,一种合作学习状态,再这个教育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语言性沟通与语言性活动,波依尔说“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学习共同体”后现代艺术的提出还影响了美术教育中教学方法的改变。一方面促使教学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从前只是单一的口耳传教,到现在的多方式教学,多媒体、教具等的运用提高了教学效率。在课堂上通过做游戏、小组讨论等方式则丰富了教学方法,使课堂不再单一。在新时代的推动下,教师角色的定义和作用也在悄悄的发生着转变。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变为老师引导学生探求,老师也从“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亦师亦友。在后现代艺术的影响下,我国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体现出多侧面、多层次和多水平的倾向。这一点正也体现了后现代艺术的核心理论多元化。

3、结论

在我国的教育中后现代艺术理念的有些是可以接受并将其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展开与推广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完全的拿来主义,如在艺术创作中对主题的重视,注重艺术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注重艺术创作的多元化和艺术对现代媒体的运用等都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现代美术课程。必须处理好中国本土艺术观念与西方艺术观念的主次关系,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并使中国的美术教育在中西方观念的冲突下不断向前推进成长。如何既继承传统又连接现代未来,即吸收了西式的美术教育中的成功的案例经验有能体现出我国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精神这是我们当代应该探索的美术教育道路。摒弃后现代艺术观念中排斥继承、不追求艺术内涵、艺术即生活等负面态度,借鉴它好的一面,融会贯通才能更有效的帮助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汤梦佳

第6篇

我们知道,中职学生多为初中学习生涯“分流”下来的学生,其特点就是学习差,不好学,学习动力不足。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通过笔者执教多年经验和一次数据调查显示:进校第一年,对任何功课都不感兴趣的学生占25%左右;对文化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占60%左右;对美术课尚又一丝兴趣的占40%左右,而这40%的学生还是因为美术课好玩,随便挥几下画笔就过去的心理意识。而执教两年过后,笔者在次调查:对美术仍旧一丝不感兴趣的占35%,但其余的65%都美术已包含兴趣,至少多数都在认真在学,无所谓的态度已不再。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一下三种情况:一是多数学生仍旧觉得美术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不起任何作用,觉得自身前途渺茫。二是学生极少反省自身学习失败的原因,仍旧处于浑浑噩噩的盲目自我生活状态中。三是美术教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老式的教学方法至今还在沿用,与学生实际挨边的教学活动少,学习价值体现不明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美的体验,感受不到美术带来的愉悦和对今后人生的帮助,从而使学生对美术不感兴趣,得不到积极回应,让美术与学生渐行渐远。

如上中职美术教育现状,都需要教师们极力反省,新课标赋予我们创新教育方式,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学生主体,让学生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历史使命,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探索,围绕学生对美术的心理和美术学科特点,以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全面激发学生兴趣,达到改变美术教法,改变学位对美术新认识的目的。

二、提高中职美术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建议

中职美术各科专业众多,要让学生对美术各科产生兴趣,就需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心理、喜好特长和认知习惯,以采用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长久保持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一)从动机、情感、情境三大板块激发学习兴趣

1.利用动机激发兴趣。动机是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和内在动力。部分中职学生认为自己的理想比较渺茫,不知道所学的专业能否作为理想的支撑。对此,笔者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多角度的理想教育,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的动机。

一方面,经常用理想教育结合课堂教学,用适时穿插故事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同时,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在动机引发上采用不同方式,如对调皮、不善于学习的学生,要抓住他们有宏伟理想的心态,先引导他们先描绘蓝图、畅想明天,提醒学生要实现理想就必须学好专业知识,这些学生便有了学习的动力。对本身有上进心的同学则用鼓励的方法,用“基础是根本,只要静心画必然会出成绩”的道理去引导他们,便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对老师有亲近感,一旦师生间有了这种亲和关系,就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利用情感激发兴趣。情感是发展和维护认知活动的力量,是组成心理品质的关键构成,没有感情就没有认知潜力。情感让人际交往变得丰富、深入和细腻。它是开启心灵的钥匙,是交流内心的桥梁,也是美术审美教育达成的前提。在课堂上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应以炽热、崇高的感情实意真切去感化、关心、激发、培育学生的积极感情,在教学实践中消除消极情感,进而达到利用情感激发兴趣。例如,一次上美术课时,笔者告诉学生,其实每个人都喜欢绘画,尤其在幼年阶段,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人兴趣减弱。现在步入职高,我们要找回那已逐渐疏远的感觉,把绘画作为画的能力有多种层次。我分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优秀的鼓励独立,创新更上一层楼;对中等水平的鼓励进一步提高,给予适当指导;基础差的采取“迎合”的态度,以鼓励为主。我建议学生大胆面对自己存在的缺点,只要自己尽力了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奖励,在小小画纸上写下“老师,我努力了!”我同样也给予这样的学生很高的鼓励。

3.利用创意教学激发兴趣。美术教学也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以不同手段激发兴趣。例如,在夏季有些犯困的时候,笔者课堂上会有人在抑扬顿挫演讲;在即将下课的时候,课堂走来了“牛群”和“冯巩”;在化装舞会上,会有“芭比娃娃”的舞姿,也会有“劲爆小子”的舞技。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的责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而是要挖掘每一个学生其独特性,这样的课堂才充满生机和活力,会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次学校教师教学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您富有创意的课堂上,我找到了自信,我非常喜欢美术课。”可见,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找回自信,找回兴趣。

(二)从模式、内容、目标、技术、热情培养兴趣

笔者多年执教经验认为,在加强学生学习兴趣方面,除了以上的三大板块激发兴趣,更多的还需要教师从模式、内容、目标、多媒体技术、热情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美术兴趣:

1.设置动态的教学模式。动态的教学模式能经常以不同教学方法去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拓展学生认知知识面,达到培养学生兴趣,多层次了解美术,提高对美术的参与性都是很具好处的。

2.选择需要的教学内容。兴趣的培养最根本是从学生的需要入手,这才是培养兴趣的关键,而往往学生需要被教师忽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是不可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为此教师要了解学生,以学生需要出发去组织设计教学,才能让学生有所获。

3.明确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会让学生产生明确的学习目的,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一教学过程,便于学生如何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

4.运用多媒体技术功能。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更多是以视觉获取信息。多媒体众多功能能进一步扩展视觉效应,调动学生是视听,增强美术传达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浓厚兴趣。

5.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习热情能进一步转化成参与需要,参与力越强,学习动机就会越强,进而在参与动机的引导下,学习兴趣也就随之增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与学生敢于发表意见的机会,鼓励学生展示观点,给与学生鼓励建议,让学生始终保持最高昂的学习热情,就如同哪怕最糟糕的美术设计创意也总会有一丝闪光点,给予学生某方面的肯定和合适的期望是激励学生参与和保持兴趣的重要因素。

第7篇

一、“范图”使用的类型

“范图”的类型可分为两种,一是对比“范图”,指的是通过对多幅“范图”进行对比,选择最优秀的“范图”,向学生展示其中的绘画的技巧,避免学生在绘画中的错误,提高学生对绘画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学会理性的思考。二是课堂“范图”,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示范的绘画的过程中所作的“范图”,详细讲述“范图”中的色彩、技巧等,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领会到绘画的真谛,让学生明白绘画的创造性、实践性,具有对美术的审美观。

二、“范图”使用的方法

(一)课前使用小学生初次接触美术缺乏对其正确的理解,因此课前使用的“范图”是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对绘画的理解而选择的,其中包括素描、色彩,绘画内容包括人物、风景,通过“范图”的使用让学生通过实物了解到美术教育的意义,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美术绘画的兴趣。课前使用的“范图”提前让学生了解即将要学的美术绘画内容,让学生提前为学习美术打下基础。

(二)课中使用在课中使用的“范图”是在学生理解美术的基础上学习绘画的技巧,在美术绘画中技巧种类繁多,每一种绘画的技巧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范图”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到每一种不同绘画的特点。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当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通过“范图”来展示绘画整体构图、色彩的搭配、意境的营造,突出绘画所要表现的重点,掌握绘画的技巧。因此,教师必须很好地展现出“范图”的绘画过程。(三)课后使用在课后使用的“范图”主要是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后的练习,以及临摹与欣赏,并且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建议,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课后使用的“范图”类型的选择应该从多方面考虑,通过让学生欣赏多种美术绘画“范图”来提高对美术艺术的理解,从美术绘画的实践中提高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

三、“范图”使用的作用

(一)培养想象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范图”的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对画作的构思、框架结构的安排、绘画的技巧运用以及细节的处理都能够提高学生的处理能力,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想象力是通过学生脑海不断思考而不断扩展,而美术绘画的过程正是需要不断思考。教师可以通过确立一个主题,展示相关的“范图”一段时间给学生观看,之后就隐藏“范图”,要求学生依靠自身的想象力创造画作,这将能大大的提高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拓展思维方式。培养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在绘画创作时树立独特的风格,有利于自由的发挥。

(二)提高审美能力美术欣赏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欣赏“范图”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认知美术艺术的真谛,同时教师需要选择具有鲜明特征的绘画“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绘画特征了解画作的绘画技巧、构图的技巧、色彩搭配的要点,通过具有对比性的绘画“范图”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画作的区别。通过学生自身不断的欣赏和感受“范图”,从而提高学生对画作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在“范图”的选择上,教师应该选择小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画作以及著名艺术家的作品,这样有利于建立小学生初次接触美术以及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三)学习绘画技能在学习绘画技巧时“范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范图”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能减少学生在绘画中出现错误的次数,让学生的绘画技巧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帮助学生了解到如何构图,如何搭配色彩,如何确立物体的具体形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导和示范也是提高学生绘画技巧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教师所绘的“范图”能够长时间保留下来,同时也能在学生心中留下长久的印象,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呈现出画作整体的美,呈现出画作要传达给人们的情感,表现出画作的意义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范图”的使用策略有利于帮助小学生通过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开启美术绘画的绘画道路,让小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绘画的技巧,全面地掌握绘画的方法,通过自身对于美术绘画的思考,充分地展现出自身的绘画才能,表现出生活中的美好。范例的作用首先是激发美感,其次是引导想象,再次是思考新的表现方法和手段。教师要用敏锐的眼、聪慧的脑和灵巧的嘴,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欣赏的基础上,巧妙利用范画的积极影响,创新绘画形式,给学生创设充分表达、表现的机会,以提高学生欣赏、表现美的能力。

作者:代俊波单位: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吉文镇小学

第8篇

一、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学生都需要教师指导,其无论采取怎样的学习方式,对教师都是有需求的。但是部分高校盲目扩招美术相关专业的学生,这对学校专业教师的配置就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当师资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时,学校便会调用相近专业的教师,或者外聘教师,但无论采用哪一种解决方案,都无法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学生创意理念的形成以及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都会产生一定的阻碍。学生若缺失创意理念,在进入社会后,文化创意则很难。

二、文化创意产业和当代美术教育相结合的措施

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落脚点是“创意”,所以当代高校的美术教育就应该针对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创意”二字,不断提高美术专业教师的素质,培养出更多适合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的人才。

1.加强学科建设,建设有特色的专业

根据社会对学校的要求,教师应不断进行科目的整合,明确提出学生的培养方案,确定哪些是基础类型的科目,哪些是培养创意的科目,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不断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开设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的专业,不仅仅是一味地迎合市场需要。

2.强化师资队伍

学生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的要求是相当高的,所以学校应不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考核,同时可以有目的地组织教师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进入相应的文化产业公司学习。这样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教学调整,学生也可以将学习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明白自己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采用实践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这是将天马行空的艺术具体化的重要方式。

三、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和当代高校美术教育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当代高校美术教育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代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当然,对于当代高校美术教育来说,要想根据市场的要求和社会的期待,培养出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定位的人才,是需要每一位一线的美术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根据学生的基本功以及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做出调整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是要或多或少地考虑到市场的要求,同时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并有选择地继承和发扬,不断探索当代高校美术教育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教学模式。

作者:李欣

第9篇

一很多艺术家的成就并不局限于某种艺术形式

现代艺术家尤甚。艺术家们往往同时在绘画、雕塑、设计等各方面成就斐然,从文艺复兴的米开朗基罗到后印象派的劳特雷克,再到现代艺术的毕加索、杜尚、安迪•沃霍尔,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往往跨越了所谓FineArts的范畴,实现了“大美术”的概念。整体来看,西方现代美术教育中较为注重材料的解构和创作观念的展现,对艺术基本技巧的纯熟并不给予更多关注,学生往往被要求对某种“物”或“观念”进行解构,进行自己的各种艺术实验,并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材料和表达方式,从而形成独特的路径来完成自己的艺术作品。这种作品可能以某种传统的纯艺术的方式呈现,也有可能以更加“现代”的“大美术”形式呈现,这取决于学生自己的表达需求。教师作为引领者,只对学生作品进行建议和点评,不直接进入作品制作过程本身。中国的高校美术教育系统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受到当时苏联美术教育系统的影响,艺术门类间区分明显,重视基本技巧的训练,对纯艺术与实用美术的区分相当明确。以油画专业为例,往往经历一到两年的基础训练过程(其中包括大课时的素描及色彩练习),然后是从油画静物、油画头像、油画半身像、油画全身像到油画人体的反复训练,并以油画创作作为最终成果进行总结,与之相对应的国画、版画、雕塑等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是遵循这一原则。毫无疑问,这样的教育系统培养出的学生是富有技巧的,并使写实主义绘画在中国占据了完全的主流地位,但同时也存在视野狭窄和适应性差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这种情况得到改变,高校中的设计类课程逐渐增多,设计专业成为美术教育中的最大份额,以适应社会对于大量设计人才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变迁,美术学专业课程结构发生了改变:各高校增加了类似三大构成、装饰基础、设计基础之类的课程,对实用美术和现代艺术构成有了基本的介绍;增设了类似于绘画材料研究、综合绘画等课程,以对现当代美术中的重要命题进行探索,丰富学生的表现手法;设计学科的学生则在进行相应的基础训练后以平面设计、环艺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进行划分并实施对应的教学过程。整体看来,高校美术教育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向“大美术”的方向进行转变,但相比于西方美术教育系统,中国美术教育仍然倾向于传统美术界限的划分,而全盘接受西方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中国的高校美术教育系统有其自身优势。

二“视觉时代”的来临已是不争的事实

与以前的时代相比,当代人更习惯以视觉信息获得对事物的认知,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中“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被逐渐打破——“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美术教育应当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情感表达,提高其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高校美术教育要顺应“视觉时代”的要求,实现“大美术”,就必须进行综合的改革,这种改革不能直接移植西方经验,而要以现有的美术教育系统为基础。“大美术”的主张并非抹杀美术各种门类间的区别,而是主张以更加开放和兼容并蓄的态度对待各种门类间的融合和互相作用。这种融合可能是在国画专业中加入更多的设计因素,使用更加丰富的材料,甚至是改变装裱展示的方式;或者是在设计专业中加入民族绘画因素,使其具有中国味道;也可能是更加深入的融合方式——综合材料表现绘画的制作。尽管融合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但都要求我们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进行课程的设置,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解决之道就在于学分制的开展和公选课更大规模的开设。由于专业学习时间的限制,学生一般在各种艺术门类中选择一项作为自己的学习内容,对其他门类课程所学相当有限。要求任课教师实现“大美术”的授课方式,要求国画教师同样了解油画专业知识,并对现代美术和设计学知识有所认知,毫无疑问存在实际困难,因为这要求高校教师具有更为广阔的知识面和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这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做到。高校教师教育水平较高,但普遍是对某一种特定艺术门类有较深入的理解,而对其他艺术门类往往是浮光掠影似的了解。目前高校中普遍开展学分制,但以不完全的学分制为主,专业课程主要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实践课程、毕业论文及毕业创作几个板块组成。选修课的开设占课程总量的比例较低,所占学分比例同样偏低,同时也存在开设不足、偏重理论课程等问题,学生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门类的深入学习。实现完全的学分制,降低专业必修课的比例,提高专业选修课的比例,是实现目前高校美术教育“大美术”的可行之道。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在进行了必要的基础课程学习后(这些基础课程应当是更加整合的),学生选择一个艺术门类进行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如国画、油画、版画等专业),同时允许学生跨门类和跨专业进行选课,通过上交作品的考核判断其掌握程度,高校承认每门课程的学分,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基本学分即可达到毕业标准。其中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应当主要集中于第一学年,专业必修及选修课程集中于第二、第三学年,第四学年则是专业提高课程、毕业创作及论文写作。高校教师在学期初确定欲开设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身专业需求和发展方向进行选课,学校进行综合及统筹安排,保证开设科目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样既能保证学生选课的更大自由,又不至于使教师难以负担。

通过这一方式,绘画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设计专业课程或者版画、雕塑课程等,他们在艺术实践中的路径将得到极大的拓宽,并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强的适应力。不能否认,大量选修课的开展可能带来相应的负面效应:专业必修课份量减轻导致专业技能的下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性下降等问题同样会逐渐显现。完美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每一种教育模式都有其漏洞,“大美术”的美育模式也不例外。相应的,高校美术教育可以通过一些具体对策减少问题的出现:首先,对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内容、课题设计进行不断推敲和完善;其次,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帮助其进行合理的课程搭配;最后,完善教辅工作,为任课教师扫除障碍,减轻负担。我国的传统美术教育系统重视理论、技法,与社会生活却有着层层隔阂,而在这个视觉时代,各种美术门类间的互相渗透已经成为艺术的主流,“大美术”不仅仅是个概念,而已经成为现实。高校美术教育应当顺应时代的需求,培养能够在现代社会中亲近生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大美术”语境下的高校美术教育改革应当继续深入下去,并在持续深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出适合中国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道路。

作者:史秀娜单位:聊城大学

第10篇

(1)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德。

加强审美教育,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分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良好品格的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不断涌入,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相对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他们在人生中很容易误入歧途。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摒弃丑恶事物的观念,树立接受美好事物,提高对事物的辨别力。

(2)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美术教育中通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对生活和艺术具有独特的理解和认知,启发学生个体想象力和创造力。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其实都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结晶,是作者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认识,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活跃人们的思想,启发人们去思考,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幼师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对幼师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全面构建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的今天,审美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幼师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日趋多元化,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挖掘审美教育的因素,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确立审美教育的原则方法,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和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把审美教育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不断提高教育审美能力的实效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深化美术教学评价标准改革,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青少年认知事物的能力与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评价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决不能以“像不像”“美不美”为准则来评价其作品成功与否;学校在制定教学评价标准时,决不能一成不变,一套教学评价标准用上几年不变,要依据学生实际和市场需求,不断深化美术教学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作品能否真实反映学生的真实感受,是否有学生独特和新颖的表现。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创作,通过作品表现自己的思想,转变过去那种一成不变的美术教学评价标准,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走进大自然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自然美既是艺术美的直接表现对象,又是启迪艺术家进行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的沃壤。因此,幼师美术教育者在教学中要树立“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一理念,在教学中要持之以恒的贯彻。学生进行美术创作不能拘泥于教材和理论的束缚,更不能足不出户搞创作,要走进自然、感受生活、激发灵感,促使人在心理上升华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愉悦感,方能创造出源于生活并超越生活的艺术作品,才能启迪人生。当学生走进自然,在观赏自然山水风光的时候,既可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又可以激发学生对人生美、对社会美的遐想。在这情景交融之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被激发、调动起来,个人的心灵完全处于一种非功利的审美状态,可以进一步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捕捉到自然美的规律,形成对自然美的直觉。

(3)注重对优秀美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是简单地通过几节课的学习就可以实现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多元化的。学校要把审美能力培养贯穿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尤其是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留下来大量精美的艺术作品,其完美的形象、高超的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能让人欣赏到艺术表现手法的多元化,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在欣赏艺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的方法,学会主动捕捉强烈的第一感觉,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对美的感受,进而提高审美能力。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进行比较与评价,把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和理解引向深入。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不能只是感觉作品“很美”“很漂亮”,要培养学生懂得鉴赏美的标准,要知道一幅作品美在哪里?学生只有学会对作品进行比较和评议,通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积极开展美术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科学的美术教育离不开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美术实践教学。美术实践包括美术创作、美术鉴赏和其他与美术相关的人生活动。美术创作的过程,正是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辨别美丑,乃至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美术作品欣赏、写生、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感受生活、感受艺术作品,产生艺术和创作的灵感。学校还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3结束语

第11篇

(一)启蒙性。

初中美术教育是美育的初始阶段,对学生美感的培养起着诱发和启蒙的作用。美术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艺术的教育,艺术的教育没有边际,学生不可能通过几年的美术课的学习,就达到至高点。初中美术教育对整个美的教育来说,只是一个起点。初中美术教师应准确定位自己,通过几年的美术教育,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辨别美与丑的能力,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二)创造性。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还要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初中美术教育虽然是美育的初始阶段,但也应时刻牢记这一使命。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当前初中美术教育存在的困境分析

(一)对新课标认识不足,忽视美术的重要性。

新课标在课程的内容、教学理念等方面比原有课程有了更大的改进,而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美术教师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或已经意识到这一改变,却囿于各种因素,无法真正实施。他们或在课堂上放任学生自流,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和组织作用,或只草草讲述几句,连简单的示范也忽略不做,或因循守旧,仍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学生是否理解。除此之外,初中教育阶段学生疲于应付升学考试,往往把美术作为副科对待,师生缺乏对美术重要性的认识,一周一节的美术课还经常被其它所谓主课挤掉,导致美术教育在初中教育阶段名存实亡的现状。

(二)教学投入匮乏,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基于上述师生对美术的定位,美术课除了简单的一本书、一支粉笔、几个石膏像以外,再无其它教学设备可以利用。另一方面,美术教师对教学努力钻研不够,也是导致教学资源的匮乏原因之一。如,对农村学校而言,其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剪纸、泥塑、编织等工艺,都可以作为美术教学的资源,都可纳入美术教学课堂加以利用,而我们在农村学校美术课堂上很少看到这些令人振奋又闪光的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单调,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农村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内容,教师具有绝对的主动权,他们想上什么就上什么,随意安排教学内容。甚至部分教师想当然地认为美术教育就是绘画,他们注重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而缺乏理论和欣赏水平的培养,久而久之,将美术教育与绘画等同起来,越来越远离美术教育的目的。此外,大多农村初中学校,都没有很好地给美术教师提供一个进修、交流的机会,导致部分教师固步自封,原地踏步,很难接近美术教育的前沿阵地,很难圆满地完成美术学科交予他们的任务。

三、加强初中美术教学水平的策略

(一)高度重视美术教育。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对美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尽力克服一切困难,为初中学校配足配齐美术教师,实在存在困难的,可以通过进修、培训等方法培养一批合格的美术老师,承担美术教学。另外,严禁其它科目占用美术课的现象,确保一周一节的美术课上得保质保量。同时,出台必要的政策,督促学校及科任教师上好美术课,以避免美术教育随遇而安的现象再次上演。

(二)加大美术教学设备投入。

各学校应切实负起美术教育的责任,加大美术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设备,适时邀请美术大家走进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美术的魅力,争取让美术课成为学生美育培养的基地。

(三)深入挖掘乡村素材。

学校和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挖掘身边的素材,为我所用,通过民间剪纸、刺绣、编织等技术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艺术无处不在,并逐渐学会自己去感悟美、认识美,进而自己去创造美。

(四)强化学生审美教育。

第12篇

创新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学生欣赏作品、学习绘画除了锻炼绘画技巧以外,更多的是培养一种美的感觉。而这种美感的形成靠的是学生的观察、感受、想象,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些能力都会最终促成创新能力的提高。美术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感受美、发现美,更要学会鉴赏美和创造美。教师要利用美术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确立学生的审美价值,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优良的人格品质,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而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将理论知识加以应用或实践,难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热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利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在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努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高校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措施

美术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描绘事物的能力,更要求学生通过绘画表达个人情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感觉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重视美术教育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所起的重要作用,利用美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一)发挥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是否能够发挥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是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先决条件。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前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方法和美术表达。教师应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变单方向的知识讲解为双向的师生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采取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如遇到问题时,教师不是直接的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查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研究讨论主动的获取知识,并体会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喜悦感,这样将会进一步激发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创新氛围

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创新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对美术较强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创新氛围。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做良师,在课下成为学生的朋友,把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扩展到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平日里教师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和内心世界,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怀,努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第二,师生间要建立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观点,多元的思维等,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和挫折多正面鼓励,为学生建立一个宽松和自由、崇尚个性的氛围。第三,要对学生多进行正面的鼓励。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不少优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创作来获得的快乐。第四,逐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表现的特点,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要利用美术教育易于发挥学生想象力的优势,做好美术学习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积极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的深度上要不断开拓创新,在专业技巧上精益求精,不断进行知识积累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实行开放性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要在美术教学中积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时应该设计制定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题,提高内容的开放性,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美术教育中体会艺术的价值和魅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鼓励学生突破固有思维的束缚,进发新思想,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锻炼。

(四)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和其他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传统的美术教育中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教学材料不足条件等的限制,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自己发挥的空间和思维的空间太少,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检索、鉴赏艺术作品的新途径,也可以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交流,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增强美术教育实践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