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2 15:04: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鸟的天堂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今,远程教育资源已经普遍运用于农村课堂教学,给农村课堂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那么怎样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优化我们的农村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发表些浅见。
一、结合实际,巧用资源备好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只有课备充分,才能上好课。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案、课件、资料、作业……怎样利用好这些资源为自己教学提供服务呢?我觉得在备课时教师就要在深钻教材基础上,充分去浏览这些与教学相关的资源,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摘取对自己课堂教学有益的教案,图片,课件,作者资料、背景资料等,优化组合成适合教师自己教学风格的个性化教案,制定能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辅助课件,为教学提供有力保证。如我在准备执教《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前,为上好这堂课,我除了浏览远程教育资源网提供的教学设计,还浏览了相关教学设计不下十篇,结合我们农村学生见识短,根本没人去过“鸟的天堂”这个地方,摘取了资源提供的大量关于介绍榕树美和鸟的天堂鸟多的图片做成了课件,并把其中最能体现“鸟的天堂”美的一张图片做了课件主画面,配上了舒缓的《秋日私语》钢琴曲,让课件声形并茂,能直观形象地体现大榕树的美和“鸟的天堂”的美,更能让学生进入课堂就犹如置身于“鸟的天堂”,渲染气氛,为学生感受榕树美和鸟多这一课文重难点奠定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二、直观形象,巧用资源上好课。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主要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悟文本,每节课的关键就在于怎样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而农村学校的教学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往往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许多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突破时大多是采取“死记硬背”、“多讲”、“多读”等方式让学生强化记忆、理解,很少由学生自己直接主动探究感受体会的,那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很死板,不能灵活运用。但是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巧用资源,把对课堂教学有利的资源引进课堂,那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教学效果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文章的难点)“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单纯地让他们读,不借助媒体的辅助,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在教学这部分时,为了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我除了让学生反复读这句话,出示了事先从资源上下载的课件:翠绿的大榕树和配有这句话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进而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新的生命”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再让学生自由地读一读这句话,然后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与伙伴交流交流,最后全班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有了课件直观形象的课件的辅助,思维活跃: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阳光的照射,有的说是藏在树叶下小鸟在动……学生畅谈自己理解后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就能把大榕树的美、生机勃勃表现得淋漓尽致了,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让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达到预定的目标。
三、激情感言,巧用资源拓展课。
现代语文教学模式,特别注重课堂结尾的总结与延伸,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语言。但是仅凭教师简单的说教,是调动不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的。如果能巧妙地用好远程教育提供的教学资源,就能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情感,更容易打开话匣子,有感而言。同样我在教学《鸟的天堂》快结束的时候,趁学生正沉浸在“鸟的天堂”美景中,教师忽然话锋一转,播放了资源中引用的一个片断(出示“鸟的天堂”环境被破坏的图片):一个来自网上的最新消息,“鸟的天堂”由于人们不爱护环境,使“鸟的天堂”不再是“鸟的天堂”,很多鸟飞走了,湖面上许多垃圾漂浮……老师声情并茂朗读后,痛心地问:同学们,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说什么?会做些什么?学生亲眼目睹此景,纷纷围绕“做环保小卫士”发表自己见解,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语言,又达到了渗透环保教育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此外,还可以对资源库中的作业进行精心筛选,设计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的“作业超市”,“作业菜单”等,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提高做作业的兴趣,达到巩固目的。
总之,在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能有效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就能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还能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逐步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 动态教学 简单 讨论 误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21
语文教学,是学生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语文教学,本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师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常常闭门造车,只凭自己的想法思路去备好课写好教案,有些甚至生搬硬套别人的教案或者教学设计,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表现,所提的问题,不管学生的答案怎样,都不合教师的心意。教师就希望学生答出自己所要的答案,且是唯一的答案。这样使本应鲜活灵动、富有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异常无趣、机械与僵化。“动态教学”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不再是由教师照本宣科,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生理年龄、性别特点以及知识能力、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动态教学”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尊重学生的个体表现,敢于暴露课堂中的意外,再现“原汁原味”的教学模式,从而构建起开放的、丰富多彩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师只要因势利导,在适宜的情境之下,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参与到有趣的“动态教学”中来。
一、以“简单”引航
受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影响,学生在理解、感悟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会有些简单、肤浅。如果我们能恰当地把这种状况当作一种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就可以以此为教学起点,引领学生由浅入深。比如,在一年级口语交际《如何处理垃圾》的教学中,教师问:“垃圾从哪里来?”一年级的小朋友自然而然想到:同学们随便扔的纸,铅笔屑随地丢,地上就有了垃圾。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回答,但教师却能抓住这一个简单的回答――教室有垃圾,追问学生:操场有吗?有什么垃圾呢?树叶从哪里来呢……这些问题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思维的闸门也立刻被打开:操场上的垃圾是从别的地方吹来的,树叶是从树上落下来的;家里的垃圾有鱼骨头、菜梗等。教师抓住了这简单的回答,引导学生拓宽思维、打开思路,使学生获得出了更加有意义的、更深层次的答案,最后明白了垃圾是如何产生的,解决了垃圾的分类处理等问题。因此,很多时候我们作为教师,不要轻易放过每一点看似简单的答案,它可能是很多问题的引子,是真理的导火索,是起航灯。教师及时而智慧抓住“引子”,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思有所得,帮助学生读懂文本的内涵。
二、让“讨论”升华
因为语文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活动过程,因此常常会出现同一问题有不同意见的情况。面对学生的争论,教师不要遏制,更不能抹杀,应及时把握良机,抛出问题以深化学生的认识,让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论中碰撞、融合。例如,教学《月光曲》这一课中的这一段: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教师这样展开教学。
师:盲姑娘没有见过贝多芬,他们不认识,为什么她能猜到这是贝多芬呢?
生1:从盲姑娘的话“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我感觉到盲姑娘听得很认真。
生2:盲姑娘酷爱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她能肯定这首曲子确确实实是贝多芬先生弹的。
师:说到知音,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因为钟子期喜欢听俞伯牙弹琴,能从琴声里听出高山流水。盲姑娘是贝多芬的知音,从哪里看出来呢?
生:盲姑娘是第一次且只听了一遍贝多芬弹琴,就听出贝多芬弹得很娴熟、感情很深,所以是他的知音。
师:贝多芬为什么不承认自己是贝多芬呢?
生1:我觉得贝多芬会想:盲姑娘知道是他弹的了,音乐已经让他们心心相印了,所以没有必要非得承认自己就是贝多芬,只要盲姑娘感觉到他的音乐是多么好听就可以了。
生2:音乐就是贝多芬的语言,所以他并不想用语言来表达,只想用自己的音乐来回答。
可见,教师要善于捕捉师生讨论中闪耀出的火花,组织合作交流学习,让学生纷纷发表不同的意见,使他们心灵碰撞,深入思考,从而产生新的认知。
三、从“误区”求真
语文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我们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可利用的因素,引导学生寻找答案,及时纠正;以学生错误的答案为前提,不断学习,深入研究,在误区中抽丝剥茧,悟出真知。
例如,《鸟的天堂》一文的教学片段――
生:“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的“逼近”一词,我觉得用在这里不太恰当。
师:为什么呢?
生:我们平时讲距离越来越近时,习惯用“靠近”和“接近”,用“逼近”显得不合理;当人们遇到压力时,才用“逼近”。作者是坐小船去鸟的天堂,根本谈不上逼近。“逼近”有时候,还含有“紧迫,速度快”的意思,但作者在文中说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没有快的意思。
师:是的,小船走得不快,作者的心情也很轻松,文中竟然用“逼近”,而不用“靠近”,看来值得研究。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逼近”用得非常准确,因为榕树正是茂盛时期,显得非常高大,相对于小船中的人来说,大榕树有气势逼人的感觉。可以说,大榕树在逼近我们,我们也在逼近大榕树。
师:很好,能联系上下文来思考,说明你已经掌握了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同样,作者早就听说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那一天的出船让作者非常兴奋,也非常急切地想看到这株大榕树,有“紧迫,速度快”之意。高大而充满生机的榕树,离我们越来越近,可以说成“迎面是逼人而来的大榕树”。“逼近”一词能突出榕树之大,也能突出作者急切的心情。
师:从“逼近”这个词能感悟出榕树的高大,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因此,在阅读中多问多思,我们一定能从中发现更多的精彩。
教师抓住了课堂教学中这一误区,以自己对课文敏锐的思考,为学生的研究、探索引线搭桥,使学生感悟到隐含在课文中丰富而独特的信息,与作者产生共鸣。
“动态教学”的课堂,需要教师精心而全面地设计教学,全面考虑学生在课堂中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同时还要充分作好处理突发问题的预案,灵活应对不可预测的事件,将这些课堂上的“不速之客”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契机。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手段;高效课堂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课堂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增加教学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步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优化语文课堂。
一、深入钻研课本 把握教学重难点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过度重视游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未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研究,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针对这一教学问题,教学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
(一)备教材
进行仔细的备课是教师开展有效课堂的基础。教师在备课阶段,先通读课文,对文章中教难理解的句子作标记,再根据相关的教学资料,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读文中的中心思想。教师在备课阶段,应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备课。这一方式,不仅能够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还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对小学二年级《金色的草地》进行备课时,对较难的字、词、句作好标记,并将其具体的教学方式写入教案中。此外,蒲公英变化的相关语句标记出来。将文中重点含义的语句的解释标记在句子旁边,避免了漏讲的现象。
(二)备学生
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文化程度存在差异,教师在备课阶段,应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备课。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中的《白鹅》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备课阶段,对白鹅“左顾右盼”“一丝不苟”等形态标记出来,上课时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出描写白鹅的形态、动作的句子,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的兴趣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游戏的阶段,上课期间容易分散注意力,降低教学效率。对此,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置身于情境之中,达到增加学生求知欲望的目的。开展有效课堂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一)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此外,教师鼓励回答问题的学生,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优化课堂提问
由于语文课堂具有丰富性、生动性的特点,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基于课本进行适当提问,保证问题的价值性。此外,还应将提问的次数要适量,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同时,教师还应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情境,把握问题难易程度,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先通过创设游戏场景、对比观察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查阅资料、小组交流的模式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逻辑分析能力,还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三、巧用电教媒体, 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步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中。由于语文课本中的人物、事件等都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导致学生无法融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片、文字等为一体,通过情境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减少板书时间,让教师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增加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鸟的天堂》,很多学生无法根据“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想象出榕树之大、鸟数量之多,从而很难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针对这一教学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榕树以及群鸟飞翔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与喜爱。课堂结束前,向学生展示目前“鸟的天堂”中鸟的数量、种类大幅减少的画面,号召学生保护环境。
四、开展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合作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技能。但是很多教师并未认识到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在实际教学中,通常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这一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无法真正实现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开展合作教学:第一,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任务开展合作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达到加强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目的。第二,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协作。受到教育程度的影响,学生看待问题时,存在极大的片面性。因此,开展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五、结束语
现阶段,高效课堂逐渐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师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杜静茹,赵国林.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中存在的障碍及解决策略[J].神州,2012(2).
[2]张淑玲.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J].教程教育研究呢,2013(22).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方法优化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往往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任何教学活动,都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法上,我注意“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注重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启发性、深刻性、艺术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创造较多的条件,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耳、口、手并用,乐于思维、善于思考。
一、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比较
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思想与见解,他们在阅读时,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经验,对课文中的事物进行再创造。因此,在读课文时,投入的情感和想象可能不同,所以有必要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加强比较性朗读。一是同一学生前后几次的朗读比较。读得不好允许重读,给予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相信学生能读得更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测试学生在学习不同阶段的朗读情况,有进步的给予表扬。二是不同学生或不同小组同一段落的朗读比较。教师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树立竞争意识。一是鼓励学生互相挑刺,二是诱导学生发现其他同学的长处,三是激励学生勇于挑战。在这种民主、平等又互相激励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积极性空前高涨,对课文的理解逐渐进入了新的阶段。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同样写人,都是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鲁班手艺高强,武松武艺高强,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分析,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的主题,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鲁班学艺》采用民间故事的形式,可以达到目的;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同样达到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的问题阅读
问题式教学的源泉是学生提出问题,问题的诞生需要有宽松、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敢想、敢问,提了可笑的、肤浅的问题决不批评,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想问题,提了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躲闪回避,师生一道走出课堂,找资料、访专家,努力解决。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鼓励,这样学生没有压力,没有顾忌,自然就全身心思考提好问题。这种环境的创造者是教师,教师不能用自己预先编好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猜”自己教案里的“谜底”。同时要在学生的学习方法、各种活动、提问技巧、提问方法等方面加以指导。但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自主能力不等于“放羊”,教师什么都不管,也不是让学生乱用对自己对象过程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如提出哗众取宠无聊的问题、好表现的问题、假问题。这样的自主步入了误区,走入了歧途。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引导。如我在教学《观潮》一课,揭题时就有学生质疑:什么是潮水?我就请其他学生为其解疑,但所有学生都只能描述其样子,说不出个所以然。实际上潮水是海水或沿海地区海洋的水由于太阳或月亮的吸引定时涨落的一种自然现象。那么“一年中潮水的涨落时间、次数固定吗?”“太阳、月亮是怎么吸引潮水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若不明白潮水是怎么回事时是提不出来的。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一经提出,便可引起学生课外查找、阅读的兴趣。
三、语文教学中的质疑性阅读
阅读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中,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内因。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希望积极主动地学习时,质疑才有了“用武之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造成的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大胆质疑的基础。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不仅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每一位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开始,学生可能不懂提问,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出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绝不能笑其肤浅、简单,挫伤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就“水到渠成”了。
紧扣重难点设疑问难,分层次有坡度地设计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促使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思考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读书方法。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统领全篇课文,抓住这一句让学生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各表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议议画画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领悟水到渠成。又如,《鸟的天堂》一课中,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着重写了大榕树的长势。讲这部分时,我告诉学生,课文中对榕树的位置、大小、形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是静态的描写,并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作者是怎样写事物静态的。阅读课文后学生还不太明白,提出几个问题:一是写榕树的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二是课文中描写榕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时又写“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把远景写在近景中?解答这些问题的难度较大,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引导他们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长势的句子,先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的特点,再品味作者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榕树的千姿百态。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堂巡视;有效;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6-0115-02
有位教育家说过,“课堂是三个‘儿童’的美丽约会,教室里的儿童、文本里的儿童和‘长大的儿童’走在一起的诗意欢聚。”教师就是这“长大的儿童”。有效的课堂巡视,能及时地捕捉和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生动、鲜活的教学问题,帮助教师灵活调整教学行为,从而使这个约会更加美丽、更加精彩。但我们也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巡视只是象征性的流于形式,而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或巡而不视,对课堂纪律关注、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过程视而不见;或视而不巡,一直站在讲台上扫视学生,并不走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或不巡不视,只是站在讲台上看自己的教案或思考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学生、教材是“金三角”,学生做作业的时候要巡视,合作探究也要巡视,如何更好地发挥出课堂巡视的作用,让它在语文课堂上产生出独特的魅力呢?
一、巡而导之,调适课堂师生温度
“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教师很有亲和力,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直接与他进行交流, 那课堂气氛将会更加宽松,教学也将更富有情趣。教师一个爱护的眼神、一句体贴的话语、给孩子的一次精彩亮相的机会等,只要是为学生着想,都会让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一种幸福,从而产生无穷的动力,如果巡视时经常能做到个别指导,那就更能增加教师的亲和力。学困生基础差,效率低,上课容易分神,教师若及时地巡视并进行有效的指导,就可以帮助他们融入课堂,跟上教学进程;学优生对上课内容掌握得较快,难免会出现左顾右盼、随便说话的情况,因此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其更上一层楼。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课时,学生们都认认真真地读课文,于老师满脸笑容地进行课堂巡视,学生读完课文,于老师回到讲台,笑眯眯地说:“刚刚被老师摸过后脑勺的同学请站起来。”学生一个个莫名其妙地站起来,于老师一边鼓掌一边说:“他们是刚才读得最好的同学,请大家为他们鼓掌。”掌声响起来,学生立刻沉浸在一种愉悦、轻松的氛围中。教师在课堂巡视中睿智的做法,不仅能让师生情感融洽,提升学习效果,更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巡而调之,调控教学,掌握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鸟的天堂》这课时,自学一、二段,笔者的要求是:自由读,划出能概括这部分内容的一个词语。之前预设是划出“枝繁叶茂”,体会榕树的大和美。但巡视了以后却发现很多学生都没划出来。后仔细地读了读这些内容,发现这个答案确实不太合理,于是,忙调整说:“大家可以用自己想的一个词来概括这些内容。”顿时,有的学生说“生机勃勃”,有的说“奇迹”,等等。试想,如果当时没有课堂巡查,会不会还让学生为这个词绞尽脑汁,会不会就扼杀了他们的个性思维呢?所以在课堂巡视过程中,教师的观察、参与、点拨非常重要,我们要真正走入学生,了解他们思考的情况,从而在心里及早做好准备,根据学生的思路及时对教学作出调整。语文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若不及时解答,会让学生讨论不下去。当大多数学生出现同样的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做统一的回答,如果是个别学生,那就要个别指导,也可以让刚指导懂的学生去指导别的学生,从而达到在生生交流中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巡而识之,独具慧眼识“真金”
新课标指出:应建立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潜能。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师的巡视就是为了了解学生学的法子,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一些“异端学生”,教师要善于从巡视中去捕捉这些信息,发现那些富有闪光价值的点滴言行。如在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中,“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笔者让学生思考后在课文旁边注上批注。巡视时,一个平时默不作声的女孩子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只见她在这句话旁打了个叹号,并写道“同胞同心!”我心想:等下一定要请她发言。可是交流的时候她还是没有举手,其他同学都说了自己的想法后,笔者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她,结果她居然低下了头。于是,笔者直接叫了她回答,她红着脸,吞吞吐吐地说:“我觉得李博士很勇敢、很有爱心。”
“是啊,你看,一个是台湾的,一个是大陆的,他们在为同一个生命而努力。你还体会到什么?”
“同胞骨肉情深,同胞同心!”
是的,阅读本应是各人有各人的理解,不能因为学生的不善言谈,就让这些“真金”埋没,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制造让他们大放光彩的机会。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知识水平,也能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利于教师及时组织教学、调整教案,最常用的巡视方式是目光巡视和行间巡视,通过质疑问难、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等形式,教师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中,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益和提高,当然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怎么会不喜欢,这样的语文课质量怎能不提高呢?这样的语文课能不精彩吗?教与学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2]任顺英,戴连红.课堂巡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J].教书育人,2010,(11):3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说话;审美
说话,除了哑巴,人人都会,还要专门学习训练吗?要,说话是一种能力,里面学问大着呢。尤其是儿童,正处在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更要加强训练;学习说话,应是语文教学里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人们掌握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的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而说和写管表达,也就是通过口头和书面发出信息。在这四种能力里,实际上听和说的能力尤为重要,也用得最多。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说话能力就很被看重,儒家还把它列为教学内容之一。今天,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人际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和扩大,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他事业上的成败影响就更大。因此,语文老师应该更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说话教学。
一、教学生会说话,说好话
语文课承担着学习、传承母语和有效阅读、指导写作的双重任务,因此教语文首先是教说普通话。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应当注重自身的语言美。范读课文时通过汉语音调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构成、抑扬顿挫、高昂洪亮的音乐美,准确地表达丰富细腻的感情,使课文读起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既传达了情感意义,又增强了审美效果,从而激发了学生学说普通话的兴趣。然后应留出较多的时间来让学生练习,只有多练,才能使学生把从课文中读来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但是,多练不是单纯地增加练习的数量,而是在一定数量的基础上要讲究质量,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练习也不应只限书面练习,要有听、说、读、写方面的练习。课堂中要有讲有练,既给予学生知识又培养他们的能力,使语文课既有“读”的实践,也有“动口表达自己的感悟”和“动笔写自己想法”的实践。我们设计教案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设计出一定量的教学时间和指导方法,让每个学生有目的地参与语言实践。
例如,我们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出示“榕树长得很茂密,叶子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翠绿的叶子看上去很鲜亮”与“榕树长的很旺盛”,这样两个句子进行比较。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让学生比较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就完事了。如果我们把这个练习改变一下,先让学生读原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然后再说说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树木,如:葱葱茏茏、密密层层,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枝叶交织,生机勃勃等。再用多媒体出示树木葱郁的画面后让学生互相说说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看到的景象,说后再写出来,写出来再互相修改后,最后读给全班评议。这样学生在课堂中都有了动口、动笔的实践机会。这种练习不仅是让学生在运用语言,更重要的是在提倡和培养学生的一种意识,就是鼓励学生主动地去搜寻自己语言仓库中积累的材料,加以运用。
二、教学生感知美、欣赏美
汉字及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中要通过美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做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有情趣,才有吸引力。
(一)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
“言为心声”。语言是传递心灵信息的工具,是师生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媒介。教师的讲解、启发、提问等都需使用艺术化的语言做到准确严密、字字珠玑、生动有趣,幽怀深情。对儿童来说教师的语言尤其重要。语汇、语速、语调、语态都要以“美”打动学生,吸引学生。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可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这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教师要善于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势和方式传递给学生,必将春风化雨,恰似秋叶融情。当然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语言还要不乏幽默与诙谐,他往往给人的情感以滋养,给人的心灵以抚慰。
(二)指导学生体会课文描绘的景象美
让你的眼睛会说话
课堂上,我的眼睛不是盯着教案,也不是盯着正前方,而是用来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可以在教风上为学生作个示范。 —— 聂在富
眼神是一种丰富的无声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一个恰当的眼神可胜过几多苦口婆心的长谈,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老师,请注意您的语调
我讲到主要的地方就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就情绪高亢,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就变得低沉。但是,这种高低轻重的变化是有要求的,即语调在其主旋律上应保持清新、平稳,在平稳之中再加以变化,做到稳中有变。 —— 斯霞
语调在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恰当的语调能使其语言熠熠生辉,产生磁铁般的吸引力,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
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抚肩、握手、贴贴学生的脸蛋等。
——于永正
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把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短波
樟树市文化教育局在全市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建设幸福中国”主题读书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主人翁意识和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感。自开展活动以来,樟树市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实际,创新思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推荐下阅读了《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与幸福同行》《建设幸福中国》等教育读本,参加了体验教育等多种形式新颖的道德实践活动。(李友元 于 勇)
前不久,赣州市钴钨公司幼儿园与赣州市开发区潭口镇中心幼儿园举行结对帮扶签约活动。此活动由赣州市章贡区幼教联谊会组织开展,旨在通过省级示范园的引领作用,搭建两区幼儿园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实现互帮互学、优势互补的良好合作趋势,促进两区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王燕英 吴致玫 刘肇忠)
万载县三兴镇中心小学以江苏省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为蓝本,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模式,提出“先模仿、再实践、后检验”的教学思路。该校每周开展一次集中理论学习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集体学习洋思模式,看光碟,听汇报,观展示,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反思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摸索、总结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模式,在教研中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合作、互助、探究学习的能力。(辛开云)
走进上犹县中稍学校,古樟吐翠,幽香扑鼻。天刚蒙蒙亮,古樟成为鸟的天堂,声声鸟鸣悦耳动听。顿时,古樟树下沸腾起来,做操、练拳、晨读,处处洋溢着生机。
古樟树下是学生们的练笔场。只要一听说去古樟下观察、作文、写生等活动,学生们就会欢呼雀跃,兴致勃勃。在他们的笔下,有的描写古樟美得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婀娜多姿;有的描写古樟大得像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包容万物。幽幽古樟,孕育了无数小作家。学校以此为契机,成立了樟蕾文学社,给学生一个放飞心灵、展示自我的舞台。
古樟树下是师生的休闲区。夏天,古樟张开臂膀,为师生遮风挡雨,大家在树下尽情纳凉、看书、嬉戏。冬天,当许多树光秃秃时,古樟却依然挺拔,翠色不减,给师生带来一丝春意。
为了挖掘古樟文化内涵,该校在古樟下建起20多米长的文化长廊,上面印刻着“生生不息、坚韧不拔、相互依存、有樟乃大”等诗文格外醒目,里面还设立了各种栏目,供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学习古樟扎根大地、包容豁达的精神。
诗人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善。”古樟精神恰如载歌载舞的水,始终浸润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身心的发展,使他们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熏陶,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学校师生宽容谦让、彬彬有礼的举止蔚然成风。(朱立煌)
铜鼓中学多举措铺就教师成长快车道
铜鼓中学结合中青年教师比重高的实际情况,以新课程改革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强化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中心工作,开展了 “两优一满意”(争创师德优秀、教育质量优秀,让学生家长满意)活动,教学比武、家长开放日及“学生最喜欢的老师”评比等系列活动。同时,学校狠抓教学常规落实,注重教师集体备课求实、求新、求精,组织教师“师徒结对”,加强听课评课跟踪考核,切实提高教学技能,利用预约听课和随堂听课相结合督导课堂教学,通过推行师生结对“导师制”,让教师一岗双责做“两把手”(教学能手和育人能手),突出结合课改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校本培训和课题研究,让教师人人有亮点,个个有动力,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教风。在铜鼓县该校有多位青年教师成长为省级骨干教师。(蔡文丰 罗 伟)
石城县启动大教研行动计划
石城县按照“大教研、大培训、全员化、全覆盖”的教研思路,以名家讲坛、校本教研、培训、比赛、名师引领等平台为主抓手,推动了大教研行动计划的有效实施。包括: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班主任来县讲学,以帮助教师拓展视野、更新理念、启迪思维;积极探索“片区教研、校际合作、送教下乡、典型引导”等校本教研模式,有效开展石城二中初中语文、数学学科“五段式培训”和屏山中学与东城初中的校本教研现场观摩等活动,促进校本教研取得新突破;有序举办学习各学科新课标、班主任工作、中考复习等培训活动,拓宽教师工作思路,丰富专业知识,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组织教师教学比赛,激发全县教师的教研热情和智慧,形成“人人抓教研、人人爱教研”的良好氛围;由教育局遴选教学名师、教学能手,通过开办讲座、上示范课、送教下乡等方式,对全县教师起示范引领作用。(陈从旺)
名师课堂管理的经典细节(八)
让你的眼睛会说话
课堂上,我的眼睛不是盯着教案,也不是盯着正前方,而是用来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可以在教风上为学生作个示范。 —— 聂在富
眼神是一种丰富的无声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一个恰当的眼神可胜过几多苦口婆心的长谈,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老师,请注意您的语调
我讲到主要的地方就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地方就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就情绪高亢,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就变得低沉。但是,这种高低轻重的变化是有要求的,即语调在其主旋律上应保持清新、平稳,在平稳之中再加以变化,做到稳中有变。 —— 斯霞
语调在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恰当的语调能使其语言熠熠生辉,产生磁铁般的吸引力,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
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抚肩、握手、贴贴学生的脸蛋等。
——于永正
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把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短波
樟树市文化教育局在全市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建设幸福中国”主题读书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主人翁意识和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感。自开展活动以来,樟树市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实际,创新思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推荐下阅读了《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与幸福同行》《建设幸福中国》等教育读本,参加了体验教育等多种形式新颖的道德实践活动。(李友元 于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