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

时间:2023-01-30 04:51: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情境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情境教学

第1篇

关 键 词:情境 钢琴教学 创设 展示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场景中进行交融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目的是想通过用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趣和灵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音乐教学从枯燥变为兴趣,从呆板变为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音乐。

新课标的教程改革,让我们对钢琴教学摆脱了以往枯燥的老一套传统教法:比如让学生先识谱,后唱谱,再教弹,最后检查评价。在各位老师的精心设计下,笔者所在的学院就音乐专业开始实施琴法教学情境教学模式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就是在钢琴教学中,根据教学对象和讲授内容,教师在深刻理解作品和背景的同时,收集与其情境教学相关的资料,给学生创造一个情境教学的教育环境。目前,多媒体、录像、幻灯、图片等就是创造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给学生以鲜活、直观、生动的视觉刺激,引发注意力,达到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渐入佳境,很快地完成既定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讲授汤普森的钢琴曲《春之歌》时,让学生先自己想象,然后挂图播放录像片。伴随图片和《春之歌》的曼妙音乐,学生们看到了碧绿的田野,烂漫的山花,快乐飞翔的小鸟,翩翩起舞的蝴蝶,听到了潺潺的流水。这一切,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让人感到春的气息。这时,教师开始形象地弹奏,让学生很快进入意境,深深地陶醉在春天的景象里。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让教师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师生互动,课堂气氛也变得十分活跃。钢琴教学不再是枯燥的难题。

二、用语言带入情境

语言是音乐情境教学中常用、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善于运用生动、活泼、抑扬顿挫的语言艺术,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到音乐的世界里。因此,语言的过度设计要饱含激情,要连接恰巧、紧密,这样音乐情境教学才会更加引人入胜。

例如:在讲授贝多芬的钢琴曲《悲怆奏鸣曲》时,我们这样表达作者的创作语境:“《悲怆奏鸣曲》是大音乐家贝多芬28岁时的作品,那时的他正值青春年华,事业蒸蒸日上。可是,为什么他要创作如此刚坚和悲怆的音乐呢?原来,贝多芬这看似浮华的生活背后,他其实正磨砺在耳聋带来的悲痛和伤感之中,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生命的磨难和痛苦,他对命运发出抗争和呼喊,他的执著、坚定,完全倾浸在了这部作品之中。”“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升起的地方”,当引导学生投入到这种悲怆的情绪之中时,放响《悲怆奏鸣曲》,学生们静静地沉浸在音乐里。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聆听愿望,可以直观地增强对作品的领悟力,在很大程度上为琴法激情演奏打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

三、联系生活展示情境

音乐的学习与创作离不开真实的生活体验。在音乐教学中,不拘泥教室内,让学生们走进自然,贴近生活的情境展示,对单调的琴法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产生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摆脱对单调学习的厌烦心理,必须走出课堂,拥抱自然,去感知课外的真实的生活,感知音乐的存在。

例如,在讲授丁善德的钢琴曲《郊外去》时,我们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让他们感受习习的凉风,聆听树叶沙沙作响、欢快流淌的小溪,听小鸟放声歌唱。这些大自然的美妙乐章,这种对自然情境的深切感知,使他们很快地明白了拥有着的生活的美好,并较好地掌握了乐曲的奏法和演奏技巧。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四、通过表演表现情境

通过表演表现情境,即用自己的动作和表情来表述作品的内容。比如一些具有较强表演性的曲目,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诵歌词,学唱歌曲等形式为学生提供表演机会。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又能为表现曲目的情境营造一个很好的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第2篇

关键词:数学 情景教学 设计

一、数学情境设计的重要性

1.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观的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既然是一种活动,那么就需要一定的情境。要使学生在数学教学情境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处于一种自主探索知识的状态,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自信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2.从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认识

俗话说“模仿只能跟着走,创新才会出人才”。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够顺利开展,作为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就应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与他们数学学习有联系的数学情境。

二、数学情境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已表明,学生对学习具有如下三个显著倾向:

(1)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

(2)对掌握主动权的知识很感兴趣;

(3)对学习具有鲜明的情感。

因此,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特别注意这三点,要使学生在数学情境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处于一种自主探索知识的状态,让他们体验到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果子的成功之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自我激励,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并使其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三、数学教学情境的几种类型

1.创设试误型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根据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是使他们去动手操作。通过设计的实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分析等活动,把数学知识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在讲授反比例函数这一节内容时,因为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的函数解析式、图象、函数的增减性都有所了解,所以在介绍完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以后,让学生自己利用描点法来画图,根据学生画出的各种不同的图,很自然的热烈的讨论起来,在不断讨论和修改中,学生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地总结,终于画出了令人满意的图。如此对教材有效进行优化组合,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发现问题。

2.创设故事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赞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在设计数学教学情境时,可充分挖掘数学史料,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数学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如高斯、笛卡儿、牛顿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设计数学情境,

如在讲“勾股定理”这一节时,可以向学生讲这样一则故事:如果在宇宙除了人类还有其他文明,人类应如何同他们交流呢?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勾股定理最能代表人类的文明。如果宇宙中还有其他文明的话,接受到这个信息,就会向人类发出回应。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肯定会急切地想知道,勾股定理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从而为学习新课作好了铺垫。3.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即通过一定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要求。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这节课的开始我这样问:老师手里有一个三角形,为了布置教室我们还需要许多个和这个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你能帮老师画吗?想想可以怎样画?问题一出,同学们个个忙活起来,不停地想着、画着,有的还和周围同学讨论着,我想这样的设计更能够使学生自主的去研究、探讨、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体现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老师是作为指导者、协作者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创造性教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也更符合课改精神中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4.创设铺垫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亲历数学构建过程,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记得讲勾股数时,教师出示了这样几组勾股数,请同学们讨论这些勾股数的特征:3,4,5;5,12,13;7,24,25;9,40,41……

开始学生们只注意到:每组勾股数的前一个数都是奇数,后两个数是一奇一偶,之后陷入僵局。教师启发道:一奇一偶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发现是连续数。忽然一名学生发现后两数之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稍一顿,即抬头,急切地说:“这两个数的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这个完全平方数就是前一个数的平方……”这样,在思考,观察中发现规律,灵感一触即发。学生们找到了勾股数的特征:即大于1的奇数的平方分成两个连续的自然数,此奇数与这两个连续自然数成勾股数。

5.创设认知冲突型情境,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例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后,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课本上举例说明了‘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全等,在什么情况下不全等呢?”以上这一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答案。

第3篇

一、让音乐进入体育课堂

体育教学的场地便是学生的课堂、要布置得赏心悦目,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新感受,喜欢上体育课。同时,从组织学生进课堂便配以雄壮的《进行曲》,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播放轻音乐,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配播儿童轻快乐曲。这样除了增加课堂的愉悦气氛外,还能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针对体育活动的单位调乏味,教师一定要创设欢乐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二、游戏教学法

快乐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快乐的体育课将会扼杀人的天性。游戏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也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经常做同一种游戏,小学生会感到乏味和厌倦。因此游戏要设计的巧妙,既不能喧宾夺主又不能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走步教材,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走步能力,是跑步教材的过渡性教材。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如“月月花”、“击响走”“模仿人物走、模仿动物走”“蚂蚁搬家”、“两人三足走”“穿大板鞋走”“滑雪橇走”等等。游戏方法较其它方法更加简便易行。如游戏“抓舌头”、“给球打气”、“参观自然保护区——模仿各种小动物”、“风吹雪花飘”等,这些游戏具有简单,有趣,运动量小的特点。能够起到很好的放松作用。

三、情境教学法

体育课大部分是在户外进行的,因此,组织教学历来是体育教学的一大难点。小学生缺乏自控能力,集队中常你推我挤,吵吵嚷嚷,对有举的活动争先恐后,对不感兴趣的一个劲推别的同学上场……针对这种善,单凭训斥、指责是难奏效的。教师可巧打比方,借物喻理,学生易于接受。如守纪律的雁群;听指挥的鸭子,按顺序走的驼队……教师可运作丰富生动的语言,形象逼真的动作表情,使学生进入角色,养成自觉守纪的习惯。情境法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达到师生信息交流的方法。如将四队学生分别模仿开四辆不同的大汽车,然后做搭桥、钻桥的游戏,最后四队接成一列长长的火车。这个情境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进行主要教材之前的热身运动,通过改变慢跑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作为渗透思想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设制模仿人物形象的情境时,应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的模仿逐步转化到人物行为的学习上来。如一位教师设计了“不怕远征难”的模仿叔叔的情境,在模仿爬雪山、过草地、过铁索桥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学叔那种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在困难面前顽强、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

四、唱游教学法

1、一年级新生入学前两周的学前教育期间。一年级新生在入学前,通常要经过两周的常规教育,体育也不例外。如果一上来就教学生稍息、立正、队列等课堂常规,学生会感到枯燥且不适应。通过唱游教学法,可以引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觉得“上学、上课”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打消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促使师生情感和谐融洽。

2、经常作为准备活动的手段。准备活动总是做一种徒手操,学生会感到很枯燥很厌烦。如果结合教材经常变换一些新操,如“小动物模仿操”、“劳动模仿操”、“垫上操”、“圈操”、“球操”、“绳操”等,学 生在优美的乐声中即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

3、作为整理活动的手段。整理活动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巩固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运用唱游教学法,可以克服整理活动中教学呆板、单调的现象,增加娱乐性、实效性,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消除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疲劳。唱游教学法,切实可行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身心负荷较宽松的欢乐气氛中,接受体育的启蒙教育。

五、儿歌教学法

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体育教育艺术的体现之一。体育运动生活气息很浓,从客观上给体育教学的讲解提供了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以简练的语言讲清动作的概念和要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儿歌教学法正是如此。它语言简练、通俗易懂、便于理解记忆,深受学生喜爱。如齐步走的儿歌:挺胸抬头,摆臂有力,横排对齐,竖行对正,自视前方,先迈左脚。前滚翻儿歌:下蹲低头手撑垫,蹬地提臀向前翻,肩背着垫抱小 腿,蹬地团身是关键。

六、模拟法

只有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起来津津津有味,感到快乐无比,才能越学越爱学、越会学,才能学得好,让学生模拟表演是学生乐而愿为的活动。体育教学要投其所好,开展教学活动。如训练学生用前脚掌先着地跑,我们可根据儿童关于模仿的特点,组织学生模拟南极企走路,模拟草原儿童骑马舞蹈表演……学生在有趣的模拟表演中掌握了要领。失去了趣味性,快乐体育亦不复存在。

第4篇

情境教学,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为了保证教学情境充分发挥作用,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情境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强兴趣是教学的起点和关键,是优化思维教学的前提。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当地的教学资源,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之处,将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注意情境的生活性

教学情境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情境不是摆设,也不是为了“赶时髦”的点缀品。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还应当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尽量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地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知识和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眼见为实”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突破问题情境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三、注意情境的适度性

情境的创设必须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及目标的实现。首先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要设计合适的“路径”和“梯度”,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具体的情境中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受年龄、基础、环境、个人能力等条件的影响,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一定要精心选择和设计,合理配置几个“阶梯性”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像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之适合学生,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注意情境的有效性

有效、高效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重要手段。情境创设是一个涉及素材的选取、内容的组织和呈现的过程。如同桥梁建造一样,如果我们把情境的合理性视为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要求,把问题导向性看作是对桥梁功能的设计要求,那么有效性则可看作是对桥梁工程质量的总体考虑。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以促使学生动脑、动口,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总之,良好的教学情境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脚手架”。教师要在充分考虑教材特点和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科学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 湖北省利川市毛坝乡毛坝小学)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情境教学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科学”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也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来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情境教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

一、情境教学法简介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智力背景,同时也能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空间

就初中科学教学而言,实施情境教学法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不仅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情境教学应注意的原则

情境教学所要求的“情境”,要贴近现实、接近生活,为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思考,创设的情境要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科学是一门同生活、生产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所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客观生活实际,必须是以生活中的原型建立科学概念,不能乱编滥造()综合性原则情境教学的设计不应该仅仅满足某一个方面的需要,要同时为认知教学和行为教学服务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不仅要包含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还应该包括促进非智力品质发展的情感内容和实践内容(3)合理性原则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才能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

三、在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的策略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科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理念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初中科学这门学科而言,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最好的素材,因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和经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例如,浙教版七年级二册“力的存在”一课,我让学生观察窗外的树后提问:

师:“树叶为什么会动?”

生:“因为有风”

师:“我们能看见风吗?”

生:“不能”

师:“我们不能直观看见风,但我们可以通过风在树上、尘土上产生的作用效果来感知风的存在在科学上,许多事物都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可以根据事物产生的效果来确认事物的存在”

力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存在,以学生最熟悉的自然环境中的“风力”逐步感受力的存在,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深化思维模式

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的目的是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讲授知识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概念和学习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初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仍停留在对事物的表象上,如果教师只为讲课而讲课,学生就容易乏味,激不起学习的兴趣但如果给学生创设递进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学生会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激发起探索欲望,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寻求思路,大胆创新

例如,“力的存在”一课,“力”是初中科学中最基本的重点概念之一,认识力是今后学好力的其他知识的基础但建立力的概念是一个逐步加深和拓展的过程教师可以采用“引导—体验—合作”的教学法,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开展各种体验活动,逐步深化学生思维

3创设纠错情境,加深学习印象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从错误中找到正确的方法,是加深学习认识,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学生在解题时.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或思维上的偏差,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一些学生常犯的错误,创设纠错情境,激发学生自己去怀疑、去分析错因,寻找治“错”的良药,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也可以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性,增强思维的严谨性、批判性

第6篇

    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那么如何搞好“情境教学”呢?

    一、运用多媒体,展现情境

    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在三年级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中,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到了哪儿?课件中出示大森林的图片,还有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是谁在叫?你能用动作模仿出来吗?学生们纷纷模仿小鸟展翅高飞的情景,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森林。

    又如在一年级歌曲《小宝宝睡着了》这一课,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夜晚宁静祥和的气氛,在导入新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课了,我走到讲台前,用右手食指立于嘴唇上作“嘘”状,然后拉上教室窗帘,学生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几十双眼睛都盯着老师。此刻,打开多媒体,课件中出现了已闭上眼睛的月儿,旁边有几颗小星星在时隐时现地眨着眼睛,接着画面上出现了一棵大树,微风轻轻吹动着树叶,树干上有几只已打瞌睡的小虫儿,树窝中躺着两只休息的小鸟,在树下的小屋中亮着一盏灯,有一位可爱的小宝宝正伏在桌面上,透过窗子数星星,数着数着便睡着了。伴着抒情的乐曲,学生的目光停住了。这时,我轻声地对小朋友说:“夜深了,天上的月亮、星星都闭上了眼睛,鸟儿休息了,虫儿也停止了歌唱,就连小宝宝也睡着了。”然后用充满关怀的口吻对小朋友说:“小朋友,让我们也闭上了自己的小眼睛,乘着歌声的翅膀,一起进入甜美的梦乡吧!”小朋友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听着老师亲切的话语,他们完全沉浸在甜美的意境之中。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来导入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设置问题,构建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主动思索以获得问题的解决。教学实践证明,设疑是现代目标教学中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它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思维、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气氛。

    如在《小乌鸦爱妈妈》一课中,教师讲述:今天从森林里飞出来了三只小鸟,它们是小麻雀、小鸽子和小乌鸦,你会模仿他们的叫声吗?小麻雀:叽叽 喳喳;小鸽子:咕咕;小乌鸦: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歌曲中的节奏。又如在处理歌曲时:“小乌鸦急急忙忙为妈妈捉虫子,心情是怎样的?乌鸦妈妈年纪大了,飞不动了,心情又是怎样的?怎样唱才能体现出它们的这种心情?”教师根据歌曲内容成功地创设了以上问题情境,引导质疑,学生恍然大悟,体会到可以运用速度的变化,表现出歌曲的情绪。

    三、角色转换,进入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与书本的角色往往呈对立状态。教材中有关人物的情感、言语、行为等等与现实中的学习者似乎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情境教学中注重角色的转换,学生由习惯上的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为不断追求、进取的“主动角色”。儿童一旦成为学习的主动角色,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在表演中能亲身体验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知识,留下深刻印象,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教学。

    如在《小乌鸦爱妈妈》中,在向小鸟问好的环节,一部分学生充当各种小鸟,另一部分学生充当问好的小朋友,让他们进行对话。学生1:“小麻雀好。”学生2:“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和小鸟做游戏的喜悦。

    四、即兴创作,体会情境

    在创设“情境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停留在知识的记忆、技能的模仿、歌曲的学唱上。在每一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多次地塑造、创编新情境,体验新感情,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现美、创造美、体验美的能力。

第7篇

作为中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初中数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情境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教学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关于情境教学的话题被提及。本文从提高学习兴趣、形成问题意识、加深理解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等方面探析情境创设的策略。

数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数学学科本身逻辑性较强,加之教学方式的不正确,许多学生会觉得数学课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情及教学目标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合理创设游戏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氛围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联系。数学学科的逻辑性较强,且较抽象,若教师采用程式化或模式化的方式进行教学,整个课堂则会变得枯燥无趣,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灵活选用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创设游戏情境则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学习“方差”这节内容时,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游戏情境:上课前,先选择两组男生,每组四人,且各组平均身高相等,但第一组身高几乎一致,第二组身高差异较大。在教学时,可将讲台充当临时舞台,让两组男生扮演某个明星组合演唱一首歌曲,然后让台下同学对两组的舞台效果进行评价。学生大多认为第一组较好。之后,教师再给出两组男生的身高数据,让学生计算其平均身高,并提问:“为什么两组男生的平均身高相同,但舞台效果却有较大差异?”逐步过渡到方差的定义、计算方法的学习中。通过游戏方式引入课题,活跃了课堂气氛,并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2.合理设置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数学是一门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实质是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必须以相关的数学知识为切入点,且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应与学情相符。提出问题后,还要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长方形,并让其归纳长方形性质,学生继续总结,再通过动画课件向学生展示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继续归纳,但最终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不变。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且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

3.注重故事情境的创设,加深理解数学知识。初中学生的思维相对活跃,对许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尤其是趣味性较浓的故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好奇心,在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故事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该节内容时,教师可创设如下故事情境:以前,一个古老王国中有一位很有才的大臣,他把自制的象棋献给国王,国王应允了他的一个要求。大臣问国王拿来一些米,并让国王在棋盘上有规律地放米粒,第一格1粒,第二格2粒,第三格3粒,第四格4粒,第五格5粒……以此类推,一直放到第64格。国王听后哈哈大笑道“你真是傻,就要了这么点米!”大臣则答道:“臣担心您国库中的米远远不够。”此时,教师可提问学生:“大家认为国王是否能满足大臣的要求?”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其了解要有多少米才能满足大臣的要求。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学习并计算有理数的乘方。通过创设趣味故事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为课堂增添了人文教育色彩。

4.合理创设生活实践情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数学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且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创设生活实践情境,但应结合学生特点进行,且要保证实践活动的可操纵性,以利于学生主动性及创造性的发挥。比如,在学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该节内容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在游乐园玩的跷跷板活动,先让学生对不等式关系有初步的了解,然后用天平做实验,向学生展示“小于”“大于”“等于”“不等”相互之间的关系,逐步进入到不等式的学习中。又如,在讲授“三角形性质”时,事先让学生准备好几根长度不一样的小棒,然后进行三角形的拼接,使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总结认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角度等问题。利用创设生活实践情境进行数学教学,既能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还能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在初中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重要途径。鉴于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应用性等特点,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灵活转变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有效促进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的提高,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沙地中学)

第8篇

学生具备良好的心态就能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进行愉快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应探索的新课题。下面谈谈本人在“梯形的面积计算”的课堂教学中所作创设情境的探讨。

一、创设激发求知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老师出示画有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上面画有上底是4厘米,下底是6厘米,高4厘米的两个不同形状的梯形。请同学用方格的方法说出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同学们数了一遍又一遍,答案都不尽相同,有19平方厘米,20平方厘米,21平方厘米。老师接着出示一块平行四边形硬纸板,当场验证它与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梯形所拼成的面积相等。有些同学很快说出这样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由于前面讲述了平行四边形是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的2倍,同学们会很容易说出“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同学们的求知欲得到了启发。“是不是所有的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同学们的心扉被老师这话轻轻一拨,求知欲剧增,通往知识的大门不知不觉地开启了。

二、创设实际操作的情境

皮亚杰说:“数学的抽象仍是属于操作性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的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动。”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很多问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动手操作活动,更是数学课堂教学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安排学具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再通过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让学学生亲身体验,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能力。另外,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要做到适时,要在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进行。这样,操作活动就能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接着老师让学生们用自己预备的学具(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任意梯形各二个)与同桌同学合作,按老师的要求,分成三个层次进行拼图实验。在操作前老师出示以下几个问题,并交代稍后要请同学发表意见,上台演示:

(1)可以拼成哪些图形?其中哪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已学过?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关系式表示出来吗?

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同学们边思考,边操作,边议论,不但觉得主动、积极,而且觉得轻松、活泼。同时,请学生发表意见,上台演示。在老师的指点下获得成功,这就使学生产生了自己获得新知的愉快心态,容易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这样的教学情境,使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获得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各抒己见的情境

老师在授完新课后,可设置练习,并按四人一组展开讨论。

如设计的练习富有思考性,趣味性,可以诱发学生思维和议论,使学生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中各抒己见,展开议论,互教互学,强化理解。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有赖于习题设计的科学性,练习手段的灵活性。

四、创设自我评估的情境

第9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 语文 能力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一、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

1、直观形象性:情境就是具体的场合、景象或境地。这些对象,或者用眼可以看到,用耳可以听到,用手可以摸到,或者用多种感官可以感知到,可见形象性就是情境教学的首要特征。也就是说,情境教学要通过形象来进行教学。语文教材给情境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为情境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提供的形象因素大体可分为三类:①人物形象;②景物形象;③事物形象。

2、情知对称性:认知与情感对称,且统一在教学中,称为“情知对称”。情境教学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做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在情境中”。这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并存,同时发挥作用,实现情知对称。情境教学合理的解决了教学内容的关系,即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使学生在教学中同时攀登认知行为、认知目标和情感行为、情感目标这两个梯子,实现教学最优化。

3、智能暗示性:情境教学又叫暗示教学。保加利境教学的倡导者洛扎诺夫认为,情境对人的心理具有明显的暗示作用。它用含蓄和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然而,情境教学中的暗示是一种认知暗示。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情境之间发生种种信息交流,能极大的开发人的潜力,使人茅塞顿开。

4、意象相似性:所谓意象,是指主观情境与外在物象的结合。在“相似”中把课文的此情此景,变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与作者心灵相通,便于感知、理解课文,达到求知冶情的目的。相似性为情境教学开拓了宽广的途径,带来了情境教学的无限生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爱学习的习惯

古人云:“志不强者知不达。”志即感,没有情感,求知欲望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而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特点,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起学生阅读全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学习的习惯。

1、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创设语文情境,播放音乐是渲染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对音乐的选择,除了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外,还应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选择与之相通的时代之音。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课文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意象。同时还能很快的进行理解。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方法:进入角色;分角色朗读;直接表演;改编课本剧。

3、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学生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让学生自己展示实物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运用语言描绘情境: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教师往往能强化情境,渲染情境的氛围,使情境展示的形象更加鲜明,并带着情感的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主动的进入到情境中,产生情感的体验。不同的教师教学语言风格不同。从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学语言风格有激昂雄浑、温柔委婉、典雅端庄、机智风趣、奇丽繁丰、质朴清新6种。不同的教学语言风格等待着教师的创造,去共同编织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图景。

5、借助图画再现情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我认为同样揭示了文与画之间的关系。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的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的讲述,便于学生充分的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6、联系生活展示情境: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章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无论如何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对语文教学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它即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表达对生活的感受。

第10篇

情境教学法是当前多个领域与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在俄语教学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情境教学法能够适合于教学实践,使之更加具有趣味性。该教学法直接对学生的视听感官产生刺激,从而加深对于知识的印象,达到提高学习成效的目的。本文首先分析情境教学法在俄语教学中的作用,随后探讨其实际应用。

【关键词】

情境教学法;俄语教学;应用

情境教学法是上个世纪发展而来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是当前语言类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发展方向。其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在一定的情境环境下教师采取灵活的手段与工具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进而达到传递知识、加深记忆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作用。本文就情境教学法在俄语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进行综合分析。

一、情境教学法在俄语教学中产生的价值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采用情境教学模式,结合俄语教学的词汇、语法、口语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不同学习重点的关注,加深理解。在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激发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对俄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通过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联系到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以特定的角色感知和知识理解,加深记忆。使学习成为自觉的活动,从而提高学习成效。

(二)启发学生的思维

情境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人的认知指的是有意识心理活动是心理活动统一的过程,是综合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作用的结果。在俄语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思维能力设计情境,使语法、词汇等知识形成鲜明的导向点,在知识导向作用下学生能够逐渐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例如针对количество(数量)与качество(质量)词汇教学中,通过情景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形成特殊的思维方式,发掘学生的潜能。

二、情境教学法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期间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需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要求创设具体的情境,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怎样创设能够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切身体会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情理”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师需要发挥创造性将情境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一)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情境教学

在创建教学情境之前,要充分考虑到教材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尽可能将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开展词汇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选择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教学情景剧或者短片让学生欣赏,将其中涉及到的词汇及语法知识串联起来,促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能够随时联想到教学情景剧中的生活应用,生动形象地记住词汇及语法相关的知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此外还可以设计情境,在学习与购物相关内容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学生进行实际情景表演,分别扮演顾客、售货员等不同的角色,分析对话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付费为例,Скажитевыплатитеналичнымииликарточкой?(请问是现金结算还是信用卡结算),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一段购物之后结算的情境话剧演出活动,让学生掌握处于该情境下的通用的俄语语言模式主动地了解语言范例词汇。

(二)通过实物演示开展情境教学

“百闻不如一见”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规律,通过实物演示学生的记忆远远高于单纯的联想,这也是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原理最重要的体现。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能够感知所学的知识,并将抽象的感知转化为对于具象物体的理解,不但能够缩短学生对于某一词汇知识的理解时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种情境教学方法在俄语教学初期非常重要,例如在学习杯子、桌子、椅子等词汇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制作相关的卡片悬挂在自己的相关物品上,在拿取和使用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加深记忆,并提醒学生时刻都处于学习情境中,提高学习成效。

(三)通过角色扮演体会情境

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教学内容中的情境,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情境短剧的排练与表演,通过情境表演深刻的体会到课文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分角色朗读,学生扮演文章中的特定角色,以特定的身份朗读课文,体会到不同角色的内心情感。尤其是在俄语初学阶段,简单的对话是了解语言魅力和情境的最合适的方法;第二种则是直接表演,让学生做好准备,分配角色之后对文中内容进行表演,通过小品以及短剧的方式,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具有较好的作用。俄语在商务等专业的学习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要求掌握较好的口语实践能力。但是由于俄语语法的复杂,约定俗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表现为听力差、口语弱的特点,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到学习效率的上升。而情境教学法则是提高俄语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采取合适的情境教学方法,使之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的俄语的学习兴趣及基础知识和能力。

作者:刘蓉泽 单位:长春市第一外国语中学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情境教学法

新课程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地理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由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创造性地实施教学。这样才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一、运用语言创设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在教学中,语言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以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手段结合运用,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实践证明,无论何种途径创设情境都必须与教学语言相结合,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可能创设教学情境。单纯靠直观的实物、具体的模型、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学习活动等形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而没有教师的语言贯穿其中,是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积极的情感作用促进学习活动的,因此说语言情境是创设情境教学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可以运用通俗易懂的描述、亲切简洁的讲解、生动形象的比喻、幽默风趣的笑话、抑扬顿挫的朗读、饱含激情的感情抒发等话语创设语言情境,用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感,调动课堂气氛,实现以情动情的教育效果,使师生感情达到共鸣的境地,达到教育心理学上所说的情感的感染性,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的情感在教师情感的正确引导下,逐渐形成清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因为语言情境的随机性比较强,善于捕捉,易于灵活运用,所以有时语言情境还具有其它的情境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例如,在讲我国人口数量过多时,有的学生讲:“人多那就拉出去杀掉一些呗!”;“成立一个敢死队,去侵略别的国家,让他们在战争中死去,不就减少人口了吗?”。面对学生这些可怕的想法,老师给学生讲了日本人血洗辽宁旅顺的惨无人道的罪恶行径,在老师沉痛的语调中,全班学生沉默了,陷入到沉思中……。这个语言情境是一个“突发事件”,从中却可以使学生受到启发,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二、用常见的实物展示创设教学情境

实物演示创设情境即:以实物为中心,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激起学生广远的联想。上课时展示学生教师等到旅游时带回的哈达、藏袍等旅游纪念品,并用PPT打出珠穆朗玛峰的画面作为背景。教师在课前设置一个和青藏地区相关的氛围使学生能够被激发出对青藏地区的丰富的联想,进而对教师接下来的授课内容引起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教师可以请上两名学生表演,假设一个学生是到旅游的游客,而另一名学生扮演当地的藏民,“藏民”亲自把哈达献给“游客”同时用藏语说出祝福的话;或者让班上学过舞蹈的学生穿着藏袍跳一段藏族舞蹈。这些都会引起学生对青藏地区极大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建构教学情境

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不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教学氛围,建构特定的教学情境地,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理念的建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解“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内容时,我首先用一段视频材料展示“雨、雪、雹”三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形式,使学生从直观的观察中得出降水的概念。在这种情境的引导下,学生不自觉地积极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当中。在教学降水的几种主要形式时,我用Flas再现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时的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自然的去体会,然后再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情景描述出来。而在教学降水量的测量时,我请班上的同学配合,事先用DV拍摄了降水量测量的全过程,并配以音乐和解说词。当学生看到自己班学生参与拍摄的图像时,班内顿时一阵骚动。在长达成十几分钟的询问、讨论与争辩中,教师虽然没着一词,却让学生学到了许多许多。

四、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创设教学情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旧知是通过它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三个特性来具体影响有意义学习的行程和效果的.这里的可利用性,是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具有用来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没有这种旧知识,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就失去了基本的落脚点。比如在讲解西双版纳时,当讲到它的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时,具体分析它的气候特征,为什么会出现旱雨两季?可能对于学生来讲已经是七年级的知识比较模糊了,在此时你把七月份和一月份此地盛行的两种风向(分别是7月西南季风和1月东北季风)以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很明显一个是从海洋吹过来的,形成雨季;一个是从陆地吹过来的,形成旱季。教学目的的达成是很轻松的。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知识的迁移,借助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有联系意义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方式虽然很传统,但很实用,效果也很好.

总之,地理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地理教学中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地理情境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维,促使智力和地理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创设的富于感彩的情境能使学生容易收到情感的震动,自身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糅合在一起,可以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思想。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参考文献:

[1]刘绍兰.初中地理教学点滴[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改;情境教学;兴趣

一、情境教学的背景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课堂枯燥、沉闷,往往老师在讲台上口沫横飞,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新课程改革突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展现给学生一段鲜活、灵动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就变得至关重要。

二、情境教学的做法

创设情境就是根据学科教育目标和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创设特定的教育情境,激发少年儿童的兴趣和情感,使其获得积极的感受和认识,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在此基础上内化为认知结构,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1.影视资料创设情境

影视资料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历史,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在《文学的繁荣》一课的设计中,学习浪漫主义文学特点时,笔者先让学生看书归纳:“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为帮助学生理解,笔者放映《巴黎圣母院》中加西莫多受刑的片段,并请思考:在加西莫多受刑时,群众是何反应?他们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应?

学生对这段影视资料表现了极大的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看完后,答案也自然显现,即:谩骂、侮辱和嘲笑,显示了人性的自私和冷漠,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通过该方法,学生从美与丑强烈的对比等方面,很自然地理解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2.图片、图表资料创设情境

图片、图表等资料可以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数字化、具体化。如在必修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提供时壁画等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当时情况的本质。在学生对图片表达的内容感到不可思议中,也体会违反客观经济规律,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也认识到今天经济建设必须注意结合国情,遵循客观规律。

3.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或模拟与历史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片段,可以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通过学生“揣摩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演角色―理解感悟”的过程,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4.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情境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在历史中汲取养分。”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来架设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将历史―现实―未来联系起来,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5.文字材料创设情境

文字材料情境创设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提供一定的文字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这样的设计对提高学生解答材料题的能力以适应新高考是一种有效途径。

三、总结与展望

实践证明,历史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符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当然,在实施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1.避免无效教学情境,课堂华而不实

情境创设必须科学有效,围绕课标要求和教学重难点展开,避免出现“角色扮演轰轰烈烈,教学效果平平淡淡”的现象。

2.避免单纯地为情境而情境

情境创设是为历史教学服务的,课堂必须分清主次,避免喧宾夺主,避免出现情境设计太多的现象,以免学生只顾着看材料或图片,根本无暇对情境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思考和探究。

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学习的新课改路上,仍需要不断地摸索、实践和反思,以创设出既符合认知规律又贴近生活实际并紧扣新课标目标的教学情境,切实减轻学生学习历史的负担,提高历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2]郑金洲.课改新课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