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普法工作计划

银行普法工作计划

时间:2022-07-13 08:02:38

银行普法工作计划

第1篇

一、域外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制度设计

( 一) 以多重监管保障美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为基础的制度设计

从1968 年到2011 年,美国《多德-佛兰克华尔街改革及消费者保护法案》通过整合《诚实借贷法》、《社区再投资法》等金融法律法规中涉及金融消费权益的权责,巩固了当前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将分散于联邦银行及贸易委员会的联邦消费者保护职能及相关金融监管权集中到独立的消保工作机构,即联邦金融消费者保护局。通过法律形式,严格禁止联邦政府和美联储干扰该机构履职,更不允许政府部门以行政立法变向划分其职权,以财务审计为途径制约其行政权力的肆意。

(二)以行政手段强化保护加拿大金融消费者权益为基础的制度设计

加拿大金融监管以保守严苛闻名,2001 年《加拿大金融消费者管理局法案》就已经开始不断整合金融消费权益领域的权责,通过单一消保工作机构设置即加拿大金融消费者管理局(theFinancial Consumer Agency of Canada,简称 FCAC),从严格金融监管的角度出发,统一加拿大联邦政策取向,将监管方式与行政制裁措施有机结合起来,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具体落实,具有非常现实的操作性和有效性。

(三)以教育规划增强英国消费者维权能力为基础的制度设计

早在2007 年,英国财政部制定的金融教育预算就已经高达1150 万英磅。之后更是逐年递增,现其金融服务局(简称FSA)用于该专项教育支出已超每年2 亿元人民币。从英国消保工作的机构设置变迁来看,2001 年到2004 年,从金融服务局(简称FSA)到消费者金融教育局(简称 CFEB),在金融消费教育领域,英国各金融监管机构呈现越来越专业化、职能越来越明确化,金融消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亦越加凸显。

可见,立足以人为本、公众利益至上是开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共识。从工作机制来看,各国的消保工作都建有完备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制度,其制度建立在存贷款、银行理财、信用报告等基本法律制度之内,其内容涵盖金融消费的公信度和透明度、明确消费者权利义务、防止消费者受到不公平待遇和歧视、保护金融消费者存取款自由等方面。从工作机构来看,各国均统一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职能于专门机构,成立独立的单一消保工作机构,无论是强调多重监管、行政制裁,还是注重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都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行政组织机构来承担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职能。从工作规划来看,各国都在探索建立长期的全民金融消费教育规划,不断探索将金融消费教育纳入普通公民基本素质教育体系中,全面提升国民综合素质。

二、中外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制度比较

(一)监管框架比较

《消费者保护法》已然成为我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领域发展的基石,以人民银行法为核心的金融法律也成为了监管各金融分业的核心价值体现,而以征信业管理条例、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等金融法规为指引,基本建立了分行业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体系,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以及证监会作为主要的金融监管机构根据不同职权范围从各自监管角度和层次出发规范相应的金融消费行为。以银行业金融监管为例,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的监管对象具有非常显著的同一性,即各类银行机构,但是两个监管机构的具体监管重心不同,人民银行的监管重心建立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评估监测,而银监会则重点关注银行机构参与金融市场的具体经营行为,从而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监管,有效保障了具体金融消费者和普遍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了保护力度。与之不同的是,域外发达国家在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领域采取了打破分业治理的障碍,因域外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发展的基础较好,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研究更深入,采取了加强对金融机构混业经营产生的监管盲区的管理,通过清扫盲区、整合职权、统一机构的方式,形成了单独承担消保工作职责的监管部门,以满足金融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权利诉求。

(二)职权职责比较

从职能范围来看,在我国金融分业监管的基本框架下,一行三会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在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领域内发生重大变革。根据各金融分业设立保护局的情况,各监管机构的职责范围仍然基本受限于原来的履职范畴。具体来说,银、证、保三个监管部门仍然只负责行业内的消费者投诉和教育,人民银行负责协调促进消费者保护工作和交叉性金融工具监管。在这样的监管格局下,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开展不可避免存在部分盲区和冲突地带,特别是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的监管冲突最为突出。以信用卡协议的信息披露为例,人民银行依据《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从业务角度监管商业银行相关义务的履行情况,而银监会则依据《商业银行信用卡监督管理办法》同时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进行监管,那么在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产生信用卡纠纷后,金融消费者既可以向人民银行投诉,也可以向银监会投诉,导致监管重叠,推高发生冲突或推诿的风险,不利于金融消费者维权。而相比较,整合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监管职能于单一机构,金融消费者在遭遇纠纷后,不会出现投诉机构不明的情况,更有利于解纷息诉。

从职能属性来看,消保工作的性质决定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权力属性不同于一般性政府权力,多依赖于非强制手段的行政措施。各国采取了通过立法形式将金融知识普及等核心消保工作任务分解到各社会组织完成,而单独成立以强制力为后盾的执法部门的管理模式。相反,我国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部门多表现为既要承担监管职能,也要承担教育宣传职能,因两种职能履行途径的性质不同必然导致工作行政手段难以调剂。

(三)教育规划比较

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事实证明原有的国民教育规划并不足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开展了21 世纪以来最为重大的金融监管改革。一方面,通过将金融知识教育纳入国民基本素质教育之中,以国民基本素质教育为途径传播金融知识,夯实国民的金融知识基础,改善金融消费保护领域的大环境;另一方面,建立了满足社会公众的金融教育咨询服务平台保证普通公民的金融生活的日常之需,为金融消费者提供具体的权利诉求渠道。较之,我国国民基本素质教育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固有的整体教育规划排斥金融知识普及,普通公民基本没有获取金融知识的常规渠道。目前,金融知识普及通常采取的是阶段式集中宣传方式,如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知识普及月宣传活动等,缺乏长远有效的规划。而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各种金融虚假信息,各种资讯平台也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各种金融诈骗案件频发,现已建立的金融教育咨询平台如12363等公共平台,各项功能仍不完备,正在逐渐演变为单一投诉热线,难以满足金融消费者的实际需要。

三、西藏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遭遇的困境

(一)缺乏有效行政手段

西藏辖区开展消保工作以来,通过《西藏自治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实施细则》、《西藏自治区12363 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咨询投诉热线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考核细则》等规范性文件建立起了基本制度,规范了辖内的金融消费行为及涉及的各项消保权责。虽然规范性文件采用多层级如拉银发、拉银办放、拉银保护等行发文、办公室发文以及处发文的形式,但规范性文件固有的局限性难以突破,导致层级低、效力低以及难以规范具备强制力的行政措施等问题突出,显然已成为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的重要障碍。

(二)受限于职权法定

在金融消费权益领域的分业分工下,人民银行形式上管辖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消费纠纷,但法律法规对其相关规定仍处于真空状态,在解纷息诉的实践活动中,人民银行缺乏有效依据,容易与其他监管部门发生管辖冲突等问题,纠纷调解工作难以获得相关金融机构当事人的积极配合。从2014 年度西藏12363实践来看,共受理金融消费者投诉58 起、咨询32 起,办结率、满意率均为100%,但是所有投诉类纠纷均通过转办方式才得以解决,形成了受理少、难处理、需协调的尴尬局面。可见,在依法行政的要求下12363因受限于人民银行的法定职权范围,不可避免地陷入职责冲突、职权空白的困境。

(三)缺乏长远规划

围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宣传工作,当前采取了新旧结合的方式开展教育宣传活动,即结合现有平台和搭建宣传教育新平台,如3.15 消费者权益日、12.4 国家宪法日、金融知识普及月等。结合2014 年度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知识宣传情况,集中宣传2 次,时间累计40 天,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累计153850 份,宣传人群达58409 人次,通过短信平台发送消息达140 万余条。从受众人群来看,宣传教育对象主要为城市居民,但宣传教育回访工作难以开展;从宣传资料的投放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城市,广大农牧区的居民难以接收资讯的情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从宣传效果来看,短期效益突出,长期维系困难,缺乏与金融消费教育目标匹配的长远计划。

四、完善西藏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的路径选择

(一)进一步提高消保工作的规范化程度

在总结西藏辖内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推动制度建设规范化程度,强化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领域的法治工作。一方面,从程序上规范,建议统一金融消费纠纷处理办法,对原则、程序、时效及法律后果等确认和规范。这样,规范的处理程序才能保障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将当事人的申请、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的受理、协商方式、达成和解协议、制作相应的行政调解书等重要环节规范起来。这样规范化的程序有助于划分权责,让整个调解活动始终处于有序的状态,合法保障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从实体上立法,整合各类金融消费权益内容,结合西藏民族区域实际,由辖内人民银行向西藏自治区地方政府建议,将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纳入地方立法规划之中。

(二)探索建立消保工作的横向协作机制和纵向评估监测体系

鉴于跨行业、跨市场等特性以及各分业履职的限制,从多角度和多层次切实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出发,消除监管冲突、弥合监管真空,有必要建立一行三会的横向协作机制和纵向评估监测体系。一是协作机制基于监管权力的横向配置,即权力范围划分:1、共享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信息化解管辖冲突;2、建立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信息共享上的联动机制防范推诿现象出现;3、成立金融消费纠纷调解咨询委员会,吸纳金融专家为委员,进一步探索建立全系统全社会体系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委员会。二是具体部门体系内的纵向监管权力配比,即权力层次分配:1、依据原有的机构权力设置,划分上下级工作职责范围,确立自上而下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体系;2、根据属地原则,具体规范金融消费者投诉事项,坚持高效便民原则,化解纠纷矛盾,建立多层级的快速纠纷解决机制,避免金融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扩大化;3、加强调查研究,分析金融消费者投诉的各类影响因子,探索建立符合西藏辖区实际的金融消费权益评估监测体系,评估金融消费者的维权能力,监测金融消费纠纷的具体情况。

第2篇

日记账簿、普通日记账和银钱日记簿用于确认会计分录,起记账凭证作用是登记分类账簿的根据。现代日记账应当称谓“人民币台账”和“人民币存款台账”,是财务管理账簿。无论会计账簿还是财务账簿都是序时登记不是13k]账簿的专利三个结论尽管使人感到诧异,但有事实作证。

有人说,《簿记论》所说的“日记账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普通日记账”。此说是误解。

一、日记账簿起记账凭证作用

日记账簿、普通日记账和银钱日记簿,用于确认会计分录,起记账凭证作用,是登记分类账簿的根据。

(一)《簿记论》列举日记账簿的“实例”

《簿记论》列举日记账簿的“实例”(见图1),考证结果:“11月8日,MCCCCL XXXX111”(1493年11月8日);“第一项”(记账凭证的编号“1”);“借记‘现金’,贷记‘商人先生(即我本人)资本”’(会计分录);“现在我在某地有现金,如财产目录第一页所列示的那样,它们是由金币、银币及铜币等各种硬币构成”(摘要),其他四行文字是注释;“价值”(金额);“L(里拉),S(苏尔迪),G(戈罗西),P(比西奥里)”(四种货币名称);“借项过账线”和“贷项过账线”;登记分类账簿后在记账凭证“过账讫”栏划“√”;“1”,示意“借记‘现金”’分录已经登记到分类账簿第1页“现金”账户;“2”,示意“贷记‘商人先生(即我本人)资本”’分录,已经登记到分类账簿第2页“商人先生资本”账户。

《簿记论》第100页论述:“日记账中的每一分录都是作为两个账项过录分类账的”,证明日记账簿是古代的记账凭证。说“日记账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普通日记账”,显然错误。

(二)普通日记账

1981年版《现代大学会计学》介绍:“现代会计人员仍然使用标准的西式日记账,通称为‘普通日记账’。它和过去意大利商人所用的日记账极其相似”。图2是一幅根据普通日记账登记“现金”分类账户的示意图。

解读:图2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普通日记账”,起记账凭证作用;下部是“现金”分类账户,证明“现金”账户各个项目是根据普通日记账登记。例如:“197~(年)6(月)1(日)”,是根据日记账的“日期”栏登记,“过账备查1”,是根据普通日记账的“页数1”登记;“借方10000.00(元)”,根据日记账借方10000.00(元)登记;“账户号1”,根据普通日记账“过账备查1”登记。证明“普通日记账”也起记账凭证作用。根据该图登记的“197×(年)6(月)1(日)”可以推定:该书的原作出版于20世纪70年代。图2说明,美国正在使用普通日记账。美国普通日记账与《簿记论》介绍的日记账簿的“(图1)实例”相比较,大同小异,只是多划了几条线而已。证明普通日记账是由“日记账簿”发展而来,仍起记账凭证作用。

(三)“银钱日记簿”

原生态中式簿记的“清簿”,包括银清簿、进货清簿和销货清簿三本,相当于收付转三式记账凭证。有人改称银清簿为“现款日记簿”或“银钱日记簿”,起现金收、付记账凭证作用'见图3。中式收付账法的收方=贷方,付方=借方,是西式贷借账法在中国的表现形式。根据图3可以列示两则分录:

1.收(贷):股本――张三1000元

收(贷):股本――李四1000元

[付(借):现款2000元]

2.[收(贷):现款1762元]

付(借):邓记钱庄1500元

付(借):生财212元

付(借):福食50元

其中,[付(借):现款2000元]和[收(贷):现款1762元]中的“[]”,示意不列出涉及“现款”的分录。

[结论一]西式日记账簿、普通日记账、中式银钱日记簿起记账凭证作用与中国现代日记账是两类不同的账簿,不可同日而语。

二、改良的“银钱日记簿”

银钱日记簿是怎样改良成为现代“日记账(序时账)”的?

(一)最初的银钱日记簿

银钱日记簿确认的分录是单式的,例如:“收(贷)记‘张三股本’账户1000元”,“收(贷)记‘李四股本’账户1000元”,省略了[“付(借)记‘现款’账户2000.00元”];再如,“付(借)记‘邓记钱庄’账户1500元”、“付(借)记‘生财’账户212元”、“付(借)记‘福食’账户50元”,省略了[“收(贷)记‘现款’账户1762 00元”]。证明第9行“收(贷)计2000.00元,付(借)记1762.00元”,不是“现款”合计,而是“现款”的对应账户小计。中式簿记约定俗成地在认定银钱结余时,对“收(贷)计1762 00元,付(借)计2000.00元”,作“反其收付法”核算,才能在第10行计算出“结存现洋计238元”。因此,银钱日记簿既起记账凭证作用,又起“银钱台账”作用,与仓库保管员登记的“商品名称台账”相似,不是会计账簿,而是财务管理账簿(见图3)。

(二)1943年的“日记簿”

1943年,国民政府经济资源委员会公布了《重工业建设基本会计制度草案》,规定采用借贷记账法,“会计簿籍,根据传票登记之”,其中包括日记簿(见图4)。

日记簿改银钱日记簿直书为横书,改繁写汉字数码改为阿拉伯数码,说明日记簿是改良“银钱日记簿”而来。这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精神在1943年的体现。日记簿根据传票登记。“现金”项下分为收方和付方两小栏,收方=借方,付方一贷方,是借贷账法在中国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不是中式收付账法。涉及现金收入金额登记入日记簿“收方”栏,涉及现金支出的金额登记入“付方”栏。应当指出:日记簿没有必要设置“会计科目”、“原始凭证”、“总分类账页数”、“转账”等栏目。

“日记簿”使用收付账法,与使用借贷账法的会计账簿区别开来,仅作为“现金台账”,第一次做到划清会计账簿与财务管理账簿,做到传票(记账凭证)与现金台账相分离。

(三)1963年的“库存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1963年,《会计原理》一书出版。该书创立了“日记账(序时账)、分类账和备查账三类账簿”理论,同时把“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台账,统一称为“日记账”(见图5)。

点评:

1.“现金日记账”对1943年日记簿存在传承关系,并有了新的发展,即把银行存款作为日记账;

2.账页设置“收入”、“支出”和“结余”三栏,与仓库保管台账相似;

3.没有必要设置“对方科目”、“全月发生额和月末余额”和“月初余额”三栏;

4.会计账簿和财务管理台账都是序时登记的,“(序时账)”不是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专利。

[结论二]1943年的日记簿是对“银钱日记簿”比较科学的改良;1963年的“库存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是“日记簿”的改进版。

三、现代日记账应当正名为“台账”

现代日记账应当统一称为财务管理台账,如“商品名称台账”、“材料名称台账”、“人民币台账”、“人民币存款台账”等。论证如下:

1.财务与会计是两门不同的学科。财务学研究的是筹措和运用资金,会计学研究的是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告;

2.俗话说:“管钱不管账,管账不管钱。”是说“出纳是财务管理人员,管钱不管会计账簿,但可以管理“人民币台账”和“人民币存款台账”;会计人员管理会计账簿不管钱。”

3.货币也是商品。出纳人员登记的现金日记账与仓库保管人员登记的“商品名称台账”相似都是财务管理账簿,可以统一称谓“台账”,如“商品名称台账”、“人民币台账”、“美元台账”、“人民币存款台账”等。

4.“人民币台账”或“商品名称台账”,可以统一设计“收入、支出、结存”三栏,如同图5“库存现金日记账”的设计,既保留了财务管理账簿的特点(不同于会计账簿设计的“借方、贷方、余额”),又是划分财务管理账簿与会计账簿的分水岭。

第3篇

所谓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S(strengths)、W(weaknesses)是内部因素,O(opportunities)、T(threats) 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与其他的分析方法相比较,SWOT分析从一开始就具有显著的结构化和系统性的特征。就结构化而言,首先,在形式上,SWOT分析法表现为构造SWOT结构矩阵,并对矩阵的不同区域赋予了不同分析意义;其次,在内容上,SWOT分析法的主要理论基础也强调从结构分析入手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进行分析。另外,早在SWOT诞生之前的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有人提出过SWOT分析中涉及到的内部优势、弱点,外部机会、威胁这些变化因素,但只是孤立地对它们加以分析。SWOT方法的重要贡献就在于用系统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使得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更加科学全面。

2014年4?6月,“全国网上银行业务应用情况调查”的大型调研活动对我国31省市的668家银行的网上银行进行调查研究。本文对所得相关数据资料,运用SWOT方法进行分析并梳理出了网上银行建设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因素。

优势因素(Strengths)

业务智能化、虚拟化。采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业务,使得网络银行组织结构区别于传统银行的层级制组织结构,呈现拓扑型网络结构。交易过程中人机产生“交互性”后,逐步形成了专业的社区网络,故网络银行业务呈智能化和虚拟化特点,突破时空限制,更能提供优质的AAA服务(Anywhere,Anyhow,Anytime)。根据调查,对668家银行抽样130家,调查开办网上银行的数量为97家,开设比例达到74.6%(见表1),这说明中国境内银行业大部分银行重视并普及应用网上银行业务。

运作成本低、效率高。传统银行的存储转贷等业务需要在实体柜台进行,所花费的交易成本较高。通过电子银行客户可随时随地交易,能有效降低费用,提高运作效率。根据Booz和Allen Hamilton公司的统计,1999年美国商业银行中每家分行提供手工操作交易的单位平均成本约为1美元;利用自动柜员机和电话中心交易的单位平均成本约0.25美元;利用因特网交易的单位平均成本约0.01美元。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s Law)告诉我们,网络价值以用户数量的平方的速度增长,也就意味着金融网络的价值(效率)随着接受服务的用户数量的增加而递增,效率得到较大提高。

服务个性化特点较为明显。通过互联网和银行支付系统,大部分网上银行除了能方便客户快捷地办理银行的传统业务外,还能够满足顾客业务咨询、交易金融产品交易的多种需求。此外,银行还可以为个人投资理财、企业进行国际金融“量身打造”产品与服务,并提供技术支持。同时,网上银行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搜集与利用创造竞争优势,针对顾客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为企业和居民提供随时余额查询、便捷账户转移、第三方支付、业务短信通知等。

劣势因素(Weaknesses)

产品特色不足。网上银行的绝大部分产品是传统银行柜台业务的延伸,照搬柜面业务,普遍存在经营特色不足,拳头产品、名牌产品匮乏的情况;另外,在项目规划和网站建设方面缺乏个性化和吸引力,忽略了网上银行产品和服务的自身创新能力。同时,网上注册手续繁杂、USBKey或动态口令操作不够简便,挫伤了客户的交易热情,降低了网上银行的吸引力。

服务方式单一。相比于国外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如花旗银行),中国的网上银行普遍存在服务方式单一的问题,例如,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仅限于贷款等服务、缺少现金管理等优智服务、服务领域拓宽显然不够。另外,网上银行的网页建设有待加强,普遍存在界面不够吸引人、语言缺少亲情化、个性化不足。网上银行对于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构建网上支付观念,可谓任重而道远。

资源整合不够。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虽大都拥有自己的网上银行,客户资源管理各自为政,办理金融业务大都雷同。电子银行是一项系统工程,业务涉及诸如信息技术、银行卡、会计、营销、客户服务等诸多方面。由于缺少前期规划和指导,前台操作和后台控制、业务营销与技术维护、产品开发与客户服务协调能力严重不足,“合力”尚未形成。另外,在建设网上银行之前缺乏前瞻性和规划性,网络因缺乏统一标准造成系统的兼容性差,各银行未能建立统一的支付体系平台,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

国家相关政策支持。根据《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业”中提出“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即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更好地发挥信用融资、证券、信托、理财、租赁、担保、网上银行等各类金融服务的资产配置和融资服务功能。目前,全国各省市相继出台了有关网上银行业发展规划,政策的利好环境,给网上银行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给传统银行业务带来冲击。海量的图片、详实的文字、快速的更新、产品和服务的超链接,诸多优点使得网上银行具备传统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不仅如此,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还弥补了银行业之间、金融与产业之间交融不足的现状,并给电商企业、物流企业等带来了发展契机和合作空间。

经营模式创新化。相比于传统银行对资产负债业务进行资产证券化的经营模式,由于采用了新技术与先进经营理念,网上银行具有得天独厚的成本优势、时空优势和服务优势,其有效地进行了经营模式创新,推出丰富的电子新产品。同时,大力开展网上交易,创新业务方式,拓宽业务范围,并采用现代营销手段开发并推广消费信贷、股票交易、保险赔付等,细化产品服务的领域,拓展技术创新的空间,实现利润的较快增长。

威胁因素(Threats)

监管漏洞较大。互联网金融市场存在较大风险,这与金融业务的性质及复杂的环境密切相关。网上银行的内部操作风险主要是安全风险,另外来自银行系统外部的声誉风险、法律风险也与日俱增。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虽然对网上银行的业务熟悉,但在网页(如服务器、Web接入点)运作、数据处理(如密码管理、工作记录)、软硬件设备(如升级、换代、兼容)、系统开发(规划、通信、安全)、风险防范方面却并非专家,故目前监管漏洞较大,亟待研究、实施新型有效的网络银行安全措施,保护竞争,促进效率。

互联网金融观念普及滞后。我国各大银行、第三方支付大都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及信息系统,但是各部门之间信息、数据相对封闭,共享观念不强。另外,各大金融主体普遍存在对互联网金融普及的服务功能认识不足,重展示轻服务、重硬件轻软件、重研究轻应用、重现有轻创新等倾向仍比较严重。有的地方商业银行网站仅仅把银行网站当作一个宣传栏,产品和服务项目更新很不及时,加之网上银行存在较大的交易风险、市场风险、投资风险等,消费者因不了解网络技术因素、金融业务流程,加之受到原有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影响,对互联网金融易抱有偏见,故网上支付行为患得患失,踯躅不前,普及难度比较大。

网站特色不足。以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网上银行为例,虽然该行网上主页建设中有电子银行(网上银行)业务,但仅仅是对个人网上银行客户服务协议、网上银行章程等的简单罗列介绍,存在网上银行产品特色不足、网页建设滞后、客户服务不完善的缺点。优秀的网上银行网站(比如交通银行),应该是具备网页清晰美观、业务分类清楚、在线服务便捷(如手机银行、二微码扫描)、信息更新及时等特点。同时,针对客户需求开展网上银行信息咨询,提供优良、安全的金融产品,特色便捷服务等。这意味着银行不仅需要对网站深化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更需要树立真正以客户为导向的现代营销观念。

四大因素重构优化的基本路径

SO(优势―机会)战略。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基于客户需求进行网上银行网站的策划、设计、更新与管理,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完善金融产品种类,提高服务质量。其次,进行经营模式创新,与电商企业、其他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合作,融合中发展。

WO(劣势―机会)战略。首先,加强网站的前期规划与审核。通过制定网上银行准入制度,统一网银的技术标准,建立和规范网上银行安全保障体系。其次,与传统银行业务创新结合。结合柜台业务延伸出新业务,针对不同目标顾客实行“点对点”的差异化服务。

ST(优势―威胁)战略。首先,加强网上银行的后期监管与控制。一方面,健全网上银行的网络安全系统,防范计算机犯罪,防止病毒、黑客入侵,预防金融诈骗;另一方面,金融监管部门对网上银行的日常业务进行有效监控。其次,加强网上银行服务观念的普及。第三,针对客户的“IT抵制”,提供便捷的方式进行金融业务普及。第四,大力建设与推广网上银行,宣传自我,服务社会。最后,培育市场的消费信贷文化,增强公众消费信心。

第4篇

关键词:银行;VIP客户;优先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116-03

银行业的竞争在本质上是服务的竞争。服务作为价值链上的重要环节,是现代银行业核心竞争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各银行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彼此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扩大竞争优势,银行推出了很多营销创新方式。除在信息技术、经营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创新之外,优质服务的创新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其中针对VIP(Very Important Person)客户开展的优质服务集中体现了营销服务创新意识,对于提升优良客户的满意度,增强核心竞争力有促进意义。

一、银行VIP客户的内涵

基于世界发展的不平衡,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初期,意大利经济学家兼社会学家维弗利度・帕累托提出了80/20原理,即在任何情况下,影响事情的重要因子通常只占少数,不重要的因子占多数,因此能否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是成功的关键。在这种意义下,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对客户资源进行了细化,区分出重要客户和普通客户,将20%的重要客户定位为VIP客户。VIP客户虽然在数量上占据所有客户的比率较少,但是却占据了较多的销售额,所以银行反馈给他们价值和时间的优质服务,以获取“二八原理”所能创造的核心利润。

汇丰银行的首席执行官曾说:“银行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银行不可能有太多的创新策略,最重要的是银行一线的执行力。”银行基于市场定位对客户群进行细分,依据客户需求和对银行的贡献差异,对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可以使客户得到满意服务和享受,提高客户忠诚度,是有效的管理方法和营销手段。

表1 部分银行VIP客户最低准入门槛(单位:万元)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银行常见的VIP划分是以金融资产多少作为划定类别的依据,基本额度维持在5万―70万元之间,更多的要求在20万到50万。国有银行把贷款额度和消费信用也作为考察VIP客户的条件,股份制银行更倾向于从购买理财产品方面考察客户的投资理财能力,境外银行设立的门槛较高。总体来看,各大银行确认VIP客户的依据是其潜在的价值增值力。

二、银行VIP客户优先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常情况下,依据VIP客户拥有的资金量不同、所属等级不同,各银行提供给他们可以享受的待遇也有差别。投入资金越多,分级定位的等级越高,能够享受的服务、优惠也就越多。基本优惠首先体现在网点排队享有优先权,另外在汇款、转账、信用卡等部分传统银行业务方面还提供价格优惠和贷款优惠;有的银行VIP客户还能够得到更多的理财建议和产品订制服务,其他还有多种增值服务,如有些银行会组织不同类型的客户参加旅游、登山、品红酒、高尔夫等较为高级的休闲娱乐活动,有的银行还给客户提供健康查体、家政服务、子女游学、机场贵宾通道、获赠健康保险等个性化服务[1],甚至有的银行在招聘人员时对VIP关系户也给予适当优惠。

银行对优质客户推出的优先优质服务吸引了众多有实力的投资者,但随着VIP客户群的迅速膨胀,也反应出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VIP客户价值优先取向存在误区

2012年开始生效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对银行投资理财产品销售门槛做了新规定。要求银行按银监会的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对理财产品进行风险分级,并与销售直接挂钩。风险评级为一级和二级的理财产品,单一客户销售起点金额不得低于5万元;风险评级为三级和四级的理财产品,单一客户销售起点金额不得低于10万元;风险评级为五级的理财产品,单一客户销售起点金额不得低于20万元[2]。可以看出,一些中等风险以上的理财产品门槛较以前有所提高。这样,普通客户不能购买理财产品,初级VIP客户只能购买低风险产品,只有资产规模较大的客户才会被允许购买较高风险产品。各银行划分出的超高端的贵宾客户资产最低要求在50万,更多银行限定在100万以上,他们集中了更多的财富,更可能倾向于在开卡银行做高风险高价值的投资理财业务。

另外,银行现有的普通VIP客户,并不一定真正能为该银行创造较大价值。银行区别VIP客户的假设前提是他们能为银行带来更多更长久的价值增值,实际上,部分客户的银行资产显示只是表面区别,并不能反映客户的真实价值。即使银行划定的真实优质客户中真正在银行进行投资交易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绝大部分客户到银行办理的业务还只是传统业务,一些高端客户的投资理财趋向并不明显。有些VIP客户早期曾承诺过价值创造的优先选择,却未必会付出实际价值创造行为,也可能会在其他银行进行投资。基于政策的原因和竞争的考虑,各银行划分VIP客户的门槛高低不同,同时各银行对优质客户不能实行透明化管理,这使制定出的优质服务项目对真正优质客户的吸引力有限。

综上分析,仅仅按照存款数额来划分客户等级只能代表简单的价值取向,很多VIP客户假设不具有实质意义。简单地理解并运用80/20原理进行的VIP客户划分与环境要求并不适应,当前银行对所有VIP客户提供优先服务与VIP客户优先创造价值未必真正相容,还可能使普通客户甚至潜在的优质客户流失。

(二)VIP客户服务优先易激发与相关群体的矛盾

银行VIP客户普遍享受优先服务待遇。有条件的银行网点开设有VIP专柜,以便于为VIP客户提供专设优先服务;但是大多数银行网点没有开设VIP专柜的条件,普通业务和贵宾业务只能混合办理。当有VIP客户前来办理业务时,不管现场等待的普通客户有多少,或是等待了多长时间,VIP客户的业务都是优先办理。有些设立VIP专柜的银行网点,VIP窗口只为VIP客户服务,即使空闲时也不提供给普通客户办理业务。这样会使银行工作效率低下,经常发生普通客户办理一笔业务需要漫长等待的现象,于是难免会出现普通客户与银行、普通客户与VIP客户之间的矛盾,大部分人认为VIP客户服务优先挤占了公众资源,侵犯了大众权益,从而极易引起众怒,激发银行与普通客户、普通客户与VIP客户之间的矛盾,以至于发生了个别普通客户故意化整为零取款的不友好取钱行为。

银行在其他方面给予VIP客户的优先服务也使公众不满,如多数人认为银行对VIP关系户优先招聘的做法不合理,妨碍了就业公平;对VIP客户提供专属理财产品也影响到普通公众的消费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银行对VIP客户提供的优质服务是二者之间特殊关系契约设计,银行给予VIP客户优先权是基于自身发展设计的,银行与贵宾客户之间是个性化关系,而与普通客户之间是公众关系。个性化的贵宾优待不应该以牺牲普通客户的公众权益为代价。银行向所有客户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是银行应尽的义务。银行根据需要向VIP用户提供特殊服务的同时,不能影响对其他对象的服务,否则即属于不公平服务。这样做的结果是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贫富差距,加大了社会不公平,进而可能引起或升级社会矛盾。

(三)银行管理方面的问题

管理机制落后。银行对VIP的客户管理通常采用一对一服务,对客户经理的考核机制以业绩为主,这使很多银行的客户经理过于关注少数大客户的现有价值利用,而忽视潜在价值开发。由于管理机制原因,有些客户经理对于公司的客户数据利用不充分或接触有限,或对一些潜在客户的数据和行为分析不关注,导致现有的VIP资源没用好,潜在的VIP资源没开发,管理陷于被动,使银行缺乏可持续竞争力。

管理人员素质亟待提高。银行在VIP客户管理方面主要表现在节约办理业务的时间,提供良好的营业环境和相关服务等表面服务。各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发展很快,但仍然缺乏能真正为高端客户提供理财服务的人才[3]。客户经理对VIP客户综合服务质量不高,对客户群的研究极少,为顾客提供投资理财问题的信息支持有限。银行与VIP客户的关系维护渠道和途径建设也不多,客户对银行服务的忠诚度较低,客户真正能为银行创造价值的机会也少。

银行服务管理方面存在服务效率低、质量差的现象。比如简单的存款、转账业务和复杂的投资业务不区分,办理时间长的业务和时间较短的业务在同一窗口等待,没有分类排队,导致客户等待时间延长,引起不满;业务窗口开设有限,一般情况下银行网点正常开放的业务窗口仅有几个,而大厅里的服务人员却不少,至于理财专柜经常没有人办业务,处于闲置状态;银行工作时间没有结合高峰时段灵活排班,造成银行有时过于繁忙有时又过于清闲;银行工作人员在接待不同客户时处理不当,甚至与普通客户发生言语冲突等。

三、做好银行VIP客户服务,提升服务价值

当前,银行VIP客户增长迅速。以招商银行为例,据有关资料显示,招商银行金融资产在5万元以上的金卡客户占比约13%;50万元以上的客户占据4%至5%的比例,年增速达40%;500万元以上的客户约占2%,年增长速度超100%。其他银行的VIP客户增长也非常可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优质客户的管理工作,对核心价值源进行有效开发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优化VIP客户分级,积极开发VIP客户的真正价值

目前银行服务处于从普遍服务向分层服务过渡阶段,对于VIP客户提供优先服务的目的是达到激励服务,以期优质客户能成为银行长期稳定的价值增值源泉。而简单地根据客户的资产和收入定义高端、中端和低端客户是不符合客户科学分级的,客户细分要考虑许多因素,如职业、收入状况、消费爱好、知识层次、年龄、性别、投资偏好等等,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定义VIP客户价值是进行客户分级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VIP客户优质价值贡献。因为VIP客户的分级方法不科学,很多VIP客户的需求同普通客户的差别并不大,于是形成了很多VIP客户挤占普通客户资源的现象,使得VIP资源分配和使用不公平。

另外,在客户分层方面是遵循二八原理,即假设银行80%的财富由20%客户创造。现在环境复杂多变,当这个假设比例发生变化时,应该及时调整营销重点,将工作重心适当放到普通客户上,否则就会偏离工作方向,不能真正体现差异化特色。

所以,目前银行应首先做好客户分级工作,优化银行服务资源,以有限的资源带来最大的利润。其次优先保障VIP客户的优质价值业务,对于确认的优质VIP客户,银行必须设立服务专员,对客户进行定期跟踪,及时了解他们现在和将来的投资倾向和赢利能力与风险,根据客户总体行为方式的变化,运用预测分析方法来判断确定客户行为的意向,以实现对VIP客户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二)协调各方关系,改进服务质量

VIP卡客户优先权是与银行之间的约定,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在未征求普通客户的意见的情况下,这样做势必会损害普通客户的权益。银行应注意到普通客户是市场的基础,而且普通客户的潜在价值处于时常更新中,不能厚此薄彼。应综合考虑所有客户的利益,提前做好各种准备,想办法提高服务水平,为各方面提供满意服务。如专设VIP室或窗口,开展VIP客户的网上或电话预约服务,以兑现银行对VIP客户的承诺。通过合理增设业务窗口、业务分类排队来提高对普通客户的服务效率,避免窗口排长队现象。因为在共享普通业务服务方面VIP客户与普通客户差异不大,可考虑适当限制VIP的优先权,以实现普通利益均等,尽力避免贵宾与普通客户争抢服务窗口的现象。

(三)创新银行管理模式,全面提升VIP服务管理水平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银行要加强银行贵宾服务流程再造,把考核机制、理财产品、贵宾增值和客户服务等因素统筹考虑。实施有效的客户经理培训考核机制。客户经理等级采取考试和考评相结合的办法,依据其政策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因素来确定[4],通过培训使其政策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获得提高,还要考试其培训效果,培训考试合格前后实施不同的工资待遇和管理职责。对不同级别的优质客户分配不同的客户经理进行管理,尤其是高端优质客户要有高级经理分管,以加强对优质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针对客户需求创新理财产品,通过营销策略有高效优质服务实现价值增值。

银行还要加强培训工作,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业务上增强能力,既要做好普通客户的服务工作,更要提升对VIP客户的服务质量,不要出现对上逢迎、对下歧视的服务行为,混乱市场秩序。客观上要优化设计业务流程,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尽可能为更多的客户提供高效服务。

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高端VIP客户的长期信任和合作,必须做好客户关系管理工作,仅仅是表面的优先服务不能为优质客户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反而影响银行在更多普通客户中的形象。只有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准确定位各方面的工作重心,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更长久地保持优势。

参考文献:

[1].银行VIP门槛到底有多高[N].北京商报,2010-12-10.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Z].2011-08-28.

第5篇

银行业的竞争在本质上是服务的竞争。服务作为价值链上的重要环节,是现代银行业核心竞争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各银行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彼此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扩大竞争优势,银行推出了很多营销创新方式。除在信息技术、经营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创新之外,优质服务的创新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其中针对VIP(Very Important Person)客户开展的优质服务集中体现了营销服务创新意识,对于提升优良客户的满意度,增强核心竞争力有促进意义。

一、银行VIP客户的内涵

基于世界发展的不平衡,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初期,意大利经济学家兼社会学家维弗利度?帕累托提出了80/20原理,即在任何情况下,影响事情的重要因子通常只占少数,不重要的因子占多数,因此能否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是成功的关键。在这种意义下,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银行对客户资源进行了细化,区分出重要客户和普通客户,将20%的重要客户定位为VIP客户。VIP客户虽然在数量上占据所有客户的比率较少,但是却占据了较多的销售额,所以银行反馈给他们价值和时间的优质服务,以获取“二八原理”所能创造的核心利润。

汇丰银行的首席执行官曾说:“银行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银行不可能有太多的创新策略,最重要的是银行一线的执行力。”银行基于市场定位对客户群进行细分,依据客户需求和对银行的贡献差异,对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可以使客户得到满意服务和享受,提高客户忠诚度,是有效的管理方法和营销手段。

表1 部分银行VIP客户最低准入门槛(单位:万元)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银行常见的VIP划分是以金融资产多少作为划定类别的依据,基本额度维持在5万―70万元之间,更多的要求在20万到50万。国有银行把贷款额度和消费信用也作为考察VIP客户的条件,股份制银行更倾向于从购买理财产品方面考察客户的投资理财能力,境外银行设立的门槛较高。总体来看,各大银行确认VIP客户的依据是其潜在的价值增值力。

二、银行VIP客户优先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常情况下,依据VIP客户拥有的资金量不同、所属等级不同,各银行提供给他们可以享受的待遇也有差别。投入资金越多,分级定位的等级越高,能够享受的服务、优惠也就越多。基本优惠首先体现在网点排队享有优先权,另外在汇款、转账、信用卡等部分传统银行业务方面还提供价格优惠和贷款优惠;有的银行VIP客户还能够得到更多的理财建议和产品订制服务,其他还有多种增值服务,如有些银行会组织不同类型的客户参加旅游、登山、品红酒、高尔夫等较为高级的休闲娱乐活动,有的银行还给客户提供健康查体、家政服务、子女游学、机场贵宾通道、获赠健康保险等个性化服务[1],甚至有的银行在招聘人员时对VIP关系户也给予适当优惠。

银行对优质客户推出的优先优质服务吸引了众多有实力的投资者,但随着VIP客户群的迅速膨胀,也反应出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VIP客户价值优先取向存在误区

2012年开始生效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对银行投资理财产品销售门槛做了新规定。要求银行按银监会的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对理财产品进行风险分级,并与销售直接挂钩。风险评级为一级和二级的理财产品,单一客户销售起点金额不得低于5万元;风险评级为三级和四级的理财产品,单一客户销售起点金额不得低于10万元;风险评级为五级的理财产品,单一客户销售起点金额不得低于20万元[2]。可以看出,一些中等风险以上的理财产品门槛较以前有所提高。这样,普通客户不能购买理财产品,初级VIP客户只能购买低风险产品,只有资产规模较大的客户才会被允许购买较高风险产品。各银行划分出的超高端的贵宾客户资产最低要求在50万,更多银行限定在100万以上,他们集中了更多的财富,更可能倾向于在开卡银行做高风险高价值的投资理财业务。

另外,银行现有的普通VIP客户,并不一定真正能为该银行创造较大价值。银行区别VIP客户的假设前提是他们能为银行带来更多更长久的价值增值,实际上,部分客户的银行资产显示只是表面区别,并不能反映客户的真实价值。即使银行划定的真实优质客户中真正在银行进行投资交易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绝大部分客户到银行办理的业务还只是传统业务,一些高端客户的投资理财趋向并不明显。有些VIP客户早期曾承诺过价值创造的优先选择,却未必会付出实际价值创造行为,也可能会在其他银行进行投资。基于政策的原因和竞争的考虑,各银行划分VIP客户的门槛高低不同,同时各银行对优质客户不能实行透明化管理,这使制定出的优质服务项目对真正优质客户的吸引力有限。

综上分析,仅仅按照存款数额来划分客户等级只能代表简单的价值取向,很多VIP客户假设不具有实质意义。简单地理解并运用80/20原理进行的VIP客户划分与环境要求并不适应,当前银行对所有VIP客户提供优先服务与VIP客户优先创造价值未必真正相容,还可能使普通客户甚至潜在的优质客户流失。

(二)VIP客户服务优先易激发与相关群体的矛盾

银行VIP客户普遍享受优先服务待遇。有条件的银行网点开设有VIP专柜,以便于为VIP客户提供专设优先服务;但是大多数银行网点没有开设VIP专柜的条件,普通业务和贵宾业务只能混合办理。当有VIP客户前来办理业务时,不管现场等待的普通客户有多少,或是等待了多长时间,VIP客户的业务都是优先办理。有些设立VIP专柜的银行网点,VIP窗口只为VIP客户服务,即使空闲时也不提供给普通客户办理业务。这样会使银行工作效率低下,经常发生普通客户办理一笔业务需要漫长等待的现象,于是难免会出现普通客户与银行、普通客户与VIP客户之间的矛盾,大部分人认为VIP客户服务优先挤占了公众资源,侵犯了大众权益,从而极易引起众怒,激发银行与普通客户、普通客户与VIP客户之间的矛盾,以至于发生了个别普通客户故意化整为零取款的不友好取钱行为。

银行在其他方面给予VIP客户的优先服务也使公众不满,如多数人认为银行对VIP关系户优先招聘的做法不合理,妨碍了就业公平;对VIP客户提供专属理财产品也影响到普通公众的消费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银行对VIP客户提供的优质服务是二者之间特殊关系契约设计,银行给予VIP客户优先权是基于自身发展设计的,银行与贵宾客户之间是个性化关系,而与普通客户之间是公众关系。个性化的贵宾优待不应该以牺牲普通客户的公众权益为代价。银行向所有客户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是银行应尽的义务。银行根据需要向VIP用户提供特殊服务的同时,不能影响对其他对象的服务,否则即属于不公平服务。这样做的结果是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贫富差距,加大了社会不公平,进而可能引起或升级社会矛盾。

(三)银行管理方面的问题

管理机制落后。银行对VIP的客户管理通常采用一对一服务,对客户经理的考核机制以业绩为主,这使很多银行的客户经理过于关注少数大客户的现有价值利用,而忽视潜在价值开发。由于管理机制原因,有些客户经理对于公司的客户数据利用不充分或接触有限,或对一些潜在客户的数据和行为分析不关注,导致现有的VIP资源没用好,潜在的VIP资源没开发,管理陷于被动,使银行缺乏可持续竞争力。

管理人员素质亟待提高。银行在VIP客户管理方面主要表现在节约办理业务的时间,提供良好的营业环境和相关服务等表面服务。各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发展很快,但仍然缺乏能真正为高端客户提供理财服务的人才[3]。客户经理对VIP客户综合服务质量不高,对客户群的研究极少,为顾客提供投资理财问题的信息支持有限。银行与VIP客户的关系维护渠道和途径建设也不多,客户对银行服务的忠诚度较低,客户真正能为银行创造价值的机会也少。

银行服务管理方面存在服务效率低、质量差的现象。比如简单的存款、转账业务和复杂的投资业务不区分,办理时间长的业务和时间较短的业务在同一窗口等待,没有分类排队,导致客户等待时间延长,引起不满;业务窗口开设有限,一般情况下银行网点正常开放的业务窗口仅有几个,而大厅里的服务人员却不少,至于理财专柜经常没有人办业务,处于闲置状态;银行工作时间没有结合高峰时段灵活排班,造成银行有时过于繁忙有时又过于清闲;银行工作人员在接待不同客户时处理不当,甚至与普通客户发生言语冲突等。

三、做好银行VIP客户服务,提升服务价值

当前,银行VIP客户增长迅速。以招商银行为例,据有关资料显示,招商银行金融资产在5万元以上的金卡客户占比约13%;50万元以上的客户占据4%至5%的比例,年增速达40%;500万元以上的客户约占2%,年增长速度超100%。其他银行的VIP客户增长也非常可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优质客户的管理工作,对核心价值源进行有效开发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优化VIP客户分级,积极开发VIP客户的真正价值

目前银行服务处于从普遍服务向分层服务过渡阶段,对于VIP客户提供优先服务的目的是达到激励服务,以期优质客户能成为银行长期稳定的价值增值源泉。而简单地根据客户的资产和收入定义高端、中端和低端客户是不符合客户科学分级的,客户细分要考虑许多因素,如职业、收入状况、消费爱好、知识层次、年龄、性别、投资偏好等等,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定义VIP客户价值是进行客户分级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VIP客户优质价值贡献。因为VIP客户的分级方法不科学,很多VIP客户的需求同普通客户的差别并不大,于是形成了很多VIP客户挤占普通客户资源的现象,使得VIP资源分配和使用不公平。

另外,在客户分层方面是遵循二八原理,即假设银行80%的财富由20%客户创造。现在环境复杂多变,当这个假设比例发生变化时,应该及时调整营销重点,将工作重心适当放到普通客户上,否则就会偏离工作方向,不能真正体现差异化特色。

所以,目前银行应首先做好客户分级工作,优化银行服务资源,以有限的资源带来最大的利润。其次优先保障VIP客户的优质价值业务,对于确认的优质VIP客户,银行必须设立服务专员,对客户进行定期跟踪,及时了解他们现在和将来的投资倾向和赢利能力与风险,根据客户总体行为方式的变化,运用预测分析方法来判断确定客户行为的意向,以实现对VIP客户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二)协调各方关系,改进服务质量

VIP卡客户优先权是与银行之间的约定,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在未征求普通客户的意见的情况下,这样做势必会损害普通客户的权益。银行应注意到普通客户是市场的基础,而且普通客户的潜在价值处于时常更新中,不能厚此薄彼。应综合考虑所有客户的利益,提前做好各种准备,想办法提高服务水平,为各方面提供满意服务。如专设VIP室或窗口,开展VIP客户的网上或电话预约服务,以兑现银行对VIP客户的承诺。通过合理增设业务窗口、业务分类排队来提高对普通客户的服务效率,避免窗口排长队现象。因为在共享普通业务服务方面VIP客户与普通客户差异不大,可考虑适当限制VIP的优先权,以实现普通利益均等,尽力避免贵宾与普通客户争抢服务窗口的现象。

(三)创新银行管理模式,全面提升VIP服务管理水平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银行要加强银行贵宾服务流程再造,把考核机制、理财产品、贵宾增值和客户服务等因素统筹考虑。实施有效的客户经理培训考核机制。客户经理等级采取考试和考评相结合的办法,依据其政策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因素来确定[4],通过培训使其政策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获得提高,还要考试其培训效果,培训考试合格前后实施不同的工资待遇和管理职责。对不同级别的优质客户分配不同的客户经理进行管理,尤其是高端优质客户要有高级经理分管,以加强对优质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针对客户需求创新理财产品,通过营销策略有高效优质服务实现价值增值。

第6篇

在这种背景下,在商业银行中推行旨在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的管理会计,为提高经营效益服务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考虑到目前的环境和条件,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困难集中在哪里?是否该循序渐进,抓住重点?以及如何抓住重点,寻找突破口呢?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难点

阻碍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因素很多,既有诸如重经营轻管理的观念障碍,也有整个银行业管理素质和水平普遍不高的制约,还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自身的技术性困难。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系统基础落后。会计系统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也是如此。一方面,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为计划、控制、决策和业绩评价等部门解释和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它也需要财务会计、信贷管理、资产管理和统计等部门提供的信息。不仅如此,在评价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评价产品、部门的经营业绩时,还需要外部的金融市场、宏观政策、行业分析和同业竞争等有关信息。而目前国内信息系统基础还相当薄弱,不但许多经营管理急需的外部市场信息难以收集,还有待“金”字工程的展开,就连银行内部的金融电子化工作也还很不完善,亟待加强。在这种情况下,要全面推行管理会计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管理会计工作迟迟得不到开展的一个理由。

2.现有成本资料和分析手段的欠缺。管理会计特别注重对成本的分析和管理,它以贯穿于经营管理各个活动中的成本——效益分析而著称。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更有其独特的要求。从国外的资料来看,他们十分注重分产品、分部门和分地区的盈利能力报告,而盈利是和成本相配比的,这就意味着相应的成本资料也要分产品、分部门和分地区。国内的商业银行要做到这一点,面临着许多困难。从实务的角度来说,原有的银行会计工作流程没有区分上述的成本,难以归集分产品和分部门的成本和费用,也就难以与相应的收益相配比;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作为服务行业的商业银行,其自身的业务特点也造成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难以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不可能象生产企业那样,产品一出来,与之相关的生产成本信息就出来了。这也就是说,即使现有的银行会计工作流程已经按照传统会计方法的要求去做了,所得到的成本信息也不准确。而且传统的管理会计所运用的变动成本法对于银行业而言,也是力所难及的。

3.业绩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虽然国内流行的管理会计教材中,对业绩评价的讲述不多,仅有的小部分内容也主要包含在责任会计等个别章节中关于责任成果的论述,但从国外的教材以及实务资料来看,国外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特别强调业绩评价体系。从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内容的设定,乃至于整个评价体系,都有很周密的考虑,象哈佛大学著名的管理会计学者卡普兰就以平衡记分法的设计和应用而著称于世。就国内的实际而言,对于一个有效而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不仅从业人员欢迎,认为它有助于使个人或部门的努力得到承认,而且也有利于管理人员对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的恰当管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这个评价体系在合理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平衡。这也是推行管理会计的一大难点,因为它不仅有技术因素的作用,更多的是人的因素以及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仅仅依靠管理会计一种机制来做,困难是很大的。

4.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前已论及,管理会计特别注重成本和收益的配比,因此,恰当的内部转移价格对于提高管理会计的运行效果而言,至关重要。然而,银行内部各个单位和部门之间发生的转移行为,并不象真正的市场行为那样有一个客观的交易市场存在,导致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相当主观,有时甚至是不合理的。对银行来说,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主要涉及内部资金转移调拨定价和间接费用的分配两大问题。当一个管理会计系统真正运行起来的时候,每个单位和部门出于对自身业绩考核的考虑,都会关注每一项交易的收益和成本情况。显然,不论是内部资金的转移,还是间接费用的分配,都会直接影响考核单位的经济利益,在这个问题上是很难有非市场性的行为可言的。内部转移价格确定的实质是资源的合理分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源配置还涉及资金营运资产的分配、非盈利性资产成本的分配以及坏账准备金的分配等问题,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是重要而棘手的。

二、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重点

虽然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全面推行管理会计的困难还很大,但是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水平的内在要求,以及逐步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外部压力,都迫切要求在我国商业银行推开这项工作。时不我待,问题的关键是抓住重点、循序渐进、实事求是地推行我国的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当前,在推行银行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应注意突出这样几个重点:

1.“一级法人、分级管理”体制下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一级法人、分级管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管理体制。按照国内的实际情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体制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主流体制。由于管理权距加长,造成普遍的“代理人”问题是这种体制的一大特点。具体而言,就是代理人利用其信息优势,或者隐瞒利润、虚报费用,或者账外经营、资金体外循环,或者消极管理、不负责任等等。推行管理会计机制,既不能推翻这种分级管理体制,也不能坐视种种“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行为,任其蔓延。因此,强调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中的“代理人”问题,完善信息的收集、报告和检查制度,将管理会计信息与分级管理结构、激励约束机制结合起来,建立以管理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利益协调和“整合”机制,是当前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重点之一。

2.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也最终会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得到广泛的实施。为了迎接这个时期的到来,建立健全目前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积累经验以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显得非常重要。这也因此构成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的一个重点。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对利率、流动性和资本充足性风险的管理。为了配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在加强预算控制、提高预测水平、强化成本管理的同时,要特别关注有关利率风险、信贷风险、流动性状况的信息,做好利率决策、信贷资产分配的辅助决策工作,将分支机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工作成绩纳入业绩评价的范畴中。

3.利率——产品定价机制的强化。企业管理会计对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产品价格确定一个合理而有竞争力的价位,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合理确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也成为银行管理会计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丰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如何确定它们的成本,也直接关系到这些产品是否有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国外的商业银行通常还要求管理会计能够对客户的盈利能力给予分析和评价,以做出是否应该维持、增加或收缩与该客户的业务关系的决策。可以看到,要使管理会计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力,必须在加强成本分析和控制的基础上,完善对利率——产品的定价机制,使成本管理工作切实落到为提高银行经营效益服务的目标上来。

4.成本分析与控制的系统化。虽然目前普遍存在着信息系统基础薄弱以及现有成本资料欠缺等因素的困扰,但是,要想真正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就绝不能忽视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否则,管理会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和价值。在目前的情况下,知难而上,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中的成本观念,使成本控制的思想深入人心,扭转重经营轻成本的不良思维模式,是使成本分析与控制思想系统化的重要工作。同时,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充分挖掘现有的银行会计所提供的成本资料为管理会计所用,形成制度化的运行机制也是可行的步骤之一。另外,对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在推行管理会计的过程前期,可以通过对经营收益与成本的配比分析,来加以考核,以引导整个系统提高对成本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实现成本控制的观念转变和系统化。

5.项目投资管理的制度化。通常,人们把管理会计的功能概括为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其中规划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对未来销售、盈利、成本资金需求和供应等情况的预测,以及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不同于生产企业,从控制成本、增加收益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规划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利率走势、成本、盈利能力、资金需求和供应以及部分金融产品的市场需求等的预测;二是对新产品开发等短期经营决策,以及大型电子设备购买、固定资产的购建、营业网点的建设等长期投资决策。特别是后者,由于需要大量的成本支出,并且可能对全行的未来发展战略产生影响,在目前的情况下,便成为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重点。为了在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中突出这方面的内容,我们暂把它统称为项目投资管理。加强项目投资管理,应完善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会计工作要突出项目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提倡采用现金流分析等国际通行的技术方法,切实落实项目投资的责任主体,并追踪和控制项目进展,完成项目后评估,使得项目投资能够为提高系统整体效益服务。

三、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突破点

总结前文所述,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紧紧围绕尚的信息系统基础薄弱、原始信息极度欠缺的困境。

3.实行全面预算,强化预算控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算管理,就不是一个健全的管理系统。特别是对于管理会计而言,没有预算管理的管理会计系统是残缺不全的。实行全面预算,强化预算管理,对于明确和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协调各机构和部门的工作,控制银行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考核各机构、部门和产品的盈利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目前的体制下,预算的编制,除了工作量较大以外,并没有实质性的技术障碍,而预算控制和管理却有助于商业银行各个分支机构和部门强化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同和支持。强化预算管理,一个重要的工作是要把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纳入业绩考核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预算应有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4.有计划地推行责任会计制度。责任会计制度是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方面。它以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把各个机构和部门划分为责任中心,围绕责任中心将会计信息与经济责任、会计控制同业绩考核相结合,形成银行内部严密的控制体系。在责任中心内部,由于核算范围相对缩小,便于成本资料的归集分析,也便于经济责任的区分和经营成果的考核。同时,这些相对对立而又内部统一的责任中心,也利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从而有利于整个银行系统内部转移价格定价机制的形成和完善。责任会计制度的推行可以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做法,先在一家分支机构运行后,再逐步在全行推行,最终在成本分析和管理制度等配套制度日益完善的基础上,实现全面的管理会计制度。

第7篇

第一,内部职能部门的经济责任不明确,管理行没有用经济手段调节部门行为。

第二,测定业绩的“会计”与经营管理上的“责任”没有做到有机结合,影响了会计管理效能的发挥。

第三,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目前仍使用财务会计,结算会计方式,为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责任核算体系不健全。

二、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责任会计制度的难点

责任会计制度包括设置责任中心,明确责权范围,编制责任预算,确定考核标准;提交责任报告,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评价经营业绩实施奖惩制度。这些内容在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起来,确有难度。

第一,管理体系庞大,在一级法人与分级管理的体制下合理划分责任中心和对责任中心用同一标准进行考核和管理是有难度的。无论是专业银行时期的统一领导,还是转制以后的一级法人,其核心都是强调各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主体,在垂直领导的体制下,由总行统负盈亏、统一对外的这一体制貌似全国集中统一,全行上下形成合力,但实质上隐蔽着不少矛盾。同一个制度,同一宏观调控措施,怎么样考评东西南北中各类分,支行的业绩?这些问题统一到一点就是统与分的矛盾,即如何把握统与分之间的度。

第二,指标考核多元化,同责任会计提出的以利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不一致。从而加大了推行的难度,降低了责任会计的管理效能。国有商业银行总、分行制的体制,从客观上决定了管理行必须借助于若干指标对分、支行进行业绩考核。利用指标考核业绩无可非议,但指标体系的综合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尤为重要,各家银行绞尽脑汁,试图在“三性”结合上有所突破,结果一直不尽人意,综合各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经营管理中指标的制定与考核,普遍存在着“三多三少,即时点指标多,时期指标少;数量指标少,质量指标少;绝对指标多相对指标少。在这种指标体系和考核方法下,各种弊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是重量轻质,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挖潜。二是为完成指标,重视单一的最后账面结果,事实上忽视了对经营全过程负责任的控制,忽视了对经营效率的关注,因而管理行与下级行之间,常常为争取更有利的计划指标而陷于无休止的讨价还价。本文关注的核心是计划完成与否,而不是效率和真正的效率。三是倚重于绝对指标的考核和管理。指标单一而又缺乏科学性,无法准确地衡量各行的创利能力和经营效率,最终对管理水平的促进作用甚微,反复考核之下,被考核的只是指标,而不是经营管理本身,与责任会计思想背道而驰。

第三,受现有体制下的财务制度制约,经营效益不能同利益分配切实挂钩,有效激励难以实现。现有的挂钩只能是拿出职工工资的一部分进行挂钩,而在目前工资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难以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现有体制下财务制度由财政部门制定,工资计划受上级行计划控制、费用总额、费用分配、工资分配的自主权很少,难解决超利润分配的问题,对经营效果差的也没有相应的有效制约和管理办法。

三、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责任会计制度的对策

第一,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通过对经营要素的组织整合,使总、分、支行的职责各有侧重,为合理划分和建立责任中心创造必要的条件。按照责任会计制度的要求,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改革的思路应该是:总行侧重于强化市场研究、政策制定、电子信息技术应用、风险控制、大宗产品开发、监督检查等职能;一级分行侧重于强化政策落实、市场调查、营销策略、员工培训、发展特包服务等职能;一级分行营业部,二级分行重点强化直接面向客户的市场营销、公关宣传等职能;支行集中精力做好零售和部分批发业务。通过经营要素的组织整合,能够合理划分责任中心,明确职责权限,为实行责任会计制度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二,建立依托于责任中心的指标考核体系,使业绩考核与指标考核有机结合起来。管理行对其辖属实行责任会计制度或指标考核,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整体经营目标。如果两者相互割裂,都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两者有机结合,结果一定是相得益彰。使业绩考核与指标考核有机结合的关键在于:指标考核体系必须依托于责任中心,做到责任明确;专业指标要服从于效益指标,保证目标一致;指标考核与业绩考核合二为一。以贯穿于业务经营全过程的责任会计的考核体系,取代传统的指标考核,使被考核者更注重业绩、效益。

第三,构建奖惩机制时,将干部任免、机构撤并、人员分流等与责任目标挂钩,以弥补因财务制度限制所造成的有效激励不足。划分责任中心,对责任中心的责任予以确认、计量、记录并形成责任报告,这些都是责任会计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如果会计工作到此为止,则全部责任会计工作都将流于形式,而无实际意义。所以商业银行实行责任会计制度,必须构建奖惩机制,对责任中心进行责任考核和责任奖罚。主要的奖罚方式应该是以责任中心的业绩决定每个人的经济利益。但是,在现有体制下,业绩与利益的完全挂钩很难实现,为弥补有效激励不足,将干部任免、机构撤并、人员分流、费用管理等同利润的实现密切挂钩,使责任成本核算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力,从而激发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实现责任会计的最终目的。

第四,与科技部门配合,开发简便易行的核算程序,提高责任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开发以常规会计核算为基础,信息资源共享的,独立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原始资料由常规会计核算体系中读入,形成与责任会计报告期相一致,不定期的普通会计报表,为责任会计中责任预算的编制,内部计价和业绩考核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文纲.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应用[m].辽宁民族出版,2008.

第8篇

随军银行的提出与建立

在军事系统建立随军银行,是为了统一和加强部队的货币管理而提出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货币管理是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1950年3月,政务院指定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家现金调度的总机构,要求一切军政机关和公营企业的现金,除留若干近期使用的以外,一律存入国家银行。同年12月,在统一货币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政务院又责成中国人民银行制订进一步加强货币管理的办法,并针对军队的特点,指令中国人民银行逐步建立部队的随军银行,以便利军事系统的货币管理。有关文件规定:“部队、机关、团体、国营企业、合作社的现金使用,必须编造收支计划,并经过适当机关的批准。各部队、机关、团体、国营企业、合作社间在本埠、埠际及国际间的一切交易往来,全部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划拨清算。”

中共中央批转的中财委《关于1951年银行工作方针与计划》中规定:各野战军建立随军银行,统一管理部队的现金。由陈云起草的,以他和薄一波、李富春的名义向中共中央的报告《1952年财经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指出:开始建立部队随军银行,实行货币管理。1952年7月16日,中央军委和中央财委在《关于加强军事系统货币管理及建立随军银行的决定》中指出:为了巩固“三反”成果,配合增产节约,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军事系统的货币管理,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强,要在保证军事供给的前提下,逐步实行军事预算的出纳执行制度,要从军事经费的预拨制度,逐步过渡到根据预算通过人民银行随用随取的制度,促进军队财务管理的计划性,节约支出,克服浪费,节省现金的使用;为适应部队流动性大、机密性强的特点,除在各级人民银行内部建立军事货币管理部门外,应逐步地迅速地筹建随军银行机构。

遵照中央军委、中央财委的决定和《建立随军的国家银行方案》,总后勤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于1952年10月颁发了《关于建立随军银行的几项原则指示》,对建立银行的方法步骤、干部调配和制度手续等作了原则性规定,要求各大军区和志愿军立即着手筹建。为了加强军事系统的货币管理,保证部队供给,节约现金使用,并适应战斗部队高度的流动性与机密性,建立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军银行,长驻部队中随军行动,专为战斗部队服务。

随军银行的建立,首先是在出国部队即志愿军系统中开始的。根据国家有关“决定”和“指示”,东北区银行指派预算执行处处长陈子良赴朝鲜到志愿军后勤部,与洪学智商定了建行计划和干部配备等事项。东北区银行选派阎孝先并抽调12名干部,集中到沈阳培训一个月,于1952年12月14日由陈子良带领经安东进入朝鲜,17日到达志愿军后勤部所在地新成川,参加筹备工作。1953年2月初,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军银行正式成立,9日开业。内部设置检查、货币管理、现金出纳、会计4个科。行长由部队财务首长兼任,副行长由军行委派,行址都设在后勤财务部门,并在安东(今丹东,下同)设立五一中心支行(曾改为驻安东办事处),专门办理未设军行机构单位的经费开支,掌握现金收支,代中国人民银行签发军用保付支票,委托人民银行办理出纳和汇兑业务。首批随军银行参军干部共31名,其中进入朝鲜的有阎孝先、卢平南等23名,到安东办事处的有张庆云等8名。至1953年6月,在志愿军各分部、军、师,普遍建立了随军银行中心支行和支行;各大军区所属部队随军银行的筹建工作,一般是从1953年上半年开始,至1953年下半年先后组建起来并开始工作的。

随军银行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

随军银行按照军队编制不同而分设不同级别的机构:一、师设支行(后改称野战金库),编行长(后改称主任)、会计、出纳各1人;二、军和分部设中心支行,编行长1人,会计4人,出纳2人;三、志愿军后勤部设随军银行分行,负责统管出国部队随军银行中心支行和野战金库的工作,设计划检查、储蓄汇款、货币管理、会计4个科,包括派驻所属五一中心支行的干部在内,共编54人。另外,还有兼管属人民银行业务的储汇干部163人。志愿军随军银行分行设在朝鲜,但大量的业务却在安东五一中心支行进行。1953年6月以后,由于随军银行在志愿军各单位先后建立起分支机构,五一中心支行又成为随军银行各分支机构的联行中心和枢纽。1953年11月,根据随军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和上级的指示,以分行的储汇、货管、会计三个科和安东五一中心支行为基础,并接受辽东人民银行的军汇干部100人左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军银行驻安东办事处,专门负责办理出国部队随军银行的各项业务工作。安东办事处主任为郭善治,党支部书记为冠林。

各级随军银行和野战金库,都受上级银行和所在部队财务部门的双重领导。对随军银行干部的管理,如生活、学习制度等一切业务以外的活动,都执行军队的管理制度,并受所在部队首长和主管部门的领导。各级随军银行的行长和金库主任,都由所驻单位财务部门的领导兼任,行址设在后勤财务部门。随军银行的行长,由志愿军后勤部和东北区行双方任免与调配。中心支行和支行的行长,由志愿军后勤部与随军银行任免与调配。干部奖励与惩处依照部队规定办理。军行干部的一切生活、学习、组织纪律、各种制度均同所在军队制度,受所在军队首长或主管机关领导。军行行址迁移行动均应听从所在军政首长的指挥。随军银行干部均视为现役军人,实行军事系统供给制度,享受军队一切待遇(如福利、家属优待等),干部的一切供给及办公费用均列入军队预算中开支。

随军银行所起的作用

(一)负责现金的管理和供应。

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军银行成立之前,部队现金支出数额很大,在携带中丢失严重,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53年2月,志愿军随军银行成立后,开始采取现金指标的办法。志愿军财务部和随军银行分行研究确定:经常费(包括津贴、差旅、办公杂支等)按80%拨给现金;事业费(包括作战、上层建筑、交通运输以及器材修理等)按15%~20%拨给现金。这种办法,虽然改变了过去财务部门全部拨给现金的做法,但由于随军银行分行对部队的货币回笼情况掌握不住,各单位结余的机动指标普遍很大,多数单位的现金指标甚至超过银行的存款总额,使现金指标实际上失去了控制现金支出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1953年5月又规定,现金指标只限当季使用,当季应支未支部分,准予保留一个季度,并规定一切采购首先应向国营企业购买,尽量扩大转账范围;各级部队的随军银行支行和野战金库建立后,严格规定各单位的经费必须存入行、库,并制订了各单位的库存现金限额,从而为逐步取消下拨现金指标,部队使用现金都由各行、库按实际需要拨给提供了条件。1953年第三季度,将志愿军各级部队的现金指标全部集中于五一中心支行和11月组建的安东办事处统一掌握后,即完全废除了批拨指标的办法。五一中心支行和安东办事处对志愿军各级部队的现金管理,主要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积极组织部队内部各种现金支出的回笼。志愿军部队在朝鲜使用现金,90%以上是发给个人的津贴费。由于人民币不能在朝鲜市场流通,而津贴费又必须按月发给,因此,志愿军出国部队的货币回笼,主要是组织津贴费支出的回笼。1954年1月至4月,不仅全军现金达到自给自足,还解交辽东人民银行700余万元旧币。同年1月至9月,经费支出总额中转账占89.31%,现金占10.69%。第二,严格控制各级部队回国采购物资的现金支出。各级部队的现金指标由五一中心支行和以后的安东办事处集中掌握后,即由五一中心支行和安东办事处负责全面了解国内市场的供应情况。各单位采购用款,一律由五一中心支行和安东办事处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支现或转账。与此同时,又规定各单位采购物资必须编报采购计划,经财务部门批准后,再由安东办事处根据批准的采购计划和市场供应情况,决定支现或转账。这样,既减少了现金支出,又避免了盲目采购。至此,出国部队采购用款的管理,才逐步摸索出一套完整有效的办法。

(二)负责办理赡家汇款。

出国部队赡家汇款,是在1951年底由部队政治部门开展的一项新的工作,很受各方面的重视。在朝鲜战场上,每月发给指战员的津贴费都是用人民币支付的,战士一个月6万元(折合现在的6元),连排干部实行供给制,每月约20万。尽管津贴费不多,但由于人民币在朝鲜不能流通,加上他们大都很节俭,因此日积月累也很可观,身上携带百八十万旧币的人非常普遍,行军打仗、站岗放哨很不方便,放在行李里也不安全。根据广大指战员的要求,各级财务部门在志愿军随军银行各分支机构的配合下,开展了为指战员办理军汇的业务。军汇是一项新开办的政治性很强的业务。由于汇款人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个别还是文盲,办理汇款时常由旁人根据口述填写汇款花名册或汇款清单,因此地名写错的较多,音同字不同的更多,给工作带来了很大不便。

在志愿军随军银行成立之前,多数单位采取每3个月集中回国内邮局办理一次。由于缺乏经验,汇错、汇丢较多,汇款人很有意见。分行成立后,志愿军政治部和各级领导即对分行寄予很大希望,要求分行能迅速把这项工作接管起来。并指出,如果分行把这项工作做好了,分行的任务就算完成了80%。军行成立后,针对过去多数单位3个月集中去邮局办理一次赡家汇款和汇错、汇丢等情况,改为每5天乘专用卡车到安东集中向辽东省(1954年撤销)分行军汇机构办理汇出。分行接受这项工作后,首先在出国部队普遍实行由人民银行东北区行规定的特种信汇办法,并在各部队迅速配齐专职汇款员。具体做法是:由连队填好汇款申请书逐级集中到军,然后再由军统一交到分行,分行每天集中一次向辽东人民银行军汇机构办理汇出。工作一经展开,即受到志愿军广大指战员的高度赞扬,认为这是祖国人民和上级领导对志愿军战士的关怀,表示一定要用更大的胜利和工作成绩来回报。由此也可看出出国部队当时对办好汇兑工作的要求是很迫切的。

1953年11月,安东办事处成立后,接管了辽东人民银行的军汇工作,并着手研究试办特种票汇办法,并印制了特种汇款单,规定可在所有中国人民银行领款,收款后还可在“光荣军属的话”栏内回话保证寄到部队。经过在两个军、一个分部和一个独立师试点,证明票汇办法比信汇更优越,遂决定从1954年4月起在出国部队普遍推广。票汇办法执行后,彻底消灭了错汇、丢汇现象,大大缩短了解付时间。90%以上的汇款,在汇出40~50天后,即可收到回单,从而扭转了过去长期不能完全满足汇款人要求的被动局面。

(三)负责开展个人储蓄存款业务。

志愿军出国后,每月发给的津贴费在朝鲜市场不能使用,又不能存入银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保存在自己手里又怕丢失。志愿军随军银行分行成立后,许多指战员提出意见,要求迅速开展储蓄业务。因此,分行在1953年4月至5月份,开始试办了两期有奖定期储蓄,收集闲散资金80多万元。当时由于汇款任务很重,汇款中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诀,储蓄业务只好暂时停办。同年10月,重新拟定了活期特种定额存款办法。开办后,广大指战员纷纷将多年积蓄存入随军银行,积极支援国家经济建设,10个月共吸收存款1025万元。1954年3月,为使存取方便,又规定由伙食单位代为存兑,由团汇款员集中起来统一向师野战金库办理存款手续。这样,虽然增加了司务长的工作负担,但为存款人带来了很大方便;同时也解决了师金库人员不足的困难。实践证明,出国部队在没有国家银行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经费的及时供应,加强货币管理,通过货币管理为作战部队服务,在团以上单位设立随军银行的机构或人员,是适应出国部队和广大指战员的要求的。

(四)会计工作。

为解决经费上缴下拨、部队回国采购、个人汇款、资金调拨、代收代付等款项的划转,军行很重视联行业务。由于部队流动性大,各金库只同上级行与安东办事处发生往来,金库之间不建立横的关系。军行、中心支行、安办、金库之间,由于实行现金调拨及收代缴党团费等工作需要,均建有联行关系。1954年7月,在军行、中心支行、安办之间实行了电汇业务。从而使联行业务保证了部队经费按时划拨和军行业务的开展。

总的来看,志愿军建立随军银行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起的作用不小。

第9篇

    一、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难点 

    阻碍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因素很多,即有诸如重经营轻管理的观念障碍,也有银行业管理素质和水平不高的制约,还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自身的技术性困难,当前,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l、信息系统基础落后。会计系统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也是如此。一方面,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为计划、控制、决策和业绩评价等部门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它也需要财务会计、信贷管理、资产管理和统计等部门提供的信息。不仅如此,在评价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评价产品、部门的经营业绩时,还需要外部的金融市场、宏观政策、行业分析和同业经营等有关信息。而目前国内信息系统基础还相当薄弱,不但许多经营管理急需的外部市场信息难以收集,还有待“金”字工程的展开,就连银行内部的金融电子化工作也还很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要全面推行管理会计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 

    2、现有成本资料和分析手段欠缺。管理会计特别注重对成本的分析和管理,它以贯穿于经营管理各个活动中的成本、效益分析而著称。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更有其独特的要求。从国外的资料来看,他们十分注重产品、分部门和分地区的盈利能力报告,而盈利是和成本相配比的,这就意味着相应的成本资料也要分产品、分部门和分地区。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做到这一点,面临着   许多困难。从实务的角度来说,原有的银行会计工作流程没有区分上述的成本,难以归集分产品和分部门的成本和费用,也就难以与相应的收益相配比;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作为服务行业的商业银行,其自身的业务特点也造成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难以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不可能像生产企业那样,产品一出来,与之相关的生产成本信息献出来了。即使现有的银行会计工作流程已经按照传统会计方法的要求去做了,所得到的成本信息也不很准确。而且传统的管理会计所运用的变动成本法对于银行业而言,也是力所难及的。 

    3、业绩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虽然国内流行的管理会计教材中,对业绩评价的讲述不多,仅有的小部分内容也主要包含在责任会计等个别章节中关于责任成果的论述,但从国外的教材以及实务资料来看,国外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特别强调业绩评价体系。从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内容的设定,乃至于整个评价体系,都有很讲究的考虑,象哈佛大学著名的管理会计学者卡普兰就以平衡记分法的设计和应用而著称于世。就国内的实际而言,对于一个有效而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不仅业务人员欢迎,认为它有助于使个人或部门的努力得到承认,而且也有利于管理人员对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的恰当管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这个评价体系在合理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平衡。这也是推行管理会计的一大难点,因为它不仅有技术因素的作用,更多的是人的因素以及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仅仅依靠管理会计一家来做,困难是很大的。 

    4、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前已论及,管理会计特别注重收益和成本的配比,因此,恰当的内部转移价格对于提高管理会计的运行效果而言;至关重要。然而,银行内部各个单位和部门之间发生的转移行为,并不像真正的市场行为一样有一个客观的交易市场存在,导致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相当主观,有时甚至是不合理的。对银行来说,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主要涉及内部资金转移调拨定价和间接费用的分配两大问题。当一个管理会计系统真正运行起来的时候,每个单位和部门出于对自身业绩考核的考虑,都会关注每一项交易的收益和成本情况。显然,不论是内部资金的转移,还是间接费用的分配,都会直接影响考核单位的经济利益,在这个问题上是很难有非市场性的行为可言的。内部转移价格确定的实质是资源的合理分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源配置还涉及资本(营运资产)的分配、非盈利性资产成本的分配以及坏账准备金的分配等问题,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是重要而棘手的。 

    二、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重点 

    当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全面推行管理会计突出这样几个重点: 

    1、“一级法人、分级管理”体制下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一级法人、分级管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管理体制。按照国内的实际情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体制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主流体制。由于管理权距加长,造成普遍的"代理人"问题是这种体制的一大特点,具体而言,就是代理人利用其信息优势,或者隐瞒利润、虚报费用,或者账外经营、资金体外循环,或者消极管理、不负责任等等。推行管理会计工作,既不能推翻这种分级管理体制,也不能坐视种种“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行为,任其蔓延。因此,强调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中的“代理人”问题,完善信息的收集、报告和检查制度,将管理会计信息与分级管理结构、激励约束制度结合起来,建立以管理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利益协调和“整合”机制,是当前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重点之一。 

    2、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也最终会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迎接这个时期的到来,建立健全目前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积累经验以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显得非常必要。这也因此构成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的一个重点。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对利率、流动性和资本充足性风险的管理。为了配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在加强预算控制、提高预测水平、强化成本管理的同时,要特别关注有关利率风险、信贷风险、流动性状况的信息,做好利率决策、信贷资产分配的辅助决策工作,将分支机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工作成绩纳人业绩评价的范畴中。 

    3、利率,产品定价机制的强化。企业管理会计对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产品价格确定一个合理而有竞争力的价位,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合理确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也成为银行管理会计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丰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如何确定它们的成本,也直接关系到这些产品是否有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国外的商业银行通常还要求管理会计能够对客户的盈利能力给予分析和评价,以做出是否应该维持、增加或收缩与该客户业务关系的决策。可以预期,要使管理会计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力,必须在加强成本分析和控制的基础上,完善对利率,产品的定价机制,使成本管理工作切实落到为提高银行经营效益服务的目标上来。 

    4、成本分析与控制的系统化。虽然目前普遍存在着信息系统基础薄弱以及现有成本资料欠缺等因素的困扰,但只要真正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就不能忽视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否则,管理会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和价值。在目前的情况下,知难而上,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中的成本观念,使成本控制的思想深入人心,扭转重经营轻成本的不良思维模式,是使成本分析与控制思想系统化的重要工作。同时,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充分挖掘现有的银行会计所提供的成本资料为管理会计所用,形成制度化的运行机制也是可行的步骤之一。另外,对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在推行管理会计的过程前期,可以通过对经营收益与成本的配比分析,来加以考核,以引导整个系统提高对成本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实现成本控制的观念转变和系统花。 

     5、项目投资管理的制度化。通常,人们把管理会计的功能概括为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其中规划职能主要体现在对未来销售、盈利、成本、资金需求和供应等情况的预测,以及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不同于生产企业,从控制成本、增加收益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规划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利率走势、成本、盈利能力、资金需求和供应以及部分金融产品的市场需求等的预测;二是对新产品开发等短期经营决策,以及大型电子设备购买、固定资产的购建、营业网点的建设等长期投资决策。特别是后者,由于需要大量的成本支出,并且可能对全行的未来发展战略产生影响,在目前的情况下,便成为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重点。为了在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中突出这方面的内容,我们暂把它统称为项目投资管理。加强项目投资管理,应完善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会计工作要突出项目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提倡现金流量分析等国际通行的技术方法,切实落实项目投资的责任主体,并追踪和控制项目进展,完成项目后评估。使得项目投资能够为提高系统整体效益服务。 

    三、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突破点 

    紧紧围绕上述工作重点,在现时条件下,特别是以利率逐步市场化为契机,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有利于这项工作的渐进式发展。 

    1、正确认识管理会计的作用和地位。国外商业银行的实践已经提示我们,管理会计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完善系统内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也不等同于成本会计,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系统理论、行为科学、预测决策学与会计学相结合的产物。与财务会计相比,其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管理会计重在管理,它是对企业内部各种管理信息进行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明确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前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够深化,还没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这项工作。由此看来,一方面,通过系统的宣传、培训,来提高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同;另一方面,通过最高管理层的支持,以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为标志,是推进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的关键一步。 

    2、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当前,银行业技术进步和电子化的作用,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同时,随着业务部门人员计算机知识水平的提高,对计算机技术的期望值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国外掀起了所谓的流程再造技术,即通过引人计算机、通信等现代手段,以完善计算机应用流程为目标,将传统的手工工作流程加以改造,似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在我国,也有这样一种趋势,即期望通过金融电子化来赢得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管理会计工作不妨也可以利用这个潮流,借鉴流程再造的思想,将实现管计会计功能作为系统需求融入正在或即将开始的计算机系统重构工作中,以突破现有的信息系统基础薄弱。原始信息极度欠缺的困境。 

    3、实行全面预算,强化预算控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算管理,就不是一个健全的管理系统。特别是对于管理会计而言,没有预算管理的管理会计系统是残缺不全的。实行全面预算,强化预算管理,对于明确和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协调各机构和部门的工作,控制银行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考核各机构、部门和产品的盈利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目前的体制下;预算的编制,除了工作量较大以外,并没有实质性的技术障碍,而预算控制和管理却有助于商业银行各个分支机构和部门强化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同和支持。强化预算管理,一个重要的工作是把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纳入业绩考核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预算应有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4、有计划地推行责任会计制度。责任会计制度是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方面。它以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把各个机构和部门划分为责任中心,围绕责任中心将会计信息与经济责任、会计控制同业绩考核相结合,形成银行内部严密的控制体系。在责任中心内部,由于核算范围相对缩小,便于成本资料的归集分析,也便于经济责任的区分和经营成果的考核。同时,这些相对对立而又内部统一的责任中心,也利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从而有利于整个银行系统内部转移价格定价机制的形成和完善。责任会计制度的推行可以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做法,先在一家分文机构运行后、再逐步在全行推行,最终在成本分析和管理制度等配套制度日益完善的基础上,实现全面的管理会计制度。 

第10篇

【关键词】 人民银行 财务管理 风险

一、人民银行财务风险的特点

1.人民银行财务风险隐蔽性强。人民银行的财务工作主要是系统内部资金的划拨和经费开支的管理,属于内部基础性工作,外显性不强,而且只是整个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比较小,不涉及人民银行外部宏观调控的各项数据,因此很难引起外界关注,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2.人民银行财务风险危害性大。财务工作虽然属于基础性工作,但其影响面广,危害性很大。如由于人民银行经费紧张导致的财务风险,可能发生工资发放困难,影响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如果基层行求助当地财政部门,则直接损害到人民银行自身的独立性。

3.人民银行财务风险易发性高。人民银行虽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内部制度,但迫于基层行人员老龄化严重、知识储备更新缓慢等一系列客观因素,制度执行上往往大打折扣,为财务风险的发生埋下隐患。同时,外部财务监督的力量依然薄弱,一般只有上级行每年例行的财务检查,这就容易造成各地基层行在财务操作上“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

二、财务风险点及成因

1.岗位设置风险。由于基层人民银行财务部门人员结构老化,新生力量不足,财务会计工作岗位设置较多等因素,致使一人多岗、兼岗现象普遍,难以达到“不相容职责应相分离”的规定,强制轮岗制度形同虚设,岗位职责不清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前基层行财务人员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同时由于财务岗位任务重、责任大,新进员工对财务工作存在一定抵触情绪,致使财务岗位更新速度慢,而老员工长期从事相同工作,易产生厌倦情绪,思想上容易麻痹大意,对新业务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2.预算外资金“侵入”风险。近几年,由于人民银行系统各项经费指标日益趋紧,基层行的压力尤为突出,为了满足人员工资的正常发放及日常业务的开展,各行纷纷寻找“开源”的渠道。如向地方财政申请资金援助,向商业银行贷款,向政府部门求助等等。针对这些预算外资金如何进行账务处理,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各行之间的处理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由此引发的财务风险,不容小视。

3.账务处理不规范的风险。前几年正式上线的财务综合管理系统极大地缓解了财会人员会计核算的复杂过程,减轻了财会人员的手工劳动,使其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会计控制和监督,强化了会计人员的管理职能,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但是,由于基层人民银行财会部门普遍存在人员结构老化、学历不高、人员不足等问题,以及财务综合管理系统(FIMS)自身设计上的一些缺陷,致使其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如收入类科目未加以使用;现金和银行存款账与实际不符;暂收、暂付等过渡性科目没有合理使用等。

4.突破“预算约束”风险。人民银行的人员工资计划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核批计划数,而人员经费指标则是由财政部统一核批。自2009年以来,人社部根据物价水平等因素不断提高人民银行工资计划数,但财政部门却没有相应增加人员经费指标数,这就造成了近几年人民银行系统普遍存在的人员工资计划数与人员经费指标数不一致的现象。部分基层行为了完成工资计划数,保证人员工资足额发放,将公用经费和行政事业类经费用于人员工资支出,为了防止超指标,而进行硬性调账,致使部门预算形同虚设。

5.现金管理风险。由于现金结算的“自由度”较高,而且人民银行容易从商业银行提取现金,因此基层行普遍存在现金结算占比较高、未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以及现金管理混乱等现象。现金流动性最高,且基层行一般由出纳一人保管现金,没有严格的定期或不定期现金盘点制度,容易产生现金被盗或贪污的风险。

6.规章制度老化风险。目前,人民银行执行的财务制度仍然是财政部2000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距今已有十多年,其间人民银行经历了全账户管理的废止、部门预算的实施、财务综合系统的上线等一系列重大财务变革。人民银行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无论从范围、方式或深度等方面也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但财务制度内容没有根据外部情况进行及时修正和完善,因此,现行的人民银行财务制度建设已严重滞后于业务发展,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人民银行当前财务工作需要。

三、对策及建议

1.完善制度,强化内控。规章制度是指导业务操作的理论基础,内部控制是防范风险的基石。人民银行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构建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人民银行各级领导对财务风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为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其次,明确职责,划分好各自权限。在与时俱进、逐步完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应明确财务工作各岗位的职责,分清彼此权限,完善岗位责任制。最后,加强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单位要积极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使各岗位员工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

2.改善人民银行部门预算。当前部门预算并没有完全适应人民银行履职的需要,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人民银行无论是自身性质还是履行职责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应逐步探索建立基于人民银行履职成本的预算管理体制。依据人民银行不同类型的业务,对其成本进行划分。进而对于不同性质成本采取不同的预算方式,如:经营成本属于经营业务性支出,不具有预算的必要性,可以据实列支,收支相抵;管理成本具有可控性和可测性,能够较好地进行预算控制,适合部门预算管理,则继续实行部门预算;业务成本可控性和可预测性较差,支出往往波动性强,预算编制难度很大,则应采取较为弹性的独立预算方式。

3.积极推行公务卡制度。公务卡制度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公务卡制度的实施,不仅可以大量减少现金的使用频率,避免现金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且有利于加强行政经费管理,规范账务处理流程,提高资金支出的透明度。基层人民银行应结合自身情况,积极落实公务卡制度。在资金结算时,尽量采用转账和公务卡等非现金结算方式,严格执行《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

4.开源节流,缓解经费压力。为了缓解由于各项经费紧张而形成的预算外资金“侵入”风险,突破预算指标风险等一系列风险点,基层人民银行应及时转变思想,积极探索其他渠道,缓解经费压力。除财政预算资金外,基层行应及时向上级行反映自身实际情况,争取由上级行以实拨资金的形式,下拨部分资金缓解经费紧张压力。同时,可以参照其他地方行政单位做法,探索开展一些行政服务项目的收费办法,如:审批开立账户、账户年检、贷款卡审批和征信记录查询等,用于弥补相关职能的费用开支。争取形成三条资金来源:一是财政部批复的经费指标;二是人民银行内部下拨的实拨资金;三是自身行政服务费用收入。

(作者均为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预算管理的规定[S].财商字〔1997〕344号,1997-08-13.

第11篇

一、自治区本级普通公路项目信贷融资的做法及成效

公路基本建设项目按项目类型划分,分为各级地方政府实施的非经营性公路项目和以企业运作实施的经营性收费公路项目。政府实施非经营性项目又分为自治区本级普通公路项目和地方政府负责实施其他路网项目。其中,在建设里程和投资规模上,自治区本级普通公路项目在广西普通公路项目中占的比重最大。虽然目前公路项目融资已呈现政府投资、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引入民间资本等多元化方式,但普通公路项目有别于高速公路和经营性公路项目,由于其固有的公益性和直接经济效益低的特点,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一直是重要的融资方式。2009年5月,国务院调整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将公路项目资本金比例由原来的35%下调至25%,即政府每投入2.5亿元,通过向银行贷款,可拉动l0亿元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可见信贷融资方式又是普通公路项目融资的重中之重。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广西为了推进县县通二级公路及西部地区县际公路建设,以省级公路交通部门来建立自治区本级普通公路项目政府融资平台(以下简称“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根据中央和自治区政府有关政策以及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厅下达的年度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政府收费还贷公路维修计划,在争取财政按一定比例投入项目资本金的情况下,采用收费权质押和信用担保方式向银行筹措贷款资金。至2010年12月31日止,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共建成自治区本级二级收费公路4476.61公里,在建二级公路2172.54公里,贷款本金余额达到147.94亿元。通过实施县县通二级公路和西部地区县际公路建设,已理初步形成以南宁为中心呈放射状的公路主骨架,路网结构日趋合理,公路运输能力持续增强。“十一五”路网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85亿元,为“十五”的1.41倍。县县通二级公路工程,与周边国家及各省的主要通道建成二级以上公路的目标基本实现。“十二五”是广西公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目前广西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仍处于加快建设、加速成网阶段,保持交通运输大建设、大改革、大发展的良好势头仍是“十二五”的主题。广西初步规划“十二五”期间,自治区本级普通公路项目建设总规模为4559公里,其中二级公路4510公里,三级公路49公里。建设总投资为215.6亿元,计划申请国家补助l6.26亿元,自治区投人44.47亿元,银行贷款资金154.9亿元。若能按计划实施,“十二五”期未,自治区本级贷款余额将增加到约350亿元(含息)。但由于广西经济落后,车辆保有量不高,公路车流量小,车辆通行费征收标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偏低,使得车辆通行费收入在扣除必要的收费公路运营和维修成本后,真正可用于还本付息的通行费净收入非常有限,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为维持较高的单位信用评级,偿债不足部分只能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解决,从而又形成了新增贷款本金。目前公路建设债务还本付息的巨大压力和国家相关信贷政策对“十二五”项目再融资影响很大。

二、自治区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信贷融

资在新的政策环境下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近年来,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一直面临着还本付息与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的双重压力。受国家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国家压缩信贷规模及提高贷款利率、国家清理政府融资平台、中国银监会出台实施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以下简称“三办法一指引”)等因素的影响,项目筹融资形势变得十分严峻。

(一)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影响

自从2009年国家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银行大大降低了银行投放普通公路建设贷款的意愿,对一直采用普通公路收费权质押和单位信用来筹措信贷资金的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意愿逐年降低,对存量贷款只收不贷。

1.受国家逐步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政策的影响,新建的二级公路不再设站收费,已建成收费的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根据自治区县县通二级公路有关政策,也将于2015年12月31日停止收费。继续以公路收费权质押贷款的信贷担保条件基本丧失。由于没有收入支撑,难以通过银行风险评估部门的贷款评审。

2.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各项财政性资金采取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拨付方式,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丧失资金流,银行没有了货币资金存款,满足不了银行内部“存贷比”的考核要求,这也是银行不愿意增加贷款投放的重要原因。

3.由于“十一五”大规模建设的用款需求,各家银行的授信额度已基本用完,再增加授信额度由于难以满足贷款条件,新增贷款受到极大制约。

(二)国家清理政府融资平台政策的影响

2010年6月1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和规范,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管理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等的信贷管理。同时明确,经地方政府审核后,对还款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的公益性在建项目,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不得再继续通过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应通过财政预算等渠道,或采取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金解决建设资金问题。我区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已被自治区银监局列入政府融资平台清理范围,银行出于贷款风险或被问责的考虑,洽谈贷款业务时都提及国家清理政府融资平台的问题,贷款变得趋于保守和谨慎。一些已签订的长期贷款合同,受国家清理政府融资平台政策的影响,迟迟不予提款,打乱了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原先制定的融资计划,形成非常被动的筹融资局面,直接影响到项目资金的供给。

(三)银监会.“三办法一指引”政策的影响

“三办法一指引”政策的实施,对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业务开展冲击很大,加剧了融资难度,统借统还贷款资金使用及调度受到严格约束。一是新增贷款规模受限,目前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存量贷款规模在广西行政事业单位中排名居前,已经引起银监部门和各家银行高度关注,存量贷款成为各家银行考虑是否继续放贷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大银行已不予授信,新增贷款主要依靠中小银行,而中小银行年度贷款投放规模不大,再增加贷款规模能力有限。二是贷款审批难度大,新开工的项目不能设站收费,没有了收入来源,做项目贷款得不到支持,现有通行费收入没法覆盖还本付息要求,同时抵押或担保条件不落实,这是能否继续扩大贷款规模的根本所在。三是贷款使用受限,近年来由于项目贷款难度增大,新增贷款基本上是流动资金贷款,按“三办法一指引”有关贷款用途的规定,流动资金贷款不能用于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和还本付息,而现阶段,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恰恰是主要用于这两个方面的开支,随着银监部门的严格监管,贷款的使用存在很大政策风险。四是贷款资金支付和资金调度受严格管控,按照“三办法一指引”有关规定,项目贷款单笔超过500万元以上、流动资金贷款单笔支付超过1000万元都应采取受托支付方式,即由银行直接支付给工程承包商或材料供应商。如果严格执行这一规定,使用统借统还贷款的每个建设项目都要提供合同等支付资料,增加工作量的同时支付效率将大大降低,不利于项目的顺利推进。因此,目前贷款的拨付只能按限额以下操作,手续非常繁琐。同时,“三办法一指引”规定银行应按照“实贷实付”的办法投放贷款,进账的贷款必须用完,不给沉淀,这给借款人的资金调度造成很大困难。还本付息资金,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不能直接从贷款账户间调拨,信贷资金拨付操作难度很大,对还本付息工作造成重大影响。

(四)国家紧缩新增贷款规模,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投放重点的影响。

据了解,2011年全国新增贷款规模控制在7.5万亿元左右,比上年少了2万亿元。2008年金融危机启动拉动内需的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贷款资金需求旺盛,在紧缩银根的情况下,贷款的投放必然是向重点工程倾斜,从而压缩了普通公路建设的贷款供给,普通公路贷款进一步收紧。2011年年初以来,由于贷款资源紧缺,银行要求借款人必须接受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l0~30%的条件才有可能获得贷款,贷款规模的紧张程度可见一斑。(五)贷款本息偿还压力的影响近年来,银行投放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基本上都是流动资金贷款,贷款期限在3年以下,原项目长期贷款也逐渐到了还本高峰期,因此还贷压力巨大。信贷融资的主要任务是偿还贷款本息,如果无法筹到足够的资金用于还本付息,一旦出现逾期偿还,将会引起筹融资管理银行间的连锁反应。单位信用出现危机,再向银行融资的渠道将被切断,一大批建设项目将变成“半拉子”工程,合同法律纠纷将纷至沓来。多年来还本付息一直采用“借新还旧”的融资模式,每年利息支付都转变成贷款本金,这种“利滚利”的还贷方式,随着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将难以为继。

三、应对自治区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信贷融资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为了解决广西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信贷融资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保证“十二五”自治区本级普通公路项目养建工作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认真研究落实国家有关普通公路融资政策,着手研究化解普通公路债务风险问题,加大与银行合作力度,争取信贷资金持续支持。

(一)及时研究并建立普通公路融资新机制

一是研究落实广西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普通公路建设发展筹融资方案有关融资政策,及时研究探索建立信贷融资新机制,在国家逐步取消政府还贷二级收费公路政策的趋势下,在原有单一的以公路收费权质押贷款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以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给广西的资金和补助收益权质押、有关政府国有控股公司资产作担保的普通公路筹融资新机制,为自治区本级普通公路建设融资提供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给广西的交通专项资金质押必要的政策条件,以增强金融机构对普通公路建设信贷支持的信心。二是研究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政策促进普通公路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政策精神,多渠道增加普通公路建设投人。中央财政资金在公路交通领域投资形成的收益,应主要用于普通公路建设。转让政府还贷公路经营权益所得,应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普通公路建设。逐步建立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统筹发展机制,新建、改扩建高速公路应将与之密切关联、提供集散服务的普通公路纳入项目范围,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积极探索符合普通公路公益性质的市场融资方式,鼓励社会各界支持普通公路发展。

(二)争取国家在清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时对普通公路实行有利政策

鉴于普通公路的公益性、非营利特征,通过协商沟通,争取解除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在国家清理政府融资平台中的名单。按照中国银监会关于做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要求及其“分解数据、四方对账、分析定性、汇总报表、统一会谈、补正检查”六个步骤工作安排,尽快和自治区财政部门联合,通过与各债权银行就平台风险定性和整改措施达成一致共识,三方签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借款清理确认协议”,保证贷款债权债务关系不变的基础上,将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整改为一般公司类贷款,以理顺政府融资平台信贷受限的问题,确保“十二五”期间,自治区本级普通公路项目融资需要。根据(《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政府还贷公路,可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贷款、统一还贷;201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普通公路建设发展筹融资方案,同意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继续利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并以收费公路收费权质押、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中央转移支付专项资金质押担保等方式向银行金融机构筹措资金。同时根据交通建设与养护项目点多、线长的特点,适当给予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在贷款拨付和调度方面的特殊政策。

(三)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减少信贷需求。

调整建设项目投资结构,加大资本金投入比例,减少信贷资金需求,减轻项目债务负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政策促进普通公路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下一步普通公路建设做了明确要求,国家将加大对普通公路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普通公路的建设。调整车购税支出结构,提高用于普通干线公路的支出比重。完善中央资金分配调节机制,加大向西部地区倾斜力度,实现区域间的合理分配,促进区域交通协调发展。据了解,从2011年开始,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普通公路建设的资金补助标准,国省干线公路提级改造的补助资金由原来10o万元/公里提高到380万元/公里,约占广西二级公路建设成本的60%,只需筹集配套40%,这部分配套资金如果通过银行贷款解决,形成的债务根据国家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实施方案精神,国家还将给予60%的补助还贷。以上两项中央补助约占公路建设成本的84%左右,从上述补助政策来看,“十二五”自治区本级普通公路建设项目资本金应该是比较充足的。

(四)用足用活现有融资政策,为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信贷融资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以时间换空间,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十二五”期间仍以项目建设为主,待普通公路建设基本饱和后才进入债务集中清偿期。目前普通公路政府融资平台还本付息资金来源主要有三块:一是广西暂缓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目前车辆通行费年收入约9亿元。二是成品油价格税费改革后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的交通专项资金。(国务院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国发[2008]37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有关文件,都明确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形成的交通专项资金属性不变、资金用途不变、地方预算程序不变、地方事权不变的“四不变”原则,并明确这块资金不作为经常性财政收人,全部专项用于替代公路养路费等原“六费”支出,且可以用于银行借款本息偿还。三是中央债务补偿资金,根据税费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西部地区宣布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后形成的债务,中央按经审计锁定的债务余额给予60%补助用于还贷,届时广西只需筹措40%的还贷资金。由此,从每年中央返还的替代原“六费”的交通专项资金,在“十二五”以后完全可以覆盖项目建设形成的债务。

(五)争取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贴息和偿还本金,减轻公路交通部门融资压力。

第12篇

三银行强制搭配销售

最近,本刊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读者王先生在信中称,去年9月在交通银行购买“得利宝天蓝―新股随心打”人民币理财产品,原本是5万元的起点认购金额,但是在购买时银行却要求存入6万元,多出的1万元作为活期“备用金”, 王先生希望向本刊咨询一下这种方式是否合规。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论研究所研究员李要深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交通银行在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时要求多存入1万元存款,这违反了2005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管理暂行办法》第23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将理财计划与本行储蓄存款进行强制性搭配销售”。

随后,李要深还向本刊传来了该所的一份最新报告。在报告中记者发现,类似的情况还有中信银行的“新股支支打”和宁波银行的“新股通理财计划”。中信银行强制要求投资者账户里多存入相当于理财资金5%的存款;而宁波银行则强制要求投资者多存入5000元。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宁波银行在理财计划正式发行后,可以提取多存入的部分资金,但是储蓄账户必须始终保留至少1000元;其它两家银行的情况是,投资者在理财计划运行后,可以提取多存入的全部资金,然而银行并没有透露如何使用投资者多存入的资金。李要深指出,这是典型的“将理财计划与本行储蓄存款进行强制性搭配销售。”这三款产品目前仍可以在市场上购买。

零收益违反监管法则

不仅仅是这类打新股产品属于违规销售,目前,部分银行的“零收益”产品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出现“零收益”现象的理财产品属于结构型产品,大都是国内银行从海外金融市场购买,直接销售给投资者,理财资金募集之后,也是交给设计机构运作管理,银行只是扮演了代销机构的角色,这暴露了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存在不规范的问题。

李要深分析说,“目前被市场炒的火热的零收益理财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销售不当,同时也违反了监管法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管理暂行办法》第39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对理财计划的资金成本与收益进行独立测算,采用科学合理的测算方式预测理财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商业银行不得销售不能独立测算或收益率为零或负值的理财计划。”

李要深介绍,银行在理财产品销售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了银行理财的品牌和信誉,但目前尚未看出监管部门有除了法规之外的实质措施来规范市场,寄希望于监管部门能在强制信息披露、银行理财透明化、市场违规行为纠正等方面有所作为。

打新也可能零收益

2007年上市的中国太保3月26日28.5元的开盘价跌破发行价30元,跌幅达到6.4%。这也是两年来大盘股首次出现破发。受3亿限售股今日解禁压力影响,中国太保从昨日起开始下跌,昨日盘中最低为30.01元。此前,中国国航在06年8月曾经跌破发行价。而随着股市大震荡,一向被投资者看好的银行打新股产品也遭遇了零收益。

招商银行于3月10日到期的“金葵花”新股集合号―中国铁建新股申购理财计划的实际收益情况,由于3月10日上市的中国铁建首日涨幅仅为28.19%,中签率只有0.64%的中国铁建,仅为投资者带来了0.127%的实际收益,折合成年化收益率也不足7%,这和预期宣传可达15%的收益相差一倍。而目前银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4.14%,按照一年期定期存款计算,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投资者也可以获得0.16%左右的收益。

工商银行是推出打新股产品最多的几大银行之一,但是今年到期的打新股产品也不是很理想,相比去年的打新收益大大降低,去年工商银行的打新股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一般在15%―20%之间,而今年却低于10%。例如 “中煤能源”新股专项申购型于2月1日的到期净值仅为1.0019元,年化收益率为7.65%、建设银行于3月19日到期的“自动理财客户―新股随心打”的客户收益为0.0239%。

通过各大银行公布的数据来看,去年银行打新股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普遍超过12%、而今年却大幅度降低,普遍在4%―10%之间,这主要受申购新股中签率和新股在上市首日涨幅影响。据Wind显示,以中国石油上市为界,去年11月以前,申购新股的平均中签率为0.6864%;而从去年11月至今,这一数据降至0.2582%,同时,新股在上市首日的涨幅也在滑落,去年11月,新股上市首日的平均涨幅为200.64%,此后至今,新股上市首日的平均涨幅下降到175.15%。这两项核心数据的下降,直接导致了银行打新股产品的综合回报水平降低。

这也可能成为银行打新股产品面临的最大风险,也就是今年打新收益不如银行定期存款,这一风险将如何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新股发行制度是否发生变革。如果证监会今后会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变革,采用市场配售或按照帐户配售,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将会降低收益;第二,天量资金风险。由于2007年打新股的收益可观,吸引了大量资金常驻于一级市场,预计2008年仍然保持大量的打新资金,过量的资金将使得新股中签率降低;第三,市场风险。与2007年大盘股大量上市比,2008年大盘股上市数量将少于2007年,而小盘股中签率远远低于大盘股。此外,业内普遍预期2008年的二级市场行情将逊于去年。

打新产品要细心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