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图书馆流通部工作计划

图书馆流通部工作计划

时间:2022-07-26 00:58:05

图书馆流通部工作计划

第1篇

1.研究间、存包柜申办工作。

2.勤工助学学生工招聘工作。还需招聘10人。

3.继续完成密集书库过刊下架打包工作。

4.社科 自科图书阅览区架位调整工作。初步方案是对部分零借阅率图书下架到密集书库,实行闭架借阅。

5.完成2018级新生证件注册工作。(已完成2018级乡村医生注册工作)还有,借此机会,说一下图书超期问题,现采用超期停借方法。具体:前3天为免罚期。每册图书每超一天停借0.3天。

6.2018年上半年期刊下架整理工作。定期更换咖啡吧、电子阅览室、漂流处期刊。

7.日常查架工作。

8.日常巡视报修工作。希望引进占座管理系统完善对占座行为管理。

9.日常借还、咨询工作。

10.日常数据统计工作。

第2篇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经济、行业和用户需求的变化给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带来了生存压力和生存危机。2010年,OCLC(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发布的《研究型图书馆:危机与系统化变革》一文中指出研究型图书馆的价值、人力资源和技术面临危机[1]。2011年,美国Alfred大学的培训馆员Brian T.Sullivan发表了图书馆《2050年大学图书馆尸检报告》重新燃起了“图书馆消亡论”的战火[2]。因此,Rethink(反思)、Restruting(机构重组)、Restaffing(人员重新配置)、Renewing(创新)等成为图书馆变革的共性话题[3]。

1 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变化

我国图书馆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和危机如下:Web5.0、云计算、4G、大数据等新技术快速兴起使图书馆信息组织方式受到挑战;书刊垄断与价格增长使图书馆服务效益难以保证;数据库提供商、网络搜索服务提供、图书零售业、市场化运作的文献服务商以及图书馆外包业务市场的成长给图书馆带来“去职业化”的危险;越来越多的用户更依赖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图书馆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4]。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对象也正在由图书、期刊等纸质文献等转变为数字化信息。全球大数字化资源正在快速增长,并逐渐成为主流的信息资源类型。国外的图书馆在电子资源的投资比例在70%以上,我国图书馆基本在50%~60%的水平。

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引起高校图书馆工作内容和服务方法的变化。很多新兴业务通过计算机、校园网、局域系统网和世界万维网实现,因而对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和人员素质要求较高[5]。

2 我国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变革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以前,高校图书馆工作重心是采访编目和流通借阅,这时高校图书馆的组织结构是按照文献加工流程设计直线职能式,这种直线职能式的组织结构在以纸质文献为主体的图书馆能运行良好。90年代以后,图书馆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参考咨询、电子资源建设、学术机构库建设和开放获取资源组织建设上,直线职能式的组织结构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的用户需求,表现在部门划分过细,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图书馆整体被割裂;图书馆内部以及用户与图书馆之间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

面对生存环境的变化和传统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的弊端,国外图书馆敏锐地认识到图书馆组织变革的必要性,而且在实践中探索和推进以组织结构变革为中心的变革。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在2011年12月启动了“重新思考图书馆项目”,制定了变革原则。哈佛大学图书馆为了创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图书馆,2009年开始成立图书馆任务小组,2012年2月公布实施新型的组织结构,随之进行相关的岗位设置和人员部署,这种模式成为21世纪新型图书馆模式的典范。

21世纪以来,我国一些重点院校图书馆按照以读者为导向、以价值为导向的原则对业务流程进行了重组,通过突破性重组与连续性改革相结合的方式变革了图书馆组织结构,基本上形成了“四部一室”的模式,即由文献建设部、读者服务部、信息技术部、信息咨询部和办公室组成图书馆部门。

目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设立了采编部、流通部、读者服务部、期刊部、技术服务部、参考咨询部、特色资源建设部和办公室共8个部门,亟待进行组织结构变革。

3 我国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变革

3.1 重组业务流程

要完成组织结构变革,首先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即按照用户需求设计业务流程,根据流程需要设置相应的部门。要增加用户所需服务或工作流程,取消对流程不利的多余甚至起阻碍作用的部分,建立一种面向读者,能对各种文献进行有效管理的新型业务流程模式。可以借鉴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方法,首先组成图书馆学习小组进行情境分析,设计业务流程重组方案;然后征求校园师生评议和意见,形成科学合理的方案;最后由馆务会做出决定,通过学校层面发布公开信,实施计划。

3.2 整合业务部门,建立矩阵式组织结构

在组织变革过程中,要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共享的大图书馆系统,以精简、效能和弹性的原则对图书馆原有部门进行整合,建立适应新的业务流程的组织结构。

将原来的采?部、特色资源部和期刊部采访编目业务整合到文献资源建设部,部门主要职能转变为:确定馆藏发展规划,对读者信息及需求进行分析,采访中外文纸质和电子资源,对到馆后资源进行分编、组织和加工,还应负责中外文书目库、馆藏数据库的维护、本馆特色馆藏数字化的建设管理以及全馆文献回溯组织与管理工作。

将流通典藏部、图书阅览部、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咨询台及学术交流室等整合成为读者服务部,主要职能是:读者咨询解答、提供各种资源的检索查阅指导,并负责学习中心、信息共享中心、学术交流室等预约管理服务,同时负责学生助理的管理工作和阅读推广宣传工作。

将参考咨询部的一些特色资源建设工作划归资源建设部,并进行岗位和人员的调整和补充。参考咨询部主要职责为:提供学科学术参考咨询、读者教育与用户培训、电子资源导引与推广、科技查新与代检代查、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并积极开展机构知识库建设、参与推动开放获取活动,增加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组织学科馆员进行科技情报研究,为用户的教学、科研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辅助。

信息技术部设置不变,应扩大其业务范围,加强人员配备。其主要职能是:各类计算机硬件的采购与维护工作、数字网站建设与规划、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开发、图书馆集成化管理系统的维护以及图书馆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办公室设置不变,其业务内涵应延伸。其主要职能是:协调组织全馆党务、行政和后勤等工作;建议加强对内和对外交流协调工作;图书馆重大决策的前期调研工作;并协助馆长做好图书馆组织结构重组和人力资源建设管理工作。

鉴于高校图书馆一些业务需要通过小组方式开展,比如馆内刊物编辑、排版和发行工作,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和推介宣传,因此结合部门重组方案应建立矩阵式组织结构。这种矩阵式结构能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也克服了直线职能结构中各部门相互脱节的现象;同时具有工作小组的激动灵活性;其次因为各部门人员直接参与项目,在重要决策上有发言权,所以能增加参与者责任感,激发其工作热情。未来矩阵式组织结构如图1。

3.3 优化岗位设置

组织结构重组后,图书馆岗位设置也要发生相应变化。资源建设部需要裁减传统的书刊编目岗位人员,增设数字化建设新岗和电子资源编目岗位,以加强特色馆藏、文库、知识库的建设和数字化研究与服务。读者服务部需要减少流通借还岗位设置,需要增加图书馆营销岗位,推广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技术服务部门应该增设“数字化管理及开发、服务器管理”等岗位,研究如何利用最新技术开展工作。参考咨询部增设学科馆员岗位,依托他们的学科专业背景和信息情报技术去嵌入学科研究领域,为大学的高端人才或科研人员提供高水平的科研信息服务。

第3篇

为满足学院师生读者在教学和科研中对文献资料的需求,创建让师生读者满意的图书馆.

工作思路:

1、通过调研学院师生读者的文献需求规律,依据读者的特点来制定图书馆的服务策略,调整并拓宽图书馆的服务内容;

2、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的服务模式,图书馆所有的工作流程都要基于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来考虑;

3、在充分实现图书馆的辅助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同时,尝试发挥出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具体的工作计划:

一.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形式来提高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拟建立起一支能提供优良服务的队伍,为顺利实现图书馆年度工作目标创造条件.年图书馆计划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人员的职业素养:

1.坚持每二周组织图书馆员工进行一次业务学习,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图书馆员工应具有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及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的学习由等同学负责,学习的形式主要为集中讲课并讨论;职业道德及价值观的学习由等同学负责,学习的形式为组织大家阅读相关资料及展开讨论.

2.每学期对参与图书馆工作的勤工俭学的同学进行四次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为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知识.通过相关的培训使勤工俭学同学的信息素养要比普通的学生读者高一个台阶,让他们能在学生读者中充当图书馆资源利用的宣传者及引导者,以此来扩大图书馆的服务面,改善服务效果.此项工作由各服务口的员工具体负责.

二.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相关宣传活动来促进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以此来创建让读者满意的图书馆.本年度计划开展的宣传活动有如下内容:

1.将图书馆员工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图书馆读者应拥有的权利形成文字,张贴在图书馆各服务口进行宣传,让读者知晓他们的权利及应获得怎样的服务,以此来促动馆内员工提供优良的服务,以保障图书馆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这项工作由等同学负责,在月份之前完成.

2.采取多种方法宣传图书馆的资源及其利用方法,进一步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出图书馆对教学和科研的辅助作用.宣传的方式包括:加强与系部教学秘书的联系,拟通过他们向系部老师宣传图书馆的资源,这项工作由等同学负责;对重点读者,如科研课题负责人、教学团队带头人,定期用OA电邮及短信的方式介绍图书馆的资源,帮助他们了解如何利用文献资料辅助教学和科研,此项工作由同学负责;在图书馆门口设立宣传栏,向学生读者宣传图书馆利用相关知识,此项工作由等同学负责;编制图书馆利用知识小手册,向级新生宣传图书馆的资源,此项工作由等同学负责;分系部对全体老师进行电子资源使用知识的讲座,年内要完成对七个系部老师的讲座,此项工作由同学负责.

三.围绕图书馆的工作目标作好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年,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计划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

1.分解学院下达的预算指标,编制好图书政采计划,上报学院有关部门.这项工作由等同学负责.

2.根据学院的专业设置,认真听取系部的意见来征订、采买图书.年度图书采购计划如下:90万元采买纸质图书3.5万册,其中专业图书占70%,以充分保障学院教学和科研对文献资料的需求;4万元用于购买数据库资源,以补充教师科研对文献的需求;6万元用于订购期刊和报纸.此项工作由卢儒珍、唐清、刘滨兰负责.

3.每学期在图书馆举办一次书展,邀请学院的师生读者为图书馆挑选图书,以保证读者能在图书馆借到自己需要的图书.书展的时间定于月份、月份,具体由等同学负责,全馆员工及读协成员一起参与.

4.加快我院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争取在月份能对全院的教师读者开放.此项工作由何国亮负责.

四.注重服务工作的细致化,人性化,以吸引更多的读者来利用图书馆,具体的计划如下:

1.在各服务口增设电脑终端,让读者能方便地利用电脑查阅图书馆的资源,其中报纸阅览室设置4台、期刊阅览室设置4台、参考阅览室设置6台,流通书库设置6台.此项工作由等同学负责.

2.面向教师读者的参考咨询工作要主动深入到系部,定期将参考咨询单发送到系部,请系部教学秘书收集老师对图书馆的要求及利用图书资源所遇到的问题,以促使参考咨询工作能真正对老师的教学和科研起到帮助作用.此项工作由等同学负责.

五.努力拓展图书馆的职能,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1.组织读协开展相关活动,以协会的读书活动来带动、吸引全院学子热受阅读,发挥好的图书的教化功能.年度计划开展的相关活动有:月份开展"书海漫步"阅读交流活动;月份组织读协成员听有关阅读的讲座;月份开展"图书馆利用知识"有奖竞赛活动.

2.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提高学院学子的信息素养,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六.重视图书馆的科研工作,继续走以科研促管理、服务之路,用科研成果为图书馆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帮助.

1.完成年教育厅科研课题"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的研究工作,争取在月前结题.充分利用课题的研究成果来提出改进我院图书馆的管理及服务工作的若干策略,为创建读者满意的图书馆献计献策.这项工作由卢儒珍、唐清、邓己红负责.

2.总结图书馆在建设我院教育教学资源数据库工作的成果,组织图书馆成立科研小组,将成果申报学院年度科研课题.此项工作由同学负责.

七.尝试建立图书馆绩效评估制度.

图书馆的绩效测度是图书馆在特定时间实现其目标的系统测度,是对图书馆工作的总体评价,可以帮助图书馆观察工作进度,确定计划实施中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年,图书馆将努力尝试进行绩效评估,要求各服务口对所有工作进行认真统计记录,每学期将收集统计数据进行绩效测度,来作为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决策的依据.此项工作由卢儒珍负责,各服务口工作人员负责做好日常工作数据的统计.

八.加强馆内安全工作,尤其是消防安全工作,确保为读者提供一个安全、文明的学习环境,让师生读者满意.具体措施如下:

第4篇

就是管理者运用组织权责,发挥领导权威,按计划目标的要求,对下属部门或个人进行指导和发令调度。指挥是通过下达命令、指示等形式,使系统内部全体成员的意志服从于一个权威的统一意识,将计划和领导的意识变成全体成员的统一行动。因此,指挥是完成计划任务、实现工作目标的有力杠杆,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管理活动。

2控制

是指衡量当前工作执行情况并使之导向预定目标的过程,也就是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对图书馆工作的标准、服务质量等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确保原定目标的顺利实现。

3协调

所谓协调,就是对图书馆的各个部门、各项工作实行统一的指挥和调节,使其趋向和谐,避免矛盾和脱节现象,以利于发挥图书馆系统的总体优势,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在图书馆内,协调的主要任务是从系统角度出发,平衡各个部门的人、财、物的分配,加强各项工作环节的连接,解决部门与部门、部门与个人以及个人之间的矛盾,保证各部门及个人积极性的发挥,使其行为纳入图书馆总目标的轨道。

4图书馆管理职能的调查分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管理职能有何变化?对此问题,根据盛小平教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原有的6种职能———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虽然依旧存在,但是人们认为知识共享、知识获取、知识中介、知识转化、交流、学习、教育、创新却更加重要。

5图书馆管理职能的变化

5.1知识获取

在现代社会中,图书馆应当是一个知识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各种知识信息的组织、传播与利用是现代图书馆的工作核心。图书馆管理理应走到以管理知识为核心的工作重心上来,最大限度地捕获、挖掘、利用与传播知识。因此,图书馆应该发挥本身在信息组织的原有优势,挖掘并利用其知识获取的管理职能。所谓知识获取,就是从各种信息源中发现、提取和挖掘知识的过程。它可分为人工获取、机器辅助的人工获取、机器自动获取三种类型。

5.2知识中介

吴慰慈先生指出:图书馆是帮助人们利用文献进行间接交流的中介物。在知识管理时代,图书馆不应再局限于文献信息的管理,而应根据不同用户对知识的不同需求,通过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共享平台来加速知识的流通与利用,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知识中介功能与作用。

5.3知识转化

在图书馆管理实践中,时常在进行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个人知识与集体知识的相互转化。图书馆的隐性知识分为个人隐性知识与集体隐性知识两部分。个人隐性知识与个人有密切的关系,包含技术要素、认知要素、经验要素、情感要素和信仰要素。技术要素包含具体的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认知要素包括个人的知识结构、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判断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验要素包括工作经验、生活阅历、思维模式、人际关系、兴趣特长等;情感要素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直觉、偏好和激情;信仰要素包括人的信仰、价值和奋斗目标。集体隐性知识是图书馆全体员工长期以来通过相互交流和相互协作所形成的工作理念、默契、信仰、经验、亲和力与凝聚力、技术、工作方式与方法、馆员之间和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机制、图书馆对内外环境和事件的应付能力和协调能力、图书馆对外服务的整体水平和信誉等。促进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是知识管理的首要任务。

5.4知识共享

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所有者向组织贡献自己的知识,使个人知识变成集体显性知识,从而不断壮大集体显性知识;二是个人从集体知识或知识库中吸收新知识,丰富自己的隐性知识。在管理实践中,图书馆可通过实施两种知识管理策略来履行知识共享的职能:一是编码化策略(codification),它是指通过图书馆内部的管理机制和沟通渠道(如电子馆务),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编码化的工作流程、数据库或知识库中的内容。二是个人化策略(personalization),它是指将没有掌握某种知识的人和掌握该知识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5.5交流

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交流变得更加频繁与重要。建立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使员工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信息和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升华,使知识交流者得到启发和提高。只有在交流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学习、利用与创新。因此,交流成为图书馆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

5.6创新

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本质在于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是图书馆管理的一种内在功能。图书馆管理创新是多层面、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的,包括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流程创新等。管理创新实质上是一种知识创新,它能使图书馆打破常规,改革管理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能使图书馆以敏锐的观察力密切关注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新问题;能以超前的意识进行果断决策,适应未来的发展。因此,创新既是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图书馆管理的一种重要职能。

5.7学习

对于图书馆来说,学习变成了一种真正的竞争要素和生存方式。这种学习实质上是指组织学习。所谓组织学习,是指组织不断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过程,是组织的创新过程。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组织学习是指知识状态的改变,包含知识获取、传播、提炼、创造与实现,即获取不同信息、分享共同认识来开发知识,以及增长见识、知识和联合过去与未来行为的能力。图书馆可以通过系统思考、战略学习、团队学习、对话、建立共同愿景、信息系统的使用、反馈系统的利用、自我管理、知识共享宋推进组织学习,使图书馆成为一种学习型组织,从而发挥图书馆管理的组织学习功能。

5.8教育

第5篇

1.职业生涯管理含义

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开展和提供的,用于帮助和促进组织成员实现其职业发展目标的行为过程,它包括组织和员工本人对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反馈和修正等一系列的综合管理过程,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的是使每位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与组织发展的战略目标相一致,使员工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相吻合[1]。职业生涯管理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个人角度,员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通过自我管理、自我努力来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二是从组织角度,以组织的发展目标为准则,结合员工的实际状况,与员工共同设计出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向,并为员工提供既适合个人发展、又反映组织目标的工作岗位。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管理能使组织的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的发展目标协调一致,可以建立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双赢关系,增强员工的组织归属感,促进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组织在需要时也可以得到具备合适资格和经历的员工,并保证员工的献身精神与忠诚度。本文主要从组织的视角讨论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生涯管理。

2.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管理是高校图书馆根据部门的职业特点,把馆员个人发展与高校图书馆发展相结合,从图书馆的角度出发,将馆员看做可开发增值的人力资本,向馆员提供图书馆岗位的工作分析、工作描述等资料,结合馆员的心理、生理、学历等个人因素,对其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和反馈,并对每一步骤、方向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提供图书馆员在工作中提高职业素质的机会和人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2]。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图书馆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增强组织竞争力,实现图书馆目标的有效手段。从目前我国的情况看,职业生涯管理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其研究主要着眼于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仍然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课题,职业生涯管理的科学研究在高校图书馆领域还十分薄弱,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发展[3]。

3.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

对高校图书馆员来说,每项业务工作都具有科学研究、教育和服务的特点,这些决定了图书馆员职业生涯发展的特性,即在图书馆职业劳动的复杂性、劳动层次的多元化结构以及职业成就的不明显性。此外,还包括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服务手段和内容的快速更新所造成的馆员职业压力增大等特点。二、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管理问题的现状分析课题组成员通过文献、问卷及走访调查[4][5]发现,当前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管理存在以下问题:近几年来,由于各高校图书馆通过引进研究生、鼓励在职人员攻读在职读研究生以及其他提高学历的教育方式,使当前高校图书馆员中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人数迅速增加。随着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结构逐渐向高学历、高层次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馆员开始萌发职业生涯意识,并积极争取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环境。但在实践中,相当多的高校图书馆尚未把馆员的职业生涯管理列入议事日程,馆员的职业发展处于自发状态。虽然有些高校图书馆为馆员制订了一些发展计划,但从总体上看,馆员的职业生涯管理仍始于被动和无序的状态之中。我国高校图书馆员职业中目前仍旧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地位低下,领导不重视、图书馆领导职业生涯管理意识不强、缺乏员工职业生涯系统管理;馆员职业道路发展模式单一、职业发展空间比较狭窄、职称评定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不同图书馆部门劳动强度差别很大,造成馆员心理不平衡;馆员缺乏明确的工作认同,在图书馆工作心理压力大;馆员普遍感到现有的知识、技能无法满足工作的需求,进修机会少、效果不明显,影响职业发展;馆员在组织中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对工作的满意度不高等问题。正是由于以上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才造成了现在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中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职业高原”、“职业围城”等问题的出现。因此,积极开展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的规划管理,帮助馆员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既有利于图书馆组织进行人才盘存,促进高校图书馆的有效管理,又有利于馆员自身的职业发展,避免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的盲目性;既能够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员工的能力,又能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及合理配置,解决高校图书馆人才外流问题,实现高校图书馆及馆员的“双赢”。

三、加强和完善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管理的途径探析

1.增强领导重视程度

职业生涯管理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这种组织行为的主要策划和实施者就是高校图书馆的领导。高校图书馆领导应有目的地学习和了解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强化职业生涯管理意识,充分认识职业生涯管理对于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性[6],并在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整合馆员的职业生涯管理,使馆员的职业生涯管理与图书馆组织的发展战略相配合,还要在图书馆管理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为馆员创造发展的机会,使馆员的潜能和创造性得到发挥,以达到馆员与图书馆事业发展双赢的目的。

2.建立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高校图书馆实施职业生涯管理,应该建立完善、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是馆员个人发展与图书馆组织需求相匹配的动态过程,因此,高校图书馆实施职业生涯管理,要始终保持馆员职业生涯规划与图书馆组织发展的步调相一致,建立科学的竞争机制,防止图书馆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中的不公平现象[7]。为了使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科学有效,图书馆可以聘请馆内的管理人员、专家或外部的专业咨询公司、专家,协助建立馆员职业咨询管理体系,指导馆员进行职业发展规划、选定其职业发展道路,设定长、短期目标。图书馆各部门要结合馆员的聘期考核、评估工作,不断对每个馆员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并提供修改方案。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并直接与馆员个人利益、职业生涯发展等密切结合,不但有利于促进图书馆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帮助馆员及时修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使其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更加合理。

3.建立多元化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

多元化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给图书馆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可以更充分地调动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这样既有利于图书馆员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图书馆的整体发展。高校图书馆可以在以前的职务晋升途径和职称晋升的途径上,增加技术职业生涯途径,使得技术馆员可以在信息、采访等部门平行流动,使其专业技术知识全面化;图书馆可以采取横向调动或轮岗的方式使工作方式具有多样性,使员工摆脱单一的工作环境和内容,焕发新的活力,迎接新的挑战;可以将图书馆工作流程和部门进行重组,对工作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扩展他们的工作范围,提高其业务能力,有利于图书馆各部门的沟通[8];可以成立专题科研小组或其他项目小组的方式,将不同部门的人员调在一起,使其承担双重工作和职务。这样既能帮助那些希望走职称晋升途径的馆员取得科研成果,也能使得图书馆内部各部门的人员相互沟通,对图书馆整体有个了解,而不局限于自己的业务领域。

4.建立和谐的高校图书馆人文环境建立和谐的人文环境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9],它产生的对馆员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比物质激励更为有效。和谐的高校图书馆人文环境应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并使之充分发挥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的职业生涯管理活动要围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进行。图书馆应该提倡共同的理想、道德、信念,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创造平等、和谐、进取的组织氛围,馆员对组织目标、制度、观念高度认同,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量。个人则积极调整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使个人发展融入到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

5.协助图书馆员进行自我职业生涯管理

随着职业生涯管理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管理主体也将由图书馆为主导转变为图书馆员主动地进行自我职业生涯管理。高校图书馆可以主动为馆员提供相关的信息和咨询服务,让员工充分了解组织的发展现状、前景目标、发展规划、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岗位空缺情况等,设置业务培训课程供员工选择和参加;通过单独谈话和工作研讨会等形式,帮助馆员了解自己实际工作经验和状况、分析自己目前能做好哪些工作,如果加以培训和实际工作锻炼,将来能做好哪些工作,分别列出计划。从而使图书馆员更好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在图书馆中更加持久而高效地工作。也可通过协助图书馆员确定职业锚[10],加强高校图书馆人才管理。根据美国管理学家施恩的职业锚理论,每一个馆员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锚所在,每个馆员只有在适合自己的职业锚上,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业绩。从组织的角度来讲,图书馆管理层应该考虑弹性的职业发展道路,正视馆员之间的个体差异,通过激励和奖赏制度以及多样化的培训计划来满足不同锚型的馆员的心理需要,这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总之,只有将图书馆的发展需要和图书馆员的实际状况相结合,既尊重员工的个人意愿,又从图书馆的全局出发,才能真正实现员工个人和图书馆双赢的目标。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资本审计;审计方法

1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的内涵

现代商业社会的本质以及企业作为知识管理主要领域的现状使得人们对知识的价值和效能愈加重视,促使知识资本审计概念的出现。知识资本审计被视为系统化探究、分析、量度和评估组织知识资本的过程。通常所指的知识资本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与社会资本。知识资本实际上是知识内嵌于各类客体内,从而内化为客体的能力而形成的。知识内化为员工能力即形成人力资本,内化为组织知识流程即成为结构资本,内化为跨组织关系即成为社会资本。由此可见,知识资本的本质属性仍是知识,是知识的资本化,是从资本运营和价值增值角度,对知识所能发挥的效能的一种概念描述。

本文认为,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是图书馆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或机构,运用特定的审计方法、工具,依据标准的审计流程,对图书馆拥有的以图书馆知识资本形态出现的各类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评价,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战略制定提供依据,根据评价结果中指出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图书馆社会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由上述定义可见,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与企业类组织的最大区别在于最终目的不同,企业知识资本审计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而图书馆是为了追求社会效益。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图书馆作为非盈利公益性组织的性质,决定了其在所拥有的知识资本结构以及组织目标等方面,与企业等盈利性组织的差异,进而影响到知识资本审计内容、目的、方法上有所差别。

2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的意义

2.1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是图书馆开展知识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践已经证明,如果组织没有在开展知识管理前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本进行审计,将会导致知识管理项目的失败。因此,图书馆开展知识管理前,同样有必要对自身的知识资本进行审计,并将其看作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第一步。通过知识资本审计,图书馆可以识别自身所拥有知识,核实其利用状况,评价对其的管理是否得当,为下一步的管理提供必要的基础。同时,知识资本审计具有制度性的特点,因而还可以被用来监督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成效。

2.2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是图书馆资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管理水平

以往图书馆资产评估往往局限于对图书馆有形资产的评估,随着知识的价值和效用日益得到重视,要反映图书馆资产的真正价值,则不仅应计量图书馆的有形资产,也应计量图书馆的无形资产,而图书馆无形资产最主要的部分即是图书馆的知识资本,因此,对知识资本的审计也成为图书馆资产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完整正确的资产评估,图书馆可以全面了解其自身价值、竞争优势和不足,以正确制定管理策略,提升管理水平。

2.3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为外部管理者对其实行监督和考核提供依据,有助于图书馆对外树立良好形象

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的结果使得图书馆外部利益相关者得以对图书馆知识资本利用和管理状况有了清晰的了解,增加了图书馆管理的透明度,便于管理者对图书馆的监督和考核。同时,审计结果可作为评判其管理成果标准,好的审计结果有助于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对象和内容

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对象因审计目标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基本要素则可归结为三个,即人、知识和知识环境。以图书馆知识资本构成角度来划分,具体内容则应包含图书馆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结构资本。

3.1图书馆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人这一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无形资产的创造者、收集者、组织者、管理者,在图书馆知识资本结构中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创造潜力的活动要素。它维系图书馆运转(亦即图书馆知识资本运营)”它包括图书馆员工的知识、能力、经验等。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

(1)员工学历、年资、流动率、经验与技能:即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高学历(大学以上)员工比例、员工平均工龄、专业人才流动比率。

(2)员工态度:工作满意度、责任感和忠诚度。

(3)员工在职培训费用和天数。

3.2图书馆社会资本

对图书馆来讲,人的要素还包括信息供应商、用户、战略伙伴等外部知识主体。这部分主体在现代社会强调竞合的大背景下,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图书馆与上述主体形成良好关系的能力称为图书馆社会资本。对该部分资本审计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图书馆用户,二是除用户外的其它图书馆利益相关者,具体内容有:

(1)用户信息了解程度:图书馆是否了解和保存用户利用图书馆有关的个人信息,如用户受教育程度、潜在用户群等。

(2)用户满意度: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程度。

(3)用户维系度:成为图书馆长期用户的平均时间是多长,每年的用户成长率和流失率。

(4)图书馆与信息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形成关系网络的连接度和紧密度,即双方是否有深人广泛的合作关系、关系紧密程度如何。

(5)图书馆与信息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的认知相似度,即双方是否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观等。

(6)图书馆与信息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的关系,即双方是否有高度的信任感、义务感和认同感。

3.3图书馆结构资本

图书馆结构资本主要涉及三个要素中的知识和知识环境。图书馆结构资本的主体是图书馆拥有的信息和知识资源。有学者认为“它不仅包含各类文献的库存量、数据库资源量等信息量的账面价值,而且还包括网络资源使用权、特许经营权、信息资源专有权、图书馆知识产权、图书馆声誉等无形资产价值量”。这部分结构资本中的绝大部分明显具有公有性的资产,而非企业机构所指的“具有私有性”的知识资产,因而也被称为“社会无形资产,这也是图书馆在结构资本构成上与企业等组织之问的一个重要区别。参考已有研究对“社会无形资产”的界定,对其审计的内容应主要包括:

(1)图书馆通过自建或外购等方式拥有的各类数字化和非数字化资源的数量、质量、利用率和资金投入。

(2)图书馆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的数量和价值。

(3)图书馆特许经营权和网络使用权的大小,如是否享有出版物呈缴制度收藏书刊的特权等。

(4)图书馆声誉,即图书馆在同行业中同级别馆间的知名度或等级的高低。

图书馆结构资本的另一部分是知识环境。知识环境包括技术环境与组织环境。图书馆技术环境主要是指图书馆IT设施。图书馆组织环境包括图书馆组织设计和组织文化,其中图书馆组织设计指图书馆的流程和结构,图书馆组织文化指图书馆的知识共享的文化和价值观。对上述对象审计的内容应主要包括:

(1)图书馆IT设施: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的资金投入、水平及其在读者服务和图书馆管理两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图书馆采用新的信息技术的效率和能力、图书馆IT设施的利用率和普及率。

(2)图书馆组织流程和结构:图书馆核心业务所涉及的价值链系统,如采编系统等的效率与贡献;图书馆管理能力的高低,如图书馆管理费用占全部经费的比例;图书馆组织结构是否支持知识创造、利用和共享。

(3)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是否有促进其知识共享的主流文化,如英雄文化、家庭文化、创业者文化、授权文化、权力距离小文化等。图书馆文化对图书馆发展的促进程度、图书馆价值观与员工个人价值观的融合程度等。

4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步骤

从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概念来看,它不仅仅是一次评估,而是更全面、综合复杂的活动。它不仅要对知识资本的目前状态、价值、效率和效果进行全面的考察、评价,为开展知识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还要基于审计结果,撰写审计报告,提出改进建议,促使组织提升管理水平,鉴于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开展,知识资本审计也应是一个动态的流程。可见,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具有系统性、专业性、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特征。因此其流程和步骤也应系统、规范,可简要划分为下列步骤:

(1)组建知识资本审计团队

鉴于知识资本审计的专业性特点,审计团队应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包括图书馆管理战略制定者、图书馆财务人员、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者、图书馆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等,在对审计目标、原则、方法取得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分别负责审计中的不同部分。此外,也可以聘请专业知识资本审计机构开展审计。

(2)知识资本审计的准备和计划

包括确定审计目标、范围和对象,制订审计计划和协调机制,选择审计方法以及指标体系。在审计时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一个或多个目标开展审计,并在计划制订中根据目标侧重不同,对审计对象、范围、方法和内容做相应设定和选择。

(3)知识资本审计的实施

包括数据收集和分析。数据收集方式因审计目标、方法而异。可采用查阅图书馆管理中累积的资料和数据的文献法,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等调查方法。

数据分析阶段则是对上一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选择、提炼与处理,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审查被审计单位知识资本的状况,既可通过与以往审计数据比较,衡量管理方法或方案的效果;也可与理想目标作比较,找出存在的差距,为作出审计结论,提交审计报告提供依据。

(4)提出知识资本审计意见,提交知识资本审计报告

审计的最后步骤是形成审计的结论和建议,撰写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中可依据数据分析阶段的结论,识别图书馆在知识上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提出适合的知识管理战略规划;也可分析图书馆知识资本存在的问题,给出适当的建议。图书馆管理者应当追根寻源,采纳好的建议,调整管理政策。值得注意的是,知识资本审计报告应予以保存,作为与下一次审计比较的依据。

上述四个步骤中,组建审计团队和审计准备应是图书馆初次开展知识资本审计中要完成的步骤,一旦团队、目标、对象、方法、指标确定后,除因需调整外,应保持相对稳定。而实施和报告提交则可依据前两个步骤确定的团队、目标等,定期开展,形成一个不断反馈、循环的完整流程。

5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方法

目前,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还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方法。可行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选择现有的知识资本审计方法。现有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审计知识资本的作用效果,如市场附加值MVA方法,Tobin’sQ方法等。一是该类方法须衡量企业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对公益性组织——图书馆并不适用。二是审计知识资本的构成,如无形资产监视器、斯堪地亚导航仪等。该类方法虽被认为是“衡量知识资本的基本方法”,但其具体指标面向企业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需要根据图书馆的组织业务特点加以调整。另一途径是图书馆制订符合自身业务特点和知识资本构成的审计指标和审计方法。笔者认为,可根据上述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对象和内容确定其审计指标体系,通过各指标数据对其知识资本水平作综合评价。由于多数指标难以进行精确量化评估,各指标量级和单位存在差别等问题,因此,该方法需要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笔者提出采用适用于多属性决策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uzz—Y和A法作为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的方法。该方法步骤如下:

(1)将前述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对象和内容列为审计的指标体系。该体系结构可按层次分为三级。图书馆知识资本综合水平为第一层(A),对该层的审计由下一层的三个指标来评价,即人力资本(B1)、社会资本(B2)、结构资本(B3)。上述三个指标又可由下一级的具体审计内容指标来评价。如人力资本(B1)的下一级具体审计指标包含: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C1)、高学历(大学以上)员工比例(C2)、员工平均工龄(C3)、专业人才流动比率(C4)、员工工作满意度(C5)、员工责任感(C6)、员工忠诚度(C7)、员工在职培训费用(C8)和员工在职培训天数(c9)共9个指标。

(2)对上述层级式审计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确

定权重。由审计团队中的专家,采用1—9标度构造各层的判别矩阵,进而采用幂法得到各判别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单排序向量。对每层计算结果计算一致性指标,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计算一致性比例,进行一致性判断。如不符合标准,则需审计团队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直至符合一致性判断为止。

根据上述单排序结果,计算C层各指标相对于顶层指标A的总排序权重w,并再次计算各一致性指标,判断一致性是否合格。

(3)对图书馆知识资本综合水平作评价。

通过各种调查方法获取指标体系中C层各指标实际数据。确定评语集E,该集合中的等级可按需确定,如可包含从水平较低(e5)直至水平很高(e1)共5级,并加以量化,如采用由低到高1—9来代表各等级。由审计团队中的专家用评语集对上述c层各指标实际数据进行评定,评定结果用隶属度矩阵R表示。矩阵中元素的取值区间为0—1。进而,计算知识资本综合水平评价向量S=W·R,可得到知识资本综合水平在各评语等级上的隶属度值,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可判断出图书馆知识资本水平属于从很高至较低的哪一级水平。如需要具体评价值,可依V=E·ST计算得出。

6结论

图书馆知识资本审计是图书馆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或机构,运用特定的审计方法、工具,依据标准的审计流程,对图书馆拥有的以图书馆知识资本形态出现的各类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评价,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战略制定提供依据,根据评价结果中指出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图书馆社会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对图书馆开展知识资本审计是图书馆开展知识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图书馆资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升图书馆管理水平;为外部管理者对其实行监督和考核提供依据,有助于图书馆对外树立良好的形象。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图书馆建筑;建设理念;以人为本

近年来,国内高校在新馆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成为业界共识。大连医科大学新校区图书馆在建设及建成使用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新馆的功能、布局、设施安排及内外环境的营造、服务模式的选择,都充分考虑到人的意愿与习惯,并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努力营造一个富有亲和力的、舒适方便的人性化环境。

1以人为本的图书馆建设理念

“以人为本”,即一切要围绕人的需求而展开。读者是图书馆真正的主人,图书馆建筑的规划设计、设施装备与服务运营,均以读者的要求为中心,同时兼顾馆员而不应是以书为本,或以管理或技术为中心,也不应以领导的意志为转移。

1.1功能布局体现以人为本

现代图书馆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即以读者为本、以馆员为本。图书馆功能区域的划分应该以方便读者为原则,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进行平面布局,提供多种形态的阅览空间。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在平面布局时,不仅重视读者的阅览环境,也充分考虑读者交流、活动和休闲的需求。因此在新馆布局时,读者阅览空间大都设在朝阳、通风、采光、风景俱佳的位置,同时在各楼层都设计了不同的休闲空间。新馆采用了无障碍设计,所有的阅览区域对全体读者开放,充分体现了为所有读者提供平等服务的图书馆思想。

图书馆内实行人本管理,强调对馆员的关心与尊重。不但要尊重馆员的个性,关心馆员的事业发展,还应该为馆员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新馆的行政办公区、业务工作区的设计体现了以馆员为本的理念。工作人员较多并且人员流动少的书刊采访、编目、计算机网络中心的工作间均面向南,阳光充足、通风良好。而工作人员少或人员流动性强的,如期刊送装等工作间设在西侧,中心机房、基藏书库位于北侧。中心机房和馆员工作间有一定间隔,避免噪音对馆员的影响。考虑到新校区距市区较远,新馆还设计了两个馆员休息室,有单独使用的卫生间和楼梯。

1.2环境设计体现以人为本

新馆追求自然、馆舍和人三者的和谐。图书馆采用自然光,以自然通风为主。窗户的大小高矮设计适宜,便于工作人员、读者开启关闭。阅览区除自然通风外,还辅助采用大型换气设备进行换气,确保馆内的空气清新。动静区分开,阅览区置于无噪声区一侧,阅览区外部设专门的交流空间,有颜色清新、样式迥异的桌椅、沙发,给读者以家的感觉。在书架密集区域的适当位置安放圆形沙发,方便读者就近阅览。

现代图书馆建设注重绿色生态环境设计,体现人文关怀。图书馆空间环境设计已从单纯强调效率性的物用功能,逐渐转向关注读者情绪与心理需求。除了必备的实用功能外,读者阅览环境的舒适性、室内外布局的艺术性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绿色、生态、环保的图书馆环境设计不仅给予读者舒适优美的阅读环境,更能起到规范和引导读者行为、净化心灵的作用。

绿化不仅能美化环境,衬托建筑物,增加艺术效果,而且可以净化室内空气,调节气温。读者在长时间阅览、学习后观赏植物,可以缓解疲劳,得到放松,消除阅读学习中的枯燥和单调感。工作人员还专门设计了漂亮的标签挂在花木上,介绍花木的品种、习性和观赏特征,集养花、赏花、小憩于一体,为读者营造一个舒适、温馨、优美、健康的学习氛围。

背景音乐在图书馆环境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舒缓的音乐可以为读者营造温馨的学习氛围,同时得到美的享受。新馆启用后,工作人员精心挑选了优美的乐曲,在闭馆前15分钟播放,提醒读者在闭馆前完成借书手续。在下午上课前20分钟播放,以便提醒读者上课的时间。在紧急情况下馆内广播系统可发布通知和报警。

1.3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模式

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模式与图书馆建筑有密切的关系。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不仅是建筑和环境的设计,更是对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选择和设计。藏、借、阅、查询一体化的大开放管理服务模式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自由、宽敞明亮、人性化的读书学习空间。其思想基础和逻辑基础是尊重读者的客观需求,尊重读者公平使用图书馆的权益,提高书刊利用率。这也是新建图书馆的共同选择。而大开间、大平面的设计是这种管理服务模式对图书馆建筑的基本要求。读者阅览空间没有房间的分隔,只有不同阅览区的划分,各阅览区域通过地面的颜色与不同的家具摆放来划分。大平面的布局使图书馆能够将文献的典藏、读者阅览、信息查阅和咨询检索集中在一起,形成信息共享服务的空间。读者通过图书馆设在大门的门禁监控系统,进行身份认证后,可以携带自己的学习资料和物品自由进入各个阅览区,自主地阅览或自习。在一楼大厅设置了总服务台和总咨询台,办理图书借还手续和进行咨询服务。在各服务区也设置了咨询台,随时给予读者帮助。图书馆的电子阅览设备采用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布置,除了在总服务台附近设置了20台公共目录检索终端,还在各阅览区域内分散放置了计算机,供读者进行目录检索和信息查询。图书馆实现了每天连续开放13小时的读者服务,自助借还系统提供全天候的文献借阅服务。

2新馆设计理念与服务模式实现的基础

新馆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需要多方面合作。图书馆的建设需要设计师与图书馆沟通与合作,需要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图书馆建成后的管理与服务模式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全体馆员对图书馆建设理念的充分理解和认可。

2.1图书馆的参与是基础

大连医科大学自2002年启动新校区建设计划,图书馆就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文献和网络调研、了解图书馆建筑的有关知识。馆领导积极参加图书馆建筑、图书馆环境设计和家具方面的研讨会和学习班,汲取先进图书馆建筑的理念和经验。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参观国内外各类图书馆,学习科学的管理经验,深刻理解现代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通过学习和参观,馆领导在图书馆建筑理念、未来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选择上产生共识,从而形成了目标清晰、内容明确的图书馆建设规划,最后形成内容完善的新馆建筑工程设计任务书。

2.2与设计师的融洽合作是保证

大连医科大学新校区设计采取了国际招标的方式,最后由日本三井住友建筑公司完成新校园的整体设计和全部建筑单体的建筑设计和室内环境设计。虽然设计师没有图书馆建筑设计的经验,但他们仔细研究图书馆设计任务书,与图书馆充分沟通,了解图书馆的功能需求,同时实地考察和参观国内外图书馆建设成功范例。图书馆与设计师密切合作,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提出建设的设想。设计师在平面布局和室内环境设计上尊重和满足图书馆功能需求的同时,对建筑风格进行整体把握。特别是在室内环境设计和家具的配置上,图书馆从功能需要上提出设想,由设计师对整体风格和色彩搭配进行把关,共同选定家具的颜色、式样,从而保证图书馆内部环境整体风格的协调一致。

2.3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支持至为关键一些高校图书馆在建设的过程中自始至终由校领导说了算,基建办一手操办,不听图书馆方面的意见要求,不让图书馆员参与。闭门造车的结果往往是功能不到位,不适用,不好管理,遗留一大堆问题。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该馆在规划之初就主动参与,积极提建议,并邀请主管新校园建设的学校领导参加图书馆建筑学习班,从而赢得领导的信任与理解。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积极与学校基建部门协调,和设计师共同讨论图书馆的设计方案。并邀请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的领导参加图书馆环境设计和家具的研讨会,让他们了解现代图书馆家具设备的发展趋势,从而理解图书馆提出的家具设备的要求。

2.4馆员是最终的实践者

新馆的建成为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水平提供了机遇,为图书馆采取开放式管理与服务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图书馆新服务管理模式真正有效的实施,离不开全体馆员对图书馆建设新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因此新馆建设决不仅仅是馆领导的事情,全体馆员也要参与。

第8篇

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的中心,对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图书馆是一个社会公益机构,没有企业所面临着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图书馆在管理和服务方面往往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有限的经费也不能获得最佳的使用效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没有得到规范和发展,这些管理方面的瓶颈构成了图书馆进一步发挥信息服务功能的障碍。而作为在产业界广受好评的工业工程理论和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复杂生产和服务系统的优化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集成系统的效率。近年来,信息管理学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基于文献管理的图书馆的职能和管理手段发生了转变,图书馆管理日趋向于工程化,主要表现为采用计算机、网络等数字化的工程技术;组织管理和服务的工程化[1]。同时,在当前图书馆中,不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都存在着馆舍空间不足、图书馆员工作分配不合理、图书等文献使用效率不高、用户服务响应不及时等问题。马昀在论文[2]中分析了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组织管理中存在着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式僵化、服务形式单一、激励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图书馆在公共信息服务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图书馆管理中引入现代产业管理的先进手段成为现代图书馆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然。本文即在分析和研究工业工程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图书馆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基于工业工程理念的图书馆精益管理模式的相关策略,以解决当前图书馆管理中的问题。运用精益管理模式的理念,可以分析出图书馆中的价值增值过程和价值非增值过程。其中提升用户的信息服务水平的过程被称为价值增值过程;而其它一切不能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过程,都视之为浪费。正是基于当前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着的大量非价值增值和过程,采用在工业界广泛使用并效果显著的工业工程理念与技术,对提高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2工业工程理念与精益管理模式

2.1工业工程(IE)理念

现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积累了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这些管理手段和方法集中体现在其所分立的工业工程学科。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IE)是在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基础上,研究由人、物料、信息、设备和能源构成的集成系统的设计、改进和实施,并运用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来说明、预测、评价其所获得的结果。它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能对生产和服务系统进行最优化的规划和设计,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是国际上与MBA教育齐名的十大教育支柱之一[3]。IE最早产生于美国,由泰勒(FrederickWinslowTaylor)所创立的科学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工业工程的起源。上世纪50年代,日本引进并发展了IE,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精益生产模式,成为IE发展的新阶段,受到各国产业界的重视。我国最早将工业工程引入到生产实践中来,要数华罗庚于上世纪60年代领导开展的优先法、统筹法等科学方法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在工业、交通运输、建设、国防等诸多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4]。现代工业工程不仅应用于工业领域,还扩展到一切组织和机构,包括服务业和政府部门。应用的目标就在于对组织或机构整体系统的优化。现代工业工程主要突出以下思想[5]:系统分析、系统综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观点。

2.2精益管理模式

精益管理模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丰田汽车公司的精益生产模式,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被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所广泛采用。WomackJP,JonesDT在著作[6]中系统地提出精益管理模式思想,此后精益管理模式成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下,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精益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管理价值流,通过运用精益管理模式工具,适时适量生产,减少浪费,不断改进,创新工作流程,追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7]。简而言之,精益管理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永无止境地消除浪费并为顾客创造价值。精益生产模式强调以人为中心,运用IE一系列的工具和手法,追求对企业中各种资源进行最合理的配置,追求整体系统优化、推行零库存制度、消灭一切消费以及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以此来创造出最大的生产效率和效益。JIT(及时生产)模式、“5S”活动、作业标准化、作业均衡化、ECRS技术、5W1H技术、敏捷制造、并行工程等都是精益生产模式的典型应用,在各类型企业和组织的应用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是工业工程在现代企业中的主要应用。精益思想是精益生产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时刻围绕管理价值核心,不断消除浪费,追求精益求精和不断改善,每个员工积极参与,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传统用于制造业的精益生产和管理模式,也越来越被服务行业所广泛应用,特别是进入体验经济时代,精益思想有利于开展高效管理,实现在消耗最少资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接近客户需求的目标,提高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叶丽花[8]把精益管理模式引入到医院感染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周艳霞,蒋俊青,曹美嫦等通过使用精益管理模式理论改进手术室工作流程,提高了手术室的使用效率,提高了医师、护士以及患者的满意度;DavidSimons和DavidTaylor[9]通过对英国某牛肉供销精益改善,使交付时间缩短了20%;杨青,陈雪,闫植林[10]将精益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民航地面服务过程,并构建了精益的民航地面服务体系框架。

3图书馆引入工业工程理念的精益管理模式策略分析

鉴于目前图书馆管理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引入工业工程中的精益管理模式理论与方法,以改善图书馆的管理,构建图书馆的精益管理模式策略体系,将用户服务放在首位,以人为本,以工业工程的若干技法作为支撑,实现标准化作业和持续改善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图书馆的精益管理模式,可以用精益管理模式的精益屋图来表示,如图1所示。图1图书馆精益管理模式的精益屋图

3.1在图书馆中积极开展“5S”活动

“5S”来源于英文中整理(Sort)、整顿(Straight-en)、清扫(Sweep)、清洁(Sanitize)、素养(Self-cul-tivation)五个单词的开头字母S,故以“5S”来代指这五项活动。5S是精益的基础,主要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兰琼,卢达溶[11]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在图书馆中开展“5S”管理的思想,并在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地来说,在图书馆中开展“5S”活动的内容主要有:在图书馆中开展“整理”活动主要有,加强对书刊、报纸等文献资源的整理,减少由于馆藏无序给图书馆读者带来的找不到书的因扰。同时,要将核心馆藏与非核心馆藏区别开,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在图书馆中开展“整顿”活动是在“整理”活动的基础上,对整理后的书刊合理布局,不需要的物品坚决清除,对图书、期刊、报纸等文献定位摆放,一旦发现错位,则及时更正,杜绝或最大限度地减少错架的情况。实施“三定”,即定物品的摆放区域;定合理的物品数量;制定合理的标识。通过目视管理、定位管理实现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化和环境优化,为工作人员和用户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清扫”活动,则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馆的工作台、书架、图书文献、检索机、桌椅等所有图书馆的空间定期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书籍摆放整齐、桌椅书架无积尘等。“清洁”则要求巩固整理、整顿、清扫的成果,保持并维持其成果,进一步优化图书馆的环境。“素养”是指培养和养成图书馆馆员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作风。“素养”是整个5S活动的中心,它要求不断提升图书馆员的道德水平和工作能力,是其它四项活动(4S)持续进行下去的保证,同时也在4S活动中升华。对图书馆馆员“素养”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集中学习、养成教育、集体活动的方式培养;但主要是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等日常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使得人的素质与图书馆管理活动同步发展,使得“5S”活动在“巩固———提高———再巩固———再提高”的循环中,实现图书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3.2用“5W1H”技术来提升图书馆的计划管理的水平

“5W1H”技术是国外管理学家对计划工作内容的概括,即:Whatshoulditbedone(做什么)?Whyshoulditbedone(为什么做)?Whenshoulditbedone(何时做)?Whereshoulditbedone(何地做)?Whodoesit(谁去做)?Howtodoit(怎么做)?通过对计划工作的不断追问,将计划做得条理清晰,目标明确,步步落到实处。图书馆管理中,可以将“5W1H”技术用在图书馆的各项计划管理工作中。图书馆常用的计划工作包括:馆舍修建计划、文献采访计划、文献编目计划、人员招聘计划、数据库定购计划、活动组织计划等。这些计划工作是图书馆管理中不可回避的内容,计划安排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因此采用“5W1H”技术,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使得计划的制定精益求精。以对数字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定购工作为例,运用“5W1H”技术具体分析如下:做什么(What)———向数据库提供商购买下一年度的机构包年使用权限;为什么做(Why)———为图书馆所服务的用户(科研工作者、学生与教师、普通读者等)提供数字化的信息资源服务,以支持其科研和学术的需要;何时做(When)———依照各数据库服务商合约到期前3个月;何地做(Where)———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谁去做(Who)———图书馆馆长、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图书馆数据库相关工作人员;怎么做(How)———通过向图书馆数据库用户的调研和反馈,在根据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各数据库服务商所能提供的信息资源内容和价格,使得数据库定购经费预算得到最大的用户满意度。通过对数字信息资源数据库定购工作的“5W1H”的提问,可以明确该项工作计划的各项细节,使得工作计划合理和完善。在实际的工作中,还可以对计划工作从总到分嵌套使用“5W1H”技术,为图书馆的计划工作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以达到提升图书馆计划管理的水平。

3.3用“JIT”思想,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从制造业中移植而来的“JIT”思想,即“适时生产”(Justintime)也称准时化生产,它要求根据客户的需求,在需要的时候才生产,并保证质量要求,以此降低库存成本。从JIT思想的概念来看,按需生产和及时生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保证质量和零库存则是其精益思想的体现。图书馆作为一个为社会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机构,也面临着如何减少成本,提高信息服务效率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减少用户在图书馆查询和检索文献的时间;减少还书上架的时间周期;降低库存馆藏图书数量;减少预约借书的等候时间等。在图书馆中运用“JIT”思想,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增加文献检索机器,合理配置在图书馆各个区域,并准备笔和纸,以方便读者在最近的检索机上查询相应的索书号,并记录下来。*建立一个还书及时上架的流程,安排专门的人员将用户所还的图书,不经过等待,直接检查、加磁后放入到所在的书架,从而取消待上架馆藏书库,做到“及时生产”,最大化图书的利用效率。*取消还书后的库存时间,书籍还后,经质量检查后,立即摆放在相应区域的小车上,由专人负责上架,流水线方式的作业以保证书籍的及时循环使用。*用户通过网络、电话、传真等方式,向图书馆提出的预约借书、文献查询的申请后,由专任图书馆员通过馆内查找、馆际互借、网络文献传递、购买定购等方式,在预约期内完成文献的准备,使得预约用户到期后可以拿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

3.4运用“人因工程”的方法,设计出让人舒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人因工程学(HumanFactorsEngineering)是一门运用生理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的相关知识,改善工作系统(包括人、工作、工具、设备、工作场所、工作责任和周围环境等),使得人员能在最安全和舒适的情况下,发挥其最大工作效率的科学。在图书馆中有大量的涉及到人机环境的问题,例如:图书馆馆员的工作台的设计、文献检索台的设计、书架的设计与摆放;图书阅览台椅的选择、各功能区域照明设计;藏书库的设计、图书馆环境装饰等。由于国情和地区的差异,不同地方的图书馆由于其服务对象的体格和偏好的差异,需要有针对性地改善图书馆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以适应最大多数人群的需要。以图书馆中照明设计为例,设计的原则是充分利用自然采光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用绿色、环保、节能的人工照明设备为读者提供舒适、安全、便利的图书借阅环境。由于图书馆各区域的功能定位不同,对照明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图书馆借阅书库的照明设计的目标是使读者感到舒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的疲劳感,保护视力。从节能和视力的舒适度来看,选择吸顶式的照明度在150~200lx垂直照明的荧光灯,并辅以适当的局部照明,使得光线均匀漫射,以读者可以轻松地阅读书籍中的小字体为宜。图书馆中其它各区域的照明也以舒适和满足工作要求为原则进行设计,表1给出了图书馆各功能区域照明设计的细节。

3.5标准化作业与持续改善

标准化作业和持续改善是贯穿图书馆精益管理模式始终的基础。标准化与持续改善看似是互相矛盾的,但却是实质相同的两个方面。标准化使得改善得以完全、彻底地贯彻,而不断的改善则是建立在标准化作业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没有标准化就没有持续改善的对象,而没有持续改善,标准化作业成为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僵化的工作方式。标准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图书馆工作的无效工作和浪费,合理规划和确定图书馆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在对图书馆工作的标准化过程中,可以采用IE中工作研究的方法,重新规划各岗位的工作内容,使得各岗位工作负荷均衡,减少等待与浪费。“持续改善”是IE不同于其它工程学科的显著特征,在图书馆管理中引入IE的精益管理模式策略最终需实现图书馆管理的持续改善。

4结语

第9篇

关键词:俄罗斯;图书馆;网络信息化;虚拟咨询服务

中图分类号:C2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62-02

俄罗斯非常重视发展文化事业,出版了大量图书和报刊,建立了许多图书馆。仅莫斯科市目前就有图书馆4291座。俄罗斯人爱读书,不仅在地铁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捧书阅读的人们,俄罗斯的图书馆利用率也很高。如俄罗斯国立图书馆每日接待读者4600人次,文献流通周量为3.13万件。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俄罗斯图书馆的信息化程度日渐提高。近年来,俄罗斯的大型图书馆不但都实现了图书计算机联网管理,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也有很大进展。深入了解俄罗斯图书馆信息化政策、电子图书馆规划、数字图书馆建设等问题,可对我国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完善管理,起到借鉴作用。

一、俄罗斯图书馆信息化政策

1992年8月11日,俄罗斯联邦文化部下达了关于制定图书馆事业国家政策的第160号令。按照该命令,图书馆信息化问题跨部门专家委员会及时制定了图书馆信息化规划。该规划的实施过程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1994年):俄罗斯图书馆信息化规划提出的政策目标是:(l)建立远程信息传输网络,以利于图书馆用户能够进入网络使用从属于各部委(联邦的、地区的、大众的等)的俄罗斯图书馆信息;(2)保障出版物加工和编目过程中的协调与合作;(3)保障俄罗斯图书馆使用者通过全球信息网络,如因特网,使用世界信息资源;(4)加快建立国家图书馆信息资源库,特别要注意卡片目录的回溯工作;(5)制定专门规划,保障向全球信息网使用者提供俄罗斯图书馆的信息产品。其核心目标是建库,即利用只读光盘(CD-ROM)储存数据,建立数据库。由于在实现各项政策目标的领导人选方面、在政策利益范围方面和政策经费保障方面的不确定性,图书馆信息化政策的第一阶段尚属探索阶段。

第二阶段(1995-1998年):1995年,俄罗斯联邦文化部召开“全俄科学与实践大会”,会议做出了图书馆信息化是俄罗斯图书馆优先发展方向的决议。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图书馆信息化问题跨部门专家委员会明确提出图书馆信息化政策第二阶段的核心目标是建网和联网。该阶段不仅消除了第一阶段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而且受到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高度重视。图书馆信息化被确定为全俄图书馆事业的优先发展方向,图书馆信息化政策也被确定为独立的联邦政策。标志着俄罗斯图书馆信息化政策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1999年4月19-23日,俄罗斯联邦文化部、俄罗斯国立图书馆、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俄罗斯图书馆协会以及俄罗斯法律改革基金会共同召开了“创建和整合俄罗斯图书馆信息资源问题”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自1992年推行图书馆信息化政策以来图书馆信息化方面的进展和问题,提出了图书馆信息化政策的新目标,即整合信息。2005年3月28日,俄罗斯联邦文化和大众传媒部下达了《关于俄罗斯联邦发展图书馆事业的国家政策》令。根据该项决定,到2010年之前国家的政策目标是,“为了提高对国民的信息和图书馆服务质量,在运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和整合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二、俄罗斯图书馆网络计划

俄罗斯图书馆网络计划地提出是在1996年2月,俄罗斯联邦文化部颁布了“关于实施‘建立全俄图书馆计算机网络’计划”的第138号令[2]。该命令确定了“全俄图书馆计算机网络”计划的优先发展方向是建立和发展计算机网络构建概念基础;制订书目机读格式的国家标准;将俄罗斯的图书馆接入世界计算机网络――因特网;建立联机编目中心;建立图书馆关于最新的本国图书出版物信息的电子系统。

1997年初,“全俄图书馆计算机网络”计划最终形成。该计划的目的是“保证公民在使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手段的基础上,实现对俄罗斯和国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自由获取”。主要方向包括:图书馆全面自动化,发展现有的和建立新的图书馆电子目录;开发用户对国内外图书馆电子目录及其他国内外电子资源的介入方式;在现代化通信手段的基础上发展和应用新的文件获取技术;完善与应用计算机技术有关的图书馆工作的标准、规则和法律;组织学习培训,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发展图书馆间的国际合作。

1998年初,作为国家图书馆标准的国家图书著录格式与书目机读格式的制定工作也相继完成。1998年1月27日,俄罗斯联邦文化部下达第45号令,规定了文化部下属的图书馆必须使用的公共机读目录各式。

2001年在俄罗斯文化部的倡导之下,由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和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共同成立了国家图书馆信息中心。在信息中心的主持下,完成了建立俄罗斯图书馆综合目录(简称СКБР);建立标准的检索国内图书馆的出版物的目录;通过利用СКБР中的书目来缩减俄罗斯各个图书馆在编目上的开支;为俄罗斯和外国用户获取俄罗斯图书馆目录资源提供统一的接口;组织图书馆的专家接受现代编目和信息服务技术的培训等项任务。还建立了俄罗斯本国的机读目录格式,在国际图联有关编目的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基础上出台了“俄罗斯编目规范”。

2004年,俄罗斯国立图书馆与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共同制定了国家电子图书馆方案,并着手该方案的实施,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开始实现联邦图书馆、地区中央图书馆和部门图书馆之间的联机合作。

“建立全俄图书馆计算机网络”计划,计划在2007~2010年期间,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图书馆信息技术领域的各项标准,以机读目录格式为基础继续建设国家的联机编目系统――俄罗斯图书馆综合电子目录,继续建设国家电子图书馆、国家回溯目录等项目,促进各个图书馆网站的建设。最后,国家将在软件技术、法律标准、人才培养、图书馆信息技术领域的管理、用户培养,以及馆际合作等几个方面保障全俄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三、俄罗斯图书馆信息服务

俄罗斯的图书馆普遍推广计算机技术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受经费影响,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利用较少。由于俄罗斯图书馆信息化政策和图书馆网络计划地推动,1996年以来,俄罗斯图书馆都接入了因特网,电子传送文件技术开始得到发展。1997年初,俄罗斯的图书馆共有5000台计算机,一个大型的区域图书馆平均只有15-17台电脑。截至1997年底,大多数重要的联邦图书馆、90%的区域科学图书馆、大约30%的区域青少年和儿童图书馆,以及相当部分的高校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动化。电子图书信息与虚拟咨询服务逐步开展起来。

1998年,根据《俄联邦电子图书馆》规划草案,确立建设电子图书馆的步骤和顺序,建立部门内部和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的体系,以及发展电子图书馆的区城性的计划和方案,对国家珍贵文献通过制作电子版来进行保护并提供利用。目前,《俄联邦电子图书馆》规划已初见成效。例如目前,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已将孤本的斯拉夫语书籍数字化,计划将16世纪初的西里尔文字(俄语字母的前身)的书籍数字化。此外,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和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共同参与建立了电子文库《普希金和俄罗斯古典文献》,现在这个电子文库已拥有相当数量的电子文献,包括普希金、莱蒙托夫、叶赛宁等作家的作品及生平资料。如今,电子出版物《普希金》已经问世,它收集了普希金所有的文象及生平介绍,另外,还有200多幅图片。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俄罗斯信使》电子文献发送服务站,以利于国内外用户享用本馆资源;为读者提供1994年以来的呈缴本电子图书目录和1998年6月以来的新购书刊电子目录;建立高级电子目录,使用户不仅能利用本馆的数据库,而且能检索世界其它图书馆的数据库;建立Intemet网上的国家图书馆流动服务中心;成立电子图书馆支持部,收集、保存并向用户提供电子文献;进行卡片目录回溯转换,将25万张19世纪卡片目录和420万张1961年前的总分类目录转换成机度目录格式形式;完善本馆网页,开通电子邮件通讯,提高网络运行速度等。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公共图书馆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6500家图书馆实现了计算机化,这些图书馆拥有计算机3.2万台。其中2500家图书馆提供接入因特网。有超过900家图书馆在因特网上有俄文网站。

根据图书馆发展的世界趋势,图书馆开始为用户提供虚拟的图书信息和情报的参考咨询服务。2000年10月,莫斯科“基辅”集成图书馆系统在其网站 n1. ru上率先开通了免费“虚拟咨询”服务。咨询员利用web-form和e-mail免费解答用户咨询。很快,“虚拟咨询”便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与好评,在俄国引起强烈反响。2000-2003年,“虚拟咨询”解答来自世界各地的网上咨询超过6000个。“虚拟咨询”的成功开展,极大地触动和启发了俄国内其他图书馆争相效仿,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俄89个联邦主体(州、边疆区、共和国等)中已有近1/3的联邦主体图书馆开展了虚拟咨询服务。为进一步整合各馆资源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2003年按俄文化部的指示,莫斯科“基辅”集成图书馆系统将“虚拟咨询”整体转至文化部支持的信息咨询网站http://library.ru上。并与区域间公共图书馆协会共同牵头,在“虚拟咨询”基础上,联合各地公共图书馆建立了全俄合作性“公共图书馆虚拟信息咨询服务"。

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图书书目信息部主任、教育学博士E.Д.Жабко认为在俄图书馆出现虚拟咨询服务是因为:①出现了大量可用来解答用户咨询的网络参考源和全文信息资源;②出现了要全天候使用图书馆电子目录和电子文献服务以及需要高水平馆员帮助的新用户群;③图书馆的技术设备和基础设施为图书馆之间以及专业团体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条件;④一些职业协会希望采用新的用户服务方式。俄各种类型图书馆普遍开展了虚拟咨询服务,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俄高校图书馆由于受隶属关系和服务职能的限制,虚拟咨询主要以服务师生学习和服务科研教学为目的,且服务方式单一,整体发展情况不如公共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尤小明.俄罗斯图书馆信息化政策的三个阶段[J].江苏图书馆学报,2002(2).

[2]俊亭.俄罗斯全国信息图书馆计算机网络计划――“ЛИБНЕТ”. nlr.ru/news/inv/libnet.doc.

[3]屈红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图书馆事业研究综述[J].新世纪图书馆,2007(5).

[4]刘兴华.俄罗斯的数字图书馆建设[J].西伯利亚研究,2007(3).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创新型大学图书馆机构改革理念创新建设实践案例研究

当前图书馆处于日益复杂的动态社会环境中,需要采取外向型发展模式,随时关注用户及周围环境的变化,把满足用户需求、实现社会价值、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造作为基本目标。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快速增长,各类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科不断分化融合的趋势,使大学用户的学习模式、科研习惯、知识交流渠道、信息利用方式等均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出现了E—science,E—research,E—learning等一系列新的信息环境,分布式协作科研、远程计算和控制、远程学习等新型学习和科研方式成为现实。大学图书馆需要开放性的发展眼光和创新思维,以“创新型大学图书馆”作为建设目标,调整和改变常规的服务模式和管理思路,不断进行发展创新、情景规划和战略调整,才能适应独特的高等教育背景和使命。

1背景

现代意义上大学的发展和进步始终与其图书馆所提供的支持密不可分。大学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殿堂,为“教、学、研”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知识社会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更扮演着“知识工厂”的角色:创建开放的学术交流环境与信息共享空间,通过对信息的搜集、分析、提炼、传播和转化,激活知识和创新思维,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价值。

随着知识更新换代周期逐渐缩短,学习型社会正在形成。据美国工程学会的一份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仅占工作后所用知识的12%,其余都要靠继续教育予以更新和补充,终身学习已成为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模式,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在信息的大海中快速甄别、筛选、获取有用的知识。大学图书馆作为校园的“第二课堂”和信息素养教育机构,有责任肩负起这一职能。

大学图书馆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支撑平台,对我国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士也曾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学习型社会与创新人才培养是紧密相关的,创新人才最重要的能力是不断学习的能力,通过对知识的吸收、集成和转化,形成创造力。作为一种外部的知识源,大学图书馆通过不懈创新,将所承载的静态信息转化为知识及创新成果,从而为创新体系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2创新型大学图书馆的变革思路

所谓创新型大学图书馆,即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高等教育环境和用户需求变化,大学图书馆在理念体系、机构管理、人力管理与服务等几个重要层面寻求变革突破,加强内涵建设,从被动发展模式转变为适应变化、用户驱动的主动创新个体。其根本特征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动态适应、创新成长、灵活拓展、开放前瞻。

如图1所示,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创新型大学图书馆的变革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顶层设计人手,以人为本,加强理念体系的建设和引导,丰富创新型组织的文化内涵;

·制订情景规划、战略规划与行动规划,使“理念、规划、行动”三位一体;

·引入内部创新机制,大胆变革不适应发展要求的组织机构与管理运行模式,设置弹性灵活、反应敏捷的服务单元;

·建立创新指标考核与业务学习激励机制,培养和激活创新思维,盘活图书馆人员的知识资本存量,形成学习型图书馆:

·构建与学习科研、创新分享、文化传承衔接的创新型、学科化服务体系与知识存取与交流环境,主动融入用户的信息利用和知识创造过程,为创新主体和创新过程提供信息和服务保障;

·加强图书馆宣传与营销,重塑图书馆形象,使图书馆由单一、静态、被动的传统形象转变为丰富、灵活、炫动的发展有机体。

3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图书馆”)由理工综合馆、人文社科分馆、管理分馆及医学分馆组成,馆舍总面积达8万平方米,阅览座位约9000席。为了适应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战略需要,更好地发挥“大学的信息引擎”作用,2007年,图书馆确立了以适应用户的动态需求为中心,以高度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前瞻性为基本特征的“创新型大学图书馆”建设目标。同时,在首创的IC这一全新理念的指引下,从内部机制、组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馆员素养教育、深化服务等多个层面人手,采取了一系列创新发展举措。

3.1创新发展理念先行

理念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实的理性知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它指导人们的活动,决定行为并影响行为的结果。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信息共享空间(Infor- mation Commons,IC)”的基础上,融入“创新社区(InnovationCommunity,IC)”元素,提出IC这一适应创新型大学图书馆的全新理念。IC通过对“信息共享空间 (Information Commons,IC1)”和“创新社区(Innovation Community,IC2)”的优势互补与功能融合,充分集成环境、资源、人力和服务,使整体服务产生单一一方式下不能实现的乘数甚至指数效应(即IC1,*IC2,=IC2),从而形成一种更加理想和有效的以“用户”为中心、以激发创新思维为主旨的服务理念和发展模式。在IC理念的框架下,图书馆结合学校的学科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精心设计rIc2@ SJTUL创新支持服务计划,并将逐步实施。

服务是图书馆的灵魂,如果不能通过有效而优质的服务,在有益信息与需求用户之间架设起便捷的通道,图书馆只是一个图书资料仓库。只有把服务理念深植人心,才能呈现出图书馆所追求的主动服务与人性化服务的风貌。为了“凝聚人心,形成共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制订了一整套服务理念体系(如表1所示)

将图书馆的定位、服务宗旨与服务理念进行了高度慨括,成为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目标和行动向导,形成独具特色的服务文化。

对于分布于三个校区的四所图书馆,采纳了国际上通行的多分馆联合模式,按照学科特色,相互补充,最大限度节约读者时间,全向支撑创新发展体系的指导原则,确定|r各自的定位和职能。通过优化布局和服务,使四所图书馆成为职能结构合理、环境典雅舒适、基础设施先进、信息资源丰富、学术气氛浓厚的新型图书馆,真正起到学术交流中心和知识服务中心的作用。

同时,提出了“三足平衡”的跨越式并进发展战略,即:“创新推进抓内涵;科学管理求发展;稳步提升重实践”。为了促进这一战略的落实,提出了五项优先行动计划:①加强制度建设,提升馆员素质,营建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②整合业务流程,全力推进学科服务;③加大对资源的科学建设和管理力度,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型馆藏;④优化服务环境,改善各类基础设施,引进先进的技术支撑平台;⑤建立图书馆宣传、读者需求调研和服务质量评估机制,提高服务绩效和读者满意度。

3.2学科眼务整体保障

图书馆以往按照业务流程所设计的线性组织结构,已经不适应以读者服务为中心的运行模式。为了真正将业务重心从“收藏”转到“服务”上来,图书馆大胆探索机构调整和业务重组之路,推行以“学科服务”为主线的全新机制,并从管理和运行机制上保障学科服务的开展。将原来的13个部门精简为三大部门,即读者服务部、技术服务部和行政管理部,实行扁平化管理。将80%的人力集中到“读者服务总部”。读者服务总部下设工科、人文社科以及生医农科等若干学科服务分部,由学科馆员、参考咨询馆员以及辅助馆员组成学科服务梯队,面向学科和院系读者,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检索、阅览、咨询、培训、文献传递、馆藏建设、院系联络、教学科研支持等学科化服务,使图书馆建立起能够迅速响应读者需求的服务机制。

为了打破图书馆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浮于事”、“论资排辈”的现状,图书馆改革用人制度——“不看资历看能力”,对中层干部和学科馆员的选拔采取答辩竞聘的方式,推行竞聘上岗,使一批年轻人脱颖而出,年纪最小的部室主任级干部只有27岁。这一改革举措充分激发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组织机构增添了新的活力。

3.3学习空问开放融合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图书馆注重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运用先进的教育和服务理念,对图书馆新馆进行精心设计,提供功能丰富、灵活动态的学术交流环境与创新成长空间。包括:安静自习区、小组讨论房间、课题研究室、主题创新区、高级多媒体专用实验室、情景学习与演练室、合作工作站、新技术体验区、学科服务区、展览导读区、休闲交流区等。

图书馆还将分别与外国语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联合成立“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和“多功能小组学习中心”,将自主学习和小组集体学习模式引进到图书馆,为师生的学习和创造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还将对原有馆舍进行改造,使之适应读者新的学习习惯和研究模式。通过对学习空间的细致规划,使图书馆整体环境动静相宜、功能丰富,馆舍外观雅致和谐、特色鲜明,空间布局灵活多样、开放融合,成为能够容纳不同学习风格、研究习惯和使用需求的学术交流中心、休闲社交中心和人才成长中心。

3.4设施先进服务便捷

图书馆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和新平台,为读者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例如,引进SFX/Metalib整合系统,建立统一的 学术资源门户服务平台;积极关注并应用web2.0技术,建立“学科眼务博客”;提供RSS订阅和手机图书馆短信通知服务,开发IM机器人进行实时参考咨询,利用开源软件DSpaee进行机构学术仓储建设,参加合作机构库OAPS(Outstanding Academic Papers by Students)“学生优秀作品项目”等。另外,图书馆还打算建立在线信息素养学习平台和学科服务与学术创新虚拟网络社区,供用户在线学习并交流创新思想。此外,图书馆还准备通过“网络呼叫中心(Web Call Center)”,实现对不同馆舍及区域读者服务的即时响应与调度。

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图书馆还将推行大开放、大服务的格局:延长服务时间,现在平均每周开放近1130小时,为全国开放时间最长的图书馆之一;延伸服务场所,在院系设立学科服务分站;实现大开问、全开架阅览;实行一门式管理,一站式服务;在同一服务空间实现“藏、查、借、阅、参”五位一体的有机服务机制;同时支持自助服务,并提供相应设备。

3.5挖掘馆藏弘扬学术

图书馆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发挥信息专业技能,开展各种增值服务,为科研用户提供深层次的学科化知识服务。例如,组织学科服务小组,对重点学科用户提供专题研究资料汇编、研究动态实时追踪、二、三次文献分析报道等定题或专项服务,督促学术创新,助力学科发展;利用馆藏优势,定期举办“交大人著作展”、“百年名校校史”系列图书展等专题展览,秉承交大文脉精髓,弘扬优秀学术之风,使图书馆这口“信息深井”能够真正喷发出知识能量。

3.6互动沟通传承文化

图书馆非常重视与读者的互动和沟通,于2005年成立了专门的学生管理委员会,以便与读者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并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例如:开展宣传数据库的“数据‘酷’,我行我搜”活动;设立读者倾听日;与学生社团以及校外社区合作,开展图书漂流、需求调查等活动,使图书馆的服务始终与读者需求保持一致。2007年创办的馆刊——《思源知讯》,已经成为与读者沟通的重要窗口。

图书馆还积极参与到校园优秀文化建设中,例如:举办“交大读书文化巡礼大型系列活动”,通过“好书伴我行”书评大赛等多种形式,鼓励学子们多读书、读好书,使校园文化更加欣欣向荣。

3.7岗位培训提升技能

在服务活动所涉及的诸多要素中,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培养并提高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适应新型学科化服务模式的发展需求,图书馆非常重视馆员的岗位学习,精心组织并实施了“馆员系列素养培训计划”,并已推出第一个基础系列共16讲内容。培训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馆员的学习要求,采取授课、讲座、交流、研讨、自学、视频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并创造性地应用“情景法”进行场景模拟演练,新颖生动的形式提高了馆员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培训效果。针对学科馆员、融入创新学习单元的拓展培训系列计划也正在筹备中。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将不断提升馆员的专业技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了充分挖掘馆员的隐性知识,激发其创意思维,图书馆还开发了Wiki(维基)互动平台,进行业务交流,在全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3.8宣传推广重塑形象

长期以来,大学及研究型图书馆一直被认为是高质量学术信息的集散地和可靠检索人口,这也成为图书馆能与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抗衡的重要理由,但Coogle Scholar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以Google为代表的新兴信息网关冲击着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中心的地位,OCLC于2005年年底《对图书馆与信息资源的认知:给OCLC成员的报告》,对6个国家3300多名信息用户的调查显示:很多用户对图书馆拥有的丰富资源和服务并不熟悉,84%的用户使用搜索引擎开始信息检索,只有1%人从图书馆网页上开始查询信息。为了增强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图书馆的地位,必须加强服务宣传和自我形象塑造,增强服务的渗透力和辐射功能。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实施了一系列计划进行形象重塑和宣传推广,包括:设计图书馆标识(LOGO),使之既体现图书馆特色内涵,更融入校园文化精髓;制订各种工作文件的格式规范,所有文件都带有明显的图书馆标识;编辑《图书馆年度报告》,使之成为面向学校及同行,总结和展示图书馆年度工作的重要渠道;制作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视频介绍及宣传片;同时,还打算建立图书馆官方博客,在Flickr、YouTube等web2.0社会性网站上建立图书馆账号,使用户和同行在更广的范围内了解到图书馆的服务和发展动态。

第11篇

在剖析国外联盟合作采购案例的基础上,阐述联盟合作采购的作用、意义及对我国图书馆界的启示,并着重论述国内联盟合作采购成功运行的几个基本要素。

【关键词】

合作藏书建设 合作采购 联盟合作采购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读者阅读偏好的改变及出版环境的变化,使得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嬗变:一方面海量的信息资源令图书馆无所适从,昂贵的电子资源又使采购经费捉襟见肘;另一方面日益深化和多样性的用户需求,凸显出各馆资源不足的劣势[1]。A.肯特对匹兹堡大学图书馆1975-1977年入藏文献使用情况的调查表明,入藏图书40%在7年中从未被使用。Macalester College也有类似的发现――1974-1975年间入藏的图书,50%在入藏第一年未被使用[2]。因此,一方面面应对大量闲置文献占据空间的问题,另一方面又陷入无法实现自给自足的困境,图书馆必须变革文献配置的方式。采用联盟合作采购的途径,促进地区甚至全国文献资源整体的合理配置,才能实现资源共享,并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日益多样化的文献需求[3]。

联盟合作采购的意义和作用

1.1 合作采购的定义

P. Johnson将合作藏书定义为“在两个或多个图书馆之间以有益于用户和成本效益的方法分担采购文献、建设馆藏和管理馆藏增长和维护的责任”[4]。她指出,通过进行合作、协作,协调馆藏建设方面的不同尝试,首要的意义归诸于一批图书馆经过在馆藏建设方面的努力,获取的馆藏比任何一个馆在自身范围内提供的馆藏要更加广泛和丰富。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清楚地指出:合作馆藏发展是图书馆馆藏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方式之一。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图书馆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分工,各自尽可能将一定范围内的文献收集齐全,使各类型、各学科文献在整体上更为充实,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浪费,并在此基础上促进资源共享[5]。吴明德教授在馆藏发展一书中明确提出:馆际互借、合作采访等活动,不能称作合作馆藏发展。合作馆藏发展必须是图书馆之间在馆藏的建立与管理等方面有正式的协议,馆藏发展的政策互为影响,而且保证彼此的馆藏互相依赖。合作馆藏发展不仅要做到目前馆藏资源的共享,也应规划未来馆藏资源的共享[6]。

因此,合作采购是合作藏书建设的一部分,是多馆合理配置馆藏的基础,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利用合作成员内部的经费和人力资源,在不增加经费投入的条件下扩大文献收集的数量和范围,更加充分地满足成员馆用户的文献需求。

1.2 合作采购的作用和意义

合作采购作为合作馆藏建设须臾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主要具有下述几方面的作用:①有助于拓宽地区或者系统范围内学术性文献覆盖的范围,保证某些学科、某些类型、某些文种文献的完整收集,从而在不增加经费投入的前提下,增加可资利用的馆藏范围,提高用户获取文献的比例。②明确的分工能有效规避误购、重购文献现象的出现,合理使用有限的文献购置经费,从而在充分反映本馆读者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提升馆藏的专门性和特色,提高藏书的质量及使用的经济性。③共建联合目录能使读者更加快捷、方便地通晓联盟内各成员馆的馆藏,使读者检索文献更具目标性和专指性,文献请求能得到更好的满足。④促进文献合作采购网络的发展以及重点学科资源中心的建设。合作采购网络的各中心馆,一般都设在某一学科在国内或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师资力量强、教学与科研水平高、拥有较丰富藏书的图书馆内。因此,不仅可以促进中心馆重点学科的藏书建设,而且有利于形成一批文献资料中心,甚至地区性或全国性文献保障中心。⑤合作采购有利于成员之间推进计算机管理与联机服务,提高文献采购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够密切成员馆之间的工作联系,及时交流和分享文献采购的经验。

国内外合作采购发展历程

国外文献合作采购的历史悠久,早在1896年,美国芝加哥公共图书馆、约翰克里拉图书馆和纽柏利图书馆就开始了合作采购文献方面的实践。随着图书馆外部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推移及认识的深化,参与馆由单一到综合,地域范围由本地发展到跨地域甚至跨国之间的合作,在文献类型方面也由期刊、图书发展到了各种类型和载体文献。例如,世界著名的法明敦计划(Farmington Plan)是美国首个全国性的合作采访计划,计划实施30年后终止,其中固然有成员馆改变文献收集的兴趣、书商的服务品质不佳、购书经费紧缩、成员馆不愿收藏本馆藏书计划外的文献等因素[7],但是,信息技术设施匮乏、缺乏联合目录以致不能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也是计划失败的因素之一。20世纪70年代建立的科罗拉多图书馆收集组织(COLA)在吸取法明敦计划教训的基础上,将合作采购文献的范围限制在低利用率文献,其中包括共同采购罕有的或者昂贵的图书资料。

1983年开始的北美馆藏要览计划(North American Collection Inventory Project, NCIP)的目的,是通过分工合作采购研究性文献馆藏,进而聚合北美地区图书馆共建的研究馆藏。NCIP计划在20世纪80年代引起过许多讨论,但90年代初期即逐渐消失,究其原因是馆藏纲要撰写不易且缺乏标准,图书馆无法长期承担文献收藏的责任。随着实践的展开,有关合作馆藏建设的理论研究得到了逐步深化。例如,在“合作馆藏建设”一书中,詹姆斯、哈尔和菲利普斯指出:合作馆藏建设的成功取决于图书馆三项职能的共生关系:书目检索、馆际互借、馆藏建设[8]。在《联盟环境中馆藏合作管理:VIVA实验项目》一书中,作者在总结以往CCD计划的基础上指出,20世纪的CCD项目往往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而不能被深厚的理论所证实。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合作馆藏发展受阻的主要原因在于:普遍认为不能依赖外部馆藏实现充分的馆际互借,缺乏详细的馆藏数据,没有可供共享的联合目录,文献互借传递速度缓慢,馆际间隔距离太大以及馆际馆藏中重复文献过多等[9]。但到1995年以后,随着网络的发展,上述影响CCD发展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10]。

国内文献合作采购工作始于1957年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方案不仅保证了协调工作的组织落实,而且促进了各中心下属的成员馆按其收藏重点,在文献采购、互借、交换、调配等方面进行分工。特别在外文原版书、刊的合作采购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实现了降低复本、增加品种、节约外汇、扩大文献覆盖面、提高文献利用率的初衷。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图书馆界又曾出现过文献合作采购理论研究的热潮[11]。然而回顾国内合作采购的历史,所取得的成就大部分集中在电子期刊团购和馆际互借等方面,至今还很少有专著馆藏合作建设方面的实践。

纵观国内外合作馆藏建设的实践,诚如范德比尔特大学的J. Haar在调查馆藏合作建设项目后指出,合作馆藏建设是一项较新的工作,其中52%的合作项目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33%的项目源于80年代之前。印刷型文献是合作馆藏发展的主流,并将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10]。因此,随着近几年不少地区、系统间合作采购纸本图书实验项目的出现,我们有必要应对专著合作采购复杂性方面的挑战,深入探索和研究联盟条件下合作采购方面的诸多问题。

图书馆联盟合作藏书建设案例分析

3.1 合作藏书计划产生的背景

科罗拉多州研究图书馆联盟成立于1974年,由分布在两个州的25个图书馆组成,成员中既有大型的公共图书馆、学术图书馆,也有中型和小型图书馆。联盟拥有700多万册孤本和2 200万册文献[12]。1998年建立的联合目录不仅涵盖所有参与馆的馆藏记录,而且还包括与联盟有合作关系的其他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的馆藏记录。基于良好的馆际互借基础和合作文化,成员馆用户从馆际互借和传递服务中获益匪浅。

提高联盟范围内各成员馆对读者文献的满足率,控制成员馆中出现印刷型文献重叠,防范个别馆可能受经费制约出现负面影响,改善联盟馆藏质量,拓宽联盟馆藏的整体广度和深度成为推动合作藏书计划的主要动力。而2000年起科罗拉多州经济衰退,政府削减图书馆的经费预算,则进一步促进了联盟加强各馆由单独采购向联盟合作采购转变的可行性探索,并选择合作馆藏建设作为摆脱困境的途径。

导致联盟考虑制定该计划的另一背景因素是,期望在采购文献方面加强与书商的密切合作。OhioLINK图书馆通过与YBP合作,由YBP提供成员馆已购文献的目录,从而既为成员馆提供补购纸本文献的机会,也进一步丰富联盟馆藏的经验,同时,与书商的交互使联盟意识到,加强与书商的合作是赢得书商对合作采购计划支持的关键。于是在2005年秋天,联盟在考察各书商服务质量及诚信的基础上,确定YBP和Blackwell为合作采购的书商,并与YBP和Blackwells制订了共享采购计划。该计划与其他计划的差异在于,合作采购的重点集中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用文献,并由图书供应商控制重复文献。

3.2 合作馆藏采购计划的制定

联盟在汲取合作藏书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了合作馆藏建设委员会,专门探讨如何有效解决各种内外部因素对学术图书馆馆藏质量造成的各种威胁。成员由参与馆的代表及成员机构中负责馆藏建设者组成。委员会主席由院长或联盟图书馆的馆长担任。面对有限的文献采购经费及期刊文献价格暴涨造成专著预算经费减少的现状,委员会通过调查采取了多项解决措施,其中包括联合采购数据库,协调剔除冗余文献,批准专著共享计划,减少购买专著复本及平衡和调节各馆有限的经费,以实现专著预算购买能力的最大化等方面。为实施计划,合作馆藏建设委员会率先对联盟控制成员馆重复采购专著的可行性进行了调查。首先确定以10个成员馆拥有的2001-2004年间出版的文献为标本。确定其中4个学科领域,每个学科的样本大约200种图书,其中包括化学199种,计算机科学200种,经济学199种,哲学186种。对文献样本的分析结果显示,样本中24%的化学文献、40%的计算机科学文献、38%的经济学文献、25%的哲学文献只有一个馆拥有[12]。联盟中不同机构间文献的重复水平较低是形成文献复本较少的原因之一。

根据对文献的所有权和使用情况的分析,委员会制定了旨在控制重复采购本科生/研究生用书的实验计划。由于本科生更有可能要求某一主题方面的图书,而不是特定的文献,因此本科生用书容易出现复本。为了在控制复本的基础上,购买更多适合本科生用的图书,联盟根据参与馆拥有各学科本科生的数量确定经费分配的比例,并按项目中规定的4个学科文献的使用情况分为高、中、低三类。使用率高的文献由三个图书馆各购一册;使用率中等的由两个图书馆购买,使用率低的则由一个图书馆购买。为有效控制文献复本,联盟还要求各成员馆使用馆藏密度分析软件,仔细分析每种文献的年度使用情况、复印的数量、零使用率文献所占的比例,通过分类确定用户预期使用文献的学科范围,进而在编制的主题纲目购书单中清楚地反映出课程对文献的需求,并正确地确定使用率呈高、中、低的学科主题。

同时,该项目要求供应商必须按照计划分配的经费比例,根据各馆编制的主题纲目购书单及预期用户需要的复本数量分配图书。成员馆按照惯例将预购图书的清单直接发给书商YBP和Blackwell。

3.3 联盟合作采购计划的执行

3.3.1 制定工作及培训计划

为了确保计划的成功实现,在实施计划前联盟采取了下列步骤:建立实施计划的时间进度表,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与每个书商签定协议,与图书馆Dynamics订立特定的数据服务项目,培训图书采访人员。此外,为了保证联盟拟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用书采购计划与书商供书的一致性,建立了书商供书的范围、要求、工作流程及与分配相关细节方面的制度,并对书商进行采购业务的相关培训。

3.3.2 成员馆严格分工

联盟按照经费水平、主题纲目目录、采购文献的数量及规定的复本数量平均分配给各参与馆。为规避成员馆重复采购已有的图书,采购委员会与图书馆Dynamics合作,从参与馆中导出最近7年的文献书目记录及相应的流通数据。由各参与馆分别建立4个学科的专题纲目书目。确定政治和数学方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用书由Blackwell提供,经济和宗教类图书由YBP提供,并分别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读者的范围以及4个学科采购图书的的学科范围(分类号)做了界定。

4.3 构建合理的利益保障机制

合理的利益保障机制是吸引各馆参与联合采购的关键要素,只有科学的利益保障机制才能促成各馆形成参与区域合作采购的动机和意愿,并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合作活动。同时合作采购计划实施过程中必须既要实行参与馆间平等互惠、互相依赖及自愿的基本原则,同时各成员馆必须树立全局观念,把联盟看做一个整体,把本馆视为其中的一部分,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分享合作的利益。各馆的基础条件不完全相同,购书经费有多有少,文献采购的范围有宽有窄,但各馆必须做到从全局出发,不过于计较单位利益的得失。应定期举行会议进行沟通,交换意见,解决分工实施中随时出现的问题。

4.4 尊重参与馆的发展要求

只有各馆都拥有适当的馆藏数量,才能在联盟范围内为所有图书馆分享。因此,联盟范围内适当的纸本文献重叠还是需要的。此外,馆藏建设具有一定的“私利”性,每一个馆都应该为满足本馆读者的需要建立馆藏,而不是无私地为了图书馆共同的需要建立馆藏。因此,各参与馆在合作馆藏建设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自主性,除了应履行联盟分配的任务外,还必须保持一定的自主性,根据本馆读者的一些特殊需要,采购本馆读者教学、科研需要的一类文献。D. E. Williams认为,参与联盟是因为它能符合读者本身的利益。如果为了联盟整体的利益,分工收集并非本馆读者需要的资料,事实上违背了馆藏发展的原则[17]。

4.5 夯实合作的基础工作

实施合作前须利用学科分类法仔细分析参与馆的馆藏,了解各馆的馆藏特色及读者使用情况,以期厘清参与馆馆藏的强项与弱项,制定合作发展馆藏的方针政策,确定各成员馆收集文献的类型、学科范围和复本数量等业务标准,合理分配采购的责任,以提高合作采购文献与读者实际需求的一致度,这样既扩大了文献覆盖范围,提高了馆藏文献品种,又规避了零利用率文献的出现。

4.6 提高信息技术支持的力度

成功的合作馆藏建设必须辅以应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如构建在线合作采访文档、建设联盟成员联合书目数据库,以便参与馆能够在网上看到其他图书馆的图书订单,了解联盟范围内其他成员馆已订某种图书的复本数量及书商提供的书目中还有哪些图书未予订购等信息,以保证各成员馆尽量订购其他成员馆没有订购的文献,进而降低联盟范围内成员馆的图书重复率。

4.7 争取上级的政策和经费支持

赢得上级部门的政策和经费支持是合作计划实施的关键保障。按照成员馆读者比例、合理出资采购馆藏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推进合作计划的进行,但是,由于不同图书馆具有不同的藏书和服务重点,完全依靠分摊进行合作采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18]。因此,赢得政府或者上级领导部门的政策和经济支持可以归避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

4.8 加强合作采购的评估

评估是合作馆藏建设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改进合作环境和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定期对合作采购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经费使用的合理性、采购文献的使用率以及合作采购的投入产出,以便及时发现和找出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推动合作采购活动的健康发展。

此外,合作采购除了应重视上述各种要素以外,还应该重视相关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参与馆及馆员对合作目标及馆藏纲要达成共识,掌握相关的文献采访工具、统计和调查馆藏学科分布的方法以及合作采购的方法和标准。

结语

长期以来,国内外图书馆界坚持不懈开展文献合作建设的实践说明,无论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合作采购乃至合作剔除始终是图书馆界需要开展理论探讨和实践的核心课题。

合作藏书建设作为馆际合作中层次最深的一类合作,对扩大各馆藏书范围、提高藏书的收藏水平、增加读者的可获知能力和可获得能力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实现联盟内文献采购与需求均衡的重要途径。因此,网络时代的合作藏书建设,应突破目前限于电子文献团购、期刊协调采购的框架,拓展到电子和纸质文献的合作采购。在传统的“文献资源布局”、“分工协调”的基础上,通过联盟协调实现参与馆自主调节文献采访的品种和采访方针,尽量减少相互重复采购,从而文献品种的覆盖面,保持整个地区或者系统文献收藏的完整性。

针对国内目前合作藏书建设的理论研究深度不够、文献合作采购缺乏实践,甚至还存在比较消极认识的情况[15],联盟应该提高对合作馆藏建设的认识,将其作为新世纪实现资源共享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把推进馆藏的共建共享作为头等大事来做。文献合作采购是共享的前提,因此,联盟不仅要强化其成员将联盟成员的馆藏看做一个馆藏的观念,并期待以合作采购的方法来聚合馆藏。

由于合作采购远比一馆自行采购更加繁琐和费力,因此,除了需要加强成员馆之间的协商、沟通和交流外,亟需构建一个准确反映成员馆馆藏及方便读者检索的联合目录。同时也需要利用图书馆云服务平台,及时了解成员馆执行合作计划的进展情况,其中包括已订复本的品种和数量,以便根据本馆读者需要作出正确的订购决策。

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服务的结合有助于加快文献传递和利用的速度,也有利于吸引图书馆参与合作馆藏建设,以便平衡成员机构的资源,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白冰,高波. 国外图书馆资源共享现状、特点及启示[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3(3):108-119.

第12篇

关键词:美国高校图书馆 管理转型 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59.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3-0091-05

Explor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y Transition and Innovation

Abstract In the digital information age, library transition and innov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y innovative practice from two aspects: management transition and service innovation. The author's proposal are as follows: improving management philosophy, breaking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learning and absorbing the advanced method and technology for service innovation, and hard innovation and soft innovation should coordinate for development.

Keywords 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y; management transition; service innovation

笔者不久前结束了美国图书馆的访学,近距离体验了美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美国图书馆同行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就令人印象深刻,触发了笔者探究图书馆转型和创新的冲动,这是研究的缘由之一;其次,自己身处高校图书馆,强烈地感受到当前图书馆正面临着一场变革,图书馆未来将何去何从?好奇心驱使探究这个主题,这是研究的缘由之二;近日读到吴建中先生在2012年出版的《超越与转型》一书,引起强烈共鸣,这是研究的缘由之三。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问题,值得每个有责任感的图书馆人思考,这个宏大的主题,以笔者个人的学识和积累,恐难以抓住要旨,本文试图从图书馆的管理转型和服务创新方面展开研究,实为管中窥豹,意在抛砖引玉。

1 研究综述

图书馆转型与创新问题近年来引起图书馆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重视,国内主要的研究有:初景利[1]通过分析美国几个典型图书馆的创新实践,提出图书馆转型发展建议:加强图书馆的发展定位与战略规划的设计;加强以用户和服务为中心的业务布局与结构调整;改进图书馆的基础业务设施建设;加强信息技术与图书馆业务的融合;加强图书馆统筹协调与协同的能力;加强人员队伍的能力建设与培养。初景利[2]把图书馆转型的外生动力归纳为:信息环境,经济环境、教育与科研环境等变化;吴建中[3]认为当代图书馆的转型不是功能的转型,而是增强和完善了“以用为主”的基本功能的转型;朱强[4]的研究认为在变革时代高校图书馆要主动寻求改变,需要制订出图书馆未来的战略规划;为用户提供精细化服务;为教学科研提供多维度、深层次的支持;注重开展多元化合作;宗霞[5]指出图书馆面临三个方面转型:核心价值转型、功能定位转型、管理服务转型。

图书馆的转型变革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图书馆的方方面面。上述文献研究表明,管理转型是服务创新的基础和保障,服务创新则是图书馆创新的显性成果。故本文把重点放在对图书馆的管理转型和服务创新的研究上,其中管理转型包括管理理念转型、组织架构调整、组织文化重构;服务创新则包括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创新和服务场所创新等。

2 美国高校图书馆管理转型

2.1 管理理念转型

在数字信息时代,美国图书馆界积极借鉴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对图书馆管理的再认识,从原有的重视文献资源的管理、服务业务的管理,发展到重视图书馆的全面管理,包括对图书馆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的研究、业务流程的再造,用户关系的管理等等。

2.1.1 引入企业管理思维 重视发展战略规划

很多美国高校图书馆都在其网页上写明该图书馆的使命或愿景,以及未来发展战略。美国国会图书馆早在1998就开始未来发展战略,其发展战略主要围绕内容战略、用户战略、推广战略、组织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等方面提出[6],并在之后的时间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哈佛大学2013年最新的战略目标则强调[7]:为支持哈佛大学研究,教学和学习,实施哈佛图书馆馆藏和内容开发战略计划;通过知识发现,整合专业知识和全球合作的网络,有效地获取知识和数据。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最新战略规划中提出了七项战略目标[8],包括馆藏发展战略、用户战略、学术支持战略、空间优化战略、文化建设战略等。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的新服务模式战略目标则重点强调[9]:数字图书馆战略、学术支持战略、图书馆评估战略等等。耶鲁大学医学图书馆最新战略规划包括[10]:世界级的馆藏发展战略、服务战略、推广战略、沟通与协作战略,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总之,图书馆发展战略重点通常围绕资源保障与建设、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知识发现、信息素养教育、以及组织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而制定长期规划。发展战略规划高瞻远瞩,以支持学校的学术发展为准则,对具体的业务工作有较强的引领作用。

2.1.2 重视用户关系管理

美国高校图书馆非常重视用户关系管理,用户关系管理的要旨是重视用户价值,为细分用户提供细化服务,服务运作从“以业务为中心” 模式转向“以用户为中心”模式。通过关注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行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为用户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服务,是图书馆的服务创新的有效手段。加强用户关系管理有多种方式,如为细分用户提供定制书目信息、热门图书推荐、定题信息服务等等。此外,让用户参与新服务的设计是用户关系管理的另一种尝试。一直以来,图书馆的服务设计都是以图书馆为主,以用户为辅,美国高校图书馆则把用户参与放在首要位置。如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在建设读者学习空间的时候,邀请用户提供设计方案,用户投票选定方案,整个过程都以用户为主,大大提高了服务的满意度。

2.2 组织架构调整与变革

美国高校图书馆近年在组织结构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打破传统图书馆组织架构和部门设置,合并和重组了许多传统部门,成立了很多新部门,使组织机构扁平化。

2.2.1 优化组织结构,成立新部门

在美国高校图书馆有很多新部门,如战略规划部、人力资源部、评估部、馆藏发展部等。战略规划部负责研究学校的发展规划,结合及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趋势,制定本图书馆中长期发展规划。战略规划部通常由馆长直接领导,是馆长的智囊团。人力资源管理原本是企业管理的理念,强调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发挥员工潜能。近年美国高校图书馆效仿企业管理模式,重视提升员工素质,纷纷成立人力资源部,该部门主要负责全馆人员招聘、薪酬制度、岗位设置、岗位考核、职称评定、员工培训等,良好的人力资源系统是完成组织使命的保障。评估部出现较晚,是在2000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LA)提出图书馆评估准则后,顺应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设立的部门。图书馆评估把读者满意度作为评估的重点,评估部负责日常的各类数据搜集,分析评估数据,定期评估报告,为图书馆个性决策提供支撑。馆藏发展部是从采访部发展而来,通常整合了采访馆员、咨询馆员、学科馆员等分散在不同部门的馆员,组合而成的新部门,负责制定馆藏发展政策、发现用户需求,按需统筹建设馆藏等,原有的采访部则重点放在资源的采购及合同管理等商务工作。

2.2.2 实施全面改革,重新整合机构

2011年哈佛大学图书馆改革在世界图书馆界引起轰动。当时哈佛图书馆共有八十多个分馆,由于历史原因,存在机构臃肿、协调性差、资源建设重复等问题[4],导致图书馆整体运行效率低下,已经严重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哈佛图书馆高层决定对原有的组织模式进行的改革,把所有的分馆按照馆藏发展需要、馆藏内容所属学科领域以及业务活动相似性分成五个大组,各个分馆除受原来所属院系领导外,还要受所在组负责人的领导。重组后的哈佛大学图书馆,组织机构实现了扁平化,增强了分馆与总馆、分馆之间的横向协作,并统一了分馆借还书服务、技术服务以及数字影像服务等服务界面,使服务规范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在2007年提出“新服务模式计划”,进行了以大学科群为基础的整合。该计划组织变革的重点是对原有的专业分馆进行合并和重组,按数字图书馆的虚拟布局和学科化信息服务的功能,形成以学科群为基准的整合,为跨学科研究与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持,促进整个大学图书馆系统的高效和集约运行。该图书馆还将以前分散于各分馆的采购、编目业务统一纳入总馆的技术服务部门。

2.3 组织文化重构与创新

图书馆组织文化对图书馆的价值观、管理风格、组织架构、规范制度起导向作用,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对于员工具有指导作用和激励作用,促使员工把群体价值观念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规范员工的行为,是打造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11]。在转型和变革时期,图书馆组织文化需要重构和创新,为管理转型和服务创新提供支撑。

为适应快速变化的信息环境,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提出新的组织文化构建计划[12],重点强调支持和鼓励员工不断更新他们所拥有的技术,培养员工对工作方式变化的高度敏感性。耶鲁大学图书馆强调树立对馆员终身学习和教育的文化,通过给馆员提供各种学习机会,满足馆员自身发展的需求,让员工获得职业的成功。图书馆文化重构,需要重新审视馆员的作用,重视馆员个人和团队的发展,利用各种方法提高馆员的进取心[13]。

3 美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3.1 服务内容创新:从文献信息服务走向知识服务

美国图书馆学大师谢拉[14]说:“服务,这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美国高校图书馆积极探索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型,学科服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1.1 深入用户的学科服务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担负着新的使命和任务,学科馆员成为推动图书馆服务转型的重要力量[1]。康奈尔大学的学科服务的主要任务是[15]:院系联络、馆藏建设、参考咨询、教学培训。耶鲁大学学科馆员的任务是:负责有关学科文献的订购、检索服务和咨询服务,以及承担学科课题和项目。哈佛大学商学院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在嵌入教学培训方面取得不菲成绩,他们围绕课程教学与学习提供特色服务[4],2010年参与的课程达到90多门,基础服务包括教学准备服务、技术帮助、课程网站建设、教参资料的保留和获取、全文链接的提供等;全程跟踪的深度服务包括:信息产品和学习资源的定制、与课程相关情报收集及调研分析、课题决策参考方案、学生研究作业、项目内容设计等等。

3.1.2 嵌入科研的高端知识服务

美国高校图书馆除了大力发展普遍的学科服务,还探索“嵌入式”高端知识服务模式。近年来很多研究型图书馆承担科研数据管理任务,为本校学者的科研项目提供从项目申报到研究成果数据管理服务工作,一般设有专人专岗实施数据管理服务。科研数据管理包括数据的组织、存储、备份、共享、数据安全等,需要开发专门的软件工具进行管理,为此图书馆还同技术开发商一起合作开发相关软件产品。这项工作已远远超出传统意义的图书馆业务,这是美国高校图书馆探索从传统的信息服务向高端知识服务的转型的典型例子。

3.2 服务手段创新:社交网络和移动图书馆

美国高校图书馆对新技术非常敏感,及时应用新技术,有效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社交网络和移动图书馆服务是目前美国高校图书馆有影响力的服务。

3.2.1 运用社交网络服务用户

美国很多高校图书馆都运用社交网络推广图书馆的服务,建立同用户的沟通渠道,带给用户全新的服务体验。美国高校图书馆在社交网络出现伊始,就敏锐地发觉这项应用对图书馆的重要性,紧紧围绕这项技术开展多种虚拟服务,现在很多图书馆都拥有数量可观的“Fans” ,年轻人是社交网络的主要群体。美国高校图书馆的普遍采用Facebook、Twitter等方式同用户交流和互动,图书馆Facebook主页所提供服务的内容包括:新闻、最新通知、参考咨询、交流园地、技术服务等,很多图书馆甚至把实体展览都搬到Facebook上来,还有图书馆借助社交网络平台组织热门话题讨论活动,所以这些应用都大大增加了读者的关注度。

3.2.2 移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

移动图书馆在美国率先得到普及和应用,移动图书馆最早只能进行一般信息查询,如馆藏目录查询、移动数据库检索、参考咨询 、续借图书、读者账户管理、馆藏分布、新闻和新书通报等,现在发展到建立社交网络的链接,提供讲座播客服务,预约研修室,预约移动课程等。除此之外,移动图书馆大大促进了电子图书和有声读物的借阅,在促进阅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很多大学图书馆正努力扩展支持移动设备的信息环境,以方便用户利用移动设备获取学术资源。

3.3 服务场所转型:从文献中心到学习中心

3.3.1 信息共享空间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学习场所

一直以来,图书馆给人的印象是浩瀚的书库、安静的阅览区。美国高校图书馆则正在颠覆这种印象。上个世纪90年代,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就率先提出将图书馆打造成信息共享空间的理念,把图书馆打造成读者学习与交流的场所。读者可以利用信息共享空间完成各类学习与讨论交流,把传统的书库从原来显眼的位置转移到比较隐秘的地方,二线图书甚至被移到城市郊外的密集仓储中。信息共享空间通常分为学习共享空间和学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主要提供给大学生利用,有个人学习间、小组讨论学习间、设备与技术服务空间等。学术共享空间则是为研究人员提供高层次的研究与讨论空间,提供多种硬件设备,如电脑、投影仪、打印机,以及数据存储设备和文字识别设备等。信息共享空间中的设备和家具都是可移动,用户可以根据会议或研讨的需要重新布置。此外,在许多特定区域还设置了咖啡厅,浓郁的咖啡气味,令读者沉浸在松弛与惬意的环境中,享受学习、交流和思考的乐趣。

3.3.2 为游戏化学习提供支持

地平线[16](Horizon)报告在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都提到游戏与游戏化学习将成为高等教育中广泛应用的新技术。所谓“游戏化”就是将游戏的基本元素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在游戏化的课程中,学生能够通过体验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学习来积累点数获得奖励。美国许多高校图书馆正在提供游戏服务的尝试,主要目的是吸引用户到图书馆学习,加深用户对图书馆工作的熟悉和理解,提升用户阅读粘性和信息素养。在伊利诺伊大学工程图书馆的一个中型开放区域,摆放着普通的阅览桌椅,贴在每个阅览桌上的九宫格数独游戏为在此学习的理工科学生提供游戏支持,他们在学习间隙,顺便完成贴在桌面上的游戏,在游戏中锻炼思维,体会学习的乐趣。

3.3.3 学习中心的嬗变――斯坦福大学的“无书图书馆”

在场所创新方面,美国高校图书馆有很多大胆创新,斯坦福大学的“无书图书馆”就是一个创新案例。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因为空间容量限制,在2010年将物理图书馆和工程图书馆改建成“无书图书馆”,他们将大部分图书搬运至郊外的远程书库,把腾出来的空间设计成“无书图书馆”。走进无书图书馆,感受到这些空间都是为“人”设计的,而不是为“物”设计的,里面有大量的沙发,一个名为“头脑风暴岛”的讨论区域、电子公告栏以及一组活动空间,只有很少的书和书架。在一侧显著位置,有当年惠普公司初创时的办公室模型、在走廊里则摆放着Google最早设立在斯坦福大学的存储设备模型。几台电脑和Kindle电子阅读器摆放在桌面上,供读者使用。“无书图书馆”全Wifi覆盖,智能手机和电脑可以随时联网查阅资料,这样的空间为读者营造出更多自由的学术氛围,令读者沉醉其中,成为思想的“孵化器”。

4 研究启示

4.1 提升管理理念,突破体制限制,大胆探索组织创新

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需要变革以适应未来图书馆的发展。组织变革的前提是管理理念的提升,需要把图书馆事业放在一个相当的高度去审视,提出图书馆的愿景和使命,制定图书馆发展战略。纵观中国图书馆界的理念创新, 步伐很小,战略规划大多停留在表面,或者表现为工作计划,而不是一种组织未来的发展战略,往往缺乏深思熟虑的高瞻远瞩规划,加之落后的组织文化,使图书馆缺乏一种向上的力量。

美国高校图书馆具有很大的自治性、自,因此在体制上保证了改革与创新的顺利进行。相比而言,中国高校图书馆缺乏自治性,加之历史原因,中国高校图书馆是学校高端人才家属聚集之所,组织内部的任何变革同个人利益冲突时,都会在内部形成强大的阻力,因此中国高校图书馆在组织创新方面缺乏建树,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图书馆进行了尝试。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按照大学科重新整合服务部门,形成以学科为主,融合基础服务和高级情报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体系。浙江大学图书馆成立了研究与发展规划部,负责研究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制订图书馆发展规则,并根据业务线条设立了资源总监、服务总监、技术总监和合作总监岗位。

4.2 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服务创新

国内图书馆界比较固守传统的图书馆管理范式,缺乏对新范式的研究和尝试,亦缺乏引进借鉴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服务创新的实践。总体看来,图书馆的局部创新多见,系统性创新少见,很多创新本质上只是对原有服务的补充或点缀,而真正的创新则必须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重构图书馆服务,可以说中国图书馆界正是处在“微创新”的阶段。应大力倡导建立图书馆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从自娱自乐式的“创新”中走出来,努力寻求满足用户需要的服务创新。

4.3 “硬创新”和“软创新”并重

如今的图书馆在内涵和外延方面都远远超出传统图书馆的范畴,只保留了“图书馆”的称谓,内核集成内容、工具、平台等多种功能,外延则扩展到支持知识发现与知识创新的服务[17]。如果把技术创新和场所创新比作图书馆的“硬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则是“软创新”,图书馆的转型和创新需要软硬创新相辅相承,互相配合才能顺利进行。

图书馆作为大学的心脏,承载着学校的重任。同美国图书馆相比,中国高校图书馆存在很大差距,如何尽快缩小差距,是中国每一个图书馆员特别是图书馆领导层要思考的问题。如果说“硬创新”可以借助技术靠钱来实现,那么“软创新”则需要图书馆人从理念、方法、态度上有质的提升方可实现,“软创新”是“硬创新”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初景利,许平,钟永恒,等. 在变革的环境中寻求图书馆的创新变革――美国七大图书情报机构考察调研报告[J]. 图书情报工作,2011,(01):10-16,69.

[2]初景利.图书馆的未来与范式转变――IFLA2011年大会侧记[J].图书馆论坛,2011,(06):68-72.

[3]吴建中. 转型与超越――无所不在的图书馆[M].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3.

[4]朱强,张红扬,刘素清,等. 感受变革 探访未来――美国三所著名大学图书馆考察报告[J]. 大学图书馆学,2012,(02):5-12,17.

[5]宗霞.简析社会转型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转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1):95-99.

[6]杨雨霖, 黄如花.美国国会图书馆管理创新案例分析[J]. 图书馆论坛, 2010,(06):101-106

[7]The Harvard library transition[EB/OL]. [2013-10-5]. http://isites.harvard.edu/icb/icb.do Keyword =k77982.

[8]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 strategic planning[EB/OL]. [2014-04-25].http://www.library.cornell.edu/aboutus/inside/strategicplanning.

[9]许丽丽.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的“新服务模式计划”及其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1,(06):75-78.

[10]Harvey Cushing /John Hay Whitney Medical Library 2009 -2012,Strategic Plan[EB/OL].[2013-10- 03].http://www.Med.yale.edu /library/about /action2009.pdf.

[11]Craig Gibson,Playing on ''Practice Fields'': Creating 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ulture in Academic Libraries[EB/OL]. [2014-04-20]. http:///ala/mgrps/divs/ acrl/events/national/ seattle/papers/304.pdf.

[12]Columbia library strategic plan[EB/OL].[2014-5-10] .http://library.columbia.edu/content/dam/libraryweb/general/documents/strategic_plan_2010-13.pdf.

[13]Julia Leong, Craig Anderson. Fostering innovation through cultural change[J].Library Management, 2012, 33( 8/9):490-497.

[14] (美) 杰西・H・谢拉. 图书馆学引论[M] . 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6:25.

[15]范爱红.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学科馆员工作模式及其启示[J]. 图书馆杂志,2008,(02):63-66.

[16]地平线网站[EB/OL].[2014-04-20].http://www.nmc.or

g/pdf/2014-nmc-horizon-report-he-E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