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商公司管理学论文

工商公司管理学论文

时间:2023-01-01 07:21: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商公司管理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商公司管理学论文

第1篇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素。培养目标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准确定位好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呈现通用化趋势,大部分农业院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毕业后能够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以及工商企业中从事经济管理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就笔者意见来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多地面向公司、企业生产一线,无论从生源素质,还是从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可能都有所偏高,农业院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提炼出能体现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2.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跟不上,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是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自己的教材。农业院校有自己的特色,全国统一的教材缺乏针对性。二是管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内容重复。这是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农业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工商企业管理这门课就与管理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存在较大的内容重复。三是与本校的学科优势或重点学科结合欠紧密。作为农业院校,大部分经管学院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都是国家或者省级特色专业或重点学科,但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往往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3.教学方式有待提高和改进。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上,农业院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部分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有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资源少、时间短,往往流于形式。在日常教学中,基本以课堂讲授和理论教学为主,难以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二是在教学中没有考虑行业背景,与地方经济结合也不够密切,特别是对农业院校的特点考虑不足,对农业行业的特征考虑不够。

4.师资队伍建设仍需要加强。打造有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农业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偏少。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需要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可现实是大部分老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二是懂专业、英语强的教师数量不够,少量课程现有教师还难以胜任,如双语教学课程。三是教师教学任务重,导致难以静下心来思考学科特色发展问题。

二、江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成绩与经验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2004年开办工商管理专业,经过近八年的教学探索,学院在专业特色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使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1.实践教学成绩突出。(1)加强了专业实验室建设。我院专门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建立了工商管理综合实验中心、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验室,购买了电脑、ERP等相关实验设备,并为实验室配备了专职教师,加强了对实验设备和实践教学的管理。目前,我院的实验室能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主要课程的各种综合性模拟实验,较好地满足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2)加强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密切了校企合作。学院领导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关系,在南昌等地寻找了一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实习基地的问题,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了方便。(3)加强了专业阅览室的建设。为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及时了解和掌握大量图书文献资料的特殊需要,学院专门建立了图书资料室、期刊阅览室。近年来,专业用于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的经费逐年增长,能较好满足专业培养计划要求。

2.师资力量进一步优化。(1)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学院始终坚持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并鼓励教师在职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近五年来,学院新进的教师中,有多名教师分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高校,均具有博士学位,此外,也有多名本院教职工考取博士研究生。(2)通过开展国际国内合作,拓展教师视野。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有多人曾赴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进行短期学习;另有多人前往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进修学习。(3)积极组织教研活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研讨。工商管理教研室定期召开科研教学研讨会,互相交流教学、科研经验。此外,学院还组织教案评比等活动,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利于专业建设。

3.教学模式,成效显著。(1)考试方式的转变。在日常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我们改变了传统的闭卷考试,采用灵活的考试方式,把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实习报告、论文考察结合起来。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开始主动去准备考试和撰写论文,达到了以考促教的目的。(2)引入了双语教学。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引入了双语教学,并在进行双语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听懂的前提下,将部分专业英语的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双语教学既调动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的兴趣,也使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接受,既改善了课堂氛围,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初步达到了学生既掌握课程中的专业知识,又适当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目的。(3)强化了案例教学。工商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不一样,与企业实际管理结合非常紧密。由于实践教学课时的限制,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强化案例教学,并尝试新型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课堂上,演讲、辩论、小组展示等形式被广泛采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4)开辟了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第二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学工口的各项活动,开展了创业论文设计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等活动,并拿出一部分经费支持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提高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此外,我院还创办了经济管理学院学报,给学生发表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5)与毕业生交谈,改进教学方法。经济管理学院每年都会在本科毕业生离校前举行一次毕业生离校座谈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充分利用与毕业生交谈的机会,悉心听取毕业生对专业教学及管理工作上的看法和建议,根据毕业生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

4.课程建设初见成效。在课程建设上,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抓住了学校建设网络精品课程的时机,积极申报工商管理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如管理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都获得了学校的立项。我们充分利用了学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平台,多门课程都建立了网络精品课程。在网络精品课程上,系统地建设了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习题库与资料库,并充分利用网络,加强了与学生的教学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参与度。此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核心课程上进行集体备课与研讨,为下一步建设自己的课程教材奠定了基础。

三、农业院校创办有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议与对策

1.要提炼出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该照搬照抄财经院校、全国重点高校。笔者认为,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如何服务于“三农”经济、如何服务于农业企业。作为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解工商企业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了解“三农”,掌握农业领域企业经营管理特点,掌握现代农业管理方法,善于经营现代农业企业,体现学校的学科优势。在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给工商管理专业分不同的方向,根据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2.要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关键在于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有特色。课程体系设置要立足工商管理专业,把握一般的行业性课程,注意复合性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农业院校的专业特色。一是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应尽量把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本校的优势学科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中,要结合农业院校在“三农”方面的优势特长,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增加了解“三农”问题、农业行业特性和农业企业的相关课程,如农业经营管理专题等,增强学生对农业问题和农业企业知识的了解,突出学生的培养特色。二是处理好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问题。解决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除了要合理设置课程以外,还要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要明晰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前者主要讲原理,后者主要讲应用,教师在讲课时注意不要“缺位”和过多的“越位”;其次,明晰专业主干课与专业深化补充课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专业深化补充课程服从于专业主干课,不能要求主干课取消同自己相交叉的内容。同时,专业主干课限于学时则不应对那些相交叉内容讲得过多、过细。三是可以设置“专业方向模块”,以突出办学特色。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途径是企业、公务员、考研和金融机构。在大学的第7个学期,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这样既突出办学特色,又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此外,有条件的农业院校要重视教材建设,根据学院办学特色的需要,建设一批适应教学要求的精品教材。

3.进行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方法。(1)与学工口相结合,依托科技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思维能力、整体规划能力、实践能力非常重要,要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农业院校可以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专业论文大赛、沙盘模拟等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思考有效的考核方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继续优化考核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彻底改变人文社科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陋习。(3)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实践基地。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有机会把所学到的工商管理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

第2篇

论文关键词:专业建设评估 专业特色 学科特色

论文摘要:论述了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在树立学科、专业特色,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中的积极作用。

1 整合教学创新思想,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

从整体结构上讲,教学创新体系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诸多系统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网络系统。而专业建设评估体系研究是整合教学创新思想的基础。从我院发展的实际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乘教学质量之东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院办学层次”的关键在教学创新,关键在专业学科建设,关键在人。目前我系开展教学创新体系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知识的创新及应用——教学创新研究;另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播——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内容研究。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我院“教学质量年”的基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活动紧密而有机的结合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和根本途径,所以在专业建设及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重视专业评估和教学创新研究。对于工商系,应着重研究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及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工商管理类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主要研究专业发展方向是否明确,对重庆当前和长远经济建设及社会科技发展有无意义、作用;在重庆市内、国内有无特色、有无影响,该学科的发展处于何种地位,在国内外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其学术成果如何,获奖项目、级别如何。

1.2 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师资队伍的思想素质、学术水平,在国内或行业同学科中的学术地位,人才培养能力与发展潜力;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整体实力;拟定培养计划措施及执行情况,形成专业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1.3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实验室建设

主要研究与专业发展相匹配的仪器设备数量、质量及自制仪器设备的水平;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的高低;目前实验室面积能否满足教学科研要求和实验人员队伍配备状况。

1.4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科研建设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领域中外期刊、鉴定项目、出版专著教材、获奖项目的数量与级别;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经费;科研成果推广及应用情况,学术交流与学术氛围;科研成果是否推动了科学理论发展,科研项目是否有理论意义,科研经费转化为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数量、质量等方面。

1.5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教学改革与管理措施

主要研究各专业学科建设规划是否合理可行;教学计划、大纲是否齐全、优化,教学档案、科研管理是否规范有序,优良学风班活动落实情况,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否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果;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何,本专业内在发展潜力如何等。

1.6 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主要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能力结构及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建立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评估体系和教育模式逐步完善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摆脱由传统教育模式造成的重知识教学、轻创新研究、重分数、轻能力培养、将教学和创新相对分离开来的影响。重视和加强教学创新研究在专业建设评估工作,以及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中的作用和力度,使专业建设评估和教学创新能够真正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2 以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评估工作,理清专业建设工作思路,找准市场定位,突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特色,为继续开展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系在“教学质量年”中,以开展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和土地管理这4个专业建设评估为契机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塑造工商管理系学科、专业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2.1 塑造系的办学思路和特色

在院办学思想指导下,经系务会研究确定我系办学的具体思路与特色为:“以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为主,工商与公共管理相结合,体现管、经、工兼融优势,突出企业经营与现代管理技术,强化学科特色”。以上简称为“1212”思路即:“一个为主,两个结合,一个体现,两个突出”。

2.2 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

我系学科建设思路与特色为:(1)工商管理学科是我系所依托的主干学科,以工商管理为龙头,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为两翼,体现工商为本,形成专业优势互补与群体推进的格局,把本学科办出特色;(2)公共管理学科是我系又一重要支撑,以土地资源管理为重点,兼融房地产经营管理,结合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学科优势,坚持联合办学之路,把本学科办出特色。以上简称:“一个依托,一个支撑,优势互补,群体推进”。

第3篇

关键词:工商人类学;工商管理教育;单门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54-05

课程结构与设置,涉及学生在商学院中学习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商学院的教育质量水平,并直接影响商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工商世界对商学院毕业生的满意程度以及商学院学生对学院的满意程度等。众所周知,工商世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商学院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工商世界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将传统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比如人类学等,应用于工商管理教育的具体实践,是高等商科教育的一个最新发展趋势。目前,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特别是在美国,人类学已经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到工商管理教学实践之中,而且发展态势非常迅猛,值得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界关注。本文拟以简介工商人类学为起点,通过回顾和总结汕头大学商学院工商人类学单门课程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和实践过程,来探讨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商人类学的几个问题。

一、工商人类学简介

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以人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业学科,它是一个跨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大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人类学。狭义主要是指对人类体质和体形发展规律的研究,通常称为体质人类学。广义人类学研究范围广泛,可以说囊括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对人类社会生活,即由人类创造并由社会继承下来的技术、经济、社会结构、政治法律、风俗习惯、交易行为等等。广义人类学又可细分为文化人类学或者社会人类学、经济人类学、城市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管理人类学、环境人类学等等[1]。

工商人类学就是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工商管理具体实践中的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2]。人类学在工商管理领域的应用,说起来也有一个比较长的历史了,比如,以美国为例,早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家便开始了对坐落于芝加哥的西电公司雇员人际关系与劳动效益的研究。参与该项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埃尔佟·马犹(Elton Mayo)和黎尤德·沃耐尔(W. Llyod Warner)依据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论,应用参与观察等人类学研究方法,得出了一个影响工商管理研究长达数十年的结论,即雇员的劳动效益会随着管理层对他们的关注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该项研究成果被誉为人际关系学派的奠基石,标志着工商人类学(当时被称作工业人类学)的诞生[3]。

此后,人类学家们便开始广泛从事应用方面的研究,从工商管理到妇幼保健,从军事行动到国际援助,从幼儿教育到通俗文化等无所不及。1941年应用人类学学社在哈佛大学成立,1946年勃雷·贾德纳(Burleigh Gardner)和黎尤德·沃耐尔等脱离了大学环境组建了社会研究合作公司,开创了工商人类学管理咨询业务的先河。社会研究合作公司的业务囊括了工商管理的各个领域和部门,成功地为数百家大中型工商企业提供了咨询服务,至今依然是美国非常活跃的工商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公司之一[3~4]。

时至20世纪80年代,由于教育和学术领域的吸收力度有限,从事应用研究的人类学家日益增多,他们当中不乏受雇于工商企业的人类学家。而受雇于工商企业自然就要恪守企业的商业机密。这种现象再次引起了美国人类学界关于职业道德的争论,学会最终同意职业性研究,从而使得工商人类学有了法理依据,更多的人类学家开始了他们的工商管理咨询业务生涯。与此同时,“文化”这样一个人类学最常用的词汇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大众传播媒体和工商企业家们,也突然变得对人类学的原理和方法有了极大的兴趣。促使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日本经济的崛起和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成功[5]。

1987年,美国成立了学习研究研究所,旨在研究学习的自然过程以及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虽然该研究所是一个综合研究机构,但其主要研究方法则是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及互动分析。后来,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工商企业管理实践当中,以提高工人的学习能力为手段从而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商人类学家的贡献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高层所认可,成为工商管理研究领域的主体组成部分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西方国家,许多跨国的大中型工商企业出于公司赢利的需要,开始正式雇佣人类学家为公司的管理提供可操作的研究。比如著名的电信设备公司摩托罗拉,著名的电器制造商通用公司,著名的金融跨国财团花旗银行,著名的汽车制造商丰田公司等都正式雇佣了人类学家,有的甚至雇佣了一个人类学家团队,为企业内部的长期正式从业职员,为公司的战略发展而从事人类学方面的应用研究[3~5]。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为学术目的而开始参与工商管理领域的研究,比如哈佛大学的杰瑞·撒尔特曼(Jerry Asltman)和格兰特·马克侩肯(Grant McCracken)教授,西北大学的约翰·雪利(John Sherry) 教授等。此外,越来越多的商学院教授也开始采用人类学方法从事工商管理研究,比如儒特格斯大学商学院教授卡洛·考夫曼—斯卡伯若 (Carol Kaufman-Scarborough)博士等[1]。澳大利亚沃隆贡大学商学院的凯西·陆德肯(Kathy Rudlkin)博士与赫曼特·迪欧(Hemant Deo)博士应用人类学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在2005—2006年对当地数家银行分支机构进行了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为目标的研究,并得出结论说人类学的实地参与观察研究方法,对于银行业来说是最为有效的研究方法,应该大力推广[6]。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人类学系正式开设工商人类学课程,并开始培养工商人类学硕士或博士,比如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奥尔根州立大学,北德克萨斯州立大学,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美国的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布尔德分校更于最近开设了工商管理学与人类学双硕士学位,很受欢迎。而人类学对商学院教学大纲的影响力,根据安· 峤丹(Ann Jordan)博士的研究,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益增大,特别是在组织行为学,消费者行为,市场营销与管理,商业竞争情报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商学院的教授们在其教学实践中,已经大量引入人类学原理和方法,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2]。

2003年,峤丹博士发表了其重要著作《工商人类学》,标志着工商人类学分支学科的正式确立,工商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也开始在一些商学院系开设。2010年,美国北美商务出版社发表了由罗博特·田等撰写的教科书《工商人类学概论》,为工商人类学的本科教学奠定了基础。目前在工商管理领域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比较适宜应用于以下特定方向:企业文化与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产品设计与开发,商业竞争情报,跨国经营管理等。某些学者预测,在不久的将来,许多公司都将不得不设立首席人类学家这样一个新的高层管理职位,同公司的其他高级主管一道,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出谋划策,特别是要为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和睦相处而尽心竭力,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劳动效率[1~6]。

二、课程设计思路与教学方案

人类学在中国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一个有待发展的学科,而工商人类学作为应用人类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在中国还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前景广阔。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生导师周大鸣教授,以其特有的学术敏感和对中国应用人类学发展的责任感,已经开始组织有关人员从事工商人类学基本教科书的写作[1],但迄今为止尚无一部完整的中文工商人类学教学用书。汕头大学商学院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国际工商管理教育认证权威机构AACSB的注册会员,也是为数不多的通过欧洲EMPAS认证的中国商学院之一。汕大商学院以“功在商道,心达寰宇”为院训,致力于工商管理教学国际化的战略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商学院课程和教材,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将工商人类学作为专业选修课,推荐给本科高年级学生。

教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工商管理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未来工商世界领军人才。虽然商学院的具体教学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其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即落实工商管理教育的宗旨。虽然从学科划分上讲,工商管理属于管理科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由于工商管理涉及到较为复杂且瞬息万变的人与事,在具体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我们似乎很难归纳出一套共通无误的经营管理模式。再者,工商管理人员在其具体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企业内外部经营决策问题,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异,很难形成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规则。因此,我们认为工商管理教育又具有很强的人文学科属性[7~8]。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如何将人文学科知识有机的融汇到工商管理教育之中,曾经是商学院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发展的热门讨论话题。美国商学院教授普遍认为,管理人员要有一个开阔的视野和较宽广的知识面,要懂得文学、历史、伦理和艺术。学员在商学院学习人文学科知识,不仅可以多掌握一些事实,更主要的是可以学会不同的思维方式,以找到解决工商管理实践问题的各种途径。比如波士顿管理学院,就十分强调管理学科与人文学科的有机整合。他们认为平衡的教育,对培养管理者的战略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9]。工商人类学,作为跨人文和管理的新兴边缘学科,可以从多种角度帮助商学院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非常适合作为商学院学生提高人文科学知识,又具有很强应用性的单门选修课。

高等教育研究专家王伟廉教授指出,单门课程的设计和编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理与方法。单门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如何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第二,确定教学活动与教材,第三,制定教学大纲。王伟廉教授还进一步指出,明确单门课程教学的“预期学习结果”(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s),是课程设计和编制的核心内容[10]。在工商人类学的课程设计和编制上,我们设定的预期学习效果为:(1)认识并理解工商人类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更新发展,并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在工商管理具体实践中;(2)发现和认识能够通过人类学原理和方法而给予解决的工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并提出可供操作的管理建议;(3)能够进行具体的实地参与观察研究,辨别并应用相关的人类学技术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4)发现并研究影响公司结构和具体业务操作的文化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可供操作的公司文化建设和发展方案;(5)认识在国际工商交往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并在具体工作中善于利用或回避这些文化差异。

根据汕大商学院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安排,我们明确规范了工商人类学单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工商人类学简介,工商人类学发展史,工商人类学方法论,文化要素与工商实践,人类学、文化变迁与创新,民族志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市场、市场营销与人类学,人类学与消费者行为,人类学与产品设计,人类学、竞争情报与知识资产管理,全球化、国际贸易与人类学,人类学与企业家研究,工商管理教育与工商人类学发展前景等方面。此外,我们还明确规定必须结合课程的进展,进行案例学习和分析(见表1)。教学活动包括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堂参与和讨论,学生对章节学习体会的阐述,案例分析,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撰写学期论文。由于工商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有关这个学科的成熟教材还比较少,因此在教材选用上,目前还受到一定的限制。我们选用的教材是美国北美商务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工商人类学概论》(General Business Anthropology)。在参照美国和欧洲一些大学工商人类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汕大商学院的教学特点,我们编制了教学大纲并提出开设工商人类学这门新课程的报告,经主管教学的学院领导和学校教务处批准,于2011年秋季学期正式开课。

三、教学活动与过程

在2011年秋季学期,共有70名学生选修工商人类学,我们要求学生自己选择组合成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人数为5~6名,全班共有12个学习小组。我们建议学习小组成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选出学习小组召集人,负责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由于教材是英语原版教材,因此我们决定用英语教学,但教师容许学生在课堂用中文回答问题,用中文进行章节学习体会阐述,用中文撰写作业和学期论文。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学校的数字学苑网上教学平台,教师在数字学苑系统上传了大量与本门课程有关的资料供学生阅读,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此外,教师也鼓励学生用英语写作,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成绩。教师在学期的第一节课里,详细并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预期和要求,并强调相互作用为本课程的教学特点。

王伟廉教授指出,教学中的相互作用策略(interactive strategies)主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对话,在实践上,诸如小组设计或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活动等,都属于这一策略[10]。根据教学大纲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阐述,在讲授过程中针对已经教授过的内容,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当场回答,老师要求在整个学期过程中,每名学生必须参与回答至少10个问题。同时,还要求学生组成两人小组,从基本教材和辅助教材选择一个章节,在课堂上进行大约10分钟的章节内容和学习体会阐述,然后让学生对阐述进行评论,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讲评,肯定学生的成绩,提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此外,我们还要求每个学习小组从教材中,或者从其他阅读材料中,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对案例的分析,必须从工商人类学的视野进行,并按照工商人类学的原理,对案例中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活动是,学生依据所学到的知识,提出和设计并完成一个具体的研究项目。从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学生个体行为)和随意性的参与观察开始(学生个体行为),然后提炼出具体的研究问题(班集体行为),并根据这些具体的研究问题,设计需要刻意观察的内容、深入访谈内容和调查问卷(学习小组集体行为),老师引导学生在课堂对所设计的调查工具(问卷等)进行讨论和最终确定(班集体行为)。然后,学生再分头执行刻意观察、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学生个体行为),学习小组汇总成员的调查数据后进行初步分析(学习小组集体行为),并将调查数据交送班集体进行数据处理。整个研究过程可以图示如下(实线为集体行为,虚线为个体行为):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及时和具体的评价。我们利用汕大提供的数字学苑平台,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文献资料研究综述、各种调查研究数据,都上传到指定的空间,以便与其他同学分享。此外,我们还将学生完成的作业及老师的评语,分门别类地在数字学苑课程空间展示出来,从而不仅能够让学生及时地得到老师对其作业的评语,而且在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相比较并竞争的机制,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做好作业。比如有一个学习小组,在撰写课堂研究设计和方法论时,没有进行具体扎实的讨论和准备,匆匆忙忙地写好之后就上传到课程网页上,经老师点评及与其他小组的作业比较后,他们认识到自己提交的作业,在质量上与其他学习小组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要求老师容许他们重新写作。为此,我们决定将所有学生的作业予以开放修改,换言之,我们容许学生对于已经上传的作业进行修改,直到学生们自己满意为止。此外,我们还利用数字学苑平台,鼓励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们不仅可以在数字学苑平台上传自己的作业,信息,还可以对课程的设计和进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这种开放式相互作用的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所完成的章节内容和学习体会阐述,除了能完整地、准确地概括章节的内容外,还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及未来的打算,阐述该章节的具体应用价值。有一名同学,在学了工商人类学的发展和方法论之后,自己设计了一个小型研究课题,应用人类学的方法研究青年人创业的动机和经营结果之间的关系。该同学在进行实地参与观察时,突破了老师在课堂所讲授的观察资料整理方法,创造性地将参与观察资料和访谈内容资料糅合在同一表格之内。教师对该同学的创造性精神,在课堂上给予及时表扬,并鼓励其他同学也能够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师所传授的方式,在研究陈述方面进行大胆创新。

教师在阅读了同学们的文献资料研究综述和研究设计报告后,对学生们的敬业精神和科学态度,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并鼓励同学们争取写好学期论文,以便能够公开发表。在12个学习小组中,有一个学习小组用英语写作其文献研究综述和研究思路设计,他们在学期论文设计中,强调应用工商人类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高校餐饮服务与学生的校园生活进行综合性研究,通过参与观察、深入访谈和调查问卷等方法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其学期论文研究立意比较新颖,很有学术潜在价值。教师很快将该小组研究设计和论文引言部分,提交给了国际科技协会(Intellectbase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年度学术会议主办者。三位独立评审专家对该小组同学的研究设计,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一致建议大会组织者邀请该组同学赴会作学术发言,同时还建议该小组同学对其研究论文加以修改和完善,以便在国际科技协会主编发行的同行双盲评审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

对于处于本科阶段的中国学生来说,做一个研究项目在他们看来还是一个很具挑战性的工作,而这又是本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宣布各学习小组在本学期需要用工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完成这样一个项目时,很多同学表现出了一些忧虑,因为在他们之前所修读过的课程中从未做过类似的工作,担心自己无法完成该项研究。但后来随着教师耐心地解释和引导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讨论,学生越来越理解了进行该项目的方法和意义,也越来越有信心能出色的完成项目研究。

最后,教师在教授学生工商人类学知识的同时,还积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对待学术、正确对待他人的观点和劳动成果的态度。教师鼓励并支持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并针对某些问题的不同观点展开讨论。但针对中国学生缺乏欣赏他人劳动成果的现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面对他人劳动成果或他人与自己观点不同时,先不要急于否定甚至攻击他人,而首先应该看到他人劳动成果或观点合理的一面,学会肯定他人的成绩,之后再以相互学习的态度进行坦诚的交流和讨论。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术交流态度的做法,得到了学校课堂质量检查人员的大力肯定和赞扬。

四、结论与建议

工商世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以为工商世界培养未来领军人才为己任的商学院,必须紧跟复杂多变的工商世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才能满足工商世界对未来人才的需求[11]。工商世界对未来领军人才的要求是全面的,因此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结合和相互渗透,是当代工商管理学科发展的主导趋势。各国高等商科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文理渗透已成为工商管理课程设置的一个主要方面。而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实行文理分科,致使中国大多数商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文理结合的力度不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学院学生知识结构的科学构成,出现了或者重理轻文,或者重文轻理的倾向。这两种倾向无疑都是有害的,不利于中国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了改变中国商科高等教育偏科现象,我们应尽快强化文理渗透,以保证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和科学态度的养成[12]。

目前,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人类学已经逐渐的被广泛应用于工商管理教学和科研实践之中,从而形成了一门发展迅速的新兴边缘学科,即工商人类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丰富了商学院的教学内容。从汕大商学院的实践来看,工商人类学非常适合作为商学院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由于人类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工商人类学课程在教学方面强调实践性,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由于人类学强调研究文化因素对人的行为影响,因此在商学院开设工商人类学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思考的能力,而学会跨文化思考对于商学院毕业生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当他们毕业以后从事国际工商业务时,跨文化思考能力更为重要。有鉴于此,汕大商学院主管教学的领导决定,在2012年的春季学期,继续向本院高年级同学开课,并要求授课老师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工商人类学的教学活动和内容。我们期望在汕大商学院领导的支持下,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和努力,工商人类学能够成为一门特色课程,并向其他兄弟商学院推广。

当然,工商人类学毕竟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理论体系和方法论还有待完善。具体到教学而言,我们认为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我们给予特别关注。第一个问题就是教材问题,由于该门课程非常新颖,目前尚无中文版教材,现在我们选用的教材主要是针对美国商学院学生的,教材中的许多案例对中国学生来说都很陌生。第二个问题就是教学课时问题,目前该课程为两个学分,每周两个教学课时,全学期共32个课时,在这样少的课时内,很难完成我们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更不用说我们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工作。第三个问题就是缺少必要的辅助阅读材料和可供学生分析的案例,当然,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中国从事工商人类学研究的学者还为数不多造成的。

显然,要推进工商人类学的教学发展,我们就必须努力克服和解决以上几个问题。第一,我们必须尽快组织力量编写富有中国特色的中文版工商人类学教科书。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导周大鸣教授虽然已经着手组织科研人员在编写工商人类学教科书,但进度较慢,已经赶不上现实的需要。第二,我们建议将工商人类学的课时扩展为每周3个教学课时,全学期共48个课时。第三,我们也应当组织力量编写符合中国工商实践现实的案例,供工商人类学教学参考。此外,为了向其他兄弟商学院推广这门新课程,我们建议在适当时机举办工商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以及工商人类学教学观摩会。

总之,我们认为,由于管理学科的特点,和中国加入WTO 之后对国际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国的工商管理教育改革必须要与国际接轨,同时又要适应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需要。中国的商学院和管理学院必须抓住机遇,从教育目标、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水平。而增设工商人类学课程,无疑是加快工商管理教育改革步伐,与国际商学院接轨,并增强中国管理教育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简易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蓝雪华,田广.人类学在商业教育中的应用及工商人类学的崛起[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4):70-75.

[2] 蓝雪华,田广.论民族志研究方法及其在商务实践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2011,(4):65-66.

[3] Baba,M. Anthropology and Business [C]//In H.James Birx (Ed.) Encyclopedia of Anthropology.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 2006,83-117.

[4] Jordan,A.Business Anthropology[M].Prospect Heights,Il:Waveland Press,2003.

[5] Tian,R,M.Lillis,and Van Marrewijk,A.H.General Business Anthropology[M].Miami,FL: North American Business Press,2010.

[6] Tian,R.The Unique Contributions and Unique Methodologies:A Concise Overview of the Applications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2010,(2):70-88.

[7] Tian,R.and A.Walle.Anthropology and Business Education: Practitioner Applications for a Qualitative Metho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2009,(2):59-67.

[8] 张颖丽,许正良.中外管理教育的比较[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3,(2):32-34.

[9] 郑长娟,陈林兴.美国优秀商学院本科管理教育的特色分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3):109-112.

[10] 王伟廉.单门课程编制原理与方法(汕头大学教师教学法培训材料)[Z].汕头:汕头大学教务处,2011:1-14.

第4篇

关键词:西方战略管理学 定义 历史 现状 前沿

战略管理学的定义、核心问题、研究对象和目的

学术领域的划分有多种方法。战略管理学术领域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学者对公司管理和商业竞争有关问题感兴趣。区分战略管理和其他管理类或商业类学术领域的主要标志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战略管理学界关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导致企业的成功和失败?因此,战略管理是直接研究企业竞争行为的社会科学。

这个基本问题确定了战略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企业和竞争。评价研究结果的尺度是竞争的产出。对企业来说,是生存和经济回报。研究方式是通过对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竞争(环境和过程)的认识,探索影响竞争结果的要素和原理。战略管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和灭亡的原因,并推广具备独特竞争力的公司和组织,使之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Summer,Bettis,Duhaime, Grant,Hambrick,Snow&Zeithmal,1994)。

早期战略管理学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把该领域的研究问题定义为:企业如何行动?为什么企业和企业有所不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公司总部的设置有何必要性(Rumelt,Schendel& Teece,1994)?但后来,由于战略管理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学者对战略管理的研究侧重于探讨造成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原因。对经营业绩的探讨不可避免地导向对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研究。因此,战略管理研究的问题随着时间和研究的深入稍有变迁,但总体上还是围绕企业成败的原因这个核心命题。

企业成败的命题实际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企业能产生经济回报而其他企业不能?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带来更高的回报?为什么有些企业能持续产生回报而有的企业只是昙花一现?早期的战略管理学科和学术研究关注第一个问题(1960-1980年);中期和当代的研究更关注后两个问题(1980年至今)。尤其1991年后随着内部资源论的广泛流行,最后一个问题成为研究重点。

战略管理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主要文献

(一)发展历史和现状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战略管理学可追溯到80多年前。20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商学院率先在高年级MBA课程中引进一门新课“公司政策”。该课程旨在帮助硕士研究生综合在各工商管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以提高毕业后经营管理公司的整体能力。随后几十年间,其他商学院逐步效仿哈佛大学商学院,在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科目中设立公司政策和战略。到20世纪70年代初,大部分商学院都设置了类似课程,并将战略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高年级的核心课程。全球公认的评定和认证商学院教育能力的机构—国际高等商学院联合会(AACSB),逐渐把战略管理、公司政策和相应课程列入其认证国际商学院商学类学士学位的重要指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战略管理内容不断扩充和细化,教学方法也在多元化。今天,案例教学、模拟和直接讲授都是普遍的教学方式。因其整合性和定位在高层管理领域,战略管理和公司政策已成为工商管理知识体系非常重要的部分。

虽然战略管理自从被引入商学院课程以来非常受欢迎,然而其知识体系发展迟缓。一个原因是战略管理最初就被列为独立的综合类核心课程,表面上看它和其他商学课程没有明显的理论联系。早期讲授战略管理的教师背景复杂,有些是在各职能学科如市场和金融授课的学者(Porter & Mckibbon,1988)。这些学者更关注在自身领域内的研究。有些是没有学术背景的经理人。此外,早期商学院教师的工作评定更关注教学而不是学术研究。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发展独立、系统的战略管理理论。因此作为一门综合类学科,战略管理一度被认为缺乏具体的专业内容(Rumelt,Schendel&Teece,1994)。尽管战略管理学科已有特定的研究视角(即企业整体经营)和明确的服务对象(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其综合性反而约束了自身的发展(Hambrick & Chen,2008)。从起源到20世纪70年代初,战略管理学术界没有准确和系统地定义研究的核心问题和理论范畴。实际上,专注于发展战略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学术界还没有成型。战略管理的教学目的只是被粗略地定义为发展全面综合管理能力及培养战略家和组织建设者。经营战略分析方法主要依赖零散的、不系统的分析模型。

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始,战略管理逐渐发展成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根据昆(Kuhn)对一般性科学的定义,一个学术领域的成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占据主导地位和相对系统的理论规范的诞生;二是认可和探讨该理论的规范的学术团体的成型。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系列经典著作的出版奠定了战略管理的理论基础。1962年,经过系统研究美国大型公司的历史,钱德勒发表了工业史研究的三大著作之一《战略和结构:工业企业历史的若干篇章》,简称《战略和结构》。钱德勒总结了他对通用电气、西尔斯、埃克森和杜邦这四大公司在成长过程中内部产品和组织结构变化的考察,指出公司的结构应根据公司战略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不同的公司战略应采取不同的组织结构。《公司和战略》区分了战略和结构,并系统探讨了多元化战略和事业部式结构的关系,从而为企业高层决策者在运营公司中制定长远发展目标和决策提供初步的理论指导。《战略和结构》还初步明确了高层管理的基本职能:制定战略和组织结构,为进一步确立战略管理的核心研究范畴奠定了基础。因此,该著作被后来的学者公认为早期开创战略管理学术领域的经典著作(Rumelt, Schendel & Teece,1994)。

值得一提的是,在钱德勒之前,也曾有著作探讨经理职能问题,但这些著作都没能从战略决策角度讨论高层管理者的职责。比如,1938年查尔斯·巴纳德发表的经典著作《经理人员的职能》深入探讨了组织的特性、组织目标和经理职责。但该著作关于经理职能的描述仅限于协调和沟通以有效和高效地实现目标,而没能指出非常重要的制定目标的功能。

在1960年前后,还有几篇理论经典著作相继问世。它们和《战略和结构》共同奠定了战略管理早期理论基础。这些著作有1957年伊迪斯·彭罗斯(Edith Penrose)的《企业成长理论》、1965年伊戈尔·安索夫的《公司战略》和1965年由肯尼斯·安德鲁斯(Kenneth Andrews)等主编的《商业政策:教材和案例》(Learned,Christensen,Andrews & Guth,1965)。在《企业成长理论》中,彭罗斯提出传统企业的成长过程,指出企业成长延续从单一产品到多元化经营,然后走向国际化的战略轨迹。彭罗斯被认为是最早论述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利用内部资源进行创新和发展竞争优势实现战略性成长的学者。《企业成长理论》是公认的当前非常流行的内部资源理论学派(Barney,1991)的先导著作。

另一部开创性的著作是安索夫的《公司战略》。安索夫早年在洛克希德公司新泽西分部做经理时,感受到传统的基于企业过去经营历史的战略计划方式在实践中的弊端。到卡内基梅隆大学经营管理研究生院任教后,安索夫把自己对战略管理的思考进行了系统整理,以《公司战略》发表。安索夫详细阐述了战略的概念,认为经营战略目标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报酬。他对经济效益和会计指标进行了区分,指出战略规划是5项重要的经营决策的交叉:产品和市场范围,成长方向,竞争优势,集成企业内部竞争力的衍生效应,及自我生产或收购策略。安索夫认为战略管理的核心是确保这5大决策的一致和相关,通过追求5个经营方向的相互促进来实现战略目标,即经济报酬最大化。

和安索夫的《公司战略》同年出版的《商业政策:教材和案例》虽以教材的方式出版,也对战略管理领域有深远影响。该教材的组织者安德鲁斯在书中提出了至今仍广泛流行的战略决策制定分析模型SWOT(优势-劣势-机遇-挑战)。SWOT模型吸取了钱德勒的战略概念和Philip Selznick提出的特有竞争力概念,把企业内在优势、劣势和外在的机遇、挑战结合进行一体化分析。合理的战略决策的制定应基于企业内在特有竞争力和外在成功要素。除了提出战略模型,安德鲁斯还主张区分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认为战略制定应包括制定明确的公司级战略目标、战略分析和选择,而战略实施应注重资源调配和行政性事务。

以上四部著作,特别是《战略和结构》、《公司战略》和《商业政策:教材和案例》,系统地定义了管理术语,如战略和战略管理,还描述了战略管理的目标,包括战略管理的内容、战略管理实施的主要步骤和分析方式,从而为战略管理奠定了理论框架和范畴,也为战略管理作为独立的学术领域铺平了道路。因其逻辑性和实践性,这些著作的发表立刻引起了学术界和产业界对战略概念和战略管理的极大兴趣。深入交流、探讨和延伸这些著作的思想促成了专注于战略管理研究的学术界的诞生。1970年3月,10名对商业政策感兴趣的教授聚集在芝加哥探讨如何定义商业政策研究领域及如何发展该领域。这次会议直接促成了1971年美国管理学会将公司政策和规划作为独立的研究分支(Hambrick & Chen,2008)。在1971年成立时,公司政策和规划分支共有60名注册会员。其后的几十年间,该分支不断壮大,注册的会员占据了美国管理学会会员的1/3,成为管理学会9个分支下的第二大分支。

另一个促进学术界形成的里程碑事件发生在公司政策和规划成为美国管理学会独立分支后。1977年,丹·申德尔(Dan Schendel)和查尔斯·霍弗(Charles Hofer)邀请了93名学者、咨询专业人员和职业经理人在匹兹堡大学讨论如何进行战略管理相关研究。匹兹堡会议是首次专注于探讨质量管理理论、研究成果和战略管理研究的大会,在此之前的会议大部分专注于讨论各类教学方法(Hambrick & Chen,2008)。根据大会讨论结果和论文,1979年申德尔和霍弗整理发表了论文集《战略管理:公司政策和规划的新思路》。该论文首次采用战略管理一词取代公司政策和规划来描述战略管理学科和学术领域,并指出战略管理过程应包括战略制定和实施两步骤;战略应是多层次的,包括公司级战略、业务级战略和职能级战略。这些基本定义和分类确立了战略管理学科和研究的基本框架。该论文集的出版标志着战略管理正式取代公司政策和规划成为研究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的新领域。1981年,申德尔发起成立了战略管理协会(SMS),专门致力于战略管理研究。战略管理协会的正式成立和其专业期刊《战略管理》的创立,正式宣告了战略管理学术界的形成。

(二)研究机构、协会和核心文献

从主要理论著作发表时间和学术界形成年代看,战略管理还是一门年轻的管理学科。当前全球致力于战略管理研究的专业协会主要有美国管理学会公司政策和规划分会(BPS)、战略管理协会(SMS)、欧洲的战略规划协会(Strategic Planning Society)和各国家和地区管理学会下属的战略管理分会(如EURAM: European Academy of Management)。战略管理机构主要是全球各商学院下属的战略和组织管理系、战略管理博士点及专注于战略管理研究的研究中心。如位于哈佛大学商学院由迈克尔·波特教授主持的“战略和竞争力中心”。研究成果大多是各类学会所办年会的论文集、管理类期刊和专著。权威性的国际会议包括美国管理学会年会、战略管理协会国际年会、运筹学和管理科学协会年会和各地区管理学会年会和分会(如Asian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Conference)。专著的发表根据出版商和学者的研究领域有很大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战略管理类期刊有学术研究和面向管理者两类。对学者来讲,研究类管理期刊应是理论研究跟踪的重点。专业战略管理期刊包括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Strategic Organization,Advanc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和Long Range Planning。另外,综合管理期刊也接受战略管理文章,A类综合管理期刊包括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Management Scie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和Organization Science。

面向管理者的期刊主要有Harvard Business Review,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和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等。其他期刊不在此一一列举。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美国管理学会公司政策和规划分会列出的期刊进行跟踪()。

值得一提的是,新兴的由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主办的协会期刊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专门发表中国公司和组织管理的论文。另外,由Asia Academy of Management主办的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也倾向于发表中国和亚太地区管理的文章。国内学者可特别关注这两种期刊。

战略管理理论前沿

以下是当前战略管理学界三种较新的理论发展方向。一是社会网络理论,把社会学人际关系理论引入战略管理理论,由于具备较成熟的理论思想和实证研究方法,发展非常迅速(Borgatti&Foster,2003)。发展方向主要是解决理论内部的争议和扩大其应用性。二是动态竞争力理论,是目前战略管理前沿理论。该理论在学界已拥有一定的支持者,但还有待发展,实证研究也非常欠缺。三是客户价值理论,可能是一个研究热点,因为无论理论和实证都还处于初步阶段。

(一)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是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之一,可视作对战略群体理论的改进。其基本思想是企业的外部联系和企业间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经营业绩有影响。研究核心是企业在网络中的地位,特别是网络联系的中心性和密切性。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外部网络关系决定了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业绩。社会网络理论和企业知识相辅相成,从外部认识企业如何创新,从而补充了知识网络理论从内部对创新的认识。

虽然社会网络学者一致接受外部网络影响企业创新和业绩这一基本观点,但对社会网络如何影响企业经营持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密切的网络联系能增加信任,影响信息和资源交流的质和量,带来社会资本从而对企业经营有益(Coleman,1988;Adler & Kwon,2002.);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联系能交流更稀缺的信息和资源,从而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Granovettor,1982;Burt,1992)。两种观点都有相应的实证研究支持(如Stuart,2001),但各自实证研究的情境和研究方法难以比较。对创新感兴趣的研究者应寻找相应的权变条件来解决其不同。此外,外部网络可能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该理论另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是负面的网络影响和企业如何建立和脱离外部网络,保持合理灵活的外部网络。

学术界对社会网络理论的批评主要是认为该理论是基于数据分析,而不是通过理论指导数据分析,因此不能作为一种理论(Salancik,1995)。但知识管理的兴起和外部互联网的发展丰富了社会网络理论的内容和影响力,社会网络理论仍将作为一个主要的管理和组织理论被深入研究和运用。感兴趣的读者可参考Borgatti和Foster(2003)的综述文章。

(二)动态竞争力理论

基于对内部资源论缺陷的认识,学者们继续寻找企业能产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原因。坚持以企业内部为基础建立竞争优势的学者在内部资源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有辩证性的竞争能力理论:动态竞争力理论。蒂斯(Teece)、彼森索(Pisanso)和苏恩(1997)提出能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应具备动态竞争力。动态竞争力指企业具有的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快速适应、整合、构建和重塑内外部竞争力的能力。支持动态竞争力的学者把动态竞争力和功能性能力区分开来,认为内部动态竞争力是导致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能力;动态竞争力产生功能性能力;功能性能力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而动态竞争力是不变的(Helfat & Peteraf,2003;Teece,2007)。这种区分解决了理论上造成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内部能力可能是无限的,从而弥补了内部资源论的缺陷。

然而,动态竞争力理论目前还不完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能回答动态竞争力本身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有些学者提出动态竞争力本质上就是企业的学习能力(Eisenhardt & Martin,2000),但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不同企业间学习能力的差异?企业学习和创新的过程是怎样的?如何管理企业的学习能力?二是动态竞争力、功能性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关系还有待研究。近期有些学者提出竞争优势在日益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很难持续,企业最多只能拥有暂时的竞争优势(Brown & Eisenhart,1998;D’Aveni,1994)。暂时竞争优势的产生和影响正成为战略管理学者的研究热点。

(三)客户价值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的第三个发展方向也是针对内部资源论的缺陷。普利姆(Priem,2007)指出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或价值占有过程应把客户需求和消费过程结合起来。他指出企业可通过三种对客户的影响方式来创造价值:提高客户对企业产品的认识以发展客户人力资源成本;影响客户鉴别产品价值的信息以减少企业对客户需求的依赖;强化需求的特殊性而增强顾客对产品的依赖。普利姆的观点引进了市场学有关需求特殊性的理论。其观点还有待实证研究,但其关于价值的思想结合了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需求,和战略管理发展的初衷相一致。由于价值创造在战略管理中占核心地位,对客户在价值创造中的研究和相应理论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Andrews K. R. (1971),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 H. Dow Jones-Irwin: Homewood, IL.

2.Ansoff, H.I. (1965), Corporate Strategy: A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Business Policy for Growth and Expansion. Homewood: Richard D.Irwin

3.Chandler A.D. (1962),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 in the History of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 MIT Press: Cambridge, MA

4.Hambrick, D.C., Chen, M. (2008), New Academic Fields as Admittance-seeking Social Movements: The Case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3(1), 231-251

5.Helfat, C.E., Peteraf, M.A. (2003), The Dynamic Resource-based View: Capability Lifecycl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4(10), 997-1010

6.Porter, L.W., McKibben, L.E. (1988), 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Drift or Thrust into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McGraw-Hill

7.Preim, R.L. (2007), a Consumer Perspective on Value Cre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2, 219-235

第5篇

从横向看,同一历史时期也出现了多个学派并生的局面。哈罗德·孔茨在20世纪60年代初将当时的管理理论划分为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数量学派六个流派或研究方法,由此导致了管理理论丛林的出现。

为克服或改变管理学学派林立的现状,一些流派和管理学家试图以一种理论体系来实现管理学各学派的整合,但丛林现象不但未改观,反而有增无减。20世纪80年代,孔茨再次对当时的管理学流派进行梳理时,概括出了11个不同的理论派系。管理理论丛林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能否实现对管理理论体系的整合?本文试对这些关系管理理论发展方向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对管理理论体系整合的探索。

对管理理论的整合出自两个动机:一是为了管理理论的健康发展。管理理论学派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个学派独立为战,互相排斥,阻碍了管理学的深入研究与探索。没有统一和规范的管理理论又使人们对管理学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二是实现管理学科体系化的要求。作为一种科学、系统的理论,管理学必须综合各流派的研究成果,使之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有效的管理科学。学习组织与管理理论的学生面对的是一些有关组织理论与管理实践的零碎而杂乱的资料。出现在20世纪中期的现代综合思潮推动了管理学派综合、统一的探索。

(一)系统学派的探索。

20世纪60年代在管理学中占统治地位的系统学派曾希望用“系统的观点”来统摄其他所有各个学派。系统学派认为组织由目标与价值、技术、社会心理和结构等各个分系统组成。传统组织理论强调结构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从而重视制订原则。人际关系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则强调社会心理系统,把注意力集中在激励、群体动力学和其他相关因素上。管理科学学派则强调技术分系统和对决策和控制过程的量化方法。这样,每个管理学派都各倾向于侧重特定的分系统,而不承认其他分系统的重要性。系统学派则把管理看作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因而要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系统学派没有将管理理论各个学派统一起来,主要原因是该理论本身难以进行应用。由于这一学派概念上的复杂性,管理人员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加以应用来提高组织的效率。“开放式系统学派没有指明影响组织内部活动的主要变量,也未能够识别出影响组织运作的环境要素。可以这样说,开放式系统理论学派只是一个时髦的概念性学派,其发展还不足以使之成为一种有用的综合理论框架。系统学派在20世纪70年代初趋于衰落。”

(二)权变管理学派的努力。

权变管理学派希望用“权变的观点”来统一管理理论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卢丹斯在1973年发表了题为《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的论文,提出要用权变管理理论来统摄其他各个管理学派。卢丹斯指出:“所谓的权变的路径,有时称为情境的路径,到现在仍只是刚刚兴起。也许1980年后,这条路径将能引导我们从管理理论丛林中打出一条出路来。”与系统学派的结果一样,权变管理理论在管理流派的统一上同样收效甚微。

(三)价值学派的目标。

随着20世纪80年代组织文化理论的流行,出现了一种用“价值观”的思想来统率管理学各个流派的做法。按照组织文化理论影响最大的《卓越丛书》(ExcellenceSeries)的作者之一汤姆·彼得斯自诩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企业界正在经历一场以他的主张为旗帜的“革命”,即“返回基点的革命”,而基点就是价值观的重新塑造。价值学派是一种“非理性主义”,这决定了它无法与传统管理理论相融合,其对传统管理理论的整合走向失败成为必然。

(四)过程学派的成就。

1961年12月,哈罗德·孔茨(HaroldKoontz)教授发表了《管理理论丛林》论文,详细地阐述了管理研究的各种方法,并认为存在着“管理理论的丛林”。孔茨教授先是承认每一种方法都对管理理论有一定的贡献,然后进一步指出:(1)人力资源方法和数量方法与其说是一种管理理论,倒不如说是管理者采用的一种方法;(2)过程方法能够包括和综合当今各种管理理论。过程方法最初由亨利·法约尔提出的,在他提出的行政管理的五个要素中,计划和组织是着重点。

就对管理理论各流派的整合而言,过程学派是最为成功的。对管理职能的探讨构成了几乎所有的主流教科书通用的管理框架。比如孔茨的“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及控制”,托马斯·P.罗宾斯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托马斯·S.贝特曼的“计划与战略、组织和人事、领导、控制和变革”。就这一事实而言,过程学派对管理理论的整合的努力是最为成功的。

二、管理丛林现象的客观性对于管理理论丛林的原因,许多学者作了精辟的分析。孔茨在《管理理论丛林》一文中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其一,组织、领导、管理决策制定等术语的用法及含义不同造成的“语义学丛林”;其二,对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所包含的范围没有取得统一意见;其三,把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看成先验而加以抛弃;其四,曲解和抛弃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其五,管理者不能或不愿相互理解。孔茨的分析侧重于技术和主观的原因,笔者就其客观原因进行如下总结:

(一)任务及环境的不同。

管理思想处于环境变革之中,同时又是环境变革的产物。科学管理理论是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和组织劳动效率低下的产物。当时的经济背景是,社会需要提高生产率、提高工业产量,以满足人口迅速增长的更为基本的物质需要。提高劳动效率是管理的首要任务。当时可使用的人力资源状况是许多工人都是从别的国家来的移民或从农村来的农民。

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泰罗从工厂的生产车间入手,以机械观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通过对工人劳动过程的改进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标。一定时期的管理理论是对一定时期的管理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产物。

管理理论丛林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管理理论关注的重心发生转变的产物。即由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由主要协调企业内部关系转向使企业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这种转变来自于管理实践的需求的推动。组织活动的社会化及各种关系的多元化,使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复杂化,组织与其上下游战略联盟、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形成了一个关系网络;环境变化不确定性、要素的跨国流动、市场的国际化的发展,推动了组织边界的扩展。随着西方后工业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新的社会矛盾的出现,仅仅依靠管理自身已经不能说明、解释和解决组织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解决问题视角的不同。

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问题研究具有不同的层面。保罗·格里斯利认为,管理学有一个核心元素(利用给定的资源达到目标),然而这个基本的核心含义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如人力资源、环境等)扩展。每个人对管理任务的理解的水平具有内在的转移局限性。对很多管理者来说,他们如何理解管理任务也是不尽相同的。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管理问题,是导致管理理论多元化的又一原因。

科学管理的主要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人的努力方面,以便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管理科学是与车间或作业层的最佳努力有关的,因而是一种微观的方法。与此相反,20世纪前半期出现的行政管理理论把重点放在高级组织层的广泛的行政管理原则上,对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基本过程的说明。这是一种宏观的方法。在工业方面,管理科学实际上并不侧重于战略问题,而主要是研究战术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科学家并不从事解决高层管理者所关心的“不良结构”

的问题。这类问题用精确的数理统计方法是不能解决的。他们侧重研究可以用定量分析解决的基层、中层的管理问题。

不同的视角产生于管理学者不同的经历。管理学中的各个先驱者,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由于自己的特殊背景,在管理的整体中引进了一个新的侧面。例如,泰罗由于他的工程教育和冶金方面的训练,对工场工作的成绩作了仔细的研究。而法约尔则由于他在采矿公司的经营管理经验而用经营与协调的观点来考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谢尔登和甘特则从个人及个人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开辟了管理责任新领域。由于这些管理学者侧重于管理的不同方面,多年来又各自聚集了一批追随者,以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管理思想状况有些混乱。

(三)管理研究方法上不同。

“管理理论的丛林”的形成与管理学众多的管理分析方法和研究范式有关,不同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范式出现的结果造就了管理学的学派林立。[11]94从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上,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传统古典管理理论的衰亡,一大批新的管理理论的产生,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系统科学、人类文化学、哲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博弈论、统计学,甚至现代物理学,都在以越来越强的力量影响着管理理论的发展,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管理学渗透。有学者通过对管理思想史中各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出身与专业背景进行研究后发现,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的出身与专业背景相差较大,而同一学派学者的专业背景则大体相同,行为科学理论中的学者大多都是心理学家,而管理科学学派的学者大多有工科背景。行为科学家主要是从具有社会心理学倾向的社会科学衍变出来的,而与此相反,大多数的管理科学家则来自数学、统计学、工程学、经济学以及与经济-技术有关的学科。所以,这两门学科具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是正常的。

商学院在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59年,出现了两份对管理教育具有影响的有关工商教育的报告。一份出自福特基金会委托并资助加州伯克利分校的罗伯特·A·戈登和斯坦福大学的詹姆斯·E·豪厄尔的研究,另一份出自卡内基公司资助斯沃索莫大学的弗兰克·G·皮尔逊进行的研究。两份报告都尖锐地批评了美国工商教育的状况:工商管理学院甚至在定义教给学生什么、该怎样教这样的基本问题上都一片混乱。由于墨守成规,商学院没能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培养出具有能力和想象力,同时又具有灵活性的管理人员。

他们建议改革未来的商学院的课程内容。自此,像数量和行为科学这类课程激增,因此聘请了数学家、统计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一些未经过工商训练也没有工商背景的人员到管理学院任教。

研究方法的差异不但体现在学科背景上,还体现在研究范式上。描述性范式与规范性范式有着明显的差异:规范方法一直被主要应用于经济学和管理科学方面。“经济学家和运筹学家注重的是事情应当如何;他们研究组织及其环境,以便提出能使组织作出更合理决策的分析模型。”另一方面,大多数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其他行为科学家对有关人的行为的经济-技术设想提出了疑问,而他们关心的是描述人和组织实际行为的方式。

(四)实践者与研究者价值取向的不同。

在管理学者中,追求管理理论的实用性和管理理论的唯知性的分歧是比较明显的。随着管理教育走进课堂,越来越多的学院派学者进入到管理理论的研究中来,他们倾向于用定量的方法,努力提高管理理论的精确程度,而实践派则大多倾向于用定性方法,关注理论成果在管理实践中的效用。所以,由于管理实践者和管理研究者们的研究目的和他们的价值观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管理学者们很难走到一起。

为了解决管理理论丛林问题,1962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召集了著名学者以及工商、教育和政府中在管理艺术方面取得成就的实践家参加的一个会议。会上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立。美尼尔·A·雷恩对这次会议的争论总结说:

学者们只能理解那些来自自己专业的人,而实践家们则无法理解学者,学者也是如此。孔茨在《再论管理理论丛林》中指出,“我们仍然处于管理理论丛林时代??也许(走出丛林的)最有效的方法要靠领导潮流的管理者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以缩小职业实践与学院派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孔茨同时也责怪他的同行学者没有把理论研究更多地与实践结合起来。

三、从管理的本质看管理理论体系的整合。

判断一门学科的标准是其具有自己的假设、目的、工具、绩效目标和测量标准。按照这一标准衡量,管理有权利作为一门学科。但许多学者指出了管理学科的特殊性。如保罗·格里斯利就认为管理学是一个混合的概念,管理学在其一般意义上并不是一门学科,它整合了其他学科的材料,因此它更适合被称为超学科(Meta-Subject),它包括了对各种学科的思考、分析和实验,考察在管理行为中这些学科如何融合在一起并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对管理者的行为做出贡献。彭新武指出:从实践上看,与其说科学管理理论是探索管理的科学,不如说它是努力在管理中应用科学。管理工作涉及做事的方法和技术、技巧。管理既应被看成是一门科学,也应被看成是一门艺术。管理学这种本质上的特征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管理学理论是不能被整合为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的。

就管理学的教学而言,这种整合的必要性也并非是绝对的。学生应该欢迎管理理论的多样化,而不应试图获得简明的知识体系。研究的课程是复杂而动态的,而这个知识体系又是不断演化的。

许多学科都能对管理学作出贡献。组织是复杂的系统,它们本身就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

对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形成的流派,研究者有不同的概括。如克劳德·小乔治概括了四个管理流派:科学管理、行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和数量学派。[1]168-182JanesF.Stoner等概括为科学管理学派、古典组织理论学派、行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管理理论的近期发展(包括系统方法、权变方法)。从纵向发展看,在管理学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的不同学派,它们之间并不是一种更替的关系,后边的学派并未取代先前的学派,各个学派互补共存。

摘要:管理理论丛林是管理理论纵向演进和横向发展的结果。系统学派、过程学派等管理学派在管理理论体系的整合上进行了探索,过程学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管理丛林现象尤存。管理者面临的任务及环境、解决问题的视角、研究的方法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是产生管理丛林现象的深层原因。管理学本质上的特征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管理学理论不能被整合为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应当尊重管理理论的多样性。

关键词:管理流派;管理丛林;管理理论统一

参考文献:

[1]克劳德·小乔治。管理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JanesF.Stoner等。管理学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94.

[3]罗珉。管理理论的新发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张科豪,慕继丰。管理思想的演进及管理的发展[J].商业研究,2003(2):59.

[5]斯蒂芬·P·罗索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6.

[6]丹尼尔·A·雷恩,著。管理思想的演变[M].李柱流,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53.

[7]林曦。科学哲学视角下的管理理论丛林成因探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

[8]高文武。简论西方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J].理论月刊,2002(8):40.

[9]姜利军。管理理论发展脉络的世纪思考[J].经济与管理,2000(3):7.

[10]弗里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计,1985.

[11]罗珉。管理学范式理论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94.

第6篇

2014年4月自学考试的秘诀!点击免费查看>>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专科两年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本科两年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专科两年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第7篇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 专科 两年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 本科 两年 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第8篇

2014年10月自学考试的秘诀!点击免费查看>>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专科两年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本科两年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专科两年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两年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

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

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

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

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

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

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

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第9篇

关键词:管理流派;管理丛林;管理理论统一

对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形成的流派,研究者有不同的概括。如克劳德·小乔治概括了四个管理流派:科学管理、行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和数量学派。[1]168-182JanesF.Stoner等概括为科学管理学派、古典组织理论学派、行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管理理论的近期发展(包括系统方法、权变方法)。从纵向发展看,在管理学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的不同学派,它们之间并不是一种更替的关系,后边的学派并未取代先前的学派,各个学派互补共存。

从横向看,同一历史时期也出现了多个学派并生的局面。哈罗德·孔茨在20世纪60年代初将当时的管理理论划分为管理过程学派、经验或案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数量学派六个流派或研究方法,由此导致了管理理论丛林的出现。

为克服或改变管理学学派林立的现状,一些流派和管理学家试图以一种理论体系来实现管理学各学派的整合,但丛林现象不但未改观,反而有增无减。20世纪80年代,孔茨再次对当时的管理学流派进行梳理时,概括出了11个不同的理论派系。管理理论丛林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能否实现对管理理论体系的整合?本文试对这些关系管理理论发展方向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对管理理论体系整合的探索

对管理理论的整合出自两个动机:一是为了管理理论的健康发展。管理理论学派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个学派独立为战,互相排斥,阻碍了管理学的深入研究与探索。没有统一和规范的管理理论又使人们对管理学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二是实现管理学科体系化的要求。作为一种科学、系统的理论,管理学必须综合各流派的研究成果,使之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有效的管理科学。学习组织与管理理论的学生面对的是一些有关组织理论与管理实践的零碎而杂乱的资料。出现在20世纪中期的现代综合思潮推动了管理学派综合、统一的探索。

(一)系统学派的探索。

20世纪60年代在管理学中占统治地位的系统学派曾希望用“系统的观点”来统摄其他所有各个学派。系统学派认为组织由目标与价值、技术、社会心理和结构等各个分系统组成。传统组织理论强调结构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从而重视制订原则。人际关系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则强调社会心理系统,把注意力集中在激励、群体动力学和其他相关因素上。管理科学学派则强调技术分系统和对决策和控制过程的量化方法。这样,每个管理学派都各倾向于侧重特定的分系统,而不承认其他分系统的重要性。系统学派则把管理看作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因而要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系统学派没有将管理理论各个学派统一起来,主要原因是该理论本身难以进行应用。由于这一学派概念上的复杂性,管理人员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加以应用来提高组织的效率。“开放式系统学派没有指明影响组织内部活动的主要变量,也未能够识别出影响组织运作的环境要素。可以这样说,开放式系统理论学派只是一个时髦的概念性学派,其发展还不足以使之成为一种有用的综合理论框架。系统学派在20世纪70年代初趋于衰落。”

(二)权变管理学派的努力。

权变管理学派希望用“权变的观点”来统一管理理论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卢丹斯在1973年发表了题为《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道路》的论文,提出要用权变管理理论来统摄其他各个管理学派。卢丹斯指出:“所谓的权变的路径,有时称为情境的路径,到现在仍只是刚刚兴起。也许1980年后,这条路径将能引导我们从管理理论丛林中打出一条出路来。”与系统学派的结果一样,权变管理理论在管理流派的统一上同样收效甚微。

(三)价值学派的目标。

随着20世纪80年代组织文化理论的流行,出现了一种用“价值观”的思想来统率管理学各个流派的做法。按照组织文化理论影响最大的《卓越丛书》(ExcellenceSeries)的作者之一汤姆·彼得斯自诩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企业界正在经历一场以他的主张为旗帜的“革命”,即“返回基点的革命”,而基点就是价值观的重新塑造。价值学派是一种“非理性主义”,这决定了它无法与传统管理理论相融合,其对传统管理理论的整合走向失败成为必然。

(四)过程学派的成就。

1961年12月,哈罗德·孔茨(HaroldKoontz)教授发表了《管理理论丛林》论文,详细地阐述了管理研究的各种方法,并认为存在着“管理理论的丛林”。孔茨教授先是承认每一种方法都对管理理论有一定的贡献,然后进一步指出:(1)人力资源方法和数量方法与其说是一种管理理论,倒不如说是管理者采用的一种方法;(2)过程方法能够包括和综合当今各种管理理论。过程方法最初由亨利·法约尔提出的,在他提出的行政管理的五个要素中,计划和组织是着重点。

就对管理理论各流派的整合而言,过程学派是最为成功的。对管理职能的探讨构成了几乎所有的主流教科书通用的管理框架。比如孔茨的“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及控制”,托马斯·P.罗宾斯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托马斯·S.贝特曼的“计划与战略、组织和人事、领导、控制和变革”。就这一事实而言,过程学派对管理理论的整合的努力是最为成功的。

二、管理丛林现象的客观性对于管理理论丛林的原因,许多学者作了精辟的分析

孔茨在《管理理论丛林》一文中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其一,组织、领导、管理决策制定等术语的用法及含义不同造成的“语义学丛林”;其二,对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所包含的范围没有取得统一意见;其三,把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看成先验而加以抛弃;其四,曲解和抛弃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其五,管理者不能或不愿相互理解。孔茨的分析侧重于技术和主观的原因,笔者就其客观原因进行如下总结:

(一)任务及环境的不同。

管理思想处于环境变革之中,同时又是环境变革的产物。科学管理理论是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和组织劳动效率低下的产物。当时的经济背景是,社会需要提高生产率、提高工业产量,以满足人口迅速增长的更为基本的物质需要。提高劳动效率是管理的首要任务。当时可使用的人力资源状况是许多工人都是从别的国家来的移民或从农村来的农民。

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泰罗从工厂的生产车间入手,以机械观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通过对工人劳动过程的改进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标。一定时期的管理理论是对一定时期的管理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产物。

管理理论丛林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管理理论关注的重心发生转变的产物。即由企业内部转向外部,由主要协调企业内部关系转向使企业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这种转变来自于管理实践的需求的推动。组织活动的社会化及各种关系的多元化,使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复杂化,组织与其上下游战略联盟、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形成了一个关系网络;环境变化不确定性、要素的跨国流动、市场的国际化的发展,推动了组织边界的扩展。随着西方后工业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新的社会矛盾的出现,仅仅依靠管理自身已经不能说明、解释和解决组织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解决问题视角的不同。

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问题研究具有不同的层面。保罗·格里斯利认为,管理学有一个核心元素(利用给定的资源达到目标),然而这个基本的核心含义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如人力资源、环境等)扩展。每个人对管理任务的理解的水平具有内在的转移局限性。对很多管理者来说,他们如何理解管理任务也是不尽相同的。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管理问题,是导致管理理论多元化的又一原因。

科学管理的主要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人的努力方面,以便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管理科学是与车间或作业层的最佳努力有关的,因而是一种微观的方法。与此相反,20世纪前半期出现的行政管理理论把重点放在高级组织层的广泛的行政管理原则上,对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基本过程的说明。这是一种宏观的方法。在工业方面,管理科学实际上并不侧重于战略问题,而主要是研究战术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科学家并不从事解决高层管理者所关心的“不良结构”的问题。这类问题用精确的数理统计方法是不能解决的。他们侧重研究可以用定量分析解决的基层、中层的管理问题。

不同的视角产生于管理学者不同的经历。管理学中的各个先驱者,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由于自己的特殊背景,在管理的整体中引进了一个新的侧面。例如,泰罗由于他的工程教育和冶金方面的训练,对工场工作的成绩作了仔细的研究。而法约尔则由于他在采矿公司的经营管理经验而用经营与协调的观点来考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谢尔登和甘特则从个人及个人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开辟了管理责任新领域。由于这些管理学者侧重于管理的不同方面,多年来又各自聚集了一批追随者,以致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管理思想状况有些混乱。

(三)管理研究方法上不同。

“管理理论的丛林”的形成与管理学众多的管理分析方法和研究范式有关,不同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范式出现的结果造就了管理学的学派林立。[11]94从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上,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传统古典管理理论的衰亡,一大批新的管理理论的产生,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系统科学、人类文化学、哲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博弈论、统计学,甚至现代物理学,都在以越来越强的力量影响着管理理论的发展,都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管理学渗透。有学者通过对管理思想史中各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出身与专业背景进行研究后发现,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的出身与专业背景相差较大,而同一学派学者的专业背景则大体相同,行为科学理论中的学者大多都是心理学家,而管理科学学派的学者大多有工科背景。行为科学家主要是从具有社会心理学倾向的社会科学衍变出来的,而与此相反,大多数的管理科学家则来自数学、统计学、工程学、经济学以及与经济-技术有关的学科。所以,这两门学科具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是正常的。

商学院在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59年,出现了两份对管理教育具有影响的有关工商教育的报告。一份出自福特基金会委托并资助加州伯克利分校的罗伯特·A·戈登和斯坦福大学的詹姆斯·E·豪厄尔的研究,另一份出自卡内基公司资助斯沃索莫大学的弗兰克·G·皮尔逊进行的研究。两份报告都尖锐地批评了美国工商教育的状况:工商管理学院甚至在定义教给学生什么、该怎样教这样的基本问题上都一片混乱。由于墨守成规,商学院没能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培养出具有能力和想象力,同时又具有灵活性的管理人员。

他们建议改革未来的商学院的课程内容。自此,像数量和行为科学这类课程激增,因此聘请了数学家、统计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一些未经过工商训练也没有工商背景的人员到管理学院任教。

研究方法的差异不但体现在学科背景上,还体现在研究范式上。描述性范式与规范性范式有着明显的差异:规范方法一直被主要应用于经济学和管理科学方面。“经济学家和运筹学家注重的是事情应当如何;他们研究组织及其环境,以便提出能使组织作出更合理决策的分析模型。”另一方面,大多数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其他行为科学家对有关人的行为的经济-技术设想提出了疑问,而他们关心的是描述人和组织实际行为的方式。

(四)实践者与研究者价值取向的不同。

在管理学者中,追求管理理论的实用性和管理理论的唯知性的分歧是比较明显的。随着管理教育走进课堂,越来越多的学院派学者进入到管理理论的研究中来,他们倾向于用定量的方法,努力提高管理理论的精确程度,而实践派则大多倾向于用定性方法,关注理论成果在管理实践中的效用。所以,由于管理实践者和管理研究者们的研究目的和他们的价值观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管理学者们很难走到一起。

为了解决管理理论丛林问题,1962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召集了著名学者以及工商、教育和政府中在管理艺术方面取得成就的实践家参加的一个会议。会上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立。美尼尔·A·雷恩对这次会议的争论总结说:

学者们只能理解那些来自自己专业的人,而实践家们则无法理解学者,学者也是如此。孔茨在《再论管理理论丛林》中指出,“我们仍然处于管理理论丛林时代??也许(走出丛林的)最有效的方法要靠领导潮流的管理者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以缩小职业实践与学院派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孔茨同时也责怪他的同行学者没有把理论研究更多地与实践结合起来。

三、从管理的本质看管理理论体系的整合

判断一门学科的标准是其具有自己的假设、目的、工具、绩效目标和测量标准。按照这一标准衡量,管理有权利作为一门学科。但许多学者指出了管理学科的特殊性。如保罗·格里斯利就认为管理学是一个混合的概念,管理学在其一般意义上并不是一门学科,它整合了其他学科的材料,因此它更适合被称为超学科(Meta-Subject),它包括了对各种学科的思考、分析和实验,考察在管理行为中这些学科如何融合在一起并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对管理者的行为做出贡献。彭新武指出:从实践上看,与其说科学管理理论是探索管理的科学,不如说它是努力在管理中应用科学。管理工作涉及做事的方法和技术、技巧。管理既应被看成是一门科学,也应被看成是一门艺术。管理学这种本质上的特征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管理学理论是不能被整合为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的。

就管理学的教学而言,这种整合的必要性也并非是绝对的。学生应该欢迎管理理论的多样化,而不应试图获得简明的知识体系。研究的课程是复杂而动态的,而这个知识体系又是不断演化的。

许多学科都能对管理学作出贡献。组织是复杂的系统,它们本身就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

那种建议我们把所有这些都很好地包进一个包袱,然后用一条简化了的理论丝带将它们捆扎起来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学习组织理论的学生和管理实际工作者应该承认和吸收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贡献。任何要将这一研究领域禁锢于某种有限的观点的企图都将减少我们进一步的调查研究的灵活性和机会。

参考文献:

[1]克劳德·小乔治。管理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JanesF.Stoner等。管理学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94.

第10篇

“模拟公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是指在人为的仿真环境中模拟经济活动的组织,是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提供实践教学场所的组织形式。学生在模拟公司可经历企业经营管理全部业务的操作过程,了解各环节之间的关系,而不必承担任何经济风险。20世纪80年代后期,模拟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一些国家还成立了“模拟公司协调中心”,负责本国模拟公司之间的业务交往。据了解,我国目前也有两家类似的“模拟公司协调中心”,一家是设在浙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中国商务模拟中心”,另一家是南京商友资讯公司开发建设的网络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创业实习网”。“模拟公司协调中心”负责协调所属的模拟公司进行的仿真商务活动,设置提供仿真的商务运作环境,参与的高校可以利用协调中心提供的网络平台,组织学生设立若干模拟公司,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就可以在模拟公司内上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组成创业经营团队,每个团队按管理职能和管理层次设计多个岗位群,每个团队经营一个公司或在模拟公司中承担若干个经营项目,在几个月的实习期内,每个团队都要独立、全流程地完成若干个经营项目。

学生在此可以进行管理、营销、财务、金融、贸易、生产、储运、税务、海关和保险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模拟时,除货物是虚拟的并且不发生实移外,其他如经营、合同、业务、票据、账册、操作方式、核算办法和报表等均按照现实经济活动中通行的做法设计和运作。在模拟公司的实习方式中,学生主要接受三个阶段的实训。(1)企业策划创建。该阶段的实习内容主要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网上注册,进行团队组建和分工,选定公司名称及所属行业,并拟定公司发展规划。(2)企业申办登记。进入该阶段后,各个实习团队要按照现实要求在网上完成模拟公司的工商登记手续和税务登记手续。(3)企业运营管理。该阶段是实训中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在该阶段要根据实际经济活动中的要求,与其他团队创建的模拟公司进行互动,完成整个模拟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实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企业创办的整个过程,更重要的是在没有任何经营风险的前提下,既可以从宏观上了解到企业常态运营管理的流程,又可以从微观上深入了解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积累各个岗位的工作经验,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企业运营管理理论,还能培养分工协作的团队意识。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就可以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模拟公司实习体现出“行为导向”和“岗位体验”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必备的多项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提前获取相应的职业经验,有效弥补了该专业学生在应聘过程中的明显缺陷,有利于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组织社会化过程,培养其创业的能力,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影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原因分析

(一)择业时未能摆正心态

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大都是现代工商的管理人才,而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人的宠爱及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往往会使他们产生错觉,眼高手低,无法用正确的心态去看待工作,认为自己择业时就应该选择管理岗位,对于那些基层业务岗位的工作根本不予考虑。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是从岗位需求的角度出发的,对于管理岗位的空缺更倾向于选择有相关管理工作经验的应聘者。企业虽然愿意接收各方面表现都比较优秀的毕业生,但由于新人工作经验欠缺,用人单位通常会先将他们安置在基层的业务岗位进行学习和锻炼,一段时间之后再根据其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及能力高低予以提拔任用。有些毕业生从应聘单位获知自己会被安排到基层岗位,往往会放弃这个工作,另外再去寻找新的就业机会。

(二)就业时缺乏竞争优势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非常宽泛的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涵盖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很多课程,一般会包括营销、财会、人力资源等相关专业学科的课程,如《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等。课程设置决定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优势———各种管理基础学科均有涉猎,也导致了该专业的劣势———无法保证各个学科方向的深入学习。由于总学时的限制,后续的系统专业知识无法纳入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学生只能利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机会就某个方向的某些知识点进行实践和研究。但由于缺乏成体系的专业知识支撑,同时实习单位也不愿意冒风险让学生真正承担实质性的管理工作,所以在短短一个学期内开展的实践和研究往往会停留在一个比较肤浅的层次。因此,同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学生相比,过于宽泛的知识面降低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他们既没有掌握专业业务操作技能,也没有学会灵活使用各种专业管理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低,缺乏应有的职业技能,导致他们在就业时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可言。

(三)过高的入职期望导致就业失败

在选择应聘单位时,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会关注工作报酬、工作条件等方面的信息,而对于工作内容、人际关系环境、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很少在意,缺乏对应聘单位及应聘岗位深入、细致的了解,往往会因为高报酬和优越的工作条件等因素而对应聘企业、工作及其他相关方面产生过高的预期,即产生过高的入职期望。踏入工作岗位后,一旦发现真实的企业、工作与自己的想象存在巨大差距,他们这些不能实现的入职期望就会形成期望落差,并可能由此导致旷工和离职。

三、模拟公司实习方式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一)预期社会化可以降低毕业生择业的盲目性,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预期社会化是指新员工进入组织前有意识地收集评价应聘企业的各种信息,对企业的现实工作状况形成一个完整而正确的理解,并将自己的情况传递给企业招聘者,从而决定接受哪一份工作。通过模拟公司实习,学生在就业前就可以明确自身的职业兴趣及职业特长,发现与自己的性格、能力和价值观最匹配的岗位,形成对未来职业生涯较清晰的定位。这样,他们在择业时就会注意收集应聘企业的信息并进行评价,分析个人与企业的匹配度、个人与岗位的匹配度,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自己能够胜任、熟悉的、热爱的企业及职位,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确保择业的正确性,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二)促进新员工组织社会化进程,提高就业成功率

1.通过模拟公司实习,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组织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在模拟公司实习的过程中,通过企业运营管理,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得到提高。同时,他们的自信心、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技能、沟通技能和情绪智力等各项职业技能都得到显著提高。毕业生在成为新员工之后,模拟公司实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各项技能直接提高其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即凭借实习期间形成的工作经验,并利用其良好的沟通技能、人际技能、情绪智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很快与部门领导及同事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自发地与其他老员工建立起非正式的指导关系,获得更多的与职业发展相关的支持;他们还会主动选择最适合的方式和最合适的人选进行信息收集和反馈,包括与工作任务相关的信息及企业的组织结构、办事程序、产品、业绩和权力分布等方面的信息,并能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真实、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了解、熟悉企业的各项规范制度,建立对企业和工作的深入认知,形成对企业价值观的正确理解,明确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对自身的言行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深入了解工作和企业的基础上,他们会重新分析评估自身的状况,并积极与上级管理者协商,重新定义工作或改变工作职责和内容,使自己更加胜任工作或有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各种主动化的改变,新员工能够较快地完成从“外部人”到“内部人”的转化过程,成功地实现其组织社会化。

2.减弱毕业生组织社会化过程中的“现实震撼”。大量的研究证实,新员工的高工作期望与低工作感受之间的心理落差是普遍存在的,Hughes将这种个人预期与实际感受不符给员工带来的心理压力称为“现实震撼”。通过模拟公司实习,学生在就业前就可以接触到某种类型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真实的工作,了解每个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并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形成对某一具体工作的客观评价。若辅之以预期社会化阶段中对应聘企业及其真实工作状况的了解,毕业生就会对工作、工作团队、企业等形成相对客观的入职期望,减弱踏入工作岗位后的“现实震撼”。再加上实习时已经积累的工作经验、掌握的工作技巧及相关的职业素质,这种实习方式能够促进新员工对企业和岗位的快速适应。

3.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新员工培训的效果。有效的新员工培训可以加快员工社会化的进程,使其尽快融入整个企业。员工培训是组织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企业在进行新员工培训时,往往只注重从企业到员工单方向的信息灌输,而且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过于整齐划一,没有考虑每个新员工的不同需求,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但对于参加过模拟公司实习的新员工来说,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高,因为他们很清楚参加培训也是获取企业和工作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技能已有充分的了解,对于即将开始的新工作自身在哪些方面还存在差距,他们也都非常清楚。因此,他们在参加新员工培训时,会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学员和培训师进行交流,有目的地获取相关信息,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尽快使自己在各方面都达到企业的要求。

第11篇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科;区别;联系

一、问题的提出

从国内外大学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MBA以来,管理经济学就一直是工商管理学科的核心基础课程。然而,我国开设工商管理专业学位MBA始于1990年代初。可以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对建设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工商管理专业具有重要意义并产生了重大影响。经过20多年的发展,许多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逐渐进入商学院的课程体系。然而,在工商管理学科的本科教育中,由于缺乏对管理经济学的了解,缺乏对它在工商管理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特别是简单地把管理经济学等同于微观经济学,因而在课程设置上,用微观经济学取代管理经济学。作为一门相对较新的课程,管理经济学在课程内容上确实与微观经济学存在部分的相似性,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管理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什么关系?”“管理经济学的课程内容与微观经济学有何区别?”这些问题一再被提及。由此我们深切地感到,只有厘清管理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明确管理经济学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地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管理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科的健康发展。

二、管理经济学简介

管理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开始盛行,成为西方管理学院课程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属于应用经济学科的范畴,因其强调应用的特点而与传统的经济学科相区别。管理经济学有许多定义,这同它有许多名称一样,较为常见的几种名称是:(1)管理经济学;(2)公司经济学;(3)经营管理决策分析;(4)经营管理研究。实际上,许多差别是语义学上的,真正理解这门学科还在于明确其本身的内容、方法,它在管理领域中的地位,以及和其他学科(包括传统的经济学科)的联系与区别。盈利性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实现组织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经理必须对各种各样的经营管理问题,从日常工作的问题到制定未来计划等做出决策。做出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需要对决策的技术与环境状况有清楚的了解,把经济理论用来解释与分析有关的技术条件和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将会对合理决策起很大作用。因此,经济理论对于分析经营管理的现实问题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企业环境的日益复杂,经济理论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和它对决策过程所起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承认。管理经济学是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的一门学科。经济理论对于管理经济学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建立有助于认识管理问题结构的分析模型、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分析方法、以及澄清用于经营管理分析的各种概念,防止经理犯概念的错误等。因此,管理经济学是由作为分析经营管理的合理决策问题的那部分经济知识或理论所组成的。有的学者认为,管理经济学是利用经济概念和经济分析系统提出合理决策的学科。通过考查管理职责的特点与经济理论在帮助管理完成这一职责上的作用,可以获得对管理经济学特点的一个全面认识。如前文所指出,管理的基本职能是依据某些预定要实现的目标来做决策和执行这些决策,正确的决策是成功经理的首要诀窍。管理经济学所着重的,是经济理论中与企业管理决策最有直接关系的那些部分。从这一意义上说,管理经济学可以说是传统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决策两者之间的一道桥梁。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作用示意图表示了上述管理经济学与经济理论、经济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的典型问题和现实问题中的桥梁作用。

三、管理经济学在工商管理学科中的地位

每一门学科之所以得以成立,关键在于其所依赖的基础理论,这也就构成学科之间的基本区别。如果说,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基础理论,那么管理学与管理经济学则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如表1所示,管理学科的课程一般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与公司管理活动中的内部职能部门有关的课程,管理学院一般都设有这些部门或系。第二类课程涉及管理技能、方法、技术、手段的内容,称之为工具课程。考虑到管理经济学与决策科学和方法的关系,也把它列入此类课程。常常有的课程跨及两个领域。例如,会计──它是企业内部的一项职能,但又是企业任何部门都要使用的一种工具。因此,会计既列作职能课程,又被看作是工具课程。第三类是某些与专门业务领域有关的课程,如银行管理、保险管理等。专门业务领域课程的界限也相当分明,它们在管理课程中的地位比较明确。不同的管理学院,侧重领域和特点不同的专门领域课程。第四类课程可称之为综合课程,包括战略管理、产业组织、企业文化、企业伦理等。这些内容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但是企业内部不一定设置专门的有关部门。第五类是综合基础课程,包括管理学与管理经济学。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必须有其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并用以指导其发展。管理经济学和管理学在工商管理学科中就占有这样的地位。著名管理学家孔茨在其论文《管理理论的丛林再论》中,曾较系统地论述了管理理论在管理学科中所起的核心作用。[1]

四、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管理经济学与经济学的联系首先在于企业管理学科所获得经济理论的支持。从国外管理学院、系科的发展来看,绝大多数最初只是经济学系里的一个部门(如部门经济教研室),其课程偏重应用与实务。后来,随着商科课程的不断扩增,终于另行成立管理学院(或称商学院)。管理学院成立之后,与经济理论的距离似乎愈来愈远,人们也已日益认清这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很明显,经济学家要想描述企业经营活动并帮助企业确立规范性的目标,他们就必须对现实世界中的企业管理实务有深切的认识,但这显然并非经济学家之所长。与此同时,商学院的教授们也日益认识到经济学家在企业管理的很多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因此在西方商学院的课程中,管理经济学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经济理论对管理经济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有助于认识管理问题结构的分析模型,这些模型能帮助决策者去除可能妨碍决策的次要因素,聚焦于主要问题。二是提供管理决策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往往无法直接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但对于提高管理者的分析能力确实是有帮助的。三是厘清管理决策中涉及的各种概念,防止管理者犯因混淆概念而导致的错误。必须强调的是,虽然管理经济学吸收了微观经济学中对于企业和经理最为重要的应用部分,但是,不能将微观经济学等同于并替代管理经济学。

换言之,有关厂商的传统个体经济理论固然是管理经济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但并非等于管理经济学。因为管理经济学在分析起点上,把厂商视作一个经验上的实体(而非一个理论上的抽象构造),必须考虑理论模型在若干限制条件下的可实行性。在分析内容上,涉及风险与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投资、财务等问题,以及需求、生产与成本函数的测定;在分析工具上,则包括统计决策理论、线型规划、博弈理论、计量经济学、模拟模型,以及电脑技术,所有这些,都非传统个体经济理论所能概括。与微观经济学的描述性研究不同,管理经济学主要是规范性研究。规范性研究不满足于描述经济主体实际采取的行为方式,而会进一步指明经济主体为了达到期望目标所应当采取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微观经济学试图描述经济如何运行,而不涉及其应该如何运行,管理经济学则尝试建立一系列规范和方法,以实现特定的目标。例如,对于通用这样的汽车制造商,它如何进行产品定价是微观经济学所关注的,它应该如何定价则是管理经济学考虑的,这构成了两门学科的重要区别。在管理决策方面,管理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找出企业决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提供答案,使管理方面做出较佳决策。但是,经济学家并不实际就企业做出决策,而是经理在作决策。应当指出,管理经济学必须从实证分析出发进行研究。因为我们首先并且必须对所处的现实世界,诸如企业环境、制度环境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经济学和管理经济学两者之间的不同,还特别体现于所研究问题上的差别。在经济学理论中,研究的重点是市场而不是企业。经济学在讨论经济问题时,主要着重于生产资源如何经由市场上众多个别选择的交互作用,分配在整个社会的各种广泛用途上面(市场机能或自动性的分配过程)。在市场机制下,市场力量支配着企业及其经营活动。市场对企业的产出进行检验,企业则必须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由此实现资源配置。

市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前提是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在这种市场中,企业是同质的,因而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只能被动地对市场做出反应。管理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正好相反,其更为关注的是企业而非市场。管理经济学理论将市场视为企业的外部环境,并质疑完全竞争市场的现实存在性。作为完全竞争市场重要特征的企业同质假定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与企业的真实实践相悖的。现实中的企业在资源禀赋、能力、目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且企业有强烈的动机避开同质化陷阱。因此,企业的决策既受到市场的影响,也受其内部要素制约。企业与市场相互作用,企业家和企业引导市场、创造市场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是在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中经常被忽略的一面,而其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另外,管理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有一定联系,而微观经济学没有。在产业经济学中普遍采用S-C-P分析范式,即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效果(performance)范式。S-C-P分析范式的主要方面在管理经济学中都有涉及,在该分析范式中,产业结构是后两者的原因。相当广泛的研究证实,行业中公司的集中程度越高,市场力量就越大,相应的利润就越高。在管理经济学对公司行为进行分析时,非常注意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特别是行业结构与竞争行为。另外,管理经济学中所引用的波特的五力模型就是基于对行业的分析。

五、微观经济学与管理经济学

在课程内容及其结构上的区别在经营决策分析中,管理经济学把经济学理论和决策科学联系在一起。经济学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其中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中有一部分与企业决策有关。管理经济学吸收了这一部分的微观经济学内容(如需求理论、生产理论、成本分析),同时也吸收了经济理论中其他方面的内容(如博弈论、委托理论)。之外,管理经济学还吸收了大量决策科学的内容,运用最优化技术,包括微分学、数学规划等来为决策者确定最优方案。作为对最优化技术的补充,管理经济学还运用统计学的方法估计相关变量间的关系,并对数值做出预测。我们参考了西方众多经济学家的相关著作,包括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PaulA.Sam-uelson&WilliamD.Nordhaus)[2]、罗伯特•平狄克和丹尼尔•鲁宾费尔德(RobertS.Pindyck&DanielL.Rubinfeld)[3]所著的具有代表性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以及布鲁斯•阿伦(W.BruceAllen)等[4]、詹姆斯•麦圭根(JamesR.McGuigan)等[5]的被广泛使用的管理经济学教材,对两门学科所涉及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

1.管理经济学强调对统计学方法和最优化技术的运用,提高了理论的可操作性。虽然管理经济学部分理论来源于微观经济学,如需求理论、生产与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但仔细分析即可发现,这不是简单的借用。以同为两门课程的教学重点的需求理论为例,微观经济学侧重于市场均衡分析,关注市场力量能否推动相互联系的产品和服务市场同时达到均衡,需求理论仅仅是市场均衡分析的一个构成部分。作为企业管理者,是难以将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理论直接用于确定对企业特定产品的需求的。例如,绝大多数经理人都知道,价格上涨会导致对企业产品的需求量下降(这是微观经济学所揭示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对于特定幅度的价格上涨,企业产品的需求量到底会下降多少(这正是管理经济学试图解决的问题)。相比之下,虽然管理经济学也以“经济人”为基本假定,同样采用边际分析方法,但它侧重于需求理论的实际应用价值。在从理论上明确了影响单个商品需求的相关因素后,更进一步给出了估计需求函数的具体方法:消费者调查、市场调研,和回归分析法。这就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具,得以利用相关的数据,拟合出需求方程,进而利用需求弹性,制定企业的相关策略,如价格调整的方向与幅度、是否需要对竞争者价格变动做出的反应,等等。可以看到,微观经济学关注的是纯理论分析,而管理经济学则力求为企业管理者的日常决策提供分析工具。

2.微观经济学对企业目标进行简单假定,而管理经济学则提出了一套有层次的企业目标体系。管理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所研究问题上的差别决定了二者在课程内容上的差别。微观经济学把企业作为一个抽象的个体,没有兴趣去打开这个黑匣子,自然也就否认企业的异质性。这集中表现在对企业目标的认识上。微观经济学将企业目标简单化,假定所有的企业都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无一例外,并将之作为构建众多模型的理论前提。然而在现实中,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企业追求的目标也不尽一致。承认这一点,就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企业是谁的?在传统的资本主义早期,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单一,决策机构单一,企业的运作由出资者负责管理。这种企业很少雇用管理人员,可称为雇主的企业。雇主的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开始逐步转变为企业家的企业和家族式的企业。在企业家的企业中,股东往往是创业企业家的家族成员、朋友和关系较深的商业伙伴,因而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密切的监控。在这种类型的企业中,虽然会由职业经理人担任一些中下层管理和上层管理职位,但创业者和出资者基本上还是保持着对企业的控制。随着企业家的企业规模扩展,企业所有权不断分散,股东不再具备从事高层管理的技能和知识,于是职业经理人开始掌管公司的大小事务,企业家式的企业由此转化为职业经理人的企业。雇主的企业和企业家的企业是由所有者控制的,所有者目标明确,就是追求利润,因此,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这类企业的目标并无不妥。但经理人的企业由于存在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使得经理人具有相当大的管理自,他们追求的目标就不再是单一的利润最大化,而可能是包括销售收入最大化、企业增长最大化、公司经理的个人目标、社会责任目标在内的多元化的目标。正是基于对这一重要问题的认识,管理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把对企业目标的分析涵盖在内,提出了一个由多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并进而对现代企业中广泛存在的委托问题进行讨论。

3.在企业竞争这一重要问题上,微观经济学仅仅聚焦于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价格竞争,而管理经济学则围绕企业职能对竞争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深入的探析。企业竞争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谈及这一问题时,微观经济学关注的是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的企业价格与产量决策,以及短期与长期均衡。对于实践中企业之间丰富多彩且不断演变的竞争手段,微观经济学完全不予置评,而管理经济学则高度关注企业竞争的各个层面,采用区域、行业、职能等不同维度对竞争进行分类,以期实现对企业竞争全貌的了解。同时,管理经济学对企业竞争实践的最新动态非常敏感,针对新经济条件下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的现象,提出了基于时间的竞争;针对越演越烈的不兼容的技术之间争夺市场支配权的状况,提出了标准竞争,并进而区分了标准之间的竞争和标准之内的竞争,明确了信息竞争、技术与创新竞争、筹供竞争、成本竞争、质量竞争、价格竞争、产品竞争、促销竞争、服务竞争等标准内竞争的具体形式。由此可见,从课程内容上来看,与微观经济学相比,管理经济学更贴近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它所揭示的理论和方法也因此具有更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六、结论

作为一门在传统经济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管理经济学吸收了许多经济分析的概念,把经济理论家的纯理论分析和管理者面对的日常决策联系起来,为经营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研究方法、研究问题、课程内容上都存在明显区别,不可混为一谈,而这种差异也是不同学院在课程设置时应该认真考虑的。以培养经济学者为目标的经济学院将强调市场均衡分析的微观经济学设置为核心课程,这自然是题中应有之意,但是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目标的商学院若也重微观经济学而轻管理经济学就值得商榷了。对于未来的职业经理人来说,更重要的不是纯理论分析,而是能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的理论、方法和工具,而后者正是以单个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承认企业异质性,并不断吸收经济理论、决策理论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已用的管理经济学所能提供的。

参考文献:

[2]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微观经济学(19版)[M].萧琛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3]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著.微观经济学(第7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布鲁斯•阿伦,尼尔•多赫提,基思•韦格尔特,埃德温•曼斯菲尔德,著.管理经济学(原书第6版)[M].毛蕴诗,刘阳春,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第1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写作硕士论文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写作医学论文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写作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4.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术轻道”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减少社会贪污舞弊、提高社会诚信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有教师建议开设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

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首先,任课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这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基于以上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专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主要参考文献

①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12

②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