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实践个人总结

教学实践个人总结

时间:2022-12-25 09:30: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实践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实践个人总结

第1篇

年月31日,这一个令我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满怀激情满怀希望地踏上了暑期社会实践的征途。市桥头中心幼儿园是一所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的民办幼儿园,包括小小班,小班,中班,大班四个阶段的小朋友。目前已有十年办学经验。

幼儿园把我安排在了大三(2)班进行为期九天的假期锻炼,他们都是一些即将进入小学读书的孩子。胡老师是这个班级的授课老师,可是小朋友们却都亲切地叫她妈妈。这让我感到了这个辛苦岗位背后的一丝幸福,刹那,我觉得胡老师脸上绽放的笑容是这个世界上最具活力,最让人羡慕的;那些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也是最幸福的孩子。

第一天,我一方面通过听课初步了解胡老师的教学方式,大致掌握该年龄阶段学生的受课特点。胡老师介绍说幼儿园重点培养了学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个领域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其中我觉得较有特色较为精彩的是在他们在上课前的八点到八点二十分的聊天时间,也就是培养语言方面。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并有机会说并能拿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重要特殊意义。这里,胡老师首先引出小朋友感兴趣的一个话题,然后由小朋友们纷纷举手发言,围绕这个话题说说他们的看法。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举手都极为踊跃,恨不得把手伸到半空好让老师知道他举手了。举手踊跃,上课气氛异常活跃,在大家都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胡老师再向他们阐释她的看法,这样既及时纠正了有些小朋友的一些不太正确的观点,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进行了很好的交流,语言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不少,可谓是一举多得。

刚开始到幼儿园几天,由于对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学习方面不熟悉,我只是协助胡老师进行一些较常规的工作,比如在点心、午餐时间分发餐点、饮料;午睡时一起维持午睡纪律;定时给带药小朋友吃药。后来随着对该班幼儿受课特点的了解,八月五日我进行了为期一天的试教。当天的课上午是思维训练,《乌鸦喝水》截句拼读,画《吹泡泡》,下午是《暑假乐园》,学写字宝宝一共五堂课。思维训练是我觉得最难上的一节课,它需要较全面地掌握该年龄段孩子的思维状态,而这恰恰是我最欠缺的。于是我详详细细地看了他们的思维训练作业本,回忆了前些天胡老师此课的上课方式,前一天晚上我还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终于觉得有了一些上课的把握。接下来是《乌鸦喝水》,为了提高孩子们的上课兴趣,我首先找了一些有关《乌鸦喝水》的图片,让孩子们在脑海里能先去想象一下那个场景。趁热打铁,然后我马上就在黑板上写了接下来乌鸦喝水这个故事的一句话,注上拼音,他们拼读的兴趣很浓,这样也就达到了这个课读拼音讲故事的目的。最后我还用"开火车"的形式让他们一个个拼下来,课堂气氛一直比较积极活跃。

一天下来,不用说这是我几天以来最累的一天,其中只要是某一个环节没衔接好,或者课没讲好小朋友们就会马上吵闹起来,因为是第一次,有好几次我都控制不下来孩子们“激动”的情绪。我用他们的专用铃铛,他们没安静下来,我用嗓子喊,刚开始还好可是马上就烦起来了。幸亏有胡老师在旁边听课,在我实在控制不住时她就出来帮我控制课堂纪律。课后我提出嗓子受不了时,胡老师告诉我在适当时候得用些身体语言,比如用眼神。孩子们都很聪明,一看见老师在盯他马上会停下来。而后我又提出了一些我在课堂上遇到的较多难题比如:在有些环节还不能控制住,原因在哪?怎样对待有些小朋友的奇怪问题?胡老师都一一很耐心地对我进行了解释。

除了这些,在胡老师身上我还学到了很多。她身上有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在深深地打动着我,她爱她的职业,她爱她的学生,她爱她同时作为三十几个孩子妈妈的身份。她爱玩,和孩子做游戏她跑得比谁都开心;她上进,中午当孩子睡觉的时她总就在旁边看有关专业方面的书;她做事耐心,对我的疑问她从来都是详细分析,详细讲解……九天的社会实践很快就结束了,不知不觉,我成了孩子们眼中的小孙老师,也成了他们的大姐姐,有时候他们会跑过来告诉我很多他们心中的小秘密;有时候他们会拉着我让我陪他们做游戏;又有时候他们会突然给你一个小小的惊喜——捧过你的头给你一个轻轻的吻……我想这就是快乐,这种快乐中夹杂这淡淡的幸福,让人回味无穷。

这就是我的第一次社会实践,它引导我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更新了观念,吸收了新的思想与知识。让我明白社会才是学习和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的劳动,我的付出得到了让我兴奋的回报。

九天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身受用。

第2篇

教师要经常写教学经验总结或工作总结,有的教师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写,不知道写些什么。其实,写教学经验总结没有定式,只要遵循一般要求,能说明问题即可。但如果要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总结来还是要讲究采用一定的方法。

一、见微知著,由表及里

初写教学经验总结最好是从常见的、单一的小教学环节人手,不能贪大求全,这是因为将精力集中在某一单项环节上获得的体会会更深。这也决定了写总结的范围宜小不宜大,如针对某节课的教学组织或教学重难点来写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真正积累教学经验;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些教师一学年或一学期的工作比较平淡,要落实到一些具体的小环节上会得到一些新鲜而有用的经验。

见微知著是讲由一点而反映全局,由表及里,由事物的外部人手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从“微”处着眼,从“表面”人手,只是一种手段,目的还是要“知著”,掌握大局,探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特征。不论是复习课还是新授课都要提炼出一条乃至几条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来,这样才有普遍的推广价值与启迪思路的意义。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以“问题”为基点,将教学程序设计成一个个问题,教师按照问题循序渐进地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这种层层深入的方式带着学生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直到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该教师在总结时将这种“问题”作为一条主线渗透于每节课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初写经验总结的教师来说,从小处人手写教学经验总结能揭示基本的教学问题,给他人以某一方面的启示。

二、提纲挈领,分类简述

因教学实践周期较长,实验内容也很丰富,所以值得总结的经验也往往十分丰富,教师面对的经验素材纷繁复杂。对此,采用提纲挈领、分类表述的方法来写比较合适。如某位教师对于课堂导人有丰富的经验,经过自己的总结,该教师罗列了以下导入方式:直接导人法、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激疑导入法等,该教师对导人法进行了研究与分类,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并针对某一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经验与特色。该教师将导入作为自己的研究点,对导人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出了适合自己的导入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三、鉴别比较,选择新题

写教学经验总结要选择新鲜的、富有时代感的,同时又切合教学实际的题目。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写教学经验总结也应该走上创新之路,力求充满活生生的新鲜气息。选择题目是目的,鉴别比较是方法,这主要体现在:

1.把个人的实践以及由实践而产生的总结主题同别人的实践以及由实践而产生的总结主题(主要指已发表的)加以比较,从而鉴别出是不同的内容或者相同的内容,为自己的写作开阔视野。做这项工作大有好处,可以使我们少走很多弯路,进而寻求研究的“捷径”。经常搞教学研究的教师会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煞费苦心在实践中刻苦摸索,总结了一套“经验”或“方法”,但遗憾的是,这些“经验”或“方法”要么过时,要么与别人的结论相重复。这样的经验总结就没有多大的借鉴与学习价值。

2.把有些不属于教育教学方面的课题同教育教学课题联系起来鉴别比较,也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辟出新路,提出新见,给经验总结注入新的活水。经验本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因此,通过鉴别比较,我们可以从实践活动中挖掘新的内容,选择新的题目,阐述新的经验。

3.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验也在发展变化。因此,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把前阶段总结的经验同后期的实践活动或总结的经验加以比较分析,这样前后联系起来考虑,也会有新的发现,也可能提出新的真知灼见。

四、理论渗透,重在剖析

经验总结不是把教学形式与活动内容罗列起来,而是抓住主要的、有特色的内容,在理论的渗透下,剖析出规律或教学观点。可以说,写教学经验总结离不开理论的渗透与指导。渗透是指理论与实践活动要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渗透是基础,剖析是关键。理论渗透最好是深入浅出,用通俗简明的语言表达。必须明确,写经验总结与写专业学术论文有些不同,前者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是对实践本身的总结,后者是理论上的进一步发展,着重理论分析。

第3篇

为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理论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实践应用能力,加强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交流,探讨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推广先进教学经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我校教研教改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深化教育科研,狠抓教学管理,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实施以研促教,以研兴教,为广大教师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活动原则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教研活动的宗旨,充分体现全体性、导向性、操作性、发展性、激励性。

教研活动要立足我校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以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教研能力,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并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文化氛围,使教研组成为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化共同体。

三、活动形式

1、个人、集体备课相结合,关注每一节课,帮助教师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2、教师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重难点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依托学科组,校际间合作,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讨论解决的策略,多人实践体验,深入研究。

3、开展示范课、优质课、研究课等教学观摩活动,让有经验的老师,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头作用。

4、开展“一师一优课”研究活动,组织全员教师开展好上课、创课、亮课、观课、评课等活动。

5、加强校际交流学习:到外校听课、学习考察的老师,要把外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引进来。

6、教学研讨、经验总结、撰写教学论文、案例反思等。

四、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树立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

2、建立学科备课组,实行在教师个人备课基础上的集体备课制度。个人备课做到“六备”,实行超周备课,教师应有教案上课。集体备课主要在组内进行,集体备课的内容可为一个学期或一个阶段中较难把握的内容。活动前组长确定备课内容和人员,活动时重在分析教材设计意图和讨论课堂教学设计,形成相对成熟的备课资料。

3、以教研组为单位,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活动。每次活动应有过程、人数、具体内容等记录和资料,教导处要参与指导,起专业引领作用。

4、教研活动应全员参与,积极围绕活动主题内容发表个人见解、展示自我。

5、以学校为基地开展各种校本教研活动,如理论学习、教学研讨、课题研究、教学观摩、教学竞赛、成果展示、校际交流等一系列活动。

6、参加县级及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或研修。

五、教研活动要求

1、每学期初,教研组长根据教导处统一部署和本组实际情况,订好本学期教研活动计划。

2、在教导处统一领导下,各教研组由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按计划进行教研活动。

3、教师应准时参加教研活动,不得无故缺席。在活动时,教师应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形成争鸣、探究、团结的教研气氛。认真记录,并写好心得体会。

4、积极参加教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积极撰写相关的论文。

第4篇

个人园本研修是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促使教师不断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关注幼儿发展的同时,更关注教师的发展。经过入职以来一学期的个人研修,我将本学期我的园本研修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的研修目标

1.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

2.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3.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4.通过学习,促进自己对整合课程的理解。

5.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修内容

(一)多读对自己有用的书,进行读书研习。

广泛阅读各类书目,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领悟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的真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注意多钻研、勤思考,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在总结和反思中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工作之余,读了一些有关学前教育的书籍,不断地充实自己。

(二)在实践中进行教学研讨。

上好一节完整的公开课活动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我积极参加了校内的教研活动,平时就当天发生的教学突发事件,教学感悟反思,幼儿的思想问题及解决方法等与同班教师进行了交流学习。

(三)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做创新型的教师。

我尝试运用了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及时对每节课进行反思。同时,还坚持每天都有点滴收获,及时归纳、及时总结。并一如既往地准时参加了校内教科研培训活动,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四、具体实施方案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坚持不懈地学。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多渠道地学。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通过实践学习,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通过网络学习,在教学中多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2.多听课,坚持做到听好每一堂优秀教师课,做好教研笔记。取长补短,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勤于动笔,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1)及时积累专题研究的资料。

第5篇

关键词: PCK 反思 学科教学知识 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7-004-0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对于教师知识理论的研究愈加重视,且研究兴趣越发浓厚,原因就在于教师知识是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知识结构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当增加了教师的学科知识数量,提升了教师的学科知识质量,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仍无法令人满意,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和使用这些学科知识,使这些知识更好地发挥效能,促进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成效,这是近些年教师教育研究不断探索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PCK理论的提出,无疑为解决这一领域难题开辟了新的局面。

一、PCK发展的推动力探微

PCK即是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是由舒尔曼(Shulman)教授针对当时传统的教师知识结构只重视专业学科知识和一般的教学法知识,忽略了教师专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这一事实[1],而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学术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舒尔曼将学科教学知识定义为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2]从舒尔曼对 PCK 的定义中分析来看,PCK是多种知识的整合,包含教师对学习者的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情境知识和教法知识等,它是“用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单元的教学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3]按照舒尔曼的理解,PCK存在于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之间的相融之处,其与两类知识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线,它的存在除了可以传授学科所拥有的知识本身,还能够有效地将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加以组织、整合,将学科知识呈现为学生可接受的知识内容。

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一直是国内学者们的关注的话题,众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表明,PCK是教师知识结构有的、最有意义的知识。对PCK 发展的研究可以区分教师与其它的学科专家,为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提供了依据,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鉴于PCK结构之复杂,内容之宽泛,作用之显著,以推动教师PCK发展为指向,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构建我国教师教育新模式,将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二、反思在教师PCK发展中的意义追问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有一著名名言:我思故我在。人总要需要有一些思考的精神的,思考可以使人变得更加睿智。反思,是对已经发生了的事件进行思考,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与反省同义。教师需要具有一种反思意识,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和梳理,通过再认识、再思考、总结,以此来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反思使教师PCK发展提供了可能

教师的PCK是关于如何教的知识,是教师基于课堂实践以及在生活与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因此PCK具有个体性的内在特质。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对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情境知识以及对学生知识这些内容综合理解的基础上重组形成的,而这种重组已经加入了教师自身的价值判断和他们对课程的认知。[4]基于学科教学知识并非是独立形态的知识体系这一客观事实,我们不难发现,学科教学知识“是在一定教育理念主导下经由教师总结反思而形成的有的客观关学科教学的‘观念化知识’”。[5]反思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进行思考与总结。反思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如果把教师知识作为一个系统的话,那么PCK就是最核心的子系统,对其进行反思、归纳与总结,经过这一系列的“调试”后可以使这个核心子系统发挥最大作用。

(二)反思可以促进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的整合

PCK本质上囊括了可以促进和保障有效教学的知识成分,如果把PCK简单地被视为是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两种独立形态的知识体系的相互叠加,那么二者就没有实现真正的互融,对教师教学效能的积极作用也极为有限。PCK是指向实践的,它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将学科知识更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是一种能指导教师实践的实践形态知识,这也就决定了PCK不同于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建构而成的,虽学科知识是PCK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也是一种以“静态”的存在方式指引着以实践为本体的知识领域。教学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PCK是在动态中建构而成的,这就给教师反思促进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的整合提供了可能。PCK与教师个人的经验、思维方式、教学方法、从教能力等方面密切相关,而教师对于教学的反思能力越强、教学经验越丰富,越有助于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的整合。

(三)反思可以有效推动教师PCK的扩大与更新

PCK是教师个人的知识,具有缄默性特点,与个人的经验有密切的关联。从这一层面上来讲,要想使PCK扩大与更新相对来说就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它不是通过学习就可以实现的。教师PCK是关于如何教的知识,是教师基于课堂实践以及在生活与学中所获得的经验,PCK离不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体悟,如果不断对诸方面知识进行反思、归纳与总结,就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内容,丰富已有知识体系。教师对于已获得的经验及现有学科知识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其结果必然是产生新知识,使教师PCK不断得到扩展、延伸。

反思实际上是教师对自身已有知识结构的一种重组,有重点、有意识的反思可以使教师PCK处于不断的生成和发展状态,丰富教师知识体系。

三、反思在教师PCK发展中的有效建构

(一)教师养成反思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也就强调了教师要想实现自我成长和专业发展,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反思不等同于自发的、无意识的回顾和总结,它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一项‘长期工程’,具有明显的研究特征。”[6]反思是教师在对教学实践的思考,在感知中获取新知识的一种途径,反过来,教师个体之所以能够从教学实践中获取知识很大层面也是归于个体的反思意识。教师个体需要养成反思意识,以一种积极参与的姿态投入到PCK的建构中。实际上,学科教学知识一旦形成,便会成为教师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功能。无论能否为教师察觉,学科教学知识总会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巨大的统领作用,潜移默化地决定着具体教学情境下教师教学行为的发生方式。[7]因此,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离不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环境中所获得的经验及其基于经验的有目的、有重点的反思。

教师有意识地以自我教学经验为基点,以一定的教育理论为参照依据,将经验与理论、实践与知识的真实情况进行比较判断,从而从多方面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的反思逐步达到意识化水平,既是对内隐问题的主动寻求并试图解决问题,也对显性知识进行重构梳理,使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有机融合与促进其发展。

(二)反思经验的动态建构

从结构上来说,PCK主要包括学科知识、学生知识、情景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从动态发展来看,PCK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构建和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整合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生知识、情境知识的过程。[8] PCK是学科和教学两种知识相融合的产物,具有融合性或整合性。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使用个人的学科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才能融合起来,因此PCK的形成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是知识的提取、应用、创造、生成的往复重组,也是教师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包括教学经验的获取与相融合的建构。反思要基于教师教学经验的认识,遵循一种知识的动态建构观,就是要提取原知识中的精华部分并加以系统化,不断地对教师的PCK进行编码和储存。而获得PCK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反思的四种经典方式,一是“想一想;二是记反思日记;三是同伴讨讨;四是行动研究”[9],始终以教学实践活动为中心,历经“实践―经验积累―反思―再实践―再经验积累―再反思”这种往复不断的知识结构重组与学习的过程中,把教师的认知推向新的层面。

PCK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是教师在与真实的教学情境的相互作用中由教师自主建构的。这就要求在反思过程中,教师主体要不断地重新审视和评价个体已有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有意识地对反思对象进行筛选、获取与重组,不断地将创造的新知识构建到原有的PCK体系中去。经过反思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后,消除原知识中的无益成分,将具有价值的知识进行保存起来,知识内容得到创造和改进,促进知识量扩充的同时实现知识质的飞跃。

(三)形成反思与行动之间的张力

从知识的获取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从由外向内的,就是个体在外部世界中来获取新知识;二是由内向外的,对已有知识进行反思,再将反思后得到的知识构建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但是,知识最终是指向实践的,也就是说,新知识发生在反思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中。当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就有一种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被称之为张力。反思与行动之间的平衡对于PCK的构建至关重要。过分地强调其中一者,都会使别一方受到牵制。如果达到反思与行动的平衡,也就是说教师注重个人反思的同时,也注重将反思结果指导行动用于教学实践,让新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从而巩固新知识在PCK中的构建。

教学实践过程中如果带有一种反思意识,在个体与环境、与他人、自我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可以获得知识量的增长。如果新知识属于PCK领域,那么在实践过程中反思可以实现知识的建构与知识量的纯增加;相之,如果两者不存在被包涵与包涵关系,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反思就可以使原有PCK得到拓展和加深。Schon提倡在行动中反思和对行动的反思。对行动反思是对己经做过的事件进行反思,为以后的行动作准备。在行动中反思发生在行动的过程中,尤其是遇到不曾预料到的、疑难的情境,从而找到一种看待问题或现象的新方法,并产生一种新理解,引发即时的行动。[10]在合理处理反思与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行为前、行为中、行动后的反思,可以有效促进教师PCK的发展。

四、结语

PCK被看作教师知识结构有的、最有意义的知识,它不仅开辟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新领域,而且也是研究教学效能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PCK发展的推动力是近些年教师教育研究不断探索的问题,而反思可能成为攻克这一难题的突破口,为有效推动教师PCK发展提供可能。在我国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中,PCK作为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内容值得更加广泛的关注,如何帮助教师更新PCK,探究教师PCK发展的推动力将是影响课程改革走向的关键层面。

参考文献:

[1] Shulman, L. S. Those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6, 15:(2).

[2]杨薇,郭玉英.PCK 对美国科学教师教育的影响及启示[J].当代教师教育.2008(3).

[3]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udcational Review, 57 (1): 1-22.

[4][5]唐泽静,陈旭远.学科教学知识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5).

[6]申继亮,刘加霞.论教师的教学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7]唐泽静,陈旭远.学科教学知识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5).

[8] 高芹.PCK:教师知识从“缺失的范式”到价值回归教育学刊2011(7).

第6篇

一、定好研讨主题,让教研有的放矢

定好主题是研讨的关键所在。在教学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研讨的主题,校本教研的组织者要从学校、学科、教师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大家需要的、有价值的主题,这样研讨的目的性就增强了。所选主题要把握入口小、切中教学实际问题、便于大部分教师研究实践这三个特点,切忌主题大、空、难,使教师望而却步。主题选择的渠道很多,可以围绕前沿问题的探索寻找,可以围绕教学中的困惑反思寻找,还可以在与学生的直面对话中捕捉。

二、依据主题推进,让教研稳步实施

确定好研讨主题后,学校要以学科教研组为依托,通过研讨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不断思考,不断实践,让主题研讨渗透在教研沙龙中,渗透在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与思考中,渗透在教研小组、大组的教学实践与研讨中,使校本教研稳步推进。具体实施时可按“主题沙龙先行―个人实践跟进―教研大组研讨 ”的步骤稳步推进。

1.主题沙龙先行―明析主题含义,初步交流感受。教研组定好研讨主题后,先要围绕主题进行一次教研沙龙,让教师明晰主题的含义,初步交流感受,为后续实践和研讨奠定基础。如 “选准教学起点”的研讨主题,通过沙龙研讨让大家明白教学起点是指每一节课的教学从哪些内容处入手,在怎样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教学起点的确定是根据学生学习起点来确定的,每个学生的学习都不是从零开始的。选准教学起点要考虑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逻辑起点是指按照教材和课标的规定,学生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现实起点是指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已实际具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和情感态度基础。教师要立足学段特点,选取最具价值的教学内容,选准切入点,抓点连线,主线推进。

2.个人实践跟进―在实践反思中形成个人体验。在明晰主题含义、了解了别人课堂教学实践的初步感受后,教研组要引导每个教师结合课堂大胆实践,形成对主题的进一步认识,形成较为成熟的实施策略和典型课例。如语文学科组围绕“选准教学起点”这一主题,有教师提出“课前布置前置性预习作业,围绕学生的困惑问题确定教学起点,制订教学目标,开展课堂实践”的策略。

3.教研大组研讨―在课例展示与研讨中实现经验分享。在同年级教师个人常态实践课堂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小组内展示与交流活动。在此基础上再围绕探究主题进行教研大组展示与交流活动,请相关专家听课评课,围绕主题形成有效策略,发挥校内辐射引领作用。如围绕“关注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这一主题,数学教研组提出了学生有以下需求:有学习兴趣的需求,有产生困惑并解决困惑的需求,有在课堂上充分交流的需求,有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需求。围绕这些需求,大家通过课例展示形成了有效的实施策略:①通过创设情境、游戏等活动,在低年级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计挑战性练习和开放性练习,在中、高年级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通过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演示,解决学生在学习空间形体知识方面的困惑;通过分层教学,解决不同学生的学习困惑。③给足时间,让学生同桌或四人小组交流,感受学习过程。④在赏识和激励中让学生体验成功。上述策略的形成与展示实现了教师之间的思维碰撞与经验分享,也展示了教研组团队教研巨大动力,既促进了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又推动了教研团队的稳步成长。

三、围绕主题提升,让教研凸显成果

在教研组主题推进实施研讨、形成部分课例、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学校要及时围绕主题,对研讨的整个过程及时回顾与反思,搜集完整的活动材料(包括教研沙龙中教师的发言稿、活动的运行记载、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经验与策略总结、专家点评的资料以及相关的视盘、媒体报道资料),提炼形成本校独特的教学策略、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真正实现研有所得、研有所获,让校本教研真正亮出光彩。

第7篇

升学压力挤兑中学美术课时受教育环境、就业环境的影响,我国的中学生从初一开始就必须学习7~9门文化课程和音体美三门素质课程。除了美术和音乐两门课程不计入升学考试的成绩之外,其他课程都在升学考试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直接决定了学生中考和高考后的所升学校层次,因此,校方和授课教师迫于考试制度的压力不得不挤兑掉一些无须计入升学总分的科目的课时来扩充学生文化学习的时间,而美术课程恰恰被挤兑的课程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学生们在中学期间学习美术课程的时间仅仅只有2~3年,有的学校甚至更短。可以说,要想让学生在如此短促的时间之内提高美术鉴赏能力是迄今为止中学美术教师们必须面对,也必须研究的难题。

本人总结了个人工作经验和所学习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后,认为若能将已有的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合理、灵活地运用于当代中学美术教学的实践过程之中,那么美术教师就能较为理性地制定教学策略,并能相对轻松地掌控教学过程,这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本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由施良方、崔允漷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该书将与中学美术教学实践联系相对密切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策略”分为:“课堂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教学行为策略”“辅助教学行为策略”“课堂管理行为策略”和“课堂教学评价策略”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第1项内容主要是指导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如何将教学目标设计得更为科学、灵活。第2、3、4项内容主要是指导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如何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语言和思路、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行为管理和时间管理。第5项内容则是指导教师应该如何总结和评价课堂教学的准备、实施工作。

首先,教师应当充分理解“课堂教学准备策略”在美术教学工作进行之前的重要性。教师应当明确每次授课的目的,根据中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教材,并且充分利用日益更新的科技手段来更新教学方式,做到在教学手段上推陈出新,在教学内容上联系实际,在风格上平易近人。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观察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语言习惯和行为特点,注意用当代中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式设计教学互动的环节,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教师应当灵活运用“主要教学行为策略”“辅助教学行为策略”“课堂管理行为策略”。传统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是以问答行为为主。但这种教学方式已无法吸引当代中学生。在无比发达的网络环境中,当代中学生更加期待的是“话语权”。因此,当代中学美术教师应该顺应时代变化,积极地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在主要教学行为中尽可能多次采用“讨论行为”的方式,以此来适应当代中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本人还需要多方面运用辅助教学行为策略,从教师个人的服饰、体态语言、空间和运动语言等方面来启发学生,使其能够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此不得不提到的是“课堂管理行为策略”。

作为一名中学美术课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到本课程对于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灵活运用课堂管理模式中最主要的“权威模式”“放人模式”和“教导模式”来管理美术课堂,令学生感到宽严相济,张弛有度,使其能够身心愉悦地接受美术教育。

最后,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之后,教师应正确对待课堂教学评价。由于美术课程并未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评价体系之内,学生在美术鉴赏方面的能力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由此所引发的中学美术教学的被动局面如需转变,教师就必须从自身开始重视课堂教学评价,并将课堂教学评价策略运用于教学实践之后。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三种类型。每个学期固有的期末书面考试属于终结性评价。

除了该种普遍使用的评价方式之外,教师另外还可以采用选择课堂观察记录分析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经常性检查美术作业和日常观察学生的审美行为等多种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有更大的热情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顺利实现中学美术教学目的。

作者:谢可单位:长沙市实验中学

第8篇

关键词 教学语言修养 化学教师 情境创设 概念诠释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巨大变革,现代媒体和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领域,然而“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师生间传递信息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探究情境的设置、交流平台的搭建、自主建构的引导、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教学语言修养,提高驾驭语言能力,已然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必修课。

1.增强教学语言修养的着力点

追求科学性和艺术性是增强教学语言修养的着力点。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一种功力,体现在准确性、逻辑性和精练性上;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是一种品位,表现在启发性、趣味性和情感性上。

1.1概念诠释,追求语言的准确性

化学概念有着严谨的科学定义,文字表达精练准确,内涵丰富。化学概念的诠释,必须进行条分缕析的准确剖析,才能帮助学生完整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示例见表1。

1.3归纳总结,追求语言的精练性

归纳总结是优化知识结构的常用策略,提炼要点、言简意赅是归纳总结的基本要求。表格和图像既简洁精练又直观形象,是归纳总结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见表3。

1.4引导探究,追求语言的启发性

教材中的化学图像和表格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好素材。作为自主探究的向导,教师运用启发性的语言能引发学生心智活动,促进知识内化,见表4。

1.5激发兴趣,追求语言的趣味性

激发学习兴趣需要趣味化的教学语言。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贴切有趣的比喻,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绘声绘色地描述或讲解,将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见表5。

1.6评价交流,追求语言的情感性

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赏识学生的“标新立异”,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需要教师亲切的语气、期待的神情、诙谐的点评。情感性的教学语言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激发参与互动的热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见表6。

2.增强教学语言修养的攻略

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身需要是增强教学语言修养的内驱力。明确的目标意识、精益求精的态度、持之以恒的行动是教学语言修养不断提升的保证。留心处处皆学问,解读教材、旁征博引、加强反思是增强教学语言修养的有效策略。

2.1解读教材,领悟化学语言特点,丰富教学语言形式

从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核心概念的准确定义,化学图表的浓缩展示领悟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从抽象概念的形象表达(a键——电子云“头碰头”重叠,丌键——电子云“肩并肩”重叠),微观概念的宏观呈现(钢铁电化腐蚀示意图、晶体结构的模型),化学过程的数学分析(用v-t图分析平衡的建立)感受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2.2旁征博引,拓展教学语言词汇,提升教学语言魅力

留心生活,从文艺作品中汲取养分。听评书,感悟设悬念;观相声,借鉴抖“包袱”,看漫画,品味幽默韵味;听朗诵,领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观辩论,感悟观点鲜明、逻辑严密;看哑剧,体验面部传神、肢体达意。

加强借鉴,从其他学科中引进词汇。用“数轴”和“直角坐标系”表述化学反应中的定量关系;用键的极性“向量和”判断分子的极性,用“位移”与“路程”的关系理解盖斯定律;用“优胜劣汰”阐述竞争反应的顺序,用“等价交换”阐述金属碳化物与水反应的规律,用“对立统一”理解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关系。

虚心求教,从名师的课堂上获得启迪。名师的教学语言往往具有观点明确,语意清晰,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乎逻辑的良好语言素养;具备讲述条分缕析、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睛、入木三分,概括提炼准确、举纲张目的深厚语言功力。时常通过睿智的语言,精辟的比喻,幽默的意境,共鸣的情感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氛围。

2.3加强反思,总结教学实践得失,完善教学语言表达

第9篇

论文摘 要 从教育Blog如何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这个角度出发,阐述了教育Blog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作用,指出教师使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通过个人知识管理这一途径实现专业成长。

前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对于知识资本的管理已不单单是企业竞争的关键点,其理念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引起教育学者们的关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为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提供一条新途径。教师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教师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的要求也呼之欲出。教育Blog作为新一代的网络工具,它与教师专业成长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着适用于教育的特性和强大的知识管理功能,正是如此,教育Blog进入了教师们的视野,并逐渐成为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

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过程

(一)个人知识管理过程

个人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把自身的隐性知识通过叙述案例等方式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同时吸收外界的显性知识进入自己潜在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优化和发展个人知识结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称之为外化过程,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后,更容易实现知识的存储、传播、管理等。一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显性化后可以让其他人学习,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其他人的隐性知识,从而丰富和提升自身的隐性知识。

(二)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逐渐地从外界获取新的教育知识来指导教学,但许多教师发现利用新的教育知识指导教学活动仍然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教师的专业显性知识在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并不是处于关键地位,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隐性知识。随着教学实践时间的增多,教师的隐性知识量也随之增多,由于隐性知识难于运用语言表达且极具个性化,所以造成了隐性知识难以与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如何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共享性以及优化教师个人隐性知识体系的结构,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点。而在教师积累的隐性知识中,其中有些隐性知识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有些则会妨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采取有效地手段将具有积极性质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面临的问题

教育Blog集文章、记事、交流、个人主页、新闻为一体,在显示个人特色的同时又能与他人进行互动、共享资源,其强大的功能能够帮助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但是教师在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仍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教育Blog作用的发挥,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前进步伐。

(1)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较为薄弱。随着教育Blog的普及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使用教育Blog写日志分享教学心得,这种趋势促使一部分教师盲目跟风,也开始撰写博客。一部分教师使用教育Blog的初始目的并不是利用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而是随大流。教师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应付博客,必定无法达到管理个人知识的目的。

(2)教师使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教师在使用教育Blog的初期,都热情高涨,积极地在教育Blog中撰写教学经历、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把自己的教育Blog经营得有声有色。但过了一段时间,教师失去了记录的热情,只有一时兴起才会去写,整个博客空间渐渐疏于管理。个人知识管理并不只是一个阶段性任务,它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不仅如此,教师的隐性知识隐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如果教师只对个别的教学经历进行记录、反思,那从中提炼支离破碎的隐性知识则无法真正地为教师所用。

(3)教师没有对知识的分类进行很好地管理。一部分教师在使用教育Blog写网络日志的时候,所有的日志都放在一起,并没有根据日志的内容进行分类管理,没有归类的日志不仅不方便自己查阅,也影响阅读者的浏览。教育Blog作为辅助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它强大的功能为日志细致地分类。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教师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整理,未经整理的信息无助于知识的累积,无法传承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4)教师无法及时地应用教育Blog进行教育叙事,造成一部分了隐性知识的流失。由于大多数教师的时间都已被教学工作占用,他们无法常常利用教育Blog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叙述、反思和总结,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讨论问题。由于隐性知识是不确定的、易变的和可动摇的,所以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则可能造成隐性知识的流失。

(5)教师过于重视个人知识积累的“量”。教育博客有着强大的链接功能,教师可以阅览其他教师的博客内容以及其他资源。教师可能平时只注重其他教师的日志、教学案例等内容的浏览,却没有对这些内容所蕴含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只注重信息的量,而没有真正地吸收信息中包含的知识经验。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不仅是积累知识,而且还应将知识转化为更有价值的内容。只有把其他教师的经验教训真正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工作,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三、利用教育Blog进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时应用对策探讨

教育Blog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Blog,但是一些教师在使用、管理教育Blog时并没有真正达到运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针对上述的问题,笔者向教师提出以下的建议:

(1)加强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提高其使用的积极性。只有教师认识到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认识到隐性知识的重要性,真正地把教育Blog当做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才能发挥教育Blog的作用。教师撰写博文并不单纯是抒发自身的情绪,而是通过展示和分享教育信息,记录个人成长轨迹,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另外,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达到促进专业成长的目的也需要一段相对漫长的时间。隐藏于日常的教学实践工作中的隐性知识随着教师的记录和反思显性化并逐渐积累,教师把长期积累的大量的隐性知识加以加工并内化到自身的知识体系,再将其应用于教学事件,如此循环,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2)教师应重视网络日志以及资源链接的内容分类。笔者在浏览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师博客时,发现这些教师都对自己日志进行较为细致地分类,有的分类达20多个,并且按月份归类排列。但一些教师的博客中,日志没有按照内容分类,与优秀博客比较相差甚远。笔者认为,即使不用将日志细分到20多类那样繁多,但是按照日志的内容分类是非常有必要的。博客中的日志好比图书馆的书籍,只有将书籍按照不同主题内容分类好,才方便自己及他人查找。将日志按照内容分类,实际上是教师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管理,而按照日期分类,则是教师方便了解自身的知识发展历程。

(3)教师应注重日志内容的质量。教育Blog促进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是基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历进行深入地思考、分析后的心得,是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系统管理的过程。教师没必要为了争取日志的数量,而随便敷衍了事,这就失去了教育Blog作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意义。

(4)教师要有节制地阅读他人日志的数量,重视知识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若教师过分追求浏览文章的数量,那只会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阅读上,而真正从中获得的知识则少之又少。限制每次的阅读数量,则可以使教师把时间用在分析他人的教学经历,分享他人的教学心得,从而加深对他人日志的理解,吸取经验教训,将他人的隐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5)教师要注重教育Blog内容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结合。教育Blog在帮助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促进了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帮助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但教师的目光只停留在对教学实践反思上是无法真正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它还需要教师将反思中所领悟到的思想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加以检验。所以教师在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后,要重视将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过程,再从教学实践中提炼心得,并将其通过撰写教育Blog表达出来,从而充实教育Blog的内容,也丰富自身的实践性知识。

(6)教师应积极寻找相关的教育Blog群组。教育Blog聚集众多优秀的教师、教育工作者、专家等,也蕴含着大量的教学资源。教育Blog网中,根据不同的学科、地域、知识模块、时事等组成了不同Blog群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申请加入相关的群组。在群组中,教师可以通过“新帖”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以获得更多有针对性的信息、知识,积累更多关于本主题下的专业知识。

教育Blog在帮助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优越性随着教育Blog的广泛应用而日益彰显。教育Blog在使用中面临着硬件技术、教师使用意识、教师运用等方面的问题,仍然需要教师们的实践及网站的技术完善来加以改正。教育Blog在教育中的前景仍十分广阔,它仍在不断地渗透到教育领域,改变着教师们的思维方式,推动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第10篇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缺乏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科研意识普遍不强

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强调学科专业性而忽视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校师范生片面强调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完成师范教育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不研究教育教学的对象和内容、理论和技术等问题,只满足于当个教书匠,擅长于照本宣科,沉湎于学生的考分,很少对教育实践进行研究,从而使得许多好的教育经验未能得到及时总结和理论升华。

2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的普遍缺乏

教师工作的科学化需要实地调查、实验研究、筛选经验、科学论证,但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教育科研被简单地归结为经验总结和写论文,造成课题研究低层次重复现象严重。

3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思想中仍然普遍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的意识

其指导思想仍然定位在“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好书的层次上”。中小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校领导不重视、经费没有保障、科研工作无法开展,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校没有科研管理机构和专项经费、专职人员,即使有也形同虚设。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工作更是薄弱。

二研究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科研能力

作为教师个体来说,具备良好的教育科研素质将终生受益。评价一名教师业务水平的标准是多方面的,不仅课要上得好,学生成绩优秀,而且还应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结构,一般来讲,它包括以下几种能力:有形成和修改假设、拟定观察计划或实验计划以及整理出事实与现象之间联系的能力;演绎、归纳和类比的能力;在进行一项活动时具有确定其不同阶段所必须遵循的逻辑顺序能力;对收集到的数据材料能够加以处理,使之系统化,并予以说明,从而得出结论;有独自做出具有科学根据的决策能力;有清楚、确切、简洁的表达能力。这几种能力在每个人身上的不同发展水平,就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研究风格。

2知识结构

研究型教师是复合型教师,其知识结构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三方面的内容。普通文化知识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它能丰富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性更加完善。研究型教师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不仅要渊博而且要精深,要内化到个体知识结构中去;学科专业知识,不仅要求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基本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还要了解学科的架构、发展脉络等内容。教育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教学法及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知识,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3问题意识

传统的经验型教师只凭借固有的经验进行教学,他们所关注的是如何把知识全部地灌输给学生,重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结果,轻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自然就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漠不关心,更谈不上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研究就是要发现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研究型教师也不例外。教师的工作就是与学生、教学实践打交道,比起学者、专家有更多的机会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型教师就是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始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身边的问题出发进行研究,从微不足道的问题中发现深刻的道理。

4创新精神

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区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志。俄罗斯著名学者季米良捷夫指出,“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呈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研究型教师具有很强的洞察力能迅速感悟、准确判断处于生成和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趋势和新问题,及时把握教育时机,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和决策。把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融会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中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三加强中小学研究型教师培养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建设研究型校园文化,充分尊重教师的创造性,鼓励他们进行教育教学实验与研究,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在学校中形成一种崇尚研究的风气。

(1)学校领导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重视教育科研,带头投身教育科研,逐步建立吸引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激励机制。如,学校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要制定教育科研计划;在总结学校工作时,先总结教育科研工作;为教师的课题研究设立专项经费;对于取得一定科研成果,或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把教学研究工作列为教师年终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等等。

(2)改变传统的教师工作评价方式,尤其是要改变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成绩的惟一标准。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对于那些思想活跃、敢于突破常规、敢于开拓创新的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以引导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在全校逐渐形成重科研、讲科研、搞科研的良好风气,并培养研究型教师群体。

(3)学校教学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在尊重教师、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进行管理,要放开教师的手脚,给教师的教学以一定的自由度,使教师从被动地应付教学变为主动地驾驭教学,能把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上去。另外,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如专题论坛、研究成果汇报交流、小型研讨会等,使教师在不同的思想交流过程中扩大视野,开拓思路,促使其研究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实施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它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师个人、教师群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三者关系,才能抓好校本教研。走教师群研之路,注重教研人员的专业引领,要求教研人员为教师研究提供专业支撑,为教师实施研究提供对话的平台。因此,学校应创造性地开展各种特色活动,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和保护他们的专业自,也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创造良好的条件。

3开展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和教学效果的再认识、再思考。

首先,树立课堂研究的教学观。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需要有理性的思考,应能解释、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断得到丰富和传播,成为对教育教学有强烈的追求意识和具有研究特色的研究型教师。因此,树立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教育观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教师应积极自觉地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博采众长、精益求精,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传统理论和现实问题,逐渐养成科研兴趣、问题意识和创新动力。

其次,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情境。教师虽然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但也给他们提供了研究的平台。但是,不少教师却忽视如此丰富的科研资源,没有积极加以利用。因此,他们应该学会及时发现、捕捉、积累各种教育实际问题,进行提炼、总结并且有意识地展开研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当事者和实际承担者,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占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只要及时关注、发现、研究课堂中的真实教学情境,及时改进、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他们完全能成为教育科研队伍中活跃的一员。

第11篇

【关键词】经验;实践性;知识;获得

1968年,美国学者罗伯特・哈钦斯首次提出了“学习型社会”这一理念。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作为教育推广的目标。

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教师队伍。广大的基础教育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大量的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培养。在目前终身学习的环境下,研究中小学教师学习的问题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和学校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师如何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获得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默会知识,这些知识既来自教师自己个人经验的积累、领悟,也来自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及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扩展。通过课堂观察与访谈,对初任教师与经验教师掌握的实践性知识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更为透彻,也能更为灵活地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相比之下他们的教师教学能力也为出众。中小学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获得实践性知识。

1.树立先进正确的教育理念。

正确理解教育的目的。如:如何实施和评价教育行为,怎样检验教育成果等。教师的教育理念是积淀于教师个人心智中的价值观念,通常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经验支配着教师的行为,通过教师的行动得以体现。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不仅受教师个人学习经历,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也与教育理论的学习分不开。如今,教师们更应该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考察,教学研究活动等方式,及时掌握教改动态及发展趋势,树立先进的、切实的、正确的教育理念,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

2.促进中学教师教研活动的展开,提高教学效率。

中学教师的学习重在提高能力,通过开展多种教研活动,获得大量教改新信息,启发思路,取长补短。教师们通过在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与同行交流思想,活动后的总结,能完善自己的教学思路,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师应该注重同业间的交流学习,去同类型学校进行观摩,或者参加所在学科举行的研讨会,在与同业中的优秀人才的交流中吸收有利于自己的知识,从而获得进步。积极投身教学科研活动,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因为科研活动往往是对自己熟悉的一些领域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参与者深入地学习,教师在参与科研活动的同时,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还解决了问题。

同时,教师能更好的认识自我,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性格特点有更为客观的评价与了解,从而能扬长避短,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3.加强对学生的感知和了解,提高对课堂的控制能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人生导师。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会将一些人生信条,人际交往原则,道德标准,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人相处公平、公正;行为举止适度得体,把握分寸。在课堂管理中,学习对学生群体动力的把握。关注学生,有效地与学生沟通,用自己的热情和激情感染学生。还可以通过恰当地使用体态语、制定课堂管理惯例等来营造积极上进的氛围。

4.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反思是从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思熟虑地思考。“在行动中反思,以行促思”。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预测,调控和批判,同时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系统的梳理。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总结能力。教师应经常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成长。

5.理论联系实际,改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机智。

深刻理解和把握理论性知识,并结合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思考,逐步改善教学策略。深入了解学科内容、研究学科教学法、把握教育学理论,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中。教师要对所教科目及其目标有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规划教学活动,提高对特殊案例的处理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语言,言语,外语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1-0253-01

一、引言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 de Saussure)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影响最深远的语言学家之一。他对语言学主要有四大贡献,第一个就是他区分了语言和言语。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中提出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以来,引起了语言学的历次重大革命。此区分提出以后,人们在重视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开始关注言语交际的社会效应,并从言语中概括出语言体系,加以分析和描写,建立更为完整的语言体系。语言和言语理论是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深入了解语言和言语的本质及其区别和联系,对外语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语言和言语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认为人的言语活动可以分为语言和言语两个部分,即:language= langue+ parole. 在面对“语言学研究的完整的具体的对象是怎么?”这个问题时,他提出了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这对概念。索绪尔建议从一开始就要把立足点放在两个方面:语言和言语的应用,前者为规范,后者为言语表现(《西方语言学流派》,刘润清,67)。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言语能力的社会产物,又是必要的惯例的总汇,这种惯例为社会群体所接受,使每个人能进行言语活动;而言语是个人运用自己的机能时的行为,它运用的手段是通过社会惯例,即语言。语言是通过言语的实践存放在某一社会集团成员的宝库,它是潜存与社会成员的脑子中的语法体系;而言语是人们所说话的总和,是个人意志和智能的行为。具体说来,语言和言语有以下五点区别:① 语言是在各种各样的言语行为中界限明确的实体,是相对稳定的;② 语言可以单独研究,可以排除言语所涉及的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问题,独立考察语言诸因素;③ 言语是社会群体中个人的语言行为,是千变万化的;④ 语言是总体,言语从属于语言,即语言的存在不取决于具体言语,但言语不能脱离语言;⑤语言是长久的,言语是短暂的。

就其实际所指而言,语言是指语音、语法、词汇等系统;言语则是语言所进行的表达、理解活动,即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语言属于社会现象,是相对稳定的,为社会所共有,是同一民族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社会成员交际的主要工具;言语属于个人心理现象,有明显的个人差异,是经常变化的。但是二者却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互相渗透,矛盾同一,辩证地存在于人们的社会交际中。

索绪尔指出语言和言语紧密相关,互为存在条件。语言存在于言语当中,而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应用,二者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言语是语言存在的形式,没有言语就无所谓语言。人们是通过观察和归纳一个社会群体成员所使用的言语来总结出这个群体的共性的、一般的语言特点的,语言总是从言语的运用中概括和丰富自己的规则,同时言语总是以语言的共同规则作为活动基础,二者协调存在,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相同但又紧密联系的概念。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有助于理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问题,帮助语言学家明确研究任务,给语言学的界定和定义提供了理论基础。虽然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所指是不同的内容,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二者也是互相关联,互为基础的。言语先于语言存在,语言是通过对言语的概括总结得出的一般的系统,而言语活动必须在一定的语言规则下发生才会得到理解。

三、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不仅对语言学本身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解决了语言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而且也指导了语言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首先,语言和言语的区分解决的是对象问题。索绪尔提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语言,而不是言语。语言是系统的,一般的,可学的,可以作为研究对象,那外语教学实践中应该把什么作为对象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考虑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用来社会交际,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掌握语言体系应该服从于使用语言,即语言服从于言语。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教师是以各种各样不同的言语作为对象和基础材料的,因此,言语是外语教学实践中最主要的对象,然后通过这些生动的言语,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中归纳总结出一般化的语言。

但语言体系和言语的关系如此密切,离开语言也就无所谓言语了。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掌握语言体系和学会使用言语要同时进行,相互促进。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逐步把一门外语的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系统传输给学生。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和儿童学习者,由于他们不具备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外语学习中很难直接形成语言体系,直接给他们讲授严格的语法可能会令他们对外语学习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兴趣,所以对他们应该采取以言语知识带动语言体系的方法,从生动的言语中逐渐掌握整个语言体系,即归纳法。而对于一些成年学习者,由于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对其进行语言体系的教学,以此来指导带动言语知识的学习,即演绎法。

其次,因为语言总是体现在言语中的,而且言语的事实总是出现在语言之前,因此教师在每次课堂教学中应有适量的示范性言语输入,以便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目标语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语法、词汇、语音等的强化练习,从而将其内在化,形成语言体系,进一步指导以后的言语输入。

最后,在我国,无论是外语教学还是外语学习,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费时低效,其主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法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我们普遍把外语学习当成了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而忽略了语言的使用和实际的言语交际。对语言和言语关系的正确把握,可以为外语教学提供一个有效的模式,即“言语―语言―言语”。学习一门外语,要从只言片语入手,模仿外国人的发音和说话的方式,即言语阶段,然后以这些基本的言语材料为基础,学习该语言的语言系统,即语言阶段。然而掌握该语言的语言系统并不是学习者的最终目的,应该可以运用这个系统去指导对语言的运用,去说去写去交流,也就是说又回到了言语阶段。这个模式是不断循环上升的,互相渗透,互相关联,绝不能把各个阶段完全分开来学。这同样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模式,要把言语和语言相结合来教,不断循环前进,最终让学生掌握语言体系,并能流利地运用体系进行言语活动。

四、结语

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对外语教学和学习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外语教师应充分了解一门外语语言系统和言语活动的关系,并以此来引导教学活动,把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封宗信,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