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8 17:28: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新思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个5岁的孩子因搬家到城里去租房子,一家人跑了一天,直到傍晚才找到合意的房子。可是房东却不肯将房子租给他们,因为公寓不招有孩子的住户。正当夫妇沉默准备离开时,孩子突然敲响了房东的门,并对房东说了一句话。房东大笑起来,决定将房子租给他们。孩子说了什么呢?孩子说:“我要租房子,我没有小孩,我父母要跟我一起住,可以吗?”
这个故事来自我市举办的中小学生数字故事创作大赛中一位初中学生的作品。相信如果你是房东,也一定会被这个5岁小孩的纯真智慧所打动。很多时候,换种思维方式,也许就能将原本巨大的困难瞬间瓦解。创新思维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近几年,随着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研究的深入开展,在陪伴教师和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各种教育现象变得更有包容心,也越来越喜欢动手操作好玩的项目,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心态较从前也大大开放,开展工作的思路也开阔许多。这不由得让我相信,创新思维其实不仅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心态。
近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提出“创造力=知识×心智模式”,心智模式不仅是思维技能或技巧,更是一种心态。创造性心态是一种永不满足现状、总想与众不同的渴望。钱教授认为,改变学生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需要学校尽力创造条件,培育出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自己“悟”出来,让人才自己“冒”出来。
的确,能“教”的是“知识”,而“心智模式”是“育”出淼摹D切┥朴诠菇ü睦不同答案的情境氛围的课堂,那些善于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有更多选择权限的任务的教学,那些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突破常规、创造条件让学生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教师,那些总是能与学生建立亲密合作、与学生在课外互动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培育出有创造心态的学生。
漫步在草长莺飞的春天里,我在想,当教育真正落实“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时,校园一定像诗句“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一般美好!
(本期专题嘉宾 方少芹)
关键词: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有效的将科学与设计连接了起来,艺术设计在社会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了连接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重要桥梁。而且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艺术设计还涉及到了文化、材料、审美以及科学等很多的领域。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高,艺术设计不仅可以使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得到满足,还有利于促进人们文化素养、生活品味以及文化情趣的提升。创新在艺术设计活动中可以使作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因此,对于艺术设计者来说,创新思维作为基础素质不仅十分重要,而且还是必不可少的。笔者长年从事建筑装饰以及工程设计等工作,从自身经验出发,提供一些思路,供大家参考。
1 艺术设计中创新思维的特点
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常是利用独特新颖的办法来实现的。相对于一般的思维活动来讲,创新思维对艺术设计者的要求更高,设计者要通过重建或者改组自身的经验以及知识将常规打破,从而促使新的成果的产生。想象的参与以及灵感状态的产生在创新思维中是十分重要的。艺术设计的内在与外在的联系以及本质属性都在创新思维里有所反应,因此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新颖性以及独特性等特点。艺术设计者要想掌握艺术知识,了解人类社会环境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必须要通过学习以及必要的实践活动,并以此为根据,进一步的探索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克服心理障碍,突破思维定势,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设计作品创作[1]。
2 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2.1 促进设计团队效率的提高
如果要实施一个较大的项目时,常常需要以团队的形式来进行艺术设计活动创作。重视挖掘并整合创新思维,在设计团队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其设计工作效率。艺术设计者如果有理工科教育背景的在团队中一般逻辑能力较强,而设计者如果具有艺术教育背景的,一般其形象思维能力较强[2]。在艺术设计活动中,二者可以进行有效的互补,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可以负责作品的实用性以及可行性,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可以充分发挥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创作。
2.2 促进概念设计的提升
设计概念在艺术作品设计活动中直接决定着艺术设计的方向,与此同时,设计概念还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的发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人员可以利用创新思维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考察与审视设计对象。所以创新思维的运用可以使固有认知的思维定势被有效的打破,设计人员不仅可以激发出灵感,还可以更全面的考虑问题。因此,创新思维可以促进概念设计效果的提高,还可以促进概念设计效率的提升。
2.3 有利于优化设计方案
一件艺术设计作品的完成需要创新思维在很多方面发挥作用,艺术设计作品的最终效果往往取决于创新思维的使用。所以,要想进一步优化艺术设计的方案,必须要对创新思维进行选择。
3 艺术设计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3.1 深化自身知识层次
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艺术设计的综合性决定了设计人员需要具备相当的丰富的设计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只有在充分扎实的掌握这些知识的前提下,艺术设计人员才能深刻的了解并充分的认识到艺术设计的基本规律以及原理,才能够做到对艺术设计活动进行考虑时的多层次以及多方面,进而更好地在艺术设计活动中发挥创新思维的作用[3]。
3.2 对生产实践活动的重视
艺术设计活动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践性,艺术作品作为特殊的劳动成果实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生产实践的作用与影响在创新思维的运用过程中的作用一定要强调。首先,通过生产实践活动,艺术设计者积累的艺术设计经验更多[4]。在花博会展位布置制作安装工程及开幕庆典仪式,笔者就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受益颇深,在展会布置以及选用材料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其次,通过生产实践活动,艺术工作者可以是自己的艺术设计动手能力更加巩固,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一旦产生,就可以在自己的艺术设计工作中加以实施,使创新思维的物化更加方便。笔者通过多年的工程设计经验以及活动设计经验,自身的艺术实践能力颇有提升,正是得益于多年的生产实践活动。
4 结语
以人为中心是开展艺术设计活动的特点,为了满足人们的什么需求需要在艺术设计活动中更多的运用创新思维,而不仅仅是为了作品本身开展艺术设计活动。因此,满足人的需求是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的物化过程的重要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将创新思维充分运用到艺术设计活动中,会留下更多的经典作品流传于世。
[参考文献]
[1]李星.浅谈现代设计表现方法的作用[J].今日科苑,2010(10).
[2]刘慧艳.艺术与科学――谈材料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6(4).
关键词:创新思维 积极性 主动性 多向性 批判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218-01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国民创新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为迎接未来社会对科学技术和人才竞争的挑战,不断提高国民创新能力,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方法来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下面是作者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中就任何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进行的一些探索。
1 创设气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曾说过:“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和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必须创设一个友好而平等的课堂气氛,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唯我独尊,学生唯命是从、循规蹈矩,怎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友善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来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如:在介绍完《微生物的分布》这一内容后,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微生物的分布》的内容学习后,你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习惯是不卫生的?通过讨论,学生发现除了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等不良习惯外,还有很多我们平时不注意或自认为是卫生的现象。如:用普通的纸张包油条、馒头,把饭票、钞票咬在嘴里等等。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同时还能纠正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2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动性
达尔文在他的自传中写到:“记得就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后来对我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并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其实,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如果对某件事没有兴趣而要想做好它,那是可以想象的,更不用说创新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找乐趣、体验到创新的成就感。如:在《微生物的分布检查实验》中,让每组学生根据实验指导的要求,自行设计一个实验项目来检查微生物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学生设计出除实验指导中几种常见的检查方法外,常常会有一些新的而又可行的方法。如:甲垢中的微生物检查、钱币上的微生物检查等等。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和成就感。
3 鼓励求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
科学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去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如:在介绍沙门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中,首先给学生出一道思考题: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诊断沙门菌感染?有同学提出可以做病原体检查,也有同学提出可以做血清学检查。事实上,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诊断沙门菌感染,只是要根据不同的病程来选择。然后,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实验室诊断沙门菌感染的实验方法和不同病程标本的采集。
4 允许怀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批判性
关键词:电视编导;机制;创新
我国的电视创作已经经过了六十年的创作实践,有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思维,这种创作思维是电视艺术最为宝贵的财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想有一定的观众,我们必须强化这种创作思维,因此电视编导的责任越来越大。电视编导的创作要想赢得一定的市场,就必须不断的创新,发挥创新思维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运用。
一、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特征
新颖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是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或是精神产品。电视编导的创新是要创作出在创作主题上有所开掘、形式上有新招、风格上有新意等的电视作品。
其中,新颖性是电视编导创新的标志,观点的新、理念的新、表现手法的新能够使作品脱颖而出,这种“新”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艺术的生命力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电视艺术所反映的是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要求,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的精神,满足时代的要求,电视编导掌握电视节目的时代性,能够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推动电视节目的发展。电视节目的封闭就意味着固步自封、画地为牢,而开放则能推陈出新、开拓发展,在电视节目的创新中我们不但要吸收国内外电视节目作品的精华,还要借鉴其他领域的知识,使电视节目作品能够展现新的境界。
二、影响电视编导创新的因素
工业化生产和群体创作对创新思维有着很大的影响,电视节目和其他的商品一样,在投入产出中追求高效率,即以最低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数量最合格的产品。工业化生产在电视节目中的直接表现时功利性的,创作的目的是争夺收视率和吸引观众。活跃的思维活动变成市场的努力,编导的创新受到局限。电视创作一般是群体创作,群体创作既对成员产生促进作用又能产生促退作用。电视节目缺乏创新还有体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
三、科学的机制是激发电视编导创新的保障
科学的创新机制对电视编导的创新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电视编导的创新条件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这些创新的条件就需要有科学的创新机制。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动力,如果没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或是创新意识不强,创造便欲低,也就不能充分的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创新能力是创新实践得以实现的能力要素,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将创新意识转化为有价值的东西。创新知识是创新活动的工具系统,知识就是能力这是不变的真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相互转化代表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程度,如果一个人所接受的都是陈旧的观念、单一的知识和僵化的思维,那么久会难以建构新的思想,无法实现创新。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基础,离开了一定的创新思维,那么所有的创新意识也就成了不切实际的空谈,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施展。
我国的电视发展较快,节目的需求量也增大,电视编导量也随着增多,而我国缺乏电视编导评价标准和培养机制,机制的缺乏必然导致创新的缺乏。科学的机制可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更新创新知识和激发创新思维。
四、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激发
1.推陈出新,不重复自己
创新需要不断的背叛自己的老路,不重复自己,也不囿于旧的模式。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维也是异常的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对于电视观众来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目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因此,我们的电视编导,只有不断的创新,才可能赢得观众的欣赏。一般的电视节目的生存周期至多也就两年,而有些节目之所以能够长期的生存,在于他们的不断的更新改版,这样不断的创新菜能使节目常新。
2.重视编导的心理需求,激发创新的动机
在电视行业,电视的从业人员参与创新活动的动机是满足对权力、友谊和成就的需要。要激发电视编导们的创新能力,除了要考虑提高编导们自身的能力素质等主观因素外,还需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因素。高成就者喜欢独立负责、可以获得信息反馈和中度冒险的工作环境。独立的制片制度是满足编导高层需要、能充分激发电视编导们创新思维的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独立的制片制度能够给独立制片人创造集思广益、发挥才能和冒险的空间,有利于满足个人的成就感,有利于形成个人的风格。激发创新的动机需要不断的细分自己的奋斗目标,信息的反馈要及时,能够正确地、适度地、及时地运用奖惩手段。这样激发创新的动机才能够使创新活动始终保持旺盛的状态,并且使偏离目标的行为得到纠正。
3.习惯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相结合
思维的习惯性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养成的、经常使用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通常,习惯性的思维都是单向的,思路狭窄,方向或者角度单一,这种习惯性对思维的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关键就在于能否与创造性的思维相结合。创造性思维是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它的特点就在于大胆假设,寻求多种答案和途径。在电视创作中,如果我们能够经常有意识的将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相结合,使其相得益彰,那么,我们的思维结构就趋于合理,创新能力将不断的加强。
4.竞争与协作的相结合
电视群体创作的特点使竞争与协作成为群体基本的组织方法。竞争是群体活力的象征,虽然会使成员间产生矛盾,但它对群体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激发有促进作用;协作是群体生存的根本,它是群体发挥最佳效能的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内部竞争会对群体目标的实现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而群体之间的竟争却能使群体成员间加强协作。因此,电视台或制片公司在建立竟争机制时,既要形成群体内部的竞争机制(如末位淘汰制),又要建立群体之间的竞争机制(如栏目责任制),两方面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既竞争又协作,保持创新活力。
5.顺从电视节目的定位电视节目的创新应该基于栏目的定位、一种迂回的上升,而不是游离和脱轨。栏目的定位犹如一棵树的根,是获取生命力的基础,定位的越准,根才能深扎于大地之中。若是与栏目定位相脱离,则创新便像断了线的风筝,没有了分量。
五、小结
电视编导是一个电视节目的主宰,编导在运用电视思维进行构思时,要有运筹帷幄、通观全局的思想,要有对全片整体把握和总体设计的能力,既要考虑到真体育局部的关系,又要协调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电视语言各要素的优势,使各语言形态相互融合,形成形声一体化的有机整体。作为电视编导的创新,在创作过程中,起到一种调和的作用,只有编导的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和思考,不断的增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赢得观众对自己的节目的喜爱。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李稚田《中国电视编导的回顾与前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2]陆康.电视文艺与社会生活[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
历史同其他科目一样,其目的是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任重道远。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我认为有几下几点:
1.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称之为“角度创新”。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历史老师可先分析书上的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然后我们提出新的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提出的那么苛刻。为什么这样说呢?这种差异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传统的评价着眼把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所取得的结果同最初参加会议的愿望作比较,而第二种评价着眼于把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同中国近代其他的外交活动进行比较。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这个理论是否严谨,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方法称之为“理论创新”。例如在讲到“五种社会形态”这一理论时,教师先启发学生对一个具体的国家进行个案分析,例如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又如美国,由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没有“童年”期,而是直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如意大利,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详细的分析,诱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出一个创新性观点:“五种社会形态说”只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粗线条宏观上的勾勒,并不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所有国家。
3.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知识基础。长期以来,史学界有一种“史学危机”的声音,这是因为我们把历史知识看成已经穷尽固定不变的东西,历史研究不可能再现历史现象,而是尽可能的使二者趋于接近,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新的史学材料的出现,知识更新是必然的。通过知识的更新和重新排列组合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的方法称之为“知识创新”。
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开发创新思维,这是所有教师的努力方向。
作者单位:河北省香河县钱旺乡教育办
设计素描教学是艺术设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传统的素描课程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素描不仅要锻炼学生的绘画水平,同时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设计素描教学过程当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对实际作品的应用能力。创新思维是设计素描教学的灵魂,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力成为教学工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主要针对设计素描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进行探讨,旨在更好地指导设计素描的教学。
关键词:
创新思维;设计素描;应用研究
0引言
设计素描教学是以素描为基础的主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当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不断追求完美的图形效果。在设计素描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就成为主要的探讨方向。首先,要让学生对设计素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重新审视设计素描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让学生注重思维能力的锻炼。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已经逐步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素描只是表达设计的一种手段。与传统的素描教学不同,设计素描是将创新设计进行具体化的过程,是将思维可视化的过程。设计素描的特殊性也就要求其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摒弃原来的教学模式,寻求教学创新,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设计素描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
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力,其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对已有的事物进行模仿和绘制,而是想锻炼学生如何将自己的理念、思维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该门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对于创造力的定义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一定的区别,但是总体可以归纳为:创造力是产生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正是因为有创造力的存在才会使得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也正是由于创造力的存在才会让所有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创造学认为人们所拥有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来获得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为设计素描教学的主要目的。学生创造力的高低受到教学工作者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科学程度的影响。在设计素描教学过程中采取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新型教学模式”就是以培养创新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在这种培养方式之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建立起开放的思维方式,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其多元化的表现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当中,将教学内容进行阶段化的分割,有序进行,最终使得学生的创新水平得到稳定提高。
2创新思维在设计素描教学中的应用
2.1引导学生注重使用说明
每一种艺术作品都会传递出一定的思想,其中蕴含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但现在许多设计教学的课程设计较为机械,只是单纯地教授学生一些素描的绘画手法、构图方式。学生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进行模仿,使得不同学生所设计出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也使得艺术作品失去了艺术价值,与流水线生产的物品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想要打破这种弊端就一定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摒弃程式化教学模式,让设计作品成为表达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语言。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引导学生注重艺术设计的使用说明。所谓的“使用说明”就是指学生通过文字叙述来说明每个艺术作品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目的,将自己的思想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引导观赏者正确理解作品的含义,实现思想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设计意识。
2.2开展专题训练,激活发散性思维
在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共同参与,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设计出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创造性思维就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聚合和汇拢,从而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东西。发散性思维是一种辐射性的、扩散性的思维方式,它是通过一个问题主线或是一种情感主体进行放射性的思考,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的扩散性思维方式。无论是扩散性的思维方式还是聚合式的思维方式都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素描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锻炼学生这两种思维方式,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程设计中可以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例如,“物象的解构与重构”“思维逻辑变异”“比例逆反”“材质变异”等专题训练。学生根据不同的设计主题进行相应的联想训练,发散性思维,寻找各者之间的相互联系,锻炼学生的创造力。
2.3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大开“脑洞”
在设计素描教学课程当中,创新思维的锻炼就是让学生打破传统教学的枷锁,真正释放自我,发挥想象的空间,大开“脑洞”。在平时的素描教学过程当中,我们习惯性地按照关联性事物组合、体量类似的组合、质感差异组合等形式进行静物描写,而这些组合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的想象思维,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为了打破这一固定思维模式,我们可以采取并置、悬挂、倒挂、重叠、垒积、包扎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替摆放,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创造新意,同时也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创作难度,使学生的绘画技艺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写生要求,让各个专业都能根据本专业的要求找到适当的组合方式。在练习的过程当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定的感知,同时在运用各种素材的过程当中也不断丰富学生的表现手法,改变学生的审美观念。
2.4添加艺术想象,随形就势
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是有生命力的,它们都蕴含自己的特点和思想,而作品的生命是靠作者赋予的,所以学生在进行创作的过程当中可以添加一些艺术想象,让作品变得更有特色。创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创作主体,以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进行适当的艺术想象,将一些理想化的素材加入作品中,将现实中的不可能变为作品中的可能。我们发现,在一些著名的艺术作品中都体现着想象的成分,如在一些美洲图案中你会看到一些鱼群、鸟群围绕着太阳旋转。这样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这却成为爱斯基摩人神圣的图案。因为爱斯基摩人生活的地方多是气候寒冷地区,他们对太阳有着无限的渴望,所以太阳在他们的画作中是神圣的象征,而鱼和鸟则是食物的象征。通过这一简单的构图表现出爱斯基摩人无限的渴望,他们希望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温暖的阳光,拥有享用不尽的美食。这样的图案也正是爱斯基摩人想象的成果。
3结语
在设计素描教学过程当中创新思维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学的进行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同时进行设计素描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在传统的素描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正规、规范化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绘画技术,但是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性和独特性思维模式。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一定的张力,只是呆板地进行临摹,创作出的作品完全丧失了生命力,而这样的教学结果是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相违背的。为了培养更具创新性的艺术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寻求教学创新,在教学过程当中注重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水平。
作者:宓恒茹 单位: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治源.艺术设计专业素描基础教学浅议[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05).
关键词 课堂氛围 思维创新 小学音乐
“创新是民族之魂,是推动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小学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听觉、感受、联想、想象、表现、创新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角色更新,教法创新
1.确立崭新的师生角色。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教者往往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以权威或领导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这种缺乏民主、缺乏融洽的师生角色关系,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束缚了学生思维和想象。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提出:“课堂上要充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就是要确立一个崭新的师生角色。即由传统教学的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转换和升级为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使主导和主体的双向活动达到高度统一。
在教唱《我家小院嘴巴多》时,因为第三乐句较长,一口气无法唱完。教者可以提问:“这个乐句太长,怎么才能唱好呢?谁来当回小老师,帮我想个办法?”以“小老师”的扮演调动起学生的学唱兴趣,借助他们对教师形象的记忆,充分发挥想象。一番惟妙惟肖的表演和范唱后,在众多“小老师”想出的各类办法中,学生们兴致勃勃地仔细比较、分析、试唱,最终选择了“分男女生轮唱”的方法。可见,师生间崭新的角色关系,使得课堂气氛宽松、民主、自由,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想象的驰骋,表述的生动,进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注重教法的创新。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以教师教唱、学生学唱为主。单一重复的教法,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利其灵活掌握学习方法,获取新知识,阻碍了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改用多种教法的组合设计,可以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在教唱《队礼歌》前一周,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应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演唱这支歌曲?我们还在什么场合演唱(演奏、听赏)什么歌曲时体会过同样的感受?能否将这样的场景画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学校、家庭、社区生活中进行“发现”。到了课堂上,引导学生生动地讲述寻求答案的经过,展示绘画作品。并借助声像的场景,提高学生对进行曲的认知,最后结合学生对“升国旗时庄严地唱国歌,举行队会时朝气蓬勃地唱队歌”的体会进行交流和总结,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演唱《队礼歌》。
从以上教例中不难看出,采用“发现法”,是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再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通过发现得出结论的同时,学生的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便得到锻炼。“情境法”的使用,不仅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绪,增强对歌曲的理解,而且还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接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两种教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观察—听赏—绘画—记忆—归纳—总结”的过程,在对问题反复地探究、实践中,逐步提高了感知、观察、记忆、理解、想象、再现等能力,养成了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课堂气氛中有了创新的空气,还要开辟出一片创新的土壤,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里生根、发芽。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变得尤为重要。
1.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见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想象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式,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欣赏日本歌曲《红蜻蜓》时,不必对歌词背景作过多介绍,而是通过初听后,让学生说出各自感受,一首原本对童年生活充满无限怀念的歌曲,通过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后,被他们联想为“对无法捉到红蜻蜓的惋惜”“对采桑果快乐情境的回忆”等等。学生的想象对原曲含义的理解虽有些偏颇,然而这些奇思妙想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加入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模式。
2.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过去的音乐教学中,强调求同思维的培养较多,迫使学生认为老师的话永远是正确的。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在教一个新调前,先领导学生听听、唱唱此调音阶,然后再唱C大调音阶,接着让学生比较一下调式的高低,最后再出示音阶图,在“小小千里眼”的游戏中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do搬到哪里去了?”“有无升降号?有几个?”等等。这种逆向的教学方法,配以趣味游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活了学生主动学唱的兴趣。
关键词:创新思维 情境 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因为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朗读究竟对语文教学有哪些作用?由浅入深可以概括成: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含蓄美和形象美的感染能力。想要达到这些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那需要语文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把朗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训练。要想成功地上好一节语文课,需要在教师巧妙的教学方法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有效的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即在具有创新的模式下,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激情,使教师和学生达到教与学的目的,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朗读的习惯,也需要教师提供有利的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文字中的乐趣,体味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1.边表演边演说
边表演边演说,既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也是学生和教师所喜闻乐见的,让学生或是教师充当课文中角色,分角色把文章中的各个人物,各种语言,以及各种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2.用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意境。我在教学《鼎湖山听泉》一文时,则在学生朗读或是教师范读时,配以扣人心弦的旋律,衬托出泉声的美,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象。
3.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泉,语言也是一样,只有把语言文字投入到实践中,在现实情境中使文字长久地停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才能形成慢慢积累的能力。国家新课标中指出“语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主战场。在教学中,不仅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还要注重朗读、默读、语感等感知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调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感
培根曾说过“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与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要是没有积极性,那么教与学就像两个互不相干的过程,从而会导致学生或教师对课文中的文字内涵不深加追究,漫不经心。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加深语感,从而提高朗读能力,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
1.教师融情范读,建立文字的美感
教师融情范读,景随字出,便可以唤起文章中美的形象。如叶圣陶先生的《瀑布》,这首诗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其中贯穿着作者由“听到――远看――近看”中所产生的强烈情感。如“啊!望见了瀑布全身”,山路忽然一转,瀑布猛然出现。这表现出了作者的异常惊喜。读的时候,要猛吸一口气,发出惊呼“啊!”但不加重语气,要突出“喜”,再强调“全身”,表现出作者感叹的意图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融情范读中跟随着进入情境,体味着美妙的文字中表现出的美丽事物,增加学生对文章中文字的美感。
2.进行小组竞赛,提升朗读能力
运用分小组或分角色的竞赛形式,一般情况下,只要一听说竞赛,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个个充满激情。为了给本小组争光,学生在踊跃起来朗读的同时,都比较注意语言的连贯性,或是语言的感彩。利用这个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朗读能力,从而在竞争中提升每一个学生以及整班集体的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
自我表现意识既可以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体现,又可以渲染周围的气氛。比如,教师可以指名朗读,先指出一些比较大方,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进行朗读,在气氛调动起来后,再让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起来朗读,并不时地加以鼓励和肯定。还可以让学生们互相推荐。这样,就可使学生有这一种意识;我的朗读还是可以的,因为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信任。等到下一次,他们就会更积极地参与朗读训练。由此,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良性循环。要想成功地上好一节语文课,需要在教师巧妙的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有效的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的知识,即在具有创新的模式下,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动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探索,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的东西。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
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性思维时无须处于防范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参加学生的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通过自己艺术化的服务,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真诚、接受、理解的气氛,创造一种心灵放松、自主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真实的自我从面具后面走出来,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从而建立起能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
二、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教师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一种自然、亲切、真实感。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借助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仔细观察、接着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让学生讨论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使学生弄清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道理,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乐于创新。
教学中还可以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在“尝试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只有对已有的经验及表象进行加工、提炼或空间想象,才能悟出新的见解。因此,“尝试训练”必须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如尝试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设计如下的练习:当你看到“π”时,你想到了什么?(“π”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一个无限循环小数,取两位小数时约是3.14……)从C=πd中,你想到什么?(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圆的周长是半径的2π倍,直径是周长的1/2π)这样的“尝试训练”,从已学过的知识出发,进行两项思维训练,触发了学生思维的活动,沟通了圆的半径、直径、圆周率、周长之间的关系,是学生从思维训练中发现利用周长半径,利用周长求直径的规律,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尝试训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创新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尝试训练”是进行新课的延续,为此,教师应努力发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的多发性,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思路,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进一步了解事物。
3.开放性的训练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尝试训练”作为进行新课的延伸和发展阶段,要重视利用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探索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要给学生思考、探索发现的机会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快乐学习;轻松解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80-01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学生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从题型上分析,新试题较侧重检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而解答,题目所涉及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讲授的,学生不会解答。究其原因是我们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没有落到实处,如何才能让学生轻松解题呢?笔者现谈谈自己的见解,供广大教师们参考。
一、教师要善于创设轻松的阅读课堂,让学生学会学习
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为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以及获取课外知识、增强求知欲提供条件,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教师要营造创新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针对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不思索或少思索,教材上是什么样的问题题型,学生就只会解什么样的题型,缺乏灵活性、创造性等种种不良情况的存在,今后数学教师应当主动大胆实施“创新教育”,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例如引发学生交流、讨论、表现……〗,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如“二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只要教师善于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
数学问题的教学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极为重要。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都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提高积极性。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的解法:例1解不等式3(1+x)
四、教师要善于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营造良好氛围,创造创新思维
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需要的决不是压制。在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间平等、民主的交流,是一切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树立真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尽可能满足学生心理上的合理要求。例如在数学课上,学生有时要求不按照固定的小组进行讨论,和谁讨论可由他们自己选择;作业不要总留同一层次的,让他们有选择地完成作业量;多给他们一些思考、实践的机会;多制造一些老师与学生对抗的机会等。对于这些要求我都一一答应,并按照要求做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尊重了学生的劳动,使学生对我产生了亲近感、信任感,从而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从没有过多地批评和指责,而是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宽容他们,允许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尝试性错误,明确这是通向成功的前奏,给他们以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
只有在这种和谐、民主、愉快的氛围中,才能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例如,我在教学“数的意义”时,讲到“自然数都是整数”,有部分学生提出:“那整数就是自然数吗?”对于这部分完整的知识必须到初中才能学到。正当我想的一刹那,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整数除了自然数外,还有其他的自数。”虽然这位学生不完全正确,但已为我作了一个很好的回答。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意见,并表扬他课外知识很丰富,同时也激起了其他学生的对知识的渴求。
二、创设课堂情境,诱导创新思维
1.创设动画情境。小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d趣,他们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必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教学一年级加法应用题时,教师创设了这一个活生生的画面:河里有5只小鸭,游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小鸭?后来又游来2只,河里一共有几只小鸭?这种情境的创设,变静为动,自然美丽,不需要讲解,学生就像看动画片一样轻松愉快地理解了连加的意义,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
2.创设生活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存在着“大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进一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元、角、分”时,创设这样一个模拟情境:“当你去商店买一元东西的时候,你是怎样付钱的?”学生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元、角、分的换算关系。在课的结束部分,创设一个模拟商店购物的情境,对所学知识得以检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创设故事情境。实践证明:带有生动有趣的、悬念性的故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快速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情感。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创设一个故事情境:“炎夏,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处农庄,庄主送给他们一个大西瓜。唐僧说:‘我把西瓜分成四块,一块是1/2。一块是1/10……’。嘴馋的八戒心想:‘10此2大,我要1/10那块’。”教师提问:“你们帮八戒想一想,他挑的那块西瓜是最大的吗?”问题刚一提出,学生的兴趣就非常浓厚,并且积极投入到思考中。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思维得以激发。
实践表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适当的课堂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策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升华发展。
三、精心设计障碍,促进创新思维
平坦无奇固然可使学生的学习比较轻松,但往往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开发其创造潜能,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地设计出一些学习上的“小障碍”,学生也乐意通过自身的尝试、探索、思考闯过这一道道“关口”。这精心设计的“小障碍”保持了学生思维的兴趣,逐步养成勤思,善思的习惯,萌发了其创新思维。例如:一次数学课应用题复习课上,我故意出了这样一道题:小明家最近养了一些非常可爱的兔子,其中白兔40只,灰兔50只。此题一出,就引来学生们的“非议”:不好解答的呀,少了一个问题吧!我就顺其自然要求给应用题提出问题并解答。一会儿的功夫,一步计算的,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百分数应用题的……一个不漏的都出现在这堂课上。
通过越过数学小障碍,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创造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样一个个小小的数学“障碍”竞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又何不常常为学生设障引趣呢?
四、重视实践操作,发展创新思维
一、采用“金鱼缸”式管理法,实行民主治班
“金鱼缸”,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一目了然地观察到透明的缸里金鱼的活动情况。“金鱼缸”式管理法是一种极富透明度的民主管理。班主任应改变以往的家长制或保姆式工作作风,遇事不必事必躬亲,班级事务应交给班委会,让班委干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1、突出“三项民主”民主选举班干部;民主制定班级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学习、纪律、卫生、体育、课外活动等方面的细则条例;民主决定班级中的“大事”、“要事”,例如开展某项活动,处理违纪现象等。这样做的目的,其一是使班干部能代表大多数同学的意愿;其二是使班级制度能符合、体现大家的利益和要求;其三是激起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人”意识,调动大家参与管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焕发出:“班好我荣,班差我羞”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2、建立班委轮换制。经过学生民主评议的班委会,在经过一定时期的磨合,实践后,对班级管理已进入最佳状态。这时应立即调整,由新一轮班委继续管理。这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做法,使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并努力在管理中创造自己的特色、风格、发挥积极性、独创性、把班级管理推上新的境界、新高度。
二、创设团结互助、拼博竞争的氛围
班级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树立起一种积极向上、团结拼博的班风、勤奋求实、执着创新的学风。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胸中有了大目标,千斤重担也敢挑”,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其次,组织开展各种竞赛,激发上进意识,形成一种争先创优的心理态势。再次,注重班级考核,制度透明高,可操作性强的考评制度,公开、公平、公正地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作出全面考核,作为评选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及发展团员的重要依据。
班主任要与学生交朋友,心灵沟通,真诚相待,同他们架起友谊的桥梁。为了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班主任要打破年龄界限,找学生谈心里话,了解学生喜爱的东西,陪学生一起“赶时髦”,课外活动中,与学生一起活动,在欢声笑语中打成一片,团结互助。
三、运用“七擒七纵孟获”,为使“蛮王”孟获永不反叛而采用
攻心为上战略,即得民心,顺民意,使孟获口服心服。对于“蛮王”都能制服。对于顽童,宽恕他、监督他,注意他,教育他,引导他,感动他,使他心灵深处受之震动,不搞“烽火滚滚的鏖战”,“不动干戈”,也不“剑拔弩张”,“不战而屈人之兵”,而是班主任献出爱心,爱心是一片照在冬日的阳光,使贫困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股流淌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看到生命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独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事事关心学生,处处体贴学生,而使他们内心动情,亲师信道。
四、培养不驯服的“野鸭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
丹麦哲学家哥尔科加德说:“野鸭一旦驯服,就失去了它的野性,再无法海阔天空地去自由飞翔了。”过去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总是希望学生做听话的“小绵羊”,循规蹈矩。结果,许多学生成了高分低能者,缺乏个性及灵性,要改变这种状况,班主任要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活动,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弘扬个性的机会。如举行辩论会,演讲会、诗歌朗诵、广视角读书、学法交流等,让他们关心流行歌曲排行榜,去关注体坛重大赛事,去交流最新科研成果。使大家感觉到生活充实,有趣味,有活力。在活动中,既受到启发教育,又得到锻炼提高,还能广博见闻,取长补短,积累信息。
当我们还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培养他们不驯服的野鸭精神时,便会给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注入活力,整个班级管理工作将呈现出勃勃生机。
五、推行“三七开”奖惩制,鼓起学生自信的风帆
平时考试不排名次,而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评估学生,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以前考试,以分数定人。考,考,考,成了老师的法宝;分,分,分,成了学生的命根。学生只知死读书,长此以往,磨灭灵气,丧失活力。我们改变了以前的单以成绩的评估方法,将70%的学生评为优良或优秀。改进了奖惩制度,有利于激励多数,鞭策少数,学生会更加坚定信心,鼓起自信的风帆,驶向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