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交通信息与安全论文

交通信息与安全论文

时间:2022-09-07 12:56: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交通信息与安全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交通信息与安全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交通安全执法技术;学科建设;建设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1

一、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发展趋势

交通安全执法技术以交通违法、交通事故、交通阻塞等道路交通事件为对象,研究交通监测与控制、交通违法监测与控制、交通事故预防、交通事故现场勘查、交通事故处理与鉴定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当前国际上本学科研究范围较广,涉及交通安全执法、道路交通安全和智能交通管理等方面均有大量研究,从信息、传感、通信、控制等技术的初步应用,逐步发展为高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和深度融合,将执法、技术、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逐步建立起交通安全执法理论、方法和技术三个层面的理论体系。具体发展趋势是:

1、交通安全执法方面

以威慑理论为基础,研究针对超速驾驶、酒后驾驶、不戴安全带、闯红灯等违法行为的交通安全执法技术的有效性、合法性和可行性等,注重智能化执法技术的研究。在交通安全执法技术的有效性方面,强调执法技术的威慑作用,从惩罚概率、惩罚严重性、惩罚时效性等角度研究各种人力执法、自动执法技术、驾驶人违法计分系统等技术措施的一般威慑和特定威慑效果。在交通安全执法技术的合法性方面,从处罚对象(驾驶人或车主)、限速标准、饮酒驾驶标准、自动执法地点、执法主体多样化等方面展开研究。在交通安全执法技术的可行性方面,研究高新技术应用的可行性、执法成本、公众接受程度等问题。

2、道路交通安全方面

研究交通参与者交通特性、车辆技术、道路安全设施与环境、交通安全管理、交通安全有关其他技术五个方面与交通安全之间的关系。有关交通参与者交通特性研究主要有行人横过道路行为模式的安全评价研究,不安全交通行为的分析与控制,心理因素对人的交通行为影响的研究,应急状态下驾驶人反应和操控行为分析,驾驶人交通安全视距测试与分析系统,交通标志识认动态测试系统等。车辆安全技术研究主要有整车系统安全技术、智能车辆安全系统技术、车辆协同式(车联网)安全技术和交通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技术四个方向。

3、智能交通管理方面

由智能交通系统(ITS)框架的研究开发到ITS关键技术的研究,近年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车路协同技术、动态交通管理和主动交通控制。车路协同技术研究集中在车路交互式行车安全系统技术、车车交互式协同控制系统技术、车路协同系统交通协调控制技术等方面。动态交通管理方面研究交通监测技术、信息融合技术、信息技术、交通诱导技术等。在主动交通控制方面,研究以提高行车安全性和减缓交通阻塞为目的的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的可变限速控制、交叉口智能车路控制等技术。

二、主要建设内容研究

交通安全执法技术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交通监测与控制技术、交通违法监测与控制技术、交通事故预防技术、交通事故现场勘查技术、交通事故处理与鉴定技术等。

(1)交通监测与控制技术

主要包含车辆与道路智能检测技术、交通信息采集理论与方法、道路交通控制理论与技术、现代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四个方面的研究。

①车辆与道路智能检测技术

本研究方向以计算机在公路交通及城市道路智能测控领域的应用研究为主要目标。主要面向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交通运输系统,将计算机技术与现代交通检测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包括无线传输技术,IP网络技术),应用到对车辆和道路的状况进行检测和故障分析。同时开展车、路及环境综合信息交互技术方面的研究。

②交通信息采集理论与方法

本研究方向以有效、及时获取综合交通信息――特别是动态交通信息――并提供综合服务为主要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交通信息采集处理理论、方法、技术的研究;基于图像/视频的交通流及交通事件检测技术研究;交通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研究;基于计算机视觉(单目/多目)的交通安全辅助研究。

③道路交通控制理论与技术

道路交通控制从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主要研究道路交通控制的原理、方法以及控制结果的评价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高速公路监控技术、交通事件自动检测技术和交通控制与诱导技术等;城市交通控制系统、停车诱导技术和快速公交控制技术等。

④现代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

现代交通系统模型描述道路交通流状态变量随时间、空间而变化、分布的规律及其与交通控制变量之间的关系,它反映了特定道路交通流的内在规律。该研究方向将从交通流数据出发,研究现代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2)交通违法监测与控制技术

基于道路交通检测技术的动态交通信息检测系统、车型自动识别技术、交通事件自动检测和道路交通违法监测的研究等。

(3)交通事故预防技术

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与防护技术,如交通法规、交通安全、可靠性理论、容错纠错技术、人机工程与状态监测等。

(4)交通事故现场勘查技术

交通事故现场勘查技术主要以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过程以及成因为研究对象,以痕迹检验、测绘、摄影、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对于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中存在的相关元素展开勘验,并进行记录、提取、分析的专门技术。

第2篇

物流企业论文写完了那么我们就要着手写物流企业论文的参考文献了,我们在论文当中引用的论点、数据、学术研究等,这些都是要在论文末尾列出参考文献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物流企业论文参考文献来和大家一起欣赏。

物流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1]卢奇.中小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10)

[2]赵新慧.零担物流运输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交通信息与安全.2009(01)

[3]咸大鹏.改进的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09

[4]颜菲.现代网络教育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09

[5]秦殿军,周立军.中小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9)

[6]蒋楠.基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会计信息系统重构研究[D].厦门大学2008

[7]牛红霞.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08(05)

[8]董耀华,谢宏,姜文博.基于RFID的物流运输管理系统的构建[J].电子设计应用.2007(07)

[9]彭江平,李赛娟.信息集成环境下会计业务流程的自动处理技术[J].财会月刊.2007(14)

[10]卢宏伟.第三方物流企业集成一体化信息平台体系的设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7(05)

[11]尹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评教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

[12]孔令波.制造业管理型信息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

[13]杨华.医疗保险定点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08

[14]董继睿.高校就业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08

[15]王涛,陈玉莲.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物流科技.2007(05)

[16]罗闻泉.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物流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1]滕旭达.东陵供电分公司ERP系统研究[D].东北大学2011

[2]乔保科.BG公司财务成本系统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东北大学2011

[3]熊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本研究[D].东北大学2009

[4]王莹.武汉钢能电气有限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开发[D].东北大学2011

[5]艾传美.跨省域中小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12

[6]李存磊.省内范围的中小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12

[7]高艺影.拌合企业ERP环境下成本管理系统建立与设计[D].东北大学2009

[8]杨秀云.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投资决策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0

[9]王维国.中小型连锁超市配送中心配送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D].东北大学2008

[10]王沁.富宏集团ERP-财务供应链系统方案设计研究[D].东北大学2008

[11]郭静.基于XBRL的财务报表分析系统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07

[12]赵常生.基于C/S模式的会计模拟实验系统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11

物流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1]李苏剑.钢铁行业物流系统建设综述[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04)

[2]宋纪伟.中小企业销售物流模式选择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6

[3]韩影.春雨公司汽车销售物流模式改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

[4]王福生.天脊集团销售物流系统的分析与改善研究[D].天津大学2008

[5]李立伟.制造业销售物流精益设计[D].北京工业大学2007

[6]许钢.宝钢销售物流管理及其信息系统构建研究[D].东北大学2008

[7]侍青发.浅论驰骋集团销售物流[D].内蒙古大学2007

[8]殷志宏.钢材销售物流市场主体功能定位研究[D].同济大学2008

[9]邴吉云.鞍山钢铁公司钢铁销售物流的优化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

第3篇

关键词:组件式GIS;MapObjects;交通规划;最短路径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随着城市交通的拥堵日益严重,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性越发的凸显出来,提高交通管理的水平,是现有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有效的缓解现在的城市的拥堵。

但是因为现今中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现有的道路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此时不管如何提高交通管理的水平,对交通拥堵的改善也极为有限。此时,就需要对城市交通进行长远的规划,新建或者改建城市交通路网,才能在根本上改善城市交通。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一个信息化的城市交通管理和规划系统,可以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和交通系统规划水平,是解决城市拥堵的一个高效经济的方法。

一、系统设计目标

城市交通管理与规划系统的设计目标是:通过建立交通空间数据库,对交通规划预测结果进行输出;利用GIS制图功能增强规划结果的直观性、可操作性;利用GIS组件具备的分析能力对道路网进行网络、缓冲区、空间扩展等方面的分析,为交通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二、系统结构

1.系统的体系结构

系统的体系结构是C/S模式,系统利用ORACLE数据库,ESRI的ARCSDE作为空间数据引擎进行空间数据的访问。系统的功能结构,主要有以下功能组成:图层管理和信息查询,数据维护,路网数据管理,交通预测空间分析,交通信息。

2.系统的功能结构

本论文主要就交通规划设计系统及其管理功能进行研究,其软件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

三、系统实现

1.系统软硬件环境

城市交通管理与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城市交通分析和交通指挥决策的统一平台,考虑到系统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实用性,服务器(图形工作站)选用Windows NT或Windows 2000 Server,同时考虑到交管部门已有系统采用ORACLE数据库进行数据的管理与维护,为了节省资源及利用ORACLE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系统数据库采用ORACLE。指挥中心等前端应用程序运行在Win2000/NT环境下,并能通过分屏卡与指挥大厅大屏幕相连。在GIS开发平台上,我们选择ESRI公司的组件式开发语言MAPOBJECTS2.3作为专业软件平台,使用微软的VISUAL BASIC 6.0进行GIS开发,利用ESRI公司的数据访问引擎ARCSDE直接调用ORACLE数据库的空间数据。

2.系统模型设计

城市交通网络模型。对城市交通网络建模,需要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建立模型。首先,需要建立道路网络的几何网络模型,利用拓扑学将交通网络抽象成点、线、面,将相邻节点的距离抽象成权值,这样就可以把物理的交通网络转化为带权无向图。其次,仅仅只有几何网络模型还是不够,还需要建立交通网络的逻辑网络模型用来反映道路之间的连通性。几何网络模型和逻辑网络模型一一对应,如下图所示。

3.城市交通数据模型

路网数据主要抽象出如下空间对象面状道路、路段(道路中心线)、路口、人行天桥、过街斑马线、过街隧道等。

参考文献:

[1]常青等.车辆导航定位方法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第4篇

1国内大型活动需求工程研究成果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笔者发现国内大型活动需求研究涉及的领域还仅仅局限于交通需求管理领域。由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刘小明教授带领的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实验室是我国交通管理研究领域的权威部门,它在智能交通、交通安全、交通规划、交通仿真和交通管理等方面都有所研究。其中陈艳艳教授在交通需求管理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著有多篇论文。

交通需求管理(TransportationDemandManagement,简称TDM)就是通过交通政策等的导向作用,运用一定的技术,通过速度、服务、收费等因素影响交通参与者对交通出行方式、时间、地点、路线等的选择行为,使交通需求在时间、空间上均衡化,使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间保持一种有效的平衡,使交通出行结构趋于合理化。

陈艳艳教授在论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交通供需出现矛盾。在被动地增加交通供给后,人们意识到有限资源无法满足无止尽的需求,应通过控制交通需求总量,削减不合理的交通需求,实现交通供需平衡,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缓解交通拥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在大型活动期间,大型活动造成的交通影响只是暂时的(或几天),因此一般情况下解决大型活动带来的交通问题不会利用增加道路容量(道路的建设)来解决因为这样的解决方法既难以奏效也很不经济。纵观国内外大型活动的成功经验,系统、科学合理地制定并实施大型活动交通管理方案才是缓解大型活动期间交通供需矛盾的关键。陈艳艳教授在文章中制定了减少出行总量,调整出行方式,调整交通流时空分布,交通信息等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控制大型活动期间的交通需求,提出了大型活动相关道路交通流量预测流程构架及各类需求预测的方法。她通过意向调查研究居民对各项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接受程度以及在不同的交通条件下机动车使用者的交通方式选择意愿。然后将这些措施进行不同实施力度的组合,得出了若干组合方案,建立了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方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统计法实现对非定量指标隶属度的确定,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和评价准则的权重向量,最后利用多级模糊评价综合方法进行方案比选,得出最佳方案。

国内学术界除了在大型活动交通需求领域进行了研究,还在大型活动物流管理的相关论文中提到了物流需求,并从发生主体多样性、时间阶段性、空间集中性、不确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对大型活动物流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一些物流管理对策。文章充分认识到了需求对于大型活动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从物流需求的角度给出需求分析和预测的方法,或者有效地需求管理措施。

大型活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求工程理论使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且对于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笔者在查阅的大量国内大型活动文献后,并未发现针对大型活动需求工程的一般性方法研究的论文,由此可以看出这一领域还是国内大型活动研究的一个空白。

2国外大型活动需求工程研究成果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专业的P.Loucopoulos教授是需求工程领域的专家,它是需求工程杂志的联合主编,信息系统杂志的副主编。P.Loucopoulos教授研究主要是为大型复杂动态组织提供信息处理系统。它的理论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工业、银行业、公共事业、政府机关等。

2002至2003年P.Loucopoulos教授承接了雅典奥运会PLATO(ProcessLogisticsAdvancedTechnicalOptimization)项目,与雅典奥组委和雅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Zografos教授合作共同完成的。该项目的目的在于通过开发过程模型和相关模拟系统,有效地设计赛场运行方式。这些模型可以应用于观众人流管理,注册制证,成绩、运动员交通等很多领域。奥运会运行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管理问题,需要考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有选择,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所需的服务。PLATO系统是一个决策支持工具,用于管理大量需求场景中的不同参数。

P.Loucopoulos教授在PLATO系统中应用的需求工程方法对大型活动需求管理具有普遍适用性。PLATO系统中应用的系统动力学工程方法可以通过图形展示系统的需求关系,并通过选取不同的参数值,模拟不同的需求场景,验证需求的有效性。

第5篇

[论文摘要]介绍日本的交通状况,主要阐述日本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先进的智能交通网络以及完善的交通法规教育。

一、引言

日本国土总面积仅仅有37万多平方公里,约相当于俄罗斯的1/45,中国和美国的1/25。它拥有人口约1.3亿,其中的80%居住在城市,而且平均每2人就拥有1辆汽车。日本人口密度之大,拥有汽车数量之多,可谓世界各国所少有。就拿日本的首都东京来说,和北京比起来,东京市内可谓没有大路,路窄,行车道也窄,而且不常见到立交桥,市内核心区的很多干道也只不过是双向四车道。东京车流密集但是基本不堵车,道路通过率极高,事故率极低,交通繁忙而井然有序。是什么原因让日本的交通达到最优化的配置呢?

二、高度发达、便捷高效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在日本,轨道交通包括城市间的火车、城市中的地铁和有轨电车。轨道交通第一个优势是经济。日本汽车售价相对便宜,但保有和维护私家车的经济支出很大。相比之下,轨道交通则要划算得多。

便捷也是轨道交通吸引乘客的重要原因。日本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非常发达,在东京,居民一般步行10分钟至15分钟就可以到达最近的车站。

日本轨道交通车辆充足。为了保证乘客的需要,东京的地铁、有轨电车在白天一般5分钟左右一趟,高峰时则每隔两分半钟就发一趟车。

轨道交通乘坐环境也非常舒适。地铁、电车车辆一般都配备良好的通风系统,可以做到车厢冬暖夏凉。车厢每个车门上方都安装有液晶显示器,提示站名,提供换乘指南、线路运行状况等信息。

日本轨道交通依靠自身的优势吸引了乘客,同时降低了人们驾驶私家车出门的需求。在东京,有超过90%的人选择乘坐轨道交通工具上下班,选择私家车的只有6%。这不仅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对保护环境也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除地铁之外,日本的高架轻轨列车也很方便。这种“空中列车”与地铁一样,也是间隔2~3分钟1趟,与地铁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构成日本都市的立体公交,激活和促进了日本社会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速聚散与运转。

三、先进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日本东京的电脑自动化智能管理交通的流程,使借助遍布主要路段的6000部车辆感知器、90部自动摄影机,将路面情况传送至警视厅的21个电视屏上,通过电脑分析,将各路段的车流拥挤程度、车速等数据,用红、黄、绿等颜色自动显示出来,而指挥中心很快就可以掌握全盘情况,然后通过电台广播直接指挥。

(一)车辆导航系统

为了使驾驶员在驾驶中可以采取最佳的行动,通过分散交通流等为驾驶员提供便利,将经过路线的堵塞信息、所需时间、交通管制信息、停车场的满空信息等通过双向通信的导航系统或信息装置提供给驾驶员。此外也可事先在家中、办公室等地获得同样的信息以便制定合适的出行计划。

(二)安全驾驶

为预防事故通过车辆、道路的各种传感器掌握道路、周边车辆的状况等驾驶环境信息,通过车载机、道路信息提供装置等实时地为驾驶员提供信息,并进行警告。此外通过在车辆设置自动控制功能,判断自身车辆及周围车辆的位置、动向、障碍物等信息危险时自动地实施车速控制、驾驶控制等辅助驾驶动作。随着辅助驾驶功能的完善最终实现自动驾驶。

(三)行人辅助系统

通过使用便携式终端、磁、声等各种设施、道路引导设备帮助老弱病残者行走,以保证其安全。此外,在行人横穿道路时可以通过便携式终端延长绿灯时间,为行人提供帮助。车辆方面可以通过监测车辆前方的行人,警告司机或自动采取刹车等措施预防交通事故。

此外,在智能交通的发展下,日本诞生了新的交通管理系统UTMS。它包括十个子系统:公交优先系统(PTPS)、交通信息提供系统(AMIS)、综合智能图像系统(IITS)、安全驾车辅助系统(DSSS)、行人信息通信系统(PICS)、紧急车辆优先系统(FAST)、紧急状态通报系统(HELP)、环境保护系统(EPMS)、动态诱导系统(DRGS)、车辆行驶管理系统(MOCS)。

这一系统使用,可使交通事故降低30%,并且减少五分之一的交通拥堵时间。

四、交通法规全民教育

日本少年儿童从小接受交通安全教育,因此养成了一个良好的遵守交通规则、维护交通秩序习惯。

日本各种民间组织,如全日本交通安全协会和日本自动车联盟(JAF)等8家协会分别对不同的人(包括老人和儿童)进行全面的交通安全教育。教育的手段多种多样,有讲座、交流、同车驾乘、观察他人的驾驶行为、通过模拟驾驶仪体验危险以及交通危险预知训练等。教育的内容也很丰富,有交通法规、交通事故处理、保险知识、车辆的构造与维护、ITS 知识及个人的生理特征等。

日本人驾车比较讲文明礼貌,只要人行横道上还有1个行人,汽车就绝对礼让。车如此,人亦如此,很少有闯红灯之类的违章行为,这种通行有序的情景让人感受其文明程度的具体和实在。人、车各行其道,相互礼让,繁忙而有序,使日本城市交通和谐畅通。

除了与驾驶者文明开车有关外,再就是管理严格。日本交通法规对无照驾驶、超速行驶、闯红灯、酒后开车、违章停车等行为的处罚相当严厉。

五、结束语

井然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小而言之是展示国民讲礼貌、守规矩的好习惯,大而言之则是折射出一种平和稳健、遵守规矩的健康社会心态,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和谐氛围。在日本,交通的便利通畅,促进了通行效率,也体现着社会和谐与先进的交通的技术。

参考文献:

[1]周家高,日本交通管理一瞥[J],现代交通管理,1999,第4期.

[2]韦公远,感受日本交通[J],汽车运用,2006,第10期.

[3]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赴日考察组,日本交通管理观感,道路交通与安全,2001,第5期.

第6篇

1国内大型活动需求工程研究成果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笔者发现国内大型活动需求研究涉及的领域还仅仅局限于交通需求管理领域。由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刘小明教授带领的北京工业大学交通工程实验室是我国交通管理研究领域的权威部门,它在智能交通、交通安全、交通规划、交通仿真和交通管理等方面都有所研究。其中陈艳艳教授在交通需求管理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著有多篇论文。

交通需求管理(TransportationDemandManagement,简称TDM)就是通过交通政策等的导向作用,运用一定的技术,通过速度、服务、收费等因素影响交通参与者对交通出行方式、时间、地点、路线等的选择行为,使交通需求在时间、空间上均衡化,使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间保持一种有效的平衡,使交通出行结构趋于合理化。

陈艳艳教授在论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交通供需出现矛盾。在被动地增加交通供给后,人们意识到有限资源无法满足无止尽的需求,应通过控制交通需求总量,削减不合理的交通需求,实现交通供需平衡,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缓解交通拥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在大型活动期间,大型活动造成的交通影响只是暂时的(或几天),因此一般情况下解决大型活动带来的交通问题不会利用增加道路容量(道路的建设)来解决因为这样的解决方法既难以奏效也很不经济。纵观国内外大型活动的成功经验,系统、科学合理地制定并实施大型活动交通管理方案才是缓解大型活动期间交通供需矛盾的关键。陈艳艳教授在文章中制定了减少出行总量,调整出行方式,调整交通流时空分布,交通信息等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控制大型活动期间的交通需求,提出了大型活动相关道路交通流量预测流程构架及各类需求预测的方法。她通过意向调查研究居民对各项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接受程度以及在不同的交通条件下机动车使用者的交通方式选择意愿。然后将这些措施进行不同实施力度的组合,得出了若干组合方案,建立了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方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统计法实现对非定量指标隶属度的确定,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和评价准则的权重向量,最后利用多级模糊评价综合方法进行方案比选,得出最佳方案。

国内学术界除了在大型活动交通需求领域进行了研究,还在大型活动物流管理的相关论文中提到了物流需求,并从发生主体多样性、时间阶段性、空间集中性、不确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对大型活动物流点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一些物流管理对策。文章充分认识到了需求对于大型活动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从物流需求的角度给出需求分析和预测的方法,或者有效地需求管理措施。

大型活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求工程理论使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且对于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笔者在查阅的大量国内大型活动文献后,并未发现针对大型活动需求工程的一般性方法研究的论文,由此可以看出这一领域还是国内大型活动研究的一个空白。

2国外大型活动需求工程研究成果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专业的P.Loucopoulos教授是需求工程领域的专家,它是需求工程杂志的联合主编,信息系统杂志的副主编。P.Loucopoulos教授研究主要是为大型复杂动态组织提供信息处理系统。它的理论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工业、银行业、公共事业、政府机关等。

第7篇

1962年――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要从事天体物理设备研制。如天体物理探测设备的研制,如天文电子照相机的研制、军用微光探测系统的研制、天文CCD系统、天体物理光导纤维系统的研制、光电成像器件的研制、高真空及超高真空系统的研制、光导纤维及光导纤维传像束的研制、工程测绘及桥梁、筑路工程等。自1985开始,主持我国最大的2.16米天文望远镜终端探测系统,即光纤与CCD课题的研究工作。1986年赴英国Durham 大学工作,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高级研究职称,1989年赴美国国立光学天文台(NOAO)工作,均从事天文纤维光学系统的研制工作;1991年赴澳大利亚悉尼参加世界天文纤维光学应用研究的进展会议,在会上报告了我国在这个领域内的研究成就,受到国际、国内同行专家的赞扬和好评。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获得光导纤维应用与研制系统国家专利1项。

1993年直今,从事信息技术(IT行业)工程规划、设计、实施工作,亲自主持规划、设计、实施的工程多项,并撰写了《体育场馆智能化系统建设导论》专著,发表了《中国智能交通信息系统大集成方案总体框架》、《信息在智能建筑及其他领域的内涵》等论文。一句话,总结我一生整整50年的科技工作,均没有离开《信息》,只不过工作在不同领域的信息和不同的信息环节上,所以至今《信息论导论》论文的发表,是水到渠成的结果。现任同方数字城市产业本部顾问。

【摘 要】本文回答了信息的简明广义定义;解释了信息在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与其他要素的关系;提出了信息的6+1理论;分析了智能化、信息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智慧型地球、智慧型国家、智能城市、智能社区、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等的判别标准及其内涵,例举了轨道交通建筑、轨道交通系统智能化/信息化的规划与实施工程图解;指出了目前最热门的与信息化有关的物联网的实质,及与互联网的关系,以及它在信息论中的地位等问题。

【关键词】 信息 信息化 智能化 医院装备

[Abstract]This article give the brief definition of the word "information" and explain the important connection that being built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being. Bring up the "six plus one" theory, analysis the definition of intelligentization、infomationization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What's more,this article also give the specific standard in Intellectual Earth,Intellectual city, Intellectual community,Intellectual architecture, Intellectual transportation,Intellectual security. Giving the examples in the blue print of Track traffic construction and the Informatization that used on Internet . 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t brings up the problems exist in internet.

[Key words]information; Informatization; Intelligentization; hospital equipment

引言

在我国“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7.23”浙江勇温线铁路动车追尾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就其原因而言,从已报道的资料看,恰巧问题就出在信息设施(硬件)与信息管理平台(软件及活件)上,这里指的活件就是操作硬件设备和管理软件的人。教训是深刻的,这让我们又一次认识到深刻理解和掌握信息论的精髓之重要!说信息是轨道交通和一切交通系统的灵魂完全不为夸张!

信息化是智慧型地球、智慧型国家、智能城市、智慧型社区、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城管、智能安防等等领域追求的目标,或是目的,总而言之,信息化是目前人类社会走向智慧型生活的先导、灵魂,这个论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经是无可置疑的了。但更为理性地认识智能化/信息化的理论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地探讨这个当今世界人们都甚为关注的问题。本文既然定名为“信息论导论”,自然就不是针对其细节进行讨论,而是试图在这方面给出一个相对较为全面的,但又是十分明确概括地来描述信息论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可以给业内人士在规划自己本部门,或自己工作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途径,不为当前一些商业炒作而夸大某些还不够实际的东西而迷惑,是本文的目的。

信 息 的 定 义

谈到信息,当今社会人们无处不把信息这个词挂在嘴边,但到底什么是信息,其定义是什么,恐怕并不是很多人能够简单明了地回答出来。这是一个哲学名词,到目前为止,信息这个名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准确的定义,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所谓“香农”理论,这个理论说,信息就是“确定性的增加”,这个定义是使人费解的,至少说不够通俗、不够全面和不够广义,是狭义的,这个定义是香农在贝尔研究所任职时针对通信行业而下的定义。

有关“信息”的定义,不下N种,太多版本了,这种局面,本身就反映了人们在认识“信息”概念方面的不确定性,不够有把握,不能一针见血地说清楚,才造成各种解释都有!有点象在天文学中出现的宇宙是怎么形成的?人类有史以来有各种版本的宇宙起源学说,如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到今天的“大爆炸说”等等,这些学说,不断被天文学家用新的观测事实所否定,然后又出现新的理论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即使今天的“大爆炸理论”,仍然还有解释上的矛盾之处,需要科学家继续去进一步地探索之;“癌症是怎么产生的?自癌症这个词出现以来,也有各种解释癌症产生的原因的版本,但都还未见到权威性解释的报道,所以才出现人们对癌症恐慌症,才在人们中流传着这也致癌,那也致癌,其实可能就是还没有找到真正的致癌病因,才会出现这种局面;“光的本质是什么?人们开始认识光的时候,只知道光是直线传播的,产生了基于光是直线传播的几何光学理论,但随着不断地发现新的实验和观测事实,又才明白,光还具有波动性,和衍射性”等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其实这些重大的科学问题,人们认识它,的确有一个认识过程,要求从一开始就有一个确切无误的定义,那是脱离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只有当人类累计了大量的观测事实和实验事实之后,不断地从认识,到否定,再认识,再否定,直到得到一个比较接近于真实的那样一个定义或解释,才是比较全面而肯定的结果。

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作者比较赞同较为靠谱的简单而明了的信息定义是:信息就是可被主体感知的附着于各种客体(载体)上的自然界物质或能量存在的一种形式及其运动变化呈现出的状态,例如通过感觉通道(如人或动物、植物的眼、耳、口、鼻、肢体)的神经系统能感知的某种物质或能量存在的形式或其运动变化呈现出的状态,我们称这种“存在形式或状态”就是一种信息。

信 息 的 6+1 理 论

信息论要研究的内容就是这些可被感知的物质或能量存在的形式及其变化状态的产生、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利用等环节的一切手段和范畴。如图1所示:

智能化是现代人类对任何物质或能量的存在形式及其变化状态的前6个环节(侧重技术层面)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集成化层面在规模上做到了最大化,也可以这样认为,智能化就是这6个环节的最优的技术状态,所以说智能化是信息化的技术基础,技术支撑,就是这个意思;而信息化则是现代人类对任何物质或能量的存在形式及其变化状态在数字化、网络化和集成化层面在利用上实现了最优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智能化与信息化的辩证关系就十分清楚了。它们两者是同一事物在“信息”这个概念之下的前后不同环节而已,我们称之为信息的6+1理论!

物质、能量、信息是组成自然界的三大要素。物质是什么,物质就是人类能够感知的实体东西(小到组成物质的分子;大到组成宇宙的星球、星云、星系等);而能量则是使物质产生运动的原因,是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能够感知但不是实体的东西;信息既不是物质,又不是能量,而是反应这两者的存在形式和它们发生变化的状态。这三者不是一个概念,但又是有内在联系的组成自然界的三大基本要素。

当了解了信息的意义及其重要性之后,我们才能谈得上去利用它。利用信息是人类的目的,是根本。但为了利用信息的目的,则首先要做好信息的产生、采集、传输、处理、存储、等6个技术环节。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为1个使用目的和实现该目的的6个技术环节。根据信息的6+1理论,智能化是为信息化服务的,那么如果智能化系统做得很好,而由于利用它的人为因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活件”,如政治原因、人的操作技术水平、组织管理水平等原因,使得智能化所具备的优异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挥,打了折扣,我们就可以认为信息化不尽人意,这是“利用”环节出现了问题,是“活件”出了毛病。例如一个建筑智能化工程做得很好的小区,小区的中心控制机房,即智能化的集成中心,它的技术含量是相对比较高的,但由于使用它的人――“活件”是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保安人员来操作管理,其结果是事过不久,由于操作不当,造成软件的丢失,硬件的损坏,致使其功能不能做到应有的发挥,这种例子在许多智能建筑领域,不在少数;“7.23”勇温线特大轨道交通事故,恐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活件”出了问题;反过来,如果“利用”信息的需求,即信息化的需求来势凶猛,要求甚为迫切,在资金和人力都具备良好的条件下,那么也将是推动智能化发展的积极动力。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信息6+1理论,但其中传输、处理、存储、等4个环节在当今技术水平下有大致的共同点,做法差异也不大,所以撰写成书本或教材,有一定的共同性,因而在目前出版的一些《信息论》的专著或教材中,多以此4个环节来描述,很少提及信息的产生、采集、利用这三个环节的内容,其原因就在于此。当然在同一个行业或领域的《信息化》专著中,会将信息论的7个环节都要涉及到,才能成为一本实用的著作。然而对于信息的产生、采集和利用,在人类社会的各行各业中的差异就太大了!内容也太多了!可以说,对于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行业来说,这三个环节,都可以写一套专著,成为一个领域!就以信息采集这个环节举例而言,天体物理研究中,我国1991年落成了直径为2.16米的光学望远镜,配备了自制的光导纤维分光系统来收集来自天体的光谱信息,以供进一步处理来解密天体演化的本质;2010年又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以光导纤维为引导的6米级的大天区多目标光谱施米特望远镜;目前世界多个国家(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欧共体等)正在讨论将联合建造一台直径30米的巨型光学望远镜、等值口径约1公里的射电天文望远镜等,用来探索来自宇宙的更多信息的秘密;而在医学领域,用1mm左右直径的纤维透镜和5-10微米直径的相关光导纤维束作成的多种内窥镜(如胃镜、肠镜、腹腔镜等)被广泛用来采集人体内不同器官的各种医学上所需要的信息、还广泛采用各种各样的显微镜来采集人体内部导致疾病的微生物或病菌的信息;高倍显微技术用于科研等等领域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人类在智能建筑领域,楼宇自控系统中安装在楼宇机电设备上的各种传感器被广泛用来采集智能建筑内部各种机电设备的工作信息,以保证其安全正常地运行;在平安城市领域,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安装了几万台甚至几十万台监控摄像机采集安全图象信息,传至公安部门的各级指挥中心,用以保证整个城市的安全;在新闻领域,各电视台、广播电台的记者到世界各地发生新闻的现场,用摄像机、拾音设备采集各种新闻信息发回自己的电视台或广播电台,进行报道;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领域,均已产生或正在产生着各种不同的信息,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都需要我们去采集,就这一个信息环节,就可以写成一部百科全书;还有信息的产生和利用这两个环节,也如同采集环节一样的,其内容之多之广,不计其数。真是太丰富了,内容太多了!

因此在已发表的有关《信息论》专著或教材中,很少去触动这三个环节(信息产生、采集、利用)的大内容,过去那些《信息论》专著也好,还是教材也好,都具有很大的狭义性和局限性!

智 能 化 / 信 息 化 的 判 断 标 准 和 内 涵

智慧型地球、智慧型国家、智能城市、智能社区、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电子政务等的判断标准和内涵是什么?其实对于上述这些智能/信息化领域,简单明了地可以用10个字就能完全给它们定义其判断标准,即只要做到安全、舒适、高效、节能、环保这10字标准就可以全盘满足这些智能化/信息化的要求,用这10字标准可以解释一切智能领域的功能要求,这10字标准本来是起源于给智能建筑定的标准,可是仔细想一想,它又何尝不是其他智能/信息化领域的判断标准呢!标准定了,那么用什么技术手段(即内涵)来保证这些标准的的实现呢,那就是在智能建筑中我们最开始提及的只要我们设计的系统,在软、硬件的配置上能保证在该智能领域,实现了设备自动化、办公自动化、通信自动化(BA、OA、CA)等功能,就谈得上实现10字标准了。如图2所示:

这10字标准里,我们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是有其特殊而深刻含义的,只有在一切为了安全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后面的8字标准,如果人都没了,大楼被烧了,铁路火车撞车了,城市被炸了,还谈什么高效、舒适、节能、环保!?。“7.23”浙江勇温线铁路动车追尾重大事故,车毁人亡,再一次给人们说明了这一道理的正确性。最近铁道部颁发的动车降速措施,就是以人的安全为本,在重视安全的前提下,脚踏实地地发展我国干线轨道交通的正确举措。

为了保证这些内涵功能的实现,我们举几个实例参考说明一下:

图3A、3B是实现医疗系统智能化/信息化功能的姊妹图,是互为补充的图解。从图3A看到,这是所述领域智能化/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图,对于不同的智能化/信息化领域,图中综合电子信息系统(CEIS)的内容是有所差别的;而图3B则是前者的细化内容,一目了然!以此类推,任何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均可按此方式进行规划,和细化,只不过改变其中的专业设施和应用信息软件系统就可以了。这一对姊妹图的图解格式,高度总结和概括了业内智能化/信息化各领域内,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和功能定位,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实用性,是业内可以为之借鉴参考的实用图解格式。

1、医院是人类社会保障生命安全的救护、医治、保健的场所,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使得医院的装备更加现代化,这些装备可以使得医务人员能够从人类身体上采集到各种健康的、病理的信息,为医生提供准确的治疗方案;时间就是生命,远程视频会诊,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不出远门,就地享受到众多国际、国内著名医学专家的会诊,得到更好的正确的治疗措施;网上预约挂号、中国人口重多的庞大医疗保障体系的管理等,均需要具有智能化/信息化的医疗管理平台,所有这些涉及与人类生命、健康的问题,无不与医院智能化/信息化有关。

2、在智能建筑中,体育场馆的智能/信息化系统建设是甚为复杂的,我们以它为例,看看怎么来实施,下面图4A、4B是一对实现体育场馆智能/信息化系统的姊妹图,是互为补充的图解:

轨道交通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图6B是更加细化了的轨道交通系统的可能工程内容。图6C和图6D是一个轨道交通枢纽系统的宏伟概念图和一个真实的指挥调度中心实例图(北京城市轨道交通指挥调度中心)。

物 联 网 的 实 质 及 在 信 息 论 中 的 地 位

当今的物联网把信息的产生和采集这两个环节发挥到了极值。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什么,其实就是互联网的延伸,它的核心内涵(与互联网的区别)就是采用了所谓RFID(射频认证)的芯片感知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使得任何事物的信息都可以被感知,也就是任何事物的信息的产生和采集,均可通过RFID感知芯片和无线(或有线)网络技术得到,余下的环节就可以交给互联网来承担了,所以说它是互联网的延伸,互联网是它的基础,它离不开互联网。为了实现RFID芯片产生的无限多个信息的认证和处理,随之而来的就是要发展IPV6的无限网络认证技术和超大规模的云计算处理、存储技术。这是物联网时代交给互联网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物联网是我们人类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又一次革命,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的特点也仅仅是前面所提及的6个信息环节中的头两个,即在信息的产生和采集上与互联网相比,有着更大的规模罢了!物联网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是我们人类在实现信息化过程中使用的更为广泛、更大规模的信息产生和采集技术手段罢了!但是商家看好这个环节,做了比较大的商业炒作,人们应该脚踏实地地去促进这个领域的健康发展,防止一哄而上形成的泡沫经济。

【参考文献】

【1】王顺德 《信息在智能建筑及其他领域中的内涵》 2011年 第8期 P83-88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同方数字城市工程公司

【2】王顺德 《体育场馆智能化系统建设导论》 2007年 同方数字城市工程公司 内部专著

【3】王顺德 “智能交通信息系统大集成方案总体框架” 《智能交通》 2010年 第09期 P86-88 同方数字城市工程公司

【4】王顺德 “光纤技术及其天文应用现状” 天文学进展 第4卷 第二期 1986(4-6) P136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5】王顺德 “Fiber Optics Feed At Beijing Astronomy Observatory (BAO)”A.S.P. Conf.Ser.Vol.3 1988 P183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6】王顺德 “Working System in Fiber Optics on The BAO 2.16m Telescope”A.S.P. Conf.Ser.Vol.37 1991 P119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7】王顺德 “我国2.16米望远镜的光纤耦合分光系统” 自然杂志 1992 第15卷 第7期 P500-504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第8篇

    论文摘要:对我国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构建了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构建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实现基本信息系统的功能,后期依托新技术进行功能拓展。研究结果为路政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使路政管理行为更加科学、规范和合理。 

    1、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化现状及问题 

    1.1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化现状 

    ⑴基本建立了基础架构体系。省、市两级数据中心、业务中心的建立,实现了全省行政许可管理的信息化,建立了基础信息资源库,路政许可管理实现信息化,包括办理流程,相关统计报表、台账的信息化,实现与省厅网上审批平台的数据对接。 

    ⑵规范了路政行政处罚管理业务。实现了对路政巡查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包括:巡查过程记录管理,相关统计报表的管理;实现了对路政人事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包括:人员信息维护、人员离任管理、人事报表管理;实现了对路政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包括:安全设施(标志、标线、交叉道口和安全信号灯)、路政装备、服装发放情况的管理。 

    ⑶初步建立路政执法现场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固定治超站点执法现场的监控管理,惯用以电子地图为界面基础的集地图目标定位查询和目标属性数据查询、报表查询、图表查询和数据输出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查询。 

    1.2问题分析 

    虽然路政信息化基础架构体系已基本建立,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还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路政信息化基础架构体系。此体系可以为现在及长远的路政信息化建设奠定发展思路及基础技术架构平台。所以在进行具体的路政信息化研究建设之前,首先需要依据全国和各省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指导尽快确立完整的路政信息化基础架构体系。 

    ⑴相关路政应用管理的空白亟需填补。目前大部分路政业务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依靠人工进行,在准确性、科学性及办事效率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⑵现有各种信息系统、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基本处于“孤岛型”运作状况,各个运作实体与行业内的信息交换缺乏有机的纵横联系。 

    ⑶外业管理因路政信息资源数据库不全在路政执法中暴露诸多问题,如路产不明晰、路政许可管理困难等等。 

    ⑷路政人员素质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有差距。虽然近几年,通过加强学习培训,执法队伍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目前信息专业培训缺乏系统性,部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电脑不会用、使用不规范、维护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 

    2、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2.1系统构建原理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可以分为内业管理和外业管理,目前内业管理繁重又不系统,外业管理存在漏洞,有时无法及时发现问题。通过引进并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直接改变传统的纸质管理,人力型管理,让内外业兼顾效率效能,让高速公路路政管理驶上“快车道”,并且降低运营成本。 

    ⑴将繁杂的内业管理分门别类的存储于电脑中,随时方便查询。 

    ⑵将路政巡逻中的路产、建筑控制区等建成电子地图和信息化档案系统,为路政外业管理升级奠定基础。 

    ⑶路政管理信息系统基于B/S模式,以平面地图为核心,实现路产、建筑控制区的显示、查询、统计功能。 

    2.2 系统功能层次结构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日常处理、台帐管理、数据查询、统计报表、公文处理、基础数据、系统管理、功能拓展八个子系统。 

    ⑴日常处理子系统主要进行路政日常业务的处理,包括路政许可、挖掘占用、违法建筑、其他路产损失、行政复议诉讼、超限运输查处、超限运输审批、公路施工路段、公路路政装备、公路技术、桥梁技术、路政执法人员、公务车管理、投诉举报、公路巡查、重要情况通报、交通安全设施、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路政工作日记、路产损失赔补收据、路网调度等20多个功能模块。 

    ⑵台帐管理子系统利用日常处理子系统的业务数据,自动生成各种路政台帐。包括路政许可台帐、违法建筑台帐、挖掘占用台帐、其他路产损失台帐、超限运输审批台帐、超限运输检查台帐、公路技术台帐、桥梁技术台帐、路政执法人员台帐、公务车管理台帐、路政投诉、举报台帐、路政综合台帐等。

    ⑶数据查询子系统提供对路政业务所有数据的在线查询。每种查询都支持多条件组合的模糊查询。 

    ⑷统计报表子系统能根据执法单位和时间段的设置,自动生成全部月报、季报、年报。包括路政管理统计月报、超限运输管理统计月报、路政执法统计季(年)报、交通安全设施统计年报、公路施工路段管理统计报表、公务车管理统计报表、路政人员结构统计年报、路产损失统计年报、路政装备统计年报等。 

    ⑸公文处理子系统实现了网上通知下达、查阅通知、路政信息、路政信息查询、文件上传下载、公文原件影象查询等。 

    ⑹基础数据子系统统一管理路政业务专用术语、规范词等,支持在线更新维护,使得系统的数据录入更加规范、便捷。 

    ⑺系统管理子系统提供操作员管理、权限管理、操作日志审计、数据备份、系统初始化等功能,是系统管理维护人员的主要界面,有效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⑻功能拓展子系统是基于新技术的开发,如目前的物联网技术、GIS\GPS\GPRS等技术,实现更多的功能,从而为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提供更多的辅助手段,提高路政管理水平。 

    3、结语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是公路外部行政管理的集中体现。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利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路政事务,建立基础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基础性统计,使之便于各级部门间数据的交流,提高数据和报表的准确度。使路政管理决策科学化和规范化,实现资源共享。考虑到未来的发展,本系统预留了较大扩容的空间,预留空间一方面利用新技术可以实现的功能支撑系统的规划、管理、决策,另一方面则考虑到各省局开发的其他系统的挂靠,以及以后管理系统的业务扩展。 

    参考文献: 

    [1]李建龙,金文瑞.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M].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05. 

    [2]黄开元,王小中.安徽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J].技术与工程,2011,(1):94-96. 

    [3]吴泉.试论以信息化推进路政管理[J].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2010,6(14):34-35. 

    [4]张增科,孙进财,韩广华.浅谈公路路政管理[J].公路,1995,(1):18-20. 

第9篇

摘 要:高速公路一方面加强了区域间信息、物流的传输效率,对于协调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有重要帮助;另一方面也便利了人们的日常出行和工作办公,弱化了空间的障碍影响。近年来,为了保障高速公路的运行通畅和质量安全,公路机电设备的应用规模也不断扩大,并且结合了现代信息化控制系统,其内部结构日趋复杂化和智能化,由于受高速公路工作环境的影响,联网收费机电系统设备老化、故障问题频发,加强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关键词:高速公路 联网收费系统 故障问题 维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U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079-02

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数达到12.3万km,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面对如此庞大的高速公路体系,确保其联网收费机电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仅关系到道路物流运输的畅通,而且与公路管理部门的经济发展有直接联系。文章首先分析了机电维护在联网收费工作中的重要性,随后指出了当前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维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工作实际经验,就如何提升维护管理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1 机电维护在联网收费中的重要作用

1.1 联网收费系统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

在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和汽车大众化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汽车保有量也随之增加,间接地增加了高速公路的行车压力。联网收费系统的正常运作,一方面能够维护道路运行的正常秩序,确保高速公路交通环境的健康与顺畅;另一方面也能保障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自身的经济利益,为后期高速公路的日常养护和故障维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1.2 联网收费系统为实现道路交通信息化管理提供了保障

信息化管理是现阶段各行各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以高速公路为例,通过引网收费机电系统,一方面能够依靠收费平台,收集大量的公路信息和物流数据,为后期高速公路建设、运输等业务的拓展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收费系统汇集的所有故障信息,可以分析得出机电设备故障的发生原因,并在后期做到有针对性的管理和维护。联网收费机电系统的最前端是高速公路上的感应器、拍摄仪器等基本电子元件,这些前端信息收集设备将高速公路的实施状况收集并上传到数据库内,为后期管理人员调取数据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为道路交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参考。

2 联网收费系统维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统一规范体系,收费系统运行混乱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收费系统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尤其是在智能化、网络化控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从整体上看,国内高速公路的联网收费系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缺乏内容健全、标准统一的维护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缺乏收费系统工程质量的评价和验收标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的建设往往在道路工程的后期,部分道路建设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经济效益,往往通过压缩工程工期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划分和资金投入,这也就导致在工程交付前出现“赶工期”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工程验收部门没有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导致联网收费机电系统中的隐性故障问题不能及时发现,不仅给后期高速公路的使用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而且后续的系统维修也会产生高额的费用,给道路管理部门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

二是系统故障检测手段有限,维护作业的标准化体系尚未确立。当联网收费系统出现故障后,系统维修人员只能通过主观判断确定故障源,设备维护通常以故障设备的整体更换为主,缺乏全面的系统检测手段。由于没有可参考的维护作业标准体系,因此最终的联网收费机电系统维护质量也难以保证,很容易进入“故障―维修―故障”的恶性循环过程。

2.2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人员流动性大

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机电系统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内容广的工程,根据整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包含了诸如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机械工程技术等多门专业学科。同时,由于高速公路路况、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联网收费系统发生的故障也具有交叉性和不确定性,这就对于故障维修人员的综合知识能力有着较高要求。但是从现阶段国内道路管理队伍的整体情况看,专业化、综合化的维护团队数量较少,难以满足我国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机电系统的维护管理需要。除此之外,道路管理部门内部人事调动相对频繁,路政、收费、管理、人事等岗位之间的人员调动频率较高,许多不具备专业技术,或是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被调到联网收费机电系统的维护管理岗位上,对设备故障的修复效果难以保障。

3 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的维护管理策略

3.1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明确维护管理标准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联网收费机电系统的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由于该系统内容相对复杂,因此一个机电系统往往会涉及到多个部门,诸如机电系统设计部门、施工建设企业、质量监督企业等,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系统管理标准,各个行业在执行系统建设时所采取的监督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现阶段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机电系统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想提升机电系统的整体质量,当务之急就是要明确行业内部的管理和维护标准,加快推进体制机制的建设。首先,当地公路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建立收费系统的评价标准体系,为后续高速公路的项目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其次,建立一套内容完善、执行到位的技术管理条例,为各个系统建设部门提供技术指导;最后,强化后期的系统验收标准,从根本上消除机电系统的安全隐患。

3.2 收费系统维护管理运行机制

管理运行机制是保障维护能力的基础前提。收费系统的管理机制应包含资产管理、维护维修管理、档案资料管理、备品备件管理、经济管理、应急处置管理等。资产管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设备的管理也是高速公路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设备分类、统一编号、设备台账等。维护维修管理分为日常巡检级、外部维护级、内部维护级、关键部件维护级以及系统优化级5级设置。档案资料管理包括与运维管理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工作报告、来往文件、技术图纸、维护维修原始资料等。

备品备件管理包括新购的备品备件的入库与出库、重要仪器仪表的管理与借用、工程移交的备件管理、更换下来的备件管理、已报废的设备设施的管理以及其他相关资产的管理,统一规定备品备件的出入库流程、备品备件配备原则等。经济管理涉及与运维工作相关的合同管理、成本控制、成本计划、预算定额等,在确保维护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并降低维护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3 建立完善的收费系统维护管理信息化系统

在建立和完善的收费系统维护标准体系、维护管理体系的前提下,可通过建立完善维护管理信息系统,使维护工作更加高效、规范;同时,信息系统的使用可实现更大区域内的数据共享,从而可加强联网收费系统维护工作的经验交流和合作;此外,在信息系统应用至一定规模、一定程度后,信息系统存储的数据可支持维护管理的科学决策,如制定年度维护资金预算、制定大中修维修计划等,可通过科学决策提高收费系统维护效果并降低维护成本。

参考文献

[1] 李亚强,周宏,钱FF.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的管理和维护[C]//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智能交通与机电工程卷.2012.

第10篇

【关键词】无线城市云计算物联网

1概述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求中央及地方政府加快推进城市通讯技术及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前进”的发展方针。无线城市无疑是未来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无线城市逐步选择由政府指导,运营商承建,这样既充分利用运营商的运营经验和成熟商业模式来保证无线城市的健康持续,又可以由政府通过指导、管理、规划实现无线城市的最大社会效益。

云计算技术是IT产业界的一场技术革命,它已经成为了IT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需求驱动、技术驱动和政策驱动三大驱动力给云计算的发展提供了极大助力。随着后IP技术和新的IT架构技术的发展,云计算已从一个技术理念逐步落地,形成技术驱动力。不少国家对云计算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产业机遇高度关注,纷纷出台相关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以加快推动云计算的发展和应用,抢占未来云计算产业的战略制高点。。

2基于云计算构建无线城市IT系统

2.1 无线城市IT需求分析

无线城市的用户涉及所有城市居民。政府用户作为无线城市的重要服务对象,无线城市应满足其专业需求:市政执行公务,政府公众信息,实现电子化市政服务;警务人员随时随地安全接入网络,以查询必要的信息和记录;交通部门在各交通要道和重点地区进行实时视频监控;紧急救护部门进行远程医疗救护,远程监控和诊断;市政监察进行实时的市政工程监督和管理。对于企业用户,要满足企业电子商务交易、企业员工进行移动办公、企业员工之间协同办公、企业信息等需求。对于城市居民,需要满足其以下需求:了解政府信息,进行电子化市政服务操作;享受无线社区业务,了解社区信息,享受社区服务;享受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如网上信息浏览、资料下载等。此外对于旅游城市而言,还应满足旅游人员旅游信息咨询,方便、快速获取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信息的需求,提供旅游人员的信息沟通的快速稳定渠道;提供旅游商务撮合等。

从无线城市的职能又可以细分为无线政务,无线电子商务,无线城管,无线社区,无线景区,无线医疗,无线校园,无线古城等。

2.2 无线城市IT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推进:从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整体出发,立足现实需求,适度超前服务,制定统一的“无线城市”发展规划,由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协调配合,“试点一个、推广一个、成熟一个”,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推进实施。

(2)整合资源,区域共享:依托无线宽带城域网,进一步整合城市网络资源、数据资源、服务资源等各类城市公共资源,打造无线数字化服务平台,逐步实现统一平台下的区域资源共享共用。充分考虑现在和未来的互通性,归避投资浪费、保护应用演进。

(3)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制定统一的接入和应用标准,通过网络互联充分共享业务资源,尤其完善的固定网络,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光纤进行建设。重视终端的推动作用,推广能够兼容多种接入方式的终端。做到账户互通,以市民使用方便为重;推动多网相通达成漫游协议,结合政府监管的统一认证;确保应用互连,要促进应用联合,减少信息孤岛,来凸显信息增值。

(4)政府支持、企业运作:政府牵头组织,运营商具体负责,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采取“上级争取一块、政府投入一块、社会筹集一块”的方式,按照社会化运作方式进行项目建设、系统管理和社会服务。

3 基于云计算的无线城市IT建设方案

无线城市的IT系统是以电信网络与智能终端为支撑,基于运算与数据资源共享,依托信用与透明度保障,通过信息与应用聚合而实现的无线城市信息服务模式。

如图3所示,无线城市的IT系统需要基于云服务,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技术聚合的形式给传统IT业务带来产业生态系统的转变。通过打造一个开放、共享、对等的云服务平台,向政府、创新性企业或个人用户提供基础设施云服务、平台云服务和软件云服务。

3.1基础设施云服务

数据中心(IDC)是现代城市信息系统的中心,通过网络向企业或个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目前IDC的快速发展,为信息系统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基础设施和运行环境,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首先,各个企业、部门独立建设和维护私有IDC,形成了互联网上的一个个信息孤岛,不利于信息和IT资源的共享,资源平均利用率在10%~30%,超过一半的IT投资都在被浪费;其次,随着信息系统业务的发展,各个企业、部门的信息数据量呈几何曲线性增长。电信运营商在基础架构方面拥有先天优势,拥有IDC资产、网络连接和计费系统等基础架构,具备丰富的IDC服务经验,可以在基础设施云服务产业生态系统中承担重要的黏合和作用。在无线城市建设中,由政府牵头,运营商承建提供基础设施云服务,采取按需分配、按使用另计费的方式,将IDC的硬件、存储、网络带宽等资源租赁给用户,直接服务于个人计算、企业计算、科学计算三大客户群。

3.2平台云服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内容及应用需要更好地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一些创新型的互联网公司,如Google、Amazon、MSN、eBay、Yahoo、Facebook、MySpace、LinkedIn、Twitter等,倡导“互联网即平台”的开放模式,利用互联网的开放特性,依托自身的核心技术和业务(如搜索、SNS、IM等),提供开放的平台和简单易用的API(如Google Map API、Facebook API等),吸引开发者以至最终用户加入,形成开发者社区,进行应用的融合(Mash-up),从而将自身的业务能力嵌套到以往看来完全无关的应用当中,提高业务使用量的同时催生了新的应用和业务模式。

无线城市的平台云服务需由政府牵头,由电信运营商承建,依靠电信运营商现实的客户关系和庞大的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以更有感知性、场景性的方式进行。电信运营商应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并适应变化,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寻找新的角色定位并开拓新的赢利模式。

无线城市运营商要改变业务产品的提供方式,以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外部开发者三家互动、共同开发并提供引用电信能力的个性化的二次开发产品的模式,即,屏蔽电信内部网络的复杂性,提供开放的平台和简单易用的API,使得外部开发者乃至最终用户无须电信经验就能在其应用中嵌套和使用电信能力来开发产品。要取得平台云服务的成功,关键就是构建一个开放、共享、对等、繁荣的第三方开发者社区。无线城市运营商必须制定流程,保证开发者社区的开放模式,同时,提供一个完整的测试平台,

3.3 软件云服务

电信运营商应与医疗、交通、教育、文化传播、安保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政府部门合作,完善无线城市业务系统,向公众提供各种软件云服务。电信运营商加入软件云服务市场,既是电信运营商出于自身业务拓展的需求,也是作为国有企业所必须承担的责任。这是因为,很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如医疗、交通、教育、文化传播、安保等),信息化程度亟待提高,纯粹依赖政府投资建设,需要大笔资金投入和专业人员配备,同时进程缓慢。电信运营商不仅早已掌控了数据中心和直接到达用户的各种通道,还由于其在信息产业生态系统内具有核心地位,可以整合、调度大量的软硬件厂商和内容提供商的优势资源,因此可以帮助实现医疗、交通、教育、文化传播等领域的快速信息化。此外,这些领域涉及用户隐私和国家安全,因此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要求极高,也只能交付给具有国企性质的电信运营商来提供服务。

具体来说,无线城市建设运营商可以与医疗、交通、教育、文化传播、安保等部门合作,通过电信用户的终端(桌面电脑、笔记本电脑、上网本、智能手机、游戏机、电视机顶盒等),直接提供各类贴近生活的软件云服务。例如,电信运营商可以与软件厂商合作,开设软件应用商店,通过终端为电信用户提供各种娱乐/信息类软件云服务,如E-mail、桌面支持虚拟化、办公自动化、业务服务应用、维基、博客、社交网络、音乐等。

3.4分众云服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创造了一个无限丰饶的世界,消费者开始拥有无限多样的选择机会,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为消费者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产品的主动推送服务,可以有效满足人们节约搜索成本的本能需求,并缓解品种丰富带来的选择焦虑。

无线城市建设运营商拥有大规模用户的海量信息资源,包括用户的基本信息、消费特征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可以开展分众云服务,通过挖掘用户数据,研究用户价值,在提供自身分众服务、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提高业务交付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与广告主合作,向上下游商业资源管理领域拓展,开展精准营销服务,帮助有个性化产品和业务需求的用户找到最适合的个性化产品,实现消费者与产品的有机契合。

通过自主学习用户的网络操作,逐渐了解用户的兴趣和偏好,而后将用户的兴趣以一定的形式表达,用以指导信息的搜索和推荐,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服务,还可以主动、持续地在网上寻找各种最新信息和变化信息,以满足用户关注变化信息的需求,减少用户信息查询的负担,使用户可以腾出时间进行高附加值的创造性工作。

3.5医疗卫生云服务

目前医疗信息化程度相对滞后,存在医疗资源浪费和患者看病成本高等诸多问题,在无线城市中需要进行医疗云的建设,开展医疗卫生云服务,建立区域医疗数据中心,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共享,通过终端为电信用户提供呼叫中心、医疗服务配送、预约挂号、结果查询、会诊、咨询、健康教育、个人健康档案门户等增值服务,这将给传统的医疗服务业带来一场变革。首先,医疗卫生云服务能够改革医疗挂号模式;其次,医疗卫生云服务能够创新医疗服务模式。通过信息共享,建立起层次化的医疗保障体系,患者可以实现在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型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生病了先去社区看,社区无法解决再向大型医院转诊,从而有效疏导患者,缓解病人看病难的问题;再次,医疗卫生云服务能够降低医疗成本;最后,医疗卫生云服务还能提升医生查房的工作效率。

3.6交通云服务

现在,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城市交通拥堵情况日益严重。目前,在国家不可能拿出很多资金修建道路、改善城市交通“硬环境”的情况下,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依靠科技进步,尽量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开发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现有路网的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堵塞,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的有效途径。结合传感器、摄像头、RFID等设备收集路况信息来分析、利用电信运营商现有的移动基站实时定位功能,对移动用户的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实时的交通路况信息,在大大节省路况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成本的同时,还实现了数据的全覆盖。基于此,无线城市建设运营商可以与交通管理部门合作,开展交通云服务。一方面,可以发挥电信运营商的基础设施优势,提升交通信息实时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在现有的交通路况分析系统中,引入基于移动网络的信令采集与分析模块,通过分析海量移动用户的定位及行为轨迹,作为基于传感器、摄像头、RFID等设备收集的路况信息分析结果的有益辅助,帮助交通管理部门实现路况分析;此外,还可以基于移动网络以及其他终端,立足于满足公众出行需求,为电信用户提供实时定位、实时路况查询、动态路径引导、公交查询、停车场车位查询和预订、交警服务信息免费告知、高速公路信息查询等增值服务,帮助用户了解准确、动态、实用、综合的出行信息,有效提高城市交通信息服务水平,促进城市交通发展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在未来,无线城市建设运营商还可以帮助交通管理部门随时对各个交通路口的交通信号进行调整,使整个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达到最大。

4小结

无线城市的建设对于推动城市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无线城市的运营模式优劣决定了无线城市的是否能科学可持续发展,目前由政府指导规范,运营商承建并运营无线城市是很好的无线城市发展路线。而云计算是目前适合无线城市IT系统的新技术,本文针对针对无线城市业务进行细入分析,给出了基于云计算的无线城市信息化架构,并从IaaS到SaaS对无线城市云架构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清金,孙海滨. 基于WCDMA网络的无线城市建设[C]. 山东无线城市高峰论坛,2009.8.

[2]康旗,吴钢. 中国联通WLAN业务发展研究报告.中国联通集团年度研究报告,2009.10

[3]陈宁夏. 中国无线城市建设运营模式探讨[J]. 福建电脑,2009,Vol.25.

[4]冯小芳. 无线城市将成"第五公共事业"运营模式亟待明晰[J]. 通信世界,2008,Vol.15.

【作者简介】

第11篇

论文摘要:从利用自动化检测手段完善现有高速公路和突破传统道路的两个方面,提出了高速公路的发展方向及“道路智能”的祈棍念,对现代“智能交通(ITS)”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前言

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是以智能交通(rrs)作为其首要的发展方向,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制订相应的研究计划。欧洲在1986年就开始实施了“欧洲高效安全交通计划(PROMETHUS),其中包括政府、汽车厂商、科研机构都纷纷参与。1991年成立了欧洲道路交通通信技术实用化促进协会,推广ITS技术以及1’1’S技术在国际间的合作。日本、美国也都相继成立了与ITS技术相关的协会,以期推动ITS技术的发展。18年间,ITS技术发展飞速。这种对于智能交通(ITS })技术的研究均是将先进的车辆控制技术、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综合运用于道路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管理体系,从而提高道路交通运艳效率。其目标是“安全高速”。智能交通(ITS)是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软件是以“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结合“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而硬件是以车辆自身的外苟憾知智能系统,利用各种传感器技术作为其基础平台,结合计算机技术实现车辆的自动化。各种先进的自动化安全防护系统以及其他车辆技术为主的一些综合技术。就各种车辆智能技术及其智能交通(ITS)现今发展的软硬件技术来看,无论从其理论深度和其实际应用,都可以说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在“人一一车—路”这三者中对于“道路智能”的研究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所谓“道路智能”是指道路本身和附加在道路上的机电设备和其他设施,利用自动化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对行驶在其路面上的车辆进行自动控制和千涉。这种控制和干涉不依赖于车辆自身的控制能力,而是道路对车辆施加的一种外控制力。

1完善载体基础

高速公路是实现“道路智能”的最佳载体。对现有的高速公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从而实现“道路智能。”

1.1“半封闭”与“大半封闭”的完善。目的是加强行车安全,减少交通事故,保护道路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养护成本,提高高速公路的战备功能。

目前高速公路直接受到自然界的影响主要是雨雪的侵蚀和山体滑坡及大雾等,在北方仅就初冬新雪使路面结冰,而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十分巨大的。路面产生病害,自然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雨雪侵蚀及因阳光直射高温使道侧到吏用寿命降低,提高了养护成本,使养护间隔周期变短,同时也影响道路畅通。降低减少雨、雪、阳}R寸高速公路不良影响的研究别良重要的。除了加强高速公路路面、路周排水的研究外,如何在现有的高速公路上方,使用科学的建筑技术,在合适的高度加设合适材质的棚盖进行“半封闭”的研究和实践。对高速公路施以相当程度的保护措施。可大幅度减少交通事故,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在有山体滑坡危险的路段,使用挡土墙技术进行“大半封闭”,使自然灾害对高速公路的影响降到最低。另外一旦发生战争,“半封闭的”高速公路的战备功能会极大凸现,它对车辆运输的隐蔽及对高速公路自身的隐蔽作用,无疑都要优于无封闭的高速公路。

1.2加建高轴载高速公路。按不同的轴载对车辆进行分道,降低非标高轴载车辆对普通标准双轮组单轴100KN的高速公路的破坏。提高高速公路对经济建设的服务功能。

在“车一路”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对于高速公路的改良来适应车辆及运输业的发展是经济建设的必要过程。加建高轴载高速公路细分车道,按不同的车辆的实际载荷进行分道行驶。防止高轴载车辆对标准轴载高速公路的破坏。另一方面使行驶在同一车道上的车速上也达到了相对的统一,能大大降低因超车、超载引发的交通事故。在高速公路的路面病害中,由于特大超重车辆增多而造成比例是相当大的。其对路面的破坏也是灾害性的。高轴载的大量出现是经济发展一个必然现象,加强道路对车辆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进行适应的研究,来提高高速公路对经济建设的服务功能是唯一的、正确的选择。单纯的处罚是下策,是违背交通运输业发展客观规律的。在收费上调整“标准轴载”与“高轴载”车道的收费标准,以期达到“谁消费,谁付费”的公平原则适应交通运输业规律,促进经济建设和发展。

2道路智能

2.1路面智能化。研制新型智能材料达到分散承载保护路基,对车辆进行保速、限速,保证车辆的安全和高速公路自身的安全。

在复合材料和智能材料不断发展及应用的今天,如何研制出路面智能材料是交通领域的新课题,也是最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题。新型的智能材料应具备以下特性和功能:a耐磨耐压耐腐蚀抗老化;b.对载荷有分散功能;。.当载荷超出某一预设值时材料将发生变化,变化后的特性将限制车辆的速度。卸载后恢复原特性;d.在某一承载面上移动载荷相继施压,发生频数和时间大于或,小于预制值时,材料特性将发生变化来限制车速;e.当材料上有移动载荷和固定载荷时能提供不同的可检出信号;f可接受外干预产生特性变化,吸载性、方向性承载等;g.具有独立和集合的功能。

利用具有上述特性和功能的材料,结合自动化松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高速公路其他安全辅助设施,形成一个高速公路自动控制系统(以下简称“高控系统)。就可以实现车辆智能系统及“智能交通”中复杂的“车辆跟弛”技术。对行驶在此高速公路的车辆提供一般豪华轿车才具有“碰撞避免系统”,例如:在同一车道的两辆一前一后行驶的车辆,当后车车速大于前车车速时,在安全的距离内无超车轨迹信号时,“智能路面,将自动吸载对后车限速。迫使后车被动减速使其难以追撞前车。另外“高控系统”也可以进行对“智能路面”干预使“智能路面”吸载对车辆减速,保障车辆安全。此处“吸载”是指“智能路面”利用其材料特性使路面与车辆的摩擦力在方向性上发生变化或产生增量性变化,以及其他形式的外在结构变化,对车辆进行安全阻碍。当路面有特点。后(当载荷超出某一预设值时材料将发生变化,变化后的特性将限制车辆的速度),就会对车辆进行外力限速保证车辆及高速公路安全。对超车的车辆进行方向性承载及限速避免因超车发生的碰撞事故。所谓“方向性承载”是通过利用材料外部结构形状进行变化的特性,引导限制车辆行驶方向。避免因车辆操纵系统失灵和误操纵而引发的交通事故。

2.2环保节能性的研究

环保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解决汽车高速行驶时的噪音和汽车在高速公碑阴卜放废气都是“道路智能”的一部分。路面新材料的使用必将使汽车的噪音得以解决。而汽车的废气刹滋解决的最佳方法,是汽车使用燃料驱动最小化问题。有了高速公路的基础完善,就使得汽车使用电力驱动成为可能。电能的环保性使其应用在智能化的高速公路上是一种恰当的选择。电能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进行转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利用高速公路的分布特性,沿线铺设“车辆电力供给线路”,为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车辆提供“外动力”,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解决车辆使用燃料驱动最小化问题使其在减排方面更加环保。

第12篇

关键词:广播数字电视;安全播出;短信预警;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1.52

广播电视系统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是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达信息的重要媒体,对于社会的舆论具有导向作用,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所以其安全稳定的播出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为了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和效率,我国信息化产业的相关部门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在这种形势下,针对广播电视播出的安全性,监控与预警系统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能够提前发出预警并且及时作出调整措施,保证节目的顺利播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和效率产生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并且呈现复杂的态势。所以我们应该不断的创新,探索新技术,完善监控和预警系统的功能,建立有效的预警平台及信息传输渠道,及时发现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改善,为广播电视节目的顺利播出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短信预警平台关键技术

1.1 短信网关。短信网关主要是保障短信能够顺利输送的平台,为各运营商、网络以及实体服务提供接入问题,创造一个接口。通过这个接口,有效的将短信平台与其他系统连接起来,并且效率非常高。对于终端用户发送的信息可以经过网关处理后,发送给信息接收子平台。在对短信进行互相传送的过程中,由于有些用户的信息量太大,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实行路由规则,在短信的传送中实行并行运行的方式,以减少对短信中心造成的信令负荷。

1.2 CMPP通信协议。CMPP接口协议的设计基础为基于TCP/IP和X.25网络通信标准,利用TCP/IP和X.25的网络层实现控制与数据等各种信息的发送、接收。在两个实体之间通信的过程中,按照高层到底层逐渐增加相应的数据包头信息来对数据进行封装,当另一个实体接收时,需要按照相同的协议规则由底层到高层逐渐拆分数据包,然后接收到数据源体。

1.3 SMPP通信协议。SMPP通信接口协议属于点对点的通信协议标准,利用该协议可以为SMSC与扩展短消息实体建立数据通信链路,帮助完成数据交互任务。其标准的设计基础同样使用TCP/IP或X.25网络协议加以实现。当ESME与SMSC需要进行通信时,就是对应于SMPP中的协议数据单元向对应的另一个PDU发送建立数据链路请求,在具体实现过程一般采用SOCKET网络编程技术来实现这个功能。目前SMPP通信接口协议同时也可以应用在包括CDMA、GSM和TDMA等多种数字蜂窝网络技术中。不同的SP之间可以利用SMPP通信接口协议来建立对应的短信中心的通信链路的连接,为各自的用户相互之间的通信完成通信建设任务。

1.4 故障管理。在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告警的数量也逐渐上升,由此对于平台运行的安全性提出了挑战,需要做好故障处理,才能够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高效的故障处理系统能够快速的检测出故障发生的地点,然后及时处理,减少对平台的影响。现阶段对于故障的判断形式主要是通过设备发出的告警信息来获知,网管在获取告警信息后,以保温的形式传递给客户端,同时以语音以及变化灯等形式通知维护人员,并且将告警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有利的依据。电信网络非常庞大,在其运行的过程中,各个运行部件都会产生大量的告警信息,为了有效的应对这种情况,可以按照不同的规约建立相应的监控管理方式,按时对各项技术参数进行查询,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可以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的保障。

2 短信预警平台系统分析

2.1 系统设计目标与要求。短信预警平台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保证省市县各级广播电视节目能够正常运行,通过预警平台的建立,可以对节目的播出状态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然后将信息反馈给各级管理员,管理员根据异常情况的特点,对电视节目的播出作出调整。虽然数字电视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但是在我省还存在大量的有线接收信号用户,所以在预警平台系统中,应该保证这两种信号都能够及时的预警,实现无缝连接。在预警系统设计时,应该对我省广播电视播出的特点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分布在我省各个市县的接收终端较多,对于短信预警的信息量要求较高,并且时间较长,在接收到预警信息后需要及时的作出应答,所以为了保证信息发送的及时性,可以采用多线程网络技术。随着我省广播电视系统的不断完善,对于预警信息系统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所以相关技术人员要不断的研究和创新,为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创造有利的条件。

2.2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在进行短信预警平台系统设计时,其最终目标则是实现预警平台的层次化、模板化和易扩展的特性,所以在对整体系统结构进行设计时,则需要根据各部分不同的功能特点,来将其分装成不同的模板,从而实现预警平台的模块化,这样更易于实现对系统的维护和升级,有利于成本的降低。同时还需要封装短信息接口协议,而面向客户端则需要提供统一的接口,这样在其他通信协调需要进行接口时有了更好的便利,而且在后期系统使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实现升级和扩展。

2.3 系统整体结构分析。对于短信息预警平台来讲,其需要确保信息之间的实现更好的交互,特别是短信息服务中心与短信网关之间信息交互问题的解决,目前在进行信息交互时通常采用的是SMPP协议和CMPP协议。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交互之间存在的问题,则需要对短信息接口协议进行有效的封闭,在进行对外信息交互时则利用统一的API接口来实现。

3 结束语

随着我省广播电视系统的快速发展,信号覆盖面积逐渐加大,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影响到播出质量,所以需要利用短信预警平台系统来对节目的播出状况进行监控,对于信号传输中出现的故障发出预警,然后对各项技术参数及时调整,保证广播电视节目的顺利播出。短信预警平台的设计,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成果,随着我省广电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监控和预警功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相关的技术人员应该不断的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先进的技术,为后续的研究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全面提升我省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

参考文献:

[1]金莉.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预警系统维护管理的思考[J].广播电视信息,2013(12).

[2]宋国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调度指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7.

[3]房玮睿.基于短消息平台的智能交通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论文,2010.

[4]韩盛国,喻学仁,韦霞芬.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预警信息系统的几种方案探讨[J].声屏世界,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