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邮政研究论文

邮政研究论文

时间:2022-12-04 18:51:26

邮政研究论文

第1篇

随着中美、中欧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双边协议的签订,中国加入WTO已是指日可待,分析家认为年内即可解决。按照WTO两个主要法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和《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要求,WTO各成员国要按照贸易自由的原则,成员国之间相互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壁垒,无条件给予最惠国待遇,承诺“市场准入”并给子“国民待遇”。

一、充分认识加入WTO的意义,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看待WTO,热情欢迎WTO

中国邮政历来是“官办”企业,主要业务实行垄断经营或邮政专营。加上几十年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缺少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经验,也没有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机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邮政部门参与了一定的市场竞争,但往往是无备而行,更多的是仓促上阵。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更谈不上参与竞争了。因此,面对“入世”,邮政人产生了不同的心态:有的对于什么是WTO,加入WTO将对我国产生何种影响,茫然一片,知之甚少;是福是祸,浑然不觉,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对加入WTO深怀忧虑,感到中国邮政力量薄弱,技术落后,管理落后,机制不活,效率不高,敌不过发达国家强大的竞争对手,感到前景暗淡。有的认为“入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主动调整自己,改革自己,发展自己,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就能逐渐适应新的形势,并在新的环境中使自己发展壮大。

对于中国“入世”,包括开放邮政市场,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什么积极的意义?这是正确认识、把握和对待WTO的基本前提,必须加以明确。

1.加入WTO,对我国必将带来巨大的利益

当今世界正在走向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这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这种形势带来了世界经济的突飞猛进和科学技术的跳跃式发展。我们国家想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加入WTO,履行其义务,享受其权利。可以在对外贸易中获得稳定的多边的优惠待遇,减少贸易争端,改善外贸环境;可以通过参与世界市场竞争,引进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先进的产品、服务和管理经验,包括先进的经营方式;可以寻求更多的商机,增加产品、服务、劳务的出口,扩大产品和服务的世界市场:可以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跟上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步伐和潮流。十几年来,我国政府之所以锲而不舍地进行艰苦的先是“复关”后是“入世”的谈判,其目的就是要进入经济一体化的世界市场,谋求国家民族的强盛繁荣和兴旺发达。

2.我国加入WTO,将为邮政的发展繁荣带来良好的机遇

加入WTO,与国际经济接轨,必将推动体制改革的深化,促进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国际贸易的增加,国民经济和社会消费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信息流、物资流和资金流都将有巨大的增长。这就为邮政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邮政必将彻底改革管理体制,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激活经营机制,涉足众多的领域,向企业化、商业化、多元化进军,网络和业务都将迅速增长。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贸易环境将大大改善,为中国邮政融入世界市场提供种种便利,商业机会将大大增加。邮政的网络、设备、人力、信誉等资源,将通过广阔的市场优化配置和互补共用。必将使邮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速完成向现代化的过渡。

3.邮政市场的开放将要在宏观调控下进行

加入WTO以后,把市场经济完善.竞争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和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比较弱的发展中国家同时推向一体化的世界市场,发展中国家邮政当然要受到一定的冲击,中国也不会例外。但是这种冲击决不会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只要市场一开放,外资外商将一拥而进,民族企业将难以招架,就要七零八落,导致大批破产和。因为,按照WTO的原则,各参与国是要双赢和互利的,其宗旨并不是破坏国家的经济。不然,WTO的组织就无法维持,更难以发展。WTO允许发展中国家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按照本国的实际情况保持市场开放程度的不对等,并将得到诸如关税保护、普惠制、过渡期等较为发达国家更多的优惠待遇。同时,我国邮政市场的开放及开放的程度要受国家的宏观调控,有计划有步骤有次序地进行。我国邮政主管部门在开放邮政市场的谈判中,必将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邮政是社会基础设施和事关国计民生的性质,以及邮政发展还相对落后的现状,运用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的原则,在开放邮政市场问题上坚持慎重的态度:将以开放市场的时间作为控制自由化的手段;并根据业务性质和影响确定市场开放的顺序;对外资控股将做必要的限制;在承诺开放市场时要以对普遍服务问题做出妥善安排为前提。当然这种过渡期的时间不会是无限的,市场开放的不对等也不会是永久性的。但是,只要我们在这个过渡期内(比如几年)认真进行调整,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积极作为,精心准备,就会逐步适应环境,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邮政所受到的冲击是不会太大的。对这一点我们应当有充分的信心。

4.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邮政将会越来越强大

市场竞争是不讲情面的。它是能力的较量,是技术、管理、经营、服务的较量。邮政市场开放后,面对发达国家的邮政和跨国快递公司,中国邮政会处于暂时的劣势,市场份额会缩小,有救益的业务被蚕食。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现代中国邮政具有百年的历史。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建设,已经建成了覆盖全国、连通世界的传递网络和连接全国主要城市的计算机网络,有上千亿元的固定资产,10多万个营业局所和投递局所,五、六十万邮政职工,3万多辆邮运汽车……,同时又有为全社会所公认的无形资产和品牌效应。“入世”以后,在新的体制和框架下,这些生产要素将得到合理组织、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其应有效能。同时,“入世”和开放市场之后,强敌在旁,矛盾复杂,竞争激烈,压力倍增,邮政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经受前所未有的现代市场竞争的“洗礼”,经更大的风雨,见更大的世面,受到严酷的锻炼和考验。邮政被全面推向市场以后,它要求生存、求发展,就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照WTO的“游戏规则”办事,从而扫除长时期来由于“官办官营”、行政保护、垄断经营而形成的惰性,产生一种自我调整、自我改革、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强不息的内在动力,奋力拼搏,不断前进,战胜困难。经过一段痛苦的磨练之后,中国邮政必将以崭新的姿态.健康的身形,成为国内市场上有优势的竞争者,并能打入别国邮政市场的大门,进入广阔的世界市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加入WTO,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邮政的发展都将是十分有利的。尤其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一体化经济之后,生产力的提高,产业的升华,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管理的科学化,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都将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跟上形势的发展,充分认识深刻领会加入WTO、开放市场的重大意义,改变对WTO漠然视之或掉以轻心的状态,消除害怕市场开放受到冲击的消极心理和不必要的疑虑,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看待WTO,热情欢迎WTO,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顺应时代潮流,使中国邮政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二、正确分析邮政现状,做好应对“入世”挑战的准备

当我们正确认识“入世”和开放市场的重大意义,看到良好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十分严峻。中国邮政的现状与开放邮政市场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一是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处在行政保护之下的邮政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的主体,不能适应多元主体竞争的局面,难以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政企不分的管理模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条件,并逐渐成为发展邮政生产力的阻力。二是邮政组织结构呈纵向一体化的形式。这种结构重视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缺乏有效的经济契约关系,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制于行政管理,难以实现责权利的统一;这种纵向一体的组织结构,几乎“包容”企业的全部活动,多项业务混合经营作业,难以满足不同业务的特殊要求,难以核算各专业的成本,无法实行专业化经营;这种组织结构还限制了整个企业的创新精神和蓬勃活力,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三是邮政的运递网络还相对薄弱。除了能力明显不足,技术水平、运行效率不高之外:还在于运递网、金融网、计算机网“三网分离”,形不成强大的物流配送的优势,缺乏与国内外竞争对手进行竞争的能力和机制。四是人才匮乏,人员素质偏低。邮政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且长期处于垄断经营,对员工的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能力要求不是很高,对人员进出把关不严。在邮电合营的体制下,人员统一调配,素质较高的职工较多地被安排在技术要求较高的电信工作岗位;而邮电分营时则受邮、电企业效益不均衡的影响,又有一批高素质职工流向电信部门,因此造成邮政企业适应现代技术、现代管理,以及经营、营销要求的人才严重缺乏和断档。邮政的这种现状,很难参与国内的市场竞争,更难以参加更为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必须有针对性解决当前邮政企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轻装前进,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

“入世”之后,中国邮政市场的对外开放是肯定的,只不过是个时间早一点晚一点的问题。因此,要未雨绸缪,做好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的改革,网络能力的调整、改善和增强,以及邮政队伍素质的提高和高级人才的培养。

1.改革是邮政的根本出路

20年来处在全面改革对外开放大环境中的邮政,也做了一些改革,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邮政的改革,除了网络组织改革有较大动作外,大多局限在财务制度、用工制度、内部分配等企业内部的微观领域,对于邮政管理体制、运营体制等关系到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改革则没有多大进展。因此在邮电已经分营.邮政独立运作的新形势下,彻底改变邮政的封闭状态,据弃依靠行政保护的陈旧观念,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经营机制,是历史赋予邮政人的庄严使命。

邮政的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是当前改革的重点应是实行政企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邮政真正成为有活力、有效率、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有企业,适应加入WTO和开放市场的要求,实现从传统邮政向现代化邮政的转变,并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邮政唯有改革,才能发展。这不仅为外国邮政改革经验所证明,也为中国电信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所证明。邮电分营。政企分开在邮电部门曾经酝酿、研究、规划了10年以上,但一直没有多大进展,政府企业、独家经营的格局基本上没有改变。1998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根据国务院的建议做出决定,组建信息产业部,实行政企分开,部直属的电信企业与行政脱钩,剥离重组。短短两年时间,我国电信管理体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质的飞跃。原来的一家电信企业重组上升为中央直属的两大特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从而在国家行业管理下,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以及中国网通和中国吉通等电信运营企业多家竞争的新局面,带来了中国电信事业迅速发展的空前繁荣,并满怀信心迎接着“入世”后国际电信市场的新竞争。如果不是“入世”的要求,政府下决心解决体制问题,那么电信业的改制重组不知还要延迟多少年,电信的发展也必将滞后若干年。现在,我国“入世”在即,邮政市场的开放势所必然。因此,邮政的这项改革也显得格外迫切。邮政的政企分开,就是把政府职能和企业职能一分为二,使得邮政主管部门真正成为邮政行业的监管者、执法者和协调害,独立于所有企业之外,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条件:使邮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实行商业化、多元化的经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有人担心政企分开后,政府不管企业了,将会影响甚至削弱邮政的普遍服务。其实普遍服务与政企合一并没有必要的联系。政企分开后,邮政作为企业其经营状况将会逐渐好转,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同时,邮政的政府主管部门也必然通过邮政立法,专营优惠,建立补贴机制,减免税赋,由暗补变为明补,并以责权利明确的委托协议作约束,普遍服务不仅不会削弱,而且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切实加强。

按照国家经济改革的大趋势。邮政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能源、交通、通信部门,属于国家经济命脉的基础性行业,邮政通信企业应是国家控股、参股为主的多元主体投资参股的经济实体,成为统一品牌的大的企业集团公司,各个专业成为相对独立的子公司(地方上成为相应的分公司),如邮政网络和邮件处理公司,邮政工农业和投递公司,经营有关业务的专业公司。改组后邮政集团公司要彻底改变企业原有纵向一体化的封闭体系,以各专业或业务为经营主体,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上下左右均以经济关系、资本关系、契约关系为基础和纽带。各专业公司作为邮政运营商可以按照商业关系,与网络邮件处理公司和营司进行财务结算;而网络、邮件处理公司和营司,在保证为集团内各专业公司服务的同时,可以放开手脚走向社会物流业和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领域。各专业公司则按照自己的特点放手经营,开创广阔的新天地。这样以股份制形式按照商业原则运作的邮政公司,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一个全新的现代企业制度将会建立起来,邮政行业也定会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2.强化网络建设,完善网络功能,使邮政成为物流配送主力军

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邮政能不能在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有没有强大的实力。邮政的实力主要体现在我们已经建成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和机械化、自动化处理设备武装起来的实物传递网,基本建成的用信息高新技术设备武装起来的综合计算机网和“绿卡”金融网。中国邮政的先天优势是网点遍布城乡,联系千家万户,在物流业尤其在电子商务中沟通企业与个人的联系方面具有天然的独特的优势。这是传统的物流业企业和新兴的电子商务网络公司都很难与之比拟的。在当今电子商务蓬勃兴起的环境中,中国邮政非常有希望也有条件成为一流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邮政以中心局体制为框架的传递网络,覆盖面积很大,但却比较分散,物流稀少的中西部地区和广大衣村占有很大的比重;而现代物流密集的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邮政网路。尤其是运输投递力量则短缺,并不占优势;邮政的运输网络,主要依靠社会公用交通设施,自主运输能力则比较薄弱;同时网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一直主要是以满足邮政包件、信件、发行的报刊的传递为目标,承载能力差,运输能力、仓储能力、处理能力明显不足,不能适应进军现代物流业和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要求。同时两个计算机网络之间及其与实物传递网之间,还处在分离状态,没有融为一体。处理自身的邮递业务尚不能得心应手,更难以对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配送,包括认证和支付的“一条龙”服务。摆在邮政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邮政网络建设,按照物流配送的要求,把邮政的运递网、信息网、金融网紧密链接,融为一体,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把邮政的运递网和营业投递网点,整合成为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物流体系,为中国邮政向现代物流业和电子商务进军创造必要的条件。

3.面对“入世”,要加强人才的吸引、培育和提高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事业的兴旺,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商机的把握、竞争的取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和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因此未来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严重缺乏恰恰成为邮政部门普遍性的问题,也是“入世”和开放市场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十多年来,国家的“复关”“入世”的谈判始终局限在外交外贸高层专业领域,其他部门对世贸组织的情况和规则知之甚少,在邮政这个有涉外业务的部门,熟悉国际贸易,了解WTO以及《服务贸易总协定》内容和规则的人才也是为数寥寥,这对“入世”面对邮政领域的谈判和应对挑战是不利的。在邮政企业的管理层,由于长期受到管理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人事制度的影响,缺乏懂政治、有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广大职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及管理体制和企业性质的制约,普遍缺乏市场.竞争、经营的意识,开拓创新的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没有形成一支有市场竞争能力。有公关能力的营销队伍。这是传统业务发展停滞、下滑,新业务发展不快,形不成规模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的这种人才形势和队伍状况如不很快改善,很难适应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应当成为邮政行业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

首先是要在各级领导干部和高中级管理人员中,迅速普及WTO的常识。使大家了解WTO的性质、任务、宗旨及运作方式,成员国的权利和义务,《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规则,了解“入世”对邮政将会产生的影响。做好“入世”和参与竞争的精神准备。

第2篇

【关键词】邮政储蓄银行机遇挑战

一、机遇

1.邮储行的正式挂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机遇。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意味着邮储行可以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开展各类银行业务,可以向银监会申请开办更多的业务品种,可以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摸索出一条属于邮储的特色发展之路。

2.中国邮政的四大优势(刘安东在全国邮政局长会议上的讲话语):“中国邮政历史悠久,拥有金字招牌。人民邮政的信誉优势、全程全网的网络优势、遍布城乡的网点优势(3.7万个网点)、“三流合一(也有人称作“三网合一”)”(即实物流、现金流、信息流)的功能优势,是我们的宝贵资源。”这些资源优势也必将成为邮储行今后发展的依托与潜力。

百年邮政的商誉、在业界拥有最庞大的营业网点数给邮储行带来的机遇是不言而喻的,即使四大行也相形见绌,而最让业界震撼的却是邮政“三网合一”所带来的无限潜力。

总之,如果经营得当,中国邮政的未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未来不可估量。

3.相对金融同业,邮储行没有不良资产的历史包袱,当竞争的号角吹响的时候,可以轻装上阵就是最大的机遇。自1986年恢复开办20多年来,邮政储蓄几乎只经营针对居民个人的负债业务,靠转存人民银行的利差收入赚取收益。近年来开展的中间业务也多以类及代收付类等无风险业务为主,银行卡业务也只开展了借记卡类,2006年以来开办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虽属资产业务,但因有高品质的定期存单作质押,所以也不会产生不良贷款。而“四大行”均因数额巨大的不良资产而专门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置它们。

另外,坐拥高达1.7万亿元的储蓄存款资金及庞大的客户信息数据库是邮储行参与竞争与合作的有力支撑与保障。

二、挑战

1.外部大环境的改变

国际上,随着中国政府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保护、过度期的临近,金融业对外开放日渐扩大,资金雄厚、管理先进的外国银行是整个中国金融业包括邮储行的巨大挑战与威胁;在国内,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及中国人民银行对邮储资金政策的改变,仅靠吃利差收入这种简单的盈利模式生存已无可能。“断奶了”,又有强敌环伺四周,生存与发展之路在哪里?

2.遍布城乡的网点作为优势的同时也将给管理工作带来诸多难题,如何有效和安全的利用邮政网点是邮储行面临的又一巨大挑战

过去,邮政储蓄是依托在邮政网络运行的二级单位。因此,在网点管理上也是地方邮政局实行分别管理,而不是按照银行的制度进行的垂直管理。邮政储蓄在业务性质上属于金融业务,邮政储蓄网点也明确属于金融机构,但作为邮政储蓄业务的管理机构——各级邮政局并不是金融机构,这样就出现了非金融机构(邮政局)管理金融机构(邮政储蓄网点)、经营金融业务的矛盾。邮政储蓄财务上未实行单独核算,并入邮政企业大帐。多数邮储管理者对银行业务管理方式并不了解,这就给目前的邮政储蓄管理带来了诸多隐患。

同时,邮储网点有2/3的比例分布在农村,且各地邮政储蓄大多存在营业场所陈旧、安全设施不够、硬件设备落后、操作环境较差等问题。

财务与资金管理上的疏漏,最典型的问题是业务费的发放过于粗放(主要以协储费的形式下发),内控不力,使一些人借发放协储费谋取个人私利,中饱私囊;另外,使用邮储资金垫付其他款项和使用其他业务资金垫付邮储资金的情形时有发生,甚至曾经出现贪污和携款潜逃的恶性事件。

业内人士认为,邮政储蓄管理着全国数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网点,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一直是个重点和难点。随着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特别是资产业务种类增加,相应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加大,操作风险也会增加。3.自主运用邮储资金的巨大压力

截至2007年,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超过1.7万亿元,规模仅次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至2007年,邮储的自主资金运用余额超过10000亿元。根据2005年出台的《邮政体制改革方案》,邮政储蓄存在央行的8290亿元必须按比例分五年转出,按此计算,2008年将超过12000亿元。加上新增储蓄资金,自主运用资金账户上的余额还会更加惊人。如何解决邮储庞大的资金出口,如何设计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这是各方普遍关注的问题。

2006年以来,银监会先后批准邮储开办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部分试点、同业存款和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投资、银团贷款、开放式基金销售等多项业务。

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是邮政储蓄恢复开办以来首次推出的零售信贷业务。2006年3月开始,银监会陆续批准邮储在北京、天津、山东、安徽、浙江等13个省份开展试点——客户可以用自己在邮政储蓄的存单申请贷款,也可以用他人的存单申请贷款。目前全国除、青海外已全部开办此项业务。

据悉,截至2006年10月底,邮储系统13个试点省(区、市)局累计发放贷款5.5亿元,结余贷款2.25亿元,目前尚未形成规模。

据邮储银行信贷部人士透露,目前其他信贷业务暂无进展,如银团贷款等。实际上,邮储的大部分资金仍用于投资债券和银行存款。

上述做法并未能解决邮储资金运用的燃眉之急。在邮储向商业银行转型的过程中,除了从中间业务寻求突破,通过贷款赚取利差收入是必然之选。但由于缺乏审贷经验,又有放贷压力和冲动,业内人士普遍担心,邮储银行如果贸然放开贷款业务,如何避免出现大量坏账的风险?

4.金融专业人才匮乏的挑战

长期的“只存不贷”使得邮政储蓄银行的金融人才极为匮乏。邮政储蓄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较低,素质不强,业务水平不高,难以提供令用户满意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从大多数地区反馈的情况看,邮政金融现有一线人员的大专化学历普遍来自电大、而电大的教育质量是被多方垢病的,何况人们的学习动力是外在的强制力要求多于内在的知识渴求的,这与邮政的体制、经营模式及长期的企业内部文化不无相关。

中间业务专业人才缺乏。众所周知,随着国家金融监管的加强和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存贷利差缩小,这使银行的传统业务风险增大,收益减少。目前,为了稳定和提高自己的利润水平和盈利能力,不少商业银行不断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将发展中间

业务作为增加收入的突破口。但邮储行现阶段中间业务还是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上,经营范围很窄,服务档次差,科技含量低,结构欠合理,创新动力不足。平时主要还是办理一些传统的绿卡业务,一般性收付业务等,技术含量高、盈利较大的诸如理财等业务才刚刚起步。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已成为邮政储蓄发展中间业务的瓶颈,尤其是科技型、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的开发、创新和营销。

另外,缺乏专业的审贷人员及金融营销人员严重不足也是邮储行目前存在的且需要迫切解决的最大难题。

5.制度薄弱与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的挑战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目前内控组织不健全,没有完善的内部组织结构控制,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运行管理体系,使得邮政储蓄缺乏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部门协调、系统运行困难,削弱了管理力度,导致邮政储汇机构无法像其他金融机构那样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科学、权责分明、运作有序的内部控制机制。检查监督人员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账平表符,没有风险审查意识,内控制度执行不力。“三级权限”制度在很多地方形同虚设。

人们认为邮储当前的主要任务:一是组建强有力的队伍,建立属于自己的风险管理及内控组织体系;二是完善制度、强化制度落实机制,应以流程控制的理念为指导,将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和制度,同时强化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构成的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形成有效的机制,保证各项业务制度和流程的执行到位;三是加强学习,要积极创造学习机会,努力提高风险管理人员自身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应对新型业务风险的能力。

第3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邮政管理;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

0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更是突破20万亿元。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促使快递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2016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312.8亿件,同比增长51.4%;快递业务收入完成3974.4亿元,同比增长43.5%,连续6年保持50%左右的高速增长。“十三五”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在新形势下,我国邮政业发展的基本面在更高起点上总体向好,仍处于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三五”时期是我国邮政业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是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邮政业的决胜时期,也是我国从邮政大国向邮政强国迈进的重要时期。“十三五”期间,我国邮政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服务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行业人才需求进一步增强。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邮政业人才队伍基础还十分薄弱,行业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远不能适应新需求,特别是行业人才培养、选拔、评价、激励、保障等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破冰,相关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邮政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行业发展态势,对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培养的知识与能力进行需求分析,最后提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当前邮政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1.1邮政业人才缺口大,培养质量需要提高

邮政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造成了邮政业人才在数量上的大幅缺口,更是在对人才培养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尤其是传统的、粗放式的快递企业在经历多年“爆发式”增长过后,企业经营管理问题逐渐暴露并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障碍,迫切需要引进大批懂行业、懂管理、懂操作的复合型高素质快递业管理人才。根据2016年阿里研究院的《全国社会化电商物流从业人员研究报告》,2016年全国203.3万社会化电商物流从业人员中,站点快递员、站点仓库操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等一线人员172.9万人,占比高达85%,总部管理人员仅5.9万人,占比仅为2.9%,基层人员与管理人员结构严重失衡,行业的专业管理运营人才急缺。同时随着无人机、全自动分拣系统、搬运机器人、全货运飞机等先进的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装备和技术在快递行业逐渐推广应用,整个快递行业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1.2目前邮政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严重缺乏

当前,现代邮政快递业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的关键阶段,面临着行业结构调整、服务质量提高、市场监管标准化等挑战,急需大批能够深刻理解现代邮政业运行管理情况以及技术经济特征,能够胜任邮政业管理和工程技术工作的高素质人才。目前从国家邮政行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尚未开展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全国也只有北京邮电大学在2017年3月刚申请获批邮政工程和邮政管理两个本科专业,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本科院校正在向教育部申请邮政工程、邮政管理本科专业,目前行业人才的培养多以高职、中职层次为主,而传统大专层次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技能型人才为主,缺乏全面深入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不能够给从业人员构建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同时,在对快递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中还发现,企业招聘的现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高素质人才由于缺乏对现代邮政业的深入理解以及系统的行业知识体系构建,不能够很快胜任邮政快递行业的高层次管理和技术工作。因此,如何基于我国快递行业迅猛发展的需求来构建和设计科学、合理的邮政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国内学者快递人才的培养大都从高职高专的层面探索[1-6],较少地从本科专业的层面来研究我国快递业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问题。我国电子商务及快递业的迅猛发展对邮政类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邮政类人才培养提出新的需求。基于此,结合我国电子商务、快递业发展态势和现代物流发展的特点,本论文提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我院开展电子商务及邮政类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2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培养知识与能力需求分析

邮政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的一个行业,对邮政管理人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邮政快递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亟待提高,特别是现代邮政快递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的关键时期,急需大批能够深刻理解现代邮政业运行管理情况以及技术经济特征,能够胜任邮政业复合型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人才。要求邮政管理人才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基于互联网及物联网环境的物流供应链管理能力,掌握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快递管理理论与技能,胜任邮政快递企业运营管理、快递网络设施优化设计、邮政业战略规划以及邮政金融管理等工作。具体来说,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现代邮政快递行业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②掌握供应链管理中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协调控制和现代邮政快递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和知识,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对邮政快递业务进行组织、计划、协调、控制与监督,实现邮政快递业务的智慧管理;③具有邮政快递企业运营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和邮政快递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和实际工作应用的能力;④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特别是外语能力、人际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⑤具备较高的抗压能力和较好的复杂环境适应能力。

3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为更好地培养行业所需的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发挥各自的优势,因此,本文提出面向行业需求的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学校、科研机构和用户在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联合政府机构(国家邮政局)、行业企业(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及各大快递企业)、高校(设置相关专业的高校)、科研机构(北京邮政科学研究院、上海邮政科学研究院等)以及用户等主体在政策导向、行业需求、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最终需求等方面各自具有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企业的行业需求和实践资源、高校的师资队伍、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以及用户的市场导向需求等作用,打通人才培养通道,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切实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素质和水平。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市场需求变化,从用户层面促使政府机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主体在培养人才上实现思维转变。

3.1政府机构

在邮政管理人才培养中,政府机构主要指的是国家邮政局及其各省(市)邮政管理部门。政府在“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中,应做好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对行业急需的人才类型、数量等进行规划,全力配合高校同企业、科研院所一起开展人才培养研究。政府要对“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进行引导和扶持,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环境的建设,出台明相关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

3.2产业

在邮政管理人才培养中,产业主要指的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及顺丰、申通、中通、韵达、圆通、百世等各大快递企业。企业是不仅仅邮政管理人才的需求方,更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方。一方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又拥有优质的行业资源和实践环节。因此企业必须要联合高校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才培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共享企业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打通企业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通道。

3.3高校

高校尤其是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邮电类高校在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人才培养的主体。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高校应紧紧围绕建设“普惠邮政、智慧邮政、安全邮政、诚信邮政和绿色邮政”五个邮政的发展战略,立足行业发展实际,面向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战略需求,优化与邮政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设置,大胆探索邮政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和完善与岗位能力需求耦合对接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与现代邮政业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软硬件条件建设,强化与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及各大快递企业的“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努力培养引领邮政行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构建现代邮政行业人才培养体系。

3.4科研机构

在邮政管理人才培养中,科研机构主要指的是北京邮政科学研究院、上海邮政科学研究等科研机构。科研机构在“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中主要扮演着科技引领的角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高校通过与科研机构进行技术交流,可以使高校更好地了解科研机构一些科技前沿和研究方向,掌握先进的行业技术,从而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

3.5用户

用户代表市场,市场代表需求,是人才培养最终的检验者。“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必须从用户的角度考虑,结合用户的需求信息,用户提供的创新方向才是整个行业的创新方向,也是人才培养的着力点。所以,高校经常与用户进行需求交流,可以使高校了解到人才培养的最新方向,促进“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的不断完善。

4结束语

当前我国邮政业的迅猛发展和转型升级,对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论文分析当前我国邮政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行业发展态势,对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培养的知识与能力进行需求分析,最后提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高素质邮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我国邮政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指导。

参考文献:

[1]粟增富.基于校企合作的快递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6(3):99-103.

[2]周宁武.基于校企合作的订单式高职快递人才培养的探讨[J].教师,2011(2):23-24.

[3]叶伟,夏建辉,周宇亮.快递行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1(8):45-46.

[4]邓汝春,罗中.校企双主体的快递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初探[J].现代商业,2011(1):283-284.

[5]董海芳.浅析快递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69-72.

第4篇

关键词:电子文件电子邮件归档

政府和工业领域内所使用的电子邮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比例增长。据保守估计,加拿大政府雇员每年要处理超过30亿封的电子邮件,而且这个数量还在平稳地增长①。美国几乎所有的联邦政府部门都在使用电子邮件处理公务。电子邮件在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政策制定、任务分配、提供进度报告,确认合同等。这些电子邮件消息和附件以通知的形式、协议的形式或者业务记录的形式出现,经常包含着决策、业务行动需要的数据或者作为法人单位需要留存的信息。

不恰当的电子邮件管理和使用会招致很多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关键性的文件找起来比较费时费力;一旦需要电子邮件来作证,机构很难证明电子邮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未受保护的消息被泄露给了非意向接受者②。

为了了解目前国内电子邮件归档管理实际情况,笔者开展了文献调研和实践调研工作,意在找出目前我国电子邮件归档管理中存在问题,并思索完善之策。

一、我国电子邮件归档管理的实践现状和理论研究成果

(一)电子邮件归档管理的实践现状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电子文件管理机制研究”课题组于2007年6~12月间对我国153家中央直属机关、省级档案机构、企事业单位的电子文件状况进行的系统调查,42.2%的电子文件没有以任何方式留存;74.4%机构没有采用任何措施存留数据库、电子邮件、多媒体文件、网页文件等类型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处于严重的流失状态③。

这些虽然是2007年的调查数据,但因为没有收集和归档电子邮件的政府机构数量比较多,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政府机构电子邮件的集中归档管理仍然是一个严峻问题。

为了了解企业电子邮件管理的真实情况,笔者调研了一家中型私企和一家大型国企。

作为一家私营企业,公司出于对电子邮件安全的考虑,公司合同之类的重要业务信息并不通过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只是公司员工查看通知和与客户交流的平台,电子邮件的内容主要是企业内部的通知,也有一些买卖信息和客户的账户信息,公司领导对于电子邮件的管理并不是很重视。电子邮件存在公司的服务器上,基本上不删除,没有专门的电子邮件归档系统,也没有相应的电子邮件管理制度。

在另一家大型国企,电子邮件主要用于公司内部业务交流,是OA系统的一部分,公司员工用自己的账号登陆内部邮箱查看相关信息。公司虽然制定了电子邮件系统管理规定,但只是就邮箱账号的申请和正确使用、密码变更、用户信息变更以及滥用所承担法律责任等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规定,而对于电子邮件鉴定、归档、存储等问题则基本没有涉及。

(二)电子邮件归档管理的理论研究成果

笔者以“电子邮件+归档”作为组合检索条件,从 CNKI(中国学术期刊和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出直接相关文献35篇,经过系统整理和归纳分析,发现针对国内电子邮件归档管理实践中存在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较少。

国内学者对电子邮件归档管理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国外电子邮件归档管理法规制度和具体做法的介绍和分析,以及实现电子邮件归档的相关技术和系统功能需求。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从微观方面介绍欧美国家电子邮件文件归档管理的具体做法。代表作有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刘家真教授于1998年在《浙江档案》上发表的《电子邮件文件管理综述》;剧伟伟的《美国史密森尼学会档案馆电子邮件管理实践的启示》(2009,11)一文。

二是介绍和评析国外电子邮件归档管理政策法规和制度。代表作有刘家真的《美国国家档案文件管理局的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及反馈评价综述》(1998,6);肖妍的《议电子邮件管理政策的制定》(2005,1);李文生、李超、杨吉江的《面向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电子邮件元数据标准研究》(2009,12);刘越男、周杰、李竞谊、唐泽阳、蔡弘旸、王子腾的《国外典型电子邮件管理政策比较研究》(2013,2)。此外,杨安莲、于丽娟、张宁、张正强等学者在相关论文中介绍了欧美国家电子文件管理软件的通用标准。

三是探讨电子邮件归档技术的实现。代表作有赵晓侠的《电子邮件存档技术》(2006,3);赵爱国的硕士论文《电子邮件的归档管理》(2009,4),给出了以“业务”为中心的电子邮件归档管理的参考模型以及利用开源软件来实现电子邮件管理系统的方法。

二、我国电子邮件归档管理问题分析

将公务电子邮件归档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这是由其业务价值和法律凭证价值所决定的。

虽然国家档案局在2005年就已经和实施了《公务电子邮件归档与管理规则》,但国内政府部门和企业对公务电子邮件归档一直以来并不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电子邮件归档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保障1.政府企业缺乏归档电子邮件的原动力

我国自开展电子政务以来,鉴于国家安全考虑,政府部门仅仅把电子邮件系统作为一种传输一般性消息的工具,而没有把它作为政府业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电子邮件系统中形成的记录在政府部门看来也没有归档的价值。

对于企业来说,电子邮件虽然已经成为企业员工、企业与客户以及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保持互动的重要工具,但没有列入国家对企业审计材料范畴之内,所以企业是否归档电子邮件,完全取决于自身。

2.电子邮件没有被正式纳入政府和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之内

国家档案局在2005年的《公务电子邮件归档与管理规则》中指出,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公务电子邮件归档与管理适用本标准,但电子邮件没有被正式纳入政府和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之内。

国家档案局2003年的《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中,所称的电子公文,是指各地区、各部门通过由国务院办公厅统一配置的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处理后形成的具有规范格式的公文的电子数据,并不包括电子邮件。国家档案局2006年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也没有单独提到要将电子邮件归档。

对于企业来说,国家档案局在2013年开始执行的《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也没有把电子邮件列入必须归档的文件材料范畴之内。此外,企业年检材料也不包括电子邮件,来自工商税务部门的年检主要针对的是财务文件材料。ISO9000国际认证的主要材料是质量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质量体系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电子邮件也不在其检查范畴之内。

3.国家档案局的《档案管理软件功能要求暂行规定》也没有要求捕获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的归档需要借助一定的软件工具来实现,但国家档案局在2001年的《档案管理软件功能要求暂行规定》中,只是要求档案管理软件应具备数据管理、整理编目、检索查询、安全保密、系统维护等基本功能,而对软件所应具备的文件捕获功能则基本没有涉及,也就是说没有规定档案管理软件应该具备捕获电子邮件的功能。

国家档案局在2005年《公务电子邮件归档与管理规则》之后,也没有对《档案管理软件功能要求暂行规定》内容进行修订和更新。因此,对于一个具体单位来说,档案部门是否需要实现单位内的信息集成管理,即实现电子公文和电子邮件及其他信息的集成管理,只能根据单位内部的需要和具体情况来决定,没有来自行业的法律法规的支持和强制性要求。

4.地方性的电子文件归档范围正在研制之中

北京市档案局田雷在《电子文件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研究》(2012,09)一文中指出,为解决当前普遍使用传统载体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界定电子文件的归档问题,北京市档案局力争在一至两年内出台《北京市电子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编制指南》。其中,在归档范围方面,特别指出电子文件的生成环境包括邮件系统。

(二)政府和企业普遍缺乏电子邮件管理策略和归档管理工具

1.缺乏有效电子邮件管理策略和具体适用的规章制度

电子邮件分散产生于客户端,因此电子邮件的归档只能由单个客户端来负责,同时电子邮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问题,以及所需的存储空间,都需要整个机构内部信息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和电子邮件产生人员的通力配合和各司其职,需要机构利用管理策略和制度来加以规范和引导,以完善的培训来加以推动。

国家档案局虽然在2005年就了行业规范《公务电子邮件归档与管理规则》,但该规范只是从归档的角度,在笼统强调电子邮件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之上,来指导档案员如何对电子邮件进行著录和归档。而对于机构如何保证电子邮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安全性,针对电子邮件的整个生命周期如何来进行管理,针对共享的文件夹如何来进行管理,则没有涉及。

2.电子邮件管理系统缺乏归档功能

根据实践调研情况,政府和很多企事业单位的电子邮件管理基本上处于一种松散状态。所有进出的电子邮件自动保存在邮件服务器上面,没有独立的数据库服务器来提供存储。员工基本不承担对电子邮件鉴定、归档和存储的任务,电子邮件系统也没有归档这一项功能,多数情况下只能提供简单检索功能,而没有全文检索功能。

三、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配套的电子邮件归档法规制度

(一)从国家法律的高度,要求政府机构和企业必须捕获电子邮件

目前,电子邮件归档的“法规遵从”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中已为国外司法界广泛认可和运用。所谓“法规遵从性”,其含义就是企业和组织在业务运作中,不仅要遵守企业自己的各项规章,而且要遵守政府和行业制订的各项法律、法规及各种规章。“法规遵从性”要求政府和企业需要对信息包括电子邮件具有可控性④。

1.要求政府部门归档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作为电子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机构业务活动的凭证,而且对于保障民主社会中的政府权责清晰和政府取信于民都非常重要。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国家在电子文件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中要求政府部门将电子邮件捕获归档,并颁布了专门的电子邮件管理法规。

2.要求企业保留电子邮件

安然公司暴露丑闻后,美国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在《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中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保留所有业务记录,包括电子记录和邮件在内,不少于5年。另外,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事务所必须保留构成审计或评估基础的审计工作报告、文档和证明其结论的信息至少7年时间,即与审计工作报告和财务管理有关的电子邮件通讯也至少要保留7年。

⑤”

(二)建立配套的电子邮件归档法规制度

1.制定和专门的“电子邮件管理规范”

根据美国“联邦文件管理法”,电子邮件属于美国政府文件保管范畴之内。1994年3月美国国家档案文件管理局(NARA)了电子邮件管理规范(草案),就电子邮件文件的识别、鉴定、完整保存、安全处置、管理人员职责等基本问题给出了原则性指导建议。为满足实际工作部门的操作需要,NARA承诺将为解释该法规提供具体指南与建议⑥。

此外,美国一些政府机构还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本单位的电子邮件管理制度。如美国的科学文化中心——史密森尼学会档案馆制定了内部电子邮件管理手册——《电子邮件文件式管理》(Treating Email As Re? cords),它通俗易懂地介绍了电子邮件文件管理的相关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解答员工在电子邮件处理中的问题⑦,这些详细而具体的管理措施对于指导员工如何管理电子邮件具有启示意义。

2.通过制定电子文件管理软件功能需求的行业标准实现电子邮件归档管理功能

正如于丽娟在《电子文件管理通用需求--MoReq》(2003,6)一文中指出,电子文件管理的各项研究及其成果,大多数都将落实到以软件为核心的解决方案上。

美国国防部自1997年《电子文件管理软件设计评价标准DOD 5015.2—STD》(以下简称《DOD 5015.2—STD》)以来,该标准几乎成为北美地区政府机构文档管理软件功能开发的事实标准。

其中,在2007版的“C2.2.4电子邮件的归档”一节中,对电子邮件管理的强制需求规定得较为完善。该标准要求系统允许用户自行选择是将电子邮件(邮件主体和附件)整个归档为一份文件,还是将邮件主体和附件分别单独归档。如果附件单独归档,必须提供支持用户输入必需元数据的功能。系统必须尽量自动捕获和存储电子邮件文件的元数据,并对元数据项目做出了规定,包括文件编号、文件主题、载体类型、格式、发文日期、收文日期、责任者、作者、发件人、收件人等16个项目。⑧

正是这样一种立体配套的电子邮件管理法规制度,才使得美国政府机构和企业中的电子邮件归档管理能够落到实处,并实现其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

*本文系北京市档案局项目“电子邮件归档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7)的研究成果之一,北京联合大学新起点计划项目资助成果之一。

注释:

①Email Management Guidelines - Roadmap LI? 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GOVERN? MENT RECORDS BRANCH. [2013-11-23].http:// collectionscanada.gc.ca.

②]Email Management Guidelines - Roadmap LI? 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GOVERN? MENT RECORDS BRANCH. [2013-11-23].http:// collectionscanada.gc.ca.

③张宁.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现状调查与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8(6):15-19.

④卞咸杰.论电子邮件归档中的“法规遵从”原则[J].浙江档案,2012(8):18-20.

⑤卞咸杰.论电子邮件归档中的“法规遵从”原则[J].浙江档案,2012(8):18-20.

⑥刘家真.美国国家档案文件管理局的电子由5件文件管理规范及反馈评价综述[J].山西档案,1998(6): 11-14.

第5篇

论文关键词:邮政,普遍服务,范围,质量,定价,成本

邮政作为社会服务行业,以追求社会公共福利为目标。邮政普遍服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在对各国邮政普遍服务的范围、质量水平和定价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标准归纳总结出各国邮政普遍服务特点,对各国邮政普遍服务约束强度进行分类,并借助三维坐标体系和理论对邮政普遍服务约束和成本进行了讨论。

一、各国对邮政普遍服务的界定

邮政普遍服务在满足用户多种需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国际上一些国家已经明确规定了普遍服务的范围,欧洲1997法令按产品资费和限重明确了邮件的范围(邮件0-2kg定价,包裹0-10kg或20kg),包括挂号信和申报价格服务等特别服务。法国、荷兰、英国、爱尔兰邮政都颁布了邮政普遍服务的具体详单。英国、荷兰和爱尔兰的规制机构增加了普遍服务的范围及约束。我国《邮政法》也明确了邮政普遍服务的范围。即便普遍服务范围相同,成本和赔偿金也会存在差异。

近年来,普遍服务的范围也在发生变化,如英国的代领邮件,德国的代收货款邮件,加拿大北方食品邮递(Northern Food Delivery)的特别费率等。各国在单件邮递方面存在差异。在绝大多数国家,直接邮递属于普遍服务,但荷兰的普遍服务不包括一些大宗直接邮递。芬兰把定期投递这类二级邮件从普遍服务中剔除。英国邮政服务委员会将普遍服务分为单件邮递和大宗邮递,并认为大型邮递不需要普遍服务,因此其普遍服务只包括一项大宗邮件龙源期刊。几乎所有的邮政企业都提供非普遍服务,如日本的快递服务。美国普遍服务包括所有邮政服务。

二、各国邮政普遍服务质量和定价的差异化研究

质量是普遍服务的核心(Xavier Ambrosini,,2006)。影响普遍服务质量的因素包括,邮件投递和收集的频率、销售渠道或网点建设、投诉处理、丢失或损毁邮件的赔偿责任和邮政时限。质量直接影响成本。邮政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偏好在不受监管的情况下降低服务水平。因此,制定普遍服务价格定价,能有效制止邮政企业的低效率行为(Franoois Boldron,2006)。

(一)影响普遍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

各国普遍服务的质量标准存在差异,但主要因素基本相同。(1)邮件收集投递。投递邮件频率直接影响投递的成本,减少投递次数能大幅削减服务成本。各国具体投递见表1。邮件投递频率与处理邮件和非直接供应有关,与普遍服务产品转运时间几乎无关。(2)到户投递。斯洛文尼亚的普遍服务必须到户,除非用户住所超出邮路200米或基于商业惯例无法集中处理,邮件可投至附近信箱。瑞典的信件要投至住户门前,所有包裹只送至当地邮局。寄送的地点直接影响着邮件投递成本。(3)网点建设。德国拥有超过12,000个邮政营业所(retail points),每个营业所有5,000个邮政办公室,人口超过2,000的城市必须临近至少一个营业所,人口超过4,000的城市,联络点(point of contact)和居民的距离应保持在2km以内,每80km2就有一个营业所。爱尔兰规定An Post公司在每个国家至少设立一个大宗邮件的处理部门。在荷兰,超过5,000人口的城市平均每500m就有一个信箱,平均每5km就有一个联络点;其余地区每2500m至少有一个信箱。新西兰邮政拥有至少240个全方位服务窗口和880个部分服务窗口。日本每个县至少有24,700个邮局和超过186,000个信箱。而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则有相当大的差距。

表1 各国按投递次数分类

投递次数

不受约束

每周五天

每周六天(含特例)

每周六天

国家

美国

加拿大,意大利,葡萄牙,斯洛文尼亚,瑞典

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日本

瑞士,西班牙,法国,荷兰,德国,丹麦,英国,爱尔兰,芬兰

(二)普遍服务的定价

合理的价格能有效防止垄断抽取租金。质量约束意味着价格控制。在竞争市场中价格迫于竞争压力而下滑,不需要物价控制。而单一邮政企业(如乡下的单件投递)常常导致垄断高价。价格控制是价格约束方式中最常见方式。

定价机制可分为:(1)价格控制龙源期刊。根据约束力由小到大将价格控制分为自由放任型定价,价格只受竞争法则约束;事后控制型,由规制机构或政府进行规制;事前控制型,规制机构或政府制定价格上限进行规制;直接管制型,价格上涨要经公共机构(如规制机构、政府等)批准。一般保留区的价格约束更加严格。英国普遍服务由国家统一制定价格上限。德国针对垄断服务、竞争服务和与邮政通道有关的服务(products related to access)分别设定价格上限。由于独立性强,因此德国价格上限约束力强于英国。在选择相关指数方面,荷兰价格上限以商业地区工资指数为基础,邮政规制机构和财政部计划根据通胀指数设定价格上限。法国以价格服务指数为基准。(2)利润目标。普遍服务企业还受到财政约束,大部分企业都能盈利。利润差异会影响产品的价格水平,财政约束会降低企业自由度。表2详细列举了各国价格控制方式。(3)统一定价。尽管欧洲1997法令没有统一规定,实际上大多数国家已经统一定价,详见表3和表4。

表2不同国家的价格控制

国家

价格控制方式

澳大利亚

价格上限

丹麦

保留区服务有价格上限,保留区外的普遍服务没有约束

法国

普遍服务实行全球价格上限,单件和大宗邮件分离

德国

重量超过1000g的邮件分三类价格上限,其他普遍服务受事后控制(当价格违背邮政法案准则)

爱尔兰

规制机构在保留区进行价格控制

日本

一般邮件、特别处理邮件和国际邮件有直接控制

荷兰

国内普遍服务的价格增加不能超过芬兰国内工资指数。邮政服务分两类价格:所有国内普遍服务和小部分用户

新西兰

没有控制(竞争法律和市场力量被视为充分的)

西班牙

政府设定国家价格上限

瑞典

国内重量超过500g的加急邮件有价格上限

英国

当竞争低效时,对所有产品设国家价格上限定价,监督价格

美国

普遍服务企业必须寻求邮政资费委员会的建议,才能改变资费

表3 按现存保留地区服务统一定价约束分类

约束类型

没有约束

约束部分服务

约束所有服务

国家

爱尔兰,意大利

澳大利亚,美国

加拿大,瑞士,德国,丹麦,法国,荷兰,挪威,斯洛文尼亚,西班牙,英国

表4 按现存保留地区外服务统一定价约束分类

约束类型

没有约束

约束部分服务

约束所有服务

国家

加拿大,瑞士,德国,法国,爱尔兰,意大利,挪威,新西兰,葡萄牙,西班牙

澳大利亚,芬兰,日本,瑞士,美国

丹麦,荷兰,斯洛文尼亚,英国

由此可归纳出各国普遍服务价格约束强度,详见图1。

图1 各国普遍服务价格约束强度

三、参照图形结合理论分析普遍服务约束及其成本

(一)三维坐标系

参照”Universal Service Obligations in the Postal Sector EconomicLearnings from Cross-Country Compariso”中的三维坐标体系分析普遍约束,见图2。

图2 邮政约束的三维坐标

三条坐标轴分别代表普遍服务的范围、质量和价格约束,实线立方体为普遍服务约束,虚线为所有服务约束。较之普遍服务约束的基础性作用,所有服务约束服务范围广,则质量水平和价格较高,约束力较强,因此邮政企业自由度较低,成本较高。立方体体积与成本的定量关系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畴。在跨国比较中,如果一国立方体体积较大,不代表其普遍服务的成本一定更高。因为地理、通信数量和竞争程度都会影响普遍服务成本。实际上,为保证整体经济利益,各国对邮政附加约束更为严格。详见表5和图3。

表5附加约束

国家

附加约束

芬兰

当邮件无法送及收信人时的投递特例

法国

邮局办公网络(post office network)是指邮局周围5km内居住着90%的人口。

爱尔兰

法律规定在营业所提供金融服务的义务

意大利

定期优惠价格

日本

日本邮政公社的并购和收购限于一些地区定价,根据法令这些地区与邮政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葡萄牙

关于报纸的一些额外义务

瑞典

乡下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邮件投递;盲人材料;选举邮件;出纳

瑞士

保证品种多样性的优惠税率

中国

保证通信、国家规定报刊的发行;义务兵平常信函、盲人读物和革命烈士遗物的免费寄递等特殊服务业务;未经邮政管理部门批准,邮政企业不得停止办理或者约束办理前两款规定的业务。

图3 附加约束成本与普遍服务约束成本

(二)理论分析

欧盟规定成员国必须保证在向国内所有用户提供可接受价格的特定质量的邮政服务。传统观点认为,普遍服务与垄断密切相关。垄断假说普遍服务理论认为,邮件投递到户是一项所有国家都应保证的重要公共服务龙源期刊。在一些低信量或不方便服务的地区,邮件投递价格过高,这时政府应不断给予邮政财政补贴。垄断企业制定全国的单件邮资,用高信量地区(邮票价格高于成本)利润补贴低信量地区。许多发展中国家邮政也采用了垄断普遍服务模型。但因无法严格履行普遍服务义务,常常出现义务不明晰的现象,例如:普遍服务义务不包括投递到户。一般模型要求邮政企业保证其在国内统一价格的邮件投递,用垄断业务收入补贴亏损线路。这个模型的可行性在许多发达国家均已得到证明。但在发展中国家该模型似乎是低效和不可行的。

用盈利路线补贴那些真正需要普遍服务的线路——亏损线路就产生了普遍服务的成本,即亏损线路的全部损失。普遍服务约束也是有成本的,普遍服务范围、质量水平、定价方式等因素都影响着普遍服务约束力度。

四、结论

各国电信部门自20世纪80年来逐渐自由化,总结了许多计算普遍服务成本的方法。垄断是邮政部门常见的市场结构,需求多元化导致无法统一成本计算的方法。近年来,随着邮政部门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定价,计算普遍服务成本的需求也日益强烈。

本文比较了各国邮政普遍服务的范围、质量和定价。各国普遍服务约束成本主要取决于普遍服务范围、质量和定价三个重要因素,其中质量约束是邮政普遍服务的核心问题。本文还分析了各国普遍约束的强度,并借助三维坐标系和理论分析方法,交叉比较了普遍服务约束和所有约束,其中普遍服务约束具有基础性作用,图中立方体体积越大,说明约束力越强,约束成本也越高。立方体与成本的定量关系不属于本文研究范畴。实际上,很难同时建立所有普遍服务约束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并未考虑地理、人口、交通水平、投递约束等因素。

[参考文献]

[1]Xavier Ambrosini, FranooisBoldron,Bernard Roy. Universal Service Obligations in the Postal SectorEconomic Learnings from Cross-Country Compariso[J]. Progress towardLiberalization of the Postal and Delivery Sector.2006(2):23-39.

[2]Cdtia Felisberto, Matthias Finger, BeatFriedli, Daniel KrdhenbUhl and Urs Trinkner. Pricing the Last Mile in thePostal Sector[J]. Progress toward Liberalization of the Postal and DeliverySector.2006(2):249-267

[3]Chone,P. L. Flocheland A. Perrot.Allocation and Funding of Universal Service Obligations in aCompetitive Network Marke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Organization.2002.20(9): 1247-1276..

[4]Guilkey,D.K.Lovell,,and R.C. Sickles. A Comparison of thePerformance of Three Flexible Functional Forms[J]. International EconomicReview 24.1983. 10(3): 591-616.

[5]Kmenta, J. On Estimation of the CESProduction Function[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67: 180-189.

[6]Segal, D. A Multi-Product Cost Study ofthe U. S. Life Insurance Industry[J].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Accounting 20 2003.3(2): 169-186.

[7]Stefano Gori, Emiliano Piccinin, SimonaRomito and Gennaro Scarfiglieri. On the Use of Cost Functions in the Assessmentof the Impact of Liberalization on Postal Universal Service Burden: Restrictedversus Flexible Specifications.[J]. Progress toward Liberalization of the Postal and DeliverySector.2006(2):59-75.

[8]植益草.朱绍文译.微观管制经济学[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9]吴立峰.邮政普遍服务研究[M].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0]肖兴志,等.公用事业市场化与规制模式转型[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5

[11]李永红.邮政通信市场管制与邮政普遍服务实现研究[J].JOURNAL OF INFORMATION,2005,(1):65-66.

[12]Charles Kenny. Questioning theMonopoly-Supported Postal USO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Progress toward Liberalization of thePostal and Delivery Sector.2006(2):75-89.

[13]庞贵法.我国邮政普遍服务及补偿策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13]贾玉平,张毅.略论邮政普遍服务管制[J]. 邮政研究,2008,(1):44-46.

[14]吕伟雄,谭顺勇,孙斌锋,廖涛,李军.我国邮政业普遍服务实施机制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46-48.

[15]Roger Hill,Richard Robinson.Establishing Non-uniform Access Prices in the UK[J].Progress towardLiberalization of the Postal and Delivery Sector.2006(2):123-141.

[16]Paul WJ. de Bijl, Eric van Damme,PierreLarouche. Regulating Access to Stimulate Competition in Postal Markets?[J].Progress toward Liberalization of the Postal and DeliverySector.2006(2):153-173.

[17]吴立峰.邮政普遍服务的界定[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5-39.

[18]胡仲元.瑞士邮政经验值得借鉴[J].中国经济周刊,2009,(15):60.

第6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融合;长效机制;营销与策划

在国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的指导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思路在逐步贯彻落实。经过多年的持续探索,校企合作形成多种不同模式,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数据库营销方向)建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高职专业建设机制建设的新突破。

一、现代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创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概念和要求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是指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活动中,主要由企业和学校,以及学生等各方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规范、长期有效、符合各方利益及人才培养规律的过程和方式。长效合作机制的建设,要求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并且在组织、机制上实现有力保障,同时要求双方在组织、激励、规范等方面建立切实可行的办法。高职教育在校企合作上走在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前列,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依然存在问题,使得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和持久。

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困难

目前校企合作面对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和学校没有开展校企合作的专门机构。

校企合作专门机构是指校方和企方落实本单位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的部门和机构。校企合作专门机构是合作规范性和长效性的基本保证,应负责双方的固定联络,合作办法的制定,指导和落实各项工作,同时也要保护合作各方的利益,注重合作效果。缺乏固定机构往往使得高层政策和精神难以高效落实。但是专门机构的建立需要投入资源,并以具体工作维持其有效运行,这在校企合作开展的初期是难以落实的,特别对中小型企业和学校来说更为困难。

2.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非仅依靠学校之力便能完成的,需要双方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是由于企业的利益难以在三年左右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直接体现,在不能快速看到明显效益,又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和精力的情况下,企业参与长期合作的积极性就不高。

3.师资培养成为焦点问题。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已成为高职教育核心环节之一。但是学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往往缺乏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技能。而从企业一线引进的,能满足教学要求的高素质教师相对匮乏。校企合作培养职教师资潜力大,但是目前培养层次低、形式单一、有效互动少,难以形成长效的师资培养机制,使高职教育的师资培养成为焦点问题。

4.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环节缺。

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应更为主动,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是目前,很多合作仅限于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或短期的顶岗工作。在教育的前期仍以学校推动为主,企业参与度不高,难以全面体现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三、数据库营销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创新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数据库营销方向),简称数据库营销专业,在与邮政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尤其在建立长效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下面总结一下主要经验,供参考。

1.建立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保障校企合作的推进。

学院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平台———邮政商函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注册了公司进行实体化运作。与邮政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和对口专业部门形成了业务合作关系。由学院数据库营销专业的老师组成兼职研究人员队伍,完成对邮政函件业务的支撑和服务。中心作为固定平台,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合作双方的优势互补,为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找到了一个牢固的基点,奠定了持续发展的基石。

2.融入企业发展,实现利益共享。

中心为邮政企业提供业务支撑和项目研究,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自成立以来,中心承担了几十项邮政科研项目和企业支撑性工作,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和学习资源。在数据库营销专业建有资料室,将企业业务支撑中形成的成果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典型的如《邮政函件业务损益研究》、《企业内刊数据库商函项目营销策略研究》、《中国邮政账单业务发展研究》等。同时中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经验为企业开发了职工培训系列教材,如《函件专业BIU建设与运作实务》、《数据库商函(直邮)运作实务》、《邮政数据库营销》等。商函中心形成的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经营的模式为校企深度合作和产教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3.形成双师队伍培养的长效机制。

根据邮政企业需求,中心为企业提供商函系列培训课程。几年内给贵州、甘肃、陕西、天津以及内蒙多个省份的函件局进行了直邮的诱因设计、直邮调查与测试、直邮效果评估、直邮在行业中的应用、直邮运作实务、直邮方案的设计等大量培训。中心通过借调、交流、调研和业务支撑等不同形式锻炼教师,使得他们能够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迅速成长为企业的业务专家。该专业专业课教师,90%是2006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同时,所有教师都在邮政集团公司专业处室借调交流过。短短几年时间,中心的教师们承担了几十个科研项目,撰写了几十篇相关论文。多篇论文被EI、ISTP检索。能够不仅能够承担日校课程,还承担大量企业培训课程,在短期内成为能教学、能培训、能科研的双师三能人才。

4.专业建设定位准确,形成真正反映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核心,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作为唯一开设数据库营销专业的院校,专业建设从开始就没有其他院校的经验可供参考,完全是按照邮政商函业务岗位素质能力模型的要求而开发。围绕商函市场营销、数据服务、方案策划及后续支撑进行设置,形成以数据库营销实务、邮政商函市场开发与策划、现代直邮概论、邮政名址库管理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实务为代表的五门特色课程。到目前已经有两门课程建为省级重点建设课程。由于浓厚的企业背景,社会教材无法直接使用。该专业80%的专业课教材是专业教师结合邮政企业需求开发的自编讲义。截止目前,出版《邮政商函市场开发与策划》、《邮政名址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营销实务》三本教材。并编写了邮政培训教材《邮政数据库营销》,正式出版发行。这些教材紧贴邮政企业实践,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将邮政企业最新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上手快,深受邮政企业欢迎。

5.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学院创新建设“订单生”制度,通过与企方共同面试招收“订单生”,在招生环节就将邮政企业纳入进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设课程紧贴企业岗位工作,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企业岗位学习机会。一方面学院全力建设与企业环境完全一致的实训环境,保证在校所学即为岗位所用,另一方面学院设计有完整而连续的实习制度,保证学生提前熟悉岗位工作。大一暑假,学生在邮政企业进行两周的认识实习。大二暑假,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生产实习,学生直接在邮政企业的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工作。大三下学期,则在企业进行半年顶岗实习。完整的链条构建起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6.产教融合模式,解决了企业急迫的人才问题。

该专业学生岗位素质和能力在学校中即得到了强化培养,毕业后能快速上岗,使得企业再培训的时间和成本大大压缩。同时学生在校期间也形成了邮政企业文化的认同感,离职率远低于社会招聘的员工。因此该专业学生深受邮政企业欢迎,成为邮政函件专业人才支撑的重要后备力量。学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为邮政企业解决了人才难题。以上几点经验的价值在于通过建立邮政商函研究中心这个平台,形成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构建了符合高职教育思想与理念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束语

目前,电子商务、移动商务为代表的新媒体、新技术不但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在迅速颠覆企业的传统业态,转型发展已是各行各业企业的紧迫任务。作为企业健康发展的核心环节,人才培养只有依托学校,开展深入合作才能最为高效地开展工作。基于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共建,产教融合”指导思想的数据库营销专业建设,以邮政商函研究中心为平台,整合校企两方的资源,形成了良性互动的长效合作机制,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可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丽琴.浅谈从校企结合逐步走向校企融合[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4):13-15.

[2]耿麦香.校企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78-80.

[3]孙红艳.基于大型企业的校企一体化模式探索———友嘉模式的成功与启示[J].职业论坛,2009,(2):21-24.

[4]詹文英,方洁.职业教育的校企一体化理论研究[J].企业导报,2012,(24):204-205.

第7篇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优势

2006年5月23日,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2006中国金融高峰会”上透漏,筹建中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获得国务院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成为面向普通大众提供基础的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在外资银行、国内中小银行的双重挑战下,又将面对新的竞争者,那就是公认的未来第五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国邮政储蓄经过不断的改革,已经具备了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即将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贷业务方面强有力的竞争者。

邮政储蓄经营模式的转变及其优势

邮政储蓄经营模式的转变

邮政储蓄经营模式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最初,邮政储蓄仅以吸收存款为主,存款全额缴存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按季支付邮政部门固定代办手续费,业务十分单一,利润也很有限,各方面对于商业银行都不构成威胁。从1990年起,为鼓励邮政储蓄业务发展,邮政储蓄存款由缴存改为转存人民银行,并获取转存款利息收入。此阶段,邮政储蓄进入了高枕无忧的时期,尽管只有存款业务,但是由于国家的保护和支持,可以稳获高额、无任何风险的利差收入。2003年8月1日,邮政储蓄存款实行新老划断,此后新增的储蓄存款资金由国家邮政局自主运用,原有约8290亿元的存款继续按4.131%的利率转存人民银行,此后的邮储中间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邮政储蓄经过恢复开办的这20周年,经受了风雨考验,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绩,也逐渐发展成为国内金融机构的有力竞争者。

随着邮政储蓄改革的不断深入,即将迎来了邮政储蓄银行阶段,即邮政储蓄机构将挤身于商业银行的行列。尽管具体的组建措施还没最后确定,但是新的邮政储蓄银行的基本经营模式是明确的:与之前只存不贷的邮政储蓄所相比,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应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在继续依托邮政网络经营的基础上,邮政储蓄业务与邮政业务实行分开。这些都表明邮政储蓄将全方位的参与银行业务市场,并将利用自己的优势展开各项业务的竞争。

邮政储蓄银行的优势

网点优势上文已提到,邮政储蓄银行仍将依托邮政网络开展业务,这便成为邮储银行最大的竞争优势。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外资银行、国内中小银行的优势也是分支机构繁多,但是较之邮政储蓄的网点分布,则相形见绰。因为邮储网点遍步城乡,真正可谓是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截至2005年8月,全国邮政储蓄营业网点已经超过37000个。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占到2/3以上。邮政储蓄有60%的网点、邮政汇兑有70%的网点分布在县以下农村地区。在国家政策逐渐向三农倾斜的基础上,这种网点的分布数量和结构都非常有利于邮储银行其他优势的发挥。

业务优势邮储银行在开展正常商业银行业务的基础上,仍保有其优势业务——邮政金融业务。邮政金融业务是指邮政部门利用邮政基础设施办理的金融业务,主要包括储蓄、汇兑和其他业务及与资金运用有关的资产业务。特别是汇兑业务,用户可通过邮政的众多网点把钱汇往全国各地。总的来说,邮政储蓄银行有充分利用邮政金融独特的服务品牌的优势,这在市场日益要求产品个性化、差异化的今天,是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所有商业银行望尘莫及的。

资金优势一方面,邮储银行在资金来源的数量上具有优势。到2005年末,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一万三千亿元,存款余额居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银行之后,列第5位。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市场占有率目前已经达到9.56%。而这种优势在充分利用广泛的农村网点的前提下,邮储银行的资金来源仍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邮储银行在资金运用的质量上具有优势。目前中国邮政储蓄没有任何坏账之忧。未来邮储银行在借鉴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利用与邮政在客户信息方面实现共享,以期在争取客户以及管理信贷风险、业务营销等方面保证资金运用的质量。这两方面对于商业银行都是十分重要的,是所有商业银行生存的根本。

政策优势邮储在农村的作用是商业银行不可替代的。在成立了邮政储蓄银行之后,更加扩大了邮储的网点优势。这在各国有商业银行正在不断缩减分支机构的情况下,则明显提高了邮储银行的优势,而使邮储银行的竞争力在各种优势综合作用的基础上成倍的增强。

国有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过程,实际上是国有商业银行优势被逐渐削弱的过程。在它还没有完全处理好来自其他银行的挑战的时候,又该迎接邮政储蓄银行的挑战。应对措施是明确的,即在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基础上,逐步攻克体制关、业务关以及人才关,以做到扬长避短。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不断地被推向市场,在已经完成了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基础上,现阶段的股份制改造显得有些缓慢,应加快其股份制改造。首先,实行股份制可以使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管更有效,有利于规范经营,责权更分明。这样,可以对有关业务人员进行约束,进一步减少不良资产的发生以及避免银行腐败的出现,提高资产的运用质量。其次,股份制的建立也是商业银行在内部实行信用制度的基础。最后,加快完成股份制改造,可以使国有商业银行比邮储银行更早的成为合格的市场参与者,更好的去按市场规则办事,合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经营目的。

区别对待各种业务

将所有业务进行区别对待,就是要有重点的发挥传统业务的优势、挖掘优质业务和培育特色业务,以实现各项业务利润的最大化。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而面对邮储银行强大的吸收存款的优势,以及邮储银行的前身邮储机构并未涉及过贷款领域,所以商业银行应把重点放在发挥贷款优势上。一方面,在巩固老客户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新客户,以保证客户的数量。另一方面,在增加贷款品种的同时,贷款应向个性化方向发展。能够确实根据不同客户的要求,提供有区别的贷款服务。其次,挖掘优质业务。在把贷款做为业务重点的基础上,要在其中挖掘出质量更高的优质业务。一方面,由于在各种贷款中,居民的守信程度最高,因此应重点开展居民的消费信贷。另一方面,多多争夺效益好的企业客户,以保证贷款等业务的盈利性。只有突出业务的特色才能吸引客户。各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自己的人才、网点、技术等方面的相对或绝对优势,量身定制自己的特色服务,以避免与同行业的正面竞争。

防止人才的流失

人才流失一直是国有商业银行的隐患。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在拓展市场过程中,都会把寻找人才的目光放到国有商业银行上,这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员特别是业务骨干具有业务经验、客户等方面的优势,引入这样的人才可以立即受益。因此,在邮储银行组建阶段一定要防止人才的流失。这就要求国有商业银行要完善人事制度,对于人员的流动要有明确的规定。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也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高凯山,张开立.浅析邮政储蓄改革的市场定位.开发研究,2004

第8篇

关键词:信息业 物流业 关联性

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的核心特征和时代特征,经济全球化、生产敏捷化和需求个性化使现代物流服务日趋复杂化,通过信息化提升传统物流,是物流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由之路。我国对物流信息化工作高度重视,2009年3月,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物流业列入调整和振兴的十大产业,中国物流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为了具体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序推进全国物流信息化工作,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5)》。因此,无论是从国家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企业角度,研究信息业与物流业互动融合机制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定量评价我国信息业与物流业关联关系。

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的基础,是一种系统分析方法,是对系统变化发展态势的定量描述和比较的方法。先是求各个方案与由最佳指标组成的理想方案的关联系数,由关联系数得到关联度,再按关联度的大小进行排序、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方法优于经典的精确数学方法,经过把意图、观点和要求概念化、模型化,从而使所研究的灰色系统从结构、模型、关系上逐渐由黑变白,使不明确的因素逐渐明确(邓聚龙,1990;曹明霞,2007;易德生等,1992)。

指标选取与数据

(一)指标选取

由于我国各类统计年鉴中的并未公布信息产业的全部数据,本文选取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加值(Y1)和邮电业务量(Y2)表示信息业发展的指标。2009年我国出台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民经济144个部门中较为科学准确地剥离归并出独立的物流产业,不论在统计理论上还是实际统计操作的技术与方法上,都还是个难题(兰徐民等,2011)。

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一般选取货运量、货物周转量或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增加值作为物流业的变量,显然这有可能高估或低估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所得结论可能是有偏的。因此,本文选用《中国物流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11》中公布的物流业增加值作为我国物流业总体发展指标(X5),选取交通运输业物流增加值(X1)、仓储业物流增加值(X2)、贸易业物流增加值(X3)、邮政业物流增加值(X4)表示物流业内部系统发展指标,以深入研究信息业与物流业内部系统的互动关系。

(二)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2000-2010年各指标的数据,信息业数据来自2001-2011年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物流业数据来自《中国物流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11》。由于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在2008年之后的《中国统计年鉴》中未公布,本文根据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每年公布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公报》,通过计算间接得到相应数据 。所有数据均按当年价计算,具体如表1所示。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关联度计算

本文通过计算得到2000-2010年我国信息业与物流业关联矩阵(见表2)、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动态关联矩阵(见表3)、邮电业务量与物流业的动态关联矩阵(见表4)。

(二) 灰色关联综合分析

1.我国信息业与物流业综合关联程度显著。从表2可知,2000-2010年,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加值(Y1)、邮电业务量(Y2)与物流业增加值(X5)的关联度分别为0.6830、0.5857,表明前者是显著的,但后者相对较弱,说明我国物流业信息化过程中“硬件”(电子信息设备等)对物流业发展的影响明显大于“软件”(信息传输效率等)对其带来的影响。然而,我国物流业增加值与两种信息业指标关联度的平均值为0.6344,表明关联度是显著的,说明从总体上看,我国信息业与物流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好的互动效应。

2.信息业与物流业内部各指标间综合关联差异明显。由表2可知,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加值(Y1)与物流业内部各指标的关联度排序为:X2>X3>X1>X4,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加值(Y1)与仓储业物流增加值(X2)的关联度最大,为0.7319,表明关联程度是显著的;与邮政业物流增加值(X4)的关联度最小,为0.6465,表明关联程度也是显著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物流业内部各指标的信息化过程中的“硬件”建设是较好的。

邮电业务量(Y2)与物流业内部各指标的关联度排序为:X2> X3> X4> X1,其中,与仓储业物流增加值(X2)的关联度最大,为0.6425,表明关联程度是显著的;与交通运输业物流增加值(X1)的关联度最低,为0.5722,表明关联程度是相对较弱的。这说明我国交通运输业物流信息化过程中的“软件”建设是不尽人意的。

(三)灰色关联动态分析

1.信息业与物流业动态关联程度是趋于增强的。由表3、表4可以看出,总体上物流业增加值(X5)与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加值(Y1)、邮电业务量(Y2)的关联度在2008年之前各个时段上的关联度是逐步增强的,尤其是在2005-2010年,二者关联度分别达到0.8985、0.9490,关联程度极为显著。但受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物流业与信息业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重创,2009年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的增长率仅为5.3%,但2010年的增长率为16.9%;2009年物流业同样遭受重创,物流业增加值比上年的增长率仅为7.3%,但2010年的增长率为18.3%。因此,2006-2010年时段的各指标间的关联度出现了波动,但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信息业与物流业的关联程度将会继续增强。

2.信息业与物流业内部各指标间动态关联差异较大。从各个时段的动态关联度来看,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加值(Y1)、邮电业务量(Y2)与物流业内部各指标的关联度大小除邮政业物流增加值外,均呈现逐年增强的趋势,表明关联程度的显著性也是逐步增强的。但与邮政业物流增加的关联度却始终在0.6左右徘徊,表明关联程度是不显著的。尤其是从2005-2010年的关联度来看,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加值(Y1)与物流业内部各指标的关联度排序为:X2>X3>X1>X4,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加值(Y1)与仓储业物流增加值(X2)的关联度最大,为0.9277,表明关联程度极为显著;与邮政业物流增加值(X4)的关联度最小,为0.4970,表明关联程度非常弱。

邮电业务量(Y2)与物流业内部各指标的关联度排序为:X3>X1>X2>X4,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指标的关联度分别为:0.9617、0.9547、0.9266,表明关联程度极为显著,而与邮政业物流增加值(X4)的关联度最低,为0.5048,表明关联程度较弱。这就说明邮政物流信息化程度较落后,这与现实情况是吻合的。虽然邮政本身的信息网已初具规模,但“三流”(信息流、资金流、实物流)的通畅性不佳,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网络数据和人工作业的交互自动化程度低,与现代化、信息化、社会化的物流体系还有很大差距,信息的输出和输入都是瓶颈。而且,目前中国邮政尽管拥有7个一级中心局,6个二级中心局及133个三级中心局,但现有的仓储和物流处理能力与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刘亚子,2009)。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一是灰色关联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信息业与物流业关联程度显著,但信息业与物流业内部各指标间的关联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总的来说,信息业与仓储业物流、贸易业物流的关联程度相对显著,而与交通运输业物流、邮政业物流的关联程度相对较弱。

二是由于受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信息业与物流业均受到重创,二者动态关联程度出现一定波动性。但总体来看,我国信息业与物流业关联程度的趋势是逐步增强的,但信息业与物流业内部各指标间的动态关联程度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信息业与仓储业物流、贸易业物流和交通运输业物流的关联程度呈现逐年增强的趋势,与邮政业物流的关联程度却始终较弱。

(二)政策建议

一是加强产业发展的统筹与协调,完善管理体制。依托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协调机制,加强物流信息化推进工作的部门协同,研究协调信息业与物流业互动融合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和政策。加强相关部门在政策规划制定、重大项目审理、标准规范制定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形成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协调会议机制,避免议而不决,决而不做的现象发生。

二是依靠市场和企业推动和实施产业融合。充分挖掘和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以一些优势企业为基础,通过联合、重组、兼并等资本运作方式,高标准、高起点地推动强强联合,促进信息业与物流业互动协调发展。

三是促进重点物流行业尽快提升信息化水平。从前文的分析结果可知,信息业与邮政业物流的关联程度较弱,因此要加大邮政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力度,要巩固基础、注重应用、重塑业务流程、优化经营模式,使邮政物流扭转现在的局面,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融资机制。加大对物流信息化的投入,运用好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物流信息化应用试点示范、物流公共信息服务、标准规范制定与应用、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重大装备研制、重大政策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等工作,支持政务系统中物流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支持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建设。

五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信息业与物流业互动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加强与国外物流信息化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培养既懂物流业务、又懂信息化的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教程[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2.曹明霞.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易德生,郭萍.灰色理论与方法—提要·题解·程序·应用[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第9篇

【关键词】 市场失灵普遍服务公共财政服务型政府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政府职能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作为我国政府干预市场主要工具之一的国家财政也由统收统支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而其中公共财政职能的定位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所在。最早源于电信产业的“普遍服务(Universal service)”一词已经流行到了电力、邮政、供水和民航等行业,在我国也开始出现图书馆、广电系统、公共设施等公共事业部门的普遍服务研究。鉴于普遍服务的公共品属性,普遍服务对于公共财政职能的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意义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已开始出现社会普遍服务理论的研究,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关于普遍服务理论的发展尚未有学者进行研究。为深刻把握社会关于普遍服务理论的涵义,本文对普遍服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梳理,以利于我国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的构建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一、普遍服务理论溯源

普遍服务理论最早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的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在1893年其电话专利到期以后,面临着众多电话公司的竞争。为积极寻求维持其垄断优势,1907年该公司总裁威尔先生在其公司年报中提出“一个系统、一个政策、普遍服务”的口号作为公司的竞争纲领,凭借自己独有的长途网络抢占本地电话市场,最终垄断了美国的电信产业。当时,威尔所谓的“普遍服务”的含义,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普遍服务概念,只是指能够使得所有的电话用户都能连在一起。1913年,美国司法部对AT&T公司提出反垄断诉讼。面对政府的指控,为避免遭受反垄断法的处罚,AT&T公司提出拆分电报公司、允许其他电话公司接入网络和只有在政府允许下才兼并其他公司的调解方案。政府默认了其方案,但要求AT&T公司承担全美电信普遍服务的义务。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信业放松规制和引入竞争的改革,促使电信普遍服务得到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重新定义。美国、法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电信法》都规定电信产业要对国内所有公民以可以承担的资费提供有一定质量标准的电信业务。因为市场无法有效提供电信普遍服务,所以需要各国政府介入相关的立法进行监管。电信普遍服务的市场失灵主要源于电信运营商利润最大化原则的经营。为获得更多的利润,电信运营商正常情况下不会主动在成本高的地区以及为低收入消费者提供电信服务,从而导致市场无法有效实现各国电信普遍服务的目标。为了保证所有公民的通信权利,特别是高成本地区和低收入阶层人群的通信权益,政府需要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制定出相关的电信普遍服务政策,以保障全社会公民的福利最大化目标得以实现。所以,世界各国都认为政府对电信普遍服务负有义务和责任,应该用“有形的手”去实施电信普遍服务。

二、公共事业普遍服务理论的发展

公共事业普遍服务是指在一国的领土范围内公用行业组织以居民能够支付得起的价格向社会提供标准相同的产品和服务。近年来,电信普遍服务的理念逐渐被电力、煤气、供水、邮政、医疗、民航和铁路等公共事业借鉴利用,成为各公共事业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标准。但公共事业涵盖的众多行业因各自的特点不同,所以具体实施普遍服务的标准也并不相同。

邮政行业是以连通全国、覆盖城乡的运递网为依托,属于“投资大、周期长、收效慢”的网络型基础设施行业。《万国邮政公约》规定,邮政的普遍服务要满足本国境内所有居民的基本通信需求。针对国内的邮政业如何实施普遍服务,相关学者也进行了激烈的探讨。刘波(2001)和顾联瑜(2001)主张要强化邮政局的专营地位,通过交叉补贴来实施全国邮政的普遍服务。周其仁(2001)和潘新兴、冯英(2006)指出邮政普遍服务国营不一定比私营公司做的好,如果强化邮政局的专营权通过交叉补贴来提供普遍服务,可能使得人们无法分清邮政局的亏损是来自于普遍服务的实施还是经营效率的低下。潘新兴、冯英(2006)建议国家放开邮政市场,实行政企分开,邮政局作为国家邮政产业的监管机构承担普遍服务的义务,改组国家邮政集团公司参与市场竞争才能保证普遍服务得以有效实施。由此看出,对邮政业普遍服务的争论焦点是如何才能让邮政市场发挥出有效率的运作,为社会提供服务。

电力普遍服务是政府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公平发展目标的一个具体措施,具有鲜明的公共服务性质。罗国亮(2008)认为电力作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和电力产业的网络性使其也具有普遍服务性质,所以政府也需对居民的电力需求实施普遍服务。他参照国外有关普遍服务的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把电力普遍服务定义为:“以可以普遍接受的价格提供和满足全社会公民的基本生活用电需要。”根据当时的调研结果他把电力普遍服务的最低目标定为:在全国范围内保证每户月均用电10时和保证所有居民用户的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

廖伸(2009)借鉴电信普遍服务的内容分析了航空运输普遍服务在我国的实施情况。他认为航空运输普遍服务具有公共品的属性,应该被看作是公共政策而非私人经济活动,使全国任何地区都能连接到国家航线网络和任何人都能享受到航空运输服务应该是航空运输普遍服务的目标。他提出我国民航业需要通过初期的建网、网络扩张、市场整合阶段、网络完善和服务个性化五个阶段来实施民航运输普遍服务。

苏苗罕(2007)指出能源服务是实现人们住房、饮食、医疗和教育等需求的关键因素,是克服贫困所必不可少的。他参考世界各国能源普遍服务定义“提供价格合理的可靠能源,满足那些用不上能源或用不起能源的公民的用能需求”,认为能源普遍服务是“国家制定政策,采取措施,确保所有用户都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得可靠的、持续的基本能源服务”。

国内外也有学者借鉴电信普遍服务理念对图书馆事业的普遍服务进行了研究。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92)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张雪梅(2007)指出图书馆精神是要消除社会成员因经济、社会地位、生理等方面的因素而在获取图书馆服务方面的不公平性导致的信息鸿沟。普遍服务的精神内涵和“旨在保障社会成员获取信息机会的平等、从信息知识角度维护社会公正与现代图书馆的精神内涵是相通的”。徐引篪(2005)提出图书馆普遍服务的理念,即“任何人在任何地方能够以合理的方式和公平的标准获得图书馆服务”,概括了图书馆普遍服务的必要性和影响图书馆普遍服务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在我国推进图书馆普遍服务的政策建议。

总的看来,源于电信产业的普遍服务理念已逐渐开始在公共事业领域推广,这与能源、邮政、航空、供水、图书馆等公共事业的服务设施投资大、网络化和社会公益性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公共事业领域普遍服务的推广对于地区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平衡、改善收入分配和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社会普遍服务理论的萌芽

公共事业虽然因其服务设施投资大、网络化和社会公益性的特点使得普遍服务理念在公共事业领域得以推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遍服务涵义也越来越广。普遍服务的提出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具体的生产或服务领域,而是一种理念、一项制度、一个系统、一个囊括整个社会及其成员的网络。

许正中等(2006)分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等七个多元复合转型的问题,提出了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以防止中国改革误入挫折与断裂的现代化陷阱的构想。其中社会普遍服务包括人文普遍服务和产业普遍服务。人文普遍服务内容包括旨在维护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基础教育权、自由迁徙权、最低生活保障、基础教育保障、住房保障等一系列普惠制度体系,远远大于现在的社会保障体系所涵盖的范围,是一项综合保障制度。产业普遍服务涉及电信、邮政、供水、供电和公共交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确保社会成员以承受得起的价格、服务质量和资费一视同仁的享受基础产业或公用事业提供的基本服务。产业普遍服务不仅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必需的的生产资料,而且还为人民生活提供不可或缺的生活资料。人文普遍服务是整个社会普遍服务体系架构的基础平台,而产业普遍服务是整个社会普遍服务体系架构的高级层次。

昌忠泽和王俊(2007)认为社会普遍服务的核心要义应该是:“向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机会和同质的服务,避免弱势群体边缘化、落后地区边缘化。”他们认为在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失地农民、城市的农民工、下岗失业者等社会弱势群体。群体成员越多,社会活动能量也越大。当他们处于社会结构的边缘时可能会出现所谓结构失衡,从而导致社会动荡。现实中,个人获得工作、基本医疗保健、住房、基础教育等机会的丧失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排斥,使得弱势群体“边缘化”,其严重后果将可能会出现现代化进程的断裂。人文普遍服务能够给予和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和迁徙权,防止他们被边缘化。产业普遍服务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以承担得起的价格享受电信、邮政、供电、供水和公共设施等基本服务,得到相同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平台。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可以防止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弱势群体边缘化,以保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王俊和昌忠泽(2007)以人类发展指数来分析中国人文普遍服务的发展状况。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但是1990年到2003年的数据表明各省市的人类发展水平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说明我国的人文普遍服务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们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教育对人类发展水平的贡献度增大,而公共卫生及与此相关的社会保障却是社会普遍服务的薄弱环节。

四、结语

从现有文献来看,威尔总裁提出的普遍服务概念距今已超过100年,普遍服务理念也由电信业逐渐扩展到电力、煤气、供水、邮政、医疗、民航和铁路等公共事业,近年来也被运用于社会服务领域。现代的社会普遍服务是指国家为了维护全体公民的基本权益、缩小贫富差距,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使得社会成员无论收入高低,无论居住在本国的任何地方,包括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或其他高成本地区等,都能以普遍可以接受的价格,获得某种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和发展的服务。

政府通过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建设,能够引导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进一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由市场分配资源的比例在上升,而政府分配的资源比例在下降,在有限的公共资源约束下,如何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构建基本的生存发展平台,这对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的结构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遍服务的最初提出是政府基于市场失灵规制垄断企业和保护行业竞争的策略,现在已发展成为政府为保障经济中的个体拥有相同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平台,能够有效参与竞争而向社会提供普遍服务的理念。在我国致力于打造服务型政府的今天,政府以普遍服务理念作为公共财政职能的定位,树立政府的普遍服务意识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主要表现在:增长主要来自于政府投资而非国内消费,外需与内需结构失调,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对增长的约束日益严重等。奥尔森(2000)认为国家权力与私人利益的相互关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繁荣程度,市场型政府乃是国家经济发展之根本。一个良好的市场机制本应能够有效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而当前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暴露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的功能上还存在不少缺陷,这应该与当前我国管理型政府的职能不能有效发挥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我国政府的角色需要从计划经济中的“管理型”政府转型为市场经济中的“服务型”政府,这有赖于政府加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解决当前社会转型过程暴露出来的诸多民生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创造有效的竞争,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才能保障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欧阳武:美国的电信管制及其发展[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

[2] 李丹:美国电信普遍服务管制的经验及启示[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8,4(7).

[3] 匡斌:公共经济视角下的电信普遍服务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

[4] 杨志钢、雷玉琼:公用事业普遍服务简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

[5] 刘波:邮政专营并非行业垄断[J].中国邮政,2001(8).

[6] 顾联瑜:邮政专营权是实现普遍服务的前提[J].中国邮政,2001(4).

[7] 周其仁:邮政专营无理可言[J].中国改革,2001(8).

[8] 潘新兴、冯英:我国邮政体制改革和普遍服务的实施[J].经济管理,2006(15).

[9] 罗国亮:我国电力普遍服务的监管目标、任务及政府职责[J].管理现代化,2008(1).

[10] 廖伸:中国民航普遍服务实施模式初探[J].航空服务,2009(20).

[11] 苏苗罕:能源普遍服务的法理与制度研究[J].法治研究,2007(10).

第10篇

1.1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以邮政文化为基础体系邮政地市分公司作为邮政集团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建设和创新必须以集团公司文化管控为基础和前提。2016年8月,《中国邮政企业文化手册》正式颁布实施,一个理念系统(“情系万家、信达天下”的企业使命;“建设世界一流邮政企业”愿景;“用户至上、员工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创新、协同、诚信、担当”的企业精神;“人民邮政为人民”等服务宗旨等)组织、领导者、员工三个行为模型;静态视觉模块、动态试听模块、文化活动模块、邮政榜样模块和环境建设模块五大传播模块构成了文化建设体系,这是邮政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要将邮政文化体系贯彻落实,首先是以集团“八统一”(使命、愿景、形象标识、发展战略、企业精神、企业核心经营理念、企业经营价值观、职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本架构。中国邮政有着百年历史,在长期坚持普遍服务的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职业道德和文化底蕴,这是打造邮政事业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精神财富。根深叶茂,基业长青。无论邮政企业怎样改革发展,地市分公司要坚持“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宗旨不能变、普遍服务的职责不能变、国企姓党的信念不能变、以企业文化为统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和集团公司保持高度一致。1.2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是以邮政文化为主导的分支文化邮政企业文化以基层建设为落脚点,从上到下,从集团分解到地市、部门,践行到岗位,每一部分都在集团文化管控的统一领导下,结合企业实际,以《中国邮政企业文化手册》为统领,加强文化管理,推动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从而实现企业转型升级。近些年,集团公司对企业文化工作越来越重视。多次强调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企业文化宣贯工作,并将企业文化建设情况纳入各单位绩效考核体系。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实践与效果成为集团上下共同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2邮政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创新

2.1邮政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创新策略。2.1.1继承传统,凸显行业化、地域化邮政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根基和开放意识的企业。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作为邮政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子系统或亚文化,深厚的邮政行业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文化(关东文化、草原文化、三晋文化、三秦文化、湘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藏文化等)的滋养,中西方融合的现代管理理念,为地方邮政建设企业文化奠定了传承性与延续性的格局,为企业走向未来积淀了不可估量的软实力。建设先进的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必须遵循邮政行业规则与企业发展规律,传承优良传统,体现时代精神,“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建设先进的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必须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的影响,处理好邮政集团文化与下属分公司企业文化的关系,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凸显干部员工的智慧和创造性,形成富有行业特征、业务特点和地域特色的企业文化。2.1.2培育人才,凸显专业化、职业化企业文化管理人才的奇缺是制约是地市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是一门系统性、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管理科学,由于地市邮政企业自觉建设企业文化的时间还不长,导致专业人才的短缺,急需加强企业文化管理人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力度。一些由党务宣传政工岗位转而从事企业文化建设的人员,整体素质虽然较好,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与必要的素养,工作中遇到不少困难。企业文化管理人员既要使用更要培养,既要有适度的轮岗更要保持相对稳定,必须有计划地培训企业骨干,培育企业文化管理师和企业文化内训师,主要有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班组长等,他们本身就是先进企业文化的杰出代表和积极推行者,在文化战略付诸实施的过程中,要编制规划、印制手册文本、建设平台网络,但先进文化的落地必须依靠企业文化管理师和广大企业骨干去宣传去实践,人格化地带动和影响全体员工。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知识性、专业性、思想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在有资质和专业经验的企业文化管理人才的组织指导下进行,由地市局邮政企业高层主管亲自负责,立足于企业战略,把外部专家咨询和内部企业文化人员的智慧结合起来,提炼融合,实施“并行工程”。聘请企业文化建设专业机构富有实战经验的专家指导,给企业提供咨询建议和协助,可以使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少走弯路。2.1.3把握规律,凸显精细化、实战化精细化和实战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建设要从细微处入手,选准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建立精细化的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包括企理念体系、规范体系、形象体系、企业文化的论证体系、企业文化的执行体系和企业文化的跟进体系。整合企业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建立严密的全员、全方位的工作标准和员工行为规范,促使每个岗位、每项工作、每个员工都能以合规文化理念统领,确保工作质量和效能,从而实现企业整体效益最优化。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主要的经营管理实践活动,其中一项极其重要的环节是评价体系的运用,评价体系更能凸显企业文化建设精细化实战化。加强对企业文化评价体系的建设,根本目标是实现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实践的统一;基本方法是管理科学中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形成文化建设“可实施、可控制、可检测、可改进的良性循环”;衡量标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基本过程是全程动态跟踪、评价目标与过程控制结合,评价与改进的结合。2.2邮政分公司企业文化创新的着力点。2.2.1传承传统,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以责任中心的伦理文化体系邮政分公司企业文化创新首先要着眼于切实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坚持“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情系万家、信达天下”的企业使命和“传邮万里,国脉所系”服务网络需要每一个分公司每一名员工的工作担当。新修订的《邮政普遍服务标准》已于2016年12月26日由国家邮政局,从2017年3月1日起开始施行。地市局分公司要做好新标准的宣贯落实,要以全面提升邮政普遍服务水平带动整体服务升级,为用户提供“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服务,让全体人民共享行业改革发展成果;要高举邮政普遍服务的旗帜,继续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努力建设世界一流邮政企业。2.2.2追求卓越,全员参与,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品牌文化体系2016年3月20日,中国邮政迎来开办120周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企业精神历久弥新,百年辉煌再续新篇,中国邮政不仅需要业务网络信息化的“四肢发达”,还需要通过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构建百年企业尊贵、聪慧、高尚的内在之魂。王顺友、尼玛拉木等代表着中国邮政行业的形象。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劳模就是一座丰碑,通过榜样的示范效应强化员工职业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全员参与,补齐短板。加强对企业文化成果的展示、宣传、交流、传播,不断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员工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建设良好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2.2.3潜移默化,落地生根,建立以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家文化体系企业家是邮政分公司文化建设的统帅和灵魂。党委领导班子要研究落实邮政文化建设体系,做细做实,真抓实干,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确保组织领导、体制健全、经费到位、使企业文化建设持续顺利开展并取得积极效果。文化大而无形,管理没有止境。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是关乎百年邮政基业长青的核心要素。邮政分公司企业文化创新研究同时也可为大型企业集团与下属分、子公司构建文化管理体系、实施文化管理提供一般的参考和实践指导,文化管理是企业集团管控的重要内容,分、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撑。在企业集团内部,无论哪个层级和部分,都须以改革创新精神突破原有的认识模式和习惯做法,完善文化管理体系、增强文化管理能力,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不断递进跃升,支撑企业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李玉海.企业文化建设实务与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编著.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调查研究报告(2007—2008)[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4]赵庆.企业集团文化力管控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10(5).

[5]陈小康.浅谈邮政企业文化建设[J].现代邮政,2013(4).

[6]江光荣邮政落实企业文化理念建设浅析[J].邮政研究,2010(3).

第11篇

一、加强领导,把思想政治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版权所有!

近年来,省局党组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教育、引导和激励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与业务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反复强调企业越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省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明光同志在全省邮政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邮政改革、发展和三年实现经营性收支平衡的艰巨任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重了;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大有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并要求全省邮政企业各级党政工团组织和领导干部都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共同抓好职工的思想工作。由于省局党组和省局“一把手”的高度重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各级干部的认同,摆上了各级邮政企业的重要位置:一是成立机构,明确职责。从省局到市(州)局相继成立了邮政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设置了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机构,配备了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明确了省、市(州)局党群工作部为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使邮政思想政治工作从组织上得到了保障、工作上得以顺利开展;二是统筹安排,狠抓落实。省局党组结合邮政的实际,提出了一手抓邮政发展,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并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相继制定了《全省邮政部门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全省邮政部门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创建意见》和《全省邮政部门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意见》,先后召开了全省邮政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党办主任会议、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讨会议等,根据邮政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及时研究和部署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内容、目标、要求,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三是定期研究,反复强调。省局和市(州)局非常重视职工的思想反映和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定期听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汇报,并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职工思想反映出来的热点问题,及时分析研究,对症下药,提出加强和改进的办法和措施。省局、市(州)局领导还针对职工中带倾向性的思想问题,充分利用年初、年中、年末召开的大型会议和各专业会议,积极进行宣传引导,向广大职工反复讲解邮政为什么要大力发展业务?为什么要进行三项制度改革?为什么要扭亏?改革、发展、扭亏是为了谁?不改革、不发展、不扭亏,邮政的出路在那里?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有序高效地不断深入开展。

二、强化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

加强理论引导和形势教育,是新时期唱响主旋律的客观要求,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有效手段。近年来,省局紧密联系自身的实际,开展了以理论武装头脑和邮政面临形势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

⒈结合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大力开展“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年,省局党组集中二个月的时间,分四个阶段,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教育;部分市(州)县局按照当地党委的安排,也开展了“三讲”。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通过系统的学习邓小平理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认真查找自身思想、工作和作风方面存在的差距,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积极开展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修订整改措施,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再教育,党性观念进一步增强,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自觉维护党内团结形成风气,同心同德抓邮政发展形成共识,许多企业领导干部从讲政治的高度,狠抓业务发展,以坚决完成生产经营任务的负责精神,与国家局、省局党组保持高度一致;年,总书记“七一”讲话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发表后,省局抓住这一契机,在全省范围内迅速掀起了“学习‘七一’讲话,实践“三个代表”,促进邮政改革发展”的学习热潮。各单位通过开展纪念建党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召开中心组学习会、中层干部座谈会、请党校老师进行专题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广大干部职工不断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不断提高了对发展邮政生产力的共识,不断增强了加快邮政改革发展和扭亏的信心和勇气。许多企业领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以出色的工作完成了省局下达的各项任务,为邮政实现经营性收支平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巩固学习成果,增强各级干部的政治意识、中心意识、大局意识,省局党组还结合中央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要求各级邮政企业领导干部切实转变作风,争当“五种人”。即:自觉学习的带头人,维护团结的带头人,转变作风的带头人,扎实工作的带头人,廉洁自率的带头人。目前,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正以新的姿态,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中去。

⒉结合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素质,大力开展艰苦奋斗的学习教育。近年来,邮政面临着分营后底子薄、发展任务重、企业扭亏压力大等重重困难,不少职工思想脆弱,疑虑重重,信心不足;能否战胜这些困难,增强职工的信心,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沉重的课题。而要解决这个课题,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现实教育和现身说法去理顺职工的思想情绪,消除职工的思想疑虑,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年,省局党组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在全省邮政职工中大张旗鼓地开展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宣传教育。为了把这项教育搞得轰轰烈烈、扎实有效,省局党组成员经常带队深入基层一线与职工面对面的进行交流;省局机关处室分片包干做好市(州)县局的宣传工作;党群部门运用各种会议、报纸、简报大造舆论。由于省局领导的现身说教,机关干部的扎实工作和宣传舆论的正确引导,广大职工从中感受到了领导的关怀,邮政的使命和肩上的责任,逐步消除了疑虑,战胜了自我,积极投入到了业务的发展中。为了乘势而上,因势利导,年,省局党组发起了向攻关之年、决战之年的冲刺,要求广大干部职工做好应付最困难局面的思想准备,以不言苦、不畏难的勇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千方百计、千辛万苦的精神,开拓市场,发展业务;以企业靠我发展,我靠企业生存的理念,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省局党组的决心和号召,在广大干部职工中起到了强烈的反响,大家精神振奋,积极响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心抓发展,艰苦拼搏渡难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连续三年超额完成了国家局下达的任务指标。回顾总结这段时期的教育成果,省局党组成员感慨万千地说:“知穷不怕穷,穷则思变;知苦不言苦,艰苦奋斗;知难不畏难,迎难而上”,正是邮政人艰苦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

⒊结合提高职工队伍的业技素质,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近几年来,省局一直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强素质、重治本、促发展、管长远的系统工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是始终坚持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开展了“三爱”(爱祖国、爱企业、爱岗位)、“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广大职工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立足岗位、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二是强化服务意识教育。通过开展“服务是邮政永恒的主题”、“用户就是上帝”、“用户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假如我是一个用户”、“用户有困难,我该怎么办”等专题教育讨论,引导职工树立“搞好服务,就是树立邮政形象;宁可自己不方便,不让用户不方便;宁愿委屈职工,绝不得罪用户;不重视服务质量的职工不是好职工;邮政服务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等服务新观念,促进了职工服务意识的不断提高;三是不断深化“树创”活动。通过“一切为用户、满意在邮政”、“从满意中找不满意”、“服务评差”、“规范服务”、“限时服务”、“承诺服务”等活动内容的开展,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功能,优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四是制定规范、强化机制。通过制定不同岗位、工种、部门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使每个岗位的职工懂得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正确执行规范会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效应,不执行规范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行为;五是加强业技培训,提高服务技能。通过开展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专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业务技术能手竞赛等活动,提高了职工的专业知识、业技水平和服务技能,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后备人才。由于省局注重了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职工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观念进一步增强,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技术素质进一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经营的完成;邮政服务质量综合满意度连续三年保持在分以上,邮政成为社会评价较好的行业之一。

三、围绕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为企业中心工作服务,贯穿于通信生产、经营、管理、改革、分配的全过程,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所在。近几年来,省局在指导思想上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其中,一并规划、一起研究,在工作内容上把企业生产经营的难点和职工关心的热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下大力气,花大功夫,着力抓好。

一是为业务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三年来,邮政的业务发展每年以的速度增长,而要保持这个持续增长的业务发展速度,需要思想政治工作为此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每年年初下达业务发展计划时,省局党组针对部分企业领导不理解、不接受、讨价还价的消极畏难情绪,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向各局宣传为什么要下达这样的计划?下达这样的计划的依据是什么?不下达这样的计划的后果是什么?同时采取大会讲、小会座谈、个别帮助的方法进行耐心的宣传、解释、启发和引导,教育他们树立“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更困难”的观念,帮助他们振奋精神,有所作为。与此同时,每年上半年,省局党组成员还纷纷深入基层,和市(州)局的领导一起下县局,走支局,进班组,一边调查了解情况,一边同市、县局的领导分析商讨邮政业务发展的潜力在那里?新业务增长点在那里?压缩成本的环节在那里?完成任务的决心在那里?使基层干部职工从省局领导的人格力量和言传身教中受到感染,情绪上得到鼓舞,从而增强了信心,积极投入到业务发展中去。为了加快业务的发展,给企业以更大的自主空间和活力,省局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业务发展的激励办法和奖励政策。如《邮政业务发展奖励办法》、《邮政重点业务发展考核奖励办法》、《邮政企业经营管理者工资分配办法》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业务发展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邮政业务的持续快速发展。年,邮政收入从年的亿元,增长到亿元,增长;成本从年的亿元,下降到亿元,下降;全员劳动生产率由年的万元人,增长到万元人。

二是为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思想保证。随着邮政改革发展的需要,企业在人事、用工、分配制度上加大了改革的力度,特别是将喊了多年的“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政策在企业真正付诸实施时,对职工的震动很大,不少职工思想不通,感情接受不了,心里压力很大,甚至出现了一些抵触情绪,给三项制度改革和正常的生产秩序带来影响。为了理顺职工的思想情绪,把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推行下去,省局党组非常注重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通过大会、小会、简报、宣传资料和领导的讲话,宣传党和国家的改革政策,宣传邮政改革的目的意义,宣传企业改革的方法步骤,引导职工正确认识党和国家的改革形势,正确理解邮政的改革要求,正确对待企业的各项改革措施,不断增强职工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一些具体的改革方案,鼓励和调动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如在人事用工制度上打破“铁交椅”,引入竞争机制,推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管理,对各类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为年富力强、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好的企业骨干提供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又如在分配制度上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把工资、奖金与工作效绩挂钩,对市(州)县局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试行基础工资业绩工资奖励工资风险抵押金的考核分配办法,对职工实行业务量业务收入服务质量的考核分配办法,对业绩突出的市场营销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给予重奖的考核分配方法等,鼓励干部职工,努力发展业务,增加收入,干得好多拿,干得不好少拿,有效地调动了干部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与此同时,通过对一些年大体弱、文化程度低、业技水平偏低的职工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了解他们的思想,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家庭,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及时消除他们思想上的顾虑,使他们真心诚意的拥护改革,支持改革。目前,企业三项制度的改革正逐步深入,虽然改革使某些职工利益受到损失,但干部职工的心态平稳,心理承受力不断增强,服从大局,珍惜每一份工作机会,积极为企业的发展进步努力工作。版权所有!

三是为扭亏增盈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年,是邮政独立运营的第三年。省局党组提出的市(州)局要实现扭亏为盈,全省要实现经营性收支平衡。面对扭亏的巨大压力和面临的重重困难,一些干部职工产生了模糊认识:“邮政为什么要急着扭亏?”、“扭亏到底是为了领导还是为了职工?”、“我们真正能扭亏吗?”,有的职工甚至认为扭亏是冒进,唱高调,不实事求是,因此消极情绪比较大。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增强扭亏的信心和勇气,省局党组经过研究后采取了四项措施:()、利用各种会议反复宣传国家邮政局实施“三年扭亏”方针的重大战略意义和邮政扭亏增盈的重要现实意义;()、在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了“邮政为什么要扭亏?”、“为谁扭亏?”、“不扭亏邮政的出路在那里?”的大讨论;()、帮助广大干部职工深刻理解,扭亏增盈是邮政企业生存发展的要求,邮政职工必须树立“养活自己,长期共存,持续发展”和“发挥优势,扩大功能,有所作为”的观念;()、派出工作组深入重点市(州)局进行重点帮教。由于领导重视、思想领先、宣传到位、措施得力、群众广泛参与,广大职工明白了扭亏是国家对邮政的要求,是邮政走向市场的必然,是企业发展和职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明白了“扭亏是为了自己”的深刻道理,从而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广大干部职工面对扭亏增盈的艰巨任务,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千方百计发展业务,加强管理降低成本,以“从我做起,为我扭亏”的勇气和工作业绩为实现全省经营性收支平衡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四、抓好载体,把思想政治工作寓于各项活动之中

思想政治工作要服从服务于生产经营这个中心,为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就必须与企业开展的各项精神文明建设载体活动有机结合,这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有效作用的最主要途径。近年来,省局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种载体活动,不断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增添新的内容。

一是在县以上企业中继续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并把文明单位创建列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企业的方针目标,与生产经营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使企业文明单位创建在巩固、提高、深化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是在企业内部开展“文明细胞”建设,把文明科室、文明班组、文明支局、文明楼院、文明家庭、文明职工的创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年年坚持,形成制度,常抓不懈。

三是在邮政系统中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并把文明行业创建作为“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管理服务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了全员参与,人人为创建出力的大好局面。

四是在青年职工中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号召团员青年学业务、钻技术、提高服务本领,争当岗位能手,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整体效应。

五是在营业窗口开展“优质服务示范窗口”活动。通过在营业窗口开展的文明、热情、周到、方便的优质服务和不断推出的限时服务、承诺服务、重点服务、特需服务、连锁服务,发挥示范窗口的典型引路作用,塑造邮政服务的整体形象。

六是在专业工种之间开展短程劳动竞赛。通过下任务、定指标、限时间、提要求,培养职工在邮政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敢于拼搏,勇于竞争,自我加压,勇于奉献的主人翁精神。

七是在广大职工中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通过不定期地开展文娱、体育、歌咏、演讲活动,不断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提高职工的审美情趣,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职工的团队精神,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企业发展增添后劲。

八是在政研会中开展专题研讨活动。通过积极探索,开展专题研究,举办西南学组的研讨活动,办好政研会刊物,发挥政研会的“参谋助手”作用,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效地指导和服务。

第12篇

邮政通信地理多年来被地理学学科建设“两分法”思想所轻视,至今未能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立体系的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研究成果亦罕见。有关的一些区域论述,大多以传统的六大经济协作区为单元,难以突出邮电经济自身的特色和内容,邮电经济区划的研究遂成为一项迫切的课题。

邮电经济区划涉及到邮电局所与区域人口、面积、邮电业务量等多方面的相对指标。对此,较大规模的要素集分类时就打必要从集合论的观点出发,把被分类的全体对象视为一个集合,使集合上任何一种分类都能将集合中的每一要素确切地归入某类中。运用多指标分门别类、综评综述是地理分区的有效方法,这里不单是考虑各样本单个因子的相似,而且考虑多个因子之间的组合关系,也即各样本集合之间的贴近关系。在此无疑须将量纲不同的多项指标作模型化数据处理,使之变成与距离(与最大最小数相差)相关联的“程度”指标,进一步便可进行统一的运算、比较、分析和分类。

具体到邮电经济水平要素系统,要素间的关系皆非硬性状况;而是相对的、关联的。为此采用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按集合上分类对象的相似关系将集合中的要素予以划归类别。最后依据地理分区的择近成片准则,进行地带性划分。

笔者设计的模糊聚类分析模型中,选择了有较强分辨性和代表性的5项相对统计指标。绝对指标常被用来反映规模,但与面积、人口等关联要素平均时又常构成相对量的“走形”,因而难以全面反映水平。为此区划参照“种量的结构转换”原理,引入要素密度和需求等比相对量的指标是必要的。“面积Z局所”“面积Z邮路”指标是说明每处邮电局所、每公里邮路所负担的面积,当然随着经济发达、局所密度加大,服务范围缩小,比值则小。然而这里也不可忽视面积在其中的作用,同等邮电经济规模时,面积大则比值加大。“邮电业务量/人”和“邮电业务量/局所”指标是说明邮电业务量的人口平均和邮电局所平均,理论上是与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但这里往往有每局所服务量的干扰。局所落后地区每个局所负担数量大,可能导致业务量数额增大;同时某些落后地区的用邮人口比重较高,也使人均业务量扩大。“人口/局所”指标是说局所平均服务的人口数量。我国邮电局所设置解放后主要是以计划平衡为主导思想,各类地区相差不算明显,但也表现出随人口密度而增大,向人口集聚地集聚的状况。由此,聚类时只有多因素综合运算,才能剔除个别特殊状态的干扰。

本模型经过:诸元素各项统计指标标准化,即处理原始数据,消除各项指标间量纲不同的影响>定标,即确定各元素之间的相似关系和距离程度>聚类,即从集合上的模糊等价关系出发,对集合上的元素进行分类;最终得出区划结果,即依据编网法,经多方案比较,对模糊关系矩阵分别取入>0.98、>0.96,>0.90,结合区划的归并法则,将全国邮电经济分省差异聚类为四组。

第一组,于长江中部地区,称中部区。对应的省份:鄂、湘、川、赣、皖。中部区邮电局所平均服务人口和负担地域面积及单位面积上的邮路比重三项指标虽都较东部地区为逊,但两区相差无几,贴近度较高,并与其它区域构成较明显梯度,然而本区人平均、局所平均之下的邮电业务量却不仅与东部地区有三倍余的差距,且是四类地区中最低者,两项指标无一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一事实说明,邮电局所和邮路对人口、面积的较高比值是由于本区相对人口密度大,区域面积小导致的,也可见,邮电业务量密度指标对于区分受经济水平制约的用邮状况具有突出功效。

第二组,于沿海和黄河下游地区,称东部区,对应的省市:浙、闽、晋、冀、鲁、豫、辽、粤、苏、'京、津、沪。区内12个省市是我国邮政通信业务水平最髙的地区,局所平均服务面积在全国排列于15位以前,邮路密度在全国排列于16位以前。尽管本区邮电局所、邮路密度最大,局所服务人口量仍最多,是唯一高于全国平均数的区,这是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必然反映。区内各项指标都为极值,说明它自身特征明显、属性典型。在诸项指标与它区的衡量中,其局所平均邮电业务量,起码高出其它地区一倍,甚者三倍。当然这里有局所平均人口量较大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人均邮电业务量大的影响。

第三组,包括北部和西南部两片,称北部和西南部区,对应的省区:吉、黑、挂、黔、滇、陕、甘、宁、内蒙。与前两区相比,邮电局所、邮路负担面积明显增大。每邮电局所负担的面积多出东、中部区三、四倍,9省区中少者负担面积也有100平方公里j每公里邮路所负担的面积也多出东、中部区二、三倍,9省区中少者负担面积也有1平方公里。这无疑是地阔、人稀所致;与中部区比较,在局所服务人口少的情况下,人均邮电业务量却大,特别是局所平均邮电业务量较髙,成为仅次于东部区的第二位。这说明用邮人口的特殊性,如其中一些省区城镇化水平较髙,迁入人口较多,在此起到主导作用。

第四组,于我国西部,称西部区,对应的省区:新、青、藏。西部区局所服务人口较前三区,乃至全国平均数明显为少,是由其每平方公里仅5.8人的极低人口密度造成的;广阔的地域又使该区每公里邮路的负担面积是全国1.92平方公里平均数的近10倍,每局所平均负担面积是全国179平方公里的26倍。但人均邮电业务量却较高,仅次于东部区,髙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是特殊的用邮人口状况决定的。

在研究我国邮电经济区域划分过程中,应探索地域分异规律及其特点。

1、邮电经济地域差异与国民经济地域差异呈平衡对应态。经济发达地区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市场发达,需要大量众多的信息联系,邮政通信业务量一般都较大,由此客观上就要求拥有较完善的邮政系统、邮政设备和网络。就中美两国比较而言,我国唯邮电局所数量略胜,而人年交发票数、邮政机动车辆数、人年交寄函件数都有数倍的差距J就国内各省市区而言,邮路密度、人均邮电业务量、人年交寄函件数均有巨大差异,这些都与经济水平成正态分布。

深入分析又可看出,在以上总体相关规律之下,开放经济的发达程度又成为最活跃的因子。近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横向联系和市场机制作用曰趋增强,信息产业和技术革命的步伐不断加快,导致邮电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国第一次邮电通信企业普查资料表明,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人均支付邮电费达18.94元,四个经济特区为30.21元,其中深圳为58.89元,珠海为43.42元,远远高于全国平均3.61元的水平。即使农村,邮电通信也已成为获取信息、组织流通的重要渠道。如温州苍南县一乡邮电支局函件寄发量从70年代平均每天300封猛增到10万余封。

2、邮政通信业务量受人口的多重感应。邮政通信是地域性相当广泛的一个经济部门,联系千家万户。因此,人口地理特征必然要影响到邮政通信活动本身:在一定的经济水平上,人多意味着邮量大;人口数量一定时,人口的文化素质高则用邮量大;城市地区人口较农村地区人口用邮量明显扩大。

在我国三大直辖市,邮电业务量/局所七八倍地髙于其它省区,形成“断裂”。在这里,人口的文化普及程度高,人口职业结构层次也高。并且人口的聚居形式也深刻制约着邮件传递,城市化地区居住地密集,有利于邮件迅速方便的传输,也有利于邮政通信服务水平的提髙,所以城市地区邮递速度快投递频次高,邮电经济水平髙。

在人均邮电消费水平基本同步于人均社会总产值的宏观规律下,人口与邮电经济间也存在一些特殊关系。人口的流动往往引起传递载体走向的变化,导致用邮量扩大。福建省人均社会总产值低于华北几省,但人均邮电消费水平却高。究其原因是外迁人口多,尤其是华侨中福建籍者数量大,因而其对外联系频繁,用邮总量相对较髙。广东省邮电业务量居全国第一位,近乎全国1/10,论社会总产值不如江苏、山东,其原因在于广东居民与国内广大地区、与港澳及国外都拥有较多的邮政通信联系。青海、新疆的人均邮电亚务量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也高于东部区一些省份,这与这里接收了相当数量的东部迁移来的人口有直接关系。并且这部分人口主要定居于城布,多数具有一定文化水准;当然这里市镇人口的比重较髙也加大了邮电消费量,由此构成了青、新及类似地区人均邮量与区域经济水平不相吻合的特例。

3、自然地理环境对邮电经济的制约具有一贯性。对于邮政通信业影响最明显的自然因素是地形和距离(面积)。不利的地形、沙漠、无渡桥和舟楫困难的水域,都会限制快速交通工具的使用,成为邮件迅速流通的障碍。空间距离主要制约投递速度。恶劣的气候甚至直接破坏电讯设施,中断邮件运送我国西部区自然环境条件极端严酷,分布着大片雪山、沙漠、戈壁等不易人类居住和利用的土地,地形阻隔、人口稀少,不仅限制了邮路和邮政网点的设置,而且本质上限制了通讯客源的规模,较大面积的负担量使邮递速度减慢,投递频次减少,一些边远的居民点经常两天才能投递一次。这又使邮电业务蛩难以h升,邮电通信水平最为落后的西藏邮电业务量仅占全国的0.14%。

4、行政中心和邮政通信枢纽融为一体,造成邮电经济水平的极核增长。邮政通信*中心往往布局于行政中心,并多于交通枢纽共存,对区域邮政经济水平影响颇深。如以北京与上海比较,上海的社会总产值是北京的2.24倍,但人均邮电业务量北京却髙于上海1.7倍,这是与北京的政治地位和邮电行政地位、乃至交通地位有关的。北京不仅是全国行政中心和科教文卫中心,而且邮电经济的影响要较经济因素更为重要。北京邮政局是干线邮运调度责任局,有直达全国各省会和中直市的邮车。北京邮政局还是我国最大的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互换站。北京是全国最大铁路枢狃和全国最大的国际航空港,交通运输的发达,直接促进了邮电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