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气象服务论文

气象服务论文

时间:2022-07-01 09:10: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气象服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气象服务论文

第1篇

1.1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兴起

截止到目前,农业保险在世界范围内已发展了100多年。现今,农业气象保险发展繁盛,已有100多个种类。19世纪中叶,国外开始出现农业保险。法国是最初实施农业保险的国家,时隔大约半个世纪,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才陆续开展农业保险的推广工作。农业保险在西方国家的广泛应用对世界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对于国外农业气象保险服务的成熟,国内的则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我国初步推行农业保险政策。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1.2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影响

因素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为农业气象保险行业的成长提供温床,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加剧,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气象灾害频发,农业气象保险的发展受到牵连。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气象对农业保险业的影响显然易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开启,市场化经营要求我们应对风险的手段要更加灵活,不仅限于要防范,还要承担着世界先进产品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压力。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应对风险滞后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及人们对农业保险服务认识的不足,导致我国的农业保险行业发展态势低迷。诸多问题给农业保险服务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实施意义

2.1增加利益减少损失

为了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保险公司自觉地探索经营农业保险的路子。现阶段,天气预测技术日益成熟,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气候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但是保险公司的风险成本大幅度降低,这预示着气象保险行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这也会促使更多保险公司的产生,进而行业进入优胜劣汰的阶段,形成良性发展。不难推断在不久的将来,保险公司创造出的财富是不可限量的。对于收入相对单一的农户来说,国家补贴和买入气象保险的双重保障,能缓冲意外风险的破坏,避免遭遇重创性的损失。

2.2促进气象行业的技术更新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新的气象监测技术层出不叠。各国也为获取更加准确的气象信息,进一步加大对气象规律的研究力度。监测机构对气象变化的高度要求和广大民众对气象信息的依赖性,以及激烈的科技竞争等因素都促进气象监测技术的飞进。越来越凸显的气象规律为科研事业理清了思路,专业的研究队伍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对气象变化做出更加精细的分析,推进着农业气象保险服务的发展进程。

2.3提高我国国际地位

当今社会的竞争莫过于人才的竞争。农业气象保险是一项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聚集了众多的高素质人才,这令气象研究群体备受关注。气象学涉及到多项科研方向,发展空间广阔,只有行业的快速发展才能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到行业建设中来。中国正处于现代科技的起飞阶段,缺少大量人才,若借着这个行业发展的机会,吸引各方学者的加入,由此形成人才效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3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实施策略

推行保护政策。面对农业保险服务行业的不稳定,中国政府要建立健全气象监管体制,对气象走势做出准确预报,加强对工业污染的监管力度,发展绿色工业,减少环境污染给气象工作带来的危害,出台一系列慰民政策,规范保险交易市场。提高大众对气象投保工作的认知程度。利用媒体加强气象保险的宣传,普及农业气象保险常识,讲解农业保险的益处,增强民众自愿参保的信心,为农业保险大范围的推广制造舆论基础。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农民文化的缺乏导致对政府的相关政策理解不到位,延迟了落实进程,从而给民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科学的气象知识使农民应对灾害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日常生活中规划风险,进而促进其对农业保险的接纳。

4结语

第2篇

1.1应对复杂气候形势的需要

气候变化背景下,气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气象服务的职业内容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防灾减灾预警、开展气候资源的评估与科学利用等工作的开展都对气象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层次要求。气象服务从业人员只有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发挥气象服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指引效果,才能使气象服务向更加科学、规范和可持续化发展,从而推动气象事业的健康发展。

1.2顺应时展的需要

2013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为86.3分,其中公众对信息内容的实用性评价再创新高,高达92.8分。对天气预报准确性的满意度为76.8分,公众对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满意度为81.4分,79.6%的公众愿意了解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常识。由此也可以看出,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在促使社会公众生活和文化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和敏感性也在持续增长。气象服务从业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积极的科研态度,才能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增强公众对气象服务和产品的信任。

2气象服务从业人员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

由于气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使得气象工作者的道德修养具有自身的特点,具体来讲它包括道德意识修养和道德情感修养两个方面的内容。

2.1道德意识修养

道德意识的修养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气象服务从业人员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从而形成的职业道德品质以及达到的职业道德境界。《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明确了“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气象信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气象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这一战略思想确定了气象服务概念的落脚点是“服务”,也就是说气象服务必须以公共利益的整体作为其出发点才能符合这一气象行为的根本宗旨。当今社会“物质主义”盛行,气象服务从业人员要想实现道德修养的提升,首要的就是要做到“克己”,就是要克制自己对权、利、名的欲望,做到有节制、不贪婪、不妄为。具有这样的道德意识,才能实现心志的“宁静”和“淡泊”即“心理和谐”,也就是达到了常说的“见利思义”的“超越”境界,才能在感情上“爱民”和明辨善恶,才能老老实实做人,实事求是钻研业务,敢于承担社会责任,有奉献精神。

2.2道德情感修养

道德情感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里体验,其在道德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道德情感不是自然好恶以及个人本能的冲动,而是在具体意识支配下的理性情感。康德指出:道德情感必须是个体看到那个神圣的道德律令耸然高出于自己和自己的天然情感之上,产生一种惊叹赞羡的情感,同时由于能够强制自己,抑制利己心、自私、自爱、自负而服从道德律令,因而感到“自己也同样高出表层”从而产生一种自豪感。气象行业地位特殊、责任重大,从小处看关乎人们生产、生活,从大处讲影响国家长治久安。气象服务从业人员作为一类重要的社会角色,岗位性质对其应有的行为已经做出规定和要求,只有契合这种权责规定、伦理期待和道德规范,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气象服务从业人员应加强自身角色道德情感的培养,坚持角色道德责任的优先性,明确认知和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及应当遵循的角色道德规范和伦理行为模式,主动承担起促进科技进步,服务民生、服务发展的使命与重任。

3气象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体系建设

3.1职业责任建设

职业道德责任感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情感是建立在理性和体验的基础上的,最核心的要求是认识到职业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气象工作创造的成果是气象信息,公众对这类信息的要求是及时、准确、科学。气象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责任涉及的内容很多,由职责范围和岗位责任两个方面来确定,包括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两个方面的范畴。在行业内,要大力开展基础性公益服务、决策、专项和气象科技服务,将主要精力放在完成公益服务上,即使开展有偿服务也应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不能被经济利益绑架气象服务的公益性。同时,气象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责任还需要具有历史发展的眼光,要综合考虑国际、代际和非人类自然存在物等各方面因素,要充分利用好风能、太阳能、空中水资源等各种气象可再生资源,为国家应对节能减排,调整能源发展结构贡献力量。要以科学、认真、扎实的态度,提升认知水平,把握气候及变化规律,提升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

3.2加强职业作风建设

作风是意识的外部体现,从业人员如果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宗旨,就会在实践中形成优良的工作作风。面对着复杂的、大量的数据符号、图表资料,气象服务从业人员必须如实反映、忠实记录、迅速报告、及时传递,决不允许有半点虚夸歪曲,更不能弄虚作假。气候复杂多变的现实下,要求气象从业人员善于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专业技术、职业技能上刻苦钻研、增长才干,力争掌握更多、更新、更精的专业知识。

3.3职业纪律建设

第3篇

台风类期刊发表有哪些?很多专业作者在写作好了论文之后,都是会选择合适的期刊来进行发表的,而台风类的期刊就是很多人不知道怎么选择的,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

台风类论文在撰写后可以进行投稿的刊物有以下这些方面:

《气象灾害防御》(季刊)是创刊于1983年,由吉林省气象局主管、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1994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成为正式出版的科技期刊。(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气象灾害防御》的办刊宗旨为:聚焦气象灾害,刊发气象灾害防御领域学术成果,促进气象系统专业理论、观点和技术交流,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的栏目有:气象灾害、灾害防御、风险评估、适应工程、农业与气象、气象观测与网络、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与生态等等。

《应用气象学报》1992年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北京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编辑质量奖、编辑规范奖、办刊条件奖”;1995年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大气科学技术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反映新理论和新技术在大气科学中的应用,以及气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于有关领域的科研成果

国际期刊的话,一般气象类的都可以,比如JOURNALOFCLIMATE、MONTHLYWEATHERREVIEW等等。

第4篇

英文名称:Meteorology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主管单位:气象局

主办单位:内蒙古气象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呼和浩特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8656

国内刊号:15-1116/P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5篇

【关键词】天气预报,准确率,思考分析

中图分类号:P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天气预报工作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气象部门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提高预报准确率关系着农业生产工作开展的时间的准确性,关系着农业产量的提高,是气象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助力农业生产,服务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就要求不仅要积极思考,寻求新方法,新形式,更要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实践,从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寻求突破点。气象预报是否准确,不仅关系着百姓的日常生活,关系着农业生产,也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因此,怎样在短时间内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较好较快的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是所有的气象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以下是自己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思考分析。

二.要努力规范和完善天气预报的技术保障制度

我们过去的天气预报的技术保障体系比较的落后你如今的天气预报体系还是沿袭过去的天气预报的技术保障体系,使得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大打折扣,因此,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努力规范和完善天气预报的技术保障体系和制度。我们在继承和分析天气预报经验的基础上,引进新的天气预报的数值分析方法,将过去的手动模式,转变成现代的人机自动化天气预报模式。同时,我们还应该制定新的天气预报的工作流程和业务方式。同时还要加强天气预报重大问题的协商讨论机制,建立健全天气预报定期交流制度,还要建立和完善天气预报相关资料数据的档案管理制度。

1.首先就是要不断引进数值分析和预报模式的天气预报方法。

数值分析已成为现今天气预报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近些年来,这种数值分析方法已开始在相关地区的天气预报中使用,例如兰州地区就率先使用此种数值分析的预报方法,取得十分好的成效。数值分析的目标是获得相应的数值分析产品,这些产品的使用就会在提高天气预报的质量上起到很大作用。

2.其次就是要加快MICAPS系统的二次开发。

MICAPS系统的人机交互处理系统已经是天气预报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这种系统已经在全国很多地方的天气预报工作中得到很大的普及和运用,对提高天气预报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根据相关研究和实践证明,天气预报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对天气预报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在天气预报的实践中,根据不同空间和尺度,可以采用不同的天气预报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减少天气预报工作的误差。

3.注意强化和侧重天气预报的协商讨论机制

如今的天气预报工作站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机制,各个天气预报站的联系相对较少,这对于提高天气预报的工作质量,建立统一的天气预报体系具有重大作用。因此,气象部门应该全面建立各个天气预报站的交流与合作,从宏观上提高天气预报的总体质量。

三.加强对天气预报规律的研究,提升对不同气候的把握和应对能力

天气的变化随着地区的差异而表现出很多不同,各地的气候的变化规律也是不同的。因此,各个地区的天气预报站应该加强对本地区天气变化规律的研究和总结。从天气预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来看,天气变化的规律始终存在,把握好这些规律,对于准确作出天气预报,提高天气预报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天气变化的地区性十分明显,我们应该根据各地天气变化的不同表现,通过科学的观察和分析,针对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对天气变化的现象做出充分的记载。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分析和记录,我们就可以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和总结,最终就可以得出一个地区天气变化的规律。

天气变化的一般规律对于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工作的作用十分巨大。自古以来,天气变化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例如24节气,就是天气变化的规律,如今依然管用。对天气预报规律的把握,就可以使天气预报的工作人员,针对不同的现象得出此地的天气情况,进而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四.不断加强天气预报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升天气预报人员的技术水平

天气预报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在提高天气预报工作质量的过程中十分重要,它是天气预报工作质量的关键,因此应当注重天气预报人员的素质建设,同时还应该努力提升天气预报人员的工作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加强天气预报人员的业务培训,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天气预报工作队伍管理制度

天气预报的工作队伍承担着大量的天气预报的工作,因此,应该有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天气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同时还应该规定天气预报人员的纪律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把天气预报人员的队伍培养成一个具有高素质,有纪律,工作作风端正,工作效率高的预报队伍。同时将天气预报的每一个工作流程记录在手册上,使每一个预报人员牢记于心,还应相应规定预报人员的纪律制度,提升预报队伍的整体素质。

2.要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人员的素质进而提高业务水平

天气预报的质量靠的就是天气预报人员的扎实的业务水平和知识,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人员的气象知识和业务水平的建设。气象部门可以建立天气预报人员定期学习和培训的工作制度,将现有的天气预报人员送到大专院校或者是出国进修,让他们接触更加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法。对于新进的天气预报人员,我们应该要求他们持证上岗,通过岗前培训,提升他们的能力,只有获得合格证书的人员才能上岗,这对于提升专业的天气预报队伍也是很重要的。

3.要加强预报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关心预报人员的工作、学习、生活,这些是提高预报质量的思想保证。

五.加强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

要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必须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激励措施。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秩序和氛围,通过管理和激励措施让预报人员能够集中精力搞业务,潜心钻研业务技术,充分调动广大预报业务技术人员努力提高预报准确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要加强预报业务的动态管理。其次制定奖惩制度。把业务人员的考核情况、预报质量与年终绩效挂钩,对于业务质量好、重大灾害性天气准确率高的给予奖励。第三要明确不同级别预报员的任职条件、岗位职责和工作待遇,建立合理的预报员选拔、考评和晋级机制。

六.结束语

提高天气预报的质量是天气预报工作的关键所在,而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发展的提高,就要求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能够得到很大提高,这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周明 关于山区农村防御气象灾害的思考 [会议论文] 2008 - 2008中国科协防灾减灾论坛

[2]李玉蓉 李日豪 黄佑华 关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一些思考 [期刊论文] 《大科技·科技天地》 -2010年8期1

[3]王位泰 张勇 徐启运 叶桐轩 龚建福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思考 [期刊论文] 《甘肃气象》 -2001年4期

[4]范厚谨 管丽晶 马骙 李京平 提高县级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思考 [期刊论文] 《农技服务》 -2008年5期

第6篇

一、加强理论学习,推进效能建设,深化文明创建工作

组织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等,践行“八荣八耻”,在全局上下形成了“抓理论学习,树工作新风”的局面。定期召开中心组学习会,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理论知识,参加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知识考试。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月活动、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有2名同志获得全省气象部门廉政文化作品征集活动二、三等奖,“预测天下风雨大气候、创造家庭廉政小气候”廉政短信作品入选中国气象局《清风细雨气象新――气象部门廉政文化优秀作品集》(我省仅3件)。

以树形象、重服务、创业绩为重点,分三个小组开展“树形象、创一流”竞赛、考核活动,巩固提高良好精神面貌,引导职工规范各类行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办事效率,提升文明单位形象,推进气象事业新发展。

进一步深化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为社区、村文明创建提供人、财、物的支持。继续开展与贫困学生结对助学、与困难家庭结对帮困、捐衣捐款献爱心等活动。

二、增强服务敏锐性,努力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20*年,我局切实把做好春季和汛期气象服务工作作为气象服务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做到任务落实、措施得力。1月4日省委书记到*视察工作,我局提前5天准确预报天气,受到了县委领导的表扬。提前4天准确预报3月11日强寒潮过程,有效减少农业损失。五一前夕提前13天全程滚动提供一周气象服务,保障南北湖旅游节、八运会等活动顺利进行。同时加强蚕桑期天气的监测,连续1月滚动春蚕防氟一周预报,受到农经部门及农户的欢迎。准确预测今年1台风“珍珠”,及时启动县级台风应急预案,做好服务。全年共发《气象信息内参》80余期;通过短信预警平台发送气象信息90次;印发《*气象》和《农业气象》56期,森林火险等级预报80期。

三、贯彻国务院3号文件,致力构筑*防灾减灾体系

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加强防灾减灾的要求,我局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融入新农村建设,致力构筑县、镇、村三级防灾减灾体系,将全县各镇、村“农民信箱”联络员,村支部书记、村长以及社区主任300多人的手机号码,全部纳入县气象灾害短信预警平台,使灾害性天气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到达最基层,帮助基层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另外在部分建材行业安装了电子气象显示屏,显现科技效益。

同时加强气象防灾知识普及,提高社会预防自然灾害能力。接待500名中小学生前来参观气象台,县实验小学还专程送上“关注气象与生活,关爱儿童与未来”的锦旗。3月23日和妇联联合到百步镇举行“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专题多媒体讲座;举行县青联农林科技组、文教体卫组青联委员共商新气象活动,5月11日参加县第五个“全国安全生产月”宣传咨询日等活动,发放大量宣传资料。另外通过在县西塘桥镇中心小学设立首个“气象教育实践基地”,以及气象科技送入镇党委中心组学习会等活动,有力的推动全民防灾减灾教育。7月25日,何锋局长又为在盐海训部队官兵作了一堂海洋气候、水文潮汐、海洋战略等知识的多媒体讲座,获得好评。

四、气象现代化建设、科研和业务工作得到稳步推进

县等效雷达预警系统初步建立,并在汛前投入使用,有效的预警了6月10日飑线及22日的雷雨大风过程。加强自动站、中尺度站及业务网络的定期维护,确保运行正常;并创新的在海塘强风站安上了全省中尺度站首个“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加强天气监测,提升服务能力。

抓紧实施绿色台站建设,搭建防灾减灾平台。气象观测站征地6.7亩,8月23日开工建设,即将于12月底按时启用。4月县政府主持召开原地扩建气象防灾减灾楼项目论证会、10月份召开用地协调会,减免有关规费,给予全力关心支持,确保项目顺利推进。11月初防灾减灾楼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年初对电视气象栏目进行全面改版,换上卡通主持人。气象网站功能进行了大升级,新增了气象节目视频、台风专栏、防灾应急手册等,点击率突破33万。

科研上,《*核电应急的气象技术研究》作为县科技局20*年度第一批计划科研项目立项。同时该项目也被嘉兴市局择优立项。《*县农业保险气象风险定量评估》获市局审核通过,《*沿海海面风力预报研究》即将验收。论文《*县农业保险气象风险定量评估》、《*地形雾的分析和预报》分别被全省业务技术交流会全文和摘要刊登。加强了气象业务质量管理和人员培训工作,严格业务质量考核。严格执行月质量分析制度,不断提高和巩固测报的业务技能。气象预报质量稳中有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县雷电灾害应急救援预案》得到完善,并由政府发文列入县专项预案。

五、推进依法行政,加强综合管理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行政审批和程序,加快了审批速度,办事窗口多次被评为月度“五星窗口”。针对性的做好防雷收费新标准的调整工作。进一步加强了防雷减灾和施放升空气球的日常管理工作。按照省市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3月初联合安监、公安、建设局发文对全县防雷设施进行检测,消除安全隐患。

继续加强办公管理、宣传和档案工作。坚持公共、开放的气象宣传原则,创新手段,极大提升了*气象的整体形象。积极为宣传工作创造条件,配备先进设备。海塘强风站安装“全球眼”,还吸引了县委报道组的眼球,并刊登在南湖晚报及6月20日*日报上(二版大副图片新闻)。

同时局注重加强*门户网站的信息更新,获得门户网站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档案上抓好记录档案清点清查工作,确保资料安全。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传粉昆虫,普通油茶,大分舌蜂,访花行为,胡蜂科,福建省

 

油茶广泛分布于南方各省、市(区),既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木本食用油料资源,又是优良的荒山绿化林和水土保持树种,其中普通油茶Camelliaoleifer是最主要的栽培种[1]。福建省是油茶的中心产区之一,资源丰富,品质优良;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油茶的政策鼓励下,福建省油茶产业发展较快,油茶林种植面积达13.07万hm2,并提出在2015年油茶面积发展到26.7万hm2的目标[2]。

油茶是异花虫媒授粉树种,自花和风媒授粉座果率很低,仅仅为0%~3%[1]。据记载,油茶传粉昆虫有40余种,但仅是蜂、蝇、蝶、蛾等大类的初略统计[1]。传粉昆虫作为资源昆虫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生产上的重视普通油茶,但国内对传粉昆虫的研究较为滞后,今后要在传粉昆虫资源调查、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上投入更大的力量,让传粉昆虫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3-5]。目前对油茶传粉昆虫的研究文献甚少[6-9],尤其未见对其种类系统调查的报道。同时,各地由于气候和地域的差别,主要种类也不尽相同。本文旨在调查福建省内普通油茶传粉昆虫的种类,明确主要传粉昆虫并研究其访花行为,为保护和利用油茶传粉昆虫,提高油茶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与时间

油茶传粉昆虫种类调查在福州市的晋安区(福州北峰国有林场)、闽侯县(福州桐口国有林场)、永泰县富泉乡,泉州市的德化县龙浔镇,龙岩市的漳平市南洋乡,南平市的光泽县司前乡、寨里镇、鸾凤镇,宁德市的福安市城阳镇(福安化蛟林场)等地进行,调查时间为2009年的11月至2010年1月的油茶花期。

1.2 传粉昆虫种类的采集

对访问油茶花的昆虫进行观察、拍照,并用捕虫网捕捉,带回实验室制成标本,并请有关专家进行鉴定。

1.3 主要传粉昆虫访花行为的研究

试验点设在福州市北峰国有林场岭头工区,N26o11′48.9",E119 o16′13.6",海拔415m。试验地为25-52年生普通油茶林,面积260亩,近年均没有人工抚育措施。观测的样株树高1.6m,冠幅1.9m×1.2m。在观察时间段内,凡是访问该株油茶花朵的昆虫,均跟踪记录,分别记录其访花方式、在每朵花上的停留时间、空中飞行时间、在该株上访问花的朵次数等,直至该虫飞离观察人员的视线。观察时间为8:30—17:00,观察至半个小时内未出现昆虫访问该株为止。并记录林间的天气情况。观测日的基本气象情况及样株状态见表1。

表1 调查日气象情况及样株状况表

 

日期

林间气象情况

样株状况

天气

林间最高气温

花期

花朵数(朵)

备注

2009年12月4日

多云见晴

11℃

盛花期

145

 

  2009年12月13日

22℃

盛花期

123

  2009年12月20日

多云

12℃

末花期

第8篇

关键词 玉米;播期;收获期;产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010-01

玉米是全国最主要的粮饲兼用作物,也是开封秋季种植面积、产量最高的农作物。课题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1-2],结合开封玉米生产实际,以开封市气象局气象服务人员为主,与开封市农林科学院技术人员合作,进行了田间试验和结果分析,以期对开封市夏玉米生产和农业气象服务有所帮助。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选用郑单958、浚单20、伟科702 3个夏玉米品种。试验地点选在开封市农林科学院试验田。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播期(6月5日、6月13日、6月21日)、3个收获期(9月23日、9月30日、10月8日)、3个品种,3次重复,随机排列进行。小区南北长5 m,东西宽2.7 m,面积13.5 m2。播种方式为麦收后铁茬抢种。

1.3 试验实施

试验地采用人工播种,播种6.75万株/hm2。株距18 cm,行距68 cmm,每小区种4行,88株。试验期间观测、记录生长发育期、病虫害和管理措施,收获后称量湿穗重、干穗重和干籽粒重,计算、统计、分析试验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6月5日、6月13日和6月21日3个日期播种,湿穗重、干穗重和干籽粒重均以6月13日播种的为最高。从干穗重和干籽粒重比较,6月5日播种与6月13日播种相差无几,6月21日播种较6月5日、6月13日2次播种减产13%以上。从干湿比比较,6月5日、13日播种干湿比较高且变化不大,6月21日播种干湿比明显变小。

由表2可知,从9月23日到9月30日再到10月8日收获,玉米湿穗重、干穗重、籽粒重均以9月23日收获最高,越往后,产量逐渐减少。其中湿穗重3次收获均明显下降,干穗重和籽粒重前2次变化不明显,最后一次较明显。

2.2 气象条件及影响分析

2014年6―9月主要气象因子见表3。可以看出,夏玉米全生长期气温基本正常,前期略偏高,中期略偏低,后期正常。空气湿度前期和中期略偏低,后期略偏高,整体基本正常。降水前期和中期明显偏少,后期明显偏多。7月19日以前没有中等以上降水和极端高温。6月、7月气温高、降水少、光照充足,加之开封灌溉条件好有利于形成壮苗。6月、7月、8月有较严重的气象干旱,增加了灌溉成本,但对开封玉米生长和产量影响不大。9月降水明显偏多,对玉米后期灌浆和收获有较大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从播期试验结果看,夏玉米6月中旬播种产量最高,6月上旬和中旬播种产量基本一致,6月下旬播种产量明显降低。从收获期看,9月下旬以后收获,随着收获期推迟,产量逐渐下降,以9月下旬前期收获产量最高。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在新的生产条件和气象因素影响下,开封夏玉米生产以6月中旬播种,9月下旬前期收获为宜。夏玉米生产受种子、肥料、农机、水利和气象条件直接影响。就开封夏玉米生产来说,近年来,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中、早熟品种得到普遍推广;玉米生产机械化率提高;肥料选用更加高效;水利条件实现普遍灌溉;农业气候资源增加。这些进步和变化缩短了玉米生产耕、种、管、收等田间作I时间,延长了作物生长时间,有利于提高夏玉米生产效率,增加单产、总产。不利因素是气候变化加剧,旱、涝、风等自然灾害多发,导致产量不稳定。但一般性旱涝灾害对开封夏玉米生产危害相对较小[3-4]。随着农业生产种子选优、肥料改进、机械化普及、水利条件改善、气候变暖等有利因素增加,夏玉米生产可以在小麦收获后及时播种,待成熟后及时收获,这样既可以收获高产,同时便于机械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不影响后茬作物生产,有利于全年丰收[5-6]。

4 参考文献

[1] 仝文伟,胡怀旭,王二虎,等.河南省粮食产量周期波动分析[J].河南科学,2009(2):222-225.

[2] 仝文伟.气候变化及对粮食生产影响分析[C].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3] 贺伟光,谢春莉,董慧曦.开封市近55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区域性原因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2):175-177.

[4] 仝文伟.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应用研究[J].河南科学,2011(8):933-936.

第9篇

[关键词]气象 应用 信息服务 设计

[中图分类号] P414.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180-1

1应用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作用

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为我国目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使得人们日益认识到信息资源之于社会经济的重要性。在有可能出现的重大灾情面前,对诸如暴雨、大风、冰雹、台风等提前做出预警,各有关部门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的额减少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水利水电、民航运输、农业等部门,需要对气象信息进行详尽的了解,才能及时的有效的发挥它们之于国计民生的重大作用。

2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设计

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主要是从气象灾害预警系统为基准点实施涉及研究的。居于移动数据传输平台的系统,通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告警,在监测区域安装信号采集终端。在气象预警信息系统为管理平台上,通过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网络通道,对监测数据实施传输、处理和智能分析,最终将检测数据或预警信息通过LED显示终端实时播报。

LED的智能文转阴功能模块统归对文本的模拟语言输出,实施喇叭自动播报。

该系统的主要设计特点是:GPRS全球定位系统无线集群,实现实施的GIS全球地理信息平台,融合SIM全球通信系统三位一体的设计风格。

应用该系统,是实现移动公网资源,将气象灾害预警以网络的快速传递速率,地图定位,自由放大、伸缩和寻址,以管理员全新,实施电话插播,对于设备较为落后的地区,还能以终端电话广播,播报气象实况。系统的设计,带有开关控制功能,最终实现节能效应,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系统设计实现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气象日常管理需求,在器型数据库集、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终端用户应用系统三分组成不同的功能和应用。系统的网络设计群体,主要是基于网络浏览器和服务器的工作方式,在新闻资讯栏目档实现其应用价值。

系统设计的运行环境,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上。在设计实体时,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基准,利用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实现对系统的网络开发。建立气象系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以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实施应用。以Internet Explorer和高级编程开发技术,实现终端系统信息沟通,实现数据库的集成。最终的运行环境为Windows NT或Windows XP服务器网络操作系统,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数据采用,Windows 98/2000,Browser(浏览器)rver相结合的结构客户端。

3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应用

3.1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公共气象服务指气象事业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服务,并让用户了解和掌握一定气象科学知识,将气象服务信息和技术应用于自身的决策、管理和生产生活实践的过程。

网络浏览器的全系脑功能,对于数据的精准处理,保障设计系统的周期性开发,实现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最终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的初衷。对短期预报,长期降水预报以及气候要素预报和最终结果的自动化综合化预报结果审查,都使得系统功能无限发挥。

3.2航空气象服务系统

目前应用气象信息系统的航空气象服务系统,主要包括世界空域预报系统(WAFS)、高高度航空航行气象信息服务(HAMIS)、低高度航空航行的气象信息服务(LAMIS)和 机场管制气象信息系统(ACWIS)。系统服务建立的初衷,主要是从气象观测、气象预报和气象播报等方面,形成的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建立机场气象预报网络平台,以气象局的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投入运营。为保障气象信息服务的及时与准确,减少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压力,实现预报需要,确保资料数据的时效性和稳定性,形成完善的气象雷达显示工作站,对短时临近雷暴监测系统的预报技术指导。最终以气象信息系统的公用,为航空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3农业气象服务系统

气象之于农业,不是单纯的气象投入就能了事的。近年来,农业气象系统运用信息化网络化传输渠道,从开展业务到服务工作,再到业务领导和国家经费建设支持。对农业气象的研究甚至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科。农业气象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气象人员在出现关键天气时,根据天气预报结论,使得农业生产和注意问题以及建议措施都作为水利运行工作的参考。现有的气象观测站之间,观测治疗与实际情形有所差别,农业气象信息,必须建立多重观测站,以切合实际农业需求。实现气象信息服务软件的集中设计,发挥系统的主要功效,实现其技术方法和指导,在相关领域的业务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协同研究和服务下,充分了解农业气象卫星遥感业务,发挥其应功效。

4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的作用在逐渐加大,但是并不能拥有绝对抗衡自然的能力,这就需要应用气象信息系统,去保障相关行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长期以来,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的建立,对国计民生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使得科研人员不断加大对应用气象信息系统研究设计的力度,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应用于公共领域、航空领域和农业领域,都为气象信息朝着精确化、指引化、预警报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海松,吴臻,吴志坚,那志强,姜维,贺鹏.智能水电厂气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2012,36(5):78-80.

第10篇

摘 要 全面落实和贯彻党的“十”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本文拟从蒙古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的视角出发,

>> 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基于区域差距的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应问题研究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机制研究 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探析 宁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途径分析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突破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机制 实现基本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分析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与实现途径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 甘肃民族地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逻辑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考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5.

[3]“十五”以来全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情况分析.文化部网站,2011,01,05.

[4]文化厅.全省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情况.2010,11,22.

[5]文化部.2011文化发展统计分析报告.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27.326.

[6]李景源.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91.194.

[7]周瑾.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台州为例.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0,22.

第11篇

关键词:风吹雪;可视距离;交通流量;交通预警;措施

风吹雪(又称风雪流),为空气挟带着雪粒运行的非典型性两相流,即雪粒被风卷着随风运行的一种天气现象[1-3] 。风吹雪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丰富的雪源、使雪粒起动的风速以及使风速减弱或发生涡旋的障碍物。在有降雪的地区,只要出现降雪,当风速达到风吹雪的起动风速,发生风吹雪的可能性就增大。以内蒙古地区为例,通过对内蒙古地区1970~2000年风吹雪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内蒙古地区风吹雪发生频率,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发生风吹雪的日数比较多,并且集中发生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成为冬季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而风吹雪天气对交通的危害性是降低能见度,使驾驶员无法辨别与相邻车辆的车头间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时,因驾驶员反应时间不足,无法控制好车速或及时采取制动措施,从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如何有效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风吹雪天气下公路的交通安全措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风吹雪天气下预警措施经验,将所得控制车速运用于交通预警措施中,提出了一些适合于寒冷地区风吹雪天气的交通预警措施。

1 国内外灾害性天气下交通预警措施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开始在道路沿线布设天气监测设备,用此设备来观测天气对道路的影响,然后将监测信息汇总到国家天气服务中心,再进行研究新的天气预测方法。

美国加州1996年投入300万美元,建立自动预警系统,取得明显的效益。该系统包括一个可变信息版网络,一系列车辆检测器和一个现场气象监测网络。共设立了9个自动气象站,每1.6km设一个,采集的信息主要包括气温、能见度、风向、风速和雨量。加拿大研制出用于公路的能见度监控的能见度仪,使用后取得了明显的效益。芬兰研制出FD-12雾检测仪用以在高速公路、机场等地探测雾的实际情况[7-8]。由上可知,国外很多国家,能见度检测仪已被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成为高速公路管理与监控比不可少的设备。

南京气象学院的冯民学等人建设了高速公路环境气象监测站,将检测到的实况传送到公路运行指挥中心,以供决策时使用。李亚春用GMS-5静止气象卫星资料,建立了沪宁高速公路大雾的监测系统。但是这套系统在白天大雾的遥感识别相对容易,到了夜间却非常困难[7-8]。

综上所述,国外发达国家很早对风吹雪形成机理等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由于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好,建立的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措施体系比较完善,而国内由于缺乏物质基础和理论知识导致各种预警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准确性不强,同时在北方,对于风吹雪的预警做还比较少。无论是国内的预警措施还是国外的预警措施侧重点大多是预告天气信息,然后信息要求降低车速,但具体降低的标准却没有太多的要求,这就与行车适时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没有反应出对事故的影响,以及车速与天气,事故率之间的关系。因此,作为公路的天气信息系统要与道路系统中的要素相结合。

2 风吹雪天气预警措施

总结并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风吹雪天不同能见度下的控制车速[9-10],建立适合寒冷地区风吹雪灾害天气的预警措施,为交管部门、路政、养护部门在恶劣天气下执行各种预案提供依据。

2.1 风吹雪灾害路段检测器的设置

(1)气象检测器的设置

在实施采取预警措施前要根据一定的气象、交通量等观测数据才能提出适时准确的管理方式,因此需要在风吹雪灾害路段设置气象检测器或能见度检测器,给道路运营管理者和使用者及时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图2为气象检测器,主要用于检测局部路段的天气状况,可以自动化收集气象信息,一般应设置在气候恶劣,交通事故频发的路段。在设置时要结合公路路线周围的地形地貌,环境条件设置气象检测器,根据需要可检测风速、风向、温度、湿度、能见度、雨雪等气象状况,还可检测到如下地面状况:路面温度,干燥,潮湿,湿泞,溶雪剂含量,冰,雪,水膜厚度等。一般情况下,气象检测器配备的传感器有:温度检测器、风速风向检测器、湿度检测器、能见度检测器、雨雪检测器、路面检测器等。气象检测器一般按5~15km的间距布设。

当风吹雪发生时,最主要的危害是能见度迅速下降,这就需要用能见度仪来观测当时的能见度,将信息提供给交通管理部门,然后根据不同的能见度及时限速信息,确保行车安全。检测器普遍采用的是前向散射型能见度仪,如图3所示,这种设备在的测量范围一般是10000m,检测的准确率和分辨率比较高。对于风吹雪多发的路段,经过参考国内外能见度仪的布设经验,建议1~3km设置一个能见度仪;如果不能确定是否为多发路段,则要看这个路段的断面形式是否有利于风吹雪的形成,如在迎风半路堑形式的路基和背风半路堑比较容易发生风吹雪灾害,因此在这些路段按1~5km的间距进行布设;而对于普通路段来说,基于经济和数据需求的原则按5~10km的间距进行布设。建议在费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加密布设,因为在国外有的路段0.15~1km就要布设一个仪器这样就会使获得的数据更精确。

(2)交通流信息检测器的设置

交通流作为道路系统组成的重要部分,时刻影响着道路的运行状况,一旦天气发生变化,公路管理部门要根据交通流的实时状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因此有必要对交通流进行信息采集。

对于目前使用的交通设备来说,通常采用车辆检测器对车流进行监测,如图4所示,该检测器安装在固定地点,以获得交通量、车辆占有率、和车速等信息。此设备应用于高速公路、城市道路、桥梁等进行全天候的交通检测,能够精确的检测公路上的任何车辆。

2.2 风吹雪灾害性天气下管理决策

公路管理部门可根据由气象检测器、能见度检测器和车辆检测器所采集的数据,如当风吹雪发生时的可视距离,交通量,车速等信息,做出合理的车速车距限制预案。

(1)对于车速限制值采用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基于停车视距和交通标志视认距离条件,得到在不同坡度不同能见度所计算得出的车速控制值[9-10]。

(2)对于安全车距限制值同样文献[9-10]中建议的安全车距推荐值。同时可根据安全车距通过计算得出不同可视距离下的允许通过的最大小时交通流量,然后通过动态控制器来限制进入路段的车辆数。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hd = 安全车距+5m (1)

■ (2)

■ (3)

式中,hd——车头间距,m/辆,同时取车长为5m;

ht——车头时距,s/辆;

V——车速,km/h;

Q——交通量,pcu/h。

通过计算得出不同可视距离下路段上所允许通过的最大小时交通流量见表1所示。

(3)当情况严重时,应采取路政、交警、抢险、医疗救护部门的联动措施。

2.3 风吹雪天气下公路的管制决策信息

(1)通过可变信息板信息

可变信息版(VMS)可以将道路管理者的风吹雪天的道路、交通、和事故信息以及限速指令通知到驾驶员,使驾驶员能及时了解各种信息,以便能更安全的行驶。VMS是信息的主要设备如下图5,在布设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对于高速公路来说,一般应设置在入口匝道前约300m~500m 处,通常设置在邻近道路上,使驾驶员有时间根据提示信息决定行驶路线。

(2)通过可变标志限速信息

在风吹雪环境下,由于能见度降低导致驾驶员很难识别交通标志所显示的内容,并且对于限速信息、出口预告、视线诱导等重要信息也无法及时获取,导致驾驶员判断失误,引发交通事故。因此,可以采用主动发光标志来保障行车安全,对部分重要预告性标志的版面采用LED主动发光标志,如图6所示。

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新一代的限速标志——太阳能限速标志如图7所示,这种交通设施利用太阳能发电,其闪烁的光线明亮、醒目、有强烈的警示作用。特别在没有电源的公路上,可不用另外敷设电缆,更有节能的作用,而且它的可视距离是传统反光膜的5倍,能有效引导交通事故,减少事故的发生。

(3)其他警示提示措施

在风吹雪环境下,公路沿途、方向指示牌和转弯处,设置高压钠灯,此灯会频繁闪烁,能起到提高能见度的作用,因此减少司机驾车时的心理压力。同时建议使用自动驾驶仪,在风吹雪中引导车辆安全的行驶。由于降雪形成积雪后,路面的标线就会看不清楚,司机对视线诱导设施的需求就很迫切。这时需要设置公路上广泛使用的视线诱导设施,如轮廓标,路钮,线形诱导标(导向标)等。这样就可以增强标线的认知性,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此外,风吹雪雪害发生时对于高速公路来说,不仅可以通过可变情报板,可变限速标志对车流进行控制,还可以通过路旁广播,交通广播,声讯电话等现代化设施对交通实施管制措施。

3 公路风吹雪环境下交通预警系统

交通预警系统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1)道路及气象信息的采集。及时准确的采集气象、交通和路况信息,是能否采取有效预警措施的基础;(2)预警决策。根据采集的实时气象信息,交通流状况和事故信息,经过分析及时发出限速信息、提示信息等安全警告,同时采取合理的紧急预案;(3)信息的。及时准确的将决策预警信息通过可变信息板等手段给道路使用者和一线的交管人员,为车流管理,控制协调,组织交通提供服务,具体流程见图8所示。

风吹雪灾害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所以国内外交通、气象部门逐渐开始重视对遭受雪害的公路加强气象信息的检测采集工作,以及灾害的预警预报工作。并且交通气象已经纳入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目标中:到2020年,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交通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综合系统,为交通运输的畅通和安全提供国际水平的气象保障服务。因此,这对我们在遭受风吹雪雪害的地区建立交通预警系统是很有帮助的。

4 结论

分析并借鉴国内外灾害性天气下交通预警措施的先进技术,基于不同能见度不同坡度的安全限制车速,提出了集道路及气象信息采集、预警决策、信息、联动措施为一体交通预警系统,为灾区公路防治风吹雪雪害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中隆.中国积雪、风吹雪和雪崩研究[J].冰川冻土,1988,10(3):273-278.

[2] 王中隆.中国风雪流及其防治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

[3] Schnidt R A. Locating Snow Fences in Mountainous Terrain[J].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D. C. Highway Research Board Special Report, 1970,(115): 220-225.

[4]夏永峰.公路风吹雪灾害的分析与防治措施[J].公路与汽运,2005,(6):98-100.

[5]黑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交通科学研究所,吉林大学.公路风吹雪雪害成因与预警研究[J].研究报告,2005,04.

[6] 应成亮.公路风吹雪雪害防治技术研究 [D]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6.

[7] 柳本民.灾害性天气下高速公路运行安全控制技术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8.12.

[8] 齐莹菲, 柳本民, 郭忠印. 高速公路雾天安全管理系统[J].同济大学学报,2007,35(1):61-66.

第12篇

现代意义的网络指的是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台自治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按照共同的网络协议,共享硬件、软件,最终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是指专门用来进行气象科普教育和开展气象科技活动的现代网络系统。该网络的使用既是校园气象科普教育一种与时俱进的崭新手段,更是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进入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标志。

1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的诞生与兴起

现代意义的网络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完善成熟于20世纪90年代。网络的诞生是人类继语言产生、文字发明、印刷术出现和无线电技术应用以后出现的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第五次革命。它的意义在于为人类各种信息传播提供最便捷、最迅速、最巨量的通道。这条信息传播通道的诞生问世,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等各领域的进步发展产生了非同凡响的作用与效益。

我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气象站进入校园也有90多年的历史。但在20世纪90年代前,我国校园所使用运转的都是地面气象人工观测站。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种自动观测无线传输的地面气象自动观测仪器进入气象部门台站使用,并建立了业务性自动观测网。此后,我国便有学校将这种仪器引入校园,开展气象科普教育和气象科技活动,并组成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和气象科技活动网络。

1.1 GLOBE计划在我国

1994年,当网络刚刚兴起的时候,该年4月22日,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个旨在“有益于环境的全球性观测与学习计划”(简称GLOBE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参与学校通过一套专用的观测设备,将当地所观测到的气温、温度、大气压、降水等气象要素,直接通过Internet网络,把数据发送到处理中心,为志愿者们对全球气候的研究提供具体的数据。1996年4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等四所学校率先加入该计划,到2000年4月,我国已经有56所学校成为GLOBE计划成员单位。GLOBE计划,给我国校园气象网络科普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1.2 台北市校园气象台

饱受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侵袭的台湾地区,受到GLOBE计划的启发,为了在中小学生中普及气象科学知识,从小培养学生防灾减灾意识,探究掌握大气变化规律,在台北市教育局的统一筹划下,于2003年12月在台北市教育局所辖的60所中小学内统一安装了地面气象自动观测仪器,并组成“台北市校园气象台”。2006年7月,桃园市也有21所学校建立了校园自动气象站,并与台北市共同连接成“台湾校园气象网”。这些密集的自动站,组成严密的天气监测网络,记录着台北市长期的气候变化,提供学校本位及在地性探索,并开展系列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和气象科技活动,这是我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诞生之始。

1.3 香港联校气象网

2004年,我国香港地区的学校,由新界翁佑中学牵头,组织了30多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气象自动站。到了2007年,在香港天文台和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又发起创立了“社区天气资讯网络”的香港Co-WIN天气网,参加成员有100多个。这是继“台湾校园气象台”后的第二张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

1.4 中小学校园气象站

2005年10月,浙江省温州市第十四中学任咏夏老师为探索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前往香港天文台和新界翁佑中学访问学习,回来后筹备建立“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并于2006年6月创建了“中小学校园气象站”网站。2010年,“中小学校园气象站”网迁址到浙江省岱山县秀山小学,由该校的网络管理员兼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辅导员邱良川老师负责硬件的管理和信息维护。网站运转数年,每年都有数万点击率。这是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由个人出资建立的一个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

1.5 北京气象科普网

2007年年初,由北京市气象局牵头,在北京市海淀区8所中小学安装了校园气象自动站,后来逐渐扩展到十几所学校,并依照台湾、香港的模式把这些自动站的数据统一传输到“北京气象科普网”上,这是我国内地形成的第一个校园气象网。

1.6 岱山校园气象信息网

2007年年底,浙江省岱山县秀山小学红领巾气象站增添了一套气象自动站。自动站可以收集十多个气象要素,这些数据通过“校园气象信息网”同步传送到网上,为全校师生及其他气象爱好者研究气象提供了准确翔实的气象数据。

1.7 无锡校园气象网

2009年,江苏省无锡市教育局电化教育馆在创建“感知生长”和“感知中国”传感网络的同时,为了便于探究植物生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在全市20多所中小学安装了气象自动站,并把各校的气象数据集中发送到“果实网”上供大家分享。

1.8 校园气象网

2011年7月,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为推进全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全国中小学的气象科普教育提供平台创设窗口,创办了“校园气象网”。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政府部门设立的全国性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

1.9 中小学校园气象网

2012年5月,浙江省气象学会为推动全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迅速发展,以邱良川老师管理的“中小学校园气象站”为基础,改名为“中小学校园气象网”,作为于该月成立的“浙江省气象学会校园气象协会”的公网。这是我国首家省级单位政府部门设立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

2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的分类与作用

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就功能而言,大致可以分为观测、科普等各种不同类型,在校园气象科普教育中能够发挥各种不同的作用。

2.1 校园气象观测网

校园气象观测网是由数台自动气象观测仪器与上位计算机链接而成的网络。该网主要由具备自动气象仪器的学校,把自动气象站得到的气象要素,通过计算机的处理,并运用软件把数据通过记录、输送、存储、统计、整理等功能,实时地在网站上显示,它可以为课堂教学、科学探究、科技活动以及学习研究提供历史或实时测量数据。它的作用就是为成员单位存储和整理教学与科技活动所需要的历史气象要素数据和实时观测资料,如“台湾校园气象台”和香港“社区天气资讯网络”等,都具有这种功能作用。

2.2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是一个独立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载体与平台。其不具备观测、记录气象要素的功能,但可将气象科普教育内容,展示在无限的空间,任意地方的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以翻开它的书页,浏览它的内容资料。它不但有常见的文字资料,还有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它的作用就是为从事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单位提供最新信息和深度探究的结果,交流各学校在校园气象科普领域所开展的经验与方法,如“校园气象网”“中小学校园气象网”等。

2.3 校园气象科普栏目

校园气象科普栏目是某学校或教育机构开辟在自己单位网页上的一个窗口。内记载本校或本单位气象科普教育的总体态势,目的是宣传、彰显本单位的发展状况和成绩,同时可以展示交流学校的教育成果和学生的科技作品,如浙江省岱山县秀山小学的校园气象信息网。

3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的发展思路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在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相对于传统的平面媒体来说,网络科普的一大特点是它的时效性。它没有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把即时发生的事件通过网络的,迅速传递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关系到人们生活与生命财产的气象灾害性事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气象信息站,随时了解当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天气情况,便于及时地安排工作与生活。在灾害性天气即将发生时,可以迅速作出应对措施。

目前我国的这种自动气象站分布还不平衡,人们对解读天气网站中气象信息的能力还有所局限,这就需要我们在这方面有所投入,加大气象科学技术普及的力度和速度。

其次,网络科普的另一个特点是传播的广泛性。据官方不完全统计,到2012年年底,我国现有网民5.64亿,其数量可以与电视观众相媲美,而网络信息涵盖量却是电视节目无法比拟的。特别是青少年人群的上网比例又远远高于普通的人群,而校园气象的科普又集中在青少年这一人群中。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的校园气象网络还远未达到普及。大力发展校园气象科普宣传的网站,让广大在校的青少年学生更多地了解气象知识,宣传和推广气象知识,还有待于有关部门进一步去开拓发展。

其三,网络科普有别于其他科普手段的最明显特点是互动参与。而这一特点也正好符合了当代广大青少年不愿意被动接受外来的信息、勇于个性张扬、积极表现的生理特征。通过网络的反馈和双边互动,能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气象科普的成绩与效果。但目前具有互动功能的,能够举办参与性的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网络调查类的网站很少。如果能够增加一部分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网站,无疑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 结束语

纵观我国校园气象站,其有着悠久的历史。网络气象站与时俱进,跟上了历史的潮流,在宣传和普及校园气象知识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目前所做的还仅仅是开始,发展的步子还不平衡,普及的面也还很不够,形式也不够丰富。这也给以后的工作留下了一个发展的空间,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努力填补。

参考文献

[1]任咏夏.浅谈校园气象科普平台的构建[C]//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1.

[2]董松乔.你也可以是气象权威:校园气象台与探究式学习[J].网络科技时代,2008(5):72-75.