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好人事迹材料

教师好人事迹材料

时间:2022-03-17 04:53:01

教师好人事迹材料

第1篇

教育的最高境界。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具备奉献精神,有人说:用心灵赢得心灵。敬业精神,校的赵晓英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教师典范,把教育工作当作了一个用爱心、耐心、关心、细心、热心的堆砌来赢得孩子们亲近、感激、尊重和爱戴的伟大工程,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管理中创新,和谐中育人。

一、用爱心感染学生。

巡视教室,爱心是具体的琐碎的每天总是早早到校。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早上是否吃过了早餐,各种学习用品是否都带齐了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同学们衣服穿得是否合理。班中多是外来务工子女,家中条件很差,就多次送给学生衣服。天气不好学生中午不能回家,就给孩子买饭。外地孩子由于基础太差,学习跟不上进度,总是主动帮她补课…家长感激,学生感动,可她认为,作为教师,关心学生就应该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既要关心他生活,又要关心他健康,还要关心他否懂得怎样做人。这些看起来很平常,其实这正是一个教师爱心的具体表现。十几年来,就是这样播撒着爱的种子,收获着爱的硕果。

二、用激励激发潜能。

一直注重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室后墙设立了一个“最棒”专栏,教学的具体工作中。凡是学生有好的表现,就为她加一颗星星,一周一小评,小星星”数量最多者为本周组长,一学期一大评,每个学期结束时,总结一下本学期中获优胜次数最多者为该学期优胜,为该生颁发奖状,以表扬鼓励。正因为如此,孩子们有了明确的追求目标,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纪律增强了学生懂得团结互助了班风更好了学风更浓了。

三、用制度培养习惯。

就一直把养成教育作为班级管理的基础。第一、利用班会,多年来。队会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他解懂得各项规范要求,为今后能遵规守纪奠定基础。第二、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班级充分发挥小干部的作用,促使孩子们自她约束,自我反省,从而达到良好的习惯养成。就拿现在五(1班来说吧,现在班级一般的事情都有班长负责,但各项具体工作分工到各个班委成员,早读、课间操等日常工作都由值日组长负责,学习上由学习委员和各科课代表负责,当然,教师要随时随地地作检查指导。这样一来,班内的工作形成了程序化和制度化,各项工作就更能顺利地得到开展。第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班内利用国庆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植树节时,让学生通过自制标签的形式督促自己保护周围的一草一木;母亲节的时候,让孩子们给亲爱的妈妈送份节日礼物或帮妈妈做件好事,进行感恩教育…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教会孩子认识世界,明辨是非,学习怎样做人。

四、用责任做好纽带。

以博得学生对课任老师的尊敬和信任,教师是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细节。作为班主任她总是有意地向学生介绍课任老师的一些优点。如性格、爱好教育教学成绩等。使他因尊其师而重其教。同时她与课任老师密切配合,经常与课任教师取得联系,解学生对所任学科各方面的表现。

五、用真心引领学生成长。

可是发现每当她与学生说到请家长时,孩子的教育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协作。就表现出一种畏惧和担心。究其原因,原来在孩子心目中,只有他犯了错误时,老师才会请家长,每次请家长后就会被家长训斥,重者还要被打,所以孩子们很反感。为了消除孩子们疑虑,便试着改变策略,当孩子进步了电话通知家长;当孩子做了好人好事,成绩有了进步时,颁发喜报告知家长。把与家长的沟通当作对学生的一种奖励。本着少惩罚、多肯定;少质问、多鼓励;少训斥、多交谈;少命令、多引发的谈话政策,进行入情、入理、入境、入心的教育,让孩子不把学习当成负担,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家长和她一起分享孩子们成功的快乐。对于班内的差生”始终以“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为行为准则,树立他自信心。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有益的活动,让他每一个人都有展示自她机会。看到一点点进步,都给予鼓励和表扬。让每一片绿叶都享受 爱”阳光。

六、用恒心刻苦钻研业务。

更注重的钻研业务。教学中,抓好班级建设的同时。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精心处理好教学的每个环节,真正做到精益求精。课余时间总是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上,积极积极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指导学生。语文课堂上,为了使学生由爱学变成乐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散文的配乐朗诵、记叙文分角色朗读、小说的故事表演、议论文的小品演出等等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尤为常见。学生们说,上语文课,时间过得特别快。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爱心铸就灵魂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一生躬耕于教坛的李毅老师

2016年优秀教师先进事迹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执着杏坛 青灯有味

2015年小学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在庆祝教师节暨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话

小学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

镇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2012年小学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申报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2012小学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高校优秀教师先进事迹

第2篇

倡树榜样,感动校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__年1月8日——__年1月20日

在校学生、教职工或对校园发展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不限。

(一)评选总方向

所推荐的人或事能给师生带来感动和心灵冲击,能推动学校进步和发展;或是个人在学习、生活、家庭、社会等其它方面的表现特别突出、感人,对学生、教职工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二)具体要求

1.学生

①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品质,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成为学生励志学习的榜样;

②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在各项文体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③面临各种困难,始终刻苦学习,自强不息,勇敢面对来自生活和其它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④关心他人、关爱集体,热心集体、公益、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在各项活动中有突出表现,受到师生广泛赞誉;

⑤在学习、生活中做出其它令人感动的事迹。

2.教职工

①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以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带动学生,成为师生修身立德的榜样;

②具有良好的师风师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并在实际工作当中取得优异成绩,赢得广泛好评;

③立足本职岗位,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④关心、爱护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帮助学生取得进步;

⑤在工作、生活中做出其它令人感动的事迹。

3.与学校发展有关的个人或企业

①在学校保安、保洁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中发现热爱学校、关爱学生、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典型人物、事迹,进行表彰。

②由联合办学处根据实际情况评选出对我校发展有巨大帮助的企业或个人。

学校评选采取层层推荐的办法来产生,先由各专业部、各处室评选,由分管领导审核确认,然后按照时间报送文宣处,文宣处整理后报送学校党委最终确定。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1月8日至1月12日。通过晨会、班会、校园网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让全校师生了解此项活动,关注并参与活动,积极推荐或自荐候选人。

第二阶段:推选候选人。1月13日-1月15日。各部门在开展感动校园人物评选的基础上,自下而上推选候选人。

第三阶段:初评。1月16日,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初评,确定“感动校园,最美榜样”提名候选人名单。

第四阶段:复审。1月16日-1月20日,学校将组织候选教师进行演讲交流,最终确定获奖人选。

第五阶段:表彰奖励。企业表彰由年终校企合作交流会颁发,教师、工作人员表彰由年终表彰会颁发,学生表彰于开学典礼颁发。

第六阶段:总结宣讲。3月份开学后,组织“感动校园,最美榜样”人物代表在全校进行宣讲活动,总结经验巩固成果。并制作宣传展板,并以此为契机,倡导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1、学生评选由各班班主任负责班内遴选,每班可报一人参加专业部初评,每专业部初评后报2人事迹材料到文宣处。

2、教师评选由各部门初选后,每部选报2人,中心处室选报2人参加复评,报事迹材料到文宣处。文宣处整理后报学校党委。

3、保安、保洁、餐厅工作人员、联合办学在校内工作人员、归为其他类,由保卫处、联合办学处进行初选,保安保洁等工作人员报送2人,联合办学人员等报送3人,将事迹材料交文宣处。

1.设“感动校园,最美榜样”奖,颁发奖杯;

2.在校园网开辟“感动校园,最美榜样”专题栏目,进行广泛宣传;

3.获奖人物的先进事迹编成专门文集,记入校史,并利用广播校报进行多方宣传;

4.教职工学生当选为“感动校园,最美榜样”的,材料装入本人档案,作为评优重要依据。

1.所有参加评比的人物和事件必须真实,不得夸大与虚假,同时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求,突出思想道德内涵,体现积极向上

第3篇

一、活动主题:“迎接党的,做好学生引路人”

二、活动内容:

1、抓好学习宣传,弘扬尊师传统

(1)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开展以“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活动”为主题的教育宣传学习活动,并与宣传学习本校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结合起来,与党员“两学一做”活动结合起来,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结合起来;

(2)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教师,构建新时期尊师文化,使教师这个神圣职业更具吸引力和成长前景,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3)教师节当天组织师生收看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教师”颁奖典礼。

2、组织庆祝表彰,树立教师标杆

(1)按“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拒绝有偿家教,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总体要求,评选表彰学校2017年度优秀教师,召开优秀教师座谈会;

(2)推荐莲城园丁、师德标兵、教育教学能手、优秀青年教师参加xx市、湘潭市第33个教师节庆祝表彰座谈会,接受上级表彰。

3、开展慰问走访,完善惠师措施

学校以庆祝教师节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利教惠师政策,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落实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保证教师身心健康。重点关注教师殊人群,开展走访慰问活动,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使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4、落实强师政策,营造良好环境

全面推进师德建设,探索开展教师宣誓等一系列师德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学习黄大年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优秀教师典型,弘扬主旋律;同时加大对违反师德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严禁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有偿补课等专项治理,教育引导教师不忘初心、潜心育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推进教师培养培训改革,不断提升教师能力素质。要深化教师准入、职称、评价、薪酬等方面改革,改进教师管理,激发教师活力。

三、工作安排

1、按要求认真做好相关人选的推荐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层层推选,并在校内进行公示。推荐到学校的优秀教师需填报《表彰奖励推荐审批表》(一式1份),于2017 年9月1日下班前交校长室;

2、推荐为上级的表彰奖励对象需填报《表彰奖励推荐审批表》(一式2份),并附2000字左右的事迹材料(一式2份),事迹材料须真实具体,文字简练。事迹材料标题统一用2号宋体字,正文用3号仿宋字、A4纸打印。各学校推荐人选名单和材料务必于2017 年9月4日上午9:00之前报市教育局人监股(汇总名单需同时发送xx市教育局人事群。联系人:殴正清、熊立凯),逾期不予受理。。

3、上级走访慰问对象需填报《慰问对象个人信息登记表》(一式2份)。

4、学校优秀教师座谈会于9月8日召开,具体时间再行通知。

第4篇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近日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常年高强度工作让李保国积劳成疾,今年4月10日凌晨,58岁的他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李保国去世后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他的先进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

【“”测试】

阅读热点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李保国去世后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这体现了公民享有()

A.名誉权B.荣誉权C.姓名权D.智力成果权

2.李保国的先进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说说理由。

3.李保国的先进事迹,体现了教材哪些道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解答此题时,要区分姓名权、名誉权与荣誉权。姓名是将人区别开来的文字符号,它包括正式姓名、笔名、艺名等,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在社会生活中,姓名与某个特定人的联系非常紧密,一旦侵害其姓名,势必会损害其人格。姓名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和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名誉是一个人的名声,是社会成员对某个公民的品德、声望、信誉等方面的评价。名誉权就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荣誉是社会、国家、组织给予公民的一种美名或称号,一般通过表彰授予,属于一种精神鼓励。简单地说,姓名是与人区分开来的符号,名誉是社会评价,荣誉是组织授予的称号。李保国去世后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这体现了公民依法享有荣誉权。

2.李保国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的理由就是他令人感动的优秀品质。解答时,回归材料,对应事迹,多角度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李保国具有自强不息、意志坚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等优秀品质。

3.可以从党的宗旨、性质、人民地位、共同富裕等角度思考材料体现的道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第5篇

 一、写作典型经验材料-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1)标题。有多种写法,通常是把典型事迹经验高度集中地概括出来,一般不采用公文标题的写法。这种集中概括出来的标题,既包含正文中各部分典型经验的内容,又不是这些内容的简单重复,可以说就是典型经验的主题。  

   (2)开头。一般是展示典型经验的背景材料和突出的成果。背景材料包括典型的自然情况、社会背景等,既要写出典型经验出现的环境,又不要冗长、罗唆。成果,要概括写出最为突出之点,并尽可能与背景材料相映衬。有的也把成果放在材料的尾部来写,这要根据具体材料安排。  

   (3)主体。对典型经验的具体展开,是典型经验材料的核心部分。写作这部分内容,一般是从总体上把典型经验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成几个部分。几部分都是紧紧围绕标题,服务于标题,说明标题;各部分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但不能互相重复,互相包含,要相对独立地处在一个统一体内。     一般来说,这部分内容的表述,应当既要有思想,又应有具体做法或实例,既要有面上的综合,又应有点上的说明,最好还要有一些必要的数字。 

  二、 写作先进典型事迹材料,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事实必须真实、可靠。先进典型材料的先进事迹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先进典型的生命力。只有绝对真实才能使先进典型真正具有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因此,凡是材料中反映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一定要认真核对清楚,不允许有半点虚假、拔高或拼凑及张冠李戴的情况,不能把道听途说、未经核实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写入材料。如果确实一时难以搞清楚,宁可暂时不写,也不能勉强凑数。 

   (2)观点和提法要分寸恰当。在叙述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和经验时,要注意摆正先进典型和其他群众、集体的关系。许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事迹,都不是单枪匹马干成的,是与周围群众和其他集体、单位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因此,讲先进典型的事迹、经验,一定要注意切不可讲那些脱离群众、脱离整体观念的过头话。否则,就不能起到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

   (3)文字要朴实、简明。整理先进典型材料,主要是通过实实在在的事实说话。这就要求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一定要善于选择那些实在、贴切的词语。不要过多选用做修饰成分或言过其实的形容词。不要讲空话、套话,硬拉架子做文章。话要说得简洁明了,凡是能用较少的话把事情说清楚的,就不要把话拉长.

三、先进典型事迹材料的几个常见问题

 (1)要用第几人称写?有人问,事迹该用第几人称写?总不能黄婆卖瓜自卖自夸,好话要从别人的嘴里说出来,才显得有分量,尤其是出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嘴里,更是如听纶音,一言九鼎啊!退一万步讲,你我都是食人间烟火的庸常之辈,打交道的都是芸芸众生,凡夫俗子的称道也会聊胜于无的。这回,我镇编辑印发的《教师风采》,有的人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像是事迹报告会上的讲稿,好是好,也很精彩,口吐莲花,总感到难以把握分寸。说过头了,人家嘴上不说心里会想,尽往自己脸上贴金;过于谦虚,又容易将自己几十年殚精竭虑奉献于山村基础教育的辉煌成绩掩盖。是进也难,退也难。如果用的是第三人称,就巧妙了:说过了,是写稿人妙笔生花;没说到位,是捉刀人手足无力掌握好分寸,才留下随处可见的斧凿痕迹,传主都是一脸无辜——我比窦娥还冤啊!

(2)文章需要有多少的字数?

千字文最讨巧,让人读了还想读,戛然而止,回味无穷那才过瘾,要是读读还有,翻开一页还有一页,像臭婆娘的裹脚布,人家出于面子耐下心来读完,的确是一件乏味的差事。事迹嘛,无非是你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你可有高尚的动机?有高尚的动机,平凡的事情也伟大;动机不纯,即使结果是好事,也只能说是歪打正着,不足为外人道。所以,愿望必须是美好的,精神必须是崇高的,不能就事论事,只见事迹不见人物精气神。人有善念,天必佑之!有的作者,不知从哪里摘抄了一些优美的文句放在段首,单独来看,我都怦然心动,“绝妙好辞”啊!在朴实无华的平凡人物事迹里,像一个五大三粗的男子,头上斜插着一朵鲜艳的大红花,全无美感,犹如正确的废话,一点信息量都没有,像饮一杯不冷不热的白开水,对身体无半点好处。

第6篇

中考试卷当场“失踪” 考生老师说法不一

张英,现年17岁,是河北省馆陶县徐村乡马头南村人,她原在当地马头中学读初中三年级。去年6月21日上午,她来到位于县城东南方向的魏徵中学参加中考的语文考试,考场是第七考场,座位是15号。开考前,监考老师按照考场规则认真核对每个考生的身份。试卷发下来后,张英填写了自己的名字和准考证号04340100715。据张英说,填写完后,监考老师拿着她的准考证看了看,也没说什么。

张英说,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赵增建收走了她的卷子,按规定核对完后,把试卷交给了主监考老师杨巧俊,杨老师再次核对时却发现张英的卷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署名邢华军、准考证号为04443410030的试卷。经监考老师再次核对,全考场其它29份卷子都没问题,惟独她的卷子不见了。当时主监考老师就拿着邢华军的卷子对她说,这张卷子就是她的,说她“乱填什么名字,不想要分了?”让她把卷子上邢华军的名字改成张英,否则就把她关到办公室里,取消她的中考资格。她当时坚决不同意:“这不是我的卷子,为什么非让我改名?我都16岁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吗?”由于僵持不下,监考老师曾拿出一张空白卷子让她重新做一遍,但被她拒绝。

但监考老师们却说,是副监考老师赵增建在收卷时发现张英的卷子不见了的,而且当时也没有与张英发生过冲突。监考老师赵增建说:“我们耐心地询问、开导张英,问她到底是怎么回事,当时她承认卷子是她自己的,她说自己成绩不好,一旦公布出来以后怕丢人,所以她不愿写自己的名字。承认之后我们要求她写一份书面说明,她正要写的时候,她的父亲进考场了……这时,张英突然改口,说这不是她的。”

记者经过了解,真正的邢华军当天与张英在同一个考点的第一考场参加考试。赵增建在接受邯郸市一家媒体采访时说,邢华军曾在张英就读的马头中学上过学,而马头中学出具的证明,通过查找学籍和向有关教师了解证实,邢华军从未在马头中学上过学。张英也对记者说,她根本就不认识邢华军。

事件发生后,对张英的刺激很大,她曾多次因此而住院治疗,由于没有考试成绩,因而失去了升学的机会。期间,她曾去山东的一所中专求学,可由于身体的原因,未能如愿,只好回家。张英说,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同龄人一样回到学校。可这件事一天不解决,她就一天没心思上学。“如果查不清,我就算是违反考场纪律,3年不能参加考试,3年就不能上学了;3年之后我都20岁了,再上学,学也学不进去了。”张英说道。

两次鉴定结果不同九次开庭至今未结

此事引起了馆陶县方面的高度重视。当年6月底,县公安局和县纪检委联合成立调查组对此事件进行调查,并将署名邢华军的试卷连同张英的作业本和提取的笔迹,送交邯郸市公安局做笔迹技术鉴定。鉴定结果认定,魏徵中学第七考场署名邢华军的试卷系张英所写,考生张英将名字写成邢华军,未署自己真实姓名。

张英的父母对此结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由调查组方面组织的这次笔迹鉴定缺乏公正性:第一,事发后他们一家包括律师从未看到过那张“问题试卷”,也没有对重要证据之一的“检材”(问题试卷)予以确认;而且,按照民事案件鉴定的相关规定,在提取“检材”(问题试卷)和“鉴定样本”(张英笔迹)时,必须双方当事人都在场;而他们从去年6月21日之后就再没见过那份“问题试卷”。其二,调查组方面提供的邯郸市公安局的笔迹鉴定书的格式内容非常不规范,连关键的“检验目的”都没有注明,送检的材料也没有附在鉴定结果的后面。所以,他们对送交邯郸市公安局的“检材和样本”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为此,他们向调查组方面提出进行第二次笔迹鉴定。要求出示第七考场的“问题试卷”并查验该试卷是否有涂改、更换的痕迹,同时要求在当事人和新闻媒体及律师在场的情况下,把“问题试卷”连同张英的笔迹送交更高一级的司法鉴定机关做二次鉴定。

张英的父亲对记者说,“问题试卷”上面的字,一看就不是他女儿写的,而且那张卷子上的作文题目是《成功的要领》,而他女儿的作文题目是《挫折》,那张“问题试卷”肯定不是他女儿的,他一定要为女儿讨一个公道。

随后,张英的父母多次找调查组和馆陶县有关部门申请第二次鉴定,但都以种种理由被拒绝。就此事记者曾多次联系县有关领导要求采访,可都没有得到回应。

张英的父母看到申请第二次笔迹鉴定未果。他们于是在去年8月16日以侵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权为由,一纸诉状把3位监考老师和馆陶县文教体局及其法定代表人杨章岭告上了法庭。同年9月8日法院立案后,支持了原告方做第二次笔迹鉴定的请求,并当庭提取了张英亲笔书写的字体,又找到了一张张英以前的语文试卷,同时授权张英的父母搜集张英以前的作业本,作为笔迹鉴定材料。由于被告方对张英父母收集的样本有异议,法院曾先后9次开庭对此进行论证。经过3个多月的合议与商讨,2005年1月27日,法院决定将采集到的这些证据以及那张“问题试卷”送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鉴定中心进行笔迹鉴定。

3月8日上午,馆陶县法院第9次开庭审理张英试卷一案。审判长刘云华当庭宣读了最高人民法院的鉴定结果:检材(问题试卷)上的笔迹与张英的样本笔迹(张英笔迹)进行比较检验,发现两者在字形,部分相同字的写法、字的运笔动作和笔划搭配等特征上存在着差异,反映了不同人的书写习惯。结论:检材(问题试卷)上的笔迹不是张英所写。

最高人民法院的3位文检工程师当庭接受了原、被告方的质询。在庭审过程中,原告方认为高法的鉴定结果真实可信,法院应予采纳。被告方则对样本提取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并请张英的3位原任课老师出庭作证,表明她们不能百分之百地确定那些作业本就是张英本人书写,是张英父母多次找她们没办法才签字的。由于双方不同意调解,法庭宣布待合议庭合议后择日宣判。

“问题试卷”

3月8日中午闭庭后,记者欲就此事采访3位被告老师,但均被拒绝。审判长刘云华对记者说,送检程序没有问题,完全是按法定程序走的。当日下午,主管招生的县教育局副局长王子斌及3位被告老师主动找到记者,说他们愿意接受采访,同时他们都愿意用自己的人格和公职担保,这张“问题试卷”就是张英的。王子斌说:“如果此案按照高法的鉴定判了,我们作为公职人员要继续上诉,因为人人都有追求真理的权利和义务。”而张英的父母一直坚信3位老师和县教委方面是在说谎,自己的孩子是冤枉的。张英的母亲说:“这场官司是否能打赢,我们也不知道,但我们一直都坚信自己的孩子是清白的。”

第7篇

为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促进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献身教育事业,在第26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百名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十佳校长”评选表彰活动。现将评选推荐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表彰名额

我市表彰奖励“百名优秀教师”100名、“优秀教育工作者”20名、“十佳校长”10名(详见附件1)。

二、评选范围

“百名优秀教师”评选范围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专任一线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范围为教育行政部门干部、教研和学校教辅及管理人员;“十佳校长”评选范围为各级、各类学校连续担任校长职务5年以上的校长。以来已获得市级以上表彰人员一般不再参加评选,如确有新的突出贡献可推荐参评。

三、评选条件

(一)“优秀教师”评选条件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模范履行岗位职责,无私奉献,师德高尚,从事教育工作时间在5年以上。

(二)“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条件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模范遵守法律法规,思想作风正派,廉洁从政,全心全意为教育发展服务,在教育管理和服务育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在群众中具有较高威望。

(三)“十佳校长”评选条件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较强的改革意识,创新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和鲜明的教育特色。有敬业奉献、团结合作、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常年兼1门以上学科的教学任务,在本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四、评选方法

评选推荐工作要采取自下而上、逐级审核申报方式进行。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民主评选,严格考核,保证评选推荐工作的公正和透明。推荐上报前,各地应将拟推荐人选在单位和学校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7天。

五、奖励办法

市政府拟于今年9月上旬召开表彰会议,对获奖人员进行表彰奖励,所获荣誉称号享受市(地)级劳动模范待遇。

六、工作要求

评选推荐工作要坚持条件,履行程序,保证质量。先进个人的事迹要突出先进性、代表性、典型性、时代性,努力做到各级、各类学校有代表,职成教育、幼儿教育、教育研究机构的人选应占有一定比例,并充分考虑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任课教师,农村教师应占推荐名额的30%以上,城镇中小学教师中有在农村任教经历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

七、申报材料

(一)百名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十佳校长申报表需上报电子版和2份纸质版;百名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十佳校长推荐表需上报电子版和3份纸质版。

(二)推荐人选典型事迹材料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材料要求准确、生动、翔实,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推荐人选典型事迹材料用A4纸打印,需上报电子版和1份纸质版。

第8篇

关键词:材料力学;趣味性;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25-02

一、趣味是学习的原动力

趣味性,就是使学生感到愉快,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数学大师陈省身因为觉得数学“好玩”,所以把数学当作自己终生的事业。学习一门课程需要趣味性,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本文旨在探索材料力学的趣味性,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如何培养学生对材料力学的兴趣

材料力学作为一门承前(理论力学)启后(结构力学、弹性力学等)的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对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如何让学生感到材料力学的学习具有趣味性,而不觉得这门古老的课程单调枯燥,就成为材料力学教师的责任之一。能够全面、准确地讲解教材内容,既不遗漏也不讲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能够让学生爱上这门课,才是教师真正的责任。教师要挖掘课程的趣味性,讲解内容应该不限于教材内容,而是紧紧围绕书中知识,利用身边实物作为问题的起源,采用人物事件作为问题分析的旁证,引用工程实例作为理论问题的工程应用。尤其是工科专业学生的教学,课堂绝不能成为公式和符号的“表演专场”,而应该是妙趣横生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演练场”。在材料力学教学中,首先,教师应注意挖掘课程本身的趣味性,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阐述和利用这种趣味性;其次,教师平时搜集和积累一些古今中外与材料力学有关的趣闻和事例,在讲完基本理论后,适时联系这些既生动又贴近生活和工程的实例,来激发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当然,还可以选择那些在材料力学发展过程中作出过显著贡献的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引申,这对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解基本原理、分析研究方法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也激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材料力学的趣味性举例

材料力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很成熟的学科。而材料力学的教学却有待发展。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即教师认为很浅显的概念、公式,学生却认为概念多、公式复杂,不易于学习和掌握。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点一概平铺直叙;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也很被动,他们早已习惯了“老师讲什么听什么”,不讲的不看,更别说主动思考、总结了。鉴于上述现象,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作者在材料力学教学过程中,经参阅资料和自己实践后总结的关于材料力学的趣味性教学经验,从三方面浅谈:

1.课程趣味性。弯扭组合变形时常常运用第三强度理论或者第四强度理论来进行强度校核,其相当应力不管是用应力表示的σr3=■和σr4=■,还是用内力表示的σr3=■和σr4=■,都易混淆、记错。但只要掌握这样一个有趣的乘积表达式,相当应力的下标值与切应力τ或T扭矩的系数乘积正好相等,即3×4=4×3或3×1=4×0.75,记住两组公式就显得轻松多了。莫尔应力圆与单元体的对应关系,再加上主应力的概念等,这些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讲解概念的同时,可以这样形象描述:“切应力跟着正应力默默地行走在莫尔应力圆上。切应力有个地方千万不能去,但那却是正应力的理想之地――主平面。在那个地方,切应力感觉乏力好想睡觉,正应力却惊喜若狂、兴奋不已,因为他看到自己很高大,当正应力回头安慰切应力时,却发现切应力不见了,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主应力。在这个地方,主应力既没了切应力的陪伴,也看不到互相垂直的其他两个主应力,感觉孤独无助,还不时成为强度理论的焦点,很不习惯。于是决定离开主平面,才迈出一小步,就发现切应力出现在自己身旁,羞答答地跟着正应力,还说我刚成一个应力,请多多关照,不要带我去主平面,在那里我会变为零”。风趣幽默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故事,揭示了正应力、切应力和主应力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学得也轻松。

2.实例教学。实例一:清代画家郑板桥的题画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虽是一首咏物诗,但是诗中却包涵着深刻的力学原理。贝聿铭先生的“仿竹杰作”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就是得益于竹子的启示,虽然大厦高度达三百多米,而且还是在香港这样的海边多风城市建造,设计模型像竹子一样,“嘴尖皮厚腹中空”,截面采用中空型,既节约材料又减轻自重,在相同面积下,截面越高,对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越有利,由于结构整体是下粗上细,按高度一节一节变细,使每一节的最大应力都相等,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是最合理的阶梯形等强度管状结构。可见建筑师也是煞费苦心,深刻理解到建筑中的力学与自然界中的力学是有机融合的。实例二:“泰坦尼克号”沉船时,船壳受到冰山的挤压,壳体钢板间的铆钉连接件受到过大的剪切应力被折断,船的右舷钢板有一个长91.5米的裂口。当然这与当时船速较快有关,但与制船的材料的力学性能也有关。调查发现,不管是船舷钢板还是船上铆钉,其力学性能实验数据都是在室温下做的,船行驶在北大西洋的冰海中,温度远远低于室温,钢材在常温下表现为塑性,随着温度的降低塑性降低,在低温下会变脆,在极低的温度下甚至像陶瓷那样经不起冲击和震动。因此,不管是铆钉还是钢板在低温下的破坏应力远低于室温下的破坏应力,导致船发生脆断事故,沉入海底。当然,与材料力学相关的生活和工程实例举不胜举,它已经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教师讲课时,从身边的力学问题谈起,学生学习力学知识的动力和兴趣也会倍增。

3.人物励志。伽利略(1564~1642)对力学的思想、理论、实验和应用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他在研究中引入了“力学模型”的思想。伽利略以实验研究为重点,从实验中来到实践中去,从身边熟悉的现象中分析得出精彩的结论。材料力学的教学中反复印证着这样一种研究方法,即实验现象观察―假说提出―理论分析―实践检验。比如讲解合理截面形状与强度、刚度的知识点时,可以用田野中的麦秆为什么是空心的作为引例。其实,大自然中的空心结构同样引起了伽利略极大的兴趣,“一根麦秆所负载的麦穗较整个麦秆要重得多,如果麦秆是用同样多的材料做成实心形状,那么将降低其抗弯和抗断裂的能力”。带着对身边这些熟悉的现象的悬疑展开材料力学的学习,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会增加学生对材料力学的学习兴趣。科学家对未知事物的执着追求,是每一个求知者的榜样,而将这样的人物生平事迹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无疑既激励着学生的学习意志,又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课程本身的趣味性。当然,与材料力学课程相关的人物还有很多,如圣维南、欧拉等,课堂上讲授人物生平事迹,既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追求精神。

针对目前材料力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匮乏的现象,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索了材料力学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通过课程本身的趣味性,使呆板的知识变得生动;引入贴近生活和工程的实例,从身边的力学问题谈起,增加学生学习力学知识的动力和兴趣;引入力学人物的生平事迹,激励和鼓舞学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追求精神。通过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加学生对材料力学课程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志明.略谈一名基础力学课程教师的基本功[J].力学与实践,2005,27(3):75~76.

[2]百度文库.正应力和剪应力[J/OL].

http:///link?url=Co7I4ya1y5ObWg_OIF__E-ByGHdHdkS9oRgCfJ__G7hiEEP2vLXokWxN4gi6dGIA1MJ1NsQgmYPPKyP00A7JHXE1wsXREIh22yfvn_sO4g3.

[3]黄钟等.力学万花筒[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4]丁光宏.力学与现代生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5]《身边的力学》编写组.身边的力学[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21-0012-07

历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潮流,深度激活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这需要我们发掘历史课程资源,拓宽教学的设计视野,建立教学评价的课堂标准,进而设计历史学科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认识到社会参与的重要性。文物古迹具有独特的历史教育功能,它不仅可以提供直观、形象的知识信息,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历史,而且还可以构建深远、泓邃的人文环境,让学生智慧地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利用文物古迹等资料去组织历史学科活动,丰富支架式教学的内涵,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观察、判断、分析、创造等历史学科能力,而且可以落实学生发展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关键品质。本文将重点探讨从历史知识传递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一些基本途径。

一、历史文物古迹所承载的学科素养

文物古迹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见证,既是一种有形的物质载体,又有无形的文化精神。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的文物古迹,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的独特价值。文物古迹的“教育作用是其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文物是直观的、形象的物质文化遗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种直观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不能代替的”。①当今我国教育界探讨的核心素养,旨在勾勒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规约学校教育的方向、内容与方法。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抽象与具象的联系。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看,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立德树人”。所以,历史教学中要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就是聚焦于学科的精神、意义、文化,反映历史学科之情、之趣、之美、之韵和之神。落实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与历史学科的“知识”“活动”融为一体。怎样把历史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呢?换句话来说,历史学科知识是培育学科素养的载体,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途径,历史学科知识是不能直接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历史知识的简单复制、记忆、理解和掌握,是不能直接成为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而学科活动则意味着对历史知识的加工、消化、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内化、转化、升华,历史学科活动中的“过程和方法”对涵养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过程和方法’也不是素养本身,而是核心素养形成的桥梁。高中课标的新修订就用‘学科活动’来统整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习方式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目的是强化学科教学的学科性,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①由此可见,通过组织学科活动,设置观察、推理、运用的历史学习情境,理性思维通过文物古迹资料由表象及本质,从而抽象出具体的历史观点或独特感悟。

二、文物古迹支架式历史教学的

活动途径

历史学科活动需要立足于“史”和“理”。“史”即事实证据,以品质、能力为中心,“理”即批判性思维,以活动、体验为基础。很显然,历史课程不能把生动的历史仅仅肢解为知识,而又把知识的获得归结为死记硬背,这样的历史教学是没有魅力的,是形成不了学科素养的。利用文物古迹资料组织的历史学科活动,构建的支架式教学程序,蕴藏了哪些关键性能力呢?

第一,阅读能力。历史学科活动中的阅读能力,既是指学生拥有能观察、理解并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又是指学生能建构出各式各样的知识意义,从观察、判断、运用中学习到知识,掌握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的生活技能,并从相关历史学科活动中获得精神愉悦。当今历史教材的很多内容是用文字表达的,无法向学生生动地反映出历史事件的细节。文物古迹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以形象、生动的物质形态诱发学生使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学科问题。如果学生仅仅通过教材的文字描述,是很难认识某个历史问题的内在精神。毕竟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已经远离现实生活,即便文字表述再形象,对于学生来说依旧是难以还原真实的面貌,因而不易理解和掌握。相比之下,“引导学生去感知历史,以实物为例,以实物为证,更以实物还原当时的情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传统历史教育和学习的不足”。②基于文物古迹架构历史学科活动,学生学科素养的阅读能力由简单到复杂,一般有直接提取、直接推论、诠释整合和比较评估等四个理解层次。

直接提取和直接推论被统称为“掌握理解”,是指学生能从文物古迹中获取信息要素、标识图案,能推论文字、符号、物质信息的前后关系及归纳出学科的重点。诠释整合和比较评估被统称为“应用理解”,是学生能比较对照文物古迹的信息,推测文物古迹中的知识结构、社会背景,甚至是原时代的生活风貌等,评估出文物古迹里历史实际发生的可能性,揣测出文物古迹的社会观念和精神态度。

第二,协同能力。以文物古迹资料为教学支架,历史学科活动中的协同能力有这样的层次:学生能使用语言符号、知识结构与技术手段进行沟通交流,并形成沟通互动的能力;学生在学科活动中能积极地构筑与学习同伴的关系,善于学会团队合作,解决与他人的行为、观念上的冲突,提升异质集体交流的能力;学生在学科活动中具有行动与决策、设计与实施、个人计划与规划的能力,能合理地伸张自己的权益与需求,养成自律地行动的能力。基于文物古迹的历史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要充分应用观察、判断、推理等能力,还要借助团队合作、生存技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提升为理性思维和核心素养。因此,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不是直接由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在学科活动中借助于问题情境、解决实践而培育起来的。

历史教学与其直接利用试题来所谓训练思维,倒不如设计有助于产生思维与沟通互动的学科活动。传统的历史教育过分专注于知识与技能的机械性训练,而未能经历可靠的“真实性学习”。所以,关乎必要能力的核心素养的落实就受到削弱。客观地说,运用知识、思维创新等关键能力,是难以通过一般的试题训练来获得的。学生的核心学科能力是在需要尝试、需要沟通的问题境脉中通过“协同学习”才能发展起来的。比较、类推等诸多普遍性思维力,也只有经历了反思性思维的自然产生过程,才能提炼出来。培育历史学科素养最重要的是如何创造“引发思考的情境和深入思考的必然性”?历史学科素养只有当思维活动产生之际,学生才能作为一种经验,得以体悟。换而言之,唯有通过学生的真正的学习,历史思考力乃至寻求的真、善、美等态度,才能一体化地培育出来。

第三,环保意识。历史学科活动中的环保意识,既是指文物保护意识,也指生态保护意识。它是指人类历史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制约要素。历史教育在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地位。历史学科活动中的环保意识是让学生能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保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能依据正确的环境保护价值判断,自觉地判断和认识历史现象和社会问题,规范、判断和评价人们对文物古迹的社会行为。由于文物古迹具有不可再生性,以文物古迹来建构历史学科活动,其突出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珍贵古迹被毁事件屡屡发生,令人痛心疾首。许多历史古迹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条件恶劣,已经残破不堪。利用历史古迹的学科活动,设置的问题背景具有寻求学习境脉的真实性,直接面对现实生活与社会热点。这样的真实性,使学生能够体悟到历史学习的意义与切实性。历史学科活动中的环保意识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还是一种学科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问答与讨论,而是一种学习实践行为。“教学倘若仅局限于教师讲解,或者仅列举有助于理解的抽象知识和具体技能,是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学科素养的。”①在历史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身经验到假设生成的过程。历史学科活动中尝试保护行为,就是让学生愿意亲近自然与生活、爱护古迹遗址,关注文物古迹保护的现状,热心有关古迹保护的公益活动,树立“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意识。

第四,科学精神。基于文物古迹尝试历史学科活动,其核心素养的科学精神有三个层次内涵:其一是学生判断文物古迹资料,能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活动过程中尊重事实和证据,具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其二是学生观察文物古迹资料,对待问题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策略选择和问题决定。其三是学生审视文物古迹资料,能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活动过程中不畏困难,具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敢于大胆尝试新见解,努力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办法。

以文物古迹的学科活动而成的科学精神,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形成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情感,从而积极地去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践行实现民族复兴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文物古迹作为人类特定时期留下来的产物,它本身蕴藏着很丰富的信息,如遍布全国各地的古建筑、石窟寺、古石刻、古遗址和古墓葬,作为见证,它们既是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也是学生培育科学精神的载体。历史文物古迹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就是通过学科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接受科学精神。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需要创新历史学科活动的思维文化。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决定真理的权限在于教师和教材,其本质是由教师传递现成的知识给学生而已。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必然去思考正确答案――倾心于教师与教材设定的答案。为了消弭这种落后的历史学习观,必须建构师生直面资源共同探究真理的学科活动的关系性。在这种“关系性”中,教学是在教师的帮扶之下,学生同课程资源对话、同同伴对话、同自我对话,展开学习的建构活动。这样,“就变革了以教师与教科书为中心的课堂权力关系,矫正了课堂的规范与文化,从而促进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反思性思维,形成深度学习的‘思维的文化’”。②

借助文物古迹探索支架式历史教学的改革,需要设计形式多样的学科活动。这既是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一种方向,也是学生深度学习的特殊体验。文物古迹与教学建构的系统优化与整合,可以给予学生完美地学科素养发展的体验。

历史学科活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在“内化”上下工夫,只有把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内化为学生品质,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学生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课程目标的落实才有终极的意义。以文物古迹来支架历史学科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获取图文符号,建立学习境脉。支架式历史教学需要一定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支架式教学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文物古迹的学科活动中,撷取文物古迹的文字、图画等信息符号,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是支架式问题解决的必要条件和背景。许多文物古迹上会附有文字、图画,如器物铭文、竹木简、封泥印玺、帛书、碑石、墓志、建筑等,还有文物的标识、拓片、临摹等。文物古迹上的图文符号是当时古人留下的痕迹,一般被认为是最可靠的第一手史料,其价值远胜于一般的文献资料。如何获取文物古迹的图文符号(关键的信息)呢?历史学科活动中设置的学习境脉的理论框架可以参阅表1。

文物古迹的学科活动可分为三类,一是“为了个人应用”,满足学习者个人的兴趣爱好,采用培养好奇心的信息性材料。二是“为了继续学习”,完成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整合任务,链接教材信息的拓展性材料。三是“为了今后的工作”,促使学生参与大范围的社会活动,取用培养沟通能力的探究性材料。例如,选取图1古迹的图文,建立学科活动的情境,比较满足学生的个人爱好,相关知识与课标的关联不大,具有浓厚地探寻姑苏文化的厅堂、园池、机房、吏舍的个体兴趣。选取图2古迹的图文,开阔了课标的商帮知识,对挖掘商帮的经营理念、地域民俗、绩效激励、社会体制具有深远性的教学前瞻性。选取图3古迹的图文,关于确切的兰亭地址,历史上说法不一,1600多年来争论不断。以此为学科活动的情境,通过团队合作,尝试学科探究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以后工作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基础。①

与传统的历史教材相比,采用以行动为导向的编制理念,设置学科活动的学习境脉。根据认知水平的不同,活动情境具有生活性,学生可以提出大量拓展性的问题。活动过程的学科提问有三个层次:事实层次、推论层次和批判层次。这三个层次提问的学力水平有:一是接触与提取,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能进入古迹资料的情境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从文图中找到相关信息,包括字面信息和隐含信息。二是整合与阐释,解释文物古迹所含的史事,从图文资料中正确地解释意义,联系各个部分的相关信息,对文物古迹的信息进行逻辑上的理解。三是思考和判断,将文物古迹上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想法和经验相联结,综合判断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选取文物古迹的图文符号,建立历史教学的活动支架,既体现了理念上的先进性,又考虑实践的可操作性,需要文物古迹材料的丰富多样。笔者通过现场收集、拍摄等手段,编著的《历史寻踪》涉及了墓葬、建筑、石刻、书法等方面古迹,这些遗址是漫长历史留下的足迹,既能填补文字记载的空白,纠正史籍的谬误,又可以帮助历史学科活动丰富学习情境。从而使历史教学佐证更加有效,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培育思维、激发学习的灵感、涵养个人的品质。

第二,开启参观体验,切入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课程改革视野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通过围绕真实的学习任务或实践活动,使学生综合多种学科知识与经验,在合作学习中设计并实施一系列的体验探究活动,将学习成果予以表达、交流与展示”。①文物古迹的历史学科活动引入项目学习,通常是以主题式项目为抓手,提供一个驱动性实践主题,用于组织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依据经验及所学知识围绕主题展开历史探究,搜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然后通过协同合作,进行分析、整理、加工、综合等,形成自己的历史认知。学生在此过程中建起历史知识新体系,落实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历史古迹遍布各地。各地学校都有条件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古迹遗址,鼓励学生结合学习内容收集史料、得出结论。古迹的实地参观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有益于增强学生对古迹所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认同,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和建设家乡的愿望。学生参观体验古迹遗址,进行学科学习活动,需要设计有“体验―探究”特征的活动评价表(见表2、表3),用以规范、引领师生的学科活动。

历史古迹的参观活动,其优点在于能够真实展示古迹所要表达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而不会对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造成湮没,而且能够再现它的宏伟气势,让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它要表达的东西。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必须要依据严格的资料,对其形式、材料、工艺、技术等方面要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体验才能相对真实,才能达到学习的真实性。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话语权与质疑机会。要让一群志趣相投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团队合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聚焦问题解决的途径,使学科活动更加真实有效。

第三,融合智能技术,实施混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要求学生“在‘适当的’时间,应用‘适当的’智能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从而获取‘适当的’能力,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①混合式学习将传统学习方式和智能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通过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混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师关注、更灵活的学习安排、更丰富的学习材料,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历史古迹的智能化虚拟展示,是指积极使用电子智能工具,采用三维动画等设计软件,对文物古迹的模型或细节进行生动的演示。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立体深入地感受到古迹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同时克服了一般学科活动过程中的枯燥乏味。

智能技术能有效地缩短了学生与过往时空的距离,历史古迹也为学科活动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利用信息技术融合历史教学的优势,可将文物古迹制成动画或三维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中央电视台录制的一些历史人文纪录片,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来演示历史场景的复原。如《科举》《重走丝绸之路》《资本之光――华尔街》《中国商人》等。用智能技术来虚拟建构的古迹,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在逼真的历史场景中,近距离观察古迹细节,拉近学生与“现场”的距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当前很多学校正在推进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历史古迹的课堂上智能演示,需要求嵌入学生的情感态度评价,包括对文物古迹的兴趣、自我信念、对科学探究的支持、对社会资源的责任感。对古迹的学习兴趣,主要是指学生对一定古迹议题的兴趣、对智能性学习工具的兴趣、对古迹艺术的喜爱程度。自我信念,是指学生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学习探究活动的自信程度,及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对科学的自我概念。对科学探究的支持,是指学生对特定古迹议题的支持、普遍的科学价值、个人的科学价值。对古迹资源的责任感,是指学生对特定环境问题的意识、对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以及对古迹保护的关心度。

历史古迹的智能化虚拟演示,让历史由静态变动态,使学生看得到、听得见、触得着,为学生形成批判精神提供了条件。智能化虚拟展示古迹需要混合式学习的帮助,这就要求教师不拘泥于历史教材本身,而是使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一些教育公司提供的软件或材料,加以混搭编辑。如,输入语音、文字、视频等,学生可以在混合式学习平台上面展现学习成果,教师可以为教学资源整合提供更宽泛的网络化平台。

三、历史古迹支架学科活动的原则

恰当地利用历史古迹来设计学科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又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学生在历史学科活动中如果拥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探求历史奥妙。那么,以历史古迹去建构学科活动,需要注意以下教学原则。

第一,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建构系列的历史学科活动,促进历史知识向学科素养转化,关键是创新教学方式。创新历史古迹的教学方式,一是要研究学习的起点。有效的历史学科活动,首先的不是考虑教师用什么一鸣惊人的古迹,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发展,瞄准古迹所承载的学科能力与教学目标,最后才是教学活动的方式及方法。二是要重视学习设计。为学而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切实关注历史学科活动中的学习路径。不要只考虑教学方法的方便,要考虑学生见到古迹资料时,会怎么学,应该怎么学。怎样组织学科活动,才能使学生在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时会自己学,而不用老师教。三是要关注真实参与。对于目前的一些历史学科活动,有人评论说:差等生热热闹闹,优良生莫名其妙。越是浮躁的学科活动,越能发现优秀的学生参与度不高。要激发学生真实地参与,教师就要让每个学生有参与学习、参与交流、参与批判的机会,要敢于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空间。

第二,追求终身学习价值。历史学科活动的主旨是学生的关键品质和终身必备的学习能力。因此,基于历史古迹而设计的学科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及跨学科的能力,还要培育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这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必须拥有的重要素养。历史学科活动中发展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就要帮助学生获得管理自己的学习技能,培养学生对自我学习调控的兴趣,并且要使学生更加广泛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这样才能确保他们在离开学校时带着终身学习的动机和能力。追求终身学习非常值得关注,没有追求终身学习的目标,核心素养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就要有效降低学生的课业负担,转变只重考试成绩的评价观念,转而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必备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健康生活。

第10篇

为了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师德考核,特制定我校教师师德考核工作制度。

一.建立师德考核工作领导机构

师德考核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

副组长:校级分管

成员:中层正职(含年级组长)及教职工代表

二.进一步加强师德学习和宣传报道工作

1.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有关文件和要求,提高师德学习的针对性,增强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激发教师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

2.持续宣传报道,形成全社会影响,利用板报、广播、专栏,多角度宣传,全方位展现师表形象。

三.评选范围和条件

1.评选范围

年度师德标兵的评选范围是: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

2.评选条件

(1)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模范遵守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导学生。

(2)在工作中表现突出,专业发展意识和行动具有明显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心理健康,与领导、同事和学生家长关系融洽,和睦相处。

(3)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以及驱赶学困生等行为,无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无校外办班、兼课和有偿家教等行为,无在教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等。

(4)教育教学成绩突出,所任学科在全县处于前列。

(5)在县级(含县级)以上媒体进行过宣传报道和参加过市级(含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师优先。

3.推荐方法

(1)评选师德标兵应在对本单位全体教师进行师德考核的基础由进行。

(2)我单位在上报推荐名单之前,要在本单位对师德标兵候选人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5天,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

4.申报材料

申报材料包括:

(1)“师德标兵”申报表

(2)“师德标兵”典型事迹材料1份,字数在3000字左右。

(3)本人师德档案:包括《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表》一份、学习笔记、个人评价材料、本人在县级(含县级)以上媒体师德事迹宣传报道材料原件或相关材料等。

宜宾县横江中学校

xx年2月25日

宜宾县横江中学师德实施细则

一、在学校统一组织下,由学生和家长实行无记名投票评议。

二、对学生和家长的评议面应覆盖教师所教授的所有班级,并不少于所教授学生人数的60%。

三、根据《学生和家长评议教师问答卷》,由学校组织专人进行回收和统计后,记入《师德考核表》。

四、考核方法

根据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以无记名民主测评为主,实行教师自评(占30%),学生和家长评议(占30%)、同事互评(占20%)、领导班子评议(占20%)四方面相结合的办法。

考核结果分为四档,分数在90分以上者为优秀,在80-90分者为良好,在60-79分者为合格,在59分以下者为不合格。

说明:

1、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奖惩、晋级、聘任、参加各级骨干教师培训、参评各种荣誉称号的重要依据。考核为优秀者为市级师德标兵推荐人选。考核为“不合格”等级的教师,可根据不同情况,依据有关规定处理。

2、师德考核档案是如实反映教师师德修养的重要依据,是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的基础材料之一,是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评选各种荣誉称号的必备条件之一。

第11篇

问题在于他们缺少积累素材、搜集素材、选取素材的能力和意识。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具体考查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查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

因此,从教学实际、学生习作发展的要求和“课标”精神三方面来看,培养学生积累素材、搜集素材、选取素材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的家乡六合位于苏中江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区域内历史古迹、人文会馆、自然风光、地方特产等资源非常丰富。利用这些乡土特色资源,引导学生获取写作素材,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游”出“风景这边独好”

学校春秋两季都会组织学生春游或秋游,游览的地点常常就是本区域内的自然景观。在六合境内,大自然留下了许多杰作:桂子山石柱林、瓜埠山火山口、灵岩山玛瑙涧、方山的猫耳石……每一处自然景观都有其独特之处。

游玩之前,笔者会先对学生们作简单的介绍和提示:本次去游玩的地方究竟有什么特别的景观,最特别之处是什么。在游玩的过程中,笔者和同学们一起漫步山道,穿梭林间,登山远眺……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发挥想象,让所观赏的自然奇观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迹。

在游览瓜埠山国家地质公园时,走到火山口旁,引导学生观察火山口的形状,想象亿万年前大地发出的怒吼,喷出的火焰;接下来带着学生观察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堆积成的山――“雄狮之塔”,整座山像一头爬在那里的雄狮。先是远看,再近看,看山体上形成的独特的图案,有的像孔雀开屏,有的像瀑布飞流直下,有的像一片整齐的密林……在观察与想象中,让学生的脑海中留存下这儿最独特的景观。

回到学校后,展开交流,笔者把拍摄的照片以及搜集来的文字与图片再次呈现,这样,学生们对家乡独特的自然景观印象更深,了解更多。这时候进行写作指导,引导学生写游记,写导游词,为景区写宣传标语,为影像写介绍说明等,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交流和练笔,积累了关于家乡自然景观的众多资料,丰富了写作的素材库,也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游览瓜埠山地质公园之后,学生初步形成了在游览中认识事物、抓住景观的特点的意识和能力。在游览其他景区时,能够在休闲之中积累关于家乡特色景观的写作素材,为写作训练找到了可炊之“米”。

二、“观”出“古迹前世今生”

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这样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六合境内,长芦寺、梵天寺都是南朝时所建的古寺,历经沧桑,几度兴废,到今天已有约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位于太子山公园内的长芦寺建筑群规模宏大。笔者带领学生去参观,学生从外观看到了长芦寺大殿、楼台、佛像,吟诵杜牧的诗句,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长芦寺的厚重历史。这还不够,走进殿内,我引导他们观赏、阅读相关的文字与图片,了解到长芦寺初建的寺址紧临江岸,但这段长江河道很不稳定,堤岸经常塌陷,因而长芦寺建筑群也不断遭到破坏。北宋时,曾大兴土木重建寺院。后来江岸继续后退,至南宋淳熙初年终于被水淹没。淳熙十二年,将寺址迁到今天所在地。长芦寺兴盛时的规模很大,民间传说:“前门通到金刚殿,后门通到六合县。”由于该寺名声很大,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来此游历,赋诗秉文。唐朝的骆宾王、李白、韦应物、刘长卿、孟郊、温庭筠,宋代的王安石、坡、秦观,明代的李东阳、王守仁、王世贞等都曾慕名而来。

了解了这些历史,知道了长芦寺的前世今生,增加了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回到学校,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参观感受,结合图片、照片等资料,学生积累了关于长芦寺的丰富翔实的资料。这样参观不同于一般的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长芦寺的宏大规模,还领悟到它的厚重历史,更加体会到国家的繁荣和家乡的发展。

一名学生参加“爱祖国、爱家乡”征文时,透过长芦寺的变迁,写出了家乡的发展,表达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所选的视角和材料都别具匠心,获得了评委们的赞赏。

三、“查”出“民俗来龙去脉”

在香港回归时和北京奥运会上,江苏民歌《茉莉花》优美的旋律打动了许多人的心扉。《茉莉花》这首本校学生几乎人人会唱的民歌是怎么产生的呢?

笔者带领学生走访了六合区文化馆,到那里去查访《茉莉花》的来龙去脉。

我们找到了文化馆的吴书记,从她那儿知道了《茉莉花》是根据六合民歌《鲜花调》改编的。1942年冬天,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六合一带活动的新四军有个淮南大众剧团。14岁的剧团文艺战士何仿被六合民间艺人演唱的《鲜花调》迷住了,他立即用简谱记录了这首歌。1957年,何仿根据《鲜花调》精心改编的《茉莉花》在北京演出时一炮打响。从此,源自六合金牛山的优美乐曲《茉莉花》在全国流传,并且远播四海,唱响世界。

我们查访到了《鲜花调》的歌词: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勾儿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

这与《茉莉花》的歌词何其相似!再对比旋律,也是非常相似。

在查访的过程中,学生们积累了关于乡土文化的资料和写作的素材,同时,在查访的过程中学习与人交流,锻炼了交往的能力,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访”出“英才动人故事”

六合地区英才辈出。近年来,涌现出了以“农民的好支书”李元龙、“全国模范教师”徐其军为代表的一批先进模范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对于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全国模范教师”徐其军身患尿毒症,发出“把有限的时间献给孩子”“死也要死在讲台上”的心声,展现了乡村教师伟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质。他的事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在党和政府以及各界人士的关心下,徐老师成功地进行了手术,又回到了学校,站上了讲台,和乡村的孩子们一起徜徉语文的世界。

对于这样的老师,学生们如何感受?

首先是通过文章和图片向大家介绍徐老师的事迹,这仅仅是第一步工作;第二步是走访,带领学生向本校的老师了解徐老师的事迹;第三步是采访,采访徐老师本人,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对话,从徐老师的言行、细节中深刻感受他朴实的思想、崇高的品格。

在走访与采访的过程中,学生们了解到徐其军老师毕业后本有机会留在城里工作,面对这个人人羡慕的机会,他婉拒了校长的劝说,希望在六合县泉水乡最穷、条件最差、最缺老师的枣林小学任教;了解到徐老师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还经常把来不及批改的作业捆在自行车后带回家;了解到徐老师为了让学生受到正规的英语口语训练,他自己掏腰包买了录音机,在教室里给学生放磁带;了解到徐老师的心声:“山道弯弯,崎岖狭窄,它从山里通向山外,连接山里山外两个世界。我啊,愿做那吹笛的人,将牧童引向山外……”

学生在走访、采访的过程中积累了关于徐老师的许多生活细节,在了解与感动中认识了徐老师这样一位大写的人。在随后的习作指导中,笔者引导学生从众多的事迹、细节中选取素材进行写作,有的学生选取的是徐老师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山村任教的“选择”,有的学生选取的是徐老师重病之下坚守讲台的大爱,有的学生选取的是徐老师关心学生的细节……总之,学生们除了内心受到熏陶,还积累了许多素材,学会了为表达某一个主题选择最有价值的素材,这是多么令人欣喜啊。

第12篇

[关键词]乡土教材;情感体验;策略研究

所谓的乡土教材,是指包括历史文物、历史文献、名胜古迹、文化名人、乡风民俗和当事人口述史等在内的、与学生生活地域密切相关的历史资源,以此为内容的教材最能反映学生家乡的风土人情、生存心态和精神内涵,是地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乡土教材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切的认识、感受家乡的风俗民情,了解这片土地所经历的历史沧桑,曾经拥有的辉煌,更加珍惜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近年来,学科专家和中学教师对乡土教材所独具的优势已形成一定的共识,也有部分学科专家和中学教师就乡土教材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策略,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这对历史教师拓宽知识领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而且对中学历史课堂如何运用乡土教材,升华学生的情感具有指导意义。

一、对乡土教材地位及其特点的正确认识,是引导学生情感体验的基本前提

在历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缺乏自觉运用乡土教材的意识,对乡土教材的优势不甚了解。观念决定行为,只有对乡土教材的地位及其特点有正确的认识,才能积极主动地从事乡土教材的开发与研究,并具体落实到引导学生形成情感体验的教学过程中。为此,首先要充分认识乡土教材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这里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乡土教材。其次,要明确乡土教材在学生情感体验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乡土教材在历史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最重要的作用是顺应学生的乡土情怀,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契机,创造条件。以“鸦片战争”中的虎门销烟为例,广东的学生更有可能到虎门直接去感受历史,通过参观虎门销烟池、林则徐纪念馆体、走访他们的祖辈,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有利于学生形成“家”“国”一体的情感体验和“热爱和平,热爱祖国”的历史责任感。

二、积极主动地运用乡土教材,是促成学生情感体验的物质基础

乡土教材是帮助学生形成情感体验的物质基础,其存在形式不仅仅局限于已编写装订成册的课本,而是具有多种多样的具象,如地方文献、文物古迹、民谣俗语、当事人口述、风俗习惯等。调查表明,教师在备课时立即选到符合教学主题的乡土教材并非易事,只有广泛地阅读,养成主动、有意识地收集积累乡土教材资源的习惯,才能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参观文物古迹、利用网络收索工具、寻访当事人等途径手段,逐步建立个人的乡土教材资源库。

三、研究教材内容,找准学生与乡土教材的情感共鸣点,是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突破口

教材具体内容的不同,对乡土教材的素材需求也不相同。如果要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要注意找准学生与乡土教材之间的情感共鸣点。为此,教师要准确选择适切的乡土史资源,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对一线教师教学效果的调查,学生的情感是比较容易被调动起来的,乡土历史人物、身边的古老建筑、有故事的遗存……历史的细节悄然无形,需要教师用心去挖掘与点燃,当学生从熟视无睹中忽然有所发现时,他们的情感体验就已开始,他们的思想就已激活。

四、根据具体情况,以不同形式呈现乡土教材是促成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路径

用乡土教材促成学生的情感体验,除了选取适当的素材,还应遵循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原则。实践证明,不同的呈现形式能够起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需要,交替呈现文字、视频、照片、图表等各类乡土素材,以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研读材料,结合材料研究问题,促成情感体验。如南京教师在讲授“南京大屠杀”时,可以以“南京大屠杀”纪录片为课堂的导入,让同学们清楚地看到日本侵略者在他们的家乡都做了什么。这样的历史瞬间必定会刺痛学生的心,更容易引发他们对战争的深度思考。

五、引导与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乡土教材的开发,是促成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路径

在学生情感体验中,教师是引导者,课堂是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要受到重视,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规律,决定了只有在学生亲身走出课堂去看、去观察,即真正成为参与主体时,得到的感受才会更真切、更深刻。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乡土教材的开发,是促成学生情感体验的一条极为重要的路径。为此,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走入社区、实地考察、参观展览、凭吊遗迹。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乡土资源无法在课堂上充分呈现,也无法让学生直接考察与体验。所以,教师应当积极地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入社区,走向社会大课堂。其次,学习年代较近的历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寻访当事人,采集口述资料。学生可利用自己对所在乡镇情况比较熟悉的有利条件,组织专题访谈活动,通过寻访当事人、考察事发现场,形成口述教材,丰富课堂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使用乡土教材,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史实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学生对已发生过历史的情感体验,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适时的运用乡土教材,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周彬.叩问课堂[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江宏.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J].科教文汇,2009,20

[3]林艺蓉.浅议乡土历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教育学报,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