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7 12:47: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师范生教育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重庆市 师范生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Teachers' Education Ability
for Chongqing Chinese Normal Universities Students
WEI Jun, ZHANG Hongliang, REN Juan, HUANG Yuanyuan, REN Ling, ZHANG Mingjing
(Liberal Art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hinese for education ability training normal curriculum system of teachers in chongqing, our current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four normal visit, draw the conclusion novel survey.
Key words Chongqing; normal; ability
为全面了解重庆市高校中文师范生教师教育能力训练课程体系现状,我们对重庆市四所师范生教育本科院校进行访问调查,(鉴于不便公开学校名称,本文用“高校甲”、“高校乙”、“高校丙”、“高校丁”进行指称)搜集了这四所院校2006级――2009级中文师范生培养方案共16套,并重点对2009级培养方案中的教师教育能力课程中的训练课程进行分析研究。下面,我们将具体呈现四所高校教师教育课程中能力训练课程的名称、学段分布、在教师教育能力课程中的学分占比、学时(教师讲课、学生实践)占比等,以反映重庆市高校中文师范生教师教育能力训练课程开设的基本状况。
1 四所高校基本状况
表1开设情况
1.1 高校甲
(1)能力训练课程名称及数量。
①必修课(9门):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师口语训练、书写能力训练、心理教育能力训练、教育技术能力训练、课堂教学综合能力训练、艺术养成训练(音乐)、艺术养成训练(美术)、语文教学技能。
②选修课(5门):课堂教学技术、班主任工作、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学生行为问题与矫正。
(2)开设情况。(见表1)
从表1可见,该校中文师范生的教师教育能力训练课程在必修课程中总量占比较大,为75%,学分占60%,但课时占比相对较小,为37.5%,并且以教师讲课为主;选修课程中的训练课程总量占比、学分占比和课时占比均为45.5%,全部以教师讲课的方式展开。在学段分布上,训练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均在大二和大三开设,其中必修课在大三集中开设,选修课则在大二集中开设。
1.2 高校乙
表2
(1)能力训练课程名称及数量。
①必修课(5门):教师口语、三笔字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及应用、班主任与德育、语文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②选修课(10门):语文学业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技能、中学语文文学鉴赏与教学、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教育心理测评与诊断、中小学课堂教学与管理、微格教学与教学诊断、教师艺术修养与技能训练、研究性学习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教学。
(2)开设情况。(见表2)
从表可见,该校中文师范生的教师教育能力训练课程在必修课程中总量占略高于非训练课程,为55.6%,学分占比和课时占比情况大致与总量相匹配,但略有降低;选修课中的训练课程在总量占比、学分占比和课时占比方面均低于非训练课程。在学段分布上,训练课程的必修课均在大二和大三开设,其中在大三阶段集中开设;训练课程的选修课则在四个年级均有分布,但在大三年级显得更为集中。
1.3 高校丙
(1)能力训练课程名称及数量。
①必修课:(0门)。
②选修课:(6门):演讲与口才、语文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文学文本解读、唐诗品鉴与班级组织与管理等。
(2) 开设情况。(见表3)
表3
从上表可见,该校中文师范生教师教育能力训练课程这一模块中,没有开设必修课。训练课程在选修模块中占42.9%,与学分所占比例相同;在课时占比方面,教师教育能力训练课程的课时占到总课时的42.9%,其中教师讲授部分占87.5%,学生实践占12.5%,课程实施大部分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实践的部分比较少;从学段分布上看,有超过一半的选修课程是放在每个学年的第二个学期进行的。
1.4 高校丁
(1)能力训练课程名称及数量。
①必修课:(0门)。
②选修课:(9门):教师技能类课程、现代教育技术、中学语文教学论下(含微格教学训练)、教师语言艺术、汉语语音基础、书法艺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初中语文教材阅读与练习和高中语文教材阅读与练习等。
(2) 开设情况。(见表4、表5)
由于该校的课程设置比较复杂,因此我们在这里分成两个表来呈现。从上面两个表中可以看出,高校丙与高校丁关于教师教育能力训练的课程,没有形成完整的板块,而是分布在学科专业课程的选修课中。从课程设置的总量上看,专业限选课中教师教育能力训练课程所占的比重最大,达到了62.5%;而从学分比例上来看,专业限选课的比例也最大,达52.6%;从课时分布来看,学生实践受到较高重视,所占比例达到64.4%。从学段分布上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中的教师教育能力训练课程集中在大二完成,专业限选课分布在大一、大二和大三,其中大三为50%,而任意选修课也集中在大三进行。
表4
表5
2 四所高校异同点分析
2.1 相同点
(1)教师教育能力训练课程大致分两大类:针对教师(在读师范生)的和针对学生的。
其一是关于教师自身素质培养的课程,如教师口语、三字笔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语文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微格教学训练等等,这些课程是训练师范生自身素养的,通过这些课程的训练,师范生能够有效地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为以后走上教师岗位奠定基础。
其二是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师范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可以在进入教师岗位后,为他们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引导和服务,如班主任工作、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学生行为问题与矫正、语文学业评价、教育心理测评与诊断、学校管理学、班级管理与组织等等。
(2)在同时开设了教师教育能力训练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高校中,不管是课程设置的数量还是学分所占的比重,必修课都比选修课多;而在课时安排上,教师的讲授还是占很大的比重;课程大多安排在大二和大三这两个学年进行,可以看出这两学年是训练教师教育能力的关键阶段。
2.2 不同点
不同的高校对教师教育能力训练课程体系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部分高校针对师范生教师教育能力训练,专设了课程模块,并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形成了体系。这样的设置一目了然,既可以给高校教师明确的引导,也可以给师范生以明确的学习指向,让学生明白哪些课程是专门训练教师教育能力的,哪些课程是掌握专业知识的,哪些是拓展素养的,从而展开更有针对性的学习;部分高校有关教师教育能力的训练课程没有形成完整的模块,而是将其散布学科(下转第237页)(上接第211页)专业课程等模块里面,师范生教师教育能力训练课程体系稍显松散,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3 总结
这四所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关注中文师范生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并设置了相关的课程进行不同程度的训练,可见,发展中文师范生的教师教育能力是中文师范专业的基本要求。但是各个高校设置的训练课程、数量、分布各有侧重,有的学校设置的课程中必修课多一些,而有些学校则选修课多一点;有些学校关于教师教学技能方面的课程多一些,有些学校关于学生身心方面的课程则多一些;有些学校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有些学校则更重视教师的讲授。可见,怎样更加合理地设置中文师范生教师教育能力的训练课程、进而建构更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衡水学院教师教育新课程
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新《标准》,规范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结合我校实际,对教师教育课程进行了重新调整,课程设置如下表1。
表1 衡水学院教师教育模块课程设置
二、衡水学院教师教育新课程的几个基本点
(一)优化课程结构,实现由知识本位向素质本位的转变。
我校教师教育课程一改以往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打天下的状况,增加课时、丰富课程门类、精简理论课程,由原来的“知识+技能”型的“教书匠”的训练,转为“反思性实践者”的培养,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素质本位的转变。
1.增加课时,由原来的“12学分+6周”增加为“20学分+18周”,在课时上保证了教师教育课程的开设。即教师教育课程由原来的12个学分增加为20学分,即在保留原来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口语”的基础上,增加了8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另外教育实习也由原来的6周延长至18周,在时间上保障了教育实习。
2.增加课程门类,在保留原来老三门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师教育的课程模块。以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为核心,把教育类课程划分为五大领域:(1)教育基础类,主要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2)学科教育与活动,主要包括学科教学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论、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等。(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主要有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思想道德修养。(4)教师职业技能与专业发展,主要有教师口语、教师礼仪、汉字书写等教师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及教育调查与研究方法、教学反思、班主任工作反思。(5)教育实践,主要包括实践实训类课程与18周的集中教育实习。
3.精简理论课程,突出实践取向课程理念。首先,改变原来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课程模式,精简理论课时,增加实践实训类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由原来的3学分减为2学分,将教育学中侧重实践的部分以实践实训类模块课程开设,例如开设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课堂管理实务与技能训练、课余实践活动组织与指导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实务与技能训练等。
其次,增加反思性实践体验,新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反思性实践者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教育实践,新课标要求准教师“具有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本次教师教育课程修订重视个人经验,强化实践意识,增加了师范生的反思性实践体验,在第六学期的集中实习过程中开设了教学反思、班主任工作反思、教育调查报告等反思性实践课程。
此外,还增加了教师专业素养课程——教育调查与研究方法、教师口语、教师礼仪等课程,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重视教育实习与课程相结合,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针对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我校调整课程计划,将教育实习与课程结合进行,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保证了教育实习的有效性。
1.教育实习与课程相结合,在内容上保证了教育实习的全面性。教育实习与课程相结合,使得实习内容不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两个方面。实习内容得到丰富和充实,包括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课堂管理实务与技能训练、课余实践活动组织与指导技能训练、教学反思、班主任工作实务与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反思、教育调查报告等涵盖了教材分析、课堂教学、教育管理、班主任工作、教育反思等整个教师工作领域。
2.教育实习与课程相结合,在形式上保证了教育实习的针对性。针对某课程专题的教育实习,使实习生带着问题、带着研究意识“下课堂”,改变了以往实习的盲目性,增强了教育实习的针对性、有效性,使实习生得到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导”,既有课程教师精深的专业理论,又有中小学教师鲜活的实践经验,使教育实习更有效,增强了师范生的实践适应性,有利于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3.调整课程计划,改“毕业实习”为“教育实习”。基于“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手段”的一般认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常作为“毕业实习”被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殊不知,实践不是单纯的理论应用过程,对于教师而言,实践更是实践性理论形成的过程。在实习中,师范生通过实践运用和检验自己所学的教育理论,更在实践过程中“体悟”并“生成”自己的行动理论,形成个性化、情境性的教师知识,实现“理论—实践—理论提升”的无限循环。正是基于此,我校把教育实习调整到第六学期,一改以往师范生“带着问题”走出校门的弊端,使师范生在未来的课程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提升自我。
(三)关注准教师学力的持续发展,落实终身学习思想。
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的终身学习是教师学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钟启泉先生在解读新标准时指出:“教师专业的‘学习’拥有三个基本原理:其一,越是基于学习者的内在需求就越是有效;其二,越是扎根于学习者的鲜活经验就越是有效;其三,越是细致地反思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就越是有效。所以,教师的成长需要终身学习。”
我校教师教育新课程充分关注准教师的终身发展,基于“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的教育理念,加强“基于教师内在需求”的养成教育,并且为师范生“扎根于实践”的教师专业能力和反思品质的养成,开设了大量的实践课程和反思课程,例如,教学反思、班主任工作反思等课程,对于师范生反思品质的养成给予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帮助。
参考文献:
[1]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关键词】英语专业 师范教育 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07-02
一、前言
随着我国英语教师地位及待遇的不断提升,英语教师已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越来越多的英语师范毕业生加入英语教师队伍,这有利于师资结构优化,为教育事业注入新鲜活力。但就青年教师而已,仅凭在校所学知识而进入教师岗位,已经不能适应与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与发展。每一位即将踏入英语教师岗位的师范生都应该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英语培训则是提高师范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为了解高职高专师范生对英语教师培训的看法,借此促进英语教师培训的发展。作者结合校区英语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并结合访谈,对此收集了相关信息。其中,问卷调查采用了不记名即时完成的方式。本调查报告旨在了解现代师范生对英语培训的看法并做出分析,促进英语教师培训的发展。
二、调查过程
1.调查对象:本调查选取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英语教育085年级1班与103年级共8个班共396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2.调查问题:了解我校大学生对英语培训的看法
3.工具:调查问卷
说明:本调查采取开放式的调查问卷由学生回答调查者所设计的问题,问卷内容包括了解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诸如:所在年级、英语沟通水平、英语等级证书获取情况、参加英语教师培训的次数、参加英语培训的原因等等。另外问卷内容亦包括被调查者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对目前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的建议、参加教师培训的困难、希望得到哪些具体内容的培训等。 本调查在2012年7月完成。问卷在发给学生之前,已经向学生说明了答题要求,特别要求就开放式问题“你对英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或建议?”详细回答。本次问卷共发放396份,回收396份,回收率为10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调查问卷的内容中,重点是关于了解高职高专师范生对英语教师培训的了解、要求及建议等。下面将列举重点调查内容进行数据分析。
问题4:您觉得英语教师培训重要吗?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大多数毕业后将从事英语教师职业的师范生来说,82%的学生普遍认为英语教师培训是必要的。一般情况下,一名新毕业的大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学校教师,一般需要2-3年的时间,而大多数学校迫切需要缩短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适应期,让新到的教师能迅速上岗,担负起教学任务。这对于大多数未有教学实际经验的大学生来说,要在正式踏入教师队伍前迅速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在校期间的教师培训则是最有效的办法。通过培训,了解学与教的规律与技能,才能分析和调控教育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问题8:作为一名未来的中小学英语教师,您认为自身欠缺的英语教育知识和技能为?
调查显示,大多数师范生对自己都有较高的要求,其中,“教学反思能力”、“课堂活动设计”是他们认为最需要迫切提高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对于在校师范生来说,教学技能是师范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教学技能是教育教学的职业技能,是教师岗位的职业能力,教学技能的高低优劣基本决定了师范毕业生求职的成败。另外,“课程资源开发”对于他们来说,亦是需要了解与学习的内容。而其他的“教学设计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教育知识与技能,对于学生来说,在校期间的英语专业知识学习已经涉略,对于他们来讲并不是难题。从学生的调查反馈结果不难看出,大多数师范生都已经意识到,对于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有着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基本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他们普遍缺乏实际教学的理论、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科学的学习训练,水平较低,不能立即熟练地开展教学工作。因此,他们渴望自己的实际教育知识和技能能均衡地得到提高。
问题10:您个人参加教师培训的最大的困难是?
数据显示,62%的师范生都认为参加教师培训的困难在于“接收不到培训信息”,同时,访谈中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在校期间接收到的培训信息基本很少,学校内的教师培训机会基本很少,甚至没有有关教师培训的信息。而校外关于教师培训的信息则流通不及时。另外,有27%的师范生认为“时间不允许”。他们认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压力太大,时间已经基本分配到专业学习中。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同时兼顾专科与本科的专业学习,因此,对于教师培训,他们已经分配不出多余的时间来参加。
问题12:您对英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对于英语教师培训,被调查者认为这为毕业后即将踏入教师队伍的“新教师”迅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进入状态打下了基础。他们不仅能从教师培训中了解教学管理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弥补自己自身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不足,更加增强对教学的信心,为开展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学校提供英语教师培训机会较少,内容亦少,因此希望学校能提供多些机会让大学生参加教师培训。其次,在内容上,培训要针对大多数大学生都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学习。此外,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希望在培训的过程中,能观摩具有实际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的课堂授课,这样的直观学习会更有效、更实际些。
在时间上,被调查者反应希望时间能相对集中些,可以安排在实习前。实习前参加英语教师培训,对于他们来说,是主动的为实习而做好准备,并能通过培训来增强自己的教学信心。
四、思考与建议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出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现代化要求亦越来越高。对于毕业后即将踏入教师队伍的高职高专师范生来说,仅凭一纸文凭而打发漫漫教学生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每一个毕业后即将踏入教师队伍的师范生都应该意识到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教师培训是他们提升自身教育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师范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消除不参加培训、不继续学习照样可以上讲台的片面认识,明确只有参加相应培训才能事自己在各方面逐渐走向成熟,迅速适应“由学生到教师,从读书到教学”的角色转变。
对于学校来说,亦应关注在校师范生的教师培训。教师培训,亦指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其中,教师培训师资,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包括师范院校内部队师范生教学技能进行指导培训的教师群体和校外教师指导群体。通过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当前,我校师范生教师培训师资仍存在问题,如校内教师的知识能力与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的要求不均衡问题。在教师培训师资中,最能满足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的师资素质要求的是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毕业,从事过数年中小学教学工作后进入师范类高校工作的老师,他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但是这类教师在院校中人数不多, 远不能满足需要。由此可见, 当前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师资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极不均衡。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调查结果与本院校实际情况,提出对高职英语专业师范生进行教师培训的思路如下:
1.教师培训的内容之一,包括教师技能培训。由于学院条件有限,不能大范围的统一安排师范生参加相关的教师技能培训,因此,建议在专业课程中,可加强对在校师范生技能理论知识的培养。
2.实践能力,是教师培训的另一重要内容之一。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师范技能和教学实践技能。师范技能主要有书写技能、普通话技能、沟通交流技能、口头表达技能等。众所周知,三笔字,教学理论,教学技巧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实践技能也是很多师范生所欠缺的, 所以,针对师范技能,建议学院可以开设一些书法课或者类似的教师培训内容的课程。比如粉笔字,硬笔字,考虑到在校师范生的师范技能参差不齐,课程的开设方式可以选择选修课,让需要自己的师范技能能得到提高的师范生去上课。
3.针对我院师范生教师培训师资与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的要求不均衡问题,建议学院可以跟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如外语系,已经跟相应的实习学校建立长期而广泛的合作关系,借此合作关系,学院可加强同中小学校的联系,积极共建广泛、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这样,学院就可以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时传递到实习基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外,还可定期邀请教育实习基地的中小学校的优秀校长和教师到我院来为我院师范生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的专题报告或教师培训,让我院师范生更好地了解中小学的现状,进一步强化师范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目的性。
总之,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教师培训,应该坚持多元化的理念。学院应重视对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一是重视专业理论知识与师范专业技能相结合,二是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三是注重教师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建设,四是建立教师许可证制度等等。
参考文献:
[1] 曾济民,李存. 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实习模式研究[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53-58.
[2] 于凤云. 国内外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进展与特点分析[J]. 继续教育研究. 2009(2):5.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定向师范生;课程融合;课程实施
据全国妇联2014年5月最新调查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据重庆区县教委统计和笔者实地调查发现,农村偏远地区小学60-7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能否科学教育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而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特别强调职前职后一体化,重视理论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留守儿童问题自然的成为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中的重要内容和主题,而面向农村定向师范生培养中更需要关注留守儿童教育。
2013年,重庆市在全国率先招收四年制本科学历的免费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面向农村乡镇小学及村小和教学点定向培养。这些师范生未来的教育对象绝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因此,师范院校就应该积极引领小学全科师范生在职前教育中高度关注和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课程融合”是小学农村全科师范生关注留守儿童最佳方式
师范生该如何来关注留守儿童,才能有效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素养?一般师范院校通常是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展专题讲座和培训、开展志愿者帮扶、暑期短期支教、暑期社会调查等方式关注和了解留守儿童,这些方式时间较短、内容缺乏系统性,对于那些非定向师范生是恰当的,而对于农村定向师范生是远远不够的。
农村全科师范生应该在大学学习中全程全面关注留守儿童。从农村定向师范生进入大学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就已经和农村留守儿童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今天,小学教育应该抛弃一切世俗功利的目的,赋予一个公民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素质”,如果师范生眼里没有真实的孩子,没有明确的对象意识,在师范学习中满足于知识堆积和简单的技能训练,在入职后就无法胜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而占农村学生总数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和方式决定了其身心发展过程和教育要求的特殊性,农村师范生应该充分全面的掌握留守儿童的特性、问题、需求、规律、教育策略等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唯有如此才能为其他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如何才能够让全科师范生全程全面关注留守儿童并提高相关素养?除了开展上述的一般师范院校的关注行为外,更需要把留守儿童教育纳入培养方案和课程实施之中,这样可以实现留守儿童教育与传统师范课程的多角度、多层次有机融合,使留守儿童问题贯穿在师范生培养过程始终,并通过多样的课程实施渠道和方法来落实。
二、留守儿童教育与定向师范生培养的 “四级”课程融合模式
通过学习留守儿童相关课程,师范生需要形成哪些专业素养?既要了解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宏观的社会背景,又要了解学校微观的现实状况;既要了解普遍特点和问题,又要形成个案分析和教育的能力;既要有情感的培养,又要有实践技能的提升。要实现上述全面的学习目标,我们认为不能仅仅开始一门专门课程,而是要通过“开设留守儿童教育独立课程、教育类课程开设相关专题、学科教学法有效渗透、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积极介入”等“四级”融合课程模式来落实,这样的课程设计保证了内容的全面系统性、时间的全程持续性、空间上校内校外统整性,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一级是开设留守儿童教育专门课程,实现课程和其他教育类专业课程的融合,该课程是一门实践导向、问题中心课程。该课程应该在学生系统实习开始以前的三年级开设,这样能够充分运用头两年所学的基本原理,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具体而言,该课程应包括以下主要板块:留守儿童产生的宏观社会现状和趋势;发展的规律和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及特殊教育需要;留守儿童教育涉及的主要内容;学校班级教学、个别教学、班队活动、生活关怀、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方法和策略;社会支持体系、家校合作等支持体系建立与用作等专题,通过系统学习,让学生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形成科学理念,掌握扎实的技能技巧,同时建立起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自信心。
第二级融合模式为在教师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中实现“专题融合”。在前两年开设的教育类专题基础课程中,通过开设和课程相关的专题讲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获得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题性认识,为后期的系统学习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在小学教育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健康教育、小学班队活动、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中开始相关专题。小学教育学主要从教育与社会角度切入,让师范生认识了解留守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趋势;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以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问题为切入点,让师范生把握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和需要;健康教育课程将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为主要切入点,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现状成因和解决途径,通过模拟实训,学生掌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般疏导方法;小学班队活动课应以“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的支持体系、社会服务支持体系建立、班队活动设计实施”等主题展开,引导师范生重视集体活动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引导作用和弥补作用;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应引导师范生以留守儿童为关注点设计研究课题,制作调查问卷,开展调查走访等,掌握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一般研究方法。通过上述专题学习,师范生可以从多角度对于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形成初步的教育能力。
第三级融合模式是在学科教学法和实践课程中渗透式融合。小学农村全科教师要学习小学各个学科的教学法,通过与留守儿童相关的知识点的讲解,教育案例的选用等方式,侧重加强师范生对留守儿童开展教育的实践教学能力。
具体而言,在品德生活、品德社会课教学法中,要引导师范生关注留守儿童品德发展的问题和需要,重点掌握加强孩子(特别是寄宿制留守儿童)自立自强品质培养和自律生活习惯的养成;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法中,要充分考虑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缺乏现状,引导师范生掌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在作业设计和布置等方面注意和非留守儿童的区别;在体育健康课程教学法中,要引导师范生关注留守儿童身体发展特点,掌握培养留守儿童体育兴趣的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法中,要引导师范生结合留守儿童特点和需要设计各种积极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孩子健康发展。总体而言,要让师范生在学科教学法学习中系统掌握让留守儿童爱学习、会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理念、方法和技巧。
第四级融合模式是在第二三课堂积极介入留守儿童教育。在师范学校的课外活动中,通过开展“农村教师的使命”主题征文、“区县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科研实践活动、农村同学撰写“农村留守儿童个案分析报告”等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留守儿童。见习和实习要引领师范生做好留守儿童的观察研究、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案教育;在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中,引导定向师范生回到区县农村小学,利用学校条件,通过开展各种可行的兴趣活动,和“未来的学生们”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同时通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了解孩子们的需要,形成初步的教育教学技能。
通过上述“四级”课程融合,实现了全科师范生对于农村留儿童教育多角度、全方位、系统化的关注,保证了学生在入职之前形成较强的留守儿童教育专业素养。
三、建构留守儿童教育课程实施的“四级立体平台”
上述“四级”课程侧重从不同角度培养师范生留守儿童教育综合素养。不同课程形态和存在方式决定了实施途径和方式的差异性,针对“四级”融合课程,需要构建留守儿童教育课程实施的“四级立体平台”,为课程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形成师范生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系统综合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上述一二三级课程目标的实现所依赖的主要渠道就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要充分考虑到课程体系的融合关系,要注意内容的侧重点,要强调一级独立课程的专门性、二级教育类专题融合课程的理论实践结合性,三级学科教学法课程的实践性。在方法上要重视学生主体参与,多用案例和事例,联系重庆实际,从而总体上实现课堂学习和未来工作实际的紧密集合。
(二)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师范生主动关注留守儿童的意识和习惯
学校要为学生开展上述课外实践活动创建平台,学校要为农村定向师范生购置专业图书期刊,为学生开展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活动提供条件支持和经费保障;专业教师要为学生的社会调查和个案观察等学术性实践活动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学生管理部门要对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提出具体要求。通过上述努力,在定向师范生中形成关于留守儿童,关注未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习惯。
(三)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搭建交流平台,培养师范生关爱农村教育的情感
由于小学农村全科学生采用的是订单式培养,他们未来的就业去向已经明确。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来源集中的特点,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组织同一区县的学生选择2-3所留守儿童集中的小学,在每个小学建立一个“行知学堂”,把那些无法和父母团聚的留守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兴趣培养、课业辅导、安全讲座、心理辅导、科普知识讲座、拓展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通过这个方式,让全科教师更早的接触农村教育,了解留守儿童,从而培养他们“倾心于农村教育、热爱农村儿童的思想情感,形成深厚的农村情感”
(四)通过“四年一贯递进式”实习实训,促进认识深化和能力提升
见习实习是学生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现状,直接接触留守儿童并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时机,师范生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将丰富学校所学的关于留守儿童的认识,又为后续学习指明的方向和目标。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第一年,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校,对于见习班级和学校的留守儿童状况有一个初步了解,注重面上的宏观把握,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第二学年,从整体关注转向个体关怀,引导从事助教的师范生自主观察学生个案行为表现,记录留守儿童相关事件,对班主任和老师的开展访谈,深入细致的了解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养成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和问题,对于未来的教育对象做到心中有数。第三学年,学生通过试教试做,撰写试教试做日志,分析留守儿童在教学方面和班级管理方面的特点、问题和应对策略等。第四学年,学生将有一个学期集中实习,这将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并开展系统的教育活动。实习教师要以小组形式带着留守儿童研究的小课题进入实习学校,在实践中研究预设问题并最总形成研究报告;实习教师要从专业角度发掘留守儿童典型个案,并要制定促进留守儿童改进提高的行动方案,特别是帮助问题留守儿童在学业上,行为和心理上的健康发展,最后形成文字档案;鼓励实习教师在实习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做好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记录,要求实习教师在班上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1-2次班队主题活动,并通过家校合作帮助孩子成长;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记录和整理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和困惑,带回学校在最后一个学期做深入研究。
通过上述平台的协同运作,农村全科教师在入职之前就已经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真心关爱留守儿童,细心研究留守儿童,并形成做好留守儿童专业教育能力和信念。在这样模式下培养成才的农村全科教师必将成为实现农村教育发展的新动力,成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生力军。
一、高度重视,创新机制,全面落实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学校高度重视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把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培养和管理服务工作。学校于2009年6月成立教育学部和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部的行政职能和学术职能相对分离,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是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强化办学特色、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教师教育学院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院长,统筹全校免费师范生、选修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学生以及有关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教育学部和教师教育学院的成立,为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机制保障。
校党委书记刘川生指出,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一项国家战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北京师范大学要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好。校长钟秉林指出,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放在第一位,进一步优化和落实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及时准确地将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有关政策向社会和广大师生宣传到位,及时归纳总结我校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创新性举措。
二、精心制定培养方案,确保免费师范生培养质量
(一)围绕培养目标,精心构建课程体系
为了将免费师范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综合素质优良、专业基础厚实、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拓展潜力、富有创新精神、乐教适教的研究型教师和未来的教育家,学校颁布了《关于制订免费教育师范生教学计划的意见》,对免费师范生的教学培养计划做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免费师范生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构成。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与科学素养、身心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师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较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其中教师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20%左右,由教育理论基础与实践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教育研究与拓展课程和教育教学综合实践课程等组成。
(二)围绕培养质量,大力开展课程建设
课程是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为了提高已有课程的教学质量,建设新课程,依托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学校积极开展优质课程建设,支持新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优质课程建设要求根据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支持新课程建设,学校积极开展课程教学网络资源建设,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和师生互动平台;新课程建设要求围绕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注重加强对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开展课程建设的同时,为确保课程建设质量,学校还组织了课程专项督查工作。专家督导组深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学科教学论等教师教育类课程课堂听课,就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提出建议;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信息,及时与授课教师沟通,为课程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支持与帮助。
(三)针对学生特点,加强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学校大力推进学校平台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免费师范生的特点,加强教师职业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如针对免费师范生开设的《职业信念与养成》课程,将职业养成教育贯穿于四年大学生活的始终,每学期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将教育内容设计成为不同的主题,在展示大量鲜活案例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研讨。
针对教师培养的特点,学校除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外,尤其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中加入实践环节,如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中,要求课程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在教学内容上以理论剖析教育教学实践现实问题的案例为主,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见习及社会调查相结合。二是在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期间,通过面授、网络等方式,为学生开设部分与教育实习密切相关的课程,使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习实现互动,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还提倡免费教育师范生的毕业论文选题结合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实践,既可以是基础教育调查报告,也可以是教学研究论文,并在内容和时间上与教育实习紧密结合。
(四)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1.科学构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保障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作为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旨在使免费师范生获得教育教学实践知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巩固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教育研究和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
免费师范生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以及部分与专业学科实验教学相关的课程,以基础教育教学相关问题为研究内容的毕业论文也是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为了增强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将参加不少于32学时的教育见习活动,第7学期需参加为期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活动;同时,在各类教师教育课程中,也特别强调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要求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实践环节的比重达到20%以上,使教育理论与教育见习、实习相互促动,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保障教学技能训练
为了保障对免费师范生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学校为培养免费师范生的专业单独配备了微格教学设备,用于课程教学以及学生自主教学技能的训练;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实训中心”,开展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工作;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学科教学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提高免费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条件;设立“教育教学实践中心建设项目”,按照学生人数为各师范生培养单位配备了多套数字媒体采集、制作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数字摄像机、摄像机三角架、数字照相机、数字录音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等,用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采集、制作教学资源。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师范生对媒体采集、制作设备的使用水平,强化了其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3.遵循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免费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学校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在遵循互利互惠、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地域、层次和特色,开展了以北京为主体、多模式并举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在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方面主要遵循两个指导原则:第一,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学校为合作的中小学实践基地开放图书馆数字资源、提供教师进修和培训机会以及支持对方开展教学研究,并与之合作开发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资源。第二,充分利用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切实保障教育见习、实习的质量。中小学实践基地和优秀教师是保证高质量实习和见习工作完成的重要条件。以北京为主体、多模式并举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模式能让大多数来自农村或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切实体验到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并将其带到未来的工作岗位。
(1)京师教育创新实验区
依托优质基础教育资源,通过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共建、与学校的附属学校合作共建等模式,在北京市建设一批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实验区充分利用北京市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使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有高的起点。通过教育见习,使学生了解代表我国基础教育高水平的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领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学习和积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经验。
(2)西部生源地教育创新实验区
针对学校面向全国,特别是主要面向西部地区招收免费师范生的特点,在西部部分省份,与当地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合作,选择若干学校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这不仅能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以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支持和带动实践基地学校的发展,而且能够使学生及早把握当地基础教育现状,为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当地及早联系并确定毕业后的工作单位。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了学校与西部地区中小学的联系与沟通,加强了学校教师教育优势和特色对西部基础教育的辐射作用。
(3)华北教育创新实验区
学校积极开展与周边省份教育厅的合作,在其辖区内选择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若干所学校建立教育实习基地。通过教育实习基地,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相对落后的基础教育现状,增强学生投身基础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另一方面,通过实习生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的输入,支持和带动当地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4)校际合作教育创新实验区
学校与省属师范大学积极合作,共同建设教育实习基地,让两校实习生实施联合编队开展教育实习。通过共建教育实习基地,可以促进两校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在教育教学实践以及教师教育研究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三、多举措,全方位,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
(一)与中小学名师面对面,接受言传身教
为使免费师范生尽早形成教师专业意识并树立职业理想,体验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魅力,学校启动了“名师导航计划――免费师范生与名师面对面”系列讲座,陆续邀请了一批优秀的中小学校长、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特级教师走上北师大讲台,对免费师范生言传身教。名师的人生追求、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执著,深深感动了免费师范生。学校还聘请了一些中小学优秀教师做免费师范生的兼职导师。兼职导师通过座谈、研讨、讲座等形式,定期与学生交流、沟通,帮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动态,促进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实施国际视野拓展计划,开拓学生视野
师范生国际视野拓展计划包括海外教师与教育专家讲学计划和师范生海外学习计划。
海外教师与教育专家讲学计划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让他们了解最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发展动态。学校特别设计了“国际知名教授系列课程”,邀请海外教育学科专家、基础教育研究与管理专家、基础教育优秀教师到学校讲学,介绍国际上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的趋势、动态、前沿与经验,并作为小学分的选修课计入学生的成绩单。
为了使优秀的免费师范生有机会获得海外学习或见习的机会,学校实施了师范生海外学习计划,并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认识基础教育现状
为了让免费师范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我国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学校多次组织学生赴西部省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走进当地中小学校的教室和宿舍,感受基础教育的现实环境。他们还与当地学校的校长、优秀教师进行了深入座谈,并进入课堂专心聆听一线教师的授课。在部分学校,免费师范生还与当地教师同台授课、共同评课,取长补短。学生们结合自己的所知所学和当地的实际环境,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地策划出了一系列本土化的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提升师范生职业素养
为引导免费师范生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坚定投身教育事业的信念,各免费师范生培养单位为设立了多种形式的品牌活动。“未来教师自我成长营”“教师素质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既锻炼和提高了免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又使免费师范生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骄傲,对以后的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
日前,学校《2008级免费师范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及与2007级比较的调查》结果公布。连续两年的数据调查表明,学校的相关举措实施顺利、收效良好,免费师范生的总体思想状况积极、健康、向上。调查显示,免费师范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主流价值观认同度高,能够积极服务国家社会需要。他们能够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性质,对教师职业的评价继续提高。针对免费师范生在调查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动力等方面的问题,学校正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增强主动性与计划性,塑造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公费定向师范生的“中国梦”之职业理想培养对策研究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免费定向师范生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六年制师范生数学素养调查研究 六年制本科农村免费定向师范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究 普通全日制高中生与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生活满意度比较研究 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文化修养构建的研究 舞蹈训练有效提升六年制免费师范生情绪管理的作用研究 六年制本科农村小学教师培养的特色与前景 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 六年制初中起点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人才培养探索 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方向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初招六年制本科:制度理想与现实困惑 基于核心素养的“六年制”乡村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范式重构 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专业能力培养与探索 六年制语文教学方案探析 湘教版六年制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穿花衣的热带鱼》教学案例 五年制师范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浅析及对策 关于加强五年制师范生素质教育的思考 培养五年制师范生的环保意识 五年制大专师范生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及特点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及特点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雍容波")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德育教育的要求而开设,具有目的性强、针对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等特点。开展好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有利于国家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 德育课程 构建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38-03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是国家统一从农村招收的免费师范生,以“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来培养农村小学教师。从2010年秋季开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就有了第一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本文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着重研究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及特点。
一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构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历史方面,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门课程;理论方面,开设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门课程;形势与政策是每个学期集中开设的课程。
1.课程开设时序方面:遵循学生自然成长的规律
从德育课开设的时间上来说,遵循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发展的特点,考虑到学生刚入学时才十五六岁,正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与逐渐成熟的阶段,所以,最先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然后,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读史才能鉴今,特别是近现代史的学习,因此,接下来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
理论方面的课程被安排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后续阶段学习,这样的安排容易给人造成错觉:“理论不是很重要。”理论是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其重要性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一样的毫不例外,为什么安排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后续阶段学习?主要是依据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的特点而确定的,学习理论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与理解力,若太早开设,则学生理解不了,老师讲起来也很费力。考虑到这一点,将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理论方面的课程放到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与经验积累后再学习,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2.德育教学内容方面: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年龄小,可塑性较强,也正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在这一人生转折时期,会觉得很迷惘、很困惑,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如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的影响,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很大的冲击。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离开父母走进大学独立生活,需要单独面对生活学习中的许多难题,遇到疑惑的时候,父母不在身边,更多的是寻求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但同学的认知能力也有限,因此,更需要老师的引导,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老师能在思想上解开学生的心结,拨开云雾,引导学生走上正道。
怎样“以人为本”,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真正将德育课的学习作为改造自己的工具,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第一,德育课堂上引导学生不断进取。初中起点六
年制本科师范生的德育课程,重在育人,而不能光强调理论体系的构建。要在应用德育理论的过程当中,努力避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时代、脱离社会的倾向,要将理论运用于中国的客观实际当中,将理论作为一种工具,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来探讨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而不是将作为教条,而只是要求学生背诵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的课堂上,同学们到课率高,精神饱满,学习态度认真,期末考核绝大部分同学都能通过,还有一些同学成绩优异。平时,都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堂讨论也很积极。我们继续深入调查,有一部分同学确实是因为德育课有吸引力、有说服力,引起了学习兴趣;还有一部分同学则是因为学分机制,由于德育课所占的学分很重要,为了拿学分而认真学习,并没有从心底里认同德育课程的学习。前一种学习是值得提倡的,能让学生收获更大。后一种为拿学分而学习的,只是一种表面上的认真学习,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帮助不大。
第二,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正确引导学生。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课外活实践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且与所学课程的内容非常吻合。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为例,可以布置学生看《建党伟业》《伟人》等红色影片,看后请学生写影评与感想。也可以围绕一个中心,请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围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践行”为主题,请学生课后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并写出实践调查报告。也可以布置学生参观当地红色旅游景点,自拍照片,并做出课件,将成果上交老师,优秀的还可以请同学们在全班同学展示。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乐在其中,在玩中学,接受良好的熏陶与教育。
3.德育教材方面:编写针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专门教材
至今为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针对性教材,只有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这两门课程,他们是为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量身定制、专门编写的教材;而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则是国家统一的教材,六年制与四年制同学一起使用,德育课任课老师必须根据初中起点六年制师范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把握好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4.教学手段方面: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在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都能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学生也很乐意接受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进入高校时都未成年,思维活跃、可塑性较强,他们在课堂学习上思维非常活跃,爱问问题、好答问题以及讨论热烈等。所以,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好好引导,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造机会多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若教学手段死板则会产生反面效果,造成学生好冲动、爱感情用事,课堂上很难静下心来学习理论知识等不良习惯。
二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特点
从上面所述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构建来说,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也体现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自身的特点。总结起来,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目的性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目的明确,就是要为广大农村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培养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才能真正扎根于农村,真正喜欢自己的教师职业,才能待得住、留得下,并且干得好。
2.针对性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针对性很强。德育教育不能老是唱高调、放空炮,老师骗学生,学生骗老师,到头来是自欺欺人,谁也骗不了谁,谁也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只能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做一名新时代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特别是在六年的本科学习中,能够在政治上过硬,业务上合格,学到本领,为今后走上农村教师岗位,做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农村小学老师。
3.实践性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实践性很强,一方面,体现在对任课老师的要求上,“身教重于言教”,老师自身的行为与信条比老师在讲台上所讲的理论更有说服力、更让人信服。老师若在台上高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在实际生活中奉行的却是享乐主义的腐朽人生观,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的教育是收不到好的教育效果的。
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的要求上,要把他们培养成面向农村的优质教师资源,而“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教师年龄老化、知识老化、学历偏低、数量不足、优质师资流失严重及师范生‘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等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应运而生的。我们经常说培养与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教育就是着重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与崇高职业操守的农村小学老师。
三 启示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教育方式方法还有待改进,有的教育方式方法没有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也不符合时代的变化,表现在:一方面,思想僵化,不能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一味地迎合时代而放弃了原则。这两种现象的存在使得我们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教材有待进一步规范、完善,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投入教学科研资金、组织专家以及一线任课老师编写专门针对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师范生德育课程的教材。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习;师范生;课堂教学影响因素;建议
一、引言
从数据看来分散实习占主要比重。通过观察,绝大多数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能完全把握课堂,板书以及教案书写都不是很规范,教学临时反应及应对能力较为薄弱,不能熟练操作Office等多媒体软件进行课堂展示,不善于使用体态语进行课堂教学。还有绝大多数实习生反映教学设计及教案编写成为他们实习期间令人头疼的环节。
二、影响师范生在教学实习不理想的因素
1.个人因素
(1)态度不端正。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中,有相当多的大学生整天的状态就是无所事事,上课不积极,逃课率高,还有的同学为了应付老师上课点名,找其它系没有课的同学代课。他们认为大学课程的学习与以后的就业关系不大,只要期末考试成绩合格,不影响文凭就足够了。这类现象导致他们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成熟,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其就业竞争力也大打折扣。
(2)角色转换带来的不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金玛莉讲师在《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育实习中的问题与对策》中提到约有90%的实习生表示在实习过程中角色转换带来了心理上的不适应,致使他们产生恐惧、害怕、自信心不足的消极心理。[1]实习生短暂的实习经历无法成熟掌握这些基本技能。
(3)课堂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在实习调研期间,我们发现大部分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过于注重跟进课程整体进度及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忽略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性教学,从而使得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过于枯燥无味,学生自然而然的没有上课积极性。[2]
2.外部因素
(1)指导老师的指导力度和信任程度。很多正式老师不放心放手让实习生进行课堂教学,再加上班级内实习老师较多,于是让课上得好的实习生能更多的参与教学活动,减少基础差或者教学不理想的实习生进行课堂教学的次数。[3]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实习生有再多上课机会,没有专业性的指引,对还在学习阶段的实习生来说,也是巨大的经验的损失。
(2)实习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学校不是每个班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简单的停留在黑白呈现上,教学手段太过单一,这也让教学展示环节变得枯燥无味。最后,实习参考资源的匮乏对于没有教学经验的师范生来说非常重要。然而,实习学校没有对师范生教学资源方面提供具体的帮助,这让师范生在实践过程缺少理论指引,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4]
三、提高独立学院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建议
1.端正实习态度,明确实习目标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大学生应该认识自身在学习与生活各方面的不足之处,善于反思并对加以改正。除了要端正个人实习态度外,明确的实习目标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实习一周左右,师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状况进行反思,努力弥补自身在工作过程中的缺憾,并能制定明确的目标,争取实习后能在教育教学及专业知识上有所提升,为将来实现长远的目标打下夯实的基础。
2.加强心理素质建设
(1)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新环境。对于实习生来说,从校园里学习的学生转变成如今站在三尺讲台授课的老师,这样的变化一定会带来诸多的不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实习生要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老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的学习及生活,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平时多与指导老师交流,注意观察老师是如何处理教育教学时的突况,从中汲取经验,真正从心底进入教师这一角色,顺利实现角色转变。
(2)设定合理期望值。有部分实习生认为教育实习是一个可以大展身手的好机会,他们急于求成,很期待自己在教育实习中取得优秀的成绩,但第一堂课却以失败告终。就师范生而言,教育实习并不意味着拥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足够了,对于教学方式、随机应变能力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实习生应该根自身条件设定适合自己的期望值,切记不可好高骛远,更不能不思进取。
(3)提供心理疏导。学校可以为师范生提供心理咨询中心,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遇到任何心理问题,可以找心理辅导老师进行沟通,老师能根据实际心理状况进行疏导,并提出建议。
3.加强专业知识及教师技能的学习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从不应该止步,不论年龄,也不论背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必须要有一桶水。教师的知识储备越多,越有助于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大学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争取把相关的资格证书考到手。[5]
4.规范课程设置,完善实习管理
(1)规范课程设置。学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也会影响到师范生整体教师素质的培养,大部分高校都非常重视专业学科的培养,因此学校对专业课程的设置也是非常重视的。其他学院可以学习我院,从2015级师范生起设置粉笔字考试,凡事没有通过的只能参加唯一一次的补考,此项规定引起师范生的高度注视,为今后师范生板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2)完善实习管理体制。在习管理方面,集体实习和分散实习的管理必须要分开管理,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集体实习比较容易统一管理,下达的任务也能及时完成。然而,分散实习的师范生分布较广,人数也比较多,难以集中管理,对于这个现实困难,学校也应该加以重视,平衡分散实习以及集体实习的人数。[6]
5.鼓励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强化教学技能基本功
在实习期间,学校可以安排负责各个中小学的带队老师在实习快要结束的时候,性的教学比武活动,要修满实习学分必须参加这项比赛并达到基本教师教学标准,以避免师范生对教学的积极性不热情,对待实习敷衍了事的情况。这类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师范生对教学的重视,还为其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和学习经验。
6.适当调整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这种模式忽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灌输式的教学课堂氛围变得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慢慢的被磨灭,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不佳。作为教师,不是单纯地讲解教学内容,一味地总结知识点,而是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能通过老师的引导独自总结出规律,以提高学习质量。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还是先进教学仪器的引进都会对学生学习以及老师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相关教育部门应当重视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为学生学习老师教学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尤其是为乡、镇等条件比较落后的学校提供物力财力的帮扶。
四、总结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真正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重要实践阶段,笔者对于本次教育实习工作不够长,对于实习教学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到位。虽然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还需要继续探索,寻求更符合独立W院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金玛莉,江岳军.教育实习调查报告[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82-84
[2]李云.独立学院教育类毕业实习现状和方法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2):13-14
[3]黄寒英.高师实习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75-76
[4]姚云,李福华,张继华.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改革的路径思考[J].教育研究,2012,(2):103-108
[5]沈琳.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教育实习中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1):36-37
针对广西高师院校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培养的特点,归纳出现代景观教育功能的设计手法。以玉林师范学院校园景观设计为改造实例,提出具体的设计理念,即以师德教育为景观设计之核心,承玉师精神,启学之大者;塑爱国启发型、爱岗敬业型、师者大爱型、教书育人型、为人师表型、学无止境型等师德教育景观,以立玉城之新标,师范桂东南之郡,筑德才之良巢。
关键词:
师范生;师德教育;校园景观设计;玉林师范学院
师范教育肩负着“教教书之人,育育才之才”的特殊使命,其中,师德培养乃高等师范类院校(下文简称“高师院校”)培养当代师范大学生的重中之重。师德养成,一方面取决于师范生自身的知识、个性、能力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也与师范生所处的学校环境、气氛、制度等客观因素有关。校园文化属于隐性师德培养课程,让现代景观真正参与教育,一草一木在教育场所中均有特定的含义,从教到化的结合,必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
1师德与校园景观环境教育类型
1.1师德教育
师德,即教师的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师德的基本内容包括:爱国守法,以德育人;爱岗敬业,尽心竭力;关爱学生,携手共进;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为人师表,明德惟馨;终身学习,精业勤业。从陈宇[1]对广西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调查结果得知,师范生渴望受到师德教育,希望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但他们对本校师德教育中隐性教育环境各个要素的建设水平评价普遍不高,介于中等偏上。目前,高师院校师范生师德培养的隐性教育环境建设确实存在一些不足,并未能很好的做到环境育人。
1.2校园景观环境教育类型
大学校园景观主要有植物景观、建筑景观、水体景观、校园景观小品、校门、校园标志物等构成要素,将景观要素从教育功能的角度分,可把景观分为艺术与美学、历史与文化、思想与道德、环境与生态、情感与心理、体验与参与、科教与创新等类型景观类型[2]。李鸿葆[3]提出培养师范生的高师院校营造的校园景观文化有大学的共性,更要突出师范教育的个性。在个性上要突出崇尚“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以“以生为本,以师为尊”理念文化为主基调。将这些理念文化融入校园景观建设中,水融,学生被潜移默化,心理反复体验,从而体会美感,愉悦身心,净化心灵。
2广西高师院校校园景观现状特点分析
据笔者的问卷调查可知,广西4所高师院校中大部分师范生心目中的理想景观是有历史文化底蕴、教育意义浓厚、大树成荫、学习休憩场所充足的校园景观。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广西师范大学8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公共休闲空间基本满足,只是偶尔找不到合适的场地活动,但外界干扰不影响自己活动的正常进行,可见该校的室外公共休闲空间景观较好,能满足学生们的自习、讨论、休息、散步等活动。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52%的学生认为校园内公共休闲空间的选择余地小,活动空间比较少,活动时相互间干扰较大。同时,对其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得知,只有广西师范学院14%(见附图)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景观的文化内涵丰富,既有地方特色,又能反映历史文化或时代特征,其他3所学校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学校景观缺乏文化内涵。另外,广西师范大学43%的学生认为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不太明显,或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而且,4所高校里面大部分学生认为有教育功能的景观也只有图书馆、校训石等,缺乏多样性、趣味性。因此,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应注重校园文化内涵的渗透,加强教育景观理念的传达,校园环境不能仅仅是虚有其表,却经不住推敲,无法为之驻足,更无法引人深思。
3玉林师范学院校园师德教育功能景观设计分析
3.1玉林师范学院概况
玉林师范学院(下文简称玉师)坐落在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的故乡,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称的千年古城玉林市,占地面积120hm2,是桂东南地区唯一一所广西自治区直属的本科院校[4]。学校秉承“以德为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面向农村基层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对于该校师范生师德教育是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笔者提出的设计理念是:以师德教育为景观设计之核心,承玉师精神,启学之大者;塑爱国启发型、爱岗敬业型、师者大爱型、教书育人型、为人师表型、学无止境型等师德教育景观,以立玉城之新标,师范桂东南之郡,筑德才之良巢。
3.2爱国启发型景观设计分析
现代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高校校园文化景观担负着传承学校历史、本土传统文化及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等重任,其所使用的景观要素、营造的空间场所也应是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爱国守法、以德育人是师德教育的第一要求。学校应营造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雕塑景观、展示本土传统的文化景观及人文景观,以表达爱国情怀,陶冶爱国情操。玉师校园内爱国主义教育的景观只有1处,位于西校区图书馆及大礼堂道路中间,由于树之遮掩,勿忘国耻的纪念碑更显隐蔽,故教育作用极弱。另外,校园应该把更多爱市、爱校景观文化因素及地域特色融入到校园景观中去,形成特色景观。据调查,玉师校园景观没有形成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景观,文化底蕴欠缺、艺术性美感不足、生动性不够。建议把带有桂东南地域文化特征的设计元素引入到校园景观中,如把桂南采茶戏、广西八音、喃嘟管、钱鞭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5],尤其是采茶戏场景、广西八音乐器原型等民间文艺变成校园景观要素之一,创建“你言我语”学习专区,让非遗再现校园,加强玉林历史文化传承与传播,启发学生爱国、爱市、爱校情怀,创建具有桂东南特色文化的校园。
3.3爱岗敬业型景观设计分析
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其“贞”,松柏“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品格正是坚韧挺拔、持中秉正、爱岗敬业的最好诠释[6]。玉师作为桂东南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也是唯一的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更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未来地方中小学教师,这样的使命感让玉师人要有更加务实的职业理想、更加浓烈的教育大爱、更加积极的职业态度,以及坚韧不拔的职业意志和艰苦奋斗的职业精神。这样的校园精神对每位玉师学子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校园精神的传达除了课堂上的教育,同样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校园环境景观外在形式和内在意蕴的整体把握理解,促使他们更深刻地鼓舞自己的精神,锻炼自己的意志。在玉师东校园图书馆的西北面,挂榜山下有一片育师林(见封四彩图2),该处原是一处天然山林,虽经过改造,但林中缺乏休憩设施,加上凌乱的林下灌木、藤本、杂草丛生,导致学生不敢入内学习休息,让本应是一处具有教育意义的好景点被荒废。故应对现有的育师林进行改造,以松树、柏树为基调,于林中蜿蜒曲折之地铺以青石板小路,配几个休憩的亭台和坐凳,亦或只是几块自然山石为休息之地均可,清理掉一些灌木杂草,并沿途安装路灯,以提高安全性。如此学生每天可入林内晨读、休憩,同时体会松柏之志、欣赏松柏之茂、豁然松柏之后凋也。如此宁静的环境大可培养学生凝神敛气、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治学精神,足以面对将来工作的艰苦性、艰巨性、复杂性,更加兢兢业业的奉献于基层教育事业。
3.4师者大爱型景观设计分析
“花开并叶生,果成花已落”这种奉献精神能很好地表现师者大爱、厚德泽人。玉师东校区原有荔枝(Litchichinensis)林、杧果(Mangiferaindica)林、龙眼(Dimocarpuslonggana)林,但后因学校缺乏专业规划,大刀阔斧的建设,使这些果树林被摧残的所剩无几建议玉师校园在保护原有果树林之外可多植其他有果植物,在见证花开花落、果满枝头的过程中,体会这种积蓄营养、果满飘香的道理。加上天南湖旁的桃花岛、二期图书馆旁的桃苑景观之隐喻,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桃李是教师百年“树人”所得的硕果,数几十载,循循善诱,教人不倦,门前桃李,可启发学子传师者大爱、树桃李满天下之理想。
3.5教书育人型景观设计分析
荷花(Nelumbonucifera)被文人喻为“净友”,为品德高洁之意;莲(Nymphaeaalba),花之君子者也[6],但有些设计者和建设者往往只得其形而未知其意。如玉师的东校区图书馆旁是睡莲池,由于疏于管理,睡莲已铺满整个池塘,无任何美感,更无谓“花之君子”了。又如教学楼前的大草坪,虽然大气开阔,但是没有教育意义的景观做铺垫,就显得刻板粗糙,毫无内容。再加上教学楼、图书馆、校门口三者之间的校园道路布局不合理,每逢上下课高峰时段行人流量激增,学生往往会选择横穿大草坪。久而久之大草坪已被践踏成“V”型路,甚至连博学楼到厚德楼中间的草坪也被“走”出“X”型路。由于道路景观布局的不合理性,导致众多学生发扬“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就有了路”的精神,在大草坪中走出“园路”,这样随意践踏草坪绿地的行为显然已成为玉师大部分学生的习惯,但导致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却更值得我们深思。建议玉师东区大草坪应进行人性化设计,把学生们走出来的路铺成嵌草汀步,统一疏导人流,草坪中心可放置孔子雕像,草坪边缘可配以文化长廊,宣扬孔子文化,环境育人,好仁者无以尚之,终成至善至美之仁人。
3.6为人师表型景观设计分析
“竹衰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的竹品质[6]。为人为学要能不偏不倚,秉持公正,追求真理而不妥协。在植物景观的营造上,玉师东校区校园景观在植物配置上几乎不出现竹类,建议可在育师林东侧沿道路边缘配以竹类植物,如紫竹(Phyllostachysnigra)、黄皮绿筋竹(Phyllostachyssulphurea)等,均可形成较好景观且彰显松竹君子之交的寓意。另外,据调查得知,玉师东西校区均没有校园雕塑,而校园雕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大学精神的存在和载体之一[7]。建议玉师重视纪念性雕塑景观建设,促使形成新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景点。如陶行知雕像等,如此伟大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乃万世师表,更是师生心灵的一份敬畏庄重,一本生动的为人师表的教科书。
3.7学无止境型景观设计分析
校园学无止境型景观主要可以体现为营建体验与参与型教育功能景观,它是校园景观固有的功能,即校园内营造出具有开放、半开放、私密、半私密等空间类型,充分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校园交往、学习场所,如玉师西区图书馆旁的竹下坐凳,又如东区天南湖旁的置石斜坡,亦或是东区运动场边围墙上的涂鸦(见封四彩图10)等,这些景观场所总能启发引导学生们自发参与其中。另外,建议玉师东校区应充分发挥原有的生态园、中草药园、花圃的科普教育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校园绿化,认领校园之花花草草,参与美化校园建设,形成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学生课内课外,学无止境。
4结语
让校园景观参与高师院校师德教育虽然是本人设计中提出的目标,但是景观的其他教育功能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现代高师院校校园的景观设计中,需摒弃对景观作为单一个体的研究,应转入规划、建筑、生态、教育、心理等多学科融合的分析。高师院校校园景观设计是个复杂又特殊的课题,玉林师范学院校园景观设计唯有根植于师德教育,根植于办学精神与本土文化,才能立玉城之新标,师范桂东南之郡,筑德才之良巢,才能使母校成为学子们心中暖暖的风景。
作者:梁芳 单位:玉林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宇.师范生师德培养中的隐性教育环境建设探究——以广西高师院校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2]杨建欣.基于教育功能的大学校园景观优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3]李鸿葆.当代大学校园个性化景观设计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7.
[5]陈莉.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查报告[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35(4):26-32.
关键词:地理活动;小组合作;社会实践
“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告诉我,我忘记了;演示给我看,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理解了。”新课程提倡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加强收集信息的能力,加强交流与合作,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本文主要从地理活动课的特点、地理活动课实施原则、地理活动课的形式来阐述地理活动课资源开发途径。
一、地理活动课的特点
地理活动课包括学生在课堂的地理学习活动和课外进行的地理学习活动,主要有如下特点:
1.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
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动中体验,在动中发现问题,在动中进行科学探究。地理活动课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舞台,使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更宽广。
2.自主性和实践性
地理活动课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
3.过程性和合作性
在活动过程中不仅要体会解决问题的苦与乐,还要体会人际交往的微妙之处。活动课的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只有在交往过程中才能体会,只有在交往过程中才能真正习得“如何交流与合作”。
二、地理活动课的教学原则
1.教师始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根据所开展的活动,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调动各个层面学生的积极性,给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广阔天地。
2.教师在活动教学中要做到张弛有度,做到活而不乱
在开展活动教学时,教师要及时调控、及时纠正学生难以控制情绪、课堂混乱等情况,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有序地进行。
3.教师在对学生活动进行总结评比时,要以良性的鼓励为主,多挖掘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点,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参与热情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地理活动课的形式
地理学科具有强烈的综合性,内容十分广泛,所以地理活动课的方式也丰富多彩、各种各样,其主要有如下途径:
1.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为主
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课堂小组合作中集思广益,共同进步。如:“山系、山脉和山峰区别”“水资源与水能资源的异同”等一些概念性内容以及我国冬夏季风区别、气候与植被的联系、经纬网的判读等规律性内容可用小组合作讨论、小组活动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如,“经纬网”教学中,可设计以学生课桌的横排为纬线,竖排为经线,学生不同座位代表不同的位置,选中间一竖排学生举起右手,表示0°经线(本初子午线),选中间一横排的学生举左手,表示赤道……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游戏竞赛。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活动热情,而且学生很快在游戏中发现知识,并且牢牢掌握东西半球划分、南北半球划分、利用经纬网找位置等知识。再如,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形成原因、铁路及农业分布不均进行讨论完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既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
2.以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为辅助
从感性认识和自身活动中积极、轻松地获得必要的技能和品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与合作精神,在活动中增长才干。
(1)调查研究型――组织学生走上社会,学习环境检测和调查的方法,制成图表分析问题,在老师指导下,撰写调查报告。如:“对我国南方地区传统民居坐向调查”,使学生认识我国冬、夏季风的风向,利用我国大部分地方冬、夏太阳的照射情况等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又让学生调查“我国不同地区的饮食特点”等活动内容,要求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体会所涉及的这方面知识,学生通过查询书籍、走访、实地调查等活动来搜集资料,最后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学生通过调查,统计数据,结果分析,写出调查报告,认识到人类与气候的关系非常密切,气候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等。
(2)自主开放型――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学生创造才能,增强协作精神。举办阅读地图和景观图片、观看地理视频、阅读文字资料、游戏、角色扮演、阅读与地理有关的书刊、上网查找资料、撰写小论文、地理旅游等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或多人任意组合选择参与活动。然后通过采访、调查研究等方法,自己收集素材,自己讨论确立活动方案,自己编写演出剧本,自己导演,教师做好配角工作。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学生在困难中磨炼意志,在实践中奋进,极大地促进了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要让地理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让活动达到预期目的,必须注意选取好活动内容,设计好活动形式,做好对学生活动的指导、调控和评价,引导学生创设合理、可行、易操作的情境,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学会地理概念,学会地理原理,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同时在开展中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我们的活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75-177.
[2]杨娅娜,李晴.地理课程资源:内涵与特征、类型与功能[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88-92.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广西 崇左 532200)
【摘 要】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新建本科。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及课程设置方向,将学前教育实训教学分为艺术技能实训和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实训两大模块,在总结分析实训教学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以开展运用性强、整合度高的艺术实践活动和谋求与实训基地幼儿园合作共赢的两个实训教学发展方向。
关键词 学前教育;实训教学;本科教育
作者简介:罗璇(1988—),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研究方向为幼儿园课程论。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明确提出培养应用技术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训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根据我校制定的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本研究把学前教育实训教学分为艺术技能实训和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实训两大模块。在现有的实训教学内容中,艺术技能包含声乐、钢琴、舞蹈、美术四项基本艺术技能,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划分维度,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主要包含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等七个方面。而在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养成中,部分能力是教师入职后逐渐磨练养成的,而在大学学习期间,笔者认为可以养成的学前师范生专业能力主要包含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儿童游戏的组织与引导、幼儿园环境创设等。本文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为例,试分析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内容,并结合办学中已做出的有益尝试探索实训教学的途径。
1 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学开展的实践
1.1 艺术技能实训以舞台表演、作品展示为平台,丰富提升学生艺术表现能力。
在我校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声乐、钢琴、舞蹈、美术基础艺术技能均开设两学年。首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每个教学模块后都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如:幼儿韵律舞蹈创编模块学习后要求学生完成简单儿歌的韵律编排并表演。其次,在校内组织开展与开设课程相对应的艺术活动。除了倡导学生参加学院集体艺术活动,教师还充分利用我院承担幼儿园转岗教师等国培项目的契机,建立国培学员与学前专业学生之间的联系,组织导演学前教育学生专场演出,汇报学前学生艺术技能学习成果。再次,学前教育专业师生利用崇左市周边幼儿园六一晚会的舞台,教师领导学生组织、策划、导演、排练多种形式的文艺节目并送剧目到幼儿园。
1.2 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实训以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为主线,采取“校内实训、大赛锻炼、社会实践”的实训方式
在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实训方面,教师采取了“校内实训、大赛锻炼、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培养形式。在校内实训中,教师在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课程中侧重该领域教学法的实践,常用观摩幼儿园优质教学活动、试讲与说课等方法直接塑造学生教学能力。同时,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本专业内的学前教育学科竞赛,如教学活动的组织、环境创设方案设计、学前教育调查报告写作、幼儿园教玩具制作等,比赛赛制与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保持一致,也起到全区大赛选拔选手的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学、在竞赛中成长。另外,由于崇左地区幼儿园师资缺乏,学前教育学生有较多到周边幼儿园开展实际工作的机会,在环境创设、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方面有了显著提升。教师也根据学院要求在每一学年中安排两个星期的示范幼儿园或实训基地幼儿园见习活动。教师在见习前根据教学课程需要布置相应见习作业,使学生在见习中有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幼儿园见习。
2 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的发展探索
2.1 以综合艺术实践活动为方向,开展运用性强、整合度高的艺术实践活动
在已有的教学经验中,研究者发现大半学前教育学生因大学前未经过艺术学习,在大学中训练艺术技能常吃力不讨好,但在幼儿园运用性强的艺术活动中表现出色也乐在其中。未来的艺术技能实训中,除了保持每年六一儿童节到幼儿园协助并登台的传统,在校内实训在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实训:一是教师至少实际参与一次学生的艺术创作、排练,从创作和表演方法的根本上给予学生指导,而不是在艺术作品呈现后批评指导;二是整合艺术课程资源,举办学前教育专场演出、作品展,单一项目的演出往往略为单调,整合程度高的活动更容易全面展示学生艺术学习成果;三是艺术学习的方向明确指向幼儿园,让学生明确学前教育与艺术专业学生培养方向的区别,教学强调艺术在幼儿园教育中运用的途径、方法。
2.2 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幼儿园教育资源,发展学生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
实训基地是高校学生巩固专业理论、训练专业技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学习与训练平台。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中,与专业相关的单位机构共建学生实训基地是此类高校办学的一个方向。目前我们与幼儿园的合作还处于幼儿园提供见习机会、学生在幼儿园业务繁忙时期帮忙的阶段,如何使双方合作常态化、深入化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除了继续保持现有的联系与合作外,研究者认为在以下方面可有所作为:一是教师与幼儿园深入沟通,了解幼儿园办园需求及难处,与幼儿园共同探讨对策,提出分阶段的实施解决方案;二是将学生划分小组,按照阶段性的解决方案,统筹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前往幼儿园开展环境创设、儿童游戏的观察与组织等活动;三是学前教育专业与基地幼儿园谋求共建,高校教师以培训项目、送交下乡活动为平台,提供基地幼儿园师资培训的社会服务,选取学生竞赛中的优秀选手到幼儿园承担部分实际工作。另外,幼儿园与高校的合作应让学生在幼儿园的见习与工作与同一个班级绑定,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以绑定班级为研究样本,结合理论学习的课程任务,开展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EB/OL]. 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12/127838.html,2011-12-12.
[2]左雪.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实训体系构建及其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2.
[3]李君.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化就业指导理念”下的实训教育探索[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8.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导入;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0076-03
19世纪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保持和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的注意和兴趣的强度。在第一次生动鲜明的经验之后,被烫伤了的儿童就避火,挨了打的狗见了鞭子就逃。”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这种首次感知的重大作用。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首次感知,能获取首次经验。导入的好与环,将直接影响到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
一个好的导课是师生建立情感的第一座桥梁,它不仅能使学生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而且能调动求知欲望,引发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然而,有些教师的教学导入中陷入了故弄玄虚、哗众取宠,拖泥带水等误区。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小学美术导课误区以及相关的对策。
误区一:目的不明
导课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的导课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要设计导课形式,架构导课环节,斟酌导课用语。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的导课却背离了这些基本要求。
例如,有位教师在上泥塑课《桥》一课时设计了如下的导入步骤:1.教师出示诗歌一首,主题是心灵的桥。2.教师朗读,学生齐声朗读。3.阐述:这是无形的桥,是心灵之桥,爱之桥。4.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得到过帮助的经历,感受同学之间存在的友爱之桥。5.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师生之间存在的关爱之桥。6.导入正题: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桥,是有形的桥。今天我们就来用泥塑的方法表现这有形的桥,学做桥。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直观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身边的到比较遥远的。按照正常的教学逻辑,这节课的导入应该没有任何悬念,从生活中大家熟悉的桥的欣赏直接引出课题即可。可这个导课案例中教师恰恰做了相反的事情:从无形的桥到有形的桥,从学生不熟悉的桥到熟悉的桥。这样的导入,效果是越导离美术课越远,学生云里雾里,不知道本堂课要学什么。学生发言虽然滔滔不绝,但没有多少是为达成本课教学目标服务的。
误区二:事倍功半
导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求在3至5分钟时间内完成导入环节,使课堂教学切入正题。但是对新教师而言,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他们生怕学生听不明白,听不清楚,导入时喜欢重复说要求。这样往往会让学生觉得教师嗦,使教学索然无味,事倍功半。
例如,在师范生进编考的面试说课时,课题是人美版五年级的《色彩的对比》。一位教师说课前半部分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都说得很好,可当说到教学过程的导课环节时,出现了明显的方向偏离、绕道而行的现象。
他设计的导课环节如下:
1.复习三原色:红、黄、蓝。
2.复习怎样用三原色调配出三间色:橙、绿、紫。
3.用原色与间色调和出六复色:红橙、黄橙、红紫、蓝紫、黄绿、蓝绿。
4.在教师当堂用粉笔制作的色相环上指出哪些是同类色?哪些是对比色?
5.导入新课《色彩的对比》,并板书课题。
虽然在说课导入时教师的即兴色相环画得不错,但费了不少的时间。其实这么多的色彩知识,无须一一复习、一一讲解,因为它们不是本节课的重点,而是教材前几册早已学过的色彩知识。本课因过多色彩知识的复习,使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最好时机丢失了。
误区三:被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向导。”“情感是创作的源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为兴趣而盲目游戏,情感的体验也只是口头上的说教,似淡而无味的白开水,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我就是你的眼睛》是教科版《艺术》教材二年级中的一课。在导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盲人生活困难的情景,特地让学生瞪大眼睛看着黑色的屏幕,听着嘈杂的声音,猜测着黑色屏幕上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学生对这一“听音猜情”的小游戏很感兴趣,猜测的情景答案也各不相同,一时掀起了一个小小的“”。然后教师话锋一转,说:盲人就是生活在这样不方便的世界里,你们想想他们的生活有多么地困难,你能为他们做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出让我们来帮助她,做她明亮的眼睛。接下来就学习《我就是你的眼睛》一课。
本环节教师设计的“听音猜情”游戏也算是煞费苦心了,虽然“黑色的屏幕,嘈杂的声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热烈地猜测可能发生的事情。但这样的情境引发不了学生真切地体验,触及不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激发不了对盲人的同情之心,不能给本课教学铺设情感基调,有的只是为游戏而游戏,为导入而导入的形式主义。
误区四:迷失本位
老师们都希望为自己的每一堂课设计好的导入,在备课上也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有的因此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有的却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原因在于教师对导入功能一知半解,在导入策略上生搬硬套,使教学导入喧宾夺主,迷失学科本位,缺失学科特色。
艺术教材第5册第3单元《神秘的地下宫殿》一课,为了体现自主学习,教师直接板书课题后说:“读这个课题时,你想知道什么呀?”教师这不经意的一问,引出学生一联串的问题:蚁穴的样子怎样的?蚁穴里有哪些主要房间?蚂蚁的家族成员有哪些?如何分工?蚂蚁怎样搬运食物?蚂蚁怎样认路?蚂蚁为什么搬家?……
这么多的问题从学生嘴里一一抛出,这还像美术课学画蚂蚁和它们的宫殿吗?正因为教师放出去的“蚂蚁”没有及时收回来,让学生提出了那么多的问题。而且问题一出口,知道答案的学生就把手举得高高,有的按耐不住,不等老师请就直接插话回答,课堂真的有点像热锅上的蚂蚁炸开了窝……
教学导入是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服务的,那么如何根据导课特点与原则,寻找一种与之对应的教学导入策略呢?下面再结合教学实例谈谈。
对策一:瞄准目标,有的放矢
导课要有鲜明的目的性。它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不允许随意性。40分钟分秒必争,重点、难点突出,段段清楚,层层紧扣,上下衔接。那种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天女散花,离题千里的开讲是行不通的。
我在上泥塑课《我设计的桥》一课时,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加强社会调查,在课前就让学生做了一项这样的活动。
家乡的桥调查报告 班级 调查小组
1.调查我家周围的桥,说说它的名字、结构、造型和来历(故事)。
2.分析这座桥与周围的环境有什么联系。
3.调查一下未来几年家乡还将造什么桥?你能否规划一下家乡未来的桥?
上课伊始分小组交流调查报告,后提出新的学习任务:今天我们要用泥板法、泥条法为家乡设计新桥并做模型。
这样的导入围绕艺术与生活展开,不仅目的明确,而且合理运用课前时间,让学生对家乡的桥有了一次深入的了解,为本节课用黏土为可爱的家乡设计新桥作好了教学准备。一份小小的调查报告不仅使美术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对策二:提纲挈领,直奔主题
古人云:“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认真研读教学内容,做到“一引其纲,万目皆张。”删繁就简,直奔主题。
同样是《色彩的对比》另一位师范生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授课一开始,她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北京故宫养心殿大门图片,并向学生设疑:蓝天白云、红墙绿瓦、金碧辉煌的故宫养心殿大门为什么这么漂亮呢?它运用了色相环上的哪些颜色呢?学生观察、讨论,一下子发现了养心殿的大门如此醒目,如此耀眼是因为建筑设计师善用了色相环上面对面的颜色。教师自然地引出课题《色彩的对比》。
本课出示的色彩艳丽的养心殿大门图片,不仅夺人眼球,而且一下子让学生明白了养心殿的大门如此醒目,是因为设计师巧用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色彩―大红大绿,潜移默化地感受了中国皇家建筑的艺术特色―色彩艳丽,气势磅礴。
对策三:主动感受,真切体验
“动之于情,晓之于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感受时产生并能进行制约的内心体验。在美术教学中充满情感的教学导入是有效学习的催化剂、油。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师生间的心灵交流。
《我就是你的眼睛》一课围绕着“艺术与情感”而设计的,只有走进了盲人的世界,感受了盲人的生活,才能流露出关爱盲人的真情来。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走进了福利院,拍摄到了盲童生活与盲人学习的感人镜头。有了这一可贵的课程资源,怎样让其放出更大的光芒,打动每个孩子的心?我围绕艺术与情感的关系,在课堂导入时设计了两个环节: 1.游戏尝试,体验盲人生活。①摸物画形。每组选两人蒙上眼睛后转圈、走路、摸物、画形。②谈感受、心情(害怕、孤独、无助等)。2.观看录像,感受盲人生活。
有了这样的真切体验,才能感受到:“全中国有成千上万小朋友双目失明,就是生活在这样黑暗与孤独的世界里,他们享受不到明媚的春光,见不到亲人亲切的脸庞;更欣赏不了优美动人的舞姿。七彩的世界、缤纷的色彩在他们的眼里永远是漆黑一片……”今天就让我们做件礼物送给盲人,做他们的眼睛,教师板书新课。
充满情感的教学导入,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获得知识。本课通过游戏尝试、观看录像,让孩子们走进盲人的世界,感受了盲人的生活,为后面的创作做好了情感铺垫。
对策四:把握主次,切中重点
重点切入法是一种非常直接、有效的导入方法,课始教师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问题给学生明示,让他们思考,然后因势利导、相机点拨。
“感受蚂蚁的习俗” 本来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可在课前让学生制作成资料收集卡,课上适时交流,本课要牢牢抓住“人类从蚁穴构造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为重点,设计导入,这样新课程强调的综合性学习才不会拾了“科学”这一芝麻而丢了“艺术”这个大西瓜。在新课导入时“美术”两字千万不能丢掉。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生命意义;实践性知识;专业认同;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83-03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立足现实而由过去向未来延伸的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过程。它是弥合高校与幼儿园的鸿沟、弥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性知识建构的鸿沟的一种课程形态。研究证明,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那些日积月累形成的、融合了理论与实践、个体与公共、明言与缄默知识而形成的个人实践性知识。它具有个体性、实践性,情境性三大特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实践性知识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上述两种意义上说,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可以被认为是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起点。本文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性质与价值,旨在寻找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依据。
一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性质
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性质进行分析,主要是为了弄清楚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中、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一)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历史命运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与其他师范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历史命运几乎一样,都曾处于附属地位,从来没有取得过独立性,依附于学科理论课程,处于学科理论课程的控制之中,缺乏主体性,只能奴性地在理论之后“亦步亦趋”。长期以来,作为教育实践课程最重要内容的教育见习、实习,教师教育机构及其学者们大都把它视为职前教师培养的一个“环节”而已,是职前教师在学完理论课程后,到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对理论加以检验和应用的部分,它仅仅是在原有的学科本位课程模式的后面,简单地设置一个以检验和应用理论为目标的“实践环节”。课时比例仅占全部课时总量的6%,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不高,而且把实践教学课程简单地等同于教育实习,课程定位简单。这样的实践教学课程培养不出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师。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由于人们关于“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的简单逻辑思维造成的。人们认为,应用是比较简单的,关键是要掌握理论,只要掌握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就自然而成。另外,理论性课程在设置、实施、评价等操作性上比较容易,在教师安排、课时量及经费的计算、督导与评估等方面较好操作。而实践性教学无论是指导教师选派、课时量及课时津贴的计算、对指导教师的监督与考核以及其他方面的工作安排等都很难处理妥当。这也是实践教学课程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另外,过去人们尚未认识到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化对教师成长的价值。由此形成了一个固化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实践应用。这种模式使师范院校的教师和师范生远离中小学实践,封闭在大学的“象牙塔”中而不自知。这种模式是对师范生个体经验与主体性的排斥、对具体教育情境的轻视。随着研究者对教师实践性知识认识的深入,“回归实践”的国际教师教育运动,以及我国新课程改革而进行的教师教育体制的变革,认识到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各师范院校开始关注和改革实践教学,出现了一种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走向
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时间特征:全程性
过去的实践教学在课时上仅占全部课时的6%,仅仅在第七学期安排2个月的教育实习,无法满足幼儿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而现在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在时间上是持续4年,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持续不断地接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并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中进行了具体的实施。实践教学是教师教育过程中一项一以贯之的任务,它不是一个阶段性的课程,而是存在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具有全程性特征。例如,入学时邀请高校所在地幼儿园园长、优秀教师进行有关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讲座;随着理论课程的开展,走进幼儿园观摩幼儿教学、教研活动、优质课比赛、说课比赛等;参观幼儿园环境、感受幼儿园文化;与幼儿、教师开展访谈,进行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观摩研讨幼儿园教育实践案例,等等。
2 空间特征:全方位性
过去的实践教学在理论课学完后,仅仅在“幼儿园”进行为期6~8周的教育实习,在空间上不能拓宽幼儿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路径。因此,需要拓展未来幼儿教师实践的空间,从以幼儿园为基础拓展到课堂、活动室、实训室等空间。
3 内容特征:全面整合性
过去的实践教学仅仅是在幼儿园开展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而现在除了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实习外还有课程实践、活动实践、实训实践、研究实践,具体体现为幼儿教师艺体技能、教学技能,如说课、讲故事、手工制作、亲子活动、教学活动设计、教研活动、课件制作,等等。
4 目标特征:维层性
过去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幼儿教育理论之运用,巩固检验理论知识。是一种单维、单层的目标要求。而教师知识的研究表明实践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理论的巩固与运用,不仅仅是强化知识技能,还要获得实践知识、形成反思习惯、建构教育观念、生成实践智慧。具有不同纬度与不同层次性,是多维、多层的。
5 指导主体:多元性
过去的实践教学指导主体主要是幼儿园的指导教师,辅以高校的带队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指导主体的单一性,限制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不同教师那里获取实践综合素养的可能性。而随着课程实践、活动实践、实训室实践、教育实践、研究实践的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可以从不同学科、专业、实践的教师那里学习不同层次、维度的实践核心素养。这样,实践教学的指导主体具有了多元性特征。
6 体系特征:融合性与独立性
过去的实践教学虽然只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环节”,是在理论课程学完之后独立安排的一次性教育实习课程,具有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是依赖于理论教学的实施。而当下的实践教学除了独立的教育实习外,还有课程实践、活动实践、实训室实践等,显然现在的实践教学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与理论课程有机融合的体系。这是表现为内容的融合性,另外还表现为实施主体的融合性,高校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合作实施实践教学,实施场所的融合性,高校与幼儿园合作进行实践教学。
二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
探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是为了科学合理地建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其价值,并弄清楚为什么要特别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在职前幼儿教师培养过程中有着如下价值。
(一)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参与者生命意义的彰显
生命的发展变化可以简单地区分为连续性和阶段性两种方式。连续性方式主要是量的集聚,阶段性方式主要是质的跃进。在人类生命发展过程中阶段性方式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同时由此必然产生与此相应的教育之阶段性形态。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对于其主要参与者而言就是一种典型的阶段性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就是主要参与者的阶段性生命发展的过程,为主要参与者提供了生命l展的时空体系,提升参与者的生命意义。就职前幼儿教师来说,实践教学课程意味着他们熟悉的高中及大学课堂学习方式的中断,从大学入学开始就进入到生动的直观实践场域,进入幼儿园这个新的学习场并开始扮演幼儿教育审视角色,这是一个从高中生到未来教师角色的巨变。并随着实践教学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职前幼儿教师将进行多重角色的转换。就大学指导教师来说,反思性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将对其常态的教学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实践教学课程意味着他们由单一承担学前教育者向同时承担学前教育者与学前教师教育者身份的过渡,意味着他们有机会从更高的视角审视与表达自己的实践。
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职前幼儿教师不是孤立于教学外,而是教学的有机构成部分、是教学的创造者、是教学的主体。这正是职前幼儿教师生命意义的彰显过程。实践教学课程为职前幼儿教师提供了在践行与反思中提升专业生命的平台。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正是遵循了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而使得不同参与者生命意义的不断彰显。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就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与职业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也是职前幼儿教师生命意义的彰显。实践教学是以活动过程的反省与经验的反思(实践性认知)诸原理为基础的实践的样式。实践教学是基于复杂语脉而展开的文化性、社会性实践。从此种意义上讲,实践教学也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彰显。
(二)是职前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取的重要载体
在传统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中,大致有两种取向。一是学问知识取向,注重学术逻辑体系知识的学习,相应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学科理论课程;强调理论知识内部的逻辑体系,强调文化知识的独立性;主要以阅读和讲授的方式进行学习。二是技术取向,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相应的课程设置主要是技术类课程,遵循一种刺激与反应式的学习方式。这两种取向我们可以把它简约为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经历了二元对立与对等到融合的关系沿革。而我们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所体现的是学问知识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当然这种对立主要是由我国长期以来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体制使然:新世纪以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幼师学校的理论课教师,而幼儿园教师主要由幼师学校培养。这就导致前者主要强调学科逻辑体系知识,后者注重实用职业技能。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误根源: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忽视学生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智慧的获得与生成,把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的二元对立的线性思维。因为,职前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是依存于复杂实践语脉的经验性知识,是未来幼儿教师在特定的课堂,以特定的教学资源、特定的幼儿为对象形成的知识,来自于职前教师的直接经验,是在长期与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它不是脱离具体实践情境的“理论知识”,是作为“案例知识”加以累积、传承与建构的。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未来幼儿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的重要载体。
(三)是职前幼儿教师获得专业认同与就业期望体认的重要途径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不仅仅是职前幼儿教师彰显生命意义与获取实践性知识的重要平台,还是他们获得学前教育专业认同与形成就业期望的重要途径。有学者对幼儿园见习对师范生专业学习与就业期望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通过幼儿园见习,师范生普遍比较接纳学前教育专业,还帮助一部分不确定自己对学前教育专业持何种态度的学生明确了方向,坚定了意志;通过幼儿园见习,要去幼儿园工作的师范生人数由见习前的28.6%上升为见习后的54.8%。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能帮助职前幼儿教师认同自己所选择的学前教育专业、能帮助职前幼儿教师正确认识幼儿教师职业,树立起正确的幼儿教师专业情意。
(四)是促进未来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路径
职前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的生成、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过程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在实践中行动与反思,这是未来幼儿教师专业的重要路径。因为幼儿教师专业是实践的专业,其专业发展必须落实到幼儿教师“育儿实践”上。故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必须彰显对实践的关注,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帮助未来幼儿教师建构专业知识,促进未来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掌握理论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而是在实践中改善和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促进未来幼儿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路径。
综上所述,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性质与价值的探讨,有助于我们认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为什么要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为我们重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奠定了认识论前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徐国庆.基于知识论的职业教育实践课程[J].全球教育展望,2002(12).
[3]洪松舟,卢正芝.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效与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
[4]檀传宝.中国教师教育的新境界: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欧璐莎,吕立杰.实习教师社会化进程中教育实践课程优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2(12).
[6]王加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非连续性解读[J].当代教育科学,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